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校园暴力相关法律

校园暴力相关法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37: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校园暴力相关法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校园暴力相关法律

篇1

近年来,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国各地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事件,并且呈蔓延之势,甚至致人死亡等恶性案例有增无减。这些事件给青少年的生理及精神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有些校园暴力的行为手段之残忍及事件发生时旁人之冷漠,让我们深感痛心和愤慨!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

青锋侠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及正义感。在此,向广大师生、家长和全社会发出倡议和呼吁!

1、倡议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同时作为我们的反校园暴力日,让全社会警醒,关爱青少年。让每一位在校师生,从自我做起,坚定勇敢的向校园暴力说不。

2、我们抵制和坚决反对一切校园暴力行为。全体师生及家长请放下冷漠、伸出你的双手,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共同参与反校园暴力活动,守护好每一位同学健康成长的道路。

3、对于曾经历过或经常饱受欺凌的同学们,请勇于参与到我们的反校园暴力活动中来,一起批判并借助社会和法律的力量来惩治校园暴力行为,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4、还在欺凌学生的校霸及老师们,请收起你们的巴掌、收回你们的谩骂!你们将来也有自己的孩子,当你的孩子遇到校园暴力的时候,又做何感想!不如立即停止一切校园暴力行为,负责任的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倾注我们的爱,共同维护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5、校园的管理者们,请立即做出行动!长期忽视,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校园暴力,请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安全,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道德观和法治观念。安全的校园、文明的校风需要校方有力的监管和行动!

6、倡议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暴力。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推进设立反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惩治,让肆意施暴者受到相应的处罚。让身处欺凌环境的孩子知道他们如何寻求帮助和庇护!

也许你我身边还没有发生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但是谁能保证这种恶劣的趋势会不会蔓延到我们自己身上?因此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参与到反对校园暴力、拒绝社会冷漠的行动中,防范于未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份沃土,撑起一片蓝天,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职责。

倡议人:

时间:

拒绝校园欺凌倡议书二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但是,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缺少相应的法律常识,在全国甚至我市个别学校出现了校园暴力活动,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危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为此,学校大队部发出如下倡议:

一、要勇于拒绝校园暴力。

在受到校园暴力侵害时要勇于向学校、老师和家长报告。对高年级学生和校外青年共同实施的暴力活动和收取“保护费”等各种校园非法活动要勇敢揭发。

二、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积极阅读法律书籍,增强法律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沾染黄、赌、毒等恶习,不进酒吧、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四、要拒绝与校外不良青年交往。

对校外不良青年的引诱要坚决拒绝,在受到威胁、恐吓时及时向学校、老师、家长报告。

五、要增强友爱互助意识。

积极团结同学,热情帮助同学,增强应对困难、对抗邪恶的勇气,形成抵制校园暴力的合力。

六、要认识自身不足。

当你和同学闹矛盾时,不要冲动,不要急躁,一定要静下心想想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勇于向别人承认错误并改正它。“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人都要有一颗包容的心,避免矛盾的激化。

七、要积极与家长、老师交流沟通。

在家长、老师的健康引导下,提高防范校园暴力的意识,增强抵制校园暴力的能力。

八、要树立进取、向上的人生观。

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立志做新时期的有用青年。

倡议人:

时间:

拒绝校园欺凌倡议书三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春天,社会各界向各大中小学、师生、家长发出倡议和呼吁:

1、校园小霸王们,请停止你们的暴力行为!请停止威胁恐吓等语音攻击和拳打脚踢等暴力行为,暴力并不能赢得尊重!校园暴力,害人害己!若想赢得同学们的敬佩,不如从小霸王变成小学霸!

2、漠视校园暴力的同学们,请放下冷漠,用力所能及的力量,保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冷漠围观、消极观望并不能自保:忍气吞声、缩首躲避也不是长久之计。向校园暴力说不,需要智慧和勇气。请对身边的校园暴力受害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施以援助之手。祖国的未来需要你们从小学会担当。

3、还在欺凌其他学生的小霸王,请收起你的巴掌、收回你的谩骂!冷嘲热讽、侮辱人格并不能彰显自己的实力: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任意殴打他人,肆无忌惮的欺凌同学迟早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若想得到同学们的拥护和信任,就要献出真情、帮助身边的同学。

4、校方管理者们,请立即做出行动!长期忽视、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校园暴力。请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安全网络,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安全的校园,文明的校风,需要校方有力的监管和行动!

5、与校园暴力息息相关的家长老师们,请不要纵容溺爱!太多校园施暴者都是从家长宠爱中滋生源头。纵容溺爱不是爱,面对校园暴力,也不要错误引导孩子消极自保或以暴制暴。孩子的“有所谓有所不为”,需要你们首当其责。

篇2

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如言语侮辱或谩骂他人、身体攻击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不良影响。对此,有关部门人员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而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探寻校园暴力的归因,并提出预防政策,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作者同样从该视角着手,对青少年校园暴力做进一步探析。

一、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

青少年校园暴力是当前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青少年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就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问题而言,其原因相对较多,主要受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家庭等方面的影响较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各因素所占比例分别为:17%、20%、17%、16%、23%,有7%的因素属于其它。

(一)社会原因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社会中存在诸多不良风气,可能对校园文化产生侵蚀影响,对青少年行为方式有不良影响,甚至导致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其次,暴力文化在社会中得以传播,以互联网为传播土壤,使暴力文化盛行,而青少年可能观看暴力影像等,其崇拜心理引导青少年刻意去模仿,使校园暴力行为产生。再次,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未能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而做出明确规定和提出解决策略。最后,法制教育力度相对较小,导致学生人格教育的不完善。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校园暴力有重要影响。首先,校园环境因素相对较多,如若校园周边有诸多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等,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其次,学校未能针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人格教育等活动,导致学生人生路上缺乏正确导向。再次,学校未能针对预防校园暴力而构建完善的预防体系,使校园暴力愈演愈烈。最后,学校针对校园暴力的管理能力不足。由于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较为严重,如若教师未能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案,则校园暴力行为可能增多[1]。

(三)教师因素

在青少年校园暴力中,教师因素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导火索。首先,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对青少年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性作用,才能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然而,部分教师的心理素质可能相对较差,将负面情绪带给学生。其次,尤其对于班主任而言,在管理班级时,未能对学生加以充分了解和及时开展心理疏导活动,是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学生因素

校园暴力属于社会性的问题,学生作为被害者,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但也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诱因。在青少年校园暴力中,受防卫过当、报复等影响,加害者与被害者可实现角色互换。就学生的被害性因素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被害学生的身份、地位等是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要诱因,其被害程度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其次,条件因素的影响。在校园暴力中,被害人可能对加害者进行言语激怒等,引发校园暴力事件[2]。

(五)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家庭环境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如若青少年成长中,父母双方经常吵架或大打出手,则对青少年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成为青少年校园暴力的诱因。其次,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校园暴力有影响。许多家长因为担心孩子被欺负,时常教导青少年在校园中,如若受同学欺负,必须反抗,只要自己不受伤的结果便是最佳。如此,青少年长期受该思想观念的影响,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主动参与者。可见,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校园暴力有影响。

(六)网络因素

网络暴力不像普通我们所说的暴力那么的简单,精神上的侮辱往往比肉体伤的来的更加的痛苦。网络暴力是什么,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其实就是以一种相对匿名的方式在社交网站上面自由的发表言论,一般都是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不同的言论发表自己的过激的观点,从而导当事人受到伤害。

你们有没有想过,可能只是你在微博上无意中评论转发的一条微博,或者是在看到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事情上面就认为自己是道德士,想尽一切办法来反驳他的观点。这种暴力是不受法律约束的,也没有任何的条约或者限制说不能发表自由言论,可是往往就是这种言论造成的伤害才是无法挽回的。

二、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政策

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严重威胁和谐校园建设,同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通过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有关人员应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政策,为青少年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规避校园暴力事件。对此,从社会、校园、教师、学生自身、家庭等视角着手具有必要性。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对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有关部门人员应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首先,立法部门加强法制建设,针对校园暴力管理而推出系列有效的文件,为规避校园暴力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条件。法律是解决或规避校园暴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有助于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社会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园暴力的管理,尤其针对加害者与被害者而言,对双方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以排解其负面情绪,为预防校园暴力提供保障。再次,社会各界人士应坚决抵制暴力文化传播,尤其互联网运营商应加力信息管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环境,避免暴力文化对青少年发挥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最后,社会相关部门有必要针对校园暴力而加强监督和管理,以更好处理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校园构建安全体系

校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只有通过积极构建安全体系,才能为青少年创造有利的校园环境,抵制校园暴力。对此,校园负责人应注重采取以下政策:首先,设立专门的校园暴力预防机构,针对校园暴力事件而积极采取系列预防策略,如对青少年加强思想教育或心理疏导等工作,从根本上控制或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其次,针对校园暴力事件而加强事前预防管理,如改善校园环境、完善校园各项规章制度等。在某种程度讲,事前预防管理较事后处理更为重要,能够将青少年校园暴力扼杀在摇篮里,有利于维护校园安全。再次,针对校园暴力而加强事后处理。如若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则校方必须在第一时间加以处理和解决,与双方家长及时沟通,并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规避报复心理而产生的再次校园暴力事件。最后,学校应构建安全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如预警机制、治理机制、程序化处理机制等,有利于对校园暴力做出快速反应[3]。总之,只有构建完善的校园安全体系,才能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对其健康成长发挥着指导性作用,同时能够减少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

(三)从教师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

教师是青少年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导向作用。对此,在预防校园暴力事件中,教师占据重要地位。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并将其传授于学生,尤其注重与被害人之间的沟通。通常,校园暴力之初,加害者可能未采取暴力手段,但在被害者言语激怒等条件下,加剧双方矛盾,使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一发不可收拾。其次,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可利用的安全设备,并将校园暴力事件及时上报。再次,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与学生建立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对规避或减少校园暴力有利。最后,为规避师生间或教师间的校园暴力事件,学校方面有必要针对教师而制定系列规章制度,对其行为方式加以规范和约束,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成长阶段,教师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只有教师积极应对人与事,才能逐渐提高学生泰然自若的境界,使学生思想境界得以升华,有利于减少或规避青少年校园暴力。

(四)从学生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

学生是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重要参与者,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因而从学生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尤为重要。首先,针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人格教育,对青少年加强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能够积极排解不良情绪。其次,学生应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及时对自身心中的疑惑等加以咨询,在心理健康导师的辅助下,走出阴霾,享受阳光。最后,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其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认知,规避“法盲”问题,对规避校园暴力事件有利[4]。

(五)基于家庭的预防政策

家庭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家庭因素的分析可知,父母双方应对青少年加以正确引导,并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给予青少年以温暖。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应创设夫妻相敬如宾、相亲相爱的家庭环境,并关爱孩子,使青少年接受和谐家庭生活氛围的积极影响。其次,父母对青少年加强正确的思想教育,使其在校园生活中,可以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消除校园暴力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结论

受社会环境、校园环境、教师与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逐渐增多,对校园有着较大的危害性,尤其对青少年心理产生阴影,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对此,有关人员应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预防政策,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校园安全体系、从教师和学生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等,对青少年加强正确引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花花,张国华,雷雳.学生对教师的暴力:现状、解释及干预[J].心理研究,2014(06):7-18+24.

篇3

法律是一个社会容忍一个人的最后底线。事实上,很多暴力制造者并不是不知道制造暴力是违法的,是不正确的,但这样的事仍在不断发生,故设立这样一条警戒线的预防意义并不大。即使制定了规范健全的法律,若不能知法守法,对年轻气盛的未成年人的约束力也不大,仅仅是在惩处时有章可循而已。

所以法律只是张网,可以防止人跌入深渊却无法杜绝失足的情形。

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

只有教育,才能让人知道为什么,才能真正让人发自内心地警醒,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伤害,以及对自己的伤害,最终约束自己改变自己。我相信这样的自我约束要比做错事要受处罚的法律约束有效、稳定得多。

而现在,教育更关注知识的传授,关注外在的能让生活更美好的东西,却逐渐忽视了对人格、品行的塑造,忽视了对人性本质的探求,忽视了生活的主体――人本身。

别说思想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即使是步入成年的大学生也屡有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如“复旦投毒案”“北大弑母案”等。你可以认为他们是一时冲动,但不能否认,这些事件反映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不足。因为不能正确了解与评估自己,所以无法冷静地控制自己。

外在教育的缺失我们无法改变,但一定不能忽视自我教育。复旦大学投毒者林森浩在狱中看完多部文学著作之后一改之前的冷漠,而是诚恳地道歉,热泪盈眶,由此可见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因为教育,他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发现了人生命的宝贵,也发现了在自己世界之外的他人。如果每一位未成年人都能够受到对人本身的教育,认识到人本身的可贵,而不仅仅认为人是个活的“物体”,这些暴力事件还会发生并不断扩大吗?他们还会为一点儿小事而大打出手吗?恐怕自我反省与道歉还来不及呢!

对可以教化、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塑造比惩治更加重要。法律可以让人不沉底,而要使人重见天日,则必须要靠教育。

教师点评

文章思路清晰,优点明显。文章共10段,第1-5段是引述材料、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法律固然重要,但关键在教育。第6-9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段落是逐层深入地分析的,思路非常清晰:首先谈教育比法律有效且稳定;接着指出今天的教育之弊:重知识,轻品行,实际上也是指出真正的教育应是怎样的;再举大学校园伤害案为例,证明教育问题影响之深之远之烈;然后从外在教育讲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最后一段作为文章的结论,简洁有力,并且回答了标题的问题:塑造比惩治更加重要。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1-5段有些零散,可以整合一下;第6-9段的论述有些地方不够充分,比如文中提到“对人性本质的探求”“忽视了生活主体――人本身”等等,都只是一带而过,实际上这个问题很重要。教育的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教书,一是育人,前者是教知识、教技能、教本领,后者就是所谓教“人本身”,就是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人。本文作者是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但没能说清楚、说充分,也没有明确地辩证分析。

(王雷)惩治还是塑造

一考生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并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多位“两会”代表表示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来约束未成年人,对校园暴力进行严惩。

我并不反对出台反校园暴力法,但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法律的缺失。

法律是一个社会容忍一个人的最后底线。事实上,很多暴力制造者并不是不知道制造暴力是违法的,是不正确的,但这样的事仍在不断发生,故设立这样一条警戒线的预防意义并不大。即使制定了规范健全的法律,若不能知法守法,对年轻气盛的未成年人的约束力也不大,仅仅是在惩处时有章可循而已。

所以法律只是张网,可以防止人跌入深渊却无法杜绝失足的情形。

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

只有教育,才能让人知道为什么,才能真正让人发自内心地警醒,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伤害,以及对自己的伤害,最终约束自己改变自己。我相信这样的自我约束要比做错事要受处罚的法律约束有效、稳定得多。

而现在,教育更关注知识的传授,关注外在的能让生活更美好的东西,却逐渐忽视了对人格、品行的塑造,忽视了对人性本质的探求,忽视了生活的主体――人本身。

别说思想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即使是步入成年的大学生也屡有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如“复旦投毒案”“北大弑母案”等。你可以认为他们是一时冲动,但不能否认,这些事件反映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不足。因为不能正确了解与评估自己,所以无法冷静地控制自己。

外在教育的缺失我们无法改变,但一定不能忽视自我教育。复旦大学投毒者林森浩在狱中看完多部文学著作之后一改之前的冷漠,而是诚恳地道歉,热泪盈眶,由此可见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因为教育,他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发现了人生命的宝贵,也发现了在自己世界之外的他人。如果每一位未成年人都能够受到对人本身的教育,认识到人本身的可贵,而不仅仅认为人是个活的“物体”,这些暴力事件还会发生并不断扩大吗?他们还会为一点儿小事而大打出手吗?恐怕自我反省与道歉还来不及呢!

对可以教化、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塑造比惩治更加重要。法律可以让人不沉底,而要使人重见天日,则必须要靠教育。

教师点评

篇4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珍爱生命 拒绝暴力》

燕子走了,又在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来之不易,每个生命的成长,都要经历许多风风雨雨,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爱护他人的生命,不侵犯别人的安全和健康,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同学们都知道校园是一个供我们读书和掌握知识的地方校园,这里承载着我们的梦想。然而,近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原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等词联系在一起,如果这片圣洁的土地上因充斥着暴力而失去生命,将是何等的悲哀啊!

“欺凌、暴力”,它不但可以摧残你的肉体;还可以使一颗纯净的心灵走向弯曲;更能使人的精神受到痛苦的折磨,严重时,能威胁你身边的人的生命安全。可是,在当今社会,本应清净的校园里,却不时传来有关欺凌、暴力伤害的消息:学生们互相斗殴,在校外聚众闹事,因几句不入耳的话便出手打人……一起起校园暴力、欺凌事件不仅让人触目惊心,更为学生自身的安全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然而暴力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因暴力而流的血还未凝固,它仍在上演,它仍在继续。现在已经毋庸置疑,暴力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校园问题,甚至成为每位师生必须思考的问题。今年两会上“校园暴力”就成为热议话题,代表们提出要着手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相关法律,对校园安全的内容予以明确具体化,把遏制校园暴力纳入校园安全范畴;对校园侵害情节恶劣者依法判处严刑,对于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也要做出更细化的规定,便于各地司法机关在惩治该类行为时有统一标准;适当提前刑事责任年龄”等。

调查显示,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居首。实际上,大多数校园暴力、欺凌事件的起因都只是一点点的小事,有的甚至并没有什么直接原因,通常是买饭插队、抢占座位、无意碰撞、出言不逊、别人一个无意的眼神等等微不足道的小事,应该说,在几千人的学校,发生一些小摩擦是难免的,自然的。如果自身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自控能力,就不致于小题大作,大动干戈。然而,斗殴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唯我独尊,盛气凌人,凡事不能吃亏,气量较小,一来二往,很快“战事”升级,甚至酿成校园血案。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是文明的殿堂,发生在这些花季少年身上的暴力倾向,害人又害己,令人担忧,它严重扰乱正常的教育教学顺序,危害校园人身安全,给受害者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

同学们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对同学们来说,让“暴力”远离校园,应该做好下面两方面:

一方面,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如果我们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参与暴力者就不敢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学校的正气,就是全校同学的正气,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

篇5

引言

最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撼动了大众的内心,校园欺凌事件不但伤害了儿童的心灵,更是触动了家长的神经。面对一个个不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孩子,需要政府作出深度思考,应该结合时代需求提出合理改进对策,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制定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机制,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出现,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环境,并且通过调整和完善刑事司法中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能够为其提供充足法律保障,确保未成年人更加健康的成长。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介绍

校园欺凌是一种广义内容和概念,主要是在学生之间蓄意以及恶意借助肢体、言语等形式,对另一方进行欺负、侮辱和伤害的一种不良行为,通常在校园欺凌中出现以下五类,第一,打架斗殴,第二,敲诈勒索,第三,持枪凌弱,第四,性暴力,第五,凶杀案件。校园欺凌通常存在一些特征,残忍、集体和报复习惯,一般是指2人以及2人以上开展的小集体对个人实施暴力,手段十分凶残、侮辱行为,比如扒衣服、拍、下跪、打耳光等行为。导致校园欺凌频发的原因是处于信息爆炸时期,由于经常在网络上接触各种不良信息,容易出现模仿和复制。以及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不恰当,父母对于孩子关爱不到位,教育形式不当行为导致学生出现暴力行为。学校教育仍旧以讲授灌输为主,完全忽略心理健康和相关知识教育,導致学生身上屡屡出现校园暴力。当代校园欺凌相关法律法规和机制缺失,施暴者未满16周岁,司法认为对其教育、感化形式进行惩罚,不满14周岁的施暴者甚至并为被纳入到形式诉讼程序中,从而导致很多校园施暴者有恃无恐,无法减少校园欺凌。

二、校园欺凌法律缺位应对方式

(一)做好刑事责任年龄限制

我国《刑法》17条明确指出,14周岁属于法定年龄,是在1979年我国刑法依据国情具体情况确立的内容,在我国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现实,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展,未成年人可以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获取资源,掌握犯罪手段、形式和刑法漏洞更加便利,甚至使用法律进行施暴[1]。研究人员发现,很多少年凶徒由于法律约束不到位,肆意妄为大胆施暴,很多校园施暴者对于个体的攻击是不致命部位,进而逃避了法律的惩罚。对于校园欺凌事件需要使用多种方法结合起来,按照恶意补足年龄缺陷,对于故意伤人、伤害等事情应该增加刑事责任年龄,将其降低到12周岁。年满12周岁的人应该意识到故意杀人和伤害导致人员死亡行为的危害性,一旦校园欺凌出现故意伤人以及伤害致人重伤死亡被归结为严重恶意,需要按照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并且还要针对校园欺凌出现的对于未成年人出现的暴力犯罪行为制定合理化法律机制,补足年龄机制在司法中的不足和统一性[2]。并且,不能为其设置弹性法律呢绒,人民法院应该将未成年人、抢劫等内容添加到法律中,在总则中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机制撤掉,满足犯罪要素的使用司法进行解释,强化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机制。

(二)完善相关法律机制

篇6

“愚蠢和冲动相结合,后悔便接踵而来”,这也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娇惯、霸道和蛮横的不良性格是校园暴力的人格特征。粗暴无礼、狂妄自大等不良习惯往往是发生校园暴力的重要诱因。纪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使校园暴力的发生几率增加。当然,受害者的软弱也在无形中纵容了校园暴力的发生。

1 个别中职生由于公平意识与正义感的缺失,时常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在校园中,凭借身强力大或团伙势力而强制弱小者为自己服务,如洗衣服、打饭、买东西等,这是典型的欺负现象,是较为普遍的校园暴力,违反了社会公正原则。

纠正这类问题,可以通过编排小品或戏剧,让侵犯者体验被欺负的感觉,进行角色互换。侵犯者用受害者的痛苦刺痛自己的心灵,用学校舆论的谴责触动自己的良心和正义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欺负行为的恶劣后果。当侵犯者懂得体谅他人,关心他人,遵守规则和纪律的时候,他的自我放任受到约束了,他的良知苏醒了,他的道德水平提高了。

2 做到同情、宽容、忍让

有的中职生由于缺乏人道主义与同情心,时常嘲弄残疾、智障同学,羞辱特困生或单亲学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谈到这个问题,“奉行人和人是朋友、同志和兄弟的原则,要求每个人从幼年就会关注别人的精神世界,使每个人的个人幸福来源于极其亲密的个人关系中的纯洁、美好、高尚的道德。”人道主义的入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在精神上给别人以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快乐。这种快乐与侵犯者在欺负他人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也是侵犯者所缺乏的。要让孩子学会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样他们自己也就会体会别人的苦恼了。

同学间化干戈为玉帛,需要的是胸怀和智慧,还有放眼长远的人生境界。对人宽容忍让是最有智慧的人,因为宽容和忍让是对别人的理解,是一种放得下的大度,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坦诚表白,能让人真正地感动,使人发自内心地反省知错,可以化为一股正面的力量。吃亏是福,忍让积德。以宽大的胸怀、礼让于对方,往往和谐双赢。

3 受害者同样是我们关注的对象,他们中有许多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打击的目标,而他们心理和身体方面的劣势又使他们很可能产生无助感

他们在数年的学校生活中总是处于焦虑、不安和低自尊的状态之中,常常情绪抑郁、注意分散、感到孤独、学习成绩下降、失眠 、逃学。转化此类学生最好的途径是进行需求表达训练。训练学生尤其是受害者,坚定而平静地说出自己的希望和自己对暴力事件的感受,刺激侵犯者对自己的过激行为良心发现,使受害者既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又不激惹他人。

建议学校建立安全信箱或安全电话(投诉信箱或电话、心理咨询电话),让受欺侮的学生能及时反映情况。学校对各种投诉应当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快速作出反应切实进行处理,这也是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的重要方法。只要我们工作细致,感觉敏锐,深入学生,我们就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这类问题。

4 要防范校园暴力,就必须强化法制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知晓哪些行为是属于违法犯罪的,更要知道违法犯罪后必须接受的严厉惩处

强有力的法律威慑,足可以消除相当多的暴力行为。当一个人心中拥有惧怕时,他的行动就会变得谨慎,每做一件事时,都会三思而后行的。

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有:认真开展好违法青少年的帮教活动。指派专人对需要重点对象进行帮教,作到谈心有记录,帮教有措施。有组织地开展校外辅导员活动,组织一部分业务能力强、文化水平较高的民警担任校外辅导员,解答学生提出的治安问题,教育广大中小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技能。

篇7

一、校园霸凌、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

校园霸凌、校园暴力事件是学生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外显,既是未成年人处于青春叛逆期,逆反心理外化的反映,也是社会问题在未成年人心里和行为中的蔓延和反映。在一些学生行为失控的背后,是家长、学校、社会道道关卡的多重失守。

1. 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对其成长不利。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备受宠爱,再加上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身心发育尚不完全,自我调节能力差,情绪容易暴躁失控。他们虽然心理上不成熟,但自我意识却在逐渐增强,他们在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同时,却又偏偏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甚至有些青少年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这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校园暴力发生的根源。

有调查显示,爱欺负人的“小霸王”往往来自充斥暴力因素的家庭。还有些留守儿童因缺乏亲情的抚慰,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更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而变得飞扬跋扈。有些被打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而变得沉默寡言,这恰恰助长了暴力的气焰。有些学生由于父母的过度溺爱、纵容,使得他们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力、控制力,这些学生在人生观最需要正确塑造的时候,却没有得到及时矫正而误入歧途。

3. 学校管理不到位对校园暴力的产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传统教育中,片面强调分数至上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他们常常处于焦虑状态,身心受到摧残,以至于有些学生在茫然中学会了拉帮结伙,在欺负弱小同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校在管理中忽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管理不到位,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学校和教师依法慕蹋不得体罚学生的要求变成了教师管理的“紧箍咒”,以至于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法律地位上反而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4. 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对校园暴力的产生起到助推的作用。

正如美国波士顿维洛克学院的一位社会学家所说,小孩子们仅仅是干了社会教唆他们干的一些事情,他们不是越轨者,而是循轨者。成人世界中的做事不讲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沟通,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校园欺凌、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现代传媒上的一些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中出现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情节,网络游戏里大量的打斗、杀人的情境,对缺乏信息筛选能力、是非判断不明、自制力较弱的学生们来说是致命的诱惑,一旦生活中出现了矛盾,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暴力行为模仿到现实中。

二、校园霸凌、校园暴力事件的解决办法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已经发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毋庸置疑的是,这些频繁爆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显然与缺乏惩戒教育有关,我们缺乏一套系统的教育惩戒制度。虽然各学校都有所谓的校纪校规,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执行性强的法律法规依据。当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轻度违法的时候,除了说服教育,再没有其他在法律上授权的惩罚措施。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对校园暴力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过低,对施暴者的惩罚措施过轻,使得国内对校园暴力的处罚长期以来仅仅停留在道德层次。大部分学校在遇到校园暴力后,多数以口头警告,或者说服教育为主,这对施暴者的震慑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在“零处罚”的惩戒机制下,校园暴力屡禁不止。由此可见,校园惩戒机制亟待加强!

在我国,化解校园暴力,预防是捷径。而要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还是要立足教育和惩戒。

1.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未成年学生之间的相互伤害案,反映出有的学生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关爱心,动辄恃强凌弱,采取暴力手段解决同学间的小小冲突和矛盾。因此,我们应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小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消除中小学生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养成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2. 依法落实家长的监护责任。

管教孩子是家长的法定监护职责。父母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尽量多与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要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教育孩子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要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管教,尽量让孩子远离暴力游戏、暴力影视剧、暴力动画片;家长有责任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要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3. 学校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校规、校纪。

在一些恶性的校园暴力中,由于涉及的大多是未成年人,因而最终被学校采取的制裁方式也仅仅是苍白无力的警告、处分、说服教育,施暴者既没有被这样的制裁所震慑,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失去必要惩戒功能的校园,催动了施暴者畸形心理的萌发,他们性格中致命的弱点非但没有因为制裁而消失,反而因为纵容被放大,最终酿成悲剧。所以,根治校园霸凌、校园暴力不能单靠说教。学校要努力创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要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开展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进依法依规治校,努力建设无欺凌和暴力的平安文明校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注意他们可能发生的情绪变化,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尽量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既做到真情关爱、真诚帮助,力促学生内心感化、行为转化,又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白:遵守规则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的必备品质,做了错事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接受相应的惩罚。

4. 国家应该对严重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建立健全的处理机制。

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法律的约束是防治校园欺凌不可缺少的一环,他们都采取了立法的形式,加大对施暴者的惩戒力度。一些必要的法律惩戒尽管不会如德育工作那样教会学生该如何变得高尚,但是可以警告学生有些事情绝对不要去做。这既是对问题少年的保护,也是对受害学生的保护。

篇8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把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上升到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从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三方面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专业、细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2016年,教育部、省教育厅又相继制订出台了依法治教实施纲要,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进程,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提升学生法治素养,防控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保障校园安全等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依据。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民族自治地区,近年来在依法治校、创建平安校园,特别是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刊发以飨读者。

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源头防范、标本兼治、综合施策、长抓不懈。近来,甘南州教育系统在“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中,把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作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滋生蔓延。

特别是2016年以来,教育部等九部委制定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精神后,甘南州迅速行动,组织人T对全州中小学及中职学校学生欺凌和暴力现象进行了深入调研,充分掌握了州内各县市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和特点,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甘南州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常态化开展校园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制度先行 突出防范

为中小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包括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多元主体在内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和家庭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主要责任是教育与养育,社会同样肩负着为青少年营造积极、向上、安全的成长环境的责任。

就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本身而言,发生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价值偏离、社会教育缺失等多方面。具体来讲,不但有涉事学生个人因素,还有学校教育管理、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诱发因素,偶发性很强,因此,只有把日常防治与集中整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遏制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

“为此,全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先从制度建设入手,督促指导学校建立了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工作制度,形成了早期预警、事中处理、事后干预等工作机制”。甘南州教育局副局长陈慧源说。

为了进一步加大防范管控力度,做到对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发现、干预并防止事件恶化,甘南州教育局制定并要求各学校实施了一系列常态化的预防和管控措施。

“根据州教育局的要求,我们遴选组建了学生信息员队伍,积极动员师生特别是学生信息员广泛搜集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苗头动态,指定一名学校领导专门负责学生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同时还设置并公布了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举报专线电话,密切监控和及时处置本校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学校长付海生说。

各学校在学校日常管理中严格落实门禁、值周领导督查、值班巡查、课余活动管理、管制刀具收缴等管理制度,狠抓学校日常管理。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防治工作,极大地增强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还建立了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特困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女童、残疾学生、有心理问题学生等弱势群体及“问题学生”关爱保护工作机制。每学年初全面筛查掌握这几类学生基本情况,建立台账,安排教师跟踪开展结对帮教活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重点关注学生异常表现并跟踪查找原因,对可能发生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社会参与 合力管控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防治离不开社会参与。为了加大新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力度,实现人防、物防、技防在基层综治中的深度融合,甘南州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校园周边地区安全防范工作。

甘南州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公安部门每学期进校开展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问卷调查,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欺凌和暴力问题,采取防范措施并通知家长,进行跟踪防治,有效教育转化。

针对当地部分学生习惯携带刀具的现象,甘南州教育局联合当地公安部门制定印发了《甘南州学校管制刀具等违禁物品管理暂行办法》,赋予学校排查收缴管制刀具等违禁物品的权力,加大了排查收缴力度,清除了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滋生的一大隐患。

“为了充分发挥州教育局和各县教育行政部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专项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我们定期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全面开展校园周边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出租屋、图书音像店、流动摊点及各类娱乐场所。并协调公安部门,在学生上下学、课余及周末等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坚持进行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最大限度地净化校园周边社会环境”。 甘南州教育局安全管理科科长程辉介绍。

此外,甘南州还建立了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专项组成员单位与辖区学校定期交流研判机制,教育、公安、文化、司法等部门每学期联合进行1次“问题”青少年群体活动动态研判,组织学校排查学生欺凌和暴力隐患苗头,及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全面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治体系。

加强宣传 依法治理

防控校园欺凌和暴力,需要依法治理,尤其是明确法律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法律法规教育。近年来,甘南州上下加强了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防治的法律宣传工作,从法理角度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利用学校校园网、校园广播、电子屏、标语、宣传栏、橱窗、黑板报等,坚持向广大师生宣传典型案例及有关法律知识,宣传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危害和恶劣影响,形成了校园反欺凌、防暴力的舆论压力和震慑力,警示学生加强自律。

同时,举办家长学校。每学期开学初和放假前,各学校都举办家长培训班,给家长讲授一些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防治方法,阐明学生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后家长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切实增强家长的监护人意识。指导家长加强家庭教育,科学管教孩子,不放任自流,不简单粗暴,注重孩子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全面掌握孩子思想动态和日常活动情况,防止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紧密围绕《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法制教育。联合司法、检察部门每学期高质量地开展一次“法治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懂得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行为底线,消除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责任的错误认识,逐步树立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我们结合典型案例,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集中开展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专题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活动、校报校刊、观看视频、写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在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 甘南州合作二中校长宁世才说。

除了宣传、学习、引导,甘南州还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审判等活动进行警示教育。州教育局、各县(市)教育局联合司法部门在全州乡镇中心以上学校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选取近年来全国各地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典型案例,进行模拟审判,取得了较好的警示教育效果。

突出德育 紧抓心理

《意见》提出,要通过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通过深层次分析那些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学生的性格品质,结合教育实际,可以得出结论:重塑思想道德观念、矫治不良心理问题,是防止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基础性工作。

为此,甘南州宣鞑棵糯头发挥职能优势,组织人员编写了《我学习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手册,免费发放到全州各学校,指导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不恃强凌弱,不自暴自弃。

同时,各学校还紧密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专业心理教师缺乏的现状,甘南州全面加强了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逐步为乡镇中心以上各学校至少培训了1名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调配师资,组成心理咨询辅导队,深入县域内学校巡回进行心理辅导咨询活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积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质。

在寄宿制学校逐步推行“问题学生”家长入校陪读教育制度。对个别累教不改的“问题学生”,学校通知家长入校进行阶段性陪读,协助教师教育转化学生,直至学生思想认识有彻底转变方可结束陪读,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成效,大大减少了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

篇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09-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文关怀更加贯彻人心,同时也贯彻于学校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体罚逐渐淡出了教学舞台,但是随之而来的一种隐形教育手段越来越发挥着主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校园里更是屡见不鲜。对于这群等待通过教育来塑造人格、传授知识的小学生来说,其危害是相当严重的。这种教育手段就是小学校园“冷暴力”。

一 、校园“冷暴力”的涵义及表现

1、“冷暴力”的涵义。对学生施加精神压力,让学生精神受到伤害,这种现象被社会学家称为“校园冷暴力”。进一步说,校园“冷暴力”行为是暴力行为的一种,但相对于通常的暴力现象而言,“冷暴力”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对学生进行体罚来解决教育问题的,而是通过冷漠、轻视、放任、疏远、孤立和漠不关心等行为使学生心灵上和精神上受到伤害,进而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它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伤害力度。

2、小学校园“冷暴力”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学生某些不符合自己心意的行为所表现出的厌恶情绪,以至于对学生谩骂、冷嘲热讽和漠不关心,例如:把学生的作业分成等级,致使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的作业往往比学习好的学生作业多几倍;有些教师根据学生的特征给学生随意地起绰号,并在课堂上当着全班人的面称呼学生。

二 、校园“冷暴力”的成因分析

小学校园“冷暴力”现象的滋生和发展,与当今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升学率和学校教学成果的关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导致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成绩,更加关注学校升学率。把自己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唯一尺度。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有三个重要原因:1、师道尊严,片面的学生观。 2、缺乏关爱,片面的师生观。3、教师技能差,片面的教师观。

三、小学校园“冷暴力”的解决对策

教育教学是学校必须履行的义务,教师的态度和方法往往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现象,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使教育事业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1、平等对待,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和教师一样,在地位和人格上都是独立的。每个学生有着和别人不同的性格、观点和看法,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方式,教师要学会尊重他们的认知,能够换位思考,学会与学生共情,近而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应树立平等的教育观念,不能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人,要用正确的方法听取学生好的意见或建议。其次,教师身为示范者,要平等的对待学生,而不是盲目的偏向学习好的学生,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学会尊重自己的同学,关爱同学,有利于培养团体合作意识。在这方面,学校加强德育建设也是必要的,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不断更新陈旧的德育内容也是必须实施的。加强德育建设,不仅能够辅助智育和其它各育的发展,也能让学生在学校里习得应该掌握的知识,更让学生学会做人。

2、 实施仁爱,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学中要用教师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幼小的心灵,让学生的生活充满阳光。没有爱心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因此,用教育中的仁爱去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深化技能,更新教师观念。教师所具备的技能不仅包括教学教法的技能,也包括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使教师的素质真正的得到提高,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更好的吸收宝贵的经验。

随着依法治国观念的深入人心,国家法治体制的健全。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了校园暴力是违法的,但对于相对隐蔽的“冷暴力”行为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仍有很大的空白。因此,在校园“冷暴力”方面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文,普及此方面的知识,约束、制裁教育冷暴力,真正做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是教育事业有个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鲁 潇.从教育“冷暴力”现象看中小学德育【J】.科教导刊,2012(2)

[2] 马晓春.交互主体论与师生关系重构【J】.队伍建设,2006(10)

篇10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比如:对受害者的直接攻击,包括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等等。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校园欺凌也不仅仅包括肉体上的折磨,还包括了区别对待的软暴力。比如:给同学取侮辱性外号与喝骂,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等等。较之前者,软暴力对孩子的自尊心和性格的伤害更大。

为什么会出现校园欺凌?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常见的现象,这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除去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青少年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而偏差的出现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包括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的根子在家庭:“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施暴的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优越,认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长都可以摆平;或是家境恶劣,自己也有过被父母暴力对待的经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

做事不讲程序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沟通,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比如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情节,网络游戏里大量的打斗、杀人的情境,这些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免疫“。换言之,当孩子接受了、习惯了暴力的环境,暴力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正常现象,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矛盾,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暴力行为应用到现实当中。毕竟青少年心智发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

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1.学校要切实肩负起教育管理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校园欺凌。

2.经常对学生进行青少年保护相关法律知识教育。

3.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处世经验和能力。

4.家长要承担起预防校园欺凌的责任。

5.看管好孩子远离暴力游戏、暴力性动画片及电视剧。不要沉迷于网络。

6.给予孩子更多家庭关爱、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尤其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应付出更多关爱在孩子身上,避免产生自卑、孤僻性格。

7.平日教育孩子时,不要采用打骂等极端行为。否则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8.对孩子爱之有道,不要一味的满足其要求,言听计从。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坚强品格。

9.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起重视起校园暴力问题,加强打击力度。

怎样应对校园欺凌?

1.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欺凌,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

2.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

4.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

5.教育孩子上下学尽可能结伴而行。

6.家长给孩子的穿戴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7.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篇11

然而,国内外的许多建筑在设计上大多注重于结构承载力和结构安全方面的考虑,往往忽视了对建筑构造和建筑空间的设计,近些年来许多中小学生在教学楼内出现的安全事故不是由于建筑结构的不牢靠,而是由于建筑交通空间设计的不合理、施工中忽视了建筑构造、管理和使用上疏于安全交通和疏散的考虑、擅自改造建筑使得建筑丧失了原有的安全保障。

建筑的交通空间主要包括水平交通空间系统和垂直交通空间系统两大类,水平交通空间系统主要包括走廊、门厅、过厅等,主要用来联系同一楼层的各个房间;垂直交通空间系统包括楼梯、电梯等,主要用来联系不同楼层。

根据笔者的社会调研中搜集的很多资料总结得知,很多中小学生在教学楼内的人身伤害等安全事故往往发生在上学、放学、课间的时候,而发生的地点大多在教学楼内的交通空间,这些常见的安全事故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

1.在建筑空间通行时发生的伤害问题。中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行为心理特点,喜欢在课间追逐打闹,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建筑空间范围内的柱、门窗、栏杆扶手、楼梯踏步、窗台板等建筑构件以及垃圾桶、开水柜、暖气片(管)、消防管等建筑设备给刮伤、撞伤、绊倒摔伤。在人流集中拥挤的时间段,很多践踏、跌落事故也是由于建筑交通空间内细节设计的不合理而造成的。

2.交通空间内的视线死角成为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位置。楼梯间的底层、顶层及门扇背后,这些部位往往由于视线隐蔽、很少有人经过而成为预防校园暴力的盲区。

3.建筑交通空间内的设备被破坏、空间被占用而造成安全隐患。造成这种情况不仅是道德不健全的学生,还有不懂建筑科学的学校管理人员。例如走廊里的消防灯箱被学生破坏、顽皮的学生在栏杆和管道绑上绊脚绳、管理人员在走廊和楼梯间内乱堆乱放物品占用空间、勤杂人员为了方便将防火门自闭系统破坏等。

4.学生做出危险行为。受影视、小说等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之危险意识淡薄、虚荣心驱使,学生会做出很多的危险举动,例如有的学生下楼时想象自己是跑酷运动高手在楼梯上越级跳跃、有的学生坐在楼梯扶手上打滑梯、有的学生在走廊里想象自己是灌篮高手跳跃起来拍打悬吊的灯具设备、还有的学生在挑廊栏杆外侧悬空部位行走,这些危险的行为很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是恶性伤亡事故。

以上各类事故都是由于教学楼的建筑空间在设计时忽略了安全考虑而导致的,笔者认为建筑设计人员不应该完全寄希望于学校的严格管理,而是多考虑中小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及其身体条件,在细节设计上采取措施,避免这些悲剧的出现。根据笔者对建筑交通空间细节设计的研究,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上述安全事故:

1.针对学生在建筑空间内发生的刮蹭事故,可通过设计让建筑空间畅通无阻。例如在设计中将柱不至于建筑交通空间意外,或者将柱设计成圆形或多棱柱形;在走廊的侧墙内预留比垃圾桶略大的洞口用来放置垃圾桶、开水柜、暖气片、消火栓等设备;将窗台板边角部位设置成圆角,挑出部分打磨光滑;尽量将窗台宽度设计得接近或大于窗扇宽度,以避免窗扇伸入走廊或楼梯间等建筑交通空间;房间门的开启要避免妨碍学生通行,使用人数较少的房间门可改成内开门。

2.不留视线死角。消防管道、采暖管道的立管设置在门后,并且用板材将立管围护上,使学生不能进入门后这种狭小的空间;将楼梯最下层楼梯平台下的空间设置成为仓库等辅助房间,用墙板将这部分空间与走廊隔离开来,或者将这个位置设计成为一个开放的出入口,如下图所示;楼梯间顶部空间如果必须设计成屋顶出入口,则宜用可自动开启的消防门将其隔离开来,在日常中阻拦学生进入这片管理盲区;走廊的尽段应设置教师办公室,不把卫生间设置在走廊尽段,因为走廊和卫生间都是校园暴力事件的易发区域,把卫生间设置在经常有人通行的走廊中间,可以便于及时发现并制止学生之间的欺凌,而教师办公室设置在走廊尽段也对校园暴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篇12

这绝不是人们第一次对“虐童案”进行讨论与反思。在教育的范畴里,它就像体罚的翻版,规章制度里已经禁止体罚,但体罚却在以各种方式上演。当它变换着花样出现,当孩子们遭受着百般的侵害,我们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一件“虐童案”就牵扯上了诸多方面:教育体制的漏洞、教育资源的稀缺、幼师待遇的不足、法律惩处的缺位……

当虐童案发生,人们讨论相关法律的缺失,建议将虐童罪纳入刑法。然后专家学者列举了国外种种的法律制度,以证明法律在对保护儿童不受虐待上所具有的强大威力。没有人能够否认法律承担的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责任。但当把道德一点点地上升为法律,我们知道那是道德在沦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应该是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底线吗?

虐童事件发生后,幼儿教师的苦楚也被媒体曝光。既当老师又当保姆,工资又低,怎么会有耐心?但没有耐心不等于没有爱心,更不等于充满仇恨。所以不要把对儿童的虐待归咎于待遇,归咎于情绪不佳。难道一个人的良知是构建在好的待遇上吗?

要知道,虐待儿童的事情不仅发生在中国大陆,同样发生在具有较为完备法律制度的香港、美国、英国等地区和国家。而且不是所有的儿童虐待都发生在校园,不是所有的儿童虐待都仅仅是肉体的伤害。

全世界目前至少有4000万14岁以下的儿童遭受虐待忽视。我国每年有近100万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每年近两万儿童少年非正常死亡,有40万至50万左右的孩子遭遇车祸、中毒、溺水、触电、他杀等意外事件;同时,有不少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有15%的学生患有各种心理疾病;20%的学生不吃早饭;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而在抽样调查中有94%的孩子认为,在社会中自身各方面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更不是所有的发生地区都存有法律漏洞,不是所有的施暴者都情绪不佳,不是所有的幼儿教师都待遇低下,但虐童案还是发生了。因为这个社会把儿童的位置放错了。儿童是弱势的,而我们自有侵犯弱势群体的办法。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55-01

一、中学生暴力问题回顾

2009年4月4日,深圳宝安沙井职业中学高二年级一名男生,将另一名男生打倒在地,并用手中的木棒对其头部猛打,动作极为粗暴;另外,该中学几名初二女生,将一女生堵在墙角轮流拳打脚踢,直至该女生蹲在墙角不再反击,才结队离开。这两段视频挂上深圳新闻网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剧烈反响。

同样在10月,一组西安市西飞二中学生殴打一名男生的暴力照片在网络上迅速“蹿红”;无独有偶,西安户县卫校同样曝出女生群殴事件。

接二连三的暴力事件让广大家长、市民对学校教育产生了种种质疑。曾经有人将青少年犯罪、环境恶化、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可见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性。在我国,1980-1989年间,14到25岁年龄段的犯罪比例占全部犯罪人数的70%,而15、16岁青少年犯罪案件有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一个又一个沉痛的数字敲响了我们的警钟,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但也是危险时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很容易出现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之间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和冲突。学生之间的冲突会给当事人造成极严重的身心伤害,会给个人及家庭带来无尽的悔恨和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

二、中学生暴力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那么,面对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该何去何从呢?教育专家认为,学生的暴力行为有社会环境、学校教育诸因素,而家庭教育的责任更不可推卸。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对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大量事实证明,两类家庭出来的孩子容易产生暴力倾向。一类是伴随着家庭暴力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由于缺少关爱和安全感,逐渐形成了很强的排他性和攻击性;一类是在家庭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心,一旦受挫,容易引发暴力行为,伤害周围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这样的恶性事件近几年屡见不鲜。鉴于此,父母有责任,更有义务为自己的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是让青少年远离暴力的基础条件。

社会环境:青少年缺乏自我控制和监督能力,容易受社会环境中不良行为的影响,他们是通过观察成人行为而学习其社会行为的。当今社会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可以在影视作品、报纸报刊以及电子游戏中看到血腥的暴力场面。尤其是一些港台片大肆宣扬江湖道义,无限夸大“拳头主义”,使得喜欢模仿的青少年们在校园中拉帮结派,崇尚暴力,制造了为数不少的流血事件。因而净化社会环境,整顿文化市场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当然个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这要依靠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们营造一个朗朗乾坤。

学校教育: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这里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环境,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重任。当今社会,压力巨大,竞争激烈,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深入分析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宽容心、忍耐力和抗挫力,使他们主动提高自己的防护意识,抵制不良同伴的引诱,远离不良环境的干扰,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中学生。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学校教育还要注重法制教育,应要求中学生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跟其自身关联紧密的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从而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标尺,以便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除此之外,校有校规,班有班纪,特别是《中学生守则》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让学生认真学习、理解,并对照检讨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不断进步,远离暴力。

自身因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其生理、心理正处于裂变时期,身体上青春萌动,心理上渴望独立,思维和情感仍不成熟,容易把轻率视为果断,把冲动视为英雄,把冒险视为勇敢;而现实中有学习的压力,有对未来竞争社会的恐惧,内忧外困,很容易过激和片面,使得学生身上的矛盾极易尖锐化,而青少年在解决矛盾时最易选择的手段就是暴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