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篇1

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地理不是中考科目所以不重要,这是学生不喜欢学地理、地理教学成绩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所在。但初中地理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教学中的感悟,谈一下上好地理课的一些方法。

一、上好地理绪论课,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学习什么知识,只有主观上喜欢了,才会自觉地学习。如果能处理好关键的第一堂地理课,就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喜欢上地理课。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可以采取“推销地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举一些学生喜欢的娱乐节目,如以前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幸运52”,现在的“一站到底”“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国小姐或先生评选赛”等出现的地理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或者分小组PK,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的趣味性及重要性。也可以从地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方面入手举例。如在饮食上中国的“南米北面,南甜北咸”的生活习惯是受各地气候和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在服饰上牧民习惯穿露一只胳膊的“不对称”的藏袍,这与当地的昼夜温差大有关系。这样第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就会觉得地理课挺有趣、很轻松,会盼望着第二堂地理课的到来。

二、精心设计每节课的课堂导入

学生听课也是一种惯性,刚开始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间就更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了。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要引起学生的好奇。比如讲“地球运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二子辩日”的故事,为什么中午看到的太阳小但是很热,而早上看到太阳很大却冷呢?讲“中国的地理差异性”时,播放音乐“猪都笑了”的MV(含歌词),让学生在欢笑中感受中国疆域的辽阔,不同地区地理差异很大。导入新课同时应紧跟时事热点问题,比如讲日本时以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导入,讲东南亚时以2014年MH370

失踪事件导入,或者以2016年3月中国开闸放水解救东南亚的干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要求教师要多读书看报,多关心时事,多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三、将教学内容情节化,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使教学内容情节化,就会使地理知识“活”起来,教学内容“动”起来。学生对情节化的学习内容印象更深刻,理解得也将会更透彻。

案例1:教学《欧洲西部》一节,情境创设――欧洲西部之旅。

(1)旅游行前准备――欧洲西部概况了解,如地理位置、范围、海岸线特点及区域经济特征的介绍。

(2)人在旅途(旅途中的“吃”“游”“购”活动)――欧洲西部的畜牧业、旅游业及工业等情况介绍。

案例2:教学《世界的气候》一节,设计了游览世界气候博览园的一个主题活动,设置学生参观不同的气候类型展馆,热带展馆、温带展馆、寒带展馆等,让学生了解了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及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

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新课标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发挥其能动性,让他们从“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更有利于其对知识的吸收与消化。

案例:讲述“亚洲的地形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并自行归纳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对照亚洲地形图一大组同学沿着北纬30°自西向东进行一次亚洲的长途旅行,另一大组同学沿着东经100°自北向南进行一次长途旅行,分别观察在这次旅行中经过了哪些地形区,思考讨论完毕后,分别请每个大组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的挂图上用粉笔描出所经过的地形区。通过读图、看图、析图,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是饶有兴趣地随教师一起活动,注意力集中,效果较好。

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起来

地理课不同于其他课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景观图片和地图特别多,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许多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及变化规律都能通过地图及图表反映出来。所以,教师应充分结合课本插图、地图册以及多媒体等生动直观地将素材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给学生播放由当下最流行的音乐视频《小苹果》改编的《大中国》,朗朗上口的音乐节奏配以中国行政区划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无比快乐的同时又轻松地收获了知识。教师也可以以自带教具丰富课堂教学,如讲授“黄土高原的黄土风情”时,可以准备安塞腰鼓、羊肚子头巾等;讲授“中国南北气温差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气温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苹果、梨、柑橘、荔枝等水果,这些道具的呈现会让学生眼前一亮。而且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谷歌地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个软件学习地球的海陆面貌、地图及地形图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更能激起W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也应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在讲授“黄土高原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法,通过几组对比实验的演示让学生自主分析归纳黄土土质、降水强度、地表坡度、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再比如,在讲授“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资料进行一次班级辩论赛。

六、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如在讲“天气”这一节时,可以带学生去气象观测站观察,了解气温、风向、雨量的测量过程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在讲“地形图”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了解山顶、山谷、山脊和鞍部等等,或者编排地理板报、组织地理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把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开拓学生地理视野。这样理论联系实际,课本知识也就学活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兴趣大增。

总之,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方法和热情的心态投入教学中,就一定能打造出有效的初中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刘航山.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浅谈[J].新课程,2010(2).

篇2

关键词:

微课;初中;地理

1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1借助微课解释重点难点,启发学生思维: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讲解抽象的重难点知识时,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增加学生理解生涩知识点的难度,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如果老师合理的将微课应用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课的色、形、光和声等功能,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象化,能够让学生在极具感染力的地理课堂中学习,让学生深入感受抽象知识的连续性,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例如:在学习《四大地理区域》这节内容时,由于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性,所以便可以利用微课录制Flash,以视频的形式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详细的告知学生[2]。这样通过微课视频的动态演示,又有老师的详细讲解,有利于让学生更加生动、更形象的学习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中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1.2选择合适的微课程素材,提高课堂效率:

在应用微课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微课程教学素材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微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灵活应用微课程教学理念的关键所在。其中,作为初中地理老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选择微课程教学素材时应注意下列两个原则:

1.2.1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所应用的教科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原则,而地理学科自身的知识点也需要讲究科学性,这则要求初中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广泛搜集科学合理的微课程教学素材,并将其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植入到微课程视频教学过程中,这样有利于保障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避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产生误导现象[3]。例如:在《工业、城市与交通》一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便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神州”发射的视频资料,以此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回顾西部地区的矿产分布情况,了解西部的工业主要是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西部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4]。

1.2.2坚持典型性原则。

微课程在应用中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地理知识,就应该选择典型性的教学素材。例如:以《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内容为微课案例,其微课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全面了解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并能够通过读图准确确定范围和概括所谓位置的特点,老师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则可以借鉴《是真的吗》电视节目,提出“看三分流水,纤流细细,珠穆郎玛,唯我独尊”和“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地理案例,充分利用地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进行分析,了解青藏地区气温低,多雪山、冰川,而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出现了沙漠,并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通过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掌握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条件。

1.3通过微课复习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束之后,采取微课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自觉进行校正和练习,从而达到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首都———北京”一章内容的《祖国的心脏》内容时,由于课堂只有40分钟的时间,而要想学生能够深入掌握北京的简称、全称、轮廓和位置等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因此,当这节地理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辅助采用Flash进行教学,以拼图的形式组合北京的具体地理知识点,让学生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不断进行复习,从而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的目的。再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的内容复习过程中,老师便可以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制作《黄土高原的治理试题讲解》《黄土高原的开发重难点》等微课。然而,由于学生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这节内容的基础知识,所以老师便可以组织观看关于黄土高原当前的实际情况,并在学生观看微视频结束之后,帮助学生整理学案,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纠正策略,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基础知识的目的。

2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以《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微课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首先老师展示以往美丽新疆的微视频,这时引起了学生的质疑,为什么图片中的新疆这么美呢?而当前大部分关于新疆地区的图片都是戈壁、沙漠和荒凉的景象,从而导出“生态保护”这节内容;其次,以多媒体设备将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现象融入微课中,让学生思考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部分学生提出应实施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多个自然保护区;再次,老师可播放《可可西里》中的片段,让学生思考他们是因为什么杀害藏羚羊呢[5]?原本他们仅仅只是普通牧民,但因为草原退化,土地变成了沙子,迫于生计,他们成了偷猎者的帮凶。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知道重要的保护区中的保护资源,有效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3结论

总而言之,微课程是初中地理老师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维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将微课合理应用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创新地理课程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满足中学地理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因此,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率,便需要学校老师深入探究微课的应用策略,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让微课程教学技术越来越成熟。

作者:王艳梅 单位: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篇3

但是,根据笔者从事中学地理教学30余年的经验来看,很多学校、老师、学生等对地理课不重视。原因有以下三个:(1)目前中国的中学教学仍然重视升学率,而地理不是中考科目,因此认为地理是副科,会考及格就万事大吉。(2)客观条件限制:缺乏基本的教学工具,比如教学挂图、地球仪等。(3)在当前应试教育占主导思想的大环境下,有些学校直接将地理课作为自习课。

如何摆脱这一处境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变被动为主动。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增强课堂趣味性,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趣味的方法初探

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是现代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具体建议如下:

(一)重视并精心设计“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导入过程中,趣味教学法的使用尤其重要。在讲授每堂新课前,针对本堂课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可以提出问题寻求解答;或者使用教学挂图或课件激发兴趣;或者用诗歌或神话等手段引人入胜,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知道学什么,诱发求知欲望;了解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标。如:实物导入法、神话导入法、生活实际导入法、视听导入法、悬念导入法、特产导入法、旅行导入法等。

(二)利用现代科学教学手段及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

在授课过程当中,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好能够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教学准备,运用现代科学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预先做好多媒体课件,在课上运用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设置法等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置,改变地理教学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陈旧模式。

(三)设置悬疑,巧妙结尾

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可以设立巧妙的疑问,诱发学生积极探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下节即将学习的课程的特点、内容以及学习方法,也可以展示下节所学内容中精彩的“片断”或者有趣的“镜头”,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励学生主动预习,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中。

篇4

在20世纪西方上半叶,经过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运动后,产生了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同时也是这场运动的核心概念。自那以后,人们便以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运用试验、观察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教学。科学化的研究下,提出初中地理学科的有效性教学主要指的是提高与培养学生高效的思维能力。但是,我国目前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进行的是低效的教学,这对学生高效思维能力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和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初中地理课程低效的成因及表现

1.初中地理课程低效的成因

造成地理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有很多,现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就地理学科的学科地位而言,在我国始终是处于小课的位置上,自然不能跟“正”课相提并论。故而造成了学生和老师都不重视地理学科的现状。其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对学科的热情度也在影响地理学科有效教学。在一些学校里面,地理课程的教师往往不是专业的教师,不具备专业讲解的能力,加之许多教师似乎都患上了职业病,缺乏了爱的能力。学生学起来自然是了然无趣。最后,尽管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概念被强硬式地灌输到教师的脑中,频繁的改革并没有使得教师掌握教材和教授的能力提高。很多知识都是照本宣科,实施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十分的有限[1]。

2.初中地理课程低效的表现

针对课堂上的无效性,教师承担着主要的责任。教师的教学准备不足,表现在对学生需求的考虑不足上,学生会的知识点滔滔不绝,对于学生不了解的知识点又只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看起来做到了“传道授业”,其实离教学已经相距甚远。从细节上来看,初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存在问题,导课死板生硬、随意的语言表达以及无梯度的问题设置。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其次,评价的滞后性和无针对性也导致课程有效性不足[2]。

二、在初中地理课堂实行有效教学的策略

1.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

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通过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教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分析学生和自我,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首先,在把握学生的需求时,既要掌握学生的整体需求,又要掌握学生的个体需求。地理教师往往是多班教学,要注重每一个班级的差异,不能几个班一样地照本宣科。比如说,在讲解“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时,针对活跃的班级,可以采用讨论法,针对比较沉闷的班级,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当然,还应当将每一个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构成都不同。所以,教师在做调查分析的工作时,应该了解学生个体的知识现状,学习需求及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编订本地域的地理教材。

其次,在教法的选择上,通过探究法、讲授法、体验法、案例法与合作法等多种讲解方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通过教学的课堂检验,判断其有效性和适宜性。例如,在用合作法进行教学时,针对“澳大利亚羊业的发展”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分组,让学生们分组探究澳大利亚羊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最后,创设以线带点的情景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在讲解各个国家不同的地理状况时采用的比较多;创设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的情景创设方式,此种情景的创设在讲解国家内部区域地理的差异时使用的较为广泛[3]。

2.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初中的地理教材往往是突出区域的特征,专题式的表述使教材显得凌乱。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考量时,必须具备整合教材、高效设问,新颖导入新课及有效回答学生提问的能力。在整合教材时,不必采用按部就班的讲解方式,甚至对同一章节的知识可以后置或前移、不同知识点可以后置或前移、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在设置问题时,应该具有梯度,地理学科是有趣的学科,要求地理教师根据学习的目标和学科的特点,创造新奇、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其次,设置的问题还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设置的问题不应该流于表面化和具体化。比如在讲解“居住地的选择和环境保护”时,从问学生“假如你要买一套房子了,你会考虑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和学习中,会比直接将房屋的朝向、水源、交通、地形讲解给学生听更加吸引学生。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新旧并用,在导课时,可以用学过的旧知识导入,也可以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区导入新课。

3.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可以对课堂教学的课程进行价值的评判,教学评价是实施有效性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首先,评价应该以学生作为关注的中心,从评价的内容入手,既要评价学生的综合情况,明确学生努力的方向,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学业进步的同时,给学生以良好引导,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次,努力抓住评价的时机,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地口头评价,积极地把握住学生学习中的各种信息的反馈,进行针对性、艺术性的评价。最后,注重个体的差异,在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后,实行因人而异的评价,每一个学生他在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家庭背景下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结合每一位同学的综合情况,采取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学习。

三、结语

地理学科在中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有效性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和世界地理观。本文从分析初中地理学科学习无效或低效的现状与成因入手,从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地深入进行中,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目标也由之前局限性较大的一味地增加学生对相关地理的知识储备量,转变为较科学合理地更加重视学生在接受、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后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和遇到实际问题后的感知应用能力,更加注重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转变旧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进而积极地将“生活化”教学推行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中,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将至的这段时期内,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将会成为初中地理课堂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式。

一、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概念论述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用的“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现阶段较先进可行的教学模式,其旨于将初中阶段课堂所授的地理知识与初中学生所处生活环境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化、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更直观、更深刻、更浅显易懂的地理知识,而非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硬性填鸭式的枯燥教学。其优势表现明显,既改善了枯燥、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了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地理知识更加鲜活易记,又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及相关知识的兴趣和亲切感,转变了传统枯燥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厌恶和排斥感。在新的教育改革进程中,将“生活化”教学氛围引入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结合“生活化”方式、“生活化”案例对相关知识进行展示和解释也对初中地理教学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若想顺应潮流,将“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发扬光大,初中地理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掌握“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并提高自身对“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能力,还应顺应学科特点,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积极观察生活、收集资料,以保证能够顺利、自然地实施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方法,具体从以下“生活化”教学的引入、“生活化”情境渲染和教学实例“、生活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等这几个重点内容进行分析。

1.“生活化”教学的引入。“生活化”教学真正被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课堂中需要一个正确合理的引入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举例描述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案例情境,引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和注意,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以引起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例如,在讲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师便可以用几个问题将学生引入思考和学习当中去,如,“中国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你听说过的、了解过的那些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师生共同探讨列举之后继续进一步的引导思考,“为什么有些国家是发达国家而另外一些国家则是发展中国家”“你理解的发达国家相较于发展中国家有哪些不同之处”,以进入课堂教学主体。这种“生活化”教学引入,一方面便于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进入课堂互动中,另一方面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

2.“生活化”教学的情境渲染。有趣的“生活化”教学导入之后,需要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化”气息浓的、轻松自然的情境渲染为线索贯穿引导教学过程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中国的民族”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强行要求学生对大量的民族习俗、特色进行死记硬背效果既差又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反感,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观看相关图片、音律、视频,直观、形象地进行欣赏巧记,分小组进行知识竞答竞赛,并给予优胜者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使教学过程活泼、吸引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生活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生活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既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意识和认知分析能力。譬如在讲解“我国的水资源”这一课程的最后,教师组织一次“生活化”活动,引导学生课下分小组进行观察、记录生活中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亦可采用观察结果记录评比大赛,对表现优异、结论科学的小组给予奖励。这样在“生活化”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初中地理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具有深远、积极的意义。相关教育工作者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发扬“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6

应该说初中地理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地理知识、会用地理知识是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的关键。那么,对地理课堂的导入评价就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综合考虑导入的针对性和直观性的特征。

一、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让学生从课前的“休息状态”转入到“学习状态”,能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或活动的内容有要去学习或研究的欲望。导入要做的就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欲望的驱使下自主学习。因此,评价导入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起点。

如在“多变的天气”的教学中,教师以学校要开展演讲比赛为情境,让学生充当本次活动的总指挥,问“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总策划,活动当天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来引入对天气的讨论,这很好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应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地导入。

二、导入是否能突出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入,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教学始终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师生活动,如果教学脱离了教学目标,无论教学活动多么精彩,都会显得苍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就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

如在“多民族大家庭”的教学中,预设教学目标为:了解我国民族构成概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表,培养获取信息、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关心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教学中,教师首先以“爱我中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演唱来进入课题;接着展示第15页多民族的大家庭图片,设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和大家说一说它们的名称。(了解我国民族构成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再以“说说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进入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的学习。这样,导人中通过问题的设置来逐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让课堂环环相扣。

三、导入是否具有针对性

所谓的针对性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进行。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的话,教学活动就会被架空。

以“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为例,教师上课就开始大谈我国工业的发展,从建国初谈到改革开放,从沿海谈到内陆,内容详尽而清楚,但学生始终没有兴趣认真地听,也对教师讲的内容似懂非懂。因此,这样的导入是无效的。如果换一种方式,从学生身边的交通工具和学习用具谈起,从点到面,让学生从身边的“工业”开始认识,效果则大有不同。

对于中学生,我们要了解中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比如有的学生喜爱用歌曲、故事的形式,而有的学生喜爱用游戏、图片等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那么老师在设计导入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导入方式。

四、导入是否能做到直观

直观的展示要比言语的描述更加生动、更加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导入时一定要注重导入的直观性。直观生动的课堂导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能使师生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和学的过程中来。中学生虽然抽象能力有所发展,但在学习过程中依旧以直观认知为主,因此,导入时,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所采用的案例必须具有直观性。

以“河流和湖泊”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第44页的图片,同时利用幻灯片来展示,对内流河、外流河的位置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记,然后提问“什么是内流河、外流河,什么是外流区、内流区,外流区是内流区的几倍?”“在图中找出下流河并说说成因。”当学生在接受色彩不一(或教师进行特殊标记)的幻灯片刺激后,对内流河和外流河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学习起来更加容易。

由上述论证不难看出,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和直观性是导入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只有抓住这些因素进行导入,才能真正让导入成为“好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吕福平,浅议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吉林教育,2011(5)。

篇7

一堂课的精彩程度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很大关系。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三维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突破、导学案的编排、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固然,这些因素都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但重视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的设计,也会使初中地理课堂锦上添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精彩的导入语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才能有良好的开端?这就需要设计精彩的导入。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爱因斯坦说:“兴趣是热爱的先导,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导入语的设计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复习旧知导入

多用于章节间知识点关联密切的教学,其特点是以复习旧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需注意的是,导入中所复习的旧知一定要与新教学内容相关联。例如,“世界的气候”这一节教学就可以将前面所学过的“气温和降水”的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对气候概念和要素的回顾,为新课学习夯实基础,既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顺利将学生带入到“世界气候”的学习,又可明确“气温和降水”的学习可为学习“气候”打下基础,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创设情景导入

这是新课改实施以来使用最多的课堂导入方法,它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利用语言、图片、音乐、绘画、谜语、故事、视频等手段展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方式直接用声、光、电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教学信息,诱发学习动机,从而导入新课。例如,讲述“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时,可以在青藏地区旅游时拍摄的照片为导入,配上精彩解说和民族风情的藏族歌曲,让学生感受到美丽的雪域风光和藏家L情,在随后的教学中凡涉及青藏地区的气候、地形、房屋特征、服饰特点时,学生都能很快说出并迫不及待地探究原因,甚至有的学生还可根据学到的知识,指出教师在青藏之行中忽视的细节,一堂课笑声不断,气氛活跃。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知道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3.巧设实验导入

多用于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和思维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教师须认真分析课堂讲授的教学知识,设计出恰当有效、操作性强的小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动眼、动手、动脑,激发求知欲,培养思维和探究能力。例如,教学“水资源”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水资源的重要性不难,但要让其明白水资源的有限性却不太容易,仅凭教师讲述以及图片展示,收效并不理想,很难引起学生共鸣。但如果在此处巧设实验导入,用烧杯和量筒展示地球上的总水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资源量的比例,让学生用手中的仪器去展示、感受,发现水资源的有限性,不仅可引发对“水资源的概念”等一系列问题的探求,也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当然,实验设计必须巧思多想,实验展示需要教师启发诱导。

二、流畅的过渡语设计

课堂过渡语又称课堂衔接语、转换语,具体指教师在教学中从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由一个大问题转移到另一个大问题之间,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由若干小知识点构建组成,课堂运用过渡语,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有序串联起来,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组合的作用,提醒学生下一环节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引发学生关注。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真正要做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自然流畅,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就必须重视过渡语的设计。地理教学中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以下几种。

1.自然衔接过渡

自然流畅的过渡语设计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找到教材内容之间的切合点,将知识进行过渡,并设计好承上启下的环节,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关切渴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例如,“黄土高原”一课讲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展示独特的黄土风情后,怎样顺利而自然地过渡到“黄土的由来”?可选择文章《安塞腰鼓》中的一小段材料作为过渡:“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啊!”这段材料恰当地把刚讲述的“独特的黄土风情”中介绍的信天游、唢呐、安塞腰鼓与“黄土的由来”有机联系在一起,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在黄土地上才会具有这样有特色的音乐?形成这样的民风民俗?黄土从何而来?此处过渡语的设计,显得自然而流畅,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2.悬疑设问过渡

教师用语言将上一环节中所讲述的内容说出并设置相关问题,引入下一环节教学内容;或者用学生的提问为过渡,这类过渡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期待,引发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为获取新知识起到引导作用。例如,教学“中东”时,通过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中东动荡不安的局势;观看视频,分享收集的相关资料,形成对中东地区多战争的印象,再在教师引导下感受流离失所的人民、战火纷飞的城市、孩子们惊恐不安的神情等图片,学生自然引发疑问:中东为什么有战争?教师就这个问题形成此处的过渡,进入引发中东战争原因的探究――特殊的地理位置,显得自然而简洁并直奔主题。

课堂过渡语自然流畅的衔接是教学艺术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知识之间的桥梁。它能使教学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课堂过渡语如果设计流畅,可以看出教师驾驭教材及课堂的能力,同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教学效益,也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新颖的结束语设计

结束语又叫小结语、断课语、结尾语。它是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它可以把系统的知识完整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是一堂成功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1.归纳整理结束

将已学知识有条理地再现,进一步明确本堂课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以达到巩固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总结既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以加深学生印象。例如,讲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课程结束前可设计表格,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了解两者之间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两地区人们受不同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完成表格内容、这样的结束设计,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重难点,通过学生活动一一再现,极大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拓展延伸结束

结课时教师需要将本课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或者为下次上n留下伏笔,使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过渡,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可在下课前留下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和探求新知的好奇心,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展开想象、搜集资料,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这个启示来源于黔江一位地理教师的课,这堂课以汶川地震发生为引线,直切主题“区域交通”,让人耳目一新。但更引人注意的是结束语部分,视频播放一个小故事,内容是交通不畅带来诸多不便,限制城市经济发展,对生活也带来不少困扰,于是政府规划开通璧山隧道,视频播放到一半就结束了,看似不完整,其实这正是设计的精妙之处。观看后学生一定会有各自不同的想象,这就为下节课做好铺垫,留下悬念。当然,这种方式的结束一定要有启发式的结束语,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所以,结束语的设计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尝试创新,打破固有模式,同样可收到良好效果。

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都是教学环节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用心思考、巧妙设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刘品德.精妙的教学课堂过渡语[J].广东教育,2007(3):37-38.

[2] 罗建国.会用、善用课堂教学过渡语[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0):59-59.

[3] 陈平.谈课堂过渡语的运用[J].现代技能开发,2003(3):35-35.

[4] 芦松菡.浅析地理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51-252.

[5] 郑国全.初中地理新课导入法新探[J].考试周刊,2008(15):167-167.

篇8

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展望未来教育,回顾教育的历史,审视当前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前锋中的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形式;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有人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若要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在课下做得更多、更充分、更完善才能灵活应变地引导学生走向创新之路。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把握好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

初中地理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型和实践性等特点,地理课程与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为目的。

2.地理教师要走出去

现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地理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多出去“走走”,多旅游。当老师把自己都无法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时,学生更无法理解,更别说兴趣的培养了。就像南方的许多地理老师会问来自北方的人:“冬天北方会冻死人吧?”“北方人不吃米饭怎么过啊?”“牛粪稀糊糊、臭烘烘的,西北少数民族怎么烧啊?”……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生活性也在此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所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出去“走走”无法真切地感受当地的综合环境。

3.教师要认真研究和认识学生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不仅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必须研究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以及新闻事件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只有具备了优越的主观条件,又熟悉客观对象,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的课堂实施措施

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材料、案例等

如:地球仪、挂图、模型、阅读资料、时事新闻等。

(1)地理教学离不开图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

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新课标图片多,直观性强的优势,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让学生画示意图得出积极思考的成果。

(2)从案例以及阅读中诱发兴趣

导入是一堂课的序幕,一堂课好的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新课标的阅读材料和案例多,信息量大,可以作为引言导入,有利于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深化。

(3)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可根据具体问题和具体的地理特色,充分利用新课标活动和思考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发挥教学互动的优势。例如,在讲中国地理西北地区时设置问题“新疆的水为什么会往天上流?”得出新疆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及坎儿井修建、南疆及北疆水汽来源、农业发展用水等。

2.学习方式的运用

(1)自主学习

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一定都是自主学习。例如,在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可以让学生使用地图、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等。

(2)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例如,学习中国地理中国行政单位时,可以开展分组行政区域单位拼图游戏;收集并交流反映我国主要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从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3)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可以开展乡土地理调查活动。例如,江西定南县的生源可以根据自身家乡特点,开展客家文化、习俗调查、寻找珠江的东江源头、交流调查结果。

3.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以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地理图像、地理视频以及计算机网络都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利用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识记、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水平,学会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其实这也是一种创新。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能主动学习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是学生学习品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篇9

好的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关系到新的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实现。导入语若能先声夺人,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就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并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较为投入,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实践证明新课导入常常关系到整个教学的结果。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技巧。

一、直接导入,突出主题

这种课堂导入特点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并且这种方法经常被许多地理教师所采用。在上课开始时,由教师直接阐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更为简明扼要地切入主题,明确学习目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立刻对这节课心中有数,及时调整好心态。

例如学习高中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时,可这样导入: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和分布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目前,人口增长的情况到底如何?当今世界到底面临什么样的人口问题呢?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另外,在讲述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二单元《水圈和水循环》时也可以采用直接导入:前面几节我们了解到地球外部由四大圈层组成,由内往外依次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并且我们在第一、二两节中学习了岩石圈和大气圈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有关水圈的知识。

二、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或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更好地引入新授课题。在复习了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例如学习高中地理第一册《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课前。我说:同学们,我们第一单元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为什么说地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从地球自身条件分析,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物质?(学生回答略)假设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更没有人类存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重要外部圈层——大气圈。

三、情境导入,活跃气氛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地里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如使用歌曲导入、诗词导入等渲染气氛,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歌曲导入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对人的感染力是最难以抗拒的。地理课堂引入学生喜爱的、健康活泼的歌曲,让歌声在课堂上飞扬,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理解领悟地理知识的内涵。

例如,学习高中地理第三册第三单元《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时,播放阎维文演唱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同时在PPT上显示歌词,在第一段播完之后(大约1分钟),我指着歌词提问:歌词中唱到“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这是为什么?这反映当地的地貌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区域环境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用这样的课堂导入引领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景交融,主题鲜明。

(二)诗词导入

诗词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哲理性,不仅能给人一种语言美的享受,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若能运用好诗词导入新课,将能够创设美好的意境,吸引学生探求知识。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在讲到地球自转可引用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什么坐着不动却能日行八万里呢?这样的新课导入既增强了地理的文学性,又让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

四、置疑导入,启迪思维

悬疑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短短数语,造成悬念,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若能把握好展示问题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则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譬如,在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时区和日界线》的新课上,可以这样导入:麦哲伦船队经历千辛万苦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再回到西班牙,船员们在兴奋之余惊奇地发现:航海日志上明明写着这一天是1522年9月5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9月6日,这是怎么回事?他们直到死都未能搞清楚这丢失的一天哪里去了,大家能不能帮忙把这一天找回来呢?通过这个案例,同学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到这节内容难点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授有关时区、日界线的概念和换算关系,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探索,把这丢失的一天找出来,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推向。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学生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科学性、艺术性地预设好每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就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导入技巧的培养。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有先声夺人之效的导语,常常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觉。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新课导入的研究,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52-01

我们在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理答行为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前期,对理答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理答行为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应,即教师根据学生所思、所答、所学是否正确、充分、恰当的程度,给予指导、点拨、引领、评价,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续学习行为。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环境。

理答行为,直接影响着地理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有效和高效,地理教师理答行为的有效、科学、艺术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我们总结出地理教师课堂理答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增强理答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多次感受到:地理课堂中,教师理答意识的缺失,导致我们的地理课堂丢失很多精彩,课堂有效性受到影响。

案例1:一地理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时,谈到"西北地区怎么保护水资源?"师说:"坎儿井、万里长城、京杭运河被称为我国三大奇迹,你对坎儿井,有何感想?"有些学生直截了当地说:"我不知道坎儿井是什么,没什么感想。"师说:"大家看教材P77图8-12,你们能看懂这些坑吗?"生答:"看不懂。"

案例2:一地理教师出差20天,回来上课,学生很兴奋,学习主题"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她是这样导入的:"老师出差去重庆,你帮老师选择一下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1.最省钱;2.最快到达。"

"老师,你走着去,最省钱";"老师,骑马去、不累还省钱";"坐120去…";"做梦去…";"坐火车去…";"坐轮船去…";"坐飞机去…"

十四五岁的学生无拘无束,思维敏捷,活泼调皮,这样很正规的导入,也能让他们像瞬时像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面对学生们的不靠谱,她是很严肃地这样进行理答的:"20天没见,各位思考问题的速度与日俱增。

该教师面对学生这种状况,积极理答,短短几句话,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导主题学习上,学习有效性得到提升。

2.重视理答预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优秀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独具匠心,把课堂中可能的现象尽可能全面考虑,把理答的预设做的尽可能完善。他们发展性理答的多样性、激励性理答的激励性、诊断性理答的引导性是典型的智慧理答特征。他们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都曾经历过最初的充分准备过程。

3.理答突出教学风格,提升地理课堂魅力

预设,仅仅对我们的地理课堂理答行为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础,让地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做到胸有成竹,但动态课堂并非所有的一切都能被我们预设到,孩子丰富多彩的回答,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考虑周全,地理课堂的精彩就在于无法预设的理答行为中,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动态课堂中不断磨练自己的理答水平。

4.理答关注学生发展,提升学生学习智慧

有效、科学、艺术的理答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因此关注学生的发展在理答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地理课堂上老师精彩有效的激励性理答对学生学习和心理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往往能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案例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地形和地势》主题学习。

一地理教师的总结让我记忆尤深:"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点是中国地势特征――三阶梯。其实,地理的学习也分三级阶梯。

第一级,就是这幅图的填写。只要有眼睛,认识字,就能够从地图上找准这些地理名称,并准确填在图上,不需要怎么动脑。如果你仅停留在这一台阶,充其量你就是一个知识的容器。

第二级,就是根据我们所描画的这张图,提炼并分析地理信息,就像板书上咱们一起画的这个阶梯示意图,和咱们总结的地势特征这句话,这需要稍稍动一下脑筋。

第三级,就是右边箭头所指的这部分,今天所学的"地势和其它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是本节课最高层次的学习,它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把今天所学和以往所学联系起来,分析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们不要仅限于做知识的容器,应该立志做榨汁机,把不同的蔬果调和成好喝且营养丰富的果汁,这样的学习才会让你变得聪明和智慧。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有学识,更希望你们在地理课堂上变得越来越聪明。所以,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地理课堂中,按照今天的学习模式锻炼自己的思维,勤思考,多提问,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

随后,该老师还进一步归纳出了三段式学习方式:

(1)看图,明晰地图上的地理信息――第一阶梯学习:即地图上有什么?在哪?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94-02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界定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2]。新课改下的课程将不仅仅是学科的总和,它是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的有机统一体。故而在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中,只要有利于地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标准和达到地理教育目的的一切资源都可以称为地理课程资源。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都应成为课程开发的内容,还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探究学生生活中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因此,本文中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的是:学生所在的学校乃至社区的一切自然的、人文的地理要素,包括家乡的基本地理知识、民风习惯、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相关研究

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课程资源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途径。此后,有人对课程资源的目标与要求、知识与理论、过程与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后,对“地理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的人很多,有进行理论研究的,也有进行实践探讨的。这些研究在明确地理课程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包含的内容以及教学意义等,并认为我们应重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实践性。实践方面,一些课程专家、学者、一线地理教师纷纷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在实践中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但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却还没有深入的研究。

国内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研究主要是针对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尹耀武基于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把澧县地理课程资源做了分析,并通过调查澧县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上存在的问题,给学校、老师、社会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周顺心则从“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相关概念、研究理论入手,探究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从教材方面来谈如何开发地理乡土课程。此外,他还实地调查了我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网络分类,认为我们可通过“博客”和“网络”平台来进行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另外,在张碧秋和焦洪霞的文章中,她们都认为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十分必要,她们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各种问题,还不能自成体系。针对这种现象,她们总结出了一些原则、提出了个人建议,以促进我国各地区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教育界研究“乡土地理”,一般是从教材编写、地理教学入手,但有关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广东省是最早开始新课程改革的地区之一,因此笔者选择深圳市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三、深圳市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师为对象,用抽样调查法对深圳市的初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主要分“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相关概念及理论的了解、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认识、所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四个方面,情况分析如下:

1.教师对有关概念及理论的了解

调查发现:只有8.5%的教师比较了解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概念和相关理论,23.6%的教师不了解,其余教师只是听过并不清楚,这与很多教师没有参加过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有关。

2.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的配置

“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是指间接作用于地理课程中的教学素材或来源,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地理课程的认识情况。”[3]为了了解深圳市初中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的配备情况,本文的调查主要涉及:多媒体教室、地理实验室、地理标本室、地理图书室以及相关参考书的配备。结果表明: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73.5%,为地理教师订阅或购买相应参考书的只有35.2%;而地理图书室、地理标本室的拥有率却只有12.5%,地理实验室、地理标本室的拥有率仅9.6%。可见,深圳市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配置不足,是制约初中地理教师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之一。

3.教师、学校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认识

绝大多数一线地理教师支持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并肯定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有96.9%的学校没有地理课外活动小组,87.5%的学校没有关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校本教材。由此可知,对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绝大多数的学校仍缺乏应有的开发利用意识,对此并不重视。虽然我国施行了三级课程体系,但对于国家课程的关注远超过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方面还存在巨大漏洞。

调查表明,在初中教师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目的方面,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这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及部分“知识目标”,却相对缺乏“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教师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科学化的地理教育目标。在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上,绝大部分地理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

4.教师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

由调查可知,88.3%的教师没有调查过当地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58.3%的教师只是偶尔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学校附近自然、社区地理课程资源;而经常收集并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用于教学的教师只有17.5%,另有10.7%的教师想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但不能将其很好地制成教学课件。这说明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大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其中,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还很低,这些都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不利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此外,教师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上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没有资料、课时不允许。究其原因在于地理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因而学校、社会不重视初中的地理教育。

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1.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利用技能

教师素质的高低对课程资源范围的识别、利用的程度及效益发挥的水平有决定作用,因此在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把提高教师素质始终放在首位。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教师培训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利用技能,使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真正主动地参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此外,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选派地理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外出进行交流学习,把“新课程、新思想、新教法”带回来。教师个人也要积极地发现和接纳新的对教学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能。

2.完善考核制度,改善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

“建立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是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完善初中教育质量检测机制。通过完善考核制度来增强各界对初中地理学科的重视。

此外,要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地理图书室、地理实验室、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开发校本课程等。也可以多校联合共同建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选派地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小组”,由骨干教师带头组织收集优秀教学案例,定期进行资料汇总,建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网站等,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3.注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缺少乡土地理教材、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主要是融入平常的地理课堂教学,常见的方式有“新课导入、解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补充和丰富地理教材内容等”。所以,教师平时要自觉地收集乡土地理资料,分析调查学校周边可利用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并结合相关章节内容,把“乡土、乡风、乡俗、乡情”等直接或间接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

4.注重乡土地理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地理活动

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材应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实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收集日程生活中的地理小常识、趣闻,开展地理辩论赛、乡土地理知识讲座,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等,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等编排小栏目、播放自排节目……这些方式更精彩灵活、操作简便,经济实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论

尽管深圳市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很大问题,但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新课改下的必然趋势,也有利于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对此,笔者建议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初中地理教师的培训落到实处,提高他们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与利用技能;完善考核制度、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注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外的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让广大师生都参与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来。

参考文献:

篇12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语是一个章节每一节课的开启,好的导语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使课堂一开始就象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吸住。导语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采用。

1、结合众所周知的形势背景引出导言

如在学习“世界人口”时,我以学生对世界人口数量及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了解及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在座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导入,以学生熟悉的事例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出要学习的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也可针对各章节的教学难点,在导言中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向学生举一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要学习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授地球自转意义中的时差时,可举例成龙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剧中成龙一行,环绕地球一周,再次回到出发地,实际上比预期提前一天到达,只用了79天。为什么是80天呢?引导学生进入“国际日界线”这一概念的学习。

二、提高互动性,激发求知欲

课堂中,提高师生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互动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以轻松愉快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及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如何提高互动性呢?

1、精心设置课堂问题

设计问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方面,找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易中设难,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回答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选择合适的资料和案例。

2、开展小组讨论

于一对些较难的问题可以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充分互动相互学习。例如,在学习长江黄河时通过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合作学习,从流域面积、长度,流经城市,流域等方面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然后开展大比拼,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

三、采取技巧,将问题简单化具象化

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素质及能力将复杂的地理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具体的方法有很多,我主要介绍一下两种:

1、运用比喻,将问题简单化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比喻,常起到“调味品”的作用,将知识趣味化,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记忆速度。例如,我们可把足球强国意大利的主体轮廓图形比作一只长筒靴,而西西里岛比作一只足球;将非洲的轮廓比喻为一把火炬。再如,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时,可指着《一月、七月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因势利导:这弯弯的等温线是否更像一个安图享受的人呢?

2、运用实物,将知识具象化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上,通过图片、实物标本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将地理事物形象化,直观化更有助于他们理解。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将各种典型地形的图片投影出来,同学们在观察归纳后便都明白了。再如讲到“矿产资源”这一节时,学生对石英、方解石、硫铁矿等矿物比较陌生,我便将相应的一系列矿物标本呈现在大家面前。

四、增强课堂故事性,提高学生兴趣

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放弃传统的说教、灌输教学方式,把学生乐于接受的故事融入教学。这样是的课堂知识更容易理解,且学生兴趣更高,印象更深刻。如在“地球运动”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他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20圈了。”他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已经绕太阳50圈了,还准备在转二三十圈呢!”你能不能判断爸爸的年龄?或者“一对双胞胎姐妹,先出生的反而叫后出生的为姐姐,”你能不能给与解释呢? 这种方法既使课堂教学生动、风趣,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注重激励学生,强化学习热情

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得到肯定激励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渴望再次成功的需求。成功激励是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有效方法。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强化学生的这种探究精神,维持这种积极情绪。如当学生答对了问题或发现了新问题或提出了新观点或考试进步了等,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平时,只要班上某位同学有进步,要及时表扬鼓励。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39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和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依旧较低。改善低效课堂,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广义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话动;狭义是指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呢?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新课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精心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活动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有效性。

1. 导课激“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地理的新课导入极为重要,导入的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有效地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地探求本节知识。导入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风格、知识特点与学生的实际设计、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还可以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兴趣。新颖、别致、实用、有效的导入总是一种诱人的力量。如地球公转这节课是整个初中地理中最抽象也是最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在导入时,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力

创设思维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七大洲与四大洋”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带几个地球模型,让学生随意接触地球模型,了解陆地、海洋,南半球、北半球的分布,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原来整个地球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同时北半球陆地又多于南半球陆地。这样,我们就把陆地与海洋的知识点通过创设活动完成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单纯地讲授知识更加有效。

3. 创设问题情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习地形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时,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海陆位置因素对降水的影响时,思考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教师可以在在适当的时候点拨,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4. 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信息化的发展使多媒体教学成为现实,可将图、像融为一体,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用flas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地震时,播放《汶川地震》片段,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在这种情境中学习地震知识,相信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当然,多媒体不能滥用,过多的图片展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可以提供现代学习平台……从而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学生积极的心态,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

二、用乡土地理案例活化教学

乡土地理案例是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有效教学的事例,学生们对这些事例比较熟悉,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因此乡土地理案例是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体现,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现实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和探究能力。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起,探究心理也会加强,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教学农业和工业时,教师可联系本地的实际进行探讨。由于我们这里主要以丘陵为主,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这里果业的发展条件优越,尤其是脐橙的种植,这是农业的范畴,但是把它们加工成橙汁就属于工业了,一般来说工业的附加值更高,获得的利润也更丰厚。这样,学生就容易对这一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

三、转变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进行有效活动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并结合知识、学生特点等导演每一节课,而学生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学生也需要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方式很多,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设计也是有艺术、有智慧的。引导学生讨论、合作探究,教师是关键。教师可通过前后6 -8位学生组建一个小组,明确讨论目的,四人轮流担任特定的角色(如主持人、发言人、记录者等),达到优势互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进行适当指导,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学习讨论的活动中。记录员做好记录,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及时与教师沟通,便于教师点拨、指导。例如学习”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这个知识点时,学生理解其原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并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使学生明确:

1. 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2.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只有一次,因为只有一个交点;同理,南北回归线之间有2次,而南北回归线外是0次。

(上接第39页)

3.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说明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但是赤道地区无论任何时候,永远昼夜平分。

4. 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哪里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就最大,并且由直射点往南北递减。

针对上述结论,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告诉学生,赣州的纬度大概在北纬24.5°,说明这里没有太阳直射存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获得的阳光最少。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这有利于对问题的有效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心理及学习需求。

四、教师要有积极友好的教学情感,同时要加强教学反思

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反思。因为反思有利于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教学理论素养的提升,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手段。可以说,反思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一种途径。那么,反思包括哪些方面呢?一是教学设计的反思,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欠缺及需要完善的方面;二是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三是课后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标,是否是有效的教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