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37: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82-01

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并伴有体温低下的综合征[1]。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或室温过低。保温不良的早产儿或低体重儿,也可在感染、产伤、窒息之后发生。本病大多数在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出现症状,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3月收治的硬肿症患儿有30例,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中有29例为早产儿,1例足月低体重儿,其中有2对双胞胎(早产),2例合并窒息的患儿,住院天数在10~20天,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全部治愈出院。

2 新生儿硬肿症的原因分析

寒冷、早产、低出生体重、感染和窒息为主要原因。新生儿期,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过大,皮下脂肪层薄,易于散热;早产儿体内棕色脂肪少,在感染、窒息和缺氧时棕色脂肪产热不足,导致体温过低;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其熔点高,寒冷时易于凝固。一般以生后1周内新生儿和未成熟儿多见。全身表现为体温低于35 ℃,重症患儿低于30 ℃,局部表现为皮肤发凉、硬肿、颜色暗红、不易捏起,按之如硬橡皮。硬肿发生顺序一般为: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患儿反应低下,哭声低弱或不哭,吸吮困难,严重者可导致休克、肺出血、心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急性肾衰竭等多脏器损害而危及生命。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新生儿硬肿症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

3 观察及护理

3.1复温:其中复温是治疗的最关键措施。其中凡肛温>30℃且腋温高于肛温者,可以置于已经预热至适中温度的暖箱中,一般要经过6-12小时就可以恢复正常的体温,那些体温低于30者应置于比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每小时监测肛温、腋温1次,并逐步提高暖箱1℃,于12-24小时恢复正常体温。

3.2合理喂养:提供能量与水分,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遵医嘱给予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有条件时最好应用输液泵控制,无条件者应加强手控滴速,建立输液记录卡,每小时检查输人液体量及速度,根据病情加以调节,防止由于输液速度过快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3.3预防感染:加强消毒管理,严格遵守操作程序,保持患儿皮肤的完整性。

3.4观察病情:详细记录护理单,监测体温,每2h测体温一次,体温正常6小时后改为4小时一次,监测心率、呼吸、血液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观察暖箱及室内温度、湿度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如多巴胺、肝素、止血敏、呋塞米(速尿)等药物及氧气、吸引器、复苏囊、呼吸机等),一旦病情突变,能分秒必争进行有效地抢救。

3.5其中健康教育,会向家中们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知识,嘱母亲坚持拔乳,要保持母乳的通畅,一定也要避免因患儿住院就造成的断乳,也介绍相关的保暖、防感染、喂养、预防接种等的一些育儿的知识。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主要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对新生儿硬肿症的预防就应正了这一点。该病症对新生儿健康可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者会引起多种器官功能损害。下述五点主要预防措施是每个家长都要好好学习的:①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减少早产儿的发生。②寒冷季节和地区应为产房装配保暖设备。③新生儿一旦娩出即用预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处理。④对高危儿做好体温监护。⑤积极早期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使发生硬肿症。上述有效的预防措施为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增添极大安全保障。预防,是避免疾病发生的关键,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针对疾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小结

通过对30例新生儿硬肿症的观察与护理,有助于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加强对广大家长的健康宣教,预防新生儿硬肿症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防止肺出血、循环和呼吸衰竭等多脏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182

近年来,新生儿血糖的测定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一些治疗措施中如静脉营养、重度窒息的治疗等,血糖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内容[1]。2008年采用微量血糖测定仪,应用罗氏微量血糖仪,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30例患儿,足月儿43例,早产儿20例,新生儿窒息14例,糖尿病母儿1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0例,低血糖25例。

检测结果失败原因分析

错误的操作程序:操作错误会使检测失败或者测出虚假的测定值。护士应熟练掌握血糖仪的操作。例如,罗氏血糖仪是血糖测试片再滴血的,如果滴血后等待时间过长放进血糖仪,就会导致错误的结果。消毒后残留的酒精,检测时摆动试纸条等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采血部位:新生儿经常难于从手指上取到足够的血滴,采用足底采血简便易行。

采血不当:若测试时采血量不足,特别是反复挤压后所得到的标本,会导致检测失败或测得偏低的结果,这时就需更换试纸条重新测定。血量多一些一般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过多则会溢出测定区,有时也会导致失败结果。因此,采血时因血流不畅而过度挤压以及其他一些原因都会使检测受到影响。

血糖仪的影响:不洁的血糖仪测试血糖时,不可避免会受到环境中血液、灰尘、纤维、杂物等的污染,特别是检测时不小心涂抹在仪器上的血液,都会影响测试结果,因此血糖仪要定期检查,清洁保养。对测试区的清洁一定要注意,擦拭时不要使用酒精或其他有机溶剂,以免损伤其光学部分。

试纸条的影响:试纸条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是所有问题中最关键的,绝大部分的检测误差都是由试纸条的变质、变性所引起。很多血糖仪测试血糖的原理是血糖试纸上的酶(氧化酶或己糖激酶)与血液中的葡萄糖发生反应并显示颜色,血糖仪分辨后显示读数。血糖仪本身出现故障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其他影响因素:例如血糖比积偏差,血液中的其他糖类及内源性物质、药物影响等因素。

护理对策

采血前应室温控制在22~24℃,检查一下新生儿足底温度,对四肢冰凉者,最好采用加温法,但应注意加温袋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发生烫伤。局部针刺不宜过浅或过深(足月儿3档、早产儿2档),同时应注意避免在有炎症和瘀血、水肿的部位采血。针眼之间应相距≥2mm。对加温采血者,局部血量较丰富,按压止血要>2分钟。取血完毕后予棉球压迫针口止血,试喂糖水安抚婴儿。选择采血部位:选择足跟内、外侧缘,此部位血运丰富、皮肤组织较厚,损伤小。早产儿可浅些(刺针2档),让血自行流出,避免用力挤压针口以致影响检测结果。最先流出的血液含有组织碎片,应用棉签拭去,再将流出的血液滴于血糖仪试纸上。应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采血,以免引起局部感染导致败血症的发生。如足底已有硬肿、水肿避免采血。试纸条必须储存在原先有密封盖的小瓶中;绝不能将试纸放置于其他容器中;放置于气温≤30℃的阴凉干燥处,避免直接光照和热;不要冷藏、不要弯曲、切割,或以任何形式改变稳定状态的血糖试纸;手指等不要触摸试纸条的测试区,尽量选用单独包装的试纸条,试纸条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前应对护理人员进行采血的护理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此类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采血部位消毒:在准备消毒穿刺前,检查新生儿足部是否清洁干净和足够温暖,用75%酒精棉球消毒针刺部位,待数秒后自然干燥,才可操作,以免影响结果。整个操作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注意周围环境清洁、干净,婴儿要保暖;操作时条形码与试纸条应相匹配;电池应足量。

讨 论

新生儿糖代谢紊乱一直是儿科临床医师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新生儿早期,不仅低血糖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而引起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2,3],高血糖也可导致高渗性利尿、全身脱水甚至颅内出血[4]。而新生儿血糖异常时临床表现常常不典型,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故对新生儿进行动态监测血糖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现采用微量血糖仪具有简便、用血量少、快速等优点,便于动态监测,本研究通过对130例新生儿包括足月儿和早产儿监测微量血糖的研究发现,护士熟练的操作方法、采血部位、温度、血样的量以及仪器的清洁程度均对微量血糖的数值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在监测中加以注意。

需加强围产期保健,普遍开展新生儿血糖的监测,对新生儿早期,尤其是早产儿或有窒息者应在48小时内动态监测血糖,以便早期发现血糖异常,早期治疗。防止糖代谢紊乱进一步发展而加重脑损伤。

参考文献

1 陈赫赫.窒息新生儿微量血糖的监测与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3):70.

篇3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08-01

随着“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在全国各级医院深入开展,新的护理模式、护理理念不断涌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也留下思考。我院是一所县级妇幼保健院,全县有一半以上的婴儿出生在我院。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生人口相对固定,综合医院的(县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快速发展,如何在这众多医院中有一席之地?我院根据我们医院患者护理特点和专业定位,构建适合我们的优质护理模式,彰显妇幼系统护理特色。母婴优质护理模式是通过助产士门诊的建立,产房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病房母婴一体化护理、NICU支持性照护等相关功能区间的护理协同变革,构建母婴健康优质护理服务链,承担孕育咨询、分娩助产、母婴照护、康复支持等全方位系统化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母婴优质护理模式的构建,迎合了孕产妇的健康需求,顺应了市场的发展需求。

1 助产士门诊的开展

1.1孕育咨询。由高年资的助产士坐诊,给准备怀孕的妇女及怀孕的孕妇进行健康宣教和指导。人类的繁衍是一个自然过程,怀孕、分娩是每个已婚妇女必然经历的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生优育的意识增强,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县级医疗机构没有专门的孕期健康咨询门诊,给孕产妇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助产士门诊的建立,正是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助产士给这个特殊时期的妇女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帮助她们安全的渡过这个时期。帮孕妇树立正确的孕育观念,自然分娩是对产妇和婴儿最好的分娩方式。提供孕期健康指导,孕早期是胚胎、胎儿分化发育最关键阶段,易受外界因素及孕妇本身疾病影响,从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发生。应尽早到医院确诊,初检筛查高危妊娠,指导合理营养、饮食、适度运动,并保证足够睡眠,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孕中期是胎儿生长发育较快阶段,应加强胎儿B超监测,监测胎儿生长发育各项指标(双顶径、股骨、胎心及胎盘功能等)。应注意加强营养,适量补充铁、锌、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孕晚期是胎儿发育最快、体重明显增加阶段,营养的补充关键时期。注意: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矿物质(钙、铁、锌、硒)。监测胎儿、胎盘功能,做好准备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1.2产后康复训练和指导。由于产后特殊的生理特点,产妇好发多种健康问题,如产褥感染、乳腺疾病及产后抑郁症、乳汁不足、身体臃肿变形、肌力降低、骨盆底肌肉松弛等,甚至到老年出现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等。助产士针对产妇面临的这些问题进行个体化分析,帮助产妇做好母乳喂养指导,指导合理膳食,做产后康复操恢复形体,做盆骶康复训练,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促进母婴健康。

1.3孕妇学校的开展。定期组织孕妇学习孕期健康知识,让临床有经验的医生给孕妇讲课,让她们知道孕育不同时期健康知识。给孕妇一个认识交流机会,让她们一起交流怀孕期的心情和感受。

1.4孕期健康知识的宣传。医院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如在孕妇待诊区电子屏滚动播放孕期保健知识;把孕期保健知识制成精美的画册,免费为孕妇提供;在本地电台固定的时间开展孕期知识大讲堂,由产科专家讲孕产期保健知识;在本地报纸刊登孕期保健知识,为每一个孕产妇提供健康知识。

2 产房全程陪伴分娩。

2.1助产士一对一陪伴分娩。助产士一对一陪伴分娩属于保健新模式。产妇从进入产程到产后两小时得到一名助产士不间断的全产程陪护,为其提供专门的服务:即负责其全产程的观察和接生,并包括在产前、产时及产后给产妇生理、心理、情感上的支持及产后母乳喂养指导等卫生科普知识教育。“一对一”陪伴分娩服务要求助产士专一地陪伴在待产妇身旁,仔细观察产程,及时发现产程中的异常情况和危及母婴安全的因素,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负责产妇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并对待产妇腹部等部位进行按摩,以达到减缓疼痛的效果。助产士还要每隔一小时把产妇的情况向家属汇报一次,使家属能够及时了解产房内的产妇情况。这项业务的开展,克服了旧的助产模式中助产士8小时工作制度带来产程观察不连贯、产程处理不及时的弊端,使产妇得到更多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确保了母婴平安。

2.2丈夫或信任的亲属陪伴分娩。分娩虽然是一自然的生理过程,但分娩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准妈妈们既兴奋又紧张,但更多的是焦虑和恐惧,她们恐惧生孩子时的疼痛,又担心分娩时是否会发生意外等,致使临产后情绪紧张,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精神状态。产妇的这种情绪改变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头下降受阻,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同时也促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茶酚胺,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丈夫和亲人给予产妇精神及心理上支持,让产妇从丈夫和亲人那里获得分娩的力量和勇气,增加自己分娩的信心,促进自然分娩。

3 病房母婴一体化护理。责任护士为产妇、婴儿提供的新的护理模式――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为产妇和婴儿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

3.1产后康复指导。产妇经历了艰难的生产的过程,身体需要时间修复和复原。在这时尽量让产妇多休息,合理饮食。我们推出了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包床制,一名责任护士分管8张床位,根据每个产妇的情况、个体差异,予适时地护理措施、健康指导和帮助。责任护士一对一的为产妇提供母乳喂养指导和宣教、营养指导、按摩,会阴护理等,从产后第二天开始做产褥期保健操,帮助产妇产尽快康复。

3.2.母婴床旁护理。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在母婴同室内为分娩后的产妇及新生儿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是一种新型的产科服务模式,强调“以母婴为中心”,体现以回归家庭为目标的服务特色。作为新妈妈和新爸爸,刚生下的婴儿既让他们高兴,也让他们无所适从,不会护理新生儿困扰着他们。医院推出了母婴一体化护理,责任护士不光帮助产妇恢复健康,还教会爸爸妈妈学习护理新生婴儿的技巧。新生儿的一切护理均在妈妈床旁进行,让妈妈在保证休息的前提下学习婴儿护理知识:给宝宝换尿布、给宝宝洗澡、包襁褓、护理脐带等等让爸爸参入与新生儿护理创造条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母婴同室。

篇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临床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特别是一周内的新生儿,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和重要的抗自由基的生理作用。对新生黄疸进行适当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避免由胆红素升高引起的胆红素脑病,从而降低死亡率[1]。本文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理、预测和防止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新生儿黄疸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1 发病机理

由于新生儿的血液中红细胞寿命短,而血液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所以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量,从而致使体内胆红素积聚。加之新生儿的排便量少,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够成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泄速度小于其积聚速度[2]。所以二者共同导致新生儿出生几日内血胆红素的浓度逐渐升高。

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2.1 生理性黄疸 主要是由于胎儿出生后体内含有过多的胆红素,但是新生儿的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远远不足以排泄多余的胆红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轻重程度不一,但是一般无不适症状,多在7-10天后消退。早产儿多3-5天出现黄疸,由于早产儿身体各机能发育十分不完善,导致黄疸程度较重,对新生儿影响较大,消退较慢。生理性黄大属正常表现,不需要医治。

2.2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一般4-7天后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但是2个月后会逐渐消退,且新生儿的一般无异常反应,严重者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即逐渐消退。由于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渐上升,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临床应注意预防,一般孕母期间要注意饮食,禁忌辛辣之物,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变化情况,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2.3 溶血性黄疸 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红细胞表面存在抗原,受到外在因素的破坏后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远远超出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黄疸出现。一般新生儿出生24后,血液中的胆红素迅速升高,但是临床无其他症状,在2-3周后逐渐消退。相关资料显示,新生儿因ABO血型不和导致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2.4 感染性黄疸 一般是由于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导致新生儿肝脏功能受损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性感染多为宫内感染,而细菌性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临床出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后长期不退且患儿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高度怀疑感染性黄疸,宜及时就医。

2.5 阻塞性黄疸 由于肝外胆管或者肝内胆管阻塞导致,一般成年人多见,新生儿出现阻塞性黄疸大多是由于先天性胆道畸形所引起的,临床出现脂肪泻、皮肤黄、出血等症状,易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3-4]。

3 新生儿黄疸的预测

3.1 新生儿呼气末CO水平 美国儿科学会提出测量呼气末CO水平可以确诊患儿是否得溶血性疾病,此方法在国外已经得到证实并实施,高胆红素血症使核黄疸明显升高,导致CO的生成增多,从而预测新生儿黄疸的产生。

3.2 血清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 血清胆红素是由体内衰老的红细胞破裂产生的,当肝脏功能发生障碍时排出胆红素率下降,使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当肝脏功能障碍时,白蛋白产生减少,使得血清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上升,比值越高则出现胆红素脑病的几率越大。

3.3 脐血胆红素水平 脐血胆红素是在胎儿分娩时通过抽出脐血检测出,能够在新生儿黄疸未出现时预测黄疸发生的可能性,但是脐血不能预测黄疸的严重程度,临床若脐血胆红素与白蛋白的比值大于0.99,则应高度警惕黄疸的可能性[5]。

4 防治措施的进展

4.1 预防措施 一般新生儿出现黄疸是由于孕妇受湿热侵及胎儿使得胎儿出生后出现黄疸,因此在孕妇在妊娠期间要时刻注意饮食,忌食生冷,禁食辛辣食物,以免损伤脾胃。若孕妇以前有孕育过胎黄的胎儿则在妊娠期间要注意预防。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注意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如心率、心音等,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及巩膜黄疸情况,一旦发现有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抗D人免疫球蛋白预防新生儿黄疸,取得不错的疗效。

4.2 光疗的开展 光疗是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采用蓝色光谱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变为易溶的结合胆红素,易于从尿液排出,使得体内胆红素量下降,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此法安全有效、方便且在临床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是也会出现副作用,患儿治疗期间会出现腹泻、皮疹、低钙血症等并发症,所以在光疗的治疗过程中要对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与观察,从而极大提高治愈率。但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时宜采用换血疗法[6]。

4.3 药物治疗进展 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常用药物有白蛋白、酶诱导剂、激素等,通过应用这些药物使新生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转变成结合胆红素,从体内排出。临床常用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药物主要有L-天门冬氨酸,安妥明、奥利司他、微生态制剂、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药物,促进新生儿肠道的正常菌群的建立,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临床还常采取基因治疗,应用基因调控减少胆红素的生成,预防新生儿黄疸。此外换血疗法自问世后一直不断发展,常采取脐静脉单通道换血法、脐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等方法[7]。

5 结论与展望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临床上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综合措施的研究,极大地减少了新生儿黄疸并发症的发生,预防高胆红素血症是防治新生儿黄疸的最关键环节,同时还必须发现其致病因素,消除病因,加强护理,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仍有争议,需要医护工作人员进一步积极研究出安全有效的方法防治新生儿黄疸。

参考文献

[1] 白希敏.新生儿黄疸[J].临床与医学,2010,2(31):402-403.

[2] 朱丽娥,张路.新生儿黄疸的诊治进展[J].中国社区医学,2008,10(6):8.

[3] 田秀娟,徐津.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0):205-206.

[4] 施国栋.新生儿黄疸研究新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10):120-121.

篇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ravenous application of calcium to reduce the impact on neonatal care and the measures taken to seek effective care methods.Methods 110 newborns were pided into low-calcium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5 cases, two groups were in active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 to impose primary car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on this basis, impose further nursing intervention. Observed two groups of clinical effect and blood vessels.Results The two clinical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local leakage of the incidence of injur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newborns ; calcium gluconate; nursing intervention

新生儿低钙血症(neonatal hypocalcemia)是新生儿惊厥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与暂时的生理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有关。血清总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08年2月-2009年10月110例住院新生儿,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干预组55例,男25例,女30例;对照组55例,男28例,女27例,两组均为生后72h内新生儿,血清总钙均0.05)。

1.2 方法 两组均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建议另建静脉通路:比如选择头部的正中静脉和颞侧浅静脉,血管直径较大,比较直,易于固定,患儿可以四肢灵活的运动,且能够长时间给药,尽量避免使用穿刺过的血管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的损伤,液体易从未来得及修复的穿刺针眼处渗出。两组均采用微量泵匀速泵入,干预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的方法。

1.2.1 使用监护仪,随时观察患儿心率和心律,确保注射安全 注射前观察患儿心率>100次/min以上方能推注,钙剂稀释一倍以上,推注过程中注意患儿保暖,严密观察患儿的感觉和反应,随时根据患儿情况调整推注速度,当患儿反应差或心率

1.2.2 单人全程守护操作,确保穿刺部位观察到位 每次静脉使用钙剂时应单独选择弹性好、部位可靠、较粗大的静脉穿刺,应避开关节处,穿刺点周围近3日未穿刺过,不可与其他液体输液时共用一条静脉。推注前均用25%~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或用丹参注射液外敷。推注后如有外渗给予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5ml局部封闭,及25%~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或用丹参注射液外敷,或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敷。如无外渗均给予25%~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或用丹参注射液外敷。

1.2.3 应用葡萄糖酸钙 用10%葡萄糖酸钙每次2ml/kg,以5%葡萄糖液稀释四倍1h匀速泵入,以免注入过快引起循环衰竭和呕吐等毒性反应,必要时可间隔6~8h再给药1次[2]。

1.2.4 鼓励母乳喂养 无法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应给予母乳化配方奶喂养。不提倡牛乳喂养,因牛乳中磷的含量高(900~1000mg/L,人乳150mg/L),钙磷比例不适宜(牛乳1.35:1,人乳2.25:1),故不利于钙的吸收[1]。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发生局部渗漏性损伤的比较 对照组明显高于干预组,P

2.2 治愈率 干预组治愈率92.7%,对照组治愈率67.3%(见表2),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11.136,P

3 讨论

新生儿生后由于甲状旁腺功能不足、降钙素水平较高、维生素D储备不足等原因,常见低钙血症。当有早产或围产期异常及窒息等存在时,可使血钙更为降低易产生低钙抽搐,此时治疗普遍采用10%葡萄糖酸钙经稀释后静脉点滴,如使用钙剂不慎引起外渗时,可对组织产生刺激作用,引起局部组织红、肿、痛,甚至坏死现象。

新生儿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表浅、细小,管壁薄,易致液体渗漏。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无明显反应,对外渗的不适反应不能及时感觉,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3]。

药物因素:钙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临床上钙剂有止血、脱敏、镇静、抗惊厥、平衡电解质、中和胃酸等作用[4],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应用钙剂的问题(通常是葡萄糖酸钙)。钙剂是一种高渗溶液,对局部血管有刺激,如果渗出到血管外,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专人守护是防止葡萄糖酸钙外渗的前提。葡萄糖酸钙在儿科治疗中为常用药物,一旦外渗,含阳离子的高张液破坏了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细胞传递机制受损,使细胞内溶酶体破裂释放出大量水解酶引起自溶改变,若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局部坏死[5]。因此,凡是静脉点滴葡萄糖酸钙均应专人守护,密切观察点滴全过程,防止不良反应。切不可交给家长观察,以免造成钙外渗局部坏死的恶果。

(1)用0.25%~0.5%普鲁卡因封闭疗法,以缓解肿胀部位的发炎损伤症状,并纠正其血管舒缩功能障碍[6],这是防止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最关键的一步。(2)局部湿敷香丹(复方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由丹参和降香组成,为中医活血化瘀要药,能减轻局部淤血,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还有强心、耐缺氧、镇静、抗炎、抑菌等作用[6]。因此,局部湿敷香丹注射液是防止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的重要环节。(3)镁离子可直接舒张周围血管平滑肌,引起交感神经节冲动传递障碍,从而使血管扩张。用50%溶液热敷患处,有消炎去肿的功效[6]。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新生儿低钙血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8-139.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低钙血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20-821.

3 谭启明,窦明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引起水泡原因分析与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1,16(8):637-63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