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路建设的必要性

公路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37: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公路建设的必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一、目前公路造价管理行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国家加大了对公路的发展建设。据统计,我国公路建设“十五”期间投入资金大概在1.91万亿元,到“十一五”期间的资金投入增长到4.12万亿元。“十二五”规划中,加速了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扩大了交通运输公路网规模和总里程。公路的投资规模很大,资金已成为影响公路建设的重要因素。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我国公路建设资金普遍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当前,世界经济市场低迷,美国经济困境和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公路建设资金紧张现象将会更加严重。物价上涨压力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使我国经济受外部冲击和内部调整的双重制约,公路建设面临的资金困难短期内难以消除。加上各地区公路造价机构的经费上的窘迫,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还未设立专门的公路造价管理机构,没有办法进行系统的、规范的造价管理和监督。部分地区公路造价机构的人员设置不足、工作上要求不高,无法高效的分析造价指标,进行公路的造价监督,往往会出现造价管理机构经费缺口严重,导致造价管理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合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已成为公路施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公路建设中造价管理的必要性

改革以来,经济快速的增长和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使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部通过对公路工程造价预算、概算等一系列方案的修订,形成了比较完善公路建设造价计价体系,包括公路建设的估算、概算、预算、工程量清单、工程决算等。全国省级造价管理机构通过对公路造价审查,对负责审查的公路项目估算、概预算金额约为3.58万亿元。造价审核中核减不合理造价比例约为3.2%,投资金额大概节约了1211亿元。2011年山西省公路造价管理机构审查估算、概预算金额约为1756亿元,核减金额约为68亿元。核减比例约为3.8%。可以看出,公路建设中的造价管理工作贯穿全过程,对公路建设的合理投资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

造价管理作为公路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建设过程中造价失控对公路建设本身及国家经济稳步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从国内外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来看,我国公路工程目前的造价管理存在明显的分阶段特点,成本资料积累的不连续、造价管理实施者的变化、工程变更等等这些因素给公路建设生命周期带来了造价失控。公路工程造价管理需要结合模糊层次、价值工程理论和计算机集成控制理论等分析方法,从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来着手研究,通过对设计方案的比较选择,对工程施工过程中造价的实时控制,强化公路工程造价控制。所以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实践探索是当前的重大课题。

三、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实践要点

(一)改革创新造价管理体制

造价管理体制的革新,首先需要建立工程造价机制,要求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以工程定额作为指导实行量价分离;建设部门统一制定符合国家标准的宏观管理政策,制定统一的工程量计算准则,划分工程项目,依照市场价格的变化加强工程造价的信息化和指数分析,适应市场的信息需求。不同性质的投资工程需要实行不同的定价方式:对政府投资工程,在合理幅度内以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为基础,按照统一的工程消耗量定额,确定其中标价的定价方式;在非政府投资工程上按照承发包合同约定的方式定价,或者强化市场定价原则,依照合理的低价中标的定价方式。必须完善工程造价的监督审核制度,规范定价确保工程建设稳定实施。

(二)加快公路造价管理的信息化

在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时要对工程造价进行预算,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定期由工程造价各部门公布各种材料设备,机械台班工资的价格指数与工程造价指数。在造价管理过程中引入计算机设备,降低信息成本、减少交易费用,通过数据上传和分析,使公路建设的各个部门共同建立工程造价指数,形成完整的工程造价体系,能准确反映市场经济波动。加快公路造价管理的信息化,科学的实施公路建设的造价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现代化管理的优势,全面提升我国公路造价的管理水平。

(三)培养公路造价管理建设型人才

公路造价的动态特征还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因此,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之外,还需要具备管理、法律及计算机应用等相关知识,需要掌握国内外工程造价市场发展,开拓知识能力强。只有这样高标准的专业人才才能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成效,所以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训和培养。高等院校首先应该担负培养现代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重任,其次,单位要大力推行注册造价师执业制度,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造价工程师,为公路造价的建设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公路造价管理工作和公路建设投资对公路造价管理的需求不容忽视。公路建设工程造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工程建设的单件性、多次性特点,以及管理过程的动态性,给公路造价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实行公路工程造价的规范化管理,已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来提高公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效力,促进我国公路建设的稳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Analysis on the Necessity and Function of Expressway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Guo Juan

(Shandong high - speed group Jinan branchJinanShandong250000)

【Abstract】Expresswa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ustry for people to transport, travel and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hub to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lize data complementarity and coordinate and contact the provinces.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oday, people rely on the highway more than to any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current highway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hange the concept,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 enhance the cohesion and creativity. To the form of culture to manage the enterprise, is a business full of vitality, invincible where the nuclear is also the highest pursuit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xpressway industry determines the richness of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necessary research on the highway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and tap the necessity of its cultural construction by taking the leadership and constructive role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

【Key words】Highway;Corporate culture construction;Necessity;

1. 前言

(1)我公路企业文化是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相一致的,它是在公路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企业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文化是广大公路人集体智慧,长期管理与经营实践的文化,它规范着公路企业的健康发展,安全畅通;鼓舞着大批公路人无私奉献,不断延续。这种内在的文化精神渗透在公路企业的各个领域,展现在每一个公路人身上,共同为公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价值已经彰显在它的文化价值方面,文化管理是企业走向现代化、增强核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机票不断打折、铁路普遍提速及高铁的出现、普通公路日益完善的情形下,高速公路的建设与运输也面临竞争压力,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都是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随着人们自主选择出行能力的提升,面临考验的高速公路更是困难重重。不仅对于公路服务设施要求更高,并且对于公路企业的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也要求更严格。面对这样的情形,高速公路企业以往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在市场化的需求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速公路应积极探索文化管理的优势,发挥文化精神引导与文明创新的作用,把国内外的一切文明成果内化于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使高速公路企业发展走在时代前列,始终起到窗口品牌的带头作用。因此,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参与竞争、增强实力的关键,企业形象的转变必然朝着文化品牌的方向发展。

(2)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关键时期,我国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顺应时势,越来越展现出行业文化的优势,有着丰厚的现实基础,具体体现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即交通部对文化强路的根本要求,注重公路文化及交通文化建设已成为交通部打造公路企业文化的典型示范,并成为我国对外宣传交通事业发展的文化窗口;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有着良好的基础,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全国各省高速公路企业都把文化建设当做一项战略来抓;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取得明显优势,形成鲜明的行业文化特质,它既宣传着高速公路企业发展的特殊性,又告诉人们高速公路行业文化特点的基本规范与基本要求;我国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其现实价值意义更是有待完善,突出表现在文化如何内化为企业内部精神的动力、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同我国文化大繁荣之间的内在衔接等方面还有着极大的空间。同时,它也回答了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在当前建设的必要性问题。

2.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影响着的日常生活,给人们运输、出行带来着极大的便利。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发挥出它的品牌作用,它是凝聚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又是企业提升实力对外宣传的窗口。

(1)能够有力提升竞争力。高速公路企业的发展是伴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广大人民出行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尽管它在收费标准上受到政府的指导,但它在经营方式上依然要面对来自市场的竞争。其主要竞争对手为铁路、高铁及普通公路的低成本竞争。尤其是那些短距离的高速公路,人们既可选择不收费的普通公路出行,又可以选择收费的高速公路出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参与竞争来解决。这就要求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在建设中,要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为人们的出行计划考虑周全,通过一系列的个性化服务,使人们更愿意选择高速公路出行。它也要求高速公路企业员工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发挥创造力,积极提升服务,创造品牌效益,有力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

(2)能够切实增强凝聚力。凝聚力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凝聚力,送个企业就如同一盘散沙,毫无活为可言,更是无法参与市场竞争。高速公路企业文化,汇集着高速公路几代人的智慧与希望,他们共同参与高速公路建设,有着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追求,因此而形成的特殊的斤业文化,能够被他们所认同,并影响着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把各种智慧凝聚起来,形成高速公路人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一方面高速公路广大员工以此为准则,提高自身,改善和影响其他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避免矛盾和摩擦等不和谐因素,以最大的热情来建设高速公路;另一方面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有着现实的素材与真实的内容,避免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假、大、空”。在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上能够贴近交通生活,能够以真实的内容来感染和鼓舞广大交通建设者,使其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服务于企业与社会。也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够切实的增强企业凝聚力。

(3)能够有效提高经济效益。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在改进服务、增强管理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好坏为高速公路发展及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基础。通过文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工作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在服务区建设方面,管理水平与服务态度的好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不同的。“服务区是高速公路的附属设施,它直接向司乘人员提供生活服务和工作方便,是路与人联系的纽带,是维持车辆持续安全行驶的休息加油站,对吸引人们行驶高速公路具有显著作用。”人员车辆的增加,必然提高经济效益。另外,近些年来,自驾游日益普遍,但与相应的{速公路沿线文化却显的相对薄弱。这就要求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在注重传统――道路设施、服务区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等――文化建设的同时注意人们新的文化需求。道路文化的开发,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运输、发送旅客的基础设施,而且还应是道路文化旅游的互联网。

(4)能够树立企业形象。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既是品牌文化的建设,又是树立企业形象的关键。归根到底,高速公路是一项服务性产业,人们对此的评价与口碑,都影响著高速公路企业的形象,因此,注重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建设至关重要。在现实中,人们感受高速公路企业形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旅程中的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的提高依靠的就是企业文化的内化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更加丰富与细致,广大乘客在短短的行程中,有着充分的体验与美好的记忆。这是高速公路企业文化的真实展现,又是高速公路企业形象的最佳反映。通过文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形成人与路良好的信誉机制,不仅提高企业文化的品牌力量,而且还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充满活力,更好的服务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3. 通过文化管理企业,可塑造企业的形象,提升高速公路企业的品牌实力,使企业员工凝聚为量,增强自豪感。

高速公路作为特殊的行业,在现实生活中充当迎来送往的交通中介,该就必然要以文化管理来创造企业的价值,使广大公路人对工作充满自信,以文化来唤起他们内在的自豪感。高速公路企业文化是广大企业职工的内也反映,他们在价值认同上有着一致的观点,能够以此来约束自我,实现自我,积极发挥自我的创造价值,为高速公路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另外,通过文化管理,广大员工充满自信,在各项制度建设上日益完善,改变了过去人管人的局面,使企业在文化制度的要求下创新发展,企业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参与市场、创造价值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不仅是企业内部优化资源、提升实力的本质要求,更是应对市场竞争,发挥快捷优势的具体体现。

篇3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路桥施工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施工设备种类繁多,管理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更加高效的管理施工的机械设备,这是施工企业必须要分析的问题,从目前来说,建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设备的有效途径。

二、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将人作为主导的系统管理,通过运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信息以及相关办公设备,实现对信息的整理收集、运行传输、加工制造、收藏存储、系统更新及维护,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率和效益的总目标,实现以企业高层的总决策为中心,通过中层的管理者进行控制和调节,运作实现集成化管理的人机系统。

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是工作的基础,不断完善体制、秩序的管理,在管理方法实现科学具体化,保证数据的原始及完整性,最终实现对信息管理的设计与开发。为适应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更多需求,企业的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实现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各个部门都应该按照流程作业。第二,实现标准化的管理工作,各个部门依据相应的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第三,将报表数据的文件实现规范化和统一化,固定管理的内容、格式以及周期。第四,数据资料做到系统完善化并且实现代码化。

三、路桥施工企业建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1、提高工作效率方面

(一)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减少重复劳动设备台账和统计报表一直存在着工作量大、进展速度慢、不准确及误差较多、报表不规范等问题。而该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反映出公司资产每时每刻的账面情况、使用情况和技术状况等信息,能够按各种要求快速准确生成报表。

(二)促进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便于总结分析由于原来各工程处报表格式、内容填写不统一、不准确,汇总分析难度大,工作效率极低。而该设备管理系统能够通过数据库设置和工作提示,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充分的依据。

(三)工作内容上网,促进自我完善;资源共享,方便大家相互学习直属各单位设备管理各有所长,又都有不足,通过网上交流,可以寻找自身差距和制度要求执行不到位的地方;同时,该设备管理系统内容丰富和方便查询的特点将使之成为教学课堂,成为设备管理知识传递的最高效便捷的载体,避免原来“人走技失”的现象。通过改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把大家从重复的、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管理。

2、增创经济效益方面

(一)保证各单位设备及时调配,提高设备利用率

通过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可准确反映公司各直属单位设备使用情况,便于管理部门及时按各项目部需求合理调剂闲置设备,同时便于积极开展对外出租,以提高自有设备利用率,盘活闲置资产,增加创收。

(二)提高设备维修的科学性,降低维修成本

路桥施工企业每年设备维修费用支出巨大,但工作中没有对设备维修级别、维修间隔、维修费用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所以存在着维修过度或维修不足的情况。而该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对每一台设备生命周期内的维修费用进行分析,也可以对某批设备在某时间段内的维修费用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完整的记录,便于查询设备历史维修情况,以及相关设备维修经验,对降低维修费用和保障设备技术性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能够准确分析各项费用,便于成本管理

路桥施工企业在对各项目按设备种类、工程细目分析机械费用时,工作量大,数据不准确,影响分析结果,难以判断成本的合理性。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可以按照各种要求从各个角度进行费用分析,提高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但可以准确地分析租赁设备的效率发挥情况,而且可以对每台自有设备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全部费用进行单机成本核算。

四、路桥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1、功能特点

(一)设备管理系统的组成(见图1)

图1设备管理系统图

(1)设备前期管理。即从设备的选型、采购、开箱验收、安装验收到移交使用单位之前的管理。

(2)设备档案管理。包括设备卡片、设备台账、设备变动及设备资料档案。一次性完成设备卡片的制作,并可生成包括总台账、分台账、主要设备台账等在内的20多种台账,随时统计分析全处或部门设备及主要设备的数量和价值,实现设备报废、移装、调拨、封存、闲置、租借与评估形成动态管理,并及时建立包括设备变动与运行、保养、事故、故障、维修、、评估在内的设备技术档案。

(3)设备技术状态管理。处理设备运行与完好检查记录并统计,根据设备事故故障记录自动建立事故与故障期报,制定设备保养的周期计划并实施保养动态管理,建立设备点检的周期性计划并实施点检动态管理,自动制作包括设备完好率与故障停机率在内的设备管理月度技术状态报表与统计。

(4)设备维修管理。采用科学分析手段合理安排设备的维修,由过去的计划维修及事后维修,逐步过渡到设备状态维修及预防性维修,这样可以降低设备维修成本,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管理。根据设备五定编制周期计划,实施油质分析动态管理,自动进行材料消耗的统计和分析。

(6)特种设备管理。包括动力设备、锅炉与压力容器管理、电梯与起重设备管理、车辆管理。

(7)系统管理:可实现档案数据备分,为数据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并可以把数据以Word、Excel等形式输出,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安全运行。

(二)配件管理的组成(见图2)

(1)采购管理。制订采购计划(可根据备件定额和库存情况,自动生成采购计划),记录采购过程并动态反映实施情况。

(2)进出库管理。

记录备件的入库、出库单,并动态反映备件的进出库和库存状态,可自动生成备件库存表及来源、类别、财务分类库存累计表,异常库存等11种账表。并对低于最低库存量配件进行报警。

(3)盘点结算管理。制作盘点表并记录盘点情况,按月进行月度结算,自动生成包括盈亏在内的任意月份的各种进出库账表。

(4)账表管理:生成任意时段的入库、出库账、财务消耗结算及分部门领用账,随机查询统计各种进出存统计表。

图2配件管理系统图

通过使用配件管理系统,我处对所有设备的易损件及关键配件全部建立了数据库,对配件采购制定了“本地可以采购的价格较高的配件实行零库存,价格较低的易损配件实行足额库存,采购周期长且影响设备正常运转的配件实行少量库存”的原则,对每种配件制定了最高和最低储备量,对配件实行动态计算机管理,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五、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意义及展望

1、管理信息在管理决策方面有很大价值

特别适合于根据标准规则作出的常规决策。通常这些决策是由从事具体业务工作的管理人员(如设备规划员、设备管理员)作出的。进行这类决策要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交由计算机完成,具有处理速度快,计算和统计差错少的优点。这样,管理人员就可以摆脱繁琐事务,集中精力于不能按标准规则做出决策的工作。

2、计算机不但可应用于设备统计报表、资料存储等信息收集和管理方面;而且,也可用于管理决策、维修、调度、经营核算等方面。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路桥施工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因此,建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重点工作之一,信息系统的构建一定要在分析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展开,保证系统能够满足企业设备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2011年初,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规划;2011年10月,国务院制定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分析中原经济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原经济区具备良好的发展优势,但新形势下中原经济区国土开发问题面临诸多挑战,为应对挑战,应科学解决国土开发问题,即要科学规划区内主体功能区。

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其范围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一、中原经济区发展特点

首先,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它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适中,自然条件优越,交通四通八达,具有承东启西、实现中部崛起的最佳地理位置,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的交汇区域。2011年末区内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6965公里、8323公里,占全国的7%和9.8%,运营民用机场达到7个,在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枢纽地位。郑州航空港区位优势特别明显,在已有的陇海、京广、焦枝、新菏等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基础上,随着国家大通道连霍、京珠、阿深等高速公路的贯通,综合交通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它还是我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现有管道运输条件较好,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也势必极大地改善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

第二,具有较好的资源条件。首先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产品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粮食产量超过1亿吨,占全国的18%以上,其中小麦产量5400万吨,接近全国的50%;棉花、油料、畜禽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8.4%、20.5%、14.8%,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中原经济区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域,其中钼矿、铝土矿等在全国占据明显优势。

第三,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原经济区矿产资源丰富,煤、铝、钼、金、天然碱等储量较大,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有色、食品产业优势突出,电子信息、汽车、轻工等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如郑州的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铝工业和商贸流通业等有比较优势;洛阳的装备制造、铝电等产业占有重要地位;平顶山、焦作是大型能源基地;新乡的轻纺、电器工业基础较好;漯河的食品工业、许昌的电力装备制造业等皆是全国闻名。

第四,具有广大的市场空间。首先,它城镇化进程较快且具有较多的城镇。中原经济区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城镇化率达到40.6%,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投资和消费需求空间广阔,市场优势日益显现。同时,其人口总量大,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提升,是全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再者,其开放型经济也在快速发展,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这些都促使其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释放更多的市场能量,为经济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先进文化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富有开拓进取和兼容并蓄的优良文化传统。北宋以前,中原经济区区域长期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开封、郑州在中国第古都之列。该区域具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旅游资源丰富,有夏商遗址、战国青铜器、三国古战场、北魏禅林、洛阳龙门石窟、北宋开封古城、嵩山少林寺等著名景区;有“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的国家级旅游线路,旅游业发展迅速。

二、中原经济区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必要性

中原经济区发展虽然具备很多的发展优势,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新形势下的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挑战,尤其是有限的国土空间开发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大了用地需求。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增加对工业、服务业、能源、水利、环保等用地的需求,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增加对城市居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用地的需求。

二是人口增加加大了用地需求。特别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和居住,需要为这些人口开辟新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突出矛盾。

三是绿色生态用地的需求持续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和绿色生态空间的要求更高,绿色生态用地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四是经济全球化加大了用地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向依存度日趋渐高,需要继续承接更多的国际产业的转移,也势必占用一定的生产空间,挤占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最后,水资源的需求增加[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需求增加,水资源的制约更加突出。既要节约、保护和科学配置水资源,又要恢复并扩大河流、湖泊、湿地、森林等水源涵养的空间。还有,人口的增加,也势必加大了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而也对保住耕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中原经济区有限的国土空间,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守住耕地,为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保住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因此,为应对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这些挑战,必须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三、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区规划设置

在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设置中,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对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定为优化开发区域;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定为重点开发区域[2];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对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定为禁止开发区域。

首先,对于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重视和解决城镇化中存在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改变以往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发展的模式,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着力提升产业分工层次和市场竞争力,继续成为带动中原经济区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第二,对于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工业化地区,要增强产业和要素集聚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逐步建成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中原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对于重点开发区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3]。

第三,对于限制开发地区,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强度,积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成为中原经济区和国家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有力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第四,对于禁止开发区域,要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开发活动。在这些区域,产业的发展应以生态建设为主体,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实现特色农业的生态化和旅游业的生态化,促进生态建设与农业和旅游业的共生共荣。

参考文献:

[1]刘传明,卢中辉.主体功能区规划驱动下的城市规划转型[J].经济地理,2012(8).

篇5

关键词:高速公路 勘察设计 监理 必要性

在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中,工程的监理类别包括:建筑投资、决策监理、斟察设计监理、施工监理等。从1988年开始,我国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制度的应用就开始普及,工程的制度只要是针对于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勘察设计招投标的阶段等。在20世纪初的勘察设计监理阶段,它主要是负责满足合同的需要,根据技术经济的指标得出优化的勘察设计结果,并且需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在当今的建设投资决策监理阶段,它的主要工作范围和内容主要是对项目建议书、做出工程可行性的研究报告,对工程的文件做出合理性的评价,从而提出建设性的工作建议或意见。

广东省已经竣工的高速公路,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设计更变频繁的情况,导致工程量额外增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的总造价。以下主要是从阳江高速公路工程在控制工程设计质量方面,从而在工程的勘察和设计阶段进行可行性的监督和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1 工程的具体概况

阳江至云浮高速公路阳江至阳春段是处于广东省西南部沿海丘陵区,并且是在漠阳江中下游平原地带之中,它成为粤规划的高速公路网第8条纵线。它的

地理位置如图一所描述。

在加强广东省西部地区各个区域之间交通纽带方面,该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对建立和完善广东省公路主骨架网,拉动粤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关键性工程的监理措施

本项目的监理工作,签订了《工程勘测勘察监理实施细则》的合同,在公路工程勘测勘察的过程都完全符合我们国家和交通部定制的标准。此项目根据业主的投资金额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定制相互的工作计划,从而实现工程质量的目标。有关设计部门制定的工作计划非常具有高效性和可行性。它制定了投资的合理计划、对设计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资金进行合理预算和结算、对工程进度进行合理的控制等。设计单位的质量目标体现在阶段总体的目标和分项工作目标方面。为了保证设计工作的质量以及提高施工进度,在工程的各个阶段都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和控制。

2.1 边坡防护设计和岩溶桩基设计 路基边坡防护设计的工作原则主要是采取路堑边坡防护,使边坡更加稳定和牢固。在路基边坡防护的过程中加上绿色、环保、节能的防护和生物的防护。我们可以结合坡体岩土体的形状和性质,坡度的高度以及它的平衡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再确定合理有效的防护形式。在监理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边坡支护方案,然后站在多方面的角度再进行比较和总结。例如:在实地勘察和记录孔的位置和取样位置,这样的工作利于收集广泛性的施工资料,从而提高坡防护设计的质量。

在桩基的设计中,一部分路段会出现岩溶,导致石灰岩面的不平整。或者多数的溶洞的分布会呈现出串珠形状,溶洞底板埋的深度很高,路段洞高很大,有些都不会低于18米,溶洞内的填充物十分杂乱,甚至混杂了各种软流塑状粉质粘土,由于溶洞内的填充物没有均匀性,大多数溶洞甚至没有填充物,有的还会充填硬塑状粘土或砾卵石及碎石。

为了使施工更具有规范性和标准性,我们必须要结合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进行施工桩的设计,使岩溶发育路段桥梁的每个桩基上都有一个钻孔。钻孔大约进入基岩的8.5米,如果在挖掘的过程中出现溶洞,钻孔应该穿过溶洞在洞穴底板的基岩内打进去4米左右。我们可以先根据钻探得出来的资料和结果,对溶洞的分布位置进行分析和规划,每一墩位都应该采取横断面的高密度电法测试。

为了提高桩基设计水平,我们在岩溶发育地区的桩基中把握定桩基持力层是关键环节。由于溶洞分布具有随机性,不能轻易确定,所以在监理的程序中应该要保持钻孔定位的合理性,提高工程桩基的准确率。使桩基深度设计符合钻孔设计的标准,提高工程桩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2.2 隧道口的加固设计 沙洋寨隧道主要是针对侵蚀性很强、地形比较低的丘陵地貌单元,这样的隧道地形起伏的趋势很大、沟谷切割有很大的深度、进口端坡度比较陡。

确定合理的支护形式是这个设计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隧道进出口的倾斜度很大,围岩很松散和不平衡和稳定,一部分因为基岩出现裂隙水发育的情况,开挖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渗水。因此,进洞的前阶段应该要清理洞口地带不牢固的地方,使洞口仰坡的防治工作更合理有效,在工作中做到具体的分析和标准的判断。

进行监理的时候,隧道围岩分类的工作必须提高合理性和高效性,要定期到施工的现场进行勘察,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施工措施。这种设计方法在松散围岩的分布范围和深度和地下水的发育的探索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鹅步岭隧道:此方法主要是针对侵蚀剥蚀低山地貌单元。它的地形很不平坦,山顶会高达500米,相对高差不小于250米,进出口坡度相对较缓。对于隧道区的断裂构造或破碎带异常、隧道洞身位置围岩稳定性不强的地方,可以采取V级围岩进行支护的工作。为了有效防止大面积坍塌情况,泥土和泥水的突发事件,所以在隧道开挖过程中要采取防护的措施,进行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另外,监理时还应该在掌握全面系统的探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再引进其它方面的专业性资料加以辅助和论证,使围岩等级划分更具有合理性、后续钻探工作达到施工的标准。

2.3 岩溶路基设计 岩溶地基的具体处理方法,离不开成岩溶发育情况、路基的填筑荷载情况。溶洞地基处理措施的选择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岩石平整性、顶板厚度、溶洞在天然状态的牢固性和平衡性等。

在监理的过程中,钻探岩芯以及土样原来形状的采取是关键的环节。可以保证断岩溶发育的情况勘察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岩溶路基的设计,提供可参考和借鉴的信息。

2.4 软土地基处理设计 在大部分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会出现水田、泥沼、废弃河道等软土和淤泥层,它的分布具有连续的特点、厚度较大但埋藏的深度比较浅,地下水极其丰富。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工后沉降情况和适当降低工程造价,复合地基方案主要是针对软基路段的涵洞和桥台基底地基方面的治理。但在一般施工中,大部分都是采取袋装砂井联合堆载预压方案。复合地基的桩型是在设计和施工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成本支出相对而言比较低,如果施工的条件控制得比较合理,路基的沉降的控制也会比较理想。地质条件与水泥土桩的成桩质量也是息息相关的,难免会造成沉桩、断桩的情形。某高速公路软基路段桥头地基处理的粉喷桩施工情况如图二所示。

应用排水预压方案进行软土地基的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工后的沉降问题,提高了工程整体进度。在水泥土桩的设计中,也离不开对软土的性质、地下水的酸碱性和软土层的深度勘察。只有设计出符合施工监测要求的项目,才能更好地把握路面施工的进度。保证施工的进度和工程的质量。监测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监理过程更加规范,可以为后期施工的观测提供相关的参考和依据。

3 结束语

高速公路勘测勘察设计阶段的监理程序还没有制定明确的方案,在施工的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监理措施,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结合工程的长期实践,勘察设计阶段监理程序有利于设计工作更加透明化。同时,可以合理控制工程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有效减少工程变更,有利于控制工程的总造价。因此,建立和重视勘察设计阶段监理程序,对于提高勘察设计工作的效率,保证整个工程的总进度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GB50319-2000,建设工程监理规范[S].

[2]林宗元.简明岩土工程监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