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

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

篇1

一、引 言

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体现“能力本位”的国外职业教育课程观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流,国内很多职业学校借鉴国外现代职教课程模式,继承传统课程模式的长处,对传统的以学科本位为主线对知识进行构建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以及按专业大类,拓宽专业口径设计平台式课程模式进行了改革,以强调终身教育和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开发模式[1]。最近几年一些职业学校又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项目化课程模式[2]。

模块化的课程构建模式其思路指的是所学内容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由指向职业群中每一个职业的若干个“大模块”组成,每一个“大模块”由针对能力的一组“小模块”构成,教学内容也由灵活组合的小模块――一个教学单元组成。课程构建着眼于强化学生从业能力。项目化课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课程目标,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过程,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项目课程综合运用相关的操作知识、理论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整合理论和实践,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工作之间的联系,形成在复杂工作情境中进行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

本文在对国内外课程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本校园林专业实验课程现状的分析,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基于模块课程和项目课程构建的思路,对专业课程中涉及到的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建立项目式模块化课程,并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了教学实践。

二、我校园林专业课程模式及实验课程现状

我校的园林专业作为上海市重点专业,近年来一直尝试着教学改革,如: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够的问题,增加实习实训教学课时,提高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对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过多次调整和修改。但课程模式的改革有限,基本还是以传统的学科性体系的三段式模式为主。同时作为实践课三足鼎立的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课时、课程设置、内容编排、实验教学的师资及实验室建设等软硬件设施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1.课时比例

我校园林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课时比例最近几年一直有所变化,大约为1/5-1/4。这个课时比例是较低的,不能满足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

2.课程结构

我校园林专业的实验课程是按传统的课程结构安排的,穿插在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种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但对实验技能的培养和巩固缺乏连续性,特别是无法实现实验教学的项目化建设。

3.实验内容

我校园林专业的实验课程现主要分布在下列几门课程中:植物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大致教学内容有:植物细胞、组织的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植物标本的制作;害虫的识别、农药的配制、病害的识别;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土壤pH值的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土壤氮、磷、钾含量的测定;水势的测定、蒸腾强度的测定、叶绿素的提取、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呼吸强度的测定、植物体内淀粉含量的测定、水培植物及缺素症的观察等。这些实验中不少是验证性实验,教学目标与今后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有不少仅是理论知识的延伸和补充;更没有从岗位需要出发,组织编排教学内容,学生因此也不易明白这些实验技能在实际岗位上的需要。

4.实验方式

实验方式仿照科学试验研究方法,过程中多数需要多个处理及对照,结果分析也比较复杂,过分强调了科学研究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较少考虑生产实践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5.教学计划实施

有些教学内容虽在教学计划中列出,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无法顺利实施,经常出现少做、甚至不做的现象。

6.考核评价

学生实验技能的考核评价比较简单,往往以一张实验报告为主要评价指标。

三、园林专业实验课程项目式模块化构建的思路和方法

园林行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型行业,它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基于对国内外课程建设模式的思考,结合本行业的职业特点分析,首先参照DACUM课程建设的思路,打破学科界限,对园林行业岗位需要的实验技能进行整合,重新构建园林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通过网络、图书馆文献检索、相关学校资料查阅,采用对比分析、多角度分析、交流讨论、访谈、问卷调查、日记/教学反思录、数码照片记录、录像记录调查研究等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总结了园林行业岗位(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需要,根据模块化建设的思路,确定园林专业通过实验室完成的单项技能,一共列出了68项。

进一步确定了实验单项技能学习内容,分析了实验单项技能完成条件,并对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中的实验单项技能进行调整、删减,删除了植物体内水势的测定、植物体内淀粉含量的测定等实验课程,同时结合生产实践发展需要增加新的实验单项技能:如兰花的组培技术;对传统的实验进行了方法或内容的调整,土壤N、P、K含量化学法测定改成了N、P、K测定仪的快速测定;植物缺素症的观察改成植物水培技术。

单项技能即为一个小模块。我们编写了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单项技能学习资料,同时在编写的格式上减少了传统的仿照科学实验的方法来设置对照及不同处理,大部分实验内容只编写最合理的处理项,简化了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分析;强调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根据园林生产实践岗位、过程、阶段的不同,将相似学习目标的单项技能整合为学习单元―大模块,并进一步将学习单元组合成学习项目,建立了六组学习项目:项目一:常用实验技术的学习和巩固;项目二:植物实验室识别技术;项目三:土壤及培养基质准备与测定技术;项目四:植物种植材料的处理技术;项目五: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指标测定和调控技术;项目六:植物保护的实验技术等。这些项目组中不同的学习单元、单项技能供不同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的学生选择学习,如园林绿化、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选学的内容就有所不同。

构建综合性的实验技能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实际,确立以衡量学生实验技能学会程度为主要考核指标,过程、结果及态度的评价为一体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其中包括了学生实验结果展示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初步的教学计划本课程的教学时数达到96,大大超过了原来各课程实验课的总和。

新课程的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突出了充分与生产实践挂钩,课程结构的编排上突出了项目式模块化,对学生的考评上突出了综合化和自我评价。

四、课程教学实践

在完成模块式项目化实验课程的构建后,本校部分教师对本课程项目四:植物种植材料的处理技术进行了教学实践。

本项目一共包括四组实验学习单元,分别为:花木种子检测技术;促进植物种植材料休眠技术;促进植物种植材料萌发的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插枝生根技术。每一个大模块包含两到五个单项技能,如促进植物种植材料萌发技术包括了浸种法、层积法、赤霉素处理法以及机械摩擦处理法等四项技能。课时安排为16,部分实验有后续的观察过程。

该课程在二年级下园林绿化专业的学生中开展。之前学生们已具备了相关的植物、生理生态、土壤等相关知识,但大部分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理论课课堂教育以及实习课的观察识别;其次通过前期项目一:常用实验技术的学习和巩固,学生们对试剂的配置、植物材料的处理等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术。

在本项目开展前,指导老师针对本项目涉及到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问题:假设我们要开始种植植物,之前收集的植物材料我们应如何保存?植物种植材料的活力一样吗?植物种植材料是否种植在土壤中就一定能顺利出苗生根?学生们通过复习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学生的答案虽然基本正确,但还不够完整,因此老师之后进行总结;接着由老师对本项目的实验目的做详细说明,用ppt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讲解了每个单项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并对部分内容进行操作演示。

学生们在充分明确实验目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进行分组操作。学生们两人或四人一组讨论实验方法,每组实验学习单元中都有多个单项技能,学生们也可讨论决定先完成哪些单项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在每个学习单元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可以针对出现的问题一起进行及时讨论,老师通过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促进植物种植材料萌发的技术这一学习单元的内容,一共安排了4个课时,大部分小组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学生预先讨论的实验顺序,按时完成所有的单项技能,需要延长时间,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完成,学生因此有一定的意见和想法。通过与学生的讨论之后发现,原因除了实验技能不熟练之外,主要在于对四组单项技能的操作时间不能进行立体安排,提出了供学生选择的交叉实验的解决方法。学生们心里平静了很多,接受了建议,并很快完成了这一单元的剩余实验。

每个单项技能结束之后,老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并进一步提出课后思考问题:如在进行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插枝生根技术的单项技能完成之后,提出了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几类?有哪些优缺点?哪类对插枝生根效果好?以及你是如何看待对社会上普遍担心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的危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些在前导的理论课中间已经学习过,学生需要复习和回顾;有些则需要通过网络资料的查阅并进行思考和分析。学生们在交上来的实验报告上除了常规的实验目的、原理、过程步骤、结果、分析之外,还得回答课后思考问题及实验体会。

在每个单项技能完成之后,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实验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包括学生用的学生课前准备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自我评价、项目团队自我评价、组内成员互评;教师用的过程性评价、学习档案资料评价、检测工作过程评价。

五、课程改革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调整的方向

1.课程改革的意义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既有利于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进行选择,又有利于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选择。课程内容的模块化结构,还可使课程内容及时更新,紧跟科技进步[1]。大模块下套小模块,使得学生在规定的课时中可以选择性完成部分实验操作,学习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

同时作为一个项目式课程,充分考虑结合园林生产实践,确定实验技能项目,编写项目化的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技能学习资料(讲义)。这一方面完成了园林专业实验课程重新构建,更新了实验内容,使学生学习的技能更符合生产实践的需要;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实验技能,同时也使得学生更清楚地明白所学知识技能与具体工作项目的结合点,能体会到知识和技能的有用性以及学习的意义。学生们在学习中能充分明确课程目的,比较完整地掌握了该项目下的实验技术;分组合作完成,培养了学生合作式学习能力,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讨论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后的老师总结、学生在实验报告中需回答的多种问题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反馈和分析;课程评价标准多元性,能更客观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课程建设也推动了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最近几年在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建设中,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非常之少,加之为了学校其它部门的建设,实验室几次搬迁、重建,实验器材、药品损坏、丢失。学校现在的实验室位置、周围环境及实验室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缺乏、实验室人员管理不规范。随着实验性课程项目式模块化的构建,学校拟投资建设180平方米的植物与环境综合实验室,添加近百万元的设备,这些也将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开展。

2.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调整的方向

本文对园林专业实验课程按照项目式模块化的思路进行了初步构建,但还没有完全付之于教学实践。今后还需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断调整课程构建模式和内容,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部分实验还有待于实验室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及实验指导老师能力的提高;完全实施本课程教学还需更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处理好与相关理论课程的衔接问题。

同时随着实验课程的建设,准备将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逐渐实现实验室完全开放,满足课程内容丰富,学生实验操作练习不够、不足,来不及完成,以及部分实验后续观察记录的需要。做到只要学生有预约,实验员老师就完成实验的准备,学生就能随时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巩固实验技能,记录前期实验结果。

篇2

一、学科专业特色是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4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办学特色的描述是: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①这一描述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了办学特色的本质——独特性、稳定性、优质性等。“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凡有一定成就的大学无不把培育办学特色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②所以,象广东工业大学这样追求强势本科的学校一定要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确保优势。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认为,大学共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办学特色也就体现在这几方面。大学办学特色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人才素质特色(包括教职工和学生)、培养模式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管理机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和办学环境特色等几个方面。其中学科专业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科专业特色,其他的特色如科学研究特色及社会服务特色等也无从谈起。

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探索

(一)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无办学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发展后劲。在高校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没有特色的学校很难生存下去。学校的发展如此,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现在各个大学都非常重视办学特色的探索。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特色在于:加强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融合,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专业人才。所以他们会计专业的特色是会计专业加外语,他们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既有一般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有过人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再如浙江工业大学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为核心的办学特色。他们的会计专业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色是会计专业加实践,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较大的比重。所以一个学校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要善于挖掘本校的办学特色,注重突出特色项目,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有我优”的思想。办学特色要具有独特性,强调优质性,体现创新性。

(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积累和凝炼

特色的创建要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总结提炼。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才能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要进一步总结、发扬和凸显这些办学特色。从目前我国创办会计专业的学校看,有综合性大学,有财经类的院校,也有工科院校。有的学校会计专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有的仅创办十余年,可以说没有几代人的传承,想在一日之间形成特色几乎是不可能的。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一个总结和创建学校特色的有利契机。虽然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暂告一段落,但仍要以评估为契机,适应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趋势,始终不渝地贯彻“以创新求特色,以特色求发展”的思路,推进会计本科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在今后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来。

(三)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理念是关键,人才是基础

学会计专业出身的人,也许是囿于专业的原因,从接触会计专业开始,在学习工作别强调规则、制度、准则等,凡事要按制度、准则办理,这是这门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但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也没有已成的模式可循,因循现有的制度势必会走进一条死胡同。所以会计专业的师生应该有创新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开放意识、多元意识等新的理念,不断创新进取,才能有所成就。虽然专业特色的影响因素有多项,但人的因素仍然还是第一位的。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人才是基础,这里所说的人才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教辅等多方面的人才,会计专业要能吸引人、凝聚人、发展人,人才在发展专业中成长,专业因有了人才才能发展。

三、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

广东工业大学的会计专业由于创办时间短,底子薄,基础弱等原因,到目前为止,尚无明显的办学特色而言,与经济管理学院经管类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差距仍很大,这与学校打造强势本科的目标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未来如何走出一条工科院校办出会计专业特色的路子,任重而道远。

(一)要有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

战略与战术原是军事上的一对术语,战术着眼于短期,集中精力打歼灭战,战略则着眼于长期,围绕一个长远的目标可以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应该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涉及会计人才素质(包括教职工和学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会计科学研究、会计专业管理机制、社会服务和办学环境等诸多方面。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应该由学校、学院及系本着长远、系统、统筹发展的原则来制定。会计专业有整个广东工业大学的工科背景,有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的多学科的平台,只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方向,日积月累,必有所获。

(二)要有一个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

分析一下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可以发现,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师队伍中,大多30-45岁之间,毕业于国内某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学位教师约占总教师人数的一半,教师队伍中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具有博士学位。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前后均无实际工作的经验,仅有少数几人有社会挂职的经验,他们大多忙于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很难有精力考虑会计专业特色的发展的问题。为了晋升职称,他们才会考虑、申请课题之类的科研活动。他们普遍反映缺乏科研活动带头人,更缺乏科研活动氛围,社会服务也流于形式。因此要想办出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特色,学校及学院必需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走出去,引进来,建立一支多元化、知识结构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长,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三)会计专业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逐步创建品牌与知名度

如前所述,大学共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会计专业也要从这三方面入手,逐步创建品牌与知名度。在教学上应明确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今后大多服务于广东省及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所以要鼓励学生一专多能,一人能兼多职,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辅修其他专业。在专业教学上,要立足讲透“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课程,而不能象有的重点院校一样,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上。在科研上,现阶段还是以横向科研项目及发表专业论文为主,以横向科研项目及发表专业论文促进纵向科研项目的申请。在社会服务上,要通过横向科研项目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扩大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

注释:

篇3

1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

1.1 教师专业能力有限,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表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走上教师岗位的,所以目前造成的局面就是其理论知识比较过硬,教学专业技能比较熟练,但是对社会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没有在社会中的企事业单位任职过会计或经济方面的职务,具有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学生的教学过于侧重理论,而忽视教学内容和工作实践。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一些新老师一到学校就承担了繁重的、超负荷的教学任务,无暇参加社会实践。

1.2 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

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在高档次的科研成果刊物上发表的专业性文章较少,学术性的研究成果获专业课题也较少。这就使得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氛围不浓厚,很多教师对本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科研和教学是互相促进的,缺一不可。不重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很难的。

1.3 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数量不足

由于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状况与本科院校的教育尚有差距,且高职院校与社会中的企事业单位实践内容也有明显的差距,导致教师队伍对于本职业的从事热情不积极,很多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综合性会计专业教师人才从高职院校流失,降低了高职院校的整体师资队伍水平。而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招聘计划现如今尚停留在人才引进上,很难吸纳专业技术较强的教师人才。另外,高职院校现阶段缺乏激励“双师型”教师的措施。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高职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在职称评定时,侧重于教师的学历学位和科研成果,“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极大地挫伤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2 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素质的发展对策

2.1 拓展教师队伍的学习空间,加大对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范围

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方向尽快与社会接轨,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则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加大与社会中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不断取得社会中一些宝贵的实践机会,增加自身的实战业务操作能力,增加自身对实际账务的处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队伍应从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出发,在高水平的实战业务中不断取得经验,将这些实战经验融入到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理论中,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打开视野,打开多行业的经济业务处理,让他们不但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还能够切身体会到在企业中实际工作时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些都是教师应掌握的社会实践基本技能。

2.2 建立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主流。首先,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实训室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学会的科研课题,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各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改革活动。其次,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兼职,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训、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第三,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对参加培训或考证、资格证年检以及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的教师给予经费资助和时间保障。多途径提升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

2.3 加强建设高职会计专业的兼职教师队伍

篇4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凭借特殊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权,对企业、事业经济活动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控制,以保障各项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随着国家对基层科研院所拨款力度的不断加大,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也日趋复杂,但是与之相对应的会计监督职能却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经费成本过高、效率低下。可以说,会计监督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整体水平的提升,尤其对整体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监督的现状

1.尚没有形成周密的会计监督制度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现金支出比较多的是试验补助费、田间管理费、试验材料费等,这些费用支付种类多、次数频繁,资金的安全使用存在诸多隐患。试验示范用的农资采购更是不易控制,化肥、农药、种子等购入后,缺乏严格的验收和使用制度,致使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偏高,浪费现象严重,有时还会出现物资外流。目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监督制度,只在财政资金使用上提出开支范围及审批权限,它只能确定资金的使用方向,而不能有效解决资金使用安全问题[1]。

2.注重会计服务职能,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财务工作服务于科研工作和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只强调服务科研工作,弱化会计监督职能,就会造成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和大肆浪费现象,难以保证科研资金的有效使用,更难以发挥财务管理对科研单位资产、经费等的分析、监督和控制职能[2]。如果农业科研单位只重视科研工作,一味追求上项目、要资金,而忽视了会计监督在科研项目合理有序开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就会导致国家资金的浪费,进而对单位长期的科研发展水平和发展后劲带来不利影响。

3.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与执行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缺乏绩效意识,主要是由项目主持人凭经验估计,没有利用财务信息编制,未考虑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3]。农业科研项目具有周期长、季节性强等特点,项目负责人不具有专业的财务知识,不能科学编制预算,只能凭经验测算,在编制预算时又缺乏和财务人员的沟通,导致项目有时超预算执行,有时又无法保证项目资金及时足额支出。财务部门没有按照科研项目预算和使用进度及时进行监督,最终导致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造成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低下。

4.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人员

很多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和会计人才十分匮乏,而财务会计工作又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不等,导致从业人员不能全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既缺乏农业科研专业背景,又缺乏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控制和会计决策等能力,从而无法开展有效的会计监督工作。

5.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由于人员有限,一般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也不配备专兼职内审人员。有的单位即使设立了内审机构,也出于各种原因,导致内审工作流于形式,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其审计结果的权威性无从谈起。

二、加强会计监督职能的建议及措施

1.强化会计监督意识,形成有效的监督制度

要做好会计监督的宣传工作,在单位形成会计监督意识,要让单位领导和科研人员意识到会计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出台制度来保证会计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保证会计监督不流于形式。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应包括对财务收支的监督,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和财产物资的监督。

2.规范财务工作流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需要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会计监督的有效运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业务流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种会计管理制度,指导并规范单位内部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通过强化对日常现金流量的动态控制,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严格按章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产的使用效益。

3.加强监督,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合理有效使用

为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应对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经费支出控制管理体系。建立起以项目为中心的经费管理体系,才能正确核算科研项目成本,才能准确体现和核定经费使用情况,才能保证项目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同时,要建立健全经费使用规章制度,使其得到严格遵守和落实,以各项财经规章制度为依据,加强财务监督,保障项目的有序开展。

4.努力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会计人员要树立起监督是为科研工作服务的工作理念,树立起用完善的会计监督促进科研工作良性开展的指导思想。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要通晓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和相关财务制度,为单位的科研事业出谋划策,当好领导的财经助手。当和领导在财务问题上出现不同意见时,如涉及原则问题,要敢于依法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另外,会计人员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充电,尤其是面对电子化办公和会计电算化的潮流,要及时学习各种信息化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5.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完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兼职内审人员。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通过全面、深入、规范地开展内审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保证财务工作的规范运行。

三、结语

加强会计监督工作,强化会计监督职能,是确保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正常有序开展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强化和充分发挥,就会提高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5

(一)重岗前培训轻后续教育很多会计专业的青年教师是研究生毕业之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入职前只进行了简单的岗前培训,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入职后,仅凭之前学历教育所学的知识和岗前培训的教育理论知识来进行教学,很少有继续钻研会计知识的教师。学校对教师的后续教育也少有资金和政策支持,这让职称和待遇都相对较低的青年教师们也无心于后续教育。

(二)重学历轻实践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青年教师均是引进的应届研究生,学历虽高,但实践经验相当匮乏。进入高校工作后,高校缺乏将会计专业青年教师送入企业培训的相关制度,导致会计专业青年教师普遍只能“纸上谈兵”。很多高校对人才的评价也更注重学历教育水平,鼓励教师们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而鲜有送会计专业青年教师去大型企业进行锻炼的。

(三)重引进轻指导大多数高校引进青年教师后,便像放入了安全箱,任其自由发展,缺乏应有的指导和督促。青年教师们初来乍到,对高校的各方面都不太了解,对自身的发展方向也不太明确,导致青年教师各方面发展止步不前,教学能力也未得到提升。

(四)重科研轻教学由于对教学没有专门的激励措施,新出台的职称评聘制度更偏重于教科研,青年教师教学再好也比不过写几篇核心论文或做几个课题,如此便导致会计专业的青年教师无心研究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能力,而是过于关注写论文、编教材、申请各级各类课题;更谈不上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让学生们能多学点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五)重教材轻创新很多会计专业青年教师上专业课太拘泥于教材,缺乏批判精神,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用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们轻松地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和绩效考核,青年教师们更是没有积极性来创新教学。

(六)重教学数量轻教学质量广大青年教师的职称和待遇相对较低,迫于生活压力,青年教师往往希望多上课,增加上课数量,增加课酬,而疏忽了自我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课时数量增加,青年教师们往往疲于应付,沦为教学机器,对于教学的内容、方式及方法都没有余力去研究,导致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

(七)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是一个循环系统,能够促进整个学校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绩效考核,但是往往只是停留在年末评优的基础上,并没有继续向前利用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管理,奖励优秀的教师同时还要找出落后教师的问题所在,指导并帮助其提升教学能力。学校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会让青年教师们的很多想法不能付诸实际,比如青年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课时的任务量应予以充抵,学校应给予相应的补助,如此便可激励青年教师们实现进企业锻炼的想法。

二、提升高校会计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一)建立后续教育制度对于会计专业的青年教师而言,后续教育方式有:攻读会计学专业博士学位,考取会计专业职称证书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证书,参与各级会计学会会议并参与学术交流等。这些后续教育,学校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形成制度长久执行。比如对考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或会计职称证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唯有如此才能鼓励会计专业青年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最终提高教学能力。[3]

(二)送教师进企业锻炼要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必须把青年教师送到大型企业进行锻炼。青年教师唯有在企业里将会计实务从头至尾实际操作几遍,实践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实践能力提高了,才会有足够的自信站在讲台上,才会有丰富的经验和素材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能力才会有所提升。

(三)建立教学督导制度高校成立专门的督导部门,而且不能流于形式,要从每一个专业选择至少一位教学水平受到公认的资深教师作为督导成员。会计专业的青年教师就应该由会计专业的资深教师来进行督导,随机或定期听课,并当堂课对青年教师作出点评,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扬,在全校进行宣传,青年教师表现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建议,帮助其快速成长。对于同一位会计专业青年教师,督导应该长期跟踪听课,不断提出建议,直到达到要求。作为督导,不能只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作出好坏评价,而是要切实给出指导性建议,帮助其提升教学水平。

(四)建立会计专业导师制度高校建立导师制度,每位教授或者副教授带几位讲师或助教,那么会计专业青年教师自进入高校工作开始,教学、科研各方面都由为其选定的导师带领,导师为其教师事业的发展提出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并指导其一步步达到培养目标。会计专业青年教师各方面主动向自己导师学习。导师对青年教师也要有发展性的评价和指导,青年教师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培养过程中提高和进步的,不能以最初的印象来评价青年教师。年末绩效考核的时候,导师应该对其指导的青年教师有话语权,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

(五)建立教学激励制度目前的职称评聘制度特别注重教科研成果,导致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高校管理层都把重点放在教科研上面,教科研项目有配套项目经费,有配套论文奖励,而真正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教学却没有奖励制度,仅有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也没有反映出教师真实的教学能力,极大地打击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能力的积极性。高校唯有建立教学激励制度,才能提高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

(六)组建会计专业教学团队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有助于将会计专业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具体化,对青年教师的长远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财务会计主干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应当把讲授这些课程的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组建成财务会计教学团队。财务会计教学团队里面的三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对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要做到衔接紧密、连续完整、不得遗漏,每门课程要有资深教师也要有青年教师,教学团队要经常进行集中学习、集中研究。比如财政部新颁布了第39号和第40号企业会计准则,新修订了第9号和第30号企业会计准则,并相继出台了6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作为财务会计教学团队就应该组织大家一起进行学习并交流。使教学团队的教师能够共同进步,教学能力能够共同提升。

(七)开展随机教学竞赛目前高校基本上都在某一个规定的时间组织教学竞赛,但是此种特意安排的教学竞赛达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促进教师提升教学的积极性,教学竞赛过于流于形式。首先,每个学院指定某一位教师参赛,其他的教师并没有参与权,对其他教师没起到促进作用。其次,每当选派一位教师参赛后,各院集中强化培训,并没有反映出该教师平时正常教学水平,失去了教学竞赛的意义。笔者建议将教学竞赛随机化,扩大听课范围,督导部门和教务部门以及校领导可以随机听青年教师的课,并以此进行评价,同时对教学效果好的青年教师还要给出表扬和奖励。只有做到随机听课,所有青年教师才会有紧迫感和积极性去讲授好每一堂课,教学能力才会不断地提升。

(八)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年末各学校会对所有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对每位教师进行评价,最终评出优秀的教师。但是评优秀是一方面,实际上绩效考核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而目前学校进行绩效考核就进行到了评优这一步便戛然而止了,并没有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绩效考核是一个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循环过程,在对教师进行评价后,应该对优秀的青年教师进行绩效奖励,对落后的青年教师进行绩效惩罚,但是惩罚不是终点,而应该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更加关注落后的青年教师,指导并帮助其进步,最终实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整体提高。[4]

篇6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胜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发展,陆续出台各种支持政策。但由于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上基本还是沿用原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模式,并没有进行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只重点设置培养学生的基本会计核算方面的课程,而对会计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以及管理财务能力等方面课程的设置较少,忽视针对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导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方面课程课时安排严重不足。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课程,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2教师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存在着脱离实践,动手能力差,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从而以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会计学科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它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同时拥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各个高职院校和各位教师应尽快解决目前会计专业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差、实践知识和经验匮乏等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会计专业的教师很多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企业实际岗位操作的经验,缺乏必须的实践技能锻炼;另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工作,同时他们还要应对各种科研项目,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2.3学校对教师实践能力无有效的培养方式和考核体系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非常支持,但这种支持并没有系统地转化为有效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方案,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随机的,目前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每个教师制订完整系统的培养方案,培训结果当然也是随机的。第二,经费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费政策支持。第三,时间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在职教师不足,从而导致在职老师的课时量较大,不能抽调会计专业教师去脱产进行实践能力培训。第四,考核体系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在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活动考核方面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因为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活动考核不容易量化。

3高职会计专业人才专业胜任能力培养的对策

3.1建立健全会计专业胜任能力的课程培养体系

在对现阶段会计专业学生自身对专业胜任能力认知水平存在缺陷的基础上,经过具体思考,学生需要利用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对于专业胜任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将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教育方面,参与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丰富专业胜任能力课程培养体系,开设有关必修课、融入课、渗透课等塑造全面立体的课程体系,不断提升会计学生对专业胜任能力的认知水平。

3.2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列入入职培训计划

为了新教师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合理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新教师入职培训是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前期培训和整个职业培训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但是,现有高职院校的新教师入职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单一,而且多为教学技能层面的理论培训。因此,将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列入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培训计划,通过校内遴选实力雄厚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打造实践教学精品课程、聘请行业专家到校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提高新入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水平。

3.3加强会计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管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并没有有效的过程管理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过程没有进行合理规划;第二,教师实践成果基本上都是培训结束后写报告提交相关人员,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没有对教师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建议政府和企业在会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制订阶梯式的培养方案,督促教师完成阶梯式的培养方案。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考核,采取企业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学校和相关主管部门不定期抽查为辅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剑媚.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模式研究——以高职会计教育为例[J].群言堂,2010(2).

[2]张冬艳.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篇7

(二)本条件适用于我省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

(三)按照本条件经评审合格者,表明已具备高级会计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其职务聘任与工资待遇由企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二、申报条件

(一)凡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学历、资历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

1、获得博士学位,担任会计师职务二年以上;

2、获得硕士学位,担任会计师职务四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担任会计师职务五年以上;

4、担任会计师职务五年以上,参加会计师资格考试合格。

5、担任会计师职务五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省、部级以上先进会计工作者称号;

(2)主持或主研的财会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

(3)本人独立或为主撰写过3万字以上的会计专著并公开出版;

(4)本人独立撰写或为主撰写过2篇以上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会计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的公开学术刊物发表;

(5)在会计工作实践中,对本单位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业务骨干或参与经营决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财会部门负责人;

(6)在特大型企业担任总会计师或担任财会部门负责人三年以上;在大型企业、地(厅)级事业单位担任总会计师一年或财会部门负责人五年以上;在中型企业、县(处)级事业单位担任总会计师三年以上或财会部门负责人七年以上。

(三)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

1、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按有关文件规定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相应级别考试,其考试成绩符合省人事职改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

2、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在会计实践中能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分析。在全省计算机知识统一考试之前,通过考核确认;统考之后,通过考试确认。

三、评审条件

(一)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

1、具有系统、坚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和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熟悉财政、税务、金融和基建、企业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

2、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各项经济改革措施,熟悉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通晓《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财务会计制度。

3、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和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必备条件

(1)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解决本单位有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具有调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熟练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过会计专业领域内重要或关键的疑难问题,保证了财会工作目标的实现;

(3)针对会计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工作重点、方式和方法;

(4)解决过本单位财会工作与其它工作配合、协调中的重大问题;

(5)具有组织、指导中级会计人员学习会计业务,考核其业务工作的经历和能力。

2、任会计师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或为主参与制定、编写过地(市)、行业或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两个以上规章、制度和中、长期会计工作规划;

(2)主持承办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审计、资产评估或其它咨询服务业务五项以上;

(3)主持或承担由省部级以上财会部门下达的财会科研课题一项以上。

(三)业绩与成果

1、任会计师期间,取得下列业绩之一:

(1)通过会计工作参与经营决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避免了重大的决策失误,免于重大经济损失;

(2)为企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会计咨询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避免了重大的决策失误,免于重大经济损失;

(3)在非因主观原因已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情况下,能按照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各项会计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挽回经济损失,或将经济损失控制到了最小范围;

(4)组织实施行业性会计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或预见性,提出的建议对行业会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被省级业务主管部门或财会部门采纳;

(5)主持制定过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制度、管理办法、工作计划或长远工作规划,经实施证明切实可行;

(6)提出过具有创造性的会计工作方法,在资金的筹集、投放、回收、管理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等方面做出了成绩,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主持或承担的会计科研课题,在理论上有创新或独到的见解,对会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2、任会计师期间,完成以下著述之一:

(1)作为第一撰写人,撰写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分析报告二篇以上,报告定性准确,处理意见适当,建议切实可行;

(2)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二篇以上独立完成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会计专业学术论文、调查报告;

(3)公开出版过会计或相关专业的著作或译著,本人独立完成的著作在3万字以上,或译著在6万字以上;

(4)作为主要作者,编写过一部会计专业教材,被地、市级以上财政部门选用。

四、附则

(一)本条件所规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国家教委所规定的全日制大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未获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需经过答辩认定。

(二)本条件所规定的“必备条件”与“成果”,须经地、厅级以上财会部门确认。

(三)本条件所规定的“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均含达到省定标准和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合格。

(四)本条件中所列的申报条件和评审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五)本条件所称“以上”均含本级。

篇8

一、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教学理论落后。在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理论落后。我国会计教学实践中较多地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理论。它把教学看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民办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缺乏对教学实践的认识,更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学理论,上课基本采用“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四段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最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理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效果差,俗称“填鸭式”或者“灌输式”教学。(2)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不清。会计教育的目标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的类型,并直涉及到运用何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什么教学内容。目前的民办独立学院大多都是在按照职业学院的方式来开设专业的,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没有去深入研究自身的培养对象、层次定位,结果造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在会计教学目标上大同小异,将自身的教学目标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混同。这种“同质化”的现象,使独立学院教学目标的规格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少特色。(3)会计教学方法落后。会计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作为传授会计理论的会计教学却仍然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难以提高会计的教学效果。一般独立学院都受到经费的限制,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就连使用多年的多媒体教学都很难得到普及,主要的教学方法仍然是黑板加粉笔的理论讲授,这对会计专业这种实践性强的内容在讲授时,不能形象生动的将理论讲透,课堂上老师满堂灌,课下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不能独立处理业务,影响的教学效果。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差,使得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难以体现,就失去了独立学院存在的意义。(4)会计教学的实现条件现状。一是民办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基础较差。从以往高考的招生分数线线不难看出,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不扎实,同时偏科严重,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学习成绩不稳定,学习效果不理想。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前卫,但不愿与他人交流,自我意识比较强,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比较差。二是民办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民办独立学院的会计教师主要来源于两大类:第一类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会计实践经验,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工作。这类教师的优点是: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思维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在会计知识每年更新的形势下,能自学各种新内容。但这类教师的缺点也很明显:实践能力缺乏,包括会计的实务实践和教学的实践。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难以开展实践教学或者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影响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这些教师由于刚参加工作,职称往往比较低,大多数是助教或者将是,科研方面经验缺乏,没有资格主持或者参加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导致独立学院会计教师科研水平也低。而独立学院现行的福利待遇和管理机制等,都没有办法吸引那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教师,偶尔有博士生进来了,也会由于发展问题而留不下来。第二类是从普通高校返聘过来的退休教师。这类教师的优点是:教学经验丰富,职称高,绝大部分都是副教授和教授。但是这类教师因为年纪比较大,工作的激情逐渐减退,科研方面没有晋升的压力,所以对科研没有兴趣,更是不愿意把精力花在科研上。目前有些独立院校聘请其他普通高等院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但由于兼职教师在自己本校有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时间和精力有限,并不会主动将主要精力放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上,将兼职上课当作一种赚取外快的手段,教学效果自然不能与本校相提并论。三是民办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目前我国民办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跟普通高校类似,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从这种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第一,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理论性的课时多,手工会计实验和会计电算化的课时少,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管理类其他课时少,忽视了管理能力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要性。第二,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设置与安排不合理,不科学。第三,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没有安排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5)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评价现状。通过对几所独立学院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方法,不难看出目前独立学院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评价一名教师教学质量好坏的方法,是由学院派出一名督导组成员听课,通过听课打出一个分数;学期末又由学生对各个教师打分,几个分数综合就是这名教师教学评价的分数。这种方法有其合理性,比过去的不听课直接看学生成绩的方法科学,但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将督导组成员听课是随意选择一节课听,由于课程的安排,可能不是每节课都讲得很精彩,就会导致督导组成员听课以一概全的现象。其次,学生评价教师的讲课质量也很主观。有的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会遭到学生的反感,打分就低;有的老师对学生很宽松,上课听不听课都不管,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对他好,打分就高,这也导致了教学评价的不公允。

二、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独立学院自身的原因。一是尚未形成鲜明的办学特点。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和实践,独立学院所形成的办学定位都是以培养直接服务于地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但母体高校一般为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办学水平高教育资源丰富,以精英型、学术型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任务,这种办学目标与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区别。但目前的独立学院对于母体高校的依附比较强,在很多方面都不得不借助母体高校,比如师资专业的设置学科的设置招生的宣传,母体高校的很多方面并不适应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缺乏对教师的培养。目前独立学院普遍是对教师重使用轻培养。第一,独立学院的教师档案都是人事,这样教师跟学院之间是一种短期的合同聘用关系,人员基本都是处于一种流动状态,正式由于这种人员流动性强,学院就不愿意在教师培养方面进行大量投资。第二,独立学院由于自身利益问题与观念问题,不愿意在教师的培养上进行投入。有时有一些培训费用的安排,也主要用在对在岗专职教师进行教师资格岗前培训,而对于教学方面却缺乏有针对性的系列培训。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就我国目前的环境而言,独立学院教师的地位虽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主要来源于精神方面的奖励,由于社会环境在促使独立学院激励机制有效形成方面还不是很宽松,教师实际获得的经济利益和福利待遇与公办院校相比相差甚远,整个社会对民办教师这一领域的理解、支持和尊重感有待进一步提高。(2)政府的原因。除了民办独立学院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政府的原因。第一,当前政府对独立学院和其他形式的民办高等教育认识不足,导致独立学院在发展中由于环境的不公平而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而公办院校由于有国家作为后盾,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第二,人事制度不完善。政府出台的对于民办独立学院教师的相关政策法律规章制度还很不完善,针对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管理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切实的落实,部分关系到教师切身经济利益的问题也尚未得到解决,这些政策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办高校人才的引进和民办教师队伍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娅.“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教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2]陈婉丽.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论视角探讨[J].会计之友.2009(6)

[3]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4]高欣.我国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篇9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指“以行业、产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为逻辑体系,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①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应突出宽广的视野、灵活的思维、积极的创新和对实践的熟知。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也不再是毕业证书与文凭,而是毕业生是否具备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的素质与能力。实践教学之目的正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认识和参与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运用能力,从而体现“学以致用”的应用型培养目标。因此,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

一、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系列的混乱

多年来,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一直偏低,是一条短腿,尽管近些年各高校都有所加强,但仍然严重不足。近年来经管类会计专业的大量扩招,学生由过去的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面对人数的激增,传统的实践方式和途径已基本失效。企业无法接纳众多的实习生,学校担心安全问题,校外实习很难开展,很多学校只能让学生自行安排,实习已流于形式;而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参考,传统的“计算机+软件”的实验室模式仍大行其道,或直接采用软硬件供应商提供的实验室解决方案,形成了“商业公司驱动”的建设模式。

其次,我国大学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计划性、严肃性、严格性远不如理论教学,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体系,尤其是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目标体系和科学的考核体系,实践教学的管理往往靠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来实现,实践教学常常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很难考虑到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特点进行培养和训练;考核常常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也没有真正检测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水平。

2.实践与理论教学的脱节,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

实践教学过程与理论教学过程脱节,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都处于低效状态:理论学习时缺乏实践支持,导致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实践环节又因缺乏理论的指导,无所适从或盲目实践,实践能力很难得到真正的培养。同时,专业教师普遍重理论缺实践,应用型高校教师一般授课任务较重,教师很少有时间到企业去搞调查研究或参加生产实践;专业师资的补充,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在指导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在实践教学能力助长机制缺乏的情况下,这种状况很难得到改善。

3.实践基地建设流于形式,与企业没有合作机制

经管类应用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形式多于实质,虚大于实,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迎合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各高校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中心)上下足了功夫,在地方上建立的高校实践基地(中心)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厂(企)校谈判、签字、挂牌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形式大于实质。企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接收者,但企业又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由于校企未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企业不能从参与教育中直接受益。因此,企业会抱怨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会以金融信息保密等原因,拒绝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出力。探索建立一种学校和企业都能从中获益的实习合作模式,已成为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突破的难题。

会计专业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还是以传统的“计算机+软件”的实验室模式为主,只能称之为“模拟实习”,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部分高校直接采用软硬件供应商提供的实验室解决方案进行实践教学,属于商业行为,无法完全符合培养体系,不能完全达成实践教学目标。

4.实践环节要求不严,管理施教均不到位

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松懈,导致课程设计成为走过场,各种见习、实习成了走马观花,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这些状况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不到位有关。

二、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对策

1.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发展为目的,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科特点,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包含多个方面,并且是一个整体性循环式上升的过程,所以实践教学不应只是作为理论课的补充,依附于理论教学,而是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完善的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考核体系等。要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像建设理论教学体系一样精心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完全独立于理论教学,需要与理论教学互相呼应,相得益彰,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又各有培养目标要求。建立并完善各类实践教学行为规范,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2.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教学方式。要构建相对独立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不能够脱离的,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相互贯通、相互融合。针对学科特点和行业特色,把企业请进校园,建立长效机制,有计划地聘请各层次的校内外专家学者做报告,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可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从企事业单位招聘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余力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高级主管来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任务。让教师走出去,支持和引导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以促进实践教学水平提高。

3.建设好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的突出优点是教师能够掌握主动权,能够保证各个实践环节按预定的计划完成,这是校外实践所难以做到的。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要打破传统的“计算机+软件”的模式,注重“综合实战模拟”,综合运用沙盘模拟、实景录像演示以及相关设备和软件操作等方式;在项目建设中,打破“商业公司驱动”的模式,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和经管类专业的特点,确定项目方案,然后再向目标公司提出需求,联合实施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一个关键所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关键是通过双赢的合作机制使企事业单位参与到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部分资金支持,学校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为企业进行一些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双方共同建立人才战略平台,为企业提供优秀后备人才支持,同时也可解决学校的就业问题。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强调不求数量,但求质量;不盲目布点,而是按需选择;不单方收益,力求互利;重实质而不是形式。校外实践基地选建后要狠抓内涵建设,包括指导力量培养、互利互惠的利益机制、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质量监控措施等等。要用心培植选定的基地,抓长效合作机制建设,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变化研究如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使企业更乐于与学校进行长期合作,成为紧密的长期合作共同体,从而为学校赢得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管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校通过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主动实践的引导与激励。通过设置一些会计专业学生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与专业实践相关的科研项目,最终形成论文,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可为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并可以此为基础,发展学生科研、创新团队,组织与专业相关的校外实践活动。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业策划大赛,开展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参与假期社会调查等,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高水平竞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加强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质量管理,实行从选题、指导、答辩的全程质量监控,层层落实把关,杜绝假题假做,真题假做现象。一是提升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题目的难度和份量,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要求,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要贴近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二是严格指导教师的责任,细化指导教师的评分要素,加强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要求,使教师提高自己的指导质量,学生提高对理论和实践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三是严把答辩关,细化答辩成绩的评分要素,使答辩过程更加规范,在答辩过程中检查学生实践情况,从而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要同时抓,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R].1997年修订。

参考文献:

[1]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1):52-56.

[2]陈海宁,李湘健.试论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73-74.

[3]尤克,陈恒荣,王绍光.探索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思路[J].高教装备,2006,(6):

篇10

二、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模式现状

会计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根据民办独立学院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要求,可以用《孙子兵法》的“五事”来重新定义会计教学模式的内容。根据民办独立学院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和会计教学模式的特点,按照孙子兵法的五事,对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模式的内容进行理论定位思考,“道”即会计教学的理论、遵循的原则、路线与方针,会计教学要达到的目标等;“天” 和“地”可以理解为会计教学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软硬件的设施等教学实现的条件;“将”即会计教学的师资力量;“法”即会计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将以上各因素归纳汇总,得出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模式包涵的五个要素: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方法。

根据会计教学模式五要素的定位,可以运用SWOT分析法来解析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模式的现状。

(一)会计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目前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目标定位不清从根本上说是属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会计人才培养的类型决定了会计教学的目标,会计教学目标又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等。一些民办独立学院都是按照职业学院的模式开设专业,因此在会计教育目标上存在两大现象:一是混淆独立学院与高职会计的教学目标。很多民办独立学院的会计教学目标跟高职会计教学目标一样,都是培养技能型的会计人才,认为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只需要学会会计核算和基本操作技能就行了,在教学内容上不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学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独立学院只在高职会计教育的基础上稍加修改。二是混淆了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的会计教学目标。一些民办独立学院完全仿照母体高校的会计教育方式,追求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倾向于研究性的学习,太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等同于普通高校。普通高校与高职这两种会计教学目标的主要不同在于一个重实践,忽视理论;一个重理论,忽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笔者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2010、2009级会计专业的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取样。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18份,有效率98.3%。由图3可知,37.29%的学生认为成功学院在培养会计人才上应该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平衡。但根据问卷显示,52.17%的学生认为学院在课程培养方式上比较传统,仍然是较偏向于理论学习,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较多欠缺。63.79%的学生认为开设的课程实用性一般,说明学生并没有通过在独立院校的学习成就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二)会计教学条件现状

(1)民办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基础较差。独立学院生源特殊,由于中学阶段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自律性差的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更是不认真学习,生活没有规律,很多学生一进入大一就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占据了大量的课外时间。而图书馆、自习室的人数就较普通高校少很多。加上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惰性的存在使他们生活自主性差。但这类学生大多见识多、兴趣广,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思维活跃,但不善于主动与人交流,自我意识较强,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较差,在学习上需要教师多加引导。

(2)民办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当前我国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几乎一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从河南省几所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可以看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中,注重会计理论的课程较多,实践性的课程比较少。主干课程集中于“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上,实践课程只有“手工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对于“审计实验”、“税务会计实验”等在日常中运用得多的专业技能却没有。这种注重理论、忽略实践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二,在课程体系中,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安排不恰当。由于受到总课时的限制,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只重视专业必修课,将绝大部分的课时都分给了专业必修课。学生因为受到专业的影响,也只重视专业必修课,对于选修课不重视,从整体上看,专业选修课对于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没有显现出来,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银行会计”、“会计英语”、“国际财务管理”等,这些选修课形同虚设,学生把课堂当成了缓解其他专业课程压力的地方,没有发挥出选修课的真止作用,不利于学生了解整个行业的环境,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扩展。此外,课程设置重专业课,忽略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埋头于会计核算工作,却不能运用这些核算结果去加强企业管理,影响了会计职业的发挥,偏离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在会计课程体系设计中,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几乎没有走进高等教育的领域。在生活中,因为行业职业道德的丧失而给国家经济生活及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会计行业也是如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高等会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财经专业中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项内容。

(3)会计教学设备不先进。我国民办独立学院是20世纪90年代才产生的,其教学设备明显不足。电算化课程所用电脑都是最落后的,上课过程中经常由于机器的原因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无法完成课程操作。手工会计实验室没有完备的账本、账册、票据、报表等会计教学样本。有的学校虽然有教学样本和模拟实验室,也规划了配套的设施,如电教板、多媒体投影仪等,但多数只是摆设,根本无法使用。陈旧落后的教学设备,影响了教学效果,使会计教学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教学质量差,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不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审计实验”、“税务实验”等更多的实验室,会计实践教学设备也成为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

(三)民办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民办独立学院的会计教师主要来源于两大类:第一类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会计实践经验,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工作。这类教师的优点是: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思维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在会计知识每年更新的形势下,能自学各种新内容。但这类教师的缺点也很明显:实践能力缺乏,包括会计的实务实践和教学的实践。同时,这些教师大多数是助教或者讲师,科研方面经验缺乏,没有资格主持或者参加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导致独立学院会计教师科研水平也低。由于独立学院人事制度的存在,使很多中青年的专职教师流动性大,大多生活状态不稳定,多把独立学院当作一个跳板,这种态度对于教学改革非常不利。第二类是从普通高校返聘过来的退休教师。这类教师的优点是:教学经验丰富、职称高,绝大部分都是副教授和教授。但这类教师因为年龄比较大,工作激情减退,科研方面没有晋升的压力,所以对科研没有兴趣,更不愿意把精力花在科研上。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多从其他普通高校聘请兼职教师缓解自身专职教师力量薄弱的现状,这些兼职教师主要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又有精力的中年教师,但他们在自己本校有教学和科研任务,时间和精力有限,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上,教学效果也无法保证。

(四)会计教学方法落后 会计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发展,与之相随的会计教学却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教学方式如果不改变,传授的会计知识将与时代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会计教学,需要很多实践性的设备,而独立学院中传统的多媒体都没有普及应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肯定不能适应会计教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从走访的情况来看,75%的学生都把自己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为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要么是老师讲课太枯燥不能吸引兴趣,要么是缺乏灵活会计教学方法的使用导致知识不能巩固,这也验证了目前独立学院会计教学仍主要采用满堂灌的理论讲授法。学生认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这种专业核心课程,每堂课都是“填鸭式”的灌输,老师课堂讲分录,课后练习分录,一门课程结束了,却不知道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同时实践课程课时少,但班级人数多教师少,严重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效果。

三、“教学做”立体互动式会计教学模式

如何在独立学院这一新的办学模式下,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为国家培养更多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值得独立学院会计教学者思考。根据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模式的现状,笔者提出“教学做一体化”立体互动式会计教学模式,以有效提高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质量。

(一)“教学做”会计教学模式的理论

(1)理论基础。“教学做”的教学模式来源于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反对旧教育、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教育实践创造性提出的,该思想强调“教学做”三者的统一,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地位,强化“做”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做的交互作用,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使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会计实务的处理能力,真正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教学条件。在传统模式中,主要是“教”与“学”的活动,而在“教学做”教学模式中,需要进行“做”的活动,这就要求必需具备专门的教学条件,如会计手工实验室、电算化实验室、审计实验室、报税实验室和校外的实训基地等。

(4)师资力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必需具有实务操作经验,能够在“教”“学”当中贯穿“做”的实践活动,因此该模式下,会计教师必需是“双师型”的教师。

(5)教学方法。在该模式下,强调“教学做”三位一体,立体互动,只能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

(二)“教学做立体互动式”会计教学模式的运用

首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会计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对于同一课程的不同内容,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长期以来,由于会计专业课程知识的枯燥性,使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兴趣不高,没有学习热情,如何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是会计专业老师苦恼的问题。情境教学是先给学生模拟一个具体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先熟悉工作环境,然后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融入到具体情境中,主动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着着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学习新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变枯燥为有趣,集形象、直接和趣味等特点于一体,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去理解有关专业知识。以财务管理课程的“存货管理”章节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图表及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存货管理的必要性;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如何来管理存货等;再通过学生实际运算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总结存货管理的方法。

(2)案例教学法。以审计课程为例,因为审计理论很枯燥、很琐碎,学生仅从书本上很难真正掌握审计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搜集与之相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审计的方法。还可以模拟某项业务的审计过程,让学生在课堂表演整个业务的操作方法,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课堂表现,把学生的讨论和操作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同时要注意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力性,使其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及相关模拟操作。与讲授法相比,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上,案例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在实现互动式的教学活动、促进民办独立学院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会计教育目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3)演示法。演示法需要教师自己对整个业务流程非常熟悉,各个环节都胸有成竹,通过自己的操作步骤演示,向学生展示业务的所有环节,然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总账初始设置”为例,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总账初始的所有过程,演示中对每个界面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感受业务全过程中领悟贯通各个操作步骤,然后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增强动手能力。

上述三种教学方法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同时将“做”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些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上都有着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调查表明,以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有效选择教学方式上所占的比重如表1所示。

其次,要完善教学实现条件。“教学做一体化”的会计教学模式的实现,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要动手去“做”。“做”的环节又离不开各种实践条件,只有具备了实践的条件,才能有效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会计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真正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为保证“教学做一体化”会计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要求独立学院必须改进设施,完善各项教学实现条件。

(1)加强校内实践场所的建设。校内实践场所对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校内实践场所,就不可能展开“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因此,为保证“教学做一体化”会计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会计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尤为重要。目前,各独立学院都建立了“仿真模拟教学实验室”,如“手工模式实验室”、“电算化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电算化审计实验室”等,在这些专门的实验室中,通过配备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仿真教学软件,给学生营造一个模拟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完成会计专业各课程实践实训的教学要求。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是仿真的,而现实的会计工作环境更为复杂,要与多部门进行联系。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独立学院要特别注重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下工夫,安排学生校外实训。可以向国外会计职业教育学习,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进行深层校企合作,按照职业资格要求或者以就业为导向安排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性教学效果。

(3)网络教学实践环境建设。与近年流行的多媒体教学相比,网络教学除了能给课堂教学提供相关的模拟环境外,还可以根据不同课程教学需要提供与之相关的大量实践性材料,获取实践性材料的手段也比以往要灵活,可以说,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实践性强的会计专业,在课堂教学上会计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技术,从网上方便快捷地查询到最新教学资源,解决独立学院目前由于硬件设施不足而导致的实践性教学不突出、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将原本枯燥抽象的会计理论性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会计课堂实践性教学改革,从而提升整体会计教学水平和质量。

最后,要增强会计专业教师的应用能力。“教学做一体化”会计教学模式开展的最重要一个因素就是人的因素,独立学院必须真正拥有一批具备丰富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业务操作技能的教师,这样一批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是独立学院最宝贵的财富。所以,独立学院要提高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必须下大功夫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一是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取得会计类的职称证书,比如初、中、高级会计师,审计师和高级审计师证书等,报销这些职称考试费用和相关考试的辅导材料费用等。二是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取得行业资格证书,如注会、注税。除报销与考试相关的各种费用外,还额外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三是鼓励会计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践,也可以利用平时课余时间到企业进行长期的挂职锻炼。如果独立学院的会计教师全部都到中小企业实践过,都参与过上市公司的项目,相信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必将大幅提高。而只有真正拥有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才会得到真正落实。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院“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 (2012-JKGHAD-026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11

一、全球通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近日,我们对全球通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访谈式调查,抽样访谈对象,包括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人员、企业管理人士、高校全球通用商科教师、全球通用商科毕业生,认为全球通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育资源全球化的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校全球通用商科院校会计专业的竞争对手除了国内同类高校外,也要面对全球通用会计教育十分完善和强劲的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商学院或会计学院,这种竞争和对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直观,包括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师资力量以及生源的竞争等[1]。国外比较成熟运作的商学院(或会计学院),其教学、研究资源的充实和丰富是与其人才培养去往的企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国高校全球通用商科院校的会计专业与他们的竞争也体现在对企业资源的争夺上。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制约

放眼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全球通用会计专业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为代表的会计理论研究型教学,注重思考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另一种是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案例教学,通过教会学生用理论去分析真实的案例。经过长期的实践,这两种模式的理念其实殊途同归,主要侧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进行决策、持续学习,不断从现象去了解背后因果的能力。我国现阶段的全球通用商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上以传统的方式传授会计理论知识,忽视应用的现象广泛存在,课堂教学与实际教学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全球通用商科会计专业持续灼手可热,全球通用商科会计专业在读学生和毕业生增长迅猛,高校全球通用商科会计专业原有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学师资、教学课程等都不堪重荷,总体教学资源的增长跟不上学生生源的增长,有不少学校在全球通用商科学生的培养中采用大班教学、“放养”式管理来缓解资源压力,为了利益忽视教育管理的质量,会计专业开成了“文凭班”,无暇顾及对学生培养的内涵以及与社会的对接问题[2]。

(四)师资队伍的素质限制

目前从事全球通用商科会计专业教学的很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缺乏经济管理实践经验和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经营理念与技巧。再加上这些教师工作负荷重,精神上和身体上透支较严重,较少从事应用研究或到企业去提升,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到会计教师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提高,也就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效果[3]。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商学院,大部分教师具有从事企业会计工作背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将会计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批评性地学习某些经济管理理论,并激发学生创造知识的意识。

(五)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

很多学生选择全球通用会计学科只是因为全球通用会计学科热门,全球通用会计学科录取的分数线高,读全球通用会计学科体面,学生生源这种对自身职业规划的缺失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坚定,甚至出现学习的不适应,这些都影响学生自身的成长与成材。

(六)企业用人的“拿来主义”

多数企业在会计人才引进中信奉“拿来主义”,企业不喜欢、或许是不放心启用无就业经验、会计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应届毕业生。也有企业尝试通过自身的培养和岗位通道晋升来补充这方面的人才,但在培养阶段的成本付出和培养对象的高跳槽率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这种做法,或者是优先奉行“拿来主义”,这样使得全球通用会计应届毕业生步入社会后很少能够获取实践演练的舞台,成长和发展受到遏制。

二、对全球通用的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与趋势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比以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全球通用会计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如日本各全球通用商科院校中的会计学院或商学院普遍认为对社会有用的全球通用会计人才应该具备:全球意识、国际化眼光和国际交流能力;独立思考和迅速处理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兼备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知识;开拓、创新、合作、乐观的良好个性等[4]。课题组根据对上海市近百家企业会计部门连续5年的用人情况反馈的跟踪调查和对近5年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全球通用会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认为未来对全球通用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要求与趋势如下:

(一)国际化

全球通用会计人才素质的国际化,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要求具有全球视野;第二是要求具有全球运作的能力和资格;第三要求人才具有国际化的交流和协调能力。企业现有的人才也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全球通用会计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培养,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全球通用商科管理教育的新趋势,为落实全球通用的会计教育的国际化,欧美商学院重视以“内容、技能和特性”三角模型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在这个三角模型中,“内容”就是指全球通用商学院或会计学院的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全球通用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反映全球的最新知识成果:“技能”是指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学院或商学院中除知识以外的另一种能力,包括倾听习惯、如何建立社会关系、怎样在团队中工作和交往等技能;“特性”则指全球各地的会计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诚实、耐心、坚忍、适应等能力。

(二)创新力

作为全球通用会计人才是否具备创新的潜质一般认为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是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本身属于经济、管理类知识范畴的内容和应用工具;第二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包括人文、地理、政治、法律等知识;第三是洞察力、预见力、全局观、概念化、沟通协调、影响力等的要求,并且要内化为一种成为其个性的一部分。第四在素质方面要求人格完美,观念超前,意志坚定。对全球通用会计专业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全球通用商科管理教育的新趋势所公认的新趋势。世界上知名的沃顿商学院的创新教育有三大指导原则,第一原则就是持续创新,强调在教育管理中重视设计新流程,保证学生能够不断学到新知识[5]。

(三)应用性

全球通用会计教育从创立始,就具有极大的目的性和应用性。全球通用会计教育的发展源于市场经济的快速扩张,而今天推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信息技术、关贸总协定的成功和交通成本的快速下降,对全球通用会计人才应用性培养的成功与否就主要要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比较好地驾驭好这三股力量。这种应用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是对技术的驾驭能力,如掌握市场、比较了解生产技术和产品性能、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行业相关的供应链管理等;第二是一定的管理技能,包括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人际沟通、协调激励等能力,能够针对工作中出现的不同情况,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把任务分解到能够作层理解和执行的程度。上述说到的沃顿商学院,教授们把利用假期去企业调研和实习变成自觉的行动,主动积极地将企业素材变成商科课堂资源的主要来源。

三、发达国家全球通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在发达国家的全球通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这些国家的教育部门与生产部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相协作、共同探索的经验。根据网络资料搜索整理,依托企业资源开发的全球通用商科会计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美国的“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最早出现于1906年,在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学校与工商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把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或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会计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企业一方提供劳动岗位、给一定的劳动报酬,派会计人员辅导学生适应会计各岗位、安全操作,帮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一起评定学生成绩、劳动态度、工作数量和质量等;校方派教师到企业去指导、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

(二)英国的“工读交替制”

“工读交替制”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明治”教学计划。这种会计人才培养方法分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1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2年或3年的会计课程,然后到企业会计岗位工作实践1年,即所谓的“1+2+1”或“1+3+1”教育计划。此外,英国还实行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3年会计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会计实践培养方式。

(三)德国的“双元制”

“双元制”的一元为企业,另一元为会计职业学校。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会计实用人才.必须通过企业和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学员要先向有资格招收学徒的企业、工厂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订合同,当企业、工厂的学徒工,同时又在学校进行学习。当前会计专业主要发展为三种模式:叠加式,即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培训相继进行;二是一体式模式,即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培训平行进行;三是交叉型模式,即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培训交叉进行。

(四)日本的“产学合作”

这种“产学合作”,主要是指产业界向大学投资、人事上交流以及科研上委托等三种合作方式。学校接受产业界的投资后,便要按照产业界的要求为企业培养会计人才;一些企业还对在校会计学生提供“奖学金”,以便使这些学生毕业后到该企业去从事会计工作;有些大学会计教师兼任企业研究开发部门的顾问或兼任公司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而企业中的一些会计人员、专家则兼任大学的讲师;企业委托大学搞科研项目,双方就有关研究范围、期限、经费、专利、版权所有和保密责任等事项签订合同,研究成果由企业付给报酬,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四、借鉴国外,建立我国全球通用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路

(一)“拓展”与“内化”相结合,进一步理顺校企合作关系

学校与企业的进一步深层次合作可以考虑建立“企业班”,即学校的会计专业与行业内知名企业或龙头企业进行战略性合作,学校在课题研究、职工岗位培训和优秀高职人才培养、输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在学生培养方面提供资源,以会计专业建设的视角来全方位推进这项工作。具体可参考以下步骤进行:

1.根据商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进行梳理。学校根据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由会计专业学科负责人牵头,组织师资力量,对实务性比较强的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梳理论证,结合企业资源计划进行课程的重新规划,特别是针对实训内容,拟定与合作企业的框架方案,对企业的合作制定资源开发方案[6]。

2.根据会计专业课程实训内容,积极与相应企业进行磋商。学校要组织专门的力量,与意向企业进行积极的磋商,对企业能否提案例素材、能否提供岗位环境,能否提供“双师制”支持,能否提供员工考核标准,能否提供学生激励支持等进行谈判,在时间安排、教学落实等细节问题进行协商,争取达成统一意向。

(二)“整合”与“分化”相结合,全方位加大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整合”指建立会计专业课程集群,将若干个相关课程共同组成的课程集群,以课程群中的龙头课程或点课程为核心,其他相关课程为辐射。与企业建立合作,进入真实企业运作环境,解决实际问题,靠单个课程的知识储备不足应对企业真实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课程集群的整合和协调,提升解决问题的整体实力。“分化”指根据与企业的契约,以解决问题项目为主导,设计多个“菜单”,也就是同一门课程群的学分可以有多种获得途径,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菜单”,完成相应的任务就可以通过该课程。学校在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前提下,要把会计专业的50%及以上的课程课堂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改革,如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国际结算、财务会计、审计等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都应该结合企业实务进行操练,同时,在教学管理上,变班级行政化管理改成企业化管理,以员工标准进行考核,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及资深专家定期到课堂与学生交流,学生也要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实习工作,将课堂所学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刘玉娟,梁国栋.浅谈校企合作与技能人才的培养[J].职业时空,2009(03).

[2]余平.高职“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

[3]陈京京,刘艳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1(05).

[4]蔡丽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16).

[5]罗静.构建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01).

篇12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卢梭认为发现教学是以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本能为基础,是遵循和提升儿童本性的教学方式,包含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教授两个基本要素。发现教学理论日后成为研究性教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研究性教学被普遍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以特定的、具体的主题为载体,指导学生独立而主动地探究和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杜威最早提出主动作业和做中学的方法,建议将实验探索方法引入科学教育领域,其将实验探索方法的过程分为五个具体步骤: 感知困难; 找到困难所在; 设想不同的解决办法; 运用推理来分析设想的意义; 进一步观察和实验,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萨其曼将探究的科学与探求的教学相结合,认为探究性教学的本质和特征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被广泛运用于欧、美和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中,通过鼓励学生形成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我国,王升( 2002) 、石中英( 2002) 和王金发( 2010) 指出,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探索、发现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些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和检验,如清华大学的学生研究训练( SRT) ,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 等,都是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融入了相关课题的研究,以期在教学和科研统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从国内外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来看,研究性教学就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师带着问题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运用知识,师生共同参与,综合地运用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农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 一) 研究性教学能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不仅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都非常强的学科,而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突出表现在随着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日趋活跃与复杂,新的经济业务和财务问题不断涌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财经法规也相应地做出跟进和调整。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机械地死记硬背、简单的会计核算实验,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财经法规变化的原因,思考这些准则和法规在调整经济行为与经济关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也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思考和参与现实经济问题研究,培养主动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实提高专业素养和应对复杂商业环境的应变能力。

( 二) 研究性教学能促进会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农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发展面临内外双重资源稀缺压力。内部而言,学校往往通过科研项目等级、科研经费规模、论文质量、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来评价学科的发展,并据此来决定予以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支持。在农业高等院校中,大农学类专业由于办学历史长,师资队伍实力强,科研水平高,被认为是学校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这些专业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校内资源,如学科建设经费、实验室面积、基地数量与规模,以及人才储备建设等等。会计学科的发展无论从科研还是社会化服务来看,都与大农学专业相距甚远,所以,从学校争取资源的话语权非常有限。外部竞争压力更大,农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科发展,较之财经类和重点综合性院校差距明显,突出表现为: 专业学科发展定位模糊,缺乏高水平科研成果,难以引进优秀专业人才。这些差距导致农业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在申报高等级科研项目,争取参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中处于劣势。在双重压力之下,需要通过提倡研究性教学来推动会计专业教师钻研业务,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努力争取更多的内外部资源,实现学科的稳步发展。

( 三) 研究性教学能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会计学专业招生学校之多、招生规模之大、招生层次之丰富是其他专业难以比肩的,这也意味着会计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相对于财经类和重点综合性院校来说,农业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无论是从学生基础、师资水平还是从社会资源来看都不具有优势。要提高农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用专业的思维来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加深其对会计理论的认识,理解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动脑、动手和动口的能力,从而实现其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会计学专业研究性教学三环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湖南农业大学会计专业综合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具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整理和分析资料,并运用课程和专业的理论、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安排,包括研究性课程教学、研究性实践教学和研究性课程考核三个环节。

( 一) 研究性理论教学的构建与实施

研究性理论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或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结合经济时事热点来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__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来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并努力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具体包括案例教学、课程讨论教学和课题导向教学三个方面。

第一,精心准备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案例所采取的策略,吸收案例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并将案例中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良好的案例既能够贯彻教师的教学意图,实现教学目标,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化和吸收课程知识。案例教学要求经常对案例进行更新,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说到财务造假就是安然银广厦和蓝田股份那几个老生常谈的例子。不仅时代久远,学生也听了很多遍,感觉索然无味。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案例,除了那些影响大的典型案例,还可以利用学校和教师的社会资源,挖掘身边的案例素材,这样,不仅学生感兴趣,教学效果好,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联系也得到了提升和加强。

第二,深入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教学是一种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学习深化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和提供讨论的材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主动开展社会调查、网络查询、查阅期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分析和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够制作多媒体和进行讲演。课程讨论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还训练了学生将思路转为文字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课堂讨论一般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小组除了提交整组分析报告和PPT 文件,还要求提交组内分工方案、讨论记录和组员工作日记,目的是让更多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不是搭便车。

第三,有针对性地实施课题导向教学。课题导向教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将最近的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基础和学科前沿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专业动态,培养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二是选择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组成团队来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如,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申请各类大学生创新性科学研究项目。通过项目研究让学生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思考这些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科学探究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 二) 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构建与实施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能够激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主动探索真理和检验真理,可以在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研究性实践教学包括研究性课堂实验、研究性社会实践和研究性毕业论文。

其一,设计开发性课堂实验。通过开发开放性实验课程,把学生关心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列出来,组织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下进行模拟分析和演练,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目前,农业高等院校的开放性实验主要有审计实验和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验,数量非常有限。会计最终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统一的范式可循,是一个开放的综合系统,为了让学生拥有应对企业经营复杂局面的能力,应该多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包括课程开放性实验和综合开放性实验。课程开放性实验,如湖南农业大学的企业理财方案设计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对案例公司的投、融资分析,现金管理,存贷管理和外汇管理的思考,加深对财务管理课程相关理论的认知。综合开放性实验可以打通学生本科期间所学的课程知识,如成本管理综合实验需要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

其二,建立一定数量稳定的实习基地。研究性社会实践的开展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密不可分。现实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变化及企业不同阶段的管理需求差异,导致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实践模拟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学生要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就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要到真实的经济环境中去历练和积累经验。但是,由于会计和财务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很少有单位愿意接受学生来进行专业实习,或即使接纳实习生,实习内容也大多与专业无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积极想办法借助学校大农学科的优势社会资源,共建一些稳定的会计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干中学,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其三,扎实推进毕业论文工作。研究性毕业论文是指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后,给出毕业论文题目并提出写作要求,由学生根据选题进行社会调查、文献检索和参与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毕业论文是研究性教学模式效果的综合体现,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案例分析、课程讨论和课题参与中,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能够结合专业理论发现经济生活中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实验模拟、资料收集、社会实践,可以对论文的选题进行较为深入而踏实的研究。写作研究性毕业论文,检验了学生在校期间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状况,反映了研究性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效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 三) 研究性课程考核的构建与实施

研究性课程考核包括了考核内容的设计、考核标准的制定和考核方法的选择等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性考核内容的设计要结合教师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考核内容在设计上主要是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做到活综新三点。活即灵活性,考核的内容既要在书本,又要不局限于书本,鼓励和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经济现象结合起来,能够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经济社会中鲜活的素材。综即综合性,考核中点的知识主要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而综则是通过在考核中设计一些前后知识串联的题目,侧重于考核和评价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释。新即时新性,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都非常强,新鲜的内容、身边的内容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挑战的欲望,从而达到理想的考核效果。

第二,研究性考核标准要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过去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而平时成绩往往侧重于学生到课出勤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在平时成绩中少有体现,同时,通过一张试卷得分的高低来反映学生学习能力也难免有失偏颇。研究性考核标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和学习认知统一的综合性的评价机制,重在对学生会计学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与实践精确的考核和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实践表现和组员评价。其中,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出勤和课堂活跃度; 实践表现包括实践行为和实践作业,重点考查是否积极参与实践过程,是否为完成实践作业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准备工作,实践作业的结论是否有一定的说服力等。组员评价是在分组实践的过程中,由组长组织全部成员,根据个人的分工情况、工作完成情况及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来进行客观打分。目前湖南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已经在理财方案设计实验和审计案例操作实验两个开放性试验中引入了组员评价,学生的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组员的工作努力程度,并没有出现事先担心的评价不公允的情况。结果性评价可以采用开卷、闭卷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创新思维,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第三,研究性考核方法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擅于动手、乐于跑腿,敢于动口的综合能力。勤于思考,是指在考核中尽量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分析、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检测学生思维的科学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擅于动手,是指通过平时研究性教学的训练,让学生在考核中把自己思考的内容和结论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逻辑分明,层次清晰地表达出来。乐于跑腿,就是要在实践课程、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的考核中,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去了解和思考各种经济问题,考核学生基于专业基础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敢于动口,是要通过课堂发言和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通过深入社会调研、讨论和访谈等方式,考核学生主动沟通和求知的能力。

四、农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保障体系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组织和实施,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农业高等院校尤其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以保障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展开。

( 一) 建立和完善研究性教学的各项制度

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意识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来引导老师乐于开展研究性教学,让学生愿意接受研究性学习的训练。首先,学校应该在经费上对研究性教学予以支持。学校可以将研究性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教师的社会调研、案例搜集和整理等为研究性教学服务的工作进行资助。其次,改革传统的课堂管理和评价方法。研究性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发现、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料等多元化的途径来广泛地收集信息和资料。把学生局限于课堂,把学生的行为局限为听教师讲课,难以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再次,改革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目前教师职称的晋升主要是根据其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在这样的教师评价体系下,老师不愿意在教学上多花功夫,更不用说针对研究性教学来进行思考和准备了。只有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投入予以重视并纳入考评体系,教师才有动力主动开展研究性教学。

( 二) 建设适应研究性教学的师资队伍

篇13

当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招生规模急剧膨胀,但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却日益严峻,这凸显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可能存在许多不适应的环节。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以及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关注使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党的十报告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划和指导,这体现了创新性人才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拟从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出发,就完善构建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实践体系等问题进行浅探,以努力寻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对策。

一、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主要特点是实践性与主体性,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注重会计实践教学特点,在通过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与经验积累。因此,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可界定为: 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性个性会计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手段,训练学生基本的创业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二、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一)重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思路

教育理念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综合体,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总方法。会计工作实际上集战略管理、业务协调、文化营销与风险控制于一体的系统性控制活动,适应此岗位的人员应具备一定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才会将会计工作做“通”和做“活”,让企业融资有行、投资有方和经营有道。为此,高校应将创业理念、创业教育纳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将创业精神融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之中。重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就是有效地将会计专业教育理念要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为一体,将创业思想整合到大学的课程之中,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改变;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增加实践性强的教育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具体思路:一是高校会计学专业在本着“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突特色”的原则上修订培养方案,构建课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开设全校性的创业教育内容的选修课课程《大学创业指导》(确定2个学分)和必修课《创新与创业管理》确定2个学分)课程。二是结合会计学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在一定的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比例,依托高校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去完成较多学时的实践性教学(确定为1个学分)。三是在统筹课内外计划的基础上,建立第二课堂,如通过组织相关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和科研型活动等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确定相应学分认定办法,让学生进一步激发自主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管理机构

早在2010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相关文件中就提到要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而笔者认为,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专门成立相关机构,配置专门人员来办好此项人才培养工程。目前除上规模的部属院校已有效开展此项工作外,其他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基于节省高校运行成本角度考虑,许多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普遍存在“踢皮球”现象。当然会计学专业不例外,具体表现有些高校就要求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团委、就业等部门每年出台一些文件,要求会计教学单位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如要求会计学专业学生选修创新创业课程( 多为选修课程), 参与学工部门组织的相关创新创业项目比赛活动,而科研部门与就业部门就是开展一些象征性评审与指导活动。这种分散式的教育管理活动只能永远将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停留在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上,缺乏专业相关性、系统性。因此,高校会计学专业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首要基础是高校独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机构,然后结合会计学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架构与会计学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基地,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等教学环节。只有做到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才有可能将会计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三)建立和稳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可向全社会公开纳贤,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保障高校具备创新创业的师资。当然不同的高校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组建这支队伍,如可以考虑从校内教师资源和校外教师资源两方面进行平行建设,只是当前只能是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的形式。其次教师是创业教育直接的、主要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创新创业教育推行的质量和所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因此高校要做好对教师队伍稳定工作,就必须考虑要向高校主管单位和高校本身给予创新创业师资的提升空间。提升空间包括学历提升、职务提升、职称提升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只有保证这支师资队伍几个方面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才有可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其他教学条件保障建设

会计学专业实践性和技能型都比较强,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教育。而创业又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事业,有实力的高校可以建立创业教育基地,在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扶持、优惠等。当资金不够时,高校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与当地政府和工业园区管委会达成协议,进行会计模拟或其他创业试点,也可以进行真实创业。其次,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在会计学专业建设和会计学科建设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采取灵活的学分制计划,为学生创业行为提供充分场所、环境、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保证;然后,建立创新创业基金,重点支持适合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

三、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建设

(一)努力搭建平台,多环节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校需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通过平台共享,实践教学的开展,可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才能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

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搭建分校内平台搭建和校外平台搭建。校外实践平台的搭建,主要是依靠社会资源,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大学生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指导会计学专业学生更多地接触财务实践、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增长专业技能与才干。同时,高校鼓励和帮助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尝试参与或设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尝试中成长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不同于一般的常规课程教学,其更加需要延伸到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在校外实践平台搭建后,结合社会的需要,高校需搭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这一平台是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与专业实验、实习、见习和专业教师科研活动等相结合,多环节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是一项复杂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高校可能在资金、场地、基础设施以及政策等方面需要为此提供大力扶持。

(二)开展专业教育活动,多层次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在校内外实践平台搭建后,高校要结合会计学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专业教育活动,并以相关科技活动载体,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多层次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1、分阶段开展专业教育活动

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大一阶段,主要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来指导学生认知专业,了解和理解专业的特点;大二阶段,会计类专业课开始大量开设,结合各班导师、开展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学习活动、竞赛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如“成功会计人”系列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力的引导。大三、大四阶段,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学习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个人专业知识理论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另外推荐“中国会计学会网”、“中国注册会计师网”、“中国会计视野”、“中华会计网”等专业网站给学生浏览,培养学生关注财经信息、专业理论学习的习惯。大四另外,在大学四年当中,高校应重视不同阶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实现全面发展。

2、分类别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实践活动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创新与技能活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湖南商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每年4月至11月,全年有近8个月的时间,由所在的会计学院和兄弟财经院校、分类别联合组织开展大型的“成功会计人”文化节,其系列活动包含创业计划大赛、财会类科研论文大赛、财经案例分析大赛、财经技能接力大赛、建模大赛、ERP 沙盘模拟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全程都有专业的骨干教师的带队,目的是科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帮助他们创业。目前“成功会计人”文化节活动已成功举办八年,活动的性质与内容旨在有意识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突出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创造性和专业实用性,在为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选拔优秀队员、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造就了一支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队伍,带动了一大批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3、分方向开展创新、研究性实科研项目活动

以湖南商学院、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为例,这些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了相关综合性、研究性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制度和活动组织方案,鼓励本科2 年级(含以上)的学生可以3至8 人的团队形式,分研究方向申报科研项目,立项项目原则上要在一年内完成,学校将给予500至2000 元的经费资助,并配备2名指导教师,由师生共同完成相关科研项目。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研究性科研项目的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学校对于阶段性开展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学考环节、如暑期社会调研、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也安排了专业教师和社会实践校外工作人员联合完成,这从实践环节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结语: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专业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和师资队伍及相关保障措施协同运作,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本文从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会计学专业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体系的完善以及构建有效的考核体系等方面对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探究,分享了一些具体有效经验,旨在抛砖引玉,共同为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Hills GE, Morris MH.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conceptual model and review[M]. Ashgate Publishing,1998.

[2]杨永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路径的选择与构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102-1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