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生阅读培训

小学生阅读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38: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生阅读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生阅读培训

篇1

快速阅读,简称快读或速读,顾名思义就是用比平常人快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进行阅读,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一目十行”。

快速阅读强调的是阅读速度尽可能加快,但绝不应是泛泛地浏览或不求甚解地走马观花。快速阅读不仅仅要求阅读速度快,而且要求理解率高,记忆效果好,这样才能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所以,快速阅读应该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以获取有价值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记忆过程,简单说,它是一种“去粗取精”式的阅读,也是人称为“扫描式”或“跳跃式”的阅读,虽然不太准确,但比较形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快速阅读就是“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就是说,读者可以把书中那些无关紧要的引文、图标、推理过程等“省略”或者“跳跃”过去,而使目光像雷达搜索和追踪目标一样,敏锐地抓住书中的重点、要点和脉络来阅读。所以说,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阅读的速度有多快,而在于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获得快速理解和快速记忆,也就是说比较牢固地记住所看到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提高对知识和信息的鉴别能力、吸收能力和存储能力,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 快速阅读的训练策略

1.默读是一个起点

阅读分为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学生往往习惯于有声阅读。有声阅读是眼、脑、口、耳四个器官的共同活动。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经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大脑控制嘴巴发出声音,声音通过耳朵经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达到监听的作用,这样的结合虽有加深理解和促进记忆的作用,但速度慢。

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思维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大脑内部默默进行,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快得多。

阅读时出声虽然是一般人常犯的毛病,但是经过自我约束,多数人是能够做到无声阅读的。不过,出声阅读还会以其他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唇读,即嘴唇微动的读法;二是心读,就是在内心深处始终自言自语,清晰地发着并听着每个字的字音。

2.丢弃逐字阅读的习惯

我们平时阅读习惯逐行逐字地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地看过去,在学习快速阅读的时候,这种拣豆式的阅读方式必须改变。事实上,我们一眼能看清的远不止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当我们看一张熟悉的脸,只需要一瞥,就能认出是谁。当我们将视线投向身边的报纸,一瞥之下也能轻而易举地看到三五个字,甚至更多。

人在阅读时,眼睛只能处于两种状态,即固定状态和移动状态。人的眼睛一天所固定的次数大约可达10万次。孩子在看书时,眼睛每小时停留在书本上的时间大约为57分钟。因此,提高阅读速度的实质,就是提高眼睛在停顿的单位时间里接收的信息量和减少眼停的次数。在阅读时,我们不妨将眼睛的注视停顿放在几个字的中间,争取一瞥之下能同时理解停顿点左右两边的几个字,吸收一个字群或有意义的字群,这样只需要三四个注视停顿就可以阅读完一行字。眼睛移动的时间减少了,在单位时间内的阅读字数增加了,阅读速度就显著提高了。只要我们坚持训练,我们的阅读速度和效率将会突飞猛进。

3.让阅读在轻松快乐中进行

有些人在阅读时心情之所以不能保持轻松,主要的原因是压力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特别是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上班族、从事商业工作的生意人,就连学生也不例外。有时候适度的压力能提高学习效果,强迫自己不断地接收、再接收,但是,如果长时间置身于压力中,不仅心理上会出现郁郁寡欢,对周围事物提不起精神,连身体也会生病。

阅读时能否保持一种轻松自在的好心情极为重要,怀着一种轻松的好心情阅读可以缩短学习时间,让信息更快速而有效地被吸收。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站起来深深地吸一口气,呼――吸――呼――吸,直到感觉心跳平稳、呼吸顺畅为止,然后再回到书桌前继续奋斗。

篇2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运动等来获得,而视觉表象最具有鲜明、多样性和灵活性。表象是可以储存的,它是想象的材料。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其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儿童的观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积累表象,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在方法上多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会获得大量的表象。如春天到了,引导儿童观察花草树木。要求把看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有的老师引导孩子认识柳树:柳条长长的,是绿色的,在风中摇摆着。他就可以说一句话:“绿色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摆。”或“柳树的长长的绿色柳条,在风中飘摇。”又如,儿童看见桃花,数数五个花瓣儿,一串串的,粉红色,有香味。这时在语言调节下,就会说出:“桃花开了,粉红色的,每朵有五个花瓣,一串串的,太美了,我还闻到一阵阵的香味呢。”这些观察结果的表述,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发展想象与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狄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看来似乎过分,但确实是真理。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的情景理解不具体。表现在说话、作文中就不会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的限制,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靠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的一般做法:

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例如《林海》的第2-5段,写岭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象力。

2.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即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或那再淡些……)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为什么?似乎在跟谁争吵?实际上是自己的意见在争论(你那么画不对,应该这样……)。“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指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3.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想象,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如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356-01

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

1、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分数。目前,大部分的学校与教师为了提高知名度,太过于注重小学生的升学率,导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都是以提高学生成绩分数为目的,来进行一系列的基础知识培训教学,从而忽视小学生的品德与情感问题,而这样不仅使小学生无法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还会使小学生厌倦语文教学课程,也就发挥不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2、教师对德育理念认识不足。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够充分,也就无法全面掌握语文教材德育的内容与重点,导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无法进入深入探究,而德育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2]。与此同时,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够充分,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德育也只是空谈,这样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品德问题,还会降低小学生的素质水平

3、教师专业知识不够丰富。要想把品德教育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但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就达不到真正的德育目的而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会影响小学生品德培养,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升学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下从语文教学课堂、课外活动、课外阅读以及语文教师角度四个方面融入德育来培养小学生的品德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1、从语文教学课堂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德育的主要措施。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运用感情熏陶法,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并对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辅导与培养,进而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素养。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运用讲析理解法,对德育和智育进行完美结合,在开展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发挥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来引导小学生自行思考与探究,并理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问题,最好给予肯定与支持。这样才可促使小学生热爱语文教学课程,同时也能使小学生了解语文教学内容的含义。

另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做好榜样,在小学生的意识里就培养良好品德,引导学生养成尊老爱幼、遵守纪律、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品德教育,可有效地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道德情感。

2、从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可以使小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思想品德都得到提升。为了能更好地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语文教师可运用成语接龙、演讲、文章朗读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培训与品德教育目的。与此同时,从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这样还可促进小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3、从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是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通过把德育融入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不仅可丰富课外阅读语文内容,还可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提升[3]。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语文教师首先应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爱好来准备不同类型的课外阅读资料。其次,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小学生的正确思维,提升小学生的思想觉悟,促使小学生能在课外阅读中获取语文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

另外,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外阅读课程中,还应安排各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活动,来激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进而使小学生能够热爱语文课外阅读,促使小学生品德的提升。

4、从语文教师角度出发实施德育教育。为了能够使得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教师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品德培养,这样才能使得品德教育更加具有实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正确的言行与观念,主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情感得到提升。因为只有语文教师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另外,在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实行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促使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并制定培训计划,这样不仅可使小学生的特长得到全面发展,还可促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每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策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课外活动、课外阅读、语文教师四个角度渗透德育,不仅可以使得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而且也可使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篇4

现代社会,阅读能力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能力之一,一个人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并且阅读能力要从小开始培养,如果在小学阶段不注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会影响其当前成绩,而且关乎其认知发展与人格培养。小学生由于家庭文化资本不同,其在阅读能力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以小学生的阅读成绩作为衡量其阅读能力的标准,从家庭文化资本的角度研究其对小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

对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可追溯到法国学者布迪厄,他认为文化具有资本的特征和功能,并将之称为文化资本。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划分为体制化、客体化以及具体化文化的资本,通过对法国不同阶层出身的学生进行调查,显示了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的教育获得、教育成就以及就业等方面都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综合多种因素,研究选择一所市区小学,研究对象涵盖了1~6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一个班,然后根据所选的班级人数,对学生家长发放问卷。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根据PISA的家庭环境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为基础编制了本研究的《家庭文化资本问卷调查表》,问卷包括三个维度,即体制化、客体化以及具体化文化资本,这三者的划分是以布迪厄的文化资本为理论基础的。其中体制化文化资本包括父母的文凭以及父母的职业;客体化文化资本包括家中书籍、学习工具拥有以及学习环境的具体情形;具体化文化资本包括家庭教育方式、语言习惯、父母期望等方面的内容。

本研究中学生的阅读成绩为所调查的小学生语文期末考试中阅读部分的成绩,因为学生的成绩是在独立状态下完成的,并且试题一致,比较有代表性。

二、基于家庭文化资本的小学阅读能力提升策略

(一)提升家庭的体制化文化资本

首先,父母可以参加各种成年学习培训。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可以接触更多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型人才,在与他们的交往和自身的不断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其次,参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课程。参加此类课程,不仅可以使家长增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更能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从其他家长身上吸取有用的教育方式,借鉴其他家长为子女建设文化资本的方法,从而达到提升家庭文化资本的目的。最后,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家长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要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深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丰富有效的客体化文化资本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书籍的购买已经不会成为家庭的负担,因此家长可以为孩子多购买一些适合他们年龄与心理特点的书籍,只有家中有足够的书籍,孩子才会真正地去阅读。但拥有书籍并不意味着拥有书中的知识,父母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在看到父母阅读的情况下,也会主动地要求阅读,逐渐形成阅读的习惯。父母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有困难的地方要加以指导,不仅父母的阅读素养会得到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也会逐步上升。此外,父母可以让孩子参加有关阅读辅导的培训,可以专门辅导孩子的阅读,孩子会在与其他孩子的交流与教师的辅导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成绩也会随之提升。

(三)创设家庭的具体化文化资本

首先,家长应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能让孩子一味地服从或者害怕父母的权威,也不能任何事都帮孩子做决定,孩子是有自主性的个体,家长要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其次,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亲子交流可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交流时穿插一些学习方面的沟通,孩子不仅不会感到反感,相反还会让孩子学会和父母沟通,让父母提供建议。亲子交流的时间越长,父母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越了解,就能够针对孩子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最后,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要经常给予鼓励,但鼓励要具体,让孩子知道在哪一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在日常生活中便会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父母经常性的鼓励不仅仅是一种督促和期望的表达,更有助于孩子成就动机的增强,孩子也就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篇5

《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并且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000字,这体现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可是,笔者了解到,农村小学的阅读教学却存在着不少亟等待解决的问题.

1.目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没书可读

我对学校小学部作了调查,目前有小学生435人,40余名教师.我对五年级55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是38名同学自己没有一本课外读物,剩下17名学生也只有一本作文选,全班同学没见过《小学生天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读物,这说明学生自己没有适合的课外读物.另外,学校没有读书室,更没有阅览室,学生没书可读,自然就谈不上提高阅读能力了.

1.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不当

农村小学阅读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有缺陷.就以我学校教师情况为例,学校有40余名教师,从年龄上讲,其中九名教师都是四十岁已过的人,教师年龄呈现老龄化,知识底子薄弱.个别教师还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五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说:”这两年,面对新教材、新要求,真感到自己难以胜任教学工作.”语文教师知识的匮乏和方法的不妥,是导致阅读教学质量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此等现象在偏远的农村小学是普篇存在的.

1.3学生阅读的不良习惯

由于学生得不到的正确方法,就是手头有一本书去读,也不知道要去读什么,将要从中学到什么,因此,学生阅读时,看得比较随意,大多是走马观花,了解一些故事情节或大概内容,看完后,自己的大脑中并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根本就不求甚解.这样的”读”,不但读书效果甚微,还养成了不少阅读的不良习惯.

2.针对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

2.1学校建立读书室,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普九期间,上级部门要求小学要有”四室”,其中”两室”就是读书室和阅览室,尽管本县通过了省、市部门的验收,但据笔者所知,农村小学只有乡中心小学建立起了读书室,但大多数书籍是过时的、价值不大,很有必要建立读书室.要建立读书室,笔者认为有以下措施:

2.1.1国家及上级行政部门扶持农村小学读书室的建立工作

光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国家及上级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扶持力度,”扶持”,不能是扶持资金,而是直接配发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这样,才能逐步改善农村小学生无书可看的现状.

2.1.2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有计划地购买书,来补充学校图书

过去,学校的一切开支仅靠每个学生的杂费,出现学校欠帐的现象,近年,国家免除学生杂费后,直接拨发义务教育经费,学校每年有计划地抽出一部分经费,购买一些读书,还是可行的,几年下来,还是能够改变学校读书室的面貌.只有学校和政府携起手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改善农村小学生无书可读的现状.

另外,建议农村小学班级建立图书角,每个学生拿出一本书,全班同学的书凑到一起,也有几十本书,相互借阅、相互交流,这也是解决农村小学生没书可读的有效途径.

2.2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笔者个人认为有以下途径:

2.2.1让继续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1、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瞻性;2、培训学校(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学设备简陋,缺乏先进性;3、教师重视学历提高教育,忽视教育教学能力培训;4、继续教育考核评价形式化,缺乏真实性;5、没人愿意去接受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的局面,使得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得不到提升.

为此,笔者个人认为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继续教育要有长远目标,并且要结合各地实际及教师素质情况,切忌一刀切,搞形式、走过场、摆花架子,以真正收到实效.

2、继续教育的教学设施改善与教育信息化推进相结合,体现先进性.这就要求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增加投入,高度重视区县教师进修学校这一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

3、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要与时展相结合,体现前瞻性.教材一定要反映国内外小学教学改革的最新信息及动态,如目前可增进课改信息及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新理论,体现前瞻性,发挥导航作用.

4、培训形式要与教师教学工作特点相结合,体现灵活性.要逐步改革目前培时间过分集中,形式单一的现状,完全可以安排教师带课题在训岗进行自学或进行研究,实现培训形式多样化.

5、考核评价要与小学学科个性相结合,体现科学性.考核形式上,闭卷、开卷、专题研究要结合进行,真正发挥考核评价的科学导向功能.

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

2.2.2农村小学教师要正确认识阅读教学

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做一些试卷上的阅读题,这种眼光就太浅了.阅读不仅有课内的阅读,还有课外阅读.更何况,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只是会做一些试卷中的阅读题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小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让农村小学教师正确认识阅读教学,也是提高阅读教学的保障.

2.3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注重基础知识积累的习惯.这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识字量和对词语的理解,就谈不上阅读,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不背诵一定量的各篇佳作,也激发不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培养诵读的习惯.诵读即反复朗读,自然成诵,适宜于儿歌、童谣和抒情性诗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有助于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3.培养圈、点、批注的习惯.在阅读时,边读边在文章中圈点加注,圈点你最感兴趣、最喜欢之处,不理解之处,加注你的见解与心得.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写一些读书笔记,可积累词汇,阅读经验,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4.培养勤于自学、虚心求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靠自学来完成,在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疑问,就要向别人求教,还要能熟练地查阅工具书.

5.培养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善于制定读书计划的习惯.根据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实际,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制定阅读计划.

2.4提高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好的阅读习惯,显然还不够 ,还需要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这把金钥匙.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实际.

1.朗读法.即要求学生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富有感情,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领略文章的语言特点.

2.查阅法.即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勤查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熟练地使用常工具书,这对人一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3.背诵法.通过背诵,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词汇和句子,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文章的表达方式.

4.测读法.读书时把自己摆进去,不妨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去想,揣摩作者的构思,读了前半部分后,想想后半部分,如果让你去写该怎样写.

篇6

儿童文学是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原则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坚持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的纯文学创作,旨在陶冶儿童心性,拓宽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儿童文学具有类型多样、内容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等特点,且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丰富了学生的学前学习和课余学习生活,还能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发现真善美的能力。儿童文学应合理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和调味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1教材方面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须重新予以重视和调整。主要包括:(1)教材中一些内容与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不相适应,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2)文章选择较为单一,一些知识点脱离生活实际;(3)过于注重教育功能,语言生硬缺乏灵动性,内容平实缺乏趣味性;(4)入选的儿童文学作品缺乏人文精神和没学精神的渗透。

1.2教师方面

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是师范类院校毕业,在校期间缺少对儿童文学的专业学习,上岗后缺乏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的培训,造成了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经常忽视儿童文学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

(1)主观认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因而课堂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材展开;

(2)不能够客观对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做出判断和评价,因而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高效阅读;

(3)只重视对自我教学技能的提升,忽视对儿童文学知识的学习,因而不能够以儿童文学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

(4)不能够及时回应学生的需要,没有能够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

1.3学生方面

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时间有限,是现在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教材内容有限,儿童文学的篇幅比较少,学生只能通过课外阅读来获得,但紧张的课程安排、不同的课外作业、多样的特长班培训,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加上小学生多动、贪玩的性格特点,使得小学生阅读时间大大减少,甚至没有。少量的阅读课,学生却不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阅读物,长期以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受到影响。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对策

2.1加大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

改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状,要改善儿童文学的教材入选情况,加大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对教材调整进行严格把关和审核,避免选材上存在随意性及儿童文学作品过于成人化。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应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以拓宽学生眼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为出发点,选择一些趣味性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美学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作品。只有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儿童现阶段的生活选编文学作品,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使儿童文学充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材中,才能充分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强大功能,才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

改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认识和重视不足的现状,首先要加强对教师儿童文学知识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认识,并切实将儿童文学贯穿到教学活动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自觉提高儿童文学素养,通过系统学习和定期参加培训,全面了解儿童文学发展史、特点功能,美学价值、文学价值等等,最大限度掌握儿童文体特征,为课堂教学服务。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儿童文学的意义和功能,不断提升自我的儿童文学素养,才能了解学生的需要,前面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3拓宽阅读渠道,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儿童文学的个人兴趣,是改善儿童文学阅读量不高现状的重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在阅读课中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同时,要适当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给学生学习和阅读,以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小结

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小学语文教材的不断调整,儿童文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优秀作品已经逐步渗透到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认识,加强对儿童文学作品教育功能、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挖掘,通过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自我提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语文素养。只有充分利用儿童文学的巨大潜力和作用,有效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和美学特征为教学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美学意义和教育功能,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罗秀锦.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J].成才之路,2012,(08):95.

篇7

前言: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之相应的人们的精神境界也应当得到提升。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保障民众的阅读,而在我国,虽然有一些阅读活动开展,但是由于活动范围不大,受到地域的限制,导致我国阅读水平低下,大多数人没有读书的习惯。所以我们要注重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从小做起,不断提升我国人民的阅读水平。

一、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时间少

在对于小学生阅读时间的调查中发现,小学生的课程安排十分紧密,在学校期间是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周末时间大多用于各种培训班上班,每个小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每天不到十分钟,时间较为宽裕的周末也不过二十分钟,这对于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二)阅读量小

在对于小学生阅读量的调查中发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极少的,在学习日内,每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在三百到一千字以内的,时间较为充裕的双休日每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不过五百到两千字,少量的阅读量是不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的,阅读量不大严重阻碍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阅读内容单一

在对于小学生阅读内容的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小学生的阅读书籍是教辅类书籍,如《作文大全》《唐诗三百首》等,阅读内容单一,同时还有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具有娱乐性质的书籍,没有价值量。对于那些具有文学价值,能够陶冶心灵的书籍却很少有人浏览。

二、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导下,人们做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兴趣也是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只有让学生对于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其就能够自主的去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学校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下学习阅读兴趣。

1.提供具有差异性的书籍。小学生正是处于智力的开发阶段,爱好幻想,对于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有着较为强烈的求知欲。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个人爱好的不同,对于课外书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为,在提供小学生阅读书籍的时候,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来提供相应的书籍,不能够实行标准化策略,差异化的书籍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对于课外书籍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2.开展读书活动。小学生对于课外活动有一种特别的喜爱,所以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课内向课外延伸,利用各种具有特色的课外活动,如猜谜语、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吸引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通过不同的课外活动,让同学对于不同的知识有一个了解,丰富其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其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制定阅读目标

在一定目标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活动,能够更快的达到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学校应当对小学生阅读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时间制定相应的计划与目标。

1.制定年级阅读目标。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与之相应的阅读目标,通过课题组对于不同年级的实际状况的分析,制定教学指导计划,在阅读计划中,阅读内容应当十分丰富,涵盖各种不同的书籍,通过对于不同书籍的阅读,培养其课外阅读能力,拓展其知识面。随着实际状况的变化,对于阅读计划作出相应的调整,提高阅读计划的实效性。

2.制定学期阅读计划。不同的学期,应当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阅读计划的变换可以使得学生每个学期有不同的阅读内容,长期单一的阅读计划会导致学生阅读积极性下降,通过每学期的阅读计划的变换,可以有效的调动学习的阅读积极性。

(三)尊重学生阅读兴趣

不同的小学生对于阅读有不同的爱好,家长与学校应当尊重学生自身的阅读爱好,在尊重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引导,可以使其阅读一些名家系列,通过一个故事了解一本书,通过一本书认识一个作者,通过一个作者了解一类书籍,通过一类书籍了解一个世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

三、结语

新的发展形势下,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能够使得其知识面不断拓展,个人认知得到不断的发展,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有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8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城乡学生课外活动安排的差异,我们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安排进行了调查。从2012年9月起,课题组对浙江省多地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的假期活动进行了跟踪研究,对中小学生进行了非参与式观察和深入的访谈,同时还对教师和家长进行了访谈。2013年春季,课题组又对三所学校的六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城市中小学生补课多,农村学生补课时间少

调查发现,大多数城市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时

城乡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调查与社会干预

――以浙江省为例

吴余萍 马云超 陈梦诗 黄晓丹

(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摘 要】通过质的研究、量的研究方法以及SPSS数据统计方法,深入了解城乡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差别。城市中小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课外活动主要以参加培训班、兴趣班为主,而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比较轻松,课外以玩耍嬉戏为主。应该平衡城乡中小学生课外的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生活,从而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质的研究;城乡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干预

是在形形的培训中度过,且培训内容种类繁多,不仅包括数学、语文、英语这些必修科目,还更广泛地涉及了象棋、舞蹈、书法等。在进行的跟踪调查中,农村中小学生在寒假期间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只有10.75%,而城市中小学生在寒假期间参加补习班的约占25%。而后的问卷调查经分析发现,城市中小学生参加培训的占52.63%,而农村中小学生参加培训的只有20.96%。

课题组的访谈对象玲玲(化名),是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的一名六年级学生。玲玲爸爸是经营五金批发生意的,妈妈是一名典型的家庭主妇。玲玲在课外要参加多门补习班,周末有数学、语文、舞蹈(周六的上午和下午分别是语文和数学,而周末的下午两小时是舞蹈),而寒暑假的补习相对平时的周末要少很多,在放假前的一段时间会参加培训,持续大约两周时间。

相比之下,农村中小学生大部分是在嬉闹中度过的。访谈对象晨晨(化名),是杭州市富阳市一个近郊地区的四年级学生。晨晨和妹妹与父母及爷爷奶奶同住。课题组发现晨晨的情况在该村很有代表性。村里的中心小学管理制度不严,课后布置的作业也不多,尤其是对英语不够重视,这也是农村孩子英语较为薄弱的原因。

二、城市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安排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城市学生参加诸如舞蹈、美术、音乐之类拓展素质方面的机会较多,因而有助于自己全面发展,有助于素质的提高,但是农村学生可能没有这些机会,即使参加培训,他们也只能参加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文化课的补习。

学校因素是导致城乡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截然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中的学校有很多先进的音乐、体育和美术方面的设备设施,这就给学生参与课外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而农村的教学条件差,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虽有,但是充其量摆摆样子罢了,文体活动器材有,就是没用。正是基于这个差异,城市孩子在学校中就有很多学习舞蹈、美术等机会,所以他们更可能在课外学习到这些有助于自己全面发展的内容;而农村孩子在学校中学不到,所以他们可能也没有兴趣,也没有基础在课外学习这些内容。

城市孩子的旅游机会很多,使城市孩子的眼界开阔。他们通过旅游了解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或者通过旅游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点点(化名)是本课题组调查的一个二年级学生。他的父亲是位公务员,母亲是名语文老师,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父母常常带他到处游玩,在国内外的旅途中,点点对各地的风俗人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也是课本知识上学不到的。但是,农村孩子参加旅游的机会很少。如调查中晨晨的父母,两人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在4000左右。这对于两个小孩的家庭来说,家庭负担还是有点重的。晨晨一家几乎不会参加一些短期旅游之类的活动,更不用说长途旅行了。

三、城乡中小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安排差异大

在父母的长期指导下,城市孩子一般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调查显示,寒假里城市中小学生经常自己学习和阅读的占了70%,但农村中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较差,对学习的热情度不高,经常自己学习和阅读的只占了35.5%。

城乡中小学生在家里看书的时间也有很大差距,农村孩子在课外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会多于2小时,而城市学生在课外平均每天看书时间很少有少于3小时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农村小孩多数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着,一方面本身自己的文化意识不高,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也就不高了,而且老人一般会比较溺爱孩子,这使有些孩子不思上进,不主动完成作业。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生中平均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于2小时的占了64.17%,而城市仅有51.22%的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看书时间在2小时以内,农村小孩其余时间基本上选择了做家务或是和朋友玩闹。

四、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社会干预

课题组认为,针对农村和城市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可以从学校教师、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层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干预。

第一,教师对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干预。教师应该对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指导,使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够丰富多彩、富有意义并能够增长知识和提高素质。通过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来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有效的干预,最终起到丰富农村学生课外生活,促进多方面的发展,从而达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目的。

篇9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读”的要求为: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能读懂问候卡等简单信息;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笔者认为课后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是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问卷调查情况

问卷调查 1:笔者首先就272份有效问卷中有关阅读频率的内容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表格 1

从表 1 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都在课下进行了英语阅读,但学生课外阅读的频率不高,这意味着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量比较少。阅读量少是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问卷调查 2:侧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来源做了统计,学生对问卷内容可多选,统计结果如下:

表格2

表 2 说明学生的主要课外阅读材料来源于家长,而一般家长认为的课外阅读就是到外面的培训机构报个英语学习班,然后把培训班的教材、学校的教材好好读就是课外英语的阅读。

二、分析和启示

1.鼓励学生课外进行英语阅读。很多学生没有课外英语阅读的习惯,把阅读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词汇量太低,所以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背单词上,认为词汇量大了,自然就读懂了,但事实上并未如此。阅读能力不仅是个词汇量的问题,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总结和判断能力、知识广度和熟练程度都有密切关系。课外英语对小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有机会巩固课上所学的字词句知识,接触更多的英语习惯表达,全面形成英语思路,有效扩大知识面,还能在潜移默化间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2.加强课外阅读技巧的指导。在英语教学中,教适应注意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能,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迫切需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小学阶段虽然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作为初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却是非常重要的。

3.扩充阅读材料类型。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文章的语言因素(词汇、语法等)和非语言因素(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等)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类型过于单一,英语教学的课时数也非常有限。因此,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各种类型的材料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针对学生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材料这种现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来进行推荐。

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尽量让学生参加到阅读这一过程中来;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前几分钟进行读书汇报表演,并根据表演的质量评分,作为学生的英语口试成绩,与学生的期评考试成绩挂钩。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技巧的指导,不断纠正学生遇到生词就查词典的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其猜词能力,寻找主题句和关键词的能力。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以及阅读技巧和阅读习惯、课外材料的类型等方面有亟待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指导,但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在英语学习这块阵营上,学生将表现出极大的阅读热情和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英语水平将会有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R 778.1+1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681-03

我国学生视力不良的检出率很高,其中近视占整个视力不良的98%以上[1]。近视是危害学生视力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近年来,近视发生率持续升高给学生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而学校近视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甚微。为早期预防近视,笔者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了调查,以探讨小学生近视发生的行为危险因素,为学生近视的防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综合考虑教育、经济水平及地理位置,选取上海市6个区,每个区随机抽取6所小学,共36所小学,对一~三年级小学生全部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1 850份,问卷有效率为98.28%。调查的小学生中男生11 196名,占51.3%,女生10 636名,占48.7%;一、二、三年级小学生分别为7 252名(33.2%)、7 815名(35.8%)、6 783名(31.0%)。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程度确定问题内容、问题数量和提问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学校卫生人员对班主任进行培训,由班主任在课堂上发放给学生并逐条解释,学生当场选择答案,问卷完成后一并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SPSS 11.5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1.4 视力判断标准 两侧裸眼视力均≥5.0为视力正常,凡左右眼之一视力<5.0即为视力低下,其中4.9为轻度视力不良,4.6~4.8为中度视力不良,≤4.5为重度视力不良[3]。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小学生的总体视力不良率为32.1%,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视力不良率分别为10.5%,13.9%和7.7%。

2.2 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2.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共调查13个与近视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读写姿势、做作业时间、一次学习、看电视、操作计算机持续时间超过40 min、感觉眼睛酸累、自己睡眠时间以及最喜欢的口味等,具体因素及因素赋值见表1。将是否近视作为因变量(0=非近视,1=近视),具体单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多分类变量设置哑变量。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不到30 cm、在车上看书、每晚做作业时间大于1 h、一次看书写作业超过40 min、眼睛酸累和最喜欢的口味是小学生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2。在最喜欢的口味中51.9%的小学生都选择甜味,其中视力正常的小学生中最喜欢甜味的占52.3%,视力不良的小学生最喜欢甜味的占51.0%。

2.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是否近视作为因变量(0=非近视,1=近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多分类变量设置哑变量,结果表明,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不到30 cm、在车上看书、眼睛酸累和最喜欢咸味对回归模型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2005年上海市7~9岁儿童的视力不良率为18.4%,10~12岁视力不良率为39.3%,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1.5%和15.7%[4]。本次调查中,上海市低年级小学生的视力不良率为31.2%,可见视力不良率依然在逐年上升,说明还广泛存在着尚未被控制的病因。由于视力不良的发生发展具有渐近、累加、不可逆等特点,一旦形成近视就失去了预防的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甚至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早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甚至更早在幼儿园时期,针对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预防近视发生对学生视力健康的改善势必有良好的效果。

本次调查发现,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是近视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在30 cm以上是近视的保护因素,这与冯承芸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陈国民等[6]报道,阅读姿势不正确(主要为弯腰低头)、阅读时眼睛距离书本较近和经常躺着阅读这3种姿势如果同时存在,患视力不良的概率可增加到74.65%。本次研究显示,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不到30 cm的学生发生近视的危险度是眼书距离在30 cm以上的1.27倍,这也提示在今后制定近视干预方案中应把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列为干预的重点。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眼睛酸累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经常感觉眼睛酸累的危险度达到1.845,这可能与因素之间相互影响有关,做作业时间长、一次学习持续时间长导致用眼负荷大,从而引起眼睛疲劳,诱发近视形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学龄段的升高,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用眼的强度也随之加大,如不科学合理用眼,极易形成近视,学生近视的比例将很难得到控制。陈国民等[6]等报道的阅读时间长、阅读时很少休息、阅读时经常感觉眼睛疲劳以及眼睛疲劳时坚持阅读这4项同时具备时,患视力不良的概率为85.53%。

有资料表明,吃甜食过多会增加近视发病率[7],本次调查并未发现喜欢甜味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但50%以上的小学生在最喜欢的口味中都选择甜味,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是否为小学生近视形成的一个危险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次研究并未发现一次看电视、操作计算机或玩电子游戏持续时间超过40 min是小学生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与低年级小学生大多尚未接触计算机或接触较少有很大关系。国外有研究也表明,电视和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对学龄儿童的视力影响并不显著[8]。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电子产品的普及,计算机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对视力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视关键在于预防,视力不良率在7~10岁增长最快,且以新发视力低下为主[9]。因此,小学生尤其在处于低年级阶段是近视预防的良好时期。及早纠正不良的用眼行为,培养正确良好的用眼行为和习惯是近视眼防制工作的着重点。综合本次调查,笔者认为在近视的综合干预方案中,应把学生的不良读写姿势尤其是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和过度用眼作为干预的重点。

(致谢:衷心感谢徐汇区、黄浦区、卢湾区、闸北区、松江区和青浦区教育局和相关项目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4 参考文献

[1] 于厚贤,刘兵,巍霞,等.山东省学生视力低下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2,23(6):546-547.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3-106.

[3]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3.

[4] 上海市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tyj.sh.省略.

[5] 冯承芸,邓冰,黄列玉.贵阳市2004年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177-178.

[6] 陈国民,王洁贞,薛付忠. Bayes公式分析用眼卫生习惯与视力不良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64-265.

[7] 崔惠玲,浮吟梅.青少年近视的成因及饮食对策探究.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0:47-49.

篇11

1引言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对小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非常关键。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中正在积极地倡导自主阅读教学新概念。自主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沟通学生、教师以及文字之间的关系。因此,大力实行自主阅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2自主阅读教学基本涵义

自主阅读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采取一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因此,自主阅读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有助于创造具有个性化的成长空间。自主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全程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1]。学生在自主阅读教学中要从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作为基本点,创造和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现代式新型阅读教学理念,自主阅读教学具有主体性、过程性、开放性、建构性等特点。

3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3.1激发小学生自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催化剂[2]。小学生由于自身所处的阶段差异,因此,通过阅读训练的提高能够有效地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同时,自主阅读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人生。因此,教师在自主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首先,教师要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对于一些富有节奏性和韵律性的阅读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童话故事、诗歌童谣。

教学案例:《卖火柴的小姑娘》

3.1.1教学片断实录。教师:文章的故事发生在圣诞夜前夕的一个小城镇,同学们,你们在圣诞节那一天会怎么过呢?

(学生回答: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圣诞树;和爷爷奶奶去买圣诞礼物,和小伙伴们去玩......)

教师: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不难看出,小女孩因为父亲下岗了,不得不为了挣钱买面包而在大雪纷飞的新年那天去街头卖火柴。最后,小姑娘不幸地逝世了。如果小女孩来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如何做呢?

(学生回答:我会买下小女孩的所有火柴;我会把小女孩带回家中,给小女孩食物和衣物;我会给小女孩钱;我会给小女孩糖果......)

教师:大家的回答非常好。作为一个好孩子,就应该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3.1.2案例点评。教师在自主阅读教学中通过选取接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帮助别人,培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通过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提供有利条件,让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在阅读文章之后的感受。

3.2发挥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优势

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通过各种教学媒体的辅助,为小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视听结合的优势,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播放相关名人的肖像和地图以及歌曲等。通过科学地安排相关影像资料,从而有益于文章中的情节和人物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师在讲解文章《丑小鸭》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事先对丑小鸭的样子进行描绘和联想,之后再给学生播放有关丑小鸭样貌的图片,让学生对丑小鸭的形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文中丑小鸭经过了千辛万苦和重重磨难终于变成了一只白天鹅。同时,当文章中涉及丑小鸭因为被小伙伴嘲笑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时,教师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丑小鸭的动画影片,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丑小鸭情感的起伏变化。通过在合适的时间段播放动画影片,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以及更深刻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丑小鸭》动画影片的观看启发学生:只要我们永远不放弃希望,再琐碎、平凡,也会有美好的一天。自主阅读教学不仅需要教会学生阅读技巧,而且还需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3.3强化语言培训和朗读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作为主体,以朗读作为主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强化对学生的语言培训和朗读。尤其是对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和语速等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思维。语言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在正确地理解文章主旨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有感情地朗诵,能够充分地发挥各种表情的优势,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解到《狐假虎威》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然后,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各个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看看哪个学生朗读的口吻最像狐狸,哪个最像老虎。通过这些训练,教师可能会发现,有的同学虽然朗读的音量达标了,但是没有老虎的威严;有的同学可能具备狐狸的威风,但是语速又过快,无法绘声绘色地表现狐狸的傲慢等。《狐假虎威》作为一个经典寓言故事,主要讲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时,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表现出狐狸的狡猾和嚣张。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比如狐狸的拼音为“huli”,有的学生可能会受到方言的影响误读为“huni”。小学阶段学生的发音练习对以后普通话的学习具有决定性影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不足进行及时地纠正和指导,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改善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过程。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挥各种教学策略的优势,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宋新荣.汇涓涓细流成知识海洋――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2]颜莉.浅析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08)

篇12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作文教学则是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素,小学生作文的好坏也是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小学生们“怕”作文。“怕”作文几乎成了每个小学生的共同心病,一提到作文,其反应无异于“谈虎变色”。小学生们这种对作文的“怕”已经成为了作文教学面临的首要困境。

一、导致小学生“怕”作文的因素分析

(一)积累少是导致小学生“怕”作文的关键因素

写作的实质是用笔来描述自己的内心,即“我手写我心”。而这个“心”不是短时期凭空而生的,而是长期对生活进行观察、认识和思考,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它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非常受父母的宠爱,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生活虽然富裕,却很单调,在脑海中留下的有深刻印象的事件少,久而久就形成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习惯,正是由于这种习惯导致他们平时观察生活的能力比较弱,进而缺乏写作积累的准备,写作文时也就经常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情况。这种写作文时“无米可炊”的窘况是小学生不愿意面对的,久而久之,当然也就“怕”写作了。

(二)读写能力弱是导致小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因素

写好作文的基础必须是“多读会写”。“多读”就是多阅读别人的文章,从而积累写作知识、方法和素材,“会写”就是将阅读中所获得的写作知识和方法素材逐步化成写作能力,融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去,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好作文。但现在的情况是:小学生读写分离,读归读,写归写。有的小学生阅读了不少文章,看了许多书籍,但是并没有把它们应用到写作文上;有的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但无内容可写。这两种情况都与读写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有关。

(三)缺乏兴趣是导致小学生“怕”作文的直接因素

一位教育家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时才能写出丰富多彩的好作文。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精神愉快地去作文。但是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当然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对作文的要求过高,文题不贴近生活,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方式不当等等。

二、解决小学生“怕”作文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语文教师的业务培训

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语文素养和业务能力,使其深刻领会并把握好《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为指导学生说话、写话、习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写作的开始。要想解决小学生“怕”作文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其写作兴趣。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1.批改的方式要恰当。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要重视发掘孩子作文的闪光点,可以用一种特殊的符号把小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标注出来,加以赞扬,对不通顺的句子再稍作修改,以优点加建议的方式给作文写评语。

2.讲评的方式要科学。教师在讲评时,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听”,即听本次作文的优秀习作并组织赏评,让学生在提意见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读”,即让学生在小组内诵读自己作文中老师勾画的或自己认为的精彩片段,相互品读后小组推荐在全班交流;“改”,即教师出示几篇有代表性的病文和学生一道修改;“学”,经过前三环节,学生受到一定启发,让他们自读自改,同桌换读并提修改意见。

3.训练的模式要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辩论、讲故事,根据实物编故事,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也可在班级板报上开辟专栏,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习作、书写,或者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情,及时记录并发表感想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激发习作兴趣。

(三)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写作引导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写作引导,是小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时空以及人、事、景物的方法,顺序,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让实物走进课堂,抓住事物特点和瞬间发生的人和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有兴趣、有目的的观察,这样对学生收集材料和习作训练都有很大的帮助。

2.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积累要读写结合。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多读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科幻故事,启迪学生思维想象,拓宽学生的视野。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诵、抄写课内外读物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词句,名言警句,以此来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运用这些好词佳句用多种修辞方法把每天的见闻连句成段、成篇,并养成记日记、周记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表达环境,给学生表达的信心,使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并逐步引导学生明白表达的需要、要求,表达的顺序、方法、质量,最终使学生能够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按顺序说出来,写下来。

参考文献:

[1]汤文彬.基于新课标的县直小学作文写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3(10)

篇13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分析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其中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能少于150万字,而多项数据显示,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由于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农村家长又大多忙于农活,对孩子疏于管教,加上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重视等,导致孩子的阅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增加,很多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对孩子的关心更多的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注重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少之又少。这对于孩子自身的发展十分不利,而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因此改善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地点为陕西省澄城县部分村镇,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5%,发放家长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5%,访谈小学生及学生家长20余人,并对访谈过程做了详细记录。通过对问卷结果及访谈内容的分析,我们对陕西省澄城县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1.农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据问卷结果显示,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占66.48%,24.58%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有一点帮助,7.26%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1.6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帮助较小或者没有帮助,而认识对行动有很大影响,农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其阅读行为,可见加强农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十分重要。

2.学生阅读时间不够在对村民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村里已经没有小学,孩子们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上学,回家还要干农活做家务,使孩子们的阅读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不可否认,撤点并校确实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改善了农村师资队伍,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受到了更优质的教育。而一项政策的实施必然带来诸多问题,路上耽误时间对孩子的学习和阅读的确不利。另外,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周末及寒暑假也留超负荷作业,占用学生课余时间,挤压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学生虽然喜欢阅读,却无奈没有时间和精力。

3.农村小学生家庭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雕刻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被列在首位,由此可见,家庭在塑造儿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对农村小学生家长最高学历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获得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家长仅占1.64%,大学本科占19.13%,高职专科占17.40%,高中占31.15%,初中及以下占30.60%,可见大部分学生家长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家长的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也影响着家庭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农村家长进城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爷爷奶奶文化程度则更低,对于家庭阅读氛围的创建十分不利。

4.阅读资源匮乏被问及学校是否有图书馆时,60.89%的学生选择有,39.11%的学生选择没有,可见农村小学图书资源比较匮乏,且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多数学校图书室无专人管理,大多图书也都已过时,有的学校图书馆形同虚设,根本不对学生开放。而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也大多建立在城镇市区,农村离市区较远,所以农村小学生也不能常常享受到省图书馆、市图书馆提供的便利。

三、解决的对策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阅读兴趣的培养,老师和家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在生活中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买书时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意愿,同时加强引导,最好和孩子一起看书,读完之后和孩子一起交流心得体会。而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应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即可,不做硬性规定。有不少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并且有十分苛刻的字数要求,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督促学生阅读,但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打击,很多学生很反感写读后感,甚至把写读后感当成一种压力,从而不愿意阅读,因此老师应慎重考虑学生写读后感的问题,可以布置,但在字数和内容上可以不做硬性要求,让学生真正写出读后的感受。

2.家长要有意识的指导督促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家庭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首要场所,父母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在家庭中,阅读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因此阅读氛围十分轻松愉悦。首先父母自身应当提高阅读意识,加大阅读量,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父母阅读,对其自身的生活也很有帮助,可以订阅一些期刊报纸,关注时事新闻。最好在家中有书房,常带孩子逛书店,尽量多买些书,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亲子阅读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父母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受益。

3.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因此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应当十分重视,现阶段,很多农村小学没有图书馆,这对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不利。学校应想尽一切办法建设图书馆,全方面采购图书,老师家长和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家中闲置的书籍拿到学校供大家翻阅。图书馆购买收集书籍时应格外注意,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书籍,覆盖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各个层次,且种类丰富,满足学生多方面阅读需求,尽可能每年购置新书,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知识。

4.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素质教育不应只是喊口号,要把素质教育真正的贯彻到教学中来,学校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注重升学率,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学校的真正职责所在。因此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早读晚读时间不要硬性规定阅读内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适当安排考试次数,各科作业也要适量减少,关注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外阅读。

5.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帮扶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许多公共设施建设不及城市,尤其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严重不足,这影响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农村小学生享受不到充足的阅读资源,不利于扩展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图书馆的建设,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还可以倡导社会各界为农村小学生募捐书籍,把各处闲置的书籍收集起来建设农村图书馆。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也十分必要,农村由于消息闭塞,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农村教师自身素质也不高,因此对于新提出的阅读标准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对老师进行培训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使教师更好的理解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RossCS,McKechnieL,RothbauerPM.Readingmatters:Whattheresearchrevealsaboutreading,libraries,andcommunity[M].Westport:LibrariesUnlimited,2006.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7.[3]黄娟娟.认字、识字等于早期阅读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214.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的通知[EB/OL].[2012-12-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