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际交往心理学总结

人际交往心理学总结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39: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人际交往心理学总结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人际交往心理学总结

篇1

2、调查的结果

心理的闭锁性少年期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再加上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其发现逢人不可再全抛一片心,加上自尊心、文饰、内隐的需要及各种顾虑,使其嘴上相继都加上了一把锁。有许多问题被作为个人的内心秘密隐藏起来,给自己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特别在非同龄的人群中,尤其是对父母、老师等成人保持心理闭锁。但另一方面,这时期他们客观上又存在有强烈的归属的心理需求及与人交往的愿望,希望广交知心朋友。但相互的闭锁,尤其是异性间相互的闭锁,更加使其产生特殊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心中的苦闷很想找人倾诉、讨教,于是常处于左右两难的矛盾之中。闭锁性既是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是适应力提高的表现,但也加大了对他们了解及把握的难度。使其不敢与人倾心相交而感孤独,于是大都述说于锁于抽屉的日记之中,致使有些老师变得困惑不解,倍感学生变了,不信任自己了。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对高中生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的指导几乎很少涉及。高中生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发生人际交往,但是,在当前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与知识技能及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对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指导则往往被忽视,而弃之一旁。这样,不能进行正常交往的学生则往往就会处于被孤立与嫌弃的地位,轻者,导致产生自卑心理,情绪低落,重者,产生严重畸变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指导涉及很少。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面对子女溺爱,过于放纵,另一方面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导致学生各种不正常心理行为增多。他们任性、倔强、刁蛮、目中无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同学间、师生间、亲了间关系紧张。

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一贯的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在新时期的新需要下需要怎样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集顺应人性的发展。

二、调查方案设计

1、内容设计:

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包括那些内容;现今高中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现状如何;高中生人际沟通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是怎样的;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形式有哪些,使用的情况怎样,各有什么特点、作用和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又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2、过程设计:

阶段

时间安排

任 务

第一阶段

1、 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等著作,为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通过问卷调查,找学生访谈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交往能力与交往状况进行自测等形式,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

3、 随机选取实验班,讨论研究方法、形式、研究进度

第二阶段

实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交叉进行研究

1、 面对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形式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班队活动、讲座、家长会、宣传、心理信箱等;

2、 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特别是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矫正训练,即个案研究;

3、 组织研究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借鉴、交流研究经验;

4、 每学期上交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

1、对实验学生进行人际沟通状况测试,与第一阶段进行对比;

2、对上阶段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结合每时期的结果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结论,逐步完成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培养的调查报告

4、调查方法设计:

(1)访谈法:通过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等访谈,更清楚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为全面考虑研究范围和方法提供有力建议;

(2)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的有关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技巧的研究,了解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为研究的借鉴;

(3)问卷调查法:用已有的量表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学生进行施测,同时也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作为实验结果的一个证明;

(4)课堂情景实验法: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班会课,心理健康活动课,有针对性地组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任教师的观察和调查的结果,选取个别学生运用心理学的辅导知识进行辅导,并做好相应的跟踪记录。

三、调查的实践意义

1、调查意义:

有利于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为学生、家长、教师共同提供良好的沟通机会与桥梁,让教师掌握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与人的沟通达到情感上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与技巧。

2、理论价值:

使教师对心理学知识中有关人际沟通技巧有更深刻的教学实践和感悟,从现实教学探讨培养人际沟通技巧的最优化手段,为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

四、调查总结

正确处理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应当正确引导和促进高中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帮助高中生健康地成长,指导学生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使各个学生在班集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充满自信,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使他们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人际沟通基础。

五、调查参考文献

篇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模块式课程内容构建本着教育与训练、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原则,旨在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心理课的调查研究中,对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居多,也有学者对心理课模块式课程内容的构建进行研究,但对于模块式课堂内容的研究较少。

模块式课堂内容,以每一堂课的具体内容为出发点,以模块为单位编排设计课程,共分为五个一模块,包括一个游戏、一个实验、一个概念理论、一个互动、一个案例思考。以人际交往为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一个游戏

通过各种热身游戏,营造一种轻松和温暖的氛围,让全体学生感到放松愉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游戏的形式可以多样,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与课堂主题密切相关,也可以是完全为了活动课堂气氛。

游戏之你说我画。这是人际交往的一个互动游戏,老师提前准备一幅几何图形,邀请一位同学描述这副图形,其他同学按照这位同学的描述进行作画。游戏结束后,一部分同学可以正确完成,一部分同学会有些许差错。邀请几位同学谈谈作画成功的秘诀和差错的情况,在互动中导入主题。

二、一个实验

心理学实验主要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解释心理现象,研究行为背后的意义。课堂上讲授心理学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心理学专业知识,同时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现象和意义。与主题相关的实验,会吸引大家的兴趣和参与性,让同学们参与到实验中,或者让他们猜测实验结果,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之人际剥夺实验。人际剥夺实验室由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完成的,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薪酬招募志愿者,要求志愿者在其创设的一个房间里去居住,居住的时间越长,得到的报酬越多。先后有5人应聘参加了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是:1个人在小房间里待了2个小时,3个人待了2 天,一个人待了8天。这个待了8天的人出来以后说:“如果再让我在里面待1分钟,我就要疯了。”这个实验充分地验证了作为社会属性的人,离不开与人交往。人际交往是人的一种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三、一个概念理论

概念和理论是为了更好地传递知识,这是知识传授的重要环节。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的更深入更具体。

概念之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通过概念,可以了解到交往无处不在。PAC人际交往理论,是人际交往理论中涉及到人格特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儿童”状态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PAC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现父母--成人,父母--儿童,成人--儿童状态,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就会出现中断。

四、一个互动

通过课堂的互动过程,学生各抒己见,不断地建构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开拓视野,达到信息的交流、感情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的目的。

互动之人际交往的艺术。互动时间为10分钟左右。首先请每位同学在一张白纸上写出自己想到的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式方法,请写得最多的同学阅读下他的方法,然后开始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其他同学补充,不断完善丰富。教师在互动中,不断地激发学生思考,通过罗列和总结,将人际交往的策略和方法反馈给学生。

五、一个案例思考

案例分析主要是提供一段案例资料,向学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请学生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思考和分析,或做出决策,或作出评价,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等。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思考,做到知行统一,学生强化知识记忆的一个过程,又是深化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

视频案例之“宿舍你我他”。本视频以一本小说《粉红暗战》引出话题,用小说来写宿舍里面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大学生宿舍交往,成为大学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多交往问题都从宿舍问题开始。通过观看和分析视频交往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在人际交往中你学到了什么。

模块式课堂内容,以模块为单位,每个模块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通过丰富完整的组合排列,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人际关系;交互决定论;人际关系的交互决定论

人不是“孤岛”,鲁滨逊即使掉进无人岛仍然需要建立“人际关系”,哪怕对象是“星期五”。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日益发达的通信技术和现代化交通工具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人建立了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随着人们不断的追求着越来越高层次的需要,已不再是单单“性格决定命运”的说辞了,决定命运的因素尚不能得出绝对的论断,但是影响命运的因素却不仅唯一,人际关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班杜拉指出,行为、环境以及人的内部因素三者不能独立的发挥作用,而是彼此相互联结、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的行为、环境以及内部因素同样是一种三角互动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人际关系的交互决定论”。

一、交互决定论与人际关系

(一)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探讨环境、行为以及人的内部因素之间的交互决定关系的交互决定论。交互决定论试图把个人的决定因素和环境的决定因素结合起来,并把行为说成是这两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交互决定论中,环境和行为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班杜拉把环境和行为区分为潜在和实际两种,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决定于决定表现在: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的行为倾向会成为实际行动,而行为又决定了哪些潜在的环境将成为实际影响行为的环境。班杜拉主张人的行为能影响并创造环境,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不同行为会得到不同的待遇,也就拥有了不同的环境。这也是班杜拉所谓的“我们自己为自己创造了机会”。班杜拉同时指出,个人的内部因素与行为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人的不同动机、观念和认知会使个体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会反过来以其结果使个体的动机、观念和认知发生一定的改变。个人内部因素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如此,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性格、气质上的特征激活不同的社会环境反应;不同的环境反应又反过来影响个人对自我的评价,从而导致气质与性格上的某种程度的改变。班杜拉指出,在不同的条件下相对于不同个体,个人、环境和行为三种因素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有时是环境的影响,有时是个体的行为抑或是人之因素在这个交互决定中起决定作用。

(二)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作为科学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来的,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人际关系表明了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程度;第二,人际关系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际关系可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需求性质,可划分为满足人际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理气氛的情感关系,以及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性关系;二是按人际喜欢程度,可划分为相互喜欢、亲近、友好的吸引性关系和彼此厌恶,疏远、对你的排斥性关系;三是按人际双方不同的地位,可划分为一方对另一方控制的支配性关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关系,这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牵涉的范围程度,个体不同的社会角色具有多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如作为公司职员时,与上司和同事的人际关系;四是按人际关系存在的时间,可划分为长期关系和临时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交互决定论

人际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这种心理关系由人的内部因素提供可能性,受环境的影响,因行为而产生。所以在人际关系中,行为、环境和内部因素三者也彼此相互联结、交互决定构成了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这一过程同样涉及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两因素的结合或是两因素之间的单向作用,它们是相互决定的。也就是说人际交往中的行为、环境和人的内部因素的互动决定了整个人际关系的产生、发展以及结果。人际交往中的行为、环境与内部因素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我们人际交往中的行为的改变会引起人际交往中认知甚至是整个人际交往环境的改变,而人际交往中认知的改变也会引起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和整个人际交往环境的改变,同样的,人际交往环境的改变反过来会进一步促成我们人际交往中行为和认知的改变。总之,人际交往中的行为、环境和内部因素这三者好似“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结果由于人际交往中行为、环境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依赖和决定,是随时变化着的,并且三者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其他两个因素,然后影响整个人际关系。例如,有一个以前你很不喜欢的人邀请你吃饭,你能想象出这顿饭会使多么的索然无味,因此,你的内部期望可能会使你拒绝邀请。但是你知道,这个人的股票信息很灵通,如果陪他吃饭,他肯定会向你透露一些内部消息,作为股票迷的你此时感到了取舍的两难。最后,外部强大的诱因决定了你的行为,你如期赴约。果然,你获得了许多股票信息,赚了一大笔钱。这时你发现那顿饭也还不错,你甚至还发现那个人也挺可爱的。再往后,你就愿意与他多交往了,你们逐渐建立起了和谐的甚至是长期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的交互决定论中,人际交往中的环境和人际交往中的行为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例如,一次同学聚会中,大家对A、B两位新同学的态度本来是一视同仁的,但是由于A同学举止粗俗,B同学举止优雅,于是更多的人会愿意和B同学交往,因此B同学便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人际关系的环境。同样的,人际交往中的内部因素与人际交往中的行为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环境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根据人际关系类型的定义可以简单的将人际关系的四种类型理解为精神与物质性、吸引与排斥性、支配与平等性以及长期和临时性的人际关系。在这四种人际关系中,建立何种人际关系同样取决于行为、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交互决定。例如,你现在处于饥饿状态,这个时候所处的饥饿环境使你认识到食物是最重要的目标,于是你的行为你就倾向与能给你提供食物的人交往而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你往往是被支配的对象。慢慢的,你脱离了饥饿的环境,产生了对感情交流的需求,于是你开始远离原来建立的物质性人际关系,选择去建立精神性的物质关系。这时你起初建立的物质性的人际关系就成为了短期的、排斥性的人际关系。在精神性的人际关系中,你得到了平等的待遇,这对你产生了巨大的吸引,于是你精心维系,使其成为长期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人际关系的四种类型是相互融合的,每一类型的人际关系随着人际交往中行为、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变化都可以与另外三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复合出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例如,精神吸引性、平等性的长期性人际关系与精神排斥性、支配性的短期性人际关系。而复合型的人际关系同样取决于行为、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交互决定。如此而来,在人际关系的交互决定论中,人际关系的类型是变化着,并且是随着人际交往中的行为、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综上所述,人际关系的交互决定论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人际交往中的行为、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三角互动模式来解释人际关系的产生、发展以及结果,可用以分析人际关系类型动态变化的理论。

三、从人际关系的交互决定论中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认知重评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表明:我们常常认为是事件本身导致了不良情绪的产生,而事实上是由于个人的认知,也就是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引起的负面情绪。在人际关系中也一样,人际关系产生由个人的内部因素为其提供发展的可能性,而人际关系的发展同样和我们的内部因素分不开,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认知。我们容易因为一件事情就去否定与一个人交往或否定了之前的人际关系,其实是因为我们对事件本身的认知有问题,因此换角度、多角度的去看待事情,会更容易成功的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试着控制环境

环境的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因此通过试着控制环境朝良好的方向发展来影响认知和行为也会使人际关系朝良好的状态发展。控制环境的方法有:预知环境,如可以先对环境进行评价,这个评价包括好与坏两个方面,如此一来,出现何种情境都在预料之中;改变环境,如果出现的是不如意的环境,但已经在我们预料之中的,那么就需要想象如何处理,改变不如意的环境。

(三)改变不良行为

人际关系至少由两个人组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习惯和爱好,良好的行为会改变他人的认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而一段长期性的良好人际关系通常和彼此间的相互包容分不开,每个人都能一时忍耐彼此的不良行为,但是长期下来不良行为同样会改变彼此的认知和人际关系环境,因此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中,应当及时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参考文献:

[1]邱馨.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与微博的“暴力流感”[J].新闻界,2015,(第10期).

篇4

哈罗德·凯利,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通过自己的不断研究发表了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互倚理论以及归因理论。

1967 年,哈罗德·凯利发表了论文《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在文中他认为归因过程是“个体对他的世界进行归因-目标、倾向以及内在特性的归因”,并用立方体模型来描述这种过程,被称为三维归因理论,也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对f.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认为:归因是指个人对环境中的事件,去觉察或推论其性质或原因的过程,这过程包括当事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这种由刺激事件来推论原因的心理历程,会影响个体后来的行为,可视为事件与行为间的中介历程。他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同时,他还提出若干归因原则:共变分析、因果关系图解、打折扣原则、扩大原则、复杂必要原因和补偿原因等。

总的来说凯利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相对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大家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一个理论的建立和提出一定经过不断地实验和修改,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观察、收集足够的信息而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思维以及自己的需要而做出的比较自私的归因。所以凯利的归因理论是在不断发展着的,不论是自己还是其他研究者都对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自我为认识的对象。也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它的核心意思是说我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了解,也像他人了解我们一样,都是通过我们的外显行为。凯利的归因理论让自我知觉变得更加完善、全面与成熟,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分别是从行动者、行动者的对手、行为产生的环境三个角度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再让事情的原因产生的源泉仅局限于自己或他人,取而代之的是从多个方面进行归因,不再让自己走入深渊,难以自拔。

人生活与社会中,是一个既独立又不独立的个体,生活中我们很经常的需要与人沟通,因此,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已经很早的进入人们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多值得学习并应用的人际交往的方法。通过我自己在做学生工作的这几年中以及找到的资料,经过整理我认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充分认识自己

人际交往是一个双方或多方的活动,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优劣势再去和别人交往会更加有底气。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应该促进自己天赋的发展,并且培养其他自己缺少的能力,让自己在交往中更加悠然自如。充分认识自己后,可以让自己在交往中不易处于被动,不用妄自菲薄,用从容的姿态去交往每一个朋友。

二、真实谦虚

正所谓夸张有损真实,并且容易使人对自己产生怀疑的看法。良好的人际交往者能够控制住自己,让自己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态度,话语不拖沓,语义明显,语调清晰,并且绝不在谈话过程中夸张的抬高自己。如果一个人过高的说自己,那他就在撒谎,这不仅会损坏人际交往中的声誉,还有影响你一个人的品质,你的才华、能力都将被蔑视。谦虚是一个良好的品质,我们应该在交往中谦虚接受,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让自己的话语既有品位又有幽默感,这样就会得到很到

的交往反应,也就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诚实守信、懂得倾听

诚实守信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如果你对朋友和同事说谎,这将使自己失去挚友的信任,这将是人际关系中的最大损失。很多人为了迎合不同情境的需要,说出很多难以圆的上的话,简单说来就是说大话,这样就很容易说到做不到,这样也是不诚信的一种。因此我们要避免说大话,“言”于律己,做不到的一定不可以随便答应别人,这样的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另外,还要学会倾听,在交往中不要一味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做一个耐心聪明的观众,专心诚意的听别人讲话,这会让对方充分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在懂得倾听的同时也要善于倾诉,与他人有良好的沟通,沟通就是通过倾听来理解别人,通过表达来使别人了解自己,所以要善于倾听与倾诉,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这一来一去的相互理解和帮助,人际关系的技巧会更加纯熟,也会让自己成为一名交往高手。

篇5

二、网瘾预防与矫正

科技发展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手机上网而不能自拔,导致视力下降,身体素质下降,同时由于网络一些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感弱化,严重的甚至扭曲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诱发大学生犯罪。而网络成瘾已成为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业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学生沉迷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及专业水平

辅导员专业背景知识复杂多样,多数不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储备是必须的。因此高校要适时为广大辅导员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邀请心理专家来校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也可以组织辅导员就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召开研讨会,加强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力争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各种困惑和心理问题,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和缓解心理压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保持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新生入学之初,一定要对其进行心理普查通常包括心理测验、心理问题的筛查。通过心理普查对全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档案。另外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心理状态高危人群、对其进行邀约访谈。针对入校新生采用此方法力求全方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另外辅导员作为沟通学校、家庭、学生的“桥梁”,要以学生心理档案为基础,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尤其是已获悉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情况后要尽可能联系学生家长,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心理状况,与家长通力合作,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性格特征和个性习惯,挖出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篇6

伴随着经济的融合和竞争的加剧,文化观念上的冲突也日益加剧,再加上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这些现象无疑会对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观念和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现状入手,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健康人际关系形成的方法和途径,同时给高校的管理者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交际方式

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每个人心中的时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交际方式也变得更为丰富,打电话,发短信、QQ、微信、微博聊天早已成为大学生联络感情的主要途径。传统的人际关系交际方式在网络时代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究其原因是:①网络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②网络增进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③网络缓解了大学生现实的人际关系的紧张。

2.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拓展

据调查有近83%的大学生有“扩大人际交往圈,使自己的交际不限于校园”的愿望。在拓展校外交际网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交友途径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形式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知,通过“校外兼职、实习”的交友比例最大。出现这一比例的原因是因为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大学生表示“可以为将来踏上社会做好人际关系的准备”。在这种想法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多。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缺陷

1.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身处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其人际交往一直处于一种相对单纯的状态。但是随着高校与社会联系日渐密切,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也渗入到大学校园中,大学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功利心态有增长的趋势。调查中65%的同学认为社会上逐渐滋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加重了部分大学生择友时的功利心态。58.5%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膨胀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此外,39%的学生认为,光怪陆离的网络虚拟世界使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而脱离了实际生活。

2.学习、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大学里人员数量庞大、结构复杂,这就客观上要求大学生需要具将更高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且大学生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客观上给大学生发展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留下了较多的时间,同时也创造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广阔空间。这些既给大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在客观上给那些不善于社会交往、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大学生增加了压力。

3.个性特点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的大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致使这些大学生大多性格倔强、不善于合作、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相互适应。

4.亲情的疏离

在网络环境下,许多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往,造成热衷于各种“网事”,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特别是家庭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更是成为 一种束缚和负担。许多大学生宁愿在网吧不分昼夜地上网,也不愿意给父母打电话或是写信。还有些学生除了要生活费外,和父母无话可说。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联系,也是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需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维系。网络的介入可能导致亲情的疏离。

三、大学生如何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卡耐基在其著作《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出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六种途径:①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②微笑;③多提别人的名字;④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⑤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⑥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2.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

追求美、欣赏美、塑造美是人的天性。所以,大学生应恰当地修饰白己的容貌,扬长避短,注意在不同场合下选择样式和色彩符合白己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同时,应注意追求外在美和内在关的协调一致,即秀外慧中,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外在美的作用会逐渐减弱,对他人的吸引会逐渐由外及内,从相貌、仪表转为道德、才能。

3.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良好的个性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稳定的作用。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因此,要不断培育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

4.加强与同学的交往

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空间位置越接近,彼此交往的频率就越高,越有助于相互了解,沟通情感、密切关系。即使两个人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通过交往,也有可能逐步消除猜疑、误会。反之,即使两人关系很好,但如果长期不交往,彼此了解减少,其关系也可能逐渐疏远。

四、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几点建议

首先,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引进专家坐诊,学生们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留言预约以及在线服务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室(中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强化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引导。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新生刚入学时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为其今后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凋,这就使大一新生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咨询体系可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建立完整的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档案、班级结对活动、优秀大学牛现身说法等手段使新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模式。

最后,对大四的毕业生做有关就业的心理辅导。扩招后的就业竞争压力,导致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毕业以后的生活很茫然,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紧张和人际关系的冲突出现。如果高校开展一些怎样求职、面试和创业方面的知识的话,能有效的缓解大学毕业生的紧张心理状态。针对一些学生由于交际能力有限以及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而导致的问题和困惑,可以开设社会心理学、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课程,也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前来开展培训讲座,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沟通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向学生介绍与不同人群相处的经验。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目前,很多高校中师生的关系呈越来越疏离的趋势。老师不能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这在网络环境下是十分危险的。而辅导员又是最直接与学生交流的老师。因此,辅导员要想了解学生,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就有赖于两者之间沟通渠道的建立。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304-02

一、民办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研究从重庆市某民办高校的学生中按照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分院系、年级、班级三个阶段),抽取了232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04名,女生128名。该调查问卷涉及了大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的情况。调查数据输入到SPSS12.0软件中进行统计得出结果。调查结果表明,民办院校的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方面,很感兴趣的同学占62.7%,一般感兴趣的同学占29.9%,不感兴趣的同学7.4%。去图书馆的频率方面,经常去的同学占10.8%,有时去的同学占42.6%,很少去的同学占39.7%,从不去的同学占6.9%。该调查结果表明,有将近四成同学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经常去图书馆学习的学生比例不多,显然有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太高。学习是学生的本职,然而民办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抱着拿张毕业证的心态来对待学习的,因此他们愿意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有限,最终导致他们的专业技能也相对缺乏。

(二)人际交往感到苦恼

与同班同学相处的关系方面,相处较好的同学占39.6%,相处一般的同学占57.4%,相处不好的同学占3%。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感到苦恼的频率方面,经常苦恼的同学占5.2%,有时苦恼的同学占44.8%,很少苦恼的同学占42.2%,从不感到苦恼的同学占7.8%。该调查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同学在与同学交往中处理不好关系,并由此产生情绪困扰,可见,很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障碍。这就会导致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无人倾诉,进而影响他们学习的心情,严重的甚至会他们产生抑郁情绪。并且,在社会竞争中,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除了专业技能外,它是获得事业成功的第二大必备条件。著名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有85%取决于人际关系。虽然民办院校的大学生目前在学校的温室里面,感觉不到社会竞争的残酷性,但是一旦走上社会,这个短板就会成为阻碍他们成功的绊脚石。

(三)就业压力较大

在就业形势是否严峻方面,认为严峻的同学占74.1%,认为一般的同学占21.2%,认为不严峻的同学占4.7%。对就业程序是否了解方面,了解的同学占26.7%,不了解的同学占73.3%。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在逐渐成为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时刻压迫着大学生的神经,也被社会所关注。超过七成大学生感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矛盾的是,也有超过七成的大学生不了解基本的就业程序。也就是说,民办院校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只有想法,而没有付诸具体的行动,属于空想主义者。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在即将毕业时才会临时抱佛脚地去了解就业知识,去准备就业,就业成功的几率是可想而知的。

二、解决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培养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心理学上,兴趣是心理倾向性的重要指标,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如果一个人有某方面的兴趣,便倾向于去思考它,接触它,并逐渐可能由兴趣转向志趣,这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心理基础,有了它,才可能拥有较为成功的事业,在学习上才会表现出积极性来。我们常说心态决定一切,而在学习上,爱学习爱自己的专业才是学生应该抱有对学习的正确的心态。兴趣也是一种态度,而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其中认知成分是基础,情感成分是核心,行为倾向是结果。因此,我们要培养一个人的兴趣,可以先从认知入手,即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有趣或有用之处,当他们感到学习是有价值的时候,他们也就开始喜欢学习,进而愿意学习了。这里也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当你了解到成功人士的成功都与学习有关时,你或许就会转变对学习的看法了。这其中也蕴涵着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理论。

2.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完成好学业,你需要建立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习惯帮助你成功。但我们知道,好习惯不容易养成,而坏习惯却总是找上你。这需要你用心来培养它,就像你新培育一个小树苗一样。心理学上,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我们的一些行为会随着行为的结果而变化,若结果是好的,那么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因此,我们若可以控制我们行为的结果,那么,该行为就会增加,习惯也就会养成。所以,在实际中,我们可以在完成自己规定的任务(如晚上自习两小时)后,给予自己相应的奖励,可以是买一袋零食,看一场球赛,睡一个好觉等等自己可以提供而且是自己想要的。

(二)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1.提高人际交往的意识。人际交往状况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方面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人的自我概念当中,我们对自己的认识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也就是他人的评价,他人如何来看待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是否喜欢自己,是否觉得自己有价值,都是来自周围人对我们的态度。如果他们喜欢我们,那么我们也会更喜欢自己。而如果我们对自己不满意,那么我们就无法自信地处理生活中方方面面了。另外,如果别人对我表达出喜欢,我们也会对他人产生出相似的情感,这能满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社交需要,尤其是其中的爱与被爱的需要。这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有价值,生活很美好,有意义。而这种意识是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息息相关的。而如果我们的人际交往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那也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2.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遵循着三个原则:强化原则、社会交换原则和联结原则。强化原则指的是人们更喜欢能带给我们酬赏的人,而讨厌给我们带来惩罚的人。社会交换原则指的是人们与他人的交往取决于人们对成本与收益的评价。如果与他人交往的成本大于收益,我们就不会愿意与他继续交往;而如果与他人交往的成本小于收益,我们就会愿意与他交往。联结原则指的是我们更喜欢与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以上三个原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尽可能给他人带来他们想要的东西,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而少给予他们不想要的东西。比如,多说一些赞扬的话,而少说一些批评的话;此外,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要用心,尽量多讲付出,少想得到,这样人们才认为你是一个好人,是一个真心与他交朋友的人,而非狗肉朋友;最后,我们重视个人修养,谨言慎行,多培养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也能得到他人的喜爱和尊重。

(三)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1.正确认识就业。认知心理学认为,我们情绪的产生来自于我们的思想,当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时,他们的情绪自然也就会充满焦虑和紧张。因此,如果我们能调整我们看待就业的看法,那么我们或许就能调整我们的不良情绪了。我们站在大学生角度来分析一下大学生的思维过程,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就业竞争必然会非常激烈,而这会使得就业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我会很有可能无法就业,不能就业我该怎么办,而好不容易读上大学而无法就业的话,如何对得起父母,我的价值又体现在哪,我真没用。心理学家认为,并非当前的处境让我们感到高兴或悲伤,而是我们对当前处境的看法使我们高兴或悲伤,即非理性想法让我们产生不良情绪。所以,如果我们能纠正我们上述的非理性想法的话,那么我们就能转换我们的情绪。

2.缓解恐惧情绪。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这种看法会使大学生产生对就业的恐惧情绪,而在此恐惧情绪下,有两种可能的反应,一种就是鸵鸟策略,将头埋在沙子里,逃避问题;一种就是产生应激反应,盲目而过多而无效的行动,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这两种反应皆不可取,并不是应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做法。因此,应该先调适好就业的压力,缓解对就业的恐惧情绪,在此基础上,再冷静思考应该如何应对就业形势。首先,我们先要正确看待恐惧,不要因为恐惧而紧张,恐惧不一定是坏事情,中国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恐惧心理产生实际上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关系,当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体内觉察到危险,而产生恐惧情绪来激发我们,逃离危险。因此,恐惧在某些时候也具有积极意义。其次,我们要控制恐惧。恐惧于人本是有益的,但是恐惧若过头的话,则会让人丧失斗志。因为恐惧使人在短时间内调动人的大量精力来逃离危险,所以只能维持相当短的时间,若长时间处于恐惧之中的话,那么人的精力就会耗尽,而失去应对危险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这种情绪,而放松就是应对的方法。

三、小结

我们的目标是形成一个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基本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用科研的精神来认真对待,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做好学生心灵家园的守护者,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8

1.1心理适应的问题

在学校每年的新生调研中,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和集体融入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困扰。由于这些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父母长辈非常疼爱,独立生活的能力相对较弱,进入寄宿制的生活很难适应,除了生活离开了家长的照顾存在一些困难,更普遍的是不知如何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冲突。中职的学习相对初中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离开老师的看管,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混一天算一天,上课状态不好,学习的主动性很差。学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适应上的障碍。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面对学习上的压力也没有合适的应对方式,没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1.2人际交往困难

中职学生中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数量较多,我校有些班级离异家庭的比例甚至高达50%,很多孩子从小就在父母争吵声中长大,他们能看到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就是争吵。有些孩子被父母留在祖辈这里抚养,祖辈过于保护的养育方式也导致很多学生独立沟通能力很差。进入学校后,离开家人的庇护,很多学生人际交往上的不足就表现出来了,如有些学生不善倾听、有些学生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出现了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很多学生主观上想和别人关系融洽,但又苦于不知如何做,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失眠、抑郁等现象。我校曾有一名女生由于无法融入班集体,不知怎样和班级同学交往,甚至向学校提出了退学的请求,可见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也严重困扰着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遇事冲动、不够冷静的问题,缺乏沟通的意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能和其他同学融洽相处的问题。

1.3情绪控制能力较差

中职教师在和学生们的接触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普遍存在处理事情无法冷静考虑,情绪控制的能力较差。在中职校中,学生由于一点小摩擦争吵打架的事情常有发生,我校曾发生过一起由于两位男生在楼梯上走路的时候相互碰擦了一下肩膀,最后发展到各自找来校外的人员引起了一场群架。平时上课过程中,学生也会由于不满意教师的一句批评当众和任课教师发生争吵,甚至少数学生还会和老师动手,完全不考虑后果。中职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处在14~18岁的青春期阶段。青春期也是人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情绪不够稳定面对各种生理变化、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的问题时,心理冲突和矛盾会不断的出现,造成各种心理困扰。

2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1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应增加学生参与体验式活动的机会

积极心理学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关注自我的心理发展状况。传统的灌输式、给予式教育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接受教师的经验。学校逐步调整了心理健康课的模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在课堂中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没有传统课堂的严肃和拘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在游戏中自我觉察、相互肯定,很好的激励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学生在分享阶段表达通过活动发觉自己所具备的优势也意识到自己身上还有待改善的地方。比起教师的指点和提醒,体验式教育让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体验式活动多采用过程性评价或多角度评价模式,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在过程性评级中不断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的优势,逐渐树立自信。

篇9

近年来,高校发生过多起投毒、杀人等恶性案件,如1994年清华大学学生朱令铊中毒案件,1997年北京大学学生王晓龙向同学投毒案件,2004年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案件,2013年4月发生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同宿舍学生因琐事发生打斗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案件,以及同月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医学院投毒案。寝室何以成为犯罪摇篮,校园何以成为毒药库房,大学生何以成为杀人凶手,这一系列背后的心理症结不可小觑,心理健康教育急需重视。

一方面,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对情绪起稳定、补偿作用,防止陷入不安和孤独,替代对亲朋的思念和依赖,尤其对入学新生尤为重要。第二,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对深化知识起启迪作用,促进课下交流,激发思想碰撞以达到相互启迪的效用。第三,对人格的培养起陶冶作用,人格形成受环境影响的成分较大,同住一寝室的室友的行为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看法和举止。最后,对成长起导向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成熟和社会化进程,学会竞争与合作,团队和互助,帮助大学生完成走向社会的演练,顺利步入社会。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寝室拥有的人际关系的优劣。首先,随着年龄增大寝室人际关系趋于稳定,这充分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心理上的逐步成熟助其愉快的与人交往。其次,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有人在的地方就有矛盾,将矛盾最小化,达到双赢与和谐,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巧。最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生寝室是其态度与习惯、独立的人格、目标追求、价值观形成、道德理念等一系列观念形成与塑造的摇篮,也是大学生学会团结友爱、奉献互助的基本平台,健康的心理行为能极大地促进寝室和谐氛围的构建,也有利于促进优良校风和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造成大学生不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根本属性。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不和谐,除了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归根到底是由于其自身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引起的,更甚者导致心理失衡,无法控制。当前,造成大学生不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过度的自卑心理,破坏与人简单相处之道

心理学上,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是产生轻视自己的心理,不适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状态。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保护机制,它使简单的人际交往变得复杂,原本简单的一句话在自卑者心中却解读出各种“潜台词”,使得人际交往无法正常进行。大学生进入青年期后,自我意识发展很快,开始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也会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会显示出一种自卑倾向。

大学生自卑往往表现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性格孤僻而不愿与人交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敏感,过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设防严重。究其原因,首先是大学生个人条件的差异,如长相体型、性格气质、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先天因素导致的自卑心理,往往对事物带来的后果产生消极认识,进而将消极认识放大趋向,最终这些消极体验会超过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认为自己不行而自卑起来。2004年马加爵犯罪案件中,来自农村的他正是由于承受着极度的自卑心理,当脆弱的自尊受到打击时,累积的消极情绪一触即发并走上了犯罪道路[3]。其次是大学生个人经历的不同,如不幸的童年、家庭暴力等,不幸的童年使儿童得不到良好的引导,缺乏应有的关爱,会使其形成不良的人格,就会产生自卑心理。2006年湖南某高校一大二女生,因无法和舍友相处,一年多时间里换了七八间宿舍,最终还是被赶出来,后得知这名女生从小频繁遭遇父母殴打,不相信别人,易曲解别人好意,心理极度自卑。最后是大学生经受的各种挫折,如学业挫折、交往挫折、爱情挫折等,由于其生理、心理尚不成熟,易产生自我认知偏差,就会对遇到的挫折错误归因,认为是自己技不如人,各方面不如别人,便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高校中因求爱遭拒而自杀的案例仍频见报端。

(二)盲目的攀比心理,阻断与人真诚交往之桥

心理学上,攀比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由此可见,大学生寝室正是攀比心理容易发生的空间环境。

寝室内大学生的攀比心理频繁出现,使大学生关注点模糊,不能正常投入学习、交往和生活,无法与人真诚相待,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多是由于其易产生的虚荣心、妒忌心和习惯性攀比。首先,虚荣心多源于“面子”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然形成一种要吃好的穿好的,过体面生活的风气。同住一个屋檐下,看到其他人都这样,自己也会跟风,产生随大众的心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当人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时,如果过分注意别人的看法,往往会强化从众心理,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因为面子问题而去攀比的心理也就随之产生。另外,嫉妒心会导致极端的负面攀比。嫉妒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是含有憎恨成分的激烈感情,会产生消极的想法和行为。许多大学生因为嫉妒,而喜欢去占有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东西。更有大学生由于嫉妒心理,而去破坏他人的东西,或者说会暗自的贬低对方,伤害他人自尊心。正是由于种种的落差,嫉妒心的产生,攀比也随之而来。寝室内因嫉妒室友学业、交友、就业机会等产生的破坏行为屡见不鲜。第三,社会背景导致了习惯性攀比。在父母所处的时代背景里,他们的观念纯朴而非物质化。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权力地位为人们所渴求,攀比心理是这个社会大背景下必然的结果,而溺爱式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成为了大学生攀比心理的滋养润土。

(三)不良的人格缺陷,隔断与人和睦共处之路

心理学上,人格缺陷是指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如以自我为中心、怯懦、懒惰、多疑、狭隘、焦虑等。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不适应的主要来源,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的人格缺陷正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无法与人和睦共处的断路巨石。大学生人格缺陷会影响其活动效率,阻碍与人交往的和睦氛围。

大学生的人格缺失,除了有孕生这种缺失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其自身原因,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隘,紧张焦虑等。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且不说这些大学生将来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当下面对寝室人际关系这个小群体,都已经出现了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自我中心倾向。如高校大学生普遍反映的寝室室友将公主病、王子病等带入寝室,表现出过分的自我中心,无法沟通难以相处。此外,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中也常常表现出心胸狭隘,缺乏包容,凡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好挑剔,长此以往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如寝室中常出现不能容忍与己交好的室友与他人要好的现象,便会寻求小团体、小帮派等以示威、抗衡曾交好的室友,从而导致寝室气氛压抑沉闷,人际关系紧张。大学生对寝室人际关系的紧张焦虑主要与缺乏自信、人际交往技能差、自尊心过强等密切相关。过分紧张焦虑会使人烦躁不安,思维受阻,行动不灵活,身体不舒适等症状,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良好寝室人际关系的有效性构建

(一)课程教育:加强心理疏导教育和宣传

基于大学生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寝室不和谐现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自动调节心理问题,避免他们因自卑心理等造成人际交往障碍的重中之重。

首先,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在低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在高年级开设《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门选修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心理问题。同时有效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体育艺术教育等课程,开设大量以潜修形式存在的,比如压力管理、潜力管理、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生命教育等课程,引导他们自我健康发展,培养他们团队精神,促使其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其次,培养大学生求助心理,加强心理疏导。培养大学生求助心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和引导,有利于寝室人际关系稳定和谐。实施防患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搭建开放交流的情感释放平台,能使大学生心理疏导更显主动和有效。例如,沈阳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除了日常咨询外,每个月都会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大型咨询会,学校将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分成小组,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第三,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一方面利用网络能够将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变得更加精彩,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关于寝室人际关系的网络课堂和讲座,与大学生就个人问题互动交流、解惑疏导。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能够使潜在的心理危机得到预防,通过微博、微信等手段可以随时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动向,及时介入、及时干预、及时化解不良心理危机,避免危害发生。

(二)朋辈辅导:探索寝室心理委员新模式

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或心理工作团体向年龄相当的朋友、同辈提供具有心理健康促进功能的帮助与服务的过程。依托寝室中的心理委员进行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有效性强的新模式,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有效地发现和预防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

首先,明确心理委员的职责和定位。将心理委员定位于朋辈辅导而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员。寝室心理委员应该是室友与寝室管理员、班级辅导员和课程老师沟通的桥梁,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是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的组织者和宣传者[4]。其次,做好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选拔可采取自愿报名、室友推荐、专职教师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SCL-90量表、人格问卷、16PF等心理测试了解候选寝室心理委员的心理状况,最终由专职教师确定。培训工作应结合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不定期地开展座谈会,分析新问题总结新方法。培训内容除了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要结合大学生寝室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给予心理咨询、自我认知、自我成长和生命教育等内容的培训。最后,建立长效的辅导模式,充分利用宿舍文化节、卧谈会、寝室活动以及QQ、微信等通讯手段开展日常交流,积极主动化解寝室矛盾,并定期反馈给相关指导教师和心理工作专业教师,促进寝室心理委员工作队伍的健康成长。

(三)寝室管理人性化:构建寝室管理与运行的长效机制

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除了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之外,优质的心育环境也有利于和谐寝室氛围的构建,这就要求高校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并寓于管理之中。

首先是寝室分配的人性化。打破传统的按照专业班级集中住宿的方式,人性化的分配方式更能避免因兴趣爱好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等而引发的寝室人际关系矛盾。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实行的网上自主选择寝室。以院系集中为原则,新生可以根据家乡特点、兴趣爱好等自行选择室友,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院校宿舍管理的工作效率。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人性化管理深入细微,推出根据作息时间,再结合适当的宿舍类型进行选择。这是该校在一项摸底调查后,尽可能将生活习惯比较一致的同学安排在同一宿舍,减少不和谐状况。其次是寝室“家长”的人性化支持,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将这些困难带入寝室中有可能影响寝室人际关系,因此,在每栋寝室楼设立寝室“家长”十分必要。寝室“家长”可由心理工作专业教师担任,也可由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为大学生解惑学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第三是“大寝室”理念的人性化。“大寝室”理念旨在建设高品质的寝室文化,在寝室内孵化交叉学科和人际交往,促进心灵交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例如,复旦、南科大已先后开始实行本科生寝室“书院制”的改革,这是“大寝室”理念的实践。这能真正让寝室生活成为大学生们获得抗压锻炼、人际交往技巧、社会支持的24小时课堂,真正让“教做人”成为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尔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应遵循的原则和可行的方法。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向更高层次发展,就要使大学生树立交往的正确观念,增强对人际交往原则的理解。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自身的人际关系。

一、什么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了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一)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以及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能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迅速适应大学生活。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人际交往,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

三、大学生人际存在的问题

(一)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

有的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

(二)冲动心理强烈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发展期,自制能力弱,遇事易冲动,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做事爽快,实则也是冲动表现。

(三)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

有些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四)面子心理作怪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

四、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策

(一)把握人际交往原则

1 谦虚谨慎,摆正位置。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谦虚待人,争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路走好。

2 平等相待,真诚相处。在学习、生活、工作特别是困难面前,互帮互助。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

3 打开心窗,主动开放。每个人所隐藏的内心世界,正是别人希望发现的奥秘,一般来说,只有真诚开放了自己的内心,才能走进别人的心灵世界。当你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的行动来表示支持或接纳他时,他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压力,为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他便会对你报以相应的友好行为。

4 合作协助,友好竞争。大学生生活的环境,使得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彼此合作的契机便已来临。大学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应倡导“公平公正公开,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相互合作。”

(二)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

1 语言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交往时要注意运用语言的艺术。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称呼得体和讲话注意礼貌,良好的语言艺术必须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2 非语言艺术。非语言一般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肢体语言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正确运用非语言艺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 学会有效地倾听。在与人沟通时,要少讲多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最好不要插话,要等别人讲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尽量表现出倾听的兴趣,听别人讲话时要正视对方,切忌小动作,以免对方认为你不耐烦;力求在对方的角色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对对方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不要轻易地与对方争论或枉加评论。

(三)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1 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样表现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卡耐基在《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出六种途径:真诚地对待别人;微笑;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篇11

活动时间:XX年10月26日

活动地点:801教室

活动负责人:王金尤

活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09-1班全体同学

活动背景:据心理学家分析,大多数才踏入大学的新生,都会经过一过心理调适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会逐渐的融入到大学的生活当中,充分的享受快乐和充足的时光。

和中学时代相比,大学里的学习丛内容、目的、方法、坏境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

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大学的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大学学习的适应以及应对来自学习方面得压力,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

上大学前我们已经交了好多朋友,在一个未成年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单纯、随意。

进入大学一年多了,同学们对大学生活已经适应了,为了更好的增强班级的凝集力、巩固友谊,我们公共事务管理09-1班举行了心理活动,让同学们一起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增进彼此的感情。

活动目的:大学同窗好友的友谊,是每个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通过这次活动希望能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每个同学身上,通过大家的参与以增进彼此的了解,认识彼此,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一份责任,要善于发现别人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帮助别人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把笑脸带给每个人。

活动内容:活动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主持人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心理活动的主题,活动背景以及活动流程。分别为:人际关系对心理的影响,彼此进行优点的点评,对大学生几个心理问题的讨论,针对问题进行角色扮演和活动感想进行总结环节。

1、人际关系对心理的影响

本坏节主要由主持人首先向参加活动的同学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定势效应,晕轮效应,蝴蝶效应等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有趣的演示以及人际交往中解决人际冲突等策略的内容“人际交往时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保证正常的人际交往才会有正常的心理坏境所以进行这场教育是必要的,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系统的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与他人相处、沟通、交流。”

2、彼此进行优点点评坏节

本次活动主持人要求每一位同学坐在同学中间接受大家的点评,通过大家的点评,知道了原来自己子别人心中的位置。

3、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讨论

为了紧扣心理活动主题,主要由同学进行了分组讨论主要的心理问题。

4、游戏互动

本坏节由主持人向每一个小组的同学确定一个命题,让每个同学进行复分析后进行角色扮演。

5、活动感想环节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069-02

归因是指人们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1]。农业研究生人际交往归因即农业研究生对交往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有意无意地进行寻查或探索。当交往成功时,他们可能把成功归于自身的努力或他人性格;当交往失败时,可能把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或者归于偶然事件。根据归因理论,学生的归因一般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学生往往把人际交往的成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这样能够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信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交往行为,即使失败了,也能够保持良好心态。相反,如果学生把交往的成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原因,就会降低他们的交往动机,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对将来交往成功的期望不高,也不愿付出努力与人交流,这种错误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到目前为止,除了韩仁生等人对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成败的归因特点进行过细致研究[2]以及一些研究者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归因进行相关研究外[3],鲜有学者对农业研究生群体进行人际交往的归因研究。本文希望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农业研究生人际交往的归因特点,以及对农业研究生群体中存在的错误归因方式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使高校农业研究生提高交往动机,增强自信心,保持较高的交往成功期望和积极的情绪体验。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团体施测,无时间限制,共发放300份,剔除无效问卷39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261份。

2.测量工具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由lefcourt等(1979)编制,共48个条目,24个涉及学业成就,24个涉及人际关系,基于研究需要,只取其中24道人际交往归因题目。该部分涉及成功和失败条目各12条,该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都是0.62,表明该量表是可靠的测量工具。

3.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统计使用SPSS17.0版,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及事后多重比较进行比较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农业研究生人际交往归因的一般特点

从表1可以发现,农业研究生对人际交往的成功归因时,各因素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努力、背景、能力和运气,即他们认为人际交往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努力,其次是背景,再次是能力和背景。我们还可以发现,努力、背景和能力明显高于运气原因,是农业研究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原因,而运气是交往成功的非主要原因。农业研究生对人际交往的失败归因时,各因素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努力、背景、能力和运气,但四个原因上得分的差异较小。

内部归因是指把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归因于个体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归因是指把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背景、运气等。从表2可以发现,在成功结果上,内部归因的平均分均高于外部归因的平均分,并且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

2.四种原因知觉在性别、文理科和成败上的差异

从表3可以发现,在决定各种原因的方差方面,成败因素的作用非常明显(p

三、讨论

1.农业专业研究生人际交往归因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农业研究生对成功结果的归因明显倾向于内控,且较少的归因于运气,而对失败结果的归因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国内关于大学生的交往归因研究基本一致[4]。其原因可能是农业研究生归因中存在“自利性归因偏差”[5]。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一种趋乐避苦的欲望,它能作为动力而激起人的行为。农业研究生把交往成功归因于自身原因,这是为了保护自尊心、消除焦虑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防御归因,也是建立在动机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归因偏差。但农业研究生并没有把交往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多年的学习和积累后,逐渐意识到人际关系不融洽不仅与他人、运气有关,而且也跟自身的能力、努力和性格有关。因此,在对失败的人际交往归因时,并没有明显的归因于外部原因。

2.农业专业研究生的人际交往归因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农业研究生的人际交往归因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国内的有关大学生的研究不一致[3]。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学历的升高男女生对人际交往成败的原因认识更加深刻,并逐渐趋于理性,在性别上的差异逐渐缩小。

3.交互作用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能力原因上性别因素和成败因素的二次交互作用显著。在成功结果上女生在能力上的平均得分高于男生;在失败结果上,男生在能力上的平均得分高于女生。

四、对策

1.立“内控型”的归因方式

由于归因偏差是产生人际交往矛盾和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应当减少归因偏差,引导研究生建立“内控型”的心理控制点。内控型的人能对社会信息进行独立判断,更有内在动力以稳定地追求既定目标,而外控型的人更倾向于依从或从众,更倾向于接受外部信息的暗示,依赖于外部环境与他人的指示或诱导。本研究发现,研究生在交往成功时总体趋于内控型,但交往失败时内控倾向不明显。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改善研究生在交往失败时的归因方式。如何使外控的人逐渐转为内控为主,这种“自我监控”的人格特质,近年来成为影响组织人格基本归因的主要因素,是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校管理机制上应把培养研究生内控型人格特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着力培养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决断能力,引导他们用理性思维来应对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避免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要引导研究生克服归因从众,就要提高研究生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对大多数人认同的意见和看法,也要作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分析,引导研究生在群体的“讨论”中做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考。同时要提高元认知水平,改进心理认知策略。教育者应在教育过程中,包括研究生的生活指导中,有意识地提高研究生元认知水平的指导与训练,使研究生能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应对策略,逐渐了解和把握自我认知的主要方式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适应社会图式的应对策略,避免个体归因的偏差[4]。

2.开展人际交往的归因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改变消极的归因方式

本研究发现,与文科女生相比,男生和理科女生在能力上的归因方式比较消极。消极的归因模式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要给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沟通环境,增加他们人际交往的成功机会,丰富他们的成功体验,提高人际互动的自信心。通过开展人际交往的归因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改变消极归因模式,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具体可采用在真实情境下的自我评估法及其他一些训练方法,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倾向于让受训练者在成功时作能力归因,在失败时作努力不够归因,通过反复训练,来增强和保持对将来成功的期望,增强交往动机,提高行为的积极性,从而改变以往消极的社交归因模式,形成有利于增强交往信心的积极的归因模式。同时,还要结合一定的社交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促进积极归因模式的良性运转[4]。

3.提供良好的学校、家庭环境

研究生教育应该改变重技能、轻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人际交往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体系当中。改变单纯的师传生学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互动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另外,由于家庭内部结构的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等会影响研究生的归因方式和归因风格,所以家长应为孩子树立榜样,努力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反对专制、单一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雅明.国内大学生同伴接受性人格特征及社会归因倾向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2000,(3).

[2]韩仁生.中小学生交往成败的归因研究[J].心理科学,1998,(5).

篇13

1.现状

日前,某高校的一项调查中显示,31.37%的大学生从不与老师沟通交流,47.06%的大学生认为老师的生活指导作用不大,71.57%的大学生有烦恼从不向老师倾诉,90.2%的大学生找老师只为了办理必要的手续…….由其他学校的相关调查可知,师生关系冷漠化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老师的工作也越发繁忙,师生间相互交流的时间和机会随之减少。第一,教师和学生处于“一对多”的比例,学生遇到问题也“自觉地”不去打扰。第二,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老师感觉比较严肃、难亲近,除非有事,不然绝不主动走近。第三,怕和老师关系好,别的同学“说闲话”。所以,虽然同学们有时候有意愿要和老师建立和谐的关系,却因种种原因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大学四年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如若大学生能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得到老师在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就可以更好地解决许多问题和矛盾,同时,与老师的和谐关系也会是人生一笔重要的财富。所以,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涯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如何走近老师,与老师建立和谐的关系值得我们思考。

2.意义

2.1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走近老师,可以优先掌握第一手信息,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与老师的良好关系也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感的需要,体会到自身价值,从而获得充实愉悦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2 可以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主动性

在改善和老师关系的过程中,可以使大学生充分的运用情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从走近老师到走近他人。同时人际交往也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不仅走近了老师,也能从老师的反应和评价中更深刻的了解自己。

2.3 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一种模式

大学生在校园中学会如何走近老师、能够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够举一反三,在初入社会时正确处理好社会关系。

2.4 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与老师的相处中,大学生能够对“尊重”“理解”“换位思考”等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2.5 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

大学生可以将走近老师的过程中所运用到的人际交往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并在日后处理其他关系时加以运用。同时,将知识进行总结也可以使学习生活更有效率。

3.措施

3.1 “敢为”

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角色是自己。师生关系也不例外。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首先从自身出发。大学生不能与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本身的不自信、不“敢为”。他们一方面想与教师亲密交往,另一方面又怕遭到拒绝。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通过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起来的。即使两个人的关系再远,通过交往也有可能逐步走近,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友好关系。很多同学之所以未能取得成功的师生交往,就是因为他们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被动退缩的方式。他们只愿做交往的响应者,而不愿成为交往的始动者。这种做法与人际交往的交互性原则恰恰是相悖的。因此,如果你想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就必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走近,用积极的态度鼓励自己,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要知道,你想结识老师这样的“贵人”,老师也同样想结识像你一样的“贵人”。

3.2 “调频”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往双方的相似性越多,就越容易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期待恰好互补时,往往最容易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是要寻找师生彼此认可的共同点。当彼此认同的时候,气氛就会变得友好融洽。也就是说,如果交往双方心理上相容的话,那么,一方的行为就很容易引起另一方肯定的反应,相反,如果双方处于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状态,一方的态度与行为就很容易被另一方否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接收方式和性格特点,而我们大学生要做的就是主动去了解老师的处事风格、喜好以及优缺点,并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寻求一个平台投其所好,以平衡彼此性格的冲突。按照人们的社会交往经验,如果你能身处对方的情绪状态中,能够完全感受到对方的心理感受,进而表达出自己对他的理解、关心、体贴和友爱,那么对方就会积极回应你,对你产生好感。这正是心理学上说的“情境同一性”原理。调整自己,寻找平台,并投其所好就是为了创造这样一种同一性,以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与老师产生双向回应,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3 “换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出发为人处世,因而常导致一些误解的发生。所以,若要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彼此的认同和理解,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偏见,我们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求我们大学生学会从老师的角度和处境去看待事情,发现他们处理问题的个性方式。只有设身处地地多为别人着想,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从而找到相处的最佳途径、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待别人。这在人际交往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因此,在与教师相处时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就会少一些误解和偏见,多一些理解与友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不成问题了。

3.4 “还原”

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只有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双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思想和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交往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然而大学生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老师置于“领导”的地位,与老师交往有下级对上级的感觉。这样在与老师沟通交流时就会出现障碍,不能做到以“真正的我”去交流。其实,老师也是平凡而真实的人,也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大学生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当中,要将老师还原为一个本色的人,把老师放在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以真诚的态度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做到互相的了解。当然,把老师还原为本质的人、和老师平等的交流并不是不尊重老师,相反,这种平等的态度正是尊重老师的体现。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学习中要懂得向老师示弱,学生的主动示弱会使老师有被需要的感觉。遇到困难或不懂的问题要学会向老师求助请教。老师感受到学生的信赖,就会更多的和学生进行交流。

3.5尊重

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无论老师的相貌美丑、脾气好坏都要予以尊重。不轻视也不是一味的阿谀奉承。要抱着信任老师的态度,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做到态度一致,不能人前赞美人后批评。尊重对方,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来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把尊重老师当做一种习惯,这样老师也会以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你,从而达到双赢。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成长。学会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大学生将学到的人际交往技能应用到以后的职场生涯中,还能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走进领导,建立和谐的职场关系。

参考文献

[1] 宁维卫,大学生发展与健康心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