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39: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精神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区别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曾轶可
90后是伪物种。伪物种严格限制成员,排异性极强,内部也有明确的分化。90后掌握最领先和敏锐的工具,获得最全面和前沿的资讯,他们过着最封闭最自我的生活。他们创造和掌握最难懂的语言,他们使用最贫瘠最结巴的形容词。90后用“一捆捆矛盾”把自己封入胶囊,让其他的世代(70后、80后)好奇得抓耳挠腮。
――蒋方舟
相关链接:90后谈理想
张强:做一名自由职业者;当一名志愿者;张梅倩:当上空姐或者当音乐人;邓瑞凯:做一个学者;刘迎迎:当一名出色的主持人;夏季:希望毕业后从事模具工作;龙沛:做一名作家;小叛:开一家自己的公司;磊洋:周游世界;王庄:做作家、主持人或是企业家;张雪:当演员;小新:环游世界;肖辰:希望尽快赚钱,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冰枫:科学家或翻译家:盛开:去北京学习、生活;董雯:将来当一名地理学家,游历世界;杨可欣:做一名记者,闲暇时间可以做做手工……
由以上所选的理想可见,如今90后的理想更为具体、实际。信息的发达使得他们对某些职业的了解和理解更加深刻,而抛却了广义的模糊性;而且自由也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有自由的理想,才会有自由的人格。
WHO:你们是谁?
我们是90后,我们被称为90后,有时候也自称90后,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样划分人群是否得当,可是当我们中的某些人因为好的事情或者不好的事情出了名时,人们会说:“看,他(们)/她(们)是90后!”当我们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称号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样的称号究竟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但是不论好坏,现在大家都按习惯来。总之,我们是90后,这个帽子估计我们得戴上一段时间了。
WHEN:你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从理论上说,我们90后这个分类是按出生时间分的,即出生在1990年至1999年十年间的孩子,不论男女。当然我并不明白出生在1989年12月31日的人和出生在1990年1月1日的人有什么区别,也不明白出生在1999年12月31日和出生在2000年1月1日的人有何区别,他们只差一天,如果差一年,那又有什么区别呢?即使有区别,我想也不比出生在1990年和1999年的区别大。
如果要问这个称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大概在2003年,这一年,“80后”这个称号出现,接着,才有“70后”和“90后”等等这样的叫法。这么说来,我们已经被这样称呼六年多了。
WHAT:你们是什么样的一群人?
虽然我们这群90年代出生的孩子还没有真正登上社会的舞台,还处在被呵护、被教育的阶段,但是我们普遍地早熟,就乐意成为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
我们是向上的,虽然有时候也感到迷惘;我们喜欢展示自我,让自己成为众人的焦点;我们有时候会很自大,甚至是自私,但是我们有时候也会尽自己所能,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很乐意于通过互联网接触世界,互联网基本上是我们了解社会的窗口;我们有比80后更多的零花钱,当然有时候跟父母的关系也很糟;我们注重外表,所以很喜欢打扮,但不是所有的90后都是非主流一族,虽然有时候觉得非主流不错,但是大人们看待非主流都是带有歧视性的;我们不喜欢被当作异族看待,我们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
WHY:你们为何是这样?
我们自我,那是因为我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从小习惯了被娇生惯养,成为世界的中心;我们孤单,同样是因为我们没有兄弟姐妹;我们喜欢并且习惯展示自己,我们喜欢并善于打扮,是因为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环境让我们有了这些条件,既然有展示自己的条件,为何不这样做?我们也不喜欢跟父母产生矛盾,可是有的时候难免发生争执;我们跟80后没有仇恨,但是由于我们成为了最被关注的对象后,八零后的“垮掉的一代”的称呼被强加给了我们,我们感到不公;同时我们也不喜欢80后对我们妄加指责,我们不想跟他们对立……
WHICH:哪一些是你们的代表?
英国对于青少年犯罪的改革和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近年来其又加强了立法工作,2009年11月出台的《青少年量刑指南》,是对1933年《儿童和青少年法》、1969年《儿童和青少年法》、1989年《儿童法案》以及1998年《犯罪和骚乱法》和最新颁布的2008年《刑事司法与移民法》中关于青少年司法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其不仅进一步明确了青少年罪犯量刑时的应当考虑的原则,也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将某些应当考虑的量型因素细化。参考历史资料,英国青少年司法体系既关注了20世界90年代以前的福利原则,同时也明确了新的指导思想,这些内容均在2009年英国量刑指导委员会出台的《青少年量刑的主要原则》有所体现,其介绍英国青少年量刑中的主要原则和可参考的量刑因素,为我国今后青少年犯罪的量刑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英国青少年量刑指南中的主要原则
(一)罪刑相适应原则
指南中明确指出了量刑必须和青少年罪犯所表现的犯罪社会严重性保持相适应,同时不能施加更多的限制自由的条款。估算这种应受处罚性和引起的危害时,不仅要包括已经产生的还要包括引起的和可预见的危害结果,同时其明确了从主观方面明知、蓄意、轻率、疏忽主观方面的四个层次而有不同的可处罚性。另外还要考虑到其人身危险性,以及先前是否曾经犯过类似犯罪这些相关因素。
为了保证这一原则更加顺利的开展,不仅要考虑任何适用于罪犯的减刑要素和认罪的减刑情节,在具体适用时还需要一个比普通法庭审理更多的信息,通过律师事实的陈述和量刑前报告制度(pre-sentence report),这项工作主要由1998年《犯罪和扰乱治安法》中确立的具有不同经验的和技能的服务人员组成的青少年犯罪工作组(Youth Offending Team)来完成。
(二)量刑个别化原则
个别化原则可谓是对传统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超越和突破,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是青少年的量刑路径应与成年人不同,但在青少年中是否有区别以及何种区别则做法不一。2009年《英国青少年量刑指南》中明确指出了“个别化”原则,在“青少年”这类群体中,对青少年罪犯的处置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在年龄段的前半段、中间、或后半段而有所不同。量刑时,不仅仅要看生理年龄,其还将青少年的心理年龄或其成熟度看的同生理年龄一样重要。这不仅是对失足青少年的人文关怀,也是对实质正义的重要体现。
(三)福利原则
福利原则来源于一些慈善家和儿童保护者的建议,用于最大限度的保障青少年的权益,在其他规范中曾有不同的措词,如“更大的利益(best interests)”“幸福(well being)”。尽管有不同的含义,但不会因为这些形态差异词汇而产生不同的判决。
1933年的《儿童和少年法案》曾明确了“福利原则”,其第44条规定:“每个法庭在审理被捕的儿童和少年之前,无论是作为罪犯还是其他的情形,都应当考虑到儿童和少年的福利,在适当的案件中采取措施,把他们从不良的环境中解救出来,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制定用于拯救他们的有关教育和培训的条款”。2009年的《青少年量刑指南》中又重申了这一原则,并将其细化。并明确指出在具体适用时,法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在刑事司法体系中青少年发生率较高的心理健康问题。
2.青少年智能障碍和认知困难的高发生率。
3.谈话和语言障碍也许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不能和法庭交流,不能明白执行制裁的含义或者不明白履行制裁而产生的义务。
4.青少年预期的范围和程度:在法律诉讼中,他们将通过他们行为的的权威和效果来辨别行为的性质。
5.青少年容易自我伤害的弱点,特别是在监禁的环境中。
6.青春期内发生的变化的程度会导致实验性行为的产生。
7.青少年缺少或滥用经验而产生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或多或少受到年龄或社会经验的影响,甚至心智发育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监禁或社区刑罚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同时考虑到青少年司法体系的主要目标是遏制犯罪的事实,以预防犯罪和再犯罪为主要目标,法庭通常需要寻求确保更好的证明和反映这些伤害的信息途径,必要时,为了保证适用更适合的刑罚例如各种非监禁刑罚和具体实施情况,也需要适当的评估工作。
二、影响罪与罚的主要因素
人们普遍认为青少年应该比相同情况下的成年人量刑轻,《青少年量刑指南》明确指出,这种差距随着罪犯的年龄越接近18岁差距就会越小,人们形成这样的认识一般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期许之上:一方面这是因为青少年不像成年人那样有相当的社会经验和个人能力去认识他们作用于被害人身上的行为而产生的影响,也不能预料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和悲伤,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很难特别是在酒精的作用下抵制诱惑。
另外,指南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没有不适当的处罚或耻辱刑,青少年有更大的机会从错误中学习。特别是法庭的处罚会对青少年的前途和机会以及有效融入社会的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一点和标记理论有着相似之处,“公开宣布的惩罚已经给罪犯打上烙印并使其失去成为守法公民的资格,刑罚的过程应该能够推动罪犯返回社会成为守法的公民。罪犯在服刑完成之后,不应被排斥于社会之外,而应完全回归社会,作为守法的公民”。
因此在青少年具体量刑时应当严格审核证据,尽可能合理恰当的适用量刑的相关因素。该指南还特别举了一个示例,当审理一个涉及性行为的青少年罪犯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二者之间的强制性或者虐待性的关系或者其他除了双方合意的行为,法庭需要注意的是探索发现性别认同或性别取向或许会导致犯罪行为。依赖于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当该行为源于性不成熟或性困惑时,罪犯也许减轻刑罚。该量刑指南不仅将罪犯的年龄(实际年龄和心理年龄)、犯罪行为的社会严重性、再犯的可能性、再犯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等传统因素予以考量,还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
1.是否受到周围成年人的影响,因为青少年受影响后更容易产生自我伤害的风险。
2.考虑青少年罪犯是否成熟到足以鉴别他自己行为结果,在冲动的基础上罪犯行为的程度和犯罪,罪犯行为受到无经验、情绪异常和其他消极因素的制约。
3.在青少年犯罪的背景下经常出现的因素包括:家庭的低收入、破旧的住房、不良的就业记录、低学历、家庭成员犯罪经验或暴力、滥用(通常在家中会伴随苛刻或不正常的行为准则)和错用药品的过早的经历的影响。
4.是否曾经或正在处于“监管”之中,有证据证明这些被“监管”的青少年有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进入刑法司法程序的危险。
5.罪犯是否有精神问题、认知障碍、学习或者其他障碍的情况,研究发现在青少年司法体系特别是监狱中的青少年的这些问题有很高的发生率。
此外在特殊情况下,有些青少年参与到法庭审理中会感到受歧视或者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会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种族的划分和性别的歧视。
很显然,这些因素并不是都会产生不良行为(因为有些有经历的人并没有实施犯罪行为),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因素或多或少会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法官要综合考量青少年的个人、家庭、社会因素,以及教育背景或身体健康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也要鼓励青少年罪犯修复与被害人和社会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量刑的初衷。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为前面的判断、从而做出一个较为适合的判决。
三、英国青少年量刑指南的启示
英国青少年量刑指南的出台对我国关于青少年犯罪的量刑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各国国情和司法体制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但是如果在改革过程中,认真考察其他国家的先进量刑经验,也许会对我国青少年的量刑工作产生积极地影响。
(一)福利原则与“打击犯罪”冲突下的协调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了对青少年犯罪的处理应当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但毕竟青少年的侵害了社会法益,社会必然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反应,而青少年作为特殊的保护人群,又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打击。因此如何协调“保护青少年”使之利益最大化和对依法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进行惩处显得至关重要。
而从我国目前立法现状及刚出台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来看,“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指导思想并没有在行文中明确体现。另一方面福利原则与我们“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指导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前者不仅考虑到教育罪犯的问题,还明确了预防犯罪和再犯罪的主要目标,以及青少年罪犯日后怎样更好的融入社会以及与直接被害人和社会整体进行社会关系的修复,是一种双向保护的思想。
(二)规则模式下的青少年量刑建议
2010年《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中对于青少年(我国法律中通常使用“未成年人”一词)罪犯量刑时明确指出,“应当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认识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60%;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50%。”
分类号 G760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互动与交流的缺损以及重复的、局限的行为或兴趣。ASD最早的症状出现在生命的头一两年,但是诊断的平均年龄通常为3岁。美国儿科学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07)建议在18个月和24个月时对幼儿进行ASD的普遍筛查。对AS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有助于增加儿童从早期干预中获益的机会。因此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试图越来越早地识别ASD,开展了对3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ASD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1 ASD的早期行为迹象
由于尚未发现ASD的生物学标志,因此其筛查和诊断主要以儿童的行为特征和发育史为基础。了解ASD的早期危险信号,有助于ASD的早期筛查与识别。
在社会互动与交流方面,父母提到ASD儿童在生命的头一年中,会出现:极端的气质和行为(包括易激惹和令人担忧的被动);目光接触差;对其他人的声音(尤其是喊名字时)反应不佳;尝试进行游戏与互动的行为差;注视物体的兴趣胜过对人的兴趣;不会用手表达自己的需求或出现较晚;反复咿呀发声少;缺少兴奋的、快乐的、互动性的情绪表达等。在重复和刻板的行为方面,这类行为最早会在什么时间出现尚未达成共识。婴儿在正常发展中也会表现出节奏性的重复动作,如踢脚、挥手、弹跳、敲打等,在某种方式上与年龄较大的自闭症儿童相似。这种重复行为在第一年是常见的,但在一岁后会减少。父母的回顾性报告指出,刻板行为一般出现在2岁,而非生命的第一年。2岁时某些儿童身上的刻板重复会达到临床界值。在2岁和3岁时,ASD症状集中在社会互动和交流方面,并且经常伴随有多方面机能的滞后,包括动作和非言语的认知发展。
综合国内外有关ASD早期行为特点的研究成果,下面对ASD的婴幼儿在社会交流与互动、语言与认知发展、动作发展以及其方面特点进行了概括,见表1。
2 ASD的早期诊断程序及方法
Bishop等人在2008年时提出对ASD的早期诊断应遵循群体筛查、重点筛查和最终诊断这样的程序,建议从多维度、多领域进行ASD的早期诊断,包括医学方面的检查(主要是通过检查听力和视力来排除感觉损伤,进行基因检测和神经学的检测)、对父母的访谈、专业工作者对儿童的观察、对儿童进行发展及语言测验等。国内邬方彦等人拟定了一套在社区儿童中进行自闭症筛查的流程:幼儿在18个月进行预防接种或常规体检时,在社区医院用《幼儿自闭症筛查表(中文版)》(the 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CHAT-23)A部分问卷来做初步筛查;筛查为阳性的需转至二级或三级医院儿保科用CHAT一23的B部分做进一步筛查;初筛阳性者以及任何通过筛查,但被非专科医生、教师或家长怀疑为ASD的孩子由三级医院专科医生进行评估、诊断,评估异常者建立专科病史,列为随访干预对象。Chien等人在2009年时提出对ASD儿童的两阶段筛查方案,第一阶段用《父母担忧问题核查表》(the Parental Concem Checklist,PCC)对父母担忧的儿童发展问题进行核查,按筛查结果分为正常组、临界组和高风险组。第二阶段对于临界组直接用《幼儿自闭症筛查表(修订版)》(the Modified Checklist for Autism inToddlers,M-CHAT)进行再次核查,高风险组直接用《自闭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the 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Revised,ADI-R)进行诊断。
2.1 初级水平的筛查及工具
群体筛查即初级水平的筛查,主要是针对一般人群中有风险的儿童进行筛查。初级水平的筛查工具适用于基层保健场所,下面是一些常用ASD的初级筛查工具。其中敏感性是指从人群中正确鉴别真阳性的比率,敏感性越高,说明工具正确鉴别ASD的性能越好。特异性是指正确鉴别真阴性的比率,衡量的是工具区分非ASD的优劣程度。
《幼儿自闭症筛查表》一直被广泛使用,常作为对18个月幼儿的自闭症核心症状的早期筛查工具。CHAT包括两部分:9道父母回答的题目和5个专业人员观察评定的题目。所有问题用“是”或“否”来回答,可以在5—10分钟内完成。单独采用CHAT敏感性不高,阳性发现率偏低,易出现漏诊。
《幼儿自闭症筛查表(修订版)》在CHAT父母回答的9道题目的基础上增加到23个题目,删除了专业人员观察的项目,比原先的量表更为精确,可作为有效的筛查工具。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0.87和0.99。
《幼儿自闭症筛查表(中文版)》是将M—CHAT的23个题目与CHAT的观察部分结合在一起并翻译成中文而形成的一个筛查工具。该工具适用于心理年龄为18—24个月龄的幼儿。用不同的判别标准计算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有所区别。在父母问卷部分的23道题目中,如果有6道题没通过,该工具的敏感性为0.84,特异性为0.85;23道题目中,有7个核心项目,如果其中2项不通过,则该量表的敏感性为0.93,特异性是0.77。观察部分5道题,其中有一道题测量儿童的心理年龄,其余4个项目中任意2项不通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4和O.91。Wong等人建议用父母问卷部分进行最初筛查,筛查阳性的可由经过培训的健康专家进行观察评定。国内研究表明,CHAT一23可以作为早期发现儿童自闭症的一种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筛查方法。
《第一阶段的广泛发育障碍筛查测试》(Stage 1 ofthe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Screening Test Ⅱ,PDDST—Ⅱ Stagel)适用于基层医疗部门的初次筛查,包括22个项目,描述的是12-24个月儿童的典型行为。选项为“是,通常是这样”或“否,通常不是这样”。如果有5个或5个以上回答“是”,就被认为有ASD的风险。
《自闭症特质早期筛查表》(the Early Screening forAutistic Traits,ESAT)适用于14-15个月的幼儿。工具有两种形式,4个项目的EAST和14个项目的EAST。4个项目的ESAT是预先筛查工具,由养育者对有关儿童在游戏、情绪表达和对刺激反应方面的问题做出回答,一般只需3分钟。如果幼儿在4个项目中有1个以上不通过,就被筛查为阳性。14个项目的ESAT要求由养育者和心理学工作者回答有关儿童行为的问题。3个或3个以上不通过就算是阳性。ESAT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偏低。EAST的优势在于4个项目的版本非常简洁,操作方便,因此增加了实用性,但同时也可能增加假阳性的比例。
《1岁核查表》(the First Year Inventory,YFI)是专门针对12个月婴儿的ASD筛查量表,包含63道由父母回答的题目。该工具包括“人际一沟通”和“感觉一调节”功能两类,容易操作,可能是很有前景的筛查工具,但题目太多,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测量指标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父母担忧问题核查表》是由台湾学者Lung等人编制的中文版的筛查表,包括8个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涉及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和人际沟通四个方面的发展,针对父母对6-18个月婴幼儿发展过程中所担心的问题进行核查。该工具操作简便,容易实施,但目前有关该工具的研究还比较少。
《婴幼儿核查表》(The Infant-Toddler Checklist.ITC)是《沟通与象征发展量表》(Communication and Symbolic Behavior Scales Developmental Profile,CSBSDP)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24个有关人际沟通发展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是询问父母对孩子的发育是否担忧的问题。该工具用于检测6-24个月的婴幼儿是否存在沟通方面的问题。虽然ITC并非专门针对ASD制定的筛查工具,但研究表明,ITC在筛选高风险ASD和其他发育延迟的儿童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0.89。Wetherby等人对5385名幼儿用ITC进行了筛查,结果显示敏感性为0.93,未报告特异性指标。如果需要将ASD与其他发展障碍区分开来的话,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评价。
Dababnah等以及Barton等对ASD初级筛查中常用的各种筛查工具进行了总结,见表2。
2.2 重点筛查及工具
重点筛查即二级水平的筛查,是针对发育延缓或可能有发育延缓风险的儿童进行的筛查。二级水平的筛查目的主要是区分儿童是ASD儿童还是其他发育障碍儿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二级水平的筛查工具。
《自闭症行为核查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共由57条有关自闭症患儿的感觉、行为、情绪、语言等方面异常表现或症状的项目组成。ABC的评定标准为根据每一项目在量表中的不同负荷分别计1、2、3、4分,将各项得分相加成量表总分,总分越高提示儿童自闭症症状越严重。ABC的敏感性为0.76-0.97,特异性为0.38-0.58,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2岁自闭症儿筛查测试》(The Screening Test forAutism in Two-Year-Olds,STAT)是专门针对ASD的筛查工具,原先主要适用于24—36个月的幼儿,后来的研究表明,STAT也适用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与儿童的互动中观察儿童在模仿、游戏和交流领域的表现,大约需要20分钟。测试包括12项活动,按通过或失败来记分。该量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较为理想,分别为0.95和0.73,STAT似乎是将ASD与其它发育延缓问题区分开的颇有发展前景的筛查工具。
《第二阶段广泛发育障碍筛查测试》(Stage 2 of The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Screening Test Ⅱ.PDDSTⅡ Stage 2)主要用于发育门诊,包括14个项目,用于区分ASD和其它发展延迟问题,其敏感性为0.73,特异性为0.49。《第三阶段的广泛发育障碍筛查测试》(Stage 3 of The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bcreemngTest Ⅱ.PDDST-Ⅱ Stage 3),用于专科门诊,包括12个项目,可以对疑似AsD的儿童进行更为细致的筛查,其敏感性为0.58,特异性为0.60。
《儿童自闭症特质的婴幼儿筛查表》(the Baby andInfant Scree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Trmts,BISCUIT)主要适用于17-37个月的幼儿,由父母报告,同时儿童也要在场。该量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有62个项目,测量自闭症、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PDD-NOS)的核心症状,不做诊断,约需20分钟,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7。第二部分有65个项目,测量伴随ASD常会出现的行为症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第三部分有17个项目,用来评估ASD儿童常见的挑战(攻击/破坏行为、刻板行为以及自我伤害行为),内部一致性系数为O.91。BISCUIT的敏感性为0.93,特异性为0.87。研究表明,BISCUIT对于疑似有发展延迟的儿童(二级水平的筛查)更为敏感。该量表的优势在于专业人员可以灵活选择量表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时间不允许就可以省略不用),还可作为一种检测早期干预效果的工具。
《婴儿自闭症观察量表》(the Autism ObservationScale for Infants,AOSI)是专门针对6—18个月婴儿的筛查工具,包括18个项目,通过半结构化的游戏活动来观察、评价儿童在目光接触、视觉跟踪、社会性微笑和社会兴趣方面的行为特点。评价过程一般需要花费15—20分钟。该量表具有很好的评分者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为中到良,并有很好的预测效度,敏感性为0.84,特异性为0.98。
《沟通与象征发展量表》(Communication andSymbolic Behavior Scales Developmental Profile,CSBS DP)是一个用于评价12-24个月龄幼儿沟通与象征能力的标准化工具。该工具包括三部分:父母问卷ITC、《养育者问卷》(Caregiver Questionnaire,CQ)和《自闭症危险信号量表》(The Scale of Red Flags for autism,SORF)。ITC用于初级阶段的筛查,筛查为阳性的儿童,可以用SORF来进一步评估婴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SORF要对幼儿进行面对面的直接观察,对其与父母和医生互动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录像,然后评分。在评价过程中,养育者要在场,鼓励儿童进行自发的沟通和游戏。评价时热身时间大约为10分钟,评估需要30—40分钟。SOR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O.87和0.75。CSBS DP不仅适合于ASD年幼儿童的筛查,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而且能为干预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Dababnah等人对ASD重点筛查中常用的各种筛查工具进行了总结,见表3。
2.3 最终诊断及工具
最终诊断可以参考美国精神病学会2013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诊断标准,借鉴有关ASD的诊断工具,由专科医生做出评估。下面介绍的两个工具在国外被普遍认为是ASD诊断的黄金标准。
《自闭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the Autism Diag-nostie Interview-Revised,ADI-R)是ASD诊断中应用最广的半结构化访谈。ADI-R提供可以量化的分数,用以说明儿童在交流、社会互动和局限的重复行为方面症状的严重程度。对于3岁以下儿童,这个工具的效度尚未确立。目前幼儿版本的量表正在发展之中。由于修订工具尚未普遍使用,因此在应用这一工具来解释3岁以下儿童的分数时要谨慎。
《自闭症诊断性观察量表》(the Autism DiagnosticObservation Schedule-Generic,ADOS-G)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自闭症诊断工具,是在半结构化的情境中观察儿童在人际、互动、交流和游戏或重复中的表现的工具,适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ADOS-G由4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针对语言技能水平不同的儿童,由一系列标准化的任务组成,用来引发儿童在交流、社会互动、局限的重复。模块1适合于年龄很小的儿童,没有言语或只有单个词汇;模块2适合2-3岁的儿童,能说短语;模块3和4适合年龄较大的儿童。每个模块一般需要30分钟。Luyster等人于2009年对ADOS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婴幼儿模块》(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Toddler Module,ADOS-TM),将适用范围扩展到实足年龄和非言语智龄大于12个月且实足年龄小于30个月的婴幼儿。
3 ASD早期筛查与诊断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对AS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取得了很多进展,对2岁幼儿进行ASD的准确诊断已成为可能,一些测量工具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出现了不少颇有前景的早期筛查工具,这有利于尽早检测出有风险的ASD儿童,并及早加以干预,但同时AS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首先,目前较公认的ASD早期诊断意味着在对2岁以下幼儿进行诊断,但有关ASD的早期筛查和评估工具关注的领域、强调的重点有差异,在操作方法、使用成本、测量指标、适用年龄等方面各有千秋,既给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带来许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会造成测查结果的分歧与混乱。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对现有评估工具进一步加以提炼和完善,形成能够普遍认可、广泛推广的筛查与诊断工具。其次,国内康复机构对ASD评估工具的满意度并不高,原因在于国内的ASD的筛查与诊断工具主要以引进为主,自主开发的适合本土文化和语言特点的工具较少,在AS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方面还需要大力研发符合国情、实施方便、成本低廉、与国际接轨的有效工具,在筛查与诊断流程方面也需要考虑到各种成本与诊断效果的问题。再者,评估工具在与特殊教育计划、康复训练工作的结合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对于国外较为成熟的诊断工具、具有诊断和教育指导功能的量表尚未及时引进。另外,虽然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早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但随着诊断年龄的提前,错诊和漏诊的可能性会增加,有些儿童在早期筛查时发展正常,但之后出现退化或停滞不前,容易被漏诊,而有些儿童可能在诊断时表现出自闭症的虚假症状,但之后又出现正常发展,这些都会给家庭带来负面的影响。随着早期筛查与诊断年龄的提前,诊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值得关注。
4 ASD早期筛查与诊断的建议
4.1 加强婴幼儿的健康监测与ASD的早期筛查工作
国内一直没有关于ASD的流行病学数据,一些地区的报告显示ASD的发病率要低于国外的报道,这是国内ASD的现实情况还是健康监测不足等原因所致?政府有关部门及机构不仅需要在婴幼儿的健康监测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而且需要联合科研院所通过网络、社区宣传手册、各种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普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及ASD相关知识,提高民众对ASD的认识水平和觉察意识,健全ASD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机制,在社区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中尽早完善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将ASD的早期筛查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结合婴幼儿保健工作,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ASD早期筛查与诊断程序,规范ASD的早期筛查工作。
4.2 加强对康复机构和社区基层保健人员的培训
各种康复机构的从业人员在ASD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方面亟待提升,社区基层保健人员在ASD的早期检测和筛查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各种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和社区基层保健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对于ASD的早期行为迹象及诊断标准、筛查程序、实施方法、工具的规范使用方面等进行专业指导与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4.3 选择适当的ASD筛查与诊断工具
目前国内外有关AS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工具不断丰富,还有一些专门针对婴幼儿的测量工具,这些工具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各有特点,在测量方式和操作要求上有所区别。在各种筛查工具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到工具的测量属性,还要考虑到工具的实用性和使用成本,并与干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有些工具适用于不同阶段的筛查,但不能进行诊断,不能滥用和误用。有些工具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检验。
4.4 综合各种信息全面评估儿童的发展水平
父母(或养育者)的评价、专家的观察与诊断都会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是养育者对于要考察的问题没有较精确的理解,因此可能会导致高估或低估儿童的能力。专家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没有机会去评价儿童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不太可能像养育者那样能注意到那些不常出现的行为。因此,在做出诊断时,要尽可能地全面收集信息,将临床观察和父母(或养育者)的报告结合起来,将临床医生的诊断与心理学工作者的评价结合起来。
除了使用标准化的筛查与诊断工具外,在ASD儿童的评估中还应进行综合的心理评估,包括:认知评价;社交、情绪和行为功能的评估;当前适应功能的评价;以及言语一语言交流的评价。此外,儿童的早期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ASD的早期诊断时,除了以儿童发展的一般水平为参照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在评价疑似ASD的婴幼儿时,不仅要考虑人际交流方面的缺损,而且还要考虑气质的基本维度,考虑文化的差异对儿童的社会性和交流行为方面的影响。
对此,医学及妇产科资深医师专家指出,女性佩戴文胸时间长短与乳腺癌是否发病及发病几率大小并无关系,长时间佩戴文胸会影响乳腺部分淋巴液的正常流通,容易导致正常细胞癌变的说法没有依据。
乳腺癌发病最直接的因素是遗传基因,但几率只占5%~10%。而雌激素是乳腺癌发病的一个最重要的外源因素,有些女性长期服用丰乳产品,人为摄入高剂量雌激素,容易诱发癌症。此外,大量研究发现,月经初潮年龄早于12岁、独身、晚婚、过度肥胖、患乳腺不典型增生或乳管内状瘤病等癌前病变,以及喜好高脂、高蛋白饮食,长期精神紧张、极度抑郁、心理压力过大等,都是诱发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因此,乳腺癌的病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较大关系,而预防乳腺癌首先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1,定时起居,生活规律,不熬夜,不过度疲劳,力戒烟酒。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3,做好情绪保健,保持精神放松,采用不同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防止焦虑。4,饮食宜清淡,多吃豆制品,特别是黄豆类,其中含有异体酮,可缓解乳癌发病风险。5,不要戴着文胸入睡,应养成睡觉脱掉文胸的良好生活习惯。
专家同时指出,是娇嫩、敏感的体表柔软器官,佩戴胸罩不仅可以保护免受外力擦伤和直接碰撞,还可以支撑不下垂,保持的稳定性和形态,同时也能突出女性的形体美。而盲目“裸胸”就等于放弃了文胸塑形和保护的作用。
因此,戴文胸是必要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文胸。
1、要选择宽肩带的文胸,细肩带威胁颈椎健康
细肩带文胸危害:胸部的全部重量,最后都由肩带来承受,肩带过细,承托力弱,起不到稳定作用,易导致肩膀及周围肢体摩擦过度,迫使颈椎压力加大。宽肩带文胸好处:宽肩带文胸承托力更强也更均匀,使胸部重量均匀分散,同时由于宽肩带稳定性好,文胸不易位移,对驼背等还有矫正作用。
2、要选择罩杯合适贴合的文胸,过大过紧到易导致乳腺增生
文胸过紧,阻碍血液循环,易导致乳腺增生;文胸过大,无法稳定,时刻上下活动,也容易导致乳腺增生。一定要选择贴合的文胸,轻柔稳定,使出于静止状态。
常换内衣使女人更年轻
英国调查显示,52%的妇女承认,她们的内衣不是每天都换的。有微生物学家指出,内衣穿一天会残留0.1g排泄物即相当于大约1亿个大肠杆菌。而心理学家的调查指出,经常、甚至天天更换内衣的女性,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小3岁。
表面看以上数据,从卫生角度上,1亿给人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不知道这些细菌到底会分几批,会在何时,会通过什么途径影响我们的健康。从年龄数据上说,3岁的差距已经足以令她们尖叫。面对这些数据,各位女同胞是否还能稳坐?
暂时放下内衣更替的问题,先说说内衣之于女人的关系。内衣跟女息相关,外衣悦人,内衣悦己。超人气女星莫文蔚就是一直这么取悦自己的。她甚至利用内衣外穿来取悦世人,在她看来很有看头。她令内衣的作用已经逾越了单纯的保护功能,而是升华至愉悦自己又愉悦他人的作用了。再看看上世纪的麦姐,到今天近乎疯狂的LADY GAGA,都在印证这一点。
当我们感觉不愉快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做?大哭、发呆、暴吃或是疯狂购物?又有人说,“在经历过一次心理创伤后,开始购置新的内衣,就是心伤愈合的一大标志。”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购买内衣来自我调整不愉快的情绪?内衣是女人的私物,不外露却精致。是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我们关注它是否能给女性身体感受舒适和美好,它同时也是女性们一种自我欣赏、自我关注和自我爱护的工具。在心情失落的时候,不妨购置一套内衣,宠爱自己,增强自信,让生活更有朝气。
4个信号提示女性该换文胸了:
一、肩带经常下滑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二个,文胸过小过松,上移后就轻易发生肩带滑落。另外就是选错肩带款式,每个人的肩型有所不同,有宽肩,窄肩,平肩,削肩等等,不同的肩型适合的款式也有所区别,比如削肩的人就要特别留意文胸的肩带设计不能太过外侧,要选择那些内收型设计,这样才不轻易往下滑。
关于肩带的另外一个常见的失误就是太窄,太松。要知道,胸部的提升绝大部分是靠肩带来的,所以肩带越宽,拉力越强的越好。太细的纯粹是装饰用,起到的拉升力实在是微乎其微。长此以往,你的美丽的坚挺的胸部一定会越来越垂。
二、胸杯经常上移
这个题目很普遍哦,经常在公众场所看见有JM在不自觉的往下扯文胸。呵呵,这通常都是由于你的文胸底边太松了,或者是文胸的尺寸选择失误,胸杯过浅,只能象个盘子一样浮在你的胸部上。这样当你一抬手的时候,文胸自然也就随着上去了。
三、胸部有压痕
文胸一解开,胸部上明显有道钢圈的印记。这个就更明显了,直接说明文胸的罩杯选择过小。要知道,钢圈可就象个框架一样,本应该是适合胸部轮廓然后给它一个承托力的,但假如过小压在胸部那,就会象切豆腐一样把原属于胸部的脂肪给它切出去,胸部就会越变越小了。要知道,胸部的70%的成份是脂肪,脂肪减少,自然胸部也就缩水了。
四、背部有勒痕
这个也是非常直观的题目,通常说明底边太紧了,需要放大尺寸。或者是底边太窄了,轻易勒进去,造成勒痕。要尽量改穿那些背带加宽的文胸。一来增加支撑力和固定性,二来可以分散和均衡脂肪。大概就是这五条了,JM们假如发现自己有这些题目,那就要马上去找一些真正专业的文胸店去重新选购了,最最少得搞清楚自己到底是穿多大的码的文胸才是合适的!
挤“事业线”挤出问题?
专家指出,挤不当可诱发乳腺增生!
不少年轻女性穿塑型内衣、贴硅胶或是把背部、胸部的肉往中间挤,来“挤出性感”。有的明星、模特更是使尽浑身解数把原来的小胸挤出深V效果,吸引眼球。于是,有媒体把比作女人的第二条“事业线”。但医学专家提醒,挤“事业线”美了外表却伤了,严重者还会引发乳腺增生以及临床容易和乳腺癌混淆的条块状硬块。
专家称,挤会减少或阻碍内淋巴液回流,静脉回血不畅,引起水肿、胀痛,腰背肌肉劳损,导致纤维增生、乳腺增生等症状。长时间穿过紧的塑型内衣不仅使胸部活动受限,还可能影响汗液排出,引起湿疹、毛囊炎、痱子等皮肤病,甚至还会使胸部出现条块状硬块,临床很容易和癌变混淆。此外,硅胶乳贴往往不透气,尤其是夏天佩戴容易造成长粉刺或乳晕过敏等皮肤病。
小测试:你戴文胸的方法正确吗?
请回答以下4个问题,就知道你有没有把内衣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A .戴着文胸,当手上举时,文胸下围的部分是否也跟着上提?
B .戴着文胸站立时,胸部中心部位是否空空的不服帖?
C .罩杯与肩带外侧有赘肉挤出吗?
D .肩带嵌到肩膀肉里面,背部的胸罩下围比胸前的下围高吗?
答案
若以上4个题目中有一题符合的话,表示你穿戴文胸的方法是错误的,要赶快纠正。正确方法如下:
1)将肩带套在肩上,上半身略往前倾,托住胸罩下面的钢圈。
2)将两边的全塞入罩杯内,上半身依旧呈45度,扣上扣环,然后轻按罩杯底幅边缘,固定文胸位置,把腋下和侧面的赘肉都塞进罩杯里。
第一件作品的偶然诞生,从地下室、出租屋的艰难哺育到如今的茁壮挺拔,我一路跟随,一路感动。他的眼睛,一如既往的清澈,亦不畏惧人们的窥视、直视、透视。他也许并不完美,却在不断地完美,性格与文化使他在大众近。乎苛刻的挑剔中依然壮硕。
在网上随手一查,竟发现“食草堂”已经得到了百度百科的详细解释,猛然发现这个我所熟知了10多年的的品牌真的长大了。在我7岁那年,家属楼破旧、潮湿的地下室里诞生了草堂的雏形。记忆中那潮气夹杂着牛皮的怪味让我至今依然感到亲切。
从小学、初中到留学海外,我对草堂第一家店的深刻印象定格在槐北路上的那个小屋子里,那是襁褓中的“食草堂”,我们称其“老堂”。父亲是个随性真实的人,草堂风格自然“遗传”了他的基因,在一件件产品中看不到匠气十足的雕琢,它们总是那副些许慵懒却倔强坚持的模样。
因为有了“草堂”我更加喜欢那条路,两旁高高的老槐树们总是伸展出细密的枝叶,搭出一条长长的绿荫,晴朗的天空下满地都是斑驳的阳光。街上门脸都是加工白铁皮和铝合金门窗的小作坊,“草堂”像个“异类”一样从破败的出租门脸里跳出来。
一直以来,“草堂”并没有虎视眈眈的一个所谓的目标,更没有多大的野心去妄谈占有。这只是一群热爱自由,却不苛求结果的人精神的结合,他所想做的,只是以最低调的姿态亲近生活并被生活接纳。也许,这就是他最真挚感动的力量,也许,这就是他最无可比拟的魅力。
14年的成长,草堂和草堂精神影响着一批人,也激发更多人对生活及生活方式的思索。就品牌而言,我们还很年轻,仍需要多元化的创新与进步。但“食草堂”所传递的对心灵的深耕,对人性的挖掘与激唤,将如灵魂般深刻,将被铭记与传承。
食草堂,请你自由的生长吧,不拘一格的凌乱枝叶是你的风格。时光流逝中,我仿佛看到那或许也是你未来的模样景象:单纯而令人敬畏。
泡一杯清茶——茶在杯中,我喝下,喝下的不是我的茶。这便是牛饮与品茶的区别。其实这倒不必被执着认定是背叛,我只是想说,那就去喝水吧,把茶留下,让他人去品,也许才不致暴殄天物。
海外留学回家,年年在机场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我出关时等我——那绝对是我的父亲。国际航班总在凌晨到达,但不论严寒还是大雾都阻挡不住他接我回家的喜悦。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就感到温暖,即使我们的交流并不频繁,但一双关切的眼睛总能道出他心底最深邃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