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知识管理的原则

知识管理的原则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知识管理的原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知识管理的原则

篇1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10-02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职能

1.知识获取职能。所谓知识获取,就是从各种信息源中发现、提取和挖掘知识的过程。它可分为人工获取、机器辅助的人工获取、机器自动获取三种类型。

2.知识中介职能。图书馆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实现文献使用部分的内容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户能够通过图书馆获得所需要的文献信息,为文献信息价值的开发与转换提供渠道。

3.知识转化职能。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个人知识与集体知识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相互转化。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分为个人隐性知识与集体隐性知识两部分。个人隐形知识与个人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包括具体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个人的知识结构、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判断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经验、生活阅历、思维模式、人际关系、兴趣特长,人的喜怒哀乐、直觉、偏好和激情,以及信仰、价值和奋斗目标等。

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首要任务。按照日本的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观点,这种知识转化可以概念化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在不同层次转化的螺旋上升过程。(1)社会化是指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员工之间、员工与用户之间主要通过仔细观察、面对面的交流、传授等方式分享各人的经历、经验、技能、诀窍等隐性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寻求个人知识共享的过程。(2)外在化是指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对隐性知识概念化,将其转化为他人易于理解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员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以、撰写专著或研究报告、进行演讲等方式展现出来,达到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用户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明晰化和显性化,使图书馆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他们的需求。(3)组合化是指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图书馆员通过各种方法对许多原始信息进行整理、编码、分类、排序、分析和研究等,提炼出用户所需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如图书馆员所做的文献资料汇编、知识组织与分类等。(4)内在化是指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图书馆员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取新的知识,在工作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内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基于内部化,可以重新开始新一轮知识转化,由此形成一种知识螺旋。因此,知识转化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另一种职能。

4.知识共享职能。知识共享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所有者向组织贡献自己的知识,使个人知识变成集体显性知识;二是个人从集体知识或知识库中发现并吸收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图书馆正是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知识的交流、传递与应用,来履行知识共享的职能,这些职能包括两种。(1)编码化策略。它是指通过图书馆内部的管理机制和沟通渠道,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编码化的工作流程、数据库或知识库中的内容。编码化的工作流程是将知识嵌入到图书馆的业务流、信息流或知识流,将工作流程编码化、规范化甚至标准化。数据库或知识库是组织知识的有效方式,知识通过编码进入数据库或知识库后,就可以方便地被其他馆员。(2)个人化策略。它是指将没有掌握某种知识的人和掌握该知识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5.交流职能。交流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在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中,一方面为了解用户的潜在与现实需求,开展与推广新的服务方式与内容,扩大对外合作与提高图书馆的国内外形象,图书馆都必须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另一方面只有在图书馆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和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才能使知识交流者得到启发和提高。

6.创新职能。创新既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是推动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种内在功能。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创新是多层面、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包括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流程创新等,这是图书馆自我改变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图书馆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再造的过程。

7.学习职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总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用户需求在变、科学技术在变、竞争对手的状况在变、信息市场在变、人们的观念和社会文化在变、用户与员工的知识结构在变、管理思想在变等,所有这些变化对现代图书馆管理提出了挑战,图书馆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再造,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学习成为图书馆的竞争要素和生存方式。

8.教育职能。图书馆从诞生到那一刻起就担负着社会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知识工作者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与竞争能力,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适应新环境的挑战。这样,继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教育就成为全社会的潮流。图书馆是能够提供大量知识信息的公益组织,必然成为人们进行素质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图书馆通过举办多种方式的培训班、讲座或学历学位教育来加强用户教育,培养用户鉴别、检索、选择和利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原则

1.开放原则。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以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它要求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的成员能把自己的知识,包括具体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共享到知识管理平台上去。同时此平台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以丰富图书馆知识库。

2.创新原则。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灵魂,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也是图书馆管理者对外部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体现。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想要在信息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尤其需要以创新作为图书馆发展的基本手段,摒弃保存、封闭和僵化的思想,突出变化、开放和灵活性。其创新内容包括管理理念、管理对象、管理职能、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工作和管理文化等。

3.共享原则。由于知识的使用和消费不会使知识减少,反而通过知识交互,人的知识会不断地得到更新和丰富。知识不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反而体现出要素边际收益递增性。此外,知识的不可独占性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使得知识的社会效益通常要高于知识产品给生产者个人带来的利益。

4.协作原则。基于知识的共享性,图书馆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包括知识服务、研究与开发和组织学习等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协作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与知识的拥有者个人相对独立,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知识才不会因员工的离开而流失。

5.人本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要体现人本原则,也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这里所指的“人”,不仅包括读者(用户),也包括图书馆员工。

6.激励原则。图书馆必须建立知识管理激励机制,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从而促进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7.层次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信息管理,即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查找和利用的过程。二是对知识的管理,即包括对客户、供应商和图书馆内部员工的知识加以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创造、价值评判和保护,并使这些知识资本化和产品化的过程。三是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也就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的管理。图书馆只有分析、认识管理的不同层次,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知识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游星雅.关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 谢咏芬.论中国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的演化[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3] 常雁红.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3).

[4] 沈金凤.信息化时代深化中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探讨[J].南方论刊,2009,(6).

篇2

目前,在中小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绩效工资分配的改革,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从2010年开始,所有事业单位都要进行分配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与其它普通高校相比,具有一些特殊性,主要是淡化纯理论科研,加强工学结合和操作技能。相应地,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也有自己的特点。

1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领导和员工全部参与进来,他们通过沟通的方式,将组织的目标、各自的职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等基本内容确定下来,通过不断沟通,让员工的得到必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大家共同完成绩效目标。许多学者常把绩效管理过程归结为四个或五个环节。其实,绩效管理作为一个管理过程,伴随管理活动的始终,它侧重于信息的沟通与绩效的提升,而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可以概括为:为了达到高职院校的目标,通过有效的沟通,使广大教职员工就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目标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达成共识,相互之间形成承诺;在不断给予教师激励、辅导和监督的基础上,提升教职员工各方面的水平和技能;对员工的品德、工作绩效、能力和态度等进行综合的检查和评价,从而确定其工作成绩和能力,为他们的报酬、晋升、调配、培训、激励、辞退等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推动教职员工做出有利于组织目标达成的管理过程。

2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高层领导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知识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系统要想真正发挥效用,学校领导必须有足够的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然而,许多领导缺乏绩效管理必要知识,不了解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改进等方面,因而学校缺乏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把绩效考核当成绩效管理,为了考核而考核;有的领导怕产生怕产生矛盾,甚至认为对教师实施绩效管理是多余的。对人才的使用和考核未提起重视,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2.2 中层干部执行不力,搞形式主义

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各部门管理者往往习惯于按部就班,倾向于原来的工作和思维模式,不愿承担更多的管理责任,对新工作,仅满足能交差就行。有制度有文件不认真执行,形式大于内容,比如在绩效管理方面,平时没有养成认真去做数据记录的习惯,到考核阶段,为避免矛盾,采取“轮流坐庄”的方式进行,对考核工作不去认真执行,把关不严,不能做到公平合理。这样,绩效管理就成了填表打钩仪式,尤其是考核阶段处于期末,往往草草了事。

2.3 各方面各部门配合不够,缺乏系统思想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部门或单位缺乏其它子系统的配合很难做到一枝独秀的。现在的高职院校都是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运作,各院校的许多涉及到绩效管理的评估、竞赛和选拔都是在教育厅的有关部门引领和指导下参与完成的。然而,上级的许多需要各个下属单位参与的项目,事先缺乏计划性,项目的制定和执行随意性大,经常搞得下级常忙于许多非常规事务,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同样,学校的绩效计划也往往缺乏和各个部门及教师沟通、协调,导致计划的执行实施困难。

因此,学校的绩效管理不光需要与上级主管部门的配合,也要与科研出版系统的配合,要有系统思想,才能取得成效。

2.4 绩效指标体系不科学、不完善

高职院校组建时间较晚,经验不足,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公认的考核指标体系。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教师的绩效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绩效指标。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不应像普通高校那样搞纯理论研究,而应当注重工学结合等方面,而实际情况:高职院校依旧把发表多少论文看成是科研绩效的主要指标。在教学和社会服务方面,虽然也定了许多指标,然而指标不科学或缺乏可操作性,没有有效地监督执行。

2.5 考核监控机制的缺失

监督环节是容易得罪人的,管理大师德里克也说过:人类在本性上是反抗被监督的。当然,教师绩效管理之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受到教师的抵触,还缘于绩效考核缺乏透明度,绩效管理没有制度化,缺乏前瞻性,导致考核的项目和标准缺乏公开化和明确化,教师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当然不知道自己在绩效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组织对他们的期望。到了期末考评时候,往往草草了事,得过且过。考核没有监督,没有投诉机制是主要原因。

3 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的原则

3.1 科学性与系统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一切科学研究工作的共同准则。高校教师考核指标体系, 设计应规范严谨,科学合理,理论上站得住脚, 实践中能准确全面反映实际状况;系统的绩效考核,要求对教师工作绩效做出一个全面的考察,同时也要求校内外各方面、各部门全面协调配合,把绩效管理看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做,不能顾此失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2 整体性与灵活性原则

教师的教学活动既然是一个系统工程, 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不能过分地突出某一因素而导致整个系统失衡。由于高校教师个人工作特点、任务内涵不同, 在教师绩效管理机制构建时应通盘考虑、注重平衡,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然,管理控制又要有弹性,毕竟学校各部门各专业的情况各不相同,教师的层次和情况都不同,要考虑不同情况的个性特点,还要考虑各种新情况的出现,要制定多种应变的预案且留有余地,采取多种灵活的管理方式和控制方法来达到绩效管理的目的。

3.3 定量与定性原则

对教学质量考核应贯彻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想结合的原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以传统的教师考核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讲,不是所有的指标都能进行量化的, 对于可以量化的,应逐一量化,保证定量考核的合理性。对于有些指标无法量化的,需要设置定性考核指标。

3.4 激励性与及时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一项普遍性的管理原则,它同样适用于教师的绩效管理。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激励比惩罚、比漠视效果都好,激励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也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及时性原则,一方面要求能及时、准确地获取绩效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就是一旦考核结果确定后,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考核结果反馈给教师,对于成绩的褒奖和错误的指正要及时,以实现正强化的效果。

3.5 重点管理与经济性原则

重点管理就是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最为重要的事项、活动或环节上。而经济性原则是把绩效管理的某些活动付出人力物力与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经济上的比较,只有当“物有所值”、利大于弊时才实施,如果一项活动费时费力,劳民伤财,而达到效果意义不大,那就不值得去做。这一方面要求应有选择地开展某些活动,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活动的各种耗费而提高效果。

篇3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12-01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各级政府和中职院校对实验实训设备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使各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的数量明显增多。实验实训管理中心要以“加强建设、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工作思路,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坚持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目标考核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一、责任心原则

在生活工作上我们做每件事都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把事情做好。在管理实验实训室也是如此,做到经常学习思考,思考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更直接地管理好,这样方法不行,换另一种方法,要不断地尝试创新新手段、新方法。日积月累,自不然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一套较为完善、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如果你抱着爱管不管、爱理不理的态度,学生上课纪律不管,任由学生乱动乱搞,损坏的不及时修复更换,那么实验实训室很快就瘫痪了,那就更不用说给学生提供什么好的实验实训场地了。高度的责任心,就是把实验实训室当成自己的家来管理。

二、分类原则

任何物品如果没有分类,就会乱七八糟,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有时能用的设备、工量具、仪器、元件等很可能无形中扔到垃圾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如果没有分好类别,有时还会把损坏的东西发给学生用,等发现后再去更换处理的话,那将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做好物品科学的分类,还可以提前了解哪些物品够用、哪些不够用、哪些好、哪些坏。要及时维修、补齐物品,提前做好学生下节课实验实训材料的准备,这样就不至于上课时处于被动的状态。

三、分组管理原则

分组管理原则是在上课过程中,按照班级的人数预先分为几个组来进行学生考勤、纪律、材料发放和回收的工作原则。例如:以一个班级70人来计算,上课前我会预先分好7组,每组十人,一个组长(一般是班干部),交代好7个组长所要完成的工作,所有工量具、仪器、元件均由组长负责发放、回收。实训完毕,遇到丢失、损坏的物品作好记录,该赔的赔,该修就修,做到责任到人。

四、维护和保养原则

大家都清楚,一间实验实训室无论你用多么先进的管理方法,都难免有损坏、丢失的情况出现,更何况我们有时面对一些基础差、素质低、无心向学的学生,这时实验实训设备就会出现人为损坏和自然损坏的情况。此时,对实验实训室的及时维修、保养、清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一向采取的方法是培养一些勤奋好学、“手脚干净”的学生作为实验实训室维护第二责任人,挑这些学生事要讲究方法的:

1、对专业感兴趣;

2、没有外出上网的习惯;

3、在班上没有担任主要职务;

4、喜欢动手实操。

这学期,我选择的两名学生是来自制冷121班的郑海成和罗家信同学,每天下午放学后,这两名学生都会准时来到实验室,然后我把当天的任务交代清楚,让他们尽量按要求完成。此外,还把第二天上课要用的实验实训设备整理分类好,这样学生一来上课,便能很快进入实操状态,达到最佳的实训效果。

五、期末盘点原则

众所周知,一学期下来,完好的、损坏的、易耗的、丢失的,哪些该修、哪些该换、哪些该买、哪些该清理的实训物品,心中都要有一个较清晰的数据。唯有这样,才能做到省心、省力、省财,及时做好第二学期的实训计划,该修就修,该换就换,该买就买,该扔就扔。

六、学生务必遵守的规则

1、不迟到,更不用说旷课、早退,有事请假。(不要喜欢来就来,不来就不来。)

2、带齐五样东西:书、笔、笔记本、作业本、草稿纸。

3、尽量保持室内的清洁。(允许吃东西,不允许带进实验实训室吃。)

4、绝对不允许在实验实训室内所有的地方乱写乱画。(如:实验台、绝缘垫、窗帘、墙面、设备、仪器、元器件等。)

5、爱物如爱己,绝对不允许出现小偷小摸、贪小便宜现象。

6、允许带手机,不允许上课期间玩手机、听歌、上Q、玩游戏等,并且在上课时,手机须处于关机或是振动状态,上课中途如有事,下课回复。

7、实操时,尽量保持安静,允许前后几台实验桌的同学互相研究,但不能做过大的窜动现象;如果借别人工量具、仪器、元件等物品的同学,下课前及时归还给同学;下课前五分钟,自己要负责清理好本实验台,整理好桌面的仪器。

8、不允许在实验实训室内睡觉。

篇4

Abstract: Quality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nagement of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of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phase, how the quality management is most concerned about by the managers. The paper will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and the measures of quality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1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对建筑工程质量达到好、 快、 省的目标所进行的对企业全部职能和活动的管理,既管企业的工程质量,也管企业的工作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的含义,从满足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应该是对质量、 成本、工期三者,进行综合的评价,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高质量。由于基本建设工程是通过规划、设计、 施工、安装等不同环节,都是由各单位分工协作完成的产品。因而它的质量管理工作牵涉到参与协作的各个部门,乃至于基建部门和国家建筑业管理部门。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工程建筑过程就是质量的形成过程,要保证工程建筑质量的关键,其实就是要把握好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关,并要求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程序办事。

1贯彻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遵纪守法的职业规范

在质量问题处理过程中,应根据客观事实,科学合理、不持偏见、公平公正的对待问题,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实事求是、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

2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严格检查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在产品质量检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根据产品的质量标准,用数据说话,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问题。

3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基本原则

市场经济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工程建筑在施工中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建立以“目标管理、质量策划、过程监控、阶段考核、持续改进”为过程的质量机制。施工中将坚持 “目标管理、质量策划、过程监控、阶段考核、持续改进”,形成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全方位管理活动。一次验收通过,保证工程质量。

(1)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整个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始,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以及特点, 来确定工程的总体质量目标和各阶段目标,并围绕目标配备相应的资源。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强调严肃性,我们投标时确立的质量目标就是承诺,要不折不扣地兑现并对我们的质量方针负责。

(2)质量策划

目标确立后,如何实现。即是质量策划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首先根据工程的特点,将质量目标层层分解,划分为各阶段目标,再根据各阶段目标进行资源配置和责任落实,包括项目经理部和公司总部的责任落实。

在工工程中标后,分阶段编制质量计划是项目质量管理的特色。在工程前期许多图纸还未到达,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将质量计划分为结构施工阶段、装饰施工阶段来制定和实施。

(3)过程监控

通过“过程监控”来保证工程质量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不发生偏差,或在发生局部偏差时能得以有效地纠正。过程考核形式主要有结构验收、工程预验、季度考核、随机抽查等形式。

以季度过程质量控制考核为例, 成立过程质量控制考核小组,由项目总工任组长,质量工程师任副组长,成员由有关技术人员组成。考核内容包括土建、装饰和安装各阶段实体质量情况,分包队伍情况,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资料情况等。过程质量考核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成绩现场打分,由项目经理签字认可,并做简短讲评,下发整改通知。

(4)阶段考核

阶段考核分为基础工程阶段、地上结构工程阶段和竣工阶段的考核。主要考核各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考核主要依据项目质量目标、制造成本目标,项目质量计划,项目质量计划、质量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以及资金回收指标等。

阶段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项目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为了更大限度地激发项目全体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为此我公司已专门制定了“工程项目管理责任目标考核与奖惩办法”,此办法在总结多年项目方针目标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对工程项目管理责任目标考核与奖惩作了具体的规定。

(5)建立质量管理制度

(1)会诊制度

我们根据公司近几年质量的经验,各分项工程层层交底、层层落实、记录完整,做到 “凡事有章可寻、 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对每一重要分项工程都编制了管理流程,以质量过程控制严要求保证最终质量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将采用“会诊制度”与“奖惩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彻底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2)样板引路制度

施工操作注重工序的优化、工艺的改进和工序的标准操作,在每项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进行样板施工,在样板施工中严格执行既定的施工方案,在样板施工过程中跟踪检查方案的执行情况,考核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及针对性, 对照成品质量, 总结既定施工方案的应用效果,并根据实施情况、施工图纸、实际条件(现场条件、操作队伍的素质、质量目标、工期进度等),预见施工中将要发生的问题,完善施工方案。

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

篇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1故事的梗概与札记

故事1:英国哲学家休谟晚年时,把学生们召集到旷野上最后一课。休谟问:“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没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和世界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竞是这么简单的问题。有的说用铲子除,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在杂草中撒上石灰等。等学生们讲完,哲学家站了起来,微笑着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一年后,当学生们再来到这片狂野时,那里已不再杂草丛生,而是成了一片庄稼地。这时休谟已经去世了。休谟在书中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要想除掉狂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作为借鉴,高职院校加强教育管理,需要制止教师、学生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与休谟除草的故事正有异曲同工之妙。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坐班,也没有升学率的要求,加之福利待遇低,教学动力不足,以致做些与自己教学无关的事情,使得教学松弛;学生没有高考升学压力,自身文化基础薄弱,对现有高职课程学不进去,也产生不了兴趣,加之手机、互联网的诱惑,以致有些人经常不来上课,去干些与自己学习无关的事情。虽然学校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但执行不到位,使得教学质量和学风建设的效果不明显,社会上有诟病。

这就像旷野一样,当它的上面没有任何作物时,那些杂草必然会冒出来占据地盘。当一个人有过多的空闲时光无法消磨时,能占据他的生活和时间的往往是玩乐。“休谟除草”的哲学故事,告诉我们:高职院校要除去师生中那些消极、颓废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用积极、有用的活动去占领,努力营造“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的新局面。

故事2: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谈到工作热情时,曾讲到一个石匠雕石像的故事。同样都是石匠在雕塑石像,面对“你在做什么”的问题,三个匠人回答各异。蹲在挑台上边的甲说:“我正在砸石头,砸完这个我就可以回家了。”站在挑台下边的乙说:“我正在做雕像,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但是报酬很高。毕竟我有家和孩子,他们需要稳定和温饱。”而跪在石像底部的丙放下锤子,骄傲地指着石雕说:“你看到了吗?我正在创造一件艺术品。”

这个故事说明:价值观不同,对待工作的态度就不同。甲匠人视工作为惩罚,在他嘴里最常抱怨的一个字就是“累”,工作不快乐。乙匠人视工作为负担,在他脑子里最常想的一句话就是“养家糊口”,工作虽然不快乐,但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做这份工作。丙匠人以工作为荣、以工作为乐,在他心里最常流露的一个声音就是“很有意思”,跪着干活也很快乐。人之为人的快乐很大一部分是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当然,只有真正喜欢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享受,这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艺术家就是这样,创作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

教师工作并不仅仅是辛苦的,更是神圣的、充满乐趣的。亚里士多德曾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一批好教师可以造就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教师可以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教师要教出幸福的学生,首先要让自己成为幸福的人。

2故事对高职院校管理的启发

2.1高职院校管理要以师为本,用教师的幸福引领学生的幸福

“以人为本”的管理即“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的管理。学校人本管理最中心最重要的群体就是教师。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只有教师感到幸福了,才能引领学生幸福的学习与成长。在实践中,学校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真情关怀,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工作负担很重,待遇不高,缺乏职业的归宿感与幸福感,或多或少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没有教师“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幸福地学”。因此,学校管理应关注教师的幸福。尽力为教师创造优越舒适的工作环境,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热心关注教师的家庭生活,力争让老师不为职称所困,不感待遇不公、不因工作而烦,不以付出为苦。同时要为迫切希望成长为“双师型”的教师,帮他们“登高”;对盼望展示自己才华的老师,要为他们“搭台”;对害怕检查听课的老师,要为他们“助力”。幸福是可以传递的,教师的幸福就是学生的幸福。

(2)规范行为,加强师德培养。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要师德垂范。师德需要教师自我修养,也需要学校教育培养。学校要在“培训育德、评比活德、制度保德、典型引德”工作上下功夫,抓好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的制度建设和教师教学的过程管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学质量的真实体现,只有注意抓好教学环节质量管理,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中,学校要通过构建由教学信息反馈、教学检查督导、听课赛课、教学评价等四大系统组成的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实施全程管理。督促教师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唯有敬业爱生,才会献身教育,心系学生;才会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才会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才会终身学习,追求进步;才会成就自己,成就学生。

(3)搭建平台,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创新,在教学中要成果,在教学中成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要想做出一点成绩,让人生过得有意义,就必须把精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全心全意地投入才是可行之道。其间,不可或缺的就是时时为自己的心灵除去杂草。教学生就像种庄稼、浇浇水、驱驱虫、施施肥、用心栽培,不可着急,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牢记崇高使命,坚守神圣职责,去除浮躁之气、远离功利之风、执着于教书育人,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把根扎在三尺讲台。学校要鼓励教师读书,加强继续教育培训,鼓励教师积极下企业锻炼,不断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推动职业教育与人才市场全面接轨。在激励政策上,应坚持多元激励,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激励、感受成功。

2.2高职院校管理要以生为本,为学生今后人生出彩增加正能量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职业教育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身上正能量如何,关系到个人进步、家庭幸福、学校声誉和企业持续发展。学校必须抓好三个环节的育人工作。

篇6

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空前扩展,人们对城市的思考也在升华,城市作为自然 ― 社会 ―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其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能力主要来自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目前城市园林的功能也正从传统的美化、观赏、体憩、防护等方面逐渐向自然景观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过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成为社会共识和人们追求的目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界在园林绿化方面的投资很大,而园林绿地及基础设施建成后,管护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如何加快城市园林的建设步伐、提高其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正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迫切任务。

一、现代城市园林的相关概念

现代城市园林已不同于传统园林的掇山理水、种植花木,它是在继承传统园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求,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内涵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园林有了很大的区别,它已不再局限于花草树木所营造的美的感受,而是植根于现代城市的生态建设的需要。它不仅仅是满足于人们观赏游憩的需要,而是创造适宜的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园林是为大众服务的,具有公益性。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文化休息以及其他活动的场所,也为人们了解社会、认识自然、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了种种方便。它不仅是美化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它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城市园林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生态基础性设施。无论在国内或国外,作为生态基础性设施的城市园林在城市建设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城市园林承包责任制正确认识

与其他承包制相比,城市园林承包责任制有以下特点:

(一)对象惟一性

不同于其他行政单位实行的年度承包或阶段性承包,它以项目为对象,实行产品形成过程的一次性全额承包。

(二)主体直接性

它是在实施项目经理责任制的前提下,实行的一种“经理负责、全员管理、集体承包、风险抵押、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责任制。因此,它既不同于领导班子集体负责的那种承包,又区别于一些单位实行的个体承包。

(三)内容全面性

项目承包是根据先进、合理、实用可行的原则,在不超过承包费的范围内确保上缴企业利润,并以保证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证安全、文明施工等全面经济效益为内容的多项复合型技术经济指标的全过程承包,明显区别于其他方式的单项或利润指标承包。

(四)责任风险性

项目承包充分体现了“指标突出,责任明确,利益直接,考核严格”的基本要求。承包的最终结果与项目部全体职工,特别是与项目经理职位晋升和奖罚等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即负盈也负亏。

三、对园林承包实施项目经理承包责任制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项目经理承包形式和指标确定是承包制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力求从施工项目管理的实际出发,做到“三性三不”,即一是先进性,不搞“不保险承包”;二是合理性,不搞“一刀切”;三是可行性,不追求形式。

(二)兼顾企业、承包者和职工利益的原则

在施工项目经理承包制中,企业、承包者和职工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由于企业肩负双重职能,所以施工项目承包制一方面应把保证企业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也应维护承包者和职工的正当利益,特别是在确定个人收入目标基数时,应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避免人为制造分配不公等现象。

(三)责、权、利、效统一的原则

这既是承包制的基本原则,也是施工项目经理承包制的一项基本原则,特别要注意的是,除了责、权、利外,还应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现出来。

四、园林承包建立完善施工项目经理承包责任制体系

承包责任制体现了施工生产方式与建筑市场招投承包制的统一,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要做到承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不留死角。根据实际经验,笔者在建立施工项目经理承包责任制体系方面总结出以下内容:建立实行“一条原则,两个坚持,三种承包类型,四种分配制度”。

“一条原则,两个坚持”:即本着“宏观控制、微观搞好”的原则,坚持推行以项目管理为核心、业务系统管理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的全员承包制;坚持运用法律手段建立企业内部全员合同制。

“三种承包类型”:项目、栋号、班组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发包与承包必须首先体现企业的利益,本着“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额分成,欠收自补”和“指标突出,责任明确、利益直接、考核严格、个人负责、全员承包、民主管理”的原则进行。

五、小结

当前我国城市园林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但其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其发展。我们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通过城市园林管理体制的改变,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手段,从本质上改变城市园林管理的现状,最终实现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管平;郭昊羽;以花园城市新加坡为例谈城市园林设计的几个特点[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1999年

[2]肖青;新余市城市森林建设构想[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篇7

江苏欧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促进了建筑工程的发展,但为建筑业提供机会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更多的困难。为了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

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有效措施实现工程的高效、高质量。本文正是从这点开展探讨,详细阐述建筑工程质

量管理的原则以及措施,旨在规范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为今后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原则;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施工单位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

意义上单一的市场占有率向质量管理的好坏转变。工程质量管理是对

工程全过程进行协调、控制和管理,这些环节都是决定工程成败的重

要因素,因此各施工单位必须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来保证工程

质量管理的质量,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一)树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意识

工程质量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使用者的人身、财产

安全,因此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利用有效手段保障工程质量,

实现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施工当中应该将质量作为一切工作开

展的基础,即质量第一的工程质量管理原则。

(二)做好质量工作的提前预防

有效的管理即在质量问题出现前就及时预防,而不是事故出现后

再采取补救措施,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事后管理变为主动预防,这也

是降低质量问题出现概率的有效方式。设计、施工的质量均是质量提

前预防的内容,务必要提前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从而保证后续工作

顺利开展。

(三)秉承过程管理理念,树立为业主服务的观念

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除了依据项目本身外,还要统筹到业主以及

市场的需求,即工程质量管理要符合业主的预期要求,而对建筑工程

进行管理的目标是也是为业主的切身利益服务,所以要将业主的合理

要求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并且执行到相关工作当中。同时

质量管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即上一环节的质量管理会影响到下一环节

的质量管理,因此施工人员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为下一道

工序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满足业主对下一环节工程建设的要求,所

以施工人员构成必须合理,项目施工的前后顺序要足够明确,将建筑

工程整体的质量管理细分到每个环节的管理,即过程管理理念,用脚

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取得业主的信任,并且提交高质量的建设项目。

(四)依靠准确的数据找明项目管理的重点

质量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而是要真实的数据为工程管理的

依据,只有树立的真实、客观,才能在工程管理中做到有据可循、有

理可依,否则工程管理无法体现其有效性。数据的统计需要依附计算

机技术,以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技术支撑,在反复的数据当中分

析可能对工程管理造成阻碍的因素,然后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预防或者

补救,使工程管理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总的来说,用数据说话是完善

工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只有从中发现客观规律,才能推动整个建筑工

程项目的良性发展。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质量监管以及监管手段

工程质量对社会的波及面广,也集中反映了企业管理能力的强弱。

为了使建设工程质量得到全面的保障,必须形成多方的监督机制,包

括施工单位监督以及业主监督。施工单位监督要求施工企业内部有进

行质量检测以及监督的专业机构。当前主要的监督模式是项目质检员

与子公司质检员联合监督的方式。质检部门定期对质量进行检查和验

收,这就形成了一个企业内部的三方监督机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

效措施。业主监督成为第三方监督,同时也是效力最强的监督方式。

当前使用的管理机制为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拓宽了业主实行监管

的途径,业主可以委托质量监督小组进行现场监督、流程工序监督。

监管人员在执行监督、检查职责的时候应该把工程施工质量作为

重点,而此过程中,监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监管的执行情况。

所以必须提高质检人员的综合素质,拿捏好监管的尺度,采取适当的

方法和手段。监管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现场监督。即对施工

作业的各流程进行进度,发现在施工中的不当操作,并且及时解决,

避免因为质量问题遗漏造成的不良后果。检查措施需要是将现场测量

以及整体观感有机结合,如果此环节工作已经完成才发现问题,那么

必要时可以令施工人员重新施工,以排除隐藏的风险;第二,对现场

施工人员开展统一培训,指导其履行规定,合理完成技术交接等工作,

让施工以及管理人员深入了解质量管理的相关措施,从而在实际工作

中落实;第三,将施工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整合起来编订质量

控制任务书,针对各种问题表明对应的解决措施,由项目部限时整改。

特别要注意质量控制书要遵循国家最新的规范规定,但是根据工程实

际需要做出调整,制定出针对各工程特点的质量任务书。

(二)工程进度管理

所有的工程管理都要保证工程在设定的工期内完成,当然前提是

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对于工程进度的管理先要审查施工进度计划

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能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完成。当施工计划的

审查确定合理后,再对照实际的施工进度来看,如果出现时间点上的

差异,则要分析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具体原因有气候条件造成的工

期延误、牺牲质量抢工期等等,管理人员需根据具体的情况调节进度

安排。

(三)工程成本管理

工程成本管理是保障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工

程整体性价比的必要因素。工程成本作为主轴贯穿了工程项目的全过

程,所以成本管理应从项目的全局开展,做好施工前预测、施工过程

检查、施工结束分析。管理工作应该基于合同规定和施工质量,结合

施工目标优化各环节的成本控制,并做好全过程的审查工作,避免盲

目降低成本而导致质量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出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贯穿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其

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建筑工程的安全、实用、经济。是施工企业进行

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对企业的现存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必

须树立质量管理的意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健憨.试论如何加强油库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江苏商报·建筑

界,2013(21).

[2]褚宝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控制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36).

篇8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本文讨论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它应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第一,可控性原则。可控性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第二,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本文由收集整理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

二是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委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第三,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第四,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人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信息使用人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第五,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

二是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

三是从时间观念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第六,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第七,及时性原则。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第八,整体性原则。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内部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必须受总目标的制约与协调。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有可能一个人为超额完成产值而不愿接受小件订货,还有可能工厂为追求利润而不愿生产微利产品等,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制定责任目标时应从国家、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克服以上不良倾向。

篇9

中图分类号: F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37-01

1 引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就业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全社会5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建筑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因此,建筑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建筑施工是形成建筑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能实行“包换”或“退款”,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2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特点

由于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项目建筑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类型不一、质量要求不一、施工方法不一、体型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难度更大,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2.1影响质量的因素多

建筑工程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工程特性、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投资成本、建设周期等等,均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这给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2质量波动大

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不像工业产品的生产,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检测技术,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都较多,因此,很容易产生质量变异。例如:材料性能微小的差异、机械设备正常的磨损、操作微小的变化、环境微小的波动等,均会引起偶然性因素的质量变异;当使用材料的规格、品种有误,施工方法不妥,操作不按规程,机械故障,仪表失灵,检测设备精度失控等,都会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造成工程质量事故。为此,在施工中要严防出现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也就是说要把质量变异控制在偶然性因素范围内。

2.3质量的隐蔽性

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分项工程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工程隐蔽后,再进行检测的难度和代价都非常的大,因此,若不及时检查实质,事后再看表面,就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不合格的产品,认为是合格的产品:反之,若检查不认真,测量仪表不准,读数有误,则就会产生第一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合格产品,认为是不合格的产品。这点,在进行质量检查验收时,应特别注意。

2.4终检的局限性

工程项目建成后,我们也要组织竣工验收,亦即最终的的质量检测;但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再拆卸或解体检查内在的质量,或重新更换零件;即使发现质量有问,也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实行“包换”或“退款”。而工程项目的终检无法进行工程内在质量的检验,发现荫蔽的质量缺陷。

2.5评价方法的特殊性

工程质量的检查评定及验收是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的。检验批的质量是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工程质量检验的基础,检验批合格质量主要取决于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经抽样检验的结果。隐蔽工程在隐蔽前要检查合格后验收,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资料,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要进行抽样检测。

3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原则

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结合上述建筑工程的主要特点,在进行项目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

市场经济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房屋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限较长,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3.2以项目团队成员为管理核心

建筑施工企业在组织工程项目施工时,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会固化在最终的工程产品上,移交给业主。但是,人力资源却是例外的。相反,通过一个又一个项目的锻炼和积累,项目团队成员会变得更加成熟,这也正是企业获得项目经济效益之外的收获。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注重对员工的管理,包括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提高等等,这是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基本要求。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 “以人为核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各工序的质量、促进工程质量。

3.3以预防、预控为主

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这是确保施工项目的有效措施。

3.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用数据说话。

3.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不持偏见;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

篇10

一、《ALI原则》知识产权管辖制度的规定1、属地原则《ALI原则》采用了“住所”这一标准,即被告住所地法院对案件享有管辖权,但这只是司法管辖的根据之一。《ALI原则》将被告住所地法院视为是一个推定的管辖法院。该原则只是将被告住所地法院视为兜底的补充性原则。比如《ALI原则》第204条规定,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如果当事人没有协议选择管辖法院,则侵权行为地法院就享有管辖权。但是在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传统确定管辖权的因素,如当事人的国籍、住所、合意以及物之所在地,难以适用于涉及互联网的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因为与某管辖区域存在着物理空间上的联系,所以才成为确定管辖权的根据,而侵权复制品一旦进入互联网就会遍地开花,全世界的任何地点都可能成为侵权行为发生地;而且行为人在进入网络时不需要严格的身份验证,很难确定被告的住所地。这都导致了互联网上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管辖法院难以确定。同时还有可能为被告提供潜在的挑选法院的机会。相比《CLIP原则》对网络侵权采用了集中管辖,即侵权结果在多国发生的情况下,由主要侵权行为实施地法院对所有侵权诉讼进行管辖,在《ALI原则》中,涉外知识产权侵权的管辖法院范围得到了扩大,不但主要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法院可对涉外知识产权诉讼进行管辖,而且主要侵权行为预备地法院也可对此类诉讼进行管辖。这就为侵权行为地的确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协议管辖原则相比《CLIP原则》和《日韩学者国际私法立法联合建议稿》,《ALI原则》有关协议管辖的规定最详尽,其第202条对协议管辖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以及当事人的缔约能力的法律适用作了规定。为了应对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交易,《ALI原则》还对格式合同中协议管辖法院条款的有效性作了规定。此外,《ALI原则》承认默示推定管辖,比如其明确规定被告应在首次就实体问题进行答辩前提出管辖权异议,否则法院就享有管辖权。欧洲学则对《ALI原则》协议管辖原则提出了他们的担心,因为美国法院具有丰富的知识产权案件的司法实践并拥有大量的专业法院,因而通常会被当事人协议选择为管辖法院。这样一来,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很有可能会失去大部分案件的管辖权。3、专属管辖原则《ALI原则》放弃了对“注册权利有效性”的专属管辖原则。具体来说,《ALI原则》对专利权、商标权注册权利有效性由注册地法院专属管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舍弃。《ALI原则》规定,一项涉及注册权利在数个国家的注册无效的诉讼,可以在被告的住所地国家法院提起,但有关法院作出的针对此项注册性权利宣告性判决仅对该案当事人有效。也就是说,如果注册知识产权有效性纠纷是作为解决整个案件的先决问题,那么管辖权可以由非注册地法院管辖。原因在于,如果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作为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或合同案件先决问题的时候由注册地国法院专属管辖,而侵权诉讼由侵权行为地,结果地法院管辖或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院管辖,会给当事人增加诉累和成本花费,亦不利于案件的解决。出于这种考虑,《ALI原则》突破注册性权利有效性案件由注册地国法院管辖的传统规定,即除非是单纯的注册性知识产权效力、有效期等问题由注册地法院专属管辖外,其他案件均可由非注册地法院管辖此项注册性权利有效性问题,但是宣告性德判决仅对该案当事人有效。《ALI原则》提供的这一方案,无疑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4、合并管辖原则《ALI原则》第206条规定了对国外不同被告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合并管辖。《ALI原则》规定,如果原告在其中一个被告的住所地国法院就一项知识产权提起了诉讼,只要其他被告与此知识产权具有实质的、直接的或可预期的联系,或者与其他被告的住所地所在国相比,该法院所在国与此知识产权具有更加紧密的联系,那么该法院对其他被告亦具有管辖权,可以对有关案件进行合并管辖。但是,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定在扩大一国法院管辖权的同时也可能会损害到另一国法院的管辖权。大陆法系国家对平行诉讼的做法一般是,法院无权拒绝受理该项,同时也无权对其他法院正在进行的诉讼行使管辖权,可见,最先受理某项案件的法院对该项诉讼享有绝对优先管辖权。这一做法会潜在地为被告人提供“选购”法院的机会。在英美法系国家,法院则可以根据不方便法院原则,即以法院不是最适合审理某个案件的法院为由拒绝或终止该项诉讼。《ALI原则》综合了两大法系国家法院的作法,规定了涉及平行诉讼的管辖问题。《ALI原则》认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最先受理案件的法院有协调案件管辖的权力,因此其他审理有关案件的法院不许拒绝或终止审理程序。若需要合并审理,法院应依据不方便法院原则来确定最适合合并审理案件的法院。一旦明确了审理法院,其他审理该项诉讼的法院必须终止审理,当事人应在已经确定的法院参加诉讼。这一规定不但能有效避免平行诉讼,还能高效解决纠纷,限制被告挑选法院。

二、ALI的知识产权管辖权制度对我国的启示我国目前尚未对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的管辖权作出专门、具体的规定。2002年最高院专门针对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的管辖权问题颁布了《关于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但是其第4条明确排除了对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的适用。目前,法院在确定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时,主要根据1991年制定、2007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41-244条以及2000年最高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2001年最高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等规定来确定是否对有关涉外知识产权案件行使管辖权。可见,从立法层面上,目前我国对涉外知识产权管辖权尚无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规定。而《ALI原则》对涉外知识产权管辖权的规定可以给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带来一定的启示。1、属地原则的启示从我国的法律规定来看,目前我国非网络环境下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的确定以被告住所地法院为主兼采属地原则。但是应该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越来越多的知识性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此时一味地强调非网络环境下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地域管辖划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亦为外国当事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方便,增加外国可能的被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机会。此外,对于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案件的管辖,目前的规定仍以被告住所地为管辖标准,此标准在网络侵权案件中会因网络的特性而难以执行。在网络环境下,与纠纷有实际联系的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等,这些具有地域特征的连接点均无法起到确定管辖的作用,因此规定以被告住所地为知识产权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确定原则,已经无法符合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的发展趋势了。2、协议管辖原则的启示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2条的规定来看,我国确立了涉外知识产权合同案件的协议管辖原则。而且我国以协议管辖作为涉外知识产权案件首选原则。但是我国要求协议管辖条款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且选择的法院必须与案件存在实质性的联系。此外,《民事诉讼法》第242条规定,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中,排除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的权利。与《ALI原则》相比,我国当事人对协议管辖法院还是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为我国当事人在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中选择法院管辖设置了诸多障碍且部分案件被排除在外。而且,要求当事人采用书面协议选择与纠纷有关法院的规定,亦不利于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因为网络为了方便快捷,基本都是无纸化的方式,特别是不利于通过网络签订的合同纠纷的解决。此外,我国对协议管辖亦未作公共秩序方面的限制。公共秩序保留是国际私法上的一项基本制度,为各国所普遍承认,我国立法也应该考虑到公共秩序的保留问题。3、合并管辖原则的启示我国没有确立先受案法院管辖优先的原则。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经常会因平行诉讼引起管辖的冲突,但我国对平行管辖权缺乏明确的立法规定。可见,我国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制度的不完善,这不仅不利于当事人权利的保护和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未定,也会浪费国家诉讼的资源,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诉累。

三、完善我国管辖权规定的建议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入,法院受理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的比重亦在逐渐增加。2008年4月9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其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秩序的构建,遵守国际规则,促进人类文明成果的合理共享。但纵观我国涉外知识产权的立法现状,可以看到其尚不能满足我国法院审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与知识产权国际化发展的要求。面对打开的国门,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产品在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国外的知识产权亦在不断涌入国内市场,如何保护好这些知识产权,为相应的立法规定的出台已经迫在眉睫。《ALI原则》是在世界知识产权经济、法律制度和国际私法规则发展比较成熟的条件制定的一份审理跨国知识产权案件的文件,它吸收了成熟的知识产权立法经验和为各国立法与司法实践认可的国际私法规则,对跨国知识产权案件管辖的规定,值得我国立法借鉴。1、属地原则被告在我国有住所的,我国法院享有管辖权。但是被告住所地法院并非优先法院。加大侵权行为地所覆盖的范围,把侵权行为预备地、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行为结果地纳入其中。2、专属管辖。我国法院对因在我国境内注册的知识产权的有效性诉讼享有专属管辖权。因为尚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鼓励自主创新带动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在中国注册的知识产权仍应坚持传统的专属管辖原则,有我国法院专属管辖。3、协议管辖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我国法院或外国法院管辖。但选择协议的形式和内容不应违反协议所指定法院所在国法律规定。亦不得违反我国专属管辖的有关规定和我国的公共秩序。4、最先受案法院优先管辖原则对平行诉讼确立最先受案法院优先管辖原则,有利于当事人权利的保护和国际民商事关系的稳定,节约国家的司法资源,减少当事人诉累。在这一点上,我国可以跟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做法趋同。

四、结语知识产权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其诉讼中的复杂性,使得涉外诉讼案件的处理变得颇为棘手。在涉外知识产权诉讼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管辖权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又无普遍定论,因此值得我们研究。如今中国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然成为基本国家战略,而管辖权制度的建立又是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的第一道防线。鉴于中国对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立法的不完善,我们在反思的同时,也应把目光放远至国际层面,参考先进国家的立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比如美国这样的知识产权大国的相关规定。《ALI原则》就是很好的参考蓝本。

参考文献:

[1]CLIP原则.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80-03

2011年年初,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出台,这充分表明“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从事教师培训的机构要把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战略目标,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以提升教师培训质量为主要任务,建构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2000版ISO9000标准的主要成果就是制定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企业及其他组织进行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怎样在教师培训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的培训质量监管体系,使之切实有效发挥作用,并能持续加以改进呢?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应贯彻和执行ISO9000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原则,以保证教师培训质量和有效性的提升。

一、焦点为“顾客”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它体现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指导思想。组织的生存依赖于顾客,因此,组织必须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明确顾客的具体所属对象和范围,了解顾客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接受产品的组织和个人被定义为顾客。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第一顾客认定为接受培训的教师,第二顾客为送培学校,参训教师接受的培训服务就是培训的“产品”。因此,充分了解参培教师及其所在学校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是任何教师培训机构首要任务,并应把他们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教师培训机构要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具有创新性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学校需要具备较强的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但具体到不同的参训教师和学校,以及不同的时期和地域,参加培训的教师和送培学校的需求都不尽相同。为此,教师培训机构应着力加强与中小学教师和其所在学校的沟通,改善沟通环节方式和方法,有必要采取开放式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深入了解和甄别各方需求和未来期望,通过调整培训模式、目标、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满足并超越他们的要求。

二、领导团队的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发展方向,领导者应该营造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和谐环境并保持员工能充分参与”,这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中所表述的管理原则。

一个组织能否实现管理目标的最重要基础是拥有一个睿智的领导团队。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政府层面管理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的领导要充分重视,并积极参与整个过程,充分发挥领导自身的主导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确立教师培训质量管理的目标。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就是让每个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能够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和技能,以及教学、科研的能力,使其教学工作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可。具体的质量目标需要根据每个地区和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翔实的质量目标,例如: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满意度、培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

2.建立和运行监督体系。教师培训机构多数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多为行政性指令,培训质量的优劣对教师培训机构不造成什么影响,机构内部长期缺乏培训质量监控制度,管理过程经验化和简单化。因此,领导要抓好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出台相应的管理文件,建立流程,通过配备教学督导等措施切实开展质量监控工作。

3.营造质量建设氛围。大力倡导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向教师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传达保障培训质量的重要意义,教师和学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培训质量的提高过程中。

三、全体员工的参与

“各级员工是组织存在之本,只有全体员工充分参与组织建设,其才干会为组织发展带来收益”。这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管理原则之一。

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都是组织之本,构建教师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离不开他们的参与。首先,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要科学制订每年教师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当前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和开发出有利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项目,吸引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聘请优质教师授课,合理安排培训时间,聘请老专家进行督导等。其次,教师培训的质量与作为培训者的教师,要根据培训的目标和对象,制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等,并在教学进程中根据学员的情况及时加以修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真正投入到培训工作中,加强自身的责任感意识,教师培训工作关乎下一代的成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为中小学教师成长提供有效果的培训。再次,作为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重要历程,参加培训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训对其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珍惜培训机会,使自己成为培训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学习者。在培训过程中,只要有全员人员的积极、热情参与,培训的质量就有了保障。

四、质量管理过程及方法

“将组织的活动与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来管理,使其更有效达到期望的结果”。这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所表述的一个管理原则。

教师培训同其他教育形式一样,也是一个输出合格学生的过程。此过程包含培训项目的策划、经费预算、培训时间、教师、场地安排等。由这些过程衍生出来很多教师集体备课、教学督导听课等细小过程。要做好教师培训的质量管理,就要识别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任何一项活动,每项活动都要按照统一的步骤进行循环操作,即策划、实施、监督测量、持续改进,被称为PDCA循环模式,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与效率。

1.培训策划(P)。培训策划是在培训开始前对整个培训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根据不同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主要了解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的目标和质量方针,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效果评价及实践环节等进行功能设计,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沟通,确定培训方案。

2.培训实施(D)。该环节就是对确定的培训方案进行展开的过程,也是整个培训工作的重点,根据培训方案落实负责人、制定培训项目的进程表形成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并认真开展过程的常规化管理,例如,开学典礼、班务、作业、结业、考察活动、专题讨论等。

3.监督测量(C)。它是指对培训进行过程的有效控制。不同的培训项目,采用不同的监控方式和方法,一般包括督导听课、访谈、问卷调查、常规检查、召开多方座谈会。这样,整个培训过程运行的情况可以做到了如指掌,有效监控管理者服务水平、教师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状况可以及时地掌握。调查的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形成结论,有助于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4.持续改进(A)。这是培训组织发展的根本。建立总结、跟踪、改进的流程机制,通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等形式规范培训过程管理,建立信息化管理。每个培训项目结束后,召开全员参与的总结会,跟踪培训学员,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形成文字报告,在下一个培训项目特别注重改进,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

五、管理过程须采用系统方法

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这样描述: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管理的系统性方法重点就是对管理系统加以分类,按照系统功能性进行分类,首先是对一个组织的功能进行识别,之后对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用于管理的衔接控制。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没有结构的系统,是不可能发挥整体功能的。

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由多要素、多层次、多人员组成的系统。从宏观层面上看,教师培训是整个教育大类中的一个子系统,教师培训要主动适应当前中小学教师的需求。从微观层面上看,把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其质量管理与教师培训机构内部各部门及外部领导机构的管理的工作密切相关,涉及教学各种要素,各个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要树立系统、全局观念,不能孤立对某个部门、某个环节进行管理。确立培训管理职责范围、培训资源管理、培训产品的实现、监控检测和改进等四个过程要素,通过这些要素构成了循环网络,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其中的监控检测和改进过程中沟通环节很重要,保障沟通的畅通与透明,以提高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建议和意见的反馈渠道应当畅通、全方位和多样化,每个反馈渠道都应发挥真正的作用,不能成为摆设,否则会影响整个控制系统。

六、持续改进

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表述:组织的恒永目标就是持续改进总体业绩。

改进是指产品质量、过程及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持续改进还包括:了解现状,建立管理目标和运行机制,寻求改进的科学方法,调动员工参与改进的积极性,评价和监测改进过程,验证和分析结果,再建立新的目标,不断改进,建立持续改进的流程。

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是为教师提供接受教育服务的场所,服务失误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如何进行服务补救,进行持续性改进。首先,全体员工要树立持续改进的观念和意识,正视服务失误带来的影响,建立持续改进的程序,才能提高培训服务管理水平。其次,分析当前教师培训质量管理的现状,找到需要改进的环节,建立质量管理的改进目标,通过激励等手段调动员工参与改进的热情。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

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指出:数据分析和信息是有效决策的基础。

评价的数据和信息真实有效是教师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之一,在每个培训项目中,为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参培教师的学习状况,对教师教学成效、管理者服务质量和学员学习需求等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办法进行测评,通过调查材料的处理,形成调查结论,为下一步的决策和改进提供真实的依据。在进行调查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细节。一是为避免因利害关系而做出不真实的评价,使用评价工具的评价表和调查问卷时,要注意设计细节以及发放时机的选择;二是抽样对象的选择应符合统计技术的要求;三是遇到特殊评价意见的,应进一步加以核实,否则,评价意见仅能作为参考。

八、互利的关系

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指出: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加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供方”是指提品的组织和个人。与供方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组织是否能持续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双方要讲互利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利关系,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教师是教学最重要的供方,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即是供应者,其属无形产品。教师与培训机构之间也是相互依存、共赢的关系,

篇12

在医院运行过程中护理模式的完善与否将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到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因此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有效应用可以促进患者得到更好地的护理并且更好地得到治疗。因此医院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有着清晰的了解, 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 更好地促进医院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

1 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概述

责任整体护理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在我国许多医院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通常来说整体护理这一理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也应当注重护理的整体性, 即在具备完备的基础护理技能和专业的护理素养前提下特别注意自然界因素、气候因素、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生活习惯对人体的影响并且护理患者时要注意护理对象的整体性。除此之外, 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还要求医院护理人员应当具备人文、心理等多学科的职业素养, 这一理念是近代伟大人物南丁格尔提出的, 这一护理学的杰出代表认为在医疗过程中痛苦是较难避免的并且这些痛苦往往不全部是由疾病带来的痛苦, 而是由于需要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清洁舒适的床铺、安静的疗养环境、及时的饮食等带来的, 即医院护理人员需要护理的不是疾病, 而是患者[1]。这段话指出医疗过程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具体要求以及护理工作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另外, 在责任制护整体护理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医院应当在日常管理中对这一模式进行有效的应用与渗透并且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工作制度和组织形式进行有效的实践。即在医疗过程中由一位责任护士对某位患者进行全面性、连续性的护理, 从而使患者得到个体化的整体护理并且更好地贯彻整体观察、整体治疗和整体护理的理念, 最终促进了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有效提升。

2 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

在医院管理过程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有效应用可以促进医院整体的医疗、护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通常来说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护理模式优化、护理管理效率的有效提高、工作模式的有效改良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 对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2. 1 护理模式优化 护理模式的有效优化可以促进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水平持续提升。众所周知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目标在于对护理模式进行有效优化并且更好地落实护理职责, 从而更好地促进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确保责任护士能够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的、全程的护理服务, 具体而言就是医疗护理人员对自己负责的患者的所有护理工作负全责并且在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心理状况了解、生活照护、健康指导等方面应当给予患者适当的帮助。另外, 护理模式的有效优化可以使患者对于护理人员更好地产生信任并使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得到有效加强, 从而在不割裂基础护理与专业技术的前提下促进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有效应用。

2. 2 护理管理效率的有效提高 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可以促进护理管理效率的有效提高。这主要体现在这一模式的有效应用可以更好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从而有助于实现护理效果的最大化。除此之外, 在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医院还需要合理充实一线的护理人员队伍并且最大限度地保障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并且稳定护理人员的位置从而更好地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另外, 在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医院应当注重促使医院各部门围绕临床工作与护理工作做好本职工作。例如在工作中促使运营的总务、后勤、器械等部门能够全力配合医院护理人员, 从而做到切实做到把时间还给护士并且把护士还给患者, 最终为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2. 3 工作模式的有效改良 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合理应用可以促进医院护理工作模式的有效改良。众所周知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的有效应用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大革新。因此为了更好地将这一革新的成果进行有效运用则需要医院护理人员更好地提高认识并且转变观念同时更好地达成共识。除此之外, 在医院管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医疗护理人员应当注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并且有效落实各级监督职责, 从而更好地促使优质的医疗护理得到应用并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为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3 小结

篇13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内的竞争力就越来越强,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就给国内市场带来巨大的挑战,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各行各业都提高了警惕,加强了对企业的管理,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做足了文章。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其市场的竞争尤为突出,因此许多建筑企业都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加强施工项目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使企业在一定的时段内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对建筑施工的成本控制的内容及原则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其控制力度的措施。

一、建筑施工管理成本控制的内容

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即在一个工程项目中,从工程的投标开始,一直到项目竣工结算,对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工程分包等产生的费用实施控制。施工成本的控制就是为了使工程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它主要包括:确定成本的控制目标,优化施工方案,确定控制的对象,加强动态控制和全面成本管理等五个方面。

(一)确定成本的控制目标

一般来说,确定成本的控制目标首先就要编制一个成本的计划,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是在工程的进行中慢慢产生的,因此,编制成本计划的工作人员就能够根据工程的进度计划进行编制,最终再确立成本的控制目标。

(二)优化施工方案

在施工方案的设计时,工程师们都会设计几个方案,然后再对这些方案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考虑,最终选择一种进行优化,让其指导施工。通常情况下,施工方案对于成本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施工方案对于降低成本和确保产品的质量非常有效,所以很多建筑企业都非常重视这一个环节。

(三)确定控制的对象

由于工程施工是一项长期的动态行为,因此其产生的费用就不是固定的。如有些费用是固定的,有些费用又是变动的,而且在工程的施工中其各类费用的产生,又有着各自的费用比例,还会分为主要和次要的费用。对固定的费用一般情况下是只能保证其不被浪费,但是对于变动的费用,它的隐形因素太多,无法进行宏观的控制,因此变动费用就是成本控制最主要的对象。

(四)加强动态控制

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这就说明项目施工成本的控制就是一个动态的控制。在施工阶段进行成本的控制一般都是按照建筑企业上级的要求与施工设计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成本的目标的,到了竣工阶段,那些成本费用已经形成了,要说控制也仅仅是在审核阶段认真审查材料,看是否有一些“假财务信息”而已,其控制效力不是特别突出,所以,在对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把控制的重点放在基础、主体结构与室内室外的装饰等工程施工的阶段中,才能使成本的控制达到预期的目标。

(五)全面的成本管理

全企业、全过程、全体人员的管理被称为“三全”管理,也就是全面的成本管理。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全体人员的控制是一个系统的控制,这个系统包括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职责网络与班组的经济核算等,对于全企业和全过程进行成本的控制,主要是指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做到成本控制,对防止出现成本控制大家都不管的局面有着重要的促进和监督的作用。

二、建筑施工管理成本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在施工成本的控制工作中应当要坚持以下几种原则:

(一)全面性

成本的控制就是对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和全员进行控制,为了让成本控制的工作不断地适应现代化市场的发展,就必须对全员进行成本的管理,让决策层及企业的所有部门都提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和成本效益的素质与意识,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将现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利用到建筑施工的成本管理当中去,力求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管理。而且成本本身就是在生产的各个部门和环节中产生的,因此它与每一位员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这方面来说,成本的控制就是全企业每一个人和每一个部门都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经济效益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进行成本控制本身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的,所以坚持此项原则无非就是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获,不过经济效益不仅仅是投资收益方面的事,它还隐含着产品的质量,因此在成本控制的过程里必须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建筑企业必须要将产量、成本、质量以及利润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特别是在控制成本时,不但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还要是实现控制的目标,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让企业在市场中获取一定的位置,从而就能提高房屋等产品的销量,这样一来,依旧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

(三)责权结合

建立健全成本控制责权结合的制度,对工程施工管理的成本控制进行约束与激励,确定每一个部门,甚至是每一名员工应该承担的控制责任,并且在责权范围确定的基础上,使员工和相关部门清晰地了解责任控制的目标,此外,还要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以便于其实施管理和控制,履行成本控制的职责。

此外,企业还要对所有员工进行相关的检查与考核,奖励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以此来调动大家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在整个企业里形成成本控制的观念。

三、加强成本控制力度的措施

加强成本控制的力度,首先要从技术方面入手。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对于缩减施工的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在施工方案中,确定正确的施工方法和有效的施工机具,以及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流水施工组织就能从根本上控制成本。在施工的过程中,努力寻求降低消耗与提高工作效率的技术、工艺、材料等;严格把控质量关,避免返工现象,节约开支。

其次,还要从经济方面入手,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及其他的间接、直接的费用进行控制。对人工费进行控制主要是要改善劳动的组织,实行一系列的奖惩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加强劳动的组织纪律,压缩非生产的用工时间。对材料费的控制,要从采购开始,一直贯穿到材料的保管阶段,先要节约采购的费用,然后还要降低材料在运输的损耗,并且在施工中还要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对机械费的控制,最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与生产最为相配的设备;做好机械的保养工作,以保证机械在施工过程中的良好状态。在对间接和直接的费用进行控制时,首先就要确立一个合理的项目管理的机构、管理的层次,其次就要对临时设施费、检验试验费等等其他直接费用进行有效的控制,也就是要在成本的预测阶段,借助于企业其他成功案例,参照当时的物价,对成本费用进行修正和确定。

最后,要从组织管理方面入手。成本控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就是人,因此要不断强化人员的控制意识,项目的管理者要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并且在成本控制的工作中起到核心作用;项目中的全体成员要按照上级的安排,去实行成本控制。

结束语:

总之,在施工的管理中进行成本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它对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降低成本有着重要的做用,因此各个建筑企业要重视在施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的作用,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韦桂才.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1,(33):586-586.

[2] 刘娴.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J].华章,2011,(26):3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