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篇1

二、高校德育教育有效对策

(一)强化德育教育,全员共同营造德育氛围

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重要标准。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和学习的首位,学校各级部门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居于主导位置,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高等院校强化德育教育,一方面高校强化德育教育意识,积极改进德育教育方式,加强德育教育规范化教学,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大学德育教育讲堂,引导学生的德育意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将德育教育真正渗透和落实到生活服务、学生管理、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形成“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综合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成为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和共识。同时,高校要将德育教育纳入学校服务、管理、科研、教学中,组织多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活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原则

德育教育本质上是塑造、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作为主体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德育教育活动,规划教育内容,整理教育思路,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德育教育课,在生活实践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实现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46-02

高校,是学生迈出校门、走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在高校营造优良的德育氛围,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学生可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所获取信息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思想较之以往更加具有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奔涌而来。这固然有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视野的拓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类信息中负面影响的冲击,造成心理取向扭曲、责任感淡薄、个人主义增强、集体意识薄弱、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极差等问题。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极强的组织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并且体育学科也贯彻了一个学生从接受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这段学习生活的始终。体育,可谓是对学生在学生生涯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但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师过多地重视体育基本技术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些学生对体育的内涵也没有充分认识,认为体育活动只是强身健体而己,却不知体育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德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关乎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高校人才培养方针。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以上海市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育课程中德育要素探究实验,了解在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所能习得的德育内容具体有哪些方面。

2.研究方法。①文献分析法,根据研究需要,在《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网站与数据库上对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相关文献数据进行阅读和整理,为本文的分析、研究和论证提供理论依据。②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上海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对不同体育课程项目中不同层面的德育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体育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③深度访谈法,通过邮件沟通,面谈,召开体育与德育一体化学术会议等方式,对体育学科及德育方面的专家、常年从事体育教学的体育老师以及上海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征求其对于体育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所包含内容的想法和意见。

二、研究结果

1.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研究现状。①目前,国内关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以中小学为重点,高校体育德育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体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意义、特点、途径和方法,均是从微观视角进行研究。给予当前学校现状的调查研究不多,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行实证研究的报导甚少。②国内文献中,重复性研究较多,文章论述较简单,并且多偏向于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视角较狭窄。③相关研究成果多发表于《职业学院学报》、《音体美》、《教书育》等杂志,体育类刊物集中在《体育教》、《体育师友》等刊物上,核心期刊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可见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④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有关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还没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长期、系统地研究。并且,致力于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学者们通常关注体育课程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相对重视不足。⑤国外目前对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的开展,着力点在于推进TPSR(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个人社会责任模式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通过TPSR模式课程设计与实施,除了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与表现能力,也借此发展青少年的团结、努力、尊重、关怀他人等德育方面的能力,并期望学生能够将此类能力转移至体育课堂之外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2.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德育要素。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数据,及对境内外多位专家、教师访谈后的评价和意见,借鉴TPSR个人社会责任模式,确定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德育要素,即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觉;努力参与;自我导向;帮助他人;领导行为。

3.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德育要素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①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有多位资深专家与教师提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具体体现在,课堂中没有人是被排除在外的。教师公平分组,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例如,篮球课堂中,适当改变篮球规则,在投篮前每一位组员都要先触到球后才能投篮,从而让一些基础稍差的同学也可以参与其中。而学生,会主动思考,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也会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比赛中礼貌谦让,队友失误也不会去指责他人;而当自己发生失误时,能够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并道歉,与队友、裁判、老师理性沟通等,这些都是学生达到了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这一层面德育要求的体系。②努力参与,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了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其中,才能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不断努力练习,才会有收获。努力参与即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能够努力探索、积极面对新的挑战。课前积极准备;练习时坚持不懈、态度积极,即使技术不佳也不会放弃,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不打混摸鱼;有提高自己技术水准的欲望,内心积极主动要求学习;课堂中难度较大的素质练习也认真完成。能够做到这些层面的学生,当他们面对困境时,同样能够表现出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坚持到底的毅力,迎难而上,挑战自我;遇到问题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指令,会主动说明他人,注重团队的合作与个人参与度;并且积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勇于面对新挑战。③自我导向,自我导向即学生能做到教师监督与否无差别。在没有教师监督、督促的情况下,自发自主地练习,最初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安排和指导,学生掌握后可自主地安排学习计划和内容。并且,学生要能够自发抵抗来自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干扰。达到这一德育层级的学生,能在课前自发积极做准备;按老师要求做练习,不受他人影响;给自己设立合适的目标确实执行;课下也会积极主动查阅资料,坚持练习;会主动寻找高水平的同学学习;与同学之间有良性的竞争;遇到困难坚持不放弃。④帮助他人,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关怀、帮助同伴,与同伴分析心得体会。例如,学生在进行长跑、身体素质训练等难度较大的练习时会给他人鼓励,会主动指导帮助其他同学;会主动给予内心的同学帮助。这些学生普遍具有敏锐的视察力,较强的体育模仿能力;队友的动作不规范会提示;在比赛中,无论优势劣势,都会激励队友,给队友信心,比如眼神的鼓励、肯定的动作、言语激励等,会给予同学安慰。⑤领导行为,具有领导行为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出团队合作,具有一定的威信与内在的号召力。他们通常有着较高的自我要求;能够在老师下达指令后主动召集同学;尊重老师,恪守课堂常规,遵守课堂礼仪;有负责担当的心、能主动承担责任;会主动带队做操,喊口令;与同学、队友之间关系良好;课堂比赛中了解队员情况,能指挥队员,安排队员位置,致力于团队合作;能够在无形中带动其他人,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比赛中出现逆境时能出面担负起带动大家的责任;课下同样会主动练习,参与社团活动等,主动为别人服务;以身作则,能服众;能够与同学、队友良好地沟通。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两者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当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之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技能教学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德育教育为完成体育技能教学,增强体质提供了保证;反过来,通过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定型前最后的成长阶段,是人格养成的最重要阶段。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是许多高校正在全力推进的,旨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正确摆正它的位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学科在进行德育教育中有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性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有选择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长期不懈地渗透德育教育,切不可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收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赵方.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

篇3

近年来,一起起另人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发人深思,也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德育教育、学校管理以及大学生素质的诸多拷问。

应该说,当代的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基础教育,通过激烈的竞争,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是具备一定素质的。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道德教育等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在很多方面出现了问题:

1、法律意识淡漠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漠而直接导致的各种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大学生犯罪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有部分大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及能力都是很优秀的,但仅仅因为不懂法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调查统计,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

2、大学生"恋网"现象严重

计算机网络正以高速、快捷、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走进人们的生活,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理所当然率先迈入了神奇的网络世界。可是网络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严重毒化了一部分意志薄弱者,使他们沉溺迷恋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据统计,青少年上网约有60%是玩游戏,还有一部分是上QQ聊天找情人,搞起了"网恋"。

3、诚信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是个人修身立命之本。当前,诚信危机已成了大学生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学风不正、拖欠学费、网络欺骗等。

4、心理素质普遍较差

近年来,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正逐年增加,大学生自杀、自卑、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等突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据调查,我国近50%的大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悉,仅北京地区就有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终可能选择自杀。

有人曾说大学生是一张白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是现在看来显然不是这么简单,有的人甚至慨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已经到了被扭曲的地步,很难再成型。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些扭曲的灵魂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风气不断滋长,许多人在金钱和权利的驱使中渐渐丧失了良知。各种、弄虚作假者屡屡得手,人们价值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以前人们都称颂"螺丝钉"精神,但现在大家都开始忙着赚钱,都想要出人头地,即使经常号召大家学习雷锋精神,那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同时,现在的媒体也在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每天打开电视不是打打杀杀,要么就是卿卿我我。

②学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应试教育的积弊。我国教育体系一直有着应试教育的深深烙印,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每一个阶段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学生一直在进行百米冲刺,学习成绩那几个阿拉伯数字成了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志,忽视了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训练。(2)高校德育教育脱节甚至出现一些"怪象"。高校按照教育部规定设有"两课",但往往流于形式,"两课"教学局限于理论的传授,把书面考试作为德育考核的主要形式。

③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有的家长却陷入了教育的误区,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却都忽视了对他们思想的教育。

高校作为学生直接受教育领域,非常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因此,教师不仅应从自身注意自己的外在素质,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我们要通过"师德工程"以教师充满魅力的高尚品德和风范来引导影响学生。

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1.继续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但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比如有的课要注意运用情景教学,如《法律基础教程》要运用学生中曾经出现过的道德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经常召开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信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增加情感体验和思想碰撞的机会,做到心中有数。

3.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学生搞好心理调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4.利用各种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以把3月和4月定为学院"活动月",让学生参与,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抓住教育主体,提升校园文化的群体效应

道德教育单靠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约束是不够的,必须依赖主体的自觉,要抓住道德的主体――学生,比如把学生社团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上来,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形成不同的兴趣群体,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占领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另外,还可以以宿舍这一特殊的领域为阵地,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发展和知识创新的机会。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循序渐进,不应急于求成,想在最短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无异于要求苹果树上除了长苹果还要长出梨子一样,强人所难。

总之,高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义不容辞,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持之以恒!

篇4

德育课程承担着对学院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任务,是对学院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院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不强,这对学院的德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调查和研究

为了了解和掌握学院学生对德育课的认知、课堂参与以及德育课的教学现状,课题组选取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课题组编制了《学院德育教学现状调查表》,问卷包括学生对德育课的认知、德育课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及对德育课的建议等几个方面。通过调查,对学院德育课教学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期望能针对性的采取方法提高学院德育课教学实效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对德育课的认知。

从表一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70%)认识到学习德育课的重要性,并且有42%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用较大,21%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只有9%的学生说不清楚。

从表二来看,有一半以上(70%)的学生认为学习德育课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1%的学生趋向于“为升学和社会各类考试打基础”,反映了部分学生学习追求实用性的心理。

(二)德育课堂参与情况。

从表三可以看出,只有27%的学生表示积极参与德育课堂的教学活动,另有39%的学生偶尔参与,而有高达34%的学生表示从不参与。这说明德育课堂气氛不活跃,授课内容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较差。

从表四可以看出,45%的学生认为和教师有关系,19%的学生认为对德育课不感兴趣,高达36%的学生认为内容与现实脱节是导致自己不参与课堂教学的原因。这反应了德育课教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改进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提升德育教学效果。

(三) 教师要求

从表五可以看出,“把理论讲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老师比较受学生欢迎,其次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是具有良好师德和勇于创新的老师。

从表六可以看出,有56%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教师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方法死板、照本宣科;有24%的学生认为是教师过于严肃,不喜欢和学生沟通。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的守旧和缺乏与学生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三、对策与建议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增强学院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刺激学生对德育课的求知欲。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和理论的激励。在德育课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心理,巧妙地预设疑问,布置学习探讨课题,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须了解、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找准教育目标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结合点。德育课教学应该在学生追求事业成功、探索社会问题、理性知识完型三个方面努力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3、创设德育课的乐学情境。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处于欢乐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兴趣会油然而生。德育课欢乐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

(二)尊重学生、保持教学主体的平等关系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要加大“尊重”教育的力度。尊重是交流的基础,是情感渗透的基本要求。对待学生要改变原有的“居高临下”的高压式教育。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要实现德育课“课堂公平”。教师公平的分配知识、机会、时间和空间等教学资源,多维度的对学生进行客观合理、科学公正、综合的评价。这也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三)优化教学内容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

1、优化德育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求教师教学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回避难点、不回避矛盾,灵活运用理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删减一些与社会现实和学生自身情况联系不密切的内容,补充一些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迫切需要的内容,如审美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创新意识、自主意识教育等。

2、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德育课教学活动时,尽量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德育课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改变“教学内容等于教材”等等传统理念,在确立理论课教学内容时把教材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

3、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补充时代性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补充一些时代性的内容,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但事实上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学生从教材和教师口中都得不到对现实情况的合理解释,很容易使学生对德育课产生“无用论”思想,从而直接影响到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

(四)改进教学方法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手段

1、创新教学模式,实施互动式教学。在德育课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专题教学和学生自主参与的师生互动式的动态教学模式。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两难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各种方法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德育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改变学生认知过程,丰富学习资源,增大教学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优势,使教学效果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促进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加强实践教学。德育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在理论教学中,为充分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可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增强认知能力,训练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五)改革考核方式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着力点

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德育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针对单一的知识性考试知行分离、不客观、不全面的问题,采取综合性考核方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把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学生通过写体会、调研、演讲、辩论、讨论交流、听教师指点等自主学习过程,不但能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学院德育课考试可采取演讲、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这样考核公开、公平,促进“知行合一”,深受学生欢迎,这有助于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64-03

一、高校会计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会计诚信危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与之相关的会计伦理亦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提高会计职业群体的会计伦理素养是化解会计诚信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要提高会计职业群体的伦理素养,伦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会计伦理本身属于非正式约束的一部分,它是基本的非正式约束——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等在会计职业的集中具体体现。非正式约束具有稳定性、长期性、不易移植性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性,非正式约束的特性决定了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安排可以对其施加影响,但不可能作为外生变量决定其变迁路径和方式,非正式约束的变迁往往需要个体改变自身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习惯来实现。通过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个体的道德觉悟,是改进会计伦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学习会计伦理的基本原则、正确的伦理分析方法,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提高自身的伦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明辨是非,主观化解会计伦理困境。会计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伦理教育(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在职会计人员的伦理教育(继续教育)。会计人员的学历教育主要在高校,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起点较高,在会计实务界的职业地位比较重要,他们对整个会计职业界的伦理水准层次和伦理选择倾向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高校的会计伦理教育的价值愈显重要,高校理应成为会计伦理教育的主阵地,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改善我国会计职业界的伦理现状。接受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主体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将定型的时期,其道德养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加强会计伦理教育具有很大的效果。笔者认为只有把会计伦理的在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建立系统的会计伦理教育体系,否则会计伦理教育的效果和目标将大打折扣。

二、我国高校会计伦理教育的现状——以广东部分高校为例

1.高校会计伦理教育现状的调查情况。随着对会计伦理的研究的推广和深入,会计伦理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会计职业界的重视。虽然我国会计伦理教育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审计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长,会计伦理教育问题也受到极大的关注。近年来,财政部和会计职业团体都要求将会计伦理教育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众多专家学者对于高校会计伦理的在校教育也提出不少的建议和要求,但具体实施并不尽如人意。为研究高校本科会计伦理教育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下半年在广东省高等院校范围内对会计专业的部分教师和学生(主要是2013届毕业生)以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高校会计伦理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具体包括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等几所高校。其中各高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会计伦理内容讲授方式等问题主要通过访谈进行了解,而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对伦理和道德的认识;第二部分是关于对会计伦理的认识;第三部分是关于高校会计伦理教育的有关情况的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为6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会计教师和高校会计专业学生都具有较高的伦理道德意识,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这得益于高校对传统的德育教育和一般伦理教育的重视。但与之相反的是,高校师生尤其是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的会计伦理认知水平较低。高校教师虽然对会计伦理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但并不全面和深入。笔者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很多老师对会计伦理的含义也只有些模糊的认识,甚至把会计伦理等同于会计职业道德,并且很多不太重视学历教育中系统的进行会计伦理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而会计专业的学生缺乏系统的会计伦理知识和伦理感悟,伦理分析和决策能力较差,这是高校会计教育中应该重视的问题。总之,我国高校会计伦理教育依然存在起点低、目标模糊、涉及层面窄、流于形式等缺陷,会计伦理教育实施效果较差。

三、我国高校会计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本科会计伦理培养目标缺失。高校也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专门人才或复合型人才,这种定位本无可厚非,但是高校教师过分强调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无能在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培养计划设计和实施上都比较重视操作和应用技能的讲授,而忽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会计职业伦理教育很难获得学校和教师的重视,未把对学生的“德”的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而据此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重技能而忽视伦理道德的,会计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缺失,这样是无法在伦理困境中做出合理的伦理决策的。假如这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极易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所影响。笔者认为不管会计人员是主动还是被动做假账,只要参与了都可以认为是失德的行为。假如所有的会计人员都能严格遵守职业伦理规范,主动抵制造假,也没有那么多的上司会强迫会计人员做假账或向报表注水了。所以会计伦理教育的缺失可以说是会计诚信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我国大部分高校本科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实践课等几大部分,公共基础课中也有开设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课程,但这些课程只是介绍一般的伦理知识,无法同会计职业伦理紧密联系起来。少有学校专门开设会计伦理教育的课程,甚至连最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相关课程都没有开设。笔者调查的广东几所高校除了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针对本科阶段开设有专门的商业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外,其他学校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但即使开设也是以任意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而全国会计本科专业开设有与会计伦理相关课程的也不超过全部高校的40%,这个比例远低于国外,而且开设这门课程的只是针对国际班、基地班、ACCA创新班等培养国际性会计专门人才的专业。另外在课时的分配上有些学校的会计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的学时不够,教师没有时间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会计伦理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培养计划当然无法引起教师对会计伦理教育的重视,学生也无法在课堂系统的学习中获取会计伦理的认知和思考。

3.会计伦理教育的教材和内容缺乏。由于高校会计专业在本科阶段只重视会计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所以针对本科层次的与会计伦理相关的教材是相当稀缺的,目前可供高校采用的会计伦理教育的教材大约有6本左右,但主要内容和编排大同小异,主要是关于伦理和伦理学、道德标准和道德评价、企业伦理、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内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框架结构与行为规则结构、会计职业伦理的评价、会计职业道德惩戒、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等内容,关于伦理分析和决策的内容涉及较少,而在实际教学中鉴于课时的限制,更多的是侧重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伦理与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税法等内容的结合也应该在教材中体现出来,但是我国高校的这些会计专业教材很少有提到会专门介绍相关会计伦理知识的。

4.会计伦理教育的教学方法落后。教育目标决定教育手段和方法,尽管高校会计伦理教育(更确切地讲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仍是沿袭传统的集体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形式有:以教师口头讲述为主的“一言堂”方式为主;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水平;课堂之外的教育往往热衷于职业道德知识的竞赛;对课堂上传授职业道德知识在提高会计职业伦理中的作用抱有过高的期望。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实质上都是把德育等同于智育,把道德的学习等同于知识的学习,为此贯穿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同样是死记硬背、反复练习的那一套。这种忽视学生内在需要的教学方法,难以真正唤起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培养学生的伦理感悟性。

5.会计伦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我国高校研究道德理论的教师懂会计的少,而研究会计的教师精通道德伦理教育的也不多,而能把会计知识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讲授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这一方面源于我国传统的会计专业教育就不重视会计伦理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自身也不重视会计伦理知识的更新与研究。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几所高校的会计教师很少有研究会计伦理的,有些教师简单认为会计伦理就是会计职业道德,因而没必要专门开设课程进行讲授,有些教师甚至对会计伦理的定义和内容都不是很清楚,这样当然无法在平时的授课和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会计伦理的知识,或通过言传身教进行会计伦理教育。

四、加强高校本科会计伦理教育的对策

会计伦理在校教育的缺失可以说是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的重大缺陷之一,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国高校本科会计伦理教育。

1.由职业团体或教育主管部门确定道德教育的强制性地位。国外许多会计师职业团体基本上都将道德教育作为行业准入的一个机制,并且又得到教育团体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准备进入会计师行业的学生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学校期间选修道德教育的课程。我国的职业团体和教育团体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会计伦理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作为行业准入条件或课程必修课程,并规定一定的学习课时记录,除了现行的会计从业资格证需要学习和考核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外,更高层次的助理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等也要增加会计伦理学习与考核的内容。这不仅在形式上使更多的学生研修道德课程,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导向,让学生在心底感受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而后者将在更大程度上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2.明确会计伦理教育目标,优化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目标。我国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本科会计专业应将会计伦理教育清晰定位为学历教育目标之一并围绕这一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使本科会计伦理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会计伦理教育目标可设定为“提高伦理教育的知识”和“开发伦理的感悟性”两个目标,并循序渐进地来达到这两个目标。因此,期望在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税务会计等课程中整合实施伦理教育的内容。具体可以分解为三部分:价值观教育、会计职业伦理和道德标准教育、能力培养。

3.改革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合我国会计专业的伦理教育的情况,我国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我国高校目前针对道德修养教育已开设思想道德修养、道德与法以及政治理论等德育课程,但是这些德育课程与专业结合度不高。所以需要单独开设一门企业伦理或会计伦理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其次,会计伦理意识的形成和伦理感悟性的开发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职业能力认知、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伦理分析能力以及能力决策能力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所以会计伦理教育绝不是一次性的教授课程就能达到其目标的,我们应该意识到会计伦理教育是贯穿整个会计教育过程的始终的。再次,也可以将会计伦理的内容融入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中来,并作为各门课程必须讲授的内容之一。

4.加快会计伦理教育的教材建设。会计伦理教材建设一方面需要完善会计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的专门教材,突出教材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更新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教材,教材内容中要将有关的会计伦理分析和伦理决策知识穿来,这样也可以引导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伦理知识结合起来,更能引导学生自发进行相关的伦理思考。

5.创新会计伦理教育教学方法。要培养品质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精通会计业务、通晓会计法规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授上面设计的课程内容,而且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邀请实务界讲座或参与讨论、模拟实验等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应该因材施教地结合起来运用,提高学生学习会计伦理的兴趣和会计伦理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高效会计伦理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元驹.关于会计伦理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会计之友,2011,(11):4-7.

[2]许家林,杨海燕.伦理学对会计学科发展的影响研究[J].会计师,2011,(2):4-6.

[3]丁方飞.高校会计职业伦理教育:价值与体系[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13-114.

[3]吴诚.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会计学院,2009.

[5]付永生.会计定义的伦理学思考[J].财经界(学术),2008,(11).

篇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日千里的互联网络的全方位渗透,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发生了很大改变,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变。社会的进步发展更是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使得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也必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近些年来,全国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本人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结合我院近年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些实践和体会,愿与其他兄弟院校共同分享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既有成果,并就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与改进作进一步探讨。

首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现状归纳如下:

(1)过于强调形式,不注重实效。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走形式主义的路线,为了应付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流于形式地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虽然有少部分院校也配套建立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但人员配备不够齐全,不够专业,更没有长期有效地开展实际工作,甚至连固定的心理咨询场所都没有。在课堂教育方面,多数学校只是做一些讲座或报告,有的就是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在课程内容中安排两三节心理健康的内容,就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的课外实践根本无从谈起!而有些学校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都缺乏具体的、有效的措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得不够紧密。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都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有很多建立起来了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因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够明显。

(2)对其内涵及外延重视不够,理解不够深。心理健康教学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本身就具有特殊性,与一般的理论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但现在很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都存在误差,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几堂教育课程就能解决问题了,所以就产生“单纯说教,不管实效”,“课堂上滔滔不绝,课后事不关己”的奇怪现象。决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在于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通盘管理,所以说,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行为。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直到先如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的理念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学方式单一,始终以“讲授—接受”模式为主,教学理念落后。究其原因无外乎,一是学校安排的教学课时不足,一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只在12到20课时之间,由于课时有限,有些要花时间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参观、见习等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实施。从而就造成了教师一人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局面。二是高职迫于生存压力,不断地扩大招生,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扩大班级人数,但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导致教师迫于压力不能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依然在重复“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过程,没有从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培养起不到积极的作用,更有甚者开始逐渐抹杀教育的创新功能。

(4)师生关系冷淡,缺少沟通。当前,高校的在校学生在不断增加,而辅导员的配备却没有随之增加,每位辅导员至少要管理两百多名学生。能和每个学生说上一句话就很不错了,而且都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更别说与一个个学生去沟通了。因此,一些个性内向、行为消极的学生,心理郁闷无处宣泄,心情不悦无处诉说,而只有当出现问题后才去处理,大多数甚至不诉诸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沟通和教育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

(5)大课堂教学,课时短少,学生主体参与差,互动少。进入高职院校往往是大课堂,教室也是使用幻灯片教学,往往是几百学生一起听课,这样就会造成听课的效果下降,而且学生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也是仅在大学一年级或者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时间很短,内容也较有限。但针对高职生个体成长发展来看,身体和心理又是动态变化的,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健康正常发展的时代需要。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高职院校或多或少会出现以上种种现象。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学习、研究学生的心理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心理特点也呈现出复杂化,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还有的是中专毕业,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不够高,也不够全面;

(2)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多,道德行为和品行意识更接近于现实,常陷入迷惘状态,渴望非理性的认可,且自由散漫、叛逆性强;

(3)学生的情感丰富且脆弱,心灵纯真且复杂;性格率直且固执;既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又有成年人的无奈和游移;

(4)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其思想意志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游刃有余却缺乏刚性;有的遇事易冲动不加思索;有的又过于执着,沉迷其中;有的则胸无大志,玩世不恭。

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和强大,从小而言是决定学生自己未来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从全局来说是关系到我们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和整体民族富强的关键。因为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事物认知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地基。

就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来说。由于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从而导致教学手段的落后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需求。

就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辅导的老师来说。据笔者观察,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大多是通过培训或者自学来的,人员缺乏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况且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或者研究高职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而且这门学科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懂心理学知识、又要懂教育学和医学知识,甚至还要懂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门课它是一门交叉学科,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手段就应该灵活。

所以我们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同时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和随时变换课堂教学手段。

下面结合我校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情况,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明晰课程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开设的目的。对于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一方面根据高职院校本身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对课程进行具体的添加。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规定中对课程性质的描述即: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的目的就是对提高大学生学校环境的适应力、学习力、交往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通过这样开增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素质要求。

第二,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调查,收集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和有效地开展。

第三,应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在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很重要,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进行积极的倡导工作。学习与实践并重,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重点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培养,在实践指导中,老师要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参与兴趣,如角色扮演、心理调查、主题讨论等。最终的目的是想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来提高自我认知、调控、激励、生存及发展等相关的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惑,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以一种合理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学生自觉追求健康的心理活动当做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强大自己的心理调节力的目的,树立健康的心理健康观点。

篇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它一方面要求注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这些专门人才需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越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书法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历史演进中,其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颇受历代教育者的重视,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审美教育范畴。学习书法,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培育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用和优势。

一、高职院校开展书法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除了进行专业技能的升级外,更需要的是使大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得到提高。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高职院校因办学特色的限制,书法教育却长期得不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书法发展受到时展大环境的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网络越来越成为国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代替了传统的书信,不要说毛笔,即使是硬笔书写工具,也逐渐被手机按键和电脑键盘以及通讯设备所取代。书法失去了广泛的实用价值,成为了纯艺术,也失去了得到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如今,作为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书法艺术,其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状况,实在不容乐观。

2.高职院校教育对书法学科定位的认识模糊

书法属于视觉艺术,表现出人们对平正与奇侧、统一与变化、整齐与错落等种种美学形态的认识,并展现书者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而书法是否是独立的艺术门类,至今仍是艺术界、文化界、学术界极为关注并经常引起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目录和基础教育的学科设置中并未列出书法是单独的学科。再者,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由于书法学科定位不明确,所以对书法教育的态度往往也是可有可无,仅仅当做是学院文化建设的陪衬而已。

3.职业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

职业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没有设立明确的书法教育管理机构,协调统一书法教学工作;大多数书法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制和完整系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书法教学形式单一,缺少资金以及设施投入;高职院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等。

4.高职院校生源人文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觉接受书法教育的意识

多数学生以前学习科目范围狭隘,接受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又存在差异,普遍缺乏书法知识。他们在一起接受、重视技能型教育后,艺术修养难以得到提高。

二、书法教育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实用价值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是十分重视书法教育的,除实用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把它当做提高修养品行的必修课程。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高职院校实现书法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课,其实用价值更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

1.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清代刘熙载《书概》说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其中,“书如其人”一直得到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的广泛认可。宋代朱文长在《续书断》中评价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时也深有感慨地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书法艺术是书写者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真实写照,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是陶冶情操的重要艺术形式,是唤起学生进取精神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在传统的书法教学中,施教者十分看重对受教者的品行教育,强调学书者要树立良好的品行修养。宋代姜夔《续书谱》在谈到如何得书法“风神”时云:“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将“人品高”放在得书法风神的八个要素之首,可见古人对人品的重视程度。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以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所以,艺术在道德教育中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书法艺术教育就是以形式和内容双重之美,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把品德修行寓于教育之中。

2.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三国时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其意思是说,书法作品中的笔迹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具有审美价值,是因为能体现出人的美好情感。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说:“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至”。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基本的美学。而形式美,是汉字书法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哪一种书法形体,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无不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因此,书法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在书法教育中,学生通过临摹学习、创作作品和欣赏高水平作品的锻炼,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具备一定的艺术眼光、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良性循环,他们就逐步地对艺术或现实中的美与丑、雅与俗等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从而培养全心全意热爱美、鄙视丑的高尚品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雄浑之美、秀逸之美、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丰富的审美属性,是打开美丽殿堂大门的钥匙。它在引导学生欣赏创造艺术美的同时,也创造了具有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学生。

转贴于

3.有助于对学生勤于思考、领悟能力的培养

书法艺术教育,通过传授知识、训练技巧的过程,使学生眼、手、脑同时并用,进入积极的观察、分析、思考的状态。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勤于思考等方面的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好处。

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指出书法临摹要多悟、多思。同时他还指出:“余尝谓临摹不过学字中之字,多悟则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从虚处着精神。”书法学习不仅要思考书法本身,也要思考“字外之字”,而创作主体个人情感的表达就更离不开思考了。领悟力是学生对书法形式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更深入的洞察和感悟,是在学习过程中的触类旁通和认知的提高。只有领悟才能将所学化为己用。领悟力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总结的能力,故书法学习中领悟能力的提高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发现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可以领悟和谐本质,促使他们懂得如何发掘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与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懂得团队精神,懂得关爱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进而以健全的心智投入到有序的学习生活当中,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此外,丰富多彩的书法文化活动不仅能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自身修养能力,而且更有助于校园文化的丰富发展。

三、对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开展书法教育的思考

要彻底解决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实现书法教育和高职文化的有机结合,提高书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造有利于书法教学的硬件设施

转变观念,加深对书法教育的认识,创造浓郁的氛围和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一系列教学措施,把书法教育纳入学校培养方案中。这要求高职院校不仅在制度和指导思想上确保书法教学的正常开展,还要创造条件来满足书法教学的物质环境需要。比如成立书法教研室,加强书法教学的质量管理;将书法课单独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公共必修课;各院系设立若干小的书法练习、创作室、展厅等,让学生有练习、交流、创作、展示的空间。

2.建设一支书法艺术素养高、责任心强、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平台直接决定书法教学的水平和效果。鉴于目前专业书法教师短缺的情况,可以采用校际联合的办法。各高职院校书法师资力量各有所长,如果广泛联合,资源共享,则是做好书法教育切实有效的办法。高职院校之间可以尝试互派教师授课、互派学生选课等合作方式。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书法教学可采取新的形式,如采用自学、自评的教学模式。亦可采用讲解要领、自行创作、分析习作的教学方法。重视作业的批改与总结,耐心指导,使学生不觉得单调枯燥,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认为练字太枯燥乏味,原因是多数学生看不到自己书写水平的提高。经实践,定期举办展览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学生通过展览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了信心,也提高了兴趣。

参考文献

[1]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8

2. 彰显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就首先强调了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提高高校舞蹈教育的教育效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要提高高校舞蹈教育的效率必须深化教育改革,要从舞蹈教育本身出发,开设相应的舞蹈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并完善教育制度,让舞蹈教育在高校普及起来并更加专业化和正规化。

3. 反思舞蹈的对外交流。作者认为舞蹈的对外交流是扩大我国舞蹈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有效方式,并在书中列举了北京舞蹈学院组织的一系列舞蹈对外交流。例如“中国古典舞的美国之旅”以及“汉城第四届国际舞蹈学术研讨会”等,作者在介绍这些舞蹈的对外交流中并没有仅仅沉浸在我国舞蹈走向世界的喜悦中,更多的是通过总结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及时的发现舞蹈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正。作者在“中国古典舞的美国之旅”中看到的不是中华文化与美国文化碰撞出来的别样火花,而是现代社会对于文化的一种不正常消费倾向,他认为百老汇+好莱坞+迪士尼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符合大众口味的独特表演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诠释舞蹈的精神和文化。所以,舞蹈的对外交流所产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中华舞蹈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要在与其他国家交流的过程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现在相关领域中所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我国的舞蹈教育起到帮助。

4. 梳理中国舞蹈史。作者在讲解舞蹈在高校的教育中还用了大量的篇幅对舞蹈本身做了详细的介绍,从舞蹈的发展史到中国舞蹈的发展状况,从舞蹈的专业理论知识到对具体舞蹈作品的讲解和分析,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业界对舞蹈教育的研究状况和舞蹈在高校教育中的具体发展情况。在《高教舞蹈综述》中,作者列举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舞蹈作品,对他们的创作意图和编舞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舞蹈教育在高校中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32-02

一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观念陈旧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仅仅看重体育运动和体育活动本身,对于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体育的文化内涵阐释较少。现行的教学模式只在乎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对体育教学内涵的挖掘和探究,导致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滞后,并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仅仅关注体育对学生身体的锻炼,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为了给紧张的学习学生一个放松锻炼的机会。同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仅仅从教育学生锻炼、活动入手,没有充分地借助体育更好地了解学生身体发展状况,更没有有效地对学生具体阐释运动的内涵,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健康发展。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大学体育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兴趣,课堂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2.模式落后

陈旧的思想观念导致教学模式的落后。由于缺乏对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究,并且没有及时有效地对现行的体育教学制度进行反思,同时也受到现有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学的模式一直守旧落后,无法适应现行的体育教学要求。以某大学体育教学为例,该校对体育课程的安排较少,重视不够,并且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课堂上,内容基本只包括慢跑、健美操、太极拳和自由活动,对学生采用的是放羊式教学,或者是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基本套路、基本姿势的讲解,缺乏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不到任何有效知识,普遍感觉体育教学内容枯燥,可有可无。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运动的热爱,同时也不利于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配套缺乏

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是建立在一定的软硬件设施基础上的,只有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的各项软硬件配套,才可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首先,体育教学的现实需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实状况中的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无法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需要,更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因此,必须加大体育教师的素质建设,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修养,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具有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其次,现行的体育教学器材和基础设施缺乏。大学中的体育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被放在一个不重要的位置,观念的忽视导致对体育教学的投入不足,体育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更无法实现场景式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 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举措

1.转换教学观念

高校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在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对于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对整个体育教学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强身健体,丰富学习生活,缓解学习压力;而长期目标是树立学生正确的运动观,培养其对整个运动文化内涵和运动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在此情况下,具体安排教学活动,积极地丰富课堂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树立体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引导学生感受运动,享受体育带来的愉悦感。最后,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以达到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使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丰富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同时也是为了长期的发展需要。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改革并将其纳入终身体育教育体系之中,强化认识,进而推动我国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2.完善师资队伍

由于缺乏相关体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及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欠缺,导致高校的体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也不合理。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断增强其业务水平和知识素养,除了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分析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指导计划,选择教学策略、组合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等,具备从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能力。此外,还应重视体育教师全面知识结构的构建,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和应用。对于高校而言,首先,要制订适合体育教学发展的师资规划,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师水平,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其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提倡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从而完善教师的整体运行机制,保持教师的活力和教学激情。

3.丰富体育教学形式

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之所以缺乏活力和激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所以不高,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形式的问题。大学的体育教学依然采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活动,缺乏新意,学生更缺乏兴趣。首先,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必须深刻反思现行的教学模式中的种种弊端和不足,分析课堂教学的误区,转换思路,探索教学的新模式。高校体育教育应当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不再以运动项目类别进行分类,而是以健康教育、运动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社团教育等新型分类方式向学生传递体育知识,并传达课堂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以及终身运动的认识,将运动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其次,教师可立足课堂活动,借助体育器材,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与互助,丰富教学形式,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各方都应充分认识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推动高校的体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60-01

目前是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医学类高职高专也不例外,英语被列入必修课。大部分医学生也看到英语在未来工作和事业中的重要性,学习上也非常主动。但随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不断扩招,学生质量也变得参差不齐,英语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参加高职升学考试 ,从中专、技校、职业中学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俗称“三校生”。这部分学生虽然在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阶段也学过三年英语,但英语基础非常差,因此对英语的学习极感吃力和不感兴趣。

1.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洗礼,习惯了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就学习目标而言,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表现在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没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而且对自己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1.3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和英语教师队伍现状以及英语教学模式

1.3.1英语教学基础设施:许多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的,升格后投入的资金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导致英语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3.2教材方面:当前已有不少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但在当前的各教材中,词汇量、阅读量普遍偏多,学习量过大。课后练习词汇、完型、翻译、句式、问题、写作等也比较难。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多层次、掌握的知识参差不齐,英语基础薄弱。

1.3.3师资方面: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师资队伍无法完成现有的英语教学任务。我国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中,普遍存在一个英语教师既担任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各门英语课程,还承担其他医学专业生的英语课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有一部分教师对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一时还难以适应《基本要求》中规定的实用为目标的教学目标,难以适应英语教学工作。

1.3.4英语教学的模式偏离英语教学的目标: 医学类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与其它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了解医学方面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一味地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现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由于教学时数少, 内容多,多数教师就只好沿用单一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一味的赶教学进度,加上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等问题就严重地影响了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英语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对医学人才的培养。

2提高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2.1英语水平摸底:新生入学后,教师应该对各个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各专业各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各个班级的特点,各人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

2.2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们学习英语只是简单的单词,短语以及句子的学习,只是简单枯燥的记忆学习,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2.3介绍异国风情:通过讲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民风民俗,增进学生对英美国家的了解。

2.4努力创设英语环境:教师要努力创建英语环境,通过创造现实的或者虚拟的英语语言环境,需要教师利用好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可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征,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与习惯,利用课本中的知识与内容,穿插一些英语故事,英语典故,英语电影等等,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努力形成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学校也要加大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学人才;鼓励教师搞教研、科研;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医学人才打好“物质”基础。

篇11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26-02

引言

19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体制陆续地在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却陷入了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大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为低年级学生开设英语课程,他们统一采用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然而,各高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他们能否适应这种吃“大锅饭”的做法呢?高校这种固定模式下的教育成果又能否适应英语的实际需求呢?天下大同固然是好,但与时俱进才是精髓。

一、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现状

(一)高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

随着近年来全国高校的不断扩大招生,高校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名副其实的大众教育。时代的进步也推动了大学的包容性,大学不再是少部分品学兼优者才能企及的伊甸园,而是部分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所能达到。也就是说,高校里学生的程度、能力、学习意愿等各方面差异性更大,当然,也包括英语能力在内。国家重点大学与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可能不只相差一个等级。

(二)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意愿

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时就已具有“就业忧患意识”了,因此,他们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都是为了以后就业中多一块敲门砖,学习英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虽然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但因为基础薄弱,自身英语水平与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衔接不上,从而灰心丧气,对英语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对英语学习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

二、英语的实际需求程度分析

大学英语教育的实施应结合英语的实际需求,按需施教,从而使得教育的结果能满足现实需求。束定芳在《外语与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一书中提到,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个人需求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束定芳,2004)

(一)个人需求

从个人层面来说,高校学生对英语的需求是多角度的。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得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带动着文化的全球化,不少学生对欧美等文化环境颇感兴趣,为了加深对他国文化及当下流行元素的了解,他们愿意花时间学英语。英语作为世界上一种通用语言,掌握英语,学生才能更直接地了解世界;而“出国热”也让许多高校学生苦读英语,为的是能通过雅思、托福等考试,走出国门,一圆“留学梦”;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也有一些学生为了在就业时凸显优势以及在就业岗位上立足,努力培养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许多毕业生就业时都向往大城市的外资企业和大型企业,时代的快速发展也推动着大城市日益国际化,因此,在大城市的这些工作岗位上接触到英文资料和运用英语与他人沟通的概率很高。为了在职场中如鱼得水,学生们未雨绸缪,认真装备自己,孜孜不倦地背单词、记句子。他们相信英语对未来的薪资收入、职位晋升和职业发展前景有一定的帮助。

(二)社会需求

英语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加强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注意点与面、质与量的有机结合。根据社会的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出不同层次水平、专业和种类的外语人才(戴炜栋, 2001)。高校的英语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多样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关系上既是竞争又是合作。我国很多领域与国际接轨,有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这需要高校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懂英语并能应用自如的人才。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学生的英语水平都有所要求,英语水平是用人单位评价考察学生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英语已被普遍默认为是基本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而非专业技能。

三、现行高校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纲统一要求是否与现状冲突

为了规范大学英语教学,教育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努力建立和完善统一的英语教学大纲,各个高校也照本宣科,围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来开展英语教学。事实上,各高校的办学条件、专业方向、师资生源状况等都不尽相同,不同专业和水平的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和学习能力也是有区别的。由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统一步骤、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模式,以及采用过于集中的教学形式,难以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潜能无法得到发展。(赵月明, 2003)统一的教学要求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无法照顾到各学校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更谈不上体现高校办学的灵活性与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了。

(二)教学结果能否适应需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无论从国际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还是学生出国深造的自身需要上,听说能力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然而,很多大学课堂上,教师过分专注于单词的讲解、句子的释义,而学生课后则忙于背单词、记句子,以应付四、六级考试。久而久之,“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在高校里比比皆是。他们的牢固的语言知识并不能被有效地激活和调用,学生的交际能力无法与他们的语言知识相匹配。(何自然,张巨文,2003)结果,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即使英语基础扎实,在实际语言交际环境中的听说能力却无法满足自身及社会的需求。

四、结语

在研究高校英语教育现状时,应结合大学生自身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进行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大学英语的学要求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忽略了各高校及学生的真实情况,而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英语交际能力,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要求和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变化与前进。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与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12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029-01

舞蹈欣赏课与舞蹈专业的教育不尽相同。如何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需要教师从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上进行认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舞蹈教育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也未能很好的发现、挖掘它的真正价值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无疑存在一些缺失。本文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完善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见解。

1、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我国各大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不科学,严重制约了体育舞蹈事业在我国的顺利发展。因此,在教学策略方面,一些老师认为教舞蹈会跳就行。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一味地自己表演。学生只是简单的模仿。学习效果比较差。其次,在师资力量方面,根据笔者对国内一些高校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年轻的教师占少数,而40岁以上教师占的比例则比较大,可以看出教师的年龄结构出现了断层。这不符合当前舞蹈教学的要求。在学历方面,教师中本科学历占的比例是三分之一左右,专科和中专学历却超出半数,由此看来,教师的学历结构还是不容乐观的,低学历的教师需尽快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最后,在硬件设施方面,虽然各学校基本上都有舞蹈教室,也能够保证舞蹈教学的正常进行,但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基本上是在低水平的标准上维持舞蹈教学。服装和道具的拥有量比较少,满足不了现在的舞蹈教学和演出的需要。

体育舞蹈的教学应根据学生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安排教学的具体内容与考核方式、方法;也应根据体育舞蹈本身不同舞种具有不同风格的特点分不同时段进行教学,相似风格的舞种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

2、影响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2.1舞蹈的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舞蹈课的内容应以交谊舞和国际标准舞为主。交谊舞简单易学。属大众体育舞蹈。是国际舞的基础:而国标舞则有严格的规范性,难度很大,属竞技体育舞蹈。因此。舞蹈的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也有一定的相关要求:先教交谊舞,再教国标舞,这样既有利于初学者的学习和学后的再实践活动,又有利于以后提高国标舞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除此之外。教师应根据舞蹈各个舞种之间的风格、运动特点具有相似性的这一特性,合理安排风格相似的不同舞种依次进行教学。从而断绝教学内容出现跳跃性展开的情况发生。同时也避免因学习内容安排的不合理造成学生难以消化、吸收的情况发生。

2.2舞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贯彻教与学的纽带和媒介,教学方法的选择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只有根据其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并结合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的进度目前多数舞蹈课教师教学经验尚且不足,相对于其他课程处于探索初期,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手段少,教学方法不科学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逐渐丧失。严重影响舞蹈的教学效果。

2.3舞蹈的师资力量

舞蹈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教师在舞蹈、音乐以及身体素质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舞蹈是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开展得比较晚,现在任舞蹈课教师大多没有从事过该项专业的学习。有的舞蹈教师是从体操、艺体转过来进行舞蹈教学的,有的教师是经过一段短期的培训就直接上岗的,所以我国目前的舞蹈教师的师资力量非常有限,直接影响舞蹈的教学工作在各大高校的推广与实施。所以,就要求高校舞蹈教师应加强舞蹈课专项进修,提高舞蹈技术与知识水平。以便满足高校舞蹈课的需求,为高校舞蹈课培养高素质的专项人才。

2.4学生的学习时间

舞蹈是一门系统、复杂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教学时数,比较难掌握好舞蹈的动作要领,无法很好地熟悉舞蹈的技术风格和音乐节奏;舞蹈的动作具有技术难度高的特点。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舞蹈技术动作的复习与巩固,就会对新学的舞蹈技术动作产生遗忘,更加难以掌握。所以。只有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练习舞蹈技术动作的时间,适当增加舞蹈的课时,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里以开设一些舞蹈俱乐部、训练班的形式来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强化、巩固舞蹈的技术动作,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进而能够熟练地掌握舞蹈技术动作,有效地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3、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对策

3.1编写适合的教材

大学生入学年龄一般都在18-20岁左右,骨骼的发育基本定型,在训练过程中每进一步都要付出较大代价。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舞蹈风格的掌握以及舞蹈动态美,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以及从中体会出舞蹈内涵,精神和审美、理。因此,高校舞蹈教材的编写应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善于发现和利用大学生学习舞蹈的有利条件,比如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自觉性比较强,精力容易集中,理解能力好,记忆力强等优势。所以高校的舞蹈教材编写时要注意这一点,密切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科学教学。

3.2在课堂上加强舞蹈鉴赏

高校的舞蹈课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舞蹈赏析,让学生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结合起来,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产生一种“内模仿”,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当学生学会对―个作品如何做出审美判断的时候,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感到一种极大的满足,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3.3从专业特点的角度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着我国基础体育师资力量培养的重任,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使得尽快提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开设舞蹈艺术课程,自有其不言而喻的必要性。

篇13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等方法。

三、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内容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建设入手,涉及教研室建设、课程性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建设和民族学生(指民考民学生,以下同)大学语文教学等多个问题。

(一)教研室建设

仅有3所院校有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室,占被调查院校总数的23.1%。没有独立教研室的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均从人文学院或基础部等相关教研室教师抽调,平时他们各属别的教研室,有教研活动时再集中在一起,这势必使教学人员分散,不便管理,教师自身责任感减弱,教学内容盲目,教研活动缺乏了良好的环境和有效的平台,教学呈松散性、随意性,老师之间的交流受到制约。

(二)课程性质

除了1所院校外,其余院校均已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时从24至72不等,有的院校定为必修,有的定为选修。总体来看,将大学语文定为必修还是选修有两种情况,一是依专业而定,如新疆医科大学两个专业为必修,其余专业学生自主选修。塔里木大学7个专业的汉族本科班必修,伊犁师范学院两个专业的大学语文是必修,新疆艺术学院也是如此。二是依学生族别而定,如新疆师范大学的民考民学生和双语班学生均开设大学语文,而且是必修课,其余学生分专业班级开设,作为指定选修(或称限定选修)。新疆农业大学汉语专业学生大四时开设,是指定选修。课程性质一般分为两大类: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以可分为指定选修(也叫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必修和指定选修无太大差别,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差别较大。由于课程性质不同,必修课受学校重视,教学要接受校级或院级的各类检查,教研室的要求多而严,因而,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时都比较谨慎、周密和细致。从调研的13所院校看,只有5所院校的大学语文为必修课,占调查院校总数的38.5%,2所院校部分专业是必修课,占15.4%,其它院校则设为选修课或阅读、写作和作品欣赏等相关课程,占38.5%。从这些数据可知,新疆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一。虽说教师应该对所授课程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但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造成教师厚此薄彼。

(三)教学方法

几乎均以讲授为主,占92.3%。纵观全国院校,限于多种原因在教学方法上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众多相关的大学语文教改论文中可知,很多在一线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都尝试过教学方法改革,比如课堂讨论,讲读并重,师生互动等,但不是推行不下去,就是效果差,学生动不起来,浪费课时,又延误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新疆高校也不例外。所以改变教学方法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与学生群体、学生人数、教学文本、学生语文基础、感兴趣度不无相关。

(四)考核模式

必修课多以闭卷为多,占46.2%,有教研室统一命题的,有任课老师自主命题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题型、题量、分值都有一定要求。选修课多是开卷或写课程论文,占53.8%。各校的选修课管理办法中都有对考核方式的规定,比如,“选修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随堂考核,可选择开卷、闭卷或其它考试方式”“考试课程应采用试卷(闭卷)考核,考查课程由主讲教师根据课程要求自主决定考查形式”“公选课可以采取闭卷笔试、开卷笔试、网上在线考试、口试、小组汇报、分组讨论、作业、论文、读书报告、设计、操作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考核并确定学生的成绩”。由此推之,选修课考核模式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无论哪种考核形式都有局限性,偏终结轻过程是普遍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不被重视,一考或一写定乾坤。即使上面第三所院校的公选课考核形式多样化,但实际中很难操作。这样的考核对爱学与不爱学的学生都是一种挫伤,喜欢学的学生无法通过课堂表现、讨论或作业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不喜欢学的学生乐得教师的疏于管理和一言堂,更便于他们各行其事。大学语文不仅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助长了一部分学生的“休闲”意识,大学语文课堂成了歇息地和自习室。

(五)教材建设

基本上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集中在陈洪的《大学语文》、温儒敏的《高等语文》、徐中玉的《大学语文》等教材。新疆医科大学多年前曾组织编写适合医学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但没有通过学校的审核。伊犁师范学院也在计划“编写具有新疆特色的、适合伊犁师范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的大学语文教材”。新疆农业大学针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自编《汉语文选》,校内使用。如果是选修课,一般不强行要求学生购书,教师向学生提供教学主教材和参考书。不论是学校对教材使用版本的选择权,还是学生(选修课)是否购买教材的决定权都呈现出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不下千种,优秀教材受到关注的也很多,这反倒令院校在教材选择时无所适从。这一现状表明新疆高校自主研发适合新疆高校学生的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教材建设工作也应该放到课程建设的重要位置了。

(六)教学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大学语文教研室多年来一直在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尝试,但成效甚微。伊犁师范学院2012年前进行过教学改革,还有老师参与了新世纪地方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受调研学校的课程建设经费均为零,无精品课程,无教学成果奖,更谈不上教学名师。不难想见,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正面临怎样的尴尬处境。各高校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教师身兼多课,有的甚至身跨两三个教研室,这种多重身份令教师难以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大学语文课成了无味的“佐料”。全疆没有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机构和师资培训机构,教师难以在学术层面接受更多的研修,整体处于各自为阵,闭关独修的局面。

(七)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

有3所院校民汉合班上大学语文课,即民考民学生预科结业后,与汉族学生一样选修大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都相同。本文所说的民汉合班中的民族学生特指民考民学生。民考民是我国高考中的一项针对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时使用本民族语言试卷,报考时也必须报考民考民的相关学校和专业。民考民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一年预科汉语学习,成绩合格才有可能进入专业课学习。专业课除本民族语言文学类专业、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专业外,其余均用汉语授课。大学语文讲授的内容是用汉语文描述和解释的文化,所选文本以汉语文经典为主,涵盖古今中外优秀名家名篇,囊括文学、历史、天文、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知识,民族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基础知识,即使是汉语水平测试达到MHK四级的学生也很难听懂,更别说汉语基础更薄弱的民族学生了,所以民汉合班的大学语文课难以做到“两全齐美”,民考民学生上课的状态是选而不修或隐形逃课。

(八)教师态度

态度“积极”的占30.7%,而态度“一般”的占53.8%,80%以上的院校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给大学语文课程政策保障。态度决定行动,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高低、教学实践能力强弱等都决定着教师对大学语文的态度,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热心与否又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投入。

四、对策与建议

在整个调研中,笔者深感新疆的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质量明显提高。但由于各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条件不同,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亦有差异,总的说来,仍处于边缘化地位,与“各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必修课程系列”的设想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教学内容随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考核评价简单化、教师队伍拼凑化、学习态度功利化等倾向。我们都知道,个人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语文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教育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政策导向,建立课程规范

教育行政部门不但要在理念上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还要将之付诸实践,应进一步明确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政策导向,就课程性质、学时数、师资等做出硬性规定,并予以课程建设经费、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更有力的支持,在各高校应积极配合协作下,进一步出台规范教学,如《大学语文课程规范》等相关文件规定。

(二)加强教研室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教研室是教学和科研机构,大学语文教研室承担着全校各专业学生的人文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无论学校是什么类型,都应该设立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室,为教研教学提供有效的平台,配备有敬业心和较高水准而且热爱大学语文教学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三)改变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各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可根据专业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材或自编教材。同一专业切忌不同大纲、不同计划、不同教材。教学方法虽不可统一,但应该遵循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欣赏审美能力的原则,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打破一言堂的灌输,采取以灵活、多样、生动为主调的教学方式,通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以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主的教学模式。

(四)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

2009年11月出台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期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所以,民族学生不仅不应该被排除在大学语文教学之外,更不能任其自然地被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各少数民族文化及传统,研究民族学生的接受心理,在民汉一体化的教育背景下,重新构建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准确定位,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和考核模式,编写具有地域文化和边疆文化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五)建立学术指导机构,提高教师素质

由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做得好的院校牵头成立新疆高校大学语文研究机构,加大对全疆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指导,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校际交流,使教师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加大优秀教学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开展互访、观摩和资源借鉴等。各院校也有必要建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部门,发挥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教师自身应勤奋钻研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更要具备时代精神,研究学生的心理,关注社会文化的动向,积极开展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朗诵等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活动,扩大大学语文的教学空间,呈现大学语文教学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弘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