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德育的基本途径

简述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简述德育的基本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简述德育的基本途径

篇1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各种数学公式、方程式、定理、理论体系等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举个简单的例子,二次函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很多数学问题甚至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而通过对问题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学模型方法。我们的数学教学说到底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前人给我们构建的一个个数学模型和怎样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以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具体的讲数学模型方法的操作程序大致如下:

实际问题分析抽象建立模型数学问题

检验 实际解 释译 数学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必须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这不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也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二、 构建数学建模意识的基本途径

篇2

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来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这种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多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跟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质量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而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教师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必然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学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3

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又多种选择)

3.实行饥饿纪律教育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

4.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实际锻炼法)

5.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的教育家是(马卡连柯)

6.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这句明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教育法)

8.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法

9.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

10.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辨析题

1.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错误。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哪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因此,品德包含的范围较广,而道德只是期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

2.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错误。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点:其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其三、结果不同。

3."一个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则。

错误。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4.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错误。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又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简答题

1.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2.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3.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觉纪律教育

6)民主与法制教育

篇4

课程代码:0046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学者是

A.培根 B.休谟

C.柏拉图 D.康德

2.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生物起源说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尔》

4.强调教育活动的“交往性”,实际上就是强调教育存在于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一种不断的

A.对话活动 B.讲授活动

C.思维活动 D.教学活动

5.文化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梅伊曼和拉伊 B.狄尔泰和斯普朗格

C.鲍尔斯和金蒂斯 D.康德和黑格尔

6.决定“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利”的是

A.政治制度 B.社会文化

C.生产力水平 D.经济基础

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学派是

A.个性发生学派 B.道德认知学派

C.活动心理学派 D.认知发生学派

8.主张“神学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教育家是

A.福禄倍尔 B.傅立叶

C.圣西门 D.夸美纽斯

9.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就在于人具有

A.能动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可塑性

1O.提出情境、疑问、假设、推断、验证“思维五阶段说”的教育家是

A.谢夫特 B.杜威

C.布鲁纳 D.罗杰斯

11.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B.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C.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之间的矛盾

D.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

12.孔子、老子等人倡导并践行的“无言之教”属于典型的

A.反诘法 B.谈话法

C.陶冶法 D.实践法

13.现代教师面对着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集体,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

A.教育教学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组织管理能力 D.自我调控能力

14.下列描述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正确命题是

A.教学是智育的途径 B.教学等同于智育

C.智育是教学的途径 D.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15.教育目的的功能之一是

A.调控功能 B.系统功能

C.信息功能 D.程序功能

16.下列教育家中主张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是

A.诺笃尔普 B.裴斯泰洛齐

C.涂尔干 D.凯兴斯泰纳

17.决定教育目的性质的社会因素是

A.文化制度 B.科技制度

C.军事制度 D.政治经济制度

18.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教学与发展”中的发展是指

A.教学发展 B.一般发展

C.智力发展 D.情感发展

19.单轨学制在美国形成的时间为

A.18世纪末19世纪初 B.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初

20.将教育制度分为学前教育制度、基础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等,这是

A.从学校管理工作内部分类 B.按教育机构的类型分类

C.按教育阶段分类 D.按教育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性质分类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最近发展区

22.讲授法

23.教育制度

24.学生的年龄特征

25.德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选答其中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多选答者,按前4小题评分)

26.简述当代教育学发展的特征。

27.简述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体系的构成。

28.简述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29.简述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

30.简述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

31.简述教师思想品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本题13分)

32.试论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33.案例:

小D是高中一年级女生,已经有两天没来上课。班主任老师在和家长联系未果后,及时把情况向学校汇报,校政教处又及时向社区相关部门反映。很快,派出所民警带着小D来到学校。原来,小D因幼年时父母离异,母亲作为监护人又忙于生意,平时回家只是给零花钱,而对于小D学习、交友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却很少过问。养成小D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经常旷课上网吧,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近来,小D母亲因生意出国已一个多月时间,小D因上网吧已将妈妈给她的零花钱用光,为了上网玩游戏,小D伙同“网友”一起在网吧偷窃他人财物,被网吧管理员抓了现行并送到派出所。派出所决定向学校通报情况后,将小D送少管所进行监督教育。

学校在了解详细情况后,迅速通知小D母亲,并成立了学校、社区派出所和家庭三方共同帮教感化小组,三方达成一致,小D尚未成年,如送少管所会对其今后的发展和成年生活带来阴影。于是,班主任成为小D学习和心理的辅导员,派出所指定老王专门负责对她的法制和人生教育,母亲则主要从生活和亲情的角度来感化。

篇5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通过有效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

一、什么是养成教育及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素质”是指“素养”,是指这种平时养成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简单地说,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养成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如何加强养成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段话指出了加强青少年基本行为准则培养,对青少年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而青少年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任务在学校,因为学校的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基本道德素质抓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所阐明的“八荣八耻”是对全体公民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青少年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学生,我们还应当始终长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他们的道德素质养成必须从这些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的培养抓起,要求他们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将这些规范作为自己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着眼于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际,从切实可行处抓起,才能逐渐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层次和水平。

(2)道德规范、准则的要求要有可操作性。

道德规范、准则要求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这是养成教育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而且要使他们具体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使青少年易于理解和遵循,从而将道德认知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并在行为的不断重复中凝结成优秀的品质。因此,我们应着重进行道德行为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将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落实在行为之中,使得青少年能够在道德行为中培养习惯,在道德习惯养成中积淀道德素质。

(3)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寓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

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养成教育尤其强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为此,应注意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青少年普遍参与,在自觉参与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应该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不同层次青少年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自觉参与中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4)家庭、学校和社会凝成合力,共同做好养成教育工作。

在对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言行作风,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熏陶作用,形成其品德发展特别是学会做人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血缘上的联系决定了家庭德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任“老师”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最久远的。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德育具有德育内容系统性、途径方法综合性、德育管理规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德育活动中使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内容理论化;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识别、抵制和消除社会、家庭中不良因素的能力。学校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中具有主导性作用,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地把养成教育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抓紧抓好。

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和单位德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从而导致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青少年道德养成,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建设有利于青少年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5)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并辅以必要的法律手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靠教育,也要靠制度、纪律和法制。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规范、守则等在实践中的落实,为整个青少年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青少年道德养成还必须始终注意利用法律对其行为的调节和规范作用,因为法制是推进道德建设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保证,而青少年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总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的约束是绝对必要的。

三、我院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七大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院始终围绕“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个中心,目标明确、常抓不懈,为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人格+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1)以入学教育为起点,引入养成教育。

从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进行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在为期近十天的入学教育和军训期间,学生要学习学院专门编订的《学生手册》、《学生安全手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试纪律、宿舍管理、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思想上绷紧养成教育这根弦,同时参加队列训练、内务整理、野外拉练等军事训练项目,从行动中落实养成教育,养成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上好入学第一课。

(2)以一日常规为抓手,融合养成教育。

系对班级的考核以及班级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一日常规为抓手,内容涉及遵守作息时间、遵守课堂纪律、爱护环境(教室、宿舍、保洁区)卫生、文明礼貌用语、爱护公共财物、团结互助等多方面内容。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利用班会、周记、个别谈心、亲手做示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在他们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们很快就适应了学院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维护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激活养成教育。

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深化养成教育。平时通过校园广播、报纸、网站、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宣传报道校内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等。还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举行“宿舍文化艺术节”,活动对宿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干净整洁,而是要突出宿舍布置的文化品位和宿舍成员的文化素质,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逐步达到这个要求,同学们就在创建的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自身养成教育的要求。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更是学生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他们通过书画、美术、摄影、演讲、朗诵、文艺汇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文艺才能,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以“三自”服务为契机,深化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综合竞争力。学院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力量来服务大家,以自己的高素质来感染大家,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滋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学生会来协助搞好学生管理;通过学生评议会等组织来帮助大家解决矛盾,促进团结等等。

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校德育的核心就是养成教育,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张树臣.本能教育论.全国高校素质教育教材研究编审委员会.

篇6

一、常态班会课的四个基本流程与特点

常态班会课的教育是建立在班级管理的全新组织构架上,即全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不同的“担当”,他们既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责任者,也是班级活动的监督者和评价者。因此,常态班会课将过去教师的“管”、“教”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管”、“教”。它实现了德育上的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是对班级德育的一次有意义的变革。

常态班会课课型结构表现在它的四个基本流程上,即学生总结、教师评价、故事(案例)讲述和教师引领。

“学生总结”可以暴露问题,扬善抑恶,体现及时性和自主性。“学生总结”指在学生主持下的全班学生“担当”的全面总结,它包含“学生总结”中的常规总结和自由发言两大板块。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既及时呈现班级近期好人好事和存在的问题,又充分发挥了同辈群体交往的独特作用,也让班主任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为班主任开展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确立方向,为其寻找教育切入点提供依据。

“教师评价”是适度介入,恰当引导,体现“重要他人”的作用。在学生总结的过程中和结尾时,班主任根据总绪情况进行适时评价、及时导向或深化引领,使学生的良好行为表现得以肯定强化,使暴露的问题能开展深入的讨论与引领。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作用,可以调整、导向、引领和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使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自然结合,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冲突,促进知行合一。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与自我肯定感,是促进他们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故事讲述”是德育叙事,情景交融,体现体悟性与浸染性。“故事讲述”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或班级最近的突出问题来提炼教育点,选择具有强烈情感作用和引导价值的故事案例,展开入情入理的讲述。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能实现对旧有经验的覆盖与改变,甚至产生自我顿悟与强烈自省。

故事的选择与讲述是故事讲述成功的关键。故事的选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针对j生,应紧扣班级当前教育点;二是鲜活性,应富有时代感、感染力和震撼力。故事的讲述必须是声情并茂,怡情动心。只有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讲述才可能真正实现故事法教育的体悟性和浸染性。

“教师引领”是巧连故事与实际,发挥主体导向,实现教育矫正与强化。“教师引领”指在故事的讲述中或讲述后,紧依故事中的价值要点或价值取向,联系学生现实表现,教师展开针对性指导和引领,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学生的讨论、辩论等活动,促使学生对原有价值取向的矫正、重构,并强化正确的价值观。

二、常态班会课的两大内容核心与功能

1,自主管理,自我教育

“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是常态班会课的首要核心内容。其主要功能如下。

一是全员担当,培养责任。戈尔曼指出:“情感教育课程的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看似琐琐碎碎,而我们未来的教育正有赖于此。”常态班会课开展之前,需要构建出班级学生全员承担、明细分工的各种“担当”组织架构,让每个学生分担班级生活和学习管理的工作。这种将班级生活、学琐碎化的全员管理责任的分摊,使每一位学生在承担各自项目的持续管理中学会承担责任。它既实现了“人人有担当”的班级管理自主化构建,又实现了“处处有责任”的自我教育。

二是相互评价,同辈影响。常态班会课中,对班级近期存在的偶发事件和各类琐碎问题,开展由学生主持下的“学生总结”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自我表扬和表扬他人、自我批评和提醒他人中发挥同辈群体的独特影响,弘扬正气,激励向上向善,有效地改变了教师传统“说教”带来的低效乃至逆反的德育状态。

三是过程跟踪,教育及时。学生的价值取向引领与行为习惯培养,需要长期关注,及时评价,有针对性地引领、约束或矫正。我校的常态班会课正是重在“跟踪过程”,注重“及时针对”的教育行为。为此,我们在小学、初中到高中不同学段分别设置了每周1~3节的班会课,保持对班级学生日常行为的密切跟踪,常态化教育。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及时呈现问题,通过教师“重要他人”的作用发挥,及时引导强化,使中小学的德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故事(案例)法教育

篇7

1.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了合作教育学的理论。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是()

A.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B.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

C.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

D.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答案:A

2.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并提出了的阶段教学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答案:C

3.教育科学现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生理学

答案:A

4.在教育的文化功能中,将存储形态文化转变为活跃形态文化是教育()

A.传递文化的功能

B.活化文化的功能

C.交流文化的功能

D.更新文化的功能

答案:B

5.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是()

A.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德育与智育、体育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6.在我国现代学制沿革中,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并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7.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提出两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其中两基是指()

A.传授与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完成教育体制改革,基本完善教育结构

D.基本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基本实施素质教育

答案:B

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示范性

答案:D

9.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以做中学为基本教学方法的课程形式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技能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B

10.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观点属于教育哪种理论流派?()

A.实质教育派

B.形式教育派

C.传统教育派

D.现代教育派

答案:A

11.某小学创造了“希望树”,让孩子把自己进步的希望以“果子”的形式贴到“希望树”上,一旦目标达到了,“果子”就成熟了,可以自己去摘下来,再策划下一个“希望”。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A.榜样示范法

B.实际锻炼法

C.指导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答案:C

1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A.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B.配合学校,实现目标

C.帮助校长,当好助手

D.联系家长,转变差生

答案:A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答案:不准确或错误。此说混淆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概念。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是相同的,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的的规定下,各级各类学校可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14.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课程的统一管理。

答案:错误或片面。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师受过专业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

16.我国《教育法》中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学生的基本义务作了哪些专门规定?

答案:(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7.简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这一德育原则的基本涵义和贯彻要求。

答案:(1)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从中找出积极的和消极的思想因素。

②要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积极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

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的积极性,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论述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教育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各自的特点。

答案:(1)在教育目的上,接受学习是培养懂知识会操作的一般应用型人才,而研究性学习是造就学识广博、应变性强的创新型人才。

(2)在学习内容上,接受学习局限于国家规定好的、固定的教科书的内容,研究性学习则突破预先规定的知识体系,增添了大量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新学科、新成果等新的学习内容。

(3)在学习方式上,接受学习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一种灌输一记忆式的机械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动态生成、发展过程,因而呈现出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相互推进的鲜明特色。这种学习既能拓展学生知识的范围,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4)在学习组织形式上,接受学习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研究性学习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多种组织形式。它既体现了学习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特点,也体现出综合性、合作性、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5)对以上要点展开论述。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在实验研究中,实验者安排、控制与实施的实验条件称为()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中介变量

答案:A

20.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

A.注意过程

B.意志过程

C.行动过程

D.意识过程

答案:B

21.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答案:C

22.学生掌握了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后,可以概括为有理数,这是思维过程的()A.具体化

B.分析

C.系统化

D.抽象

答案:C

23.下列哪种属于感应性反映水平()

A.草履虫趋利避害反应

B.蜜蜂对花的反应

C.鸟的条件反射反应

D.猩猩的条件反射反应

答案:A

24.动作灵活稳定、正确,动作高度协调、连贯,多余动作消失,动觉控制占主导地位,紧张感逐渐消失等活动方式属于()

A.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B.动作连接阶段

C.动作的整合、协调和完善阶段

D.动作的模仿和联系阶段

答案:C

25.寻求享乐,无忧无虑,社会适应性强;不断追求新异感觉经验,对艺术品感兴趣;直觉压抑。这种人格类型属于荣格提出的哪一种人格类型()

A.思维外向型

B.感觉外向型

C.情感外向型

D.直觉外向型

答案:B

26.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答案:B

27.根据动机的分类标准,按需要不同,动机可划分为()

A.生理性与社会性

B.高等与低级

C.长远与短暂

D.主导和辅助

答案:A

28.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答案:D

29.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特性是()

A.盲目性

B.散漫性

C.顽固性

D.动摇性

答案:A

30.下列方法不属于行为矫正治疗的是()

A.自由联想

B.系统脱敏

C.厌恶疗法

D.强化、惩罚与消退

答案:A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随意后注意和随意注意都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答案:错误。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32.能力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同步。

答案:错误。一般来说,知识的获得与掌握比较快,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慢。知识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而能力则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案:(1)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之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的基本特点:①信息保持的时间短暂,最长不超过l分钟;②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③信息容易受干扰,新信息的进入会使原有信息很快遗忘:④信息编码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

34.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答案:(1)提出(发现)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

(2)分析(明确)问题:从笼统和混乱的问题中,找出问题的关键,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提出假设:根据问题的性质,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拟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检验假设:通过实验与实践活动或者头脑中的思维活动,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论证。

35.简述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答案:(1)自觉性:个体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目的,能够深刻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自觉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2)果断性:个体善于迅速明辨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3)自制性:个体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4)坚韧性:个体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去达到行动的目的。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儿童在家庭中生活时间最长,受到父母的影响最多。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试根据上述观点阐述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答案:“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这一论断,说明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为:

(1)父母的教养态度: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顺从、懦弱等性格特点;在放任型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多表现出任性、独立性差、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活泼、自立、乐于合作等性格特点。

篇8

古人云:“言传不如身教。”对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更是道德修养的楷模,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不管你是否自觉或愿意,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体的德育教材。因此,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大有必要。只有教师身体力行,才能确保以身施教。同时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对学生的德育教养,身教固然重要,言传也是不容忽视的,即在平时的授课中以及其它的活动中都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使每位教师懂得:教师应具有多元化知识,不只是业务学科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思想品德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着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神圣使命。

搞好自身建设,树立师德形象已成为新时期条件下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历史和人民既然赋予我们“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我们就应该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时刻把德育渗透放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把握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时机,以达到全体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抵制精神污染之目的。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机融入德育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使我熟悉了小学各册的数学教材,发现教材中牵涉德育的内容有许多:有的直接出现在教材的内容上,有的显示在学生练习的作业中,还有的暗示于“相关链接、生活趣味、数学名家小传、你知道吗?”等不同的窗口之上。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首先应遵循数学教学规律。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涉及德育的因素,使我们在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轻松认知受益。如: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面值不等的人民币,进而通过使用人民币,教育学生要珍爱它,因为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爱护它就等于爱护我们的祖国,从而达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实践,数学知识源于身边生活。确保小学数学课堂在一贯坚持以数学知识传授为主的前提下,巧妙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进而达到德、智双收的教育目的。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德育,一定要遵循数学课堂的教学规律,依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和教法中涉及德育的因素。还要注意研究课堂教学与德育两者处在一个相容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收到实效。

三、数学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讲究技巧

篇9

2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上的偏差

职业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改变了以前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分离状态,强化了产学结合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育怪圈,突显就业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避免出现“有学历没能力”现象。可是,在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特性引导下,使得很多院校片面追求提升就业率,简单地理解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有甚者把其等同于岗前技术培训,盲目要求学生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把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完全等同于职业能力,从而导致忽视了作为职业能力重要基础和支撑的以德育教育为内涵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简述一下它们的相互关系。

2.1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

职业技能呈现的是劳动者胜任所从事的具体职业的技术能力,职业资格则是体现为劳动者胜任所从事职业的资质程度,它们是职业能力的外显形式与物化。这当然很重要,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2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所展示的是劳动者胜任所从事职业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是相对静态化的,而职业能力则是相对动态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能力的具备才能促使从业人员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主动设计职业生涯,自由应对技术、资质的变化,在社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调查发现,80、90后的大学毕业生入职后,往往仅能适应某层次或某类型的工作,而缺乏结合工作不断学习提高、不断拓展领域、完善自我的能力,无法实现职业的升华。这反映出高职教育中职业能力培养的缺失。所以说,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其中德育素养教育是最不可忽视的,因为职业能力中诸如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心理承受力等人文素养则需要通过德育教育予以实现。

篇10

一、教与学的关系

体育的教与学是在第一位的,教师是主导,这是由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决定的。主要是指课堂的教学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有教师的参入,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才能更具有科学性、方向性、规范性、系统性和目的性,才能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才能加快学生认识成长过程。究其实质,教与学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作为“教”者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作为“学”者的学生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二、讲解与示范

讲述解答和示范是在上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是体育教学、掌握体育要领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产生动作印象,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方法。简述与解答是通过对话交流让学生懂得基础知识,了解技术要领和练习途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清晰的动作印象。讲述解答环节中,要做到语言的精准性、连贯性、全面性,形象性、生动性和兴趣性的统一,达到感召吸引学生到教学环节中来。提高讲课的效果要把握语言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同时讲述的语气要适宜。

三、精讲与多练

精讲与多练是指学生的练习要多,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精练。有许多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般有的老教师都工作了好几十年还都没搞好这一列的矛盾,不知道怎么才能解决好。这就是因为精讲与多练的比例,是不好确定的。还有一点非常的清楚,学生既然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就必须通过很多次的身体练习才会让他们掌握好体育更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才能让他们的体制增加。

四、开放与控制

课堂活跃的气氛重要的就是开放与控制的主要性和情景和组织形式。其中组织形式同样也决定了课堂的气氛与情景,然而情景的构成与创设是由师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决定的。学生的活动意愿及对活动的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和发展的,并随着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的加深或减弱而越来越强烈或淡漠。开放式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选择什么项目进行活动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即学生基本上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进行活动。开放式的学习情景能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提高运动成绩的欲望。

五、统一性与灵活性

高校的体育教学一定要依据教学的大纲教学来正确的实施,一定要正确地处理好教学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必要关系。必须要以大纲的计划为重要的前提。我们一直都在强调统一性与灵活性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在教材上一定要安排因材施教课程,体育教学这么多年,我们经常会发现,即使是在一个学校,或者同一个年级、或者是同一个班级,让学生们学着不同的教材也会出现比较大的成绩差异。

六、课内与课外

在高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学往往都是比较重视同学们的课内上课情况,然而就忽略了同学们在课外上课的情况,而这都成为了普遍的现象了。学生自觉的复习或是教师辅导复习一般在教材上面非常少见,一般这样的现象跟课内的重要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实际上每周体育课都有两节,这样是非常很难解决同学们在课内存在的基本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场地、器材、人数、上课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实际练习的时间难以满足教学内容需要,某些难度较大的教材难以掌握,所以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七、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

体育教学首位的教学就是身体教学,体育教学是重点的核心。体育教学在德育、智育、美育,这一部分不像身体教育那样的非常的明确。

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展现自己,创造自己,要让身心活动成为非常健康的身体。同时要经常鼓励学生在体育课中要让自己充满活力跟动力,也要让学生充满自信,但是不能让学生老是自我追求、自我表现。在体育课学习当中有很多的项目规则,比如动作的规范、纪律的要求,这些都能影响学生在品德方面的形成。体育教学不仅能把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一至二项能够终生受益的技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智能。

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我们要从感性的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体育教学要搞好就得按着这个规律进行。在学习当中首先要看教师的示范与讲解,还要注意看和听。当前的知觉才是客观事物的最主要的反映,也是在感性认识上形式的之一,更要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学生要给他们提供简单的运动,印象最深的就是知觉才会让整个动作连续。最后的一个形式是感性认识的发展,要一个完整的印象不是被孤立的感觉。知觉的发展也可以与不同的体育教学直接发展、直接联系。

九、教学进度与顺序

体育教学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教学进度的顺序。这一关系如果处理不好,那将会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学的发展深度主要是看教学的进度与顺序。课堂上的内容一定要掌握好教学的进度与顺序,也要让学生对这个课程熟悉不能产生矛盾。也还有很多的项目在教学中可以进行练习,主要的高校体育教学是让学生能更多地掌握一些锻炼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内容要是太多了,会让学生对了解程度成为问题,要是想让学生熟悉教学内容,教师讲课的时候要把内容讲得详细一点,然后把进度适当的慢些,这样就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十、结果与效果

体育教学是在教学活动影响下取得的,它其中有许多于教学结果和效果的概念,许多教师对教学现象存在着模糊认识。教学结果也包括受教学影响的结果,也是指教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出现的局面,而教学效果只反映与教学目标的哪种结果有关。也是教学产生的有效结果。

篇11

江苏省高邮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沿江经济开放带的北侧,京沪高速公路和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市南北。因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自古以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留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地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德育资源,它对学生的心灵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把邮城地域文化资源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融合,挖掘邮城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让中职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感悟中,认同家乡的文化,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回报家乡之感,凸显中职学校的德育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邮城地域文化资源分析

1.景观文化。高邮是江苏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迹较多,马可・波罗曾在其游记中记载过这里。全市境内河湖交错,资源蕴藏丰富,碧波荡漾的高邮湖是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全国第六大淡水湖,盛产60多种鱼、虾、蟹、贝、莼菜、芦苇等动植物。城南的盂城驿兴建于明洪武年间,地处京杭大运河旁南京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上,其规模仅次于北京以西的鸡鸣驿城,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保存较完整的古代驿站。龙虬庄遗址则是一处大约5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菱塘回族乡的清真寺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教清真寺,文游台、盂城驿,天山汉墓东西双塔、魁楼等历史悠久,让人遐思万千。这些美丽的景观,时时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2.邮文化。高邮最古老的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高邮龙虬庄挖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价值不可小觑。之后便是秦始皇在此筑高台、修邮亭,始建高邮,也由此拉开了高邮与邮驿、邮政的千世“因缘”。在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之后,高邮便成为苏北腹部扼守着水陆交通要道的一个重要城市。在明朝时,高邮的驿站就已经发展得相当有规模了,鼎盛时期,大小房间千余间,各类马匹一应俱全,随时保证传递紧急军情官文的飞驿到站换马,名为“盂城驿”。这个驿站之珍贵,堪称中国一绝。一支“邮”字歌,从古唱到今,盂城驿及其前身邮传设置的孕育、发展、衰亡,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邮传史,而且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史,可作为高邮古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邮政、交通、商业、民政、水利、司法、税务、文化、建筑等多行业的研究样本。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以“邮”为“根”,以“邮”为“源”恐怕都是少见的。高邮的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灿烂的邮文化发展史。1995年,盂城驿正好开驿620周年的这一年,古城高邮迎来了它最为盛大的邮文化节日。以后每届的邮文化节都成为高邮人的重大节日,这也是学校教育中引以为傲的精神食粮。

3.名人文化。高邮是人杰地灵之地,自古以来英才辈出。高邮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孕育出一大批名人:尧,闻名海内外的中华祖先,相传出生在高邮;经学韬略,著有《周易传》、《春秋传》等的孙觉;“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一的秦观;曾被朱元璋称赞为“处理机要,屡献忠谋”的汪广洋;曾任山东大理卿、兵部尚书的王永吉;有着在历史上颇有争议的引清入关的吴三桂;从事声韵、文字训诂之学的王氏三父子: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在中国文坛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的汪真祺,等等。这都为学生了解名人的生平事迹、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提供了有利条件。

4.民俗文化。邮城风俗人情淳厚朴素,独具特色。传承文明的节日习俗、地域文化浓郁的生活习俗、源远流长的生产习俗和会聚人文底蕴的交际习俗,共同构成了邮城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学生通过了解高邮及扬州地区的各种民俗,在传承和实践这些非物质文化的过程中为自己的就业开辟了途径。

除此之外,邮城的饮食文化、古城文化、邮驿文化、水乡文化和民族文化等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把邮城地域文化资源融入中职校本德育的必要性

1.对城关部分年级中职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程度并不深:32%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家乡为什么叫邮城;17%的学生能写出高邮的三个名人,37%的学生能写出高邮的两个名人,只有20%的学生(其中以旅游专业的为主)会简述邮文化。对邮城认识的缺乏导致学生无法对邮城产生一种自豪感,只有45%的学生表示作为邮城人十分光荣。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对于邮城的了解竟如此之少,这令人震惊。因此,挖掘邮城地域文化,让邮城地域文化走进中职学校的校园,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要尽快让中职学生接受邮城地域文化的熏陶教化,培养道德认同,让他们学会爱人,爱家,爱家乡,爱生活,这样他们才会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3.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开发邮城的地域文化,并将之作为校本德育课程的内容,符合德育向“生活”回归的需要,将使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充满生活气息,而不是简单乏味的说教;其次,把整个邮城作为一个大课堂,吸纳八面来风,将使学校德育课程充满时代气息;再次,实施该项研究,尊重中职学生的个性,使课程充满生命活力,也会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充满创造力。

4.心理学家认为,中学时形成的对家乡的依恋,对祖国的热爱将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倾向,国家的概念对中职学生而言比较抽象,而身处的家乡却是每天看得到、摸得到的,让学生更易理解,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尤其中职阶段的学习生活很可能成为许多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站,他们即将走入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如果不怀有爱祖国的心,爱国主义情感的缺失的主力军也是值得担忧的,热爱家乡的教育将为中职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打好基础,让他们拥有较高的情商。

三、邮城地域文化融入中职校本德育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要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教育。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邮城怀抱去研究、探索、发掘其淳厚的文化精华。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开展邮城地域文化研究,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就难以下手,甚至会走许多弯路,耗时费力而成效并不明显。教师必须加强方法和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且作为原生态的邮城地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中职学生受其年龄、阅历尤其是知识储备的局限不易理解,因而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引领学生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资源进行挖掘。

3.以开放性活动为主要形式。打破传统的校内教育的模式,开放学习空间,善于利用社会的文化资源,把活动范围向校外扩展,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历体验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些对于没有升学压力的中职生来说更便于实施。

4.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要把开发利用邮城地域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

四、邮城地域文化融入校本德育的做法和途径

1.挖掘邮城地域文化,加深对家乡的感知。通过“一看,二听,三访,四查”的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爱乡情感,接受邮城地域文化的熏陶教化。一看:组织学生游览邮城名胜古迹,参观考察高邮历史博物馆等实践基地,让学生对邮城的自然景观、历史变迁、建设发展、人文景观等有初步的直观感性认识。二听:组织学生听一听邮城地域文化相关的故事和报告,使学生对家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三访:组织学生开展寻访活动。通过寻找邮城古往今来的优秀人物的活动,采访家乡知名人士、历史见证人,寻找生活的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让学生知道先辈的辉煌成就。四查: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邮城的传说、民俗风情及其过去和现状,以开阔视野,加深对家乡的感知。

2.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学校的主题月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赞美家乡抒情活动。如讲故事、演讲、摄影绘画展示、手抄报、主题征文、写导游词、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把获得的感性认识尽情表现出来。在这过程中,学生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而丰富精神世界,营造出一种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吸收邮城地域文化营养,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充实学生的精神底蕴。

3.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对邮城地域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激起了学生深入求知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适当“搭桥”,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渗透邮城地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利用课本教材,上好“地方”课程,在语文课堂里引入高邮地区古往今来的名人名作,在旅游课的课堂中引入旅游文化、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音乐美术课堂则引入高邮地区的歌舞和手工艺术品制作,在服装课上引入地区的主打工业――羽绒服生产。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使课堂不再枯燥,变得鲜活而有特色。其次,各学科教师也要结合本学科特点,根据各年级段的不同要求,进行恰当的邮城地域文化教育。

将邮城地域文化资源融入中职校本德育之中,润泽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将使学生更加了解邮城,认同邮城的文化,进而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更加懂得回报,这将成为他们人生奋斗的一笔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篇12

在现行教育的各类学科里面,不仅仅是学生,甚至是老师也往往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德育作用,会把体育课仅仅当成是一门锻炼身体的课程。实际上,体育课有着自身独特性,比如多在室外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之间相互交往比较多、身体接触比较频繁、常遇突出事件等。因此,如果合理引导、正确教学,通过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将能够很好地在体育教学之中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本文就对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

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和寓德于体的必备条件与依赖的基础是放矢地展开德育工作,寓德于体要以开发本学科丰富的德育资源为基础,必须结合实际。

体育教学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为寓德于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它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进取心、民族自尊心、竞争拼搏精神、审美观,同时培养了学生活泼、健康、向上、奋进的思想品德。

每项体育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为了使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钻研,把握好教材的优势与特点,对其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行深入挖掘,认真开展德育工作。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特点

(一)动态性。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德育教育就是它的动态性。让学生直接参与体育运动,就充分体现了德育教育的动态性。在参加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车辆、天气、场地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心理活动就容易显露出来。所以,更利于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重视并把握这些机会。

(二)直接参与性。体育教学具有直接参与性。它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讲,能让学生亲自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通过独特的教育性,达到教育的目的。长跑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此活动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社会性。体育教学具有社会性是针对体育运动而言。参加者在体育的过程中要根据一定需要担任某种角色,按照社会道德准则,承担某种责任与义务。所以,体育被人们看作是“社会的缩影”。

(四)身心合一性。身心合一性指的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运动心理负荷(如紧张、独断,对器械的畏惧等)和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共同作用下,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才得以提高。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共同存在。

三、现阶段体育教育中德育的不足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要想真正实现其目标却是任重而道远。目前来看,体育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要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还需要一些时间的引导和创新。它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较为泛化。近几年的教学大纲中指出,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勇于探索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培养学生对游戏和体育活动的兴趣,初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其目标混乱、宽泛,很难让人理解、把握和具体操作,它脱离了体育教学的培养范围,导致道德教育目标虚无。同时,体育教学目标中道德教育目标抽象,教学者无从下手落实。

(二)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道德教育不重要,对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更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学校没有制定全面、有效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体系,所以,体育教育的教学指标中没有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教师考核指标中,也没有具体要求师德修养,于是,体育教师便忽

视和放松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学生也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只是报一种放松、玩玩的心态。

(三)方法比较简单

传统教育,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方法有榜样法、说服法、奖惩法、评比法等。这几种方法过于陈旧、简单,缺乏创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受到压抑,德育的目标和任务就落不到实处。

(四)内容相对空洞

长期以来,学校混淆了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界线,将道德教育与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思想教育是不能替代道德教育的。把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体的目标列入体育教学的目标当中,这样的目标得不到落实。

四、强化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的对策及建议

(一)优化德育方法,确保德育实效

要想实现寓德于体的全面育人目标,有效开发德育资源,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实现。目前来看,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且比较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有游戏比赛法、目标引导法、评价激励法、巧抓时机法、困难训练法、对抗竞赛法等形式。

(二)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对策研究

现代体育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它追求的是学生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强化体育教师的育人观念,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角色职能。就当从三方面抓起:一是要加强培训。为了适应德育工作的要求,对体育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要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汲取积极的道德力量。二是要进行全面辅导。要多渠道、多方位的举办理论讲座、培训和辅导,切实提高教师的体育观念和认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将德育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三要经常性开展交流活动。学校要经常性的开展德育交流活动,公开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共同探讨和研究,掌握一定的德育技巧和德育方法。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德育优势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调动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要优选体育课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调整,选择一些与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所需要的、适宜从事终身锻炼的健康技能和知识。

总之,我国的体育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体育教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之处,对于学生德育教育也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入手予以强化,所以,应该在以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强化相关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周登离.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陈民利.关于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6,(1).

篇13

少儿舞蹈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形式诸方面都具有德育教育的功能。少儿舞蹈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简述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少儿舞蹈教育,可以陶冶少儿高尚的情操,培养少儿对美的追求。少儿舞蹈教育通过优美的音乐节奏、优美的旋律、优美的舞蹈动作及组合,塑造出优美的舞蹈形象,少儿在学习、训练、表演的过程中受到了美的教育。尤其是一些健康向上的少儿舞蹈节目,都具有十分丰富而且符合少儿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的思想教育内容。少儿通过训练、表演,教育了别人,自己也受到了思想教育。二是少儿舞蹈教育是培养少儿团队精神的一种好形式。少儿舞蹈教育一般是一种集教学、训练、排练、表演为一体的教育活动。在教学、训练、排练、表演等方面有严格的统一性、规范性、强制性。这种统一性、规范性、强制性有助于培养少儿严格的纪律观念,有助于培养少儿的团结意识、协作配合意识、荣誉观念及培养少儿的团队意识。三是少儿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少儿的吃苦精神,磨炼少儿的坚强意志。少儿舞蹈教育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艰苦的。对于受教育的少儿,他(她)们正是可以通过这种艰苦的学习过程,受到吃苦精神和坚强意志的教育。四是少儿舞蹈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是通过少儿自己参与、自己感受、自己体验的形式来实现的,真正体现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和自我教育的教育原则,符合少儿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因此,收效明显。

少儿舞蹈教育的智育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少儿可以进行知识教育。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十分丰富的知识教育内容,少儿舞蹈教育的过程首先是进行舞蹈知识教学的过程。通过教学,少儿可以学习舞蹈方面的专门知识,这些专门知识是少儿知识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那种认为舞蹈教育无知识的看法是极其片面的,也是极其错误的。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少儿的文学欣赏能力。舞蹈教育还可以提高少儿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少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想象去不断加深对舞蹈音乐、舞蹈语汇、舞蹈作品的理解,这对培养少儿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大有好处。三是可以培养少儿的表现能力。少儿的表现能力是多方面的,用舞蹈语汇去表现思想情感和情绪,也是一种表现能力。少儿通过舞蹈教育,形成一定的表演技能,可以用自身的舞蹈语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四是少儿舞蹈教育的实践表明,少儿舞蹈教育促进了少儿的智育教育。笔者从事少儿舞蹈教育二十多年,培养了数千名学校舞蹈骨干人才。在这些少儿中,凡是舞蹈班学习的佼佼者,在学校一般都是文化课学习的优秀学生。舞蹈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作用少儿的智育教教育,可以提高少儿的智育水平。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技艺性。在少儿舞蹈教育中,基本功训练就必然成为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可以促进少儿的健康发育,提高少儿的身体素质。首先,少儿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少儿形体的健美。其次,舞蹈的教学训练可以促进少儿身体多方面的全面发育,增强少儿的体质。再次,少儿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少儿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敏捷性、灵活性。少儿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敏捷性、灵活性本身就是舞蹈教学、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也是体育功能的体现。少儿舞蹈教育之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体育教育的功能,是因为它与体育教育具有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二者都是以人的肢体为训练的对象。因此,少儿舞蹈的体育功能显而易见也是十分必然的。近年来,舞蹈与体育在一些方面已经有了有机的融合,出现了体育舞蹈。少儿体育舞蹈现在已广泛开展,这种舞蹈从体育的角度看,是一种艺术体育,从舞蹈的角度看,是舞蹈体育功能的延伸和扩展。

少儿舞蹈是对少儿进行美育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对少儿进行美育教育的形式很多,目前,舞蹈教育是最具广泛性的形式之一。在对少儿实施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少儿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优美的舞姿优美的舞蹈形象,陶冶了少儿美的心灵、美的情操,受到了美的教育。这种持之以恒的美育教育,有助于少儿形成美的形体,举止美、行为美、人格美、道德情操美,使少儿的外在形体和内心人格形成美的统一。还应该指出,少儿阶段是人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抽象的美育教育方法不适合他们的思想特点和接受能力。而舞蹈教育形象直观,动感性强,符合少儿的认识规律。因此,通过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进行美育启蒙教育,就变得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可以通过广泛的舞蹈教育,培养和不断提高少儿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少儿舞蹈教育既是艺术教育的过程,也是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的过程。少儿舞蹈教育这种艺术教育形式,具有德育教育、开发智力、美育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形式集德、智、体、美教育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参与性、感受性,符合少儿的心理、生理特征,是对少儿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

二、对少儿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是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

少儿教育是普及性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少儿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所以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目的应该非常明确,它不应该是为了排几个精彩的节目获奖出名;也不应该是为了突击完成某种任务,或是为了供成人欣赏;更不是为了培养舞蹈尖子的精英教育(如培养加工少数舞蹈家),而放弃全面发展教育。我们是从教育目的出发面向全体少儿教学,而是把舞蹈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向少儿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在少儿舞蹈教学中,无论是从选材、构思、表演形式、音乐选择,到动作设计,还是在舞蹈的教练表演过程中,都要注意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少儿舞蹈教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做到少儿舞蹈教学为少儿的素质全面提高服务,也只有这样,少儿舞蹈事业才能一步一步走上正轨,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1.认识美。让孩子通过少儿舞蹈去认识生活。舞蹈是艺术,但它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通过舞蹈教学可以让孩子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生活,从小就感受到人类的真善美。例如少儿歌舞《三个和尚》,这个舞蹈表现的是:一个和尚自己挑水吃,两个和尚一起抬水吃,而三个和尚却你推我让,谁也不愿意干活儿,所以就没有水吃的故事。在故事中,当寺庙失火时,三个和尚终于排除成见,齐心协力扑灭大火,保护自己的家园,这时就连舞蹈中拟人化表演者小水桶都伸出大拇指表扬三个和尚,更何况聪明伶俐的孩子们。当我们在进行《三个和尚》的舞蹈教学中,不仅要让孩子们认识生活内容,而且还要让他们体验生活的真谛,从形象化的舞蹈教学中,培养少儿从小热爱劳动,具有勤劳合作的美德和精神。

2.体验美。让孩子通过舞蹈真实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少儿舞蹈教学中通过老师精心选题、配乐及优美的动作设计,让孩子去体验人类生活的艺术升华。例如少儿舞蹈《洋娃娃与小熊跳舞》,在这个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孩子们学会洋娃娃与小熊舞蹈表演技能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感受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使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平添几分对人类博爱之心的向往与追求,这也是对人类善良美德的体验。

3.表现美。让孩子通过舞蹈来表现无限美好的新生活。少儿舞蹈教学是最能够让孩子学会表现美的,孩子们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不但在形式上创造了美,也在心灵中感受到了美,从而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舞蹈表现美的形式与其他教育形式有所不同,它是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以协调的动作来表现美。例如少儿舞蹈《动物模仿操》就是通过表现灵活机敏的小猴既抓痒、又摘桃,深沉可爱的大象甩鼻、吃香蕉等情节来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美,这些动作风趣幽默、生动形象,富有美感。我们的教学则是在这表现美的神韵的同时,升华孩子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我国培养新一代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全面素质教育必须从少儿教育抓起,对孩子们所实施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紧紧地围绕全面发展少儿素质教育这一中心来进行。舞蹈教学也不例外,虽然它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但也要围绕这一教育目的进行,既发挥舞蹈教学独有的育人功能,又为少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发挥整体效应。例如,我们在培养孩子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健康情感时,就可以选择像《小球迷》这一类题材。舞蹈《小球迷》是通过一些小球迷为女排的大姐姐们鼓劲加油的场面,充分地表现出孩子们心中的喜与爱。这一舞蹈虽然短小,但将给他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爱国主义教育亦在这一小小的舞蹈中潜移默化进行。

又如我们培养少儿讲文明、懂礼貌这样的纯朴、真实情感时,就可以选择《好妈妈》这样的题材。用纯朴真实的情感通过歌舞,把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在培养孩子们团结就是力量、勇敢不为的思想品德时,则选用像《老鹰捉小鸡》等少儿歌舞,寓教于乐,使孩子们在愉快、乐趣中得到启发。

三、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引起兴趣,激发孩子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舞蹈教学首先要引起孩子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产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准确规范、优美动人的舞蹈示范来感染孩子,要选择生动风趣,便于孩子接受的舞蹈来吸引孩子,所以我们教师的素质就要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