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主题教学

初中语文主题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主题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语文主题教学

篇1

初中语文主题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主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设计好的学习主题出发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对主题模块内容进行理解。如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试着对文章进行理解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课外阅读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内容学习,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获取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

笔者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过程中就选取“译文”作为教学主题,让学生自主阅读、翻译、理解,对文章中的生词、句进行标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课堂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 多层次阅读原则

文学作品是多义的,读解也是多元的,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同一个文学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便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施“主题教学”,实质上就是要我们选择好教材编写者预设的“阅读角度”,或者说要求我们在教材“母题”的启示下,从实际出发确立符合教材编制意图的“阅读角度”。由此可见,多角度阅读,实质上是在主题指导下的“独特角度阅读”。

多层次阅读,也解释了用教材教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如亲近文本和超越文本的关系,多元解读和价值取向的关系,字书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关系等。

3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完善主题教学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还原主题教学,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练习、提炼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将练习、提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不断地练习、反复地提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同时,在提炼的过程中要彰显主题教学的人性美,主题教学注重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提炼的过程中要在人性美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中,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在百草园里时的欢乐时光,采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描述百草园的景象,同时,利用“美女蛇”的神话故事与雪地捕鸟的故事将百草园的乐趣描述出来。在文章中分为两个部分,主要是对百草园的乐趣与私塾生活的对比,然而,无论在百草园中,还是在私塾中,作者并没有因为环境的不同而丢失儿童的天性。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主体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式,从而增强学生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解。

4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新课改对教师与学生都进行了重新的定位,?W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在主题课的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在以往的语文主题教学课上经常会出现如下情况:教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然后就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教师在旁边看着,等要下课时每组点一名学生发言,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回答,教师适当点评两句,一节课就算完成。这样的教学无益于走过程,经常出现的场景就是在每个小组中,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平时比较沉默寡言的学生依然沉默,并不发表自己意见,这样的主题教学课实际上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一节成功的主题教学课,是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

篇2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内容已经得到了本质上的转变,已经开始由传统知识教学转变为能力教学,对学生知识运用更为重视。在上述教学需求下,我国开始对主题式教学方式进行挖掘,在该基础上构建语文主题式教学体系。主题式教学模块从主题板块出发,形成了对应任务结构,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训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当前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明显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主题式教学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可以通过主题板块达到教学的改善,形成优化模块教学结构,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主题式教学模块进行全方位把握,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原则,形成应用为主的语文模块,从而实现能力分析、主题内容、设计目标及主题明确,达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全面强化。

(1)能力分析。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全面分析,依照学生特征配置教学资源。如在《世说新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对学生文言文水平进行了解,选取古文翻译作为教学主题,在学生古文翻译能力基础上进行《世说新语》讲解,课堂效益大大改善。

(2)确定主题。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从教学需求和学生需求出发选取对应主题,从而保证主题与教学相得益彰。如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选取交际、介绍、朗诵、演讲等作为主题,鼓励学生参与到主题训练过程中。

(3)设计目标。主题确定后要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明确,要确保学生能够在原有主题基础上了解学习目的,在明确目标指引下实施学习。这种有目的学习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减少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弯路。

(4)主题模块。主题模块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围绕主题对各项划分后的内容进行合理“放置”,从而形成重组的教学模块。如口语交际主题式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的空中楼阁》划分为一个版块,将其归类到介绍主题下,形成了介绍主题模块,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依照主题模块进行记忆和学习,从本质上提升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益。

2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实践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个性进行全面把握,结合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指标构建对应教学体系,将新时期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学体系的全面改善,达到主题式教学效益的全面提升。

2.1 自主学习,训练能力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主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设计好的学习主题出发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对主题模块内容进行理解。如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试着对文章进行理解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课外阅读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内容学习,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获取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

2.2 精讲释疑,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主题内容配置对应教学资源,围绕主题对教学体系进行细化和丰富,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对主题部分进行细化精讲,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强调,加深学生对初中语文主题模块的理解。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答疑解难,在解答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改善学生语文主题式学习的效益,又可以激发学生主题式学习热情,双管齐下,实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

笔者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就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对重点词句进行翻译,解释了文章的主要意义。与此同时,笔者还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朝服衣冠是什么意思?”、“邹忌为什么要如此向齐王纳谏?”等问题进行解答,肯定学生的学习。

2.3 内化反馈,提升质量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实施了解,实施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从两方面评价出发全面把握学生主题式学习进度和效益,提升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对学生行为反馈信息、评价反馈信息等进行总结,在该基础上对主题式教学进行调整,从而全面优化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结构。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评价内容的公平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基础上实施动态评价,从而实现激励与行为的结合,全面改善学生学习效益。

3 总结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中要确保突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素质进行强化,从而改善初中语文教学效益,为学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把握好能力要求、知识内容、模块内容及整合训练,从上述四方面对设计进行细化和完善,结合实践经验实施对应调整,从而形成系统化、层次化主题式教学结构,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金庆峰. 开放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1:90-91.

篇3

多年来,我们的人文思想教育是被忽视了的,是不成功的。在实施人文素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增强人文素质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是提高人文素质水平的关键。要避免说教式、注入式等形式化教育的倾向,还人文学科本身的魅力,就要探索多元化的人文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诸如举办人文知识系列讲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变的人文知识竞赛,开展阅读与人文思想教育有关的阅读教育活动,外出参观人文景观等。通过开展人文思想教育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中学习、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就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把人文思想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如何利用优秀的电影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就值得我们现代教师去研究,去为现代中学生寻找一条人文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影视艺术是当代最具群众性的艺术之一,是通过银幕或荧屏上的艺术形象进行思想熏陶,情绪感染的一种精神活动。为此有人说:电影,能从诗中学到语言和韵律;从小说中得到故事和描写;从戏剧中汲取角色和表演;从摄影中搬来光线和色彩;从音乐中窃取音响流动;从画师处偷得构图和情趣;从建筑那里摹得结构。它是各种艺术的综合,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是思想与艺术的珠联璧合。

电影融光、声、色、画为一体,形象逼真地、深入浅出地演绎着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它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打破了时空限制,能让全世界、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相会于课堂,相会于今天;有利于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主题电影能让学生走近名著,和名人握手,与“伟大的心灵”对话,从而完善人格,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同时它还能让学生随剧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惧、憎,从而发展学生的情感,张扬个性,成为中学生人文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载体。

二、主题电影是实施人文思想教育的客观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地理和环境条件决定了我们的学生全部来自于农村,准确地说是一所农村孩子的学校,家长文化素质偏低,82%的家长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学生家庭缺乏文化氛围,家长眼界狭窄,文化品位不高,缺乏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人文认识,因而也就缺乏对学生,对自己孩子的人文关怀。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需要,农村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留守学生现象,更加促成了农村学生生活环境的单调、家庭教育的缺失、知识来源的匮乏,知识结构的单一的现象的形成。因而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相对封闭,课堂表现缺乏活力,往往难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需要。他们迫切需要开展现代人文思想的教育,需要一种媒体给他们进行认识世界、了解生活、培养意志的人文思想教育。在这样的客观教育背景下,我们择立了电影课程资源融入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整合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课改特点,目的就是想:“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知识广博,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人格高尚、胸襟开阔、志趣高雅、蕴涵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具有人文关怀,品德高尚的人”。

三、主题电影对语文知识有理解和内化的效应

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厚重的经典名著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利用影视作品以其生动具体的银屏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通过观看主题电影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中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背景的了解,提高学生理解、表达、鉴赏语文教学内容的能力,是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特色之一,具有对语文知识强化理解和内化的效应。

第一、利用主题电影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素材。影视作品作为学生文化生活的有机部分,备受学生关注。写作课可以利用影视作品这一资源,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可以把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细节的叙事技巧,以及结构的章法借鉴到学生的写作教学中。比如在一次主题为《用什么打动“我“的心》的作文评讲课上,我通过学生的作文拟题、选材等的评析,引导学生得出:“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是作文取胜的法宝。接着播放电影《围城》让学生讨论,这部电影,在写作上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学生讨论达成共识:换个角度去观察生活、去思考问题、去表达情感。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在这“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换角度”几方面考虑,一定会打动人心。生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中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也是他们写作的重要素材,可引导学生写影视评论文章等。

第二、利用主题电影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影视艺术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实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走向他们所喜爱的影视作品。如确立话题“我喜欢的电视剧”,“电影、电视给我们带来什么”,“你对影视剧中的什么最感兴趣”,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说说电影电视的利与弊,还可以与同学进行对话,甚至争辩。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这样一定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79-01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比比皆是,而学生只是盲目的接受知识的“灌输”,针对知识本身,并无异议。因为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对所有学生不可能都做到面面俱到,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正常发挥自己,学生课堂的“主人翁”地位无法体现。鉴于此,很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都致力于学生在课堂上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自主性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下是笔者多年来进行的探究,旨在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提供借鉴。

1 摒弃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树立现代教育观

在新课改,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在强调对群体价值重视的同时,还要重视个人的价值,以及个人对群体的贡献,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传统上,在尊师重道,严格服从等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引导下,形成的课堂氛围只是单纯的把学生培养成了乖学生。而对于学生个人智力的发展,个性的张扬都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也使学生丧失了独立和自信。在新时期的课堂上,教师应该“让位”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出发,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智力得以开发。树立现代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激励学生提出各种形式的疑难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学会质疑问难,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根据课堂进展的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语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质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提出自己的疑问,在班级里形成一种提问、争论、解答的学习场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异议,首先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的行为,并且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的回应学生的不同观点。切记不能任意的斥责学生或者讽刺学生,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挥,与此同时,也会教师在学生心里也会树立“严师”的角色。学生提出不同异议,不同观点,这正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积极思考的产物,对学生提高成绩,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意义非凡。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的行为,这会使学生开拓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主动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

3 实施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等都是有差别的,教师应该做到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分层次的布置每天的作业,充分的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动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积极的引导学生度过学习的难关。教师不能总是斥责学生,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当学生在经过了自己的努力顺利的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学生肯定,赞美学生的付出,表扬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使学生充满信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勇于追求成功的决心,使学生轻松学,乐于学、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回答,为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度系数不同的作业,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只有读了文章,读出来,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也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应该贯穿与整个阅读训练过程。朗读是一种依靠声音来表达艺术信息的过程。其实声音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精神饱满、声音甜美悦耳的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课,再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精彩生动的话语以及逼真的动作,这样的场面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对知识的求知欲,产生较高的学习效果。初中语文所学内容的风格,就奠定了朗读过程中的基调。对课文的朗读不是简答的重复书上文字,而是要对语速,语调以及声音的转化上有较大的要求,它能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情感,释放作者的激情。

5 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

初中生,是正处于青春期的一群孩子,他们活动好动,积极乐观,经精力旺盛,乐于挑战,求知欲强,争强好胜。所以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些优点,有的放矢的采取多种教育模式。为了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分组教学是不可初中语文教学常用的方式。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创设富有竞争性的教学活动,例如,角色扮演、书写大赛、朗读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表现自己,投入更多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文《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文中,在学习完成以后,为了巩固学习效果,也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一场辩论赛,紧紧围绕“人类有尾巴的利与弊”为中心论点展开。为了使自己在讨论中处于优势,学生都会积极准备材料,查阅大量的资料,然后小组同学经过仔细认真的讨论,组织自己的语言。经过这样的辩论赛会使学生养成对问题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主题地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接受吸收能力,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培养,正确引导,充分的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努力培养他们个性化、主体性的创新意识,使得语文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既然问题在学习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就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恰当的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是将基础教育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有益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问

根据认识论原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主体有通过实践反映客观存在、认识世界的能力。问题的发现,依赖问题情境提供的信息,没有问题情境,问题意识无法培养。情境的创设有三种:

1、原始事实材料的全面详尽的展示。无论从哲学角度还是从美学角度讲,任何文本,小到用字用词,大到谋篇布局,从提高个人思想到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许多问题可供发现。全面详尽材料的展示,丰富了问题信息,使实践主体能够发挥特长,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是主旨所在。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了解了。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设置有争论性的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互动合作式学习,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目的性,避免学生因知识和经验的缺乏,提出偏执性和肤浅性的问题,从而使之形成良好的自我判断,进一步思考问题。

3、课堂引进日常生活问题。把语文引向生活,延伸课堂语文学习的视野,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且乐于提出问题。学生爱问,这不仅说明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而且说明他们的主体意识已增强,有充分的自信心和强烈的好奇心。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找回自己的学习位置很重要。

篇6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代里,学生在学校阶段所学到的不仅仅应该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提升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上述目标的实现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恐怕是很难实现的。为此,一个真正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正确解读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本质与内涵,尽快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全面贯彻主体性的教学理念。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主体性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绝对支配者,而学生所扮演的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课堂的从属者。这样的角色分配虽然有效保证了课堂秩序的良好性与规范性,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挫伤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性,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然而,在主体性教学理念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学生开始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这必将会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进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主体性教学理念的贯彻实施

1.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师生角色的转变,并尽快适应、完成这种角色的转变过程,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指引者;第二,充分认识到主体性的教学理念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作用与积极意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从而做到准确、全面领悟主体教学理念的本质与内涵。

2.大胆应用情境教学,为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实施奠定基础

情境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合理、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讨论,从而达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我们应该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应用情境教学。我们以《七根火柴》这一课为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教学:

首先,向学生展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的火柴,然后提问:“火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大多数同学表示,现在的生活进步了,火柴的用处越来越少了。教师可以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在的时候,就是这样极为普通的火柴给们带来了什么吗?为什么一个无名的战士在生命垂危之际,在急切渴望火焰带来的温暖时,却怀揣着七根火柴,始终不舍得点燃吗?”学生的注意力顿时就会集中起来,在强烈求知欲望的引导下,开始积极地思考与讨论,教师再加以循序渐进地引导,不仅能够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在应用情境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

第一,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在适当的时机抛出问题;第二,问题要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符、要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第三,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适时的、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教师要尽快实现评价方式的转变

主体性教学理念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不要再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来评定学生成绩的好坏。在传统的语文学习评价中,评价几乎都是由教师完成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很难真正体现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这种局面,形成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辐射式评价。通过教师的评价,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深度;通过家长的评价,

可以使家长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各种表现,并更多地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而通过学生间的自评,能够激励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这种三位一体化的评价模式有助于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有助于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

综上所述,主体性教学理念就是伴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而产生和发展的,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更有助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为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传统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要,“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才的需要极不适应。为此要改变教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学,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以此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确立按照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自律健康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就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探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正是这样一个学习的群体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的性格的差异、学生个人生活环境的差异、生活经历的差异决定了学生个体在价值取向、各项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在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肯定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要珍视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的学生能够拥有这个群体中所有人曾有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设身处地的学会体验到自己之外的情感,学会体谅人、理解人、宽容人。这不仅仅是对文本中人物事件的解读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更应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个性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如个性化朗读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主的朗读形式。个性化朗读不同于齐读,它给予学生一定的自读和练习的时间,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实现个性化朗读教学,必须了解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客观的讲,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语音条件、理解能力、朗读水平、语文基础等各不相同,当然朗读效果千差万别。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不要马上打断、纠正,要给学生一个自我体悟的空间,要能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学生在同学们帮助下改进方法、提高认识,让他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最出色的一面,高低起合,

传情达意……让他们想读、敢读、爱读。和所有朗读一样,个性化朗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学生来说,朗读要求应该是呈梯队纵深化发展:从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到最高要求――传情达意,体现个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拓展教学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探究态度、探究方法与能力和、探究行为。如《窗》的教学设计中延伸拓展为:创造情境:假如一个新的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创意。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上因特网,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感教学

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艺术的驾驭学生和课堂,营造热烈、和谐、民主而又是激情贯穿始终的“对话”气氛,从而唤醒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的强烈情感。如在讲《风筝》一课时,笔者尝试着这样设计教学重点:调动爱心与理性,以人为本,真切的体验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了突出以人为本的欣赏方法,我这样安排教学:

首先,让每位同学以“我”的口吻讲述和小弟弟的童年。复述时发挥自己的想象,要突出与“精神虐杀”有关细节,更有感情的复述,尽可能的进入“我”的情感世界,真切的体会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思想。每人复述后,又让同学推出几位代表,以比赛的形式参加全班交流,以作复述的示范,同时也让每位同学对小弟弟遭受的精神虐杀一幕耳熟能详,真切的体验到我的悲酸情感和痛苦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进一步思考小弟弟精神麻木的根源。要求以前面的复述为基础,从小弟弟的成长中循序渐进的寻找分析,补充想象,以夹叙夹议的语言表达,不能想当然的架空分析,着重从人性方面入手;能说五六百字以上。同学们先以四人为一小组,依次表述,然后按照要求互相点评,最后,教师才作示例型的归纳引导。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心与理性,改掉想当然、说空话的毛病,将学生拉回到人本分析的方法中来,使学生更能领悟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深刻剖析,更能感受到作品散发出的迷人光彩。文学是人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人为本,从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出发,去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培养自己纤细的的感受力。

总之,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还处于远远滞后的境况。我们应该积极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生本”课堂的构建,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主体地位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一、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语文能力

1.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展示自己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要让学生不断地在语文活动中展示自己。教师要组织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活动,如:口头作文、语文课本剧、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教师要把握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自我提升。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尽最大能力展示自己,并不断反思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不足,以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提升自己。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组织课堂教学。农村学生接触面比较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师要针对学生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能够自主探究。如:在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材《孔乙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采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就要让学生学会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现阶段的学生对于孔乙己所处的时代了解得不多,因此,教师要把握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就要层层质疑,步步深入,把握重点词句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自主学习掌握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的情感能够更好地与文本接轨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教学文本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单凭教师的口传身授,学生恐怕很难进入文本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极容易产生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学生不能自主进行语文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更不用说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有条件的农村初中,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字、形、视频、音频来了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在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点,以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情境。如:在《中国石拱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赵州桥、卢沟桥,进而引入课题中国石拱桥,再通过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学重点难点,以便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要在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让学生明了本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以及文章的架构,再通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一步步将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研讨语文学习的方法,不但情感可以很容易与教学文本接轨,而且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

2.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

初中语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在于学生平时的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得到能力的积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知识积累。因此,语文课堂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

三、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凸显主体地位,提升语文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养成合作、交流习惯的需要。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学习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设置恰当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形成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在合作小组中进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小组交流中来。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要巧妙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不仅要实时把握学生已经具备的语文技能,而且要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制定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

篇9

教学是认识和情感的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良好的心里来自于强烈的求知欲和愉悦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明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营造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和谐的基础,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以情励学”是关键,要用教师的深情去调动学生的真情,教师尊重学生,正确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要把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语言,亲昵的动作送跟每个学生。比如在教学中教师的语音要和蔼可亲、自然幽默,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尽可能去多表扬、多鼓励,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善于捕捉在学习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予以鼓励,使他们看到希望,萌发自信,使他们乐于学习,愿意自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以及展示自我才能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语文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培训,个性地到发挥。

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独立的思考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初读课文时往往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注重课外延伸,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将问题的处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乐于表达。学生真正的获得了时间空间,才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尽量的少讲,我们教师的讲应该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诉答案。

三、提倡自悟学习

自悟学习与高级自主学习相比,自悟学习是自主学习的高级层次,是对课文学习的感知或者独特体验。学生也只有在才能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也为课堂上的合作交流奠定了知识基础。比如预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个学生自悟式学习的笔记这样写:老舍的语音有他的风格,好像跟人聊天一样,那么亲切自然,像“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等,当然自悟学习毕竟只是自主学习,肯定有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悟”出来的“疑”又何尝不是一种阅读收获?有了疑才会努力去释疑解惑。

四、激发丰富想象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学习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大家被小说曲折起伏的情节、精妙的艺术构思、深刻的主体内涵所折服,为了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我布置了口头想象作文《我的叔叔于勒续》请大家展开展开思维的翅膀,还以第一人称,在补改变人物形象性格的基础上写一个续篇。学生兴致然、讨论热烈,有的学生说,其实,于勒当时已经认出了菲利普夫妻,他不可能认不出,因为在家呆了那么长时间。他对哥哥嫂嫂如此绝情非常气愤,他决心重振旗鼓,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转转来到美洲,终于又发了大财,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但是,多了一个心眼的于勒装作一个乞丐来到哥哥门前,哥哥嫂嫂将他臭骂一顿,他求哥哥收留他,但是,门“嘭”地关上了。还有个学生说,第二天,于勒又来敲门,但这次的于勒西装革履,完全是一副大款模样,哥嫂一见,喜笑颜开,但于勒却表示不认识菲利普夫妻,戏弄了他们一番,扬长而去。学生的新版本不少,让我看到了学生身上蕴含着的极为可贵的想象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65-02

什么是“教学主问题”?余映潮先生认为,所谓教学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一以当十的力量。

在阅读教学中,精巧有力的主问题能直指文章要害部位、简化教学程序,能让学生顺藤摸瓜理解文章真意。要达到如此效果,“主问题设计”必不可少。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在又灵活的问题来激活课堂,贯穿教学过程,精练教学内容,直指教学重难点,对于构建高效课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撑起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片蓝天。事实上,初中语文课堂主问题的设置是应具备一定技巧的。

在讨论设计技巧前,笔者以为应首先弄清楚主问题设计的三大立足点。

一要倾听文本。倾听文本,深研教材是精心设计主问题的基础。因为设计主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化繁为简地安排课堂环节,使教学内容更易让学生参与和接受。这个过程,是教师逻辑性、创造性、艺术性的体现,也是一个对教材是否深研的考验。教师浅读文本,必然导致浅问题。教师只有深读文本,吃透教材,审透了文本的精神内核,才能设计出符合文本精髓的主问题来开展教学,引导体验,组织交流活动,使阅读教学有深度,有充沛的活力。美国教学方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设置主问题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能否恰当地提出文章主问题,也是教师专业素养高低的反映。

二要倾听学生声音。教学主问题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去设置,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过程。阅读课堂的主问题本身就是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活动,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支撑学生学习语文的擎天柱,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阶梯。所以,设置主问题必须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实际认知水平,对文本学习有怎样的渴望程度,了解这些后再设置的文章主问题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遥远的救世主》中的名言:“只要不是我想自己学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我了我也拿不到――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才是我”就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点。教师要想唤醒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只有放下身段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这才是设置主问题的关键着力点。

三要富有启发性。《礼记・学记》中提出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学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诱导他而不处处硬拖着他,激励他而不时时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窃”,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灌输给他。这段话正是我们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启发性原则。课堂教学是否有启发性不在于提很多问题,而在于既能精准的把学生引人“愤”、“悱”的状态,又能使学生走出“愤”、“悱”的教学方式,这才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弄清设置阅读主问题的基本原则后,我们继续探讨设置阅读主问题的技巧。

首先,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来设置主问题。文章的关键词句也可称为“文眼”,它们是文章的窗户与灵魂,这些精彩的词句在文章内容上和结构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文章的主问题就可以设计为分析这些关键词句的含义或作用,因为弄清关键词句直接有助于把握文章要旨,探索作者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8年级上册)这篇散文时,该如何设置这篇文章的主问题?笔者认为此文虽长但它是自读课文,学习难度适中,所以不能设计太多零散切入口,但浮光掠影式浅尝辄止的一带而过也不好,因为孩子们对人生第一本书这个话题感兴趣,本文对于教育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有教育意义。因此,笔者采取的是较高效的一种学习方法,找到本文最重要的一个词句,只为学生撕开一个可以深入的切入口。但这个切入口必须反映出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目标,才会有实效性。本文着重表现对儿时浓浓亲情和深厚友情的怀念,启发人们要珍惜生活的幸福。因此,学习本文应抓住文末总结句:“人不能忘本”,把理解它的含义及作用作为本文的主问题。因为从“本”的含义上深究,就能让学生了解“本”的含义有根本,人生中最有奠基作用的东西,再引到文中“本”也指父亲亲手为我和乔元贞修补的国语课本,引伸到作者在当年的苦难生活中对温暖亲情、友情的美好回忆,引发学生联想在生活中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而且,这个关键句在结构上也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还照应了文章标题,也映衬课文首段“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思索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样层层深入分析下来,一个课时就能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时间探究课文的重难点,避免了满盘皆问,师生疲于奔命却如隔靴搔痒、效果不佳的局面。所以,抓文章要害处词句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捷径。教学这类有文眼的文章,只要老师慧眼识窗,破窗而入,设计好主问题,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就像庖丁解牛,轻松自如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设置主问题不仅可找现成的关键词句,也可自己谋取,但应注意体现文体特点。如学习诗歌《泊秦淮》时,我们先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对诗歌学习的要求是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体会感悟我国诗歌深邃的意蕴、文辞和风格……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其深远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呢?曾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学生对本诗的积累和认知都不充足,理解这首诗感情的那个小小的切入口在哪里?思来想去,笔者找到了“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恨”字,围绕“恨”,“遗憾之意”笔者提出了三个问题:一谁恨?(是商女还是作者?)二恨什么?(南朝陈后主亡国的旧事、唱花的商女还是晚唐听唱歌的那些统治阶层?)三为什么恨?这样层层追问诗歌内在的逻辑和原因,就能体会到作者是在借古讽今,表达作者对腐朽堕落的封建统治者的强烈批判和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再如学童话《皇帝的新装》时,笔者以为可从生动的情节入手,像学习小说一样,先让学生拟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议新装”,然后再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全文中心思想,即对虚伪、愚蠢昏庸、自欺欺人的丑恶人性的批判及对真诚善良美德的呼唤。这样讲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对童话体裁会止于老师给的概念即儿童文学的一种,善用夸张修辞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或赞美,对童话的主要写作特点“夸张”缺乏充分的感知。所以,笔者觉得本文设置的主问题应是:这篇文章哪些地方用了夸张的写法?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自主探寻也能轻松地弄清故事情节,还能深入地理解统治阶级的丑陋嘴脸,体会小孩纯真的童心,洞悉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笔者以为文体不同,教学要求不同,设置主问题也要随之而变。当然,抓住文体特点设置主问题也易于让学生形成解读这类文章的能力。

第三,主问题应体现课文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作家深邃思想的光辉更灿烂。如学习《最后一课》,对于这篇小说的人物性格,反映的爱国主题,学生并不难理解,但涉及文中法国语言时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齑竺诺脑砍住保对这个关键句子的深刻内涵,有学生能够理解到它反映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也有学生能理解到这句话阐述了学习法语就能摆脱普鲁士统治的道理,但大多数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需不需要再深入推进呢?这时我认为,此句包含了法国语言不仅是一个交流工具,还是法国人民归属感的载体,更是团结法国人民的纽带,打击普鲁士的致命武器!这是法国作家都德深邃思想的闪光点。于是,笔者继续引领学生探讨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追问了一个主问题:语言不就是一个交流工具吗?既然巳经占领了土地,为什么普鲁士一定要强迫被占领地的学校必须教德语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研讨的兴趣,深入挖掘,最后引北大著名国学大师袁行霈教授的话作结:“一个民族的毁灭,不在于土地的沦丧、生命的消失,而在于文化的衰亡”。都德其实在借韩麦尔之口告诉我们:延续本民族的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而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这是作家用真理光辉在照亮我们的心灵。毫不夸张地说,优秀的作家都是擎着真理火炬的天使!老师能让孩子们在感受经典名篇的同时,还能触摸到伟人思想的光辉,让名人的风采在心中闪耀,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篇11

散文语言和一般题材的文章有明显区别,它文字优美、意境深远,表达的情感丰富。在进行散文教学时,老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散文,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走进字里行间,感悟文章的意境,用心体验,精准感悟。首先,用心读散文,是学好散文的第一步。只有认真读散文,才会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体会到散文形散而意不散的特点,其语言就像画家笔下的风景画,有远景,有近景,有浓墨,有淡彩,错落有致,但都离不开一个主题,那就是大自然之美。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生活,而且写出了童年生活中的自然环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样,在散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思考、去体验,和作者共呼吸、同命运,悲其所悲、乐其所乐,探究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意境之美,以及艺术形象之美。其次,用心感悟,是学好散文的根本。在体会了意境、感受了文字之美之后,我们还应该感悟散文的魅力,因为人物的情感、人生的真谛,一般都不在文字的表面,而蕴含在事物之中,只有抓住关键词语,紧扣人物形象思考、体味、感悟,才能领悟到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把握人物形象。

二、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无论散文形式如何变化,它始终围绕一个主线展开。因此,我们在读和感悟之后,感受了语言文字之美,领悟了作者表达的情感,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刻理解作者的构思,把握散文的主旨。在《腾野先生》的教学中,这一点最为突出。这篇短文内容丰富,人物事件众多,跨二十年时间之久,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作者写了赏樱花的留学生,笔触冷嘲热讽,学跳舞时洋相百出,还写了文中的“我”去烟台学医,甚至写了系上红头绳的北京大白菜,从结构上看,真的是“散”文。但仔细分析、理清结构之后,发现每写一件事,都与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品格密切相关,中国留学生对祖国命运与前途丝毫不在意,而藤野先生却没有民族偏见,相反,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具体表现在对“我”特别关心,不像其他日本人,用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人,还给予了孜孜不倦的教诲。形看是散了,其实神一点都没散,所有材料都是为表现藤野先生的品质而展开的。作者以时间为顺序,穿插自己的情感变化,将每一个事件像珍珠一样串联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一位个性鲜明、品德高尚的人物形象。

三、抓住关键词句,揭示文本思想内涵

散文教学中还要提到一个词,那就是文眼,或称为诗眼。它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关键点,具有向心力,让每一段时间和每一位人物像卫星绕着地球转一样,紧紧聚焦在它的周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老师在散文教学中,应引领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找准文眼,并展开教学思路。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关键词是统领全文的灵魂,更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句,让学生紧扣文眼突破,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那么如何把握关键词呢?教师必须认真解读文本,对文章线索进行梳理,优化教学目标和教案。另外,学生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认真研读,思考和体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每一句话都如诗如画,给读者以美感,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无不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品中处处有神韵,美景中情浓景致,值得每位读者细细咀嚼品味。再如:李森祥的《台阶》,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懈创业的普通农民的奋斗历程。由此可见,把握关键词进行教学,是散文教学中把握文本内涵的最佳途径,可以引领学生品味语句、感悟情感,从而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

篇12

一、激发兴趣,唤醒主体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通过课堂的实践和对相关理论的学习,笔者真切感受到:评价一堂好的语文课,并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问题设计得多么巧妙,而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是否主动分析发现已得的结论和规律,成为课堂的“发现者”。换言之,就是看能否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发现学习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例如教《杨修之死》时,笔者适时抓住学生的问题“杨修为何而死?”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查阅资料,课堂讨论激烈,学生仿佛一下子找到了表达感觉,畅所欲言。

教学《吆喝》时,笔者发现文本的编排有其内在的隐性要求: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从而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师从“现实生活”中的“吆喝”入手,借助媒体的功效,播放一段“吆喝”视频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趣导入。

二、比照归纳,提升发现能力

发现学习课堂旨在引导学生以读促思、以思促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常见一些语文教师满堂灌,不给学生思考比较的时间,结果收效甚微。比照品读对于初中学生加深发现和领悟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能力,特别是培养语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九年级第六单元的《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三首诗,运用比较教学法,三首诗所表达的不同主题就一清二楚了。学生在比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比读,在“发现―比较―再发现―再比较”的循环中,在一次比一次深刻的感受中理解领悟。

笔者将《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两篇文章进行比照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比照《曹刿论战》,大多数学生浏览标题后能及时抓住标题中的“论”字,通过阅读明白,“论”是对宋襄公贻误战机导致泓水之战失败的分析。那么接下来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为接下来的文言词汇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基础。通过与课内文章的比照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提升了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

三、开展活动,体现梯度教学

体验(活动)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着主观人文主义的色彩,教师与学生之间恰当地进行沟通,交流感情,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对于活动尤为重要。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之间才能相互配合、教学相长,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这一点来看,它不仅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可以是个体表演,也可以是集体活动。可以让学生借助新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走进历史名人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笔者结合《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抓住2014“青奥南京”这一契机,开展“青奥文化大使海选”活动。其中活动目标是分梯度的:通过讲述和评论风流人物,制作千古风流人物的相关宣传片,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通过搜集与南京有缘的名人的相关资料,亲手创作“文化大使”的推荐语,提升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受到伟人力量的感召和人格的熏陶,促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活动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由2014年南京的青奥盛事导入,寻找与南京结缘的千古风流人物,在金陵历史名人的精神感召下,受到人格的熏陶,促进爱国爱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四、巩固拓展,反馈学习成效

篇13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49-02

主体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新概念,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主体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十分重要和迫切。

1明确教学目标,增强主体意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学手段的依据,又是教学的归宿站。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把握了教学目标,认识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意识到学习活动中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把当前的学习活动作为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所以那些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好目标。这种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增强学生主观努力的意识,增强主体价值的意识,就会自觉地体现自己能动的力量,有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活动面也能随之扩大,探究问题的气氛自然就热烈了。某位老师用“据情节推,借课文补,抓神态析”的手法,通过与莫泊桑的对话来评价于勒这个人物,顺利达到了认识小说中的人物的教学目标。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评课说:“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随机应变,学生中不存在知与不知的矛盾,而是知得深与知得浅的区别”。

这种明确教师教学目标,凸出主体意识的教学活动,实现了学生发展水平与教学目标的一致。

2参与教学过程,确立主体地位

学生是否能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决定着是否真正确立了其主体地位。传统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诸多,但最根本的是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老师那至高无上的“尊严”、支离破碎地分析、烦琐的提问、僵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堂变成讲堂,主人变成听众。

主体教育就是把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及其过程中的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表现和显示出来。这两者的联系点就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确立其主体地位;只有使活动具体丰富,才能确立其主体地位。活动充分必须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保证,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简化分析、优化信息、美化结构。

活动时间充分,就是给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充分讨论说话的时间。这样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确定学习内容、自学思考也好,讨论置疑、探索解答也好,都会有个人的感悟、体验、收获或再创造的机会。要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上课的内容必须丰富(优化信息),语言也要幽默。因为上课是学生认识、理解、创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情感体验的心路历程。丰富的内容与幽默的语言能让学生在语言艺术的熏陶下得到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的机会。

3开放课堂教学,开发主体力量

学生潜在的力量是很大的,关键是如何挖掘、开发。以往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很难在教育意义上成为主体,而只能处于被灌输的、被管制的、被批评的、被指导的状况。开放主体力量,必须开放课堂教学,在观念上要开放,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视语文为广阔的天地,走语文生活道路,语文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让学生以课本为“窗口”,把目光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双手能巧起来,让嘴巴能流畅表达,让时间能自由支配,空间能扩大见识,从而真正把学生的潜在力量开发出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