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电路动态分析

初中物理电路动态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物理电路动态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物理电路动态分析

篇1

解决动态电路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识别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

(2)明确各电表的测量对象及范围。

(3)串联电阻个数增多时总电阻增大(即串联电阻越多,总电阻越大),并联电阻个数增多时,总电阻减小(即并联电阻越多,总电阻越小)。

(4)在电阻的总个数不变的情况下,无论串、并联电路,部分电阻增大,总电阻随之增大。

(5)当电源电压不变时,总电流与总电阻成反比。

(6)分配关系:串联分压成正比(阻值大的电阻两端电压大)、并联分流成反比(流经阻值大的电阻的电流小)。

(7)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用电器互不影响,变阻器只影响所在支路电流变化,从而引起干路电流变化。

一、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变化引起各物理量变化

1.在串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变化引起各物理量变化

【例1】如图1所示,闭合开关后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A表,V表(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1解析:首先判断电路类型(简单的方法为:将电流表看成导线,将电压表拆除,成为开路),此时容易看出,这是一个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所以A表示数不变。

本电路中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被跨接在电压表内的电阻随着变大,依据串联分压关系知,V表示数变大。

2.并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变化引起物理量变化

解析:依题意分析可知,图2所示电路为并联电路,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等于电源电压,故电压表V示数不变。

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时,并联电路各支路独立工作,对R1这条支路没有影响,所以电流表A1示数不变。

滑片P左移,接入的R2阻值变小,这条支路的电流变大,干路中电流也随之变大,故A2示数变大。

二、电路开关的闭合或断开引起电路中各电学量的变化

1.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断开或闭合引起的变化

【例3】如图3所示,将开关K闭合,则A表、V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图3解析:依题意知在开关K闭合前,R1和R2串联,电路总电阻较大,开关K闭合后,电阻R2被局部短路,电路中的电阻只有R1了,因此电路总电阻变小,电流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在开关K闭合前,两个电阻串联。电压表测量R1两端的电压,开关K闭合后,电阻R2被短路,电压表测量电源两端的电压,因此电压表的示数将变大。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82-01

电学是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难在不会分析电路,对动态电路的分析则感到更难。所谓动态电路,就是电路中电键的闭合和断开及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如何影响相关电路中电阻、电压、电流、电功率变化。解这一类题目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别电路的能力,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公式等分析电路中电阻、电压、电流电功率变化的能力,判断电键的闭合和断开及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如何影响相关电路中电阻、电压、电流电功率和变化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电路动态分析的能力,准确判断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电路中用电器电功率的变化,我引导学生总结了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特点,告诉学生电流表电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电压表电阻很大(通过的电流几乎为零),总结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使用方法,提出电路动态分析的一般步骤,进行专题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电路动态分析步骤总结如下,以便和同行交流。

电路动态分析步骤:

1.简化电路,明确电路连接方式。简化电路要求把电路中的电流表换为导线,电压表直接去掉,闭合的的开关用导线连通,并有意识的观察有无被短路的用电器,被短路的用电器因无电流通过应擦去,断开的开关擦除,电流不经过的用电器也要擦去;

2.分析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是哪一部分接入电路;

3.分析电路中电流表测量什么地方的电流,电压表测量哪一个或哪几个用电器的电压;

4.分析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时滑动变阻器电阻怎样变化,以及电路中电阻如何变化,并进一步分析电路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如何变化。

举例分析说明:

例1.如图1,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A表和V表将如何变化。

分析:首先确定电路的类型,此电路属于串联电路呢还是并联电路。把电路简化为图2,从而容易看到电路为串联电路,滑动变阻器左半部分接入电路。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表测量电路的总电压,故电压表示数不变,当滑片左移时滑动变阻器R2电阻减小,从而由I=U/(R1+R2)可知电流表示数变大。

例2.在图3中,灯泡L1和灯泡L2是______联连接的。当电键K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将________;电流表的示数将__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分析:把电路简化为图4,并进一步转化为图5,这样就可以看到电路为并联电路;然后对照图3可看出电压表测总电压,故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测量L1中电流,电键K断开时,L1所在支路断开,电流表示数为零,故电流表示数减小。

例3.在如图6所示的电路图中,当电键K闭合时 ( )

A.整个电路发生短路。B.电流表示数变小。

篇3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免费。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 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篇4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 因些,要积极做实验,不仅课堂上做,课前课后还要反复地做,用“vcm仿真实验”,多做几遍实验,牢牢掌握每个化学反应的具体条件、现象、结果,加深理解和记忆,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观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老师讲到参照物时,许多同学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观察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生动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实验,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

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来判断自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例如,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学校绿地中一条弯曲小径的长度;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上学途中骑车的平均速度;还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分析、解决问题会更全面。

二、学习物理概念,力求做到“五会”

初中将学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三、重视画图和识图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知识的条理化,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而且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课里,同学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大纲”要求的画图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方说,作光路图、作力的图示、作力臂图以及画电路图等等;另一部分,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所谓识图是指要注意结合条件看图,不仅要学会把复杂的图形看简单(即分析图形),更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来是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四、学会“两头堵”的分析方法

物理知识的特点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许多同学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主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 拿到一道题后,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两头堵”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真正领会和掌握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应用。

五、注意适当分类,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图去帮助记忆和理解。

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愿你结合自己的特点 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但这是走向成功必由之路。

六 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

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

其二

一、学习物理概念,力求做到"五会"

初中将学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控制,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精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利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略的断定、推理和盘算。

二、器重画图和识图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重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知识的条理化,剖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而且对今落后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课里,同窗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略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大纲"要求的画图重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方说,作光路图、作力的图示、作力臂图以及画电路图等等;另一部分,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所谓识图是指要注意结合条件看图,不仅要学会把复杂的图形看简略(即剖析图形),更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盘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剖析出来是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色,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三、器重察看和试验

物理是一门以察看、试验为基础的学科,察看和试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讨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察看,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出身于细心的察看之中。"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器重对现象的细心察看。因为只有通过对观象的察看,才干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活泼、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细心、认真的察看,才干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老师讲到参照物时,许多同窗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察看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活泼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器重试验,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试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要认真察看老师的演示试验,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试验。

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试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自己设计试验,来断定自己设计的试验计划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例如,可以自己设计试验测量学校绿地中一条曲折小径的长度;可以通过试验测量上学途中骑车的平均速度;还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试验。这些都需要同窗们自己独立思考、摸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察看、断定、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剖析、解决问题会更全面。

四、学会"两头堵"的剖析方法

物理知识的特色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许多同窗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重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

拿到一道题后,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这种剖析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两头堵"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和控制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同窗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利用。

五、注意适当分类,把知识条理化和体系化

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图去辅助记忆和理解。

篇5

1. 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编口诀可以减轻学生记忆陈述性知识的负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相对轻松。例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以概括成“等值反向共线,同性质共存亡,作用在两物体”;光的反射定律可以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对于惯性的概念可编口诀“物体有惯性,不论动与静。惯性是属性,大小质量定”。在学习机械振动时,判断波动图像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采用口诀“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看,上坡的向下,下坡的向上”后,只要遇到此类题,学生都能用口诀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质点的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楞次定律的口诀“原增感反,原减感同”比教材的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要直观和具体。

2. 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步骤

在实验操作中,由于学生对实验步骤不熟悉,或者有些关键的实验步骤学生容易记反,采用口诀后,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使得学生操作有序,出错的概率大大降低。例如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告诉学生其用法为:“一上一下接电路,阻值大小观下柱,滑片远离阻止大,滑片靠近阻值小”;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按照“先通(电源)后释放(纸带)”的顺序操作;用刻度尺测量的教学口诀有:“一观、二放、三对零、四估、五记、六单位”;游标卡尺的口诀:“看明游尺几分度,主尺读至整毫米数,找准主游对齐处,数出条数乘精度,统一毫米主加游,算出尾零不可丢,看清单位再出手”。在电学实验中,伏安法测电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里常常需要对内接法和外接法做出选择,归纳教学口诀为:“内大大,外小小”,“内大大”中第一个“大”意为内接法测量大电阻(被测电阻的阻值要比电流表的阻值大得多),后一个“大”意为测量值比真实值大,“外小小”中前一个“小”为外接法测量小电阻(被测电阻比电压表的阻值小得多),后一个“小”为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3. 避免繁琐的推导过程

要解决一个物理问题,需要经历很多复杂的推导过程,有时口诀可以避免这种复杂繁琐的推理过程。甚至,学生不会推理,不理解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但只要记住口诀,照葫芦画瓢也可以答对试题。例如,在电路动态分析中,使用口诀“串反并同”可以很快得出结果,省时省力。

例1:电动势为E、内阻为r的电源与定值电阻R1、R2及滑动变阻器R连接成如图1所示的电路,当滑动变阻器的触头由中点滑向b端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都增大

B. 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都减小

C. 电压表读数增大,电流表读数减小

D. 电压表读数减小,电流表读数增大

解析:程序分析法:基本思路是“部分整体部分”。即从阻值变化的部分入手,由串并联规律判知R总的变化情况,再由欧姆定律判知I总和U端的变化情况,最后由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及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等规律判知各部分的变化情况。当滑动变阻器的触头由中点滑向b端时,接入电路有效电阻增大,因此,整个电路的总电阻增大,总电流减小,电源内电压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即电压表读数增大;又总电流减小,R1两端电压减小,并联部分电压增大,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增大,故选项A正确。

口诀法:R()R与电流表并联“并同” 电压表读数增大;R()R与电压表间接并联“并同” 电压表读数增大。

对电路结构不变,外电路中只有一个电阻的阻值发生单调变化时,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电压及功率变化的定性分析,运用电阻变化的“串反并同”定则显得简捷、准确,只需弄清电路的结构及其与变化电阻的构成关系,而无需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口诀在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口诀虽然在物理教学中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

1. 记混记反口诀,起负面作用

口诀一旦记反,其对物理教学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一是学生利用错误的口诀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得到错误的结论,其次是学生一旦记住错误的口诀,往往很难纠正过来。比如前面提到的“内大大,外小小”,有学生会记为“外小小,内大大”,而“串反并同”也会被记反为“串同并反”。

2. 口诀表述模糊,产生歧义

有些物理口诀,过于追求简化,表述模糊,学生使用口诀时,容易产生歧义,结果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在学习地球同步卫星时,很多教辅资料和不少教师归纳为:五同——同轨、同高、同速、同周期、同加速度。2011年广州一模考查了一个关于地球同步卫星的试题,试题比较简单,所有的教师都觉得自己的学生肯定可以拿下这个题,但是最终考试的结果,令不少教师大跌眼镜。

例2:(2011广州一模13题)某一时刻,所有的地球同步卫星( )

A. 向心力相同

B. 线速度相同

C. 向心加速度相同

D. 离地心的距离相同

本题中,很多学生记住了“五同”,也正是这“五同”害了学生,口诀中的“速”指线速度,“同速”意指线速度大小相同,加速度也仅是大小相同,然而,口诀教学忽视了加速度、线速度的矢量性,学生的出错是必然的。

3. 不注意口诀的条件,乱用口诀

在物理教学中使用口诀时,师生往往都不注意使用的条件,遇到类似的物理问题就乱套口诀。例如在楞次定律中,当相对运动导致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流时,判断两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时,为了免去应用楞次定律的繁琐步骤和复杂过程,教会学生根据口诀“来拒去留”作出判断不失为上策,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来拒去留”的条件:“来时磁通量增加,去时磁通量减少。”所以,当学生遇到如例3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3:如图2所示,在水平面上放置的条形磁铁的S极附近,一个闭合线圈向下运动并始终保持水平。在位置B,S极附近的磁感线正好与线圈平面平行。试判断线圈在位置A、B、C位置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并判断在B位置磁铁对现况是吸引还是排斥。

分析在B位置磁铁对现况是吸引还是排斥时,本题中线框从A到B是靠近磁极,学生根据“来拒去留”可知应该是排斥。这样的分析实际上学生没有注意到“来拒去留”的条件:来时磁通量增加,去时磁通量减少。而从本题的图中可以发现A到B过程磁通量减少,B到C过程磁通量是增加。

篇6

一、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比如速度,它是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v=s/t。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也是v=s/t。它适用于任何情况。再说一下基本方法,研究初中物理问题有时也要注意选取“对象”。

二、独立做题。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

有了图就能做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特别是在解关于电路方面的题目,不画电路图是较难弄清电阻是串联还是并联的。

四、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五、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做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做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六、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做好分类工作,还要做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做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做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做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做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17

初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实,就初中物理而言难度并不大,很多学生之所以觉得难学,多是没有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技巧,另外还有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薄弱和惧怕的心理因素。而如果我们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减轻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基础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基本概念(定义),基本规律(定律),基本方法。

要理解和掌握好物理概念,就要研究和思考这个概念是怎样引入的?定义如何?有什么物理意义?学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真正理解呢?理解的标准是对每个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如:对于“凸透镜”一节的概念的理解,“透镜”就是可以让光“透”过的光学元件,所以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关于“凸透镜”、“凹透镜”的定义则从透镜的形状和“凹、凸”两个字的形状上找相似点,而关于“焦点”则是利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可以把地面上的纸“烧焦”这个角度去考虑。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把学过的大量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记忆下来,成为自己知识信息库中的信息。前面学过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学过的东西记住了,到时才能从大脑信息库中将信息提取出来。

反复自我检查、反复应用是巩固记忆的必要步骤。有人以为,理解了就一定能记住,这是对人的思维和记忆规律的误解。一个人的一生见过、理解过无数的事物,但只有那极少数(有人统计认为不足5%)经常反复作用在我们头脑中,而且反复应用的事物,我们才能记住。所以,每次课后的复习、单元复习、解题应用、实验操作、学期学年复习等,都应有计划地做好安排,才能不断巩固自己的记忆。

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分析综合方法运用更为普遍。如下面介绍的顺藤摸瓜法、发散思维法和逆推法就是这些方法的具体体现。

1. 顺藤摸瓜法,即正向推理法,它是从已知条件推论其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大多数的题目的分析过程都用到。

2. 发散思维法,即从某条物理规律出发,找出规律的多种表述,这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并联电路的电阻是“越串越大,越并越小”,串连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3. 逆推法,即根据所求问题逆推需要哪些条件,再看题目给出哪些条件,找出隐含条件或过度条件,最后解决问题。

三、重视课堂上的学习

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没有积极的思考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我们从初中开始,就要养成积极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以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教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四、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

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中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有余力的学生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要善于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注意知识的应用,你得到的知识还是死的,只有通过具体运用,才能扩展和加深自己对的知识理解,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储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1. 坚持独立做

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曾说过一段话:“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时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可见,学习物理必须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下转第21页)(上接第17页)这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2. 学会分析物理过程

学习物理要重视物理过程的学习,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板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3. 整理自己的学习资料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如练习题,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4. 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篇8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学习的目标是: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优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质。也就是说,学生学物理不仅学知识,更要学方法,不但要得到一条鱼,还要学会钓鱼的方法。通过学习物理焕发的科学精神和掌握的科学方法,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使他们终生受益。怎么才能学好物理呢?物理学家怎样研究物理,我们就让学生怎样学习物理。

一、课前预习

预习不是简单的了解内容,而是要带着问题去预习。看看课本或资料上设置的练习,把课本内容阅读一边,通过阅读、分析、思考,看看这些问题能回答多少。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对已经忘记的知识,可以通过预习及时补上。把预习中不能回答的问题留下来在教师的讲课中寻求答案。

二、抓住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例如速度,它是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即v=s/t。

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也是v=s/t。它适用于任何情况,例如一个百米运动员在通过一半路程时的速度是10m/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8m/s,跑完整个100m花的时间是125s,问该运动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按平均速度的规律平均速度等于:v[X—]=100m/125s=8m/s。

关于基本方法,研究初中物理问题有时也要注意选取“对象”。例如:在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就要明确欧姆定律用到整个电路即整体上,还是用到某个电阻即单独的某一个电阻上。

三、学会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四、紧扣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做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特别是在解关于电路方面的题目,不画电路图是较难弄清电阻是串联还是并联的。

五、高效率听课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要记好笔记,经常整理笔记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形影不离”。

七、学习资料要齐全

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学习资料要保存好,做好分类工作,还要做好记号。如何做记号呢,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做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做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做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八、理顺知识结构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节。

九、认真学好数学

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寸步难行的。在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篇9

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狄更斯(英国文学家)

有的人能够远远超过其他人,其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他有专心致志坚持学习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道尔顿(英国化学家)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苏联文学家)

以上谈到的第一条应当说是学习态度,思想方法问题。第二条就是要了解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如下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这五个环节。在以上八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下面就针对物理的特点,针对就“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一)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比如速度,它是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V=s/t。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也是V=s/t。它适用于任何情况,例如一个百米运动员他在通过一半路程时的速度是10m/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8m/s,跑完整个100米化的时间是12.5秒,问该运动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按平均速度的规律平均速度等于V=100/12.5=8m/s。再说一下基本方法,研究初中物理问题有时也要注意选取"对象",例如,在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就要明确欧姆定律用到整个电路即整体上,还是用到某个电阻即离单独的某一个电阻上。

(二)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特别是在解关于电路方面的题目,不画电路图是较难弄清电阻是串联还是并联的。

(四)上课。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五)笔记本。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六)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七)时间。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八)向别人学习。

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九)知识结构。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节。

(十)数学。

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步难行的。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篇10

一、判定总电阻变化情况的规律

(1)当外电路的任何一个电阻增大(或减小)时,电路的总电阻一定增大(或减小)。

(2)若电键的接通或断开使串联的用电器增多时,总电阻增大;若电键的接通或断开使并联的用电器增多时,总电阻减小。

(3)在图1中所示分压电路中,滑动变阻器可以视为由两段电阻构成,其中一段与用电器并联(以下简称并联段),另一段与并联部分相串联(以下简称串联段)。设滑动变阻器的总阻值为R,灯泡的电阻为R灯,与灯泡并联的那一段电阻为R

并,则分压器的总电阻为:R总=R-R并

由上式可以看出,当R并减小时,R总增大;当R并增大时,R总减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分压器总电阻的变化情况,与并联段电阻的变化情况相反,与串联段电阻的变化情况相同。

(4)在图2中所示并联电路中,滑动变阻器可以看作由两段电阻构成,其中一段与R1串联,另一段与R2串联,则并

联总电阻R总= 。

①如果存在两支路电阻对称的情况,当两支路电阻相等时,阻值最大,当R1+RAC=R2+RBC时乘积最大,R总最大,则滑动变阻器从一端滑到另一端时,电阻先增大后减小。

②如果两支路不存在电阻对称,则阻值是单调变化的,如R1+RAB?R2,则触头从A到B滑动时,电阻一直是增大的

二、根据全电路欧姆定律,分析总电流的变化情况和路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因此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是定值,所以,当外电阻R增大(或减小)时,由I= 可知电流减小(或增大),由U=E-Ir可知路端电压随之增大(或减小)。

三、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局部电路与整个电路的关系,分析各部分电路中的电流强度I、电压U和电功率P的变化情况。一般来说,应该先分析定值电阻上I、U、P的变化情况,后分析变化电阻上的I、U、P的变化情况。

例1.如图1所示,当可变电阻R0的滑动片向右移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电压表的读数变小

B.电流表的读数变小

C.电压表的读数增大

D.电流表的读数增大

分析与解:由图可知,当滑动片P向右移动时,R0变大,使整个外电路的电阻R变大,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可知电路总电流I减小,路端电压U=EIr增大,则电压表的读数变大,选项C正确.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R2两端的电压U2=U-IR1,因U、I,则U2,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U/ R2变大.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通过R0的电流I0=II2,因I、I2,则I0,电流表的读数变小,选项B正确.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C.

点评:电路动态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部分整体部分”,即从某个电阻的变化入手,由串并联规律先判断外电路总电阻的变化情况,然后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判断总电流和路端电压的变化情况,最后由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各支路的电流、电压变化情况.

例题2、如图所示,当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C向B方向移动时,电路中各电表示数如何变化?(电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不计)

解析:滑动变阻器R3的滑片C向B方向移动时,外电路电阻增大,由得总电流(I1)减小,电源内部降压减小,由 U=E-得路端电压U4增加,由U1=IR1得电阻R1电压U1减小,由U2=U4-U1得AB间电压U2增加,再由 得R2支路电流I2增加,最后由I3=I1-I2得滑动变阻器中电流I3减小。

篇11

一、 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

例1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电路图,其中R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实验后,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1)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

由表1可得:______;

由表2可得:______.

系时,先用5Ω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再换用10Ω的定值电阻时,某同学没有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那么,合上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将6V(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此时,应向(填“右”或“左”)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6V.

解析(1) 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导体两端电压一定,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2) 大于,右

透视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是图1的首要拓展电路,该探究电路是在图1基础上加接电表元素,既是初中电学核心实验之一,也是历年考查之重点.

二、 电路动态分析与电表示数变化问题

例2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请你判断电流表A,电压表V、V1、V2的示数如何变化.

解析P右移R2R总IA表.

R1不变IR1U1V1表.

U不变,V表示数不变,则 U2=U不变-U1V2表

透视此例是关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的位置变化而引起电路中电学量的变化问题,该图仍以图1为基本构架增加电表元素,分析时首先要搞清电路的连接关系,遵循先电阻后电流,先不变量后变量的原则,便可较快得到结论.另外,通过分析可知在此电路中各表变化步调并非相同,其中A表与V1表示数变化步调一致,而与V2表示数变化步调相反,这一特点在以后的电路分析中应用非常广泛,必须引导同学们理解吃透.

三、 伏安法测电阻

例3如图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

(1) 实验原理是______.

(2) 实验中所需的器材有电池组、待测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开关、______、导线若干.

(3) 画出实验电路图.

(4) 按照你画的电路图,把图中的实物连接起来,要求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5) 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______,闭合开关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调到端.

(6)如下图3a是小明同学在实验中连接的线路,请指出错误:

错误之处:①______;②______;

③______.

(7) 小东按正确的电路图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有较小的示数,他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结果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都不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8)刘诺同学按正确的电路图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的指针偏转到了左侧没有刻度的地方,这是因为______;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到了右侧没有刻度的地方,这是因为______.

解析(1) R=U/I; (2) 滑动变阻器; (3) 如下图3b;(4)如图3c;(5) 断开,阻值最大的左端; (6) ① 电压表的量程大了;② 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③ 滑动变阻器没有起到变阻作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零);(7) 将滑动变阻器接成了定值电阻(最大阻值),不能起到变阻作用;(8) 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电流表的量程选小了.

透视“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的实验电路与探究欧姆定律的电路相同,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它考查内容和角度不断变化,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综合性,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各实验的内涵与外延.

四、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与电路设计

例4在进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时,实验室所提供的器材有:电压恒为6V的电源1个,额定电压是3.8V、灯丝电阻约为10Ω的小灯泡1个,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个,导线若干.

(1) 如图所示,是小明在实验时连接的实验电路,此电路中存在的错误之处是,如果此时闭合开关,看到的现象是 .

(2)小明改正了电路连接中的错误之处后,在闭合开关前,还应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最

端(选填“左”或“右”),目的是为了 .

(3) 请在虚线框中画出该实验正确的电路图.

(4) 若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先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V,测出电路中的电流如图所示,为A,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约为W.

(5) 小明同学在实验时根据测量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I-U图像,发现伏安法测电阻时,所画的U-I图像是一条直线,为什么这里的电流与电压关系是一条曲线呢?.

解析(1) 电压表(或电流表)位置接错电流表没有示数(或电压表示数与电源电压接近或灯不亮) (2) 右,保护电路(3) 如下图(4) 3.8,0.4, 1.52(5) 小灯泡的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拓展若小明同学在做上述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实验所用电压表的0~15V量程档坏了,而0~3V量程档及其他器材都完好.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条件下,请帮他画出实验电路图并简要说明实验的操作步骤及判断小灯泡是否正常发光的方法.

解析电路设计如图.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2V,则灯泡两端电压即为3.8V,此时灯泡正常发光,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即可算出灯泡的额定功率.

五、 电路故障分析

例5(连云港)某班同学到实验室做“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被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电阻约为10Ω.实验室有如下器材:电源(电压为6V)、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开关各一只,导线若干,滑动变阻器三只:R1(5Ω0.5A)、R2(10Ω0.5A)、R3(500Ω1A).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如图所示:

(1) 电压表应选用挡,滑动变阻器应选用(选填“R1”、“R2”、“R3”);

(2) 实验电路接好后,合上开关时,部分同学发现电路出现故障,主要有下表所列的两种情况,请根据现象和检测结果指出故障的可能原因:

解析(1) 0~15V,R2(2) 滑动变阻器同时接到下面两个接线柱,灯泡断路

透视器材选择与电路故障分析题是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类题目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本题是一个典型的含表电路故障分析题.

六、 电路安全问题

例6下图中电源电压为12V,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3V,电阻R1的阻值是18Ω,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0~20Ω.求为使电流表和电压表都能正常工作,滑动变阻器的取值范围.

解析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不能超过0.6A,;电压表的最大值不超过3V,而它测的是R2的电压.故使电流表和电压表都能正常工作,滑动变阻器的取值范围2Ω≤R2≤6Ω.

七、 电路变形与实际应用问题

例7(四川绵阳)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使用的细菌培养箱内的温度需要精确测控,测控的方法之一是用热敏电阻来探测温度.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将热敏电阻R0置于细菌培养箱内,其余都置于箱外.这样既可以通过电流表的示数来表示箱内温度,又可以通过电压表的示数来表示箱内温度.已知该电路中电源电压是l2V,定值电阻R的阻值是200Ω.热敏电阻R0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 当培养箱内的温度降低时,电流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2) 当培养箱内的温度为40℃时,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大?

(3) 已知电流表的量程是0~30mA,电压表的量程是0~8V,则此电路能够测量的最高温度是多大?此时热敏电阻R0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大?

解析(1) 由图乙可知,当培养箱内的温度降低时,热敏电阻R0会变大,再由图甲分析电流表示数会变小.

(2) 由图乙可知,当培养箱内的温度为40℃时,电阻R0的阻值为400Ω,此时电压表示数U1=4V.

(3) 电路中最大电流为30mA时,R0电阻最小为200Ω,对应测量最高温度为60℃,此时R0消耗的电功率为P=UI=0.18W.

篇12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免费。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总之,在引入概念、揭示本质属性、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活化概念等方面,如果都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加以展示,会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篇13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手段进行教学的学科,与其它学科有明显的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教育技术以其独有的先进特性进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信息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整合物理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视频实物展台、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媒体,在物理实验中具有直观形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改变时空、动静变化、快慢可调、重复再现等功能,为以实验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物理学科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对于整合物理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功能,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的一种先进技术,是多媒体系统的一种固有特性。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超文本”强大功能,为物理教学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教学中,有时板书较多、例题及解题过程要规范、实物图、电路图或一些画面要出示等,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写、画,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超文本”技术,就可以克服弊端。许多的计算机软件,如:Word、PowerPoint及网页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都具有超文本(超链接)功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例如: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把讲课用的视频资料、例题分析、解题步骤、板图、练习题等,都用幻灯片的形式存储成不同的单元或专题学习网站,再用超链接的方法进行链接到需要的部分。当教师讲到需要用的部分时,就可以很方便的调出需要的内容。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功能,制成电子教案,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用多媒体技术的“放大”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演示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很小,由于可见度小,很难使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这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演示实验的效果,影响了物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教学时,把表盘放大,改变指针的位置和量程,让学生练习读数,效果很好。在磁感线、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等教学中,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在平面上进行的,要让学生在座位上看清楚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需要采取拿着实验让学生看或让学生到前边讲台上去观看等方法,这样做既麻烦又浪费时间。如果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投影仪进行放大既方便又节省时间,效果又好。演示时只需把磁体放在视频实物展台上,磁体上边再放上一块玻璃板,在玻璃板上撒些铁粉,轻轻振动玻璃板,即可以在荧幕上看到清楚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观察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时,把螺线管磁场演示仪也放在视频实物展台,通电后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铁屑在油中的运动情形及最后的分布状况。同理也可以演示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即生动效果又好,同时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密度。再如,液化现象,一般用乙醚做常温加压液化演示,可见度很小,使用视频实物展台演示效果也很好。演示时用装有乙醚的注射器,放在载物台上,调节镜头使成像最清楚,推动或抽动活塞做加压液化和减压汽化实验,就明显地看到液化和汽化现象,使抽象难做的有毒的实验获得很好的效果。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放大作用来提高可见度小的演示实验,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演示实验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扩大时空”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有时需要教师举出许多生活事例,让学生在头脑中复现许多生活现象,而那些生活现象有的学生能及时的复现,而有的学生可能忘记或是在平时根本就没有注意,从而影响教师的讲课。如果教师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扩大时空”即“化远为近”的独特作用,适时地利用事先制作成的视频音像资料,播放一段古代的、近代的、过去的、他人先进的教学资料片段,就能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船闸时放一段“葛洲坝船闸”工作原理的资料片。在讲物体浮沉条件的利用时,用光盘展现潜艇上浮、下潜、悬浮的全过程,学生感到有兴趣极了,个个瞪大眼睛。这种效果是学生看书无法比拟的。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地放一段物理史学资料片,以再现古代、现代科学家的刻苦追求精神,达到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这是只有多媒体技术才能做到的,它明显优于一般教师的简单、枯燥的讲授效果。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扩大时空”作用,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进行的,有的实验在教学中做了演示实验或是学生探究实验,在复习时由于时间的延长而忘记或记不太清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实验是不适宜重复做的,尤其是在复习课时更不可能把平时教学时的演示实验都重做一遍。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优势就可以达到复习的目的,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果。利用播放音像资料片(自制或购买的教学光盘)的方法把一些实验“再现”出来,教师还可以边讲边分析。例如: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进行复习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成像规律,然后再利用CAI课件来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达到复习巩固实验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再如,天平各部分名称和调节、使用方法实验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特点进行复习教学。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模拟”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也迅速应用起来。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在快速的发展,使得教学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对于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实验仪器的结构进行自由拆分;对实验原理进行动态分析具有模拟实验,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的辅助教学效果。例如:在《滑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滑动变阻器的线圈、接线柱、滑片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原理、接法、作用是教学重点。如果恰当的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滑动变阻器进行动态组装,使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及各部件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模拟实验,并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用导线连成实物电路。当开关闭合,导线中通过电流部分由灰色变成红色,尤其是演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右移动时,通过电流部分的导线长度也随之改变,效果就更明显。通过对“模拟”实验的分析、总结、归纳,很快地突破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引起电流改变的教学重点、难点,真实地“模拟”了实验现象,因为在实际的实验中,电流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确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只有靠学生自己去想象,这种抽象的知识信息,增加了知识理解的难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而用计算机进行实验的“模拟”,较好地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知识信息,很快地突破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引起电流改变的教学重点、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讲摩擦起电时,要涉及原子的结构,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可以利用课件模拟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情况等等。

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搞好探究性学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