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程管理学科评估

工程管理学科评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工程管理学科评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工程管理学科评估

篇1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课程关联性;课程交叉性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904

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开办可追溯到1980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目前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包括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还包括经济、工程法律、项目管理等学科知识。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应积极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教育部 1997 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工程管理专业;三是少数高校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并不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1]。由于这些原因,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关联性较差,造成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的浪费。目前,中国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已有不少。陈建国[2]等从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实践教学的基本架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曾德珩[3]等提出了“技能—能力—创新”三个训练层次,并对实习、实验、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合理化建议。许娜[4]等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提出“脉络式”与“自助式”的教学方法,并对案例教学的案例编制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者主要就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作了一些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知识点

招投标程序的相关介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中的采购管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招投标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等内容中均有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等课程都有介绍。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都有介绍。项目经济评价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中的介绍内容基本一致。工程造价的构成在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中有介绍。项目投资的构成及投资估算在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课程中有重复。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标价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估价、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均有介绍。索赔管理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中均有介绍。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的介绍是重复的。方案的评价比选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均有涉及。设备更新的相关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中都有介绍。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安全与环境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中均有介绍。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合同风险策划)、项目决策与评估中均有介绍。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中均有介绍。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 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与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这一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具体划分为如下四大知识体系[6]。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四)法律知识体系

以经济法为基础,在延伸过程中逐一细分,从体现专业性的建设法规到工程合同管理,研究内容层层深入。

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如图2。

四、结语

通过整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结构,尽可能地查找各课程之间重复的知识点,以理顺专业内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课程内容,避免专业知识点的重复,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使本来有限的课时得到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杜小武,胥卫平.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280-281.

[2] 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3] 曾德珩,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3.

[4] XU Na, WANG Li, WANG Wenshun.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Hu Nan: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electronice press, 2012: 144-147.

[5] 王晓燕.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2 (4): 21-23.

[6] 王立国,高平.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92-94.[ZK)]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ZHANG Mingyuan, GAO Ying, YUAN Yongbo

(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P. R. China)

篇2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篇3

一、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沈阳工程学院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组建的新建本科院校。2006年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专业方向为电力建设项目管理。工程管理专业应充分依托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科的优势,遵循学院“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工程背景的现代管理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出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立足辽宁、面向东北、辐射全国,服务于电力行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面向电力工程、电力建设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领域,从事电力项目投资与造价控制、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

(1)政治素质与思想品德要求:

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职业道德。

(2)基本素质要求:

①具备大学层次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

②具备实践、创业、创新的素质;

③具备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积极探索、开拓进取的能力。

(3)专业素质要求:

①系统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建筑制图与识图、工程经济、工程施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等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技能。

②具有电力工程建设全过程(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监理)的基本管理能力;

③具有从事工程造价的编制、评估、审核、控制及管理的能力;

④能够运用工程管理的方法解决基本的工程实际问题;

⑤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⑥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

⑦具有初步的工程管理研究工作的能力。

(4)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要求。具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和继续学习及自主创业的能力;

(5)身体、心理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本岗位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外语、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基础、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结构、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

(1)理论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概预算、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识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工程结构、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等。

(2)主要实践环节

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实习(1周),专业认知实习(2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1周),工程结构课程设计(1周),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训(1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习(2周),工程估价课程实训(2周),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1周),专业认知实习(2周),专业综合实习(2周),毕业实习(10周),毕业设计(7周)。另外,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学时,聘请工程界、实业界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学生进行专题研讨,以增强学生对相关专业实际发展状况的了解。

4.就业或发展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事业单位的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电力建设公司、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工程造价审核所等单位从事有关投资与造价控制、项目决策和电力工程全过程管理工程咨询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可考取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注册评估师、注册招标师等相应注册执业资格,并从事相关工作。

5.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3~6年弹性学制;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二、培养方案的学时学分比例分配表

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分别设置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教学和课外培养共六个课程平台,五个课程模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创新培养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别。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详见表1。

三、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及分析

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的专业培养方案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40学分,占总学分的22.6%,时间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共18个环节。其中设置了工程测量实训、工程结构实训、工程估价实训和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并强化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训、工程概预算软件实训、工程项目沙盘模拟实训、电力工程实训,从而更加有效地结合工程管理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详细设置见表2。

四、能源与电力类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

1.培养方案定位准确

即面向电力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相关领域,从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充分体现能源电力类背景院校的学科特色

根据人才市场对同时具有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突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方向专业特色,在开设电力工程基础、动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院的优势学科的基础实验室优势,加大教学实践环节力度。如电力工程实训、发电厂动力设备实训。

3.增加专业方向、相应模块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分模块教学,增设两个专业方向,同时开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主要有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有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生产实习、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电力设备概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电力工程实训等课程。明确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专业课设置也没有方向性,课程设置比较杂,而工程管理专业涵盖范围较广。

依托我院的电力行业优势,利用我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增设电力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同时课程具有针对性。

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职业资格认证角度增设了造价师方向,并结合注册造价师的考试科目,合理地安排了课程,增加岗位适应能力。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实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实训等课程。

参考文献:

[1]丁华军.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65-02

前言

我在高校设立工程管理专业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190余所高校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1]。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历史、条件和特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海洋大学于2003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是工程管理学科的新晋力量。如何定位学科方向、探讨学科特色是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提出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分析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性,探讨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的具体思路和建议措施,可以拓展专业发展方向,为探讨专业特色提供参考。

一、海洋能利用发展现状

随着常规能源日益枯竭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逐渐加剧,以及常规能源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寻求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海洋覆盖地球表面将近71%的面积,拥有大约TW的能量,因此,海洋能资源开发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广义的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上风能、海上太阳能以及海洋生物质能等。其中,就其能量储存形式而言,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海上风能为机械能,温差能、海上太阳能为热能,盐差能为物理化学能,海洋生物质能为化学能[2]。

美国、英国、日本、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对海洋能资源开发的研究起步较早,部分能源形式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相应的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已积累大量经验。我国对海洋能资源开发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兴起是在21世纪初,而且研究大多集中在海洋能发电装置、电能变换技术、电能存储技术等方面,大部分能源形式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未来海洋能的发展方向为实用化、产业化开发。为推进海洋能资源开发的产业化进程,与之密切相关的海洋能开发管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包括前期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选址,实施阶段的控制、评估等方面,直接决定了海洋能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与工程管理专业相近的管理工程专业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等11所院校开办了管理工程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3]。1998年,我国进行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第四次修订[4],将管理工程等专业整合成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下设专业。发展至今,全国已有190余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历史、条件和特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体系[5]。其中,大多以管理学和土木工程为主干学科,课程设置偏重于土木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即专业定位为土木工程管理。部分非建设部所属的高校,则在专业定位上体现了各自的特色。如三峡大学依托学校特色定位为水利工程管理,而一些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则偏重于房地产经营管理和基本建设管理等。

中国海洋大学于2003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是工程管理学科的新晋力量。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工程学院,课程设置上偏重工程技术。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规中矩,要想获得专业的快速发展,在全国高校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需要寻求突出特色的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综合类大学,学校秉承以特色带动综合的发展思路。工程学院依托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海洋工程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其中,海洋能开发与利用技术发展势头强劲,已设立海洋能开发与利用技术硕士点,相关教师在潮流能发电、波浪能发电领域研究成果丰硕。

结合我国海洋能资源开发发展趋势,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发展优势,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是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可以为探讨专业特色提供参考。

三、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海洋能开发管理模块建设探究

1.与课程体系中相关专业课相结合,从专题、案例等着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包括前期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选址,实施阶段的控制、评估等方面,涉及的专业课众多。因此,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海洋能开发管理模块建设首先从专题、案例等方式着手,待教学经验丰富后考虑新增课程。具体的讲,在相关专业课理论知识讲授之后以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讲授相应的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知识,避免相同理论知识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消化,同时丰富了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国内外研究前沿模块。通过研究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能资源开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建立海洋能开发国内外研究前沿模块。重点研究目前国内外聚焦的波浪能、潮流能资源开发现状,主要包括定义、发电装置类型、优缺点、进展阶段、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我校相关老师的研究成果等方面。通过课件、案例、视频等方式讲授,使学生掌握海洋能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国内外研究前沿,激发学生对海洋能开发管理的学习热情。

3.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依托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海洋能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选址、财务评价、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等内容的教案,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相关课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建设工程监理、工程经济中通过专题、案例等方式引入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拓宽专业课程知识面,实现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实践环节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强的专业,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要重视实践环节的作用。通过实习、大学生训练计划等项目使学生切实参与到海洋能资源开发与管理相关领域中,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结论

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是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特色寻求学科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求学机会。本文探讨了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的具体思路和建议,为发展工程管理学科特色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武成,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1):109-112.

[2]刘臻.岸式振荡水柱波能发电装置的试验机数值模拟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3]李素红,陈立文.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83-102.

[4]钟昌宝.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89-94.

[5]陈建国,刘德银,李秀明,曾大林.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41-45.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cean Energy Development Management Module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HAO Meng1,2,SUN Jin-wei1,SUN Yan1,PAN Feng1,SUN Hai1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24-02

从工程管理专业进入国内以来,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从该专业所涉猎的某一个领域入手办学,其课程设置在各高校办学中也并未体现出有效的融合,现有理论和实践教学多为其他领域课程的简单合并,本没有进行有结构系统的优化。课程结构与当今经济走势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需求并无相辅相成。同时,课程繁多而杂乱,教学内容重复性出现在部分课程中,教学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因此,本文在对发达国家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特色进行研究的同时,结合中国的现状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改进建议与实施方案。并在遵照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现状与之相结合,得出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教育决策相关部门的参考。

一、中英美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一)美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在美国,建筑教育协会通过美国高等教育评价委员会的邀请,对美国本地的各大学工程管理相关专业四年制本科以及两年制专科进行相关专业考核,所有认证通过的大学都制定了详细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主修工程管理的本科学生需要约130学分,课程设置上基本分成五个方向,分别是:基础教育、基础科学、施工科学、施工专业学科和商学与管理等。剔除工程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培养的实践能力之外,美国大学采用以下相应的具体规划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美国高校采用实践为导向并结合专门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麻省理工大学,它的“三个计划”培养十分有名,第一就是本科研究导向计划,也就是本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做一些研究性实验;第二是以本科实践为导向的计划,即学校与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学生参与某项工程的设计或实践;第三是技术创业计划,指的是较少比例的优秀学生进行实施创业计划。

(二)英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英国作为最早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发达国家之一,国内各个高校工程管理类相关专业所用的名称也不是非常相同,学生在本科的学习时间为三年或四年全日制本科。英国规定建造师协会和测量师协会周期性对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进行认证和评估,这极大地促进了该专业的快速发展。英国的里丁大学、索尔福德大学、拉夫堡大学等都是英国工程管理类排名前几名的高等学府。在英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熟悉掌握现代建筑业相关的管理、商业、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满足相关工程管理行业协会对专业人才的资质的标准要求,学校实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培养为学生发展成项目经理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数是建筑企业的调研咨询公司、工料计量部门、公共服务等部门。

(三)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开办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三百三十一所,经济管理学院或建筑土木工程学院主要承接本专业教学任务,西安交大将其设置在管理学院下,清华大学将其设置在土木水利学院;少数的高等院校将工程管理专业独自形成院系,如重庆大学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特色设立的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等。在国内331开设工程管理的院校中,多为综合型大学、工科为主或财经类院校。而像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些综合型或工科型大学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以较强的建筑行业背景为依托。剔除建筑行业,包括长沙理工大学等依托于公路行业,包括北京交通大学等依托于铁路行业,以及中国石油大学依托于石油行业等。

二、中英美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

(一)中英美该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对比较研究

就培养目标的设定而言,我国内地各个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大多数是以工程管理专业全国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基础依据来制定的。与此同时,依据高校的自身学科优势进行微调,针对中、美、英三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比。综合比较三国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可以看出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1)发达国家的教育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2)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方面,为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关理论的传授,一般更加重视理论与职业教育的国度对接;(3)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十分明显,更具多角化的特点。

(二)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对比研究

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进行对比,对技术能力水平、管理、经济以及法律法规等课程的所占比重做了比较研究,将中、英、美三国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进行对比,其中主要包括了技术能力水平、管理、经济以及法律法规等课程的所占比重,发现在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中,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工程技术类的课程设置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一般均比都在一半以上。而在中国的高校中工程技术类课程和经管类的课程占比要看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情况,分析其是偏重于土木工程的学院还是管理学院,前者一般工程技术类的课程占据很大的比例,而后者的经管类课程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比较研究

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对建筑工程相关技术和经管理论都有所造诣的复合型适应社会的交叉型人才。因此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特点,该专业课外实践的学时应当适当调整,使其在培养教育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从而将实践教学的思想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我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推荐高校使用的工程管理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对我国高校的各种实践类教学进行了相关规定:各高校该专业实践课程学时需要占学生总学时的10%~20%,而这一数值在发达国家一般在35%左右,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践教学的课时相对较少。

三、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启示

体现实践应用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突出本科生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竞争潜力,增加企业对其的依赖性,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存在意义。为了使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意义明确凸显,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三方面入手进行革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技能优势明显。工程管理专业不应该是简单的理论学科,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型学科,因此其培养出来的专业型人才应在理论的基础上有着良好的实践经验。单一的素质技能并不能满足日益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市场,与本专业相关的经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一定的人文修养和相应的管理素养都是应当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重视培养和完善的。

2.综合素质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学生专业辅导,让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有清楚的了解;第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课外实习机会,比如可以在专业实习前,给学生布置实习期内任务并进行相关动员,在实习结课时,举办一些分享活动供学生之间分享交流这一段时间的经验、心得体会;第三,学校应重视自身的人文建设,这些会对学生的性格,处世态度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校企协同,“人才订单式”培养。高校与企业合力培养,企业可以将自己拥有的相应案例提供给高校,高校为企业提供对接的、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素养人才。学校引导学生就业,解决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应届毕业生刚开始就业困难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

1.以关键技能为主体的课程群。在教学体系方面,专业技术类课程占比大,范围广泛和专业交叉多,为学生开阔眼界及增强专业技能提供了帮助。不同岗位方向的课程培养教学目标并不相同,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需结合岗位需求与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理论予以讲解。

2.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有策略的强化。管理类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应是教学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力求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吻合。此外,国家级或地区级别的有关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的竞赛、创业创新活动也应作为实践教学模块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目标结合资质认证

1.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用性。打造专业性协会,针对目前学校设置的工程管理教学课程设置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进行认定,要求其培养的学生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例如英国的皇家测量学会以及特许建造学会等的认定和评价就是对专业资格的一个强有力认证。学校和相应的协会机构共同对工程管理类的学生从最初的工程人员不断培养成行业领域内的高级人才,不断督促专业人员的终身学习。

2.工程管理教育应与国际的认证标准要求相对接。工程管理教育应与国际的认证标准要求相对接,使中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全球化的今天能够立足,就要按照国际的统一标准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实行统一的国际工程管理认证,是我国工程管理教育和发达国家对接的有效措施,能不断推动工程管理类人才的全球化,还可以扩大我国工程管理类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篇6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与国家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执业资格的要求对接,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眼光探索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工程项目技术背景,重视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及工程能力。

应根据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依托本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制定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创建“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总体思路应体现工程建设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的综合特征,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培养模式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一线工作的,能进行项目决策,有效组织、管理和实施工程实践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是指以工程服务过程为主线,采用了“模块化结构”,便于知识的按需组合和更新。工程服务过程包括了项目与工程项目、项目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等概念、特点、生命周期、过程模式等,以及工程项目及其管理在策划评价、规划设计、实施竣工等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要求,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模块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和行业的最新理念。此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也是将原来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转变为以工程项目实践为主线,在现有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可采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一般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等方面,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模块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组成的,是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的专业层面的课程,按照工程服务过程和周期的知识模块来设置课程,从浅到深、从先到后的逻辑顺序,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要求。由此可见,“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际上是分别按照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进行设计和构建的一种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三、国内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美国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审批都是由美国建筑工程教委员会(ACCE)来完成,ACCE对各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进行专业评估,使毕业生具有对建筑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现场施工监管能力。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所以ACCE的课程设置总的要求是,使学生具备在建筑业中进行领导工作的能力以及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一员。课程反映出社会、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发展,以及行为科学、定量科学中新知识在建筑业中的应用。ACCE 规定的课程主要包括:一般教育(一学期18个周课时),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及交往沟通技巧等。数学与科学(一学期18个周课时),包括数学及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建筑科学(一学期24周课时),包括建筑材料及实验;静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水力学、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学、电工学、道路、排水;工地临时设施、模板、脚手架、基础工程、工程测量;可行性研究、价值工程、现场规划、房建法规等。预算与管理(一学期21周课时),包括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会计与财务、企业管理、房地产市场学等。建筑(一学期27周课时),包括制图、规范、合同文件、计算机应用、报价与投标、项目设施、项目控制等,包含案例。其他课程(一学期12周课时)。

目前国内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这些院校以综合性质的、工科性质的和财经性质的院校为主。湖北地区有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1、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一是满足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体系必须达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标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随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调整,课程体系要作相应的变化。

二是课程体系应体现学科专业领域整体的发展,既要重视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又要注重构成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和信息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所以课程的确定要经过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

三是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系统性,具体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就是要按照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系统来决定课程和教学内容。

四是课程体系应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把握国内外管理学科的最前沿知识,将最新的知识及时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

2、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

按照“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工程化背景下的平台课程的设置要求具有宽广的覆盖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一般包括工程技术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工程经济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应占较大比例,以秉持“工管融合、以管理为方向、以工程为基础”的学科发展道路。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为主线组织课程体系,可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以学年为单位设计四个模块课程。

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的导向,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鱼骨图,其中平台课程主要指专业基础课,平台课程1指工程技术类课程,平台课程2指经济和管理类课程,模块课程主要指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模块课程1至4指按照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为主线设置课程,如图2所示。

五、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1、确定主干课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是主干学科:包括土木工程、管理学。二是核心课程:基础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经济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管理学原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法规。

2、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框架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安排各学年的课程,如图3所示。

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是要强化工程意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走产学合作的办学之路。可以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校内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在课程教学中,重视课程的实践环节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室进行课堂教学,努力塑造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素质。

六、结语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教育改革深入教学环节的最佳切入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形成一整套既适应经济需要又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知识层次和培养制度,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师的需求。我们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小的分支,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有待在实践中加以检验,逐步完善,力图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模式。

(注:本论文来自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2013C067)。)

【参考文献】

[1] 王雪青:中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2] 陈金陵、梁桥: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10(11).

[3] 王煊、杨增科: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4] 杨太华、、潘华、蔡依平:工程管理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

[5] 蒋时节、祝亚辉、任波、周俐: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模块化教学初探[J].学理论,2010(5).

[6] 方德斌: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7] 刘武成、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8]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9]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10] 郑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

[11] 王淑雨: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12] 胡小芳、成楠: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6).

篇7

国际上工程管理专业队伍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从大学本科或大专毕业生中挑选优秀人才以短期管理培训的方式培养;二是从工科大学毕业、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中招收研究生,类似MBA或MEM方式培养。据统计,前者主要担任现场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而工程项目经理人员则主要由后者承担,后者已成为国际上培养高层次项目管理人员的主要渠道。这是因为,本科层次的毕业生在技术方面或者管理方面基础不够扎实,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不能立即胜任重要的管理工作。我国的情况也很类似,本应属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岗位却被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占据。以建设领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为例,据调查,工程管理队伍中,工程技术专业占72.46%,管理类专业占17.39%,经济类专业占5.8%,行政类占4.35%。可见,大部分工程管理人员出身于技术专业。这些工程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管理和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其管理能力基本上来自于经验,这样形成的管理能力显然有限,且很难得到提高,亟需补上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学历方面,62.79%为大学本科学历,29.21%是大学专科学历,中专学历占7%,另外有1%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职称方面,9.68%具有高级职称,77.42%具有中级职称,12.9%具有初级职称[3],如图1所示。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工程管理人才较少,无法满足工程实际需求,需要通过专业学位教育提高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比重。放大到广义的工程和工程管理方面,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量约为1600万人,按10%估算管理人员应有160万人。全国高校工科在校生共有803万人,其10%约为80万人。由此可见我国工程管理队伍之庞大,提高工程管理队伍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为在职工程管理人员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和途径,帮助他们掌握管理和经济类专业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工程管理实践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决定在我国设置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旨在通过以在职教育为主的针对性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能够推动工程领域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使其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获得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所必需的管理能力和出色的协调能力,能够有效管理和组织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能够进行重大工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完成重大工程项目管理。当前,工程技术各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一定实践经验后攻读管理硕士研究生比较受欢迎,需求不断扩大。设置MEM专业学位,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工程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对于加速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我国工程领域的投资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工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实现特定的目的,运用科学和技术,有组织地利用资源,所进行的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集成性活动。工程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产品、物资设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工程的成功离不开高水平的工程管理。我国对工程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工程管理主要指建设行业的工程管理;广义的工程管理则取大工程的概念,既包括重大工程建设实施的管理,也包括重要和复杂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管理、制造管理和生产管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管理、企业转型发展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战略发展的研究与管理等都是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领域范围[4]。MEM专业学位教育着眼于广义的工程管理,旨在为各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管理人才。MEM专业学位与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在培养目标、层次类型、服务的行业领域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别,其学科覆盖面更广。

工程管理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学科,工程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与工程管理学术型硕士相比,MEM专业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1]。工程管理硕士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定位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管理者;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者;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者。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工程管理交叉学科的特性,仅靠工程技术或管理单一学科的力量难以实现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高校发挥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的优势,共同参与MEM人才培养。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可分为全日制学习和在职学习两大类。由于对报考者有工作经历的要求,大部分生源为在职学习。其优势在于工作岗位为其学习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且无需考虑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问题。而劣势在于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地完成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工学矛盾”较为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培养质量的监控。#p#分页标题#e#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使研究生达到应有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是很重要的,它决定了入学要求、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确定了MEM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的总体目标。在此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各高校应结合主客观情况、生源情况合理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由于工程管理涉及诸多行业领域,各高校行业背景及优势各不相同,宜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各自的行业优势及行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量力而行、有所侧重,合理确定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5]。同时,培养目标的确定还应考虑学生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甚至可由导师或指导小组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制订各自不同的、更加具体的培养目标,应明确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层次标准,差异化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项目是在对世界一万多名工程师进行工程管理知识调查的基础上,对工程管理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代表工程管理最佳实践的系列知识体系,是首次在全球推出的专门面向工程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工程管理师的资质认证项目。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考核的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生源主要是有若干年工程领域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他们不仅在各自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而且对工程经济、管理、法规等各方面都有所接触,有的甚至就是管理者。但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局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够系统,作为高层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因此,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容应该基于此背景合理安排。EMCI为合理组织我国培养MEM知识结构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数学、统计学、系统论等是基础。在合理组织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工程管理硕士的能力训练,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强化工程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科学发展观、工程伦理观等理念的灌输。课程设置宜采用模块式体系,即按照培养目标及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知识、能力要求,将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模块[6]。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模块课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减,以不断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化、个性化,要求每一模块的课程覆盖面较大,以供学生选择。例如,某些学生本科毕业于技术类专业,目前在管理岗位。他们擅长技术,但对于如何管理好团队缺乏系统知识,则其可以通过更多地选择管理类课程加以弥补。这种弹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MEM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其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突出应用、突出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多学科优势确保教学质量。(1)以案例为平台组织教学。按照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构建并完善MEM教学案例库,基于案例组织教学活动和考核活动。案例应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横向上与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相结合,纵向上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逻辑线索。利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软件仿真等经验学习方式,使课堂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互衔接,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互补充,专业基础训练和管理综合训练相互结合。课程的考核方式应以学生完成具体工程项目相应管理活动的绩效为主要着眼点。(2)以实践环节统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建设学生实践平台。学生所学的核心知识体系,都应在实践平台上亲自动手实践,且将实践效果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3)以课程设计为手段深化教学。课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课程设计按工程管理全过程进行有序安排,以工程经济、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投资与融资、工程安全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等课程设计为主线,使学生随着课程的进行,对工程管理的认知逐渐深入,最后实现知识的全面融合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4)以多学科优势确保教学质量。工程管理属于交叉型学科,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参与。从国外情况来看,多数MEM专业学位由工程学院开办,但教育过程由多个学院共同完成。如美国杜克大学MEM由普拉特工程学院开办,商学院、法学院、环境学院等都为MEM提供课程。我国的MEM专业学位也有相当一部分依托技术学科设置在工程学院。MEM专业学位要培养既懂得工程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需要相关技术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参与。因此,应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由工程学院与商学院联合开展MEM教育,发挥商学院在MBA教育及经济、管理理论教学方面的特长,提高学生管理方面的“软技巧”,促进MEM教育质量的提高。

篇8

如在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没有土木工程专业扎实,就业上竞争不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财务评价等方面没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精通,也没有竞争优势。一般高校的课程设置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干,而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践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缺乏工程意识和实践锻炼,学习兴趣不高,学不能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毕业生去企业需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1]。尽管有些学校强调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但仍以传统的实践方式为主,满足不了实际工程实践的需要,甚至有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甚至出现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的仍然看不懂图纸,做不了预决算[2],编制不出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建筑概念模糊,对工程结构构造理解到位,缺乏施工知识。

教学形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现场情况不一定完全吻合,学生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企业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上有顾虑。部分企业虽接收学生实习,但没有给学生安排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工作[4],没有给学生指派现场指导教师,学生每天去工地无所适从,只是逛工地,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另外,现在实践教学手段落后,模式单一,多数为统一集体参观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和动手的机会;学生往往把实习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有些学生甚至不愿意参加实习,不把实习当回事。这也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研究

结合我国工程管理办学的历史与实际,充分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准确且合理定位各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以学校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以期更好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要寻找准确的定位、构建鲜明的特色,首先需要对各类高校相同专业的竞争力、自身的优势[]l和劣势、专业培养标准和社会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国内外著名高校培养方案调研情况及特点清华大学: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与研究能力的专业化高级管理人才。同济大学:富有创新精神的工程管理高级专门人才。重庆大学:复合型高级管理专业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立足行业、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型管理人才。天津大学:宽基础、高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共同特征:四个专业平台知识的复合(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主要参照了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ofReading)建筑管理系方案。

课程体系设置:1)模式:基础课—平台基础课—专业方向课。2)设置了4大平台课程,各大平台课程比例有所不同。比例多少合适?有专家建议:技术30-60%;管理30%-50%。3)与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和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析1)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有三个就业方向,第一,咨询事务所;第二,建设单位;第三,施工单位。无论学生工作单位选择的是哪一个方向,从事的工作都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或其中的某一个过程进行工程的管理。在课堂上老师把与工程管理有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真正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与我们的理论教学还有一段距离,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就业单位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在很短的时间能够熟练地从事本岗位的工作,面对这种现实问题,我们只能通过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2)传统的课程设计类实践课程,比如测量课程设计,只能让学生熟悉某个技能;传统的毕业实习,让学生去施工现场,也只能看到钢筋如何绑扎等技术层面问题,真正管理类的问题学生很难接触到。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专业方向细分和创新。比如,南京审计学院在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着力建构自身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以发挥优势,强化特色,突出能力,扩展面向为指导思想,除了在专业方向上构建工程造价管理与审计特色外,还要在培养目标上突出能力特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岗位群为导向,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特别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并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使该专业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形成特色的关键所在[3]。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毕业时拥有几项核心技能,是将来就业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砝码,要使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就业接轨。比如工程造价管理技术,如果学生熟练掌握了造价编制、审核及其电算化的核心技能,毕业后马上可以与工作接轨,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结合专业特点,要具体强化六大核心技能培养: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能力;工程概预算编制和审核能力[5];工程项目的管理和审计能力;企业财务审计能力;计算机的专业应用能力;土木工程基本技能。要依靠先进的计算机试验室,强化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建筑CAD、工程审计电算化、概预算编制电算化、工程项目管理现代化)。所以要特别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p#分页标题#e#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教学生如何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方法改革,要改变以往纯理论教学的模式,针对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还能让他们参与其中,从而增强他们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对建筑法规、工程经济、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工程审计、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遴选工程实践诸多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将理论知识点融入教学案例中,通过案例解析,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相结合,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加强学生的对课堂学习的印象,并锻炼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建筑制图、施工类课程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走出教室,现场边观察边讲解,直观、简单、形象,学生身临其境,会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同时也有利于帮助想象力不足的同学理解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工程管理概论等课程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根据课程内容教师提出实际相关工程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查资料、讨论和归纳,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反之引导学生提出可能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思考、分析、论证和解惑,调动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管理学、合同管理等课程则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逆向思维,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对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透彻的认识。以上教学方法不是孤立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还可以把数种方法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技术类课程如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结构、工程材料等课程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行时间、内容、对象全开放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重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专业主干课程,如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合同管理、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营开发等增设课程设计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的环节,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实践性强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区别于其他管理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7]。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对持续提高实习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大力发展实践教学,需要建立一个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模拟的实训室,把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让学生提前进行培训和演练,将专业实务以课程的形式引入校内教室,通过实训室硬件及软件来模拟操作,学习技能及知识,以适应管理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训室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实训室并非单纯是指硬件的建设和软件设备的购买,还必须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应用一些工程管理软件,建立实验室行工程管理模拟[7]。如对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可建立综合实验室,开拓科研和工程实践渠道,为学生早期参加科研、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创造条件。帮助并鼓励老师多参与工程科技服务和科研项目,结合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带领学生深入工程[6],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现场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现场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结合实习任务书安排学生完成一定的现场操作并对学生对其进行实际指导和评价,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工程实际,增强其对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现场指导老师和校内老师共同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解决现场遇到的问题,实现学校和企业都满意的良好局面,为学生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对于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不能流于形式,仅仅依据实习单位意见、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给出成绩是不可取的,除此之外,还应邀请现场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一起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进行考核。另外,工程管理专业课老师也可以在实习基地兼职,或者挂职锻炼,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也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共赢。

篇9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第三届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一九九九年七月西安)认为:工程管理专业一般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及物业管理五个方向。为此,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一般工科专业所必修的基础课程以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设置为:主要专业基础课有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市场学、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统计学、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测量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主要专业课有工程咨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投资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风险与保险、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评估、项目融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索赔、国际工程专业英语(听力、阅读、口语、写作)、国际公司理财等。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实际为跨土木工程与管理工程的交叉学科,适合有足够土木工程方面与管理学方面师资力量的学校设置。

从学生的修业科目来分析,上述主修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已有36门,再加上公共课程:高等数学、外语、政治、体育、概率论、线性代数、计算机、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机械原理、电工学等总共有47门之多,有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外语等要学习两个学期。如果学制定为四年,第八个学期学生即要寻找工作还要完成毕业论文,47门课要用7个学期来完成,平均每学期学习近7门课。所以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学制宜定为5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掌握土木工程方面的技术知识与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学生工作后即使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技术专业水平也不会低于相应专业的大专水平,同时也会把所学管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以后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如果条件允许,应把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和管理方面的论文结合起来做,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工程项目的形成过程强化理解,对如何发现“工程”方面的管理问题、解决“工程”上的管理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的统计资料: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和工程管理相近的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为:工商管理类78.05%、经济学类72.72%、土建类84.91%、管理工程类82.73%、管理类Ⅰ51.82%。根据新华社2003年6月4日统计资料,黑龙江省200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不足50%,明显低于2002年。据了解,除了受非典的影响,一些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被迫中止和取消,部分毕业生无法进行正常的面试、体检和签约以外,目前社会的需求形势也不容乐观。作为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之一的国有企业,由于受经济不景气(包括改制)的影响,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大幅度下降。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在2001年为21.6%,2002年为13.8%,2003年很难增长。政府和事业单位受编制所限,特别是今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要全面铺开,毕业生需求量也会减少。而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的渠道在一些地方还不畅通。这些原因导致了毕业生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华商报2003年2月20日报道,在长安大学举行的“2003年毕业生双向选择会”上。公路桥梁专业的毕业生今年供不应求,此专业的学生很多在年前就已经找到单位。八成用人单位招聘桥梁工程、公路城市道路专业学生。河南洛阳一研究所原打算招收10名桥梁工程本科生,结果一上午只有一名学生递交了推荐表。长安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红红分析介绍说,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桥梁、隧道的建设急需人才,而设置公路桥梁专业的高校并不是很多,长安大学公路桥梁专业的供需比例去年是1:8,今年这个比例会进一步拉大。

与桥梁工程、公路城市道路专业的学生非常走俏相比,公路工程管理、公路工程监理专业的学生却没有那么幸运。一位招聘工作人员说,管理和监理都必须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用人单位是不会将管理工作直接让新来的大学生担当的。2003年我校管理学院毕业生的一次性签约率约为50%,土木工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签约率几乎为100%。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好找到工作的原因,除了受“非典”与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多等客观因素影响以外,其专业本身也存在某些欠缺,下面就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比较,分析其原因所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毕业参加工作后,需要一到二年左右的时间,才可以独当一面。而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从事土木工程设计工作,即使自己努力恐怕也不会有哪家设计院敢委以工程设计任务。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施工管理工作,如果力学基础和工程结构理论不系统、不扎实,充其量也只能做到按图施工,而发现施工图中的错误,不盲目地按图施工等则难以做到。到建设单位或政府机关工作应该是比较对口的,可以充分发挥工程管理专业视野广,知识面宽的优势,但建设单位的工作是技术和经济紧密结合的,建设费用的增加和消减往往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有必然的联系,而且此时此刻的技术问题又有可能是一些技术难题,显然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去处理技术难题又显准备不足。由于政府机构超编严重,每年能吸纳工程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也会有限。#p#分页标题#e#

篇10

摘要:专业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调查分析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偏好的基础上,结合本科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在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创新理论与实践;强调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突出内容与专题结合、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tu7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4104随着中国工程承包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日益成为热点,其外语水平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据《工程新闻记录》(enr)显示,有51家中国企业进入美国2011年度国际承包商225强[1],有的企业境外资产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40%。因此,培养既有丰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英语水平的工程管理人才,是国际国内发展对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英语词汇复杂,专业英文语句表达不易理解等特点,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表达(笔译、口译)能力,是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笔者基于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偏好,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探索,以供相关专业教师参考。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专业基础知识既涉及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又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2]。工程技术知识包括公路、桥梁、隧道、铁路和房屋建筑物、构筑物等建造技术基础知识,如岩土力学、工程力学、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工程建造技术、工程施工控制等理论与方法;经济学知识包含经济学基础理论、技术经济学理论、投资决策理论等;管理学知识包括管理学和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等。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既包含项目前期的投融资理论、建造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理论,还包含竣工投产后的运营管理,其管理内容涵盖了工程合同、质量、进度、投资、成本、安全、信息、能源和环境等各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合同法、经济法、招投标法、建筑法以及一系列与建设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图1为工程管理知识体系与土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等之间相互作用示意图。

图1工程管理知识体系与其他

学科领域相互作用示意图

工程管理专业词汇量大、语句复杂,很多词汇超出了六级词库,部分词汇即使在六级范围内,也具有特定含义。如reinforced本意是加强,但在工程管理专业英语词汇reinforced concrete中,特指钢筋。如果没有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学难度也相对较大。问卷调查显示:79%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名词是专业英语文献阅读的最大障碍;58%以上的学生认为语句分析有难度。

二、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尚春静,等大学专业英语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以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为例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在本学期专业英语开课前,教研组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以往的教学方法及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一)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性较大

全班55名学生有17名学生没有通过英语四级,未通过率达30%;过六级的学生15名,通过率达27%。其中,正在准备toefl/gre考试的有3人。英语基础两极分化严重。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区别对待。

(二)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单一,可选面窄

外文教材是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教材选用原则既要能够反映学科专业的经典内容和最新发展动态,而且还要形式生动、实用性强,兼顾学生的基础学科内容和基础英语水平。

目前,土木建筑类工程管理专业在国际上有一定权威的大学有university of florida,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等,其工程项目管理专业阅读教材有s. keoki sears、richard h.等合著的《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 practical guide to fiel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和 frank harris iii 、ronald mccaffer等合著的《moder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逐渐发展,目前各高校正在使用的专业英语教材有fidic合同条款、《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英语阅读选编》(1997出版)、《工程管理专业英语》(2003出版)和《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程》(2006出版)。有学者参照乔·麦克多诺与克里斯托夫·肖提出的评估细则,对上述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材进行了较为细致全面的评估。结果认为:从教材组成、教材涵盖的语言内容、教材涉及的语言技能、教材编排设计等方面看,三本教材在中国均不适合单独作为专业英语课程教材,需补充其它资料配合使用[3]。

(三)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内容涉及土木、建筑、规划、景观、管理、经济、社会学、环境学等多学科,因此,要讲授好工程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既要通晓工程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但此类通才型教师较少。调查显示,86%的学生希望授课教师知识面广,且英语口语较好。

三、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特点和学生英语水平,结合教学方法特点,教研组编制了教学内容模块和教学环节模块。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结合工程管理相应理论、实践和专业课程进度递进的总体教学大纲计划,构建与专业教学环节相融合的课程内容。借鉴任务型教学法的目标导向准则,构建专业英语的若干具有独立阶段功能的教学内容模块(图2)。

图2工程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模块

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优化课程自身内容体系,突出内容的层次性、渐进性和多样性。以“内容多元化”为准则,以“主题模块模式”为导向,强调内容的“标准与多元”关系,结合教学大纲设置主体、辅助及延伸部分内容(图3)。对于未通过四级的学生,重点完成主体部分的学习内容,同时补充相关部分基础英语知识;对于通过四级,未过六级的学生,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词汇和文献结构的讲解上,重点掌握教材和课后作业,加强辅助部分的教学。对于通过六级的学生,教学重点除了讲解部分专业词汇、分析文献结构,在完成主体和辅助内容的基础上,要求阅读一定量的专业英语文献,加强延伸部分的教学。

图3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块设计

(二)教材选取

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对于英语程度较低的学生,由于选用国际上较权威的工程项目管理专业阅读教材存在难度较大、内容过多和费用过高的实际困难(一本书费用高达400~600元),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特点及本科培养目标要求,在教材方面,选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程》作为基本教材,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选择cib(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building)的“http://tandfonline.com/rcme”网站,将其某些专题作为通过六级英语考试学生的补充学习内容。《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程》内容较全面,既包含了工程技术、项目成本、招投标和项目管理技术等一系列内容,也介绍了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该教程中英文对照,便于自学。选择cib网站教学的目的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英美发达国家的项目管理实践。如在“教学建筑发展”这一章,结合cib网站的资料,介绍了从项目经理的角度如何在设计和施工中减少物质资源的耗用(31项建议)。更重要的是,该网站还包括大量会议视频,其语言难度适中,结合已学的内容,学生易于自学。通过书本、网络两种形式的结合,兼顾了学生英语基础存在的层次差异。

(三)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语言教学中,尤其是专业英语的教学,怎样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颇有争议。问卷调查表明:40%的学生喜好以听、说、读、写、译为目标的强化训练;29%的学生喜好以阅读、翻译为主兼听说的讲解、练习;19%的学生喜好以主题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创新,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1)内容教学法是一种以内容为中心,将语言学习和学科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4]。教研组借鉴内容教学法的“主题模块模式”构建了专题讨论教学模式,把课堂讲授权赋予学生,让学生组织演讲与讨论。图4为学生在现代建筑材料专题讨论中的表现。

图4学生课堂专题讨论

(2)任务教

学法是以任务组织教学,注意任务与二语的习得过程,学习动机与学习机会,使语言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的教学方法[5]。借鉴内容教学法及任务教学法的各自特点,构建了基于内容的以任务为单位的交互教学模式,将传统专业英语学习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并存的教学模式,师生展开积极互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师生彼此依存、团队相互交流。

(3)将任务型教学法和工程案例法相结合,构建结合课题研究讲授和案例讨论的教学联动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4)对于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学习,加强构词法和专业术语的拆分、图示讲解,使学生快速掌握大量专业词汇。构词法如复合构词法、派生法、首字母连写法、词类转换法、拼缀法等。所谓复合词法,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成一个新词,如backacter(反铲挖土机)。派生法,即在词干的前后加上前缀词或后缀词,如telescopic(套叠的)。首字母连写(拼音)法,是指由几个词的首字母形成新词,如cpm,即critical path method的缩写,意为关键路径法。专业术语,如vertical plane(横截面)和neutral plane(中性面),并用图例进行详解,结合建筑力学讲解“what is neutral plane”。通过深入讲解这些专业术语和构词法,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多样化的教学使得专业英语学习脱离了常见的简单机械记忆和枯燥的翻译阅读模式,从而升华成为一种积极主动、有意识地学习,提高了工程管理专业英语的学习效果。

四、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通过教研组的教学实践,工程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师资队伍的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是一门基于广泛专业课基础的语言课,需要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既要熟悉本专业所涵盖的课程体系和各专业主干课程,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译能动水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目前,此类人才较少,学校应加强各专业英语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英语口语授课及教学组织能力培养。

(二)教材内容的完善与更新

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应力求涵盖与之相关的土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单元专题为基础,选择国际经典、热点、前沿探索的学术论文和部分教材文章,并可在附录部分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些国内外著名的与工程管理相关的行业协会及其相关网站,适当增加一些图纸、表格,以方便学生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查阅,让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英语相关知识的应用。教材涉及的专业知识难度应适中,以便于学生学会用英语视角探索业界发展,培养具备工程管理知识体系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 (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任务型、专题式教学方法的创新

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和兴趣,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创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宇,孙开锋.解读2011年度enr国际承包商225[j].工程管理学报,2011(5):584-590.

[2] 佘健俊,申玲.cdio理念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3):44-47.

[3]钟振堃.工程管理专业英语教材评估[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4] 黄娟.cbi模式及其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2007(4):147-148.

[5] 曾文雄.任务教学法核心问题新探[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1):118-120.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ability by

the innovation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aking the special

english teaching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shang chunjing1, wang xueqing2, wei hong1, chen yibai1

(1.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p. r. china;

2.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p. r. china)

abstract: subjectbased english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englis

篇11

一、学科特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管理学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l)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作为管理学里的基础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自其诞生就呈现出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如现代数学的发展为研究复杂性管理问题提供了方法与理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现代心理学为人因工程提供了研究手段。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重要组成的工业工程专业,其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不仅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观察、实验、研究、设计,同时还需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同样,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专业,其学科的发展与科学研究也需要综合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

2)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体系的基础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工程方法的结合,其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其研究成果可为管理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指导。同时,管理科学与工程本身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其它领域尤其是工程科学领域的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使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具有拓展性。例如,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工业工程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数理统计、工程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现代心理学、信息技术等都在工业工程的研究问题中得到很好的综合应用,其研究领域也从制造业扩展到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和政府部门。

3)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的基础学科,为其它管理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技术与方法。管理科学与工程也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诞生的,例如工业工程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系统生产率与优化资源配置,对各种生产要素统筹分析、合理配置,促进系统协调有效的运行,追求系统整体优化。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工业工程是一个工程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离开产业应用的纯方法或理论研究,是与这些特征不相容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管理问题,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来优化管理效率。而管理科学专业则是以数学、经济学及计算机应用为基础,去分析企业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更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人才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各种培养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必然方向。其复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融合了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工程技术,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的掌握,才能大道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复合。管理能力是一项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等特点很明显的复合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生产相结合、设计与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专业性、创新性和创业性复合。专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业意识、开拓能力。

高校有责任加快培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需求。

三、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求,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课程体系设置、特色学科建设、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导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提高培养质量的途径等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将有效整合这些要素,协调作用以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方案制订。培养方案指引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因此一定要从学科的发展概况、优势和特色,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进行科学整体规划,其中培养目标是指导方向,课程设置是主体框架,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是重点。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应该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培养能运用管理理论进行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应体现理论性和应用性。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主干课程因专业而有所差异,如工业工程专业可以设置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课程;课程体系还应该包括方法论课程,如系统工程、决策方法和模型、预测方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是指论文选题紧扣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沿,追踪研究热点并结合中国工程、技术、管理中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开题报告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中期报告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位论文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2)特色学科建设。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承载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加强社会服务功能的平台,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加强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和价值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是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产生创新成果和造就学术大师的前提,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环节。加强学科建设就是要培养一些特色学科。只有形成特色学科,才能实现特色教育,从而体现出整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如重庆理工大学围绕“理工+经管”建设特色学科,形成车辆工程、机械装备、材料科学、电子及自动化、会计、经济管理等特色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3)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学科交融和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化、教学实训企业化。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大量的实验实习环节搬到实践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人员作指导老师,一方面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切身体验到一个管理者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优秀员工应具备的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潜移默化,完成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企业管理者素质和创业精神培养。

②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特色突出化、创业方向多元化。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对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创业教学模块融合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重点培养学生从工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几个方向突破,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人才。

③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实践化、实践教学岗位化。充分利用教学基地打造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型”教师,进而改进教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创业、经营管理等密切联系,教材内容与岗位(职位)管理实践相互融合。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前加入教师们的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带动和促进创新创业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

④教学方法创新――授课形式多样化、学生体验主导化。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专业教师采用“学生体验主导”方式,通过软件模拟、企业场景模拟、企业运作模拟、企业角色模拟等形式,将创业教育与科学知识、管理能力相互渗透。尤其是案例教学形式多样,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的激情会得到显著提高。

⑤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请进来、产学互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校内优势,更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本着“走出去、请进来”原则,鼓励教师将科研应用于实践,到企业兼职,再反过来充实和丰富教学。另外,聘请校外的企业家、成功人士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对话、沟通和交流,启发和鼓舞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⑥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服务化、评估反馈循环化。将学生和教师的组织与管理与教学评估反馈紧密结合,转变教学的“管理”功能,增强教学管理的“服务”功能,形成“计划-执行-评估-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在总结经验、剖析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

四、结论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宽、分布广、招生多,在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其学科特点与人才定位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基金: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13201)以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03002、102309)资助。

[参考文献]

[1]马庆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2).69-78.

[2]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管理学报.2005,2(1).1-3.

[3]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142-145.

篇12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建设领域的专业化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工程及工程管理的认识。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理论已经不适应现代工程管理的需要,所以,对现代建筑工程理论体系的重新认识与构建对现代工程的发展十分重要。

1.现代建筑工程与工程管理体系的认识

建筑工程这一词语广泛出现在建筑专业文献中,对建筑工程概念也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去理解, 国外学术界对于建筑工程概念的解释则是普遍一致的,广义上来讲,建筑工程是一种科学应用,是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新的建筑产品的创造性活动,而这种创造性活动是由建筑工程师来完成的。狭义上讲,建筑工程是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筑工程与工程管理的迅速发展,基于现代建筑工程科学,人们对于现代建筑工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就是为实现建筑工程预期目标,有效地利用资源,对建筑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建筑工程管理不同于一般形式的管理,它是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在特定建筑产业环境中对于特定形式的技术集成体的管理,是面向特定目标的、特定形式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工作。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信息化等特点。

2.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特点分析

2.1系统性管理特点

从理论上来看, 建筑工程是一个系统, 其中各个方面互相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而清楚认识与正确处理这些关联是顺利完成建筑工程的关键所在。建筑工程管理的系统性表现为建筑工程管理实现特定目标的各种技术的有序集成。建筑工程管理就是将建筑工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整合、各个建筑工程子系统相互协调,以实现建筑工程整体目标的过程。在现代的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系统理论和系统思想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是建筑工程管理思想的精髓所在。

2.2综合性管理特点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建筑工程是建筑技术的有机结合,与特定的建筑产品、特定的建筑企业相互联系,所以任何形式的建筑工程管理必然是一种考虑不同技术协调性和不同产业特性的综合性管理。建筑工程具有新颖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新颖性体现在建筑工程的技术方面,因为建筑工程是造物,必须要有开拓和掌握新事物的能力。建筑工程是一项活动,是一个过程。因为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条件也会变动,计划中预期的事情不一定会出现或准时出现,所以,要有应变的能力和措施。这些都要求建筑工程管理的综合性特点,实现建筑工程的预期目标。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管理的综合性也表现为建筑工程目标实现所要求的多种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建筑工程管理主体与工程管理环境的协调性上。

2.3复杂性管理特点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种复杂性管理。一般来说,建筑工程是由多个部分构成、多个组织参与的,因此,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极为复杂。主要体现如下:第一是技术复杂性,一个建筑工程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种技术。第二是组织复杂性,建筑工程往往涉及多个组织,并且这些组织构成通常不止一组矛盾对立面,如甲方和乙方,甚至还有丙方、丁方,设计与施工,执行与监理等。第三是工作的复杂性,一个建筑工程往往涉及多种条件包括土地、环境、材料、资金、技术、劳力等等,需要政府审批、社会评估、招标投标、方案选择、队伍组织、进度计划、多方协调等,工作繁琐复杂。此外,建筑工程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因此,需要经验丰富、来自不同组织的人进行协调管理,实现建筑工程管理在多种约束条件下完成预期目标。所以,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一般的建筑生产管理。

2.4信息化管理特点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指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施建筑工程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并在工程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的过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工程效率、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信息化中的一个领域。建筑工程是一次性的活动,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一个针对具体建筑工程而构建的系统,而不是一个长期固定应用的系统。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要建立在相关企业和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这些系统的已有能力,从建筑工程的需要把这些系统综合连接起来。这里并不需要整体的融合,而是把与本工程有关的部分连在一起。

3.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概念的外延分析

3.1建筑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分析

从建筑工程管理概念的外延来理解,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是不同的,但在特定环境中它们之间内涵的差异会变得相当模糊。建筑工程管理的企业主体或组织机构为这个特定的工程项目而创设,此时工程管理就具有与一般项目管理相同的内涵。此时的工程管理对象是若干一次性项目构成的项目体系,建筑工程管理原则也就是项目管理原则,建筑工程管理的具体工作就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项目所进行的管理工作。

3.2工程建筑管理与企业管理分析

从建筑工程管理主体来分析,建筑工程管理的内涵就与企业管理的内涵交叉融合,因为建筑工程管理的企业主体或组织机构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从事不同形式的建筑工程管理,或者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进行各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性质的工程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特定形式的建筑工程管理只不过是企业管理职能在特定产业领域(建筑领域)的特殊表现而已。

4.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方向

建筑工程管理学是建筑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面向建筑工程的管理科学。在理论内涵上,建筑工程管理学要研究各种形式的建筑技术管理、建筑产品管理和建筑产业管理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建筑工程管理学科包含了建筑工程评价与决策管理、建筑工程建设和实施管理、新建筑产品开发和制造管理、工业工程和技术工程、工程战略管理等多种学科门类。建筑工程管理由于建筑工程自身的特殊性而具有特殊的要求。现代建筑管理不仅注重建筑理论的创新,工程资源、企业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优化利用,还注重工程经济、企业经济和产业经济的效率提高。分析现代建筑工程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已经不能直接运用于工程管理的实践指导。所以,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需结合工程特性来进行创新,建筑工程管理体系需要新的发展。

5.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建筑工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变化。建筑工程管理作为一个结合了各个学科理论依据的综合性学科,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发展,来引领建筑工程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平台课程主要为技术平台、经济平台、管理平台和法律平台,这与河北工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是很一致的。其他课程的设置也很相似,但比河北工业大学多出的课程是与房地产相关的一些课程,包括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等课程。主干课程与天津大学较为一致,都以管理学为主。不同点在于天津大学更注重对国际土木工程项目招投标、国际工程融资等方面课程的传授,关注国际工程的相关知识较多,注重学生双语的培养,开设多门双语教学课程,同时也开设房地产方面的课程,如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评估等,这些都是河北工业大学所不具备、所欠缺的。

南京工业大学将工程管理专业继续细化,分为三个方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管理,这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细化的方向相似但有所不同。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工程管理专业分为建设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房地产投资与管理三个方向,南京工业大学将工程管理课程按工程管理的内容分方向,哈尔滨工业大学则按工程管理在国内和国外分成两个方向。在主干课程的设置上河北工业大学与南京工业大学较为相似,但缺少房地产市场的相关课程。广州大学也将工程管理细化为三个学科方向,即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方向、物业管理专业方向和投资与造价管理专业方向。这三个方向与南京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其本身特色,不同的方向是物业管理方向,这是对土木工程施工建设完成竣工后的工程后期管理,这是之前几所大学都没有触及到的领域,值得借鉴吸收。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对工程管理专业更加细化,所以各方向所学知识更加具体,便于学生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某些特定领域展开学习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也将工程管理专业细化为投资与造价管理专业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专业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和广州大学所分方向较为一致,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具体领域,因此学科设置、学生所学内容也更加具体,学生可以在特定领域考取相关证书以达到学校培养要求。在我国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共有121家,承担教学任务的单位主要有经管类学院或土木建筑学院。前者如西安交通大学,其工程管理专业从属于管理学院;后者如清华大学,其工程管理专业从属于土木水利学院。此外,具备相当实力的学校如重庆大学单独成立了学院即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在具有工程管理专业办学资格的一百多所大学中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的如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多集中在工科类、综合类及财经类大学中,依托行业是建筑行业;长安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主要依托公路行业;北京交大与西南交大侧重于铁路行业;石油大学依托于石油开采行业;华东理工大学依托于化工行业。

启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依托的行业背景集中在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和资源采掘及加工行业。另外也有部分学校依托于航空航天及制造业。具有明显依托行业背景的学校,其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不但集中而且就业率也较高。河北工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可以从如下两个方向发展:造价。在专业方向上向造价方向倾斜,培养此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能够熟悉制图原理,掌握建筑施工图的识图方法;熟悉房屋建筑的构造原理,掌握房屋构造组成;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掌握材料检验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建筑工程预算、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量与计价、建设法规、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工程力学与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工程、工程经济学、建筑工程测量、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安装工程概预算实训、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训、工程预算软件应用等。房地产。与专业就业领域相关的主要行业之一是房地产业。在专业建设上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或城市经营方面发展,开设的课程可侧重于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分析、房地产管理、房地产估价、房地产营销、房地产经营与开发项目管理等。同时,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房地产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的补充。从土木工程技术和与国际国内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领域构建综合性专业知识结构。

通过对各大学制定的培养计划进行统计发现,在建筑科学、建筑施工以及经济管理三大类课程中,前两者平均学时所占比例是最高的。相比较不难看出,我们应该加大对技术平台课程的讲授范围,重新设置课程体系使其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现出建筑施工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通过技术平台课程的学习较好地掌握项目施工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河北工业大学大一的课程比较宽松,而分专业后还有很多大课是管科都要学的,文献检索、管理统计学等课程设置在大四,应该适当前移,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得到应用。工程管理专业应设置一门课程,以某一建筑为例,具体讲述该建筑的建设过程,需要做的各项工作,并配合完整的施工蓝图(建筑、结构、水暖电,如果可以,最好也包含装修图纸),图纸为电子版CAD即可。这个过程中应将各个相关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此建筑为例一一阐述,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为主,并将一部分学时按照课程进行划分,以保证毕业生对大学所学科目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此为其一。其二,希望能通过学习此版CAD图纸,能具备基本的CAD阅读及操作能力(例如,通过CAD电子版图纸准确计算建筑面积等),能对一座完整的建筑通过看图了解到其内部所包含的各个部分。河北工业大学的工程管理学科设置合理,但通过与其他先进院校的对比可以看出我们专业房地产相关课程中,与房地产相关的土木工程是工程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学习中应适当进行加强。另外,工程管理专业应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依托,办出自身特色,如应充分利用土木学院的优势,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讲授,可以适当增加工程概预算、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管理等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抓住几个重点努力提升使之成为我校工程管理学科的特色。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增加工程造价相关课程,例如建筑工程定额、工程造价管理知识、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建筑工程技术与计量、建设工程清单计价的编制手册、建筑计量与计价及安装计量与计价等。#p#分页标题#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