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程管理学科评估

工程管理学科评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工程管理学科评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工程管理学科评估

篇1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课程关联性;课程交叉性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904

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开办可追溯到1980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目前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包括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还包括经济、工程法律、项目管理等学科知识。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应积极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教育部 1997 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工程管理专业;三是少数高校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并不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1]。由于这些原因,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关联性较差,造成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的浪费。目前,中国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已有不少。陈建国[2]等从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实践教学的基本架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曾德珩[3]等提出了“技能—能力—创新”三个训练层次,并对实习、实验、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合理化建议。许娜[4]等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提出“脉络式”与“自助式”的教学方法,并对案例教学的案例编制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者主要就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作了一些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知识点

招投标程序的相关介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中的采购管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招投标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等内容中均有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等课程都有介绍。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都有介绍。项目经济评价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中的介绍内容基本一致。工程造价的构成在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中有介绍。项目投资的构成及投资估算在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课程中有重复。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标价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估价、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均有介绍。索赔管理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中均有介绍。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的介绍是重复的。方案的评价比选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均有涉及。设备更新的相关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中都有介绍。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安全与环境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中均有介绍。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合同风险策划)、项目决策与评估中均有介绍。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中均有介绍。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 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与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这一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具体划分为如下四大知识体系[6]。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四)法律知识体系

以经济法为基础,在延伸过程中逐一细分,从体现专业性的建设法规到工程合同管理,研究内容层层深入。

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如图2。

四、结语

通过整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结构,尽可能地查找各课程之间重复的知识点,以理顺专业内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课程内容,避免专业知识点的重复,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使本来有限的课时得到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杜小武,胥卫平.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280-281.

[2] 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3] 曾德珩,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3.

[4] XU Na, WANG Li, WANG Wenshun.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Hu Nan: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electronice press, 2012: 144-147.

[5] 王晓燕.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2 (4): 21-23.

[6] 王立国,高平.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92-94.[ZK)]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ZHANG Mingyuan, GAO Ying, YUAN Yongbo

(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P. R. China)

篇2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篇3

一、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沈阳工程学院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组建的新建本科院校。2006年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专业方向为电力建设项目管理。工程管理专业应充分依托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科的优势,遵循学院“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工程背景的现代管理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出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立足辽宁、面向东北、辐射全国,服务于电力行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面向电力工程、电力建设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领域,从事电力项目投资与造价控制、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

(1)政治素质与思想品德要求:

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职业道德。

(2)基本素质要求:

①具备大学层次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

②具备实践、创业、创新的素质;

③具备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积极探索、开拓进取的能力。

(3)专业素质要求:

①系统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建筑制图与识图、工程经济、工程施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等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技能。

②具有电力工程建设全过程(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监理)的基本管理能力;

③具有从事工程造价的编制、评估、审核、控制及管理的能力;

④能够运用工程管理的方法解决基本的工程实际问题;

⑤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⑥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

⑦具有初步的工程管理研究工作的能力。

(4)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要求。具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和继续学习及自主创业的能力;

(5)身体、心理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本岗位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外语、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基础、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结构、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

(1)理论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概预算、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识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工程结构、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等。

(2)主要实践环节

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实习(1周),专业认知实习(2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1周),工程结构课程设计(1周),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训(1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习(2周),工程估价课程实训(2周),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1周),专业认知实习(2周),专业综合实习(2周),毕业实习(10周),毕业设计(7周)。另外,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学时,聘请工程界、实业界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学生进行专题研讨,以增强学生对相关专业实际发展状况的了解。

4.就业或发展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事业单位的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电力建设公司、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工程造价审核所等单位从事有关投资与造价控制、项目决策和电力工程全过程管理工程咨询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可考取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注册评估师、注册招标师等相应注册执业资格,并从事相关工作。

5.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3~6年弹性学制;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二、培养方案的学时学分比例分配表

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分别设置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教学和课外培养共六个课程平台,五个课程模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创新培养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别。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详见表1。

三、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及分析

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的专业培养方案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40学分,占总学分的22.6%,时间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共18个环节。其中设置了工程测量实训、工程结构实训、工程估价实训和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并强化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训、工程概预算软件实训、工程项目沙盘模拟实训、电力工程实训,从而更加有效地结合工程管理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详细设置见表2。

四、能源与电力类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

1.培养方案定位准确

即面向电力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相关领域,从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充分体现能源电力类背景院校的学科特色

根据人才市场对同时具有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突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方向专业特色,在开设电力工程基础、动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院的优势学科的基础实验室优势,加大教学实践环节力度。如电力工程实训、发电厂动力设备实训。

3.增加专业方向、相应模块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分模块教学,增设两个专业方向,同时开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主要有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有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生产实习、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电力设备概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电力工程实训等课程。明确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专业课设置也没有方向性,课程设置比较杂,而工程管理专业涵盖范围较广。

依托我院的电力行业优势,利用我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增设电力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同时课程具有针对性。

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职业资格认证角度增设了造价师方向,并结合注册造价师的考试科目,合理地安排了课程,增加岗位适应能力。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实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实训等课程。

参考文献:

[1]丁华军.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65-02

前言

我在高校设立工程管理专业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190余所高校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1]。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历史、条件和特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海洋大学于2003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是工程管理学科的新晋力量。如何定位学科方向、探讨学科特色是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提出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分析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性,探讨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的具体思路和建议措施,可以拓展专业发展方向,为探讨专业特色提供参考。

一、海洋能利用发展现状

随着常规能源日益枯竭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逐渐加剧,以及常规能源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寻求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海洋覆盖地球表面将近71%的面积,拥有大约TW的能量,因此,海洋能资源开发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广义的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上风能、海上太阳能以及海洋生物质能等。其中,就其能量储存形式而言,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海上风能为机械能,温差能、海上太阳能为热能,盐差能为物理化学能,海洋生物质能为化学能[2]。

美国、英国、日本、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对海洋能资源开发的研究起步较早,部分能源形式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相应的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已积累大量经验。我国对海洋能资源开发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兴起是在21世纪初,而且研究大多集中在海洋能发电装置、电能变换技术、电能存储技术等方面,大部分能源形式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未来海洋能的发展方向为实用化、产业化开发。为推进海洋能资源开发的产业化进程,与之密切相关的海洋能开发管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包括前期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选址,实施阶段的控制、评估等方面,直接决定了海洋能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与工程管理专业相近的管理工程专业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等11所院校开办了管理工程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3]。1998年,我国进行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第四次修订[4],将管理工程等专业整合成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下设专业。发展至今,全国已有190余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历史、条件和特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体系[5]。其中,大多以管理学和土木工程为主干学科,课程设置偏重于土木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即专业定位为土木工程管理。部分非建设部所属的高校,则在专业定位上体现了各自的特色。如三峡大学依托学校特色定位为水利工程管理,而一些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则偏重于房地产经营管理和基本建设管理等。

中国海洋大学于2003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是工程管理学科的新晋力量。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工程学院,课程设置上偏重工程技术。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规中矩,要想获得专业的快速发展,在全国高校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需要寻求突出特色的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综合类大学,学校秉承以特色带动综合的发展思路。工程学院依托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海洋工程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其中,海洋能开发与利用技术发展势头强劲,已设立海洋能开发与利用技术硕士点,相关教师在潮流能发电、波浪能发电领域研究成果丰硕。

结合我国海洋能资源开发发展趋势,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发展优势,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是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可以为探讨专业特色提供参考。

三、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海洋能开发管理模块建设探究

1.与课程体系中相关专业课相结合,从专题、案例等着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包括前期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选址,实施阶段的控制、评估等方面,涉及的专业课众多。因此,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海洋能开发管理模块建设首先从专题、案例等方式着手,待教学经验丰富后考虑新增课程。具体的讲,在相关专业课理论知识讲授之后以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讲授相应的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知识,避免相同理论知识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消化,同时丰富了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国内外研究前沿模块。通过研究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能资源开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建立海洋能开发国内外研究前沿模块。重点研究目前国内外聚焦的波浪能、潮流能资源开发现状,主要包括定义、发电装置类型、优缺点、进展阶段、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我校相关老师的研究成果等方面。通过课件、案例、视频等方式讲授,使学生掌握海洋能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国内外研究前沿,激发学生对海洋能开发管理的学习热情。

3.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依托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海洋能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选址、财务评价、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等内容的教案,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相关课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建设工程监理、工程经济中通过专题、案例等方式引入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拓宽专业课程知识面,实现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实践环节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强的专业,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要重视实践环节的作用。通过实习、大学生训练计划等项目使学生切实参与到海洋能资源开发与管理相关领域中,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结论

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是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特色寻求学科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求学机会。本文探讨了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建立海洋能资源开发管理模块的具体思路和建议,为发展工程管理学科特色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武成,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1):109-112.

[2]刘臻.岸式振荡水柱波能发电装置的试验机数值模拟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3]李素红,陈立文.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83-102.

[4]钟昌宝.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89-94.

[5]陈建国,刘德银,李秀明,曾大林.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41-45.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cean Energy Development Management Module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HAO Meng1,2,SUN Jin-wei1,SUN Yan1,PAN Feng1,SUN Hai1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24-02

从工程管理专业进入国内以来,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从该专业所涉猎的某一个领域入手办学,其课程设置在各高校办学中也并未体现出有效的融合,现有理论和实践教学多为其他领域课程的简单合并,本没有进行有结构系统的优化。课程结构与当今经济走势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需求并无相辅相成。同时,课程繁多而杂乱,教学内容重复性出现在部分课程中,教学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因此,本文在对发达国家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特色进行研究的同时,结合中国的现状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改进建议与实施方案。并在遵照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现状与之相结合,得出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教育决策相关部门的参考。

一、中英美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一)美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在美国,建筑教育协会通过美国高等教育评价委员会的邀请,对美国本地的各大学工程管理相关专业四年制本科以及两年制专科进行相关专业考核,所有认证通过的大学都制定了详细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主修工程管理的本科学生需要约130学分,课程设置上基本分成五个方向,分别是:基础教育、基础科学、施工科学、施工专业学科和商学与管理等。剔除工程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培养的实践能力之外,美国大学采用以下相应的具体规划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美国高校采用实践为导向并结合专门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麻省理工大学,它的“三个计划”培养十分有名,第一就是本科研究导向计划,也就是本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做一些研究性实验;第二是以本科实践为导向的计划,即学校与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学生参与某项工程的设计或实践;第三是技术创业计划,指的是较少比例的优秀学生进行实施创业计划。

(二)英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英国作为最早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发达国家之一,国内各个高校工程管理类相关专业所用的名称也不是非常相同,学生在本科的学习时间为三年或四年全日制本科。英国规定建造师协会和测量师协会周期性对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进行认证和评估,这极大地促进了该专业的快速发展。英国的里丁大学、索尔福德大学、拉夫堡大学等都是英国工程管理类排名前几名的高等学府。在英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熟悉掌握现代建筑业相关的管理、商业、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满足相关工程管理行业协会对专业人才的资质的标准要求,学校实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培养为学生发展成项目经理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数是建筑企业的调研咨询公司、工料计量部门、公共服务等部门。

(三)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开办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三百三十一所,经济管理学院或建筑土木工程学院主要承接本专业教学任务,西安交大将其设置在管理学院下,清华大学将其设置在土木水利学院;少数的高等院校将工程管理专业独自形成院系,如重庆大学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特色设立的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等。在国内331开设工程管理的院校中,多为综合型大学、工科为主或财经类院校。而像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些综合型或工科型大学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以较强的建筑行业背景为依托。剔除建筑行业,包括长沙理工大学等依托于公路行业,包括北京交通大学等依托于铁路行业,以及中国石油大学依托于石油行业等。

二、中英美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

(一)中英美该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对比较研究

就培养目标的设定而言,我国内地各个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大多数是以工程管理专业全国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基础依据来制定的。与此同时,依据高校的自身学科优势进行微调,针对中、美、英三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比。综合比较三国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可以看出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1)发达国家的教育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2)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方面,为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关理论的传授,一般更加重视理论与职业教育的国度对接;(3)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十分明显,更具多角化的特点。

(二)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对比研究

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进行对比,对技术能力水平、管理、经济以及法律法规等课程的所占比重做了比较研究,将中、英、美三国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进行对比,其中主要包括了技术能力水平、管理、经济以及法律法规等课程的所占比重,发现在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中,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工程技术类的课程设置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一般均比都在一半以上。而在中国的高校中工程技术类课程和经管类的课程占比要看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情况,分析其是偏重于土木工程的学院还是管理学院,前者一般工程技术类的课程占据很大的比例,而后者的经管类课程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比较研究

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对建筑工程相关技术和经管理论都有所造诣的复合型适应社会的交叉型人才。因此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特点,该专业课外实践的学时应当适当调整,使其在培养教育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从而将实践教学的思想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我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推荐高校使用的工程管理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对我国高校的各种实践类教学进行了相关规定:各高校该专业实践课程学时需要占学生总学时的10%~20%,而这一数值在发达国家一般在35%左右,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践教学的课时相对较少。

三、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启示

体现实践应用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突出本科生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竞争潜力,增加企业对其的依赖性,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存在意义。为了使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意义明确凸显,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三方面入手进行革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技能优势明显。工程管理专业不应该是简单的理论学科,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型学科,因此其培养出来的专业型人才应在理论的基础上有着良好的实践经验。单一的素质技能并不能满足日益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市场,与本专业相关的经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一定的人文修养和相应的管理素养都是应当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重视培养和完善的。

2.综合素质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学生专业辅导,让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有清楚的了解;第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课外实习机会,比如可以在专业实习前,给学生布置实习期内任务并进行相关动员,在实习结课时,举办一些分享活动供学生之间分享交流这一段时间的经验、心得体会;第三,学校应重视自身的人文建设,这些会对学生的性格,处世态度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校企协同,“人才订单式”培养。高校与企业合力培养,企业可以将自己拥有的相应案例提供给高校,高校为企业提供对接的、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素养人才。学校引导学生就业,解决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应届毕业生刚开始就业困难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

1.以关键技能为主体的课程群。在教学体系方面,专业技术类课程占比大,范围广泛和专业交叉多,为学生开阔眼界及增强专业技能提供了帮助。不同岗位方向的课程培养教学目标并不相同,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需结合岗位需求与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理论予以讲解。

2.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有策略的强化。管理类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应是教学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力求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吻合。此外,国家级或地区级别的有关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的竞赛、创业创新活动也应作为实践教学模块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目标结合资质认证

1.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用性。打造专业性协会,针对目前学校设置的工程管理教学课程设置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进行认定,要求其培养的学生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例如英国的皇家测量学会以及特许建造学会等的认定和评价就是对专业资格的一个强有力认证。学校和相应的协会机构共同对工程管理类的学生从最初的工程人员不断培养成行业领域内的高级人才,不断督促专业人员的终身学习。

2.工程管理教育应与国际的认证标准要求相对接。工程管理教育应与国际的认证标准要求相对接,使中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全球化的今天能够立足,就要按照国际的统一标准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实行统一的国际工程管理认证,是我国工程管理教育和发达国家对接的有效措施,能不断推动工程管理类人才的全球化,还可以扩大我国工程管理类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