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德育课教学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我校根据文件精神决定从2009-2010学年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必修课。这四门课程与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多年的《就业指导》、《哲学》、《经济与政治》、《法律基础知识》,不仅课程名称有变化,更主要的是在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要求上有较大变化,如何执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更好的结合学校实际,优化教学设计上好这四门课,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本人结合多年德育课堂教学的体会,谈谈对我校德育课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第一、首先要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教学设计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学生的平均水平作为教学对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差异;而忽视学生差异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讲“目中无人”的教学,背离了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一个依据原有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进行积极学习的过程。教学设计时,除研究教材外,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如:我们学校的学生总体上是一些中考成绩不理想、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自律能力也较弱的学生;就学校学生的素质来看,技工专业的学生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就有差异;高中起点的学生与初中起点的学生就有差异。在教学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并落实到备课、教学各个环节中去。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意面向多数、兼顾两头。对习惯于记忆方式学习的学生侧重于调动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对好动脑筋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运用知识开拓思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先给他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从获取简单知识中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总之,对学生现状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以学生为出发点。
第二、要以新大纲和新教材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德育课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新大纲对德育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及评价和考核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要重视对“新大纲”及“新教材”的研究和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要落实每门课程规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过程与方法以及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第三、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感受,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它表现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课的内容,教多少,学多少;怎样教,怎么学;不教就不学。加之,“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快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因此出现德育课“学生无兴趣,教师无感觉”的困境。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要对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新课程综合化、生活化、活动化等特点,努力创设生活情景、问题情景、故事情景,在丰富多彩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有效发挥,使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置身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地位。
第四、要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优化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认真备课,搞好教学设计才能达到的。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2008版四门德育课新教材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处理空间,教师应在吃透“新大纲”及“新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对教材适当删减,适当补充部分内容。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可以删除学生相对熟悉的宪法和一般违法行为部分,补充民事法律、劳动合同法律部分的内容;又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可以删除学生在初中三年级《思想政治》(全一册)学过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部分,补充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部分的内容。其次要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年龄、学科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实际,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宜的教法,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时,可以选择一些生动的、贴切的、发生在本地区的内容翔实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学做小法官、设计模拟法庭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和感染力。
第五、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快黑板”完成教学任务已成为历史。中等职业学校新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这几年,我校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都有较大改善。作为德育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图片、音像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人生成长典型案例、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等社会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校园文化周、社团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际活动,并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并收集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问题情景中培养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著名的职教专家戴士弘教授在倡导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时强调指出,教师教学必须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目标,对课程的内容、教法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与单元教学设计,必须按照当代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原则来做,实施要点简称“6+2”。其中“6”指的是: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突出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2”指的是:(1)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外语等)必须更注重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仅以集中上课的方式。(2)把职业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渗透到教学中。笔者参与了学校于2012年上半年启动的《中职学校课程单元综合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在近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对德育课在课程单元教学综合设计中如何实践“6+2”原则,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要体现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特点
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可操作的设计将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能。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德育课教学,要实现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就要设计体现教学内容与能力训练组合成相关任务,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必须把“实践”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比如,在《职业支点——职业道德》教学中,教师运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每4人一组,分组进行“我心中的职业道德”调查访谈活动,访谈身边的以及顶岗实习的同学、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老师、家长、商场里的营业员、车间里的操作工等,经过一个月的调查, 每个学生都良好地完成了调查任务,每个同学及小组都协作完成了本组的调研报告并进行了展示。在总结分享发言中,每个组发言都很精彩,明白了什么样的职业道德精神是企业所需要的、具体体现在哪一些方面、对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忠诚、主动和合作思想观念的理解、我们学生将如何做等。这次调查活动把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同时学生在语言沟通、交际、空间、观察等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要重点突出德育课教学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有知识、能力、情感等多层次多方面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能力目标即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学会做事的能力是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和突出的。教师要学会准确、具体地领会并描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认真设计教学过程与考核方式。比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根据这个目标,我们设计相应的学习单元,采用多元智能评价手段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实习实践、体验、感悟、分享,最后每位学生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在班上交流作为期末考核。这些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同时使他们的信息搜集整理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要以项目和任务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
要实现德育课突出能力,渗透素质的要求,必须是教师设计的项目和任务。学生只有在完成典型的、综合的、创造性的、有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训练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如《职业生涯规划》的单元教学综合设计,我们根据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如他们对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前景缺乏了解,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应有的认识,对自己缺乏合理的认知,对自己的未来与前途缺乏必要的信心,对获取职业生涯成功的看法认识不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从而呈现出对发展方向不明确、上进动力不足等局面,设计出本课程的几个学习单元:“职业访问”“职场探秘”“发展条件分析”“职业目标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
四、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中职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各个项目的训练中去,通过操作训练来实现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分组合作学习。在每一个学习项目中,教师给出各小组明确的任务、给出引导问题,明确组内工作时间、组内角色和分工、小组在班上展示要求和时间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紧紧围绕项目任务,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得到职业或情感的体验,并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五、面向未来职业岗位的工作是德育课教学需依托的内容
当前,行动导向教学法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这种在20世纪80年源于德国的先进教学方法,尤其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习者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参考资料,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突出行动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被用于指导技术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和实训课,教学效果显著。有鉴于此,笔者尝试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原理和方法,指导中职德育课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下面,以笔者参加“2013年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实践活动设计评比”的《“个人礼仪”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德育课实践活动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以及对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探讨,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个人礼仪”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情况 (一)设计思路和方法选择
“个人礼仪”是中职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关于如何通过“个人礼仪”来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仪容仪表、形体姿态和文明语言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内容与人自身的日常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属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更适合采用角色扮演法。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具体的礼仪动作,扮演不同的角色,了解角色的内涵,体验礼仪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结合运用比较法,通过对各种正反角色、正确与错误的礼仪动作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仪容仪表、形体姿态和文明语言这三部分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群体参与性。因而,可以将它们分解成几个不同的工作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工作小组去完成,使学生在目标明确的任务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方式,积极热情、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完成任务。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采用了角色扮演与比较法和任务驱动与分组法二者紧密结合的方式,进行“个人礼仪”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二)活动准备与实施
1.活动准备
“个人礼仪”实践活动教学的准备阶段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
教师准备主要是搜集资料、制作表格和分配工作任务给学生,具体为:①搜集、准备与个人礼仪有关的视频资料,制作PPT。②设计并印制《仪容评价表》、《文明用语测试题》和《“个人礼仪”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表》。③课前挑选并指导学生排练语言文明小品《微笑的魅力》。④将全班学生分成A、B、C、D共4组,并且指派A、B两组学生自主、协作训练标准的站姿、坐姿、走姿、蹲姿等形体姿态;C、D两组则不进行任何形体姿态的训练和准备。⑤要求全体学生独立自主训练微笑表情。
学生准备主要是自主、协作完成教师指派的工作任务,具体为:①预习教材并查阅、收集与个人礼仪有关的资料,了解个人礼仪的要求和规范。②排练语言文明小品《微笑的魅力》,做好上台表演准备。③A、B两组学生训练标准的站姿、坐姿、走姿、蹲姿等形体姿态,并由A、B两组自己协商选派代表,做好上台表演准备。④全体学生独立自主训练微笑表情。
2.活动实施
“个人礼仪”实践活动教学实施的主要流程和基本情况如下:
①导入环节。首先,由教师播放视频小品《问路》,学生观看视频;接着,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积极思考,讨论问题,并发表个人意见。
②工作任务一:仪容评价。首先,给每位学生发一张《仪容评价表》并说明填写要求;接着,由学生根据表中的“仪容相关要求”按每2人一组进行互相评价,写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共同探讨如何根据仪容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个人的外在形象。
③工作任务二:展示形体姿态。首先,由没有进行形体姿态训练的C、D两组选派男、女代表表演站姿、坐姿、走姿、蹲姿;接着,由A、B两组学生对C、D两组学生代表的表演进行评论,发表意见,指出不足和存在问题;然后,由经过形体姿态训练的A、B两组学生选派男、女代表表演标准的站姿、坐姿、走姿、蹲姿;接着,由C、D两组学生对A、B两组学生代表的表演进行讨论,与自己组的表演进行比较,并且派代表畅谈感受;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④工作任务三:微笑表演和练习。首先,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微笑的价值和作用;接着,由A、B、C、D四组选派8位同学表演微笑;然后,由学生集体讨论,对8位学生的微笑表演发表意见;接着,由教师对8位同学的微笑表演进行点评,发掘优点,指出不足和存在问题;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微笑。
⑤工作任务四:小品表演。首先,由学生分角色表演语言文明小品《微笑的魅力》;接着,各组分别讨论,派代表畅谈对小品的感受;然后,由教师对小品表演进行点评。最后,学生进行《文明用语测试题》竞赛,统计各组测试结果,并公布各组名次。
⑥谈收获环节。由学生根据以上4个不同工作任务的参与,谈谈自己对这次“个人礼仪”实践活动课的体会、感受和收获。
・德育研究・1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德育课 (三)学业表现性评价
“个人礼仪”实践活动课的学业表现性评价,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原理为指导,依据角色扮演与比较法和任务驱动与分组法二者的特点和要求,采用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结合,按照30%、30%和40%进行加权计算总分的方式开展,使评价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评价项目分为活动准备、分工合作、讨论发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创新性理念或行为能力以及参与活动的态度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同时给出参考性评价标准。另外,在表现性评价表中还设有“教师综合性意见或建议”项,由教师综合各方意见和学生的现场表现,对学生的优点、不足以及努力方向提出意见或建议。表现性评价表如下:
三、“个人礼仪”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特色、效果及意义(一)采用对比表演形式,有利于形成强烈反差,加深认识,增强效果
在展示形体姿态活动中,先让未经训练的C、D两组代表展示不规范的形体姿态,再让经过训练的A、B两组代表展示标准规范的形体姿态,以相互对比的方式,突出好坏之分,使人印象深刻,效果更加显著。
(二)任务驱动和分组合作,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利于营造协作、互动与竞争的氛围,利于集思广益,能够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表现性评价有利于提高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
采用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结合、进行加权的开放式的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表,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显得更为科学、合理和全面。这种评价方式,能够非常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使整个实践活动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热情高涨、积极探讨、互动良好的氛围之中。
(四)以行动导向设计和实施实践活动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设计与实施“个人礼仪”实践活动教学,笔者获益匪浅,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对于中职德育课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活动和作用则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评价和总结上;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更有效地转变教师角色。
四、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实践活动教学的开展受到时空间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实践活动教学大多存在着活动环节较多,活动时间不足的问题,导致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问题的讨论大多不够深刻。实践活动教学基本上是在空间狭窄的教室里开展的,场地、设备有限,使情景创设的客观性、充分性的局限凸显。
(2)实践活动教学的开展受到教师和学生个人能力、态度与准备充分程度的限制。不同教师之间存在着设计能力、知识水平、资源拥有、个人态度以及准备充分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而,最终效果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同样地,不同的学生和学生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基本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参与热情以及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而,也是影响最终效果的主要因素。
(3)实践活动教学的开展受到评价方式的限制。尽管基于行动导向的开放式的表现性评价方法非常科学、有效,但是这种评价方式毕竟是学院式的,缺乏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或专家的现场参与,其实际价值究竟有多高,难以确定。
(4)实践活动教学的开展受到非充分真实性的限制。情景创设,其实是一种受某些假设条件限制的创设,尤其是对于中职德育课,从根本上来说,不具备理工科那种高可信度的实验性,因而,缺乏现实世界中那种完完全全的真实性体验。这种非充分真实性的情景创设,往往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出现偏差,使实践活动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5)在实践活动教学中存在滥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现象。行动导向教学法毕竟是针对专业技术课和实训课的,因而对于文化基础课不是都适用,特别是德育课。
五、建议和措施
针对上述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提出个人的建议和措施如下:
(1)从课堂实践活动教学的形式向企业、社区或政府延伸,以拓展实践活动教学的时空间。(2)与企业、社区或政府合作,将实践活动教学转移到企业、社区或政府开展,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社区或政府的实际工作,以获取真实环境下的切身体验和感受。(3)引进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或专家现场参与,让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对实践活动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4)采用向一线教师、专家或企业征集的方式,建立种类丰富的、可供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总之,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其积极意义和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同时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也不容忽视。因此,需要以开放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合理的措施,拓展思维,解决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中职德育课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单位: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一、前言
为了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突出特色之一是要求所有学科尽可能的回归生活,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领域来设计教学过程,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际问题中去,让其在交往、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认清自我,认清社会,从而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基本的认识和观念。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来说,新课程标准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道德必须要产生于、内在于社会生活中。人都是社会性动物,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因此在新课标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在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展开道德学习,并将学习的结果内化于小学生的生活中,求让儿童的学习过程回归生活,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儿童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人,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里,儿童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都会影响到儿童的品行、见识和修养的发展,儿童品德的形成蕴含在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必然离不开现实的生活,这也就决定了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应该生活化,因为学习源于生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思想,打破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活动与小学生的生活点点滴滴联系起来,不但学生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这种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出发,为学生创造相似的生活情境,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来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并从中得到生活启迪;二是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提问的方式,关注和反映儿童生活的真实性,真正引发小学生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还存在部分小学,其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的品德和社会课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即小学生每天在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可是他们的学习和教育背离了现实生活逻辑,根本就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生活的丰富性,长此以往,小学生难免会对德育教学产生疲倦、厌倦甚至逆反的心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理念落后
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仍然采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将理论知识强灌输给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它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只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阻碍孩子的创造性学习思维发展,更不用说要全面发展学生了。
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细节捕捉不足、指导方法不当
作为教师要有一双敏锐、智慧的双眼去挖掘和利用课堂上每一个可以用于教育的细节。有些教师也采用了生活化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课下主动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但是教师却没有及时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也没有仔细研究学生搜集资料的价值有多大,有没有一些负面资料,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在课堂上进行小品的表演或者是模拟采访的活动方式也是生活化教学常采用的两种方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预先设定好生活情景,展开的也只是生活的表象,并没有深度挖掘其中的含义。例如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一课时,教师先让担任记者角色的学生按照预先设定好的问题进行采访,然后教师针对结果进行收尾,并对学生的表演过程进行简单的总结:如表扬学生的精彩表演,然后说明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等这些表面的评语,教师却没有留意到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等,并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含义,看似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但还是有很多机械思想在里面,因此要想真正做到生活化的教学,还需要教师自身不断提升教育素养。
三、改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中不足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作为小学德育培养的教师,应该重新审视本课程的特点和自己的岗位定位,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彻底摒弃那种“教科书”的习惯,让课堂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回归小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小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从而真正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奠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进行《友爱残疾人》教学活动中,在上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到大街上,去认真观察一下周围的残疾人,然后收集一些与残疾人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汇报,在这时教师可以以“你想为残疾人做些什么”为讨论的话题,并有意引导学生在大街上的所见所闻进行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其发言中对其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真实的生活体验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还能够从内心唤起学生对残疾人的真心关注。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比较脆弱,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自我调节能力不够,就会出现抵抗的情绪,如果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了抵触的情绪,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很难展开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一举一动,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真正呵护每一位孩子的心灵发展。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该课堂的知识和积累生活经验。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学内容设计为剧本的形式,并组织一些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简单的排练过后,然后专门抽出一堂课的时间进行演出,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等在表演结束后,对于那些表演出色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表扬,多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更好的让其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以生活为切入点,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点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练习都很密切,因此教师要以生活为切入点,从生活中寻找教课的素材,用生动的例子或者是生活情景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合理购物ABC》中,教师可以采用模拟表演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以购物活动为主要线索,真实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物的情景。首先挑选愿意扮演超市的营业员、部门经理以及顾客的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成整个购物活动,然后再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论和讨论,先由其他的学生对这些表演的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扮演“营业员”、“顾客”、“部门经理”的学生进行互评,评价整个过程中的购物行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统一点评,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足教师进行正确指导,并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做法。这种亲身体会的学习经历,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物,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文明的顾客。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课程,更是一门教学艺术的德育课程,小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新希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势必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建设,因此作为德育教师,我们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努力钻研教材,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新课标标准要求的目标,不仅追求教学质量,我们更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打造出专业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模式,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作者简介]孙由体(1965- ),男,江苏宿迁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社政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淮安 2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自筹项目“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CG2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34-03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教育变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如何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需要,增强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实效性依然是教学中远未解决的一大难题。换言之,如何将党和国家的课程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有机统一,努力实现让“基础”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仍然值得继续探讨。深入教学一线不难发现,成功的教学必有成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因此,搞好“基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突破口。
一、搞好“基础”课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1.有利于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教学设计是抽象的教学理念向具体的教学操作转化的枢纽。从根本上说,“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重心,适应其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教学设计的开始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高职大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情感需求、学习风格和学习兴趣,教师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优先考虑这些信息,从每一个环节思考如何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适应性。
2.有利于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协调一致,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学设计所采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系统方法,设计的重心是放在教学总体思路的把握与优化上,教学的具体问题应该融会贯通到教学的整体设计中。“基础”课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其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又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只有使这些子系统之间保持协调一致,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设计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实现其预设的精彩。
3.有利于实现“基础”课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基础”课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时间、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相关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还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和运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从而为在规定的教学时空范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供保证。
4.有利于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高职大学生喜欢课程。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汲取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最新理论成果,强调师生的双主体性,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避免了简单说教;注重多种媒体的选择,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整合相关教学资源,选择容易启迪并引发学生共鸣的教学内容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进而端正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1.“基础”课教学设计必须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观点和信念的总称,是人们对如何组织实施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方案,方案不同,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也会不同。“基础”课作为高职院校德育主渠道之一,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有效服务于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贯彻这一理念,“基础”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落脚点,以解决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深入的理论分析为基本途径,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将课程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2.“基础”课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一门课程该如何上,首先要有一个整体设计。设计者要立足整体,把握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整体与环境的相关性和约束性,揭示教学系统的运动规律,最终达到系统的整体优化。对于“基础”课教师来说,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教学设计的要义在于解决好教学总体思路的厘清、教学框架的安排问题,包括选择什么内容,采取哪些教学步骤,各教学环节之间如何衔接,组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等。教学总体思路清晰明确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础”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体现理论性,没有深入理论分析的教学,即使课上得再热闹,也不能给学生真正的收获。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①因此,“基础”课教学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彻底改变空洞说教、脱离实际的僵硬灌输形象。只有从高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实际需求出发,从教学各个环节来思考如何适应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点,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教学才有针对性,才有吸引力与感染力。
三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原则。任何课程的教学过程结构都应该是“双主体互动式”的,教师是教学过程教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学的主体,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不断推进的过程。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基础”课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多扮演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和激发者的角色,教是为了学,不能为了教而教,在考虑“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等问题时,更要考虑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怎样“设计”更适合于学。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何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在“基础”课实际教学中,容易产生的现象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无动于衷。究其成因,或者是教学内容没有以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基础,缺乏磁性;或者是教学过程只反映了国家意志、教师意志,而忽略了学生意志,使学生失去了热情;或者是教学方法简单化,陷入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使教学过程失去了探索性,“归根结底违背了教学过程‘双主体’结构、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的规律。”②
三、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设计的基本路径
1.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作为规定教学活动方向的重要指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以解决“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问题。高职院校“基础”课承担着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二要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我们培养学生一方面要照顾到他的学问和修养,一方面又要照顾他将来的职业和工作岗位。”③三要适应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让学生喜欢课程,觉得这门课程对他们有帮助。四要体现“基础”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从而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2.分析学生学情,把握教学起点。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有效是建立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准确把握教学起点的基础之上的。现在的高职大学生属于“90后”,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竞争欲强,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另一方面,调查发现他们来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学好专业技能,找个好工作”或者“谋求进一步深造”,“基础”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许多人发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在学德育课,到大学还有必要学习吗”的疑问,教材内容有许多似曾相识,认为学习“基础”课是浪费时间,有抵触排斥的心理,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框框,“要是不考试我才不学呢”。这样的学情现状,表明“基础”课注定是大学里与生俱来最难讲授的课程之一。因此,在“基础”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只有全面分析学情现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找准教学突破口,帮助学生逐步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让“基础”课成为高职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3.分析提炼教材,组织教学内容。“基础”课教学设计接下来就要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05方案”与以往相比,一个重大区别是统一使用列入中央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全国高校不分层次,“一本通”。从这个视角来看,“基础”课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应成为教学安排的根本依据,是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规范。当然,这决不意味着教学要完全照搬教材,教材的基本功能是给学生学习的,阅读教材的主体是学生。对教师来说,研究“教什么”,就是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的过程,就是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体系、重点难点的过程,就是能动地运用教材、提炼教材、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一句话,就是要解决好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重点必须以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主线来构建教学体系,将党和国家的课程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教学内容是:以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法律素质,成为“四有”新人。在设计“基础”课教学体系时,整体上可以按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1学时,即“2+1”的方案来构建,实行理论教学专题化、实践教学项目化。
4.分析教学条件,制定教学策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还要对教师自身条件、学生学习条件、教学班级规模以及教学环境等教学条件详加分析,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基础”课教学过程实际效果如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策略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因此,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工作的中心任务。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在时间、形式、方法、媒体、情境等多个维度上对教学活动做出巧妙的设计,涉及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情境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其中,要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呈现顺序,对每一部分教学时间合理分配,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教学方法犹如过河的桥和船,对于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基础”课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很难通过一般讲授的方法“教”出来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将教材文件化的语言表述转换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语言来表达;要善于运用相关教学资源创设生活化情境、问题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等,激发高职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行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5.做好评价设计,促进目标实现。“基础”课教学设计的最后一步还要解决好如何及时获得和有效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以激励学生有效学习,这就是教学评价设计。一般说来,要针对“基础”课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评价:在教学前要有“准备性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是否具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和价值判断;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已达到的水平,必要时还应进行“诊断性评价”,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成因,对症下药采取补救措施;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要设计“总结性评价”,以把握教与学的最终效果及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方案应该是“基础”课教学评价设计的重点,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内容不能仅仅是看学生知道了多少知识,而应着重考察学习态度的改善、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要在“知行合一”的素质养成激励性评价上下工夫,把任课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班级评价和校外实践基地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当然,教师也要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设计做出相应修改,使教学设计方案更趋合理、更加有效。
[注释]
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跑的练习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并掌握利用跑发展各项身体能力的锻炼方法。
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运动锻炼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发展学生的速度和耐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利用多种跑的游戏练习,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树立竞争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和获得成功感。
[重点、难点]
1.
本课重点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从而养成长期参与运动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
难点是掌握各种跑的锻炼方法及利用这些方法发展各项身体能力。
[设计思路]
(一)教材的选择
发展体能(速度、耐力和灵敏性)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身体健康目标学习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体能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种类较多,其中各种跑的练习是最常用的方法。跑是人体最基本的运动能力,是所有运动的基础,也是初中学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田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快速跑、耐久力跑、障碍跑、接力跑、协作跑等形式。本课针对水平四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选择以多种跑的游戏练习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达到发展体能的目的。
(二)教学策略
由于本课的教学技术内容含量少,技术动作比较单一。若只是反复进行各种跑的练习,不但容易使学生过度疲劳,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本课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习式教学模式,而是以“三趣”教学,即以教有情趣、学有兴趣、玩有乐趣为主导,以多种形式的游戏练习为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学习方法,将发展学生体能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将教学内容内化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穿越障碍游戏):学生简单活动身体各部位关节后,成一路纵队以跳、跨、钻、滚等方式,慢跑穿越各种障碍。
(二)快速跑练习(抗洪抢险游戏)
1.
教师讲述解放军战士在抗洪抢险中的事迹,向学生提出向解放军叔叔学习的号召,创设“抗洪抢险”情境进行游戏。
2.
游戏方法:将学生按能力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在起点处分别放置两个空球筐作为防洪大堤;在20米远处设置折返点,折返点处放置球筐两个(内置实心球若干作为防洪沙包);要求每名学生跑到折返点时,从球筐内取出一个实心球后,迅速返回起点(途中若实心球落地,要拾起后才可继续游戏),将球放入本组的防洪大堤上;该名学生完成防洪任务后,下一名学生继续进行;以最短时间完成抗洪抢险任务的组为获胜组。
(三)耐久力跑练习
1.
教师为学生创设见义勇为捉“小偷”的教学情境,以情境导入游戏练习。
2.
角色分配:学生分成两组,其中将班级中耐力跑水平较高的学生分成一组扮演“小偷”,其他同学扮演见义勇为的好少年。
3.
游戏方法:“小偷”跑离15秒后,好少年开始“追捕”,路线不限,方式不限(可单独追捕亦可分小组追捕);每名“小偷”被捉住后立即离开游戏,10分钟之内将“小偷”全部捉住,为好少年组获胜,反之,“小偷”组获胜。
(四)协作跑练习
1.
教师讲述“赛船”游戏的赛船游戏满语称作“赛威呼”。据史书记载,该项活动是由满族民间赛船演变而来,在现代已成为陆地上进行象征性的赛船活动的一种集体赛跑游戏。
2.
游戏方法:5人一组,5人均站于两根竹竿中间,两手分别握住一根竹竿;前4人面向前方,第5人反向站立,发令后5人一齐向前跑,先跑到终点,队伍不散的组为获胜组。
3.
规则:每个小组在中途因动作不一致,有摔倒、掉竿等情况发生时,必须全体停下,待队伍整理好后才能继续游戏,到达终点是以“舵手”过线为准。
(五)整理活动
学生跟随着轻快优美的音乐做放松操练习,将身心从紧张的游戏情境中解放出来,使心理和身体获得彻底的放松。教师简单总结授课情况,给予全体学生积极性的评价,本课结束。
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敢打敢拼勇争一流及优良的群众主义精神。
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用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二、基本状况:
本学期所教的是八年级六个班,每个班人数都在45人左右,男女生人数差不多个半,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户外技能障碍。学生都喜爱户外,但身体协调性差,肥胖等,学习动作不协调。学生身体素质中的硬性指标,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较差;灵敏、协调等软性指标明显不足。个体发育不均衡,下肢力量尚可,肩部肌肉群力量较差,在此类教材教学是要多加注意。腰背、腰腹力量有待于大幅度提高,这是体育练习成败的关键。诚信的格言
他们的身体素质各异。正因初四学生面临中考,他们的学习压力十分大。如何调整好他们的心理,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安排,让他们在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该学期的首要任务。另外思考到男女差别大身体素质各异: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能够较好的锻炼;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课中就要经常与她们沟通交流,因势利导,及早转变观念,让男生带动女生,培养女生用心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教材分析
结合本校实际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体育文化知识,在传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材资料有: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跑、跳、投;体操,球类:篮球、足球;身体素质练习。脱缰的野马
教材的重点:跑中的快速跑;跳跃中的跨越式跳高;体操中的单杠动作;球类中的控球技术;
教材的难点:蹲踞式起跑;跳跃中的起跳环节;球类中的人球结合。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熟练掌握眼保健操和新的广播操。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户外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潜质。
3、“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是我们的目标,在体育游戏中不断地尝试与体验、练习与思考、互学与互评,感受体育户外的乐趣,体会体育户外的益处,体验到战胜困难、获得进步的成功喜悦。
4。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好初四中考多个可能被测试的项目。
5。收集并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体育时事,丰富他们的知识,以备综合潜质考试。
6。让他们体验到户外的乐趣,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五、初中体育教学计划具体措施
1、适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
2、营造贴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户外环境。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兴趣化和多样化的教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游戏、竞赛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游戏中练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根据学生实际,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5、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勃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6。利用课中或课后的时刻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他们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7。认真备好课,向课堂45分要效率,确保学生们能够在愉悦气氛中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中。
8。课堂上,参与到学生中间,以此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注重培养体育骨干,起到率先的作用。课中多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励他们敢于争创的好成绩。
9。课后做到及时反思总结。
六、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用心自觉的上好体育课。用心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着装要轻便合体,穿轻便户外鞋上课。不得携带与体育课无关的首饰、校牌、手机等。
七、德育渗透: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适应潜质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个性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意识的融入德育教育,不仅仅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群众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用心进取的心理品质。
本学期的德育渗透包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课堂常规:使学生按规办事、做到有规可循。
2、组织教学:培养团结友爱、养成遵守纪律的群众观,培养其具有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结合教材资料安排德育资料。
(1)、基础知识里安排激发学生刻苦锻炼自觉性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职责感。
(2)、游戏里安排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公正诚实,用心进取、团结友爱的资料。
(3)、田径安排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的资料。
(4)、球类中安排培养团结协作等群众主义精神的资料。
(5)、在体操中安排培养互相帮忙的合作意识的资料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用心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建立终身户外的习惯。
八、业务学习:
1。认真领会课改精神,熟练各学段教材资料,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多听课,评课参与群众研讨,取其长补己之短,丰富自己的阅历。
3。充分利用多媒体、图书室等查阅教学训练方面的资料,学习新的好的教学方法。
4。发奋学习电脑知识,能够制造出相应的课件利于教学。
5。多与同行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共同提高。
6。加强自我锻炼,提高自身素质。
九、评价教育教学:
透过测试和平时的练习采取教师或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分优秀、良好、及格、仍需发奋四个层次:
1。学习态度与行为:能否以端正用心的心态投入到体育锻炼及体育课的学习中去。
2。体能与技能:能否正确的将动作掌握与运用状况。
3。交往与合作精神:能否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合作关联。
十、初中体育教学计划安排:
1。争取在优质课评选中取得较优异的成绩,以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2。在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3。与其他同行共同搞好校队的各项训练。
4。认真落实两操一课活动。
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设计
为什么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使骺软骨的细胞正常增值,促进骨骼和生长速度加快,从而使身体长高。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身体长高,还可以使肌肉发达有力。体育运动加速了新陈代谢,使肌纤维增粗,体积增大,肌肉变得粗壮、结实、发达而有力。
初中生形体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下面重点分析这种差异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教学设计与备课的概念表述上存在差异
尽管目前对于教学设计概念的理解多种多样,但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规划过程,它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而备课是指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也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和准备的过程。由于二者的理论基础与层次存在区别,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二者的概念表述是不同的,教学设计强调系统性规划,而备课强调的是准备的过程。
2、教学设计与备课的性质不同
在教学论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两种取向,在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前的教学论一般是带有明显的哲学经验取向的,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一生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教育观点,其中有很多观点至今依然适用;再比如古希腊的许多教育家也曾提出了诸多教育观点,奠定了西方教学论基础。但这些观点都是源于他们的哲学思考及经验,即使教学理论正确但无法进行科学解释,好比中药可以治好病,但有时候是无法得到科学解释的。随着近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人们逐渐开始构建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论,力图对学习行为进行实证性的解释,这是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由于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故它是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具备明显的实证性取向。因此,二者在性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学设计固有的理论基础性质决定了它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基础,较经验型的备课更加科学,因此,教学设计在理论层次方面高于备课。
3、教学设计实现了备课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
教学设计的工作对象是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构成的教学系统,工作内容是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给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安排。在传统的备课工作中,也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所以在工作对象与功能方面,传统的备课与教学设计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任何教学都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但由于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依据来分析和解决这些教学问题的,所以与我国传统的仅凭经验的备课又有明显的不同。我们不能否认经验的作用,毕竟很多富有才华的教师能够凭着自己的经验设计出精彩的体育课,但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靠得住的,而且即使这些经验是正确的,也难以大范围地普及他们体育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掌握这些经验。
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将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教学技术。作为一种应用技术,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的桥梁。这表现为教学设计对教学问题的表征和分析,都建立在反映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科学规律之上,而且对教学系统的设计安排都将以相应的教学理论为依据。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支持下,教学设计的每一项分析或决策的“输出”均是下一步分析决策的“输入”,彼此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最终实现以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为总目与总目标的优化的系统功能。
教学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学设计明确地提出自己是一项科学技术性质的学科,目的恰恰是保证教学活动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备课中好的经验正是艺术性的体现,但这种艺术性必须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学设计作为一项技术,并不一定能解决一堂课的艺术性问题,但一堂好课却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的教学设计基础之上。关于此问题,有学者认为:“似乎教学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是对立的,但事实上两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主要表现为宏观上更多地表现其技术性,微观上则突出其艺术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是可以被设计的,但这种设计必须为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预留足够的空间。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是一门具有方法
2.微信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交互设计
(1)交互实施流程为了使微信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交互有序进行,避免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充分发挥微信的教学辅助功能,在开展学习之前,设计其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意义的。此模式以不同的内容为单位加以循环,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后,以微信为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制定适合微信学习的知识点、学习主题,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向同学们。教师所的学习内容包括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内容和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提供的扩展信息资源及资源线索等。同学们收到教师的内容后,利用相关信息资源以微信为媒体进行自主或参与式学习,这时同学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出现。通过微信,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向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同步或异步),与教师交流互动,当然也可以向其他同学寻求帮助,以完成自己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对同学们进行个别指导,也可以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为同学们提供帮助,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对其作出评价,还要组织同学们自评及互评,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提醒或修改解决意见。在微信学习后,学习行为再次回归课堂,在解决完前一阶段遗留的问题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2)交互实施案例从2015年4月开始,笔者所在课题组创建了由课题组亲自管理的“英语微学习”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为期5周的教学实践。本教学实践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进行,要求A班的同学都关注订阅此公众号,教材采用《新视野大学英语》,与其他B班的教材保持一致,具体的课堂交互步骤如下:第一步:推送知识点。教师推送知识点时要注意短小精悍,适合手机阅读,并且具有延展性、趣味性,用丰富的图片、有趣的语言吸引同学们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第二步:同学们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讲解每个知识点的前两天,同学们通过所推送的内容并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预习,每一次预习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在预习过程中找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微信与教师或同学展开讨论,做到带着目的去上课,如果课堂上不能解决的,在课下以私聊、群聊或朋友圈的方式向教师或同学寻求帮助。第三步:传统的课堂讲授。同学们带着预习中所发现的问题来到课堂上,在听课的过程中解决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并巩固相关知识。第四步:以问题的形式向同学们推送学习任务。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并使同学们建构多方理解,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以问题的形式向同学们推送学习任务,要求同学们以问题为驱动再次进入学习。第五步:同学们再次学习本部分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进入学习以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可参考教材、所提供资料、同学分享的资源或网上学习资源,有问题向同学及教师寻求帮助。第六步:同学们分享作品。在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束后,同学们完成自己的作品,不管质量如何,关键是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建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完成作品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到朋友圈,并相互评价。第七步:同学间根据彼此的作品再次进入学习。在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后,要求参与者进行对比,并参考相关资源,对每个作品及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找出每个作品中的可取和不可取之处。第八步:把同学作品带到课堂进行集体讨论。为了让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把讨论放到课堂上进行。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选择一名学习者的作品,要求同学们集思广益,给出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作评价,讨论结束后教师给予总的点评。第九步:同学们修改作品并分享。同学们根据课堂上的讨论意见并查找相关资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在此过程中,如有困难利用微信向同学或教师寻求帮助,作品修改完成后分享给大家。
3.微信与课堂交互时注意事项
(1)课堂为主,微信为辅微信平台为同学们学习英语提供了全新平台,也为同学们的娱乐创造了发展机会,部分同学可能在微信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学习的本质,沉迷于微信平台中的游戏娱乐,进而影响到了英语水平的提升。所以为防范微信平台上游戏娱乐等对同学们造成消极影响,应当在大学英语微信教学的开展中着重强调课堂教学为主,微信为辅。同时,教师必须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基础实施教学,不是简单利用微信推送学习音频、视频,让学生观看这样单向的学习过程,而应是教师、学生、微信平台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微信的课后互动不是代替师生、生生的面对面互动,而是延伸和深化师生和生生的互动。(2)推送知识时间固定同学们的自由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课余休息时段,用餐期间和就寝前。课余时间相对较固定,但微信英语公众账号推送时间具有较大任意性,这不利于学生有规律地学习英语。微英语的推送时间不一致,有时下午,有时晚上,甚至有时在凌晨才推送新的内容,这样极易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计划,不利于同学们有规律地自主学习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220-02
1 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现在市场上的有关艺术设计课程的教材种类比较多,但大多数教材的内容都是专业通用类的内容。在名目繁多的教材中,大多只是互相借鉴,真正有创新有个性特点的教材比较罕见。教学内容也往往是一套标准化的流程,这种课程很难体现不同专业的“个性”需求。针对这一现象,就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和增补,删减一些过于专业,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增加一些个性化的内容。像一些平面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中,三大构成教学的每个知识点都要为平面专业服务,教学内容应为后期平面专业教学服务,以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构成”原理本身,而要考虑构成学原理如何与平面设计相结合的问题,更要考虑这些构成学原理将会对未来的专业课程产生怎样的渗透作用,可以针对性的分析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的各个方面的应用,如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
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变革十分重要,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艺术设计能力的最基础阵地,也是学生进入艺术设计领域的基本功,优秀的艺术设计教材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资料,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探索能力,丰富教学模式。
2 与后续专业课密切联系的教学核心
从课程体系角度来说,建立与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密切联系,既是“三大构成”教学的立足点,也是“三大构成”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对原理的模仿式实践层面,需调整好模仿与创造之间的关系,注重创新意识与设计能力的培养,挖掘艺术设计潜力,自然过渡到设计专业课程。因此,“三大构成”教学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与后续专业课密切联系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更新至关重要,因为教学理念指引教学模式变革的方向,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学领域的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教学理念。
“构成”的重点在于“造形”。它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组织与创造,在反复的创作经验中积累创造力,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三大构成”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除了讲解基本知识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探索、表现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在进行“三大构成”的课程设计时,善于将构成原理的讲授过渡到主题构成的训练,进一步提升到平面设计作品的分析与运用上,要善于利用课题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上升为创造力。如在讲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时,在诠释构成形式理论知识与布置相应的构成训练后,更要具体分析这些原理在平面广告、包装设计等设计实践中怎样实现个性化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清楚这些构成形式在专业设计中的具体用途,强化课程学习目的。
3 多重教学目标
3.1 专业技能 平面构成强调构成要素及构成法则的理解与应用,强调原理与案例相结合的讲解,循序渐进,就每一个知识点做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重在指导应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打散、重构能力;色彩构成致力于认知色彩、联想色彩、组合色彩、表达色彩,来启迪色彩设计灵感,提高驾驭色彩的能力。教学过程侧重色彩创造性思维的开拓,从色彩基础理论和形式美感入手,导入专业主题设计,提高学生色彩审美、准确表达色彩的能力;立体构成旨在训练空间构成能力,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解构、重组,创造出新形态,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动手创造能力,为后续的二维、三维结合转化、空间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基础。通过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三大构成体系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构成形式,完成二维空间内的元素布置、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转化设计,并针对不同的设计课题能创造性的应用,解决不同的设计元素构成难题,能在综合考虑材料及实施工艺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色彩,融会贯通地运用于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VI设计、空间展示设计等领域。
3.2 方法能力 要使学生从第一学期的设计构成基础课程开始就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其具备较强的收集信息、整合信息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能够突破创新,从某种构成规律中找出共性,举一反三,以理论为支撑,指导实践,积累创作经验,并能把三大构成的各种理论知识串联起来,灵活运用于各种设计实践。
3.3 职业素质 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团队合作的经验,提高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能组织协调好各种关系,适应各种人际环境,促进集体的良性循环。此外,要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能吃苦耐劳,用良好的心态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4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电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日益实用化,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着教学手段的进步,信息化教学,数据教学已经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数据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课程设计,遗憾的是高校现阶段的“三大构成”教学尚未与相关信息技术优化结合,技术滞后。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绘画功底固然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基础技能,但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三大构成”的教学不要过分纠结于传统的那种“功底”,要鼓励学生善于运用更加有效的表现手段去完成课题任务,但是也不完全抛弃手绘。可以先用手绘构思画草图,用电脑制作成品,这样既发挥了现代化设计手段的优势,又没有丢掉传统的功底,还能缩短了手工制作的时间,提高了作品的精细化程度,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学生因手绘基础差而对实践产生厌倦甚至恐惧感,失去对构成课程学习的热情,进而可能对这个专业的学习失去信心。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而且如果运用得好还可以大大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5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密切联系的教学核心、多重教学目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四方面为设计构成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思路,这几个方面几乎包含了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相信会对艺术设计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当前我国高校转型变革的时期,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也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有力途径,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希望能在发挥三大构成基础课的作用的同时,更能让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相连接,为培养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70-02
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自1965年提出以来,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所开设的课程面向社区居民,具有满足社区居民教育学习需求以及促进社区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功能。但是,与基础教育中有完整的教学体系、规律、原则、方法相比,目前对社区教育中的英语教学研究相对较少。笔者在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一年半以来,对社区英语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感悟,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了一些简单的构想与思考。
一、社区教育的特性
社区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自身的地域特色显著,即受教育者基本都是社区内的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和退休老人是接受社区教育的主体人群。因此,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有显著的区别。
1.社区教育具有开放性。社区教育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内的居民,涵盖了不同年龄、不同学历水平和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群。社区教育没有很严格的入学测试或者资格审查。任何社区居民,只要对开设的课程感兴趣,认为可以从课程中获得收获,只要符合基本的条件就可以参加。
2.社区教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社区教育的适应性意味着在同一个班级中,可能出现年龄差距悬殊、学习能力不同、知识水平各异的学员。这就使社区教育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基本满足学员的不同要求。
3.社区教育具有非学历教育性。社区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受教育的场所,这种教育通常是以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某种职业技术能力为目的。它不以获取学历学分为最终目的,也不应过分注重考试和考核。
二、社区居民学习英语的特点
目前,在白纸坊地区社区学校英语课程中参加学习的以老年人为主。他们在社区接受继续教育,参加学习,充实了自己的晚年生活,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他们对“学以致用”、“学后即用”的要求比较强烈,总希望学到的知识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作为一个接受继续教育的特殊群体,老年人丰富的生活工作经历以及对学习策略的不同理解,使其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独特性。
1.学习热情高。随着社会发展,老年人退休后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随着退休后闲暇时间的增加,多数老年人希望选择一些原来很感兴趣,但是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的学科进行学习,因此,老年人对英语有着浓厚兴趣,在学习英语时极富热情。
2.学习目的明确。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都有出国旅游的计划,学习英语能够让自己的出行变得更加顺畅;还有一些老年人的子女在国外工作或者生活,他们需要出国探亲,学习英语使他们可以在国外独立生活,不给儿女添麻烦,这成为一些老年人学习英语的动机。不少老年人在退休后,替上班的子女照顾小孩。学会英语就能够简单地指导孩子,帮助孩子解答问题,这也是老年人选择学习英语的原因。
3.学习意志力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来参加社区英语学习,笔者发现,这些老年人只要能够跟上学习进度,就基本不会掉队,在一年半的教学中,每期都会有新的学生加入,但是,更多的是从头开始就一直坚持学习的。老年人半生的丰富阅历使他们比年轻人更有持之以恒的信念,对时间的珍惜也使他们更加重视目前的学习过程,希望取得进步。
4.学习记忆弱化。尽管老年人在学习英语时有很多优势,但是,生理机能的衰退仍然是影响他们学习进步的很大原因。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记忆力减退等情况。往往是刚刚学习了一个知识点,过不了多久就想不起来了。这给一些老年人带来了挫败感,甚至导致一些老年人放弃了学习。
5.学习模式传统。很多有英语基础的老年人接受的都是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大家都表示能看明白句子的意思,但说不出来,更不用说自主地用英语进行表达了。还有一些老年人在英语学习时,习惯于逐字逐句地把单词翻译成汉语,再通过单词的意思去推测句子的意思,或者按照某些语法套路去翻译,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使他们现在再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又陷入原来的思维“怪圈”。
三、社区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构想
开设社区英语课程后,笔者针对报名情况,对参加者的年龄分布状况做了分析,发现参加社区英语课堂的学员以老年人为主。通过多次与学员代表交流沟通后,确定了较能适应社区老年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构想。
1.教学设计应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反应能力都有所减退,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理解并对所学知识做出反馈。因此,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从简单有趣的例子和情景入手,选择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话题。社区学习不以获得学历为最终教学目的,没有考试的压力。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实用性为主,以为老年人增添生活乐趣为主。笔者在课堂中一直强调英语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而且是工具之一。在不给老年人增添学习压力的情况下,提供看得明白、懂得意思、说得出来的实用性英语,适应社区老年英语教学的需求。老年人的身体状态也是在设计课堂内容时考虑的因素之一。久坐和长时间集中精力都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短小的教学单元,有趣的游戏活动,更能使老年人比较好地融入课堂。
2.教学设计应注重英语文化的介绍。目前,更多的英语教学关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差异和适应性。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背景而单独存在。老年人获取资讯的手段不如年轻人广泛,长期的定式思维阻碍他们很快接受新鲜事物,这些都不利于学习外语。在课上,介绍英语文化,能帮助老年人开阔视野,了解语言现象的来龙去脉,帮助他们理解语言的本质,才能顺利地应用英语。在出国旅游时,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矛盾时有发生。引导老年人了解英语文化,在涉外交流时遵从这些原则,才能使他们在出国旅游时顺畅交流,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
3.课程设计要循序渐进,但更应强调知识回顾。英语教学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但是在社区英语教学过程中,更要强调知识点的回顾,这与老年人的自身特点是分不开的。老年人的记忆衰退,往往学了这个就忘了那个,因此想要保证上课效果良好,就一定要不断的回顾之前的内容,以弥补因记忆力衰退带来的挫败感。
四、社区英语课程的实施
在社区学校开设英语课程一年半以来,共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目前看来,课程的设计构想基本合理,对学员的学习能力把握基本合理,也比较符合学员的需求。
1.以主题教学为主线。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跟着电影去旅行》的教学主题。旨在从一个贴近生活、开阔视野的角度使学员接受英语学习。通过学习和模仿电影中的情景对话,把电影拍摄地的优秀景点介绍给学员,与学员想要出国旅游的学习目的紧密联系。这段时间内主要以旅游英语为主体,用汉语发音为英语单词注音,明确英语的实用功能,这让一些初次接触英文的学员感到很新奇,感觉英语并不遥远陌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好英语的自信。
2.突出文化教学。随着教学的深入以及有目的地对学员加以引导,第二阶段《跟着电影读名著》的主题教学活动打造出一个英语文化和语言并重的复合型课堂,让学员了解到不能单纯地把英语看成一门语言,一个交流手段。英语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变迁。想要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就一定要对英语文化有所了解。
3.以视听说为主要教学手段。以电影作为课堂教学的媒介,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贯彻的教学方法。电影对白能够清楚地展现日常生活中英语的使用方法,使学员脱离开自己的英语想象。语言交流没有准确万能的规则,就像现在已经不再把“XX老师”翻译成“Teacher XX”一样。外国语从来都不应该也不能简单地按照我们的母语规则进行翻译,而一定要符合外国语本身的语言规则和习惯,同时要兼顾文化风俗。通过对英文电影的观摩,能够让学员看到活生生的语言,从而在自己的学习中少走弯路,通过对电影片段的欣赏也能吸引学员的兴趣,更适合老年人英语课堂的节奏。
五、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建立教学团队,完善更适合老年人参加的社区英语课程体系。经过几个教学阶段的尝试,不断摸索规律,虽然笔者对社区英语课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自身见解和能力的局限,还没能准确地把握社区英语课程的定位,为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专属的全面的教学资源,造成了一部分学员的流失。建立职能全面的教学团队能够更准确全面地分析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和需要,从而设计出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也能跟踪学习效果,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对学生提出一些个性化的需要与满足,真正达到服务社区的办学目的。
2.开展适应老年人的英语实践活动。终身学习的概念还包括一个方面,即“学习化生活方式”,就是实现人们的“学习活动生活化,生活方式学习化”。目前的教学活动都以课堂作为主要场所,以视听说为主要教学手段。笔者希望设计出适于老年人参加的英语实践活动,招募外籍志愿者,通过设计合理的英语交流平台,帮助老年人把学习到的英语知识用于实际,鼓励他们开口讲话,建立自信。
参考文献:
[1]李曼.社区老师英语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J].北京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86(1).
[2]余军.社区英语教学的规律及成效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4,32(179).
一、“慕课”的概念
慕课的全称为“MOOC”,是英文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单词的缩写,专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慕课的出现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赢得学生的支持,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1]。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慕课”的出现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但目前仍有许多高校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方面来说,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在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大多数教师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传授。这种方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少与实践的联系,单调的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造成不利影响[2]。
2.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不符合生活实际的要求,通常按照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组织课程内容体系。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组织上,也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不切合实际生活,缺乏相应的实践基础。第二就是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普遍地将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作为衡量应聘者计算机水平的标准,部分大学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重点知识进行反复讲解和训练,忽略了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原本的素质教育扭曲成应试教育,完全背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初衷[2]。
3.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日常学习和评价上,仍然存在着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书面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必须要以相应的操作水平为主、书面理论知识考核为辅的综合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片面地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只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知识掌握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正确方式。
4.在课程开发上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强调理论知识,易于学校组织教学和课程评价。在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着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侧重理论知识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就非常复杂,其理论知识浩瀚如海,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只会让学生望洋兴叹,然后知难而退。但高校之所以这么做也有其原因和道理: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强调理论知识的课程开发,比较易于学校组织教学及课程评价。这种因为行政和教学管理上的方便而忽视教学质量的因噎废食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视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考核就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不端。
三、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方式的优势所在
将“慕课”的网上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还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通过功能强大的慕课网络平台,提供大量的教学视频和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现实课堂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点优势。
1.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共享大量的优秀课程资源。最为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避免了教师因反复讲解课堂知识而产生厌倦的情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工作热情。
2.线上教学与线下学习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线上学习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线下交流讨论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则至关重要。线上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自行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线下交流讨论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线上学习的情况和同学或者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有效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3.“慕课”学习方式灵活多变,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学习,较之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3]。
4.教师能通过“慕课”平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时调整课堂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采用“慕课”网上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四、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1.建立基于课程自主学习的“慕课”模式。“慕课”的线上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主动地去网上观看教学视频,时刻保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部分自律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来说难以做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难以养成。
2.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基于“慕课”的混合式课堂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缺少操作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也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的运用
1.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的方式和在线教学方式相结合,即为混合教学。这种混合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有效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线上基于自身情况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教师在线下对学生之间的探讨交流进行合理引导。例如:在学习windows图片编辑器和photoshop图片处理时,可以先让学生在网上自主观看相关的“慕课”视频教程,进行初步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在线上学习和操作训练的情况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学习心得与体会,并对学生在线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加以强化训练和理论讲解,实现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2.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督促相结合。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慕课”课程资源的数字化特点,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主动地去网上观看教学视频并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训练,这对于那些自律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具有相当高的难度。这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要求“慕课”课程资源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必须短小精悍,保证其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督促学生完成线上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更好地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效率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82-1
笔者将自己关于牛津译林英语8AUnit 5 Reading的教学设计拿出来抛砖引玉探讨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Help the Ss to know more about Zhalong and wild birds.
2.技能目标:Through scanning and skimming, the Ss are expected to reinforce their reading ability.
3.情感目标:After discussing and organizing a TV program, the Ss will practice their speaking ability, and learn to be cooperative as well.
教学重点:Help the Ss have a clear idea of the article and figure out the actions of different people.
教学难点:How to enable them to organize a TV program.
教学设备:多媒体、自制课件、收录机
教学形式:Taskbased learning, activitybased teaching (class work;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
(一)Leading 导入
和学生自由交谈,由秋天的天气宜人谈到秋天他们喜欢做的事,有的同学说喜欢郊游、野餐、爬山等。教师自然引入到观鸟,观鸟最合适的地点就是“扎龙自然保护区”。再通过观看地图,找到扎龙,欣赏丹顶鹤的图片,学会说单词。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与学生贴近实际生活的交谈让学生轻松地进入知识天地,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宽松的学习空间,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二)Fastreading快速阅读
快速浏览全文并找出段落大意。
(三)Listening 听录音
听录音,判断六个句子是否正确。
(四)Detailed reading仔细阅读
让学生再次细读文章,并在文中找出表达不同的观点的语句。
(五)观看一部短片,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丹顶鹤
教学反思:通过观看丹顶鹤的短片,让学生欣赏它们的美丽与可爱,从而唤起学生热爱与保护它们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用恰当的形容词来描述丹顶鹤,自然地把已学过的知识运用起来。
(六)小组合作
组织一个电视采访节目,谈论 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和未来。
(七)Homework家庭作业
1.设计一个关于 如何保护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海报;
2.预习阅读部分的语言点。
教学反思:任务1—3的设计由简到繁,又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的循环。在语言技能方面,是先输入后输出,遵循了先听、读、后说、写的设计顺序,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体现了任务的阶梯型任务链原则。
该活动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课文中学到的有关语言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还联系与接触社会实际,拉进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拓宽了学习内容。同时,该活动还体现了学科间的有机渗透和相互联系,体现了任务的在做中学的原则。
与此同时,教师设计了一张大红榜“英文字母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有持久的成就感。
笔者在教学中获得以下几点体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4-0095-03
前言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在线学习的新形式不断涌现,从2012年席卷全球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1],到针对MOOC的不足创建出的新模式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2-3],以及基于“MOOC+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等[4],这些在线教学新形式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同时,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的传统课堂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并对高校主体、高校教师、高校课程与教学等都提出了挑战。[5-6]
从MOOC到SPOC
MOOC是大规模开放的网络课程,学习者通过在MOOC平台注册,就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几十门甚至上千门的免费网络课程。与以往的网络教学不同,MOOC课程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完整的设计,学生可以从MOOC平台上在了解了课程的大纲、进度等基本情况后进行选课,选课后通过视频、讲义等学习课程内容,除此之外,还需完成作业、小组讨论、小测验、在线答疑等,最终通过课程考试获得学习认证。很显然,这种学习模式更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彻底颠覆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7]
毫无疑问,MOOC的优点是很显著的,但随着MOOC的快速发展,其不足之处日益显现:学生享有充分的主动权后,学习课程时可能会由于自身兴趣点的变化而降低了对全部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且教师督导的相对薄弱,也会进一步削弱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深度。另外,传统课堂中那种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以及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是网络教学无法比拟的。同时,由于学生选择课程没有先修条件,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差异太大,所以导致MOOC注册率高而完成率低,并且MOOC平台、上线课程和注册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无法保障。正因如此,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名校开始跨越MOOC,并尝试小而精的课程类型――SPOC。[8]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与MOOC平台相比,SPOC的应用对象是单一学校甚至是班级这一类别的小规模用户群。SPOC的提出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OOC负责人Armando Fox指出:“SPOC是将MOOC资源用于小规模、特定人群的教学解决方案,其基本形式是在传统校园课堂采用MOOC的讲座视频或在线评价等功能辅助课堂教学。”[9] SPOC克服了MOOC中师生无法面对面交流的不足,是MOOC和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在线教学平台设计
良好的教学平台应具有管理课程、在线交流、网上测试等功能。[10]目前国内比较优秀的MOOC高等教育平台有中国大学MOOC、MOOC中国、MOOC网、“好大学在线”、在线学堂等。为便于学校师生的在线学习交流,以及更好地保留学校课程自身的特色,笔者所在学校教育发展中心开发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如图1)。教师可以将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视频等资料上传至平台,并可以在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而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了在线答疑、作业管理等。课前,学生提前观看视频等教学资料,完成部分习题,教师通过学生的浏览记录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平台为SPOC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和资源支持。除此之外,学生可以通过其他的实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论坛留言等与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基于SPOC理念的教学设计
SPOC的目标是克服MOOC的不足,将MOOC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因此授课教师需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教学两个阶段,如图2所示。
课前阶段是学生借助MOOC平台自己完成任务,主要是了解课程的学习内容与目标等基本信息,观看微视频学习课程内容,学习后完成一定的在线习题,教师进行在线答疑等。课内阶段是通过传统的校园课堂在教室内进行,师生之间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教师在这一阶段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引导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所学知识是否有效内化,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式、项目式及研讨式等方法。由于学生提前进行了在线学习,因此SPOC教学模式设计可以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笔者以化工原理课程为例展开教学设计。
1.教学课程资源的整理
化工原理课程是联系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的桥梁,它既包含了高数、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又具有显著的工程性。化工原理课程的在线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日历、教案等教学指导性文件,并以指导学生自学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为目标;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资料是学生自学的主要依据,包括教材、多媒体图片与动画、课件(PPT)、课件讲解视频、参考资料等,其中以教材、课件、课件视频为主,其他资料为辅;自学训练资源,如练习题及解答,供学生对照视频和教材完成自学后抽取相配套的训练题,考查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多媒体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料内容非常丰富,习题量也比较大,学习的难度较大。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的作用应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解惑上,因此应针对重点和难点知识问题建立案例库和试题库作为学生课内的教学资源,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巩固。
2.微视频的制作
MOOC的视频资料是学生自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主要依据。视频的内容要与课程目标相符,而且应知识结构性好、逻辑性强、层次性丰富。视频采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多种多媒体手段展现,使得基础理论知识更加立体、生动、多维,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协调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段视频的时间长度不宜过长,根据心理学研究,学习者的高效专注时间长度为10~15分钟,教师可以基本按照这个时长制作微视频,方便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11]由于SPOC教学模式面向的对象范围较小,因此微视频的内容应尽可能体现学校自身的学科特色,而且其内容的变化应更加灵活,可以根据不同教师授课特点随时调整,或者根据不同的学生随时增减内容。
3.教师监督
SPOC教学是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即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课前准备的质量是课堂教学环节正常进行的保障,为评判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学习能力,确保其学习行为的有效性。
4.课堂知识探究的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重大作用是引导学生将自学后的知识及时加以巩固和内化,如何利用和设计课堂上的50分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责任心、沟通表达能力都将是挑战。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有:①学生在课下自学时获取的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师要进行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建构;②课前的自学使学生和教师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和沟通交流成为可能,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设置生生和师生之间针对自学过程中出现疑惑的讨论环节,并及时对讨论情况进行评判;③针对课堂出现的不同情况,设计更多的应用性训练及研究性拓展,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点;④教师要有足够的学识和能力把控课堂,协调控制各个环节分配的时间,并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能力强的学生学习到更多更深的内容,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打牢基础。
结语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现代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而在MOOC背景下发展起来的SPOC是一种更适合校内教学的教学模式,其规模小、形式灵活,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晓明.MOOC:是橱窗,还是店堂?[J].中国大学教学,2014(5):15-18.
[2]俎云霄,侯宾,李巍海,等.MOOC和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1):5-8.
[3]张春英,刘盈,赵艳君.基于“MOOC+SP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网络化与数字化,2016(3):63-69.
[4]陈然,杨成.SPOC支持下的高校混合学习新模式[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2):44-48.
[5]吴伟龙.MOOC对传统教育的冲击[J].高教论坛,2014(6):20-21.
[6]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5.
[7]李志民.“慕课”的兴起应引起中国大学的觉醒[J].中国高等教育,2014(7):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