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

篇1

精神病人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口服给药是精神病人最重要的治疗方法而多数精神病人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拒绝住院治疗。因此,精神病人藏药又是最常见的现象,给治疗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保证病人按时按量服药,现将精神病人藏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归纳如下。

病人藏药的原因

精神病人大多数无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治疗,不肯服药,病人受病态支配(如妄想、幻听等)认为服药是害自己,或听见有人命令他不许服药,有自杀观念的病人,藏药是为了达到自杀的目的。

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服药后产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植物神经系统如内分泌紊乱,如肌张力增强,吞咽困难量坐卧不安,眩晕乏力、鼻塞、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病人难以忍受。为了逃避而私自藏药。

长期给药而疗效不显著,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遵守常规和不执行岗位责任制给病人造成藏药的机会。

病人藏药的危害性及危险性

由于病人不能按时按量服药,达不到治疗目的,影响治疗效果延长病程,浪费药品,病情不能控制,病人之间互相干扰影响病房管理,影响其他病人休息(如兴奋躁动、哭闹不安,抑郁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等)给日常工作带来妨碍。

病人多次藏药未发现,医生继续加大药量,当发现后强迫病人服下,药量过大,易造成直立性虚脱和意外。

有自杀观念的病人1次口服大量藏药,可造成死亡事故,病人藏药过多,有可能被有自杀观念的病人窃取吞服或误服,易造成药物中毒或死亡。

防止藏药的措施及护理

使用正确给药途径与方法,说服、劝导病人接受治疗,发药到床并看着病人服下,必要时检查病人的口腔,保证病人的服用。对劝说无效者不可强行灌药,可采取肌注、静注或鼻饲等途径。加强责任心,发药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不得与他人交谈,或做其他工作,坚持执行各项常规制度,加强岗位责任制,发药必须认真检查,不给病人留有藏药机会。

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遵医嘱服药):护理人员要以和缓的方式表达真诚的关怀;帮助病人认识到接受治疗的必要性,以平静、沉着的方式对待病人,除给药时间外,增加与病人的接触时间,对过度用药的病人给予用药限制。同时加强对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指导,让病人和家属理解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各种治疗措施的目的是治病而不是惩罚。在用药之前详细地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所用药物的药名、作用与不良反映,这样可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同时也是保护病人的知情权,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同时指导病人主动服药,培养病人用药的主动性,建立对自己医疗行为的责任感。详细观察,了解每个病人病情,掌握病人的动机,集体发药与单独发药相结合,按病房发药,病人可互相监督,工作人员便于观察。发药时不能求快,要有秩序,对藏药者,应单独给药,详细检查,耐心说服解释,态度要和蔼,取得病人的信任,对病人讲清接受治疗的好处,拒绝治疗的害处,使病人自觉配合治疗。服药后认真检查病人口腔,并注意病人服药动作,表情如不自然,神色慌张等,检查服药杯内及手指间有无藏药,对新入院病人要加倍注意,重点检查并给足够的水待病人将药全部吞咽后,认真在病室由专人看管半小时后方可让其单独行动。

篇2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65-021

精神病的分类及关系

精神病人进食障碍临床十分常见的本能行为障碍症状,可见于各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过分兴奋躁动、木僵状态、痴呆等精神病患者;进食障碍可持续几天至数周,直接影响患者的躯体健康和治疗措施的实施,也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进食障碍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精神症状加剧,病程延长,用药困难,疗效不理想,因此开展精神病人进食障碍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加强护理工作对促进进食障碍的病人的康复与回归社会是十分重要的。

1.1精神病人进食障碍的临床分类:进食障碍主要表现有厌食、偏食、拒食、贪食、异食、素食与暴食等进食障碍,病人不但在家庭进食中表现上述特征,而且住院间常发生上述表现。

1.2进食障碍与精神症状关系:相当部分进食障碍病人与精神症状进展期有密切关系,有的病人进食障碍受幻觉妄想的变化有关,如罪恶妄想、被害妄想、宗教妄想,也有的病人思维罗缉推理障碍而拒食食物,一旦精神症状控制住,进食障碍也随之改,也有一部分病人情感不协调或情感衰退,行为退缩,甚至有的病人内脏幻觉或幻嗅等支配,也有的情绪抑郁,悲观绝望。

1.3进食障碍与心理环境因素:有出现应激事件的病人也常常有进食障碍,如工作不称心,夫妻间的矛盾,家庭天灾人祸,财产损失等均可引起进食障碍。

1.4进食障碍与躯体疾患关系:有相当部分精神病人进食拌有驱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胃炎及消化不良,也有的病人便秘、腹泻、发热、脱水、黄疸、肝功能异常、胰腺炎等疾病,随着躯体疾病的治疗,进食障碍也相继改善,病人进食也可以有味了。

1.5进食障碍与用药不当或药物反应:一些进食障碍病人与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不当或副反应关系密切。如抗精神病药物与抗抑郁药物会引起病人贪食与暴饮暴食,必须特别注意,其次有些病人因药物引起心血管反应,锥体外系反应与胃肠道的反应,均导致病人进食障碍,如低血压、药源性肠梗阻、应激性胃溃疡,也有的引起肌张力增高,震颤,共济失调,也有的引起肝功能异常,发热等导致精神障碍,其次一些维生素用法不当也会引起进食障碍。

1.6进食障碍与躯体营养状况:精神病人进食障碍直接导致躯体功能衰竭,由于进食障碍导致躯体营养缺乏,消瘦、脱水、内脏功能衰竭尤其心血管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病人缺钾、钙,有的回出现惊厥、癫痫发作,必须引起临床关注。

2进食障碍的护理

2.1 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共作主要促进病人用药安全与发挥临床疗效为目的,因此对进食障碍的病人要认真细致地查找原因,如系躯体疾病(发热、疼痛腹泻)引起进食障碍,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做好心理疏导,有的病人认为自己没有病,因被送来住院产生抵触情绪,有的病人因应激事件引起的进食障碍工作人员要做好心理疏导,应体会病人的心情,多加安慰劝导以减轻其痛苦。

2.3根据不同的饮食习惯,调换饮食,如有家属陪伴的可让病人选择病人喜欢吃的食物,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让病人多进一些食物,保证营养和水分的摄入。

2.4大多数进食障碍的病人采取集中管理。根据不同的精神症状引起的进食障碍给予相应的护理,

2.4.1对有被害妄想、疑心饭菜内有毒而不敢进食的患者,对有幻嗅、幻味认为饭菜内有怪味等而拒食的患者,采取集体用膳,让其亲自参加分发饭菜,任其自己挑选一份,工作人员先尝试或请其他患者先试尝、适当满足患者要求,以解除疑虑,促使其进食;对有罪恶妄想、自认罪大恶极、低人一等,感到自己不配进食的患者,将饭菜拌杂,使其误认为是他人的残汤剩饭而考虑进食;严重自己不能进食者,为了维持营养和提供液体,给予静脉输液或者鼻饲食物。

2.4.2兴奋的病人与其他病人分开,单独用餐,专人看护,不要与病人过多交谈,使其安心进食;护理工作者要耐心细致,多用积极鼓励的语言,有的时侯可把饭菜留在病人身边,工作人员走远观察,病人往往会自动进食。

2.4.3对阵发紊乱、躁动不安而不肯进食的患者,可不受常规进餐时间的限制,将其与其他病人分开,尽量避免环境的干扰,予以劝慰并协助进食;或留下饭菜待发作过后,稍安静、较合作时再劝说喂之进食。入量不足者给予鼻饲或静脉补液,以保证营养、水和电解质平衡。

2.4.4木僵、紧张性症状群的拒食患者,宜在夜深人静或置于幽暗宁静的环境中,试予以喂食,以补鼻饲的不足。必要时予以静脉补液。对病人的紧张情绪,应主动热情,安慰,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以免发生冲动攻击行为,并给以心理疏导。使其尽快适应病房环境,恢复正常饮食行为。

2.4.5暴饮暴食患者在拒食症状消失后又出现无节制暴饮暴食,食欲亢进,不知饥饱,可安排其单独进餐,定量,进食时劝其细嚼慢咽,必要时喂食,防止因大口吞食发生意外。

篇3

结果:经过对患者开展护理安全相关护理干预之后,发生安全事故的患者有26例,占总人数的24.07%;护理安全问题类型:物理性损伤14例(12.96%),压疮5例(4.63%),误吸或窒息3例(2.78%),走失2例(1.85%),输液外渗2例(1.85%);护理安全问题发生原因:医护人员操作不当9例(8.33%),患者自身因素17例(15.74%)。

结论:在对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开展的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在开展常规护理的同时加以实行护理安全问题的相关干预对策,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安全隐患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神经内科 护理安全隐患 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0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50-02

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出现了物理性损伤、错误用药、窒息、压疮、迷失等一系列不仅患者自身健康和安全相关,还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疏忽或操作等原因有关的意外情况,全部归类为护理安全隐患。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在医院各个科室当中存在护理安全隐患最多的科室有急危重症科、急诊以及某些疾病较危重的内科。在我院,神经内科也存在着较多的护理安全隐患,基于此,为了提高护理效果和质量,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神经内科患者并对其开展护理安全隐患的干预措施,详细情况如下文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从2011年3月~2012年2月这一时期内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中抽取10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所选取的患者的年龄均在22~78岁之间,平均年龄36.4±2.3岁,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52例。住院时间:所选取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4~112天,平均住院时间为44±3天。所患疾病:脑梗塞患者30例,神经衰弱患者24例,痴呆综合症患者26例,癫痫患者28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病情危急程度等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 方法。针对所选取的10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物理性损伤护理:对随时有跌倒风险的患者加强护理并在患者的床头床位挂上醒目的“防跌倒”标志,保持地面的干净整洁,告知患者家属床栏的使用方法。同时,对患者进行冷热疗法时要严密控制治疗时间,防止烫伤或冻伤。正确操作治疗仪器,避免机械性损伤。此外,对于躁动患者适时采用肢体约束带,避免患者自信拔出输液针头引起的液体外渗或针刺伤。

(2)压疮护理:每2h对患者进行翻身拍背,避免压疮形成。同时,对患者身体部位定时按摩,帮助患者在床上活动肢体,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输液护理:确保患者遵医用药,做到及时用量、按量用药,严格控制血药浓度及用药浓度。另一方面,严密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遵医嘱予以肢体约束,防止因患者躁动而造成的针头脱出,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4)误吸或窒息护理:对于某些有吞咽神经障碍的患者,嘱咐其进食较软、易消化的食物,并严密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防止呛咳。此外,对于鼻饲患者要严格按照鼻饲操作流程进行,对于痰液较多的患者要及时吸痰并严格遵循吸痰流程。

(5)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心理沟通,向家属介绍临床治疗对于患者康复的重要意义,让患者和家属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6)健康宣教:对有精神意识障碍的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治疗和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以及看护要点,告知患者家属对痴呆患者要做到24小时跟踪看护,以防患者走失。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P

2 结果

2.1 护理安全隐患类型。患者出现安全问题的类型及发生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患者最常出现的安全问题是物理性损伤,与其他问题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安全问题发生原因。患者发生安全问题的原因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患者发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患者自身因素引起的,与医护人员操作不当的原因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篇4

精神病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而导致患者产生思维、情感、感知异常的疾病[1]。治疗精神病患者属于一个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人性化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2例精神病患者,对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病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现将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2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9.6±4.3)岁,病程1~15年。所有患者均经CCMD-3诊断标准予以确诊[2],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疾病、脑部肿瘤者,未出现意识障碍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患者3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3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常规入院登记,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症状,安排常规出院等。

观察组31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包括:

1.2.1 建立良好就医环境

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清静、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温馨休养环境,保证室内的适宜温度与湿度;保证患者的睡眠规律,虚心接受患者意见,更换床上用品的软硬度,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室外活动场地增添运动设施,还可进行花草与树木种植,美化室外环境,适当增修走廊与休闲桌椅,开设健康教育园地,鼓励患者多开展户外活动,游戏等。

1.2.2 健康宣传教育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开展关于精神病相关医疗知识与健康知识的宣教,可以宣传精神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所需的药物和用法用量、用药会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内容。患者心情抑郁时要注意放松与集中注意训练,以便患者正确了解疾病,改善不良心理。还可向患者讲述相关成功实例或者邀请已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1.2.3 心理护理

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友好护患关系,以轻柔的话语安抚患者,促进患者缓解或消除焦虑感与抑郁情绪,用正确态度面对睡眠。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的职业背景与文化程度,有选择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培养患者利用心理调节法克制烦躁等不良情绪,主动寻求帮助。

1.2.4 非语言沟通辅助护理

用微笑迎接患者,用笑脸面对患者,能让患者具有轻松感[3]。采用相关示范动作对语言进行补充。与患者进行交流时,要巧妙运用手势等动作,注意与患者的眼神交流,让患者感受到安慰与亲切感。同时还要注意区分敏感患者,避免患者产生反感[4]。

1.3 评判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康复效果。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工作满意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包括基础护理满意度、健康宣教满意度、心理护理满意度、康复内容满意度等内容,每项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为75分以上;满意为50~75分;一般为25~50分;不满意为25分以下。问卷由家属或患者自行填制,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以P

2 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74.18%,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 1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对比

3 讨论

多数精神病患者皆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主要体现为患者出现异常行为动作、意识情感等[5]。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相对漫长,其精神活动日渐衰减,加上脱离社会环境的时间过长,患者的社会功能难以恢复,使得无法及时回归社会[6]。因此,如何增强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他们衰退的速度,成为精神科研究的重点[7]。

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临床上对于患者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重视。人性化护理指的是以人为本,强调以患者为主体,重视人的价值、自由与发展的护理模式[8]。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为患者着想,围绕患者展开护理。以尊重患者的人格与生命价值、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为中心,注重护理的个性化、全面性及创造性。其根本目标是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让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实现临床护理的最优效果。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问卷调查对各项的满意度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加强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不仅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意识,还能提高患者康复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芳.探讨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9):107-108.

[2]王菊华.如何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14):245-246.

[3]朱爱芳.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58-258,259.

[4]付萍萍,王锋锐,傅文霞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38-139.

[5]蒋红.人性化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169-170.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病人对医疗护理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神经内科是一个存在较大医疗风险、易发生医疗纠纷的高危科室,收治的患者多以脑卒中病人为主,这类患者具有病情危重、意识障碍、病情变化快,合并症多,住院时间长,致残率高的特点。针对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特点,现将神经内科常见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分析

1.1 意外受伤。

1.1.1 跌倒。神经内科病人发生跌倒的几率很高[1]。患者大多年老体弱,骨质疏松,生活自理能力及应急能力低下;神经疾病导致肢体瘫痪、步态不稳;性低血压、突发抽搐与晕厥;对疾病危险性不理解,麻痹大意或自尊心太强,思想上存在不愿意麻烦护士,以为自己容易做到的病人[2]。患者穿着过于宽大的衣裤,鞋底不防滑;病房地面湿滑、入厕时坐凳不稳,灯光昏暗等。

1.1.2 坠床。神志不清、躁动不安,癫痫发作、不配合治疗的病人容易发生坠床;护士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病人陪护对使用床栏、约束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擅自取下床栏或解开约束带;护士对病人病情不熟悉,没有及时给予使用床栏。

1.1.3 烫伤。神经内科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多存在感觉障碍,对痛觉、温觉不敏感。加上护士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不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病人极容易发生烫伤。

1.2 走失。患者由于疾病影响,导致认知、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如护理防护措施不到位,没有家属看护,患者容易走失。

1.3 窒息、吸入性肺炎。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进食时容易发生呛咳;有些患者由于留置胃管时间过长,家属自认为掌握了鼻饲方法拒绝护士喂食,由于鼻饲不当造成误吸或吸入性肺炎。

1.4 静脉炎。神经内科所用药物大多数为高渗性药物,对血管刺激大,加上神经内科患者多为老年人和危重病人,由于年龄、血管因素以及护士巡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药液外渗,引起血管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反应。

1.5 压疮。神经内科卧床病人营养、感觉功能都较差,皮肤软组织新陈代谢率低,发生压疮的几率高。压疮是神经内科患者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发生压疮的老年人较无压疮的老年人病死率增加4倍,如压疮不愈合,其病死率增加6倍[3]。

1.6非计划性拔管。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尚未达到拔管指征而将人体的治疗性、诊断性导管拔除,包括气管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尿管、胃管、各种术后引流导管甚至起搏导线等拔除[4]。神经内科病人受疾病的影响,意识常常会发生改变。当患者清醒后经常会产生情绪激动、焦虑、恐惧等心理,如患者出现躁动时,没有使用约束带,极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

2.防范措施

2.1 加强法律,确立护理安全信念,营造护理安全文化[1]。通过组织护士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以护理常规为准绳,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及时发现、处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2.2 健全护理风险预案及应急处理预案,积极应对[5]。针对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建立一套完善的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预案。针对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有效杜绝和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2.3 正确及时评估危险因素,明确高危病人,并在患者一览表上做醒目的警示标记,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受伤[6]。

2.3.1 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病室光线充足;保洁员拖地时应设警示牌;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卫生间安装竖向抓杆,便于患者站起时借力,增设防滑垫。床边监护仪、氧气筒、吸引器应摆放在指定位置,电线应卷放好,以免电线松散垂在地上将患者绊倒;患者的衣裤大小合适;用轮椅护送患者时扣上安全带;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使用呼叫器,呼叫器放置在患者易拿的地方。

2.3.2 认真评估病人。患者入院时,认真评估患者,做好健康教育;为压疮高危患者建立翻身卡,给予垫海绵垫、水垫,定时翻身、叩背,防止院内压疮的发生;危重及老年患者以书面形式告知患者家属护理注意事项,护士和家属双方签署“老年危重患者护理注意事项告知书”。确定患者为高危对象后,可以在患者的床头使用温馨安全警示卡,如“小心跌倒”,“小心烫伤”,“预防压疮”,“防止坠床”等,随时提醒患者及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应随时作好防止意外发生的准备。

2.3.3 床栏、约束带的使用。对神志不清,躁动不安、老年痴呆的患者,床边加床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患者拔出各种管道,约束带松紧应适宜,每班进行交接班,注意观察患者约束处皮肤情况,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告知患者家属使用床栏、约束带的重要性,指导家属正确使用床栏及约束带。

2.3.4 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预防。癫痫患者突发抽搐时,应立即将压舌板或毛巾条放于患者口腔一侧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咬伤;对60岁以上患者及认知、记忆力障碍患者实行腕带识别制度,在手腕带上注明患者姓名、性别、所住医院、科室以及医院联系电话;护士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患者的去向,防止患者走失。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为病人进行治疗,如热敷、频谱照射、理疗、艾灸时,应注意温度,注意观察皮肤情况,以防发生烫伤。

2.3.5 加强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时,教会患者及指导家属使用辅助设施,如护栏,扶手等;对于颈椎病患者,突然改变可能会诱发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等症状,应告知患者在改变时,动作要缓慢;提醒患者生活起居要注意做到三个30秒,既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7]。正确指导患者用药,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患者,一定要看患者服药到口后才能离开;掌握专科知识,进行健康教育时有针对性,如脑出血病人,一定要告知患者及家属绝对卧床的重要性,以防患者自行起床活动,导致发生再次出血。

2.3.6 加强护士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护理安全防范能力。加强“三基”及专科知识的学习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理论、技术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把护理安全纳入到护理交接班内容中,责任护士每天对所管高危病人进行评估,随时增减安全防护措施,并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总之,护理安全和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不断改进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消除不安全护理隐患,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及差错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3:192~193.

[2] 雷春玲 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常见意外损伤及预防对策护理研究 2008;(22)6: 1462~1463.

[3] 杨桂华.压疮的研究及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7,13(25):2433-3435.

[4] 段摄霞, 王红艳, 郭秀茹,等.ICU 气管插管病人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前瞻性研究.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 1999 ,18 (1) : 457-459.

[5] 刘红.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当代护士,2006; (3):83~8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