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行业现状及趋势

农业行业现状及趋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行业现状及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行业现状及趋势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73-02

近年来,越城区农业紧紧围绕现代城市农业的发展目标,因势利导,积极探索,着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吸纳社员915人,带动农户1 763多户,2014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销售、服务收入5 372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已有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5家。有5家合作社中1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4个基地被评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在历届省农博会上,越城区合作社的农产品共获得3个金奖。合作社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其主体是农民,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越城区合作社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农业产业,逐渐形成了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格局。

1 越城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特点

1.1 围绕特色农产品,组建合作社

越城区拥有茶叶等具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但由于农户分散生产、经营规模小,缺乏合力与品牌效应。因此,越城区积极引导农户,围绕这些特色农产品,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由大云茶庄发起,于2002年8月吸纳11名社员组建了绍兴市大云绿芯茶合作社,联接农户3 170户,利用“越州龙井”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优势建立专业茶园338.9 hm2,经中国茶科院认证有机茶园30.7 hm2,其中名优茶200.0 hm2。

1.2 农业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

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既可以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营销的优势,又可以为产品原材料提供保障,实现双方共赢。省级种子种苗企业――越州家禽有限公司组织周边78户养鸡大户组建绍兴古越禽业合作社。该社对社员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行“种苗、技术、收购、销售、品牌”五统一,通过合作社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为社员和面上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1.3 产供销产业链,串起合作社

由于广大农户处于小生产的地位,既受经销商的支配,又受生产资料供应商的制约,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围绕产、供、销一条龙,创建合作社可以增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绍兴市盈丰粮油专业合作社由276户水稻种植专业农户组成。以区、镇2级的务农网络为纽带,以水稻种植农户为生产经营主体,生产无公害稻米。在2014年,该社开展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整村制试点,开展统一供种、浸种、拌种,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助力“五水共治”。

2 越城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越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越城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1]。

2.1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降低农产品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在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农业的经济效益。专业合作社将农业产加销诸环节有机衔接起来,通过产加销紧密型合作,农民就可以享受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增值的好处,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提高了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水平。

2.2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打响了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在生产环节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时,为农业投入品的控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和推广提供了有效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户的分散生产集中起来,统一农产品投入、统一生产过程、统一病虫害防治,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同时,合作社也注册产品商标牌,打造优质品牌,推行绿色农产品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大云绿芯茶合作社的宝寿牌大云绿芯两获上海国际茶博会金奖、市绿色农产品。

2.3 有利于推动农业的体制创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体制创新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从农业科技进步来看,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按乡镇行政区划设置的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由于其只管技术推广、不管产品销售,对农民越来越缺乏号召力和吸引力。而当前逐渐兴起和完善的农民合作社,对市场信息的把握更加准确,提供的服务更多元化、专业化,能够满足更多农户的需求[2],对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作用更大。从农业生产经营来看,“公司+农户”的形式曾在带动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带动面也越来越大,企业要直接带动农户,难度越来越大。而农业合作社能够在公司和农户中间发挥中介的作用,可以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3 越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尽管越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一是带动面不大。全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和带动农户所占比例很小。二是带动能力不强。合作组织与成员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服务功能不够强。三是运作机制有待完善。以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往往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较低;以龙头企业组建的合作社,往往利益分配机制难以协调,社员的平等地位和合法利益缺乏有效保护。四是与规范化要求尚有差距。对照《条例》,许多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民主管理等方面还需做大量工作。五是一些扶持政策难以执行到位。如信贷、用地等方面,未能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4 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的措施

4.1 加强引导和扶持,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动力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项新生事物,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政府和有关农业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条例》、宣传成效、宣传典型,要给予支持和引导。首先,要正确把握3项原则:一是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自愿民主的原则;二是要坚持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原则,既可以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这一点对于越城区尤为重要;三是坚持示范引导的原则,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出台以及落实各项政策来推进合作社的发展。近年来,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相关部门在绿色通道、农资供应、用地、用电、注册登记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越城区也要积极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视其发展情况给予适当奖励。

4.2 大力培育,加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一是加快培育一批。依托农村贩销大户、经纪人和生产大户、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村现代生产经营主体,利用各自的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积极改造一批。对已有的农民专业协会进行改造,改变以往松散型的连接方式,逐渐将其转变为紧密型的合作社。三是迅速规范一批。实实在在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规范运作。四是着力提升一批。围绕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体化经营,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需要,开展统一服务。鼓励其按企业化要求,改善办公设施、培训场所、产品收购场地、冷藏设施、加工场地等硬件设施,不断增强和提高为社员的服务水平[3]。

4.3 强化服务,努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搞好政策服务,提供公共政策咨询,帮助合作社申报有关项目;二是搞好信息服务,要主动为合作社搜集和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通过越城区数字农业网站与农民信箱,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平台;三是搞好技术服务,有关部门要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上门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四是搞好培训教育服务,通过培训,普及《条例》基本知识以及有关专业知识,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具市场竞争实力。逐步将合作社建设培育成为农业标准化、农民培训、农技推广、农产品营销有机结合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的新型主体,不断增强合作社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大发展、大提高。

4.4 统筹协调,将国家各部门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近年来,有关各级国家部门出台了很多扶持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运作中,好多合作社并没有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了解政策,二是部分工作人员故意刁难,三是有的是合作社自己不了解优惠政策,没有去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合作社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4]。

4.5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促进合作社做大做强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农业部、农业厅每年都有扶持合作社的项目资金,但对申报单位都有严格的要求。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引导,并把各级申报条件告诉每一个合作社,积极申报项目,促进各个合作社做大做强。

5 参考文献

[1] 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4.

篇2

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西部的黄河上中游,清水河上游的六盘山东北部,属清水河、葫芦河和泾河三大河系的发源地。灌区植被稀疏,林带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春季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地处内陆,地势高,又受欧亚大陆及青藏高原气团控制,形成冬季漫长寒冷,春季气温多变,夏季短暂凉爽,秋季降温迅速,春、夏季降水量偏少,灾害性天气多,区域降水差异大等气候特点。

一、农田水利现状

原州区境内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有水库灌区、小型井灌区、小型井灌区、小型扬水灌区、高效节水补灌区五种类型的灌区,现状灌溉面积为19.05万亩。

原州区现有中小型水库共计33座,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9座,小(二)型水库11座;总设计库容3.2亿m3,因多年运行淤积,有效库容0.99亿m3。水库水源工程截止2008年,已有寺口子、冬至河、沈家河等3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同时完成了张易、二营、杨达沟、黑洞沟、康沟、上店子等6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贺家湾、西梁小(一)型水库2座。

清水河流域有水库26座,包括寺口子、冬至河、沈家河等3座中型水库;贺家湾、青石峡、郭庙、陈家沟、毛家沟、海子峡、上店子、大马庄、潘家庄、杨达沟、黑洞沟、二营、清溪沟、吴庄、蒋河等15座小(一)型水库和蒋口、曹河、马庄、陕庄、杨庄、饮马河、上饮河、杨郎南门等8座小(二)型水库。至2008年已完成二营、杨达沟、黑洞沟等3座小(一)型水库的除险加固。

葫芦河流域有水库4座,包括张易、雨洛沟等小(一)型水库2座,宋洼、驼隆沟等小(二)型水库2座。截止2008年张易水库已完成除险加固。

茹河流域有水库3座,包括康沟、崾岘等2座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即小湾水库。

1.水库灌区

原州区境内现有水库灌区15处,主要包括有自流灌溉条件的沈家河、冬至河、二营、张易、康沟、上店子、郭庙、大马庄、陈家沟、毛家沟、青石峡、潘家庄、曹河、雨洛沟和陀隆沟等15座水库。这15座水库总的集水面积为948.1km2,年均来水量为5921.2万m3,总库容为1.27亿m3,已淤积0.57亿m3,现有效库容为0.7亿m3,水库灌区可灌面积9.44万亩,现效灌溉面积5.45万亩,库灌区已建设干渠总长128km,已砌护106km,完好率26.1%;支渠151km,已砌护93km,完好率36.5%。水库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渠道衬砌少而且标准低,冻胀破坏严重。灌区现有干支渠279km,已砌护199km,衬砌完好率不足50%;衬砌后的渠道也都因冻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建筑物配套较差,缺少必要的测水量水设施,由于工程建设标准低,先天不足,加之运行时间长,维修资金缺乏,老化损失严重,工程带病运行,渠道供水极不安全。同时,由于畦灌面积大,土地不够平整,渠道及田间渗漏严重,大量水资源消耗于无效蒸发;造成灌区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36~0.48,单方水的粮食生产率不足1.0kg,处于较低水平。各水库的基本情况及灌区的基本情况见表3-1。

2.扬黄灌区

包括固海扬黄十二干渠的七~二十五支渠的19条支渠,和固扩十二干渠的一~六支渠、十八~二十四支渠11条支渠,共计30条支渠,支渠全长41.385Km,斗渠长60.54Km,涉及原州区三营、头营、彭堡三个乡镇,截止2008年设计灌溉面积为5.53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为5.05万亩(包括寺口子及冬至河库灌区)。

3.小型井灌区

井灌区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流域,有清河镇、中河乡、彭堡镇、头营镇、三营镇井灌区。目前项目区有机井538眼,清河镇14眼、中河乡26眼,彭堡镇137眼,头营镇189眼,三营镇152眼,开城镇4眼,张易镇13眼(其中分布在沈家河灌区及固海扩灌区做为补充水源的机井127眼),大口井121眼(其中清河镇10眼,开城镇3眼,张易104眼,河川4眼)。机井主要分布在原州区境内清水河流域的中河乡、彭堡镇、清河镇、头营镇和三营镇,井深在100~180米之间,单井出水量为30~50m3/h,大口井主要分布在葫芦河流域和南部山区的张易镇、开城镇,单井出水量为30m3/h。项目区可灌面积7.52万亩,实灌面积5.73万亩。灌区现有渠道77.47km,已砌护57.4km,配套低压管道27.16km,其余均采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灌溉水利用率为50~60%,水资源浪费严重。

4.小型扬水灌区

主要包括沟道扬水和骨干坝扬水灌区。小扬水灌区主要分布在清水河和茹河沿岸,目前共有小型扬水站8处,设计灌溉面积0.145万亩,现实际灌溉面积为0.12万亩。骨干坝62座,设计灌溉面积2.05万亩,由于后期配套工程无资金来源,现实际灌溉面积仅0.15万亩。

5.高效节水补灌区

主要分布在寨科、炭山、官厅、河川等原州区东部干旱片区,共建成生产窖36030眼,设计灌溉面积7.206万亩,由于干旱少雨,现有效灌溉面积仅2.37万亩,

二、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搞好农田水利是关系到我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社会问题,是实现农民增收快富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只有农业得到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才能具备最基本的发展条件。尤其是在目前水资源日趋短缺的情况下,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十分必要。

1.现有灌区水源无保障,渠道老化失修严重,不能正常运行,减少了有效的灌溉面积已建成以水库为水源的灌区中,项目区内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地形条件影响和当时历史特殊原因,设计标准偏低,工程不配套,加之长期以来管理体制陈旧,管理粗放,手段落后,经费不足,缺乏工程良性运行机制,致使许多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目前,项目区的工程完好30%左右,各级渠道大多以土渠输水,缺乏末级农渠,在此之前,全部为土渠;斗渠全部以土渠输水,渠道淤积、滑塌现象十分严重,渠系配套设施简陋,输水、控水、调水能力较差,造成输水不畅。缩小了有效的灌溉面积。

2.渠道灌溉保证率低,灌溉水浪费严重

目前,在库灌区中,斗渠以下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0.40左右,亩均灌溉用水量高达400m3,水分生产率仅为0.25kg/m3。在井灌区中,配套渠系更加少的可怜,大多数都是土渠,渠道渗漏严重,造成农业种植成本大,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灌溉效益低下。

3.产权不明确,体制陈旧,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现象使水源不能更好的利用

在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上,多年来主要以乡村集体投资建设和国家补助形式为主,产权大多属集体所有,工程的管护工作由乡村承担,存在着产权不明确,体制陈旧,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现象。近年来,灌区推行了以支斗渠承包经营和农民用水协会为主要形式的体制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建立完善规范的末级渠道管理,在管理运行中尚存在着体制不顺,中间环节多,协调衔接不够。

篇3

[11] 中国肉类协会. 中国肉类年鉴2012[M].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2.

[12] 王向宏. 我国屠宰加工设备的发展趋势[J]. 肉类工业, 2012(1): 9-11.

[13] 张立中. 我国羊肉生产及贸易如何应对挑战[J]. 肉品卫生, 2005(7): 40-42.

[14] 张瑛, 汤天彬, 王庆普. 我国肉羊业生产现状与发展战略[J]. 吉林畜牧兽医. 2005, 25(3): 46-47.

[15] 何晓红, 马月辉. 21世纪的中国及世界养羊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5(1): 1-4.

[16] 昆明市委.昆明市牛羊定点屠宰行业发展规划(2010―2015)[EB/OL]. (2010-11-20)[2014-01-26].

[17] 叶金鹏, 薛庆林, 刘大为. 牛羊屠宰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2(3): 6-9.

[18] 史崇颖, 何跃军, 王涛. 优质牛肉屠宰加工技术进展[J]. 肉类研究, 2011, 25(10): 52-55.

[19] 王兆丹, 魏益民. 肉羊屠宰加工阶段溯源指标优化[J]. 食品工业科技, 2010, 31(10): 334-337.

[20] 李爱华, 曹明璐, 姜燕飞. 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 农机化研究, 2006(9): 53-54.

[21] 李胜利. 浅谈我国肉类制品生产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 肉类工业, 1997(11): 16-19.

[22] 张柏林. 真空软包装方便羊杂加工技术[J]. 肉类研究, 2006, 20(11): 18-20.

[23] 王卫, 彭其德. 现代肉制品加工实用技术手册[J].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24] 王百姓. 我国羊肉生产与加工利用综述[[J]. 肉类研究, 2011, 25(9): 39-44.

[25] 毛建文, 徐恢仲, 赵永聚. 高档羊肉发展现状及生产技术要点[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5): 64-65.

[26] 马友记, 李发弟. 中国养羊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畜牧杂志, 2011(4): 16-20.

[27] 唐万明, 格格日乐. 我国肉羊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2): 89-91.

[28] 乌达巴拉, 邵凯. 国内外肉羊生产发展现状[J]. 养殖与饲料, 2008(2): 84-86.

[29] 武建晔. 羊肉加工利用现状[J]. 肉类工业, 1996(9): 21-23.

篇4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E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伍海燕.中小学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6-20.

[5]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zwgk/zwtz/280773.shtml.

[6]马娜.英语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7]张屹,黄欣,周平红,范福兰,蔡园园.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X省16个市区的问卷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36-41.

[8]赵岩.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师,2015(S1):38.

[9]郭小娇.高等学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7.

[10]唐松林,廖锐.搭建城乡交往平台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5(2):32-37.

[11]杨志和.云计算:教育信息化转型的助推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9-12.

篇5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166-01

一、前言

我县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致力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倾力打造五大产业基地,引导广大农民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创建兰坪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在这个关键时期,农业机械的合理使用情况成为决定兰坪农业生产的关键点。

二、兰坪县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我县农业机械化装备的总量长年持续增长,机械化发展达到了全新的阶段。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应的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也得到了拓展。近年来,经济作物的加速生产,促进了农业机械设备的需求量攀升,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再走单一的道路,而是迈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

玉米是我县主要农作物,其生产过程中的农机投入虽然发展较早,其发展速度还是比较缓慢不适应农户的需求。目前,兰坪县把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列在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首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许多农机大户经过县农机部门的宣传和县有关部门的扶持,纷纷增加农机购买投入,率先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开展跨区作业,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2年该县玉米机收情况好过预期,农业机械市场空呈现火爆发展趋势,购销两旺的局面喜人。新推广农田作业机械有800多台,全县农机保有量近3500台。而这一令人欣慰的局面,离兰坪县全县农机水平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机械化的目标相差甚远。伴随全县农业规模化发展,这一差距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必将影响全县的农业生产和收益。

三、兰坪县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问题

兰坪县农业机械发展的前景仍旧不容乐观,在农机化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的过程中,总结了如下问题:

1.广大农民现实购买农机的能力以及生产需求两要素影响

农民的收入直接影响其农业机械的资金投入,而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对农机购买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故而这两要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兰坪县农业机械发展中就存在了忽视生产需要这个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形成了供不应求和有需求没有购买量的问题。

2.实现跨区域机收作业的制约问题

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全面发展农机的新要求。农作物的播种、收获都逐步走向现代化。可是农机必定是固定投入,农户对一次投入的效益回馈十分看重,利用作物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作业,提高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及购机者效益是农业机械水平提高的真正目的。而这种跨区域的联合收割,单靠农户自己联系找寻是十分困难的,县政府投入的人力和提供的相关信息十分关键,培养这样的跨区作业的技术队伍也存在技术参差不齐,施工能力不稳定等问题。

3、扶持政策与投资环境的问题

伴随粮食种植面积继续调减,势必影响到农业机械的发展。而全社会农业机械投资环境在逐年改善,造成了投资环境的好转,可是投资环境的扩大和复杂化也加重了农机发展的风险。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购买低成本农业机械,从事高产出农业作业存在极大的隐患。而伴随近年来政府的补贴和优惠的贷款政策,农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期望值逐年提高,对政策的有利索求越来越多。我国入世后,由于补贴政策的取消,机收玉米将会增加成本,价格因素将有可能对农机部门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农业机械发展缺乏核心产品

核心技术缺乏,高端农机产品空白,无法适应市场多功能、自动化的需求,不能适用各种复杂农业生产需要,这些问题十分突出。而且农机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联合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5.恶性市场竞争的影响

农机市场的潜在利益,引发了全县各个乡镇农业机械发展的强劲势头,在这大好局面下,存在严重的行业恶性竞争,不利于农业机械的长远发展。

四、解决农业机械发展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农业机械产业作为公益性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投入。基于农业机械产业发展具有普遍的公益性,可以在每个乡镇设立农业机械公益性技术研究专项资金,持续支持农机作业技术创新。

2.技术原理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结构原始创新研究。促进农业机械行业共性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由县政府牵头,围绕农用动力、收获机械等重点领域,加快建立一批相对独立性和面向全行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性科研创新平台,设立平台专项运行经费,支撑行业重大科研问题和项目的持续创新。

3.坚持引进来的方针,大力支持新型农机科技的引进和对外合作。在节约型农机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型技术、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引进再创新、对外合作研发、技术买断。

4.进一步加大和完善农机创新的支持政策。建立税收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农业装备企业加大对科研和自主创新的投入;在继续实施好农机购置政策的同时,逐步加大对农机新技术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补贴力度,鼓励创新发展。

5.加大农机先进制造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力度。受先进制造能力制约,我国农机产品普遍可靠性不高,但是受低价格、低利润水平的影响,行业企业又无力投入先进制造能力改造,建议设立农机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专项,提升产品制造质量。

6.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做好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建立农业机械行业企业准入制度,整体提升农机行业运营质量。

五、结束语

总之,农业机械发展需要县政府和农户共同努力,才能起到最好的推动作用,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现代化。只有把握发展中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才能促进全县农业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桂梅,于维霞,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寿光市典型调查为例,调查研究,2012年7月

篇6

[6] 王寒,陈通.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现状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7] 赵东艳.地理标志保护方式及在我国畜禽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禽业导刊,2007(8)

[8] 王笑冰.地理标志的经济分析[J].知识产权,2005(5)

[9] 申秋红.中国家禽产业的经济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10] 中华地理标志网http:///index.asp

[1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http:///was/search

[12]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http:///

篇7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23-01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发展也踏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也将在国际竞争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唯有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为此,就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的现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力度的加大,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农业化促进法涉及农机化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扫清了很多障碍,农村经济发展和地方基本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也为农机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我国加入了WTO后,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和合作得到加强,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引进,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为我国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供机会。很多国际企业还在中国举办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近年来, 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 取得了双赢的佳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逐渐提高。

总的说来国内农机业发展的势头较为良好,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 也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的提高。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方面,农业机械化也体现出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我国的农机装备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全部的市场需求。农业机械装备不合理,市场所急需的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数量较少,深加工机械、农田作业机械、大中型机械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具的整体功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低,过于分散,制约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区域上,南部高寒阴湿区和偏僻山区农机化发展水平低于北部地区。除此之外,生产成本和加工技术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生产的农产品在价格和品质上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缺乏国际竞争力。由于农机装备开发的难度本身就大,加之利润不高,导致很多大型企业对农机装备的研发失去兴趣,目前大部分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仍是中小规模企业。如此一来就使得我国农机装备制造行业整体呈现出研发能力差,行业管理水平低,整体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的状况。

针对这种状况,强化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持开发和引进符合市场需求的农机产品,培植大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迫在眉睫。创新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关键,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新技术、机具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深化农机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校、大型农机企业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机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绿色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步伐的推进,迫切需要农机装备低耗能、零排放。加之世界资源日紧张,燃油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我国农机制造企业将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增加产量的农机装备,以适应当下市场需要。

农机装备智能化和生产作业方式自动化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在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们必须通过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机装备上的差距,才能阻止国外先进的高智能化和高自动化的产品垄断我国市场,阻碍我国自主农机装备企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领域,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将科学技术成果迅速传播到各个社会经济门类。国外已有了一些比较成熟、方便我们使用的应用性成果,比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速自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次开发已得到符合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产品,为提高我国农业机械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而服务。从国际农业发展经验和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以及趋势来判断,我国农业绿色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趋势将会日益显著。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发展农业机械化仍然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主题。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带给我们诸多便利的情况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机具的研发和开发,提高劳动生产力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努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大国。

参考文献:

[1]伦冠德.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 农机化研究.2006(6):17-19.

篇8

中图分类号:O4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推动着我国各行业的发展。计算机在各行业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的发展也将不断的前进。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述

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念。所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指研究计算机应用于社会中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理论、技术、方法以及系统的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它计算机学生的组成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也是促进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的一个载体。通常情况下,计算机应用的分类一般分为数值计算领域和非数值应用领域两大类,这两大领域都具备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但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

2、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我国计算机的最开始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出现的,在这个阶段计算机应用情况还都是数值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主要都应用于国防武器的生产和研发方面。之后,从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逐渐向非数值应用的领域发展,其主要都应用于企业信息管理、工商业事物处理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社会经济等更多的领域了,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现阶段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服务行业、农业以及文化教育行业中了,同时计算机也已经走入到了人们的家庭生活中了。近些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网络技术也已经很好的结合到一起,这也大大的促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速度。

三、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

我国计算机拥有量、互联网用户、网站数飞速增长。我国计算机互联网用户、网站及域名“九.五”期间飞速增长。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有相对不足之处。

(1)发展中的成效。①农业科技领域:计算机在农业中已建成全国的农业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开通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每月颁布信息6千条,内容详查13万条,中国农业信息网每月点击已达1千万次。②文艺创作领域:计算机在文艺创作、影视制作中,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也很广泛。③医疗系统领域:医疗系统同时也需要计算机的辅助,如启动金为工程,辅助治疗等。④公安系统领域:公安系统网络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网上追捕逃犯,已抓获20几万逃犯,法院系统办公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⑤辅助教学领域:计算机的辅助教学,远程教育迅速发展,统计显示全国约10万多所中小学已经普及计算机课,一万多所中小学已建成校园网,67所网上大学。⑥日常生活领域:计算机在近几年的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和购物习惯上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便洁,工作更加的高效。

(2)发展中存在的不足。①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滞后:我国信息产业尚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发展与计算机应用对软硬件产品的需求。重大应用工程与大型应用系统所用的软硬件产品主要依靠国外公司,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②相关政策法规尚待完善:计算机应用、信息化的市场经济和政策法律环境尚待完善。③区域发展不平衡:国内计算机应用发展很不平衡,和地区信息化指数高低相差20多倍,互联网用户及计算机拥有量在东西部地区、大陆与台湾地区差距很大台湾互联网用户有540万,网民占人口比例达26%,连网主机85万台,企业有50%已开展电子商务,大陆开展电子商务企业不到10%。④我国计算机应用水平整体偏低:我国计算机应用水平低,上网企业与上网家庭数量还较少,企业信息化水平低。⑤与与市场经济的需求还有差距:企业管理体制、机制、管理理念与组织机构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采用信息技术尚缺少内在的动力、人力、财力、和物理。基础工作薄弱,信息技术人才欠缺,职工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2、存在的问题

虽然计算机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与此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首先,国家在宏观战略上缺乏相应的规划及技术政策指导。其次,计算机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电子商务标准有待加强,缺少相应的网络犯罪法律法规。再次,当前,计算机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计算机的普及率有待提高。此外,计算机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体现在东部发达地区计算机普及率较高,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计算机普及率较低。最后,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国家重大的计算机项目及软硬件都是依靠进口,自主研发的系统较少,缺乏竞争力。部分企业缺乏对计算机的足够重视,缺少专业的计算机人员。

四、计算机发展趋势

1、光计算机的各种优点

第一,光器件允许通过的光频率高,范围大,也就是所库存的带宽非常大,传输和处理的信息量极大,两束光要发生干涉,必须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和有不变的初始位相差。因此,同一根光导纤维中能并行地传输很多很多波长不同或波长相同但振动方向不同的光波,它们之间不会发生干涉。第二,信息传输中畸变和失真小,信息运算速度高。光和电在介质中传播速度都极快,但光和电不同,光计算机是“F我”导线计算机,光在光介质中传输不存在寄生电阻,电容和电感问题,光器件又无接地电位差,因此,传输所造成的信息畸变和的失真较小,光器件的开关速度比电子器件快得多。第三,光传输和转换时,能量消耗极低,尽管集成电路中的电流十分微弱,但由于集成度的提高,功耗仍然是个大问题。光计算机却不同,除了激光源需要一定的能量以外,光在传输和转换时,能量消耗却极低。

2、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的优越性在于它具有进行“平行”运算处理的能力。如果某人需要从一个有几百个办公室的大楼中寻找一份遗失的文件,用传统计算机的串行方式寻找就要逐个办公室去进行搜索,但是量子计算机能够按照某人寻找文件的条件和要求迅速“复制”出代表人自己以及与他自己相同的“副本”,同时进入大楼的每一个办公室进行文件的寻找工作,最后,其中一个“副本”找到了该文件。那时,除了找到文件的那个“副本”之外,所有代表某人的其他副本都将自动消失。量子计算机在寻找广播电台搜索地址方面的优越能力对因特网系统的发展具有很大好处。因特网的网址数据库很大,应用量子计算机进行搜索的运算速度优势将更为显著。如果要在1亿个网址中搜索某一个网址,应用传统计算机大约需要进行5000万次的运算才能找到该网址。然而,应用量子计算机大概只可能找到该网址。数据库搜索是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任务,所以量子计算机将对于大批量计算机数据的处理任务产生重大影响。

3、化学计算机

化学计算机在运行机理上,它以化学制成品中的微观碳分子作信息载体,来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储存。因此,它具有更小的体积,更快的运算速度和巨大的计算机能力,其信息传输速度甚至有可能比人脑思维速度还要快若干倍,具有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

4、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具有生物活性,能够和人体的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能够与大脑和神经系统相连,这样,生物计算机就可直接接受大脑的综合指挥,成为人脑的辅助装置或扩充部分。

5、人体细胞吸收营养补充能量,因而不需要外界能源,它将成为能植入人体内成为帮助人类学习,思考,创造,发明的最理想的伙伴。另外,由于生物芯片内流动电子间碰撞的问题可能极小,几乎不存在电阻,所以生物计算机机的能耗极小。把生物学和工程学结合起来制造生物计算机已不再是天方夜谭。

五、结束语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为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同时也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非常的前景,相信未来计算机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清.浅谈我国计算机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

[2]龚炳铮.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自动化博览,2003.

篇9

活性炭的原料主要以木炭、果壳、优质煤等为基本组成部分,界属于微晶质炭素材料,具有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双重特征,已成为目前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典型代表。自进入活性炭工业时代后,活性炭年生产业绩已经突破了20万吨的限制,生产制造企业也已达到600多家,为我国工业文明奠定了有利基础[1]。针对活性炭的应用范围,结合活性炭评价指标及测量手段,明确活性炭质量的优劣性具有现实意义,强化活性炭检测力度已成为当下诸多制造企业的必备途径,这对日常生产活动具备实际辅助作用。

1 目前活性炭检测方法的现状

活性炭(活性碳黑)作为无定形碳的关键代表,以石化行业、水净化及污水处理、电力行业等为基本应用领域,活性炭应用范围、种类用途也正在不断扩展,为相关生产制造企业带来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活性炭检测方法存在不完善、不统一等问题,偏向于依据活性炭性能指标来完成质量优劣评价工作,检测监管机制尚未规范化。在基础的活性炭检测中,由于不同国家检测方式的差异性,检测所得结果也呈现千差万别的状态,比如:美国的检测方式以水工程协会粉状及粒状活性炭标准、ASTM活性炭测试标准为衡量依据、俄罗斯则以活性炭的水分、灰分、PH值为考量指标、我国则侧重于活性炭国家标准及企业标准的测定效益[2][A1]。面对不同的检测标准、国家规定,在不同的测定环境、应用范围及其他条件下,常规的应用内容难以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如:可溶性有机物、腐殖酸、金属含量),拟定国际标准化、市场规范化检定标准,避免检测数据的误差问题,这对活性炭检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实际作用,也已成为目前活性炭应用行业的重要测定指标。

2 针对检测现状提出的几点发展建议

2.1 结合检测标准,完善监管机制

在《中国超级活性炭行业发展监测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2022年)》中,针对目前活性炭行业的发展问题,以专业化的评估标准、市场化的投建规模,为完善活性炭检测方法及监管机制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结合活性炭检测方法现状,依据活性炭检测标准要求,采取“就近原则、实践优先”理念,吸取、借鉴其他国家活性炭检测方法的价值优势,共享活性炭检测资源及系数指标。以当前的JISK1474-1991、ASTM4607-1994、GB/T7702-1997等常见方法为例,依据碘化钾、碘的配比情况,从“炭样种类、碘吸附值(mg/g)”等方面来探究活性炭测定标准,在尊重不同测定方式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配比分值、测定含量),为其拟定统活性炭性能指标测定比重标准(突破依据性能指标评价质量优劣限制)。避免不同企业、行业的信息交流障碍问题[3]。此外,在电力行业、化工行业、环保行业的快速发展下,活性炭因其独特的吸附属性及载体特性,依据质量检测标准及监管规定,为相关制造企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保障,这也已成为日后活性炭检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依据专业需求,拟定检测方法

从各个国家关于活性炭检测项目的发展情况来看,活性炭检测常规项目较偏向于不同客户群体的制造需求,可从专业化、标准化的规定需求方面入手,注重活性炭检测方法的综合利用,达到检测方式与检测标准的统一规划效益。目前,在制药、农业、国防等各个领域,各国活性炭生产制造企业的新型产品也随之应运而生,比如:日本的ABS值、粒度200目、碘吸附值等活性炭测定标准,应用于工业标准―活性炭检测领域,从干燥减量、灼烧残渣、比导电率、密度数值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依据工业化标准需求及建设要点,为地方活性炭国家企业提供了便利生产及应用条件。与此同时,我国活性炭检测标准的设定较偏向于综合化、全方位特征,依据地方生产企业的实验需求、应用内容(如:纯净介质压损、水温膨胀曲线等设定),结合活性炭本身的吸附性特征,判定所载属性、活性炭工业的改革及专业需求(衡量未来发展趋势),成为活性炭工业激烈竞争趋势的重要表征,这对我国活性炭行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保障。

2.3 针对差异现状,引入S蒙璞

目前,活性炭已广泛应用于吸附气相、液相衡量物质的生产与制造领域,其中以防毒面具、防毒服装、空气净化等方面为典型特征,这与我国煤炭资源、木材资源具有直接联系。由于活性炭检测方式具有杂乱、繁复等特点,再加上规范化、完整性活性炭检测方法及其衡量标准尚未统一,对正规仪器设备的引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提升检测设备的利用率显得尤为关键(结合实验加工来拟定设计目标),比如:结合活性炭检测范围,利用表面积测定仪、粒度仪等专用设备,达到降低检测误差的目的。此外,在国内外关于活性炭检测方式的交流工作中,强化同行业的信息交流机制,可联合其他国家的专用检测设备及标准仪器,提升(缩减技术、交流壁垒),开展专用检测设备培训、指导活动(熟悉操作流程、缩减不同标准及检测方式的误差),为我国活性炭检测标准提供国际化研究辅助作用,以优化我国活性炭检测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活性炭作为日常生活应用较为广泛的典型代表,明确活性炭检测方法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其全面发展具有实践意义。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活性炭检测标准的不统一、监管体制的不完善,再加上国际化的检测方式差异性,活性炭检测方法及其应用标准还有待完善及改进,结合“检测标准”、“专业需求”、“差异现状”等实际内容,拟定规范化、标准化的检测监管机制,便于提升活性炭检测效益。

参考文献:

[1]石油化工科技期刊题录[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2,01:99-114.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研究背景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农业发展也会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我们应用长远的眼光,以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农产品加工业立足于农业本身,同时又扩大了农业的范畴。农产品加工业解决了农产品的“产而不销”的困境,扩大了农产品的销量,同时也会为农业发展开拓出新的局面,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国内研究

何安华认为加快农产品加工差别化形成,体现产业优势,扶持重点地区和产业发展。通过财政、金融行业、各种政策及行业间协会的倾斜等途径,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发展基础和优惠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带来生机和繁荣。

高越认为本文利用系统GMM实证方法,通过GS指标构建、VC、GC指标构建分析各种因素对农产品加工的影响。认为教育资金投入短期内对加工业发展效果甚微,研发技术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行业发展,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则会有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且效果明显。

葛毅强认为主要从农产品加工本身着眼,对生产链进行全面的研究,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目的。这也是我比较赞同的观点。

农产品加工作为一个永久发展的行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政策的出台来支持其发展,但要想农产品加工行业能够蓬勃发展下去,我们必须从自身着眼,从整个生产链开始,通过对每一环节的优化和提高,以增强我国在这一行业的竞争力,才能使农产品加工越来越好。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生产链的延伸,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农产品加工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做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得到保障。

(一)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现在农产品的种植大多数是“家庭联产承包”种植方式,各户没有对农产品种植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土地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应该对我国现存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估,根据土地状况和种植作物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规划,做到因地制宜,让每一种农产品都生长在最适合的土地上。

(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

优良的品种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一粒好种子才能长出好粮食。通过杂交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抗击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提高农产品质量不仅应加大对农业科研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应该加大对农产品育种科研的投入,培育出适合我国土地的优良品种。

(三)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

在进行农产品种植的过程中,自然条件的变化也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前农业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也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存在不可控性和风险。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推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降低非人为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例:运用恒温技术降低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无土栽培技术、自动检测农产品生长状况等。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一)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如今我国农产品加工处于发展阶段,很多企业纷纷进入农产品加工行业,但是企业规模小、缺少资金、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导致农产品加工品质量低、品种少。使加工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各地区应该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培养大规模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开拓市场、优化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结构,以带动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二)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

现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目前技术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生产上的优势不太明显,我国信息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较低,技术与加工业生产匹配程度不高,也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加工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加工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具体措施:(1)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该加大对加工技术的研究投入。可以通过与高校专业人才的合作或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发挥创新精神进行科研工作。(2)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农产品加工品种类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标准

目前我国对食品行I已经加大管理力度,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食品质量检测标准。通过对我国加工产品的检测,结合国外经验建立质量检测标准,根据行业发展和新产品的推出不断完善检测标准。例:增加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种类等。较高的检测标准不仅保证我国食品安全也有利于我国加工农产品的出口。对于打开国际市场,让中国的加工农产品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提出的“三农问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它不单单是关乎农民自己生存的问题,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出现,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发展紧密相关,

农产品加工以农产品为原料,通过应用新技术创造出新的产品,为农产品增加更多的利用途径,进而增加了农产品的销量,为农产品开拓了新的市场。所以我们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

[2]文学.我国农产品加工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1998,04:200-205.

[3]王化峰.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管理研究[J].农业经济,2011,03:35-36.

[4]孟宪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11:16-17.

[5]杨艳涛.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警源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157-162.

[6]何春辉,周发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的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10:34-35.

[7]陈坤杰,李石.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2,09:9-11.

篇11

以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为现实需求,进行基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的研究,对全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调研,准确把握咸阳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因素,探讨有机整合、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路径,针对咸阳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模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方案,为实现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

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优化升级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 其包括农副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饮料业和烟草加工业等,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 ,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 ,与农业依存度最大 ,与其它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

当前,咸阳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抢抓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机遇,推进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是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作为咸阳的传统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充分重视发展食品工业的战略意义,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陕西食品工业基地。

1 食品工业现状

近年来,咸阳市食品工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1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消费者多种需求、又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业。作为咸阳市传统支柱产业食品工业,当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从总体上说,食品工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较大成就,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11年,全市工业支柱产业共完成总产值16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食品工业实现产值236.8亿元,增速为37%,分别位居支柱产业的第三位和第二位,并涌现了一批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食品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产业经济的发展。

2 食品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行业结构上看, 加工方式粗放、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特殊人群食用的食品发展不够;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品种花色少、 档次低、 包装差, 产品更新换代慢, 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2.2 食品企业总体规模小, 生产聚集度低,产业链条短

咸阳市食品工业中中小型企业比重较大,处于食品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在总体的经济发展中,很难形成规模经济,缺乏明星企业。

2.3 食品工业技术相对薄弱,科技项目研发匮乏

咸阳市食品科技力量整体基础薄弱。从事食品工业的科技人员数量只占咸阳市总科技人员的9%, 且都集中在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

2.4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现有的检测人员大多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较低,因此,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偏低,部分监管机构尤其是基层的检验设备,装备落后监管技术力量薄弱。

3 促进食品工业优化升级对策建议

3.1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

对全市的食品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提高品质,开发新规格新花色新包装的系列食品加工业。并且利用咸阳市果品业,畜牧业等农牧产品的优势,树立整合产业资源的新理念,推进农村土地的合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实现规模化、企业化种植、养殖。最后,优先发展基础原料。充分利用农、林、牧、渔业提供的原料,扩大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产品品种系统化、专用化。

3.2 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力度

我省具有显著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实施、西咸新区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2011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的出台,这对科技创新迎来了巨大的战略机遇,政策及区位优势日益显著,为咸阳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区域,在更高平台、更大空间聚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增创新的产业发展优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科技创新资源是食品工业优化升级的直接动力,是其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定因素。没有科技创新资源,食品工业发展只能依靠相对充足的原料、廉价的劳动力及资本的追加投入来维持低效率的产出,难以为市场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种类繁多的产品。

3.3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

首先, 应该加强食品安全和环境意识,严格执行 《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严把产品质量关。 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卫生标准体系,选择合适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模式和措施,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贮藏到消费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

3.4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建立产业链联盟,促进资源整合

产业链联盟的目标是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创新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产业链联盟加强了企业间的信任,促进了技术和信息的交流,从而促进创新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联盟是产业协调发展的保障,产业链联盟使产业链各个环节联合起来,实现资源的相互配合、相互满足,各自的发展才有保障。

食品工业是咸阳的传统支柱产业,当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作为咸阳市传统产业之一,发展咸阳食品工业有着其绝对的资源优势,但也存在其规模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因此,咸阳食品工业今后的发展应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现有资源有效整合,提升食品行业的规模经济,打造咸阳名牌企业,走一条适合咸阳自身特色的食品工业化道路,进而带动咸阳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洁丽.车素芳.刘海燕.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11 期 P34-36

[2]徐飞,钮福祥,孙 健,岳瑞雪 建立地域特色产业联盟 促进徐州食品工业发展[J]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年第39 卷第6 期 P674-675

[3]肖建红,赵润华,洪名勇.西部食品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6 P533-536

[4] 罗强.王涛.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河北企业 2008.9 P48

篇12

一、第三产业理论概述介绍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激烈竞争的范围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谁在竞争中能够抢占先机,与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因此,当今世界经济呈献出“产业化”趋向和“三产推动型”的重要特征。从第三产业比重来看,三产产值与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大都在3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0%左右,高收入国家在70%以上。另据统计,全球500家大企业,前10席中三产就占7席,前10个行业257家公司,三产占59%,亚洲前10名企业中有9名为三产企业。也就是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1..企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国我连锁经营、超级市场、仓储商场等现代化流通业态异军突起,企业组织化程度和流通效率迅速提高,实现了经营技术共享,取得了较好的规模效益。

商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我国商品市场建设按照大市场、大发展、大开放的原则,不断调整市场结构,在抓好大市场、骨干商品市场上档升级的同时,积极培植新市场,逐步形成了一条以产业兴市场,以市场带产业滚动发展的路子。

加强行业扶持和引导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家政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存在的问题

1. 生产业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却集中于社会服务业,生产业处于落后状态,其具体表现为:现代物流业滞后,技术研发的市场化程度低,中介咨询服务业国际化程度低,职业教育为制造业输送人才的能力较弱,生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集团化程度低、规模小,对服务业整体发展的拉动力不够。可以说,解决不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问题,再怎么调整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也是事倍功半。

2. 制度因素制约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了追求短期的GDP 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一些地方通过降低税收、扭曲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的方式吸引外资,对外资长期给予优惠待遇,造成内外资待遇的不平等。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地方纷纷仿效,结果导致产业结构雷同,相同行业供给过剩,效率下降。同时各地为了保证本地区粗放的经济增长,排斥优势互补,没有形成差异性分工,也间接地影响到服务业要素的流动和分工聚集。

3. 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我国政府也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通过一些社会服务行业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第三产业中真正能够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就业的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未被挖掘出来。

4. 国际竞争力较弱

加入WTO 后,我国服务市场的扩大开放,吸引了国际上众多的服务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原先已经进入的公司也进一步拓展新业务,开辟新市场。这些公司大多是国际服务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具有雄厚的财力、先进的技术与服务管理水平、完备的营销网络以及深厚的服务理念。相比之下,我国服务企业无论是在组织规模上还是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四、加快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克服片面认识,树立新的产业观

克服只知道工农业是产业的片面认识,树立现代产业包括有形产业和无形产业的新产业观。第三产业概念反映的是全人类共同的经济发展趋势、产业兴旺发达和需求层次满足的顺序;第三产业生产的服务产品已成为世界生产体系中比重远超过工农业产品比重之和的重要部分。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忽视第三产业和服务产品的存在和发展,将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提高对第三产业战略地位的认识

通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的分析,可以理清第三产业发展的逻辑思路,促进其理性发展。从生产的动机看,人类生产为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赢”:生产者出售产品获得体现生产者利益的价值;消费者购买产品获得满足需要的使用价值。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按社会需要的质和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资源配置。对消费结构的研究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工农业产品的需求相对下降,对服务产品的需求相对上升。既然如此,就必须顺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趋势从事三次产业发展,在工农业生产有了较高水平发展的阶段上,投入大量资源重点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3.提高对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认识

不少干部由于对三产业日趋增长的发展趋势缺乏认识,观念还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物经济的旧轨迹上。但实际上,服务业因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生产消费的同时性、非存储性、非移动性等非实物属性,在生产上既与实物经济有很多共性,又有不少特性。因此,必须按服务经济发展规律来发展。就广东而言,要通过服务业体制创新和供给创新,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坚持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并举,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新兴服务业,实现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马智利、任秋蓉.重庆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商业.2009年第05期

[2]董玉辉.近几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概况.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第S1期

篇13

前言:对农产品进行货物流通是为了将价值从农产品物理性转移至购买者,在进行该经济活动时,主要包括农产品采买、递运、保存、再运输、包装、销售等环节,通过该经济过程,农作物价值实现扩张翻倍。目前,在该领域内,研究人员对农产品货物流通的研究角度多为宏观层面,而且对定量分析的系统度不够。本文参考国内外该行业现状,对该行业存有的纰漏进行分析,给予促进该行业健康性优化速度。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

中央当局对农业极为重视,施行的惠农政策也使我国农业进步势头迅猛。农业所得产品一部分农民自用,一部分要向外流通。农业物流需求度很大。但是,在我国,该行业不够发达,与其他国家相比,该领域在我国存在传输主体量少,行业层次低,缺乏规模性等问题。以下为我国典型的农业物流模式。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现有问题

1.成本过高

由于在该物流领域,公路运输为其主要路径,铁路货运不发达问题依旧没有得到优化,这使得该领域物流只能采用单一路径进行使成本过高。其次,在该工作进行中,所涉及的环节过多使货物被多次转移,使成本增高。

提及货物流通的本金,宏观的统计结果可以给我们清晰的答案,对普通调查数据分析可得,在我国GDP组成中,物流资金占其百分之十八,对该行业发展度高的国家来说,该领域资金仅占国家GDP的百分之九。若以这些国家为标准,我国已经超出很多。对此,在我国存有争议。我国相关学者对此进行情况采集,根据其分析结果得出,在发展的这二十多年中,我国的产业构成状况与美国其实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构成状况相似。因此,如果采用相同产业标准衡量,我国该领域的成本比重只比美国高出百分之四而不是百分之九。

2.损耗大

农业领域物流对产品的损耗较大,平均的产品损耗率使百分之三十,对果蔬等鲜活度要求高的产品的损耗率为百分之三十五,与美国相比,该领域的损耗率高出百分之二十八。引发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该领域的物流中,货物传输设备多缺乏专业性,分散化运输改革推挤速度慢,集装设备陈旧化,缺乏标准化管理。其次是冷链缺乏。我国农业领域物流缺乏冷链对接环节,对冷鲜产品的运输能力不足。在对货物进行冷藏运输角度来说,我国同美国等国家的差距大。例如,我国人均的冷藏容量是0.056立方米,美国为0.2立方米,法国为1.4立方米。由于我国农业产品冷运输效率低,所以,使其对运输对象的消耗率增大。最后是因为该过程中所经环节过多,货物转移次数较多,导致产品质量损耗。

3.增值力低

我国的农产品产量和最终对其进行加工所得产量的比值为等比,水果比值为一比二而美国的比例分别为一比三和一比四。我国对农业产品进行深度加工的技术落后,产品层次低,包装化程度不高,并且,深加工能力弱导致农业产品初级化严重。这些原因导致农产品增值化程度低。

三、我国对农业物流对策

1.减低成本

在农业物流发展中,我国要优化铁路运输力,构建公路铁路协同运输的农产品物流新模式。公路的覆盖范围决定了采用该运输路径的高成本性,而铁路是该漏洞得以弥补。在构建公铁协同运输结构中,要注重其时效性。应当降低运输本金,压缩中转环节,在发展新模式下采用农超对接的方法,使集中化程度提升。

2.降低损耗

对装卸装备要进行优化,使其机械化程度增加。例如,可以将涡轮式输送机、该载荷量提升机等设备进行农产品装卸。其次,还可以提升运输装备专业化程度,例如,可以将敞开式运输装备升级为封闭集中式,并且在运输中加入冷藏车进行运输。最后,可以将储存化解专业化。按照产品需求完善仓库多样性,建立特种仓库、可移动仓库等。

3.提升增值能力

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的深化程度,使农产品的深化性增加,提升整体农产品传输水平。

四、我国农业物流发展趋势

1.园区主导

该模式与传统物流有所区别,告别单一化,采用将交易、休闲等多方元素进行综合,实现业态多元化,在该园区内,包含多个其他产业。该区域具有生产及城市职能,将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产业模式。

2.电子化

农业物流电子化是该行业倾向的一个方向,在该行业中,开通具有电子性的第三方平台,该平台不作为交易方,靠交易佣金的收取和宣传费用的收取进行收益,在相关费用收取后,为客户提供相关专业化服务。在农业物流方面,通过该平台可以进行货物匹配送达,交易资金在第三方保存,使交易风险降低。该模式在我国已经进行推广。

结语:提升农业物流质量能够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提升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可以使提升对城乡居民的保障。但在我国,该行业不够发达,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传输主体量少,行业层次低,缺乏规模性等问题。应当降低运输本金,压缩中转环节,在发展新模式下采用农超对接的方法,使集中化程度提升。只有解决好以上问题,把控好其发展趋势,才能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世界性优势。

参考文献:

[1]施先亮.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07:25-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