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风险与控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民间金融也是金融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肯定也会受到金融体制的影响。随着金融系统的不断发展,正规的金融部门也逐渐得以扩张,但是民间金融由于体制性的歧视则长期被处在隐蔽的状态当中,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1.2政策性风险。
主要指的是因为宏观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监管政策等政策环境的变化给民间金融带来的一些风险。比如说,货币政策在金融调控中的作用也是日益凸显出来,也使得对银行资金非常敏感的民间金融面临着突出的政策性的风险。
1.3信用风险。
我们从民间金融的形式也能够得出,民间金融其实存在着很大的信用风险的,借款者一旦背信弃义了,违反当时的约定,甚至是出逃避债,贷款者的资金将会很难收回来。
2民间金融组织内部的风险控制
加强对民间组织金融规模的有效控制,加强民间金融内部的制度建设,能够使其始终处于可控的范围当中;加强对借款对象全面严格的审核,多进入一批灵活的高端人才等的方法,以此来提高民间金融自身风险的控制能力,保证资金能够照常收回。
3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
要想让民间金融将其应有的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第一,政府部门对民间金融需要转变看法,要以正确的姿态来看待民间融资,要对一些发挥积极作用的部分民间金融给予积极的鼓励与支持,并且还需要对其进行法律规范,为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构建一个较好的大环境。第二,也要适时地引导民间金融逐渐转向正规的金融上来。再次,还需要政府部门在金融监管部门设立专门的民间金融的监管部门,适时地出台相应的借贷登记制度,对民间金融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还需要时刻关注民间金融利率的浮动情况,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出利率浮动的管理制度。此外,除了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还需要促使民间金融加强行业自律度,也需要成立内外监督相结合的模式,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其健康发展的。此外,对民间金融的不同形式也是需要分类加以监管的,对于一些以非法集资、放高利贷等为最终目的民间金融组织要对其严厉遏制与打击;对利率为零的民间借贷行为不要给予过多的干涉,促使其发挥出对中小企业与个体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对介于零利率与高利贷之间的借贷行为也需要根据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与规范。使之向着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4对非法民间金融活动要加大打击的力度
要从法律上明确界定非法吸收公众的存款、非法集资以及正常民间融资的界限,可以允许民营中小企业和其他类型的经济组织用以吸收股本金、职工内部集资等的方式进行融资。因为非法民间金融有很大的风险、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而且还会对正常的金融秩序带来不良的后果与影响,要想消除其负面效应,则就需要借助法律的武器对其进行取缔政策,并且采取包括行政手加经济手段在内的一切措施对其进行彻底的打击,保证民间融资运行在正常的轨道上,提高民间融资的信誉度。
5政府要承担一定比例的风险,让民间资本都能够安心进入到金融领域
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领域投资到中小企业的风险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还不确定,但是小额贷款公司又难以转制成为村镇银行,这一因素也是制约着民间资本利益受损的风险之一,假若政府能够及时地承担一部分风险,而且还能够承担未来的一部分损失,或者是通过财政拨款适时地“救济”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压力也会相对减轻很多,而且也会尽量按照政策的要求、标准多切实地去考虑中小企业贷款的真正需求了。
1.1金融风险的来源
金融风险来自于多个层面,其影响因素众多,但其主要诱因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市场风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金融市场受国内外经济影响十分明显。在国内,经济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长的内动力不足,特别是房产泡沫掩盖下的经济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开始突出,国内金融风险不断增加。在国际上,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连绵不断,致使国际金融市场热钱涌动,曾一度“成就”我国的经济,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一旦国际热钱抽离中国,我国将出现巨大的金融动荡。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风险。第二,经营风险。受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国家政策、汇率、金融业的发展等多方面影响,金融活动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在经营过程中,金融风险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上升,金融活动的收益性更加难以把握,经营风险在不断扩大。第三,技术风险。随着现代企业电子化、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手机、电脑等交易平台日益被广大的经济主体所接受。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病毒软件、黑客软件日益隐蔽和危险,增加了金融活动的泄密可能。同时在金融交易中,超负荷的承载等问题也会引起网络中断、操作无效等问题,导致金融活动的失误,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造成金融风险的加剧。
1.2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首先,应加大对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比如对客户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其次,做好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再次,加强金融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涉和控制,促进金融活动市场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和健全。总之,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谨慎的管理原则,增强业务能力,最大可能的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2.财务控制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上市企业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财务控制对企业资金的投入和收益有积极的意义,是确保资金投入正确性的关键,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益。首先,财务控制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对企业决策做出了客观评价。其次,财务控制可提高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再次,财务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信息化、科学化及内部控制能力。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上市企业,自身的矛盾不断凸显。实践证明,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做好财务控制对减少和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有重要意义。
3.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和对策
在金融危机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也在不断完善。
3.1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
首先,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及财务控制的认识还不足,企业财务控制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还不够健全,方法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后,大部分企业财务控制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企业深刻认识到资金链对企业生存的重大意义,资金的运作从争取利益最大化变为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运行。同时,企业对财务控制方向的调整在金融危机后变得更有针对性和规划性。大部分企业将风险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的实施目标,有效地进行金融风险方面的分析和管理。然而,以上转变尚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财务控制缺少长期的、有效的机制,且相应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无法看到财务控制的具体效果。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健全,太过单一。其次,企业财务控制的实施不太理想。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之下,我国的财务控制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财务控制的环境尚不理想,企业内部组织框架尚不完善,一些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深刻体会财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金融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致财务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财务控制的内部信息交流体制不健全,企业缺少统一的、能有效操作的财务管理交流系统和制度,对于市场风险、业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总之,信息交流体制的不健全不但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还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第三,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够,一些建议难以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且企业对财务控制的监管体制还不完善,财务控制的效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客观的、公证的认知。
3.2完善财务控制的措施
为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必须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遵从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减少企业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首先,完善财务控制环境。企业高管应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财务评估在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确保企业各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他部门高管对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实施恰当的授权、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企业上下应充分认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提高财务部门评估风险的能力,加强其对金融风险评估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和培养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风险评估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再次,完善企业业务流程。一方面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使各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在本组岗位努力奉献,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另一方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能更好地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确保在金融波动中,企业资金的稳定、安全。第四,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信息是现代社会企业竞争的关键,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可以促进信息分析的全面性,提高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增强了企业的防风险能力。此外,确保财务部门的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的泄漏,提高财务部门地位,对其发现的管理缺陷能及时做出回应,减少企业损失。第五,培养专业的人才负责金融风险管理和财务控制。一方面,金融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企业经营任务,金融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选择专业的人才,才能在管理中依靠敏锐的直觉和科学、专业的分析,实施最有效果的管理,使企业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减少企业在金融动荡中的损失。另一方面财务控制的专业性很强,对业务能力的要求也很高,而且资金是企业的命脉,作为企业的把脉人一定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人员选用上绝不能马虎,选择有实力的人员管控企业财务,使企业资金的运营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专业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稳定企业资金流,确保企业在金融波动前能有效的预知和防范。第六,增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再好的政策没有执行就是空谈,再好的方式、方法,没有执行就看不到效果。因此在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必须增强其执行力度,才能确保其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3日
一、导言
在普惠金融下,首先最关注的是人们的利益最大化,怎样才能使人们的利益不受损害。普惠金融深入到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在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利益。为此,风险控制测算人员要及时提供相关可靠信息,让人们得到真正的实惠。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确实不是个好消息。现在人们也在不断地走向金融,跟进时代,但也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人民收入的多少也与风险控制息息相关,人民收入的增加,对于社会的稳定极有好处。因为如果一个人的收入增加,当他进行投资时,他所能接受的风险也会大一些,承受能力也会加强。低收入户的风险抵抗能力往往要弱于高收入户,这也是必然的。
银行是风险控制的出发点,也是为人们提供指导的一个标杆。因而,银行必须做好自己的风险控制,提供准确的信息,让普惠的好处走遍全国。当然银行自身也要加强人才培养,走专业化道路。
二、风险成因分析
在数字普惠金融下,绝大部分普惠金融的数据都进行了数字化、标准化,这在很多方面增加了普惠金融的明确性、透明性。让人们得到了普惠金融所带来的好处和利益,普惠金融标准化、数字化让金融福利走遍千万家。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普惠金融虽然能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存在很多风险。出现风险的原因在于人员对相关风险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还有就是没有把理论与风险实际的情况相结合,没有把风险与大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风险计量人员没有预测风险的潜力。故而会出现风险计量问题、准确性问题等多方面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以稀缺资源作为生产的企业,随着资源慢慢减少,企业将会面临生存不下去的危险,而国家对于这部分企业是没有资金和政策支持的,企业要想发展下去,必须要转型,让企业不再过多依靠稀缺资源,而向再生资源发展,但这需要企业的创新以及技术的提高,进而减少企业的风险。测算人员故意报出有偏差的风险水平以及不准确的风险数据而θ嗣遣聘辉斐伤鹗А3闲盼侍馔往与道德问题相联系在一起,由于人们的思想普遍比较理性化,因而在不断追求自己的财富最大化、价值最大化。没有利益的吸引是不会进行理性投资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就会忽略社会的利益最大化以及他人的利益。而当每个人都过于理性时,就很难做到不使别人利益受损时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社会就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往往此时并没有达到资源最优配置。
一般企业诚信度越高,企业向社会筹资,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也相对容易些,在人们心目中的信誉还是比较高的。对于诚信度高的企业,风险相对来说会较小一些,人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资金投放到这些企业中,以此来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诚信度高的企业会形成一段时间的资金过剩,形成资金剩余。资金多的企业资金周转率较高,财富的再生产能力较强。对于诚信度较差的企业而言,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较差,人们不愿意把资金投放到这些企业中。因为他们担心资金投放进去以后,没有获得收益,反而会使自己的财富损失。这样的企业筹资困难,因而只能以较大的收益率去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收益率比一般企业要大得多,但是风险也高得多,要想获得高收益必须承担高风险。企业资金周转率比较慢,企业随时都面临倒闭的风险。诚信度高的企业资金集中,会抓住时间增加生产,扩大规模,因为由于诚信的作用他的资金会得到及时的补充,对于稳定地增加生产是有利的,因而他发展的机会就会越大,发展潜力很足,最后达到此时期最优状态。而诚信度差的企业,资源稀缺,资金链随时都会断开,企业发展很不稳定,经常会停工停产,会付不起员工的工资,企业只能减少员工,缩小企业规模,以保持企业的存在,等待最佳发展时期。
三、风险控制与管理
(一)金融风险控制知识法则。金融风险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风险控制极其重要,它是风险控制的起源、根基。在知识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出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的预测。目前,大部分金融服务公司对于风险控制人才是稀缺的,企业不得不花费高成本去培养一个为企业服务的风险控制人才。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企业处于两难的选择局面。例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如果花成本去培训风险控制人才,等培训完具备相应的技术后,如果企业没有高工资作为吸引,那么风险控制人才会被工资相对优异的竞争对手挖走,这样对企业极为不利。但如果在培训之前先与需要培训的员工签订协议。比如要求培训结束后员工必须留在企业工作几年以后,再让其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如果违约,培训的员工不仅要支付一定的违约费,而且要保证不在其产生机会成本的竞争对手企业工作(其竞争力至少大于该企业)。但员工在工作时,也会产生委托-问题。就是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他获得的利益是建立在牺牲别人利益的基础上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员工不完全按企业的要求工作,这时并没有对风险控制有实际的效益。
(二)风险控制收入策略。对于低收入户来说,一般要保证有正常的生活水平,生活要有基本的保障。如果所获得的收入只能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他便不会有多余的收入来进行投资,因而对只能维持生活的低收入户来说,有没有风险是无关紧要的,因为风险对他而言是不存在的。所以国家要努力提高低收入户的收入,以此来激励他们进入到投资的行列。对于中收入户而言,他们会有多余的收入来进行投资,但如果他们对风险分析不够成熟,他们不会轻易投资的,除非是冒险主义者。因而对他们要有正确的指引,让他们享受到福利,这也是普惠金融应有的作用。中收入户也会担心自己的收入受损,进而让自己变成低收入户,甚至更差,只能维持生活,这是糟糕的。中收入户比起低收入户,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会大一些,因而投资活动也比较多一点。他们损失一点要比低收入户损失带来的伤害小得多。所以,高收入户可以说是抗风险能力最强的,他们有最好的决策,有更好的消息来源,有可靠的投资渠道,所以他们越来越富有。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更应该努力提高低收入户收入,对高收入户适当增加税收,减少贫富之间差距,让人民大众都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福利。
(三)风险控制银行策略。对银行而言,风险控制是首要的,因企I与企业之间的金融活动普遍存在,难免产生金融风险,风险存在将会带给企业。我国的银行必须考虑风险控制的测算问题,应该主动客观地把握风险的变化情况。应根据自身的经营能力、经济软实力、文化程度比例、企业人员团体合作精神、项目的推广程度、企业政策可行性、员工收入能力以及相关技能培训进度与实用情况等方面的测算。最重要的是企业员工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这些对银行自身机会成本的减少与利益最大化具有极高的影响力,有效适度地运用这些技能,有助于银行提高竞争力,对降低金融风险有极大帮助,风险具有粘性,大多银行都是对金融风险认识不足、控制不到位,所以才导致银行倒闭。而有的银行拥有侥幸心理、缺少市场经验,没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调查没有充分进行到位,这也是失败的原因所在。只要认真进行风险控制与测算的数据处理,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正确的风险控制体系,有正确的指导方向,及时积极参与各项指标和缺点进行改善,反复研究,不断提高自身抵御风险能力,拥有正常心理、理性思维,以平常心看待,不急进,平稳有序经营,才能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合理利用风险控制工具。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认识风险成因以及其性质,对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到风险控制的策略。
知识法则重点突出了知识与风险控制的直接关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理论基础从一个方面影响风险控制,他们之间成正相关关系。一般理论与实际结合越紧密,风险控制能力越强,理论与实际结合越薄弱,则风险控制能力越弱。要大范围提高人民理论基础,必须从基础做起,扎实做好学习理论的工作,教育是关键,培养人民风险控制整体意识,提高全民风险控制能力。
收入策略主要把人们按收入分为几个等级,分析收入与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显然高收入群体对风险是缺乏弹性的,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是相当高的。因而收入的一点损失影响较小。而低收入群体则不一样,那点损失占收入比重较大,因而对他来说影响较深,所以做决策时会相当谨慎,他们的承受能力比较小。因此,要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收入,让他们更能有效地利用资金进行投资,有助于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提高,让金融风险成为他们为赚取利益的工具。
基本上所有的金融活动都与银行有关系,因而风险控制离不开银行,也不能没有银行。银行必须要做好自己的风险控制体系,要有专门的控制团队,专业的训练。银行的信息有时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利益损失问题,要体现到一个普惠的作用。为人们指引投资方向,提供微小投资帮助以及普及风险控制理念。银行制度体系必须完备,分工要合理、明确。杜绝非法金融行为,树立银行良好的形象。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璐.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5.
[2]丛雅静.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研究――基于ECM模型[J].调研世界,2014.6.
在我国金融体系架构中,商业银行拥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发展过程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推动了人们对资金管理过程认知度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强化商业银行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确保其健康高效发展,对于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现行商业银行存在的金融风险
(一)流动性指标风险。流动性指标直接影响金融管理过程的效能。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对流动性指标的认知匮乏,在开展金融活动前,没有制定详细的流动性指标数据,这就导致其在经营活动缺少对应的参考资源,导致其经营活动出现无序性。在没有流动性指标的前提下,一旦商业银行的金融活动出现意外,其对应业务及管理人员将无法有效处理,更不能及早发现问题,进而让管理缺陷不断深入,逐渐影响了其长期发展潜力以及在经济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虽然部分银行也开始重视流动性指标对于其金融管理工作的作用,并制定了对应的指标数据,但是,相关操作人员却没有在各项管理工作中让流动性指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现象对于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负面作用。(二)盈利性管理风险。盈利是商业银行得以发展的核心基础,作为一种常见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各类经济类活动中,盈利与损失均有可能存在,而这一现实场景,就要求银行对那些可以盈利的活动进行相关管理工作,使其不出现其他问题。但是,在商业银行的对其盈利项目进行管理时,各类外界因素会对其产生不可预知的干扰,这不仅仅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被缩减,同时也大幅度提升其金融风险。当前,各个商业银行在进行相关管理工作时,对于其利润本身数据过于重视,而盈利性管理工作却很少进行,即影响了其综合发展,又在无形中提升了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为整个金融提下埋下安全隐患。(三)互联网金融风险。近些年,互联网与信息化成为时代的主题,其高效快捷的场景应用模式,更是受到各商业银行的欢迎与好评,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与动力。在这一进程中,对于互联网模式下的各类金融业务,也需要进行强化管理。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在基于互联网模式开展各类金融活动时,没有重视其管理工作,导致问题频发,金融风险更是频频出现,同时,相关业务管理人员也没有对这些风险进行及时处理,导致这些问题被迅速放大,这不仅仅会影响其当下各项业务的展开,更会削减其长远的发展潜力。(四)财务管理人员风险。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其综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旦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某些问题,就很容易导致其所对应的商业银行爆发金融风险。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因素在于人,相关管理以及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并没有跟上当前社会金融活动的发展步伐,而且也没有严格按照各项要求开展其管理工作,缺少相应的风险观,完全凭借本身的意识进行其日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人员的态度无限放大了金融风险,使其极容易出现非常严重的经济问题。
二、对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内部控制方式
(一)强化流动性指标的指定并严格实施。在商业银行的日常金融运营中,会出现大批量的资金转移,而这些资金通常被称为流动资金,其对于银行日常运转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金融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发展水准,相关金融管理人员需要制定详细的流动性指标,为流动资金的合理运用提供支持与参考。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盈亏状况需要其自行承担,其贷款比例以及资产负债状况对其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所以,对于流动性指标的确立也更为紧迫。流动性指标需要对商业银行的各类资金流转状况有着详细的展示与规定,重视贷款总数与存款总数之间的对比状况,为确保盈利的提供有力的支撑。与西方国家完善的金融体系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领域仍然有着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在金融管理方面,差距更为明显,所以,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在确定其流动性指标时,需要综合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流动性指标规范。(二)提高对盈利性管理的管理力度。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中,其信息化金融体系业务已经逐渐超过了传统金融行业,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信息化自身的作用,而是商业银行在全力提升其盈利水平的工作中,出现了大量财管管理问题,所以才让互联网金融优势更为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各个行业面临着体系升级的时代需求,这也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出现缩减,改变原有粗放式管理模式,积极寻找更有有效的金融业务手段,丰富盈利方式,最终确保其整体利润不受到影响。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对其成本支出,尤其是信息化业务方面,需要在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予以有效的控制。对于财务风险的管理,不能单纯依靠财务部门,商业银行在明确财务风险的管理作用的前提下,调动各个部门进行协调,从各个方面降低各项金融业务成本,明确相关责任人,对于信息化成本控制方面,组成专门的负责团体,实现对其全面了解与掌握,如果出现相关成本损失的金融事故,对应的责任团队需要承担责任,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进而推动并确保商业银行各项金融业务成本的控制工作。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体系健康运行的关键,有法可依更是确保金融业务开展的前提。商业银行在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前提下,制定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并不断学习,推动其相关制度的优化与升级,让相关制度可以更好的保障金融管理工作,真正起到削减财务风险的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还要对其客户结构进行调整,确保其流动资金的稳定与高效。(三)强化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互联网金融虽然极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提高了各类金融风险的爆发几率。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给整个市场带来的风险,更是不可估量,例如P2P类网站,虽然在投资前,对应的商业银行也会对其进行相关的调查,但是,这类网站数量非常庞大,大小不一,内容更有着随机性,给工商部门进行相关记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让一些不法之徒钻了这些随时都存在的漏洞,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对社会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知,对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信誉与口碑等等各项因素,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核,让不法之徒失去其活动空间,确保商业银行自身的金融安全。(四)培养并建立具有专业素质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团队。人才队伍的作用,在整个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相关管理人员的素养与水平,将会直接决定其是否拥有处理各类金融风险的能力,更是决定着商业银行自身是否拥有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在传统模式中,很多商业银行没有对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建设,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更是严重匮乏,无论是银行自身还是对应的财务管理人员,均无法对金融风险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掌控与预防。在当今社会,互联网金融极速扩充,商业银行所要面临的各类金融风险更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培养并创建具备专业技能的财务风险管控人员,对于商业银行自身规避各类金融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风险管理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银行认识到这些人才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与未来发展的潜力。
三、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商业银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时刻面临金融风险,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将会直接影响银行的长期发展潜力。因此,商业银行需要真正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其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建立拥有专业素养的风险管理团队,实现对金融风险的优化处理,改善其金融体系健康程度,最终不断提升其盈利空间与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张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及风险防控措施探讨[J].中国商论,2019(21).
现今普遍地认为,核电技术是唯一能够证实的并且可以以基本的负荷方式来实现大量提供电力,也就是说既没有空气的污染,或是说不会发射出温室气体。虽然诸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等也较为环保,但是我们无法保证的是带基荷能够长期而连续地运行。有人做了估计,2020年时中国的电力装机的总量或许能够达到15亿千瓦。如此算来,2030年以及2050年会是多少?据大致估算,即使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中减排的目标,“8.9亿的装机的容量对中国火电来说会达到一个峰值”。 那么,到2050年的中国,核电项目在电力的配置中份额,与世界的核大国做相比会仍然偏低,完全不值得我们来沾沾自喜。中国的核电事业应当规划更为宏伟的目标。
一、核电建设前期风险总述
风险,是任何事业未来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来实现其目标的重要影响。而在我国的核电建设事业中,在商务的合同签订、投资的计划、设计的核心、技术的接口、采购设备、施工的调试、工程的管理方面等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另外,除上述的这些风险以外,我国的核电建设事业普遍地存在这劳动力的短缺、招标的风险、承包商的管理的风险方面等等的诸多风险。下面,就金融和财务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
二、从总体分析核电建造前期金融风险
来自华盛顿的报道,各个核电厂运营的成本普遍较低,但是建造的费用却十分昂贵,现在的核电厂的生产电力的费用较煤或者天然气的火力发电厂的生产电的费用便宜得多。但新的核电厂前期的建设的费用极有可能非常的惊人,大概为几近全部的股票价值。例如,在核电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费用的方面,较其他的发电技术做比较,建造的成本已然成为了核电厂之间竞争关键。但费用的前期预算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会有人在今天做预算来建造一座核电厂费用大约为50亿美元,而也会有人做预算是2022年来建造一间有着两座反应堆这样的完整的项目则要260亿美元。
三、核电建设前期资金预算管理
资金预算的管理是一个企业的资金日常管理的工具,通过资金的预算管理,能够明确企业的目标、管理的控制以及更规范自己的企业。对于正处于建造前期的核电站,国家所批复的项目的概算是你的企业所进行的对投资的控制、编制的预算的依据。对于核电建造期,应该有目的地建立起三级的费用的控制以及管理中心,构成企业自身的预算体系。其中应该包括的是预算编制、预算的批准、预算的执行、预算方案的修正、预算的评估等方面。另外,对于资金的之处与统计、分析也极为重要。费用的之处情况必须要在定期的时间内进行统计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对各支出费用的实际情况做跟踪。费用之处的统计项目一定要与费用的预算、承包结构、合同的价款等保持一致,这样有利于统计、对比以及分析研究。同时,必须对实际支出较高的项目费用做预警程序,要组建专门且有力度的管理小组,及时分析较高额份的支出情况,并作出纠正,还要定期将核电建造期的资金情况定期做报告汇总。
四、核电建设前期资金的综合管理的目标
1、充分地满足核电建设的金融需要。核电项目的总体目标是“质量要好、投资要省、工期要短、效益要高”,强力有效地金融财务保障才是确保建造工程如期完成,如果拖延工期,不但会使建造成本大大增加,更损失较大量发电的收益。所以充分地满足核电建设金融需要是金融管理的基本保证。
2、尽可能降低成本。核电项目的建造成本极高是制约各个核电站发展的因素之一。通过下调核电建造价格的各方面需求的协作配合,是从根本上降低成本的方法。
3、金融风险的控制。核电建造的融资必会涉及资金汇率以及利率的风险问题。现今,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增多,也为各个企业金融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地工具,也是投机事业的工具。然而也为大型企业和公司的金融管理的要求大大提高。金融风险的管理的中心性活动的目的是减少或者降低和其项目密切关联的风险,却并非从中获取暴利。然而投机事业其目的恰恰相反,其中心是为了承担较大风险为代价来获取高利润。但是,这样的风险和利润都不是经营本身目的所追求来的,所以,企业必须搞清楚二者之间的差别,同时要十分清楚的明白自己企业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才不会是核电建设事业盲目。
4、灵活化且多样化的金融结构体系。在现今中国的市场中,核电建设事业的金融结构体系的能动性已经受到一定的约束。巨额的投资已是各个股东不得不按国家规定的最低注册资金去提供企业的资金。因此,就需要将金融结构有所优化,做到以资金的成本和筹资的效率作为标准,力争金融结构体系的灵活化以及多元化,而根据自身核电建设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注意的是内部的融资及外部的融资、国内的融资及国外的融资、长期的融资及短期的融资、直接的融资以及间接的融资,真正降低金融风险。
五、结论
在核电建设前期必须做好金融方面的预算和监督工作,尽量避免低价位竞标的现象的发生,并坚决杜绝腐败现象。要加大力度建设监管力度,包括设备采购阶段的监督、金融预算及支出阶段、施工建设方面的监督,成立专人监管组,减少或避免这些方面的风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2;F274 文献标志码:A
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抵押资产较少、财务透明度低导致中小企融资难的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提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它作为金融创新业务,不仅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方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供应链上的企业增加收入。供应链金融已成为我国银行、物流企业、供应链中的企业拓展经营业务空间、增强各自的竞争力新途径。目前国内深圳发展银行、工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都提出各自供应链金融的相应的方案。虽然供应链金融是多方共赢的融资方式,然而并不意味着供应链金融不存在风险。为了更好的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作用,有必要对供应链风险进行有效地分析和控制。
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时间不长,对风险已有的研究不多:杨晏忠认为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上企业进行融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存在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徐华认为不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存在不同风险类型。赵忠等利用分析融信用风险的特点,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杨凤梅等分析了我国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的两种风险: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提出了建立战略联盟控制风险;刘娱利用SPSS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出了影响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风险防范机制。
综合现有的研究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存在风险性、分类以及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尚没有文献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尤其是从整个供应链金融网络系统角度研究风险及控制。供应链金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中小企业都会选择与核心企业连接,这可能导致风险集聚,因此本文从复杂网络视角对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进行分析,从供应链金融网络结构角度研究供应链金融系统风险形成、传播及控制。
1 复杂网络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网络
复杂网络可以看成由一些具有独立特性的并与其他个体相连接的节点的集合,这些个体可以视为网络中一个节点,节点间由于某种关系相互连接视为网络中的边。复杂网络在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例如电路网、万维网、供应链网、社会网络等。由于这些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真实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不同于以前研究的简单网络,节点众多且它们的关系复杂,故称为复杂网络,它与规则网络以及随机网络存在不同的统计特性,最为著名的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
在供应链中占绝对优势的核心企业往往对上游的供应商先货后款,而对于下游的销售商往往又先款后货,因此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往往存在流动资金压力,传统的银行融资方式对于中小企业要求苛刻使其贷款无门。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解决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它是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依托,将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整合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的信息并对资金流、物流进行控制,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的融资服务。当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自身信用无法达到所需资金银行融资标准时就会寻找链上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充当担保的角色,银行依据该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的稳定性、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在本文中把供应链上的企业看作节点(没有考虑物流企业和银行),当某个企业寻找核心企业以获得银行融资时就认为这2个企业之间有边相连。例如,在供应链金融中,发电厂A的往往要求燃料供应商B先货后款导致这些供应商资金吃紧,这时B就会需找核心企业A,以他们之间发生的业务向银行申请融资,A和B之间就存在边相连。事实上燃料供应商B也是炼油厂C的上游企业,可以以炼油厂为C为核心向外辐射。在这当中,一方面可以为其上游原料供应商或进出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另一方面可以为下游的汽油、柴油、PVC等石化企业的经销商提供供应链融资。炼油厂的供应商以及销售商同样可以作为核心企业为其更小的供应商、销售商提供不同额度供应链融资,一直迭代下去就会形成一个以中石化、中石油等为总核心的,不同级别供应商、销售商参与其中的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以总核为中心建立供应链金融网络的子网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如果往外部拓展,一级经销商、零部件生产商也可以成为其上下游企业的核心企业,依次迭代下去一直到最小的销售商和供应商,最终形成整个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的融资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它改变了银行对单一企业主体授信的方式,而是对供应链上的各个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等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这种授信方式不仅链条环节长、参与主体众多、参与主体动态变化,而且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彼此之间相互依赖,这决定了供应链金融风险更为复杂,相互之间风险传递会风险更具破坏性。因此可以借助于复杂网络理论,从系统的结构角度分析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2复杂网络视角下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2.1供应链金融网结构特点与风险
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只要从贷款企业自身资质、业绩、财务特征、担保方式等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价,决定是否贷款以及贷款的额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违约对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几乎没有影响。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某个达不到融资要求的中小企业只要在供应链中找到核心企业,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不用对该企业进行独立的风险评估,直接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进行授信。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新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入网络,企业得到有效发展或破产后退出网络,新加入的节点选择度大的节点(核心企业)进行择优连接,基于退出机制的供应链演化模型研究表明这种网络是服从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特征。从直观上看整个供应链金融网络中,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与核心企业进行连接获得银行的信贷,这样在供应链网络中大部分节点度比较小,而少数核心企业有较大的度,所以供应链金融网络是具有无标度特性的。研究表明这种网络结构具鲁棒性和脆弱性的特征,具体来讲,当节点度很低的节点出现问题时,由于与其相连的节点很少,网络具有很强的鲁棒性保持稳定。当核心节点出现问题时,由于它连接的节点较多,受影响的节点较多,整个网络可能崩溃。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一旦核心企业出现信用问题,风险就会不断传导、放大和反馈,最终导致风险涌现。更为严重的是当核心企业地位发生变化时,核心企业可能隐瞒上下游企业的交易信息,出现有计划的串谋进行供应链融资,这样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从供应链金融网络结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处于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的核心企业连边过多,一旦核心企业受到风险的冲击,整个网络中受影响的企业会增多,网络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2.2网络中邻居节点的差异的程度与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网络某个节点直接连接的节点称为邻居节点。邻居节点的差异指的是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某个级别的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时受信企业生产产品、所属行业、经营活动等的差异。供应链金融的质押物主要有存货、应收账款、提单等,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如果某个核心企业所连接的节点差异度非常小,那么它所面临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产品存在无差异。一旦突发事件对某个行业产生冲击,邻居节点就会产生相似的冲击,那么这些质押物的价格可能下降甚至无法变现,这样不仅受信企业面临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核心企业在巨大担保风险下也会陷入困境。因此供应链金融网络中邻居节点越相似,整个网络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2.3供应链金融网络风险传播
在传统的企业融资中,即使企业因破产无法偿还贷款,受影响的也就是这家企业,银行的损失也是有限的,在供应链金融中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彼此依赖,风险会在会在网络中传播,使得与风险企业不相关的企业产生风险。依据SIR模型,假设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的企业有3种状态:A无风险企业;B与风险企业有相连,有风险威胁;C是无法抵抗风险而破产。假设有风险企业将风险传播给无风险企业的概率为α,从状态β变成状态C的概率为β即受风险威胁而感染风险破产。若α=1,在一个平均度为K的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破产而无法偿还贷款的的节点就会将风险传播给K个邻居节点,接着由这些邻居节点将风险传播给.K(K-1-2E\K)个节点(E为这K个邻居点之间连边数目)。随着风险的传播,一方面网络中受风险威胁的企业越来越多。风险会在整个网络中涌现,另一方面在风险传播中企业受到风险威胁后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使得企业不会因为风险而倒闭变成A型企业其概率为1-β,β的值缩小不仅可以治理本企业面临的风险,而且可以有效的阻止风险在系统内传播。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节点的度越大风险传染的速度越快,范围也就越大,整个网络系统遭受的破坏也就越大。
3 复杂网络视角下供应链金融风险治理
3.1绘制供应链金融网络的拓扑图
从以上的对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的内在结构决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不同于传统的融资风险,如果不能识别供应链金融网络的结构特性就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理解、治理来自系统的风险。供应链金融拓扑图可全面展示供应链金融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风险传播路径以及对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稳健性起着关键作用的节点。因此绘制供应链金融网络的拓扑结构图并应用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对风险进行分析、治理可以弥补传统对风险认识的不足,这将有助于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树立系统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思想。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比较新的金融服务领域、涉及整个供应链上大部分企业,不同的银行只能获得自身提供融资的企业间联系情况,因此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是一个难点。对现有数据的掌握分散,无法直接对系统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必须对这些零散的数据从全局角度进行整合,而这并非是一个银行或核心企业所能完成,因此由必须由专门的系统风险管理机构来负责收集、整理、分析网络中的数据,并进而绘制供应链金融网络拓扑图,从而有效的评估系统风险,制定必要的应对策略。
3.2以核心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控制
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不同的节点失败对网络系统的冲击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节点感染风险传播的范围也是不同的。在供应链金融网络中,核心节点的度较大,如果核心节点自身出现问题,不仅影响网络的稳定性,而且核心节点可能会把风险传染给更多的邻居节点,所以在风险治理的时候应该采取目标免疫的方式。银行要对供应链金融网络中的主体——核心企业的基本状况、市场地位、供应链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严格的评估,确定是否具有核心企业的资格以及风险承担能力,建立以信用评级为核心的准人体系对核心企业进行跟踪评价以减少共谋融资的可能性。在供应链金融中中小企业固有的高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银行往往将这些风险利用核心企业信用捆绑、担保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可以借助自身主体地位的影响力对借款企业的还款战略、借款动机、风险收益比率进行分析以拒绝不合理的授信担保,在已经授信融资的中小企业出现风险时,可以借助核心企业自身雄厚的资金以及风险处理能力,帮助中心企业治理风险,从而减少潜在风险传播的可能性,维持网络的稳定性。
3.3合理安排供应链金融结构授信
上世纪冷战结束后,发达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海外投资的扩张和金融工具的飞速更新,加快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虚拟经济在全球获得了无可比拟的高回报,资源大规模地一边倒地从实体经济抽出流入股市、债市、房市,推高世界资产价格,而虚高且不断增高的资产价格更进一步虹吸着全世界的资源,向虚拟经济部门集中”加之混业经营的多元化模式,极大的催生了虚拟经济的膨胀,金融创新过度,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加上金融市场作用扩大,产生了系统性风险,导致全球经济危机。
一、新型金融危机的发生模式
“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促使美国之外国家的经济繁荣,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世界低利率渠道而不是贸易渠道。低利率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投资和消费增加,从而使产品市场流动性充足,同时也推高了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指数,与此相关的证券化产品也大量充斥于美国国内和其他国家,进而使投资者的虚拟财富增加,但这种虚拟资产不是以生产和投资者均衡消费为基础的,而是资产市场流动性膨胀的结果。”另外,当今世界处于不对称状态,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对称,发达国家总会转嫁经济风险,因而发展中国家总处于不利地位。再加上金融工具的复杂性以及全球资本市场的连动性,使得原本只存在于某一经济利益体系的金融危机蔓延至全球。
“特里芬悖论”认为对美元的信任直接关系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架使这一信任难以长期维持。“新特里芬悖论”则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储备主要来自美国的赤字。美元本位制的现状,使得美元负债向其贸易伙伴输入,而中国是其现在主要的贸易伙伴。因此其又不得不以美元外汇储备来改善国际收支。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加重美元的贬值预期,使得发展中国家卷入其中。因此,“此次危机不同于以往的金融危机,它是‘全球新型金融危机’,是在非对称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次贷危机和以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缩水为特征的金融危机的混合体。”
二、发展中国家应对“后危机时代”的窘境
金融危机来临后,美国率先推出了应对其的重振措施,最主要的是在金融监管的改革上。由此看出,金融监管仍不失为控制危机的第一选择。发达国家面对已经步入轨道的金融业发展,其首要任务是保证它的安全。这与首要追求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不一。以中国来说,中国正处于建设金融体系的奋斗时期,秉承着效率优先的准则。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不得不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每一次变革。“在中国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信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资金带动大增长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基本模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受刺激经济的政策和“保八”的影响,2009年中国信贷总量陡增了9.59万亿元,贷款增速约为32%,创10年来的新高。”然而信贷激增会导致经济过热,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如何在效率与风险控制间找到平衡,是关键问题。
三、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措施建议
效率与风险控制的平衡,就是要为金融发展铺出一条轨道来。既然疯狂的虚拟经济如脱缰之野马,那么我们应该预先为其设定好马鞍,并对其全程监控。由此看来,制度设计和监管尤为重要。
var方法是目前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使用数学工具计算金融市场的风险,广泛应用与银行金融领域。某种资产或投资组合的var是这样定义的:在一段时间内,该项资产的价值损失(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不超过var的概率必须等于预先确定的值(即统计学上的置信度)。用公式表示为:p(x
另外,从此次危机的后果看,有一些金融领域的机构仍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例如汇丰银行。深层分析下来,主要归因于其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及内生的风险控制机制。客户始终是银行发展的核心,其可以发散出横向的全球化及纵向的多元化的业务。大多发展中国家都是国家主导型的金融,其资本难以回归到个人领域。因此,银行内部也应与时俱进,开拓新兴业务,分散风险。
最后,要审慎对待金融创新。因为过度的金融创新,给金融管制制度的更新造成负担,从而导致监管失灵,加大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出现后,有着严格假设条件和复杂理论结构的数理模型成为度量金融风险的主要工具,金融投资开始过度依赖数量化模型……也就是说,如果过度崇拜数理模型,以若干参数来完全描述市场风险的变化,替性的市场投资决策,必将导致危机的发生。”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尽量削弱金融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这样才不会出现金融工具滥用所导致的运作失控。总之要创新与安全并重。
一、公证业务提供法律服务具有预防金融欺诈,避免金融风险的效果
在金融防范方面,公证主要通过公证审查、服务、监督等加以体现。其中,公证审查能够弥补合同疏漏,对金融诈骗进行防范。通过对合同内容审查,确保内容完整、准确、合法、真实,从而避免因其在法律上存在缺陷导致不能完全履行或者不履行,从而提高履行的效率。审查当事人的主体资格,确保当事人的资格复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可以防止利用虚假主体进行的诈骗活动。对保证人和抵押人的行为进行相关审查,可以在确保担保能力的同时防止保证人、抵押人同借债人合谋进行虚假担保。对抵押物品需要进行认真核实,确保其登记情况的真实性,对其所有权进行评估,防止无效抵押以及重复抵押,防止诸如虚假抵押等行为的诈骗活动。防止银行票据诈骗贷款等行为的防御,需要做到对质押票据的审核,另外需要严格调查票据持有人的个人情况。公证人员作为法律从业者,需要做好自身本职工,利用自身经验和职业灵敏度,对贷款合同公证材料进行详细的审查减少违法犯罪行为,降低贷款风险的方面起到积极而有效作用。
二、依法把关,现场监督
公证监督对从事金融业务的内部人员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为他们制定了从业规范,起到规范金融机构的放贷程序的作用。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金融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腐败等违法乱纪行为。金融机构的业务都有一套严谨、规范、有序的程序。比如在借贷前需要对借款双方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需要出具符合规范的证明材料。只要这样才能防止诸如“关系贷款”等现象的发生。公证在对金融机构负责的同时,也要为国家利益负责。
三、公证书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金融公证可为金融领域提供完备的法律服务,在服务种类多样化的同时解决金融活动中各种有关法律问题的同时开展回访调查,尽快了解合同的实施情况,将潜在的纠纷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在回访过程中,同时起到对信贷人员的法律意识,协作规范金融操作中的流程。公证书可具有法律效力,在发生法律纠纷或违法行为时提供可靠的法理证据。再实际操作中,一些借款企业在借款合同到期后无能力还款,如果出现银行给借款和担保双方“催收欠款通知书”时,对方出现拒签、躲避、拒收等情况时,由于诉讼权利时间的原因,银行将遭受经济损失。当借款方和担保方拒收躲避、拒收的情况时,公证人员可以为银行的“通知书”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公证书。
另外,还需要法院和银行的配合。法院具有强制执行具有法律效力的公证的能力,提供机关支持。可以让借款人和担保人意识到公证机构公证书的法律效力并保证高效执行。同时,银行应予以高度重视。银行在应充分认识到带有法律效力且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债权文书公证对降低风险和成本的重要作用。并自觉将强制可执行条款引入贷款合同、申请办理公证。
四、将金融公证职能应用到实践中
金融公证业务发展迅速,创新比较快,对公证人员的从业素质具有较高要求。在办理公证业务时需要严谨审慎、保持认真细致和专业负责的工作精神。同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点审查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实践中,对当事银行的证照资历、法律文书及其他常用的资料进行备案,其中包括法定代表的证明文书和身份证件复印件、法定代表的签字特征和银行的印鉴模式、营业执照、金融许可证等。当有变化时,及时进行更新备案。
(二)对于担保人的主体资格状况要进行认真的审查;而对于抵押情况,对于抵押物品的所属权、物理特征、其价值情况及本物品本身已经存在的债务状况,保证抵押关系的合理合法。着重审查合同的条款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完备性,合同条款的真实性、一致性等。
(三)对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要审核合同双方的约定是否明确,真实,且复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尤其债权是否具备履行的可行性并且符合具有有关强制执行效力债券文书的法定条件,当事人对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含义及法律后果是否完全了解且无异议,事后的核实程序是否具体并有可操作性。
(四)在当事人提交的材料齐全的前提下,确保其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按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应履行的法律手续是否完备,比如合同公证手续的办理与抵押登记的衔接问题,就应特别注意并提示当事人。注意相关具体办证规则规定的其它审查事项。
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并开始迅速的发展,引起了全球金融产业结构的变革。随着新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各大金融机构的收入结构也从传统以利息收入为主向中间业务收入(非利息收入)转变。在这这种背景下,金融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决定着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2006年,在结束了加入WTO五年的过渡期,我国金融业面向全球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外银行的交锋变得日益激烈。面对外资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高校的产品服务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如何从观念、技术、产品、机构、体制、利润等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竞争力成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当务之急。商业银行处于我国经济金融的核心地位,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金融创新概述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经济创新”一词。他指出:创新,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即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整合形成新的组合形式。这种新组合通常包括五种情况:(1)出现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或者生产方法;(3)开拓新市场;(4)获得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行新的企业管理方法。
尽管,目前对于金融创新一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简而言之,金融创新可以概括为金融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对金融业现行的金融体制、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的创造性开发和变革,从而推动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创新是一个全球性的、全方位的事物,是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因此,正确对待金融创新、进行合理有效的金融创新成为我国金融业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分析
从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金融改革,到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我国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金融创新上还有很多成效的。在金融制度上实现了业务管理的专门化、内部组织的独立化,实现专业化经营和垂直管理;开发了多种新产品,推出了保险业务、个人信贷业务、人民币理财产品等多方面的个性化产品;通过强大的资金支持建立了完整的科研网络,建立起覆盖全面,信息集中地科技研发中心,为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总结下近几年国内银行的金融创新,明显可以感受到,面对强大的市场竞争,银行业也已经加快了创新的步伐,更多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成果的涌现,都在预示着中国银行业的创新之争还在继续。
虽然,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在制度、品种、手段和工具上都显示了旺盛的生长力,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我国金融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体制、宏观政策等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现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金融创新层次低
尽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创新项目比较多,但是多是依赖其一般性的硬件条件,停留在表面的服务项目;单纯以数量、地域的竞争来抢占市场份额。由于现金管理、银团贷款组织安排项目、融资等市场需求较大、技术和智力含量较高的业务发展水平较低,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造成创新受益较低。
(二)金融创新发展很不平衡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导致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经济水平差异大,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大规模的银行发展迅速,小银行发展相对滞后,从而银行金融业的整体水平提高。
(三)金融创新策略不足
据相关数据显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工具的创新有70多种,设计了金融业的各个方面,但是其中达到85%的比例只是单纯的将西方的创新方式或者创新方法拿过来使用,真正是由于我国市场需求而诞生的金融创新还是比较少的。国内的银行主要的问题在于创新目标与市场定位、目标客户的选择、整体营销等全行性的发展战略还没有协调一致,这是金融创新中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四)金融创新效益核算不够准却
现在大部分的国内银行不是以某项业务或客户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还采用了传统的财务会计以地域和业务单位为标准计算,因此造成了银行业对金融创新的成本效益无法准确核算。这会造成创新过程中,中间环节数据不够真实,不能正确反映实际的现象,不利于创新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五)金融创新信息技术还有不足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信息的资源共享,迫切的需要建立一套能够对金融系统起到保障作用的安全措施,也需要一套能够在银行内部对客户信息和资源进行即时掌握的系统。这会阻碍银行业金融创新创意的发掘,造成金融创新相对市场的滞后。
三、金融创新风险与风险控制
金融创新风险,是在进行金融创新时,创新主体(也就是银行业)的创新措施得不到顺利的实施,使创新收益收到损失的现象。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都会发生变革,金融产品的增多,使金融市场在一定时间维持的稳定局面发生改变,容易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其次在金融体制的创新中,其实际就是对现行金融监管下存在的潜在利益进行发掘,进程领先于金融监管的步伐,会造成金融监管的漏洞,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最后,由于金融受益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金融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国家经济政策的改变也会影响金融创新的受益。
金融创新给金融界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有要面临新的金融风险。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过程中要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从而保证中国金融业稳定快速的发展。
(一)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
在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今天,为保证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政府和中央银行按照国际惯例,从市场进入、市场运营和市场推出等环节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从而有效监督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从整体提高金融业的风险控制水平。
(二)加强银行业的市场风险控制能力
银行业在金融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金融衍生品,作为其主要的收益来源,也是银行业风险最主要的来源。衍生品的产生是与市场需求直接相关的,但是目前我国市场上的衍生品,其原型多为西方国家成熟的金融产品模型,并不适应中国的经济体制,缺少相应的风险转移和资金对冲手段。因此,仔细研究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来进行金融创新,寻找适合在国内复杂的金融市场运作的产品,能从根本上提高银行业对于市场风险的控制能力。
(三)加强银行业内部的风险控制能力
金融风险的突发性使风险控制成为银行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完善金融风险的应对体系,能对金融风险及时作出预测、处理和补救,尽可能减少金融风险造成的损失。所以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体系,职责分离、权责分明,对银行内部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和准确化,用社会监督来杜绝由于体制腐败导致的金融风险。
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我国金融创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吸纳型产品为主,大部分以吸收借鉴西方金融发展的经验为基础进行创新。但是相对西方银行业来说,我国银行业起步晚,相关软硬件都无法与其比拟,所以,在创新过程中,不但应该详细了解和分析西方金融发展史,最主要还应该发挥本土优势,与中国特色经济体制进行融合,在有效的创新机制引导下,生产原创型产品,实现金融收益的最大化。
正确看待金融控制和金融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金融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金融风险,而目前国内的金融业刚开始与全球经济进行融合,由于经验上面的不足,造成金融创新的实效性和前瞻性变弱。所以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与收益,必须有相关的资金支持进行相关的金融风险控制,才能维持金融创新的长久性。
参考文献:
[1]贾青显,陈燕.内部控制――基于雷曼的案例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10
经济一体化、经济金融化及虚拟经济比重过大的价值结构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后金融危机时代仍将持续。健全的金融规范可减少银行风险、防止金融危机的出现,会计规范对企业业绩、银行经营、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产生影响,也对金融规范的实施起决定性作用。为适应后金融时代的环境,消除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的不匹配、改进会计规范等银行和政府的调整政策与预防措施必不可少。
一、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的价值结构
金融危机通常指短期利率、资产(股票、不动产)价格等与金融相关的所有指标或大部分指标超过正常循环在很短的时期内急速恶化,企业无法支付债务、金融机构发生破产。全球同时金融危机,不仅危机规模大,一些金融机构发生破产或有破产可能,更重要的是由此引发整个国际金融体系遭到破坏、实体经济受到重创。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就是随着危机的缓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指从金融危机时期的低谷到缓慢地回升到下一个经济繁荣期的到来之前。这一时期,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解决,世界经济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后金融危机时代仍具有金融危机时代的特征,世界经济的价值结构还是一座倒金字塔型(见图1)。
金字塔底层是在经济总量中占很小比重的物质和知识产品,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商业服务贸易,再往上有复杂的债务、股票和商品期货,最后位于倒金字塔顶端的是数量巨大的衍生期货和其他虚拟资本。这种实体资产与虚拟资产倒置的结构形态,使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在后危机时代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十分模糊,导致各类资本不愿意在周期较长的实体经济领域投资,更倾向于可以快进快出的虚拟经济领域,或者进行某类资产或资源产品的投资炒作。比如我国近年来大蒜、红豆、绿豆的炒作,房产的炒作,贵金属的炒作等。热钱及大量资本流向虚拟经济和特定资产、资源、特定产品炒作,相比之下,实体经济反而缺乏资本支持,生存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直为理论界所探讨。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当然,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失当、金融机构贪婪扩张、金融评级机构缺乏自律、金融监管能力弱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位于倒金字塔最顶端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不断积聚和扩散。危机前,各金融机构大力提倡金融创新,而大部分金融创新模糊了金融机构的界限,具有货币派生能力的金融经营机构越来越多,使传统货币控制方法难以奏效。同时,自1998年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直接金融相对于间接金融发展迅速,资本流动大量通过资本市场而不通过信贷途径,使监管更加复杂、困难。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剧了资本的跨国界融合,企业并购形成的跨国集团化经营越来越普遍,使得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世界各国都被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金融风暴之中,遭受了严重损失。金融危机本身又被动地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如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年之内的三次G20峰会被国际社会视为应对危机的最重要机制,即多国联手才使得这次危机得到了缓解。
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的补救措施主要是超发货币,无论发达国家的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莫不如此,这必然导致全球性通胀或通胀预期。当前,中国的通胀上升势态及通胀预期已经迫使大多数人必须考虑怎样让自己的资金、资本战胜CPI,这种心态对房地产、黄金等的炒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类资产其实已经泡沫化,如果再吸引大量资本,必然产生恶性循环。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反思,能否从各国以及跨国金融规范及会计规范上寻找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能否从金融规范和会计规范人手降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提高金融危机的事前控制水平呢?
二、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或者银行风险的管理手段涉及金融规范和相关会计规范,其金融规范要达到采取持续和有效措施应对金融危机、控制风险的目的,其会计规范要达到描述和及时反映金融危机及其风险的目的。我国的金融及会计规范比较特殊,由于改革初期的法制不健全、金融体系带有深刻的计划经济烙印。
一般金融规范的实施,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监管部门通常要考虑到个别金融机构的健全性和流动性,使其机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成长。由于金融规范具有金融机构或金融系统内相继发生的连锁性特点,所以金融规范不仅针对单个金融机构,还要针对整个金融系统进行约束和实施。金融机构或金融系统与经济紧密相连,其实施带有政策性或政治性色彩。所以广义的金融规范的一部分由央行负责,至少在形式上隔断了与政策、政治的关联。中国人民银行担当央行角色,在1987年以《会计法》(1985)和《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为基础,制定了《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基本制度》。
为适时推出适用的规范,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监管部门需要了解单个金融机构或金融系统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信息的大部分是会计信息。考虑到金融机构及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往往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监管部门自身便成为制订面向金融机构的会计准则的制订机构,这些机构就此会计准则的颁布与运用握有实质的权力。如我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是在《企业会计准则》基础上,由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并实施。至2006年财政部了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四项是针对金融机构的会计准则(说明我国的会计规范也进入以准则为主的年代)。这些针对金融机构的会计规范与我国经济环境变革紧密相关,尤其受国内金融市场高速发展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日趋一体化所驱动。
从会计影响经济的过程来看(如图表2所示),会计准则、金融危机、资本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等
存在联动关系。金融危机情况下金融商品等虚拟经济产品价格普遍下跌(或期望利润空间减少)后,按现行公允价值计量体系要求以市价为基础计量,下跌部分计入损失,影响企业利润降低。从企业角度看这会引发股价下跌,继而扩大资产减值等隐含损失;从银行的角度看,向企业的贷款收回的可能性降低,形成滞账或呆账,银行如果按照会计规范采取提取准备金等措施,加大银行的费用,严重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此恶性连锁反应的直接结果是银行不贷款给企业,造成企业融资难,经营不利,进而导致整体股市下跌、影响经济景气循环恶化,最终影响整体国民经济滑坡或内在质量降低。
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在约束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常有不相对应的“交错”现象。金融规范中典型的或者成为最实际有用的是规范自有资本比率。由于此比率关系到是否符合上市标准,关系到跨国结算业务的开展,所以在金融业已实施多年,我国的银行也很重视,业内议论得已经比较充分,从国际结算银行BIS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不得低于8%的一般比率,到4%的核心自有资本比率,体现了从重视“量”到重视“质”的飞跃。然而,自有资本比率计算公式中的隐含利润的计算,按照会计规范所确定的推断标准不一,以及实务中恣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现实,确实使得自有资本比率的计算说服力下降。即会计规范有时使得原本为业内认可的金融规范乏力,改变这种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的“交错”状态,需要双方面的改革,主要还是现行会计体系的改革。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政策调整与预防措施
金融风险不可能完全计量和控制,不存在完全的风险管理。原因如下:
一是金融风险的多样性和多数性。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和投资方的事件种类不同,量又很大,即便金融机构在摸索典型风险案例和风险规律,并进行计量,开发驾驭手法,培养专门人才,但其作用十分有限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金融环境的变动性。作为给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和投资方带来风险或者影响的经济性要素和环境,经常变化,比如股价、市场利率不断变化、变动,可能导致股价或利率进一步变化。这样的原因要素与环境,个别金融机构是不能控制的。
三是金融市场的政策性。与市场环境及指数并列,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及经济政策,也反映某时点或时期的状况而(不同)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事态的产生,大都来自于政策失败,与其说市场失败不如说政府失败更为恰当。
总的来说,形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还是资金的需求或者供给的不匹配所致(还可以细分为需要在先型和供给在先型,本文不做讨论)。但从会计学角度来看,形成金融危机上的原因是会计制度改革的滞后性。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供需关系都存在不匹配,即会计信息没有得到及时传递或者难以传递。
在危机防范手段上,除上述自有资本比率的金融规范修订外,属于政策调整的审慎政策(Prudence policy)的采用备受关注。审慎政策属于风险控制领域,按照控制风险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控制措施和事后控制措施。前者主要通过银行健全的安全的经营体系,将银行破产防患于未然,具体措施通常有自有资本比率规定、流动性比率规定、价格竞争规定和非价格竞争规定、可出售不动产规定、大宗融资规定、分红率规定、外汇保有额规定等。后者主要防止由于个别银行倒闭引发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发生,让存款者及银行的交易方减少担心,具体措施主要有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救助措施等。审慎政策还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具体差异可以参见表1),所谓微观审慎政策把个别银行的经营危机救助作为中层目标,最终目标锁定在作为消费者的投资者和存款人的保护上;所谓宏观审慎政策不限于个别银行经营危机的救助,把防止金融体系整体危机作为中层目标,最终目标锁定在经济社会成本的降低上。
银行或金融监管部门在实施审慎政策时离不开会计准则与财务信息,微观审慎政策中用到的财务信息基本上属于个别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政策中用到的财务信息基本上属于金融行业的以及国家整体的,大都为个别金融机构的信息汇总而成。审慎政策的建立和实施、监督都是金融规范内容,它对会计规范及实质性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产生重大影响,也说明金融规范与会计规范不仅有“交错”,还有“融合”,这些金融规范反映出与会计规范的关联度应引发规范制定机构的足够重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资本很容易跨越国界移动,因而,金融危机更容易形成全球危机,克服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也日益重要。在这一背景下,金融及会计政策的跨国统一十分必要,也是必然的。过去只需发达国家G7或G8组织达成协议即可解决的,眼下非包括发展中国家的G20乃至G28组织通过不可,这是世界经济实力分散的结果,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崛起国家经济实力增加导致政治地位提高的必然结果。无论将来何种国际标准机构制定金融以及会计规范标准,应该把金融规范和会计规范统筹考虑、整合运用,解决金融规范及会计规范的“交错”问题列在首位。
后金融危机时代应该出现的超发货币、通胀等经济现象正在我国上演,政府的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反应对策或者紧缩、审慎的调控手段也已不断推出,但原有资产的贬值,可动用资金的减少,支付利息成本提高,产业转型带来的贷款风险判断难度加大,再加上外资银行纷纷进入内地使行业竞争加剧等等,对于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来说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制定政策时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审慎考虑:在调整金融规范的同时加大考虑会计规范的力度,如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与会计主体监管过程相结合,金融行业准则体现金融(实施)与会计的结合;为了增强不同行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保持金融会计准则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使不同金融机构销售的相同或者类似金融产品采用同样的确认计量标准;正确理解公允价值的市场性以及把公允价值计量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使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确认计量的口径一致;加大准则修订力度,尽量降低会计准则的选择性和压缩职业判断空间,将有利于金融机构在实务操作中执行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随着国际金融迅猛发展,金融衍生新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为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产生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金融市场的实际交易中,金融衍生产品的效应具有显著的双重特征,即在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时,也产生了新的风险。因此,深入研究和认识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为市场监管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界定
一般来说.金融衍生产品在形式上可 区分为金融远期(Financial Forwards)、金融期货(Financial Futures)、金融期权(Financial Options)和金融互换(Financial Swaps)四种,其他形式的金融衍生产品不过是这几种基本衍生品的变化、叠加、组合而产生的再衍生产品或组合衍生产品。按性质划分,金融衍生产品又可区分为利率衍生产品、外汇衍生产品和股票衍生产品等。通常,人们更关注从形式上区分的那些衍生产品类型。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及其控制
金融衍生产品在市场交易中会出现两种风险:一种是与各种原生产品在交易中产生的风险一致的那些风险(称为一般风险);另一种是衍生产品交易所特有的风险(称为特定风险)。由于衍生产品交易的对象是原生产品,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存在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运作风险等一般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一般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各国都已经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办法,因而对衍生产品一般风险的控制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特定风险,世界各国都着重进行研究,并不断完善相应的风险处置办法。概括地说.在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交易中,存在着三种较为典型的风险:期货中的基差风险、期权中的德尔塔()风险和金融互换中的信用风险。相应地,它们都需要有不同的风险控制办法。
1.金融期货中的基差风险
从本质上讲,基差风险根植于金融期货产品到期日的差异,进而导致不同到期日的金融期货间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不论是基于投机、套利还是保值的目的,只要在不同期间套作,就始终存在着基差风险。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购买金融期货合约所需支付的融资成本和持有合约期间所获得的收益之间的差额(即持有成本),是基差的基本来源。
为了避免基差变化绐套期保值操作带来损失,通常可以以一定基差买卖现货而进行保值。具体做法是:经现货买卖双方同意.以一方当事人选定的某月份期货价格作为计价基础,以高于或低于该期货价格来买卖现货,而可以不考虑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变化情况。因此,只要正确确定基差,就可以排除合约固定作价的价格变动风险,确保盈利,而不必去管市场价格上涨还是下跌、价格趋势发生有利变化还是不利变化。可见,在正确确定基差(首先是确定包括如运费、利息、销售费用等在内的成本)的条件下,也就基本确定了获利水平;由于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一般受同类因素的影响.两者大致呈现相同方向的变化,从而使基差的波动相对于现货价格或期货价格的波动要小得多,即基差的变化相对较小而且稳定,这为套期保值创造了重要条件,基差交易则为规避风险提供了“再保险”
2.金融期权中的德尔塔风险
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原生金融资产的价格、原生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期权到期时问的长短等,与之相对应的参数是A(德尔塔)、 (伽玛)和 (卡帕)。其中最主要的是A风睑。一般来说,期权价格随着即期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对这种变化A参数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来 如果相关的即期价格波动频繁且波动幅度较大,则A参数变化幅度也很大,这意味着期权金水平相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空头期权的一方来说,由于其风险与即期价格的波动幅度成正比,所以风险也就较大。为了确保对空头的期权保值,通常需要随时凋整用以保值的期货或远期合约的保证金。在国外,通常由经纪人要求交易者追加保证金(当然这也可能存在经纪人道德风险引致的保证金风险)。由于这种保证金十分重要,因而保证金帐户必须维持在规定的最低水平之上,并且每个帐户每天都要评估,当帐户金额低于最低水平时,必须追加资金。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交易者用证券抵押其保证金帐户,以减少反复提供新资金的必要性。
3 金融互换中的信用风险
由于互换协议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信用风险表现得更为复杂,因此在控制这类信用风险上需要采取一些更严格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在场外衍生交易中的交易方的信用等级应该比传统交易中的要求高,在交易之初从尽可能多的角度把握对手的信用状况,并力求所获信息的真实和及时,以避开那些信用相对较差的、违约可能性更大的对手:据宾西法尼亚太学沃顿教授的一项调查,在互换交易中,要求一年期以内交易对手最低信用等级为A级以上的比例为87%,其中35%的被调查者要求在AA级以上,而对于期限超过一年的互换交易,有6O%的被调查者要求对手的信用等级在AA级以上。可见,有效规避交易中的信用风险,必然要求对参与交易的各方的信用等级进行严格的限定,否则将难以事前化解风险。当然,对于那些利用互换交易投机和套利的银行来讲,通常不宜长期持有互换头寸,而最好轧平头寸,通过金融产品的组合来将长期交易短期化,以化解存续期长带来的风险。
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市场监管
尽管金融衍生产品在规避传统交易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在交易中却具有前述双重的风险特征,因此加强对衍生产品的市场监管是防范及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
第一,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带来了新的风险(特有风险),所以在对其进行市场监管时,必须进行相应的监管制度创新,提供新的、充分的“制度供培”。虽然各国情况不同,可以分别制定自己新的监管制度,但我们认为,在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各国应该有一个原则一致的对衍生产品交易的监管框架。
第二,在大的监管框架下,各市场交易主体必须建立严格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这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最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要化解衍生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只能是一句空话:实际上,从国外的实践可以看出,整个金融衍生市场的有效、稳健和有序运行,无不是建立在市场交易主体的普遍安全的基础上。因此,监管当局除了采取传统的外部监管方式外,还应当刨设新的制度安排(从新制度意义上分为强制性措施和诱致性措施),来改善金融市场环境,引导各市场交易主体主动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这样就可以创造一种外部的制度性监管与内部自律性的制度监管相结合的模式.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非系统性风险,最终实现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目标。
最后,应该加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监管的国际合作。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网络效应,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衍生产品交易具有全球一体化特征,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国际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监管合作体系,从而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2008年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持续沉重的打击,其中对银行业的伤害更为直接。通过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深刻认识到规避风险的重要性。西方银行的纷纷倒闭及破产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给我们银行风险管理带来许多思考。借助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预测金融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化解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使我国经济健康顺利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金融风险是指经济活动中由资金筹措和运用所产生的风险,即由不确定性引起的资金筹措和运用中形成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自诞生时起就面临着各种风险,而风险管理一直以来就是银行的主要且核心的业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其业务中所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复杂的风险。它被定义为债务人或金融工具的发行者不能根据信贷协定的约定条款支付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违约或其信用质量发生变化而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不良贷款当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货款一直是比较严重的。目前,我国整体社会缺乏一个有效的信用制度,人们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关系中人为的违约行为普遍,从而使风险骤增。(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来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从理想的状态来说,短期贷款/短期存款、中长期贷款/长期存款的比例应该大致与各项贷款/客户存款的比例相当。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3)财务风险。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机会与可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通常表现为资产流动性下降、营运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综合盈利能力下降等等。(4)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指原本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金融工具,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可能导致其价格下跌的风险。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的演变、经济形势的恶化、宏观政策的转轨、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利率的变化等,这些宏观因素将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走势,最终对商业银行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如期限、利率、数量等的失衡;利率决策管理的失误;利率操作人员的人为失误等,这些微观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内部原因。(5)金融创新及衍生业务风险。由于银行传统业务――存贷业务的赢利局限,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寻找新的业务来拓宽其赢利渠道,于是,追求利润、逃避监管的巨大动力激励着银行将其业务重点逐渐从传统的信贷市场转向了另一类业务:表外业务。如承诺、担保承兑、买卖金融期货合约、安排调期和互换等。在我国由于许多关系还未理顺,法规管制乏力,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种类较少,创新的成本和所带来的风险都很大。(6)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尚未经历一次非常完整的利率波动周期的洗礼,故在今后它的运行将暴露在由价格波动引起的市场风险中。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发行的,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7)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但由于管理不善,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多多。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密不可分。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正是为了商业银行自身更好的发展。只有稳健合规经营、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才能真正留住并不断吸引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群,才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而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包袱日益沉重,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不仅不能吸引优质客户,还会丢失原有较好的客户。
二、知识化管理是金融信息化的第三次飞越
1、金融信息化及其发展历程。信息化是21世纪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作为具有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金融,注定了其与信息技术的必然结合。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能以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长期系
统工程。金融信息化的实质,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场经济革新,主旨在于把金融业变成典型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产业,信息系统成为金融产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的基本方式。金融信息化是社会经济与金融业在信息技术应用上长期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螺旋上升运动的历史延续,深刻体现了与时俱进性的特征。金融信息化的实质就是金融现代化。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我国金融信息化的起步晚于西方先进国家,但是国内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大致与国外类似。金融信息化一般历经三个过程:第一是电子化,电子化使银行告别手工记录和纸张文档,它是信息化的基础。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已基本上完成了或正在继续完成基础性的电子化。第二是信息化。即利用数据仓库和管理系统把金融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目前运用于国内许多银行的研究部门和金融研究机构。信息技术不但在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基础作用,而且对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在金融业日益显现对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强大支撑能力的同时,信息化显然已经成为现代金融服务的重要保障。没有信息化,就没有今天的现代金融服务。未来还要不断探求创新的发展模式,同时还要继续借助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成熟的信息技术手段,强化风险抵御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使金融业服务服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服务客户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是知识化。第三是知识化。即利用数据挖掘和管理学及金融学模型从信息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以优化金融企业的管理决策。目前,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建设,在经过了单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之后,目前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已进入银行再造与虚拟业务阶段,走在了国内行业信息化的前列。
2、知识化管理是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知识管理(KnowIedge ManagemenllKM)
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具有网络化、动态性、连续性等特点,其实现过程具有层次化、阶段化的特征。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绩效方面突破性的进步。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掌握了别人不懂的技术,而在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共享并革新这一技术。只有在知识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二者内部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知识链,并最终将企业再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组织。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创新化与服务化”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基石,由于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和应用,是“创新与服务”的源泉,所以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成为现阶段金融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知识管理能够帮助金融企业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除了通常所说的把显形的知识(显性知识)收集、保存和整理起来,为金融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管理可以把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难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也以某种方式储存保留。21世纪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智慧资本成为金融业发展的灵魂,金融业的知识含量愈来愈高。金融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涉及大量的数字和符号的储存、处理和传送。由于利率、汇率和股价的频繁变动,金融业所提供的服务有极高的“时间价值”。由此可见,金融业是最适合推行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技术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数据仓库以及数据挖掘等知识发现技术在金融业大有用武之地。决定银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将从传统的机构网点数量、存贷款业务规模等转为对金融知识开发、创新与有效运用的程度。知识管理经历数据收集、信息挖掘和知识发现的三个历程,知识不仅仅是被动地收集数据,或者将信息按某种既定的方式排列以便于搜索,而且包含了银行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步骤。知识管理运用了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如:数据技术(包括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提供了信息储存和知识发现的工具,网络技术(包括互联网、移动网和万维网)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自由交换信息的巨大平台,运用知识发现技术和金融学及管理学模型可以提供金融商务智能和支持一对一的客户关系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出新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从而保持金融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构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越来越被视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的银行,能够在与同业的竞争中赢得战略性优势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已是迫在眉睫。
1、系统目标。一般来说,金融行业内的各企业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目的都各不相同,但大致力可分以下几种:第一、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要求速度快、查询准,从而大大缩短工作人员的查询时间,并充分实现知识共享。构建起客服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渠道,及时将相关业务解释作深入浅出的注解后纳入知识库,增加知识存储,实现知识沉淀。第二、运维部门工作人员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好的工作方法、最新的业务知识积累到知识库中,当有类似问题出现时,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知识库中进行查找,从而提高问题的解决时间,故障解决质量。第三、围绕各自的业务、管理、文化等多个维度建设建行知识库,以知识库为核心,依托当前主流的技术手段,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促进学习型文化的导入实施,促进建行知识分享性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完善,加快自身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第四、在各企业内部,人员的调动以及离职也是不可避免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将岗位知识经验进行沉淀积累,使原工作人员的经验得到保存、新上任工作人员能够尽快掌握相关技能,适应工作。
我们设计并构建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的目标在于:在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交流、共享、整合和挖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商业银行管理提供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实现知识
积累、共享和交流;同时,建立以风险指标为管理手段、金融品种为管理单元、效益为管理核心的金融风险控制业务系统,对商业银行的各种风险做出科学的评估、分析和预测,为银行管理决策部门及时提供灵活的决策分析工具和处理机制,从而有效预测及防范风险,减少银行资产的流失。
2、系统架构。商业银行的知识管理系统必须与核心业务结合,融于运营的过程,是业务流程的重要一环。基于知识管理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源、数据分类整理、数据管理、数据交换与应用控制、业务应用、行业用户等组成。图1所示。
3、系统功能。该系统主要由知识管理平台、风险模拟系统和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知识管理平台主要实现金融信息(财务、客户、市场信息等)、金融知识(案例、规章、措施、建议等)的查询和管理;风险模拟系统主要模拟各种情况下的金融风险因子的变化,它把数据变成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把信息变成知识以优化管理决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是帮助风险管理者有效地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和处理风险,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
(1)金融风险控制的知识共享平台。商业银行管理涉及多个行业管理部门和多个交叉学科,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一直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层面上存在困难。因此,要建立涉及银行领域的各个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按照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资金流循环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并建立了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多系统之间金融风险知识共享平台,实现了金融信息的统一管理,为银行领域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扩大知识利用的程度和范围。如图2所示。
我国商业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和经营数据。为更好地实现数据共享,在金融风险知识共享平台建设中,需采用多项关键信息技术:一是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面对金融领域海量的数据,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是一件非常复杂的难题。如何基于关系型数据库解决非结构数据(doc、him、txt等)的管理问题,需考虑新的数据模型构建技术;如何从海量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和业务系统里提取所需要的数据,形成知识库,需采用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在网络社会中,商业银行客户已经成为真正的“上帝”,商业银行必须很好地考虑到客户的需要和利益。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网络经济中,作为商业银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数据挖掘必将成为一种关键技术。如图3所示。数据挖掘的强大能力运用于商业银行的客户行为分析,可以发现客户和访问者的爱好、生活模式等,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怎样来争取新客户,向谁推销产品和服务,怎样使产品和服务适销对路,怎样给产品定价,怎样吸引单个客户,怎样优化web站点等。数据挖掘客户行为分析工具的发展方向:客户可以指定服务,交换信息,可以用Web商业模式建模,预测、了解影响信贷的各种因素,以便迅速调整商业银行的市场、价格、库存等。二是信息交换与应用控制平台技术。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涉及多层次的金融部门,需要实现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多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意味着需要实现多业务应用与异构数据源之间的信息交换。在系统中,为分散数据库访问压力,同时加强数据库的使用安全,采用数据交换与应用控制平台技术,实现数据与应用系统的分离,建立多应用系统单一化与模块化设计开发模式,支持系统与数据统一透明的接口与集成,整合异构数据源,隔离基础数据与共享数据,通过组件及标准的接口为业务系统、金融模型及应用系统提供了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支持,为实现多用户、多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门户技术。门户是系统用户日常工作所涉及相关主题内容的统一入口,员工可以通过它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最新消息、知识等。门户具有信息集成、知识分类、个性化展示和系统资源管理的集成等功能,主要包括门户管理、业务系统管理、内容管理、系统管理、知识、知识分类(知识地图)、知识检索、知识展示、知识测评、知识共享与交流、安全及权限控制(单点登录SS0)等内容。
(2)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模拟系统。金融是整个经济的血脉,涉及各个行业领域、国内外各个层次,存在一系列各种各样的风险,诸如:现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利率风险、金融创新及衍生业务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风险。采用金融风险模型分析过去、现状金融业务的变化过程,预测未来各种情景下的金融业务变化状况,如GDP、GNP、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外汇汇率、资金运用率、资本金充足率、存款稳定率等因素的变化,为金融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利率风险、金融创新及衍生业务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为金融风险控制提供多情景预案,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图4所示。
现有国际上金融风险预警预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型:一是KLR模型(Kaminskv,Lizondo,Reinhart,KLR)。KLR模型主要由指标体系、预警界限、数据处理、灯号显示四个方面组成,首先建立一套检测预警指标体系,然后确立预警界限值,并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用灯号表示风险状态,如绿灯表示安全、黄灯表示基本安全、蓝灯表示风险、红灯表示危机。二是发展中国家研究机构(DCSD)模型。DCSD模型来自检测KLR模型和其他模型在预测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样本外表现的一个项目,根据离散阈值检验解释预测变量的有效性。它的预测水平和危机的定义与KLR模型一致,但在预测危机的概率时运用了多变量的Pmbit回归,并做了一个简单的假设,即危机发生的概率随预测变量的相对变化线性增加。这种方法主要采用了五个变量:真实变量与趋势的偏差、活期存款与GDP的比率、出口增长、储备增长、M2/储备的水平。三是私人机构模型。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许多主要的银行也发展了其内部的模型试图预测货币冲击对国外货币贸易政策提出建议,在新兴货币市场中对风险和价值进行评价,以期为投资者作出预测。
(3)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基于金融风险模拟系统,综合考虑金融综合经营趋势、分业监管现状及金融业开放的事实,以综合经营为主线贯穿始终构建一个适用于综合经营的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子
一、引言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引入互联网技术,从而产生了许多新型的经营方式。自2013年金融开始结合互联网,到今天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仅经过了短短几年时间。如今,基于互联网的金融网贷平台风头正劲,其中P2P模式是网贷平台主要运行模式,吸引了较多中小金融投资者。
方便高效的金融收益同时带来了较高的运行经营风险,主要包括制度风险、操作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等。因此,我们需要就金融网贷中可能遭受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充分认知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的潜在风险,同时借助保险手段来分析如何管理金融网贷平台,进而实现在交易运行中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
二、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P2P网贷
所谓P2P(peer to peer)网贷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借贷交易,是一种新型金融借贷模式,而金融网贷平台则是为平台用户提供交易渠道、交易联络以及支持服务等,从中抽取借贷交易服务费以及相应手续等费用以盈利运转的中介机构。
在网贷平台上进行借贷交易,流程相对简单:首先,用户需在借贷平台中注册账户,提供个人信息,如身份证、银行卡号等;其次,需要借贷人借贷金额、能提供的利息、使用期限等;再次,投资者通过评估借贷信息,选择可接受的借贷交易进行投标;最后,通过借贷人进行选择,完成借贷交易。
三、互联网金融网贷中的风险问题
我们需要看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运行模式尚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各方面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在探讨如何有效控制和规避网贷平台潜在风险前,必须先分析目前P2P借贷平台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制度风险――法律监管与保险保障缺失
目前,我国相关的互联网金融网贷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相关部门监管制度、监管职责不够明确,与此同时,各参与主体对维护互联网金融借贷的保险保障制度认知不够充分。
对于投资者来说,所依靠的仅仅是网页,投资者所能做的只是通过比较各网贷平台的收费高低、各资金需求者提供的利率高低,然后做出决策。一旦发生问题,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投资者的利益将无从维护,必将面临极大损失;对于网贷平台而言,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在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各平台不得不实施多种营销手段,例如打价格战,降低门槛等。这必然导致无法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严格审核、筛选以及保护,进而大大增加投资者利益受损风险。同样,一旦发生损失,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且风险事前未通过保险进行有效转移,平台自身又没有完善的应对措施与善后能力,严重情况下只能面临倒闭。
2.操作风险――参与人员专业能力欠缺
现实情况中,在互联网中进行金融交易,由于网贷平台投资者专业水平的良莠不齐,也会造成很大风险。对于个人来说,由于投资者可能没有较为专业的金融投资知识,也没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互联网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网贷平台,以及平台中各式各样的借款需求,投资者无法全面认知其本质与风险,只凭借所宣传的收益等来做出决策,其利益受损的风险必将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对于网贷平台经营者来说,由于竞争激烈,可能没有充足的资金去聘请专业人士,或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那么由其构建的平台受技术手段与专业水平所限,将非常易受不法分子恶意攻击,对参与主体利益造成损失。实际操作中较为常见的是平台用户的个人隐私和账户信息泄露,以及不法分子利用内部用户信息参与借贷交易等问题。
3.信息风险――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金融有着网络虚拟性的属性特点,较易参与的同时,带来的是用户资料认证缺乏权威性和完整性等问题,因此造成了在借贷交易中借贷人和投资者双方存在着信息获取不对称的情况,进一步增加了违约和信用风险。正如前文提到的,对于投资者来说,面对的仅仅只是网页,上面仅能获取由借款人自行提供的有限信息,且可能还未经过网贷平台进行严格的信息审核,这样一来投资者利益受损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更快速、更高效等优点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各种问题,例如真实性无法得到确切保证、无法通过法律进行全面约束、用户信用不能完全确认等。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与经济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需要进行更多的风险研究和分析,为了保护金融网贷模式的发展与保证网贷平台投资者的利益,需要提出根本的解决方法,对上述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从保险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进行风险控制的方法和建议
1.完善制度建设
通过保险的视角建立互联网金融有效的监管、资产保护以及金融运营安全等制度,引入保险机制防范金融网贷平台经营者的“不作为”行为,以及建立严格的违反法规惩罚机制,从而有效地解决金融网贷平台运营安全问题,保护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有效防范互联网平台易受网络攻击等现实问题。例如在对网贷平台实行标准完善的准入审查以及营业登记制度的同时,要求网贷平台为投资者投保账户安全险、为借款人投保人身安全险、为担保标的提供财产保险保障等,以备当遇到平台用户因为各种潜在风险而遭受损失时,保险可以最大程度上为用户的合法权利提供保障,当然,也要视实际情况通过惩罚机制对网贷平台进行相应惩处。
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为互联网金融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为其营造健康的经营环境,通过引入保险机制对互联网借贷平台进行风险管控,以期能够在网贷平台遭遇风险时提供及时、有效的经济补偿,帮助其度过难关,确保网贷平台顺利经营与运行,进而获得健康且长足的发展。
2.提高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整体素养和专业能力不高,在应对市场风险、交易纠纷、互联网技术、知识等各方面还有较大不足,亟需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养和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行业资格认证制度,促使从业人员积极学习,不仅是金融知识,还需要学习互联网知识、保险知识,提高对风险认知、评估、防范和规避的综合能力。此外,建议为平台的参与人员特别是高管投保职业责任险,为投资者的利益提供多重保障。
对于平台用户来说,应自觉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互联网网贷平台在接受用户投资之前,也应由工作人员充分做好风险提示工作,确保用户知悉投资的风险种类、发生概率以及后果,确保用户对于投资风险形成正确、全面的认识。
3.引入第三方保险平台
我国在“金融稳定报告”中提到将会选择合适时间颁布“存款保险制度”,也就是说在金融机构倒闭时需要向存款持有人给予资金支持来保障存款人应有的利益和机构的名誉,通过保险手段有效保证我国金融系统稳定运行。根据这种思路,可以将保险制度运用到互联网P2P借贷模式中,将网贷平台、平台用户以及保险机制三者结合起来,从保险的角度对网贷平台投资者的资金进行风险控制。
在互联网网贷平台中,可以引进第三方保险公司,平台投资者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选择自动投保,当出现借贷人违约的情况时,通过保险公司核查,投资者可以获得相应赔偿,此外还可授权保险平台催收债务。通过第三方的形式既能为投资者的利益提供保障,同时保险公司通过追回贷款和服务费等获取利益,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借款人逾期不还的现象,维护平台的运行安全。
五、结束语
在互联网全面深入人民生活的二十一世纪,互联网金融行业应该抓住时机,积极谋求发展。此外,互联网金融行业应结合多方面手段以营造健康良好的行业环境,通过互联网金融与保险的结合,发挥保险对网贷平台有效管理和风险控制特点,从而改善和提高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防范与应对风险的能力,促进我国金融行业全方位、多层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瑞媛. 互联网金融P2P信贷模式的特征及风险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2]赵刚. 我国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及风险评估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
[3]唐正伟. 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及其防范机制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