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学习的方法

小学学习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学习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学习的方法

篇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教师进行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抛开小学生心理特点来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只能是空谈。

一、巧妙的导入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

导入教学的必要性常常被小学数学老师所忽视。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因素在上课的前阶段往往会注意力不够集中,这个时候的激趣导入就能够起到很好地把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的作用并且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精心设计导入语并用几分钟时间导入就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有了成功的一半。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不管怎样的导入教学都要注意导入与教学内容的相符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言如果能够适当设置悬念,在课堂教学临结束时再解开效果应该更好一些。在教学“时g=路程÷速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就用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来作为教学导入。关于跑得快的兔子为什么会比赛失败的悬念一直到课堂教学临近的时候才解开,到这时同学们也终于明白了决定比赛胜利(时间)的要素有两个的道理。在这堂课上,同学们至始至终都保持高度的兴趣,注意力特别集中,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有了保证。

二、多种方式的竞赛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求胜欲望是很强烈的。这一点可以为我们老师好好利用的。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能够巧用竞赛来调动学生不服输的劲头的话就可以做到活跃课堂气氛并最终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临近课堂教学结束前的十分钟左右,我通常会安排一个当堂训练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我会根据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几道题来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待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后,我会安排同桌同学间的互改并且打出分数,然后再来评比哪位同学答得又快又好。通过这样的竞赛,我发现的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有时候,我也会根据同学的学习水平的不同进行合理分组,然后根据竞赛结果对小组进行综合的评价排名,通过这样的小组综合评定,小组内的传帮带就被较好地组织起来了。

三、巧妙的创设情境有利于诱发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单纯的“为教而教”是很枯燥无味的。如果一味地强制灌输到头来只能是造成学生大面积的厌学,这样的话,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了。要达成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就要学会善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如果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转换成生动的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这样的话,富有趣味问题情境就地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学“数的分成”的时候,我举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故事中宋国的那只猴子早上给四个桃子傍晚给三个桃子不高兴,反过来早上给三个桃子傍晚给四个桃子就高兴使原本沉闷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通过这个故事,小朋友们就在嘲笑猴子愚蠢的同时也牢牢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篇2

二、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三、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 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七、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八、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篇3

一、阅读

1、低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1)先讲解后读书。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识字不多,阅读能力有限,教学时,宜先采取直观演示结合讲解,后指导学生看书学习的方式进行。也可将课本上的内容写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演示出来,边出示边讲解。然后叫学生翻开书,指出这些内容在书上什么地方,指导他们进行对照,明了书上的图解及叙述意义,以后可逐步提高对学生阅读课文的要求,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复述教师的讲解等。(2)边看边读边引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导学生边看边读数学课本,培养学习能力。(3)渗透下节新授内容,引导学生预习。每教完一个内容或上完一节课,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机会后,把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为作业补充题让学生做。

2、中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边讲解边读书。二是边读书边讲解,让学生读一句,学生自己读完以后,同桌或四人一组互讲教材题意,并按教师提出的提纲回答问题。

3、高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因他们基本具备了独立看书的能力,对教材中一些不太理解的内容,教学时,可采取先让学生读书思考,后由学生或教师进行分析讲解,以讲清学生读书后的疑难点,可分两种方式:一是预习教材。新授课的前一天布置给学生预习要讲的教材,预习前按“三步读书法”提出要求或问题,在预习时自己找答案,并把不懂的例题或难理解的词句记下来,教师在讲课时就共同的问题,讨论或讲解。二是课堂指导阅读。在课堂上先指导学生按三步读书方法看书学习,尔后,根据实际学情,首先让学生讲给全组或全班学生听,并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争论,师生共同解答。

二、听课

听课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学习,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困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否则事倍功半,难以提高效率。所以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听课的方法,除在预习中明确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的问题外,还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就是如何运用公式、定理,了解其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

听课时,一方面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思考,鉴别哪些知识已经听懂,哪些还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课内一时不可能解决,就应把疑问或问题记下,留待自己去解决或请教老师,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切勿因一处没有听懂,思维就停留在这里,而影响后面的听课。一般,听课时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以备复习之用。

三、复习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炼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如果有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与同学商讨或请老师解决。

复习还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

复习是对知识进行深化、精炼和概括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手和脑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和提高能力的极好机会。数学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把已学的知识温习记忆一遍的要求上,而要去努力思考新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是如何展开或得到证明的,其实质是什么,怎样应用它等。

四、练习

篇4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创新人才。围绕着教育教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专家学者也总结了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管理法,笔者针对小学中的数学科目,也提炼出了自己原创性数学教育教学管理法。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真正领会到用这种方法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开展小学生的数学教育教学法,笔者着重从四方面切入。

一、教师指引教学

大海航行靠舵手,数学教育靠教师,正所谓教师是学生的一盏明灯,在迷茫的道路上指引学生前行,没有好的教师,学生如迷途的羔羊,根本找不到肥沃的草原。好教师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教师要经历三大难关的考验。

第一关:素质培养用心

教师要让学生亲其师,继而信其师。语言上,教师要尽可能和学生接近,让他们相信你,接受你,崇拜你;关爱上,知寒问暖方显育人本色。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知其心理,方可动其情,让学生愿上课。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对学生来说,就是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课,有了这两方面,现在才开始了数学漫漫中的第一步:学生已跨入了数学的门槛。

第二关:数学理念更新

数学主要是一门数字学,如果只是简单的做和算,再聪明的学生也会觉得单调;一般的学生更会觉得烦闷,差的学生还会开小差。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理念的更新,大诗人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务必从网上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根据现实情况设计教学题,如算鸡兔同笼的数学题,已知鸡有5只,笼子里有脚40只。那么兔有多少呢?引导学生兔子是4只脚,设一个未知量就出来了,教学理念更新的另外一个方法是教师走出去,听外面专家讲课。给合自身的教学,取长补短,才会更胜一筹。

教师还要适应教学理念更新的时代呼唤,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爆炸性时代,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多,灵活性更强。广大教师务必运用高效有趣的教法,如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更适合孩子好动、爱思的习惯。多媒体既省略了大量板书时间,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当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制作一个优质课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吃透教材,对动画制作熟练掌握。在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下载网上优质课件,如学课网、备课大师等网站。那样,更能节省时间,吸取他人之精华,为我所用。

第三关:经验升华

数学基础性的题目,大部分同学都会做。稍微难一点的,只要细心,做出来也不大费力。然而,那些有难度的,或典型性的题目,有时,今天问别人,总算懂了,明天题目稍微改一下,又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及时总结经验,让学生从这方面入手,才不会思不对路。如作图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设辅助线;有的题目,会忘记分母不等于零的条件……总之,教师有了经验总结,教给学生,才可谈得上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过“三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摸索。换句话说,教到老,学到老,总结到老,才会在教坛上竖起高高的旗帜。

二、动态星级教学

人生下来,每个人的智商就是不一样。如果教数学时,全部是一、二、三…往前冲,那不知会有多少人掉队,最终到达彼岸的只是凤毛麟角,这样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失败的。在教学中,笔者遵循的原则是星级教学。把学生分为五类,针对不同类,侧重有所不同。笔者采用的方法是五字法:点、易、中、转、难。差生讲解知识点,稍差的多讲解容易的题目,依次类推,做作业也是这五字法,好的同学多做难题。有的教师会说,你这不是对学生有歧视?不,我这五字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们会一步步的往前移。从易逐渐到难,最终殊途同归。都能掌握章节的内容,犹如跑步,会跑的人让他跑得更好,不会跑的人,先练走再练慢跑,最终快跑,都到那个层次上去,这就达到了星级教学法的终极目的。否则,强行让不跑步的人跑,只会半途而废。

三、历练趣味教学

有人说,数学重在理解,不需要过多的记忆。记忆是文科的事。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实际上,对数学学习而言,记忆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趣味性教学的前提。如果你连起码的公式都记不清,怎谈得上做作业,怎谈得上学习下一章节。所以,每当数学课,笔者都会空出5到10分钟让学生背诵公式、定理。有时典型例题也要烂熟于心,对一些经验性总结,更要根深蒂固于脑海中。只要你有了这些数学细胞,你才会愿意思考数学中的难题。这也有利于趣味性教学的开展。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全班每六人一组,分好、中、一般三类学生,采取讨论式教学。因为老师之前已讲过书本上的内容,剩下的题目笔者不会一一讲,让学生自己动脑学,采取班内走动的方式,问同学,有亲近感,会做的同学有成就感。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也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并且可以给予每个同学充分表现的机会,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举一个例子,一个同学性格很内向,他的思维不是很活跃,通过讨论,人活多了,性格开朗了,思维非常活跃,做题目更是得心应手,是讨论改变了他。至于大多数同学不会做的题目,怎样讨论下去呢?笔者的做法是让数学科代表和几个尖子生上讲台给同学讲,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讨论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教师能掌控住局面。

趣味型教学的另一方面“变魔术”,数学和现实中的生活结合非常紧密。农村教师要针对同学所处的农村环境,结合农村实际,变换题目。比如:在做增加或减少的数学问题时,可以联系施肥加尿素多少的问题,也可以联系谷子的重量问题,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趣味性教学的第三方面是老师的语言,比如幽默诙谐的语言。数学表面上看,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科学。但老师如能运用幽默的语言,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发现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教师可说一句:我发现有的同学还没有到电视镜头前,直播都上不了电视台。这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个同学也不好意思。当然,幽默并不是时时有,好像炒菜,在适当的时候来点味精。一方面调节气氛,一方面加强上课效果。激励性的语言,做数学题,有时会苦思闷想,需要长时间的思索,作为教师,要鼓励同学采取不同的方法,尝试不同的思路下手、对于同学的点滴成绩,要给予肯定。这时同学们会觉得“润物细无声”,对学好数学会产生巨大的原动力。

会分析问题,会解决问题,继而培养成现实生活中有用的人才。那么,对学生来讲,还要做到会总结,笔者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1.纠错笔记本

学生人人都要准备好一本纠错笔记本,做错的题目,用蓝红两种笔做在纠错笔记本上,蓝色的是本身做的,红的是纠错内容。以后,学生拿出笔记来复习,才更会记得牢,分得清。这也有利于今后避免犯同样的过错。

2.典型题集锦

数学习题多如牛毛,大多是一些简单易做的题,做完不必深钻细研。对于那些难题,特中之特题,就要专用一本笔记本记住它,还要用红笔勾勒出它的智力转弯处,下次遇到同样的题目才不会出错。

篇5

Abstract:Traditional teaching is just focusing on teaching of knowledge and ignoring the cultivating of students’ ability.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guide is the need of promoting students’constant developing, the requiremen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the need of pupils’ developing.

Key Words: primary maths, studying methods. guiding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学会到会学知识的过程。以往传统的教学只是片面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学法指导,是为了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 指导学生学会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为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的习惯。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是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二 指导学生学会用心的听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课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听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必须先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从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专心听讲,并指导学生会听,结合课前预习主要应注意听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注意听教师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注意听教师每节课的小结和对某些较难习题的提示。

其次,引导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知识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是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指导学生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最后培养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即在做作业之前引导学生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老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这样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三 指导学生要能理解读

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主要是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深入理解课本内容。一是读课题。要求学生细细体会课题,抓住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中的“分数除以整数”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联系分数乘法想到,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二是读例题。在尝试练习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例题,初步领会解题方法。三是读算式。应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算式,弄清算式得意义。

四 引导学生要多说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都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学时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首先要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思维过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问题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训练思维方法,其次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用语,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他教学手段,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篇6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生形成科学学习方法的基础,又是他们具有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强调课前预习。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它与当天学习的内容有些什么联系,是否有看不懂的地方等,都要通过预习做到心中有数。预习中,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做做书中练习,看哪里有困难;必要时,叫家长帮助解决不懂的问题。上课时,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对于预习做得好的同学,教师要公开进行表扬,肯定他们的成绩,以激励全体学生更好地、积极地预习。

(2)要求课后整理。培养学生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这样,容易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系统清晰化,从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

(3)在课内,要求学生: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要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如:一个水池能盛水54吨,甲、乙两个水管同时向池内放水,3小时放满。已知甲管每小时放水5吨,乙管每小时放水多少吨?学生设乙管每小时放水x吨,且列方程:5×3+3x=54,或54—3x=5×3,或54—5×3=3x,……,最后解得x=13。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检验x=13是否是方程的解;另一方面要检查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答过程是否简练。如果发现错了,那么尽快更正。这种"认知元"的培养和发展是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过程。

2.让学生尝试同化学习知识。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同化学习知识的心理特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其他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例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又如,当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理解了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3.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识时,他们的学习心理就有求助于行为的倾向。这时,教师就请学生去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进而刺激其心理,促进他们实现学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学到新知识。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学生引起心理反映:只能测量、计算直线图形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来得到曲线图形的周长呢?这时,教师就可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以满足他们的心理对行为的要求

测量曲线图形的周长,学生还是第一次,可是当学生看到事先准备好的线、绳和直尺,他们借助对图形周长概念的理解,首先还是想出了用测量的办法求圆的周长:有些学生用线绕测量物一周,再拉直放在直尺上量得其周长;有些学生将测量物在直尺上滚一圈测得其周长。学生的测量活动(行为)反过来又必将引起其心理活动,所以,教师这时可要求学生对测量的结果进行思维活动:从所填的表格中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例证得到三个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两个思考题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都具有什么相同点(即规律)。①竖里观察,等式的左边都有什么特点?等式右边又有什么特征?②横里观察,等式的左边与右边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再要求学生把记录的文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积的和,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整理一下就得到了"乘法分配律"。

教师运用语言的调节功能,激励低年级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观察,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转化,学到新知识。

5.组织学生思考学习。

所谓思考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进行比较深刻的、周到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篇7

教育家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享用一辈子。”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偏重对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将要面对的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充满激烈竞争的21世纪。要在未来的世纪中生存、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仅仅掌握现有的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这等于让掌握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学能力就会迅速提高。那么,在数学课中要学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呢?下面浅谈几点,以求抛砖引玉。

一、专心致志法

由于年龄的特点,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教育实践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其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而注意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学生认真听课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养成专心听讲意志力。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以吸引住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专心听课的良好环境。例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可利用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画面引出课题:有一天,天气非常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个西瓜回来。孙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瞪大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的,应该多分一点给我,我要吃这个西瓜的3/4,最少也要5/6.”悟空听了直笑,马上切了3/4给八戒。大家高高兴兴地吃了西瓜。可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打着自己的脑袋说:“傻瓜,究竟是3/4大,还是5/6大呢?”这时,我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八戒这个忙,比较和3/4和5/6的大小呢?”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把教学推向。通过这样的教学,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应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让学生人人参与,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寻疑求悟法

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学习要遵循这样的规律,这也是听课的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个性、创新意识、完善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达到此目的,在教学中就要注意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的习惯。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讲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并逐步形成习惯。这就要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里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点魅力,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多思善想。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自己找出它们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激疑,不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知道它们的区别。同时加深了对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意义的理解。在上课时教师要善于激疑,只有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检查修改法

检查修改是作业中必不可少的。在检查修改中提高,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对作业的检查能诊断自己学过的知识是否融会贯通,能逐步提高作业的正确率。通过不同方法进行验算,能发展智慧,开阔思路,提高创造能力;能提高作业的正确率。通过检验,能发现自己作业中的错误。对于做错的作业不能听之任之,应该抓住不放查处错误所在,弄清错误原因,从中吸取教训,求得正确解答。我们不仅要独立完成作业,还要养成认真检查作业。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通过作业的检查和修改,能使自己养成仔细、认真、严谨的好习惯。这样就能在学习上取得良好成绩,对将来事业的成功也必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独立作业法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数学思想的理论和抽象程度要高一些,而数学方法的实践性更强一些。人们实现数学思想往往要靠一定的数学方法;而人们选择数学方法,又要以一定的数学思想为依据。因此,二者是有密切联系的。我们把二者合称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那么,要想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要深入到数学的“灵魂深处”。

在小学数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二、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三、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七、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八、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96-02

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和小学教师都会体会到数学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尴尬地位,数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是在学生心中却不是非常的重要。对于一些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喜欢学数学,认为数学课程很烦和无聊,并且脱离了实际生活,让学生能避则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这种不喜欢数学的心理?

一、小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

1.数学学科客观因素的影响。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特殊的学科特点也给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同时数学作为小学升学考试中的必修科目,其重要作用也非比寻常,教师和学生在数学上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还是无法满足升学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是为了乐趣和生活的需要,而是单纯地为了考上一个理想的中学,学习一旦只是为了学习,就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失去了主导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样的教学现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然不会喜欢上数学。

2.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但是却不会有一个持久的坚持,很多学生的兴趣是短暂而盲目的。学生可能在刚接触到数学这门学科时,会感受到数学的陌生和新奇,但是随着对数学不断深入的了解,这种新奇感就会逐渐的减弱甚至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作业任务和烦琐的知识点,小学生尚不成熟的脑力在理解和想象方面确实有所欠缺,面对这一挑战,很多学生选择逃避和放弃数学。

3.家长和教师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于家长来说,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所成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把这种过高的期望强加于学生身上,却会起到事与愿违的作用。小学生叛逆心和贪玩心都比较重,过重的压力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甚至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家长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偏不做什么,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抗争心理。对于教师来说,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有限,有的教师身兼多职,难以将过多的时间用在数学教学上,他们更多的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并不是十分严肃的事情,只要在45分钟的时间里将课本上的内容念一遍就可以了。也有的教师把成绩看得很重,考试要考的内容才是重点,教学时刻围绕着考试的要求转,这种教学心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二、让小学生喜欢上数学的方法

1.让数学成为生活中的数学。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为什么学生会感觉到数学难,究其原因就是小学数学脱离了实际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渗透到生活之中,如果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教师应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在认识长方体的时候,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概念去天马行空的想象,学生将很难理解长方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但是一旦把抽象的长方体具体到生活中的某样东西,如教学楼、衣柜、文具盒等,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长方体就是这个样子,理解起来也会更加直观容易。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很多抽象的问题会迎刃而解,学生在更加清楚、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同时,也会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遗憾的是很多教师错误的认为只有严厉的教学手段才会征服淘气的小学生,其实不然,教师的威严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顺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起了作用,实则只会让学生更加的反感数学教师和数学学科。教师要做到从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学生多方面的关心和指导,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以朋友之道来理解学生的快乐和烦恼,尊重个体,积极赞扬鼓励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从感情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卸下沉重的包袱,对教师充满信任的感情。同时教师也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成功的机会,学习上的成功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和激励,一次真正的成功胜过教师的任何称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鼓动学生接受新的挑战。

3.丰富数学课外活动。小学生是十分活泼好动的,想要通过讲课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课堂上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只能持续15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把同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剩下的30分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活动。例如在讲解正方体六个面的拆解相关的题目时,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自制作正方体,然后将之拆解进行观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能够从教材和学生出发,认真准备课堂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学主线,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于数学教学上,就能从本质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喜欢上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奥妙和快乐,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T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篇11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摆在首位。

课堂引入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新颖奇特的新课导入,能够迅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所以,在每一节课的集体备课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章前图或者引言,而是应该找出一些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的方法,如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趣味实验、看录像、充满深情的语言感染等。而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它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非常符合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因而能很快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多媒体,伴随着音乐,向学生展示各种精美的物体,如圆筒、篮球、礼品盒等。学生看完这些实物后会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了解其中的问题。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教学图形的认识,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这比用教学挂图或实物等引入新课,效果要好得多。

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意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欲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童趣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能有效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开课时,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3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分给猴1三份。(教师问:猴1分得的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出示。)猴2看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份。’猴3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份。’猴王听了很为难,它想既要满足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这样的情境,既充满趣味性,又充满问题性,因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急于探索其中奥妙的热情。

3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新课标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能力。问题情境越贴进学生的生活,学生越熟悉,就越感到亲切,思维就越活跃,探究问题的信心就越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越好。

如在学习“乘法的意义”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元旦快要到了,学校买来100个健身球,要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请同学们帮忙设计,几个几个地装礼品盒整好装完。

等看完后,要求:第一步,同桌或小组交流,并试着列出相应的算式。

生1:可以1个1个数,有100个1相加,但算式很长。(算式1+1+1+…+1)

生2:还可以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有50个2相加。(算式:2+2+2+…+2)

生3:还可以3个3个地数,有33个3,剩1个。(算式:3+3+…+3+1)

生4:还可以4个4个地数正好数完,有25个4。(算式:4+4+4+…+4)

生5:还可以5个5个地数正好数完,有20个5相加。(算式:5+5+5+…+5)

生6:10个10个地数也正好数完,有10个10相加呀。(算式:10+10+10+…+10)

生7:20个20个地数也正好数完,有5个20相加。(算式:20+20+20+20+20)

第二步:引导学生在算式中找规律。随着学生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分法把得到的算式进行分类,然后提炼出能够整好分完的信息出示,让学生再探索再研究:请同学们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相同。

生2:都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

生8:有没有办法把这些很长的式子写得简单些?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生8的想法很好,请同学们想办法把这些很长的式子写得简单些好吗?(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全班同学极大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呼之欲出,大家继续探讨交流。)

生1:就用1+1+……+1后面注明是100个1相加,这样就会简单些。

生2:5个20相加和20个5相加,都是100,我想可以把“+”变一变形式,写成这样的算式:20×5=100,5×20=100。(这位学生很自豪地说:这是我自己看书知道的。)

师:你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同学们能模仿他的写法,把其他的算式写成这样的形式吗?

生3:我也可把25个4相加,写成4×25=100;4个25相加,写成25×4=100。

生4:我可以把100个1相加,写成很简单的式子,1 ×100=100。

……

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同意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的写法,并体验到这样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写法最简单。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乐于去探究,去发现。同时,用多媒体显示算式,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明 了,直观真实、情趣盎然,避免了教师的讲解,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4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和方法

在小学阶段,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黄金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橹鞯肌K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我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我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引导自主探索,引发探索兴趣

学习方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发现的知识,老师不用给予提示,学生能自己通过书本掌握的知识,老师无需帮其讲解。只有这样,才助学生在探索中去思考,在学习中去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圆柱体,而我们只要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相乘就能得到长方体的体积,只要测出圆柱体的高和半径,也有公式可以测出它的体积。那么,对于不规则物体,我们能怎样计算出它的体积呢?现在,在实验桌上有带有刻度的方形和圆柱形容器以及刻度尺、水等。大家想一下能否用桌上的这些工具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测量计算出这个不规则物的体积呢?下面大家自己试验一下。”顿时,学生自发地凑成一组组小团队,开阔思维,相互讨论,并动手去实践操作。之后,每组派出了小组代表说出自己小组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到此次探索新知识的实践中,每个人都脸上都洋溢着探索新知识的快乐,气氛相当活跃。这不管是对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索能力来说都是一种提升和发展。

三、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激活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等不成熟,自我控制约束能力也比较的差,上课时听课不够专心。要想维持学生长久的注意力,首先,需要把他们学习兴趣调动出来,其中最好的方法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多媒体课件的重现力,把学生和知识融为一体。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采用的是剪拼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等面积的矩形,然后通过类比的方法,类比矩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这一公式时,就要求学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关于矩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而这二者学习时间相差较远,这个时候,教师就能够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知识回忆,让他们先回忆起矩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在通过flas,设计出平行四边形剪切成矩形这一动画,想学生直观地反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清晰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们,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学习兴趣更浓,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教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教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就要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篇1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68-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兴趣,不仅能使人开阔视野,丰富心理活动内容,使人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而且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唤起学习兴趣

在诸多科目当中,普遍都认为数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当中若不花点心思则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学生发言的评价,我也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首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在每一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动、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创设表演情景,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同学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学生根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2、创设游戏活动情景增加学习兴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