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

篇1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41-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就是达致一种为社会主体所追求的,符合理性与和谐的法治社会状态。高校日常法制教育是培育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人,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法治精神基础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模式与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日常法治教育并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主流。

一、法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法治观念都得到了增强,维权意识逐渐觉醒,但从整体而言,法治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

一是尽管学校从管理意识开始向学生本位意识转变,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遵从的“师道尊严”道德规范,强调学校的育人教化功能,很容易被忽视或剥夺学生的权利, 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其拥有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参与权”等认识不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寻求法律维护权益,或者出现不恰当的“过度维权”现象。

二是尽管我国高校都强调学生自治组织要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强调高校的政治教育功能, 以学生会为主体的学生自治组织,其作用仅局限于代表学生向学校反映一些有关学习、管理及后勤服务方面的问题,更多地是完成学校交待的任务,在代表学生利益方面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

三是高校日常教育缺乏法治文化启蒙意识。从形式上看,虽然突破了课堂理论教学的单一形式,通过法律讲座、咨询、网络宣传等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法治教育。可是,由传统教育延续而来的根深蒂固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宗旨的灌输式教育在日常教育中仍发挥重要作用,法治教育往往成为日常管理工作中或教育活动形式下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宗旨的,采用灌输式教育手段的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或者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高智商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二、将法治观念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生是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理应依法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应享有的权利。高等学校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年满18周岁,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规定,他们应享有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公民应享有的民事权利。《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一系列法律规定了的法律权利。《教育法》第42条明确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 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的权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2005年9月, 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首次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明确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增加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专章,规定: “学生对有关切身利益的问题, 有通过正常渠道积极向学校和当地政府反映的权利”, “处理结论要同本人见面, 允许本人申诉、申辩和保留不同意见”。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智商和文化层次的高级人才,如果欠缺法治意识,则极容易导致其误用聪明才智进行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高校违法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对教育的深刻反思。

第三,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必须有较强的法律观念和规则意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寻求个人发展。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前进行的都是基础教育,对于法律和规则方面的教育并不强,所以,作为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最后一岗,大学里必须加强学生法律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因为一旦走向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必须有较强的法律观念、规则意识和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各种法律规范和规则。

三、法治教育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首先,强化学生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主体意识。要强化高校教育者的学生本位意识,保障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让学生能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表达诉求。因为只有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 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学校各方面的真实状况及时向教育和管理决策部门反映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问题及意见。

其次,增强维权观念。高校与大学生是具有特殊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高校作为教育者必须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使其了解其权利义务及权利救济途径,提高其正确分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违法现象。在其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依据我国法律法规规定,以合理的救济方式和救济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利。以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

第三,大学生尽管独立意识比较强,但由于正处于心智发展期,社会阅历又较浅,因而容易冲动,出现非理。加强法律知识的系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与义务,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同时, 在日常管理中也应该教育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权利的有限性,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华洲, 廖扬眉:《大学生维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期。

篇2

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社会权益被公民所平等的享有,同时,法律也规定了其必须担负相应的责任。对于大学生这种社会栋梁来讲,更是需要对法治内涵充分理解,提升个人法律意识,对于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能够自觉抵制,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意义

1.1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充满积极的正能量,方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其中,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需要积极开展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通过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素养,能够知法懂法,学会利用法律来维护个人权利,对社会上的各种负面因素,能够自觉抵御,从而维护校园环境。

1.2提升素质,完善素养。

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需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往往只注意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足够的法治意识,无法分辨复杂社会中的是非。而大学教育过程中,借助于一系列的法治教育,包括《法律基础》等,促使学生对基本的法治常识积极掌握,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提升。高校大学生不仅能够对本专业知识积极掌握,还可以培养法治理念,提升道德素养与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1.3增强法律意识,提升个人实力。

正能量的新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十分需要的,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重视法治教育实施的紧迫性,遇到了问题,能够依靠法律途径来解决,对国家个人的利益合法维护。

2、现阶段大学生法治素养发展的现状

2.1法制意识不强,容易出现犯罪问题。

大学生与书本知识接触较多,且有着较为简单的社交圈子。家庭及学校的双重保护,其没有足够的法治意识,往往采取单纯的心思及狭窄的视角来处理社会问题,外界的不良因素很容易影响到他们,导致有多样化犯罪行为出现。部分大学生进入校园接触的学生有差异化的家庭背景,产生盲目攀比心态,如果自我挥霍需求无法满足,就会出现盗窃行为;而具有较高知识和技术的大学生犯罪行为,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

2.2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走上错误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不断增强,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也有诸多的不良社会因素出现,制约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我国开始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将依法治国理念切实实施下去,逐步出台和完善了法律条款,但是部分人员为了获取较大利益,依然会打球,导致法律权威性受到影响;依然无法彻底杜绝非法谋取权益等不法行为。

3、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3.1依据学校教育,营造法治氛围。

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施,专业性较强,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及法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指导其参与社会建设及经济建设。在这种情况,学校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师资,借助于专门培训,促使教师的法律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对法治常识阅览场所进行构建,通过阅览,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3.2优化网络环境,营造传媒环境。

互联网时代下,要求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互联网的优势和弊端。职能部门需要发挥作用,对网络环境严格监管,避免社会成员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将良好的传媒环境构建起来;此外,高校也需要定期经常的组织讲座,引导学生能够对网络正确看待,对于那些不良的信息,能够自觉抵制;要积极学习法律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便从内在拒绝腐败信息腐蚀。

3.3将法律指导实践开展下去。

大学生将法治知识理论掌握之后,还需要通过实践来科学检验,以便促使其了解这种理论知识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将知识转化为切实能力。学校及社会各类团体,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如高校对法律审判场所进行模拟,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扮演相关角色,这样大学生得到了锻炼,能够将法治知识践行下去。

3.4增强个人修养。

大学生要充分考虑未来的社会实践,要想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就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校期间内,学生需要对法治方面的知识积极学习,充分重视法律素养的意义,不断努力,提升个人思想政治水平。针对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和侵蚀,大学生需要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掌握的法律知识灵活运用,对外界诱惑自觉抵制,要一直坚持乐观积极的精神,努力学习思想和马列主义,对现阶段社会上出现的腐朽思想及时总结。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大学生,其法律素养及道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建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法律素养提升的必要性[J].纺织服装教育,2015(10)

篇3

如今,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和大学生教育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必不可少。但专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为了娱乐、聊天而上网的概率比较大。因此,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必须明确其时代内涵、本质,根据大学生思想规律采取多样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方法。

一、互联网+时代的内涵及本质分析

“互联网+”是指在依靠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演进形态,属于一种社会形态革新。也就是指网络信息技术和传统社会行业不断融合的过程,但该融合过程很复杂,不是单纯的组合,是实现两者的互补以及聚合。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以及关键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依靠现代化的互联网思维,传统行业经济形态都开始了跨界融合,实现了创新转变。总的来说,互联网+时代下的思维,为各行业之间相互交融、形成关系网发挥了核心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创新

1.建立健全“互联网+备课”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学生”的机制。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利用多样化的互联网平台,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情况研究和分析,进而明确大学生思想规律以及政治教育管理的需求,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方法。发现问题之后分析原因,及时解决,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避免受非所授的现象产生。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内容”机制。第一,要加强网络信息审核,科学设置议程,优化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教学管理内容的多角度思考和多维度分析,给予大学生正能量,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第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内容领域,明确大学生兴趣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还要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的美感,使得大学生杜绝不良信息,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水平,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营造和优化“互联网+环境”

第一,要转变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和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互联网+环境”观念。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当中,也生活在网络环境当中,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也由现实生活环境与网络生活环境两部分组成,即“互联网+环境”。

第二,要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网络平台,优化“互联网+环境”条件。相关人员要利用教学管理研发,充足的资金、设备、网络技术等,不断创新和完善“互联网+环境”体系。要形成自由、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网络交流空间,利用多种网络方式沟通和交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互联网+环境”机制的良好运行。

3.加大“互联网+教师”的队伍建设力度

一方面,对大学教师和管理者来说,必须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网络化教育管理意识,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教学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要把思政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要强调核心价值观念分析,注重文化自信,还要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营造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氛围。

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者必须注重自身权威性的提升。要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拓展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面和管理水平,要优化和推广“互联网+教师”平台,使得学生充分利用该平台进行学习;教学管理者要增强自身的互联网教育管理意识,熟练运用互联网教学管理技术,优化在线教育管理沟通平台;教学管理者要利用互联网,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情况评估,结合评估结果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和模式,将“互联网+教师”打造成教学管理者的权威性平台和领地。

4.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情感”机制

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来说,必须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思想,要摒弃以往的传统化的教育管理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原则和标准,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较强的亲和力以及向心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是分不开的,必须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还要结合当前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情况和自身需求进行教育管理,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来说,要进行准确的自身服务定位,要付出真实的情感,要用心关怀学生,提升教育管理的凝聚力,对于那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不能歧视和打击,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必要时请专家给予他们信息帮助及指导,通过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情感”机制,依靠互联网平台,以服务提高管理效率,以情感化人。

5.建立“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主流文化往往面临多种挑战,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建立“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具体来说,第一,要根据学校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校园网络管理条例》,完善制约制度和激励制度,约束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第二,要合理运用互联网学习资源,促进网络正面舆论强势的产生,并加强对网上舆论的合理引导。第三,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掌握高校网络信息动态,明确校园互联网不当利用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足够高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及时了解校园热c,利用网络文章,从根本上消除校园不良事件的影响。第四,要加强高校和外部企业的有效合作,从根本上净化互联网信息,完善和实施校园网络实名制,要有效实施版主负责制,将责任具体到个人,保护好网络版主的切身利益,还要加强网络专人监管,避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传播。另外,还要完善和实施校园网络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在各个级别部门之间层层落实好校园网络绿化工作,营造出良好的“绿色校园网络氛围”,促进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全面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清除不良网络信息,传递网络正能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戴海青.刍议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74-175.

[2]付丽宾.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6(3):19-31.

[3]刘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5(11):224-225.

篇4

“天之骄子”“栋梁之材”的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然而在这个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大学生犯罪的现象却日益严重。法律意识的淡薄让那些高材生们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扼腕叹息之际引发诸多人士对当今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反思。加强法律意识培养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意识包括由法律现象产生的一系列思想、认知和心理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则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法制思想等内容。其中思想教育是根本,它能够确保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教育是主导,能够培养人们的政治素质。

大学生犯罪频发触及到了法制教育的“痛点”。总体上来说, 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欠缺。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必须大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培养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大学生,为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提供生力军,为让法治护航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狄更斯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们享受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体会着一系列副作用,例如价值沦落、安全感低等。其中最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大学生实施的犯罪呈现多发并日趋智能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离开家庭的庇护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是非判断能力弱,不经意间容易走上歧路,非常需要积极的指引和教育,这些都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在面对严重危害到他人甚至整个社会的行为时,道德可以谴责,但是却只有法律才能制裁。因此,高校要通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使其思维方式正确并且法律素养合格,能知法守法,在遇事处事时能从法律角度出发,逐步形成理性思维,主动依照法律的要求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途径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因此,一国法律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根本上取决于人们的法律意识。反观中国高校教育模式,考试成绩依旧是评定学生素质的最重要标准。在此观念影响下,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教育存在缺失。

1.增强高校学工队伍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而高校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阵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学校引进新的学工等工作人员时,要提高法律专业人才的比例。有法律专业背景人员的引入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现有队伍的法律素质,并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知法守法、传授法律知识的氛围。

2.增设法律法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保留并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增设与学生专业联系紧密的必修法律法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的基础法律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法律知识。最后,还要改变传统“单人独奏”的教学模式,紧密联系实际,以案讲法,让学生有参与感,激发出学习兴趣。

篇5

在高校各类课程中,书法教学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自身还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教学中如果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当中,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大有裨益。

一、大学生书写危机

本文所指的写字教育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它重视写字技能的传授,更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教育,是书法艺术教育的基础。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电脑的普及,少年儿童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键盘时代”,键盘敲击取代了手写汉字,手写汉字的实用性逐渐降低,键盘敲击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的字却越写越难看,经常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那些非常熟悉、一触键盘立马就会从屏幕上闪出来的汉字,竟然不知道怎么写了。有的学生试卷答得很好,但书写却是横七竖八,更不要说什么美观了。这样的情况在中考和高考试卷中比比皆是,甚至某些硕士生、博士生的字写得也差强人意。

学生的书写状况和对待汉字书写的态度明确地显现了当前写字教育所遭遇的尴尬处境――生存危机。写字教育生存的危机导致的最终结果不仅是一种技能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书写文化的断层和传统文化的后继无人。

有着几千年优良传统的写字教育在汉字书写进入了“键盘时代”后,已经失去原有的地位。无论是学校、老师、学生还是家长,普遍存在忽视和轻视写字的现象,“写字无用论”成为“共识”,写字教育的生存、发展陷入了困境。

二、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书法更以其独特的“形象意蕴”一直培育着中华文化,并形成独特的视觉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各种美术之中,以写字为最高。旁的所没有的优点,写字能表现出来。”因此,书写的意义已超过写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了解和感情认同上去;书法教育的全过程,也就成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鉴赏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挖掘我国自古至今的优秀文化作品和研究文化内蕴,维护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尊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引导大学生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建设服务。

书法鉴赏包含着书法技法的练习和掌握。书法的练习首先是心手合一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不但伴随着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而且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情绪等均会影响书写过程,并在笔迹中有所反映。如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从《兰亭序》的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到书圣与好友相聚时的愉悦心情,“那欢快跳跃、潇洒妍美的行书正是书圣的真情流露,那即兴而赋的优美散文,让人观后更有心旷神怡、身临其境之感”。而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的侄儿所写的祭文,祭文令人读后心生悲怆之感,其书法更有大气磅礴之势,字字如石,更是一种悲愤之情的真实写照。长期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弱。练习书法是调节他们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古今无数书法家钟情书艺,涵泳墨池,有着一股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书法教育能使大学生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等不良习气,养成刻苦耐劳的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将书法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增强写字教育的文化使命感

目前,写字教育之所以得不到重视,其根源在于不能充分认识写字教育的重要意义,普遍存在“写字无用论”的观念。因此,提高对写字教育意义的认识、转变错误观念,增强写字教育的文化使命感是写字教育走出困境的前提。传承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义务,不论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领导老师、家长都要对写字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刻理解,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把写字教育提高到传承文化,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高度上认识,本着为学生负责、为国家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认清现状,认识到改变这一现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培养大学生的书法兴趣

书法教育讲究寓书法的美应用于现实,并指导书写实践和高雅生活。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书法欣赏能力和一定的书法技能之后,必定会尽力维护已获得的这些能力,进而加以反复练习,进一步扩充知识,同时提升人文涵养,戒骄戒躁,力求稳重大方、举止文明。清人沈宗骞认为“笔墨之道,本于性情。凡所以涵养性情者则存之,所以残缺性情者则去之,自然俗日离而雅可日几也。”学习书法“不可谓不苦,但都可以使人静心、调养性情。当人身处喧嚣之地,面临繁杂之事时,习练书法绝不同于遁人山林,也不似一些民间信仰和玄学那样给人以虚幻的安慰。”因此,书法教育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外在精神风貌,打造文明的气质和形象,另一方面,有利地契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实施和健康发展。

结束语

书法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借助书法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构成理念,有机地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其契合点在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外在气质与形象。学生在提高书法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使其思想品德得到升华,如此,即有望达到教书育人的理想境界。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