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

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

篇1

俄罗斯中小学教学大纲通常分为1—4、5—7、8—9、10—11年级音乐教学大纲。一般情况下,俄罗斯音乐教学大纲随着《俄罗斯联邦国家普及教育法》和《俄罗斯普通教育中小学教学标准》的变化而重新修订,如果这两个文件不变,教学大纲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一、关于《俄罗斯小学音乐

教学大纲》的说明

《俄罗斯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普及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小学音乐教学的具体任务包括:培养学生在音乐艺术、艺术品位、音乐知识的基础和乐感方面的兴趣,逐渐使他们热爱音乐艺术;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世界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和现代音乐作品积极、敏感和有意识的接受能力,在音乐印象、音调与形象术语、基本音乐常识、音乐活动经验、合唱这本“音乐词库”基础之上积累音乐知识。这个“词库”是青少年弄清复杂的音乐艺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教学大纲的内容基于小学生对世界音乐艺术的主要源泉(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古典作曲家的杰作和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艺术形象、道德与审美方面的理解水平。俄罗斯艺术教育心理学家、画家涅缅斯基(Б.М.Неменский,1922~)认为,重要的是,音乐教学大纲坚持“立足于本国”的原则,通过本民族音乐作品的旋律、曲调、主题和形象,将学生引入美妙的音乐世界。与此同时,善于在世界艺术文化的大背景下看待本民族的音乐艺术作品。

编写教学大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艺术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音乐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流传范围,感受曲调、节拍、体裁、风格对精神世界所产生的作用。通过学习“以乐音形式出现的艺术”(苏联音乐学家、作曲家和教育家阿萨菲耶夫语)——音乐,经常聆听具体的音乐作品,使儿童开始对音乐创作、音乐的意义有所体验;开始熟悉最主要的音乐艺术领域、音乐活动形式(唱歌、演奏、谱曲、聆听音乐)、音乐形象、音乐载体、音乐展开所遵循的原则(重复、变调、对比)、曲式特点(单乐章、两个乐章、三个乐章、分节歌、副部、回旋曲式、变奏曲式)、音乐体裁(歌曲、舞曲、进行曲、组曲、歌剧、芭蕾舞剧、交响曲、协奏曲、康塔塔、奏鸣曲、轻歌剧、音乐剧等),以及作曲家在作品中使用的表现手段和音乐语言特色等。

俄罗斯现行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没有脱离卡巴列夫斯基的教育思想,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符合教学目的的教育意义依然是教学所需音乐素材的选择标准。

音乐教学大纲强调最基本的教学法,包括趣味性原则,作曲家、演唱者(演奏家)、听众之间三统一原则,“同一与对比”原则,音准原则,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的原则。

根据趣味性原则的要求,学生的音乐接受能力应该是音乐课的基础,应该以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象化的艺术过程和自我创作为前提。

作曲家、演唱者(演奏家)、听众之间的三统一原则规定,教师通过展示各种不同的音乐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方式。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意识,或者说,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时使他们懂得,每当他们聆听音乐作品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该作品的作者是谁?这部作品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哪几位演奏家(演唱者)曾演奏这部作品?每个人的演奏效果如何?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随时关注他们的演唱效果。

“同一与对比”原则一直贯穿于揭示音乐作品的曲调、音准、体裁、风格特点和掌握音乐语言的过程中。这一原则不仅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十分重要,而且对他们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整体素质的培养也很重要。

音准原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该原则不仅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发挥着调控作用,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在揭示音乐与现实生活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文学、音乐、直观媒体)再现的艺术形象,音乐作品在儿童面前徐徐展开,从而促进儿童艺术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如今,绝大多数媒体主要以通俗文化和流行音乐为主,在这种条件下,根据上述原则使小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音乐素材,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听觉,有利于培养他们对古典音乐和崇高艺术的兴趣和需求。

为了达到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目的,俄罗斯普通中小学音乐课上的音乐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教师通常采用各种不同手段,如合唱与重唱、舞蹈与节奏明快的动作、器乐演奏、歌曲改编或演唱、童话故事表演、音乐剧演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关音乐基础知识。

除此之外,孩子们在思考音乐和即兴表演(独白、唱歌、舞蹈)的同时,逐渐表现出最基本的创作兴趣,叙述他们喜爱的音乐作品主题,描绘歌剧、芭蕾舞剧和音乐剧中不同主人公的服装和布景,制作艺术“珂拉琪”、自编歌谣、编写音乐会节目单,个人“收藏”唱盘资料,利用自己熟悉的音乐、音乐故事、关于乐器和音乐家传记故事“创建”动画片等多种活动。

音乐课是一门艺术课、德育课和美育课,美育思想是音乐课的核心内容。通过美育思想,揭示对儿童个性培养最重要的“永恒的艺术主题”: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爱与恨、生与死、母爱、捍卫祖国的意识等。美育思想有助于师生利用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思考音乐,寻求何为真理、何为善、何为恶一类问题的正确答案。

从大纲的结构特点来看,俄罗斯现行小学1—4年级音乐教学大纲分为若干单元(主题),各年级各单元均反映了大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指明了各单元需要聆听的音乐作品。从单元的名称来看,每个单元都反映了每学年、每学季和各单元授课过程的美育思想。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带有基础知识和入门的特点,借助于广阔的生活背景,由浅入深地向孩子们介绍音乐艺术。一年级音乐教学大纲分为两大单元,2—3年级的音乐教学大纲又分为七大单元,4年级音乐教学大纲有八个单元。

篇2

专 题:

美妙的音乐形象世界、俄罗斯浪漫曲和歌曲中的形象、外国歌曲中的形象、俄罗斯民歌和宗教音乐中的形象、西欧宗教音乐中的形象、原创歌曲(古典与现代原创歌曲)、20世纪的爵士乐。音乐作品欣赏目录(略)。

学生的活动内容及目的:

区分简单的和复杂的声乐、器乐作品和场景音乐。

描述音乐作品(或片段)。

判断各种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的形象及内容;区分抒情型形象、史诗型形象和音乐剧中的形象。

跟踪各种音乐形象的发展和变化。

分析各类音乐作品形象相互作用的方法。

掌握举办音乐活动的技能:演唱民歌、古典歌曲和现代歌曲,唱出自己熟悉的歌曲旋律和曲调。

演唱各民族的民歌。

参加集体音乐游戏和音乐剧演出活动。

参加音乐和文学集体创作活动。

改编歌曲、歌剧和戏剧片段。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音乐创作,再现自己熟悉的文学形象和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说出国内外最杰出的歌唱家、演奏家和音乐团体。

区分声乐作品中的形象,说出作品是否有乐器伴奏。

根据演唱形式,理解并判断各种不同形式的合唱团。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或完成创作性作业,掌握音乐形象内容。

分析同一部音乐作品的各种诠释方案,判断作曲家的创作构思。

在各门类艺术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揭示音乐作品的形象结构特点。

参与创作爵士乐舞曲和声乐作品。

用最简单的方法和电声乐器演奏器乐曲的旋律(或某些乐句)。

展示音乐对人(对学生本人)的作用力;举例说明音乐的感染力。

与同学们一起演唱或演奏古典和现代音乐作品(器乐、声乐、戏剧音乐)。

演奏音乐作品并表现作品的艺术思想。

对自己的音乐创作做出评价和调整。

演唱或演奏本共和国、本边疆区和本地区创作的音乐作品。

选择体裁适合的作品并进行简单伴奏。

演奏爵士乐作品,说出杰出的爵士乐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姓名。

参与组织和表演民间节日、游戏、礼仪等各项民俗活动。

关注国内外最重要的音乐盛事。

为学校和班级举办的娱乐活动选择适当的音乐作品。

撰写音乐会、音乐剧和戏剧观后感,完成音乐练习册上的作业。

2.下学期:室内乐与交响乐中的形象世界(18课时)

专 题:

永恒的艺术和生命主题、室内乐的形象、交响乐中的形象、交响乐形象的发展。音乐作品欣赏目录(略)。

学生的活动内容及目的:

将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的基本形象和情绪特点进行比较。

将民间音乐作品与专业音乐作品进行对比。

发现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共性渊源。

说出民间音乐作品与职业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的典型特征。

通过亲自表演(歌唱、乐器演奏、舞蹈),再现各种不同的音乐形象。

分析和总结音乐、文学与造型艺术之间的多种内在联系。

改编流行音乐剧和摇滚乐的片段。

说出俄罗斯和外国杰出作曲家的姓名,分别列举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

根据音乐作品的典型特征,判断每部作品分别属于哪一种体裁(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现代音乐)。

区分各种乐队和每个乐组的组合形式;研究艺术审美活动。

完成自己制定的创作计划,参加集体创作活动。

即兴演唱(或演奏)某一类现代流行音乐,并对自己的演唱(或演奏)做出评价。

对自己的音乐创作活动做出评价。

坚持自我修养(增长自我修养所需要的知识,提高自我修养的技能)。

运用信息和现代通讯技术完善自我修养。

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和完成作业的形式,牢固掌握音乐作品的形象及其内容。

(三)7年级音乐课教学计划(35课时)

1.上学期:戏剧音乐的特点(17课时)

专 题:

古典作品与现代作品、音乐剧院(听歌剧)、宗教音乐的情节和形象、戏剧音乐。音乐作品欣赏目录(略)。

学生的活动内容及目的:

确认音乐在人生中的作用。

提高自己对音乐活动的“三统一”原则的认识。

理解和评价风格不同、体裁各异的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作品。

说明自己选择音乐作品的依据。

发现永恒的艺术与生活主题在风格不同、体裁各异的作品中的特点。

分别说明音乐语言、音乐剧和音乐表现手段的特点。

说出国内外杰出作曲家和演奏家(歌唱家)的姓名,列举他们创作和诠释的最知名的作品。

演唱民歌、现代歌曲以及所学古典音乐作品的旋律。

分析和总结音乐、文学与造型艺术之间的多种内在联系。

运用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和即兴演奏等方法,创造性地诠释音乐作品内容。

参加各种形式的个人演唱会、室内乐和集体音乐创作活动。

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创作任务。

参与音乐研究活动。

揭示音乐与其他艺术相互作用的特点。

分析世界音乐艺术作品的形象特征和语言特点。

通过网络和其他参考文献,获取适合所学专题的音乐教育知识和信息。

独立研究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和演出团体的创作生平。

收藏古典音乐作品。

通过筹备和举办音乐比赛、班级和学校音乐艺术节等活动,体现自己的创作潜力。

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加强音乐修养。

与本小区的小学生、同学、家长和居民一道从事音乐启蒙教育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和完成创作任务等活动,牢固掌握音乐作品内容。

2.下学期:室内乐和交响乐的特点(17课时)

专 题:

音乐剧与音乐发展、室内乐、器乐套曲、交响乐、世界各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与摇滚乐。音乐作品欣赏目录(略)。

学生的活动内容及目的:

比较体裁各异、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发现不同的作品在曲调和音乐表现手段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班级和学校的音乐生活(音乐晚会、音乐招待会、为低年级学生举办的音乐会等)。

通过组织举办娱乐活动、建立家庭音像资料库等,提高自我修养的意识和技能。

说出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中心(歌剧舞剧院、音乐厅和博物馆)。

分析某一部或某几部曲式和体裁不同的音乐作品形象相互作用和发展的方法。

分析和总结音乐作品的体裁与风格特点。

分析和思考现代音乐在体裁方面的变化。

关注并参与集体再现的各种艺术形象的音乐活动(合唱、器乐演奏等)。

独立研究某个最知名的演奏家、某个演出团体的创作经历。

与他人交流自己对当今国内外音乐大事件的印象。

即兴演奏某部现代音乐作品,并对自己的演奏做出评价。

认识爵士乐,说出杰出的爵士乐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名字。

独立研究流行音乐的风格特点。

判断国内外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表达自己在流行音乐方面的艺术价值观。

制定并落实音乐项目。

篇3

钢琴被我们誉为是音乐上的明珠,一直受到音乐家的推崇和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也开始走进了平常人家的家庭。体验、感知、融入才是音乐世界的敲门砖。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完美的品格所要建立的基础,没有了音乐也就没有了完美的人。

一、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前提

(一)儿童以直观表现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

低年级学生正是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期,身心发育和性格发育都不成熟。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是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能改变的。2—7岁得儿童经历的是一个动作感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通过各种感觉运动形式来转化为一般的表象或是形象思维。他们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开始频繁的运用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渐渐出现了表象思维。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2—4岁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即儿童开始出现凭借语言符号象征游戏、延迟模仿等示意手段表征外在客体的能力。4—7岁为知觉思维阶段,即儿童此时已经开始从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过渡。7—11岁的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的运算能力,先后会获得各种守恒的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

(二)儿童个性倾向的发展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个体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源泉和基础;动机是个性发展的内驱力;兴趣是认识倾向的表现形式,是个性发展最现实、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理想、信念、世界观是人意识到的需要系统,是个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它指导着人的行动,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个性倾向性中各种心理成分从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上,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组织和引导,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共同决定个人行为的动力。因此,个性倾向性也叫个性的动力系统。

儿童的个性倾向发展,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2—3岁得儿童,在性格上倾向于自主和羞愧。这个阶段的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以及开始注意到身体的能力恶化限制。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孩子就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反之,如果这个阶段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容易产生害羞和羞愧的感觉。当年龄到了4—5岁得时候,孩子的个性倾向开始导向主动性上面。这个时期,孩子喜欢幻想、创作和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有很强的主动性。如果这正主动性受抑制和得不到家长的鼓励的话,那么孩子就会有内疚感。6—11岁,儿童的性格开始有勤勉和自卑的倾向。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与别人比较和竞争。

二、运用正确的教法,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

(一)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针

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教育中也存在着多元性,即音乐教育与语文、数学、政治、前史、物理、化学、地舆以及道德、体育等课程都有着严密的联络。其实音乐课程完全能够和其他课程的教育相结合。比方说教育生唱一些简略的英文歌曲,这要也能够使学生学学英语单词;再比方说能够让学生朗诵歌词,这要就能够进步学生的文学涵养,进而有助于语文课程的教育;还比方教授一些爱国主义的歌曲,以此来培育学生的思维情趣,这也是思维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音乐教育》副主编吴斌在《中小学音乐课程变革设想》一文中从前指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大概经过引导学生自动参加音乐活动,进步学生的音乐体现和鉴赏才干,使其取得审美的体会和享用成功的欢愉,以培育学生的音乐喜好和喜好,并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用音乐、开展音乐才干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经过音乐教育,着力培育和开展学生的发明力和意志力,并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发明有利条件,以推进学生的全面开展。”经过采纳音乐课程与其它课程有机交融的教育方法,进而进步学生的归纳本质和才干,只要这样,才干真实完成本质教育的意图。

(二)加强教师的教学方法

老师在课堂教育中要灵活安排展开一些文化艺术竞赛活动及评比,并对每项活动都进行进程和成果的评估,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身的闪光点,体验到自身成功的高兴,得到活跃的自身认知,并在这以后的行动中得到更快的展开。面临学生五颜六色的特性,需要在教育中注重每个学生的特性,尊重他们各自的喜好、喜好、专长和选择,使他们的特性得到充分的个性体现,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推进学生身心的调和、健康展开。老师在教育进程中,要根据不一样学生的特性,分类引导,多管齐下,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法来进行教育实习。例如:需要经过恰当的方法对教育内容和形式加以改进,加强音乐教育的现实性及可操作性,并注意联络社会现实生活,防止空泛机械的说教。要注重情感教育,要以情教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要活跃安排展开一些有利的教育活动,例如安排音乐竞赛、才艺展现等活动,活跃引导、激起学生自动认知,学会分析疑问、认知自身,培育活跃向上的情感,经过音乐教育推进个别学生的全面展开。

三、结语

低年级学生的钢琴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音乐性教育活动,它是与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基础幼龄儿童教学。当下的儿童钢琴教育,应该摒弃商业化、利益化的教育倾向,走更健康、更适合儿童钢琴教育发展的路线。家长们也应该结合儿童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倾向,引导儿童正确的走进音乐的世界,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篇4

在小学音乐的具体教学上,由于小学生实际不同,课型不同,构建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不同。教学模式显然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的是构建一个原型,在这个原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转变原型,构建新的模型,构成实效而又审美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使其自然和谐。

构建好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着重备好课,写好教学设计,从理论上奠定好班级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备好教材内容、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

教师在备课时仅用一种教材明显是不够的,通常都用两三种进行比较,适当加以取舍和组合,选择优秀的,选出适合学生的教材内容和方法,而且着重监控学生正在使用的教材,保证80%的内容遵照现行教材,20%的内容灵活调整。

二、写好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应该把如何引入、主要过程、结尾总结详细写好,具备完整的教学框架,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而且要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带水。

三、教学模式确定

本人把自己音乐模式原型大概定义为:教学目标定向构建学习平台合作学习巩固强化。其中在教学目标定向中,我一般利用形象、趣味定向,亦即并不是一上课就讲课题、讲概念而是趣味定向,激发兴趣,动之以情;构建平台就是把教学内容设计为由浅入深,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使学生顺理成章掌握知识;合作学习是老师上课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相研讨,师生互动,最后是归纳总结,并引入师生互相评价鼓励。

在原型的基础上,本人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当改变顺序,例如对于一般的较难的内容,需要教师先引导学生,再学习思考,构建的模式为教学目标定向构建学习平台合作学习巩固强化;对于一般或较容易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先尝试,教师再指点,构建的模式为教学目标定向合作学习构建学习平台巩固强化。

例如 二年级的《鸭子拌嘴》一课,其为音乐欣赏课,经过认真备课,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为图:

其中过程A为趣味定向:用游戏方式激趣学生听辨上节课认识了的打击乐器(舞板、三角铁、小鼓、铃鼓、碰铃),通过游戏导入,营造气氛,接着用图片形象直观介绍新乐器锣、擦,并写出标题《鸭子拌嘴》,同时提问拌嘴的意思。

过程B、C、D、E为:合作学习构建学习平台合作学习.在过程B中我让学生带着拌嘴这个问题初听音乐,谈自己想象,编成小故事让其激活想象,活跃思维;过程D、E中,通过多媒体动画直观表现《鸭子拌嘴》的场景,让学生边看,边听,并适时提问和暗示乐曲中有哪些打击乐器?(锣、擦);过程F我把学生分组,分发教具(舞板、三角铁、小鼓、铃鼓、碰铃),引导学生进行铺垫练习,启发学生自觉进行片断创作,并让各小组使用打击乐器表现一只小狗啃骨头的声音。并把各小组的效果录音,进行比赛。过程G巩固强化过程。

四、每节课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学生反馈

课后总结中我还把这一节课的上课模式叫“激趣欣赏创作”,有利于让学生思维活跃,尽情参与、感受、体验,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音乐教学模式是基于音乐教学理念。兴趣培养、欣赏能力培养、素质培养和创造力培养,是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基本理念,而根据现在的实际,按照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则要求在音乐课上,音乐老师要做到音乐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别是教学方式不能由教师单向灌输,而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气氛自由活泼,整个教学过程看重学生的自主参与,看重过程中学生的感悟、体验和发展状态。这就是现代音乐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学生动,如沐春风。

五、让学生如沐春风,应根据教学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充分插入审美的教学模式

(一)趣味模式

趣味模式是每一位成功的老师最常用的教学模式,通过老师的教引起学生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具体过程是引起兴趣激情互动愉快学习效果显著。

(二)形象模式

形象模式就是教师通过预设情境,利用生动的情景进行形象教学。这种模式特别适合语言和音乐教学,情景相融,教与学都乐在其中。更好的是多媒体教学的多年推广为教师采用形象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模式基本教学过程:直观情景配乐欣赏歌曲融入情景效果显著。

(三)幽默模式

幽默模式当然就是在教学中风趣幽默地学习。幽默是寂寞的克星,没有人能抗拒它,同情一下我们师生吧,不要让我们在枯燥的教与学中长久的挣扎。幽默模式的基本过程是诙谐笑宽容宽松气氛重投学习。

篇5

中图分类号:J61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50-01

柯达伊从孩童时期便受到父母在古典音乐上的熏陶,少年时期就学习了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等多种乐器,参加各种音乐演出活动。中学时代,柯达伊就进行了他早期的创作。因为他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中小城市度过的,使他受到纯朴的乡村音乐的熏陶。这些都对他后来艺术观念的形成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一、柯达伊音乐教育观的手段与内容

(一)首调唱名法首调唱名法

英国女教师格洛弗首创,约翰・科尔文使其完善。他曾运用这种简便易学的方法对英国的合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在合唱训练中,是那些复杂的调性关系变得简单明了,合唱人员能够很快的掌握读谱视唱。那么柯达伊认为,首调唱名法也能让儿童很快地学会读谱,比固定唱名会更容易接受。

(二)节奏读法

对于节奏的训练柯达伊也是运用法国人约瑟夫・契夫的节奏名称体系,柯达伊认为应该尽早进行对节奏的训练,如果能在幼儿阶段进行过节奏的训练,到小学的时候读起谱来也自然简而易行了。

(三)字母谱

字母谱的标记类似数字简谱,使用唱名的辅音字头:d r m f s l t,字母只标记音高唱名,不表示节奏。表示高八度的音是在右上角加一撇,如d′r′m′,表示低八度是在右下角加一撇,如s、l、t、等。这样一些方式对于儿童读谱起到辅助的作用,对培养儿童的理解和掌握首调唱名法中音级之间的关系和简历调式音阶概念等,字母谱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手势

在教学法中,柯达伊运用了约翰・科尔文的手势,来帮助儿童理解首调唱名法之间的高低关系,掌握准确的歌唱。这些手势简单科学,对儿童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这也是学生跟教师之间进行音准、音高的调整和交流的一种形式。

二、柯达伊教学法在幼师视唱练耳中的的具体应用

(一)读谱方面的运用

读谱的重要性对于视唱来说,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规定按照首调唱名法进行教学,但是孩子们对这种方法还是缺乏普遍的认识。柯达伊也是大力提倡首调唱名法的,他认为首调唱名法可以让孩子们从调号中解放出来,对演唱有升降号的歌曲不再畏惧,并能够尽早进入变化音学习、多声部试唱、创作能力训练等。

(二)节奏方面的运用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51-01

教材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教学资源,音乐课不但成为向学生全面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而且为挖掘学生的潜能提供了重要渠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音乐课虽然较其他知识性学科趣味性强些,但是出现了“许多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教本歌曲”的教学现状!农村小学学生乐理知识又比较缺乏,认识曲谱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对理解教本歌曲的内容有一定的困难,导致教本歌曲离学生越来越远。《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指出:“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没有了“兴趣”这个动力,音乐课就无法实现其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而随着教育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展现在教师面前的是全新的教材,全新的课标,全新的理念,音乐课堂也不再是教师说教的讲坛,而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师生互动的乐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重新回到我们的教本歌曲中来。让学生能听懂我们的教本歌曲,喜爱我们教本歌曲。

一、课内兴趣培养方法

1、创设情境,改变教学模式

情景创设的根本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唤起学生音乐参与,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不仅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而且还对自己熟悉的、亲身经历的事物感兴趣。音乐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师要努力将音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或他们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会挑起他们极大的热情。如在教授《清晨》一课时,让同学联想自己一天的生活,说说自己的清晨是怎么过的,同学们发言十分踊跃,你一句我一言,都争先恐后的说着自己的清晨。有些同学还很有创造性,把书中的歌词放进了学校的校园,讲述着自己那么美好的一个清晨。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好,他们把现实生活和歌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自己当做是歌曲中的主人翁,自己演绎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教学设计让他们都兴奋不已。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歌曲的兴趣。

(二)创设趣味情境

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好奇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要使学生对你的教学产生兴趣,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必须注意教法的新颖性、多样性、在音乐课中以表演展现趣味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三)创设游戏情境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个体和事物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游戏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能满足其需要。他们的游戏是实现其积极性的一种形式,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当我们把音乐融入到游戏中,发展适宜的、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游戏,把音乐和游戏整合,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当学生进入游戏,进入游戏中的情节时,他们也就进入了音乐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设置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感受、体验音乐。在教学中,通过进行对音乐情景的模拟,引导学生在设置的情绪及情景背景下,做相应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学会在音乐伴奏的形式下做游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和课文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直观教学,即形象直观,能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既为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又可激发学生学习教本歌曲的浓厚兴趣,如用很多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具来吸引学生。有时教具虽小,但作用可能却会很大。

3、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更是为了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以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如果没有音乐知识与技能,音乐就失去了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支撑点。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唱歌、跳舞、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所以进行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外兴趣培养方法

1、开展学习教本歌曲系列比赛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教本歌曲的兴趣,我和各班班主任联合利用班队课和课余时间,开展了学习教本歌曲的系列活动,同学们都表现的信心十足,成绩也非常理想。培养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篇7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18-02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最近教育部专门颁发了文件就幼儿园小学化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地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和小学违规举行入学考试的现象进行督查和整改。“小学化”有些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东西是要不得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幼儿园的教学方式归结为“小学化”,幼儿有其自己的天性,如果幼儿对识字、算数等内容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应该忽略,还是应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更何况最近的一些权威性评估测验也对外国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我们是否应该以更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小学化”。

一、“小学化”问题的由来

由于受传统文化、家长教育观念以及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等影响,使得“小学化”的现象在当今幼儿园中十分盛行,这种采用“小学化”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这个问题在关心幼儿教育发展的专家、学者中日益受到关注,许多人也对此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关于幼儿园“小学化”的定义说法很多,没有统一的概念,但总结这些概念以后可以认为所谓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大概来说就是指幼儿园采用小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制度,将幼儿放置于和小学一样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学前教育“小学化”具体表现有:采用传统的分科教学方法;设置识字、拼音、算数、美术、音乐、英语等课程;幼儿的生活作息制度按照小学的方式进行管理;使用统一的教辅和教材,班额严重超编;举办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招生选拔考试等。

“小学化”问题是长期的传统教育观念作用的结果,是人们不能正确把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从反方面思考一下,当前反对“小学化”的观念,大家也是极其相似,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

二、“小学化”的是非问题

不久之前教育部通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并要求将整改情况书面报送教育部基础司。全国个地方政府也陆续下达了一系列通知要求针对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进行整改。

针对幼儿园这种“小学化”现象,一些有见识、关心幼儿事业发展的专家学者也给予高度关注,在中国期刊网上可以搜到的文献多达1 004篇,其中专业性的期刊有35篇之多,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能在一点上达成共识:反对“小学化”,认为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应当予以禁止。各地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的要求取消幼儿园诸如识字、算数等“小学化”的内容,还有的地方干脆明令禁止幼儿园使用教材进行教学。

综合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大家得出的一致观点就是要反对“小学化”,但是没有能从“小学化”这一范畴对其进行一个详细的阐述,当前的幼儿教师对于“小学化”的理解也非常模糊,是不是对于识字、算数等这些小学接触的东西全部放弃,是不是要对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考核,要对哪些方面进行考核,是不是要对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如何进行考核,没有一个确定的思想,大家是不是会对“小学化”的误解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对反对幼儿园“小学化”的几点思考

(一)西方教育思想带来的影响

在这个全国上下都要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大潮下,提倡让幼儿快乐地去玩耍,自由成长。试问幼儿园所谓的“小学化”真的阻碍了幼儿的发展吗,还是被“妖魔化”了,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幼儿园基本上采取分科教学的方式,儿童被动学习,学科被划分为语言、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基本上采用教小学的教学方式。改革开放以后,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国人发现自己国家的经济、教育都落后于外国,这时候外国的学前教育思想可谓五花八门,家长、老师、学校花费高价买来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还没有学会,瑞吉欧教学方法又来了,档案袋教学法,生成课程等等搞得本来就素质不高的中国幼儿教师晕头转向,这些外国先进的学前教育思想已经引进了很长一段时间,可是结果如何,中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全盘西化,中华文化所传承的谦虚、谨慎、勤奋等文化特色在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中很少被提及,在中日韩幼儿园的比较中发现中国幼儿园西化最严重,本国传统文化在幼儿身上体现得很少,而日本和韩国的幼儿园都保留着浓厚的本国特色。中国的幼儿更多接触的是外国的故事,外国的文化,幼儿很有个性,也很会玩,这些很有个性,很会玩的孩子到了小学以后又是怎样的呢,据调查显示在那些更多采用西方教育方式的好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以后全变成了问题儿童,不光是学业上落后于其他幼儿,在其他方面比如人际交往方面也遇到了困难。

篇8

不论是哪种知识,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它们的原型。例如,苹果坠落到地面,这是物理学;聆听美妙的歌声,这是音乐学;买东西的时候计算价钱,这是数学。假如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将生活原型作为教学材料,那么,会不会让小学生感觉更加的亲切呢?答案不言而喻。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笔者认为,既然知识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完全可以从生活的角度来给予诠释,这样还可以加快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首先为学生们呈现了这样的生活原型:昨晚下班之前老师去打印室帮学生们印刷练习试卷。已知班级共有学生56名,但是由于计算出错,结果印刷了70份试卷。那么多印了多少份试卷呢?当学生听到这里时,其脑海中立即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把多余的试卷拿出去。而在这里,“拿出去”便是减,也即是本次所要学习的重点,即:两位数减两位数,所以列出算式为“70-56=14”。

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通过创建生活原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清思路,激活思维的潜力,辅助思维的训练,从而更快地解决问题。学生从生活的点滴之间挖掘数学知识,这难道不是课堂教学的成功吗?

二、生活体验,简化抽象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体现了生活体验对于掌握概念的重要性。学习在于体验,假如一味盲目地记忆,不去感受、实施,那么学生将很难全面、彻底地掌握知识。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从生活体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从而实现对问题的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我们可以选择质量相当的物体让学生们进行实际体验,让他们通过感官来理解所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不仅会加深,同时当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再次遇到此类情况时,还能及时利用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在教学“升”和“毫升”这两个概念时,很多孩子对概念只停留在文字记忆的层面上,具体多少容量,理解得很模糊。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诸如咳嗽糖浆的容器,牛奶、雪碧等生活中常见的饮料瓶,进行观察和比较,认清1毫升大概多少容量,1升多少容量。我还让学生用1毫升、250毫升、500毫升的容器,去放满1升的容器,从而明确毫升与升之间的概念关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记住两者容量的概念。课后,我也布置学生去尝试类似的生活体验,让升与毫升的概念更加清晰明朗。

从生活体验的角度去诠释数学,这比以往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刻地感受知识,还能更好地利用知识,从而展现出学习的真谛。

三、生活作业,巩固拓展思路

篇9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各族的语言差异甚大。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能因地域不同而“入乡随俗”。尤其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做到普通话标准、流利,唱歌字正腔圆。这样不但会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规范准确的歌唱发音,为歌唱的咬字吐音打下扎实基础。

教学语言中最忌讳的是概念不清、曲解定义,教学语言的错误会导致逻辑混乱,使讲课内容失去科学性,影响知识信息高效传递,到头来只能是误人子弟。例如:音乐课上常听到有些教师这样说:“不要赶节奏。”我们知道,节奏在音乐体系中是有组织的音的长短关系。教学语言中出现赶节奏这样的词语,赶是赶的时间赶的速度,显然把“节奏”等同于“速度”,混淆了节奏的涵义,犯了原则性错误。另外教学中要忌用“大概”、“可能”这类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词语。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句句有用,字字精确,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字多余。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并非一日之功。

二、 有效语言应该是形象生动的

音乐中的很多知识,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只是局限于直白的知识的讲授,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削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可以适当丰富语言使其形象生动,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在讲解歌唱教学中气息运用时,结合生活中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吸气可以让学生体会闻花香的感觉,“现在我们都是辛勤的小蜜蜂,飞呀飞呀,你闻到甜美的花香了吗?哪朵最香?深深地吸啊。”让学生体会感悟唱歌的吸气就跟小蜜蜂采花一样。而呼气,则可以让学生体会吹蜡烛时摇晃而不灭的感觉,“来,吹起来……轻轻的,轻轻的。”加之生动的示范,学生就不会把一口气一下全部呼出,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可以化生辟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事实证明,教学中的语言越形象、生动,选用的例子越贴切,学生就越容易理解,这比起一大堆枯燥的纯专业语言,要实用得多。

三、 有效语言应该是幽默优美的

幽默,是语言的调料,有了它,什么话都可以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甜美。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大多数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运用一些机警的妙言、警句、格言以及生动有趣的描述或评论等都能创造出幽默的效果。偶尔的小幽默也是课堂的剂。例如,我在进行集体舞表演《学做》时,一位学生思想开小差,尽管站着,却无精打彩。于是我故作诚恳地说:“在我们这个英勇威武的队伍里,有一位身负重伤的伤病员,他弓着腰,低着头,双目无神,虽然全身无力,但仍强忍巨痛,艰难地迈开双腿,吃力向前挺进……”同学们一个个偷偷笑出了声。那位“伤病员”也心领神会,立刻“痊愈”,精神抖擞了。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学生在看似打趣中严肃认真地思考与学习。

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要有优美的旋律、优美的声音、更要有优美的语言。教师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内容,采用不同的语气声调,这是作品或者音乐课堂情感的需要,在讲解富有激情的教学内容时,可加强力度,调整语速,做到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从而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优美的韵律、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情境之中,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有效语言可以是无声胜有声的

篇10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第二章的第一节中提到这样一句话:音乐课程10年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缺少应有的关注。如果说音乐素养是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根基所在,那么音乐素养形成的主阵地就是音乐课堂,但为什么学生的音乐素养始终不能形成?笔者思考后,总结原因有三。

其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表述笼统、模糊。笔者翻阅《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其中对义务教育段的目标表述如下: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学生在各学段需要达到的目标均趋于笼统与模糊,对于音乐要素的学习与掌握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课标》中对一年级的目标只有一句话的简单表述,必要掌握的音乐能力的指向性不够具体明确,使得这些目标成了空洞的说教。所以模糊的、笼统的“标准”会让大家产生误解或者无从操作,使其不为广大音乐教师所重视。

其二,教材、教参的提示与操作性不强。根据《课标》编写的音乐教材,在编写、组织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音乐教材的编写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不能与我们的具体音乐实践相结合。其次,音乐教材中的提示操作性不强,缺乏音乐性。如最常见的有:跟着音乐跳一跳;听到音乐时你会怎么做;和着音乐做动作等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提示在欣赏内容中比比皆是,但流于形式,缺少音乐特点,有的欣赏内容还没有任何提示,以至于音乐老师拿到音乐教材时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三,教师片面性的理念造成教学意识上的偏差。有部分教师始终没有做到将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音乐相关文化的学习与音乐活动相结合,教师的学科知识打底不够,学段意识不强,音乐活动设计徒有形式,缺少过程和内涵,一味单纯地且无目的地重复聆听,虽然这种“耳虫效应”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了作品的大概,但是由于学生缺少对音乐中各种元素的感知与体验,最终还是不能在一遍遍的音乐反复播放中积累相关的经验、形成音乐方面的能力。

那么小学阶段学生在欣赏课中如何来形成音乐素养呢?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以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为导向,

架构学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的支撑点

【片段】小学二年级的《四小天鹅舞曲》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音乐作品,教材提出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听具有童话色彩的音乐,感受体验乐曲轻松活泼的情绪;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选择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操作中就提及了如“小天鹅们的心情怎么样呢?”“和小天鹅一起舞蹈吧”等等无效提问和随意性的“舞蹈活动”,整节课的学习就只关注了能感受轻松、活泼的情绪情感目标,而对于学生能通过这个作品来形成哪方面的音乐素养全无考虑。

【分析】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完全照搬了教学参考书中所罗列的单元目标,没有对所要教学的这一课时内容作系统的梳理和细化,对于二年级学生所需形成的能力不了解,对于教材中提到的“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选择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的目标,只是粗浅地认为就是随着音乐动一动、敲一敲,对于如何在这样一个大的目标下去展开和实践感到无从下手,导致了课堂教学线索较乱、教学目标不明。因此《四小天鹅舞曲》欣赏教学就变成了“播放――提问――回答――再播放――再提问――再回答”的一种无指向的、无目的的盲目循环运动。在以上的目标导航下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形成是没有效果的。

【建议】本节课的目标制定,应将学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综合后确立。二年级学生的节奏感知,主要是能够感受二、三拍子不同的节拍并做出体态反应,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听辨相同或不同的节奏型等。因此以节奏感知与体验为切入,以对恒拍的感知和对八分节奏、切分节奏的拍击与掌握为总目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作品开始时八分音符活泼、跳跃的伴奏音型,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小天鹅天真可爱的形象,同时感受表现小天鹅活泼可爱、步子还不平稳的切分节奏,并实施操作。具体目标设计为:

1.通过节奏的聆听与模仿,学习并建立节拍的概念。

2.感受A主题中左手连续八分节奏伴奏音型与旋律声部顿音的加入表现了小天鹅活泼欢快的情绪。

3.学习“手指芭蕾”律动,在模拟感知芭蕾典型舞步的同时,体验B主题中切分节奏的变化。

学段目标的达成需要平时音乐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与积累,因此教师对于每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为导向,做到具体和深入。对于刚才这样一个篇幅不大的音乐小品来说,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个学段学生在旋律、节奏、力度、音色、曲式、结构、风格、音乐情绪情感等目标分类中达到怎样一个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本册本单元本课时所安排的教材来很好地架构学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的支撑点,有必要对其作具体细化,使它成为能评价、可操控的具体教学目标,为学生音乐能力的形成真正起到导航作用。

二、以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为坐标,

挖掘教学内容与音乐特质的契合点

【片段】在执教小学五年级的《幽默曲》一课时,教师从A主题导入,介绍了来自捷克的作曲家德沃夏克,紧接着讲解了幽默曲的体裁,它是一种风趣、愉悦的小型器乐曲,这种乐曲节奏鲜明、旋律短小且歌唱性较强。随后,教师就全然不顾幽默曲这个概念,马上带领学生对整首乐曲进行了分段聆听和完整聆听,在聆听过程中让学生能够随着旋律的走向哼唱主题,感受乐曲幽默风趣的音乐形态,可以说学生在比较轻松的过程中聆听了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及女高音演唱等各种版本的《幽默曲》,最后教师小结下课。

【分析】以上片段中,看似教师对整节课的教学面面俱到,从主题哼唱、聆听感受、作曲家的介绍和音乐体裁的讲解等环节都顾及到了,但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对整个作品的理解非常粗浅,缺乏敏锐的听觉意识,没有深入发掘教材内容与音乐特质的关联,没有让音乐本身来面对学生,更没有在体验作品的幽默情绪时去更深入地挖掘音乐特质的凸显与变化,仅仅停留在风趣、愉快这种宽泛的字眼上,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捕捉音响、主题中的旋律特点、主奏乐器等音色听辨能力的关注度会大大降低,更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形成音乐思维和提升音乐见识的目标了。

【建议】另一教师则以“幽默”一词为切入展开教学:世界名曲《幽默曲》到底幽默在哪里?是怎样的音乐特质让你觉得它与幽默之间有着联系?你觉得音乐中有没有出现与“幽默”二字相去甚远的乐段?等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真正走近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随着一遍遍的聆听,揭示主题幽默的音乐特质是连续的附点节奏使音乐轻快、生动且有朝气,灵动中又不失雅致。在对比聆听中让学生尊重自己的感觉,大胆地向德沃夏克提出“疑问”:作品中的第二部分音乐似乎与幽默联系甚微,更多的是高贵、典雅、深情、婉转,岂不是与幽默二字相去甚远?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对音乐的聆听与深度挖掘,让学生感受到最接近作品的是主题一,但为什么要有主题二和主题三呢?连续的三分钟主题一不是也很好吗?带着这个疑问再次聆听后学生总结出“整首作品一个主题略显单一,有对比和衬托的乐段穿行更能突出音乐中的‘幽默’”这一结论。其实欣赏课也能让学生在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增长音乐见识,整节课教师对于“幽默”的诠释不缺乏语言的引导,但更多的是带领学生从音乐作品的音乐特质中去寻找与“幽默”有着必然联系的节奏、旋律等音乐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见识,锻炼自己的耳朵,在欣赏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到音乐中所蕴含的各种音乐特质,加强对音乐要素的听辨和探索。

三、以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为过程,

平衡“音乐双基”与审美体验的落脚点

【片段】一位教师在教授小学二年级上册《跳圆舞曲的小猫》一课时,从小朋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引出课题“跳圆舞曲的小猫”,并让学生来讲讲小猫的特点有哪些,随后教师播放课件带着学生欣赏形态各异的小猫。在聆听音乐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想象音乐中的小猫在干什么?这时学生的答案天花乱坠,有的说在钓鱼,有的说在捉老鼠,还有的说在睡觉等等,可老师却一直摇头,直到学生说这只小猫在跳圆舞曲舞的时候老师非常肯定且欣慰地点点头,之后就让学生跟随音乐模仿猫叫声,感受小猫跳舞的快乐,但该怎么随着音乐去模仿和感受,教师却只字未提。

【分析】片段中教师忽视了教材中“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的目标,在欣赏课上对于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轻描淡写,过于追求课堂气氛,过多关注了与音乐无关的凭空想象和图片欣赏,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形成。音响不具有语义性和实物形态的具象性,教师应该在音乐欣赏中平衡音乐基本知识技能与审美体验活动的关系,不要以过多、过密的讲述去代替音乐体验,更不要以苦苦追寻自己想要的答案去禁锢学生的音乐思维,要让学生能够在聆听、哼唱、律动、模仿等音乐体验活动过程中去形成能力。如果教师一味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以偏概全,只会抹杀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使学生在欣赏课中学习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建议】在音乐教材中所涉猎的音乐相关知识、技能都以“知识与技能”和“编创与活动”的方式显性(线状)地呈现在每课时中,欣赏课也不例外。在欣赏课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作品以音乐审美体验为基点,有效地进行音乐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文化的教学。同样是《跳圆舞曲的小猫》一课,另一教师就结合乐曲展开了和声、内心听觉及乐句感受的教学:

1.跟着A段音乐模唱“小猫的叫声”,进行简单的和声训练和内心听觉的培养:

除在A段的第二、三小节的“3 1”处加入学生的模唱外,还要能帮助学生听出在第三、四小节中还藏着带有“3 1”音高的“小猫叫声”,学生可以随着音乐来唱唱这两处“3 1”,其余部分可以跟着音乐默唱。

2.在感知乐句环节中,教师对A段音乐安排了三遍聆听,并辅以各种音乐审美体验活动。第一遍合着图谱加入叫声。三角形代表小猫的步伐,花朵代表猫的叫声,师生合作,教师数着节拍,学生模仿猫叫。第二遍,教师带领学生合着图谱加入走步的动作和猫叫声,熟悉乐句结构,教师加入旋律哼唱。第三遍,合着音乐完整表演。

篇11

高峰论坛的开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音乐教育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任恺博士主持,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顾问、教育部体卫艺司原副司长杨瑞敏等为会议开幕式致辞。赵塔里木院长在致辞中说道:“音乐心理学要与教育联系起来,多关注一些跨文化的音乐心理的研究。在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方面,美国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在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因此,通过此次的对话会对我国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水平、教学质量、开阔研究视野、扩大国际影响等方面带来重要的意义。”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顾问杨瑞敏女士在致辞中回忆了1986年第一届中山音乐会议和1990年4月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等两届音乐教育大会,赞扬其对于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她还对现代的音乐教育研究者提出希望:“高师音乐教育在接地气方面要加强,培养能快速适应教学能力的合格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会议主题发言

在会议主题发言当中,有三十多位该领域的专家、教师做了主题演讲,涉及四个主要主题:音乐教育哲学、中小学音乐课程建设、高师音乐人才培养和脑成像研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1.音乐教育哲学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教授、音乐研究所主任霍杰斯博士以《西方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他表示,在音乐教育哲学方面要提出一种新的哲学理念,这种理念并不是要抛弃雷默和艾略特两位音乐教育哲学家的有关看法,而是要在其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多元化的哲学视角,形成一种统一的思想―音乐是帮助人类回归并实现人性的媒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音乐教学和学习,对帮助人们运用多种方式表达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京艺术学院管建华教授在《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文明归复》中对中国当今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当今中国对音乐的评价方式更多的是受到来自西方实验哲学思想的指导,忽视了中国传统的心性哲学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他引用布迪厄的一句话说:“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东方的音乐,再把研究结果强加给东方。”他认为这样是行不通的,他呼吁音乐教育哲学回归到中国文化中来,对当今的音乐教育进行指导,使中国的音乐得以更好地发展。

浙江音乐学院(筹)田耀农教授在做《两个美国学者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之后的思考》的演讲时,指出了雷默音乐教育哲学中有目的无方法的影响和艾略特的有方法无目的的影响。他认为现今中国音乐教育出现的问题就在于研究者对音乐教育本质和音乐教育目的认识不清,而这就根源于音乐教育哲学的贫困化和音乐教育目的论研究的缺失。因此,他倡导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哲学体系及教学法体系。

华中师范大学林能杰教授以《基于道法自然的音乐教育哲学理念》为题给在座所有的专家、教师和学生做了一场生动的演讲。他认为,音乐是生命的律动,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人类身体更是表达个人情感的第一媒介。因此,在音乐教育中要重视人最本能的东西和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当能达到天人合一、心意相通的时候,音乐本身及其内涵就会内化在学生的学习之中。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的孟繁佳老师以《雷默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为题做了演讲。国内目前对于雷默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上,而孟老师对雷默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研究,其中不仅包括雷默的哲学思想,还涉及?他的课程理论、教材建设、对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应用以及音乐教师教育的论述等研究。其中有关雷默提倡的音乐体验、审美能力的发展等内容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等重要内容。

2.中小学音乐课程建设

与会专家中有多位音乐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对中小学音乐课程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音乐学院的谢嘉幸教授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言中阐述了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意义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人格养成的作用,提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相融合,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尹爱青教授在做《中国学校课堂教育思考及对策》演讲时对“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一长久以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她认为现在学校音乐教育存在几个误区:以课堂为中心,教材唯一;以传授为中心,教师为主;以制度化教育为中心,学校课程为本;只关注主流文化,却忽略多元共生。为此她提出了两个对策:(1)开放音乐教学―形式开放多样、走出教室、走向生活;(2)在文化沉浸中学习―注重文化语境、习惯渗透、非正规学习以及音乐的多样性。

首都师范大学周世斌教授在做以《从音乐心理学角度审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中的有关问题》为主题的演讲时,对两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课堂中音乐实践长期无法落实的问题。他提出了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理念创新,即在操作中学习,在表现中体验,在实践中审美。同时他呼吁高师音乐人才培养要面向基础音乐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艺术实践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并重,实现艺术实践能力向教学实践能力的转化。

北京师范大学的杨立梅教授以《学校音乐教育中加强音乐分析,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创造性能力》为题做了演讲,她提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感觉、感受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只有深入的分析、理解才能提高对音乐和作品的欣赏水平。因此要懂得音乐内容、结构,探索音乐作品的构思。同时她还倡导一种“综合性的课程”,即将音乐与文化中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如将十二生肖、书法、篆刻、古诗词等引入到音乐歌曲的教学中,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全方位的文化感受。

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在《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2014)及学校艺术课程改革简介》中介绍了最新的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他关注到了一个全世界所有学生都存在的问题―对知识持久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的问题。而最新的美国国家标准就从一中心问题出发,提出了以“大概念”(Big Idea)、“核心问题”(Essential Question)作为设计理念,形成“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模式”(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来解决困扰所有教师和学生长久以来的问题。他提出引用这种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对我国的音乐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3.高师音乐人才培养

在会议主题演讲中各位专家学者均对高师人才培养、高校音乐课程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中国艺术研究院薛艺兵教授以《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教育目的反思》作为题目进行演讲。他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对“民族音乐”这一概念的认识都比较模糊,只有明确这一概念才能确定教学内容、清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他提出应该用“中国音乐”取代“民族音乐”,即 “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民族新音乐体系”来作为中国音乐学院教学内容体系。他强调,承认已经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中西结合的“民族新音乐”才是中国人应该传承的音乐新传统。

上海音乐学院余丹红教授以《心理学科建设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意义》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她提出了在音乐教育专业中设置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所面对的困难,呼吁对心理学在音乐及音乐教育上的价值进行评估,对未来音乐教育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判断,同时强调未来音乐教育的走向应该更具有科学化。

华东师范大学郑艳博士在《美国哈佛大学音乐系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启示》的演讲中向我们介绍了哈佛大学音乐系的情况: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学科联袂建设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与多元化专题课程相互补充;在教学模式上,教授主讲、助教协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等,给在座的专家和教师提供了新的信息,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性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朱东升教授在《西北音乐教育回顾与发展―以西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科发展为例》的演讲中提出,西北地区教育环境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在西北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最紧迫的是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表演能力。

4.脑成像研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本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关注的是脑成像研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霍杰斯博士在《音乐与大脑》的主题演讲中讲道: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他一直与同事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探索音乐大脑的脑成像研究,其目标就是研究音乐行为中不同要素的神经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研究了演奏巴赫作品的钢琴家、即兴演唱的歌唱家,以及在演出中发现错误和处理多重感官信息的指挥家。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我们观察了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两组被试听到喜欢和不喜欢两种音乐时大脑的不同反应。尽管未来仍有许多未知亟待探究,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一幅音乐大脑的图景已初具雏形,这将帮助我们理解音乐为何以及如何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中国音乐学院任恺博士以《音乐短时记忆的组块研究》为题做了演讲。他认为音乐短时记忆,一方面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如认知背景、认知策略等;另一方面还受到客观因素,是否容易被认知和在认知的基础上是否会产生更多的音乐偏好的影响。由此他认为短时记忆效果的好坏是音乐偏好产生的前提,或者说,越容易被捕获的音乐,越容易产生偏好。这一结论对我国中小学音乐课中被普遍讨论的“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这一长久以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选择一些容易被学生认知的音乐,他们对音乐的偏好程度就会增加,对音乐课的喜好程度也会随之增加等问题。

中国音乐学院吴珍博士在《音乐意义形成的脑机制》演讲中,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去尝试探索一个经典的音乐问题―音乐的意义。她通过对大脑的研究:证实了音乐可以激活语义概念并且能够产生对音乐意义的阐释,认为以往所说的音乐是非语义性的观点过于绝对,同时证实了后天的音乐学习对于音乐感知能力是有巨大帮助的。通过这样的研究对于音乐教育也有很多启示,如音乐教育者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怎样通过有组织化的音乐学习,让人们系统化地理解音乐;在音乐欣赏与学习之中要尊重对音乐感受的个体差异;呼吁现代音乐教育者要关注用心去体会和聆听音乐。

乐山师范学院的王昕博士在《音乐诱绪的神经机制探索》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聆听音乐时是能够明显地感受到音乐当中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的,音乐对于情感的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她的研究对于教授情感体验时的方式、方法以及音乐治疗上都具有借鉴意义。

北京矿业学院附属中学谢倩倩老师在《语言与民歌音乐风格感知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语言与民歌音乐风格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得出语言对民歌风格的感知具有导向作用。她认为,这一结论对于当今的音乐教育和教学的改进有一定启示作用。在民歌的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可以尝试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去逐渐强化学生学习民歌的意愿,去引导和培养学生对民歌音乐风格的感知能力。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兰博士在《最佳表演状态的心智技能: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演讲当中,为我们展示了一系列控制表演的心智技能的方法,在这些方法的帮助之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享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过程,帮助他们在教学环节和舞台实践中达到上佳的表演状态。她将这种控制分为六层―第一层:基因(DNA);第二层:健康(HEALTH);第三层:学习(LEARING);第四层:具体的技能(SPECIFIC SKILS);第五层:经验(EXPERIENCE);第六层:心理技能(MENTAL SKILLS)。阿兰博士讲到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天生的,最难以控制,而最后一层心理技能则需要通过训练达到控制的目的,学生通过训练,很好地掌握了这些技巧以后,才会真正对各种条件下的表演都起到帮助作用。

在大会中,与会专家纷纷就主题发言中的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李妲娜教授提出,雷默的核心思想中到底有没有“以审美为核心”这个提法,究竟是“审美”还是“美育”的问题。管建华教授认为,美学进展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是翻译的问题。美学脱离不了哲学,所以叫音乐哲学。审美哲学是主观对客观的判断,审美有它的价值,但也有其局限性,这是价值的问题、合理性的问题,总之他认为“美”最终是要培养人的。刘沛教授认为用字的时候有很多含义,此美非彼美,音乐教育即美育,具有实用的意义。周世斌教授认为需要对中国音乐教育采取一种旁观的视角,将学术观点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如何有具体的操作性,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各种文化,理解真正的多元;避免科学代替哲学,哲学代替科学。李妲娜教授认为中国需要真正的多元,需要有把西方的东西介绍给中国的学者,高师教育应注重应用和操作,需要将理论进行实践,并且有很好的操作训练,中国的音乐教育才有希望。杨瑞敏女士认为关于审美的问题尽可以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但不主张讨论美育的问题。

闭 幕 式

篇12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与意义

(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系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所凭借的是“三一”:即“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课堂教学中的说教式,有的在十几年前的教学方式,甚至不同于现在的教学方式,不仅在媒体是运用单一的,尤其是低年级教学的学生,他们常常容易产生疲劳感、心理上抵制教学,甚至感到乏味。针对现代化的改革教学改革方式,教学在课堂上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性,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中在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根据心理学而谈,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大概在15-20分钟左右。而学生大概喜欢颜色的动画。动画在课堂中的使用,成为了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我们如果在课堂上使用这种设计,并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制作出包含动画的课件,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上《几分之一》一课时,我们挑选了西游记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猪八戒,并设计出“猪八戒吃桃子”的经典动画。课堂中利用人物本身的特点,他本身是滑稽的人物,再利用学生听觉上的优美音乐,并配有诙谐幽默的解说,在这堂课里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学生乐学的学习氛围,从而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轻松而轻易地接受,为学生营造了轻松自主、高效有效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相对比以往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利用,比传统的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同时学习的效果要同以往好的多得多。课堂上利用这种教学的小妙招,我们利用有趣的动画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题,进入到课堂的知识当中去,这里面有两大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这样的设计会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提供新知创造了要思考的问题。

(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我们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就是教方法,教规律。对于数学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学习技巧的,学生往往面对一个新的知识,他们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四个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可以让他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他们可以把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我们在教学中即使利用学具也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在电脑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并能根据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非像我们成人化能够很容易理解,他们大多数在第一次学习的时候是不易理解的。关于如何求圆的面积公式,教师虽然利用教材进行推理,它们虽然采用实验的方法,并把圆分割成了16等份,2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模式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我们的教学过程每一环节都是可以整合的,我们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中有乐,乐中有学,并利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分析问题,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其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堂好课,不光光是课堂的引入,它在情境的创设,能把抽象的事物变为具体的知识,这样我们可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并利用学生的想象引起情感上的反响,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的教学,让方方面面的达到最好,如形、声、色并茂,@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

(二)主动探索,尝试解决。

目前教学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去,最后小组合作、交流,并汇报,使学生的个性发展,达成了我们需要培养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一)不要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忽视先进的教学理念。

所谓的名师课堂,他们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他们更多地也注重与教学课程的整合,他们更多地是重视了学生学习课本的“实用价值”,他们不是把教学技术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的标准,他们更关注的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我们一些年轻教师认为软件越高级,动画设计的越漂亮,会用的人越少越好,这才能显现出自己的能力高,这其实也大大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脱离了根本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个人的教学思想的现代化以及先进性,这都远远地胜于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教师的本职我们不应该忽略,要认真钻研教育理论,在保证这些的前提下,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规律。

篇13

二、什么是“数感”

众所周知,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数学同样也有“数感”.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把“数感”作为十个核心概念第一个提出来,这是新课程的一个开拓.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感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可以这么理解,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将数学问题与现实问题建立起联系的桥梁,是人的最基本的一种数学素养,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因此,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并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寓学生的数感培养于数学教学之中.

三、教学中如何落实“数感的培养”

数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种先天的才能,它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数的概念、数的运算、解决问题等)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下面,我借用一些教学例子,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切实理解数的概念和意义

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首先让学生们动手数一数,数出10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数的时候让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数:先是1根1根地担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数出结果有10根,然后,捆成一捆,变成1个十,从而使学生明白10个一也就是1个十.

2.在学会数10的基础之上,再数出11根.这些小棒怎样能一眼看出是11根呢?接着引导学生先数出10根捆成一捆,再数出1根,容易看出是11根.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把10根捆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也对“10个一是10”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比较大小这一教学活动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家高兴吗?(生齐答:高兴.)在后面还有120位老师在听我们的课呢,看看哪名同学表现得更出色.(生:哇!回头看.)那你们说120这个数是大还是小呢?

生1:我觉得大,你看咱们班才30多个人,那120比我们班的人数多多了呀.

生2:我觉得小,咱们学校有一千多人呢,120算不了什么!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120是大还是小要看它和谁比,和30比起来当然大了,如果要是和1000或是10000比起来,可就小多了,所以,120自己不能说大还是小.

师:说得好,看来一个数我们不能准确说出是大还是小,需要两个数相比较.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的推想,比较数量间的大小关系,从而培养了数感.

(三)合理提供学生交流的机会,提供用数描述信息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用数表达信息,学会用数与人交流

例如,在100以内的数的认识的练习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

师:请用所学过的100以内的数,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组成一句话,每一句话里必须包含一个数.比如,我们一(4)班有62名学生;教室里有4台电风扇.

生:我家有5口人.

生:我家养了32只兔子.

……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真精彩,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用上我们学过的数.现在请你把刚才所说的数字去掉,再说一说刚才的句子,你有何感想?

生:我家有人.

生:我家养了兔子.

学生重说,体验感悟出,缺少了数字,在表达信息、事情的时候,不能把信息传达清楚.这体现出来数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

(四)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例如,在估算教学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小红的妈妈买一台洗衣机3025元,一个电饭锅204元,请你帮助小红的妈妈想一想,她大概要带多少钱才够呢?弟弟说大概要带3200元,姐姐说大概要3300元,小红说大概要3230元.你比较认同谁的说法?为什么?

生1:我认同弟弟的说法.把3025看作3000,204看作200,大约是3200元.

生2:我认同姐姐的说法.把3025看作3100,204看作200,大约是3300元.

生3:我认同小红的说法.把3025看作3030,204看作200,大约是3230元.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我们来看看营业员是怎么收钱的?最后营业员只收了妈妈3229元钱.同学们,谁的说法比较接近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