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02-02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女生,是中等教育接受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年龄大多在16~18岁之间,正值青春末期。除了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外,她们同时面临着求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加之社会上对职业技术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偏见,因此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职业认同及择业受限等方面遇到或出现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有研究显示,职业学校的女生比男生出现频率高的几项心理问题分别是:自卑、情绪不稳、学习焦虑、社会退缩。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大半是女孩子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女子教育问题,无论什么方法都是枉费心机,女子教育是普及教育中的最大难关”。实践证明,提高女性的整体素质,培养出大批出类拔萃的女性人才,必须靠教育,因为女性的多元化角色,决定了她既是跟男性并肩作战的职业女性,又是妻子、母亲。对女学生的教育不仅使女孩子受益终身,而且对社会发展、培养后代乃至民族素质的提高均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女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厌学,学习兴趣低

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而有50%的学生被动选择职业学校,只有20%的学生是为了尽早工作而到职业学校读书,多数学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在回答为什么选择我校财会专业时,90%以上的学生回答是父母的选择或是随大流,因为好朋友报了财会专业。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学生在缺乏成功体验的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与清晰目标,而有研究成果表明,女性在成功意识方面与男性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其成就动机偏弱。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我们的女学生普遍感到对前途一片茫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相当一部分女生受这种思想影响,不愿把自己的精力过多放在学好文化知识上,目光只停留在现实上,注重物质利益。

(二)“问题女生”影响力极强, 能够轻易左右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

“问题女生”在财会专业的女生中的影响尤其大,她们不仅仅在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特立独行,而且对班级里其他女生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比如说,在日常生活方面,她们的想法是女孩子打扮趁年轻,因为以后都是黄脸婆的;对待文化课的学习上,“问题女生”们的学习兴趣普遍不浓,而且会对其他认真学习的女生说一些“嘲讽”的话,比如,“你学死也不会考上北大的,不如求求神仙,找个好老公,就知足了……”。这些具有蛊惑性的话语,对于思想还不成熟的青春期职高女生们,她们很容易被这样的庸俗思想所左右,一旦接受了这个说法,老师们往往要花费若干倍的时间去做工作,而且效果不很明显。

(三)排斥老师,对老师持不信任的态度

“问题女生“只占班级很小一部分,但占大部分的其他学生也总是有着她们“独到”的见解。经常会听女生说,“老师你OUT了,你不懂了,我们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不到30岁的女老师在她们嘴里都成了老太婆,班主任的苦口婆心在她们眼里都是老太婆的唠叨。对这些话是非常头疼的,处理一些女生问题也是很棘手。女生对班主任经常是不信任,持排斥态度的。比如平时花钱大手大脚,但当要收十块、二十块的班会费时,往往会拖着不肯交,认为她们开学时交了钱了,再收钱班主任会把这钱“贪污”了。把财会专业“算账”的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女生中以各种喜好为基础,形成一些排他性的“小团体”

处在豆蔻年华的女生,是天真无邪的,是爱做梦的年龄,财会班级的女生也一样。可是在生活中,女生并不是一团和气的,她们是有着自己的小团体,不光是吃饭,走路和去商店都是一起的,而且住校的女生都希望和自己小团体的其他成员住同一宿舍,还更有甚者对宿舍其他女生持打压态势,老死不相往来,而且一旦失去管教,违反纪律往往是一群人。心理学中,加入或参与同年龄层次的小团体叫“同侪压力”。虽然在心理学上有所解释,但是在职高的女生中,这个表现更突出,更让老师担忧。

(五)爱慕虚荣,缺乏正确的审美意识,行为规范差

篇2

(一)重知识教育,轻心理教育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国中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分数”至上的情况,所以在中学教育中,更为重视的是知识教育,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空中楼阁。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相对的单一,只要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在家长和学校的评价体系中,这个学生就是失败的。另外,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相对单一,在很多学校,学校领导看一个班主任的工作好不好,就看这个班主任老师所带的班级成绩单如何:成绩好,就认识班主任工作做的好;成绩不好,领导就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失败。

这种判断的单一体系,让教师和学生都唯成绩为上,学生只看成绩,班主任成功与否也只看学生成绩,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班主任工作中重视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轻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现状造成了学生在成长中缺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学生成长中,班主任没有扮演好学生们心理健康导师的重要角色。

(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了很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其实是过于注重了学习成绩,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却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人才成为全面的人才。有些学校也在尝试着让班主任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但是通过笔者的观察却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针对性,就是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没有采用具体个体具体对待的方法,而是采用了一刀切的统一对待方法。比如,一些家境好的学生和家境差的学生,其实在青春期所面对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不同的。家境好的孩子自卑的心理没有家境差的孩子严重,可是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班主任用同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待他们,工作成效就会不大;青春期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问题不同,在这一时期,男生和女生同样地有了自我意识和性别意识,但是这一时期的男生和女生所思所想大有迥异,针对不同的性别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有些班主任不管男生女生都是同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又如何能做好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总之,家境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学生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当前很多班主任忽视了这些个体差异,采用统一的工作方法,这是不科学的。

二、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方案研究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当前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一)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有所偏废。其实,这两者的联系相当紧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好,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大有裨益。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教育要结合在一起。比如,有的成绩好的同学在短时间内会产生骄傲情绪,针对这些学生,可以用开打他们视野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激励。笔者是这样做的,如我所在的班级里有一些同学成绩很好,我会告诉他们:“在自己所在的班级成绩好不能骄傲,还要看到更大的更远的目标。”我会告诉他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这个成绩放在全校、全市,其实还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告诉这些成绩相对好的同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远大的目标之后,能够有效果的遏制他们的骄傲情绪;相反一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会产生自卑情绪,我会反复的激励他们,让他们克服自卑情绪,稳扎稳打的提高成绩。通过这种方法,把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帮助同学们克服成长中的心理问题的同学,能让优秀的同学更优秀,让落后的同学不放弃提高自己。

(二)具体心理问题具体对待

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工作方法,看似省了很多的工作时间,其实成果效果往往不好。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下面将结合初中生常见的几种心理健康问题,谈一下笔者总结的一些工作方法。

针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的方法。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开始变得强烈起来,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于是家长和学校就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强加给他们,越是这样越造成他们逆反的心理。针对学生们这种逆反的心理,笔者采用“以柔克刚”的工作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先要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这一时期的孩子有被倾听的诉求,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往往会得到他们的理解。放下自己班主任老师的架子,试着和孩子们做朋友,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认真地倾听,并及时地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在叛逆期的成长有很多好处,他们往往也能虚心地接受并和教师建立一种相对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针对早恋的一些措施。现代社会中由于信息的发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早熟的现象很普遍。大多的男生在初中的时候有了遗精的生理现象,女生也出现了月经的生理现象。男生平均在14.5岁,女生平均在15.2岁出现了首次性冲动。有一些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了好感,甚至有的大胆的男生女生在这一时期有了所谓的“早恋”。面对孩子的早熟,笔者从来没有粗暴地对待。孩子们在成长中对异性产生了感情,这是人的生理属性决定的,也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压抑学生们的这种情愫,不但不能压抑住,反倒会让早恋走向白热化。笔者会私下里找早恋的男生和女生单独聊天,听听他们的一些心声。在聊天开始,笔者会答应自己的学生会为他们的小秘密保密,不会告诉家长和学校,这样就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比如,一个男生就曾告诉笔者,他对某个女同学有好感,因为她很会画画,而自己也很喜欢画画。笔者肯定了这个男生这种美好的情愫,让这个男生可以大胆地和这个女生正常交往,切磋画画的技巧。后来,这名男同学和这名女同学多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艺术院校。其实,在初中生中所谓的早恋,很多的时候和真正的恋爱无关,他们只是对异性的某一个特质产生了爱慕,如学习成绩好、会打球、唱歌好听等特质,都会让孩子们之间产生美好的情愫,针对这些情愫,如果能认真倾听并正确引导,反倒会让学生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小结

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笔者有两条经验:一是把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二是针对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不可一刀切。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2-0013-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南省济源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更好地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济源市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同来源(城市或农村)、家长素质等因素,共选择有代表性的11所初、高中在校中学生1450人进行测试。

2.测量工具: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由10个分量表构成,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每个题目有五个等级即无、轻度、中等、偏重和严重。学生根据近十天的状况仔细阅读每道题并进行选择。该量表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较多,能相对准确地测出被试的心理健康。

3.施测与数据处理: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匿名答卷,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进行团体测验,收回1413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681人,女生732人;初中生772人,高中生641人。对各项目进行数字编码,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有101人,占总体的7.15%;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有719人,占总体的50.88%;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有466人,占总体的32.9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有127人,占总体的8.99%。以上情况说明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好的,正常水平与轻度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58.03%(轻度心理问题者常常可以自行恢复),但在任一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中度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41.97%,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8.99%,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妨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表1 任一因子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2.中学生各单个因子心理健康水平

表2 单个因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与百分数

从表2可以看出,在单个因子总均分上轻度以上检出率为44.73%,说明济源市中学生存在轻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高,尤其在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的比例最高。在各因子上存在中度问题的比例约为5%~17%左右,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

3.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

表3 女生与男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

注:*表示P

从表1可以看出,女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比男生稍高,但差异不显著;但从男女生在各因子得分比较来看(见表3),女生各因子上的平均值都要比男生高,且在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等因子上存在均值显著差异,在总均分上也存在均值显著差异。这表明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在抑郁程度上,女生更容易陷入抑郁的情绪困扰。

4.初中和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表1看出,在任一因子心理问题上高中生的检出率比初中生的多,且差异显著;从表4可知,在单个因子得分上,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均值都要高,经过t检验后发现高中生与初中生在除强迫症状因子以外的其他各因子上都存在均值显著差异,其中适应不良、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因子的均值差异较大。这表明更多高中生比初中生要面对诸如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表4 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上的比较

四、结论与讨论

1.总体检出率处在中上等水平,中度问题多集中在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

本研究施测表明,济源市中学生在任一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中度以上问题的检出率为41.97%,与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

中度问题检出率较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等因子,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仍然是学习压力感、焦虑两个因子。这与这次所调查的样本人群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也处于紧张的学校教育的关键时期,这时是第二次生理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对父母、老师、同伴、学校、学习等生活构成的态度也在剧烈变化,从初中到高中的新环境、新任务、新生活也直接影响着青春期少年对外部环境的评价。如均值最大为2.8的项目“我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均值为2.72的项目“我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均值为2.67的项目“当别人看着我或谈论我时,感到不自在”、各学段不同性别皆有反应的项目“经常有自杀的念头”等,都表明个体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关注在提高,情绪更敏感更易波动。这要求教育者,不仅是教师也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给中学生更多细心的、正面的、积极的鼓励,减少其学习的焦虑,培养自我调节、控制消极情绪、保持积极情绪,提高其学习成绩,使其能对学习压力形成较为合理的认知和情感。

2.男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学习压力感等方面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

这一差异与其他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早些进入青春发育期,其巨大的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比男生要大;女生所受的各方面压力均比男生要大,虽然她们较为细心,但也较易斤斤计较,过分追求完美,易受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影响,若看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就易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

3.年级差异方面,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均值都要高,且在多个因子上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

高中生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其学习负担更重,高考的目标越来越近,紧迫感十分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年的高中生在思考学习之余,也逐步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也就会受到各种复杂情况的干扰和影响。对高中生而言,进入高中学习代表着进入大学这一目标的确立,同时这也是一次生活的巨大变化,许多人经历了友谊、师生、学习、环境、自我的分离。许多人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集体宿舍,时时刻刻面对同学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习压力,高中生受到新的环境、学校、教师、父母、同学、学习任务、学习课程、学习目的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及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高一开始进行“高中入学心理教育”,重点放在如何应对新的学习压力、适应新的学校环境、调节不良情绪、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圈等方面;在高二阶段,可以进行学习习惯、情绪控制、减少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在高三阶段,可以进行高考前激励、放松、目标确立等方面的心理教育。

五、建议与对策

1.学校要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片面,坚持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乃一时形势的需要,所以消极对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专家的引领,工作长期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还有的学校为应付检查、评比或达标,跟形势,也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主义明显。因此,学校领导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态度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我们要真正使之在学校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在人员安排、经费投入、教师考核、奖金发放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并创造条件建立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一定的设施和投入一定的经费,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2.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要重视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配备工作,落实心理辅导人员的编制,明确工作职责。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积极从在职教师中选拔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且有条件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经过专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获得心理资格认证后,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中去。

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多样化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把心理教育纳入正式活动课程,每学期安排一定的学时,真正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心理辅导教师,通过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形式,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发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计划地推行新生入学基本情况调查和心理测试制度。对新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品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把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咨询、训练进行记录存档。

三是学科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之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四是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目前,学校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现在所作的改善,更多的是学校物理环境的改善。而学校的心理环境,如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是令人担忧的。“校园人格”、校园暴力、心理虐待、师生代沟等问题,时时困扰着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生活。尽管与物理环境相比,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乃至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学校应以心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校风、班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激发师生高度的学习、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五是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和诊断工作,掌握第一手的材料,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等方面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对学生主要存在的强迫、适应性、焦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所造成的压力、自我意识方面出现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此外还可以开展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择业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4.全社会关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人从出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融合在一起,社会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奋发向上,也可以使人产生问题。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态度观念、言行举止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学校要把对家长的教育和对社会的宣传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辅导,不断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同时让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关心我们的学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稿件编号:091127001)

参考文献:

[1]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刘敏岚,李东斌.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1.

[3]姚丽芬,刘莹,刘敏岚.家庭因素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7,2.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4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家为此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强调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高一新生处于初中和高中的衔接阶段,他们的良好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专门针对高中新生的研究较少,不能满足教育者们对高中新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影响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管理的实施。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研究重点中学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人口变量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及管理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新生入学后的第二个月在湖北省重点中学的高一新生中抽取被试268人,去除效度量表得分≥7分者7人,得有效问卷261人,其中男生168人,女生93人;城镇家庭来源128人,农村家庭来源133人。

1.2 调查工具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该量表是我国周步成等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的标准化量表,用来测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量表。量表共有100道题目,含有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测查中学生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问题,八因素标准分之和为学生的焦虑总分。每项答案只有“是”与“否”,选“是”的计1分,答“否”的为0分。

1.3 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主试按班集体向被试宣读指导语、注意事项,并进行例题示范,等被试明白后开始正式实测。本研究所得数据全部采用SSPS11.0统计软件包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

根据《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总量表焦虑总分以1-55分之间为正常,以64分为异常检出临界点,焦虑总分64分以上者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量表的各因素得分以3分以下为优秀状态,以8分为异常检出临界点,8分以上者为异常焦虑,构成心理障碍,也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

本次调查结果,从焦虑总分来看,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正常,平均得分30.87总体异常检出率为0.38%。但从分量表来看,高一新生在各因素上的状况各不相同,其中学习焦虑最为严重,平均得分为6.15,异常检出率为30.03%,其次较为严重的(平均得分在3以上,异常检出率大于3%)依次是过敏倾向(平均分5.07,异常检出率10.73%)、身体症状(平均分4.18,异常检出率7.66%)、自责倾向(平均分4.36,异常检出率6.51%)、对人焦虑(平均分3.87,异常检出率3.07%)。

2.2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

***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下同)

从性别差异来看,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焦虑总分及恐怖倾向得分的差异极其显著,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得分的差异较为显著,对人焦虑得分的差异显著,且女生均高于男生。孤独倾向与过敏倾向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2.3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来源差异

从高一新生家庭来源来看,除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外城镇来源与农村来源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得分差异较为显著,焦虑总及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差异显著,城镇来源高于农村来源。

3. 讨论

高一处于初中和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转折和过渡时期,面临着各种调整与适应,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有研究表明[1][2]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多于二、三年级学生。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焦虑总分的异常检出率较小,平均得分偏低,但各因素的异常检出率较大,学习焦虑最为严重,其次是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这与以往赵白帆等[3]在心理健康问题集中的因素上认为依次是冲动倾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的的研究存在着矛盾,结合以往针对高中生有研究认为心理健康问题集中的因素[1]前两位依次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有研究认为[2]前三项依次是冲动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的矛盾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高中生和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的因素具有特殊性,即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提醒我们开展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先了解情况,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其实效性。

研究发现,高一新生中的女生在焦虑总分、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冲动倾向等方面显著高于男生,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差异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支持了赵白帆等人的研究[3],都证实了高一男女新生的焦虑因素存在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解释为男女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人格特点,导致他们在面对高一这个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表现出适应差异,此外社会等外部环境对男女生的期望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各因素上的焦虑水平。

关于不同家庭来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以往研究[2][4]普遍认为农村来源学生的学习焦虑等因子高于城市学生。而本研究却发现,不同家庭来源的高一新生除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外在各焦虑因子上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城镇来源高于农村来源。究其原因,可解释为农村来源新生在刚入高中这个起始阶段相对于城镇学生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独立水平较高,焦虑水平较低,但随着以后学习推进,农村来源的学生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等的相对贫乏,而逐渐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吃力,此外高考对他们重要性的了解日益增强,从而导致他们的焦虑水平由低于城镇学生到高于城镇学生。

参考文献:

[1]沈杰,傅小悌,陈捷.浙江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8,(1):99-103.

篇5

1.农村中学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在MHT量表上的总分及各因子的检出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MHT量表上的总分及各因子的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健康,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2.7%(健康总分≥65为心理障碍),在各因子的检出率(因子分≥8为心理障碍)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学习焦虑的检出率高达28.1%,其次是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7.6%,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17.3%,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16.3%,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5.1%,恐怖倾向的检出率为14.4%,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9.9%,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6.3%。

2.农村中学不同性别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对农村中学不同性别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各个维度上的项目均分的差异比较,采用的方法是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农村中学男生女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注:*表示P

根据统计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

从总分上来看,农村中学的男生和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3.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差异情况,以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各个因子上的项目均分和标准差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来说,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高中生。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0.9%,在各因子的检出率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恐怖倾向的检出率最高为19.2%,其次是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6.7%,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15.5%,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15.1%,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3.4%,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11.7%,学习焦虑的检出率为11.3%,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8.4%。农村高中生的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6.3%,在各因子的检出率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学习倾向的检出率高达49.2%,其次是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23.3%,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20.5%,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7.8%,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7.1%,恐怖倾向的检出率为9.7%,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5.8%,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5.4%。

从总分上来看,农村高中生和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二、调查结果反思

1.总体上来看,农村中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6.3%-28.1%之间,尽管与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采用的心理健康测量表不同,但根据这一数据结果所得出的结论与王教授的基本相同。他于2001年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论是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具体看来,农村高中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5.4%-49.2%之间,高中生主要问题为学习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对人焦虑;农村初中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8.4%-19.2%之间,主要问题为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这一结果与郭文武的研究结论存在异同点(2005),他的调查结论是高中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为冲动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初中生主要为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从心理健康总分来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高中生,这一结果与王希永(1999)对北京中学生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农村高中生除了在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明显低于农村初中生(p

2.从心理健康总分来看,农村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女中学生。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有相同点也有异同点,如王东宇(2005),对福建农村中学的调查发现,农村女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心理问题较男中学生突出。而王希永(1999)对北京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男生。农村中学的女生除了在孤独倾向方面明显低于男生(p

尽管江苏省于2010年开始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相比较其他省市做得更好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学在经济社会资源方面仍然比较薄弱。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承受着更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仍然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和咨询辅导条件也相对较差。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广大的农村中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山.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N].中国青年报,1999.11.22.

[2]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5(17).

篇6

发现三 中学生人际交往基本和谐,但中学生异往状况不容乐观。

发现四 大部分中学生清楚自己将来最适合从事的职业范围,大部分中学生希望自己以后的职业轻松、体面又能发挥专业特长,大部分中学生认为自己的前途是有希望的。

发现五 中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课认同度较高,但是学校心理咨询被学生接纳的程度远远不够。

一、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重庆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在重庆市各主城区和远郊区(县)随机抽取1~4所不等的普通中学进行了调研。受访的学生共26 259人,其中公办中学学生24 500人,民办中学学生1 759人。受访学生性别、年龄和就读年级分布情况见表1。

问卷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进行区分,分为情绪、学习、人际交往、择业观、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建议等五个维度,共设计问题61道。

全部数据量化后采用SPSS13.0数据库软件进行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情绪

中学生乐群性较好。84.0%的中学生遇到愉快的事情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75.0%的中学生常找知心朋友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81.4%的中学生能够耐心地倾听别人诉说并给予积极帮助。从数据集中离散趋势来看,被调查者主观上的乐群性趋于一致,这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认同与同学在一起的积极情绪体验。不过,中学生乐群性城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城市重点中学高二男生群体表现出极强的主观积极性(1.32),而乡村中学学生主观积极性不高(0.38)。中学生乐群性在年龄、性别上也存在差异: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女生较男生更乐于体验来自人际关系的积极情绪。

大多数中学生能迅速排解消极情绪。76.6%的中学生能主动克服失败带来的沮丧心理,62.1%的中学生能迅速克服挫折带来的不好心情,64.7%的中学生能将负面的情绪转化成积极的动力。

部分中学生情绪不稳定。41.5%的中学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息与他人的冲突。中学生在竞争、攀比引发的情绪不稳定性存在一致的趋势反应,但是情绪控制水平在性别、环境、学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性别来看,女生(0.45)情绪控制能力略高于男生(0.19);从环境来看,乡村中学男生(0.39)情绪控制能力略高于城市中学男生(0.26);从学段来看,初一男生情绪控制能力很差(0.13),而高一女生情绪控制能力较好(0.78)。

毕业年级中学生抑郁情况比较严重。与初三年级(0.45)相比,高三年级的情况更为严重(0.39)。另外,女生比男生抑郁情况更突出,有55.4%的女生存在抑郁情况。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具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常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自己,在待人接物上情绪色彩浓厚,这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相符合的。高三年级的学生由于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因此负面情绪较多。

(二)学习

大部分中学生对学习很自信。中学生对未来学习表现出比较集中趋于一致的乐观(66.3%)。初别是初一学生学习自信水平较高(0.83),女生表现较明显(1.09)。

学习竞争给中学生带来显著的心理压力。重点中学学习竞争压力(-0.05)明显大于非重点中学(-0.14)。就重点中学来看,学习竞争压力城市(-0.03)略大于城镇(-0.04),城镇略大于乡村(-0.15);非重点中学正好相反,学习竞争压力乡村(0.17)略大于城镇(0.14),城镇略大于城市(0.11)。高三学生群体压力较明显(-0.26)。

城市重点高中学生焦虑水平较高:38.5%的学生晚上经常因为想着白天的学习难以入睡,49.4%的学生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感到紧张。这与城市重点高中升学压力大有很大的关联性。城市重点高中的女生(0.18)较男生(0.11)更容易焦虑。

调查显示,年级越高,学生的心理压力越重,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能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乐观与自信,但高三年级的学生面对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升学压力,有成就感的比例缩小,恼人的分数使多数高中生感到痛苦。

(三)人际交往

中学生人际交往基本和谐。76.7%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很好,只有4.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很糟糕。从总体来看,城镇中学生比乡村中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评价更高,初中生比高中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更自信,非重点学校学生比重点学校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觉更好。就亲子交往来看,城镇中学生向父母倾诉的(37.5%)超过乡村中学生(21.1%),初中生向父母倾诉的(33.2%)超过高中生(25.4%),非重点学校学生向父母倾诉的(34.7%)超过重点学校学生(23.9%),男女生无明显差异。就师生交往来看,在与教师沟通意愿与次数上,城镇学生(34.9%)超过乡村学生(19.1%),初中生(30.8%)超过高中生(23.4%),非重点学校学生(32.3%)超过重点学校学生(21.6%),男生(28.6%)超过女生(24.5%)。在对班主任信任度上,城镇学生(41.1%)超过乡村学生(23.7%),初中生(37.7%)超过高中生(27.1%),非重点学校学生(38.4%)超过重点学校学生(26.5%),男生(34.3%)超过女生(30.7%)。在对教师表现出的耐心与理解的感受上,城镇学生(46.9%)超过乡村学生(27.1%),非重点学校学生(43.5%)超过重点学校学生(30.5%),初中与高中学生、男生与女生均无明显差异。

中学生异往状况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41.6%的中学生和异性在一起时感觉不自在,25.0%的中学生无法从容、大方、自然地和异往。25.0%的乡村中学生和异往存在障碍,需要引导。

在开放性问卷中,我们还设计了“到新的环境,或与陌生人交往,我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适应”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学生比乡村学生略快,非重点学校学生比重点学校学生略快,男生比女生略快。

乡村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由所处的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到位造成的。乡村中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亲情缺失,而祖辈的教育已不能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相适应,导致很多乡村中学生不愿交往、不懂交往或不善交往。

(四)择业观

57.6%的中学生清楚自己将来最适合从事的职业范围。在此点上,城镇学生超过乡村学生,高中生(特别是高三学生)超过初中生,重点学校学生超过非重点学校学生,男女生差异不明显。

77.7%的中学生希望自己以后的职业轻松、体面,又能发挥专业特长。在此点上,城镇学生超过乡村学生,重点学校学生超过非重点学校学生,女生超过男生,初中生、高中生差异不明显。

67.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前途是有希望的。在此点上,城镇学生超过乡村学生,初中生超过高中生,重点学校学生超过非重点学校学生,女生超过男生。

乡村学生、非重点学校学生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学校、师资、父母对其支持不够有力,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择业知识也极为有限,这就使得其职业规划更加模糊,对前途缺少信心。

(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建议

中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课认同度较高。66.9%的中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72.4%的中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每周应该按课表计划进行。在对心理健康课的认同上,重点学校学生显著高于非重点学校学生,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学校心理咨询被中学生接纳的程度远远不够。在内心不愉快的时候,只有45.9%的中学生经常主动寻求心理辅导教师帮助。当需要学生本人主动寻求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近半数学生选择了逃避。在选择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中学生中,女生显著多于男生,城镇学生显著多于乡村学生。

中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排在前几位的是:多了解学生与烦恼、多体会学生的感受、少打击学生、多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多开展相关活动、在重大考试前加强心理辅导。

受应试思维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尽管中学生非常爱上,但是心理健康课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该课被其他学科占课的情况很严重。而且,学校对心理咨询的资金、师资投入也不够。

三、讨论与建议

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健全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本次调查,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设中学生情绪辅导课,加强情绪训练,提高学生情绪自控能力和情绪稳定性

情绪不稳定是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情绪的稳定性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已经得到以往研究的证实。王赛男等发现,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成就目标中的学习目标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1]。中学时期是个体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反应不断丰富,情绪体验不断加深,但情绪远不成熟,控制力差,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情绪训练十分必要。学校可设计实施多种情绪训练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健康的情感,形成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正确态度;教给他们预防和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掌握对情绪的自我调控;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在愤怒的时候懂得如何制怒和宽容,在悲伤的时候懂得如何转移和发泄,在焦虑的时候懂得如何排遣和分散。我国部分学者对学生的情绪教育进行了探索,如刘宣文等用自行设计的理性情绪教育教材对学生进行情绪教育,发现理性情绪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理性情绪教育十分适合成长中的青少年的需要[2];徐广容等以情绪教育辅导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干预,发现情绪教育对增进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情绪教育课程尤其适合作为学校实施、推进发展性辅导的重要课程[3]。据此,有必要加强中学生情绪教育、开设情绪教育课程。

(二)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降低学生学习焦虑水平

学习焦虑是中学生中存在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适度的焦虑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焦虑水平过高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降低中学生的学习焦虑水平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是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和心理压力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证实[4]。学校、家庭与社会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三大方面。对学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能有效地服务学生,使其懂得如何有效保护自己。例如,学校应在重大考试前开设心理辅导活动,把考前心理辅导作为学校的常规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帮助学生缓解考试压力。对家庭而言,家长不要对子女考分表现出过分关注,特别不要在孩子考试成绩好时眉开眼笑,考试成绩差时冷眼相看,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子女减压,只要孩子考试成绩与其学习实力相当就应该表现出满意的态度。对社会而言,全社会应提高对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弱化考试的评价功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考试焦虑。在应对这一问题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整体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学习焦虑水平。

(三)加强对青春期学生异往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中学生的异往一直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倍感困惑且误解较多的话题。中学生与异往,是其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健康的异往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心理要求,从而使其获得心理平衡;可以消除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其个性完善;可以增进青少年间的友谊,为日后获得成熟爱情奠定基础。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注意解放思想,正确看待中学生异往,对其正确引导。学校要依据青少年异往的特征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对青少年在异往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教师和家长对中学生正常的异往,不必过于敏感。对性格内向、在异往中易于害羞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最好能主动关注,给予必要的鼓励;对对异性没有好感或抱有偏见,回避或拒绝与异性任何形式的接触与交流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要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对出现“异往过密”或所谓“恋情”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干预,而要以尊重、理解学生为前提,耐心引导,促其自悟,让其明白异往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度和距离。

(四)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在人际交往、对自己将来最适合从事的职业范围的选择上,与城镇、城市学生存在一定距离。关于这一问题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结论:叶苑在对贵州省的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时发现,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城市,且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5];孙丽在对长春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城市中学生[6]。但从总体来看,更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是好于农村中学生的。这一结果的出现与农村学校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等是分不开的。因此,加强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问题:第一,提高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充分认识和全面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第二,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能力;第三,加强对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家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指导,倡导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以志愿者的身份发,帮助农村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机制。■

(杨昌弋、李明建、薛玲玲、苏春蓉、廖思思等对本出了贡献,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王赛男,杨爱苓,等.高职医护生成就目标、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校园心理,2012(2):3-5.

[2]刘宣文,梁一波.理性情绪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71-75.

[3]徐广容.情绪教育对初一学生情绪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4]刘健.高中生学业焦虑与心理健康的探讨—四所不同地区中学的调查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篇7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共100题,测定了受试者的8种焦虑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二)被试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江门市的4个县级市(鹤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台山市)、3个区(蓬江区、新会区、江海区)和市直属学校,各地区乡镇小学、初中各抽查1所,城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中各抽查1所,共抽取了45所学校。其中鹤山市818人,开平市753人,恩平市779人,台山市791人,蓬江区663人,新会区779人,江海区490人,市直学校298人。男生2584名,女生2787名;独生子女2131名,非独生子女3240名;小学生1856人,初中生1822人,普高学生990人,职高学生703人。

(三)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371份,有效率95.9%。根据周步成等人编制的全国常模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了描述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6]

二、调查结果

(一)总体水平和各因子均分

(二)心理健康水平和检出率

根据MHT筛选的原则,总分大于等于65分代表个体存在“总体焦虑倾向”,某项因子大于等于8分即代表个体在该因子上存在焦虑倾向。

从表2可以看出,在5371个样本中,存在“总体焦虑”的学生有192人,占比3.57%,说明江门市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在某些方面,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14.02%的学生有自责倾向,常把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归咎于自己;17.65%的学生存在恐怖倾向,比如怕黑、怕高;12.21%的学生有冲动倾向,经常会被情绪左右,不顾后果地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11.68%的学生存在对人焦虑,他们害怕生人,担心有人在背地里说自己坏话;13.63%的人存在身体症状,当焦虑急剧袭来时,感到将要死去,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喘不过气,出虚汗,头晕,知觉异常。

(三)性别比较

从表3的t检验可以看出,女生在多项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比男生更容易焦虑。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根据表4的t检验显示,除了冲动倾向之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

(五)单双亲比较

根据表5的t检验显示,单亲家庭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3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六)地区比较

根据表6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所有因子上差异显著。其中,市直学校的中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等4个因子上分数最高,新会区的中小学生在总分、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4个因子得分上比其他地区高。

(七)学段比较

根据表7方差分析显示,除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两个因子外,总分和其他6个因子的分数呈现随学段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职高学生>普高学生>初中学生>小学生。

三、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通过比较不同因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一)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预期相反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独生子女”,是一直以来社会普遍认为的观点,而本次调查推翻了这种刻板看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种焦虑倾向上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独生子女,与一般的社会预期相反。

为何事实与人们的预期截然相反?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媒体过分放大了独生子女某些特点如“不会分享”等问题,却忽视了独生子女的优点如自信、综合素质高等;二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有稳定工作的人群,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而非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商人、私营业主、农民等,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普遍优于非独生子女。大部分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高,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擅长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更为民主;相比之下,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不太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子女沟通不到位。另外,家庭负担重的父母很少聆听孩子的倾诉,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后,很难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孩子会更焦虑、自责、过敏。

(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年级学生差

除了冲动倾向外,职高与普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其他7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小孩,他们日趋成熟,开始对自己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初步思考,但正是处于由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许多问题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引发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多;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个学段开课程度不一致,小学阶段开课率较高,高中阶段开课率偏低,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第三,普高学生面对高考压力,职高生面对就业压力,这也是他们在心理测验中得分较高的原因。

(三)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对其他学段的学生,职高学生在焦虑总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因子得分最高。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从职高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高学生较普高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家庭对其期望值也不是很高;第二,职高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师教学态度、课程设置、学习难度与普通中小学有较大差异,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往往对刚接触的专业课感到接受不了,对于解决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矛盾没有经验;第三,职高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与就业期望值落差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就读职业中学前途不佳,对自己缺乏信心。

(四)单亲家庭学生的孤独感、冲动倾向远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除了学习焦虑外,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等3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原因在于,单亲家庭孩子上学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主动参与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对一个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之产生孤独感,甚至产生心理偏差。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等。

(五)初中生的冲动倾向得分高

初中生的叛逆性较强。曾经有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叛逆的阶段。初中生好冲动,做事往往被情绪左右,做决定不经大脑,老是做出事后后悔的事情。本次调查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

四、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参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科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做到心理认知与活动体验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合理安排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内容。

(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结合本校特点,创新活动形式,全方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把心理健康档案、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中。同时,根据学校的特点,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基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根据校园环境布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提示语、图片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二是结合校团委、学生会和各种社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让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关爱,引领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真诚地对待生活。

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关注特殊群体,结合班级学段,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在专业引领中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业指导,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组织班级进行测评分析,提出专业化的建议,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使他们在日后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抓住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学习内容,巧妙利用,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三)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我市只有部分学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兼职心理教师,但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为低下。要提升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一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配备到基层学校;二是要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开展师徒结对、区域帮扶等活动,全面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情绪调适、人际交往、人格发展以及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教育难度大,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解决,需要家庭、社区的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健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化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一是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家访和家长来访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来访等各种渠道,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家长们了解学校教育动态,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以科学的方式去赢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二是善用周边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为依靠,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五)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篇8

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体育课程从可有可无到备受重视,这是一个巨大变化。以前在人们思想意识中,体育课程不过是为了国家选拔运动员而准备的,对于没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似乎意义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身体素质有所下降,体育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得以彰显。尤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提出,更是让初中体育与学生健康发展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体育健康教育不仅对学生身体发育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及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为此,结合学生实际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必要。

一、提升认识,和谐关系,激发兴趣

体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定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适应、心理变化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承受力,并积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学得舒心。

首先,教师要补充心理学知识,研究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专业知识过硬,展示自身魅力,让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学。

其次,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跟学生建立和谐关系,不要采取传统的“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教育方式。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交流、合作、和谐的关系。如一般在体育课开始的热身运动中,我一直都是先列队训练,开始讲授知识和技能,一次一名学生突然说:“老师,我们能否换个方式热身呢?”对于这个“突袭”我一开始有点不适应,但一想要让学生放松,希望尊重学生,自己就不能变么?为此我让同学们提出好的建议,结果大家学会了一套热身运动操,我为这个改变欣喜。

二、强化理论,融入心理,开展教育

初中体育学习很多都是在室外,在运动场上,教师可以花大把时间在篮球传球上,可以教学生如何更好地在跑步时均匀地呼吸,可以教学生如何练好一个手势,但一碰到理论课就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我见过老师,下雨天实在无法开展室外运动就只好讲理论了,教学过程就是“自学”。初中体育普遍存在强练习,软理论的问题。教师应该强化理论学习,将心理教育健康的内容融入其中。

例如,在教学“体育与身体形态”相关知识时,人的站、立、坐等姿势不仅对人的身体发育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的心理发育也有影响。一个人的站姿能显示人的自信,让人以正直、阳光的感受,为此,在教学这一理论时,我融入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增长体育知识的同时,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

学习理论,尤其是心理健康知识的融合不一定非得在室内,可以说每个体育课堂都可以是我们开展教育的地方,并且我们不是生搬硬套地说教,而是要润物无声地渗透。

三、因材施教,突出主体,发展个性

教育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为此,教师在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篮球”这一内容时,因为男女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对篮球的兴趣不同,很多男生对基本的球技早已熟悉,我就将这部分学生分开,教授更深一些的球技,女生和兴趣不高的男生,我反而采取趣味性更强的球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关注了学生心理的需求,让学生更能愉悦地投入学习。

四、优化教法,突出心理,培养人格

当前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品质发展不均衡、情绪及情感不易掌控、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体育教学大多都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地活动,教师通过创设有效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韧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如在课堂上教师穿插教授学生一些拳法或者防身技巧,并在过程中播放有力量的歌曲,激励学生,学生更加能长久坚持,并完成一些日常无法完成的运动,长期坚持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更强化了意志,培养了气质,形成了良好的品格。

体育活动有很多是竞技性的,并且需要团队协同完成,教师应该抓住时机,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面对成功、失败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例如,在一次班级篮球赛中,我所任教的班级与另一位老师任教的班级比赛,本来我们班级实力比较强,学生抱着很大的赢的希望,但结果是我们输了。学生当时很不冷静,找各种理由说比赛不公平。我当时很生气,但想想学生想赢的心理没错,为何不借此机会开展心理教育呢?这样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次“直面失败,团结向上”的体育心理课。此后学生更加团结、乐观。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基。体育教师应该提升认识,强化学习、优化教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人格品质。

篇9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关注的问题。因此,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也很多,有的调查涉及整个中学生群体[1,2],有的只限于高中生[35]或初中生[6],也有的学者将研究锁定在某地区的中学生范围内[7,8]。但专门针对中学普通班、尖子班小环境中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通过调查这个小环境内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中学分班问题的适合性提供一种思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某市一中高一学生110人,其中普通班学生53人,尖子班学生57人。剔除无效问卷16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85.5%;男生48人,女生46人;普通班学生44人,尖子班学生50人。

1.2 工具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周步成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以问卷笔答的方式进行调查。该量表共100个项目,分为8个内容量表,适用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的学生。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91,各内容量表和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67~0.863;各内容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达0.70以上,各内容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多不到0.40,说明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该量表的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说明心理健康水平高。施测时,按统一指导语进行。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在Window 2000上完成。

2 结 果

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在量表总分上,还是8个具体症状因子上,女生的平均分都高于男生。从总分上看,男女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差异,在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4个因子上男女生亦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等于男生。从表2可知,除了恐怖倾向因子外,在量表总分和其余7个因子上,普通班学生的平均得分都高于尖子班学生。在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上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普通班学生明显表现出比尖子班学生更多的过敏倾向,尖子班学生则比普通班学生明显表现出更多的恐怖倾向。但两者在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 讨 论

3.1 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男生,并表现出更多的焦虑、自责、冲动和身体症状。这可能与男女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差异有关。女生大多感知细腻,思维具体,情感上较为脆弱、敏感、多疑及自卑自轻,她们的内心冲突往往比男生多,因此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问题。此外,传统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性别刻板印象对女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国内许多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均不如男生[3,4,68]。因此,中学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重点应放在女生身上,并采取切实有效,符合性别心理特点的措施对女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如老师和家长首先要抛弃男尊女卑的观念,帮助孩子改变在性别角色上的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以树立信心,减少自责倾向。同时,对女生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以增加其安全感。此外,也应鼓励和引导她们多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以缓解焦虑情绪,提高身体素质。

3.2 普通班学生与尖子班学生在过敏倾向与恐怖倾向症状上存在显著差异。普通班学生过敏倾向症状得分显著高于尖子班学生,这可能与学生因学习成绩而导致的自信心差异有关。普通班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尖子班差,自信心往往不足,缺乏自信心易使学生对自己和周围的事情都放不下心,一有点什么事情就感到担心,表现出更多的过敏倾向;尖子班学生恐怖症状得分显著高于普通班学生,这可能与尖子班学生所在的小环境有关。尖子班“高手云集”,竞争激烈,易令人产生恐惧感。原来初中在学校中是名列前茅的学生,高中汇集到了重点中学尖子班,成绩的重新排位决定了学生在新环境中被重视的地位。习惯被老师宠爱、重视的学生害怕失去原有地位的心理使其容易发展成恐怖倾向。

篇10

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便是心理健康教育,可现今的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意识淡薄

开展学校教育时,学校不关注,老师不注意,完全未能捕捉到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而只以“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授课,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最终影响了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有些学校引进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花费了高昂的成本。可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只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便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它们的教学观、方式、目标都有着很大差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要改变这一观念,必须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单一

现今的大部分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知识的灌输,通过枯燥的、无趣的教学方式,仅仅进行心理教学,但这根本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学校应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问题严重的个体还应进行心理疏通工作,并制订适宜的方案。

二、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性,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家庭的和谐,必须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不正常行为的发生率,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率,保证社会环境的稳定性

2.经常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得心应手,并有较高的素质,使学生能更好地为国家发展献力献策。

3.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代表事例:朱某,初二学生,从小便和有智力问题的弟弟一起上课,也因此备受同学的冷落和嘲笑,所以养成了极为孤僻的性格。很少和同学沟通,也不爱说话,和老师交流时也显得很紧张,成绩很差。

在中学生群体中经常产生这种自卑心理,也因此削弱了学生和人交流的能力。他的弟弟有智力问题,让他在与人交流时本就不安,再加上同学的奚落嘲讽,使这种心理越演越烈,最终在心中产生较大的阴影。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性格、处事态度等都可能在这一阶段定型。因此,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吴某,初三女生,一向品学兼优,升入初三后,父母对她有很高的期望,使其考试时每每出现焦虑情绪。未考试前便会心悸、头疼,还可能会消化不良、痛经等,无法想起已有知识,拿到卷子后不知如何下笔。家长的处世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及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的许多知识可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家长那里获取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反而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得其反。

2.社会环境污染

现今的社会环境复杂,各种违背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对教育也有着恶劣的影响。学生的是非观念还比较薄弱,并且现今社会上多元的娱乐场所也成为青少年走上不良道路的开端。

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的探索

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善于探索创新型教学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预期效果,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因为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等发育较快,有着强烈的探索未知事物的心理,还比较爱冒险。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千奇百怪的,并且心思非常细腻、敏感,所以要想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就必须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关系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12-01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复杂,但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且缺少有效的措施。文章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班级活动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为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现状和问题

(1)学科化倾向。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像其他科目一样安排作业甚至考试,这样做违背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其目的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无法帮助学生真正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烦恼,学科化倾向严重,无法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2)医学化倾向。许多学生认为只有患上心理疾病才可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医学化倾向的思维扭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与学校的错误引导及教育相关。事实上医学领域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与初中生的心理问题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主体对象却是完全不同的,二者不能混淆。

(3)片面化倾向。有些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科,把过多的精力关注在测验与分数上面,这样会让学生压力过大。其实,每个人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因人而异,不要本末倒置。此外,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教师也需要关注。教师的心理、情绪、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初中班级活动中若没有认清片面化的问题,就很难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具体实施

(1)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新理念。对于那些心理有困扰的初中生,学校要因人而异,一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预防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少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要给予关怀与爱护,解决他们的困扰,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升自我能力。

(2)减轻对学生的学习压力,调整心态,消除与预防学生关于学习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学习。例如,某初中女生一向成绩拔尖,升入初三后,升学的压力,加之父母期望过高,导致考试恐惧。考试前身体出现各种不适,记忆力也大不如从前,莫名的紧张,最后考试成绩不理想。不仅父母焦虑,她也忧虑不安。显然,该同学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面对过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可在班级开展以角色扮演和游戏为主体的班级活动,如运动、游戏、向朋友倾述,或者写日记、师生谈心、听音乐等。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不仅需要学校科学排课和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更需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不再恐惧考试。另外,教师与家长也需要调整心态,不要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3)积极开展自我意识及青春期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不同的。例如,某初二学生,一次偶然机会老师发现他看不健康书籍,这对他的心理发展无疑是不利的。面对学生这种不正常行为,家长与教师都不能掉以轻心。首先,要了解该事情的原因,然后共同商讨对策,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教师可在班级开展“展现青春自我,营造奋发向上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成立心理咨询处,由班上威望高、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担任心理咨询师,在同学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负责对其进行宽慰和初步的心理干预。其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青春期知识讲座,而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最后,可在活动中进行自由发言,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喜欢的明星和公众人物,并让学生分析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意识。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焦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等,都和学校教育相关,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例如,某初三学生,由于平时性格内向,加之老师对其关注也不太高,导致他自暴自弃,成绩急剧下滑。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把每个学生的名字牢记在心,同时要利用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护与关注,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此外,在开展班级活动时,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平时乐于助人,性格开朗的同学与内向的同学一组,在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前提下,让内向的同学逐步敞开心扉。例如,在进行“青春滋味、任我体会”的班会活动中,教师可先让内向的同学发言,口头发言和书面发言均可,然后让同学们对其观点进行反思,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从而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改善学生内向性格及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很有帮助。

三、结束语

初中生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会起到积极作用。在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可结合班级活动,将正确的心理认知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逐步提高、人格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一、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社会关注度大,但解决问题的理论缺乏系统创新和有效评估。从古至今,校园都不是绝对封闭的象牙塔,而很大程度上,校园是社会发展实时的缩影,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向、学校的课程设计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同时,社会矛盾和社会压力也会悄无声息地影响学生和教师,最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其身上表现出来。学生作为最为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与否,甚至是影响其一生的前途命运。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被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无论是政府、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者专家,都提出了诸多措施和建议,不少学校、社区都因此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在师资培养方面,也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培训,广东省就把取得心理健康教育资格的老师分为三个等级,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的整体协调性和有效性有待评估,当前急要建立学生心理干预措施整体数据评价机制,用整体数据说明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

但尽管如此,中学生心理健康还会存在着一些关键问题。许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都停留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未能与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影响因素形成互动,尤其是忽视了社会群体精细划分、社交媒体等关键人际互动因素在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效果,前者普遍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反映出来的经典“症状”是不变的,可以用老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这难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趋于隐性化、极端化,有效应对措施不足。中小学生从童年到青少年的跨越,期间最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行为过失。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期“缺课”已成通病。一提心理健康问题,常有人联想到精神问题或者品德问题,容易招来异样眼神和流言蜚语。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心理课,往往被其他“重要”课程挤占,中小学生即使有了心理困惑,也大多埋在心里,自我“消化”。假如不善于自我调节,郁结在心里的小“疙瘩”就会变成心理疾患,给身心健康埋下隐患。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冲击,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价值观念日益多元,虚拟社交途径(如网络社交)的广泛存在并成为学生深度社交的主要选择,许多中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呈现出这样的独特现象:平时都“没事”,而发生的往往是能引起社会广泛争议,学校也解决不了的“棘手大事”,即极端恶性事件。日前,网上出现的一段名为“实拍平潭校园暴力女生群殴”的视频所呈现的内容就是比较典型而又极端的案例,视频中,几个中学女生对另一个女生拳打脚踢,并不断地扇其耳光,被打者始终没有还手,旁边虽然有几位旁观者,但他们也未曾劝阻,视频引起了大量网友的转载和评论;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5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的16472名中小学生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20.6%,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1%;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7.3%。沉迷网络、性格偏激、低龄犯罪……极个别孩子的极端行为不时敲响社会警钟,值得我们深思。

这也是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一方面,经过多年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我们已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能很大程度上“化解”目前出现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需求,可以说,对于解决绝大部分“传统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绝对的信心的。另一方面,对于解决类似于平潭校园暴力事件的极端恶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个案,却显得力不从心,对于事件背后的中学生心理问题根源和问题的“发病史”却一无所知,即使通过经典的心理健康理论进行分析都难以有很强的信服力,难免会引发社会各领域的争议。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坚持人际互动的原则

正因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复杂,越是不能再将学生作为单独个体进行问题分析。而是应该结合社会环境和互动机制,进行问题的探讨。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视觉从一个关注群体精细化为关注单一个体。在传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当关注的焦点细化到个体时,个体往往是被当作问题和错误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途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消除错误,从主观上就已经认定学生是错误的,从而忽略了很多社会交互因素对其的影响,这样的有罪认定,不利于问题根源的发掘和问题的解决。而对于学校而言,例如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可明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是加强多元化的人际互动。随着互联网、实时网络互动软件(如微博、QQ)等工具的普及,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尚不能很好地反映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上。反而,这些特点却很难被非“90后”、“00后”教育工作者所理解,或者是被很好的运用,于是,在预防和解决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学校和老师都会显得有心无力,往往事情“平息”下去了,却不能保证问题的根源也被解决。正因为这样,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流于形式,挂上牌子却无人问津。

立足于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人际互动,包括学生-学生、学生-老师、学生-社会、学生-家长等的多形式互动,可以有效得预防和解决新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实践,突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能有所建树,真正做到为学生负责,为社会培养健康未来的本质。

三、加强师生人际互动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而作为学生人际互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师生人际互动,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堡垒,具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善师生关系的核心作用,在做好师生人际互动中,老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升师德,以身作则,以师之优,促生之优。教师是中学生为人处世的直接参照系,他们的德与行是中学生走向“成人”和“定型”的直观范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中学生们不仅在意教师怎么说,更在意教师怎么做;不仅看重教师的才,更看重教师的德。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培育出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师的师德对大学生的影响绝非微不足道,而是重大深远。同时,教师应多用积极鼓励、表扬的语言,少用批评、训斥、讽刺、挖苦的语词。特别要注意避免出现羞辱学生、威胁学生、对学生冷漠等现象,以免学生出现反感、惧怕教师和学校;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各种反抗心理和各种攻击;泯灭羞耻之心,变得麻木不仁等现象,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二)重视情感投入,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教师适度的感情投人,是化解师生矛盾、矫正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催化剂,从而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特别注意避免感情的天平向优秀学生倾斜,即所谓的“偏心”,避免更需要帮助的后进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班级中的典型学生,对特别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爱。特殊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独特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技巧,更需要教师付出特别的爱心与耐心。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对事不对人,不应该把学生学习和做人两者混为一体,应该从情感的角度,从尊重学生立场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三)选择学生喜好的人际互动渠道。教师虽然直接与学生接触,但是,很大程度上,这种接触是比较“官方”性质的,缺乏与学生在心理上平等的接触渠道,或者对学生偏爱的互动渠道不熟悉,甚至排斥。因此应该主动了解学生日常的人际互动方式偏好,想方设法拓展师生沟通渠道,增加师生交流机会,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密切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极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再次成为一大社会课题,相比一般的心理健康问题,极端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危害性要更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学生教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纳入中小学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显不够。通常情况下,家长、老师对学生只问考试成绩好坏,不管心理健康与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没有持续创新,更多的是流于形式,还是老办法老理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补课”刻不容缓。这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同时,也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挑战和使命。

参考文献:

[1]谭学纯著.人与人的对话[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篇13

世界卫生组织(W.H.0)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一再强调健康是指:“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因此,初中生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健康,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家庭问题的尖锐化,一项对我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达12.97%。据加拿大、日本的学者估计,中学各年级的学生中,约有15%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问题,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性格缺陷问题等。

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目前,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效地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辅导,其必要性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渠道,除正常的心理训练与心理疏导,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与和谐的集体氛围熏陶学生等办法外,在诸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其中,初中语文课课时多,且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文本中的有利因素,切中语言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教书育人两不误。

一.深入挖掘文本内核,滋润学生干涸心田

语文课不能完全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文本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随处可见,教师只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挖掘出这些有利因素,找出其蕴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点,作为语文教学的情意目标,就能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情、意、行。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体验到了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让学生明白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人生至理;列子的《愚公移山》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最终胜利将会是属于他们的;《傅雷家书两则》则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人生态度泰然处之,始终保持心灵的平衡,并在取得巨大成功时,仍保持谦逊,继续努力攀登高峰……

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初中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导,而仅仅依靠教材非常有限的内容是远远不虻摹R虼耍课余时间,我精心挑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再组织学生在班级组建图书角与读书兴趣小组,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努力让学生觉得,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或者神游一处胜景,书中的世界是那样的美丽神奇,那样的令人留连忘返……“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一个阶段的大力推行,绝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有了大幅的增长,阅读积累一多,思想境界也自然而然地提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

二.营造和谐民主课堂,展现学生真我风采

心理学研究证明: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乐观开朗的心情,能让学生在思想的海洋中自由搏击风浪;而郁郁寡欢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递,更是师生之间美好情感的互动。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1.适当鼓励,增强学生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初中阶段,正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是教育学生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因此,在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时,要循序渐进,为学生制定的目标不能过高,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之后均能逐步实现,不能一步登天,让学生望而生畏止步不前。教学中,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孩子,鼓励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让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相信“我能行”,并最终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完成文本的分析之后,我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说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件“狗咬人”的案件,如果你是一名正在现场的警察,请你分析案情,并说说你的处理意见。成绩较普通的学生基本能整理出事件的梗概,而程度较好的学生则提到了时下养狗成风,“狗咬人”事件时有发生,并逐渐演化成一个社会问题,就如何处理类似案件,应及时出台有效措施等,突出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这次讨论中,较好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起了学习的自信心。

2.课堂讨论,张扬学生个性

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主导者,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倾注自己的所有情感,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教学《愚公移山》这一课,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的评价,在充分肯定愚公移山的可贵精神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认为智叟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大山挡住去路,可以搬家;搬家不成,可以挖隧道,或者采取其他办法解决,不应该早早就在一棵树上吊死!对于这些言之成理的观点,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并适当加以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3.小组合作,培养集体精神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现代社会,合作精神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要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努力培养每一名学生的合作精神。如课前预习扫除阅读障碍时,进行正音、析义,整理内容的合作;朗读训练中,进行导读、分角色朗读、评议的合作;分析课文时,进行讨论、归纳的合作;写作中,开展交换评改的合作。合作时,要确保每名组员均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要轮流当组长,负责主持本小组的活动,代表小组汇报合作探究成果。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倾听、接受别人意见,肯定别人的闪光点;在与组员的沟通中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各种见解;在吸收别人长处的同时,能够用委婉、恰当的言辞指出别人的不足。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逐渐认识自已,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并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从而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作文教学直达内心,疏导学生不良情感

心理障碍是因为学生心里堆积的情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泄而形成的。作文教学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与语文教师单独进行思想交流的渠道。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布置学生写作文等,能直接切入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排泄内心深处各种不良的情绪。教学实践告诉我,只要学生认可你,尊重你,信赖你,他们就会把自己最隐秘也最真实的一面毫无保留地袒露给你,在文字中尽情地倾诉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有的学生会抒写自己对未来的种种设想,有的学生会反映自己的家庭矛盾,有的学生会倾诉自己青春期的苦闷,有的学生会吐露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种种看法……批阅时,一旦发现学生存在着心理疾患,教师应理解、体谅学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家校合作,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以有效引导,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彻底帮助学生扫除心理上的阴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