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高中语文文学常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师在编排合作学习小组前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个最佳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学习小组。笔者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分为A、B、C三个层次),再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性别、学习基础及能力以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4人为一组来安排学生的座位,力求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某些方面(比如成绩)学生会变得具有同质性。这时候就需要改变小组的成员。在学期开始,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其他情况,将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期中、期末考试后,再按原来的方法对小组的成员进行调整。但是,小组成员的调整要避免随意性、频繁性和大规模,应该是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做小幅的、合理的调整。这样做可以保持班上各小组力量的相对平衡,可以给那些经常得低分的小组成员一次新的机会,还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同更多的同学进行交际合作,使教学活动富有生气和新意,从而使合作学习中的竞争趋于更加合理和公平,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制订严明的合作常规是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保障
学习小组一旦确定之后,要对每个成员进行分工。教师可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整理员、汇报员各一名,成员各司其职。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有明确、具体的任务,有合作学习的目标,并明白各自应该扮演的角色,明确各自所承担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合作学习能够有序的进行。而且在分好学习小组之后,让各学习小组讨论、制订自己小组的计划和合作学习的守则,以保证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监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不仅要严格执行小组的共同约定,而且要能理解这种共同约定,形成共识,并化为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
三、采取机智的教学策略是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要素
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要选好合作学习的材料,善于提出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体性学习的优势在于:小组讨论的形式容易使小组成员产生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有利于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激发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小组成员深入探究问题。在教学时机上,教师应根据教学之需给以准确的把握和灵活的创造。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教师判断、创造与把握教学时机的最好依据,而有价值的学习任务也大多在学生的思维面临考验时得以凸显。
四、积极调动非认知因素是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手段
1.阐明合作学习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向学生阐明学会合作在目前的学习和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特别要让在合作学习中起关键作用的优等生明白合作学习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成绩,反而会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及能力水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生通过帮助组员学习,对新知识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能够做同伴的“小老师”,被孩子们认为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当孩子们明白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和重要意义之后,明显提高了自己的参与意识。
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摘 要】高等护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门专业,培养的是高级护理人才。对于高级技能型人才缺乏的我国,高护作为高级技能型人才也同样需求量大。如何培养出优秀的高级护理人员也成了高等护理教育中重视的问题。面对国家需求,更应该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护理人才。因此,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探究和尝试显得更为迫切。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的尝试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 问题;高等护理教育;尝试
以问题为基础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对于传统从知识点下手学习为基础的一次创新。它对于某些专业的教育模式起到改革和创新的作用。高等护理教育无疑尝试了这种学习方法,并从中获得一些经验感悟。本文将对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和高等护理教育现状进行简析。重点探讨如何使该学习方法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1]。
1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特点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最早出现在国外,也是最先应用在医学教育上的。随着我国医学教育的深化改革,该学习方法也被应用到高等护理教育中。[2]其概念理论目前也没有完全统一,大致可以解释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发现问题为开展学习的先决条件。该种学习模式是也是以学生组成的小组为基本探求组织,从而发现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都作为该学习方法能够进行的首要条件,缺一不可。
其次是以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为学习掌握知识的途径。传统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研究,在探索中得到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也更容易被理解接受,并且增加了对该知识点的兴趣。使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这种学习途径无疑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
最后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独立性为最终目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又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积极独立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他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本身的能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激发了自己的能力。
2高等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护理目前快速发展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高职院校发展太过迅速使高等护理专业学生也迅速增加,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学生的水平也是有高有低。因此传统的教育采用一成不变的讲课方法,没有因人而异的针对性,因此并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识要点。从而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这是教学模式不能随着发展而革新的问题;其次是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偏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想象力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不能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即使存在问题也不能及时的解决。
3如何使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高等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3.1教师应具备更高的素质水平
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中,教师更应该具有高的素质水平。与传统的老师单纯讲授知识不同,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并提出相关的该如何解决问题,以哪方面为切入点的指导意见。从而对于专业知识水平和适当引导的要求更高。学生的问题可能有的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的教师才可以指导解答。因此,高护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2]。
3.2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高等护理教育离不开临床实践,实践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并且是提出高质量有价值问题的良好途径。[3]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才更加真实合理,值得去解决,没有实践,就很难遇到问题。这样的学习必然会造成被动局面。
因此应多鼓励学生参加临床实践,提供给他们能参与的机会。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的过程中更要多动脑,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
3.3注重团队合作
问题的发现需要解决,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枪匹马的战斗成效必定是不显著的。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应当多鼓励学生根据问题兴趣方向结成小组,合作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一举两得。
例如,在研究老年人脑梗塞后遗症的护理问题时,学生便可以分小组来讨论如何护理才能使病人更加舒适,是否可以通过护理来使病人后遗症减轻,病情有所好转。
这样的讨论也可以带出更多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显然是一个人无法做到的[3]。
4结语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而是通过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虽然存在着的一定的局限性,但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的尝试是利大于弊的。同时也使医学教育的面目焕然一新。对于今后培养优秀高级护理人员有着积极的意义作用。
参考文献
苏教版初中六册教材中,几乎每册教材中都有未注明翻译者的课文。在课文翻译者的署名上,教材似乎存在选择性。像朱生豪(《威尼斯商人》)、郑振铎(《泰戈尔诗三首》)、叶君健(《皇帝的新装》)、戈宝权(《海燕》)等名家的翻译作品,教材都注明得很清楚。但有些课文即使本身是名篇,也未注明翻译者,如,《最后一课》《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这或多或少和译者名气不大有关。具体情况是:
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蔚蓝的王国》(屠格涅夫)无译者,七下《松鼠》(布丰)无译者;八上《最后一课》(都德)、《父母的心》(川端康成)与《在太空中理家》(杰瑞・M・利宁杰)都无译者,八下《鸽子》(屠格涅夫)、《变色龙》(契诃夫)、《窗》(泰格特)、《二裂银杏叶》(歌德)和《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左拉)亦皆无译者;九上《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无译者,九下《送行》(比尔博姆)与《老人与海》(海明威)无译者。
教材编写者漠视作者和翻译者的劳动成果,在各种语文教材的编写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往往擅自删改作品,不注明译者,都是常有的事。如,八上《最后一课》,注释竟为“这篇课文是根据多种版本改写的”!所以干脆不注明译者了。从法律层面来说,这也是不合法的。国际《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工作者的权利”中明确规定:“每个翻译工作者对其译著享有所在国给予其他脑力劳动者所享有的一切权利。”“译著是脑力劳动成果,受有关规定的法律保护。”“翻译工作者对其译著享有著作权,从而享有与原著作者同样的优惠权益。”“公开利用译者的译文时应该明确、清楚地提到译者的姓名。”我国的《著作权法》针对教材编写特别提出要求:“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第二十三条)在第十二条中就明确了翻译作品的归属性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总之,教材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作为作品的所有者,他们的署名权还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是我们提倡的一种美德。在学术腐败盛行的环境里,让学生意识到必要的学术规范也是应该的。教材编写者不管针对中文作品,还是翻译作品,都应一视同仁,更不能在署名上存在选择性。所以教材在再版时,理应消除这个细节失误,使教材更合法,更规范。
二、文言文课文排版设计没有体现人性化
谈到语文教材对文言文课文的排版设计,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小事,根本不值得关注,实际上,体式虽小,关系实大。针对文言文排版设计,教材几十年来没什么特别变化,文字间的间距与其他文章的排版一致,保持在不到0.5厘米的范围之内。实际上,我们在具体教学时发现(包括我们自己做学生时的学习体会),现有的文言文版式设计没有考虑到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没有从实际出发,很不利于学生学习(不管是高中还是初中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显然,新课程标准已经不再要求对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的教学(尤其是高中教材),但还有很多重点字、词以及句段教师必须落实细讲,即使学生自学也只有识记下来才能理解、积累。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密密麻麻地记录在课本的缝隙处,很是拥挤,复习起来很费劲;而如果记录在笔记本上,就更不利于学习和复习,还容易丢失。这是个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