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初中化学重点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涉及有关化学概念的教学。内容涉及定义、原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相互反应及变化规律等。其中的字、词、句、注释都是经过了认真推敲并赋予了特定含义的,是用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准确把握这些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可是初中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又不高,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去学这些概念,一方面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概念解决相关的问题。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不仅字数多内容复杂,还不容易记忆,对这些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解析重点字词,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又可以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比如,我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重点解析“参加”(指的是已经发生了反应的部分,没发生反应的部分不属于参加的范围),“化学反应”(指的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其质量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生成”(指的是化学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和“质量总和”(指的是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之和或所有生成物之和)几个词语。同时解析“两个不变”即反应前后元素(或原子)种类和各原子的数目都不发生增减。学生只要掌握了这几个重点词,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就不在话下了。又如,我在教学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与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时候,我重点强调了“纯净物”三个字。因为不管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它们首先是纯净物,然后才根据组成它们的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区分到底是单质还是化合物的。如果学生没有搞清它们的区别,在运用这两个概念解题时就容易出错。比如把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的原因就是疏忽了“纯净物”三个字造成的。
二、拆分句子吃透概念
还有一些化学概念,如果只是笼统地去讲解,学生很容易顾首不顾尾,造成在运用这些概念解题时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讲解这样的概念很有必要把概念的前后分开,分别强调,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比如,我在教学初中化学四大反应中化合反应的概念时,在给出概念后,
我引导学生“左看反应物,右看生成物”,这样学生就不再因为只掌握半截概念而出错了。讲完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判断题:生成物只有一种的反应是化合反应吗?学生用了上述方法,马上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句话是错的,因为在这句话中没有提到反应物)。
三、多方举例夯实概念
有些概念只从正面去讲,学生不能很透彻地理解概念的实质,
如果从反面再讲一遍,就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才不至于混淆。比如,我在讲“氧化物”的概念时,讲完“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就叫氧化物”后,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那么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来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模糊不清,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把握概念教学的重点,多管齐下的搞好概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结合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实践,对概念教学中的一些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一、重概念的形成、认知方式的建构
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往往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应用概念过程中以偏概全,从而导致错误的发展,也容易因对概念的理解错误而误用方程式而导致错误发生。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概念,在概念学习过程中认知方式不到位,这可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已经习惯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而忽视了对概念的理解。
其实,要引导学生形成概念,就需从实践出发进行引导,毕竟概念是经过抽象化的归纳,是理论的,而这是建立在具体基础上的。如在化学平衡原理的教学中通过对实验、数据等资料的分析讨论,逐步建立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如在《原电池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1. 把一块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测量溶液的温度,分析能量变化情况。
实验2. 把一块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3. 把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起来插入稀硫酸的烧杯里。
要求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学生观察后交流,教师设疑“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铜片上的气体是哪里来的?”学生讨论后教师再质疑“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锌片上的电子是否通过导线转移到了铜片上?”由此而得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结论,进而引出原电池的定义,也让学生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了初步认识。
二、重概念对认识物质和反应的作用
概念的构建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物质,通过概念去认知物质在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但从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学生忽视了概念学习对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对概念的认知更多是采用记忆式的方式而掌握,这也就导致了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当,解决问题中容易出现错误。
概念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认识物质,在反应中了解物质的结构组成,掌握物质间的区别。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多个概念,如在氧化反应中,物质失去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同样在氧化性的理解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与其得失电子能力有关,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一般来说,越活泼的金属,失电子氧化成金属阳离子越容易,其阳离子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单质越难,氧化性越弱;反之,越不活泼的金属,失电子氧化成金属阳离子越难,其阳离子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单质越容易,氧化性越强。如Cu2++2eCu远比Na++eNa容易,即氧化性Cu2+>Na+,还原性Na>Cu,诸如此类,只有正确认识到概念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
三、重概念过程、方法、目标的引导
对概念的认知是从认识到了解、理解,最后掌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的去发现概念的本质,让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概念的内涵,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应用概念。
如在原子结构理论的教学中,通过对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原子量等数据的分析发现元素周期律就是不错的方法。以《原子的结构》教学为例,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将学生分层8个小组对问题“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的呢?是不是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卫星围绕地球那样有自己的轨道呢?”进行讨论,再提出问题“怎样简明、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呢?”接着用大屏幕直接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意义。在研究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时,教师演示一个小实验:大家看我手中有一个小盒,若干个玻璃球,我装满一层盖上一层装满一层盖上一层,大家看我震荡它,玻璃球就――不晃荡,我们称它为稳定结构,若没装满就震荡,它就――晃荡,我们称它为不稳定结构,如此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物,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概念也就更清晰了。
四、重概念与实际问题解决过程联系
在初中化学课中,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要讲解清楚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四、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一、讲透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内涵,教师不仅要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加以重视,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再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透彻剖析概念,加深理解掌握
在初中化学中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对它们透彻剖析、详细讲解,从而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溶解度”这一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它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有降低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的难度。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的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下面就来谈谈我在概念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要讲清、讲透彻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表述时用词的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物质的结构”时,讲到物质既可以由元素组成,又可以由微粒构成。这时就一定要讲清楚“组成”和“构成”的不同。必须要强调用元素描述时用组成,用微粒(如分子、原子)描述时用构成。组成是从宏观角度来讲,而微粒是从微观角度来讲。不能笼统地说成是组成或构成。又比如讲“饱和溶液”时,一定要强调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讲清某种溶液能否再溶解自身溶液中的溶质,而不是其它溶质。否则还会产生某温度下氯化钠的溶液中能不能溶解氯化钾的错误。
二、概念中的关键语句要加以剖析
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容易死记硬背,往往概念记住了但做不了题。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对一些比较深刻,内容有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讲“溶解度”这个概念时,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这一概念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不一样了。
第一要强调是在一定温度下。
第二要强调容积的量为100克。
第三要强调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
第四要强调在满足前面三个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数量。
在教学中若将每一个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使每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三、概念中的疑点要从不同角度讲,加深理解
有些概念在讲解时会遇到很多的疑点,单纯从一个角度讲,很难讲清楚。这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讲,多给学生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多问、多想。可以使学生准确的把握概念的内涵,不至混淆。
比如讲酸、碱、盐时,有些概念就容易混淆,碳酸钠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碱,那么它是不是就是化学中所说的碱?为什么?再比如讲酸时,我们知道酸一定能电离出大量的氢离子,而能电离出大量氢离子的就一定是酸吗?酸式盐如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也能电离出大量的氢离子,它是酸吗?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把概念融入到习题中去讲
在讲述概念时,不能一味地只讲概念本身,反复强调概念原话。而应该是边做练习边讲概念,根据概念在习题中的运用,帮学生分析、理解概念。这样不光是能记住概念还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在写作业或者在考试中,就能利用概念完成老师布置的或者是考试的任务。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字、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