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乡村的发展变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13-03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Diet of Children of
3~6 Years Old in Island Areas and Inland Areas
CHEN Hua
(P.E. Department, Hangzho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8, Zhejiang,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a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diet of children of 36 years old, both in Zhoushan (island area) and Jiaxing (inland area). The study reveals as follows. The island children are comparatively taller and slenderer while the inland ones stouter. The urban and rural island children score higher than their inland counterparts on equilibrant, flexibility and coordination. Compared with the island children, inland ones are better on pliability and speed, urban male's upper limbs' strength and spring capacity, and rural female's spring capacity. The different regional diets (islanders prefer fishes and shrimps while inlanders meats) result in the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nutritiontaking and the differences in figures and constitution.
Key words: island areas; inland areas; children; constitution; diet
目前国内有关幼儿体质调查研究虽有报道,但幼儿体质地域特征与饮食结构的相关研究却未见报道。为此,本文根据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和嘉兴内陆地区3~6岁幼儿体质调研的基本数据,以及1998-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与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居民年人均主要食物消费量,通过对海岛与内陆地区幼儿体质地域特征与饮食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揭示地域性饮食结构对幼儿体质的影响,为国民体质监测研究和幼儿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浙江省舟山海岛地区和嘉兴内陆地区城市、乡村3~6岁幼儿人群中分别随机抽取研究对象1 100人和1 869人,要求出生并一直生活在本地区,连续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生活时间短于半年者。受试者不分民族,身体健康,无生理缺陷,能从事一般运动。
其中海岛地区男560人,女540人,农村548人,城市552人,3岁230人,4岁278人,5岁310人,6岁282人;内陆地区男938人,女931人,农村931人,城市938人,3岁457人,4岁474人,5岁468人,6岁470人。
1.2研究方法
1.2.1体质测量标准方法
采用《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测试项目为中国幼儿体质测试标准规定项目。
1.2.2数据处理方法
应用SPSS软件(SPSS10.0软件包)处理所有数据,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结果与分析
2.1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城乡男女幼儿体质的地域特征
依据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嘉兴内陆地区国民体质3~6岁幼儿体质监测基本数据,经统计处理得表1。
2.1.1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城市男女幼儿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地域差异
从表1得知,舟山海岛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胸围、肩胛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及男幼儿坐高、体重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但男女幼儿上臂皮褶厚度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舟山海岛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走平衡木、坐位体前屈、男幼儿网球掷远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但10m折返跑、男幼儿双脚连续跳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2.1.2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乡村男女幼儿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地域差异
从统计结果显示,舟山海岛地区乡村男女幼儿胸围、肩胛皮褶厚度及男幼儿腹部皮褶厚度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男女幼儿,但男女幼儿上臂皮褶厚度、乡村女幼儿体重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舟山海岛地区乡村男女幼儿走平衡木、男幼儿网球掷远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乡村男女幼儿,但男女幼儿双脚连续跳、男幼儿10 m折返跑、坐位体前屈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乡村男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2.1.3城市与乡村地区3~6岁男女幼儿克托莱指数的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幼儿的各项指标和营养状况明显好于农村幼儿。人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的成长环境、营养、医疗卫生和体育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后天影响因素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为幼儿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一般调查显示2005 年城镇人均收入是乡村的3.2倍。受经济收入的制约,城市幼儿的生活环境、营养、医疗卫生、体育锻炼等条件都好于乡村幼儿。我们的调查结果 也证实了这一点。
表2城乡男女幼儿身体匀称度(克托莱指数) 情况
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的地域特征
依据1998~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与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居民年人均主要食物消费量(2005年舟山统计年鉴、嘉兴统计年鉴),经统计处理得表3。
从表3得知,嘉兴内陆城乡居牛羊肉、家禽、城市居民粮食、干鲜瓜果、乡村居民蛋类年人均消费均值高于海岛地区,鱼虾类年人均消费均值低于海岛地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反映了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差异,致使两地区自然产品、物产和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的不同,从而导致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的差异。
表3海岛与内陆地区城乡居民年人均主要食物
2.3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地域饮食结构与3~6岁幼儿体质的关系
2.3.1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地域饮食结构对3~6岁城市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
嘉兴内陆地区与舟山海岛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存在地域差异,内陆地区饮食结构中畜、禽肉、粮食、干鲜瓜果类食物消费量明显高于海岛地区,海岛地区饮食结构中鱼虾类食物消费量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但从两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发展变化显示: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胸廓宽度和厚度、体内脂肪含量、男幼儿体重、躯干长度均大于海岛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结实,其男女幼儿柔韧性、灵敏性、男幼儿上下肢、腰腹肌力量及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好于海岛地区幼儿。海岛地区幼儿上臂脂肪含量大于内陆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瘦长,但男女幼儿平衡能力好于内陆地区幼儿。然而,从两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与城市男女幼儿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的差异中发现,地域饮食结构差异与两地区城市幼儿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发展变化存在相关。鱼虾、畜、禽肉、粮食、干鲜瓜果是人类饮食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生长发育获取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基本来源。但从两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的差异中显示,鱼虾和畜、禽肉与两地区地理环境呈高度相关的地域性食物,也是两地区饮食结构地域差异最明显的食物。嘉兴内陆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对城市幼儿体格发育,以及柔韧性、灵敏性、力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也发现内陆地区饮食结构对城市女幼儿身体素质影响并没有城市男幼儿明显,但内陆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相对海岛地区而言较为合理。
2.3.2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地域饮食结构对3~6岁乡村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
嘉兴内陆地区和舟山海岛地区因城乡经济状况的差异,乡村居民饮食结构中各种主要食物消费量均比城市居民少,但两地区乡村居民饮食结构的地域差异较明显,内陆地区乡村居民畜、禽肉、蛋类食物消费量明显高于海岛地区,鱼虾类食物消费量明显低于海岛地区。然而,两地区乡村居民饮食结构的地域差异对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与城市居民饮食结构对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有所差异。两地区乡村男幼儿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及海岛地区乡村女幼儿身体素质发展变化与城市男女幼儿相似,但海岛地区乡村女幼儿身体形态、内陆地区乡村女幼儿身体素质发展变化与城市女幼儿有所差异。嘉兴内陆地区乡村男女幼儿胸廓宽度和厚度、肩胛皮褶厚度、男幼儿腹部皮褶厚度、躯干长度均大于海岛地区幼儿,男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结实,其乡村男女幼儿下肢力量、协调性、男幼儿上肢、腰腹肌力量、灵敏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好于海岛地区幼儿。舟山海岛地区乡村男女幼儿上臂脂肪含量、女幼儿体重高于内陆地区幼儿,男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瘦长,其乡村男女幼儿平衡能力好于内陆地区幼儿。同样也发现内陆地区饮食结构对乡村女幼儿身体素质影响并没有乡村男幼儿明显,但内陆地区乡村居民饮食结构相对海岛地区而言较为合理,其更有利于促进乡村幼儿的生长发育。
3结论与建议
1) 舟山海岛地区和嘉兴内陆地区幼儿体质整体状况良好。统计计算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值, 可作为本地区幼儿体质测试和研究的基础值。建议: 为全面了解浙江沿海地区学龄前儿童的体质特征, 尤其是掌握3~6 岁儿童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现状, 应建立学龄前儿童监测指标体系,为今后的追踪测试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为制定增强幼儿体质的各项措施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2) 嘉兴内陆地区与舟山海岛地区3~6岁幼儿身体形态特征存在地域差异,内陆地区幼儿胸廓宽度和厚度、体内脂肪含量、男幼儿躯干长度均大于海岛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较结实;海岛地区幼儿上臂脂肪含量大于内陆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较瘦长。3) 内陆地区城乡男幼儿上下肢、腰腹肌力量、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城市女幼儿柔韧性、灵敏性及乡村女幼儿下肢力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好于海岛地区幼儿;海岛地区城乡男女幼儿平衡能力好于内陆地区幼儿。4) 城市幼儿的锻炼条件和营养状况明显好与乡村,说明体育政策应继续向农村倾斜政府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同时,应加大乡村体育设施的投入,并且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乡村儿童都能充分地认识到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5) 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居民饮食结构对城乡女幼儿身体素质影响并没有城乡男幼儿明显,但内陆地区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相对海岛地区而言较为合理,其更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陈华,许为栋,黄永良. 浙江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幼儿体质比较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5):27-29.
[2] 蔡东联. 营养卫生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
[3] 邢文华.体质测量与评价[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
[4] 陈明达,于道中.实用体质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5] 黄家尧,黄韶颜. 幼儿营养与膳食[M]. 北京:心理出版社,2000.
[6] 季成叶. 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8] 舟山统计信息网. 省略/info/.
[9] 嘉兴统计信息网. jxstats.省略/.
农村不再是单一的文化存在。以家族和宗法势力为主的农村伦理体系,几千年来,一直维系着农村的生死存亡。乡里乡亲意味着更深层次的血缘、亲属、地域互通的关系,乡村百姓之间的生活受强烈的宗族制度制约。族中长辈是想当然的伦理维护者和评判者,一脉相承,鞯葑殴欧绻旁希更传递着家族美德。一个村庄继承着一个或几个家族的家风、血脉,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农村伦理走不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虽因特殊事件和特殊人群,会改变农村惯有的伦理系统,随后巨大的生活惯性会淹没这些细枝末节。解放后,对传统伦理虽然有所打破,但没从根子上撼动人们的祖先归属感、神灵敬畏感和地域亲切感。
改革开放后,文化多元、信仰多元,农村伦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农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崩塌”。突出体现在,一部分人受到网络碎片文化的冲击,开始追求传统伦理之外的刺激,一些不合时宜或不合农村规范的言行开始涌现。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多元伦理观的产生,传统伦理相对统一的伦理认知,被当下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所打破。
农村人员结构的变化也是引发农村伦理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诱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种田谋生的农民发生分化,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部分富人虽依然生活在农村,但他们内心深处已经趋同于对城市生活的认知,这一部分人中的明智者,成为农村人物质、精神生活的双重带领者。有的则沦落为腐朽生活的代言人,摧垮了农村人亘古不变的价值体系。随着外出打工者的数量增多,农村出现青壮年男女数量锐减、老人和孩子赡养教育等问题增加的现象。一方面,隔代教育会引发疼爱过度、监督不够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孩子的德育问题严重缺钙、道德素质堪忧等问题。缺少伦理引导的孩子成为制约农村未来道德滑坡的关键因素,而农村里一些投机分子的“倒行逆施”,亦加重了农村伦理重建的难度。
9月6日下午,赴遵义市采访团来到茅台镇,深入了解茅台酒生产神秘环境、独特工艺和厚重文化,领略国酒茅特魅力。
茅台镇是国酒茅台故乡、四渡赤水第三渡转折地、古川盐入黔四大渡口之一,是黔北与川南经济区的连接点,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世界酱香型白酒生产区”、“中国酒都核心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集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财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和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并获全国“百佳和谐”小城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贵州省“十大影响力乡镇”等荣誉称号。
在国酒茅台规划展示馆,采访团了解了茅台酒从枸酱到“国酒”的历史变迁;通过观看茅台酒生产的模拟影像,明白了其生产的繁琐工艺,知道了独特的水质、气候、土壤等条件成就了茅台酒的独特品质;通过参观茅台小城镇规划大厅,了解了茅台酒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行走在茅台镇的街道上,采访团无不被弥散在空气中的酒分子所陶醉。《当代广西》杂志记者黄丹说:“今天终于一睹了茅台酒的‘芳容’,茅台成为国酒真是名不虚传。这是一个大山深处崛起全球知名民族品牌,需要我们共同呵护。”
品魅力民族文化
赴黔东南州采访组在两天的采访参观时间里,聆听了有“天籁之音”美称的侗族大歌;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当地苗族同胞原生态歌舞令人陶醉。要不是行程时间紧凑,有几位采访团成员恐怕就会“醉在苗乡”了。
西江千户苗寨是贵州苗族人文景观集中展现地之一,由十多个自然村组成,共住有1300余户,人口近6000人,其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是贵州著名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胜地。
“山青水秀俊美贵州,地灵人杰苗寨西江。” 四川《党的建设》杂志记者杨阳如此感叹:“西江的美是天然无污染的美,似苗乡人质朴清亮的歌喉、甜美滋润的米酒;西江的美也是进取勉力的美,折射贵州在泛珠区域合作中‘生态后花园’的区位优势。”
与西江千户苗寨类似的贵州民族传统村寨众多,如何兼顾其保护与开发,成为采访团成员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贵阳市白云区“蓬莱仙界”休闲农业景区召开的座谈会上,贵州师范大学教授但文红根据她自己长期跟踪研究与观察,就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问题,回答了《博鳌观察》编委、驻欧洲首席代表曹芊,《今日海南》杂志副社长柏中建等采访团成员的提问。
但文红认为,乡村文化遗产有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最大特征是“活态性”,是当地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的、不断变迁的、社会性的文化形式,具有成长变化的“生命体”特征。据此,贵州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分为活态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以及适应性保护即为适应乡村文化旅游进行的保护;乡村文化旅游不宜过度商业化,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不能急于求成。
观乡村“富学乐美”
“四在农家”早已成为遵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农村文化再造的一个典型样本。
遵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继松介绍说:“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观意愿,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创建原则,充分依靠群众,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真正把自信写到了脸上。
在遵义县龙坑镇,采访团深入梳池社区沙湾组采访。到“党群之家”参观了农民文化家园、老年活动室、便民超市、便民网吧、农家书屋、土司文化展示厅等活动场所,体验了这个村庄近20年的发展变化。
“党群之家”这栋三层平房向四周望去,黔北民居鳞次栉比,乡村公路整洁交错,休闲文化广场宽阔舒适,稻田和果蔬基地渐露收获的色彩,几只白鹭轻盈掠过。
见此情景,湖南新湘评论杂志社编委蒋芳才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足以证明遵义“四在农家”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统一,是真真正正的“富学乐美”。
在贵阳市白云区蓬莱仙界休闲农业旅游景区,采访团被其“农文旅一体化、村寨市一体化、山水人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深深吸引,景区中“蓬莱三馆”、“神农园”、“薰衣草特色香草园”令人流连忘返。很多采访团成员对其“黔中仙界、美丽蓬莱”的建设目标一致看好。
广东《南方》杂志副总编辑赵肖峰不由感叹:多彩贵州,美丽乡村。
赞基层社会管理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碧海社区,采访团对社区创新社会管理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社区服务中心,采访团参观了社区服务大厅、群众工作站、警务工作站、网格化管理中心、自愿者服务站、法律救助站、图书室、书画室、健身房、“职工之家”。“职工之家”传出慢三旋律,不少中老年人跳得正酣,吸引了记者驻足观看。
在“温馨园”,采访团深入了解了碧海社区的创新养老服务。为给予老年人更多关爱,社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与金阳医院联手打造碧海社区“温馨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置“小饭桌”、健康小屋、休息室、针灸推拿室等,为辖区老人提供早中晚餐、免费体检、保健咨询、名医推荐、预约就医等服务,定期组织开展免费义诊和免费健康讲座等活动。
香港《经济导报》杂志执行主编杨柏认为碧海社区的创新养老模式适应了新型社区发展需要,满足了部分家庭需求,是家庭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值得探索研究。
此外,记者团还对社区基层民主创新进行了深入了解。社区成立居民议事会,创建“三会一评”制度,把社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家、居民、热心社区工作的同志选聘为议事会成员。通过广泛收集意见和倾听民声,召开议事会汇集民意,党委专题决策兑现民愿,年终述职接受群众评议,实现城市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澳门《新华澳报》记者陈观生说,贵州虽然是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但贵阳等地的社区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让人耳目一新。
叹当今“丹寨速度”
赴黔东南州采访团在参观丹寨县金钟经济开发区时,其谋求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直奔高端”的招商引资理念引人关注:已经引进了清华启迪科技园,建起了企业孵化器;聘请了16名商界精英担任开发区重要职务;园区装备制造业大大扩展了招商产业链;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海拉集团入驻园区。
丹寨县只有17万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但是在2012年时,其农民人均收入及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额都进入全省前10位,在全省88个县市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丹寨县由2010年的第68位上升到第14位。
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城市和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强调了多元主体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城乡一体化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所提出的,意在平衡城市和乡村之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差异以及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一、我国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
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主要指的是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工业化进程的要求,城乡之间需要以一种和谐、平稳的关系进行融合、沟通,从而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城乡一体化主要包括:城乡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两类。这不仅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城市,不重视农村”的错误观念,更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经济,不重视社会发展”的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融合。②社会公共资源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流通和配置。③城市和乡村资源的相互利用。④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优化配置。
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涵,我们从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两方面进行分析。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趋于平衡,幸福指数相一致,并且城镇居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和机会,城市和乡村得到共同发展。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有:不断加快城市和乡村的建设水平和建设速度;不断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均衡发展;不断平衡城市和乡村的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协调城市和乡村的社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处于一致,技术、资源、劳动力、市场、组织等多方面的经济要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达到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有:不断完善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结构;不断发展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优化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沟通;不断建构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布局。
2.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
随着城乡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变化,我国对于城乡关系的发展战略也在不断规划和改善。首先,我国对于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由最初的“城市和乡村分别治理”到“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转变为“以工带农,以城促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另外,我国在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经济建设方面做出了众多努力,如:免征农业税、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实施农村免费的义务教育等。除了经济方面的建设,我国还在民利、政府体制以及基础事权等方面对农村实行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以减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优越感。
二、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分析
1.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范围
确定城乡一体化规划区域的范围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主要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①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主要范围应最先考虑经济发展最密集、潜力最大、经济基础好且活跃的地区。②规划范围应做到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相互融合和配合,最大程度地利用先天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③规划范围最好做好与城市的行政区域相吻合,以方便上级政策的传达和下级政策的执行和反馈,增加对农村区域的关注和重视。④规划范围时,要注意建设与保护并存。在建设新城区的同时不要忽略旧城区的保护,真正实现新旧之间的合理交替和相互转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实施,许多大型基础建设逐渐发展起来。例如:高铁、城际铁路的建设、飞机场的建设、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工作难的问题,更缓解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代沟,达到了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基础设施在建设时,要注意选址、整体架构、利用率等方面的考虑,以免出现打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幌子,谋取巨额利益,实现私利的现象发生。
2.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的空间结构
如何推断和预见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城市未来结构的发展变化是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重大难题。传统的做法一般为:依据城乡经济和社会的目前的发展速度,运用数学结构模型以及经济发展周期,推算出未来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但是,依照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来看,这种传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国针对北海以及珠海西区就利用了这种传统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规划。事实证明,未来几年北海以及珠海西区的发展并没有预期设想的美好,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和财力,还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制约了城市原本的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空间结构,我们要做到以点观面,从面观势。即从规模的建设转化为对结构的建设,使规模作为参考的指标,利用空间结构的弹性进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我们在传统观念中认为经济发展决定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影响规划建设。但是,我们忽略了影响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因素多种多样,例如:人口、资源、环境等。这些都是我们利用传统规律所无法预料的,更何况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不确定性、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可能。所以,城市规划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目前的经济水平以及可能出现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其他一些不可确定的因素,进行弹性空间结构设计,以符合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如果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且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其相应的农村和乡镇也会带来良性循环,得到充分的发展。相反,如果城市的经济发展自身就不稳定,且没有统一、明确的发展目标,相应的乡村就会遭到连累,影响乡村的本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会加剧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
北京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就可为我们做参照。北京的城市发展方向本应该向南,和直辖市天津连成一体,形成京津超级大城市。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直接导致了北京向北的发展趋势,如:建设了中关村、亚运村、奥运村等基础设施建设,由集中式转换为外溢式,直接影响了天津与北京两个直辖市之间的优势互补,造成“北京发达、天津困苦”的局面。由此以往,直接影响了天津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新时期,我们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城市和乡村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要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结束语
从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其重中之重是针对城乡关系做好优化措施,以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减少城乡之间的贫富差异,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群毅. 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06)
当前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高校中做好计算机教学工作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究竟该从何入手,做好计算机教学工作呢?下面,笔者将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影响因素
内容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所在,教学内容不佳其教学质量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内容滞后的问题比较严重,其与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不匹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过快,各项教学软硬件的淘汰速度高,学校的教学难以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变化的速度。其次,教材选取不合理,计算机虽然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但是其同样涉及有理论知识学习内容,而一本计算机教材成功编制到出版往往需要花费一年甚至是更加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能早已超越了教材编写的速度,等到教材成功发放到学生手中,成为学生学习参考的资料时,教材上的知识可能无法发挥辅助学生学习的资料。
(二)教学手段方面的影响因素
高校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鲜明差异,就在于其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同时对于实践内容的重视度比较高。但是,在当前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高校对于学生计算机实践知识应用的重视度并不是很高,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大部分教师只是围绕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高校学生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计算机知识学习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只是被动性的参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如许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性不高,许多知识没有真正的掌握,但是为了能够顺利的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参加各种培训班,临时抱佛脚的学习,这种错误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实际上是极为不利的。
二、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采取差异性教学手段
我国面积广阔,东西部、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有较大的差异,这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计算机教学为例,城市学生与乡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巨大。高校内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其对于计算机的了解和认识也可谓是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同一教学目标,部分学生在完成这些目标任务时难度可能比较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也会因此而降低。基于这样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采取差异性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及学习能力等,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针对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其制定较高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使他们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挑战性,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而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发挥计算机教学的优势。
(二)实施创新性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