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特色街道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近十几年间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时有“建设性破坏”的发生。急速的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中,老街道逐渐陈旧狭窄,新街道往往忽略对城市历史人文的挖掘。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了数千年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已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聊城市按照100万人口规划的道路已经呈现先天不足的弊端,面对主城区人口610(2011年统计数据)多万,其中常住人口560多万的现实,聊城加速了道路的规划建设。快进的后果就是:传统街道被国际化的现代化街区取代,街道景观趋同。
一、聊城古城区的现状及问题
古城区十字大街中,楼东大街为传统商业街,楼西大街是旅游商业街,楼北大街设置为餐饮美食街,楼南大街为文化商业街,四口大街为古城次干道,道署(东、西)街设置为政治中心,其中府衙、依绿园、府文庙、老粮库、杂技团礼堂和万寿宫遗址都在此街,这里也是古城重要的旅游游览区。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街道的设计也在盲目追赶潮流,生搬硬套,引入的造景和绿化模式与传统街道的尺度、风格极不相称。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街道景观无地域特色,强调现代化的大尺度,造成比例失调,缺乏层次感。
(2)缺乏完整统一的艺术形象,沿街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有待进一步完善。
(3)缺少必要的人往、休憩空间。绿化不足,同时缺乏景观构成元素。
(4)车辆占道严重,造成视觉环境影响。
二、地域文化特色及在街道景观营造中的作用
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此地域形成了东昌文化、临清文化、战国高唐文化等,具有深远影响。弦子戏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自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是聊城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有具有线条豪放、形式朴素、乡土气息浓厚特点的茌平剪纸,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的郎庄面塑,流传在茌平县的洪屯乡泊渡口村和贾寨乡一带的平调秧歌,发挥了凝聚中原文化力量的作用。地域文化特色包括了地域性和文化性两部分。地域特色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根基,文化是街道景观内涵的代表,体现的是城市的精神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应该积极地理解和综合运用地域文化,强调整体与统一,着眼于地域特色,创造有个性的城市街道景观。
三、街道景观的设计原则
(1)尊重和体现地域文化原则
不同城市的发展脉络不同,历史是街道魅力与个性的体现,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传统风俗习惯,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来营造街道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2)整体性原则
从城市的整体角度出发,既要考虑街道的个性问题,也要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布局。在统一的基础出上求变化,在变化中找统一。
(3)以人为本原则
街道景观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活动需要。人群的活动也是景观角度的一个方面,因此景观应该服务于不同人群,根据不同的爱好、行为习惯,合理布置公共设施和绿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四、古城区街道景观的特色营造
聊城市古城区的街道大致可以分为交通、商业、步行和其他生活类街道。街道的景观特色可以根据城市或某个区域的个性,结合整体形象来营造。
(1)承担交通的街道往往连接着城市的各个区域,路幅宽、交通量较大,道路除了车行道,还有人行步道。当路幅宽度超过30m时,人的视觉尺度已经无法与空间进行连接。这类街道景观的设计目的是满足快速行进过程中的欣赏。沿街建筑物、行道树、标志物等构成的街景是这类道路中比较典型的景观,因此,建筑物的连续性、建筑轮廓的统一性、绿化的完整性都是为了营造均衡、适度的空间。可根据道路所在的地区的个性,布置标志物或雕塑来丰富景观,通过道路铺装和地域植物来强化地域特色。
(2)商业街通常地处城市核心区,两侧或单侧由店铺组成。由于步行的人流量较大,街道的宽度要考虑商业街的性质和规模以及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的矛盾。商业街道一般是由沿街建筑、行道树、标志物构成,景观模式比较固定,因此需要注意建筑物和街道的连续和统一,适当地通过构筑物和街道家具创造均衡的空间,突出商业街特征的同时也突出文化地域特点。
(3)步行街是商业街的另一种形式,一般设置在城市中心区,除了满足居民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的需求,还承担着展示城市魅力的职能。东昌楼东大街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上可追溯至宋代。解放前后的楼东大街是聊城城区最繁华的街道,当时街道长400米,宽18米,既短又窄,却“天天如赶会,日日似过年”。随着商业向多元化发展,新的楼东大街集商业、娱乐、休闲、美食、文化、旅游为一体,使得这条百年老街重新焕发生机。值得注意的是地域文化不应只集中在个别要素的设计上,而应采用反映街道整体个性的设计手法。其次街道的步行人流量大,密度高,且步行持续时间较长,因而需要设置人群休憩空间及设施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在步行街中,因为商业店铺的聚集,使人的活动有一个诱导性的、集聚性的规律,街道设施和小品的设计可成为既满足功能又有个性的街道景观亮点。比如座椅、雕塑、指示牌等都可以被赋予地域文化内涵,为人群提供舒适、识别、便捷的功能,同时起到烘托、点缀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4)生活类街道是为城市各个功能区服务的。这类街道的氛围与本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聊城市古城区现还留存了部分体现城市个性特征的和历史文化的街巷、牌匾,是生活类街道的特色部分。从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角度来看,老街道比起城市大道更为重要。它们给人以历史感和对往事的回味,因此对待这些道路要慎重,改建时要注意不要改变道路基本形态。在尺度较小的街道空间,应尽量避免各种设施及构筑物的妨碍。在街道绿化方面可采用单行种植、自然式种植的多样形式,结合局部的装饰性铺装,还原一定的风貌。沿街建筑的修葺和道路的修补应符合街道的地域特色,街道上遗留的水井、石碾等生活物件要尽量保留,它们可以还原老街的生活场景,展示当地百姓长年积累的民俗文化。
结束语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域特色的流失问题我们应予以重视。街道承担了展示城市地域风貌的使命,街道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城市的特色。作为“城市窗口”,其内容性质都是丰富而复杂的。营造街道地域文化景观,要从环境的整体出发,正确处理地域的与世界的关系,通过艺术手段协调景观要素,揭示要素与地域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对城市既有街道进行整合改造,保留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对于新的城市街道,则赋予其深刻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关键词:深圳大道、特色塑造、环境艺术、小品设计
Key words:Shenzhen Avenue,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art, sculp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97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街道现状与环境小品设计存在问题
深南中路位于深南大道的中段(如图7-2),该地段集中了深圳市最大的商贸圈华强北商圈以及深圳金融中心区,以及特区的标志性建筑地王大厦、赛格广场以及深证证券交易所都坐落其中。该地段是最能代表深圳时代面貌的,但是作为深南中路上的环境小品,并没有体现街道特色,而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图7-3):
(1)环境小品的数量缺乏
深南中路是深圳经济发达繁荣的街道,是人们户外活动频繁的地方,但在在炎炎夏日,人们想休息时只能坐在数目少量的石凳上,没有座位的人们只能在护栏或路障上稍作停留,环境小品数量的缺乏的问题会造成人的排斥心理,从而影响人们对街道整体环境的印象。
(2)盲目引进照搬
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环境小品被盲目引进,没能与街道环境特征相匹配,这样的照搬设计忽略了深圳地域文化和街道空间特色,让作为身处其中的“主人翁”忘记了身处何地,是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创作时的败笔。
(3)人性化关怀不足
在代表深圳城市风貌的深南中路街道上,代表人性化的公共环境小品亟需跟上。大的方面来说,环境小品的设置不合理降低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小的方面来说,公共电话亭、公共厕所等便民设施配置数量的缺失给人以不人性化的感觉,同时为残障妇孺人士提供便利的无障碍设施也很匮乏。这样的环境小品与街道风貌的改善不同步,缺乏人情味与人性化氛围。
二、深南大道深南中路段街道环境小品设计定位
(1)符合街道空间特点
如果说,深南大道是深圳市的坐标轴,那么深南中路则是这段坐标轴上最亮眼的光点,该地段是最能代表深圳蓬勃发展的精神面貌的,我们对其风格定位为未来风格,在设计环境小品时通过在造型、色彩、功能上的创新使设计具有前瞻性,符合深南大道整体空间品质。
(2)满足人的需求
任何环境小品设计的最终服务对象就是人,深南中路上的环境小品定位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不仅要与街道上的人的行为、习惯和谐,也应考虑小品管理人员清洗、维护的方便性(如图7-4)。
三、深南大道深南中路段街道环境小品设置类型
为了能借助小品的设计更好的体现街道特色,重塑城市精神风貌,所以我们在对小品的改造和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其所处环境,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而这次改造中,我们选取了深南中路的地王大厦至华强路段,在这段道路上主要分布商业区、办公区、道路、公共休闲区及少量的住宅区,基本囊括了所有空间功能,而其上所应具备的环境小品也应当大致的包含九大类型,该地段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选取该地区作为进行改造设计的研究样本是非常适宜的(如图7-5)。
而根据该路段的特点,每种不同功能的街道应当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分别安置不同类型的环境小品,如主干道及交通通行道路上,小品主要是为能更好的组织交通、便利人车通行而服务并兼顾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所以其上应主要安置交通类小品并搭配配景类及卫生类小品;而办公空间前的街道则应设置休息类、卫生类、服务类、无障碍类及管理类小品;所以根据该路段所有的功能空间可以推出应道设置交通类、信息类、卫生类、休息类、服务类、配景类、管理类、无障碍类,而其中交通类、休息类、服务类、卫生类及无障碍类出现的频率其高(如表7-1)。
四、深南大道深南中路段街道环境小品设置规划
根据深南中路街道特色塑造的定位及需要,以及深南中路街道环境小品设置的需要和相应的设计规范要求,在深南中路环境小品设置上主要选择了交通类、卫生类、服务类﹑信息类和休息类街道环境小品,按该路段的具体设置条件进行整体考虑,具体街道环境小品设置规划(如图7-6)。
其中在深南中路每个交通道路的主要路口处均按规范设置了交通类环境小品,在道路的衔接处及各个不同功能区域之间都穿插安置了配景类小品;在每种不同功能的街道上都平均置放了卫生类及无障碍类小品;在公共休闲区域则集中设置了服务类﹑信息类和休息类街道环境小品。
五、深南大道深南中路段街道环境小品造型设计
1)深南中路的信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造型
以信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主要包括信号灯、电话亭、邮筒、报刊亭等內容。
(1)信号灯设计造型
设计方案1:该信号灯的设计就是根据深南中路街道现代未来的风格特点结合实用功能进行设计的,多功能交通信号灯在设计过程中,以飘带为原型进行元素的提取,将钢铁的灯柱进行流线型的改造,让原本冰冷、生硬的钢铁富有曲线性的飘逸之美,通过材质与线条的强烈反差营造出一种极具现代特色和科技感的造型美。当然,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注重造型的设计之外,为了能使信息的提供更为准确、表意更为清晰,结合人本与环保相兼顾的原则,将现在街道上普遍所采用的红绿信号灯改为具有数字计时的信息标识系统,同时将路灯的功能融于其中,为了节约能耗在灯具的选择上更是选用了清晰度高、耗能量低的LED灯,真正的让该设计做到符合街道特色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美化环境、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设计方案2:造型采用“沙漏”形态,能明显的看到还要等待多长时间,表意清晰,让路人一目了然。传统的交通信号灯样式单调,没有新意,作为深南中路上的信息设施,设计应具有时代性与创新性,与其街道空间品质相融合。“沙漏”信号灯的设计充满现代感,灵感来源于时间沙漠,人们可以通过LED灯形成的时间沙漏来判断停或走,人们不用再为看着老式交通信号灯高达几十位的数字而烦躁,因为这个沙漏信号灯只有在黄灯时才有仅有的3-2-1,简洁明了并富有趣味性,这样的设计形式丰富了街道空间的层次,使原本无感情的街道变得灵动活泼,让小品成为街道的点睛之笔。(如图7-7)
(3)电话亭设计造型
电话亭的设计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设计出来的,不仅具备打电话的基本功能,而且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通话已经不是问题,不光如此,它还具备信息终端机的功能,可以查询任何路人想知道的城市、生活的最新信息清晰的显示在液晶屏上。电话亭顶上的LED显示屏可以滚动显示“telephone”实时天气信息。电话亭并不是单独的个体,显示屏上的信息均来自同一个信息中心,通过无线电信号来进行传输。这个电话亭不仅方便了本地市民的出行生活,也方便了外地人的“初来驾到”,充分注重创新性和未来性,时设计满足时展需求和街道空间特征。
(4)邮筒设计造型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式各样的通讯设施应运而生,但邮箱最为古老的倾听者,从中散发的质朴与真诚,是非物质信息不可代替的。设计为邮筒外形设计了两个投递口,分别投递大件和小件,这种设计可以轻松的做好第一次筛选,收件的人取出邮件时,连方向都是统一的,节约出很多整理的时间。符合了人们快速生活的节奏特征。设计便利人们的生活,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将人的需求作为小品造型设计的出发点,这样的设施成为了人本理念的物质载体,才有可能具有推广价值。
(5)报刊亭设计造型
书报亭设计灵感来源于书架,由于传统的书报亭书架是层层叠叠向上的,因此不如把报刊亭的结构就做成层层递进的造型,由此一来不仅满足了基本功能的需要,而且外观也富有变化,使其更有可观赏性,橘黄色的点缀色使整个报刊亭看上去更加有色彩,符合深南大道街道空间活力的性格特征,给城市街道增添光彩。同时在传达信息、丰富百姓生活、点亮和彰显街道特色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图7-8)。
2)深南中路的休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造型
以休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主要为坐具的设计造型。在进行深南中路坐具的设计探索时,为了与街道空间特色相融合,应在坐具的造型、材料、功能上予以创新,使设计符合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做到实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让其成为增添街道魅力的休憩小品(如图7-9)。
设计方案1:坐具注重其舒适与否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街道环境质量的评判,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如利用简单转轴的设计,就可让使用者调整自己觉得舒适的高度,使人在户外休息时舒适惬意,更具有人性化。
设计方案2:“旋转休闲摘’的灵感来源于旋转的图形,图形通过旋转创造出新的图形这个设计同样也是运用这个原理,通过旋转把各个部分组成不同的样子来适应不同人对不同功能的需求。主要材料为木材和不锈钢管。由16个旋转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通过钢管轴可以自由旋转,几个单元倒下来就可以组成不同宽度的桌面供人们使用,具有灵活性。
设计方案3:表现了未来的座椅的设计趋势它不仅要能在功能是有所创新在造型也要能作为人与环境的互动点.恒温发热面板能让你行走在街市之间不再坐冷板其栖息在坐具上的人们也将不再无肠.免费的wiri接收器能够为你提供高速的上网
流母.终端接收器也将不再受到电母的制约,内登的便捷充电器为你摆脱电扭低的困惑.在材质方面,用了高科技娅光金属材质和合成木质质地清新,舒适,很自然的拉近人与环境的距离。
3)深南中路的配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造型
配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主要以花箱为主来进行设计造型,设计结合所提街道环境小品设计方法中的异类组合法,将花箱与休息坐凳组合的方式,除完成花箱单体设计造型,在空间组合上还提出了多种组合方式,这也是理论研究与设计创作应用结合取得的一个探索成果。
完成的深南中路的配景类街道环境小品中的花箱与休息坐凳单体设计造型及组合方式应用于2011年11月提交深圳市汉沙扬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后受到肯定,并做深入化设计后将交城市相关部门推广应用。
六、深圳市街道环境艺术小品设计的未来展望
(一)功能多样化趋势
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街道环境小品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对其要求不但要满足实用功能,而且形式要能融于街道整体风格,并具有文化内涵。环境小品的通用性与组合性发展趋势也是设计师进行小品设计所要重点考虑的,多样化的真正意义是多种功能的综合,以适应街道空间变化与人活动的多样性。功能多样化是街道环境小品活力的源泉,因为只有功能多样化,才能使街道环境小品设计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二)科技化趋势
信息时代下,设计师在更新与创作深圳街道空间环境小品时,要把它作为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既要把街道环境小品作为城市必备的“硬件”来处理,更要注重“软件”的应用,增加人们使用时的便利性与趣味性。如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这样的街道环境小品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各国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三)对街道特色透射的趋势
现代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不仅注重物质形态与功能的设计,更重视其文化内涵的塑造 “文化”不仅指具有物质文化属性的空间环境,更重要的是包含了精神文化、艺术文化属性,如城市中所体现的社会生活理想、民俗风情、审美情趣及艺术感染力等。。街道环境小品的文化特质,要从浸润于街道整体之中的特色来透射,体现出所属区域所具有的性格与特征。
(四)人性化趋势
一个成功的环境小品设计,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充满“人性”的城市环境小品是未来小品设计的必然趋势,而“人性”的本质是具有双重含义的,:一是“宜人所用”,这是对环境小品的功能和性质提出的要求,如是否能满足不同人群行为活动的要求,属于物质层面;另一层含义是“宜人所感”,则是对环境小品的内涵提出的要求,如环境小品是否体现了城市街道特色,是否延续了历史文脉。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设计自始至终体现对人的关怀。
(五)艺术化趋势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上对美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街道环境小品作为城市街道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从美学观点来看,城市街道应富有活力与性格的。所以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应具有美化街道空间环境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品的设计应在材料、造型、尺度、色彩等方面有所考虑,使其具有艺术性,构造艺术氛围,提高街道的空间环境艺术品质。
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街道景观的好坏对城市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是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凸显区域特色、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价值和道德的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个城市的街道景观应具有地理性、地方性,才能反映城市的景观特色,不同的地形、气候是有塑造特色城市街道景观的基础,街道景观特色的体现就在于城市本身与自然以及文化的和谐。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哈尔滨市地理位置及特点
哈尔滨是一座典型的中西结合又传承古今的城市,是一个集西方的浪漫与东方的典雅、悠久的历史与现代的节奏于一体的城市。哈尔滨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外文化融合的著名旅游城市,是一座具有异国情调及特殊历史进程的文化名城。哈尔滨位于北纬45’20,,4酽20,、东经]26‘15,,127’30,。属中温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一6℃。每年的冰雪期长达4个月之久,素有“冰城”、“东方莫斯科”以及“东方小巴黎”之美称。
1,2哈尔滨市街道景观现状分析及研究目的意义
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历史不长的哈尔滨而言,可以展现的历史文化景观较少,尤其是反映城市景观的街道景观设计,更是缺少地方文化特色。与哈尔滨历史面貌不相融合。城市街道功能单一、文脉断裂、人性化缺失、特色趋同、人文色彩淡化、历史风貌破坏、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等问题,己对哈尔滨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研究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打造特色化的街道景观成为哈尔滨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2,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从城市街道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设计原则出发,重点对哈尔滨街道景观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对城市街道的功能和街道景观的环境设计进行了分析,试图寻求运用艺术手段介入,期望以最佳街道景观设计模式来构建最具哈尔滨特色化的街道景观。从而完善优化环境品质,增加文化氛围及亲和力,让哈尔滨街道景观的建设在城市总体设计的理念下呈现出完整的城市地域特色。
哈尔滨是一座有着迷人的冰雪风光和欧陆风情的城市,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城市历史及独特的冰雪文化积淀。因此在营造城市街道景观时应充分利用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欧式建筑等优势资源,从而打造出哈尔滨特色化的街道景观。
2,1结合得天独厚的冰雪文化凸显特色化街道景观
冰雪,对于哈尔滨来说是一笔得天独厚的财富,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冰雪资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哈尔滨是中国冰雪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冰雪文化的排头兵,哈尔滨创造了许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冰雪文化之最和第一。哈尔滨丰富的冰雪文化积淀有着南北兼收,中外并蓄的特点。
如何利用哈尔滨的冰雪资源,提升城市景观的品位和魅力,使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冰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特色化的街道景观。我们需进一步的利用冰雪文化的拉动作用,使哈尔滨冰雪城市的形象再上一层楼。
做足了冰雪文化。不论是街道、还是街道广场,均主打“冰雪世界、冰雪文化”主题街道景观,使哈尔滨变成硕大的冰雪舞台,全力打造哈尔滨冰雪版的街道景观。让市民及外来游客亲身体验冰雪体育刺激的同时,更加深入的品味冰雪文化无处不在的欢愉,徜徉在哈尔滨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冰雪氛围。
2,2借用独特的欧式建筑打造特色化街道景观
冰城哈尔滨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城市,因它独特的建筑而闻名,因它浓郁欧陆风情的百年老街而闻名中外,在这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建筑和最具洋味的中央大街中,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建筑。
营造哈尔滨特色化街道景观,应充分利用这些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不仅把中央大街打扮得更加富丽堂皇,成为哈尔滨最著名的建筑艺术长廊和最富特色的商业街道。而且还要打造风格各异的街道及休闲广场,构成了集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城市新风景,使哈尔滨精深久远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建筑艺术在街道景观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漫步美丽如画的街景中,欣赏着新异而独特的欧式建筑,犹如置身于建筑艺术长廊,五步一典,十步一观,使“小巴黎”的特征愈加凸现,诱人瞩目。
打造特色化城市街道景观,需要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城市优势资源,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pl使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优美舒适、特色突出的景观城市。
2,研究结论
1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的现状
首先,小城镇盲目开发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表现在旧城改造中,而且在新城的开发中,也都存在着一些与寒地小城镇整体发展不协调的行为。其次,小城镇道路超负荷运转,各项设施配套不完善,造成了较恶劣的街道环境质量。城镇化过程使得一个小城镇向膨胀的同时,必定又会呈现出更为强烈的内聚效应,小城镇中心密度大大超过其原有的规模。小城镇的街道只是盲目的改建拓宽,却很少考虑到街头的广场和绿地,人们在街道上找不到方便停留的场所,更不能举办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了。另外,小城镇道路大多都追求整齐划一的形式,从而缺少构成趣味性和多变性的空间,丧失了原有地形所特有的感觉和味道,结果自然没法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所以,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应对街道周围的空间环境作出协调,处理好构成空间环境间的自然给予与所取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建设理论滞后于实践,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尚不能充分起到对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2小城镇街道景观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是指在整体设计体系中一切设计活动、思想以及理念,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应高度体现在人的利益和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设计效益的尺度。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设计中,由于该地区自身环境特征,街道景观设计应高度重视生活在该地域人们的心理需求,在街道景观的功能、形态、生态以及人文等设计元素上,尽量减少硬质景观,而多增加软质景观,从而尽量降低天气给城镇人们生活带来的压力。
2.2强调特色
小城镇街道所具有的特色是体现街道景观风格特征的重要载体。在城镇景观设计中,如果街道缺乏特色景观,无论多繁华的建筑都会显得毫无生机,因此,强调特色是街道景观设计又一重要原则。设计中,应采取特色化的设计方法,尽可能地提高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异质性,对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协调,充分结合建筑、环境、空间与人的活动等各种设计要素,做到四季有景,体现景观设计的特色。
3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策略
3.1丰富空间布局
在街道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地面设计有机融合,使人们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这也是体现地面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对小城镇街道景观结构进行分析,景观设计不是城镇设计的某一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城镇设计的全过程。街道景观应从总体城市设计再到城镇局部地段,进行整体统一规划设计,与更大尺度上的城市设计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可以在不同尺度层次上把握整个街道的景观。
3.2增添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
城镇街道的公共空间是人流聚集的地方,是小城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人与人交流的场所。针对小城镇街道存在的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缺少的问题,小城镇街道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应适当增添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应充分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合理应用自然、人文、历史背景,凸显地域特色。
3.3个性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临街建筑的人口建筑与街区的结构巧妙结合,阳台的半街道空间与临街建筑入口的空间完美呼应,造就了临街建筑与街道相互作用的焦点,也是决定两者功效好坏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过渡性层次的良好把握,可以进一步增强主街中建筑的开放性,在居住街道中则有助于公共性和私密性之间的平衡。内外两个世界应该在这里搭接,而不是做截然的划分,设计中要增强两者之间过渡性层次,将建筑内部空间和街道室外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唐突的、断层式空间转化。
1引言
随着国内的各大主要城市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城市无论从建设速度还是建设规模上,都成几何化增长。城市街道建设已经成为不容忽略的热点问题之一,政府规划决策者对其重视的程度越发突出,老百姓对其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城市街道不仅是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并开展各种活动的空间,更是城市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街道建设的现状,以深圳市深南中路等具体街道环境小品设计实际项目的建设作为依托来进行设计的探索,以期对街道环境小品的创新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今后国内街道环境小品的整治及规划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我国城市街道特色以及户外家具的研究领域,许多专家人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济大学吴伟教授的《城市特色》,从理性的角度研究了城市空间环境特色[1]。《城市街道公共设施设计》研究了城市街道中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其空间构成等因素,指出了街道公共设施定元素的内在隐含关系[2]。丁天军和赵阳教授发表的文章《城市家具设计——一个跨国工业设计的研究课题》中指出城市公共设施的布置要针对不同城市合理规划[3]。在国外,比较有代表的著作是芦原义信的《街道美学》,它是以一个特殊的视角,对日本及意大利等国家的街道结合心理学及建筑设计理论阐明街道构成、高宽比例等美学原则,并强调了街道的美学及社会方面的价值[4]。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则从文化艺术等方面根依据对城市景观分析的个案,深入地研究了有关于可印象性这一话题,对城市街道空间的个性塑造产生了一些较大的反响[5]。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也提出过,街道,尤其是人行道,它为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良好的户外交往空间的创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6]。
3城市街道特色塑造中的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
3.1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基本原则
街道环境小品不仅要与环境相融合,还要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尊重人对生活舒适的需求,考虑实用性以及观赏性,主要分为系统性原则、以功能为本的原则、人性化原则、与环境协调原则、美学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等。
3.2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
对于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设计师应该在确定设计目标的前提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再依据相适应的设计原则,最后选用较为合适的方法来设计。在设计时,通过对国内部分城市街道相关的环境小品设计进行调查,以及对家具与产品等相关设计方法的归纳与剖析,结合深圳市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的实际,提出了3种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包括:定向设计法、组合设计法和模仿设计法。
4设计实践研究——以深圳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为例
4.1深圳市城市概况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地处珠江口东面,东临大鹏湾西接珠江口,与素有港口明珠之称的香港仅有一河之隔。它是我国除海南省之外最大的经济特区,在过去短短20年时间里由东南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我国南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发展速度令世界为之侧目(图1)。
4.2深南中路街道特色塑造与环境艺术小品设计
4.2.1深南中路环境小品设计存在问题
深南中路位于深南大到的中段,该地段集中了深圳市最大的商贸圈华强北商圈以及深圳金融中心区,以及特区的标志性建筑地王大厦、赛格广场以及深证证券交易所都坐落其中。该地段是最能代表深圳时代面貌的,但是作为深南中路上的环境小品,并没有体现街道特色,而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环境小品的数量缺乏、盲目引进照搬和人性化关怀不足等。
图1深圳市深南大道街道夜景
4.2.2深南中路段街道环境小品设计定位
(1)符合街道空间特点。该地段是最能代表深圳蓬勃发展的精神面貌的,我们对其风格定位为未来风格,在设计环境小品时通过在造型、色彩、功能上的创新使设计具有前瞻性,符合深南大道整体空间品质。
(2)满足人的需求。深南中路上的环境小品定位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不仅要与街道上的人的行为、习惯和谐,也应考虑小品管理人员清洗、维护的方便性(图2)。
图2人的需求分析图
4.2.3深南大道深南中路段街道环境小品设置类型
本文取了深南中路的地王大厦至华强路段,在这段道路上主要分布商业区、办公区、道路、公共休闲区及少量的住宅区,基本囊括了所有空间功能如图3所示。
4.3.4深南大道深南中路段街道环境小品造型设计
(1)信号灯设计造型。设计方案1:该信号灯的设计就是根据深南中路街道现代未来的风格特点结合实用功能进行设计的,多功能交通信号灯在设计过程中,以飘带为原型进行元素的提取,将钢铁的灯柱进行流线型的改造,让原本冰冷、生硬的钢铁富有曲线性的飘逸之美,通过材质与线条的强烈反差营造出一种极具现代特色和科技感的造型美。
图3深南中路功能分区图
设计方案2:造型采用“沙漏”形态,能明显的看到还要等待多长时间,表意清晰,让路人一目了然。“沙漏”信号灯的设计充满现代感,灵感来源于时间沙漠,人们可以通过LED灯形成的时间沙漏来判断停或走,人们不用再为看着老式交通信号灯高达几十位的数字而烦躁,因为这个沙漏信号灯只有在黄灯时才有仅有的3-2-1,简洁明了并富有趣味性,这样的设计形式丰富了街道空间的层次,使原本无感情的街道变得灵动活泼,让小品成为街道的点睛之笔(图4)。
图4信号灯设计造型
(2)深南中路的配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造型。配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主要以花箱为主来进行设计造型,设计结合所提街道环境小品设计方法中的异类组合法,将花箱与休息坐凳组合的方式如图5所示。
图5花箱与休息坐凳组合图
(3)深南中路的服务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造型。服务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主要以路灯和自行车档为主来进行设计造型,设计结合街道环境小品设计方法中的人工模仿法,使环境小品风格与深南中路现代时尚的环境相一致。特别是在造型与材料上,对周围建筑及结构的模仿,提取设计元素,能够使街道在空间上风格更加统一、整齐。同时也能与市民的精神产生共鸣(图6、图7)。
(4)深南中路的卫生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造型。卫生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主要以垃圾桶为主来进行设计造型,设计结合街道环境小品设计方法中的定向设计法,将垃圾桶的形象具体化、定向化,从而体现出垃圾桶的形态意义与使用价值。设计中的垃圾桶设计除标注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投放,还设计了危险废弃物的投放口,使垃圾的分类更加具有便利性和安全性,也使环境保护在行动上更为人性化(图8)。
图6自行车档的设计应用
图7路灯的设计应用
图8垃圾桶的设计应用
在进行深圳市深南中路街道环境小品设计时,根据不同类型环境小品的设计要求侧重不同,单独或综合运用定向设计法、模仿设计法、组合设计法这三种设计方法进行创作实践,使设计作品既能彰显城市与街道特色,也能张扬出环境小品其自身的特点与个性,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2013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5街道环境艺术小品设计的未来展望
信息时代下,设计师在更新与创作深圳街道空间环境小品时,要把它作为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同时增加人们使用时的便利性与趣味性。街道环境小品的文化特质,要从浸润于街道整体之中的特色来透射,体现出所属区域所具有的性格与特征。充满“人性”的城市环境小品是未来小品设计的必然趋势,它要同时满足人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需要。
街道环境小品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要求。所以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应具有美化街道空间环境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品的设计应在材料、造型、尺度、色彩等方面有所考虑,使其具有艺术性,构造艺术氛围,提高街道的空间环境艺术品质。
参考文献:
[1] 吴伟.城市特色[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0.
[2] 谢秉漫.城市街道公共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 梁雪,肖连旺.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4] 许柏鸣.公共家具设计精品解析[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 方益萍.城市环境创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 马里亚斯·奎恩塔拉·克鲁斯.空间、设施与城市元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 杨小军,蔡晓霞.环境设施设计与运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