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特色街道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近十几年间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时有“建设性破坏”的发生。急速的城市扩张和旧城改造中,老街道逐渐陈旧狭窄,新街道往往忽略对城市历史人文的挖掘。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了数千年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已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聊城市按照100万人口规划的道路已经呈现先天不足的弊端,面对主城区人口610(2011年统计数据)多万,其中常住人口560多万的现实,聊城加速了道路的规划建设。快进的后果就是:传统街道被国际化的现代化街区取代,街道景观趋同。
一、聊城古城区的现状及问题
古城区十字大街中,楼东大街为传统商业街,楼西大街是旅游商业街,楼北大街设置为餐饮美食街,楼南大街为文化商业街,四口大街为古城次干道,道署(东、西)街设置为政治中心,其中府衙、依绿园、府文庙、老粮库、杂技团礼堂和万寿宫遗址都在此街,这里也是古城重要的旅游游览区。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街道的设计也在盲目追赶潮流,生搬硬套,引入的造景和绿化模式与传统街道的尺度、风格极不相称。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街道景观无地域特色,强调现代化的大尺度,造成比例失调,缺乏层次感。
(2)缺乏完整统一的艺术形象,沿街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有待进一步完善。
(3)缺少必要的人往、休憩空间。绿化不足,同时缺乏景观构成元素。
(4)车辆占道严重,造成视觉环境影响。
二、地域文化特色及在街道景观营造中的作用
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此地域形成了东昌文化、临清文化、战国高唐文化等,具有深远影响。弦子戏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自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是聊城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有具有线条豪放、形式朴素、乡土气息浓厚特点的茌平剪纸,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的郎庄面塑,流传在茌平县的洪屯乡泊渡口村和贾寨乡一带的平调秧歌,发挥了凝聚中原文化力量的作用。地域文化特色包括了地域性和文化性两部分。地域特色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根基,文化是街道景观内涵的代表,体现的是城市的精神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应该积极地理解和综合运用地域文化,强调整体与统一,着眼于地域特色,创造有个性的城市街道景观。
三、街道景观的设计原则
(1)尊重和体现地域文化原则
不同城市的发展脉络不同,历史是街道魅力与个性的体现,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传统风俗习惯,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来营造街道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2)整体性原则
从城市的整体角度出发,既要考虑街道的个性问题,也要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布局。在统一的基础出上求变化,在变化中找统一。
(3)以人为本原则
街道景观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活动需要。人群的活动也是景观角度的一个方面,因此景观应该服务于不同人群,根据不同的爱好、行为习惯,合理布置公共设施和绿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四、古城区街道景观的特色营造
聊城市古城区的街道大致可以分为交通、商业、步行和其他生活类街道。街道的景观特色可以根据城市或某个区域的个性,结合整体形象来营造。
(1)承担交通的街道往往连接着城市的各个区域,路幅宽、交通量较大,道路除了车行道,还有人行步道。当路幅宽度超过30m时,人的视觉尺度已经无法与空间进行连接。这类街道景观的设计目的是满足快速行进过程中的欣赏。沿街建筑物、行道树、标志物等构成的街景是这类道路中比较典型的景观,因此,建筑物的连续性、建筑轮廓的统一性、绿化的完整性都是为了营造均衡、适度的空间。可根据道路所在的地区的个性,布置标志物或雕塑来丰富景观,通过道路铺装和地域植物来强化地域特色。
(2)商业街通常地处城市核心区,两侧或单侧由店铺组成。由于步行的人流量较大,街道的宽度要考虑商业街的性质和规模以及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的矛盾。商业街道一般是由沿街建筑、行道树、标志物构成,景观模式比较固定,因此需要注意建筑物和街道的连续和统一,适当地通过构筑物和街道家具创造均衡的空间,突出商业街特征的同时也突出文化地域特点。
(3)步行街是商业街的另一种形式,一般设置在城市中心区,除了满足居民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的需求,还承担着展示城市魅力的职能。东昌楼东大街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上可追溯至宋代。解放前后的楼东大街是聊城城区最繁华的街道,当时街道长400米,宽18米,既短又窄,却“天天如赶会,日日似过年”。随着商业向多元化发展,新的楼东大街集商业、娱乐、休闲、美食、文化、旅游为一体,使得这条百年老街重新焕发生机。值得注意的是地域文化不应只集中在个别要素的设计上,而应采用反映街道整体个性的设计手法。其次街道的步行人流量大,密度高,且步行持续时间较长,因而需要设置人群休憩空间及设施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在步行街中,因为商业店铺的聚集,使人的活动有一个诱导性的、集聚性的规律,街道设施和小品的设计可成为既满足功能又有个性的街道景观亮点。比如座椅、雕塑、指示牌等都可以被赋予地域文化内涵,为人群提供舒适、识别、便捷的功能,同时起到烘托、点缀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4)生活类街道是为城市各个功能区服务的。这类街道的氛围与本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聊城市古城区现还留存了部分体现城市个性特征的和历史文化的街巷、牌匾,是生活类街道的特色部分。从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角度来看,老街道比起城市大道更为重要。它们给人以历史感和对往事的回味,因此对待这些道路要慎重,改建时要注意不要改变道路基本形态。在尺度较小的街道空间,应尽量避免各种设施及构筑物的妨碍。在街道绿化方面可采用单行种植、自然式种植的多样形式,结合局部的装饰性铺装,还原一定的风貌。沿街建筑的修葺和道路的修补应符合街道的地域特色,街道上遗留的水井、石碾等生活物件要尽量保留,它们可以还原老街的生活场景,展示当地百姓长年积累的民俗文化。
结束语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域特色的流失问题我们应予以重视。街道承担了展示城市地域风貌的使命,街道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城市的特色。作为“城市窗口”,其内容性质都是丰富而复杂的。营造街道地域文化景观,要从环境的整体出发,正确处理地域的与世界的关系,通过艺术手段协调景观要素,揭示要素与地域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对城市既有街道进行整合改造,保留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对于新的城市街道,则赋予其深刻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关键词:深圳大道、特色塑造、环境艺术、小品设计
Key words:Shenzhen Avenue,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art, sculp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97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街道现状与环境小品设计存在问题
深南中路位于深南大道的中段(如图7-2),该地段集中了深圳市最大的商贸圈华强北商圈以及深圳金融中心区,以及特区的标志性建筑地王大厦、赛格广场以及深证证券交易所都坐落其中。该地段是最能代表深圳时代面貌的,但是作为深南中路上的环境小品,并没有体现街道特色,而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图7-3):
(1)环境小品的数量缺乏
深南中路是深圳经济发达繁荣的街道,是人们户外活动频繁的地方,但在在炎炎夏日,人们想休息时只能坐在数目少量的石凳上,没有座位的人们只能在护栏或路障上稍作停留,环境小品数量的缺乏的问题会造成人的排斥心理,从而影响人们对街道整体环境的印象。
(2)盲目引进照搬
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环境小品被盲目引进,没能与街道环境特征相匹配,这样的照搬设计忽略了深圳地域文化和街道空间特色,让作为身处其中的“主人翁”忘记了身处何地,是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创作时的败笔。
(3)人性化关怀不足
在代表深圳城市风貌的深南中路街道上,代表人性化的公共环境小品亟需跟上。大的方面来说,环境小品的设置不合理降低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小的方面来说,公共电话亭、公共厕所等便民设施配置数量的缺失给人以不人性化的感觉,同时为残障妇孺人士提供便利的无障碍设施也很匮乏。这样的环境小品与街道风貌的改善不同步,缺乏人情味与人性化氛围。
二、深南大道深南中路段街道环境小品设计定位
(1)符合街道空间特点
如果说,深南大道是深圳市的坐标轴,那么深南中路则是这段坐标轴上最亮眼的光点,该地段是最能代表深圳蓬勃发展的精神面貌的,我们对其风格定位为未来风格,在设计环境小品时通过在造型、色彩、功能上的创新使设计具有前瞻性,符合深南大道整体空间品质。
(2)满足人的需求
任何环境小品设计的最终服务对象就是人,深南中路上的环境小品定位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不仅要与街道上的人的行为、习惯和谐,也应考虑小品管理人员清洗、维护的方便性(如图7-4)。
三、深南大道深南中路段街道环境小品设置类型
为了能借助小品的设计更好的体现街道特色,重塑城市精神风貌,所以我们在对小品的改造和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其所处环境,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而这次改造中,我们选取了深南中路的地王大厦至华强路段,在这段道路上主要分布商业区、办公区、道路、公共休闲区及少量的住宅区,基本囊括了所有空间功能,而其上所应具备的环境小品也应当大致的包含九大类型,该地段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选取该地区作为进行改造设计的研究样本是非常适宜的(如图7-5)。
而根据该路段的特点,每种不同功能的街道应当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分别安置不同类型的环境小品,如主干道及交通通行道路上,小品主要是为能更好的组织交通、便利人车通行而服务并兼顾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所以其上应主要安置交通类小品并搭配配景类及卫生类小品;而办公空间前的街道则应设置休息类、卫生类、服务类、无障碍类及管理类小品;所以根据该路段所有的功能空间可以推出应道设置交通类、信息类、卫生类、休息类、服务类、配景类、管理类、无障碍类,而其中交通类、休息类、服务类、卫生类及无障碍类出现的频率其高(如表7-1)。
四、深南大道深南中路段街道环境小品设置规划
根据深南中路街道特色塑造的定位及需要,以及深南中路街道环境小品设置的需要和相应的设计规范要求,在深南中路环境小品设置上主要选择了交通类、卫生类、服务类﹑信息类和休息类街道环境小品,按该路段的具体设置条件进行整体考虑,具体街道环境小品设置规划(如图7-6)。
其中在深南中路每个交通道路的主要路口处均按规范设置了交通类环境小品,在道路的衔接处及各个不同功能区域之间都穿插安置了配景类小品;在每种不同功能的街道上都平均置放了卫生类及无障碍类小品;在公共休闲区域则集中设置了服务类﹑信息类和休息类街道环境小品。
五、深南大道深南中路段街道环境小品造型设计
1)深南中路的信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造型
以信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主要包括信号灯、电话亭、邮筒、报刊亭等內容。
(1)信号灯设计造型
设计方案1:该信号灯的设计就是根据深南中路街道现代未来的风格特点结合实用功能进行设计的,多功能交通信号灯在设计过程中,以飘带为原型进行元素的提取,将钢铁的灯柱进行流线型的改造,让原本冰冷、生硬的钢铁富有曲线性的飘逸之美,通过材质与线条的强烈反差营造出一种极具现代特色和科技感的造型美。当然,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注重造型的设计之外,为了能使信息的提供更为准确、表意更为清晰,结合人本与环保相兼顾的原则,将现在街道上普遍所采用的红绿信号灯改为具有数字计时的信息标识系统,同时将路灯的功能融于其中,为了节约能耗在灯具的选择上更是选用了清晰度高、耗能量低的LED灯,真正的让该设计做到符合街道特色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美化环境、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设计方案2:造型采用“沙漏”形态,能明显的看到还要等待多长时间,表意清晰,让路人一目了然。传统的交通信号灯样式单调,没有新意,作为深南中路上的信息设施,设计应具有时代性与创新性,与其街道空间品质相融合。“沙漏”信号灯的设计充满现代感,灵感来源于时间沙漠,人们可以通过LED灯形成的时间沙漏来判断停或走,人们不用再为看着老式交通信号灯高达几十位的数字而烦躁,因为这个沙漏信号灯只有在黄灯时才有仅有的3-2-1,简洁明了并富有趣味性,这样的设计形式丰富了街道空间的层次,使原本无感情的街道变得灵动活泼,让小品成为街道的点睛之笔。(如图7-7)
(3)电话亭设计造型
电话亭的设计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设计出来的,不仅具备打电话的基本功能,而且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通话已经不是问题,不光如此,它还具备信息终端机的功能,可以查询任何路人想知道的城市、生活的最新信息清晰的显示在液晶屏上。电话亭顶上的LED显示屏可以滚动显示“telephone”实时天气信息。电话亭并不是单独的个体,显示屏上的信息均来自同一个信息中心,通过无线电信号来进行传输。这个电话亭不仅方便了本地市民的出行生活,也方便了外地人的“初来驾到”,充分注重创新性和未来性,时设计满足时展需求和街道空间特征。
(4)邮筒设计造型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式各样的通讯设施应运而生,但邮箱最为古老的倾听者,从中散发的质朴与真诚,是非物质信息不可代替的。设计为邮筒外形设计了两个投递口,分别投递大件和小件,这种设计可以轻松的做好第一次筛选,收件的人取出邮件时,连方向都是统一的,节约出很多整理的时间。符合了人们快速生活的节奏特征。设计便利人们的生活,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将人的需求作为小品造型设计的出发点,这样的设施成为了人本理念的物质载体,才有可能具有推广价值。
(5)报刊亭设计造型
书报亭设计灵感来源于书架,由于传统的书报亭书架是层层叠叠向上的,因此不如把报刊亭的结构就做成层层递进的造型,由此一来不仅满足了基本功能的需要,而且外观也富有变化,使其更有可观赏性,橘黄色的点缀色使整个报刊亭看上去更加有色彩,符合深南大道街道空间活力的性格特征,给城市街道增添光彩。同时在传达信息、丰富百姓生活、点亮和彰显街道特色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图7-8)。
2)深南中路的休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造型
以休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主要为坐具的设计造型。在进行深南中路坐具的设计探索时,为了与街道空间特色相融合,应在坐具的造型、材料、功能上予以创新,使设计符合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做到实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让其成为增添街道魅力的休憩小品(如图7-9)。
设计方案1:坐具注重其舒适与否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街道环境质量的评判,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如利用简单转轴的设计,就可让使用者调整自己觉得舒适的高度,使人在户外休息时舒适惬意,更具有人性化。
设计方案2:“旋转休闲摘’的灵感来源于旋转的图形,图形通过旋转创造出新的图形这个设计同样也是运用这个原理,通过旋转把各个部分组成不同的样子来适应不同人对不同功能的需求。主要材料为木材和不锈钢管。由16个旋转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通过钢管轴可以自由旋转,几个单元倒下来就可以组成不同宽度的桌面供人们使用,具有灵活性。
设计方案3:表现了未来的座椅的设计趋势它不仅要能在功能是有所创新在造型也要能作为人与环境的互动点.恒温发热面板能让你行走在街市之间不再坐冷板其栖息在坐具上的人们也将不再无肠.免费的wiri接收器能够为你提供高速的上网
流母.终端接收器也将不再受到电母的制约,内登的便捷充电器为你摆脱电扭低的困惑.在材质方面,用了高科技娅光金属材质和合成木质质地清新,舒适,很自然的拉近人与环境的距离。
3)深南中路的配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造型
配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主要以花箱为主来进行设计造型,设计结合所提街道环境小品设计方法中的异类组合法,将花箱与休息坐凳组合的方式,除完成花箱单体设计造型,在空间组合上还提出了多种组合方式,这也是理论研究与设计创作应用结合取得的一个探索成果。
完成的深南中路的配景类街道环境小品中的花箱与休息坐凳单体设计造型及组合方式应用于2011年11月提交深圳市汉沙扬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后受到肯定,并做深入化设计后将交城市相关部门推广应用。
六、深圳市街道环境艺术小品设计的未来展望
(一)功能多样化趋势
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街道环境小品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对其要求不但要满足实用功能,而且形式要能融于街道整体风格,并具有文化内涵。环境小品的通用性与组合性发展趋势也是设计师进行小品设计所要重点考虑的,多样化的真正意义是多种功能的综合,以适应街道空间变化与人活动的多样性。功能多样化是街道环境小品活力的源泉,因为只有功能多样化,才能使街道环境小品设计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二)科技化趋势
信息时代下,设计师在更新与创作深圳街道空间环境小品时,要把它作为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既要把街道环境小品作为城市必备的“硬件”来处理,更要注重“软件”的应用,增加人们使用时的便利性与趣味性。如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这样的街道环境小品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各国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三)对街道特色透射的趋势
现代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不仅注重物质形态与功能的设计,更重视其文化内涵的塑造 “文化”不仅指具有物质文化属性的空间环境,更重要的是包含了精神文化、艺术文化属性,如城市中所体现的社会生活理想、民俗风情、审美情趣及艺术感染力等。。街道环境小品的文化特质,要从浸润于街道整体之中的特色来透射,体现出所属区域所具有的性格与特征。
(四)人性化趋势
一个成功的环境小品设计,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充满“人性”的城市环境小品是未来小品设计的必然趋势,而“人性”的本质是具有双重含义的,:一是“宜人所用”,这是对环境小品的功能和性质提出的要求,如是否能满足不同人群行为活动的要求,属于物质层面;另一层含义是“宜人所感”,则是对环境小品的内涵提出的要求,如环境小品是否体现了城市街道特色,是否延续了历史文脉。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设计自始至终体现对人的关怀。
(五)艺术化趋势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上对美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街道环境小品作为城市街道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从美学观点来看,城市街道应富有活力与性格的。所以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应具有美化街道空间环境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品的设计应在材料、造型、尺度、色彩等方面有所考虑,使其具有艺术性,构造艺术氛围,提高街道的空间环境艺术品质。
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街道景观的好坏对城市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是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凸显区域特色、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价值和道德的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个城市的街道景观应具有地理性、地方性,才能反映城市的景观特色,不同的地形、气候是有塑造特色城市街道景观的基础,街道景观特色的体现就在于城市本身与自然以及文化的和谐。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哈尔滨市地理位置及特点
哈尔滨是一座典型的中西结合又传承古今的城市,是一个集西方的浪漫与东方的典雅、悠久的历史与现代的节奏于一体的城市。哈尔滨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外文化融合的著名旅游城市,是一座具有异国情调及特殊历史进程的文化名城。哈尔滨位于北纬45’20,,4酽20,、东经]26‘15,,127’30,。属中温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一6℃。每年的冰雪期长达4个月之久,素有“冰城”、“东方莫斯科”以及“东方小巴黎”之美称。
1,2哈尔滨市街道景观现状分析及研究目的意义
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历史不长的哈尔滨而言,可以展现的历史文化景观较少,尤其是反映城市景观的街道景观设计,更是缺少地方文化特色。与哈尔滨历史面貌不相融合。城市街道功能单一、文脉断裂、人性化缺失、特色趋同、人文色彩淡化、历史风貌破坏、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等问题,己对哈尔滨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研究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打造特色化的街道景观成为哈尔滨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2,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从城市街道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设计原则出发,重点对哈尔滨街道景观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对城市街道的功能和街道景观的环境设计进行了分析,试图寻求运用艺术手段介入,期望以最佳街道景观设计模式来构建最具哈尔滨特色化的街道景观。从而完善优化环境品质,增加文化氛围及亲和力,让哈尔滨街道景观的建设在城市总体设计的理念下呈现出完整的城市地域特色。
哈尔滨是一座有着迷人的冰雪风光和欧陆风情的城市,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城市历史及独特的冰雪文化积淀。因此在营造城市街道景观时应充分利用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欧式建筑等优势资源,从而打造出哈尔滨特色化的街道景观。
2,1结合得天独厚的冰雪文化凸显特色化街道景观
冰雪,对于哈尔滨来说是一笔得天独厚的财富,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冰雪资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哈尔滨是中国冰雪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冰雪文化的排头兵,哈尔滨创造了许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冰雪文化之最和第一。哈尔滨丰富的冰雪文化积淀有着南北兼收,中外并蓄的特点。
如何利用哈尔滨的冰雪资源,提升城市景观的品位和魅力,使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冰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特色化的街道景观。我们需进一步的利用冰雪文化的拉动作用,使哈尔滨冰雪城市的形象再上一层楼。
做足了冰雪文化。不论是街道、还是街道广场,均主打“冰雪世界、冰雪文化”主题街道景观,使哈尔滨变成硕大的冰雪舞台,全力打造哈尔滨冰雪版的街道景观。让市民及外来游客亲身体验冰雪体育刺激的同时,更加深入的品味冰雪文化无处不在的欢愉,徜徉在哈尔滨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冰雪氛围。
2,2借用独特的欧式建筑打造特色化街道景观
冰城哈尔滨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城市,因它独特的建筑而闻名,因它浓郁欧陆风情的百年老街而闻名中外,在这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建筑和最具洋味的中央大街中,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建筑。
营造哈尔滨特色化街道景观,应充分利用这些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不仅把中央大街打扮得更加富丽堂皇,成为哈尔滨最著名的建筑艺术长廊和最富特色的商业街道。而且还要打造风格各异的街道及休闲广场,构成了集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城市新风景,使哈尔滨精深久远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建筑艺术在街道景观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漫步美丽如画的街景中,欣赏着新异而独特的欧式建筑,犹如置身于建筑艺术长廊,五步一典,十步一观,使“小巴黎”的特征愈加凸现,诱人瞩目。
打造特色化城市街道景观,需要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城市优势资源,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pl使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优美舒适、特色突出的景观城市。
2,研究结论
1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的现状
首先,小城镇盲目开发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表现在旧城改造中,而且在新城的开发中,也都存在着一些与寒地小城镇整体发展不协调的行为。其次,小城镇道路超负荷运转,各项设施配套不完善,造成了较恶劣的街道环境质量。城镇化过程使得一个小城镇向膨胀的同时,必定又会呈现出更为强烈的内聚效应,小城镇中心密度大大超过其原有的规模。小城镇的街道只是盲目的改建拓宽,却很少考虑到街头的广场和绿地,人们在街道上找不到方便停留的场所,更不能举办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了。另外,小城镇道路大多都追求整齐划一的形式,从而缺少构成趣味性和多变性的空间,丧失了原有地形所特有的感觉和味道,结果自然没法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所以,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应对街道周围的空间环境作出协调,处理好构成空间环境间的自然给予与所取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建设理论滞后于实践,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尚不能充分起到对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2小城镇街道景观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是指在整体设计体系中一切设计活动、思想以及理念,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应高度体现在人的利益和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设计效益的尺度。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设计中,由于该地区自身环境特征,街道景观设计应高度重视生活在该地域人们的心理需求,在街道景观的功能、形态、生态以及人文等设计元素上,尽量减少硬质景观,而多增加软质景观,从而尽量降低天气给城镇人们生活带来的压力。
2.2强调特色
小城镇街道所具有的特色是体现街道景观风格特征的重要载体。在城镇景观设计中,如果街道缺乏特色景观,无论多繁华的建筑都会显得毫无生机,因此,强调特色是街道景观设计又一重要原则。设计中,应采取特色化的设计方法,尽可能地提高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异质性,对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协调,充分结合建筑、环境、空间与人的活动等各种设计要素,做到四季有景,体现景观设计的特色。
3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策略
3.1丰富空间布局
在街道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地面设计有机融合,使人们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这也是体现地面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对小城镇街道景观结构进行分析,景观设计不是城镇设计的某一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城镇设计的全过程。街道景观应从总体城市设计再到城镇局部地段,进行整体统一规划设计,与更大尺度上的城市设计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可以在不同尺度层次上把握整个街道的景观。
3.2增添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
城镇街道的公共空间是人流聚集的地方,是小城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人与人交流的场所。针对小城镇街道存在的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缺少的问题,小城镇街道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应适当增添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应充分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合理应用自然、人文、历史背景,凸显地域特色。
3.3个性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临街建筑的人口建筑与街区的结构巧妙结合,阳台的半街道空间与临街建筑入口的空间完美呼应,造就了临街建筑与街道相互作用的焦点,也是决定两者功效好坏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过渡性层次的良好把握,可以进一步增强主街中建筑的开放性,在居住街道中则有助于公共性和私密性之间的平衡。内外两个世界应该在这里搭接,而不是做截然的划分,设计中要增强两者之间过渡性层次,将建筑内部空间和街道室外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唐突的、断层式空间转化。
1引言
随着国内的各大主要城市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城市无论从建设速度还是建设规模上,都成几何化增长。城市街道建设已经成为不容忽略的热点问题之一,政府规划决策者对其重视的程度越发突出,老百姓对其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城市街道不仅是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并开展各种活动的空间,更是城市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街道建设的现状,以深圳市深南中路等具体街道环境小品设计实际项目的建设作为依托来进行设计的探索,以期对街道环境小品的创新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今后国内街道环境小品的整治及规划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我国城市街道特色以及户外家具的研究领域,许多专家人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济大学吴伟教授的《城市特色》,从理性的角度研究了城市空间环境特色[1]。《城市街道公共设施设计》研究了城市街道中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其空间构成等因素,指出了街道公共设施定元素的内在隐含关系[2]。丁天军和赵阳教授发表的文章《城市家具设计——一个跨国工业设计的研究课题》中指出城市公共设施的布置要针对不同城市合理规划[3]。在国外,比较有代表的著作是芦原义信的《街道美学》,它是以一个特殊的视角,对日本及意大利等国家的街道结合心理学及建筑设计理论阐明街道构成、高宽比例等美学原则,并强调了街道的美学及社会方面的价值[4]。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则从文化艺术等方面根依据对城市景观分析的个案,深入地研究了有关于可印象性这一话题,对城市街道空间的个性塑造产生了一些较大的反响[5]。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也提出过,街道,尤其是人行道,它为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良好的户外交往空间的创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6]。
3城市街道特色塑造中的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
3.1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基本原则
街道环境小品不仅要与环境相融合,还要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尊重人对生活舒适的需求,考虑实用性以及观赏性,主要分为系统性原则、以功能为本的原则、人性化原则、与环境协调原则、美学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等。
3.2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
对于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设计师应该在确定设计目标的前提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再依据相适应的设计原则,最后选用较为合适的方法来设计。在设计时,通过对国内部分城市街道相关的环境小品设计进行调查,以及对家具与产品等相关设计方法的归纳与剖析,结合深圳市城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的实际,提出了3种城市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包括:定向设计法、组合设计法和模仿设计法。
4设计实践研究——以深圳市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为例
4.1深圳市城市概况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地处珠江口东面,东临大鹏湾西接珠江口,与素有港口明珠之称的香港仅有一河之隔。它是我国除海南省之外最大的经济特区,在过去短短20年时间里由东南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我国南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发展速度令世界为之侧目(图1)。
4.2深南中路街道特色塑造与环境艺术小品设计
4.2.1深南中路环境小品设计存在问题
深南中路位于深南大到的中段,该地段集中了深圳市最大的商贸圈华强北商圈以及深圳金融中心区,以及特区的标志性建筑地王大厦、赛格广场以及深证证券交易所都坐落其中。该地段是最能代表深圳时代面貌的,但是作为深南中路上的环境小品,并没有体现街道特色,而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环境小品的数量缺乏、盲目引进照搬和人性化关怀不足等。
图1深圳市深南大道街道夜景
4.2.2深南中路段街道环境小品设计定位
(1)符合街道空间特点。该地段是最能代表深圳蓬勃发展的精神面貌的,我们对其风格定位为未来风格,在设计环境小品时通过在造型、色彩、功能上的创新使设计具有前瞻性,符合深南大道整体空间品质。
(2)满足人的需求。深南中路上的环境小品定位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不仅要与街道上的人的行为、习惯和谐,也应考虑小品管理人员清洗、维护的方便性(图2)。
图2人的需求分析图
4.2.3深南大道深南中路段街道环境小品设置类型
本文取了深南中路的地王大厦至华强路段,在这段道路上主要分布商业区、办公区、道路、公共休闲区及少量的住宅区,基本囊括了所有空间功能如图3所示。
4.3.4深南大道深南中路段街道环境小品造型设计
(1)信号灯设计造型。设计方案1:该信号灯的设计就是根据深南中路街道现代未来的风格特点结合实用功能进行设计的,多功能交通信号灯在设计过程中,以飘带为原型进行元素的提取,将钢铁的灯柱进行流线型的改造,让原本冰冷、生硬的钢铁富有曲线性的飘逸之美,通过材质与线条的强烈反差营造出一种极具现代特色和科技感的造型美。
图3深南中路功能分区图
设计方案2:造型采用“沙漏”形态,能明显的看到还要等待多长时间,表意清晰,让路人一目了然。“沙漏”信号灯的设计充满现代感,灵感来源于时间沙漠,人们可以通过LED灯形成的时间沙漏来判断停或走,人们不用再为看着老式交通信号灯高达几十位的数字而烦躁,因为这个沙漏信号灯只有在黄灯时才有仅有的3-2-1,简洁明了并富有趣味性,这样的设计形式丰富了街道空间的层次,使原本无感情的街道变得灵动活泼,让小品成为街道的点睛之笔(图4)。
图4信号灯设计造型
(2)深南中路的配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造型。配景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主要以花箱为主来进行设计造型,设计结合所提街道环境小品设计方法中的异类组合法,将花箱与休息坐凳组合的方式如图5所示。
图5花箱与休息坐凳组合图
(3)深南中路的服务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造型。服务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主要以路灯和自行车档为主来进行设计造型,设计结合街道环境小品设计方法中的人工模仿法,使环境小品风格与深南中路现代时尚的环境相一致。特别是在造型与材料上,对周围建筑及结构的模仿,提取设计元素,能够使街道在空间上风格更加统一、整齐。同时也能与市民的精神产生共鸣(图6、图7)。
(4)深南中路的卫生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造型。卫生类街道环境小品设计主要以垃圾桶为主来进行设计造型,设计结合街道环境小品设计方法中的定向设计法,将垃圾桶的形象具体化、定向化,从而体现出垃圾桶的形态意义与使用价值。设计中的垃圾桶设计除标注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投放,还设计了危险废弃物的投放口,使垃圾的分类更加具有便利性和安全性,也使环境保护在行动上更为人性化(图8)。
图6自行车档的设计应用
图7路灯的设计应用
图8垃圾桶的设计应用
在进行深圳市深南中路街道环境小品设计时,根据不同类型环境小品的设计要求侧重不同,单独或综合运用定向设计法、模仿设计法、组合设计法这三种设计方法进行创作实践,使设计作品既能彰显城市与街道特色,也能张扬出环境小品其自身的特点与个性,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2013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5街道环境艺术小品设计的未来展望
信息时代下,设计师在更新与创作深圳街道空间环境小品时,要把它作为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同时增加人们使用时的便利性与趣味性。街道环境小品的文化特质,要从浸润于街道整体之中的特色来透射,体现出所属区域所具有的性格与特征。充满“人性”的城市环境小品是未来小品设计的必然趋势,它要同时满足人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需要。
街道环境小品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要求。所以城市街道环境小品应具有美化街道空间环境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品的设计应在材料、造型、尺度、色彩等方面有所考虑,使其具有艺术性,构造艺术氛围,提高街道的空间环境艺术品质。
参考文献:
[1] 吴伟.城市特色[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0.
[2] 谢秉漫.城市街道公共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 梁雪,肖连旺.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4] 许柏鸣.公共家具设计精品解析[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 方益萍.城市环境创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 马里亚斯·奎恩塔拉·克鲁斯.空间、设施与城市元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 杨小军,蔡晓霞.环境设施设计与运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特色街道景观反应城市文化内涵
街道是城市的框架,它涵盖着城市的文化与内涵,街道景观不仅仅包括绿化小品,往往与规划设计和园林建设所共通。街道景观空间的设计影响着整个街道的形象,甚至影响城市的形象,而往往特色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就决定着街道的品质。
二、雁塔美术街街道现状
雁塔美术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起西安美术学院,东至大唐通易坊,北临小寨商圈,南临西安电视塔,东西全长2300米,遍布综合的商业网点,拥有便利的通信、交通环境;医院、学校、科研单位密布周围,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氛围浓厚,是全国首条艺术街区。
1.交通属性现状
雁塔美术街交通便利,路网完善,车流量大,支路密度较高,地理环境决定街道属性,雁塔美术街属于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为50米,道路断面布置形式为三板四带式,机非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以绿化带分隔,机动车道为双向行驶四车道。街道的交通活动属性为:车行>人行>慢行,这种以车行交通为主的街道在景观设置上要求在满足车行移动视线空间的同时尊重人行和慢行景观环境需求。
2.道路停车空间
在雁塔西路道路两侧存在着两个临时停车场,南北人行道各一个,规划上从主干道分流出去,为了减轻主干道车流量大的压力,给停车提供方便。但是在交大医学院沿路进出车流量大,停车空间不足,单纯的在人行道设置停车位,易造成拥堵的同时影响人流畅通,在视线空间上带来了瑕疵。在景观设计层面上将隔离带绿化种植乔木,软化人行道的停车空间对视线的冲击。合理安排周边地下停车空间,管理车流,节省城市道路空间,给行人提供便利环境。
3.沿街建筑风貌
雁塔美术街周边居住用房和商业用房较多,建筑外立面普遍有局部的破损,外观些许脏旧,建筑形体参差不齐,没有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的整体轮廓,建筑之间缺乏整体性连接和相互融合。整个街道的广告和店面装潢没有协调统一,影响了街道空间审美效应。
4.街景附属设施及其他
沿街围墙多采用透空的形式,每隔30―50米有一处装饰墙,围墙作为环境景观设计的一部分,使街道空间与单位空间相融合,形成一个个雅致和谐的小型休憩空间。这种5×5米的场所最能体现街景空间设计的精妙之处,而在街道休憩时发现部分墙面破损,维护没有很好地解决,墙面上精美的浮雕模糊不清,影响了美感。创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公众设施服务不足,街道其他导引标识系统不够完善与人性化,雕塑没有设计标识牌。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看似微妙的设计往往决定街道环境品质的高低。
三、街道景观个性与特色街景雕塑空间
作为名副其实的雁塔美术街,雕塑起到展示街道景观、呈现城市文化的核心作用,而雕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时代精神,优秀的雕塑空间能够陶冶情操,美化生活。雁塔美术街是以雕塑作为道路个性化的标识,这些雕塑组成了连排的雕塑群,成为最直接表现街道个性的标志物。而作为街道东西两端的核心远景要素(分别为东端的大雁塔和西端的美院美术馆),加强了景观视觉效果,成为道路轴线构成的一种手法。
与大雁塔曲江雕塑不同,雁塔美术街由于自身的街道属性,街道没有厚重的历史感,而是倾向于现代、亲切、人文的街道,所以在设计时,考虑到特殊的街道个性,通过小型雕塑表现其场所精神,不常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雁塔美术街本身规划之初并未涉及雕塑设计,在市政施工结束后才开始景观规划,雕塑作品是后加上去的,这就导致了雕塑设计与规划设计并未统一同步进行,虽然将雕塑加入到机非绿化隔离带上表面看上去既能满足车行者的视线需求,又能使慢行者看到雕塑,但实际上,慢行者的欣赏空间受到了制约,雕塑本身之美也未得到细细品位,这也是美术街景观设计缺乏全面的人性化考虑的根本问题。
雕塑空间列入到机非绿化隔离带中,最根本的将行道树、道路、雕塑连成一条直线,成为典型的街道景观固定模式,非机动车行驶道也宽阔有余,规划上合理的设计了道路本身的功能属性,对称、均衡、车型顺畅视线无阻力。但是行车者在以一定时速行驶时,雕塑却只能一晃而过,看到好的想回眸却消失在绿化中,这种擦肩而过对观赏者和雕塑自身都造成了惋惜,雕塑的美是静态状态下欣赏的最佳状态,而雁塔美术街的雕塑高度均不高,大多在2-3米,并且正面朝向机动车道,这种体量的雕塑放入绿化带中往往被车行者一闪而过,步行者想要观赏雕塑则必须通过非机动车道走入机非隔离带才能看到雕塑正面,这就说明,雕塑本身不能和空间很好的协调起来,雕塑空间成了失落空间,没有人驻足观赏,成为了有悖于活跃空间环境的败笔。并不是因为雕塑本身不好,而是雕塑与街道景观环境脱节,和谐统一规划与景观设计,创造优质的街景空间才是首要关键,而不是将景观小品纳入街道中称之景观设计。
四、结语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在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实现街道景观系统的构建的同时,首要尊重城市文化背景,尊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协调统一规划与景观设计,做到城市街道景观环境为人服务,设计者应尊重市民尤其是普通步行者的行为活动,从根本问题上提升街道景观空间品质,成为能够代表城市文化内涵的特色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 文增,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城市街道与广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TU5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088-02
一、街道――城市景观的骨架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的骨架,除具有交通功能外,也是城市景观组织的重要要素。街道是组织城市空间的框架,通过街道的联系,使城市的点状空间和面状空间具有可达性,使城市的整体景观得以认识和把握。因为一个城市的艺术特色,不是一览无余的,也不是一个静止的观赏者所能领略的。要评价一个城市,必须通过运动,而运动的线路载体就是街道。
城市景观是指在城市境域之内,由各种环境元素构成的能够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形式信息总和。城市首先要讲整体美。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说:“也许个别的美也会感动人,但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个别的美是没有的,唯有整个才是美的”。是什么将城市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这就是城市的街道。
二、街道的特性
凯文•林奇教授研究表明,街道是构成居民对城市意象的主要因素。这些主要因素是由街道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决定的,这些特性是:街道的聚集性、街道的流动性、视觉的连续性和聚集性。
1、街道的聚集性
街道是联结城市各部分的纽带,人们的日常出行活动是在街道上进行的,所以聚集着大量的人。由于这一特点使街道在被广泛使用的程度上是比城市其它部分要高的,所以被人们认知的程度也相应的比城市其它部分要深刻。人从城市的点状空间或面状空间汇集到街道这线型空间中并运动着,这种常年有规律的反复运动,使街道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理上被强化,成为认知城市的标志。
2、街道的流动性
人在街道上的运动使街道具有一种流动感,街道的流动性使城市得以认识,相对的来说就是城市的缩小。街道这种线性空间具有“动”与“续”的特质,在这类空间中活动的人在心理上总附有一种过程或被驱动的感受。城市的街道犹如城市的走廊和橱窗,是整个城市的缩影。伴随着人们的运动,组成街道空间的景观元素从体量上,形状上、色彩、质感、光影等方面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着。这种变化还随着人们运动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速度的快慢使人在街道空间所见的景色不同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使街道产生动感的美。
3、街道的视觉连续性和聚集性
对大多数人来说,从空中鸟瞰城市的机会不多,认知城市的主要对象还是街道。街道使街区的整体景观得以展现,使人能更清晰地感知街道本身与整个街区甚至整个城市的视觉关系。由于街道上的视觉是连续的,在城市的景观组织中就显得愈发重要。在设计中,通常都把城市主要的街道当做城市的轴线和艺术骨架来对待,在一些较大的城市中,不仅有主要轴线,有时还有一些辅助轴线,在轴线上组织安排主要的建筑群、广场和绿化,使城市的景观形成空间序列,使城市布局结构井井有条,街道脉络清晰、分区明确、界限分明。
三、中央大街街区――哈尔滨的城市精华展现区
1、背景分析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地域性和城市特色。街道景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景观效果。哈尔滨市中央大街原名“中国大街”,南起经纬街,北止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全长1450米。它始建于1898年,曾是20世纪众多外国侨民与商人的聚集地,是当时重要的国际性商业街。道路两侧临街建筑大部分为20~30年代形成的欧陆风貌的建筑,主要为新艺术运动风格、巴洛克风格、折中主义风格等建筑,并且大多为中、低层建筑,路面为花岗岩方石,街道空间尺度宜人,特色显著。
中央大街自1997年改为步行街后,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商业精品一条街。之所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不仅因为它经历了百年的坎坷岁月,记载着一个世纪的风尘变迁,更源于它那丰富灿烂的文化底蕴和沿街两侧众多的风格独特的欧式建筑、沿街空间环境设计和景观小品设置,同时利用与之相交的20多条辅街的50-100延长米的空间设置休闲区,为游人休息时提供一个丰富的建筑艺术景观区,使中央大街的整体艺术效果和人文活动有机的容为一体。
2、规划定位
规划将中央大街步行街区定位为以中央大街步行街及其两侧辅街为载体,突出历史文化底蕴、欧式建筑风格,以商贸、旅游、观赏、休闲、饮食为主,以金融、办公、居住为辅的世界著名历史保护街区。
3、街道空间组织与景观营造
整合区域内各种历史文化资源,重点突出中央大街的风貌特色,突出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商业氛围,创造优美宜人的环境,合理划分功能区,提升现有节点品位,打造新亮点。充分考虑中央大街的辐射作用,将周边22条街道引导形成不同风格的特色街。同时将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融会贯通,形成不同规模和特色的休闲区和广场。
中央大街步行街空间体系主要以一条主街和25条辅街形成一个主次分明各具特色的集购物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网络体系,整体空间为串珠式结构,围绕“一线、四段、四点、十一区”展开,创造出一系列空间尺度宜人,主题鲜明,品位高雅,内容丰富,商业繁荣,宜于停留的活动空间,提升中央大街的形象。
“一线” ――以面包石铺设的特色街路,具有浓郁的哈尔滨特色,堪称世界之最。
“四段”――次级商业服务区(序幕)、中心商业区()、次级商业服务区(过渡)、商业文化交融区()。
“四点”――中央大街入口、中央商业广场、健康时尚广场、防洪纪念塔广场等四处重要景观节点。
“十一区”――以十一条辅街构成的十一个特色休闲区。
四、结语
简•雅各布(Jane•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城市街道与街道之间的交叉点既是视线的聚集点,又是城市景观设计的节点。街道在变化的环境中创造了一种强烈的秩序性,突出了街道的韵律感和变化情趣。它所具有的“聚集性”、“流动性”和视线的“连续性”使得街道在城市景观组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央大街目前已成为哈尔滨市最具影响力的标志性街道,每年都吸引数百万游人,带动着全市的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成为全国各地街道环境综合整治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孙成仁著 城市景观设计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月)。
[2]凯文•林奇城市的形象。
位于海口市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路段的百年文物建筑――骑楼老街是海口市极具特色的建筑群,独特的多元的建筑风格为世人瞩目。
本文主要从骑楼老街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挖掘海南海口的历史文化和骑楼本身的环境、人文元素,在理论层面研究街道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旨在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商业区,使其成为海口商业、旅游、居住的适宜之地,从街道景观规划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海口骑楼建筑及整体文化环境进行论述。
骑楼街道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尺度上,基于自然和人文背景来认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在自然系统中或者利用自然资源,找到最适合的居住地。我们在进行骑楼景观设计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系统与整体设计原则
街道作为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形象的体现,也是市民的主要活动空间,其系统性和整体性是关系到城市整体形象的关键,人们对个城市外向性格的了解,是基于街道的外在形象的统性,在景观设计中,应把街道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考虑,明确街道的设计主题和整体基调,以保持街道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应突出区段性和局部节点个性,完成系统性和整体性中的变化因素。
骑楼老街源于百年前海南归国华侨修筑的主要用于商业的建筑,受南洋风格影响深远,骑楼建筑形态丰富,折中了欧洲巴洛克、洛可可、罗马式、哥特式以及适应于东南亚和海南湿热气候而演变的空间布局及装饰设计,同时加之国人难以割舍的本土文化情节,构成了街道的个基本个性特征。虽然百年期问,沧海桑田,建筑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些新的建筑也参杂在其内,但仍保持了绝大部分建筑的基本形态,五条街道,近700栋建筑鳞次栉比,构成了特色鲜明的骑楼老街的统一建筑天际线。在景观规划中对于整体风格的把握以及对街道民俗文化的发扬,是作为骑楼景观系统性和整体性基本要领。
同时,也应注重横向层面的每栋建筑、每个街道的个性,不同的沧桑变化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外形变化,以及因其本身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已经拥有了不同的使用功能、文化积淀和民俗民风,共同构成骑楼景观的多元、多彩画卷。
2.使用与复合功能设计原则
交通仍是街道的主要功能,但不是唯一功能,景观规划中应突出街道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特性,侧重于街道的空间功能作用和生活特色。同时,更多地将街道与周边空地和建筑物等相结合,突出空间的连续性与使用功能。
在骑楼街道上,本身是极具复合的,其一层架空的通廊部分是骑楼街最引人关注的空间区域,为室内和街道的过渡空间,是所在商铺展示商家形象和销售商品的空间,成为消费者购物、休憩和行走的通道,同时起到遮风避雨的功能,人们在闲暇之余,也可在此会客、喝茶,成为邻里感情交流的场所。步行长廊本身就体现了先民们为商业行为而选择的建筑形态,极具复合性的实用功能,在景观规划时可以加强和优化。
最初的通行功能虽仍非常重要,但虽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其交通功能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因人流量大的原因,人行道与车行道的混用,使得通向街区内部的交通不便,且场地条件局促,导致交通拥挤。因此在规划时应择地设计利于人流聚散的广场或绿地,拓展街道内部空间,强化街道的使用功能,也能丰富街道天际线和立面。
3.步行与人性化设计原则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通工具,脱离了步行,街道就失去了真实的意义,失去了观赏城市和体验城市生活的场所。因此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突出快捷、安全的步行网络,提供合宜的空间尺度,配合必要的商业、文化、景观设施等,促进人流的汇聚,形成生机勃勃、生活气息浓郁、充满人气的街道。
同时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街道的识别性和认知度,通过街道指示系统、视觉形象识别和公共环境艺术等方法,提升街道环境品质,增强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深人们对街道特色的记忆和识别。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老街12米左右宽道路的规划设计最初不是为了现代汽车的通行之功能,其主要还是步行或其他的简单交通工具(如人力车)的使用场地,但在城市化进程和作为现代人主要交通工具――汽车的迅猛发展下,其街道的通行功能受到极大的制约,也由于汽车的通行,增加了步行人群的通行危险性。在历次骑楼老街的整治中,部分街道已经还原了初始的步行交通功能,如得胜沙路和中山路,特别是近两年修整规划完成的中山路步行街,建筑得到修缮,街道设置了文化和休憩设施,非常利于市民和游客的购物、赏景、休憩,街道整体形象得到了完善和强化。但骑楼最主要的也是最长的街道――博爱路,建筑立面在逐步修缮,其交通状况却难以得到改善,其作为连接着海府路和长堤路的交通纽带,维系着市区道路畅通的重要功能,使得城市管理者难以决策,但适度控制车流,维护步行通道的安全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4.文化与艺术设计原则
街道景观特征要强调地域文化性。只有与当地自然条件、文化氛围、风俗习惯相结合的艺术化设计,才能加强和突出其地域特征。
海口骑楼处于海南这个特定的地域环境中,
方面不可避免的深刻烙着海南本土的文化及习俗,另方面与自身建筑结合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了特有的骑楼文化。这些物质与意识相互融合的文化氛围,理应成为骑楼人文景观的主角。
一些历史的文化印迹还需挖掘,而一些留存至今仍极具生命力的民俗文化则要发扬光大。如骑楼的军坡节,骑楼街区得胜沙路的行符日为正月十九,冼夫人纪念馆的神像经过一番打扮,由人抬出挨家挨户去祈福,同时也有舞狮、钻“公祖”等其他的一些祭拜活动,气氛热烈,场面壮观,给游人和市民带来独特的视觉和精神审美感受,成为骑楼人文景观的亮点。又如骑楼街区的琼剧,骑楼街区曾是表演琼剧最为集中的地方;还有骑楼的饮食文化,那些隐藏在深巷中的味道,是骑楼居民的日食,对于游人来说却是珍馐。将这些地方文化引入街道空间内,把街道作为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场所,突出其景观个性。
另外可在街道或广场空地上设置雕像、壁画、艺术化设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铺装等,形成街道的地标性空间特征。骑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特定的生活符号,都可以成为这些景观载体的设计的灵感来源和设计元素,形成个性十足的特色文化景观。
5.积累与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
街道特别是新建街道的景观特征与空间氛围的形成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发展与积累。海口骑楼老街形成历史较长,在1858年,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到1875年海口海关设立,白沙门建港,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骑楼街区也开始兴起。1924年,基本形成了新华、博爱、新民、中山、得胜沙、解放路等主要骑楼街道,商业活动达到鼎盛时期。时至今日,百多年的沧海桑田,已然形成了足够独特的街道景观和空间氛围,但历史在发展,骑楼街区也不能固步自封,新兴的意识形态和潮流文化仍需在此驻足并留下印迹,区域特色仍在积累,因此在现时的骑楼景观规划时,不应只回头往顾,还应面向未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同时,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来自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群,对骑楼街道环境和景观的要求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街道景观规划设计需要首先提供一个诱导行为发生的场所,使用者通过使用,加深对设施和环境的认识,然后通过不断的积累,持续形成街道的区域特色。
6.可操作和管理便利设计原则
第一、效益综合原则,即在设计中要充分兼顾环境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环境效益指的是骑楼环境的优化,即形成宜居、宜游、宜商的整体环境;文化效益是在规划中凸显骑楼作为文化老街的形象,保留和发扬其文化特色;社会效益是指其良好的形象能够成为海口文化的一个象征,打造个城市名片;而经济效益则是实现街区商业以及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良性发展。在规划过程中要统筹安排、综合考虑,以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不可片面突出一方面的效益而去损害另一方面的效益。
第二、可操作性原则,即在老街规划中充分体现市场机制和经济规律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的影响,在充分做好街道经济形态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功能布局,提供景观元素的多样性和可能性,统筹广域和局域的联系,塑造街道空间特色,达到可续发展的效果。
第三、可控性原则,即将老街规划设计的功能布局、开发建设、规划管理等因素转化为可以控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提供较强的控制性、引导性规定,分期规划,循序渐进的对骑楼景观进行改造,避免一些不可逆转的硬伤。
7.保护与再利用设计原则
骑楼老街在一百多年历史沧桑变化中,积淀着海口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的智慧,当然也综合了地域的自然因子,是典型的历史景观。历史景观真实客观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蕴含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延续地域的历史文脉,创造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1964年的《威尼斯》及作为其附件的《佛罗伦萨》(1982年)明确提出:将古迹遗产真实的、完整的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各国对历史景观保护的原则各有侧重,但原真性原则是较为通行的做法,即历史景观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质、利用与作用、传统与技术、位置、工艺和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原真性的保护要克服“整旧如新”的修缮思想,在近几年对骑楼老街的修缮整治过程中,对骑楼建筑基本上是采用集中修缮,一劳永逸,“焕然一新”的手法,未能做到“修旧如旧”的感觉,不能不说是种遗憾些斑驳的墙体、沧桑的色彩等本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残破和寒酸并不是丑陋,它们的存在使得骑楼的历史风韵得以凝固下来,因此在修缮时如何保留原真性是值得研究的。
而历史景观再利用是一种科学发展观的态度,骑楼老街无论是其建筑本体功能发生变化,还是在其基础上适度增加新的景观元素,都是时展的必然性。让建筑和街道得以持续发展,发挥它的功能,是骑楼老街生命力的延续,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也是种保护。
结语
在骑楼景观规划中,做好老街的研究、保护、展示、利用工作,有利于完整梳理该区域文化演进发展脉络,有利于整合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发挥文化遗产在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城市街道景观建设概况
城市街道景观具有观赏性和服务,有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深刻的印象。所谓城市街道景观就是道路两旁提供观赏和服务的设施,但并不是每个城市的街道景观都相似,每个城市都要建设出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街道景观,它在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前提下,还得体现出城市的文化色彩,并且美观大方。
2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存在的不足
2.1历史文化的应用与地域文化无关
目前,在很多街道景观建设中,人们都喜欢运用历史文化对其进行建设,设计师更是积极地了解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其应用到街道景观建设中。但是,问题就产生于此。街道景观建设主要体现的是这个城市的形象,搬用别的城市历史文化则显得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格格不入。有的的确应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却只应用了形式,不求甚解,表达不出一个城市的内涵。
2.2忽视了时代文化精神
在应用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当代的文化。作为现代的城市街道景观,首先它是应用于当代人的,理应满足当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这就要求街道景观建设在体现历史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应该体现时代文化精神。如今,一些设计会为了追求历史感,忽视了时代文化精神,这样的景观不便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使用与欣赏。
2.3街道垃圾影响美观
如今,街道两侧每隔一段距离都设有垃圾箱或垃圾点,就是为了保持街道地面的整洁,干净的街道才会让人赏心悦目。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自觉,随手就把垃圾扔在路边,有的人在街边摆小吃摊、烧烤等,吃剩下的残羹和垃圾就随手堆在路边或树坑里,加重清洁人员的负担。所以,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街道景观建设出一份力。
2.4生态环境、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城市失去特色、环境恶劣
改革开放30年来,很多地区由农村变为城市,为了加快发展的脚步,很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古建筑群就这样的被摧毁,更有甚者为了采矿,好好的山地被炸的支离破碎,泥石流、洪水成灾。新建的楼群景观相似,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汽车尾气使空气质量变低,蓝天也失去了色彩。这些都是生态环境被破坏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在发展的同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分析
2.1发扬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然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如果每个城市的街道景观都能体现出自己的地域文化色彩,每个城市的布局都不一样,各有特色,就不会出现城市景观建设雷同的现象,同时每个地区的文化色彩都能够得到传承。但是,发扬地域文化不能只是形式的展现,其文化精髓也要体现出来,
2.2增加时代文化精神
时代文化就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加时代文化特色,比如,路灯、垃圾箱、健身器材、观赏灯等设施,都是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设立的,这些设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可以缓解社会压力,方便人们的夜间出行等,这些都是时代文化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3提高人文素质,加强城市绿化
(1)街道景观的建设与人文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等,这些都能提高街道景观建设的质量。(2)加强街道的绿化建设。绿色是一个城市最健康的颜色,炎热的夏天,路边的大树可以乘凉,人们走在街上就能闻到花香,所以,街道景观建设中,绿化设施必不可少。
2.4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城市地域建筑天际线青瓦白墙
保护和继承
一、设计背景
柳州是具有独特山水景观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柳宗元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徐霞客“是山透腹环转,中空外达,八面玲珑,即桂林诸洞所不多见也”等诗词就是柳州的写照。明清时,称为“龙城之胜”的柳州八景已见于史籍记载,而城乡壮、瑶、苗居民流行节日赛歌竞舞,或男女成群的对歌盛会,展示了富于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景观。
柳州市的城市特色定位为山水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着力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景观山水的生态保护,塑造柳州新形象,是提高柳州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的重要举措。
城市山水环境独特,城市形象需要得到展现。
城市街道建设的新需求,能让柳州各条街道有属于各自的文化底蕴。
二、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控制范围北起雅儒路柳报花苑,南至雅儒路天江一都,总长约0.7公里。
本次设计对象为沿线两侧临街建筑,主要对其进行立面整治。
三、设计对象综合评价
1.交通条件评价
雅儒路是城市与北部区域联系段的公路,雅儒路是进入城市核心区的城市次干道。现状雅儒路还承担着北部交通与中心城区联系的重要交通功能,同时两侧居住、餐饮等功能区的交通需求也由该道路承担。
进入新的城市建设周期,作为进入城市主要通道,雅儒路承担的不仅是基本的交通功能,同时还必须承担必要的城市特色景观展示功能。
2.人文、景观条件评价
人文资源:黄村延伸文化,市民密集宜居住宅地区、街道餐饮文化
景观资源:柳江河畔
3.人文及民俗资源评价
柳州拥有深厚的山水文化、奇石文化、饮食文化、山歌文化,人文及民俗资源丰富、独特,吸引力强,但各项资源之间缺乏联系整合的物质载体,尚未形成整体优势。如何通过城市建设,加强综合效益,将城市道路两侧原有建筑物改造成为有文化传承、文化底蕴及有特色的建筑群带是本次设计考虑的重点。
4. 街道、建筑立面景观质量评价
①街道
A、 建筑体量互不相关,参差不齐,街区形象缺乏统一风貌及有序协调的轮廓线。
B、 街道节点处的建筑与节点氛围协调不够。
C、 建筑色彩纷杂,缺乏统一色调协调,显得杂乱无序,无法体现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及特色街道的特点。
D、 沿线建筑群体天际轮廓线较丰富,但缺乏韵律感。
②建筑
目前设计区沿线建筑景观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A、设计区建筑功能性质混杂,公建及市政建筑;另外还有大量居住建筑,包括新建的香江天地园等,以及大量陈旧居住建筑。
住宅用地中住宅建筑构成形式较多,有纯住宅,底层商业、上层住宅,个别建筑为底层架空、上层住宅。商业用地布局与形象均较为杂乱;大部分的商业是底层商业的形式;
由于设计区内建筑存在功能性质的复杂性,决定了沿线建筑种类变化过多,又非成组成团布置,缺乏连续感和韵律感。
B、建筑单体屋顶造型多为平顶,缺乏建筑轮廓线的变化,
C、建筑造型多为“方盒子”,体量缺乏变化,屋顶、檐口、阳台、窗套等细部未做统一化处理,未体现柳州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风格与历史积淀。
D、建筑色彩纷杂,缺乏统一色调协调,显得杂乱无序,无法体现山水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特点。
E、建筑质量差异,立面风格色彩杂乱与不协调。建筑立面新旧程度不统一。
F、底商部分商业氛围差异较大,整合不够,连续性差。
G、老建筑与新建筑之间衔接过渡生硬,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街道沿线的连续性差。
H、建筑脏破。立面材料破损较为严重,窗框以及玻璃等由于建筑的空置而失修破损严重,破坏视觉景观。
I、陈旧私人厂房、制作坊立面影响街道景观。
③ 建筑附着物
A、建筑外挂物如空调、雨篷等随意搭设破坏建筑形象。
B、 除部分门招有统一规格、颜色外,必须对现有广告牌进行整治。
C、 牌匾、招牌多以文字为主,而寓意性、形象性、标志性的不多,总体档次不高,且各式牌匾、招牌排列不整,有些牌匾尺度过大,对建筑物遮挡严重;
D、 色彩缺少协调,部分居民楼的阳台和窗户任意的加装无统一设计的防盗窗网,衣物随意悬挂。
E、沿街道路高空城市电缆杂乱无章,私接电线凌乱。
四、定位、目标、原则
1.定位
扣紧柳州市山水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特色定位,将柳州市山水文化、多民族地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融入沿线建筑景观建设中,展示与弘扬地域民俗文化,将设计区打造为体现柳州市城市风貌、山水格局、地域历史文化的城市街道风貌展示区。
2.目标
充分挖掘现有街道建筑及街道文化资源潜力,结合城市景观塑造及旅游发展战略,建设环境优美、富于柳州山水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街道景观带,以提升城市环境空间品质、增强区域吸引力、弘扬地方文化传统、示范城市街道建设。
3.原则
①整体协调原则:将设计区纳入整个城市建筑景观体系中考虑,使设计区不仅与城市格局相容共生,而且达到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效果。
②地域特色原则:以浓墨重彩渲染城市鲜明的山水特色和悠久的文化,把握立面设计各要素,突出山水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
③优化城市天际轮廓原则:对设计区沿线的天际线进行优化与重塑。
④分期建设原则:立足于柳州社会、经济基础,结合城市建设部署与现状条件,分期建设、逐步改造,增强设计实施的可操作性。
五、整治措施
1.整体整治措施
① 建筑功能整治
存在问题:设计区建筑功能性质混杂,沿线建筑种类变化过多,缺乏连续感。
整改措施:通过建筑功能置换,使局部区域内的建筑功能相协调,塑造统一的细部特征;沿街建筑底层统一作为商业使用,强调人行街道界面连续感的形成。
② 建筑风格整治
存在问题:现状建筑未体现柳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
整改措施:
建筑强调城市景观风貌所有组成元素的地域化处理。包括从区域到细部的建构都必须以柳州地方现状、特色为基础,从建筑设计、街道设施、绿化种植到城市整体景观轮廓的控制等等,要以柳州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特色和多民族聚居等特色为基础。应突出地域传统建筑风格
立面构思来源:地域建筑(民居)――民居是地域文化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柳州属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汉、壮、侗、苗、瑶、仫佬等近48个民族,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少数民族民居是立面设计构思的重要来源。
屋顶形式应以坡屋顶为主,注重装饰屋脊、檐口的处理。门窗框等立面细部多以仿木结构线条装饰
整体色调讲求古朴,以青瓦白墙为主色调,局部辅以红色、金色等重色装饰。
③天际线整治
街道天际轮廓线作为城市总体形象的体现,对于整个城市建筑景观有着先导性的作用。重视天际线的塑造,应强调天际线作为城市特色的构成元素,创造与众不同的城市天际线景观,形成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使人们具有家园归属感与认同感。
同时应从人类视觉美学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人对外界节奏、层次、对比等多种变化的感知程度特性,从技术角度进行调整,从而做出合理的设计。
整改措施
通过减层和局部升高,使建筑天际轮廓线呈现韵律感的变化,使建筑天际轮廓线高低错落有致;
对重点区域特色景观着重处理,形成视觉焦点。
2. 区段与节点
① 设计原则
强调街道与现实建筑景观融合,突出节点空间、对景及绿地系
织,通畅视线走廊,开阔景观视线;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绿地结合起来,形成与市民活动紧密联系的绿色网络,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强调地域特征,展示柳州当地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布置景观空间,在景观细部的处理上充分考虑人的尺度;
② 整改措施
以保护和继承原有城市风貌为主要设计方向,理清城市脉络和肌理关系。设计将该街区定位为城市历史展示带及体现与自然风景区相协调的风景区协调带。
3. 建筑单体
建筑单体主要分住宅建筑、多层公建两种类型进行处理。
① 住宅建筑
根据建筑立面构成原则,住宅建筑立面改造主要做三段式处理,分为建筑屋顶、建筑中段、建筑裙房三部分。
A.建筑屋顶
现状建筑屋顶多为平顶,根据柳州市山水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特色的定位,立面改造中屋顶基本以坡顶为主。
采用的屋顶形式主要有四坡顶、两坡顶和小坡顶三种。具体的采用主要根据建筑的区位、建筑的高度确定,其别考虑与周边山体的关系。如以山体观景视线分析为准,主要视野范围内的建筑屋顶采用四坡顶、两坡顶全覆盖形式为主,创造良好的城市第五立面景观;山体主要视野范围以外的建筑可采用局部小坡顶的做法,一可创造良好的天际线变化,二可节省改造投资。
建筑屋顶采用青瓦材质,更好地与城市环境协调。
B.建筑中段
建筑中段的处理主要包括墙身颜色、墙身线条、窗户细部、阳台细部等部位。
建筑墙身颜色主要以白色为主,辅以分层仿木线条装饰,塑造统一典雅的气氛。窗户与阳台的处理则采取民居建筑的符号,如花窗等,统一中富含变化。
C.建筑裙房
建筑裙房主要考虑底层连续商业气氛的强调,统一以小坡顶、小檐口装饰,辅之装饰性构件,创造连续变化的商业空间氛围。
② 多层公建
多层公建立面改造的手法基本与住宅建筑相同,同样采取三段式构图手法处理。主要区别在于屋顶形式的变化,公建屋顶除可采取四坡顶、两坡顶和小坡顶以外,增加锥顶等形式,主要根据立面空间区位分布确定形式的选择,以创造丰富多变的天际线景观。
4. 广告与标识
①建筑裙房广告大小、色彩、尺度、位置力求统一协调,高度不应超过窗间墙的距离。
②建筑墙身广告不宜遮挡建筑的采光和通风,尺度应尽量与整体建筑相协调,高度也不应超过窗间墙的距离。
③建筑顶部广告应与建筑相匹配,注意其尺度与该建筑整体的协调关系,不应破坏建筑的立面效果。
④新建建筑的广告与标识,其大小、色彩、尺度、位置必须经设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确定。
5.灯饰
①对大型建筑、重点建筑、景观突出的建筑应强调其灯饰效果,采用轮廓线照明、局部照明等方式,加强夜间视觉美感,为柳州的夜景增添一份新姿。
②街道空间小品及绿化的灯饰也应重点处理,采用柔和、协调的点状光源统一装饰,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1、建筑改造设计的定位
从街区的传统特点和现状来看,传统街区的功能复杂,而且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与现代文明和城市生活存在一定的冲突。对传统街区的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复杂的课题,包括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和较新单体建筑的改造、对街道空间环境的整治和对群体建筑的空间形态和建筑风格的保护更新等。其中建筑的风貌是建筑传统特征最直观的体现,建筑的风貌最先给人产生深刻印象。沿街建筑风格的统一是建筑风貌统一、体现街道整体性的重要阶段。
1.1 屋顶改造设计的定位。建筑屋顶的形式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轮廓线,建筑的轮廓线是街道空间中最富变化、最为自然的要素,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街道空间的比例感受。特别是在传统街区的沿街建筑改造中,建筑轮廓线是设计过程中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坡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塑造城市特色面貌的主要内容之一。坡屋顶设计是形成城市天际线的一种手段。建筑屋顶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改造后建筑特色的体现,所以将屋顶改造设计定位于有关坡屋顶的改造设计。主要是传统居住区的“平改坡”的改造,应从形式的选择、色彩材料的统一、坡度的控制等方面来分析。
1.2 立面改造设计的定位。沿街建筑中,建筑屋顶是街道空间的顶界面,而建筑立面可以说是街道空间的竖向界面,是街道风貌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在对街道的改造设计中,沿街建筑的立面改造设计是沿街建筑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沿街建筑立面是街道的最直观的展示,也最直观体现建筑的风貌。建筑立面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里讨论的是传统街区沿街建筑的立面改造设计,所以主要从对街道空间的和对建筑风貌地域性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入手,对应的从建筑高度控制、色彩材料统一和细部特征处理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2、沿街建筑改造设计的内容
传统街区在长期渐进式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中国传统的建筑空间布局,尺度宜人,建筑围合出街道空间,沿街建筑与街道空间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其生存能力就像人依靠人性一样,依靠于周围的建筑。完整的街道是协调的空间。街道正是由于沿着它有建筑物才成其为街道。
2.1 屋顶改造设计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各个城市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除了对建筑需求量的增加,人们对建筑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老式的平板建筑都成为建筑改造的对象。在传统街道的沿街面改造中,坡屋顶的设计也是屋顶改造设计的主要内容。这里主要从影响建筑风貌特征的几点因素,包括坡屋顶的形式,坡屋顶的坡度和坡屋顶的色彩材料等入手分析。坡屋顶有多种形式,改造过程中对屋顶形式的选择要针对性地以体现地域特色为出发点;坡屋顶的坡度控制是设计过程中重要的技术指标,它决定着屋顶的平缓高低,影响整个视觉效果;屋顶的色彩主要由屋面材料所决定,改造设计屋面材料的选择要以体现色彩统一为主要准则。
2.2 立面改造设计的内容。建筑立面作为街道的竖向界面之一,是影响街道空间效果最主要的因素。这里对沿街建筑立面改造主要讨论建筑的整体改造,在传统风格的改造定位下,沿街建筑的整体风貌控制是改造的重点,在改造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沿街建筑的高度与风格问题。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直接影响到街道空间的剖面效果,而适合的高宽比是创造宜人空间的关键。建筑的风格则影响到街道空间的性格和氛围,统一的风格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区域感和整体感,反之,杂乱的建筑风格则使街道失于零散。在建筑的立面要素中,色彩和材质同样具有统一风格的功能,在统一的色彩和材质下,不同的造型要素能够取得良好的协调效果。立面的细部特征的推敲,是体现建筑风貌地域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些构成要素都是在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内容。
3、旧建筑改造设计方案总结
2.德化街街道环境小品造型设计
(1)德化街信号灯造型设计。德化街的信号灯设计,要依据街道现在及未来风格特点,并结合灯的实用功能进行设计。交通信号灯在设计过程中,以飘带作为灵感的来源并以此为原型提取元素,将原本铁质笔直的灯柱进行流线型重新设计,摆脱原有的冰冷、呆滞的形象,而赋予其曲线的飘逸之美,这样就可以通过材质与线条的强烈反差营造出一种飘逸洒脱、活力奔放的现代美,而这种设计同时又具有现代特色和科技感的造型美。(2)德化街的配景类街道环境小品造型设计。配景类街道环境小品的设计主要是借助花箱来重新造型,设计以花箱为主体,采用环境小品设计中异类组合的方法,可以将花箱与休息长椅组合,在考虑行人舒适休息的同时,又能满足其对于美好环境的需求,充分考虑了以人为本的理念。(3)德化街服务类街道环境小品造型设计。该类设计主要是以路灯和自行车档为主要设计对象,采用环境小品设计中人工模仿的方法,使小品风格与街道现代时尚的环境相一致。特别地,造型与取材要自习分析并模仿周围建筑结构的风格,从而提取设计元素,保持整个街道空间风格的整齐统一,从而更好的与城市精神风貌产生共鸣。(4)德化街卫生类街道环境小品造型设计。该类设计主要是以垃圾桶作为主要造型对象,采用环境小品设计中的定向设计法,将垃圾桶的形象具体化、定向化,从而体现出垃圾桶的形态意义与使用价值。垃圾桶除了标注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投放,还可以设计危险废弃物等的投放口,使的垃圾分类在更加明确性、便捷性的同时,保证了环保行动的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达的标志。一方面,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作为转移农业人口重要场地的小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使市民对小城市建设由满足单一的功能需求,转向以提高城镇建筑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这个根本目标,强烈要求具备较高文化品位、较深文化内涵、兼有多种功能的城市环境与之相适应。城市建设的着眼点也相继转移到城市环境控制、城市形象设计、城市景观规划等崭新课题上来。随着《河北省建设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无疑更促使小城市街景规划设计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的确,街道景观是小城市的街景现状,令人感到其应有的城市和亲切尺度消失在对大城市的刻意模仿中,导致小城市街景不如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小城市规划建设中,缺乏对城市设计的深入领会与贯彻,而景观规划设计又恰恰是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街道景观与建筑群体设计
在形成街道景观的诸要素中,建筑是主要因素,是反应街景效果的主要内容。目睹大城市的景色,人们心目中自然而然形成城市建筑的物征标识---巍然屹立的摩天大楼,甚至不经建筑专家的精心雕琢,建筑自身的体量就形成了其丰富的体型。是否小城市也要效仿这种大体量建筑特色?显然,小城市的建设规划决定其建筑多为低层,不可能形成高楼林立。这就需要适合自己特色的设计方法。建筑设计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不仅有它自身形式美的规律,而且受客观环境条件制约很大。笔者认为,小城市建筑设计不能象大城市那样大手法,而应立足现实,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建筑自身形式美的规律,体现地方特色。如本县建材街建筑设计就存在三方面不利因素:第一,街道地域平坦,建筑缺少自然地形和自然景观的烘托,难以形成起伏跌宕的建筑轮廓;第二,街道两侧建筑除几个转角楼外,均为低层商住楼,投资者多为个体工商户,经济力量薄弱又给建筑的高层次、高品位带来难度;第三受原有建筑拆迁的影响,个体户的占地规模为进深8—10米,寸土如金,严格按照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形成进退,会影响其门店使用。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为设计出实用美观的建筑作品,我们遵循了以下四点:(一)首先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任何建筑,建必须有用,即必须具有预期的使用价值,达到其功能要求。因不同功能要求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内部空间组合特点。建筑的外形设计应正确表现这些建筑类型的特征,并采用适当的建筑艺术处理方法来强调其个性,使其鲜明突出,有效的区别于其他建筑。使用功能不当的建筑是缺乏建设价值的。鉴于此,建材街低层商住楼的设计,底层在保证门店功能的前提下,设置了大片玻璃面的陈列橱窗和大量人流的明显出入口,来显示商业建筑形象的立面特征。(二)反应结构施工技术特点。建筑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必须运用大量建材并通过一定的结构施工技术完成。而建筑结构体系是构成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重要条件之一。不用的结构体系,会产生不同的建筑外形与风格。建材街商住楼,由于底层门店的开敞性与上层住宅的私密性截然相反,因此对其各自合理的结构要求也就不同。我们采用了混凝土框架结构后,既保证了底层门店形成灵活开启的立面门窗和灵活分隔的店面大空间,方便出租与使用,又满足了上层住宅的合理分隔以便衣食住。(三)适应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房屋建筑投资很大,在建筑外形设计中,必须正确处理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等方面的关系,严格按国家规定的建筑标准及相应的经济指标,防止片面强调其艺术性忽略建筑设计的经济性。应在合理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用较小的投资建造简洁、明朗、朴素大方的建筑物。同时在外装修上没有采用价格昂贵的大理石类贴面,而是在临街面采用建房者能接受的一般贴面砖,背立面采用清水墙或涂料,同样不失美观效果。(四)符合建筑美学原则。建筑美学原则即建筑构图基本规律,包括统一、均衡、稳定、对比、韵律、比例尺度等。它既是指导建筑外形设计的原则,又是检验建筑外形美与否的标准。实际设计中,建筑构图的基本规律常体现在片面追求进退错落,以求千变万化,但忽略了进退须有序,错落须有秩,变化须统一。对于建材街的建筑我们注重了以下几方面景观设计:首先利用整条街道三个交叉路口的自然分割,分段体现建筑效果,各有自己的建筑符号与风格。第二每段中间为2-3层建筑,两端为多层综合楼,形成对称与错落。第三用女儿墙合理的尺度变化形成屋顶有节奏的起伏;临街面采用适用、经济、美观的带型窗与实体墙柱形成虚实对比,丰富立面效果。第四建筑色彩的合理搭配。建筑色彩对建筑的最终效果影响极大。为突出商业气氛的浓厚外墙色彩的搭配,我们采用以浅色调为基准,门柱檐口点缀红色来强调色彩效果。通过以上处理,整个街道建筑景观新颖独特,充满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可谓是平山县第一景观优美的街道。
二、不容忽视的景观内容---环境小品及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