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方法和途径

德育方法和途径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德育方法和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德育方法和途径

篇1

一、抓住课堂教学,设计切实有效的德育教学目标,用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陶冶学生的心灵。

任何一个健康的学校教育都应是德育、智育、美育并行不悖的教育,而语文教学更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形象性,使德育同智育、美育高度地融为一体,智育通过对知识的传授达到“真”,德育通过“理”的阐述达到“善”,而美育通过“情”的感染达到“美”。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先从书面语言感知认识,也就是说通过对课文的揣摩、感悟获得对作品所描绘的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再由对其中意义的阐释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获得善恶是非的道德评价,最后升华为弃恶扬善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道德感化的极致,同时也是文字审美过程的极致,这就构成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全过程。不难看出,在这一过程中,对语言材料深层次的阐释理解是关键的中间环节。如果在教学中只传授给学生字、词、句、段,只是适应高考应试所需的知识点,不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情理的感染,学生很难理解语文教材中关于德育教育的内涵,得不到美感和深化教育的目的,也因此会对课文内容失去信心,进而导致对语文课的厌倦。所以,若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的人文价值,势必就会削弱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功能,使语文教学步入误区,与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相背离。

高中语文课本近年来改动较大,进行了大面积改革:删去以往陈旧、乏味的老课文,扩大了许多具有生命力的新课文,范围非常广,有马列主义经典作品、美文、小品文、散文、戏剧、小说,内容均反映了古今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刚正廉洁的高尚情操或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其思想意义是较为明显的,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对于文化遗产中一些既含进步性又打上封建烙印的典籍,如儒家的民本、博爱、成仁等思想,在大德育教育中,既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进步性,又要让他们掌握其局限性,吸收精华,剔除糟粕。我们应让学生看到《庄暴见孟子》中的“与民同乐”的王道主张,让学生了解古代思想家“爱民”、“民为本”的治国主张与我们现在所主张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区别。同时也有古代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完美性作品,可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精髓。

教师不仅要正确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优劣高下,还要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就是鉴别,比较就是评价,可让学生学习众多的优秀文化名人,像屈原、李白、杜甫、范仲淹、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宗旨要领,这些都能起到活跃学生思想,提高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的作用。

二、抓住作文教学,输灌德育教育素材,抵制各种各种不良思想的侵扰。

学生升入高中以后,由于阅读面的扩大,各种社会思潮像流水一样向单纯而缺乏准备的他们袭来,让经受不住考验的学生摸不着头脑,进而误入歧途,理想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习懈怠。而作文正是学生思想的窗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作文中捕捉学生思想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抵制各种不良的思想倾向。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作文“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需要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人为地把德育(即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与之割裂,片面地追求学生较高的写作技巧,而应树立大语文观、大德育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的目的,注重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使之成为有作为的人。

三、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及高尚情操教育。

语文第二课堂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广阔天地,而且是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实现自我教育的广阔天地,而学生由接受教育进而“自我教育”,无疑是教育过程的一大飞跃,其效果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第二课堂的形式主要有:

篇2

大教育家孔子在《大学》中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个“德”就是要求人们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品质。要养成这些优良的品质,孔子进一步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好了身,就是做好了人,做好了人,才能做好学问。现代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围绕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教育这一核心目标展开。特别是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善与恶的分界线上,倘若此阶段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将是一辈子做人做学问的“小儿麻痹症”。

但是,也有一些有良心的中小学教师,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以身作则,不断地用自己的良好品质来最大限度地使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受到启迪,以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硬、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他们的做法虽然风格不同,灵活多样,但概括起来不外有以下几点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举措:

一、身正为范,以身作则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最早提出“以身作则”这条教育原则。他特别注重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德育左右,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最简明、最容易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得多”。

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要有自己的道德魅力,要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在于教师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教师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身教是无声的教育,它完全用示范作用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说服力。它能起到言教所起不到的作用,起到言教所起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的眼睛就是教师检查自己言行的镜子。教师要求学生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好,我们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好,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们成长之路上的灯塔,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的人格和言论感化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明辨美丑善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二、立足班会,正面引导

班会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德育工作开展得好的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始终把班会作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主战场,精心准备班会上的教育材料。他们准备的材料不是一些大而空的硬道理,而是一些具体的、可感的学生容易接受的东西。准备的材料中有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有学生熟知的身边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学校或班级中的一些正反案例等等。靠这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服、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去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向先进学习。并且多鼓励、多引导,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节课的班会开得有声有色。节节如此、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良好品质越来越巩固。学生良好品质渐渐形成了,他们除了学习还能干什么呢?在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有些教师往往本末倒置。他们在平时上课中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无休无止的批u,但是在班会上却不厌其烦的讲课。因此,虽然看上去他对学生各方面抓的很紧,但所起的作用却是事倍功半。所以,他总是将错误全部推到学生身上,说自己如何费尽心机,而学生就是不争气。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

三、持之以恒,点滴渗透

如果班会是一个“面”,那么平时的言传身教则是“点”。因为中小学教师是除了家长之外的第二任老师,所以有些高明的教师很注重“身教重于言教”这个法宝。他们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事事做出榜样,言行一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每个成功教师的经验证明,也只有这样,老师在学生心中才有威信和感召力,教师讲的道理学生自然也会欣然接受。试想一想,一个言而无信的教师,尽管口若悬河,但他讲的道理有哪个学生去接受呢?

例如,山东师大附中有位叫王燕的老师,她靠与学生的“交流本”,通过言传身教,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体系。也正因如此,一位在她班上愤世嫉俗的女孩子摆脱了对社会的不满,拥有了一片明亮的天空。女孩从苦闷中自拔后,为王燕老师写了这样的诗句:

如果一个人

必须选择要在感情与责任两者择一的话

我将选择您

因为我相信您的指引

您的心

可见,我们的教育者,多么需要用自己一致的言行,以身作则的表率去触及学生的灵魂,唤醒和鼓舞他们的道德自觉,从而焕发出他们身上良好道德品质的闪光,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四、尊重学生,平等和谐

“尊重学生,平等和谐”的原则是连接师生关系的一条友谊桥梁。牵好这条线是中小学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许多学校中,由于不良的传统教育的根扎得特别深,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学生是从,根本没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无形中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而这种隔阂恰恰是造成学生说假话,做坏事的根源,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但是有些教师却不是这样的。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对学生都没有居高临下,以“老子天下第一”的态度,强词夺理地训斥学生,令学生望而生畏。而是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循循善诱。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也是情通理顺地批评指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翻天腹地的改革,学校教育已经告别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平等和谐的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不可逆背的教育趋势,平等和谐的教师教育出的学生也是平等和谐的。正所谓古人说的“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可以想象,一个靠骂人,打人的教师,教出的学生会是一个有什么样品质的学生了。

五、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中小学生由于接受知识,道理的视野还很狭小。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时候,一定视其学生听懂多少,就讲多少,不要用倾盆大雨式的说教。应本着留有余地,以观再教的原则。同时,学生有了错误,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让学生有改正错误的时间、机会。

这种方式,最适用于那些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比如,有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班上是一个打架、逃学、抽烟、上网、早恋的“问题少年”。有一次他在班上与数学教师发生了激烈冲突,带语文的班主任去调解时,他居然一把将班主任推得老远,并冲出校门。晚上,班主任老师亲自登门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感动了这个“捣蛋大王”。他流下了伤心的泪,并承诺今后一定好好学习。后来这个学生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初中。

试想,如果当时这位班主任向着数学老师,给这个学生不留改正错误的余地,这名学生的学习历程会从他跑出校门的那一刻画上句号了吧。

总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德育教育并不是空洞的大口号,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大理论,更不是那些名人伟人们想出的大教条。德育教育其实是非常实在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于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只是有些教师善于以身作则贯穿,一些教师熟视无睹弃之而已。由此可见,每位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以身作则确实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切莫等闲视之。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德育教育途径方法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的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生产劳动、课外活动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班主任肩负着一个班的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重任。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优劣,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教风、学风乃至良好的校风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班级的好坏,关系着学校工作的成败,关系着合格人才的培养。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得力助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引路人,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对象是全班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不同,身心发展不同,思想行为不同,这就要求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综合自己的班主任经历,我认为农村初中实施德育教育可以重点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利用好每周一次的常规班会课和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课实施德育教育

1.1很多班主任老师都会觉得,每个星期都要开一次班会课,开得多了,好象翻来覆去都是一些常规的教育,老生常谈没有新意

因此每周的班会课之前,大部分班主任都会凑在一起,看看本周有什么要通知的重要事情,有什么该要交代的问题,其实不然,班主任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注重总结和反思,提炼和积累,善于发现那些隐性的、潜在的问题。学生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在一些具体场景中,常会有突况发生,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时,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策略。青少年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同时,也十分地多变。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也有很多。教师不是圣人,也不一定能够洞悉一切,计划没有变化快,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就更加显得重要了。因此,常规班会决不能仅限于“常规”二字,只有这样,即使是一节普通平常的常规班会,也会因班主任的用心构思而新意百出,从而更好地达到班级德育教育的目的。

1.2主题班会课都是在开学的德育工作计划中就已经明确列出来了的

一般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照计划实行(如班级目标或实际情况发生改变主题班会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因此,主题班会有着很明确的德育目标,班主任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班会,借助一定的主题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2.结合所任教的科目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的时机是无时不在的,一个好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但教育时机不是随时想有就有的,想捕捉就能捕捉到的。因此,一个好老师还要善于创造教育时机。班主任身负德育工作的重任,如何在一个班级中培养一种具有完善人格的氛围,是否可以不断创造、设计一个又一个情境,使德育能在实际操作中实行,是这一重任的核心。因此,我在担任的科目教学中,只要有教育的契机,我都不会放过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毅力、品德等方面的教育,这样的效果往往比直截了当地教育要好得多。

3.及时与家长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尽管现在农村的家庭教育水平良莠不齐,还跟不上现代德育教育的步伐,但还是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取得家长的配合是我们开展好班级工作尤其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4.协调科任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班级德育教育工作

科任教师担任班上的教学任务,由于不直接担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所以有时候跟学生走得更近些,有时候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不顺畅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有人来配合,这时候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科任教师了。协调好科任教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02年我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另一位女老师担任我班的数学教学,记得当时班上要是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俩总是一人唱红脸,一人唱黑脸,配合巧妙,化解了不少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使班级德育教育高效地开展作为班主任而言,在班级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除了途径,还要讲究方法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不同的班主任,所用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下面就我的体会谈几点:

4.1爱心先行,尊重学生

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是人的健康、人的生命,然后才能顾及其他,因此在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无论在任何时候,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班主任都必须要先用“爱”去度量自己的举措,充分尊重学生,从是否有助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出发去思考、确定,而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因小失大。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因此班主任要“动之于情,晓之于理”,使自己的德育教育充满人情味。

4.2宽容以待,做学生知己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初中学生正处于比较特殊的时期,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出现问题反而是不正常的了,所以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 ,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马朝文同学属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问题学生,我允许他出错,但前提是不能天天犯同样的错,在我的宽容下,小马的小错不断得到改正,现在已经成为班上学习积极、品德较为完善的学生了。

4.3因生而异,捕捉时机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生而异,正确引导。我班陈霞同学,母亲早就离家出走,父亲不务正业,姐妹三人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极度贫困,缺乏家庭的温暖,没有应有的爱。使该生孤僻、自卑,针对她的实际情况,我常常关心她的生活,找机会与她交流,让她帮办公室打扫卫生,解决基本的生活费用。也因此搭建了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

4.4严于律己,德高为范

初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老师说什么都听,认为老师说的是对的,至于老师怎么做,则不太懂得关注。初中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在班级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一定要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这样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更具有说服力。

4.5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班级德育教育中,贴近学生身边发生的事,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所学知识,做到大小、远近、知行的统一。例如,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要先从爱护自家的一草一木、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做起;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首先要教育他爱自己、爱家、爱班级、爱学校,最后才能上升为爱国,使学生的思想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得以升华。我校的卫生打扫很勤,可保结工作却总是不尽人意,很让领导恼火。为了维护好环境卫生,我要求学生,不管其他班的同学怎么做,我们班的人不许在任何场合乱丢垃圾,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暂时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方便时再放到垃圾桶里去,通过这样的要求,我们班基本上杜绝了乱丢垃圾的现象,这个做法被学校表扬了之后,其他班级也实行了这项不成文的政策,收效很好。因此可见,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同样可以显示出德育教育的魅力。

篇4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后背力量。这一任务,便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工作,除抓好教学工作外,还必须认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么,根据德育的任务和职业学校的特点,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开展这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德育工作的途径,是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有以下几种:

1、通过教学工作,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为职业学校的全部工作是坚持以教学为主,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教学所占的时间也最多。同时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各类学校中,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是统一的,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的教材内容都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通过教学工作可以使学生明白道理,提高认识,从而使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建立在政治和道德知识的科学基础之上。所以,职业学校要通过各种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

2、通过班主任,寓德育于班主任工作之中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实训以及集体活动的组织,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在班级中进行的。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使其所领导的班级成为一个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向上、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的坚强集体。同时,班主任要全面关怀每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体质的增强,从而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

3、通过学生组织,寓德育于各种组织活动的工作之中

学生自己的组织主要是共青团和学生会。学生的许多集体生活和活动,是通过共青团和学生会的组织进行的。所以,这些组织的活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只有通过学生中的各项组织的工作,并且得到他们的拥护、支持和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4、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是十七、十八岁左右的青年人,正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思想敏锐、热情洋溢、勤于思考、不盲从,喜欢参加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学校应该针对他们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富有教育意义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他们在参加活动中,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热爱专业、受到教育,把他们旺盛的经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

5、通过实训,寓德育于实训之中

人们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参加实训,把实训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在实训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体验工厂的劳动生活和环境,懂得劳动创造价值的真理。

6、通过良好的校风、班风和作风,寓德育于良好的风气之中

培养良好的校风、班风和作风,是依靠集体力量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校风问题是职业学校极为重要的问题。一所学校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校风,从校容、校貌整洁幽静,到学生刻苦读书、尊师爱生、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等等。一个班级也要有一个良好的班风,从领导、教师、职工,到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好的作风,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狠抓校风、班风的建设,把德育寓于良好的风气之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二、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方法

德育工作的方法,是指完成任务的手段。德育的任务和途径确定之后,就要根据德育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根据德育任务的要求和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职业学校在德育工作应有以下几种方法:

1、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说服教育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循序善诱、启发自觉、以理服人、进行全面教育,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它不是照本宣科那些干瘪无味,杂乱无章的讯条,而是采用讲述、讲解、谈话、讨论、阅读、参观、访问、调查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说服的内容,从中受到教育。

2、寓情于理,情理交融

现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往往有一种隔膜,有的甚至有对立情绪。情通理顺方能奏效,温暖、信任、关心、尊重,往往能给学生以向上的巨大力量。即使对后进生,也不要采取排斥的态度,在思想上不排斥他们,在情感上不厌弃他们,在态度上不粗暴,而要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耐心细致的教育他们。

3、榜样熏陶,形象感染

榜样就是以运用模范和典型的思想行为,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的一种方法。以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完美鲜明的形象,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深刻而强烈地影响,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

4、掌握脉搏,因势利导

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老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掌握他们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脉搏,从实际出发进行疏导。

5、区别对象,注意差异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除具有其相同的特点外,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兴趣、性格、气质和能力也不相同,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对他们进行德育时,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有的放失,区别对待,因人而教。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6、关心利益,解决困难

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往往同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在德育中,要把思想工作同学生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做些事,关心他们的痛痒,使他们具体感受到党团组织和老师的温暖。

7、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表扬,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给予肯定、好评和奖赏。它是肯定、发扬和巩固学生的优点,明确努力方向,鼓励学生上进的一种方法。批评,是对学生不良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所作的指责,用以克服和改正他们的错误思想行为的方法,二者相辅相成。

8、言传身教,以身示范

当代青年学生他们对教育者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职业学校的领导、老师如果能够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学生的感染力就会更强。反之,语言上的夸大但不行动,道理讲得再好,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育者必须自己先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9、实际锻炼,知行统一

实际锻炼是在老师的组织下,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在德育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实际锻炼,学生虽然懂得许多道理,但却会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即应重视说服,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也要重视实际锻炼,在实践中对学生观其言,察其行,做到知行统一,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10、操行评定,公正合理

评定学生的操行,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操行评定,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操行评定中,有的只写评语,不写等级;有的既写评语,也按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给以评定;也有的写分数。无论采用哪种,但必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评语要具体、明确,科学地反映每个学生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自己。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德育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因为工作对象是活着的人,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由于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任务不同、对象不同、专业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应不同。中职生正处在“半成人”的时期,品德发展可塑性大,出现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和幼稚、知与不知错综复杂而又矛盾的动荡性。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结合起来,加强管理。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有辩证思维,要有联系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待学生。学生德育教育是长期的、反复的、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不断的做下去,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谭睿.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目标的新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何名林.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J].当代教育教学杂志,2010(2).

[3]于钦波.中国德育思想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4]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5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特别是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照管,久而久之,隔代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隔代亲的教育造成了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从而致使孩子们的“畸形心理”日益呈现。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身心发展不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他人唆使,而产生偷摸、打架、耍流氓等行为。往往好的不易学,坏的模仿学。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来自外界环境里的不良习气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针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各农村小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塑学生美好心灵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礼、入心,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学生的心坎上呢?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不只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优良的思想品德,进而为教育事业贡献微薄力量。

学校领导定期和教育工作者一起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并对教育工作提出要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也是学生的榜样。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更是生的楷模。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e一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以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即使在最细微处也要彰显“为人师表”的风范。教师要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

其次,在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的同时要兼顾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家庭、学校携手共同关注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支持,为他们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因学习压力而导致的消极情绪反应,远离学习倦怠现象的困扰。

孩子的父母、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颇高,但自己却不读书、不学习,不能率先垂范:缺乏合理的约束,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放纵型”的就是“专制型”。家长要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表率。真实的德育应该是“静悄悄”的,它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体现在这样一种不声不响的言行之中。所以家长们的心理素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在提高家长和监护人的素质的同时,无疑也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因此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家长委员会,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邀请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倾听,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使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提醒家长还应主动与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次,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帮助小同学拎水,帮助同学学习,拾金不昧,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都要记在本子上。学校每月都对各班的记录进行评比,在校会上进行表扬。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的最好体现。

针对农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德育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德育教育列入学校日常管理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和方案等。

举行各种活动。举办红歌赛“党在我心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教育;利用节假日,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好地发扬尊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组织学生为孤寡老人做一件好事,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等。

篇6

德育教育并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信念与准则,主要体现在日常行为、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就体育学科来说,德育教育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循循善诱、有机渗透,将良好的德育品质融入体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德育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本文结合小学体育实践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进行浅谈。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其主要特点在于“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而且体育活动是大多数学生所喜欢的,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德育思想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

首先,体育科学是所有学校中必开的一门课程,也是开设年限最长的课程,从幼儿园一直延续到大学,学生在校期间,总是离不开体育教育,所以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德育思想,可以保证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获得德育渗透;其次,学生的思想一般并不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练习与活动而进行。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在言行举止中的反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德育渗透,这是很多学科都无法做到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体育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思想性,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因素,时时刻刻都体现了与人相处的思想品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作为体育老师,应抓住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契机和因素,对小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本文探寻的几点渗透策略:

1.发挥教师示范作用,进行有效德育渗透

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在第一时间影响学生,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性,为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于他们说来,教师就是权威,所以在与教师交往交流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感与信任感,因而会在有意无意当中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见,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用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渗透德育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教益的模仿,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例如,体育课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身着运动服,脚穿运动鞋,长发女生须把头发扎起来,所以教师一定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表率效果,才能使学生信服。此外,体育教师也是运动、活力、阳光、健康的代名词,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除了使用文明语言之外,还要时刻保持青春与活力,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积极向上,说话的语气要有力、上扬、幽默,使整个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蓬勃向上的学习态度。

2.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传道授业、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材则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现行的小学体育教材不管是从编写上还是从内容选择上,都非常注重德育品质的渗透,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虽然体育教学主要采用户外活动形式,但是教师仍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加强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德育思想的渗透下,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乒乓球”时,教师可以围绕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史来展开教学,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竞技项目,以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

3.把握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渗透德育

小学体育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具有活泼好动、喜欢玩耍的天性,而且小学生喜欢在群体中学习,作为体育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交际的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例如,通过体育教学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会故意不和自己不喜欢的同学玩耍,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丢手绢”的游戏,让两个闹别扭的小朋友进行接触。小学生的心灵是最纯真、最简单的,他们的矛盾来快,但是解决的也快,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宽容与忍让。又如,在“400米接力跑”等集体性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随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最佳的渗透时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滋生嫉妒情绪,帮助学生树立“以大局为重”的思想意识。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身体体魄强健,另一层含义则是指健康的心理,有着勇于直面困难、锐意进取的乐观心态。体育课以户外活动为主,对学生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因为怕苦怕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畏首畏尾,不敢尝试,特别是女生,特别怕热、怕累,有着很强的退缩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给学生讲运动员的传奇事迹和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让学生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积极面对,使学生坚信强者才能成功,活出精彩,而想要成为强者就要有坚韧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要将德育教育和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在小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项目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高尚道德品行的培养,为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丁利荣.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

[2] 徐燕.把德育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中[J].科学大众,2009,(05) .

篇7

一、高中德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从教师自身的职业特征出发,其在人文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要在教育活动中把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前者主要体现教师平时自我涵养中的人文精神,是借助文化积累在生活中自觉内化为人文精神,进而长久自我内持的一种修养人性、构建人格的精神。后者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教学的实施过程来体现,教师以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去感化、熏陶学生,使学生把教师的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高中德育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学生基本素养的提高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在教学中,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形成,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使他们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更能够关注情感价值观的建立。

三、高中德育教师要具有博爱之心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可见,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爱。教师只有以爱心为前提去关怀、理解、宽容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平等地善待每一位学生,不会以任何原因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实实在在、全心全意地关爱、理解、宽容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做良师,更要做慈爱的长者,学生的知心朋友。

四、积极利用教学实践,设计渗透人文教育的德育课堂教学

教师的职业更具有实践性,更倾向于应用性。从开展教学活动过程的角度,高中德育教师应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与重建三个方面入手强化人文教育。

首先,德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素材。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超越知识的框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体验。高中德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德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为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较的浓厚的人文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其次,德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主体化和个性化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用教师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贯穿于政治课程的始终,以达到学生人文精神升华的目的。

篇8

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重建设、轻养护”仍是现阶段公路管理中的一个弊端,这种弊端严重的影响了公路的长远发展,缩短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德育教育是现阶段中职学校的一个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殊性,让德育不久久是一门基础课,而是专业课中的一种渗透,让学生立足就业的基础之上,对德育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从而为社会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德育渗透的机制和现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也就是说老师的职责是为学生传播知识、教书育人,从很早以前中国就以学堂作为先生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发展至今演变为学校,在课堂中达道教书育人的目的。德育渗透的机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的各要素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吸收,这种机制要求老师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充分领悟。在现阶段德育教育的开展在基础课中比较广泛,比如语文,近年来由于中职学生素质的变化,德育课应该在各行各业中渗透,以此来提高全民素质。

2公路养护技术专业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2.1现阶段国内养护工作现状

公路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病害,小到裂缝大到塌方,这些病害的原因总体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自然灾害的影响,二是行车碾压的作用,三是养护不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车一组的增加,交通运输量增大,对公路网的需求量变大,伴随而来的还有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我国早期公路已经进入到大中修阶段,对施工人员技术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该专业进行德育渗透很有必要。

2.2中职学生的特殊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张,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完高中,将来能够考取一个好大学,很多中职学校都面临招生问题。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参差不齐,涌进大批的“淘汰生”。学生存在很多不好的坏习惯,比如说:打架、斗殴、吸烟、喝酒、不尊重老师等等。就业以后,也会因为素质低,没责任心而被辞退。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迫在眉睫。

3公路养护专业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3.1采用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国内外典型案例,案例主要说明在养护工作中,从项目经理、总工乃至施工员,由于自身道德意识薄弱,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收取回扣、不按规定知道施工所引发后续一系列不好的后果,小到公路使用寿命降低,大到出现交通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利用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价值观念的结合来感染学生,通过同学们分享体会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德育在整个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不管是企业和个人德育是立身之本。

3.2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感染引导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图片和视频,让施工工艺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事实为学生答疑解惑,在讲解每一部分知识时,把德育渗透到专业知识中,这样的话不仅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够强化思想上的认识,例如,裂缝的维修与养护中,虽然裂缝是小病害,但是不经过及时的养护维修,有可能发展成坑槽、松散、塌方等病害,作为工作人员如果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没有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3.3任务驱动和项目讨论法教学

篇9

2中专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否很好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渗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是体育教师个人水平的体现。教师自身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体现者,体育教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生活、工作的态度,以及体育教师个人的理想、信仰、追求等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出来,进而对全体学生产生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为人师表,要严以律己,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从而形成教师的威信,这样的学生在向心力的作用下,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教师缺乏师德和专业修养,不仅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还会造成反面引导,甚至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决杜绝此类行为。

2.2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专生的心理特点是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表现,处于思想由形成向成熟的过度阶段,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但同时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轨迹,避免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侵害,造成情绪失控将影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中专教师应以学生的心理基础为出发点,根据实际的教学实况制定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方式和心理教学方法,将思想教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放在同一水平上。

2.3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由学校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经验双向结合、个体自觉地将自主学习能力与内在修养动力联合而形成的。中专体育多样化、生动而形象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理想、责任相联系,上升为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能够推动学生锻炼身体的实践,通过运动的成就感进一步扩展对理想实现过程的认识。理想的实现源自不竭的动力和健康的体质,健康是通向成功的基础。责任感和理想信念能够赋予学生使命感和荣誉感,自助地将个人的发展投射在爱国理想的实现上。体育运动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不断增加学生突破障碍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加上正确的心理辅导,鼓励学生克服障碍、不畏困难,能够打消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懈怠和畏惧,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运动环节。既是体育教学有意义的尝试,也帮助了学生重新建立对体育精神全新认识。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体育教学应该趋向具体和形象,并侧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和体育精神,道德品质的教学内容应该结合体育寓教于乐的特点,应该是潜移默化式的教学。

篇10

感恩是做人必备的基本道德,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一定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工作一定会和谐顺利,家庭一定会和睦幸福,事业一定会红火成功。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掌握实用技能劳动者为教育目标,感恩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养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述

感恩就是指当自然、社会或他人施给自己恩惠时,自己在心理上、情感上产生认可并设法报答。感恩是人类社会公认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条基本的道德准则。人人都要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知道感恩的人就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人格健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感恩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营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它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和健全的人格,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领会老师的教诲之恩,珍惜同事的关心之情,感激社会的关爱之情。

二、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

1.感恩父母意识淡薄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独生子女,家庭一般是“421”结构,他们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在家庭是众星捧月、养尊处优,长此以往,逐渐养成唯我独尊、骄横任性、随心所欲、浮躁自私等不良习惯,不会体谅父母的辛劳和苦心,也不会珍惜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对父母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满不在乎。

2.感恩内涵认识肤浅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对感恩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比较狭隘。有的认为感恩只是感恩父母、报答别人。感恩父母就是因为父母不仅给了生命,还给了无微不至的关爱。报答别人就是因为别人给予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提供了一些帮助,解决了一些困难。总之是认识肤浅,没有把感恩提高到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和感恩这个时代的高度,要认识到是伟大国家给我们创造平安幸福的生活和机遇,学生要以真才实学和优秀业绩来回报国家与社会。

3.感恩方式选择偏差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涉世不深,人生阅历肤浅,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对感恩方式的选择还难以把握,如认为只要给父母买吃喝用等物质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感恩,其实子女在校遵守校纪校规、努力学习知识技能,为社会多作贡献,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也是孝敬。部分大学生缺失感恩意识,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高校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1.高职院校没有实用的感恩教育方式

高职院校偏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对学生感恩教育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进行系统的组织管理,也没有实用有效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缺乏感恩教育课程,感恩教育也只是举办事迹报告会、爱国主义讲座等形式,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还是比较老套,难以引起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共鸣,收效甚微。高职院校没有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高校校园内的点点滴滴都要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传播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正能量。

2.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高职院校对感恩教育普遍认为是思想政治部门的职责要求,其他部门没有把感恩教育融入各部门各专业的工作中,没有在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中认真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没有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影响力,学校只“教书”不“育人”,教师只“授业”不“传道”,学校只教学生学习职业技能,不教学生做好人做好事,在很多场合忽视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教育行政、一线教师和后勤保障没有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

三、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父母养育之恩

“百善孝当先”,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父母不仅给予子女生命,还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子女就应该“敬老”“事亲”,回报父母。

(二)教师教育之恩

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叩开知识大门,带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老师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付出了辛勤劳动,学生要感谢老师、回报老师,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三)他人帮助之恩

感恩他人,就是要感恩一切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同学朋友们的真切关爱和鼎力相助,感谢接受到的他人给予的恩惠、礼物、忠告或帮忙。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同学朋友友好相处,不遗余力回报他人。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专业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无可厚非。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自私自利、情感冷漠,是缺乏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表现。感恩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实际上是相融相通的,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感恩教育的核心是“德”。高职院校应该把感恩教育与文化专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把感恩教育贯穿于文化专业技能的教育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用文化知识来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做好人的知识和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修养。

(二)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职院校要注重课程设置,育“德”课程与育“智”课程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感恩教育,特别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中国历史、思想政治课程等人文课程教学中,要用朴实的个案、经典的故事来教育大学生,把感恩教育延展到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融教育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感受到知恩图报、有恩必报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养“德高业精”“德能双馨”的教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先正己、后育人,言传身教,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平等沟通与交流,把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认同你、佩服你、敬重你,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体会到感恩的力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

(三)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的晴雨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具有导向、激励、辐射、熏陶的教育功能。高职院校要把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统一起来,大力繁荣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墙报等阵地,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注重挖掘校内外典型人物事迹,宣传感恩先进人物,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让大学生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获得良好的感恩熏陶,让学生养成“知恩报德”“感恩图报”的感恩意识。

(四)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感恩教育不能坐而论道,高职院校要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感恩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回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时机安排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做义工、献爱心,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大爱无垠、爱心无价。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利用自己所学专长,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为当地群众服务,让学生在服务中实现青春的价值,感悟到感恩的责任,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新时期赋予高职院校的德育任务,高职院校要发挥感恩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感恩教育经验,创新感恩教育理念,把感恩教育融入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长期化、制度化,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高职院校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在全社会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让社会更和谐,教育更有效。

作者:珠兰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46-01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职业特色不突出,缺乏针对性

现在的德育教材,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理想,道德情操等,而对生活中最普遍的最基本的首先要求有所忽视,忽视了“90后”职校生的主观需求个性特征,教材内容条条框框较多,要求多,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对职业教育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很少涉及,职业特色不突出,缺乏行业的针对性。

(二)单方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题性作用

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多是通过课堂进行的。教学方式上,大多采取过去台上教师讲授,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成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很少与学生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参加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所取得的效果有限。

(三)很多高职学校对职业教育不过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

当前,高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在不断进行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力度,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解思路,增强责任感,促进高职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

二、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职业道德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相结合

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层层把关,形成全过程的教育和管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在校期间的教学,实习等各项工作,都要以职业道德规范的践行作为检验学生素质,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自把关,又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贯穿教学的全过程。(1)在课堂教学方面,要通过“两课“教育。“两课“教学在培养高职生道德及职业道德修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传授和马克思中国化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要把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和典型事例融入教学内容中,注重在各学科中渗透职业道德内容,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道德因素,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2)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单单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而应贯穿学生各项活动之中。高职院校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感。(3)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加大,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实行办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这为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高职院校应把握这一机会,方面聘请顶岗实习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担任兼职老师,在现场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另一方面,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涵,其效果是事半功倍。

(二)利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做好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

要使高职学生形成较好的职业素质,就必须关注企业文化。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和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把先进的健康的企业文化寓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养的了解,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升华。

(三)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在职业道德培养中的主体性作用

应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性,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开展典型教育,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学生参与度,使学生自觉能动地参与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为社会献爱心,为师生义务服务等活动。通过在这些活动,锤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从而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总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对高职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篇12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及学生个体共同参与的非常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高校作为责任意识培育的主阵地,要把责任意识的培养写在育人的旗帜上,要着力营造以责任为标志的校园文化;家长是责任意识培育的中坚力量,要充分激活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深沉思考和固有热情;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归宿,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对大学生应当在肯定的同时不忘鞭策:大学生的每一个体应当在思想上自我肯定的同时在生活中努力践行自己的责任意识,力争在个体的知行统一中,达到提高大学生群体责任意识的效果。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学校和家庭可以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意识教育。

一、学校教育是责任意识培育的主阵地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成长的最好摇篮,所以说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最佳途径与场所。大学应把培养责任意识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需要高校发扬优良传统,激发民族的潜能与素质,体现大学的责任,找出应对当前社会的正确科学的价值取向。

1.将责任意识教育放在德育的核心位置

高校教育应把培养有责任意识与创造精神的人才摆在突出的位置,高校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学生会做人做事,首先要教会学生负责。重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养成,实际上就是塑造人的心灵秩序。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责任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并外化为保护环境、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大学生只有首先学会负责,全面发展自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才会想到按社会要求做点什么从而逐渐表现出责任意识。

2.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和自由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要围绕以学生、情境、实践为中心,区别于传统德育活动的以教师、以教材、课堂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为性、自主性与能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开展责任教育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应避免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须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规范操作性经验的积累获得与规范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真实地感受,使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责任意识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应特别强调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意义。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潜移默化作用。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以强化人文氛围,打造高质量、高品位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因为只有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感染下和浸润中,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同时积极组织以道德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或座谈会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并有效利用网络、广播、宣传栏等阵地营造责任文化,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思路更开阔,知识面更宽阔,灵魂的触动空间更加广阔,并最终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进而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和责任行为的实现。

4.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社会的人,是文化传递的使者。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无及其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必须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因此,教师的责任意识也应不断强化。高校需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以严谨细致、文明的教态,高尚、忠实、敬业的师德,以有意、有机、有序、有效的教学来教育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5.完善责任意识培育的评价体系

高校需要确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确定奖惩标准。制度规范是进行责任意识培育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证,制定、学习和贯彻制度规范的过程,就是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生动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是非观、善恶观,还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通过对学生责任行为的反馈,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利用责任意识培育的评价体系对责任教育进行评估,必须坚持相对性原则。当代大学生对责任的认识程度和实践程度,都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固定的标准,也就是说,只要当代大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和实践都是在向前发展的,那么就应当对责任意识培育的方法和效果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

二、家庭教育是责任意识培育的基础环节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责任意识培育的第一场所,家庭要充分激活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深沉思考和热情。

1.家庭成员责任素质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责任素质对大学生责任行为的养成往往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的言行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家长责任行为的示范意义是巨大的,家长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如关心国家大事,尊敬长辈、关心老人和小孩等,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积极充实完善,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家庭中平等、民主、尊重的责任意识

家长应注意教育方式,善于与子女交流。通过一定的思想沟通,平等地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而不是总利用自己的“家长权威”,要求大学生“应该怎样”“必须怎样”。大多数大学生都比较重视家庭环境,在家庭中形成家庭互动学习氛围,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与成长的环境,家庭民主、平等,父母应对子女赏罚分明,择机而教,尊重子女意见,对子女的错误要有效引导。

3.家庭和谐生活决策的责任意识

家长应更多地关心孩子的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对人、对事负责任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要有一个科学限定,使之切合双方实际,还要让子女适当参与家庭生活决策,实实在在地体验当家长的难处,进而促进家庭和谐生活。

三、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实践精神是关键

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具有无可比拟的效果,个人的责任意识是认识过程、意志行为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

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和提高履行责任行为的意志水平,才能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培养责任能力。没有责任能力的支撑,责任意识培育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中,通过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来认识大学生实现我国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历史使命,使他们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认识发生从“实践一认识一实践”来达到质的飞跃,从而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情感,进而促进大学生负责任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承担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四、营造社会良好氛围是保障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同社会环境的优化息息相关,必须努力营造一个以负责任为荣、不负责任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使人的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得到释放。从根本上说,必须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利益相挂钩。利益因素对于履行道德责任的态度至关重要,在个人正当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会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责任的。因此,在社会层面,要净化学生成长的道德责任环境,只有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成为养成良好道德风尚的积极因素,道德责任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吸取西方责任教育精髓是有效渠道

尽管各国的经济文化基础有较大差异,但西方主要国家在德育责任教育方面探索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吸取西方责任教育精髓是有效渠道。在具体方法上,除了实践性活动是世界各国学校德育的主要选择外,各国普遍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最有影响的是美国“隐蔽课程”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教学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地和非特定的心理反映,使他们获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经验的教育。美国波士顿大学瑞恩提出6E法:在学生的理智作用下,与学生进行有关的对话,向学生解释(Explanation)某些规则,给予某种启示;教师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Evaluation)各种价值观,并且提供各种评价机会;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亲身体验(Experience);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发挥环境期待(Environment Expectation)的作用。这些方法强调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并建立起了制度化和立体化的联系网络。此外,日本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它借鉴法国和美国的德育教育方法,并借鉴了中国儒家的思想,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制。这都是培养责任意识方面值得借鉴的有效途径。

六、建立高校、家庭、社会及学生协作培育体系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不是简单的单一层面,它渗透在教育的点滴之中,既包括校内,也包括校外;既包括学习工作中,也包括家庭生活中。责任意识的培育应从小处着眼,大外着手,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而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实践中完善强化责任意识。

学校作为责任意识培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把责任意识教育引入教材、带进课堂,将责任意识培育融入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教师责任形象,完善评价机制;家庭要与学校建立联系,发挥相互影响的作用,父母在家庭中应扮演好负责任的角色,用正面行动影响学生;社会要与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并践行责任行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学生自身则需积极主动投身现实生活实践,使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在实实在在的体验中增强责任情感,提升责任行为。

参考文献:

[1]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高毅,丛莉,刘玉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杜苓,董瑞芝,周婕,大学生责任教育亟待强化[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3]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67.

篇13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受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生活、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比突出,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1.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从中学到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使许多大学生难以适应高校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表现在:有的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对学校的生活、学习环境和条件有些失望;有的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学习兴趣;有的在中学过于依赖老师和家长,对于他律背景下学习的学生而言,自律能力差的同学觉得无所适从;有的自理能力较差,在脱离父母的情况下,难以应对需要自己管理的日常饮食起居等生活上的问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会使一些大学生出现失意、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

2.感情恋爱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是大学校园里的热门话题,也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没有了学业的重压,没有了父母的管束,没有了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在蔚蓝纯洁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但是,由于大学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许多人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恋爱与性有关的各类问题的困扰。大学生谈恋爱本是无庸质疑的。但恋爱后随之而来的是思想观念上的排他、波动,因情所困,荒废学业,甚至出现令人心痛的失恋自杀事件等等,让人深思。

3.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不再是“精英”,就业市场不再是卖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仍然选择东部不选择西部,选择城市不选择城镇,选择大型企业不选择中小企业,出现了“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等人才结构失衡现象,加上目前有的用人单位“经验准入”门槛过高,对女生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就业,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大因素,抑郁、自卑、自负、焦虑、依赖等负面情绪不断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甚至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出现。我们有必要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进行研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将心理健康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专题知识讲座、报告等,有针对性地帮助部分大学生解决实际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发展规律,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2、改革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应该成为一种普及教育,把系统全面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懂得现代健康的概念,掌握实现心理

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心理咨询的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同智力教育和品德教育一样作为培养人才素质的必需教育。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使学生知晓自身情绪,知晓如何疏导负面情绪。应积极开展心理辅导训练,让学生从实践中领会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获得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测验、咨询、班团活动、野外训练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及时掌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主要有学生综合资料、心理测评资料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队训练等)活动记录等三大部分。信息收集要从新生抓起,在新生入学之际我们可利用各种量表,通过测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登记备案,并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坚持追踪调查。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收集各类信息。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其中,访谈法和心理测验法是较常用的方法。现在各类测评工具较多,选择测评工具时,要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并明确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如对一般人群,现在多采用S C L ― 9 0 量表;对毕业生可采用人才测评(p e r s o n n e lappraisement)和希氏职业气质类型测评;对有人际交往困惑的学生可采用人际情商(emotion quotient)测评等。对信息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要结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其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或辅导策略。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通过建设具有特色的、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明确价值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破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单一枯燥的大学生活格局.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校内各类媒体作用,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在就业期来临时,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广播、计算机网络、校报、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会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克服和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转变观念、改善管理、改进教学、拓宽社会活动领域和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从而持续、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