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科学化的重要体现。课堂组织教学作为教学中的管理活动,是教师指挥、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出种种努力,也就是教师经常说的“驾驭课堂”,它是方法,是技术,更是智慧。组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阵地,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不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是教师教学机智最直接的反映。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几种比较有效的组织教学方法。
一、协调关系法
在教学中倡导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各成员之间的思想和言行积极有序。一是学生间的相互协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有意识地采取不同方式,根据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基础和思想特点调整座位,优化搭配,使学生互相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二是师生间的协调。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多接触、多对话、多关心,避免唱独角戏。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上了几周课,还没有全部认识学生,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教师的协调要有的放矢。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精神溜号”了,是因为听懂了闲着没事干,还是因为听不懂失去了信心?是身体不适,还是由于思想上有问题、精神上有负担?是由于不喜欢课堂和老师,还是想惹人注意?或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无论哪种原因,教师都要心中有数,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协调。当讲授知识重点学生目光淡漠时,教师可着重强调或放慢速度使学生关注;当学生因不懂眉头紧锁时,教师要及时改换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豁然开朗;当学生出现厌倦的目光时,教师可提供新的信息或提出有新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情感共鸣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理互换的过程。课堂中的师生的积极情感互动,促使师生双方对师生关系积极评价。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与学生情感交流。交流的程度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有两位老师在课前10分钟是这样处理的:甲首先作自我介绍,接着让学生齐唱一支歌,上课铃一响,便开始上课了。乙首先作自我介绍,接着与学生一起做了个有趣的游戏,上课铃一响,便开始上课。粗看起来,两位老师的做法似乎差不多,但仔细加以分析研究,就不难看出他们的差异。甲只注重了学生这一面,忽视了教师本身那一面,师生间缺少情感的交流共鸣。乙通过与学生互动游戏,使师生双方的感情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了共鸣。当学生内心愉悦时,他们对老师讲课就会产生亲切、新鲜的感情,身心愉悦地在课堂上担任主体角色。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得好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否同意“欢迎”一位老师一起进行课外活动,或者是否愿意向一位老师谈心,既反映了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又受教师在课堂上情感倾向的影响。
三、目标激励法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教师应在课堂上开始用一个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鼓舞和激励学生积极学习。通常的做法是:首先指定一个既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步步渗透,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应该怎样努力,如何奋发,为维护课堂纪律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可以向学生提出:“这节课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学习得最主动,提的问题最有意义,思考问题最积极,回答问题最迅速最准确。”课堂目标提得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并且及时检查学习效果,吸引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55-0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如何突破这个瓶颈,笔者认为应根据职校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做好文章。
一 教学目标准确定位
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长处。
二 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教师应把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职生就业中,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2.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教学方法以练为主
目前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使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1.学生的手动起来
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针对中职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3.学生的脑动起来
在语文课堂,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 教学评价淡化分数
目前,各职业学校对语文课时的安排各不相同,周课时数从2节到3节、4节、5节均有。考试难易度当然也不尽相同,教师很难从成绩表面判断谁的语文水平高些,谁的语文基础好些,谁的语文能力强些,当然更难判断该学生毕业时,语文知识掌握是否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而能合格毕业。因此,根据目前职校生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应强化语文职业能力的应用,简化知识理论的考查,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淡化分数的量化。笔者曾在所教班中尝试过这样的考查方法:把考查内容分为四块:语文基础知识测试、阅读能力、口头交际、专业有关文体写作活动。并分阶段进行考查,在学期中进行口头交际的考查;在期中进行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的测试;然后,期末进行一次和专业有关的文体写作,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结合专业,考查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教学应根据中职生的现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职业特点,增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下大功夫,才能为学生接受,让家长放心。
参考文献
[1] 敖碧红.中职语文教学定位的思考,《中国林业教育》,2010年第3期
[2] 吴文强.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1期
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最优化的思考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有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是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
要做到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我认为,首先,教学目标要集中、要明确。特级教师陆继椿就依据目标教学理论,提出了“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得”也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优化,课堂教学就应该围绕“得”来展开,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应该依据这个“得”来评价。“一得”的“一”,不是浅近单一,强调的是教学目标的鲜明集中明确,不枝不蔓。如果不集中、不明确,会导致教学内容分散,重点不突出,课堂教学广种薄收。其次,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把它确定在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一个过难的目标会使学生望而却步、退缩不前;一个过易的目标又会使学生感到“没劲”,缺乏刺激力,引不起强烈的动机和兴趣。而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该目标而作出不懈努力。
优化的教学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促进教学朝着产生最大成效的方向发展。而制定集中、明确、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减少直至杜绝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大体上讲,当教学目标能够起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时,我们将期望它们会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从而促进学习的长期保持。”
二、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最优化的思考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可以说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用,首先要遵循教学原则。尽管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哪一种,都要遵循启发教学的原则。我们语文教师要始终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点拨学生独立思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依据教学内容。讲读课可以用导读法,让学生质疑,然后师生释疑,学生无疑了,教师再设疑,太难的话,就讨论一番;课文优美流畅,就上朗读指导课;如果这篇课文在体裁、中心、写法上与其他课文有共通之处,就上联系课;如果是课内自读课文,就上好自读课,教师就设计几个题目,让学生自己读书,表解结构,联系讲读课文,在比较中总结特点。再次是要符合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训练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多采用讨论、练习或参观访问等方法;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常用自读质疑法、自拟提纲法等方法。然后要符合师生的实际。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采用与自己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要适应本校本班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方法将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最后,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证明,单一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一堂课甚至一个教学阶段只采用一种方法,那学生就容易疲劳;如果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合理组合,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实用性
中职学校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所以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根据职专学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做好文章。
语文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适应现状,与专业结合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
要与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语文教学内容要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其实用性
中职教育应把中职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名家杂文或议论文,由于学生远离写作的时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忍痛割爱”。 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中职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注重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因为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二)应该加强对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教学中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语文教学方法要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一)教学中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中让学生的口动起来。针对职专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教态美,首先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仪表的静态美和表情、动作、姿势等的动态美。仪表是教师文化素质的审美修养的外在表现,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引导和熏陶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发式要符合自己的职业特点,在整洁、大方、自然、庄重中透露出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使学生感到真诚可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止、姿态是教师传递情感信息最常用的教学艺术,一个适度的手势、一种饱含某种感情的眼神、一个自然或严肃的表情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增强教学效果。表情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使学生在教师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中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从而使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深化。
其次,美的教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情绪。美的情绪展现着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创造美的教态的前提和保证。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情绪中进行并受一定情绪控制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步入讲台前的教师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应用自己饱满、乐观、热情、向上的情绪影响和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效应,实现情与理的统一。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精雕美的教学语言
(一)要有科学美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否具有凝聚力,关键在于语言是否具有科学美。语言的科学美表现在课堂用语的专业性和对知识阐述的准确性、科学性上面。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传情达意,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使课堂语言杂乱无章,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数是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教师的讲解就必须运用准确、清晰、真切的语言,说理要精辟、透彻。
(二)要有激情美
语文教师讲课必须要有激情,既要触动学生,引起心灵上的震颤,也要控制好感情使它在合适的度内流动,激情过度也会失去美。要使语言具有激情美,必须在理论的经典中注入时代的气息,在深沉的理智中蕴含激越的情怀。
(三)要有逻辑美
教师的语言一方面要揭示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内涵,另一方面,教学语言自身也要合乎逻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符合逻辑的形式、规则和规律。语言有了逻辑美,才会生动。
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连成“网”形成“块”。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进行层层深入分析,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四)要有情趣美
教师在讲解复杂的问题、抽象的理论、深奥的道理时,要恰当地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笑话或幽默故事、趣事轶事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克服空洞说教,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求得发展。情趣美在语文课教学中能为教学锦上添花,恰到好处的运用能引人入胜。
(五)要有韵味美
“丰收不失一,曲韵皆尽意”,具有韵味美的语言才有艺术感染力,学生听了才能够感到轻松愉快,神清气爽。语言的韵味美,要求语言首先要有一定的力度美;其次要有一定的色彩美;第三,要有一定的自然美;第四,要有一定的节奏美。语言的韵味美,表现着教师的成熟与自信,能给学生可信赖感。
三、灵活多变——细啄美的教学形式
语文课本以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为载体,它以真为精髓,以善为血肉,以美为仪态,集真、善、美于一身,因而只有通过美的教学形式,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高层次、高品位地实现教学宗旨。美的教学形式应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一)是美的教学方法。
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发放的知识”。中国也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活动中,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材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上。教须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讲究教学方法不是要人们摆花架子,而是要人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法,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和内驱力。比如,启发式、情感式、多向式、开放式等,这些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在动脑、动口、动手中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充分显示其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这些教学方法,都是美的教学方法。
(二)是美的教学手段。
人们普遍认为语文就是阅读、写作和字词的组合体,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综合素养的培养、立足于人的长远发展[1]。为了落实新课改要求,需要对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采用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单一的灌输式教学。
灌输式的语文教学虽然被人们口头上拍拆在合理的教学法的行列,可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这种被拍拆在外的教学法反而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即便是在新课改要求下应用的教学方法,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能够表达感情和思维的充当工具的状态,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上。语文课堂气氛显得压抑,机械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原本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变成了书本知识的复读机。
2.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形式主义严重。
语文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脱离了实际,就失去了滋养的源泉。可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语文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比如,在写作上,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写的作文往往不切实际,开头结尾很美好,中间乱写一团,或者是借鉴一些古语,显示豪迈的气势,实则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
3.知识的系统性不强。
这是与高考的关系分不开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对于高考中冷点的知识可以忽略不学,比如,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几乎不对高三语文课进行讲解,要讲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根据高考的题型分类强化记忆琐碎的字词音、错别字、文言文或诗歌中著名的语句等,高中语文课堂是为了高考而服务的[2],导致学生高分低能,语文素养低。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课堂应上升到具有人文性的高度,这顺应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3]。要提高语文素养,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具体的有表演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或几种情境综合等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可以采用几种情境综合的教学方法。
2.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艺术来源于对生活的积累,语文亦是如此。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文中出现的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章节进行分析说明,并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留下深刻的影响[4]。比如,写作时,不要写得大和空,而是要有真情实感,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有感触;养成记录自己点滴生活的好习惯,这样不仅能锻炼写作能力,还能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来源于生活就是从此处开始。阅读课文时,要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从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中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意图,以便建立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桥梁。
3.建立系统性的知识。
知识没有多余的,即便有些章节是教师不讲的,学生也不能放弃对学习的严格要求,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对琐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其实,对知识的整合过程也是对知识的二次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假如不顾知识的系统性,而机械式地灌输,学生就失去了对问题考量的权利,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成了学习的奴隶。这无疑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
三、结语
由于受高考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在一定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学生不能放弃自主学习。因为自主学习是高中生必备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还能查缺补漏,及时完善知识体系。总之,不管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如何,高中生都应该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大的环境改变不了,就先从自身做起,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随仁.世纪之交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发展历程评述(四)[J].科技信息,2012(05).
在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悟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道理,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就如何激发学生学好语文课,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1 培养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有内在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教学内容或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份,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1.1 激发好奇心,从“要我学”转变为“我想学”。抓住学生渴望求知识的心理,使学生在心理上由好奇心到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发展到有了求知的欲望。
1.2 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降低问题的难度,简化问题,启发他们去参与、去探索。有时在语文课教学中,为突出重点,简化问题,多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有时围绕课后作业,自己给阅读课文,找答案,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3 创设情境,为学生创造生动愉快的学习气氛。在教学中,开展背《古诗》和《名人警句》竞赛,做游戏,讲故事,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参与学习过程,探求融化新知识。
2 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具有了学习能力,掌握了学好语文课的方法,才能主动参与学习,真正喜欢学习。
2.1 教会学生阅读语文课本的方法。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指南,在教学中,要重视利用语文教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做到阅读前提要求,阅读后要通过提问来检查阅读效果,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温习,养成自觉看书的良好习惯。
2.2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发问,让学生在预习、听课时,随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记下来,提出来,并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会问,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勤思考,善于问的能力。
2.3 及时点拨,创造条件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点拨,通过教师的点拨,清除学生在学习中的“拦路虎”。我认为点拨有两种:一是被动点拨,即当学生的学习出现错误、出现难点时给予点拨。另一种是主动点拨,在备课时,就预见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因而提前准备点拨。
3 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和谐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并使其乐学,要建立这种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通过我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分层教学,全员参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导致了“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产生,它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学生全员参与。为此我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在教学目标上设置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在课后练习设计上,课堂提出问题,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
3.2 对低年级语文课,根据年龄特点,试用“新奇趣”的方式传授。
上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节课的开头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小学生有注意优势,因此,一开始就需要“新、奇、趣”的内容和方式,抓住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常用的导课方式为,开门见山式、讲故事法、分析课题法、比较法、音乐课法、复习检查法等。
3.3 对高年级的语文课,常采用导学。
教师采用“导学”就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指导要在素质教育的统帅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发展为主旨,教师在教学上应做到:
一是语言要“甜”一点。语言是教师教学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根本体现,在教学中语言尽量做到亲切悦耳、表达准确、风趣幽默,应该表达感情饱满,应该善于鼓励,循循善诱,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也要运用“体语”,我的一举一动,或者一个眼神都能使学生得到鼓励,产生“情感效应”。
二是组织形式要“活”一点,课堂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活”一点,学生学习的全面性、主动性,都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三是教学手段要“选”一点,教师要选择好恰当地、形象地、现代化地教学手段,并对其优化组合,促进学生多种感情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习注意力集中而不分散,学得快乐、学得成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一、讲座式教学法定义
讲座,《汉语词典》中注解为:一种教学形式,多利用报告会、广播或刊物连载的方式进行。本文所述讲座式课堂教学法,即以报告会形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时间约2小时。
二、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
要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进行讲座式实践教学,教师需具有深厚的语文素养以及广博的社会知识、哲学知识和历史知识等等,还要掌握部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尤其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摆脱固有的“上语文课就是讲授课文”的传统教学观念,照本宣科,从而把上语文课当成“教教材”的简单重复劳动,甚至使语文课在一些中职学校变成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显得沉闷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仍然使用落伍的教学方法。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活跃中职语文课堂,增加各种知识和信息的传授,增强课堂活力和吸引力,给学生一个乐于接受的贴近生活和社会现实,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和成长需要的各种知识要求的语文课堂。在这一教学形势下,笔者采用讲座式教学法在中职课堂上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对于中职的语文课,崇尚的不应仅仅是教授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如何深入感悟作者在作品中情感的变化,并分析其根本原因,如何在研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接受启发,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挖掘作者的文学思想和情感内涵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道德素养,养成勤于思考问题和时刻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在积极的、活跃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三、采用多种方式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上,开展讲座式教学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扩展法、归类法和对比法等等。
(一)扩展法
以课文内容为主旨,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与相关的哲学、美学、历史、科技,甚至外语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这是讲座式教学法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授课方式。扩展法包含的授课方式多种多样,比较灵活。如详细介绍作者个人情况,全面解读课文的背景和主旨,掌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和原因,以及课文内容在当代社会或未来的影响等等。在使用扩展法时,要注意把握扩展内容的范围和程度,不能随意地删减或扩展内容。应在事先制定授课提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课堂上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表达方法,完成既定授课计划。
(二) 归类法
依据系统科学原理,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对具有相同或相近主旨的二至三篇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再根据知识范畴和特点,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整理,结合具体课文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先分析再归纳的基础上总结文章同一主旨的特有地位和独特作用,以体系化和归类化的教学方式进入课堂,不仅能保障原有教学学时,又能有效节约理论授课学时,为语文课堂活动提供更多时间,还能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进行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情商培养等方面的专题教育提供有效的平台。
(三)对比法
将内容看似关系不大但却有某种联系的两篇或两篇以上的课文整合成一次课堂教学。课文内容既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又是教学内容相互间的典型案例,既强化了课文的主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又增强了课文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衔接性和实效性。如外语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小说《擦鞋合同》和《理想破灭》,文章中内容、时代、作者等等方面都大相径庭,前者是一个中国的年轻男子得到了陌生女子的帮助而成功创业,而后者则是一个俄国中老年男子嫌弃妻子破坏了他靠捡钱而发大财的美梦。年轻男子脚踏实地创业对比中老年男子幻想发大财,将这两个示例在课堂上进行对比教学,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还能拓展学生的思考范围,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语文课文的构成多种多样,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讲座式教学的备课过程中,除了从课文的主旨角度考虑将文章进行归类或对比,还可以从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甚至写作对象等方面进行讲授。总之,只要是授课教师擅长的、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方式方法,在语文课堂上都可以进行尝试。
四、精心选取授课主题
确定了讲座式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如何提取和确定授课内容的核心主题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一般来说,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来提取或确定授课主题:①从古代优秀文化中汲取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之道;②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讲述民族安危和民族情感;③从和中学习爱国、爱党的革命奉献精神;④从市场经济改革的成就体会解放思想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⑤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思社会道德素养的培养;⑥从日常生活中细细体会父爱和母爱的无私伟大等等。教师的授课内容要想获得青年学生的认可和欢迎,除了授课主题要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符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需要,还要突出时代特点,在人生规划、职业理想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正确了解现实,树立前进的目标和信心,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保持认真学习、努力完善自我的动力。
五、完善教学各方面工作
(一)加强双边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当前开展的讲座式课堂教学并不是一言堂,除了教师要提供课堂内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信息,还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适时与学生进行双边交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如可让学生回答课文的问题,或发表对某个社会现象的认识,或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派代表总结本组的讨论结果等等。
(二)组织丰富的语文活动
讲座式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教学大纲,要在确保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合理节约理论课时,缓解课时不足的现象,结余的课时还可适当增加语文活动,如主题演讲、竞聘演说、诗文朗诵、辩论、影视欣赏和评论等,让学生参与多种相关的语文活动,加强各种实践活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就业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六、提高毕业生素质,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逐渐向国际化社会迈进,要保持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就需要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进入生产一线,为各条战线发展保持强大的发展动力。但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方法受到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制约。因此在国家提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中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背景下,对当今在校的中职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语文教师除了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还必须改变对待教材的传统观念,对现有教材进行科学、创造性地使用,将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用从材料中分析而形成的主题来组织教学,用丰富的社会知识和信息来充实授课内容,用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确确实实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一、语文活动课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凸显自身特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近年来已被广大中职教师所认同和接受。中职语文教学不但承载着培养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任务,还要培养他们就业所需的实用语文能力,以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中职语文活动展示课开得究竟如何呢?现实情况是:日子原来怎么过现在还是怎么过,书原先怎样教现在还是怎样教,换句话说,语文活动课就等于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学校不重视
职业学校强调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近几年形成的重专业轻文化的趋势,使不少学校将语文课课时数压缩。仅有的几节课,大家当然要先完成课文的教学进度,而无需考试或考核的语文活动课被忽略了。
2.教师认为语文活动课费时费力
课文教学有许多现成教案、教学资料可参考,但语文活动课几乎没有可参考的现成资料,备课的工作量很大,好不容易备了一节,可能效果还不如人意,大家的热情当然就没了。
3.现行教材不够系统全面
现行的教材虽然每一单元都有“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用文写作”等实用语文课程的内容,但系统性不强。例如第一册第五单元是“求职信”,到第二册最后一单元又是“求职信”,中间的几个单元却是别的内容。而且内容编排也不够全面,比如“求职信”这一块,教材涉及的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由于专业类别太多,统一的教材不能凸显各专业的特点,针对性不强。
二、语文活动课该如何上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活动课的初步实践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1.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总理说:“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这段话强调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就业,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根据这一目标,我们语文课程教学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需要来设置课程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比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目标是成为合格的导游,那么,学校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与旅客的沟通能力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应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实用语言能力,使她们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能多一份自信,少碰一些壁垒。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我们才能切实地指导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语文活动课应以提高学生进入现实社会应具备的能力为重点来选择、组织、实施教学内容。因此,要讲究实用性和针对性。比如:针对即将毕业的中职学生,我们应重点设置求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求职信的撰写和求职、面试的技能技巧,做好就业准备。现行教材里虽然有求职信、应聘信的写作和两个单元的“口语交际——求职、应聘”,但真要运用起来,这点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而笔者认为要在教学中增加个人简历的写作、面试准备、面试技巧、职校生求职的常用方法辅导,加强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签订等内容的学习,并将之整合成一个系列,称之为“求职演练”。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凭掌握这些求职技能想获得好职位的想法固然不现实,但至少使他们具备最起码的生活基础知识,保证他们走上社会时不再因为拙劣的应聘表现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现行教材中有一系列的口语与交际训练,但因为学生的专业不同,教材里的某些内容显得不太实用。因此,在进行口语训练时,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专业来筛选训练材料。比如,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口语训练题:“旅游旺季你带团到著名风景区旅游,几名游客对住宿条件不满,要求换房,由于客房暴满酒店方面不予受理,几个游客情绪激动言语激烈,你怎么说服游客平息怒火?”而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则可设计这样的口语训练题:“老师提议小朋友回家用废旧物品完成小制作,并把作品带来学校。方方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认为学校老给家长增加负担,感到非常恼火,作为老师你怎么劝说?”像这些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未来工作中将遇到的典型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3.构建有效的中职语文活动课教学教法体系
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这是决定中职语文活动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小组讨论法、模拟情境教学法、典型案例分析法、实习见习等教学方法,都符合语文活动课的特点,能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1)情境教学法。模拟情境进行教学,强化了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践接触的机会。上文提到的“求职演练”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和能力。我们通过模拟招聘场景,学生和老师扮演面试者和考官来模拟招聘,让学生提前体会面试时可能会碰到的问题,自主解决,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锻炼他们的职业能力。
(2)案例分析法。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作为案例,供学生研究、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挑选合适的典型案例。首先让学生在熟悉案例内容,再分组讨论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在教学上主要集中在课文篇目的选取、课后习题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课后习题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的部分,也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容。
(一)课后练习题的设计。课后练习题的侧重点不同,正确对待和处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题,能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后的课后习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型:
1.整体感知与理解练习题。此类练习一般是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它不仅是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包括对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的理解、对课文中重要段落的分析、对课文的优美语句的感悟等。
2.字词与语句积累练习题。此类练习是大部分古文学习和诗词学习的练习题。它通常是考查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还有的是要求背诵全文或部分。
3.课内课外的拓展与实践练习题。拓展练习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把语文练习向课外展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课外能力。实践练习是在学习课文之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训练。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语文课改提出了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目标,倡导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中语文常用的现代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主动教学法。主动教学法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法,主要通过读、议、讲、练来实施。“读”是指在课堂中让学生先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议”是学生对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练”是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书面练习与单元小考等等;“讲”就是老师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再进行辅助教学,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学生体现的优点,并通过赞扬予以激励。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兴趣教学法。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活跃因素,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初中语文阶段的“兴趣教学法”多用于初中低年级学生,他们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新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适度的兴趣激发,可以引导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并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媒体教学法。初中语文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把投影、幻灯、录像等多种媒体与教学知识密切配合的多媒体教学,即电教多媒体;二是利用计算机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按教学要求编制成教学课件,即多媒体课件。这两种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语文课文内容,既有画面又有文字,直观生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中语文课改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课改在实践操作层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已经成形多年的教育模式,语文课改目标的实现是渐进性的。同时,初中语文课改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各面的配合,需要关注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与学生本身的接受程度等问题。研究初中语文课改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调整基础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有效地实施基础课程改革特别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初中语文课改的实践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着力点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
在一些教育普及程度较低、教学水平不高的地区如农村学校,教师上课时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略课后练习题,使得学习的效果较低。相对而言,在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对课后练习的重视,即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与深入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二)重视教学方式改革,忽略语文基础
传统教育以获得知识、预备升学为目的,都注重文字上的知识。而现在由于很多学校提倡新的教学方式改革,一些老师开始在教学方法上改革。课堂上老师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课堂形式也花样翻新:分组讨论、辩论会等多种多样的讲课方式,使语文课丰富多彩。然而,语文课堂虽然变得热闹起来,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本剧与辩论会等活动中产生了其他方面的兴趣;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在某些时候变成了学生的讲话大会,成绩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成绩较弱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的讨论方式并未达到语文课改革要求的提高学生的合作讨论能力。
(三)过度以“生”为主,提问让课堂扭曲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满堂课给学生灌输知识,没有给学生一点空间。现在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被提问所取代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连续的提问。有的同学会举手回答,有的同学又保持沉默。对待学生的回答,一般老师也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接着进行自己的讲解,再发问。这样的方式持续过久频率过高,便会打消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因为回答问题却得不到应有的指导。再者老师的连续发问,会让一些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产生抵触情绪。
(四)过度追求“多媒体教学”效果
评价教师是否投身于语文课改,有没有或会不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成为了重要的评价依据。一些公开课堂或优质课评选,也把是否运用多媒体课件看作是否成功的尺度之一,课堂随即变成由计算机代替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并没有真正达到语文课改要求的最终目标,即对“人”的重视与对人的能力的深层次开发。
三、初中语文课改教学实践性问题的解决策略
提出并解决语文课改中的实践性的问题,有助于在语文课改中完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有效调整教学结构,让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新课改中有所收获。解决初中语文课改的实践性问题的策略有如下几种:
(一)重视教育的普及程度
教师对待课后练习题的方式不同,这种不同方式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差异与教学水平的差别。调查发现,对课后练习题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所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发展教育硬件的同时,也应兼顾教学软实力,即师资力量的平衡发展,做到让边远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即在教育程度较高、教学方法较为新颖、教学水平较为优秀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选好提问方式
在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按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摸索、不断修改,以求运用新颖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帮助教师掌控课堂以及了解学情的良好手段,而滥用课堂提问就会适得其反。在设计得满满的课堂提问中,学生未必每个问题都能回答,都愿回答。教师在选择问题的时候,应找准切入点,懂得如何“提好问”。在语文课文中,应找一个可以把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的题眼。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带来生动具体的画面感和清晰完整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教师和多媒体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的,教师不能把自己变成单纯的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者。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把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参考文献:
二、分析学生表现出着这些行为的原因
1.教师因素。
作为“百年树木,十年树人”的老师,根据新课标语文教育的要求,老师应该是随时做好与时俱进是的准备,只是在名利的诱惑下,有些地方学校,地方机构更多的是注重应试成绩的结果,更多的是忽略掉了这些教育。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坚持传统教学方法,坚持老师为主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老师注重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有些老师甚至是顽固到底,不容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些老师甚至对学生指出的错误视而不见。而在名利的诱惑下,很多老师过分看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对教学过程睁眼闭眼。即使有新想法的老师也没有勇气去实施,一来是害怕得不到成果,二来是学校根本就不支持这些冒险的想法。
2.学生因素。
学生本身对语文的热情不高,再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更加是越来越没有兴趣。有些想要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由于生性胆小,加上课堂气氛不高,也就不敢随便举手发言,害怕自己说错了遭到全班同学的嘲笑。学生的课前准备不足,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很容易就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不正确,大家都认为语文考试反正是考课外的知识多,所以语文课不听也是无关紧要的,考试照样也可以考高分。因而,往往忽略了语文课的听讲。还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欠佳,老是在上课不听,下课赶工,上甲课做乙课的作业。有些学生本身基础差,听课比较吃力,因此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是不错的了。
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有效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合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不歧视,不侮辱,不打骂这些学生,相反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
语文课堂里,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语文课是很丰富多彩的,所以针对不同的内容应该使用不同的而教学方法。像培养兴趣教学法革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等等。语文教学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提问”,提问在教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巧妙地提问对帮助教与学的顺利进行起着推动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调动主动性,有益教学。提问应当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之和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能力相适应,它应当做到:(1)提问要紧扣课文,围绕教学目的,有计划性和目的性。(2)提问的难易要适度。提的问题过浅,不能促使学生思考,反而使他们感到乏味而降低学习兴趣;提问过深,学生难以回答,也达不到教学目的。(3)提问要有启发性、艺术性、灵活多样性。
总之,教学方法是教好任何一科的必要条件,语文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工具学科,教学方法应更突出。随着教育部门的重视,教师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且也要求能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教给学生创新,辅助学生去开拓新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开发学生的大脑。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合作,相互辅助,共同创造和谐的班集体。
3.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学里,老师一直是出于中心地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师权利覆盖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权。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需要通过他们主动学习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由信息单项交流向师生多维互动的转变;由教学按照统一模式向教学追求个性化的转变。
4.做好课前预习。
人常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其它学科的数倍,只靠课堂的几十分钟进行阅读是根本不行的,因而课外预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要怎样来进行有效地预习呢?
Analysis on the method of Chine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iu Yu
【Abstract】Improving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students and of students ' cultural, political literacy, enhance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for teaching support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s, students can better engage in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 work, for the country to foster a high quality workers.
【Key words】Vocational language;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Relevance;Student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正视现状,和专业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
我们应把中职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名家杂文或议论文,由于学生远离写作的时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忍痛割爱”。 中职学生毕业后就将进入就业岗位,竞争也就随即而来。试想如果作为维修工人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将如何“对症下药”?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中职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2、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教学方法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里。
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1、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让学生的口动起来。针对职专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在教学中我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3、学生的脑动起来。在语文课堂,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
四、教学评价应淡化分数,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有大纲中提出的内容和要求,却没有在实际教学中统一的评价方法。或许对教师的教法有一定的考查,就是对参加高职考试的学生有统一的选拔考试,但对直接面临就业的学生却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不能从客观上来判断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是否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加之目前各校对语文课时的安排各不相同,周课时数从2节到3节、4节、5节均有。考试难易度当然也不尽相同,你很难从成绩表面判断谁的语文水平高些,谁的语文基础好些,谁的语文能力强些,当然更难判断该学校的学生毕业时,语文知识掌握是否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而能合格毕业。目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水平可以说是良莠不齐,差距很大。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他们的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他们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知道自己在做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们很着急,都想尽快摆脱这种局面,但又不知如何去改。他们缺的不是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缺的是符合规律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而方法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除了实践的积累和刻意的磨炼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做法上的走样,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请看看教育专家是怎样论述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
张志公先生也曾提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
这几位教育大家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他们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符合实际的,因而是科学的。
谈到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还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导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教练”……其实,教师就应该是“教”师。近些年,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人们都不愿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合时宜了。我们说,教师就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就是教“学”之师,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用回避“教”了。
那么,应该怎样教呢?这里,不妨借用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老师的一节课来说明这个问题。
今年二月下旬,在沈阳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洪老师应邀前来执教了《天上的街市》一课。这节课集中体现了洪老师的教学风格与特点,准确地回答了课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在这节课里,洪老师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洪老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地指导,显示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力,给听课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在教第1节诗时,洪老师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之后,洪老师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在讲第3节诗时,洪老师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你看”后面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不仅如此,洪老师还把这节诗逐句进行了改动:“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之后,洪老师引导学生用改后的诗同原诗进行比较品读,辨析体会,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所以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七夕相会”改写成每天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明确了材料服从主题需要的写作要求。这是一节非常成功而又有特色的语文课,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