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原则

公共管理原则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共管理原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公共管理原则

篇1

一、“公共”原则的内涵

我国台湾学者张世贤、陈恒均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或解决公共问题或公共目标”的。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也认为,公共政策就是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可见,“公共”指向的目的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公共政策分析只有遵循“公共”原则,才能真正体现这一本质属性。这里所谓“公共”原则,一是指政策问题取向的公共性,即在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坚持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原则。公共利益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各利益主体间的此得彼失,影响着公共利益的实现,甚至影响着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政府作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机构”,在借助政策手段行使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谋取公共利益,而不能在私人领域侵犯私权,或为少数人甚至政府自己谋取私利。“公共”原则要求,要以公共利益的实现问题为纲领性的政策问题进行公共政策分析,使政府决策能够更有效地约束、引导各社会主体,包括政府自己在公共领域内以其秩序化的活动增进公共利益,并“中立”地使之为现实和未来的各社会主体所平等分享。

二是指政策目标取向的公共性,即在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坚持以代际目标的实现为原则。从一个历史过程来看,“公共”原则要求,通过公共政策分析,使政府决策得以把政府的行为目标,规范、约束在既立足当代人的利益要求,又确保未来人可发展的基本条件的取向上。唯有如此,才能体现政府行为在代际之间的公共性、公平性,而不是偏执于当代的自私性、狭隘性。“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当代和未来连续、不间断的发展,即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确保全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这种代内和代际的持续发展,是当代人和未来人公共利益的根本体现。因此,从另一角度也同样可以说,以代际目标为取向的公共政策分析,同样是在公共利益实现意义上的“公共”原则的体现。

三是指政策问题范围取向的公共性,即在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坚持以整个发展系统全面、协调的发展为原则。根据前面的结论,持续发展问题也应该是当代政府纲领性的政策问题。持续发展是整个发展系统内各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威胁着持续发展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剧增、生态破坏等严峻问题,正是由于当代政府违背“公共”原则,默许甚至鼓励人们对公共资源“各取所需”式的无节制开采与利用,才造成了发展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尤其是人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失调,使符合持续发展需要的公共资源的供给呈现出间隙性,甚至短缺或中断。因此,从政策问题认定的范围来看,“公共”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就所有制约持续发展的问题,包括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当代人到未来人的各种有关发展问题的有序而系统的解决,既尊重人类的利益,又尊重自然界的利益;既尊重当代人的利益,又着重作为利益主体目前尚还缺位的未来人的利益。

还需提及,如上所述,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并’原则,实际上已内在地与持续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了。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状态,又是当代人类在发展问题上的一种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之间,是内在相连的。可持续发展理应成为人们透视公共政策分析的“公共”原则的基本角度。

二、当代公共政策分析对“公共”原则的偏离

从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角度看,当代公共政策分析在若干环节上的局限,使公共政策难以真正体现公共利益要求,实现代际发展目标,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偏离甚至违背了“公共”原则。

(一)公共政策分析理念对“公共”原则的偏离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提出的个人利益先于公共利益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府的决策理念,以致于发展为约瑟夫?雷茨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原则,认为纵使公民的所作所为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所不赞成或违背了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只要不侵犯他人权利,国家也不得干预。美国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肯尼思?阿罗甚至专门论证了“不可能定理”,认为社会一般不可能形成某种一致的选择,或对事物进行一致的优劣排序;即使这里的所谓“一致”仅理解为“多数决定”,也是不太可能的。按照这样的逻辑,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公共利益,至少,不存在一种能够明确定义,在现实中能够实际起作用的公共利益。这种否定公共利益的存在,片面强调国家中立,而不得干预所谓不损害他人利益的个人利益的决策理念,无法使公共政策分析体现“公共”原则,必然损害公共利益,当然也影响着体现了公共利益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政策分析过程对“公共”原则的偏离

不少学者认为,“公共物品生产的资源配置问题不能通过经济市场来解决,而要通过政治市场来解决”。因此,当代政府的政策分析过程,多是凭借政治市场进行博奕的过程。一方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尽管政治市场在起点上具有一人一票的平等性,但在终点上受“少数服从多数”的主导,表现出了“多数”强制“少数”的不平等。并且,“国家在过去被看作是大公无私的,现在则被当成参与政治活动者进行交易的市场”。因此,作为有“经济人”特征的选民与政治家,其政治市场上的价值取向,不能不受组织良好或力量强大的利益集团的影响,使政府常常不得不制定有违“公共”原则的政策,把公共资源的利用导向对公共利益的破坏,或者反过来,借公共利益之名,据公共资源为非“公共”之用。另一方面,受认知能力的局限,当代政府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按政治市场的要求去准确地收集信息,并形成与整个社会的公共要求相一致的偏好。这就使政府与其各个部门之间难以获得有效的沟通,形成对公共利益的共识所需要的充分信息。其结果是,政府及其部门之间政出多门,难以协调发展系统内部诸因素间的矛盾,误导出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社会主体对公共资源的无序利用,最终使发展失去其可利用的资源而被迫中断,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公平目标对“公共”原则的偏离

篇2

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要件是全体社会成员对公共价值观的认同。这里所说的不是平均主义和以牺牲效率的公平,而是在整个社会中,使个人在国家整个社会变化中自我的发展得到实现,个人权益有所保障,国家经济得以持续健康的稳步发展。然而当前在我国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市场经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对市场的规则制度却仍然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这就会对人民应有权益的获得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在这种情景之下,政府在公共管理层面上面对的不仅是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的任务,而且还需要在各种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的交往行为中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的角色。建立和完善一个能够使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能够有效地发挥和遵守的制度框架,显然,对于促成这一制度框架不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和部门所能够做到的,只有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才有能力建立和完善这一制度框架。换句话说,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成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才能够实现。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的公共管理价值

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定有序、诚信友爱”的社会。这个美好蓝图从伦理学角度来看,展现出伦理学在当今政府实现有效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当今我国政府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所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关键在于如何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以及如何合理的分配社会利益,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掌握者在管理活动中将公平正义自觉地从外在的约束内化为自身认为合理和应当具有的伦理道德品质,自觉地树立作为政府公共权力掌握者的公平正义形象,主动地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公平处事、平等待人、妥善协调好社会各个组织利益的关系,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组织成员氛围。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2.民主法治

民主体现的核心内涵就是:“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与自由的实现”。使民主观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并有效付诸实践,公共管理者要以民主观念来保证公众民主意愿有畅通的表达渠道,以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得以实施,这就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的实现打下根基。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法治就不会实现社会的和谐。从伦理学讲:法治是一种他律。在当今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式下,使法治的他律最终内化人们自身具备的道德意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安定有序

一个动荡不定、各种矛盾凸显的社会,是无法实现人们之间和睦相处,整个社会的和谐局面也就无法建立与完成。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要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和安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是不是安定有序,与掌握和实施公共权力主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共权力主体所具备的行为道德是社会的主体道德,在社会中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官德好,则民德好”。表达的意思就是整个社会如果有了优良的道德意识基础,社会就会安定有序,就会长治久安。所以说没有共同的价值理念,没有优良的道德意识,在社会和谐上是无法得以实现的。

4.诚信友爱

宋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简言之就是: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一个优良的政府信任关系对社会成员之间的诚信友爱品格的养成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政府的独特作用使它更有利于赢得公众对政府的广泛信任;有利于社会成员之间信任关系的确立;有利于感召和引导社会公众自觉塑造诚实信用的品质,进而推及到整个社会诚信友爱氛围的形成,以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所以说:掌握着公共权力的政府主体要在构建政府信任关系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强化合理行使权力社会道德意识上下工夫,为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任关系方面要做到率先垂范。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共管理价值原则

“政府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民提供最大的幸福”,体现出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本质要义。因此在以人为本、和谐原则指导下构建的社会应是一个人性化的价值载体,无论是在目的性管理价值、还是在手段性管理价值上,都是以人的需要即满足人的需要为指归,通过加强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和制度创新与设计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的公共管理价值要求与原则,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我国政府所进行的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确立的公共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就是一切以全体人民群众的福祉为指归。其出发点就是强调: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根据以人为本的宗旨意义,政府所进行的公共管理要本着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及不断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公共管理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和谐与秩序原则

社会的有序与和谐,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件和依托的保障。同样任何一个具体的人,如果不能得到社会政府组织的支持,想获得常人的生活就很难以实现。所以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所具有的社会性离不开组织性。社会政府的公共管理的价值就体现于优化资源和利益的产出与分配社会。正如英国社会学家科亨所概括所反映出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等方面的有序与和谐:一是人们的行为具有相互吸引相互补充和配合的互动特点因而是有序和谐的;二是社会生活的稳定性,政府的公共管理持续的维持某种状态的过程;三是社会公共活动的各种因素是可测的;四是社会的可控性,即社会体系中存在着各种调控因素,包括限制和禁止性因素。总之,维护社会有序与和谐,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价值诉求与和谐社会目标的统一。

3.公共管理必须坚持社会公平与正义原则

篇3

当前,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变。人力资源不只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而且还是知识、信息的传播媒介和整合主体,人力资源通过对知识和信息的吸收、处理和应用,创造着新的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可以说人力资源是国家间竞争的关键,是经济社会发展根本性推动力,是核心资源。

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S·贝克尔提出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也印证了人力资源作为核心资源的地位。通过对人类经济历史的考察,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与财富增长的根源。人力资本是指劳动力身上所具有的赖以获得劳动报酬或经济利益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的综合素质。它可以由组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性投资形成,表现为可以带来财富增值的资本形式。

各国政府的公共行政体系是引导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素质决定了政府公共行政体系综合能力以及国家间的竞争结果。因此,进行公共部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地开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关键。基于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趋势,激励成为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重要地位。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一个部分,不同于企业的和私人部门的人力资源。根据契约论的观点,公众与公共部门之间形成的是政治委托———的关系,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的人,而公共部门中的成员对公共权力的掌控和使用是在公众(委托人)的利益指引下,按契约约定的目的进行的。所以,公共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的素质及其开发成为关键,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公务人员的素质及开发对政府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行政管制过多,行政执行不力,决策机制不健全,公务员自我定位不明、公共责任感不强、公共服务意识差,政府信用受到严重影响。这些既与行政体制有关,也反映了公务员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的现状。通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途径的选择能够使政府能力得以提升,能够重建公众对公共部门的信任,能够防止政府合法性危机和“软政权化”的出现。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选择怎样的激励途径提高公务人员的素质,是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

二、激励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面对全球范围内日趋激烈的国家间的竞争,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综合开发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政府公共部门能否生存、高效运作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组织在选择激励途径时,应以有效利用为重点,坚持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并举的发展思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实施各项政策,促使现有的人力资源调整结构,优化组合,以各种激励尽可能的释放其潜能。

将激励引入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正如麦克阿非和麦克利兰所评估的那样,通过适当的合约安排至少可降低政府成本的8%,有时甚至高达30%,可以说激励的作用是巨大的。

1.发掘公务人员的潜力。人都具有潜在的能力,一经发掘便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的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员的潜力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平常的工作能力水平与激发后的工作能力水平之间存在约60%的差距。充分发掘公务人员的潜力,既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也节约了行政成本。

2.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绩效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是否胜任某项工作,是否具有承担某项工作的能力和资格;二是从事某项工作意愿的强度,即积极性。在给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下,两个能力相仿的人,他们的工作绩效高低取决于积极性的高低,而积极性的高低又取决于激励方法运用的好坏。

3.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良好的职位设计、福利、社会保障可以使公务人员处于有利的发展环境中,但还应注重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学习。作为一种有效投资,“投资人力资源,实施优先发展”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战略共识。

4.弥补物质管理资源的不足。激励也是降低管理成本的手段之一。通过激励制度的设计,激发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可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并达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预期效果。

三、激励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途径选择。

1.重塑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激励机制。公共性是公共部门的首要特征。我们需要用新时期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来维护和加强公共部门的公共性,并以之激励广大的公务人员。而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核心是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以一定的社会为背景,在行政活动中形成的行政意识、行政价值和行政心理倾向的总合。它表现为行政系统内部,人们所应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人群关系和价值观念等。行政文化对于公务人员的个性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有制约和影响,同时影响着行政组织的结构和效率,进而极大地影响了整个行政体系的构建。树立新时期的公共部门组织文化是人力资源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保障。

2.授权参与是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激励手段。在新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集权式管理的滞后性突显,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原来只有高层才拥有的足够多、足够快信息的状况,普通的公务人员也具有了快速汲取大量信息的能力,加上他们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使其拥有了一定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事务也瞬息万变,愈加复杂,信息的即逝性、敏感性尤为突出,传统模式下的上级决策,层层传达、审批的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决策权的下移、分散成为必然趋势。主要的激励手段包括如下:

一、授权。让中层与基层的公务人员更多参与决策,使决策能够快速、准确地回应社会问题的发生。

二、分权。政府的职能转变也必然涉及分权,将权力重新合理的划分,一方面使上下级或部门之间关系得以合理的调整,另一方面使行政内部运行机制更加和谐。三、组织机制弹性化。根据形势的需要,设立虚拟组织取代常设组织,任务的完成即组织的终结,既充分利用了优先的资源,又节约了行政成本。而且公务人员会产生危机感,使其着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以便能够立足于逐渐缩减的公务员队伍中。

3.职位制度中的激励手段。科学的职位分类是激励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职位由于智能化设备的出现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一些新型职位应运而生,这是旧的职位分类所不能涵盖的;还有一些职位(如过多的行政审批职位)与新形势下追求效率与发展的制度相背离。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职位分类。另外,我国《公务员法》明文规定,我国公务员实行职位分类制度,但至今,对我国公务人员仍没有进行系统的工作分析。没有相应的职位说明书也是当前职位分类一大缺陷。旧的职位分类从客观上阻碍了公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另外,在职务的任职制度上取消职务常任制也是有效的激励手段。职务常任制的优点是保证了公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前进,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求公共部门进一步完善更新机制,加快人员更新流动速率,以适应飞速的发展需要,保证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活力,职务常任制受到了冲击。以实行职务常任制的美国为例,自上世纪末以来,裁减了几十万公务人员,具体方式有公共部门转制,鼓励提前退休,或以一次性补贴的形式鼓励其脱离公共部门重新就业。另一方面,推行合同雇佣制,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开始效仿私营部门,用越来越多的临时工代替专职公务人员,既降低了费用,又增加了灵活性。这无疑给在岗的公务人员带来了危机感,也激励了他们更努力的工作。

再者,建立开放的职位体系是更全面、有效的激励方式。应该说,在公共部门的每一层级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都将为本部门带来新鲜的活力。而现行的职位招聘大多局限于基层职位,中高级开放的职位较少,使得一些高级的优秀人才难以施展才华。因此,公共部门应该加大招聘力度,拓宽所招聘职位的范围,建立中高级和基层立体开放的职位体系,从而使公共部门能够迅速充分的使用更多的优秀人才,确保行政体系健康高效的运转。

篇4

人力资源管理员工作职责11.负责公司人力资源规划;

2.负责招聘与配置,员工关系管理;

3.负责薪酬管理工作;

4.负责制定公司培训计划、流程,组织实施员工各类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员工作职责21 、行政管理工作

1.1、日常办公事务管理:包括日常事务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信息沟通、协调控制、检查总结以及奖励惩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1.2、办公物品管理:包括办公物品的发放、使用、保管及采购以及相应制度的制定;

1.3、文书资料管理:包括印信管理、公文管理、档案管理、书刊管理;会议管理包括会前准备、会中服务、会后工作;

2、 日常事务性工作

2.1、掌握公司整体运行情况,及时传达领导的各项工作安排,协调沟通各部门工作,听取和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2.2、负责制定公司长期规划的草拟制定,每年撰写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制定、编写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2.3、负责公司各项管理工作,督导指导本部门人员完成公司对外公关、宣传、外宾接待、文秘、文档管理等日常事务性工作。

2.4、组织策划公司重要行政工作会议和大型会议接待活动,落实会务筹备。

协助领导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合理意见或建议,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

2.5、负责属地政府、社区、友邻单位、共建单位、本系统各级领导、传播媒体及相关社会团体之间公共关系的协调,定期与相关单位团体进行沟通座谈。

2.6、负责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临时性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上级领导请示汇报;

人力资源管理员工作职责31.在公司人力资源战略、政策和指引的框架下,建立并实施人力资源方针和行动计划,以支持公司达到预期经营目标;

2.负责组织起草、修改和完善人力资源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3.负责招聘、培训、薪酬、考核、员工关系等人力资源日常管理事宜;

4.负责组织编写各部门职位说明书;

5.定期进行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提交公司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6.根据行业和公司发展状况,协助制定公司薪酬体系、激励体系并负责实施;

7.协助监督控制各部门绩效评价过程并不断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8.协助推动公司理念及企业文化的形成;

9.协助制定公司人力资源整体战略规划;

10.负责部门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协助完成本部门员工工作考核、激励及部门资金的预算和控制等工作,公司安排的其他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员工作职责41、负责社保公积金的缴纳、政策收集、个税缴纳工作。

2、负责招聘信息的、简历筛选、预约面试及候选人资料整理等工作。

3、负责处理员工日常关系,协助处理员工劳动纠纷、劳资协调等事宜。

4、协助办理员工入职、离职等相关手续。

5、负责接听电话,公司来访接待工作。

6、负责公司日常行政工作。

7、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员工作职责51.协助部门经理建立员工沟通渠道,定期收集信息,为公司激励机制、福利保障制度、薪酬制度和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

2.协助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规范绩效管理各项流程,定期组织并协助各部门实施绩效考核工作。

3.草拟公司的人力资源需求计划,组织各种形式的招聘、配置、选拔工作。

4.完成公司领导、部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员工作职责61.负责测试安排体系建设和应用,实验室各实验室产能的规划和负荷分析;

3.组织合同订单评审,确认测试设备排期;

4.对测试进度异常处理和协调,设备运行情况分析与各部门相关事项的沟通;

5.负责对测试订单交付保障、设备利用率的统计。

6.上级领导交代的一些相关事宜;

人力资源管理员工作职责71、负责学院教学资源管理部的项目管理;

2、负责学校实验室技术管理工作;

3、负责学校多媒体技术管理工作;

4、负责办公电子设备的维护;

5、负责其他教学资源的监管;

篇5

为确保****爱国卫生工作顺利开展,巩固和发展爱国卫生工作成果,营造整洁优美的办公和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单位文明建设,根据《****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行业卫生标准》,特签订201*年度爱国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

一、目标任务

1、对所属干部职工进行爱国卫生宣传,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本组日常工作中,认真实施单位年度爱国卫生工作计划,全面落实爱卫办布置的各项任务、活动。

2、认真落实我局各项卫生制度,动员并组织所属成员参加单位卫生工作。

3、室外做到四无:无乱丢废物、无痰迹、无污水、无烟头;室内做到三好:窗明几净卫生好、物品摆放整齐好、文化美化气氛好;厕所做到无蚊蝇蛆虫、无污垢、无异味。

4、抓好**从业人员管理工作,督促所属成员按时参加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发现疑似五病病例人员及时汇报。

5、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参与单位统一组织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抓好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能力操作的达标率。

6、配合市爱卫办对所属成员进行各类教育活动,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宣传落实工作,确保我单位所订的有关指标落实。

7、保护绿化,无攀折、损坏绿化现象,努力做好本局管理范围内的绿化工作。

8、按要求做好本单位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组织所属成员积极参与除四害活动。

9、落实控烟措施,积极参与单位开展的无烟单位创建活动。

10、要根据目标责任书签订的内容和各行业标准,结合本局实际情况,研究部署,检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二、奖惩

对在创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不履行工作职责或责任落实不到位而影响创卫工作大局的单位,除扣除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相应分值外,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公共卫生科人员目标管理责任书【2】

为了加强医院卫生工作管理,落实医院爱国卫生工作目标,巩固和发展我院爱国卫生工作的成果,真正做到人人参与,责任到位,特制定本责任书。

责任目标:

1、对科室的人员进行爱国卫生宣传,把搞好爱国卫生工作列入本科室日常工作中,认真实施医院年度爱国卫生工作计划,认真落实医院有关爱国卫生工作的各项活动。

2、认真落实医院清洁卫生包干区制度,认真组织科室人员参加院内外卫生工作。

3、室外做到四无:无乱丢废物、无痰迹、无污水、无烟头。

4、室内做到三好:窗明几净卫生好、物品摆放整齐好、文化美化气氛好。

5、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利用晨会对科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抓好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能力操作的达标率。

6、认真配合医院对职工进行绿色环保教育、爱国卫生教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宣传落实工作,确保医院所订的有关指标落实。

7、保护绿化,无攀折、损坏绿化现象,努力做好科室管理范围内的绿化工作。

8、按要求做好科室的除四害工作,并积极组织科室人员参加除四害活动。

9、组织科室人员积极参与创建无烟医院和爱国卫生月活动。

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时间:二xxx年元月

院公共卫生科人员目标管理责任书【3】

为了强化目标管理,进一步落实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条线分管对各村卫生室人员的责任,根据船山区卫生局的有关目标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我院公共卫生分管领导工作目标责任书如下:

一、工作要求:

1、在院长的领导下,分管全院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老年人保健、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免疫规划、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传染病管理、精神病管理、卫生监督共11项工作。

2、制定本年度公共卫生的工作计划-村卫生室目标任务书,经院长批准后组织实施,并经常督促检查,按时总结汇报。

3、院长卢智标负责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指导;公共卫生科科长魏娜负责业务指导、落实项目考核和情况汇总,传染病管理、卫生监督管理;向鸿英负责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孕产妇管理、儿童管理;龚桃梅负责免疫规划、精神病管理;杨贵琴负责老年人保健、健康教育、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

4、各相关负责人挂片区包干:魏娜负责11村、12村、13村、14村;向鸿英负责15村、16村、17村、18村;龚桃梅负责1村、2村、3村、4村、5村;杨贵琴负责6村、7村、8村、9村、10村。

5、掌握辖区内各村卫生室人口数、建档数、患病数、死亡数等指标,督促村卫生室人员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网上信息。

6、搞好健康教育宣传,利用广播、宣传栏、影视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健康教育工作,确保每两月更换一次宣传栏。及时上报公共卫生报表。

7、与村卫生室人员协作做好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工作,按要求在电脑上录入体检信息,及时通知患病人员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8、督促村卫生室人员对辖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每年1次免费体检,每年4次以上随访工作,并做好相关资料整理。

9、掌握辖区0-7岁儿童数,做好疫苗出入库登记;冰箱温度记录;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销毁记录。严格按照程序接种,避免免疫空白。按时上报I类、II类疫苗报表和AFP、新生儿破伤风、麻疹报表。

10、掌握辖区内孕产妇数、儿童数,做好建档、随访、体检工作,督促村卫生人员做好叶酸发放,孕期保健,产后访视等工作,按时上报各种报表。

11、及时掌握本地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制订出预防措施并做好疫情上报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作好传染病的预防、隔离和消毒工作。定期为院内医务人员、村卫生人员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疾病的防治宣传培训工作。

12、掌握辖区内精神病人数,督促村卫生室人员做好随访工作,进一步完善重症精神病人管理系统的录入工作。

13、协助上级机构开展年检工作,做好食品卫生、职业病防治的检查督促工作。

二、考核:

1、办法:按照上级文件精神,以上级半年、年终检查结果为准,参考平时工作成绩。

2、时间:每半年一次。

三、奖金与惩罚:

1、从事公共卫生人员按照每项200元计算。(防接种人员另加II类疫苗月总额5%计算)。

2、上级考核单项获得年终第一名奖励3000元;第二名1000元;第三名500元。

3、若未按要求完成,最后三名扣发200元/项。

责任书一式二份,医院和相关责任人各执一份,从20XX年1月1日起执行。

老池乡卫生院(签章)

篇6

城乡结合部幼儿园良好精神环境的营造需要公共关系管理幼儿园所营造的精神环境决定着幼儿园发展否充满生机与活力,精神环境是影响人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关系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及发展。城乡结合部幼儿园良好的精神环境,既包括包括幼儿园内部的职能部门之间和教职员工之间配合默契、步调一致,教职员在工作中是心情舒畅、团结一致、士气高昂的,同时也包括幼儿园与周边或有关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本部门的工作得到大家的信任和理解。幼儿园实施公共关系管理可以达到的目的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协调幼儿园内外的各种关系,建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精神环境。

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原则

(一)公共关系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性原则幼儿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幼儿教育目标,它是幼儿园开展一切活动的依据。幼儿园在制订工作计划时,要考虑到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性,使公共关系管理常规化、系统化。公关目标要围绕着幼儿园的总目标来制订,把公关活动作为幼儿园所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公关目标要通过有意识的、有规划的、连续的、全方位的公共关系活动来实现,不是仅靠零零散散的有限几次公关活动就能达到的,公关活动的开展要与管理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

(二)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原则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就倡导儿童利益优先,我国政府签署《儿童权利公约》,并且将儿童优先发展这一原则要求写入了宪法。作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机构,幼儿园要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公共关系管理中所开展一切活动要符合幼儿实际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

(三)专人负责的原则幼儿园公关人员应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全面的交际能力,能准确地把握时机;同时要正直、热情、耐心,热爱本职工作;一切从本园利益出发,不厌其烦地向公众解释和宣传本园的目标和宗旨。(四)全员参与原则幼儿园公共关系涉及到幼儿园的方方面面,不是几个工作人员能独立完成的,特别是在当前师资短缺的城乡结合部幼儿园,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因此,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全员参与到公共关系活动中来,自觉地建设和维护幼儿园良好形象。

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的内容和途径

(一)理顺内部公共关系

1.园长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把握整体办园方向。园长的角色具有多重性,是受幼儿园管理过程中各种管理关系的制约的,可以说,园长既是幼儿园管理的主体与承担者,又是幼儿园管理关系的创造者。]园长要把握好幼儿园发展的正确方向,理顺内部关系,树立幼儿园良好形象,使园所始终处于和谐状态。首先,园长要掌握用人之道。园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学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教职员工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的才能与智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理顺学校内部关系时,园长要认真分析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人才分类,做到人事相宜,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此外,还要避免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内部互相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在整个幼儿园内部做到人人都有事干,事事都有人干,教职工各尽其力,各尽其才,有效实现内部公共关系结构的优化。其次,优化幼儿园人际环境。园长应加强幼儿园管理中的人文精神,要深入教职工中去,通过与他们平等真诚地交谈,清楚了解教师的心理需要,真心实意地去尊重教职工,关心爱护教职工,用情感手段激励他们热爱事业;对他们的缺点不能苛刻指责,要热情帮助使之改正;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充分肯定,给予奖励,激励他们奋发上进。园领导在管理中要尊重教职员工的人格尊严,避免高压式的管理方式,尊重他们的知识,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隐私。领导者要以身作则,要求教职工做到的自己要能够首先做到,为教职工树立榜样。在幼儿园管理中要明确责、权、利的关系,激扬正气,鞭挞邪气,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同时,还要注意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能够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有容人雅量,把大家团结在一个祥和、温馨的大家庭中,要避免任何削弱了集体战斗力的矛盾发生。

2.提高教职员工的公共关系主体意识。首先,要健全幼儿园民主管理机制。幼儿园良好的公共关系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使他们在工作中具有方向感、信任感、成就感和温暖感。公共关系管理特别重视对话在管理当中所起的作用,强调在管理者与教职员工之间要建立正常、通畅、制度化的对话渠道。通过对话,管理者可以很好地向教职员工解释园所的政策和活动,明白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更好地开展工作;教职员工也可以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向园所管理者反映意见及改革建议。管理者与教师通过对话充分做到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管理的过程中让每个教师都能参与进来,能有机会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充分表现自己。同时,管理者还要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尤其是当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时候,让他们了解幼儿园领导是如何作出决策的,并对领导的工作进行监督。其次,帮助教职员工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幼儿园的工作是烦琐的、辛苦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园所领导重视和积极开展组织内部的各项公共关系活动,培养广大教职员工敬业乐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用全园教职工所共同信念和认可的目标宗旨来组织、动员和激励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认同个人与园所的关系,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并且把日常工作与高层次的价值目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以自己的才干实绩赢得同事和家长的承认和尊重。

(二)重视外部公共关系

在课题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领导者相对更重视内部公共关系的管理,忽视了外部公共关系工作和其重要性,认为只要园所内部公共关系协调了,教育教学质量就可以上去了。园所与外部公共关系是决定园所良性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园所外部公共关系的影响作用,时时处处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同时,要充分理解外部公共关系的复杂性,打破封闭保守的思想框框,对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细致的分析,慎重对待不同的外部公共关系。

1.正确认识园所外部公共关系。幼儿园外部公共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与家长的关系。幼儿园与家长的关系是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的核心,园所不仅要把家长当作幼儿园的服务对象和教育合作者,更要把家长当作幼儿园公共关系的首要对象。在管理中,园所要调动家长关心、支持、参与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家园合作,帮助他们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密切亲子关系。实现家园合作,提高幼儿教育教学质量。(2)与社区的关系。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总是处于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社区具有结构的稳定性、相对独立性、发展不平衡性等特点。]幼儿园作为社区的教育机构,应根据其所处社区的特点,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主动做好社区工作,整合和利用幼儿教育资源,推动社区学前教育发展。(3)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在办园过程中,幼儿园要主动通过与主管部门的联系,取得理解和支持,协助幼儿园解决办学经费、师资等各种问题。(4)与政府的关系。政府是国家的权力执行机关,有教育、文化、卫生、财政、审计等机构,具有有公共服务职能。园所应当与这些机构搞好关系,争取政府对园所的了解、信任与支持。园所要主动与有关的政府机构取得联系,善于调动政府人员支持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以赢得政府的信任与赞誉。(5)与新闻媒介和专家的关系。新闻媒介具有传播信息快、影响力大的特点,是沟通园所与大众的桥梁。园所应与有关新闻公众建立经常联系,邀请他们参加园所举行的活动,为园所作广泛的宣传报道,通过新闻媒介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园所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主动与幼教专家联系,利用他们的专长为园所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以促进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更快更好的发展。(6)与小学的关系。儿童的成长有一定的阶段性,又具有连续性。“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明确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4]幼儿园要加强儿童入学所必备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带领儿童参观小学、开展联谊活动等措施,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

2.广泛收集信息。信息是决策的依据,园所要发展,就需要广泛收集与己有关、于己有用的各种信息,通过适当的方式和必要的手段汇集在一起,以此为基础作出正确决策。农村幼儿园可以通过接送幼儿时的随机沟通、亲子活动、家长座谈会、发问卷、家园联系册等方式来了解家长对幼儿园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教师座谈会或对上级领导以及有关专家进行访谈来听取对幼儿园的各种反映。有条件的园所还可以通过外出参观了解其他幼儿园管理上的新举措,为本园管理提供参考。

篇7

关键词:反倾销;公共利益原则;实施作用

公共利益是与私人利益相对应的范畴,是人们的一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从法理的角度讲,公共利益是指“涉及政治组织社会生活并以政治组织社会名义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公共利益是指“社会或国家占绝对地位的集体利益,不是某个狭隘或专门行业的利益”。[1]也就是说,公共利益是一种共同受益的群体利益,是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不是特定的、部分人的利益。公共利益作为实施反倾销措施的一个重要要素,在国际反倾销实践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反倾销的公共利益直接涉及一个国家的产品产业利益、贸易中间商利益、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等。从更深层次来讲,反倾销的公共利益还影响到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及整体经济的安全、贸易结构和水平,海外投资、贸易赢余与外汇储备,甚至还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战略。可见,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指国家的长远利益,研究反倾销的公共利益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反倾销争端问题,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利益原则概述

公共利益原则不是与反倾销制度一起出现的,从1904年加拿大颁布第一部反倾销法到1967

年GATT肯尼迪回合达成的《反倾销守则》,国际上都没有对公共利益的立法规定。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增加就业,保持世界经济的复苏势头,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繁荣发展和持续增长,GATT与OECD(经济合作组织)各自组成专家委员会,经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研究后认为,经济增长依赖于开放的世界贸易体系以及合理的政策制定程序,对已经采取或将要采取的一切政策性措施,都应该用成本效益法做出评估,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或民众福利的利弊进行权衡,切忌受制于本国某个产业部门和局部利益的驱使。两个专家委员会在研究结论中第一次涉及到了公共利益问题,从而也推动了国际社会对公共利益的评价和立法工作。

究竟何谓公共利益原则,由于各国贸易实践的差别以及对反倾销看法的不同,目前没有形成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明确定义。公共利益理论认为,反倾销是对倾销的一种反制措施,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干预,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再分配,其目的致力于维护贸易公平和社会整体利益及国家利益;[2]然而,反倾销措施本身是否能够达到其目的,一直受到法学界和经济界的质疑。

首先,认为反倾销是一种保护进口国国内产业、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以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倾销的问题,相反,由于反倾销可能导致对方国家的贸易报复行为,会减少本国的贸易出口,起不到实现本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甚至会加剧国际市场间的隔断,造成国际贸易秩序的扭曲,这与反倾销的目的和初衷以及WTO的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根本宗旨是相悖的;因此认为,应以公共利益原则来指导反倾销行为,反倾销措施的实施需要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不能仅从本国的角度来考虑公共利益问题。21写作秘书网

其次,认为反倾销考虑的是倾销给进口国产业带来的损害,保护的是进口国国内厂商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倾销给进口国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忽视了在实施反倾销过程中受到负面影响的利益方(如消费者)的权益。因此说,反倾销中引入公共利益原则,对于遏制反倾销措施的滥用以及平衡多方利益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反倾销中强调公共利益原则,是对反倾销自身局限性的矫正,也是现代反倾销立法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

二、国外公共利益原则的立法实践

最早进行公共利益立法的是加拿大,1985年制定的《特别进口措施法》第45节规定,在作出最终损害裁定后,如果有充分理由表明反倾销调查机构按确定的倾销幅度征收反倾销税不符合公共利益,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可以自行或依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发起对公共利益调查,纠正反倾销措施的不合理现象。

日本在《关税定率法》第9条第1款规定,在具备倾销、损害、因果关系三个条件之后,还必须有维护其产业必要性的确认才可征收反倾销税。这里的“必要性”,实际上就是对公共利益的要求。

韩国《反倾销法》规定,当局从受理申诉到最终征收反倾销税期间,都要重点考虑其行动和保护国内产业的必要性之间的关系。即使存在倾销,也因此造成损害,但如果没有保护国内产业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则可以不征收反倾销税。

欧盟第3283/94号《反倾销条例》首次对“欧共体利益”下了定义,指出欧共体利益包括国内工业、消费者和使用者三方的利益,规定各方的代表机构在欧共体反倾销调查中均享有提供情报、要求听证、发表意见的权利。该定义说明,欧盟是否实施反倾销措施,是以欧盟整体利益考虑为前提的。

WTO《反倾销协议》中没有明确规定“公共利益标准”,但鼓励成员国在反倾销调查时,给予工业用户和消费者组织提供相关信息的权利,采取“较少征税规则”,尽量减少对公共利益的损害,这为一国主管机关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充分考虑公共利益问题提供了依据。例如,WTO《反倾销协议》第6条第12款规定:主管机关应向被调查产品的工业用户,或在该产品通常为零售的情况下,向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组织提供机会,使其能够提供与关于倾销、损害和因果关系的有关信息;第9条第1款规定了“较少征税规则”,即在所有征收反倾销税的要求均已满足的情况下,是否征税以及征税金额是否应等于或小于倾销幅度,均由进口成员的主管机关决定,如反倾销税小于倾销幅度即可消除对国内产业的损害,则征税额最好小于倾销幅度。[3]

通过对上述国家反倾销立法的对比可以看出,现行的反倾销法规虽然考虑了多方的利益,但仍然是把进口国生产者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主要还是为了保护进口国产业和增加进口国的就业。现行反倾销法规对进口国的进口商、工业用户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意义不大,公共利益条款只在极少的情况下才对这些利益相关者具有显著意义。

三、我国反倾销问题的“公共利益原则”取向

第一,强化反倾销中的公共利益意识。我国法律条款上并没有明确公共利益问题,但2004年新修订的《反倾销条例》第2节第33条规定:商务部认为出口经营者做出的价格承诺能够接受并符合公共利益的,可以决定中止或终止反倾销调查,不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或者征收反倾销税;第2节第37条规定:终裁决定确认倾销成立,并由此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征收反倾销税,征收反倾销税应当符合公共利益原则。尽管条例规定只简单将公共利益原则限定在征税环节,对公共利益问题也未做出明确规定,但我国的反倾销立法在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等方面有了一大进步。

第二,增强反倾销应诉中对公共利益的抗辩力度。在反倾销应诉中,除了法律程序和会计证据的支持外,还应充分利用公共利益原则,加强与进口商、消费者的合作和支持。对于大多数国家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我们应该鼓励进口商和消费者加入和协助我国企业的反倾销诉讼活动,这将大大降低我国反倾销诉讼胜诉的难度,使反倾销的最终裁决更加合理公平,有利于保护全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三,做到保护国内民族产业与维护国家公共利益两者的统一。在对外产品的反倾销问题上,既要消除来自国外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为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我国工业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很显然,允许外国产品在我国倾销可使国内消费者获得廉价的商品,但会使我国相关产业受到损害;相反,阻止外国倾销产品的进入虽可使我国产业得到保护,却需要我国消费者为此付出代价。所以,必须在保障民族产业发展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之间做出选择,把两者辨证地结合起来处理问题。

四、公共利益原则在反倾销中的作用

法律是“刚”,公共利益是“柔”,在反倾销行为过程中,如果把反倾销法与公共利益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以柔克刚、刚柔相济”,那么公共利益原则必将在国际反倾销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公共利益原则的政治作用

公共利益的基本观念是立法应当反映“公意”,代表全社会和全体人民,反倾销立法的根本宗旨是维护贸易公平和正义以及社会公众利益。但反倾销法立法也可能“从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神圣权利,变为侵犯人民权益的手段,从表达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标准,变为立法者专横统治的工具”。[5]在这种立法“异化”的情况下,公共利益的价值观念及政治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它以政治领域(追求公益)和经济市场(追求私利)的严格区分为前提,通过民意调查、舆论监督和司法审查等民主形式的干预来纠正这种不道德的异化。

在反倾销调查中,进口商和最终消费者是影响调查机关作出相应裁决的重要力量。由于公共利益原则的压力,调查机关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普遍存在一种矛盾心理,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应积极协同进口商和最终用户,在国内的物价水平、就业机会、社会福利和民生等政治因素方面向调查当局施加足够的影响和压力,这样,可能使调查当局得出倾销没有造成损害的结论,甚至在立案调查前就将其分化瓦解。

(二)平衡不同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

首先,对各利益集团经济利益的影响。实施反倾销措施的背景是很复杂的,各利益集团不仅相互关联,同时利益也是存在差异的。例如,在一次倾销行为过程中,产品倾销商和产品进口商采取低价措施来占领更多的市场,以获取最大利润;同类产品或相似产品的国内生产商则将抵制这种倾销行为,目的是保障自己的市场份额和产品利润;对于工业用户和消费者来说,能在倾销行为中获得廉价的工业用料和廉价的商品消费。如何协调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必须依靠公共利益原则来协调,从而使各利益集团在反倾销过程中都能进行全面衡量和换位考虑,权衡各方利弊,放弃眼前利益,着眼长远利益,舍小利求大利。

其次,对产业链条各环节利益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每一个产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个产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整个经济由一个庞大复杂的“产业网”构成,一个产业需要其他产业为自己提供各种产出,以满足自己的生产要素需求,同时也把自己的产出作为一种市场供求提供给其他产业;而实施反倾销措施对这种以供给和需求关系形成的“产业链条”产生的影响是链条中各环节利益的再分配,如钢铁产品,其上游产业有焦碳、能源、电力等产业,下游产业有建筑、机电设备、运输工业和家用电器产业等,一旦上游产业的价格上涨会给下游产业带来严重影响。如果忽视了公共利益原则,不可避免损害中下游产业、进口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的利益。

(三)增加我国应对反倾销调查的灵活性

据统计,从1979年到2006年底,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819起,涉及商品4600多种,导致我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人民币。由于我国处于发展中时期,工业生产能耗较高,污染较严重,产品环境成本缺位,同类产品价格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对偏低,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国际反倾销调查。[6]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反倾销应诉时应充分利用公共利益原则,正视我国经济发展中带来负面影响的事实,强调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必须经历相同的阶段和过程,不要为了保护某一产业而损害国家利益和国家关系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这样,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对外贸易谈判中的回旋余地,增加应对反倾销调查的灵活性。

(四)遏制反倾销措施的滥用

作为纠正不公正贸易、维护自由竞争市场秩序的一种有效手段,反倾销法在保护国内工业免遭国外倾销产品冲击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对贸易利益的狭隘认识以及经济中政治因素作用的存在,往往使一些国家出于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动机,在合法的幌子下任意实施反倾销措施。近年来,国际贸易冲突日益加剧,反倾销形势愈演愈烈,其道德观和合理性正在遭到人们的质疑。很明显,实施公共利益原则将有利于遏制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对于改良现行反倾销规则,使之回归到反倾销的本质和初衷,真正做到有序竞争、公平贸易、正义往来、合作双赢,的确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廖加龙.关于公共利益的范围[J].人大研究,2006(7).

[2]刘重.论国际反倾销中的公共利益权衡[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4).

[3]吴华明.反倾销法公共利益条款析评[J].亚太经济,2005(6).

篇8

本办法所称的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第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湿地,可以申请设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一)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

(二)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

(三)占地500亩以上能够作为公园的;

(四)具有天然湿地类型的,或具有一定的影响及代表性的。

第四条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申报,由城市人民政府提出,经省、自治区建设厅审查同意后,报建设部。

直辖市由市园林局组织进行审查,经市政府同意后,报建设部。

第五条对于跨市、县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申报,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第六条申报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直辖市人民政府关于申报列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请示;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三)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申报书;

(四)城市湿地公园的位置图、地形图、资源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资料:

(五)湿地现状以及重要资源的图纸、照片、影像和其他有关材料。

第七条建设部接到申请后,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对符合标准的,由建设部批准设立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第八条己批准设立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园林、规划、国土资源等管理部门标明界区,设立界碑、标牌,搞好资源监测。

第九条已批准设立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第十条已批准设立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需在一年内编制完成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并划定绿线,严格保护。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设计企业承担。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纳入强制性内容严格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第十一条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应定期向建设部报告湿地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及实施等有关情况。

第十二条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利用应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休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第十三条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利用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严格遵守国家与湿地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遵守《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有关规定。

(二)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与自然性。

(三)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湿地的社会效益。湿地公园的建设以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替为前提。

第十四条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及保护地带的重要地段,不得设立开发区、度假区,不得出让土地,严禁出租转让湿地资源;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和设施。

第十五条城市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严禁破坏水体,切实保护好动植物的生长条件和生存环境。

篇9

(一)礼仪的系统整体原则

礼仪是一个完整体系,几千年来已经无所不包,因而在对外交往和公关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它的整体性,并注意采集信息应完整,因为来宾或合作对象的性别、年龄、国籍、州籍、民族、宗教、信仰、职业都决定了他适应并喜好什么样的礼仪接待,搞错一个环节都可能招来“100-1=0”的效果。

(二)公平对等原则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傲慢,冷漠,或曲意逢迎,都会被视为不礼貌。应公平大方,不卑不亢,主动友好,热情又有所节制。

(三)遵时守约原则

现代社会社会节奏加快、遵时守约更为重要,无论什么理由,不遵时守约都是不礼貌的,再正当的理由失约后也应道谦。

(四)尊重习俗原则与风俗禁忌原则

“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进门见礼,出门问忌”,这些有益的格言都说明尊重各地不同风俗与禁忌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外交往中不懂外国禁忌,不懂不同民族的禁忌,可能会造成不愉快的后果。

(五)和谐适度原则

使用礼仪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恰当处理。

(六)外事礼宾顺序原则

(七)女士优先原则

篇10

2001年6月25日,巴塞尔委员会发表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或称巴塞尔资本协议П)第三个征求意见稿,同时决定将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完成新协议制定的日期以及正式实施新协议的安排都向后推迟。按照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进程安排,2003年第4季度才能正式公布巴塞尔资本协议Ⅱ的定稿,2006年银行同时按巴塞尔资本协议Ⅰ和Ⅱ运作,2006年底到2007年初,新巴塞尔资协议正式生效。但实际上,巴塞尔资本协议П是否能够如期实施及实施后能否产生满意的效果,目前不太乐观,新资本协议的顺利实施正面临着各国银行和监管当局巨大的挑战。

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呢?笔者以为,关键还在于能否实现各国之间、各银行之间公平待遇的问题。从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Ⅰ的产生到1999年6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以及目前两易其稿难以顺利实施的一系列过程来看,公平原则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公平的涵义

何谓公平,学术界并无定论,公平往往与公正、平等、正义等概念相互替代使用。亚里士多德的公平概念迄今为止具有最大的影响力。他将公平分为分配的公平和矫正的公平,前者指利益、责任、社会地位等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后者指社会成员间重新建立原先已经确立起来、又不时遭到破坏的均势和平衡。他的公平概念的另一内容是平等,即要求法律平等地对待争议各方。而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观是公平的正义观,他的正义包含两个原则:一是平等自由的原则,每个人都应享有与其他人一样的、最广泛的、全部的、平等的基本自由;二是机会的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这两个原则的主旨是,要完全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政治权利和公民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最大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罗尔斯的理论是迄今为止西方社会上所有对公平价值观念所作的解释中最令人满意的一种。

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公平原则

公平竞争呼吁统一的资本充足性比率管制

巴塞尔协议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体现在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即通常人们所称的《巴塞尔报告》,或称巴塞尔资本协议Ⅰ。报告的核心是树立了8%的资本充足率的思想,使得从事国际国内业务的各国银行在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管制方面有了国际统一的标准和内容。

而从新协议的名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可以看出,巴塞尔委员会依然继承了旧巴塞尔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将资本金要求视为最重要的支柱。事实上,银行资本充足管制已经逐渐成为了银行监管制度的核心。

斯蒂格勒(Stigler)等人主张的“管制新论”(TheNewEconomicTheoryofRegulation)将管制视为管制集团与被管制集团间锱铢必较的政治程序,是被管制集团提出要求、管制集团满足这种要求并从中获利的一种商品,也就是管制是一种存在需求和供给的商品。按照这种观点,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也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决定的一种商品。但笔者认为,银行资本的充足性管制主要是由需求决定的,其供给决定于需求,或者说供给是需求的函数。

在诸多银行资本充足管制需求的原因当中,除了降低破产风险的需要、降低道德风险的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需要就是市场经济追求公平竞争的需要。由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存款者无法甄别不同银行的风险大小,会造成资本少的银行可以获得同等甚至超过资本多的银行所能获得的存款,出现少量资本获取相对更多利润的状况,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巴塞尔资本协议Ⅰ之所以规定一个统一性的资本充足比率,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世界金融市场银行业务公平竞争的原则而提出的。世界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比国内市场更加严重,从而可能出现资本少的跨国银行在竞争中反而占优势的现象,这不利于世界银行业的发展。巴塞尔资本协议Ⅰ制定了一个统一的可比标准,至少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实现了公平竞争,要求从事跨国业务的银行应当持有一个最低资本。

公平原则呼唤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

尽管巴塞尔资本协议Ⅰ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实现了公平竞争,并且简单易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等优点,但同时也正因此而被指责为过于简单和粗糙。的确,8%的资本充足率指标虽然已经深入人心,但8%成为标准的依据仍不得而知。事实上,该比率是否合适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由于不同银行的资产结构和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特别是不同国家银行的情况差异更大,8%会是最佳资本充足率和最优资本比率吗?

实证分析显示,各国银行之间的最佳资本比率是肯定不同的。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比率,这种“一刀切”的管制方式是否有悖于公平原则的初衷?实际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5年早已认识到这种“一刀切”的资本充足管制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金融的发展,于是在1996年公布了《巴塞尔协议市场风险修正案》,允许各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作为对标准方法的替代。内部模型法允许各银行采用自己设计的风险评价模型,以决定他们的金融资产组合的风险。

除此之外,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Ⅰ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其他规则,使得各国监管当局按照自己的一套规则行事,同样出现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正因此种种原因,巴塞尔委员会1999年6月出台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新协议的主旨重在对银行资本金进行精确计量并与其潜在风险相匹配,使监管资本具有更高的风险敏感性和激励相容性。新协议对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给出了两种具体方法,即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从巴塞尔委员会的观点及世界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趋势来看,内部评级法是风险管理发展的主流和趋向。内部评级法在提高对风险敏感性的同时,更加强调银行内部对其风险特征的评估。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同样可能导致不公平的环境

如果目前巴塞尔资本协议П只是为了要成稿而使之成为政治妥协的产物,就更让人担心,各国监管当局会在执行协议时各行其是,不仅谈不上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且意味着银行又回到巴塞尔协议出台前的无序竞争状态。

此外,巴塞尔资本协议П对不同银行集团在竞争环境上有着倾斜性。新规则不仅因为其复杂性,而且因为协议第二支柱下的监管检查程序不可避免的主观定性问题,因而增加了很多的障碍,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不能像大银行那样应用内部评级法,小银行将被该协议置于严重的不利竞争地位。按照目前的巴塞尔资本协议П,大银行可以使用自己的风险评估模型,据估计可以节省20%到30%的监管资本,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再次显现出来。

从巴塞尔资本协议П实施的可能效果来看,也许会加剧这种不公平竞争。根据2001年9月花旗集团下属机构SchroderSalomonSmithBarney的一项研究报告,新协议下竞争的胜利者将是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银行,他们将能节省20%到30%的资本,从而可以用剩余的资本发展业务。而同时,那些较小的银行会发现其监管资本要求急剧上升。进一步的连锁反应是,新协议的实施会加速银行间的并购活动,甚至出现超级的大型银行,造成银行市场被少数银行垄断的局面,从而更不利于银行之间的公平适度竞争,并使得金融系统风险扩大。

结语

新巴塞尔协议无疑是对旧巴塞尔协议的一次具有创新意义的扬弃,它比旧协议更复杂、更全面,充分考虑了银行可能面临的多种风险;其风险敏感性也越大,较全面地考虑了引起风险的多种因素;它还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激励相容性。此外,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使银行更透明地面对公众。

但是,应当看到,新巴塞尔协议同样存在很多有待完善之处,实施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难以判断。旧巴塞尔协议产生,基于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新巴塞尔协议取代旧巴塞尔协议以及顺利实施新巴塞尔协议,公平原则仍是其关键所在。如何做到公平和效率、标准和灵活、激励和约束、风险和收益最佳的协调,可能是监管当局永远追求的理想目标。

参考资料:

1.沈沛农,任若恩·新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剖析(J)·金融研究,2002(6)

2.阎庆民·金融全球化中央银行监管有效性分析(J)·金融研究,2002(2)

3.梅尔文·韦斯特莱克·巴塞尔资本协议П难见实效·国际金融研究,2002(11)

4.毛晓威、巴曙松·巴塞尔委员会资本协议的演变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进展(J)·国际金融研究,2001(4)

篇11

Abstract: the incentive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to motivate employees work enthusiasm effective means, but some enterprise practice find that not all of incentive was effective. Not the right incentive mode not only failed to mobilize stuff, or even just the opposite. Therefore, the enterprise should be in the basic in principl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roups, different period of the search for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asures, this article to enterprise case as a starting point, analysis to set up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asures basic principles.

Keywords: effective incentives; Incentive principle; case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激励管理的基本概念

激励管理,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目标的系统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激励实施方式体现为两种:一是物质激励,二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按照激励的方向分类又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所谓负激励是指惩罚和批评等。激励理论还要求企业对员工的激励贯穿于员工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激励管理在员工管理中的案例及分析

企业制定激励策略时,常因缺乏制定原则而陷入误区。那么制定激励策略时,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案例入手分析。

案例1:公司某项目经理参加管理学培训后,应用了如下激励理论:首先是放权,让员工有充分的决策权,赋予其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同时改变以往批评责备的管理方式,采用赞扬和赏识方式来沟通。一段时间后,员工积极性不仅没有提高,不满反而增加了。员工一致认为,经理是通过花言巧语欺骗他们工作,他们希望的是与责任对等的薪酬水平。另外,由于经理只表扬,一些犯错的员工没有得到惩罚,引起群起效仿,经理的威信和管理效力也开始降低。

以上案例中经理的出发点是想采用激励来鼓励员工,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其症结首先是对该群体体选错了激励方式。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人的追求分为五个等级,依次是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价值需要。只有当低一级的需要满足时,高一级别的需要才表现出来。项目部员工正是为生计奔波时期,对生存和安全的要求最为迫切。然而经理的激励措施只让员工工作内容和责任增加了,收入却没有提高,劳动与报酬不对等,自然产生不满。其次,经理一直发表鼓励的,表扬的言论,当看到一些犯错员工没有受到惩罚时,其它员工心理出现不平衡,认为经理软弱缺乏原则。

该案例说明:激励首先应该按需激励,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讲,党物质激励的刺激不起作用时,精神激励往往更有效。其次,应坚持双向激励,激励不是一味的鼓励和表扬,必须奖罚分明,维护公平公正的形象。

案例2:项目部的技术员小陈通过研究,对现有施工方案进行了改进,使成本大幅降低,施工速度明显提高,但由于工程已按照原方案开工,无法调整,新方案未能立即实施和推广。一年后,新开的项目采用小陈方案后,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当年年底召开表彰大会上,小陈受到表彰,也收到了奖金,但是小陈却没感觉到任何动力和鼓励。原来这一年,小陈因为自己的贡献不被得到认可,心灰意冷,认为花心思在创新上没有意义,一年后,小陈觉得发展前景渺茫,便辞职了。

以上例子中看出,小陈具有良好的科研和创新潜质,但由于成果迟迟得不到承认和鼓励,创新热情受到打击,由此逐渐放弃和荒废创新,直至个人潜力被完全扼杀。公司流失了一个潜在的优秀人才,小陈的职业发展也受到影响。

有效激励应该是及时的,公开的。让受激励人立刻感受到冲击,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更高一步的工作中。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有被认可的愿望,只有及时的给予激励,才能不断提供动力源泉。

案例3:公司对外聘职工考核转正,后勤的王师傅多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获得考核组认可。为了激励王师傅,特批王师傅转正,王师傅收入也实现双倍增长。第一年,王师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尚能完成工作,但一年之后,他的积极性逐渐下降。领导非常不解,认为公司将你由外聘转正了,抱住了铁饭碗,巨大的激励应该换回感激和回报,为什么反而不积极。

以上案例中,不难发现王师傅积极性下降的原因,首先是王师傅在自己岗位上没有得到升迁希望,与之前大的激励相比,没有持续的激励来刺激王师傅努力工作。其次王师傅转正后一下子抱定了铁饭碗,再也没有后顾之忧,压力顿时降了下来。

该案例说明激励首先应该是持续的,不能奢望一次激励起到一劳永逸的功效,持续激励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不竭动力。其次,激励应是适度的,过低的激励起不到刺激作用,而过高的激励将过分抬高期望值,一旦激励力度达不到之前的水平和期望,则激励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有效激励对策和原则

对以上案例,应采取如下措施做到有效激励。案例一中,员工职责增加时,需随着提高收入,实现劳酬对等,经理也应理解负激励也是激励,除必要的鼓励,对问题员工要及时批评和惩戒。案例二中,企业应吸取教训,对一些好的方案和思路要通过及时激励搭建平台,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同步发展。案例三中,可将王师傅的一次大激励分为若干个小激励,细水长流持续激励,如采用适度增加待遇,待遇逐渐提高,预转正及考核转正等步骤实施。转正后,要通过培训,让王师傅看到更好发展前景。

由此,可以总结有效激励管理的五个原则。即应坚持按需激励、正负激励、及时激励、持续激励及适度激励的方法和原则。企业应针对不同员工,不同时期等具体情况,在激励原则的基础下,制定激励管理措施。

总结

激励管理是企业设计的一系列外部管理手段,在提高企业的员工积极性,挖掘员工潜能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若不分对象、不分时间的单纯激励,往往适得其反。因此,企业应追求最有效的激励管理,立足自身情况,深入分析,在坚持按需、正负、及时、持续、适度原则的基础上,研究针对本企业的激励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篇12

2.1 聘用关系

2.1.1 本公司招聘的对象是资格最符合的个人,无性别、地域、户口等区别。

2.1.2 新员工聘用设有三个月的试用期,销售人员的试用期为六个月。如果员工的工作表现不能令上司满意,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公司可以在试用期内终止聘用,或将试用期延长,以作进一步观察,但延长期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在试用期内,员工及公司任何一方都可提前十五个工作日通知对方,终止聘用关系。

2.1.3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聘用为本公司员工:

(1) 曾经被本公司开除或未经核准而擅自离职者;

(2) 被剥夺公民权利者;

(3) 通缉在案未撤销者;

(4) 受有期徒刑之宣告,尚未结案者;

(5) 经指定医院体检不合格者;

(6) 患有精神病或传染病或吸用者;

(7) 未满16周岁者;

(8) 政府法规定的其他情形者。

2.1.4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公司可以不经预先通知而终止聘用关系,并不给予当事人补偿费。

(1) 在欺骗公司的情况下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致本公司误信造成损失者;

(2) 违反劳动合同或本细则规则经本公司认定情节重大者;

(3) 营私舞弊,收受贿赂,严重失职,对公司造成损害者;

(4) 对本公司各级管理者或其他同事实施暴行或有重大侮辱之行为而使之受到伤害者;

(5) 故意损耗本公司物品,或故意泄露公司技术、经营机密者;

(6) 无故旷工3日以上,或一年内累计旷工6日以上者;

(7) 被判有期徒刑以上的刑事责任者;

(8) 本公司制度规定的其他严肃纪律处分而开除的情形。

2.1.5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公司应提前30天书面通知当事人终止聘用关系:

(1) 员工有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原工作,或不能从事公司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 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2.1.6 本公司为适应生产、经营业务的需要,可以在员工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调整工作岗位,员工对此不得拒绝。

2.2 劳动合同

依据劳动法,外商投资企业劳动人事管理的规定和公司的人事政策,本公司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书"。以正式确认并保证双方在聘用过程中的权利的义务。

劳动合同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限至少为一年)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两种。

劳动合同期满,合同即行终止。员工与公司双方同意续约的,双方应于合同期满前一个月续签"劳动合同书"。

合同期满双方未续签的但劳动聘用关系仍然存在,即视为原合同续延1年。

2.3 工作时间

员工的工作时间按政府的有关规定,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八小时。

2.4 培训

进入本公司的员工,必须通过下列内容的培训:

(1) 公司的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培训;

(2) 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

(3) 岗位的职责和操作规程的培训;

(4) ISO9002质量体系的知识培训。

员工的培训及其成绩记录由企划部(人事)放入员工个人档案。对培训合格的员工,公司发给上岗证,员工必须持证上岗。

2.5 调职

公司根据生产、经营业务的需要和员工的技能,可安排员工调动职位。员工也可以根据公司企划部公布的空缺职位申请调动。职位的调动应先征得本部门主管、经理的同意。一般情况下,新员工在试用期内不得申请调职。

2.6 离职

员工申请辞职的,一般应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司。离职程序:违反离职程序,或擅自离职的员工将承担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

2.7 员工档案

员工档案分为工作档案和人事(历史)档案。工作档案在员工进入本公司后建立,人事档案要员工被录用后一个月内转至本公司或公司指定的档案管理机构。若故意不转移人事档案的,公司可终止聘用关系。

2.8 人事记录

2.8.1 员工需就下列事项或身份的改变通知企划部(人事):

(1) 住址和电话号码;

(2) 婚姻状况;

(3) 小孩诞生及家庭人员的变化;

(4) 身份证号码。

2.8.2 公司上岗证:

(1) 签发:

员工加入公司时一律应获签发的上岗证。凭此证进入公司上班。员工离职前将上岗证交回。

(2) 遗失和补发上岗证:

员工遗失上岗证的,应及时通知企划部,由企划部补办上岗证,并收取补发证件的费用。

2.8.3 钥匙

公司交给员工的所有钥匙必须妥为保管,不得复制,不得借与他人,在上班的最后一天交还给企划部。员工遗失钥匙的应立即报告。

2.8.4 公物

员工在公司工作期间应爱护一切公物,员工若离开公司,必须按登记的分物清单进行移交给各有关部门,若有遗失或损坏,应照价赔偿。

2.9 薪酬政策

公司实行考核工资制度,效益与工资挂勾,按月发放考核工资。业务或销售未完成月计划的____%时,员工发______元,中层干部发元,副总经理级发______元的生活费,到年终按考核实绩结算。个人收入所得税由员工承担,公司按有关规定代为扣缴。

3.0 发薪日

公司的发薪日为每月的____日发上一个月的工资。如遇休息日可提前或顺延。在外地办事处工作的员工由部门负责邮寄。

3.1 加班费

公司按法定假的__天假(春节__天、元旦__天、五一节__天、国庆节__天)发放加班人员的加班费。加班员工每人每天发加班费____元。除此以外的加班计入考核工资。

4.1 法定假

元旦 __天、春节 __天、劳动节__天、国庆节 __天

4.2 公司假

每年有__天的有薪公司假。由公司根据实际可能,具体安排日期。通常情况公司假与春节等休假安排在一起,以使员工有宽裕的时间安排活动。

员工在享受公司假无故超假的,将作为旷工处理。

4.3 病假

4.3.1

员工因病假不能上班,应提前通知部门经理,以便安排工作。急症病假也应尽早与部门经理联系。病假须递交公司指定许可医院一某些人病假单,并经部门经理批准,企划部(人事)认可为有效。急诊病假不受医院限制。

4.3.2 病假的工资待遇根据员工的工龄的在本公司服务的不同年限作享受工资待遇,如下计算:

(1) 工作年限不满__年,发本人基本工资的____%;

(2) 工作年限满__年,不满__年,发本人基本工资的____%;

(3) 工作年限满__年或__年以上的,发本人基本工资的____%;

计算公式: 月薪______%__病假天数__比例

4.3.3 长病假

当员工因严重疾病(需经公司确认)连续病假__个月或年内累计病假____天,并在合同期内的员工,参照国家规定,停发基本工资,适当给予生活补助费,标准为本地区最低工资的____%.

4.4 工伤假

工伤主要指员工在工作时间、地点且因公(包括在社会上见义勇为、抢险救灾等)所遇的负伤、致残、死亡。被公司经管确认为工伤的假期,其薪资按100%发给。

4.5 事假

4.5.1 员工在用完公司假后,因有重要私事仍需请假的,可申请无薪事假。

4.5.2 任何原因的事假最多不能连续超过____天。超过____天以上的事假将不被批准。

4.5.3 员工事假期间的工资被扣除,年终奖或考核工资也会按比例扣除。

4.5.4 员工因违反制度而被暂时停职、停工的,按事假处理。

4.5.5 试用期内的员工,一般不得请事假。

4.5.6 事假的审批权限:

请假__天,由部门经理批准;请假__-__天,由部门经理签字后报企划部(人事)批准;请假__天以上的,逐级上报,由公司总经理批准。

4.6.绩效评估

依据公司各部门生产、经营及管理的考核制度,对工作绩效、专业技能、工作态度、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全年的功过记录等,以客观的态度,对所有员工予以评定。每年的绩效评估在__月份实施。同时,公司鼓励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与员工进行沟通,辅导员工取得优良绩效。

4.7 考绩标准

A、杰出,工作成绩优异卓越,对公司作出较大贡献。

B、优秀,全面完成工作,成绩在大多方面超出标准。

C、胜任, 工作完成合乎要求,达到标准。

D、需改善,尚有未达标准方面,但经努力可以改进。

E、不合格,工作差等,经过提醒教导也未改善。

绩效评估,可结合年终考核、评选同步进行。

4.8 纪律规定

员工行为如不符合适当的规范,违反公司制度,一经查实,将受到根据过失程度而执行不同的纪律处分。下面所列举的过失行为并非包括所有的应采取纪律处分的过失。

(1) 擅自不按规定出勤上班,擅离职守、岗位;

(2) 工作懈怠,不按规定和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3) 无理拒绝的工作安排、指令;

(4) 收受任何种类的贿赂;

(5) 利用职权贪污,侵害公司的经济利益;

(6) 伪造和涂改公司的任何报告或记录;

(7) 未经领导允许,擅取公司的任何数据、记录或物品;

(8) 滋事干扰公司的管理和业务活动;

(9) 弄虚作假,违反公司的管理规定;

(10)散布谣言,致使同事、主管或公司蒙受不利;

(11)疏忽职守,使公司财务、设备等遭受不利;

(12)违反安全规定,或其行为危害他人安全;

(13)擅自出借公司的场地、物品、设施;

(14)在工作时间内干私活;

(15)擅自从事公司以外的"第二职业";

(16)利用职务营私舞弊,损公利已;

(17)偷盗公司的财款、资源;

(18)遗失经管的财物、重要文件、数据等;

(19)侮辱、恐吓、殴打同事、主管等;

(20)在公司赌博、酗酒或出现有伤风化道德的行为;

(21)其他违反公司政策、程序、规定的不良行为。

4.9、安全与健康

4.9.1 本公司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是公司的首要之事。公司依照有关安全、卫生法规和政策管理安全卫生工作,建立整洁有序及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

4.9.2 员工应遵守公司安全规章、安全操作程序、维护工作场所及生活环境的安全卫生,并防止盗窃、火灾及其他灾害。

4.9.3 生产设备或生活设施发生故障时,应立即报告,不得擅自修理。

4.9.4 不得在灭火器、消防栓前堆置物品,随时保持畅通。

4.9.5 员工应遵守通规则,做到安全行车,开车者要按规定使作安全带。

4.9.6 在公司禁烟区内禁止吸烟,在车间设一固定吸烟点,供员工吸烟。

4.9.7 员工应保管好个人财物,不要将钱包等私人贵重物品放在公司的工作及公共场所。

4.9.8 任何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的处理,统一由企划部和经管部负责对内或对外。

4.9.9 员工违反安全卫生规定,依照公司惩罚规定处理。

备注

(1) 本细则规则未尽事宜,均按政府有关法规和本公司的规定处理。

(2) 国务院、地方政府或本公司如有新颁布的政策规定与本细则则相悖时,以前者为准。

(3) 本细则的解释、修订和发行由公司企划部负责。

附录:

使用电话须知

1、电话铃响起时,迅接电话,旁桌无人而电话铃响时,也必须尽快代接电话,妥善处理。

2、通话时语言保持简短扼要,通话前计划好通话内容,避免重复。

3、工作时间尽量避免打私人电话。如有必须处理的私事,尽可能放在午餐时间。

篇1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also gradually in building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got great development,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level has close relation, but also to make people's property and and life safety get damage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do good to make the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to further improve.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principl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y.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inciples; Strategies; Construction process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原则

现场管理好坏是施工企业的立企之基和信誉保证。现在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注重寻找施工管理的理论和原则,也有更多的学者,通过实践和观察来总结出现场管理的原则,让企业有章可循,有则可依,通过现场施工经验,也查阅了一些观点理论,笔者认为现场管理属于新兴的管理学范畴,在实践中也有共性,综合起来,有以下一些原则可循。

1. 1 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是万物之本,是任何理论之真理所在,现场管理要达到企业既定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以及经济目标,施工现场的所有对应管理措施都应当符合科学合理的原则。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管理、科学施工,用合理的管理来换取企业合理的目标和利润。

1. 2 标准化、规范化

这一原则已经被国际化,所说的一系列ISO标准,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在制定自己的标准化、规范化准则,甚至规范到流水线上的每个动作的协调程度,上厕所要占用多少时间。标准到每一块砖的尺寸的偏差是多少,标准到建筑规范越来越精细的建筑施工要求,砌块之间的缝隙是多少,饱满度是多少,墙体的垂直度是多少,厕所地漏和地面的高差不能大于1 cm,等等。这些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也是建筑施工企业所必须遵守的一项原则。

1. 3 效益最大化

建筑产品体积庞大价值昂贵,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浪费,累加起来,可能就会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在笔者的企业中,我曾经观察过,由于施工现场平面图设计不合理,现场水泥堆场、砂石堆料场、钢筋加工场、小型混凝土构件现场浇筑场地等因场地位置设计摆布不合理而导致的材料发生二次搬运费,每年都大得惊人。再有因为工序不合理,不同施工队伍交叉作业,不注意成品保护,无意中损坏或污染前道工序的产品,而造成的再次施工或补救,这种经济浪费也大得惊人。每个施工队伍、施工班组都是施工企业的一部分,他们累计起来的节约,就会给整个企业节约很大一块成本,任何时候降低成本、节约成本,追求效益更大,都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一个目标和原则。

2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2. 1 完善项目管理体系

项目施工管理要结合工程对象规模、特点及要求,确定施工项目的管理目标,建立适应项目管理需要的组织机构,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使项目班子能精干高效的运转,对于项目明确了总体管理目标后,还有施工期各阶段的分目标,即工程质量、进度等产品成果性目标,工程成本、劳动生产率等管理效率性目标。为落实制定的目标,一是要落实目标的责任主体,即谁对目标实现负责;二是要明确目标主体的责、权、利;三是要落实对目标责任主体进行检查、监督的上一级负责人及手段;四是要落实目标实现的保证条件。具体来说:项目施工管理的首要条件,是一个精干、高效的项目班子,在项目经理的统一指挥下,分工明确,管理到位,责任到岗位,加上企业的管理体系提供的监督和保证,最终实现项目的各项目标。

2. 2 严格把好材料关

现代建筑工程有材料新、技术含量高、品种多的特点,并且经常有许多新兴材料出现和应用的问题。所以,建筑材料的有效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综合保障之本。建筑材料质量和技术条件是建筑工程质量保障的基础,建筑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影响建筑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由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技术标准等,保障建筑工程总体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筑材料的控制,更取决于各个管理环节:第一,用现代知识优选建筑材料采购人员,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建筑材料质量鉴定水平,使进入建筑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符合标准;第二,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掌握建筑材料最新信息,从而优选建筑材料的供货厂家;第三,合理的统筹建筑材料供应节奏,确保正常施工;第四,加强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第五,抓好材料的现场施工管理,做到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第六,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记录工作。

2. 3 抓好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对于进度,原则上按原施工组织计划执行。但作为一个项目而言,现场情况千变万化,如材料供应,设计变更等在所难免,绝对不能模式化,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安排。施工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最主要的是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要求来完成每一工序,严禁偷工减料。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专检、联检,通过层层的检查,验收后方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2. 4 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

加强建筑机械的技术及操作人员的专人管理与专业教育培养,在建筑企业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操作、维护、管理技术人员队伍。首先要抓好操作、维护、管理人员的选配和培养,通过送出去培训、在职自学、函授等形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使之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操作、维护、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善于在复杂条件下实施有效的操作、维护、管理的应变能力;其次要抓好各种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的教育与训练,要结合本单位本工程的实际,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定时请建筑机械专家辅导与集中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地进行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积极开展评先创优、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多手段、全方位的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的精神,对于未按规定使用、维护设备的要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和必要的处罚,同时对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管理规程、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真正把建筑机械设备管好、用好、修好,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高效、低耗。要抓好操作、管理、维修队伍的建设,做到后继有人,通过单位自培、引进中等专业人才等办法,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维修和保障的技术力量,通过较好的维护保养作业,努力提高陈旧设备的活力与可靠性。

2. 5 重视人员的因素,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怎样才能将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有机地组合成近卫军呢? 首先,必须营造出一种荣辱与共的氛围,职责分明但不失亲和力,让所有的员工都感到自己是这个项目的大家庭中的一员。这就需要我们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对工人要奖罚分明,多鼓励、多举办各类生产生活竞赛活动,从精神物质上双管齐下,培养凝聚力;其次,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一支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面对工期紧迫、技术复杂的工程,只有坚决服从指挥,才能按期保质完成施工任务;再者,针对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经济杠杆的手段,对人员管理必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项目施工管理要结合工程对象规模、特点及要求,确定施工项目的管理目标,建立适应项目管理需要的组织机构,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使项目班子能精干高效的运转,对于项目明确了总体管理目标后,还有施工期各阶段的分目标,即工程质量,进度等产品成果性目标,工程成本,劳动生产率等管理效率性目标。为落实制定的目标,一是要落实目标的责任主体,即谁对目标的实现负责;二是要明确目标主体的责、权、利;三是要落实对目标责任主体进行检查、监督的上一级负责人及手段;四是要落实目标实现的保证条件。具体来说: 项目施工管理的首要条件,是一个精干、高效的项目班子,在项目经理的统一指挥下,分工明确、管理到位、责任到岗位,加上企业的管理体系提供的监督和保证,最终实现项目的各项目标。

2. 6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对施工来讲是质量和进度,质量是否得到保证。主要是严格按设计施工图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验收规范操作规程完成好每一道施工工艺工序。严禁偷工减料,以劣充优。每道工序完工后,要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再交质检部门联合检专项检,层层把关,做好每一个施工过程的控制,确保整体工程的质量。进度一般是按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执行,对一个项目而言,总是干变万化的,在执行中总是有偏差的,因此在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不断的完善,才能保证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

2. 7 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是项目施工管理的集中体现

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好坏,涉及到项目施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直接关系到各项专业管理的经济效果。施工现场管理好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施工单位的面貌。直接体现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实力,同时,施工现场管理也是贯彻有关法规的“焦点”,是一项严肃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能有半点疏忽。施工现场文明施工要求做到施工现场文明整洁,施工井然有序,管理有制度,内部资料齐全,安全措施得力,质量管理目标明确、效果显著、不扰民、不污染环境,而且开展文明施工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