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地理教学理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做中学”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改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过程。这种思想和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等;这种教育理念也是顺应时展的需要而诞生的,特别对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及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做中学”理念的来源和兴起
“做中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杜威提出,他认为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1]单中惠 “从做中学”新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20): 77- 83.
[2]秦旭芳, 庞丽娟.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理念[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3): 35- 38.
[3]周兆涛. 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J]. 学周刊, 2013, 14: 18.
[4]蒋尚雯. 地理教学中的“做”与“学”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10: 28. ]1,2。这一观点被许多国家应用于科学教育实验,我国在总结国外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自2001年开始在20多个城市实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做中学”理念与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学科,是国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环节中重要的内容,所以初中地理教学在人才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改的核心观念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和解决问题。“做中学”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素质教育培养和课程改革的完美结合,是指教师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选择合适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探究和体验知识,并感受到初中地理的乐趣,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3。其教学目标是:(1)以观察、提出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为课程核心内容;(2)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性和探索性学习;(3)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主导,淡化教材的重要性;(4)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4。
三、“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实践现状与思考
在新课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是“做中学”理念的应用,这不仅是符合培养方式的改进,也是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更是符合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5。但是,在我国“做中学”理念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发展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而在教学中真正采用“做中学”教学方式更是少之又少。
(一)初中地理“做中学”教学模式[]5:
1提出问题:教师讲授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和提出问题。
2回归知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对解释不了的现象或景观就会主动去寻找相关知识,尝试用来解释和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3相互交流: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后,相互间进行交流,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做中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方式:
1 “做”的过程中教学:在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动手做科学,使学生经历和感受解决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例如动手做教学模具或绘制地理简图、示意图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就表明[]4,5,7,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模具如地球仪或用橡皮泥、塑料泡沫来制作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很好掌握地轴倾斜的角度、地球自转、等高线地形特征等基础知识,而传统的“教”中学却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能力的发展。
2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8,案例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而且来源十分广泛,可以来自于报刊、电视节目、图片、漫画等,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可以通过关注这些载体而发现和教学有关的案例,通过对案例分析不仅能让学生很快掌握案例所隐藏的知识点,真正理解到学以致用;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关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式、解题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技能的培养。
3野外观察地理环境进行教学:通过野外观察地理环境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8,因为实际景观能更形象、更直观的反映某些地理现象或地理特征,从中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其次,在野外观察中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和专业认知能力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4布置课后任务[]4: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资料,这种“做”中学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最主要是看学生如何去操作,所以,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来巧妙布置,从而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比如采用比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或者布置一些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学。
(三)建议:
1教师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和选材,特别在教学案例、知识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下功夫,使背景知识、地理现象和探究活动相结合。2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一味突出学生“自主性”学习而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对学生设计思路或活动方案进行引导,特别在学生遇到问题而无法解决时要进行适当指导。3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教学,甚至要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来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4“做中学”课堂不能一味“赶时间”,要给予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给他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真正做到“做”中学习。
传统初中地理教学思想理念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过程,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并不能得到全面培养与发展。生活化教学理念则是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把生活元素融入作为具体手段,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一、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探究初中地理生活性应用
1.以实用性教学为原则,提升初中地理教学应用价值
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旨在于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前提条件。从这一基本方向来看,有效渗透实用性教学理念是教学发展的关键,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内容的认知心理。将地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相应知识应用部分与具体的实际生活元素的结合,全面引导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的正确认知心理,促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相同的学习心理。推动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对教学实用性原则的有效落实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体现初中地理教学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所具有的应用价值,满足教学发展的切实需求。
2.以探究能力培养为基础,有效激发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从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看出,通过实际生活的具体应用,引发出学生相应的问题,同时学生结合教师所提出的生活问题进行思考,而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思路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学生学习产生相应的铺垫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研究与应用能力行,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不断提升,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地理学科具有的现实性,从而达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立足教学内在价值,满足初中地理教学实用性要求
1.针对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性元素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但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并不能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相应的带动作用。将生活元素进行有效地融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生活元素的应用主要体现的不仅仅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则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学习态度,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供了内在推动作用,满足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需求。
2.结合生活实际,展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特征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构建的合理性,能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有效填充生活性元素,促使学生能够以实际应用为载体,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过程变得更为直接,并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切入角度形成有效的启发。这是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能力形成直观培养的根本体现,也是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进行引导的关键,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全面的促进作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所具有的功能性同时也能够得到更为深入的挖掘。
3.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丰富教学知识生活元素
有效融入生活元素,从客观角度来讲是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深化,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实用性,提升教学效果。促使教学过程中能够展现出生活实际应用的价值。
三、结语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全面培养的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从发展角度来看,学生知识需求特点的不断转变,对实用教学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因此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与探索还应深入研究,从而达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理念研究与应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婷、李国红.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3(08).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个领域对教育都提出了创新。我国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教育目的在于:“追求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变化十分必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教学理念被引入到课程改革中来,但是在农村实施过程中还未得到真正实现,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新理念下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有效的实施。
一、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所谓地理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在地理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对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的认知,其教学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其采取的主要方式有质疑、探究、讨论等,以学生的个体需求为基准点,地理问题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在实践的探究过程中分析、总结自然现象,从而形成一种地理学科的信息资料收集、感受和体验,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内涵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整个探究过程都充分体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符合以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地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学中所采取的“填鸭式”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硬性记忆,重知识轻过程,使得学生感觉地理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甚至出现厌倦的情绪,而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这种教学现象,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2.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传统教学中结论式教学模式,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属于过程体验式的教学,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探究式教学构建了开放性、研讨式的教学形式,进而凸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朋友关系,充分体现了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意识的提高。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地理课程标准》针对传统教育提出了六个新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然而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由于其条件、地理环境等差异,使得农村地理课堂教学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农村地理教学评价形式单一
新课程理念一直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然而,农村教育相对较为落后,仍然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照样以成绩来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学校的标准。在农村地理教学中,教师还是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评价,即期中、期末的封闭式卷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这样单一的评价形式,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引起学生厌学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和培养。
2.农村地理教育目标定位错误
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地理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掌握相关的地理常识,认识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地理综合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提升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诱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地理教育目标主要定位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常识,有良好的答题能力等,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存在,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地位被动。
3.农村地理教学资源匮乏
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大多农村学校的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甚至有些学校连基本的硬件设施都没有,如:教学挂图、模型、标本、地球仪等,这些都属于是地理教学最基础的工具,这些资源的匮乏,使得地理教师对教学失去了信息和激情,仍然走应试教育路线。
三、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实例引用、故事、图片、模型、生活情趣等形式来搭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日界线”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即“一对双胞胎姐妹,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岁,你能说出原因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则可趁势引出教学内容主题,将自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深入探究。
2.以问题的形式明确探究目标
初中生接触地理知识不深,且约束力较差,加上农村初中生对自主探究方法、过程等实践能力欠缺,为了防止学生探究过程中偏离目标,教师可以采取问题的形式来明确探究目标的同时,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参与探究活动的积
极性。
3.引导学生自主或者小组合作实施探究
引导学生结合问题以及教学内容,利用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感受,分析总结地理原理,进行形成地理模型,增强自我探究、实践能力,进而不断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乐趣所在,感悟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密切性,从而树立正确学习地理的态度和价
值观。
4.交流、评价
对探究实践的结果进行交流、分析、比较、评价,在交流过程中,师生、生生都要学会倾听,同时,作为教师还应正确珍视学生的探究成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学生探究地理的自信心。
5.整合教学资源,延伸地理教学
农村教育由于经费的紧张,对于一些硬件设施欠缺。作为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延伸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四、结语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农村教师要克服资源匮乏的困难,利用当地的环境、地理优势,整合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确保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地理教学中开展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等综合技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使用幽默趣味的语言教学,让学生乐学。现代教学理念已跳出传统框架,将让学生“会学”和“乐学”成为追求的目标,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理趣和情趣,因而教师要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语言幽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地理学科的内容较为广泛,自然人文兼备,比较贴近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容易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语言幽默在地理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内容生动活泼、有趣、切题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增色添彩,学生思考无穷。
在教学中教师使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科学严谨,更富有感染力。地理学科作为一种科普知识,它的表达在语言上要求其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要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准确,严谨与规范,从而使学生得到准确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富有激情,以自身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可以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的投入,使其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可以应用启发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因为好的启发性语言教学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新课程下理念,地理教师的语言日益丰富,提高自身素质,充分调控好语言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伤害,自主营造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地理有用性”引导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表明一个人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积极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所起的作用。“地理有用性”可以有效激发这种兴趣。“地理有用性”教学是指地理在地缘政治、国际经济程序、环境保护、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地理有用性”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清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修正以往错误的认识。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实施“地理有用性”从而使其有效引导学生。教师在进行“地理有用性”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地理有用性”的教学,这样能够达到加深知识理解、启发心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灵活组织“地理有用性”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修养德性的目的。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打造“生动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处理好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打造地理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应该做好宏观调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风尚,从而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相对于初中阶段其他学科而言,地理教学成效一直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教师的教学手段、模式和教学空间等方面也存在着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地理教学成效的提升。我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究与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强化地理学科意识教育,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向学生讲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有些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低下,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意义理解得不够深刻,认为地理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从地理学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如地质矿产的发掘勘探、自然环境的研究与保护等,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二)让学生增强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要想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如结合本地区一些奇特的自然地貌向学生详细介绍其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有助于地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向学生灌输科学的学习思想。有些学生对地理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地理学习的科学性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地理就是背一背概念,机械套用几种理论,这种思想是非常片面的。其实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就像学习数学一样需要理解,靠死记硬背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地理学习研究的几种科学方法,让学生明白:平时不努力,靠最后的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学习。
二、强化先进教学手段运用,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兴趣。在地理教学中,许多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尤其是教学信息的严重不足,让教学课堂变得较为空洞。此时,运用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活动补充丰富的影音资料作为教学信息,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口与人种等内容的时候,我就选取了不同肤色的人种影音片段辅助数据和文字说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增强。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讲授与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复杂的地理规律和地理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有些知识点就是非常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的,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将复杂的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或模拟展现出来,提高教学形象程度,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降低教学难度。如在教学海陆变迁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直观观察,深化理解,提高教学成效。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强化互动。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教学。多媒体手段可以为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提供翔实的素材,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在进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选取了某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以多媒体手段播放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开展辨析与交流,教学效果就比较显著。
三、强化自主探究模式教学,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合理开展分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分组教学活动,一定要把握好分组的原则。在一般情况下,许多教师都习惯于按照位置进行分组,其实这样的分法是不标准的,应当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与能力作为分组的标准,将班级地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与相对薄弱的学生均衡地分布到每一个小组里面,确保学生在开展自主性学习的时候实力均衡,也便于各个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相互帮助。
(二)科学设计题型。在自主性探究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探究题是重要的载体。在这一载体内容的设计中,教师要把握好几个原则,首先是全面性原则,探究题要全面体现教学目标,整个地理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着探究题的研究与讨论开展,其次是逐层深入原则,组与组学习探究题时要相互联系,并逐步加深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抓住问题的重点。
(三)发挥引导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依靠自己和小组的集体智慧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这样做并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的作用,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旁观者。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好启发引导作用。在学生遇到难点环节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予以启发引导,重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方面的启发引导,还要指导学生交流完善学习成果,提高教学成效。
四、强化课堂教学空间拓展,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开展课外参观活动。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应当是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模式,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45分钟的同时,还要充分拓展教学空间。我紧紧抓住各种有利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活动契机,让学生增加地理知识积累,如组织学生参观团市委组织举办的以“魅力家园”为主题的地质展览,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参观活动中加深对地质知识的理解。
新课堂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图的研究与应用便成为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活跃地理课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中,教师在利用“地图”的基础上,辅以多媒体教学、材料展示、学生课堂讨论、游戏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原本讲述内容较多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变得不再枯燥无味。
充分运用地图,启发学生自主观察,教师在完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后,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将时间交给学生,将自主能力的锻炼交给学生,使学生充分训练读图、用图技能,自主地进行有关规律的探究,并给予展示,强化信息的交流反馈。通过对学生地图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断体会到自学的甜头,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了自学能力,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地理课堂的学习自然就活跃起来,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课堂中教师运用地图的策略
我认为地理教师在运用地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熟悉地图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备地图,要一丝不苟地在地图上找到所要讲的内容,对学生的地理填充图册,也应特别留意,要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进行地图备课。
2.要重视教学挂图的运用
电子版地理教学挂图的内容表现简明而突出,表现形式美观易读,色彩鲜艳而协调。教师使用好挂图上课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便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讲授的内容。教师在用图时要避免形式主义,注意因材施教,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将挂图与学生地图册、课本中的地图对照使用,以强化地图教学的效果。
3.要善于将各种形式的地图结合使用
地理教师除了重视教学挂图的运用外,还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板图、多媒体图片、地理示意图等多种形式的地图为教学服务。
三、让学生真正学会用图、用好地图
课堂上要把地图运用好,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用图、用好图,就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在课堂上看图、指图、介绍图,课后填图、画图。
1.看图
要求学生会看图,拿到一幅图应该从哪里入手,怎么看图。如: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分析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有何特点。我会请一位学生说一说看图主要看什么,学生会回答,结合图例看图中等温线的分布,观察气温的变化。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进而算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多少,再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
2.指图
要求学生能真正参与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读图的方法和记图的技巧。如,教学“中国的地形”时,要求学生在图上记忆的内容太多,有中国主要的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相关的地理事物名称30多个。于是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活动一,认识山脉。自己先找一找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山脉,然后同位合作,一个指图,一个说山脉的名称,看看哪组认识的山脉多。活动二,认识山脉走向。小组合作按走向列举山脉的名称,然后班内展示,要求在屏幕上指图说出山脉的名称、走向。活动三,记忆山脉。自己先按走向记山脉的名称和位置,然后提问,两人一组,一人指图,一人说名称。练习检测,说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山脉名称,要求学生指图,说出图中序号代表山脉的名称。相信通过这四个环节,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关山脉的知识,也能提高其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胆量,还培养了一定的识图技能技巧。
3.介绍图
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深入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的教学需求了,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以往“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地理教学的需要。以下是本文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探索。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资源观和环境观的教育内容。资源是人类以及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矿产、空气、水和土地这些资源环境人类将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后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人类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水资源污染、滥砍乱伐、无计划开采、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这些话题随处可见,教材中也用大量的图片和篇幅详尽地介绍了这些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其次,人口观的教育内容。人口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资源虽然是最宝贵的资源,可是人口增长必须同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教材中对人口数量激增对社会发展和环境带来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最后,生产生活观的教育内容。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工业生产的类型、农业生产的类型、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各区域气候和自然环境都相距悬殊,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介绍的生活浪费、工业耗能、大水灌溉、草地无节制放牧、森林过度开垦等问题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二、提高课前导入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了一半,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兴趣,所以,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兴趣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提高课前导入的艺术性,调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力求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例如,古诗词导入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在中国一直盛行“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古诗词作为中华的瑰宝流传于世,同时也是学生的必学科目之一。在千年的传承中,古人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深情融入诗词中,既歌颂了祖国之美,又抒发了爱国热忱。教师要善于借鉴诗词韵味,启迪学生情感。例如,在描绘内蒙古大草原的特征时,可以利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现草原蓝天碧草的景致,借用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泰山高耸雄伟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富有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再如,利用趣味故事导入教学法,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脍炙人口的趣味故事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线,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学生为对象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可度和亲切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动力,不需要教师的督促,学生也能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我国的湖泊与河流的相关知识前,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的工作,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增强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随后,在课堂教学中,将时间和讲台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课堂上充满不同思维的碰撞,同学之间相互评比,取长补短,完善自我。最后,教师再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点评,遵循多赞赏少批评的原则,培养信心,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将动力转化为行动,内化知识,强化能力。此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变为主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启发学生针对教材内容提出有效问题,并通过自主分析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技术优势,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可以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将处于不同时空的地理现象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结合必要的解说和音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情感效应。例如,在教学“长江”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优美的《长江之歌》,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长江的雄伟壮观,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台湾省”时,可以播放《阿里山的姑娘》,并播放台湾的名胜古迹,紧紧抓住学生眼球,顺利引入主题知识。教学结束后,再播放《想回家》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台湾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总结利用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地理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坚定不移的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上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以情激趣,加强“情感”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
地理教学中,新课导语艺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起着渗透主题、酝酿情绪、激发兴趣和创设情境的作用,风趣幽默的谜语导入,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学生的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产生师生共鸣,形成新课的教学。如讲“地图”时,则用“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的谜语导入;教学“中国的疆域”时,用“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在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世界最大陆”导入新课。通过这些谜语导入,使学生形成空间轮廓概念,加深对地球、地图特征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转变角色,运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通过师生之间的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达到共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支配的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相互的造就。教师只是一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学习障碍的咨询者,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是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在教学中实现师生思维的碰撞、知识整合和愉悦心理的统一,师生通过教学内容实现双方的心灵互动时,便是师生关系和谐及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巧设情境,利用“情境”引入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我引入故事趣闻法说:主席在世时,有一天,在他的书房会见了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时,戴勒在盯看着主席,一句话都不说,主席见后就说,你为什么老盯看我。
四、创新方法,进行地图化教学
很多教师会简单地认为实验教学和概念教学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很少有老师能够发现两者间的关联。其实,教师如果善于进行教学革新,并且创新教学设计,那么实验过程能够很好地为概念教学带来帮助,并且可以成为概念传递的一种有效策略。很多概念简单地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学生的感受并不直观,学生也很难马上获知概念的实质。但是,有的概念却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经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就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概念的实质。这便是高效的概念传递策略,也是概念教学创新时值得采用的一种教学引导方式。以“比热”这个概念的教学为例。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也很难从生活实例中找到具体的例证来加以证实,所以便成了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思路,以实验为背景来创设概念传递的路径。比如,可以以“水”和“煤油”两种不同物质的吸热现象为实验来讲授这一概念。实验过程要保证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必须排除对“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对实验条件进行如下控制: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控制初温相同,两者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对于这个实验而言,一定要突出物体吸收的热量和物质种类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让“比热”的概念更直观地体现出来。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比热”这个概念的实质,这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让学生对于这个抽象概念形成认知的教学过程。
二、利用比较教学法实现概念的剖析
当学生接触到的概念越来越多时,很多概念间的关联性或者相似性也会慢慢体现出来。对于那些有一定相似性且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不妨采取比较教学法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不仅针对性强,能够收获的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在进行对比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的情境,可以以实验为依托创设直观的情境,也可以设计一些探究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使他们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概念间的差异。比较教学法是学生区分概念最为直观的教学方式,也是提升概念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对于“重力”和“压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往往容易错误地认为“压力总是与重力相等”,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会影响学生的解题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异,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物体A重12N,将它放置于水平面上,然后对其施加大小为5N的竖直向下的作用力,请问此时A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为多少?分析这个问题时学生必须做力的示意图,这样才能弄清楚力的三要素。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明晰后,学生能够在这个例子中清晰地看到“重力”和“压力”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以这个简单的例子为参照,学生在对比中很好地区分了重力和压力的不同,及时纠正了认知偏差。
初中地理新课标中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在综合科试卷中逐年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成为中考试题一大亮点。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趣?在实践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使教学内容接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兴趣。例如在2011年3月14日,我在学校上过的一节课,至今记忆犹新。我结合2011年3月11日日本8.8级地震引发海啸的相关报道,及时分析、讲述海啸的形成机制、地震的分布规律、海啸中如何逃生的相关知识。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原先准备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落实。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是那样的兴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以前被动学习的痛苦感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整节课也上得生动有味。出乎意料的没有备课的一节课,学生在极大兴趣的情况下,获得了海啸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课后,我也特别兴奋,学生为什么兴趣十足地关注海啸新闻?也许,这就是社会生活,这就是生活中的地理。总结了这次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并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重大地理事件,我就事先做好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每次学生的表现也总是特别兴奋。这个事例说明,教材再新,也不能及时将刚发生的地理事件写进来。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来。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将更有乐趣,我们的地理课堂将更具魅力。
二、巧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探究的催化剂。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实际上,在探究教学中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其实,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注重探究。学生自我发现知识并独立地掌握知识,正是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标准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58-02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地理,使地理生活化;在情境中“问”地理,使地理问题化、过程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因此,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教学设计与转变教学方式三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意味着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意味着师生相互建构,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教师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必须具备以下理念:
1.生活性―回归生活
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程和教学,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因此,教学要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从学生经验出发。教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关注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样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才会融合起来,使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发展性―发展性教学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构建新课程精神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强调地理课堂上师生互动,关注地理课堂中愉悦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让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生命性―生命化教学
“教师与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而是生命的对话与沟通。”[3]要把地理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这是新课程地理教学的最高境界。地理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也是生命的自我展示、自我生成、自我超越的过程。使学生养成环境伦理,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追求并非只是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教学设计,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1.重视教学目标设计
地理课程的目标是地理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地理课程设置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这种预期结果产生于地理课程实施之前,表达了设置地理课程的一种期望。[4]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具有“指挥棒”作用,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要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地理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什么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技能;通过什么活动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什么学习的方法;通过什么活动学生体验、感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至少要包括学段,单元,课时三个不同的层次级别。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完成单元目标的关键,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操作,可评价,可测量。
2.精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核心与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有效性,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前提,是学生主动探索创新的基础。实际上地理课堂的不断前进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可见地理教学设计中设计有效的问题尤其重要。
3.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预设与生成
地理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动态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情况生成,教师不可能预先考虑到地理课堂所会发生的种种情况。教师需要随时对预设做出调整。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因此地理课堂不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及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三、转变教学方式,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提倡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境导入主动参与有效建构迁移巩固”是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创设有效情境要联系现实生活,境中见疑,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探究的充分度是关键,学生在参与探究的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发现地理规律,生成新的知识,欲使学生具备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根据这些地理原理、规律设计变式练习,通过练习得以达成。
2.充分运用地理图表
地理是一门空间概念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都反映在各种图表上,图表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运用图表教学,能活跃课堂后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中地理特征等内容面广量大,有的比较枯燥,运用图表使这些内容变得直观通俗易懂,运用图表可将地理知识转化为感性材料,通过教学活动化感性材料为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利用空间思维与空间想像转化为巩固空间概念和形成空间思维能力。
3.重视讲练结合
讲练结合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融阅读、讨论、讲授、练习于一体的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的目的是在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把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实践,巩固和加深已学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无论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练,都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整体结构及所教知识熟练掌握和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提高教学技能,讲要有导向性,练要有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讲练结合需要课堂精讲与能力训练交替同步运作。讲是教师的一个教学过程,练是学生的一个学习过程,讲练结合,才会达到最佳的课堂境界。
4.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保障。老师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设问的引导下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5.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特定的案例情境中,要对地理情境中包含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有利于提高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好案例是运用好案例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选编有代表性的案例,所选案例必须符合教学目标,要来源于生活实际,紧密围绕所学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地理基本理论的目的。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提示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地理知识,还要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6.重视课后反思
教学的有效性总是在反思中不断提升的,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所得,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要着重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在对具体内容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采取个体独立探究,还是小组合作互动。是适合以教师讲授为主,还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作全面的反思,对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教基(2001)17号
[2]余文森《教学的有效性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0.(139)
[3]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9.(63)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面、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点。如讲天气系统时,给学生讲《三国演义》: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讲海水运动时,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巧妙出入的故事;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用三个悬念引入:美国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白天的比赛项目在我国收看时是晚上;妹妹的年龄比姐姐小,但也有比姐姐大的妹妹;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与南通的启东逐渐靠拢。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连接起来,把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扭转过来,真正养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激趣引题使学生的自学探究增添乐趣和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的自信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 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1.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2.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
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3、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
图画,对学生来说是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其实,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也给学生一年级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
数学的宗旨就是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理解等能力。而观察能力是基本的能力,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要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描述的示范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所以,教学中,可以先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在于不知道要求什么,常常出现只要看见大括号就列式为3+3=6(个)的典型错误。所以讲清大括号的作用以及问号所在位置的含义尤为重要。在教学连加、连减法时,我引导学生用“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与“有……去掉……再去掉……还剩……”这样的句式来读图。说解题思路时,我让学生用“我是这样想的: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或“我先算……后算……”的句式表述。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练好语言基本功。
四、教学中要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1、读单一的主题图。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学习兴趣。比如,教学“比多”、“比少”问题,以小兔要盖一间房子,朋友们都来帮忙为故事背景,小猪抬木头,小兔抱砖头,其中蕴含了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木头比小猪多,苹果比胡萝卜少等数学信息。在孩子们眼里,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所以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小兔家盖房子,有几只兔朋友来帮忙?(2)4只小兔抱了几块砖头?(3)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块数一样多吗?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图中小兔和砖一一对应,使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个数“同样多”;进而再设计问题:(1)有几只小猪来帮忙?(2)抬了几根木头?(3)是小猪的只数多还是木头的根数多?再引导学生找出图中小猪和木头一一对应的部分,则剩余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认识了“多”和“少”的含义;学生通过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等充分认识“比多”“比少”的关键是弄清“谁与谁比”。这样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