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效农业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效农业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效农业发展

篇1

一、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塔城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由于农业是我区的用水大户,灌溉用水量占全区用水总量的98%,因此,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必须从农业节水入手,以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虽然近十年来,我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受资金、水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田间高效节水工程规模小,管理方式落后,节水效益不高。目前,全区应用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的农田面积为63.73万亩,仅占总灌溉面积的12.8%,灌溉用水效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供给农业的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促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保障我区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

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基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为核心,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和管理体系,通过提高水资源的

利用效益和效率,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在全地区建立起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农业种植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实行水价改革,推行“新水新价”,以水价为杠杆,逐步杜绝农业用水的浪费现象,使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维系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用水需

求。

近期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区计划投资3.0亿元,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节约水量0.5亿立方米,全区综合毛灌溉定额降低到310立方米/亩,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乌苏市、沙湾县及和布克赛尔县要以棉花、番茄等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推广加压滴灌、常压滴灌技术;北四县(市)要以打瓜、番茄、红花等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推广加压滴灌和膜

下软管灌技术。

远期目标:2011年~2020年,全区计划投资7.2亿元,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节约水量1.2亿立方米,全区综合毛灌溉定额降低到280立方米/亩。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农业,努力创建全国节水型农业示范地区,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水效益得到充分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水环境更加

和谐。

各县(市)要依据地区上述的目标要求,制定与本县(市)

相适应的实施方案与政策措施,抓好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效节水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并结合本县(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高效节水农业建设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从目前开始,要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纳入综合考核内容,严格进行考核管理。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在农业建设项目审批、投资等环节,优先考虑高效节水项目,把高效节水农业的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推动作用,建立促进高效节水农业的补偿和激励约束机制。2007年已安排农业高效节水专项资金60万元,2008年~2010年,地区将继续安排农业高效节水专项资金。各县(市)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大对高效节水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并以国家、自治区资金为引导,不断健全完善投入机制和奖励政策,鼓励农民通过“一事

一议”进行投工投劳,保证按时、高效地完成建设任务。

(三)实施项目捆绑建设,发挥项目资金整合效益。

各县(市)、各部门要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重点,将相关涉水、涉农方面的棉花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扶贫、以工代赈等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投入高效节水工程,充分发挥资金效

益和工程综合效益。

(四)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

加快农业灌溉定额审查工作,争取年内,通过价格杠杆,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强制性指标体系,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管理措施,不断增强农民节水意识,提高田间节

水灌溉效率,促进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

篇2

一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濮阳县设施农业面积0.362万hm²,其中日光温室0.6万座、0.067万hm²;塑料大棚1.1万座、0.08万hm²;小拱棚0.215万hm²。濮阳县设施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区六园”示范带动的发展格局。“一区”即:以子岸、五星、胡状、柳屯等7个乡镇为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的重点区域。“六园”是:以子岸乡西掘地村为中心的丝瓜示范园;以柳屯镇陈村和七娘寨为中心的芹菜、茄子示范园;以城关镇近郊为中心的大棚叶菜示范园。二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初步估算,设施农业年产值3万元/667m²左右,是普通种植业的10倍以上,五星乡安寨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周边村发展温室大棚近百座。三是培育了品牌。引导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进行无公害、绿色产品认定、认证和商标注册,培育品牌。目前,已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个,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个,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7个,注册“濮绿”“天希健”“翠绿”等商标3个,有效提高了全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设施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快速发展可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目前仅子岸乡西掘地、五星乡安寨设施农业园区就解决就业200人。五是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

(二)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

在种植业方面是先后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氮后移技术、立体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力发展循环节能型农业,推广了秸秆氨化技术、沼气清洁管理等先进技术,受到了全县农民的欢迎。

(三)发展模式日趋多样化

按照“产业规模化、技术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市场化”的发展理念,濮阳县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多种农业发展模式。1.企业承包模式。由企业出资租赁承包农民土地,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生产基地。2.龙头企业加农户模式。由龙头企业负责良种引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统一标准分散组织生产,以实现生产标准化。3.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由合作社组织社员按照统一技术规程开展生产,合作社全程搞好服务。目前已有绿源合作社等7家按规程开展生产,合作社全程搞好服务。目前已有绿源合作社等7家合作社参与设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规模化设施农业333.33万hm²,其中百亩生产基地7个,千亩生产基地2个,带动发展农户3600户。4.蔬菜传统种植专业村改造模式。按照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对传统的生产设施、种植模式、管理规程、生产技术等进行改造升级。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需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而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由于受部分农民自身意识、家庭状况等原因的制约,特别是缺少劳力户和劳保户仍想从事最简单的种收劳动,一些外出打工户担心土地流出后承包经营权改变,不愿把土地流转出用于发展高效农业。这种情况对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二)传统种植因素问题

高效农业不同于常规的传统种植,需要基础性投入较大,尤其是起步投入较大,生产过程都是细活,技术要求高,客观上存在着市场风险。因此,一些农民中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传统农业思想,担心投本大,难以及时收回,担心技术难以掌握,生产效益低,怕吃苦,不愿意创新,不愿意承担所谓的“风险”,仍在传统种植中徘徊,因而造成不平衡性加大。

(三)资金问题

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濮阳县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效农业前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濮阳县又是省级贫困县,农民经济收入低,仅靠农民出资,农民不愿参与,只有上级财政投资,农民出力,才能完成高效农业的前期建设,且保证工程质量。政府如果出资为农民搭建好舞台,农民就会积极劳作、全力经营。沼气建设就是很好的例子,政府投资建好沼气池后,农民倍加珍惜,积极学习沼气使用技术,精心管理沼气池,才使得全县沼气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建议上级财政对高效农业的前期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在关键环节上保证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四)市场化程度低

农户蔬菜的销售主要因为种植户缺乏劳动力,还是靠菜贩子上门收购,价格也是由菜贩子来定,农民相对比较被动。虽有销售渠道,但农产品在销售、加工环节的利润严重受损。市场销售环节的缺位,使高效农业的效益大打折扣。高效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物流渠道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

各职能部门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重点向设施农业成规模园区、专业村倾斜,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组织农业、科技等部门成立技术专家组,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帮助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开展融资渠道,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强化科技支撑,优化产品品质

1.组织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种植能手走出去,考察、筛选新的品种,力争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精细品种、特色品种上有所突破;建立一批设施农业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基地,依靠良种的引进提升品质,提高全县蔬菜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2.引进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节水灌溉等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力度,努力提升品质,通过农产品品质的提高,打响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3.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工作。

(三)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

只有不断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才能解决农民发展种植的后顾之忧。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企业扶持,技术部门给予指导,尽早尽快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产生巨大的规模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格局。

篇3

[关键词]

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模式

当今时期,很多山地农业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耕地农业方式,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各省级政府加强开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的研讨,要求高原山地农业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条件,加强立体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注重对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以及新型农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1山地农业的功能及其拓展

对于农业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其对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以此将农业划分为平原农业、山地农业、以及水域农业三部分。根据地质学知识分析,山地指的是,海拔在500m之上,相对高差在200m之上的区域,同时呈脉状分布的地表形态,由丘陵、高山、或者山谷交错相连[1]。山地也可以说是山间谷地、山间盆地、以及山岭的总称。如果以山地农业的角度分析,过往的山地农业,主要起到解决人民温饱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山地农业的作用也逐渐放大延伸,具体扩展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山地农业需要对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山地农业需要促使山区农村摆脱贫穷的局面,逐渐奔向生活小康,与全国平均生活水平相持平,山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三、山地农业作为农耕文化较为关键的组成,承载着人类传统农业文化的作用;第四、山地农业对于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维护作用,山地农业的发展阶段,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保证生态平衡;第五、山地农业对于一些林木、药材、以及反季节蔬菜起到一定的保护责任。

2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

2.1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项长期工作内容,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现阶段,山地农业不断开展各项改革,国家也加大力度扶持山地农业,希望能够推动山地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山地农业在发展建设中,需要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环境重新认识,充分考虑,积极利用当地环境,扩展山地农业发展的渠道。此外,山地农业的发展之路,务必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仅需要考虑当地环境因素,同时需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基础,开辟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农业高效发展之路。比如说,某些山区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具有较为独特的、多样性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逐渐拉小同其他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部分山地农业发展可以充分与本地区乡土风情、自然景观、以及农耕文化充分结合,以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或者乡村旅游业,展示山地高效农业的特色,建设新型的多业态山地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的增收。

2.2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善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为山地高校农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社会中各个的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因此,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引导[2]。当前时期的山地农业发展,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创新,以及农业产品的生产方式、等内容。比如说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可以采取网络贸易,开展电子平台交易模式,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全面实现山区农业的点对点销售方式,直接提升农民的经济收成。利用网络销售方式,能够实现全国甚至全球经济的往来,将山区特色农产品很好的宣扬出去,逐渐打通销售渠道,进而促进山区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此外,可以针对部分山区,建设产业研究基地、或者工业发展园,整体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2.3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及时转变农业发展观念,能够为发展山地农业指明正确的前进道路。所以现阶段的山地农业发展,需要梳理正确的发展理念,使山地农业发展不仅仅需要建立科学的工业、市场理念,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念。可以利用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的形式,以此逐渐推动农业现代化,进而使山地农业的科学技术能力、机械农业覆盖范围得到提升;利用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量、以及产品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市场理念,才能满足山地农业高效发展的需求,发挥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产业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力,使山地农业更加具有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以及组织化[3]。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也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小康社会建设重新认识,高度重视,严格遵循“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政策,严守天上、地下、山中、水里四条基线,保证山地环境空气常新,大地常绿,碧水长流,以此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3总结

总而言之,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山地农业,秉持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山地乡村旅游业、以及新型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黄婧,史琼,欧国武,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275-279.

篇4

    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得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这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具有自己显着的特点,只有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因此,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避免过度,并注重环境保护。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农产品销路不畅,那么现代高效农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将难以实现。因此,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时候,应该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产业的门类、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等,并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利用科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估体系,提高农业科研的效率,改进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研发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加强科研成果的运用,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高效农业农业的发展。

    4做好资金投入、资金管理和农民培训工作

    增加政府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证资金的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运用现代农业技术。

    5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改变秸秆、杂草等直接燃烧的情况,用作饲料,改善土壤肥力等;对农业产品进行多层次的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如推行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为广大农民致富开拓新途径。总之,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并能够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6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以某一特色产品为起点,适当延长食物链或者加工链,进而开发出一系列的农产品和食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物能资源、废弃物等等,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为目的,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7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农民之间的联系,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发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坚持特色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思路,将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注重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建成高水平、有特色、规模化的产业体系,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篇5

安龙县地处山区,安龙县、黔西南乃至贵州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资源匮乏,土地资源与平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如果盲目发展农业,并凭借所谓的小气候与立体气候资源,争相地盲目比拼、妄谈优势、大上项目,最终会脱离实际,导致项目实施时出现问题,无法顺利落实。就山区而言,为数不多的坝地是优越的资源,但相对于平原地区,又显得微不足道,优势无从谈起。而山区看似是劣势的山地资源,却是平原地区所没有的,盘活利用好山地资源,优势显著。

1山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对山区农业生产而言,一贯采取的报项目、下指标、定任务等一系列做法实不可取。其实长期以来从上到下下达指标任务,或是从下到上申报立项实施的项目,效果大多并不理想。有些项目从申报之初就已注定不会成功,原因是不符合当地条件,只是为完成政治任务而勉为其难。等到项目及资金拨款下来要安排落实时,方知无从着手、难度很大,硬着头皮勉强实施,也只能玩虚浮、搞变通。即便到最后都通过了验收,实际上都是采取了一定的迂回和达成了一些谅解,大有项目“缩水”“打折扣”的嫌疑,远远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再者,一说到结构调整,“各路诸侯”便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众说纷纭。最后莫衷一是且处处碰壁,经过几番调整,还是原地踏步、一无建树[1-2]。

2发展对策

2.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针对实际,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抓好农业工作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应统一思路,集中力量,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变劣势为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发挥独特地理气候和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传统名、特、优、稀农产品和新、奇农产品及在各种反季、错季种植方面优势明显的实际,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走一条以特取胜、出“奇”制胜的山区农业崛起之路。一方水土一方人。山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都要立足山区实际,念好“山”字经,尽力争取把握住现代农业发展新机遇,占有应得的市场份额,跻身农业产业化大军,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3-4]。

2.2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工业管理、商业经营、科技支撑。用工业方式管理农业,用商业模式经营农业,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从农业产业上抓出工业的样子来,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拓宽新型工业化内涵。

2.3整合资源,形成统一发展格局

在组织市场销售和创品牌上,结合省州县各级提出的抓销售、抓生产、抓品牌“三抓”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资源整合,将一定区域内从事同一行业农业生产的企业组织起来,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的格局,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组织销售,形成同一商品质量统一的格局。这样势必可以既集中盘活资源,又充实活跃市场,还可满足外部大宗订单需求。

2.4分析自身优势,发展主导产业

在此基础上,还须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产业方向和内容的选择上,要切实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和诸多因素,选择和把握好主导产业,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选择不易掌握,但必须确定下来,最多2~3个,切不可贪多。对的确存在优势,但又因难以突破瓶颈问题,做强做大不具备条件的,要舍得放弃,否则犹豫不决反而拖累自己。

2.5产业选择上注重切合当地实际

针对个别传统产业如金银花,都达到了1万hm2以上规模,却仍难以做大做强,应该通过认真分析找到原因,并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应该轻易放弃、另作他图。不切实际的产业和项目最终只会费力不讨好,难有成效,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也应该引起反省和认识,明白个中的道理。在产业选择上应更加注重切合当地实际,不受市场左右和商家鼓动,跟风发展,盲目上项目,而要真正做到“看得更清楚,做得更靠谱”。同时,应该弄清本地具备什么条件,明确发展目标,分析厘清所具备的优势,从而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形成既定方针并长期一致努力、常抓不懈。就安龙县来说,不必盲目好高、求远求新,只要积极探讨摸索出解决当前现实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措施及做法,种植上重点抓好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具有深厚底蕴和人文基础的传统优势产业,最多再加上蔬菜(包括食用菌)产业;养殖上根据统筹需要抓好牛、猪、羊养殖,其中就安龙县而言,应重点抓好种草养牛产业。如此不仅完全符合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方向,而且只须完善相关链接就能达到目的和取得效益,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实现产业富民,还能保住绿水青山,真可谓一举多得。与盲目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目标不明确相比,效果更为显著。

2.6发展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

在选择产业上,笔者个人认为,就当地而言,上述如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产业,不仅是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也是可以做大并能惠及更多群众的阳光产业和大产业,同时还是用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能让农民和企业增收,还能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和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问题。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后,将更有利于保住青山绿水,还将促使农村劳动力更多在家务农或就近转移就业,并实现增加收入,减少抛家别亲、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相应地还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结语

生生不息,靠山吃山。立足于地处山区,只要注重切合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山区也一定可以发挥出山区的优势,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相应的支柱产业,进而形成以优势主导产业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合理利用立体农业地理气候、别具山区特色的现代高效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

4参考文献

[1]于新奎.东营市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10)院126-128.

[2]薛晨霞,李敏,,春新,等.如皋市发展高效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院112-113.

篇6

Abstract: Efficient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s project of a system,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e, water-saving, yield, quality, efficiency of the target, it must be organically combined to take engineering measures, agricultural measures, biological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forming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the Xinjiang agricultural technical measures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and water-saving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Xinjiang agricultural high efficiency water saving; discussion of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S27

引言:近年来,由于新疆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农业的不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可利用的水量却越来越少。因此,新疆地区加大投资力度,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不断推广低压节水管灌、膜下滴灌、雨水集蓄等节水灌溉技术,兴建了大批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效节水农业的概念

节水高效农业包括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地膜覆盖技术、秸秆还田和秸秆覆盖技术、深耕、机耕及农机农艺结合的耕作技术、培肥地力、以肥调水技术,抗旱保水化学制剂应用技术、旱作技术,错季适应栽培技术、机械化宽带梯田建设与综合治理技术,等等。只有将水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应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2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属内陆干旱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150毫米以下, 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 是典型的干旱戈壁沙漠地区, “荒漠绿洲、灌溉农业”是其显著特点。新疆是农业大省, 农业年均产值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1/3 强, 农业用水缺口日益突出。

2.2农业的发展对节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效节水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出来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节水灌溉工程只有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才能适应农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农业高科技园区,建成了温室大棚,安装了滴灌设备,新建了两个连栋温室,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反季蔬菜、培植花卉等,不但实现了高效用水,而且比以前多收入近10倍,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这里,节水工作与农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迈出了可喜的一 步。

2.3从经济效益来说, 节水灌溉对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2008年全疆棉花膜下滴灌亩均净收益为867.5元, 较地面灌亩均增收入40元, 按棉 农户均10 亩计算, 则每户净增收入240元 "经兵团农八师棉花、小麦和哈密南湖乡哈密瓜三种农作物对比测算,使用滴灌技术较常规灌溉技术效益明显增加" 使用滴灌技术后 ,虽然成本有所上升, 但棉花、小麦、哈密瓜亩均收益分别增加49.83% 、28.57%和18.26% , 增收效果明显"。

2.4从生态效益来说,膜下滴灌比常规灌溉每亩节水10 ~150立方米, 节水率30%~40%,如果将节省的水用于生态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新疆 的生态环境,大大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膜下滴灌技术提高了水、肥、药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用量,全疆平均膜下滴灌棉花每亩化肥施用量为48.2kg ,较地面灌的63.Ikg减少了25.Ikg,农药用量也明显降低, 减轻了对土壤的污染,而且使南疆土壤盐碱化得到有效改善 "。

2.5从社会效益来说,高效节水技术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搭建了平台, 打破了农村“一家一户一方田”的传统种植模式,有力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还开拓 了农村市场,按每年建设30万亩滴灌计算,年需PVC管材5万吨, PE管 5万米, 毛管220万米,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随着节水灌溉的普及和推广, 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技术措施

3.1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量,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是最节省投资和最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对于有—定降水量的缺水地区和旱地农业区,意义尤其重大。

3.2及时决策必须因地制宜。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膜上灌、膜下灌、改进的沟畦灌等都是灌溉节水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行之有效的技术。无论哪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选用时必须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切忌盲从与互相攀比。

3.3农业高效用水必须实行多项技术的集成。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主要途径是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农业是—项系统工程,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则必须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和管理技术瞄施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体系。

3.4重视管理。突出水资源的统—管理与高效利用,走建、管、用和保护水资源为一体的道路。一是对灌区内各种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污水、泉水等)进行评价,进行以节水为目标的灌区技术改造。二是强化管理入手,制定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规章和政策,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规章(如打井许可制度、工程管理和抵押承包制度,收费制度,工程设施的维修、折旧等)。三是建立以地方领导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和灌区领导及农民参加的组织管理,领导、协调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将灌区内各种用水

统—管理、统—分配,使三种水源浇地的公顷次差价相当,实行节约水者奖,超用水者加价的办法,逐步推行节水灌溉优化配水等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使灌区的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40%,抑制和降低了灌区过量超采地下水资源,促进了灌区资源环境与生态平衡。

篇7

1 淮阴区高效农业发展的成绩

近年来,淮阴区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抓手,本着“因地制宜,突出优势,规模经营,提高质量”的原则,通过园区建设,基地带动,高效农业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

1.1 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淮阴区区镇村三级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全区农业向高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上级业务部门精心指导下,淮阴区紧紧围绕淮阴区十亿元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坚持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做到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带动辐射不断增强,积极保障市场有效供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钢架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淮阴区高效农业取得重大发展,已成为淮安地区高效农业发展的典型区县和高效农业展示的新窗口。

1.2 高效农业主导产业日趋显现

经过几年努力,淮阴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以丁集、刘老庄为中心的日光温室黄瓜、草菇基地;以袁集、渔沟等乡镇为中心的辣椒生产基地;以棉花庄、凌桥为中心的西、甜瓜生产基地;以吴城、码头、韩桥、老张集等乡镇为中心的订单蔬菜基地。目前,淮阴区丁集日光温室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渔沟生态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获得市级认定,刘老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获得省级认定。目前有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申报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些基地成为淮阴区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新的经济增长点。

1.3 高效农业设施建设成绩突出

近年来,淮阴区先后整合中央及省财政支农资金、省级扶贫奖补资金、高效农业奖励等资金建设智能温室、连栋大棚、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高效农业特别是钢架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区高效设施农业考核实现连续6年排名全市第一,连续五年被评为“省高效农业先进单位”,荣获省“设施园艺先进县(区)”称号。此外,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淮阴区先后建成了渔沟芦华村、袁集双庄村2000亩设施蔬菜示范园;码头镇玉坝村500亩订单蔬菜科技示范园;棉花庄大福村2000亩大棚蔬菜基地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些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市高效农业的新

亮点。

1.4 农产品的档次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淮阴区紧紧围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强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功培育成我省第二个国家级生猪品种“苏淮猪”;丁集“淮安黄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农业部核准。目前,全区新建多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不断扩大。现在全区有多个农产品进入市区大型超市。以淮阴区棉花庄镇军田村绿源蔬菜合作社为例,合作社里将采摘下来的蔬菜称重打包,发往市区的各个超市销售,仅2011年该合作社销售收入就突破了3000万元。

1.5 高效农业龙头企业日益增多

近年来,淮阴区发展高效农业注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十一五”期间,淮阴区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方式,投入资金扶持了江苏同玉禽业有限公司、江苏润通食品有限公司、淮安老侯食品有限公司、淮安凌桥米业有限公司、江苏民康油脂有限公司单位,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壮大自身实力,增强带动和服务能力,有效促进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之间的紧密结合,提升了一体化经营水平。此外,淮阴区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解决技术、资金、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如依靠淮安天益食品、淮安丰尔丰斯农业发展公司、苏州南环蔬菜有限公司、连云港如意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订单

蔬菜。

2 淮阴区高效农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

2.1 高效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高效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其生产需要基础设施配套。但总体来看,淮阴区高效农业的基础设施与高效农业发展较好的山东寿光等地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关键是投入资金不足。近年来,淮阴区各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虽然基本能按中央政策和法律规定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比重,但仍然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近几年来,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高效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整合有限的财政投入发展高效农业。但数额有限,不能适应高效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影响着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淮阴区高效农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亮点不少,但许多仍是“小盆景”,形不成“大花园”。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高效种植业面积偏少,到2011年底,全区年新增6.2万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左右。二是设施农业发展差距大,到2011年底,全区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三是高效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同周边地市相比仍有差距。从目前来看,淮阴区目前无论是高效种植业面积、设施农业、还是今年新建高效种植业的占比数,均处于江苏省中低水平。不少乡镇发展高效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现有的高效农业项目多为农民自发发展而成,因而呈点状分布,分散经营、面积小、不成规模。

2.3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规模大、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农产品深加工层次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也很低。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龙型”经济发展缓慢,以富民经济小区、农业现代园区为载体的“园区”经济规模偏小,档次较低,绿色、有机产品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带少,专业乡、专业村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与农民、农业的生产需要尚不完全适应,有一半以上的农户未进入产业化经营,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的开放度不高,外向度差。

2.4 相关部门的支持不够

篇8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47-02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1]。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战略,针对南京市江宁区农业资源特点,立足当地特色优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选择,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符合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必将对全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要求出发,对照国家农业发展水平标准,江宁区的农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增长方式还比较落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农产品增值能力和商品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规模化经营较为落后,这与高效生态农业要求的生产经营规模适度、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批量大、商品率高的经营方式明显不符。二是重点不突出,特色不凸现。在产业结构上,高效农业所展示的项目及品种缺乏特色。如部分标准化大棚引进的项目及品种单一,而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现代高效农业理解为钢架大棚种植蔬菜或育苗基地,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利用,造成资金浪费。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首先,人才短缺问题较突出,特别是农业科技力量亟需充实与加强。当前农民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极不相适应。其次,由于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下降,导致先进的农业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再者,农业科技培训部门对高效农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高效农业在引智创业、成果转化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缺乏有力的措施,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四是缺乏定位高档市场的产品。江宁区大多以传统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为主,一些高档次、高效益的产品品种偏少,新、奇、特产品品种更是缺乏。五是生态环境不理想。生活污水的排放,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区内部分河流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膜及各种塑料制品废弃物对土壤及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危害。秸秆的焚烧,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

2 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模式

根据现代高效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结合江宁区的实际,全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定位是合理布局空间、充分利用资源、适当集约要素、重点发展5类:在全区合理分布各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和人工资源使该区现代高效农业获得最大效益;适当集约土地、劳动、资金等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集约化规模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三大类[2]。

2.1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养分和空间等资源,减少有害生物的危害,进而实现高效、高产、安全、标准化生产的目标。江宁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务必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

2.2 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是将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结合,以农业为依托,农业效益和旅游效益并重,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的农业形态。江宁区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思路是大力加强农业旅游配套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统一规划、有效整合资源,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为发展农村的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

2.3 集约化规模养殖业

集约化规模养殖业是以布局集中、生产密集、资源节约、污染控制、效率提升为特点,根据动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对养殖方式进行优化组合,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安排生产,充分发挥养殖群体的生产潜力。江宁区加快建设健康畜牧业体系,重点建设优质瘦肉型猪、奶牛、波杂山羊、优质地方家禽四大产业,重点支持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以及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养殖水平[3]。

3 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推进措施

“十二五”期间,江宁区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做大做强16个优势主导产业。依据各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组织实施高效农业百项工程,通过政府推动、龙头带动、科技促动、市场拉动,形成高效农业产业带、产业链和产业群,以进一步优化生态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按照正确定位、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积极扶持的原则,通过重大工程项目引导、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助于推动城乡统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1 积极引导,强化服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篇9

截至目前,全县已新增土地流转面积0.15亿平方米,完成了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2.1亿平方米,占耕地面积的30%;流转土地经营权农户达4.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9%。其中耕地流转面积1.5亿平方米,占流转总面积的69%;四荒、林地等流转面积6400万平方米,占流转总面积的31%。流转耕地中用于种植粮食生产的面积0.9亿平方米,用于发展高效农业的面积0.53亿平方米。全县建成了吕村、辛村、永和等12个高标准乡级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大厅、村有信息员的土地流转信息管理体制,使土地流转日常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全县土地流转涌现出龙头企业带动型、规模经营推动型、设施农业支撑型等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秩序规范、效益提高的土地流转大户。

根据上级要求及我县土地流转发展现状,今年我县投资建设了县级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安阳县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占地300多平方米,其中“一站式”服务窗口5个,占地90平方米,建设有档案室、调解室、接待室等,档案柜、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电话等配套设施齐全,我局专门抽调8名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安排在服务中心,全面服务全县的土地流转,实现全县土地流转信息共享、对外、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和科学化,为我县土地流转步入科学高效发展的新轨道奠定了良好基础。

土地流转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全县新发展立体高效农业面积463万平方米,占全年目标任务400万平方米的115%,发展温棚设施农业面积407万平方米,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1%。全县蔬菜总面积达1.4亿平方米,其中发展高效农业面积约0.6亿平方米,建成了小拱棚967万平方米,大棚500万平方米,温室147万平方米,蔬菜千亩方4个,高效农业园区34个,年产量达45.6万吨,全县受益人数达19万人次。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上,以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型高效农业为方向,以设施农业为重点,按照巩固提升老园区、高标准发展新园区的思路,倾力打造高效农业精品园。2012年新建(扩建)了安阳裕禾芦笋种植示范园、辛村镇鑫康高科技食用菌种植示范园、辛村镇恒发蔬菜种植基地、贝尔春天高效休闲农林观光园、曲沟镇中林夏香菇种植基地、韩陵乡梨园村高效农业园区、瓦店乡东晟名优特蔬菜新品种示范园、吕村镇张中尚蔬菜种植园、永和乡锦隆农业有限公司等高效农业百亩园9个。建成了崔家桥镇高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辛村镇中药材种植基地2个千亩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12年,全县新建高效农林园14家,总投资5290万元,完成面积669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99万平方米。其中:西部山区5家,分别为安阳县小南海农林观光园、安阳县铜冶镇铜城种植观光园、东坡水林生态园、化像傧河生态园、水冶瑞祥观光园,绿化面积87万平方米;平原区3家,分别为贝尔春天休闲农林观光园、安阳市沃森生态园、清河农业生态园,绿化面积92万平方米;丘陵6家,分别为九州生态园、敦鑫华生态园、梓森绿化生态园、安阳县袁源生态园、安阳县瑞丰生态园、新华生态农庄,绿化面积119万平方米。建智能日光温室16栋,面积4200平方米,农业教育科普用房400平方米,餐饮及客房2225平方米,养殖场7466平方米,打井15眼,建农家园1500平方米,道路修建及硬化11700米,渠道硬化3800米。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土地流转健康发展。县政府成立高效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优惠政策,对土地流转大户进行一定的奖励,鼓励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坚持依法、群众自愿和有偿流转的原则,推进土地稳定有序流转。严把规模和时间关,严把经营关,严把审查关,确保流转的土地效益。县政府加大考核督查力度,把高效农业发展纳入各乡镇和部门年度考核目标,定期督查、定期通报,并进行奖惩。对于上级安排的农机补贴、水利设施改造、农业新技术推广等项目,优先向土地规模经营户倾斜,确保了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服务引导,营造宽松流转环境。县政府积极协调各大银行为高效农业园区和企业贷款,于今年4月初召开了全县银企对接会,要求各大银行今年必须将银企对接会上企业贷款全部到位,年底将根据支农贷款情况对各大银行评议。加强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和典型的宣传,财政、发改委、农业、水利、农业开发、国土、供电、金融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篇10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技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要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步伐,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理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另外,要发挥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的作用,引导和鼓励科研、教学、推广、农民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执行科技推广项目。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他们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转化能力。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生产经营主体选择、采纳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主动渗透、转化。为此,应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和社会各方力量,适应农民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建立由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系统。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抓紧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推进农民科技书屋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要鼓励高素质农民进入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扩散。要通过参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主持的科技项目,以委托培养、在职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依靠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篇1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09富民春(秋)季行动”为载体,按照“目标具体,责任明确,措施扎实,奖惩分明,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要求,通过建立健全高效农业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进一步强化镇村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发展责任,积极打造农业强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二、目标任务

总的目标是:通过两三年时间的拼搏,致力打造“点、线、片、面”四种格局:一是机关中层以上干部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每人培植一个项目点;二是以领导干部示范园、教育励志会和企业家协会种植园等为载体,做靓钱?线、?蒋线“绿色生态长廊”;三是各村新增一片百亩以上种养基地;四是全社会共同打造一个农业强镇。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一是数量翻番,参与高效农业的人员要翻三番;二是规模翻番,种植面积和养殖栏存总量要翻两番;三是收入翻番,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接近翻番。力争达到“三个一”:充实一批干部,培养一批老板,富裕一方百姓。

具体任务是:

1、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要每人在钱?公路沿线流转土地20亩,其他党政负责人每人至少流转土地15亩,共同打造连片200亩以上的领导干部种植示范园,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三资”培植一点,确保在“09富民春季行动”中签约落户1个100万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项目;

2、中层干部除了要协助挂联村做好农业项目的土地流转以外,每人要确保引进一个50万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项目;

3、一般工作人员要至少提供一条有价值的高效农业项目信息。

4、户口在本镇的中层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每人要分别流转土地10亩和5亩以上;

5、各村支书、主任每人要至少流转土地20亩,其他村干部每人不少于10亩。所流转的土地必须以村为单位,集中形成100亩以上的示范方,其中设施农业面积不少于50亩。

三、布局规划

根据我镇现有高效农业产业基础和区位状况,科学规划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效益明显的发展格局。具体布局概括为“两横四纵”,即:

第一横——钱?线。西起卫星村,向东经运粮、顾野、大?,至申扬村姜海路,致力打造成集精品农业、旅游农业于一体的绿色“十里长廊”;

第二横——园区北线。西起卫星村,向东经运粮、兴驰、东徐、麻墩、茆戚至土山村,努力形成一条规模种养带;

第一纵——七一线。沿七一路两侧由南向北发展冷冻仓储、加工贸易、成片种植,依托农技试验示范基地,向东辐射全镇;

第二纵——运粮振中线。南起朱宣村,向北经太平、顾野、运粮至兴驰村,主要发展设施大棚等设施农业;

第三纵——?蒋线。南起桥东村至大伦村,致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向北延伸至响堂村伦白线,东侧发展养殖业,西侧发展设施大棚;

第四纵——东三沟线。南起缪埭村,向北经塔子、申扬至土山村,致力发展特种养殖,依托多服站示范养殖园向西辐射全镇,与第一纵的七一线遥相呼应。

规划范围内的项目用地,每宗安排10~20亩的建设用地。

四、激励政策

镇政府对各村统一规划、规模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规模农业积极扶持,并设立高效农业规模化项目奖。具体标准为:

以村为单位,连片露地种植蔬菜、瓜果、花卉、苗木100亩以上,且土地利用率超过90%的,每亩奖100元;单个投资强度不低于2.5万元/亩的50亩以上连片钢构大棚或投资50万元以上的养殖项目,每亩奖400元。上述奖项从项目实施见效起连续计奖三年。重特大项目,优惠政策随项目走。

五、工作措施

1、建立工作机构,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发展高效农业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吴琼同志任总指挥,三名副书记任副总指挥,其他党政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一办四组十六部”:“一办”即:办公室,由张吉祥同志任主任,许建中、高忠华、黄莉三同志任副主任,党群口和农口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许建中同志具体负责农业项目的招商、推进和服务等,高忠华同志具体负责农副产品的市场、流通和销售等,黄莉同志具体负责种养技术培训、推广和应用等。“四组”即:宣传组,由黄莉同志任组长,张宏根同志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整个活动的全程宣传发动、鼓劲造势、跟踪报道等,确保每天要广播有声、电视有像;项目推进组,由许建中同志任组长,宋杰、钱宏光、李仕龙三同志任副组长,具体负责种养项目的种苗供应、技术培训、科学管理、市场销售、保险服务等,确保种养从业者的保底收益万无一失;督查组,由常军同志任组长,唐桂军同志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每周督查、通报各村高效农业实施进展一次以上,确保推进过程督办有力;考核组,由王连章同志任组长,凌宝祥同志任副组长,具体负责两次活动期间各责任主体目标任务的考核评比,确保动真碰硬、不打和牌。“十六部”即:全镇16个村以村为单位,一村一部,由挂联党政负责人牵头,联村镇干配合,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实行一杆到底、全程包保,具体负责土地流转、项目落户、跟踪服务等工作,确保推进高效农业运动富有成效。

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烈氛围。镇宣传科、广电站等职能部门,要通过印发《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举办高效农业成果展、制作和播放自办广播电视节目、开办“智民大讲堂”等途径,动用一切可能动用的传媒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展高效农业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等;各村要通过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讨论会、观摩交流会等,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外出参观、算帐对比等活动,激发其主动投身高效规模农业的最大热情;相关企、事业单位要帮助宣传、推介本地资源,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高效农业发展的浓烈氛围。

3、注重示范引导,强化配套服务。镇农技站、多服站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创办种养试验示范园;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利用本地能人等资源组建种养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销售公司、物流货运队伍,开辟各大市场销售窗口,健全农副产品保险机制;“两站”全体工作人员一律要入驻试验示范园办公,划分包保责任区,实行奖惩责任制;试验示范园要加强与上级农科院所的联系,求得对普通种养品种遇到的疑难问题帮助答疑解惑,争取引进各类适种宜养、高附加值的特色种养科研项目;同时要加强对本地种养能手的组织调用,充分挖掘其潜能,切实提供常规种养的技术指导。

篇12

(一)产业进山、产品出山,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结合山区实际,确定以茶叶、林业、烤烟、蛋鸡养殖为主导,大力发展经果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42.5万亩,居全省第二,建成茶叶初、精加工厂84个,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22家,“石阡苔茶”先后荣获“贵州三大名茶”、“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企业、合作组织、造林大户”为造林主体,以先植后补、非林地林木确权、林权证抵押贷款及森林政策性保险等为具体抓手,快速推进生态大县建设。两年来,申请实施造林补贴面积12.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5%,获国开行林权抵押贷款1.64亿元。种植烤烟4.6万亩、中药材5万亩、水蜜桃2.2万亩、养殖蛋鸡140万羽,年产值分别达1.3亿元、2.5亿元、0.34亿元、2.2亿元。

(二)园区环山、基地绕山,打造农业发展平台。坚持“以园带区、以区带业、以业带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让山地种出“摇钱树”,生出“金元宝”。围绕茶、果、药分别以规模化的基地、专业化的管护、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打造产业园区。规划产业园区11.5万亩,先后建成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五德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本庄蛋鸡养殖产业示范园区、青阳现代烟草园区、石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汤山现代农业展示和观光示范园区、聚凤油茶园区、白沙羊角山茶叶园区、大沙坝食用菌园区等9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五德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本庄蛋鸡养殖产业示范园区被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进行重点打造。

(三)投入强山、基础壮山,全力夯实产业基础。农业要发展,基础要先行。石阡县通过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依托水利(饮水安全)、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农业机械、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石漠化治理、通村油路、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茶、烟、畜等重点园区公路116.78公里,实现了产业区全面通公路,重点园区全面通油(砼)路;投入10.65亿元夯实水利基础建设,投入1.32亿元完成土地整治4.4万亩,投入1000余万元提升重点产业园区供电保障能力。农业基础实现全面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游客上山、农民下山,助推农旅深度融合。农村发展,关键在促农增收。石阡县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思路,把龙塘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打造成石阡茶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依托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把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打造成展示石阡民族文化的形象窗口和精品景点;成功举办两届五德桃花节和龙塘采茶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踏青赏花、游园采果、休闲养生、体验农事,全面带活了园区及周边餐饮等服务业发展。通过推动农业园区转型发展、标准化接待、特色服务,走出了一条量、质并举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不仅转化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促进了农副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借山聚财的“农旅融合”效应日益凸显。

(五)保障护山、机制助山,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石阡立足县情,在山地现代农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围绕“三个万元”工程和“1112”扶贫增收计划,在强化项目推进保障和机制助推上下功夫,探索并建立了政策扶持、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培育、金融服务、农作物保险等一系列发展的体制机制。先后出台了《生态茶产业建设安排意见》、《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方案》、《支农专项资金县级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等,为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山地农业求变,“五重五强”促转型

山是石阡农民群众的“金饭碗”,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既是石阡特色,也是石阡优势。该县充分吃透中央、省、市精神,认真研究县情、农情,着力在“五重五强”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现了山地农业的“规模化、多元化、集约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一)重土地流转强化园区带动促规模化。通过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创新土地经营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走出一条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之路。一是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成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积极引导农户自愿将土地流转给村委会,村委会根据流转的土地划分为若干承包单元,同价流转给有意愿、有实力发展产业的大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县级土地纠纷仲裁机构、乡(镇)土地流转中心和群众推选出的监事会和理事会,负责土地纠纷调解和村委提留管理费、保险金监督。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摞荒地流转:召开群众会,引导农户将摞荒地向村委会流转,村委会再同价流转给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村委会按年度支付租金,前三年农户可以在自己流转出来的土地上套种花生、中药材、红薯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获得收入,并可获得每亩200元的管理费。产业(园)流转:按照“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企业(公司)+家庭农场+农户+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三种主要运行模式,采用农户入股的方式,农户将自己种植的茶叶(油茶)、经果林、中药材等产业(产业园)流转给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户又参与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管理、收成,农户按月获得“薪金”,年底参与分红。村委会根据当年效率分配利润,农户占自己流转产业面积总利润的82%,村级提留总利润的15%,预留3%作为风险金;村级提留总利润的15%,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由村监事会和理事会全程参与监督和管理。三是加大土地流转扶持。对大户50亩以上、家庭农场100亩以上、专业合作社和企业200亩以上,且流转年限10年以上的,流转面积、定植时间、流转依据报县茶叶局和县园区办备案,对手续齐备、合法、管理到位的专属基地,按200元/亩进行政策补助,每年扶持1次,连续扶持2年。

(二)重主体培育强化产业推动促多元化。着力破解“小农一统天下”的困局,有效缓解了农业“小规模与大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矛盾。一是建立产业企业发展体系。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失地农民、引入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引导转化一批、扶持壮大一批、招商引资新上一批、借助外力挂靠一批产业企业,形成大企业带小企业、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的企业发展体系。二是拓展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采取“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民”的方式,实现企业与基地、基地与农户的有效对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完善家庭农场认定机制。出台了《石阡县家庭农场认定及管理办法》,把家庭农场划分为坝地种植型、山地种植型、畜牧养殖型、水产养殖型和种养综合型五类,按照农户申请、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初审、县农牧科技局组织农经、农技(畜牧、水产)等人员进行资格认定的程序,分别提出认定的规模经营标准。目前,该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79个,社员9万人,注册资金近12亿元,带动产业化基地11.5万亩,认定家庭农场21家,其中市级9家。

(三)重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拉动促集约化。通过“国开行小额农贷”、“三权抵押”和信用乡镇创建,在破解农民、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实施“开行小额农贷”提升产业发展实力。该县抢抓“国发2号”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的政策机遇,获得国开行“十二五”期间20亿元扶贫贷款授信,并发放首批2.5亿元的贷款扶持茶产业发展,省扶贫办为此贴息。开创了一个“开行小额农贷”的石阡模式(即,地方政府是组织推动者,国开行贵州分行是贷款人,县国资公司是借款人,县泉都担保公司是担保人,农户、合作社及茶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是用款人,省扶贫办对贷款贴息)。二是创新农村“三权抵押”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积极创新农村“三权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含房屋所有权>)贷款工作。在铜仁市率先开展以非林地确权颁证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改革,即将农户非林地上的茶园、核桃、野生油茶、中药材、果园等进行确权颁证,作为金融机构向农业生产者放贷的有效抵押物。截至目前,全县现已完成9.14万亩非林地确权,获得抵押贷款1.64元元。三是探索信用乡镇融资增强产业发展引力。以创建信用乡镇为“钥匙”,为农业产业发展打开一条融资绿色通道,落实“区别对待,信用优先”政策,让守信群众分享到信用创建的红利。既提高了支农资金的配置速度和效率,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又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和农村金融部门运营的安全性。目前,全县共创建信用乡镇6个,信用村103个,评定信用农户87069户,落实贷款总额21亿元。

(四)重质量安全强化科技驱动促科学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形成由点到面、逐层扩散的技术传播和应用模式。一是加强装备设施建设。在农业产业园区大力推广并建设设施大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温湿调控等先进设施设备。推广应用的现代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设施化、机械化装备水平。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普及。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省农科院专家在示范区开展覆黑膜移栽、套种对比等试验,探索以科技手段解决茶叶发展技术难题,全面推进烤烟“井窖式”移栽。提倡发展生态、循环、有机农业,通过农牧结合、立体种养、间作套种和资源循环利用等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仅省农科院在龙塘高效苔茶示范园区就推广实施重大科研项目2个,引进先进适用技术13项,取得创新成果2项,获专利7项。三是注重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全面开展“三品”认证和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贵州大学、省茶科所共同在园区开展绿色防控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茶区推行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安装“黄板”、杀虫灯等物理、生物综合防控设施,实现核心区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坚持农残零容忍。积极研发“苔茶绿色生态蛋”,并申请国家专利和有机生态品牌认定等等。

(五)重资源统筹强化机制促动促专业化。坚持创新发展模式和保障机制,整合园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要素,形成全县抱团发展,团结齐心的氛围。一是建立资源要素整合机制。立足山地特色、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将园区建设与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扶贫生态移民等工程结合起来,形成帮扶园区发展的新合力,一大批以园区为依托,集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正在加快形成。二是建立领办联营产业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改非、退休干部领办产业,发挥其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带领园区群众投入农业产业。支持乡、村干部以合股、独资及干部出资金、信息或技术,农民出土地出劳动力等方式投入农业产。三是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实施农技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每年选派100名科技干部到贵州大学培训基地培训、深造。建立政府人才培养专项资助金和企业人才奖励基金,鼓励、支持企业采取自主培养、联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具有战略眼光的农村经纪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管理人才。同时,建立农技人员工作在一线,职称评定在一线的考核评定机制。

三、几点启示

石阡立足山地特色,探索以山养山、以山聚财的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效,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了山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探出了富有石阡特色的新路径,颇具启示意义。

(一)立足自然禀赋是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山曾是石阡农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石阡始终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立足“山”字做文章,创造了“山顶植树造林建设绿水青山、山腰栽茶种果创造金山银山、山下农旅融合助力富山美山”模式,把山地劣势转化为山地特色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为引领,围绕山地特色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依托特色产业培育市场主体,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一条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

(二)夯实基础设施是重要保障。山区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依存度很高,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石阡通过财政投一点、银行贷一点、项目整合一点、引导社会投一点“四个一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整合水利(饮水安全)、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石漠化治理、通村油路、退耕还林等项目,用活国家开发银行支农贷款,全力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和保障服务体,实现产业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实现全面提升,把影响山区农业发展的“晴雨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效提升了山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篇13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三农”工作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动员全镇上下大力度地推进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特色地搞好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设施农业开发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着力发展“一村一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重点在设施栽培、规模养殖、林经种养、观光农业上,因地制宜,因村建品,全镇围绕“1111”工程,发展具有我镇特色的高效规模农业。

“1”条线:姜八线,重点打造观光农业,发展夏庄村为主的垂钓休闲观光等项目、顾高村扩大以吊瓜为主体的林经种植、塘桥村扩大以鼎都养殖场为主体的小区建设。

“1”个园:重点打造农业示范园,发展以吊瓜、葡萄、弥猴桃为主体的设施农业项目,或是以韭菜、甜菊为主体的特色高效规模农业项目。

“11”个行政村:各村利用辖区内特色项目进行协调配合,尽量连片连线,组合高效规模示范方300—500亩。

三、奖励标准

1、带头创业奖励。鼓励镇、单位、村干部领办或创办农业设施项目,年终项目经验收,奖励项目总投资额的1%。

2、设施农业奖励。新增连片50亩以上钢架大棚(含水泥架)每亩补助500元;新增连片30亩以上简易大棚(含小弓棚)每亩补助300元。

3、土地流转奖励。⑴在镇高效规模农业规划范围内土地流转50亩以上,且租期连续10年以上,并用于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每年每亩补助项目主体250元,补助时间为5年;⑵不在规划范围内新增高效规模农业项目流转土地50亩以上,给予土地流转补助5年,每年每亩补助减半。

4、规模养殖奖励。新增畜禽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生猪达到500头或当年新增可繁母猪达到50头;蛋禽年末栏存达到10000羽或肉禽年上市达到30000羽;山羊栏存达到100只;长毛兔或獭兔栏存达到500只;新增奶牛达到30头;每户奖励2000元,每增加一倍,奖励标准增加一倍。

5、项目投资奖励。当年投资农业项目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新建农业观光、垂钓、园艺、农家乐等项目一次性基础设施投入200万元以上,给予项目投资人投资总额5‰的奖励。

6、注册商标奖励。每注册农产品商标一个奖励0.3万元;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分别奖励注册商标持有者1万元、2万元、3万元。

7、引进技术奖励。引进技术能人服务高效规模设施农业,人均服务项目100亩以上,所引技术得到应用推广,单产量达到预期目标,一次性奖励技术能人8000元。

8、注册商标办证的补助,凡申报注册登记的农业项目,经市验收认可后对办证费用给予一定的补助。

四、验收办法

1、农业投资项目需持有土地流转协议或承包合同书,并经工商注册登记,且通过镇考核办验收认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