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途径
1.做好采购验收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应该深入开展可行性研究与调查分析,避免出现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的问题,避免购置一些价值不高、无法保值的固定资产。高校方面应该建立固定资产集中采购与招标管理领导小组,对固定资产招标、采购的整个流程实施全方位的监管,确保采购资产的质量,避免资金的浪费,保证固定资产质量与采购资金之间的平衡。另外还应做好验收管理,确保采购回的固定资产符合质量标准,坚决防止暗箱操作或腐败问题的发生。
2.完善核算方法
其一应该引入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一直以来都是高校重要的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对固定资产从采购、使用、报废整个流程进行科学的确认、计量,因此我们在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过程中应引入权责发生制;其二是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无论使用与否,其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损耗,自身价值也会逐渐降低,为了客观的反映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建立与高校资金循环相符合的补偿机制,同时还可以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形态管理相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也应该进行投入与产出的计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能够按照固定资产的不同种类来考虑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从而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
3.加强计划管理
一方面是实施经费预算指标控制,高校固定资产的预算编制工作必须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目标以及固定资产的存量情况,科学的制定购置预算,做好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可行性分析,确保实现统一管理,避免固定资产闲置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固定资产统筹管理调度,合理使用目前已有的固定资产资源,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综合利用率。要努力打破高校内各院系、各部门、各专业的限制,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教学教研任务,将相近的实验室做好分类、重组,建成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室,最终实现资源贡献,也别是对于一些比较贵重的实验教学设备以及实验室,应该尽可能减少其空闲时间,让其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4.盘活存量资产
要切实转变现阶段高校固定资产由各个部门所分散占用的局面,集中统一进行安排,避免固定资产的空置率,充分发挥出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不断优化各院系各部门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全校固定资产的共享,确保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为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不断增值,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增加资本积累,发展经济,国家有关部门在1994年颁布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中规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为:
根据这一指标与“1”的关系判断保值增值情况,等于1为保值,大于1即为增值。该指标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可以前面反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直观的显示国有资产运行状况。这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一指标过于简单、笼统,不能详细反映国有资产运营的内部情况,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指标站在宏观的角度考核国有资产的总量,而没有对国有资产的结构加以考虑。这给人一种假象:认为,考核期末的国有资产价值同期初相等,即为保值:大于期初,即为增值。在实际工作中,保住资产的总量就是保值了,资产总量增加了就是增值了,甚至认为企业不亏损就是保值,盈利就是增值,似乎保值是增值的前提,增值就一定保值了。然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能局限于总量上,还应注意国有资产结构上的保值增值。
简单的说,国有资产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市场运作中,具体的形式会不断的转化。固定资产在使用中会有损耗,这部分损耗的价值转移到其生产的产品中去,产品或形成企业的存货,或实现销售,成为货币资金。其结果都是固定资产的价值转化流动资产的价值。使国有资产的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即使国有资产的总量增加了,其结构的变动可能导致其中的某一部分减少了,即没有实现结构上的保值。因此,增值了不一定意味着保值了。
2.由于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结构细分,该指标也没有考虑到各类资产的损耗。例如,固定资产会有折旧,目前我国企业考虑到市场风险与固定资产本身的特性,普遍采用加速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准备,以便实现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而无形资产一般也要按年限平均摊销价值,计入管理费用;流动资产会发生减值。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指标应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才更具有实践意义。
3.指标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因素,这是经济运行的必然,也是经济的需要。如果不考虑物价指数的变动,就会导致利润的虚增,而且会使企业无法在原有规模持续经营,这样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指标将失去评价意义。
4.指标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是具有时间价值的,不同时点上等量的货币,其价值是不等的。作为各种形式存在的资产也都如此。一项资产闲置不用,其机会成本就是将这一资产转化为货币,存在银行中,这样可以获得的利息。因此,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要将银行利率考考虑进去。
二、评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新思路
在现实和具体的经济活动中,不同国有资产的功能与使命各不相同,因此,对其增值的界定与考核也必然不一样。所以,对现实经济活动中国有资产的增值问题,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和不变的指标来笼统的评价国有资产的增值能力与增值程度。但从科学评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出发,国有资产增值,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
1.资产结构改善。由于国有经济有其特殊的产业适应性,如果选择不科学,就使得一些国有资产配置在国有经济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产业面上,必然导致国有资产的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低效配置,弱化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国有资产增值力。所以,国有资产必须要在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真正选择和确定关键领域、命脉部门和战略产业,而不是固定的不分轻重的守住一个领地,无视产业结构的变化升级与产业中心的转移。
2.资产关系对称。产权关系对资产的质量与功能都是影响重大的因素,国有资产中的产权关系,应该在权责利险等方面,表现出对等关系,不能让现在广泛存在的权责利险关系不对称的现象继续影响国有资产增值动力的形成与强化。
3.资产质量提高。对于一般的资产质量而言,主要是考察其在市场关系中的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的生命力。国有资产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形成和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不是依靠超经济力量,而是依靠自身所在的产业地位和所在产业的资产质量,所以,资产质量提高了,就等于控制的力度增强了。能够发挥更多的低质量资产所不能发挥的功能,这也等于国有资产增值了。
4.资产功能增强。国有资产的功能增强,主要是指在国民经济中能够真正的重要部门、关键领域和战略产业中占据支配和主宰地位,并使自己所支配的领域要能够较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运用市场经济机制,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表现出生机与活力,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争取以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来确保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这样,才真正意味着国有资产的功能增强了,同时也意味着国有资产增值了。
三、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168-02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中型医院尤其是一些三甲医院作为传统的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希望能适度参与市场竞争。因此,这类医院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既向市场提供医疗服务,同时又是商品市场的购买者和消费者。事实上它们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卫生系统将向世界开放医疗服务市场,行业间竞争将呈现多元化格局。面对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医院必须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以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收益,才能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资产的有效管理,是提高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为民众服务,支持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准确地进行医疗成本核算的首要条件。本文将在分析医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提高医院资产管理的途径。
一、什么是医院资产管理
1.医院资产的概念和范围。国有非盈利性医院属于国家事业单位,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医院的资产是指医院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其包括国家拨给医院的资产、医院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购买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济法律认定为医院所有的资产。医院的资产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2.医院资产管理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医院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医院资产管理成为各级医院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医院资产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如何健全和完善医院的资产管理体系,保证账实相符;二是作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如何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从财务管理的目的,如何对资产进行有关管理,通过资产管理为核心的医疗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为提升医院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创造最优化的条件。
二、当前医院资产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医院的领导和财务管理者对医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欠缺从战略层面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管理层大多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局限思维。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医院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整体资产管理体系,更难以实现整体的资产保值增值。
2.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有些医院对固定资产只设总账和二级明细账,没有按制度规定设立固定资产三级明细账和固定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长期都不盘点,一经盘点,许多医院存在账实不符现象,且账实不符的原因也无据可查,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底数不清、增减无据、无人管理和损坏丢失严重等问题。
3.无形资产作为医院的重要资产内容之一,在很多医院未能被重视。 无形资产包括了医院整体形象,医院核心竞争能力及其在市场中形成的口碑。现在很多企业,或私立医疗机构都非常重视无形资产的累积和升值,但在事业单位性质的三甲医院中,却鲜有专门针对无形资产提升的机构和部门。这使得医院的无形资产长期被低估,无法在市场中得到合理的定价和变现,也无法衡量保值增值。
4.对资产的采购和处置的制度安排缺失。医院资产采购的存在一定的非制度安排,没有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仔细研究论证,而是各医院间互相攀比,形成了某些资产短缺和某些资产闲置并存的现象。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有的医院不经过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审批,就任意处置固定资产;资产的报废、调拨和变卖不按规定的程序办理,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责任人批准随意处置。如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动,不同程度地出现物随人走的现象。
5.管理人员缺乏。目前,许多医院是由财务部门兼管资产,但也有医院以压缩人员或财务人员紧缺为由,让不懂业务的后勤、总务人员分管这项工作,由此出现了固定资产已使用多年,但发票未到未结算,固定资产就不入账等现象,造成固定资产账面和实物不符。医院资产管理的这种状况与国有资产管理的专业性要求相距甚远,使资产管理的许多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如何改善和优化医院资产管理
1.强化医院资产管理意识。资产是为实现核心经济活动服务的,而反过来核心经济活动的目的又是为资产的保值增值服务的。医院虽然不是完全的经营性单位,但医院资产同样有上述特征,即为核心医疗活动服务,同时要求保值增值。
保值增值的前提是对医院资产的核实。因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就非常关键。医院领导和财务管理者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关注医院固定资产的政府采购行为,而且更加重视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处理好管钱与管物的关系,扭转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错误思想。按照国家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规范性管理和监督检查,从而有效地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建立医院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医院的资产管理应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建账建制,确保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首先,医院需要建立健全医院资产相关账目,具体包括核算总账、明细账、序时账、备查账,认真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的记录与登记,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严密核算管理。其次,医院需要建立健全资产购置、接受捐赠、内部转移以及资产处置的审批制度。医院资产的购置应成立专门的资产采购招标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医院资产采购的论证和配置,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医院资产的处置包括医院对所占用的国有资产的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无论以哪种方式处置国有资产,都必须要以相应的制度为依据,严格履行报批手续,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最后,医院有必要配置有会计执业资格的财务人员具体分管医院的资产,提高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实行医院领导负责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使会计法和相关医院财务法规的落实,真正体现到资产管理的工作中来,对违反者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3.设立专门管理医院无形资产的部门。医院应从管理层重视管理其无形资产,设立相应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并由专人从事医院无形资产提升的日常管理活动。并进行定期无形资产评估,以正确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这有利于企业实现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4.加强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目前,许多医院成立了内部审计科,医院内部审计在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中,可以进行事前的资产采购预算监督,事中的资产管理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医院资产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纠正或加强的办法和措施。这样通过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加强管理,改进工作。
5.建立医院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医院要优化资产配置,做到物尽其用,并根据各医院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在建立相关考核指标体系过程中,可以参考如下指标:(1)固定资产使用率:在用固定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总额×100%。该指标越大越好(但≤1),说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好。(2)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固定资产总额÷期初固定资产总额×100%。保值增值率≥1,说明该医院固定资产增值或保值;保值增值率
这些指标可以与单位的年终考核挂钩;可以每年考核一次,也可以几年考核一次,作为一项制度执行。
总之,在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医院的资产管理。通过财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的严格管理,使资产管理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切实保护医院财产物资安全完整,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的落实;促进医院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可以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明确各级管理者的责任,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定义和分类
(1)《医院财务制度》第四十四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及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2)分类。医院固定资产主要分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其他固定资产。
二、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促进其保值增值
(一)提高认识,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开展业务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建立综合管理模式,上下连动,对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新旧程度、保养维修等方面做好详细的记录,防止资产的无故流失,同时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提高固定资产增值意识,强化考核指标
只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保值增值意识,才能提高医院固定资产使用率,确保资产价值最大化,防止资产的流失。同时,要辅以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对使用科室的考核,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其次,科室作为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必须将各项固定资产管理落实到人,由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再次,由专人负责固定资产使用及维修保养。最后,定期检查,综合考核。将考核结果以科室排序,奖优罚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加强管理,强化考核,确保固定资产的增值保值,促进收入,节约开支。
(三)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规、规范,完善账务处理程序,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最基础工作,将固定资产的重要性视同资金,要定期核对并清查,努力做到“账实相符”。按照公立医院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真实准确地反映现存固定资产剩余的实际价值。
三、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建全,管理意识差。公立医院的资产一般都是由国家投入,由国家出资购买,属于国有资产,医院使用时很少考虑设备本身的成本和盈亏,使得医院的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意识差,造成只重视购入,淡化了对资产管理。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约束力度不够。由于意识淡薄,造成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大型医疗设备已经成为公立医院辅助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对高值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却没有明确的责任制,报废的审批程序比较简单。部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随意性较强,对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认真执行,虽然国家现行的医院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记账等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但是,简化程序、方便记账的事情时有发生,导致帐实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
(3)购置固定资产缺乏前瞻性考察,存在盲目购置。即使不符合配置要求,为了加强竞争力,各大医院也竞相购置大型医疗设备,造成相同设备多家医院重复购置,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巨额浪费,使固定资产使用率低下,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促使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医院大部分资金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提高诊疗水平。固定资产占医院全部资产比例较高,因此管好固定资产,也可减少资产的流失和资金的浪费。这就需要医院的领导及每一位员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进行管理,并将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工作考核重要指标之一,以促使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要想了解国有资产在保值增值审计方面的重要性,就需要对其基本的概念加以了解。首先这是国家所有的一种资产类型。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可以说国有资产涵盖了国家的一切财产以及与之相关的财产权利。在国家出现以后,国有资产也就随之产生了,并且伴随国家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着。一般情况下,国有资产主要表现为三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经营性的资产内容,一种是非经营性的财产,还有一种是投资性的资源管理项目。在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审计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要确保国家以及相关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更加真实的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审核,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为企业营造出一个更加舒适和谐的环境,这样便可以更加高效的完成对国有资产在企事业单位中的运用。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审计工作,实际上是将公有制作为主体,并且加强对多种所有制经济地位的稳固。可以将其当做一种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国有经济保值增值方面的审计工作,还有助于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加强对国家所有权的维护工作,将国有经济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另外,审计工作还可以对国有资产起到公平公正的作用,审计部门是与其他部门相互独立而存在的,通过相应的审计之后,将其他具有利益关系的部门相互独立起来,这样国有资产体系才能实现更加良好的运作。因此国有资产的审计工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是维护企业实现公平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推动力,成功的将企业注入活力与长久的生命力。
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内容
(一)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在对国有资产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保值增值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予以审核,从审核的情况中就可以分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越来越好还是有所退步,因为在国有资产中,固定资产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规定的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都需要通过对国有资产的审计才能实现,从中也可以看到国有资产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予以执行。在固定资产的检查中,主要检验的内容是企业所登记的固定资产是否具有真实性,是否具有没有登记在册的情况。固定资产在使用以及维修的相关情况一定要记录下来,不能出现私自占用甚至租用的现象,资本的使用应该以安全性与完整性为前提。以企业的固定资产为例,要按照折旧计算的方式对企业所提取的固定资产情况匹配,看是否具有一致性。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企业极有可能出现减冲资本的行为,通过审计都可以检查出来。企业在对资产进行报废以及转让处理的过程中是否按照规定进行,这些都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又例如企业在注册资金方面出现了变化,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及时进行相关变更登记的办理,这些问题在审计的过程中都可以集中的体现出来。
(二)对国有企业的负债情况进行审计
如果国有企业出现了负债的情况,这就说明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需要通过劳务以资产对债务进行偿还,在保值增值审计的过程中,可以说这是一项减分项。但是对国有资产的负债情况予以进一步的审计,却有助于更加详细的了解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尤其是可以明确的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更加详尽的认知。在具体负债审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需要保证各个资产在国有企业中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只有完全掌握国有资产在不同时期的状况,才能真正的达到对国有资产进行估量的目的。将国有企业控制在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这样对于负债企业的风险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对负债进行估量也未必对国有企业不利。
(三)对国有企业的资产利用情况与保值增值进行审计
在这项审计内容中,主要是运用各种财务手段以及工具对国有资产中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目的是将资产的实际利用情况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对国有资产的相关情况更加的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检查企业中保值增值的审计。以企业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为例,高效的利用才能实现设备的价值,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些企业中对设备的利用率明显不高,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探究其原因,对于不能高效利用的原因予以查明,这时运用审计的手段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对企业中的指标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与同行业进行横向对比,也可以对产品进行纵向对比,在对比中找出企业的优势以及劣势,为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企业如何改善国有资产的管理
(一)重视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
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保值增值制度,才能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这一制度的建立需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并且要在源头处体现出国有资产审计的重要性,进而体现出权威性的发展特点。有法可依是实现审计工作顺利展开的首要前提,在相关管理机制的前提下进行审计,实际上能够进一步完善并且健全审计的结果,将其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将收入与支出进行对比,以此作为会计处理工作中的依据,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原则,看是否达到了相应的目的。使得对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进行有力完善的保障。
(二)加强国有企业资产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较为科学的管理手段,内部控制体系包含了会计信息质量,资产财产安全以及决策制度的控制系统,内部控制就为企业在各个情况以及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相关的应对策略,是企业应对风险以及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也应该借鉴采用内部控制制度,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做一保障。尤其是在企业的资金管理、库存管理等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要制定相应的科学管理方法,规范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使得国有企业内部形成一种长远有效的管理制度。
(三)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机制
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固定资产购置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学校应深入分析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国家财政拨款是学校固定资产购置的主要经费来源,尽管随着改革的发展,学校办学经费正在向多元化转变,但长期以来固定资产购置资金具有无偿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因而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学校各部门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未能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固定资产的内涵、管理的要求缺少清晰的认知,工作中往往出现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编制不科学、固定资产使用消耗过快、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等问题。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固定资产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专门的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实际上学校常面临多头管理的局面,如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由财务、后勤部门共同承担,但财务部门仅仅是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核算和管理,至于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维护、清点等工作未能有效落实,部门之间的工作存在脱节,配合不力,信息无法共享。这就容易使固定资产在购置、调拨、领取、使用、报废等环节产生管理漏洞。
3.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
学校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应当能够反映资产的全貌,而按照现有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的信息存在失真问题。学校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自采购以来,在使用中不断损耗、减值,但是从会计核算的结果来看,资产的账面价值仍然体现为原值,无论是采购、调拨还是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在正式报废前账面价值始终保持原值,这就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
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发展的举措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学校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的重视,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漏洞,学校应尽快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采购、入库、使用、维护、报废等各项管理工作都纳入制度化轨道。固定资产的采购必须遵守预算编制制度,校领导、财务人员及相关负责人可组成采购计划小组,按照预算要求,认真分析固定资产采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确定采购的资产,学校应采取招标采购。固定资产采购入库时,由于学校固定资产种类多,存放地点较为分散,管理难度大,管理人员应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使用管理软件与条形码标签相结合的方法,对固定资产分门别类,实施信息化管理。同时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和维护。固定资产如需报废,也必须经过严格审核。
目前,在很多国有企业缺乏完善的保值增值考核机制,特别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考核更不完善。内部审计部门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督察员,只有在内部加强审计和监管,才能有效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果,保证国有资产的不被流失,进而更大的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目前,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审计考核的内容比较单一,具体的考核程序存在很多的问题。另外,有一些的保值增值审计工作只是存在形式,不能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不能很好的推动资产的正常快速流转,减缓了资产应有的流转速度,从而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价值。
2缺乏完善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方法体系
在我国,有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审计的方法体系还存在漏洞,不完善不全面的审计方法阻碍了审计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庞大,范围广,内容多,任务重,因此,保值增值审计工作也变得更加的繁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大。如果缺乏精确的、高效的审计方法,将会使得审计工作更加的难以开展,也会造成审计结果的误差变大,被客观制约的审计工作将不能真实发挥监督的效果。
二、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方法
1.加强监督国家资本金的完整性
国有资本的检查项目中很重要的就是国家资本的完整性。企业提取的折旧费用是否是合理和合法的,,是否有故意去冲减国有资本的行为;另外,账面资本损益之外的支出是否按照正确的报废、毁损以及转让方式,也就是营业外支出和营业外收入的方式。企业在对外界进行投资时,是否在账面上进行了恰当的处理,规定的权益法核算方法是否得到应用;若企业的最初注册资本金额发生变化时,企业是否变更登记手续等。这些会计处理都会涉及国有资本的完整,其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国有资本金额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企业内部应当注意这些核算的环节,加强监督和检查国有资本的完整性,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2.加强监督国有资产计价的合规性
企业应当依据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检查资产增减在增减过程中参照了规范的计价体系。主要检查内容包括:当企业发生业务时,存在的直接或者间接费用,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是否采用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另外,当会计核算业务发生时,是否正确区分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否存在不正常的未分摊的费用。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就是主营业务的核算时否真实准确,是否存在不合规定的收入记录,主营业务收入的每一笔记录,是否存在真实的原始凭证。另外,在国有资产的评估、变卖的过程中,审查或者监督是能够按照规则执行,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
3.加强对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的核查
目前,在很多国有企业缺乏完善的保值增值考核机制,特别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考核更不完善。内部审计部门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督察员,只有在内部加强审计和监管,才能有效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果,保证国有资产的不被流失,进而更大的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目前,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审计考核的内容比较单一,具体的考核程序存在很多的问题。另外,有一些的保值增值审计工作只是存在形式,不能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不能很好的推动资产的正常快速流转,减缓了资产应有的流转速度,从而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价值。
2缺乏完善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方法体系
在我国,有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审计的方法体系还存在漏洞,不完善不全面的审计方法阻碍了审计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庞大,范围广,内容多,任务重,因此,保值增值审计工作也变得更加的繁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大。如果缺乏精确的、高效的审计方法,将会使得审计工作更加的难以开展,也会造成审计结果的误差变大,被客观制约的审计工作将不能真实发挥监督的效果。
二、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方法
1.加强监督国家资本金的完整性
国有资本的检查项目中很重要的就是国家资本的完整性。企业提取的折旧费用是否是合理和合法的,,是否有故意去冲减国有资本的行为;另外,账面资本损益之外的支出是否按照正确的报废、毁损以及转让方式,也就是营业外支出和营业外收入的方式。企业在对外界进行投资时,是否在账面上进行了恰当的处理,规定的权益法核算方法是否得到应用;若企业的最初注册资本金额发生变化时,企业是否变更登记手续等。这些会计处理都会涉及国有资本的完整,其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国有资本金额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企业内部应当注意这些核算的环节,加强监督和检查国有资本的完整性,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2.加强监督国有资产计价的合规性
企业应当依据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检查资产增减在增减过程中参照了规范的计价体系。主要检查内容包括:当企业发生业务时,存在的直接或者间接费用,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是否采用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另外,当会计核算业务发生时,是否正确区分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否存在不正常的未分摊的费用。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就是主营业务的核算时否真实准确,是否存在不合规定的收入记录,主营业务收入的每一笔记录,是否存在真实的原始凭证。另外,在国有资产的评估、变卖的过程中,审查或者监督是能够按照规则执行,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
3.加强对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的核查
一般企业的实力不能从表面账户看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核查企业是否有私设金库和账户。在综合评价分析各项指标时,应当详细分析各项指标,分析的内容既要有横向也要有纵向,这样才能比较完整的分析企业的实际水平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从而找到哪些主导因素约束着企业资产的使用效果,然后根据发现的原因,努力改变这些问题,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价值,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另外还有一些企业主要固定资产是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这些固定资产因为受到严重的管理计划的限制,所以一般不适用市场进行定价决策,当然也不能根据现有的资本市场去评估它的真实价值。因此,利润不能作为唯一的企业管理目标,应当重视社会效益等其他的综合指标。在对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价值衡量市,不仅应该考虑经营效益,还应该考虑一些企业形象、荣誉等的提升。当进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时,不能仅仅参考一项标准,应当启用综合复杂的指标体系,以便于准确的进行核算国有资产的价值,保证国有资产增值审计的质量。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1.健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监督管理体系,首先,应该由管理机构制定出详细的固定资产管理条例,包括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报废等;其次,划分不同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分清权限和责任,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档案。相应的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奖惩制度,主要包括新设备的增资、使用、维护、报废等,并对这些资产进行保值增值考核制度,要依据健全的设备采购论证制度来约束设备的采购,以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2.核定院系设备配置标准,推行有偿使用制度为了尽可能大的挖掘资产的使用潜力,降低固定资产损耗,应该对各院系内的教学实验用房和教学实验仪器的配置进行详细的核定,对院系资产量进行科学的测算,定期进行资产全面清查和抽查。同时,推行固定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以此来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控制院系之间的超占、超用现象。
3.完善高校固定资产考核机制高校固定资产的考核机制是科学管理高校固定资产的有力保障,为此,应该完善高校固定资产考核机制,对各职能部门进行严格的考核。如,对于采购部门,要考核其是否按照采购计划进行采购,同时考核是否购进了性价比最优的设备;对采购后设备的保值增值进行严格的考核,注意对新设备进行定期科学的保养。
1 某医院财务报表中相关数据计算出的有关医院经营能力
(1)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1.06、速动比率0.51、资产负债比率41%、长期负债资产率28%;(2)运营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3.70、应收账款周转天数98.63天、流动资产周转率0.71、流动资产周转天数511.74天、固定资产周转率0.18、固定资产周转天数2 054.6天;(3)收益能力:资产收益率1%、固定资产产出率18%;(4)发展能力:资产保值增值率112%,固定资产增长率9%。
2 该医院经营能力分析
2.1 偿债能力分析: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合计数与流动负债合计数的比值,体现了医院偿还短期债务能力的大小。速动比率则是指医院货币资金及可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等速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总额的比值,它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医院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1]。在医院日常经营中,药品与应收医疗款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如果药品及应收医疗款的周转速度越快,变现速度也就越快。运用这个指标分析时,需要注意流动资产中的“药品”应该用净额,而不是药品的账面金额,否则会虚增该比率的比值。在运用这两个指标时,可以同其他医院或整个医疗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一般认为流动比率接近2,速动比率接近1较为适宜[2]。但由于医院经营的特殊性,特别是实行住院预收款制度,使得医院的流动负债显得较普通企业要高,其中相当一部分并不是需要医院用资金去偿还,而是通过将来为病人提供服务来偿还,所以并不能据此认为该医院短期偿债能力差。这两个指标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流动资产是盈利能力比较低的资产,该指标过高,可能意味着被资金闲置占用,没得到很好的利用。
资产负债比率是医院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了资产、债务和净资产之间的比率关系。资产负债比率越大,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长期负债资产率是医院固定资产净值与医院长期负债总额之比,它反映了医院自有固定资产抵押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3]。由于医院会计制度不要求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尤其是固定资产项目下没有累计折旧进行备抵,因此,在运用这个指标时,应对资产负债中的资产总额,根据医院内部管理的相关资料作出调整。由于公立非营利性医院是不纳税的,又不以营利为目的,借款费用的存在并不能产生抵税效应,其财务杠杆效应也不明显,所以笔者认为医院的资产负债率一般以不超过50%为宜。
2.2 运营能力分析:运营能力分析主要是对各类资产的周转状况进行计算分析,即各相关收入指标与相应资产平均余额之比。具体指标有应收帐款周转率及周转天数、存货周转率及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及周转天数、固定资产周转率及周转天数等。由于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和应收医疗款是时点数,易受季节性、偶然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计算应收医疗款和存货时应尽量采用详细资料,如各月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并从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达到减少存货和应收医疗款占用资金,提高资产运用和管理水平,降低资金成本率。流动资产周转越快,则说明医院的运营能力比较强,流动资产占用资金比较少。固定资产周转快则表明医院固定资产创收能力较强,利用效果好。
2.3 收益能力分析:虽然取得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是医院追求的目标。但在当前医院经营体制下,要创造好的社会效益也必须以医院能够维持正常运转为前提。因此,分析医院的收益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反映医院收益能力的指标主要是各项收益率指标,具体有:资产收益率、业务收入收益率、业务经营支出收益率、固定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等。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原则:一是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两者不能偏废或片面追求某一方。二是要坚持用数据说话,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
2.4 发展能力分析:医院持续不断地发展是所有医院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掌握和了解医院的发展能力,也是医院经营分析的重要内容。一般说来,医院发展能力分析包括资金、技术(含设备)、人力等方面。其中,资金状况又是主要的,在日益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医院的基础设施、医疗器械、人员都可抽象为资金;相反,资金可以转化和表现为开展医疗服务所必备的物质设备和人才技术。今后,医院的发展能力与医院的纯收入关系会越来越密切,呈现一致性,但在某种情况下也会产生背离现象。因此,不能把纯收入与发展能力混为一谈,更不能以纯收入状况的分析代替发展能力的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的指标主要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更新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反应了医院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保值增值是对一个经营实体最起码的要求,否则该经营实体也就没有继续营业的必要。固定资产增长率与更新率则反应了医院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情况,当然,固定资产投资并不是越高越好,一定要量力而行,以满足医院业务发展需要为原则,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否则只能成为发展的障碍。
本文着重利用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的医院经营能力分析,但实际分析中不能局限于财务报表的资料,且不能只停留在对数值的分析,还应注意各指标间的辩证关系[4]及一些偶然因素对医院经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周晓媛.如何运用财务报表分析医院的经营状况[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20.
[2] 张红霞.新形势下医院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J].中国卫生经济,2003,22:19.
供电企业资产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要想管好用好,实在不容易。根据笔者在基层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对基层资产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职能缺位
目前,供电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重视账面管理、轻视实物管理现象,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运行、维护、保管单位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资产盘点工作失效。在企业级资产系统上线后,实现了固定资产财务数据的增加、减少、折旧提取等信息录入和核算功能,但是由于实物管理职能的缺位,资产增减变动后,系统设备模块的数据不能相应的联动,造成设备数据与财务数据的不对应。将要闲置报废的资产往往作为非固定资产报废处理,任由固定资产卡片上的资产长期处于睡眠状态;固定资产在内部各部门间的转移往往未办理相关财务调拨手续,进而造成账实不符。业务部门(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实物变动数据与财务资产管理系统脱节,不能实现业财联动。仅仅依赖业务人员之间的沟通难以保证两个系统的一致性。常年下来,造成了严重的账实不符。建议尽快形成生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自动实现业财联动。
1.2 对基层资产管理力度不够,重视不足
基层供电所的固定资产管理员往往是兼职从事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是哪样催得紧做哪样,经常是半年不到又换新人,固定资产管理员这一岗位成了无人问津的鸡肋,岗位人员流动性、随意性大,没有一定的业务知识,奖惩制度不明确,增加了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我不止一次在相关的会议中提出,应设置固定资产专职管理岗位或对此岗位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变“要我管”为“我要管”。
1.3小区资产接收进度缓慢,代维资产存在法律漏洞
近年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形成大量的小区待接收资产,这部分资产没有及时的移交给供电企业,但大量的维护工作却不能有片刻的放松。供电企业在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之间处境尴尬。结合社会舆论,考虑供电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应加快对用户资产的接收,做好税收等法律法规的协调工作,确保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优化资产结构,真实反映目前的资产运营情况,电力设施的维护工作也应有法律支撑。
1.4修理资金的使用不规范,往往对实质的技术改造项目使用修理资金
技改是指为提高设备性能、增加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延长设备使用年限、增加生产能力、满足节能环保、节能降耗的要求,达到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而采用国内外成熟、适用的先进技术对现有设备和设施以及相应配套的辅生产、生活福利设施进行的改造。技改投资形成资产是企业的一种资本性支出。项目立项时,对于无法按上述定义区分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严格遵守《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相关规定,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应当予以资本化,作为技改项目立项。否则,应予以费用化,作为修理项目立项:
(1)项目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原值50%以上;
(2)项目完成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
修理是指对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周期性更换和修理、维护,恢复固定资产的原有形态和生产能力,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以保证电力生产设备的安全、经济、稳定、可靠。修理是企业的一种费用性支出。如不能严格区分修理和技改资金,会使资产管理陷入混乱的局面。因此,应该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介入管理,严格控制资产投入,切实加强对资金投入项目的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能够得以充分发挥。
1.5外委迁改工程形成的拆旧物资、拟接收资产不能及时回收,形成账外资产
部分拆旧物资进账不及时。部分修理性质的配网迁改项目对拆回原有资产上的废旧物资未及时鉴定分类入库,没有形成有效的台账管理,容易导致拆旧物资长期积压未处置。
固定资产报废业务不及时。部分技改性质的配网迁改项目对拆回的固定资产废旧物资未及时办理固定资产报废手续,容易导致账上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现状。
实物补偿资产移交不及时。部分采取实物补偿方式的迁改工程完工后,未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使得迁改后的新建资产一直没有正式纳入供电企业资产管理中,导致资产归属权不明晰,存在资产管理风险。
建议企业应该处理好积压、闲置和报废资产,对工程拆旧物资要进行技术鉴定,区分闲置物资、退库再利用物资与报废物资。通过签订合同等手段敦促补偿方及时办理资产移交。
资产管理不单单是国有资产不流失,要上升到资产保值增值的高度。供电企业为实现精益化管理,满足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应本着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以实现“资产优良”为战略目标,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根据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从管理理念、组织机构、管理手段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具体的举措如下:
第一,确实无法再用或不需要的资产,企业应当积极进入资产市场,根据市场情况实现其快速变现或增值;对目前不需用的资产,通过资产置换方式与其他企业各取所需,节约成本。
第二,闲置资产应积极盘活。闲置资产,顾名思义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暂时不使用的资产(本企业主要是土地、房屋),很多企业视闲置资产为“鸡肋”,用之无利,弃之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及行业性质特点,供电企业部分单位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闲置现象。如何及时有效地盘活这些闲置资产并让其发挥作用产生效益,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当下盘活资产的主要措施是将闲置的房屋、土地对外出租,获取租金收入,实现资产增值。
本单位开展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出租专项工作已有近八年,租赁模式从开始的零散出租到现在的打包出租,租赁收入也从开始的几十万到如今的接近两百万,笔者尝试通过对企业闲置资产租赁情况的简单介绍总结适合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道路。
地市供电局应当加强对闲置资产的统一管理,建立局闲置资产信息库。要求下属各公司、部门详细清点闲置资产,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构成情况,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形成一个迅速、及时、范围广泛、可随时随地提供交换、查询闲置资产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使集团内闲置资产的运作情况(如分布、构成、变动及利用等)得到及时而全面反映,实现资产优化配置,增强闲置资产盘活利用的统筹性、时效性、针对性、合理性。首先,对拟出租的资产进行详尽的信息管理和内部评估。房屋土地资产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房屋资产的基本信息进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企业的房屋资产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资产类型、名称、增加信息、使用企业、使用情况、地点、管理人员等,将这些基本信息录入固定资产台账,对变更情况及时做好相关记载,定期审查房屋资产状况是否与管理账户一致。对资产折旧核算,根据市场状况对房屋资产进行评估,确定房屋资产的增值或贬值情况,对房屋资产的增值或贬值信息进行录入工作,定期更新房屋资产的价值评估状况。对信息的录入使用计算机等现代设备,资产评估利用网络等工具,能有效洞察市场动态,确保资产评估的科学性。笔者所在企业2014年整理了42处房产土地对外打包出租,资产原值3482万元,净值1975万元,月折旧额为9.8万元,平均月维修费用为0.3万元,市场评估租金为15万/月,年租金收入为180万元。近三年的租赁情况如下表:
单位:万元
由上表可知,打包出租的房产已使企业收入增长,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此外,笔者还留意到很重要的一点,根据租赁合同的承租方报表数据显示,仅与本单位签订的租赁业务获得利润为150万元,可见提高管理租赁合同的效率能很大程度地获得利润增长点。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假如本单位能管理好相关资源,我们获得的收入可不止180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房屋资产租赁进行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房屋资产租赁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财务信息直接反应企业的收支情况。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房屋租赁财务管理的内容涉及租赁过程中与财务相关的各方面,其重点主要包括:第一,资产评估,即对企业的房屋资产进行价值评估,预估房屋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润;第二,出租监管,主要对房屋租赁中对象的选择进行监管,制定租赁价格,监管租赁合同,以确保租赁房屋资产运行合理、有效,确保企业获得利润;第三,成本管理,通过对房屋的改造、维修等费用的支出进行管理,对日常经营中产生的费用进行控制。确保任何一笔支出都有账可查,促使账目透明化,便于对成本进行分析,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我局资产规模庞大,仅房屋土地资产就达1077处,资产净值为10852万元。如果不对如此繁杂的实物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整理实时房产资料,就难以对房屋的现状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
总之,盘活企业的闲置资产,不仅有利于企业降本增效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助于增强企业日常的资产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盘活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易于操作且适合企业的方法,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随着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办学过程中的经济行为亦趋多元化。高校内部资产经营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利润承包发展到对校办产业让权、扩权,从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到股份制改革等等,使高校有了相对独立的财产和产权。在高校资产存在形式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应采取有效的对策,加强管理,防止流失。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严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而许多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监督不力,致使高校资产流失严重。如对学校资产的简易评估、将资产随意调拨给企业无偿使用、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制度混乱等都会造成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给高校固定资产流失埋下了隐患。
2.资产存量数不清,账实不符。高校资产类型比较多,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就目前高校内部资产管理而言,一般表现为重固定资产的管理,而忽略其他各项资产,如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由于高校没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漏洞较多,“家底”不清,尤其涉及教学、科研、生产共用、校内多家部门管理的资产,在账务管理上出现混乱现象,存在账账、账实不符的问题。
3.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资产无法保证增值增效。一些高校以兴办校产为名,将大量非经营性资产划拨到校办企业中去,且不按国家规定办理有关财产转移手续,无偿占用高校国有资产进行创收和从事经营性活动。由于利用非经营性资产创收所得过多地向个人分配倾斜,使得投入的资产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然而一旦亏损,就将“包袱”甩给学校,致使高校对这部分资产根本谈不上保值增值。
4.固定资产折旧、资产转让不规范。转制后,一些高校的校办产业,不按照校企脱离后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内部企业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也没有建立“累计折旧”总账科目。
二、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高校的资产管理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各高校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教育经费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高校的固定资产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各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对从事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以适应现代资产管理的需要。
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化。管理机制的建立是规范资产管理的重要保证,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具体履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切实做到国有资产“三分购建七分管理”的原则。对高校固定资产要进行认真的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切实把管理职责落实到人,真正做到科学、合理、有效。也就是说,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既要有大框架的要求,也要有具体到资产采购和验收、使用和维护、处置和清查等明细的内容,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充分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
3.科学转变管理理念。把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观念转移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上来,强化服务意识,落实管理人、使用人的具体责任,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中人员的积极性。优化资产配置,加强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进一步挖掘资产潜在功能,使资产在使用周期中充分发挥作用。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构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和谐性。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广大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要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树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市场经济意识,充分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把固定资产管理当作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顺利开展以及高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明确界定资产产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在创办“三产”、出租联营、股份合作等环节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资产转移行为。这就要求高校对出资的国有资产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评估。结合目前高校实际,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加强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管理,实行有偿使用。对用于经营的房屋、仪器设备等事前要经过评估、界定,使其能真实、完整地纳入资产管理部门,按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督促校内经营单位加强对资产折旧管理,正确计算经营费用,并将固定资产投资取得的收益纳入财务统一管理,以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促进高校国有资产结构、布局的优化,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于学校扶植阶段的校办产业,其无偿使用的固定资产,可暂不实行货币结算,待其走上正轨之后,再规范其收益分配制度,使资产投资的收益按规定分摊并返回学校。
总之,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细致的工作,但只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一定能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运行、监督机制,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新形势下高校资产的管理必须与高校的改革同步进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用之有方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行机制,使高校资产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群.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配置效益的比较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3):112-120.
[2]姜兆纯.浅谈高校国有无形资产的管理[J].国有资产管理,2005(3):55-56.
一、引语
当前形势下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提高事业单位资产使用安全与效率是一个迫切问题。只有采取有效途径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才能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浪费,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对资产普遍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一方面,近年来通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但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普遍存在注重生产、科研、项目等的管理而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的情况并未完全改观。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对流动资产的管理重视不够。一是对于单位价值达不到固定资产但可长期使用的资产,认为价值小而不注重管理,二是对于账面形成的应收及预付款项长期挂账不及时清理,使这部分资产管理处于无序状态。这些都与缺乏对事业单位各类资产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思想认识不够,意识比较淡薄、责任心不强的具体体现,存在着单位负责人及财会人员往往忙于繁琐的日常事务,而忽视了资产的管理工作。资产管理意识不强是导致单位固定资产闲置、流失、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是有些单位未设置专门针对对资产进行管理的岗位,导致对固定资产流向无法有效跟踪,无形之中为固定资产的流失埋下隐患;二是固定资产盘点不及时,有些单位多年都不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或是简单应付上级要求,不对固定资产进行实际意义上盘点,因此无法及时发现账外资产、损毁资产、丢失资产等,更无法对相关人员责任追究;三是维修维护不及时,有些专业设备无法的到定期进行维护维护,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缩短;四是对于出租出借或借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办理手续,导致单位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处置权脱节,产权不清;五是资产购置和使用缺乏专人管理,大部分单位认为资产管理仅针对的是固定资产而忽视了对材料、物资和应收款项的管理,导致单位生产物资的购置和使用失控、应收款项长期挂账,有的甚至已经形成死账呆账,不能反映单位的生产经营真实状况;六是对于已经毁损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导致账实不符;七是对自建完工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而且使国家权益遭受侵蚀。
(三)购置及处置资产存在随意性
有些单位在购置资产时只考虑当前的业务需要,往往忽略所购资产是否适合单位未来发展的方向、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资产所服务主体的需求、环境及安全等因素,缺乏科学的论证,而导致部分所购资产不能有效发挥资产功能,利用率低下,造成严重浪费。
(四)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脱节
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脱节的情况有三种:一是有的单位在基建工程完工不及时将相关资料报核算中心入账,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家底不清;二是购置固定资产后会计虽然登记入账,但是单位重视不够,不及时登记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片,导致会计与单位对账困难;三是单位对接受捐赠或上级主管部门无偿调拨的固定资产不够重视,不报核算中心入账,也不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导致固定资产失控,无法有效地进行监管。
三、会计集中核算后如何通过发挥国有资产管理功能
(一)会计核算中心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通过对事业单位负责人、报账员、资产管理人员等业务知识培训的常态化,提高单位负责人对资产管理的高度重视,增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每年通过加大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登记簿、卡片管理、资产购入及使用的台账管理、现金及备用金管理、各类资产的实物管理等日常资产管理工作的检查,提出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限期整改;通过检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进一步确保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健全;通过参与事业单位资产的实地盘点工作,及时发现实物资产保管、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事业单位及时处理盘盈、盘亏、毁损资产,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会计核算中心强化核算职能,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核算中心强化主管会计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在核算中加强资产管理风险防范,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对于购入的固定资产,应督促事业单位及时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确保建立卡片与会计入账同步、确保账实相符;二是对于使用年限到期根据规定需强制报废或因毁损等原因无法使用的固定资产,督促事业单位及时办理报废手续;三是对于接受捐赠、抵债或上级主管部门无偿调拨的固定资产,督促事业单位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并按相关的规定及时入账;四是对于自建完工投入使用或已安装完毕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的固定资产,及时估价入账;五是对于借入或借出的固定资产,督促事业单位及时办理相关手续,明确资产产权;六是及时督促事业单位清理长期往来挂账,确保;七是实时监督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挪用、坐支发生;八是加强对生物性资产的管理,并规范其财务核算。
(三)会计核算中心有效发挥国有资产监管职能
应采取以下措施:会计核算中心应设立监管专职岗位。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监督,内部审计人员应依法行使职权,一是定期监督与检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项制度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和资产处置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资产管理中的存在问题,从而规范资产管理行为,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二是强化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离任时的资产审计,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三是重视单位资产管理人员离岗时资产的交接工作,确保资产完整。四是同时强化对其他资产的管理,要求对重要的生产物资、工具等进行出入库管理,另设备查簿进行登记;五是积极协调部分闲置的资产在各单位间调剂使用,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