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科学产业特点

生命科学产业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命科学产业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命科学产业特点

篇1

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完成

以及中国所做的贡献

2000年6月26日,是值得载入人类自然科学史册的一个日子。这一天,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协作组的6个国

家、16个中心同时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框架图胜利完成。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工程,它对于人类认识自身,推动生命科学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政府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提出的共有、共为、共享三原则是认同的。因为它的序列是全人类的序列,它的成果是全世界人民都有权利平等分享的成果。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中国的生命科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一个切入点。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引起国际生命科学界的重视。

1999年9月1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协作组的5个国家15个中心,听取了中国代表5分钟的报告。报告中国现在具备的工作条件;汇报中国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表明我们完全有能力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可以承担的具体任务以及详尽的财政预算和完成期限;同时承诺,要在8个月内,与国际人类基因组协作单位同步完成工作框架图,并且要把其中的一半工作做到最后完成图测序量的要求。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协作组成员认真听取了中国代表的报告,认同了中国作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协作组的正式成员,立即把一个区域给了中国。

1999年10月3日,中国的三个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开始了这项紧迫的工作。这就意味着,自那时至2000年3月31日的200天内,我们一天要做2500个实验反应。我们达到了每天测定200万个碱基对的能力。这项全国测序实验的工作总量,相当于世界上两个最大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美国的一个中心和英国的一个中心)1993年一年的分析能力之和。可以这样说,中国在那8个月内就走过了国外同行8年、甚至16年的历程。正是由于我们通过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根据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合作分享的原则,分享了国际同行用了8年乃至16年的时间建立起来的所有技术、策略,以及可用的实验材料,分享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所有的实验数据和结果,也分享了对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重大计划有关问题的发言权。国际同行都承认,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进入了生命科学的前沿。

由于我们艰苦卓越的工作,我国已于2000年3月圆满地完成了我们所承担区域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任务,并且在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6国16个中心里,我国居第6位。我们承担的区域向外延伸了400万个碱基对,中国的贡献至少在1.3%以上,而不是以前承诺的1%。

我们的工作成果赢得了国际同行对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所做工作的认可。我们的承诺和贡献,无愧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无愧于生养和哺育我们的土地。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的科学家,我认为1%的贡献还是太小太小。我们国家肩负着世界上1/4人口生存和发展的责任,按世界人口比例来讲,我们的贡献应该在25%以上。但我们从另外两个方面来看,其一,1%与99%所反映的所有技术要求是一样的。我们所承担的1%区域是以其他成员同样的技术要求、同样的质量要求完成的。假如把

人类基因组看成是一个非常大的太空站的话,它是由6个国家的16个工厂分别建造的太空船对接而成的。而实现这个太空站的对接,那缺少我们就是万万不可的了。我们造的太空船毫无缝隙地与人类基因组的巨大太空站实现了对接。因此就质量、技术水平而言,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实验室完全一致。其二,与国际同行相比,无论是我们的基础、起步时间、实验条件,还有我们科学家现有的素质都还不如人家,但重要的是,我们在8个月的时间里,做了别人至少8年的工作。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综合国力还落后于别人,但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做出的贡献,是起步比较早、积累比较多的。实践证明:中国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

基因、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什么是基因呢?换句话说,用我们的眼睛能不能看到基因?根据它的现象,根据它在一个家系里表现的幽灵,我们能看到。自然的实质是任何实验观察手段都不能最终看到的。就是我们把DNA都搞清楚了,我们还不能够说我们已经清清楚楚看到了基因。

中国有一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动物的许多行为确确实实是与基因有关系。比如说,实验室里养的小老鼠从来没有见过猫,它的爸爸妈妈也没有告诉它猫是它们的敌人,可你给它一个猫的模型,给它猫的气味,给它听猫的声音,它都像如临大敌一样。从遗传学上来讲,可以看到老鼠上下代之间的相似,也可以看到同一代之间的差异。

如果我的儿子站在我的身边,大家就看到,他的鼻子完全像我,他的眼睛像他妈妈。可是,我给儿子的DNA只有一半,他妈妈给了他另外一半。我们这里又隐隐约约地看到了基因。举一个乳腺癌病患的例子,我们真的能看到一个“疾病基因”的幽灵在那个家族中世世代代地徘徊。美国一位三十几岁的女士,两个都已经切除了。她现在很认真地考虑她自己女儿的问题,为什么?她的妈妈和外祖母都患有乳腺癌,她妈妈死于乳腺癌。她也听她妈妈说过:“她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也是死于乳腺癌”。如果我们把这个家庭画一个家系图,男的画成方框,女的画成圆形,没有病的是白色,乳腺癌患者涂成黑色。啊!一个乳腺癌的“幽灵”出现,这个幽灵就在这个家族中徘徊。它总是用同一种方式――乳腺癌夺取他们女儿之中的一些家庭成员的生命。

我们只能说,我们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了基因的存在。那么,用显微镜把我们眼睛的观察能力扩大一点,我们也仅能看到细胞和“承载”基因的染色体。因为现有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还远远不能揭示生命奥秘的最后本质。

什么是基因组呢?我们可以说,基因组的意思就是一个物种所有基因的总和。也可以说,是我们人体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的组合。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它也是同生老病死相关的遗传信息的组合。人的每个细胞里的DNA接起来的话,有两米长,是由30亿个组成成分构成。可以把人的基因组想象为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由30亿根枕木铺成的。这个用30亿根枕木铺成的铁路,枕木的材料只有四种:要么是水泥的,要么是钢铁的,要么是石头的,要么是木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要搞清楚每一根枕木是什么材料,这30亿根枕木又是如何排列的。有人把人类基因组比作一本“天书”,说是隐藏着人类所有遗传信息的天书。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要读懂这本天书。

20世纪,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从认识和发现生命最重要的两条遗传规律开始,到50年代,建立了最重要的遗传物质分子结构模型――DNA双螺旋模型;世纪之末的DNA克隆和“多莉”羊的诞生,宣布了这个世纪对生命遗传规律研究的一步步的成熟。而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人类本身这个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科学的计划,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如果说那个表明人体结构的解剖图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基础的话,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那张序列图就是第二张人类分子水平的解剖图,它将奠定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础。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社会及科学意义

无论从投入的规模、从事该项工作的人数,还有对现代科学的影响来讲,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继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以后,人类科学史上最宏大的一个研究项目。从科研的合作和共享,从人类的和谐与进步,从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前两个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倡导的“共有、共为、共享”的原则,特别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参与,实实在在的是在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我们所要歌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我们中国科学家也应该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感到自豪和骄傲。

中国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中国在人类基因组研究这个大家确认的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中,我们确确实实地走向世界了。在涉及人类基因组的一系列问题中,中国更有发言权了。

基因同人的健康问题息息相关。生命科学对社会的最大影响,就是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健康的问题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团体、每一个政党、每一个政府,都得考虑的问题。人总是追求健康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衷之一就是让大家活得更好、更健康、更快乐。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可我们面临的却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双重挑战。比如,我国目前还有3000多万同胞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可是同时却有10%的城市儿童患有肥胖症。现在治疗肥胖比解决一个人的温饱不知要贵多少倍,而到今天为止都没有真正找到针对肥胖病因的“特效药”。那个导致肥胖的“肥胖基因”,据说价值1.4亿美元。对其开发利用所产生的效益将是一个天文数字。众所周知,肿瘤、血管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等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也是我国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每一种疾病都是我们认识一个基因的极好机会。这些基因的认识和研究对患者来讲,又是最大的福音。我相信,随着我们对人类基因组的认识,对那些致病因子在基因水平上相互作用的研究,我们会很快地攻克那些疾病的。

随着我们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又会面临新的挑战,面临来自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方面的挑战。比如讲长寿,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后,有人预测人类可以活到1200岁,但过长的寿命会带来资源和生活空间问题,以及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比如医疗保险,本来个人的所有与医学有关的数据都应该让保险公司知道,你确实生病的风险高就应多交钱,假如大家都一样,对不生病的人就显得不公平。但对个人的基因信息的了解和公开是否会引发新的社会歧视?如基因检测能够在胎儿时期推断可能存在基因缺陷,那个基因缺陷所引发的疾病将使孩子自身不能享受人生的幸福,他的家庭摆脱不了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还会使我们社会发展不快。这就使我们认识到基因技术的应用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基因研究和基因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

基因同疾病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第一,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说是基因病。人类所有的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基因有关。例如,艾滋病、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就是人类基因与艾滋病毒、感冒病毒等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场感冒病毒来了,即使所有的人都暴露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病毒类型,同样的病毒密度之下,也并非百分之百的人都得感冒。解放以前有些地方发生的霍乱,每次传染都是“万户萧疏鬼唱歌”,但总是有几个人活了下来。再举一些外伤出血的例子,《三国演义》里说赵子龙百战百胜。可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实际上他并非百战百胜,因为他受点轻伤,一出血就活不成了。赵子龙可能是一个典型的单基因遗传病――血友病。一个血友病的患者,稍微内出血就疼痛难熬。显然,止血就是基因在起作用。血友病人正是缺少第Ⅷ凝血因子。从这个涵义上来讲,我们真的可以说,所有的疾病都是基因病。

第二,大多数的药物都是通过修饰基因的结构,调节基因的表达,改变基因的功能而奏效的,特别是中草药。患同样疾病的两个人用同一种药物治疗,其疗效截然不同就是典型的例证。另一方面,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使我们对人类基因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可使我们生产更多种类的基因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就是用基因工程来生产的,在中国市场上,基于人的基因生产的胰岛素已经占60%以上了。

第三,更加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基因,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影响我们的“脑下垂体”,它所分泌的那些激素就是基因调节的相关因素),建立同自身基因的和谐关系。

现在有200多种疾病可以在基因水平上作出诊断,并且在还没有发病以前就可做诊断,称为症状前诊断。那么,根据我们对基因的了解,完全可以少生病。

生命科学在国民经济和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产业将继信息产业之后成为21世纪的重要支柱产业。当然,很多产业都很重要,一点儿都不能忽视。如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能源产业、材料产业,还有国防工业等等。但其中有两个是支柱产业,就是生物和信息。

到目前为止,所有科技的进步,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电子计算机的,它都是我们的脑子想出来的,都是我们手的延长,或者说是工具的改进。以基因和基因技术为源头的生物产业,就能解决食物、能源、材料、环保、医疗保健的问题,还有国防的问题。

我们看到,食品(物)生产除了依赖生物技术对原有物种进行优化改良,达到优质高产的要求,又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建立新的品种。这就是我们中国原来对食物同药物结合的一个概念。不久的将来,我们在超级市场购买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吃了以后等于接种了疫苗。这类食品已经在实验室获得了成功,几年之内就会上市。

自然界给我们的能源,最主要的就是生物能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利用自然生长的植物和农作物的秸秆发电。通过生物技术改造,获得一些生长得非常快并且耐燃烧的植物来发电。另一条是,生物界中的许多动、植物利用生物技术,转变为可燃油和燃油添加剂。目前一些国家利用酒精作为石油添加剂,最高的技术水平达到25%酒精、75%石油的比例,大大地提高了石油的燃点,增加了石油的利用率,减少了空气污染。由此可见,利用生物技术转化得到的“生物”油既解决能源,又不污染环境,还能循环再生、取之不尽。美国的生物能利用已占整个国家能源的10%左右。

材料呢?现在的纺织品,要么是植物的――棉絮,要么是动物的――丝绸。现在把丝绸的蛋白质引到牛奶里面表达出来了。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不只是奶,也不只是药品――人的胰岛素可用牛的乳腺做生物反应剂,还可以给我们做衣服。动物蛋白纤维所做的纺织材料,人体更适应,感觉更好。在今后的几年内,生物材料的耐火性、牢固性以及抗绝缘、抗张力问题都基本解决了,它必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制造业、建筑业和日用品生产,同其他合成材料一起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

讨论转基因时还有一个环境问题。遗传工程改造的农作物因具有抗虫和抗病基因,可以少用农药和化肥,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由于生物材料的可降解性和能源的生物工程生产过程及其产品的低污染度将大大地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和生存空间。

生物产业有哪些特性呢?

一是技术的通用性。人类基因组研究所使用的技术,可应用于其他生物基因组研究。同样,生物产业技术,或者称为生物工程技术也具有通用性。

二是产业的上游性。以IT产业为例,计算机软件平台和“芯片”技术即是其上游。而我们的计算机曾一度出现过“软件靠盗版,硬件靠走私”。现在盗版、走私不能干了,那就得付钱。上游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你一旦失去,再夺回来,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付出的代价就更大。

三是资源依赖性。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资源依赖性的。――没有钢铁、没有煤炭、没有石油行吗?都不行。世界因为争夺资源打得你死我活。如果说信息革命是第的话,第资源依赖性就很弱。而生物产业既具有第一次工业革命那样的资源依赖性,又具有第――信息革命那样合法的专利垄断。所以它就会像第一次工业革命那样,为资源而导致全球范围的争夺。

生物产业还具有上游资源的序列化、信息化特点。只要几台机器进行DNA分析,就能把资源的主要成分搞清楚并转变为信息,成为他们的东西,成为他们的专利。生物资源本来是大自然的、落地生根的,现在已经变成了可以占有的、可以争夺的。

可以这样讲,生物资源的系列化、信息化、产权化、产业化和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是生物产业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是资源依赖性的。2001年1月13日,美国最大的抢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得成果的那个公司就声称,得到中国的、富甲天下的植物、动物和人的遗传多样性资源,是我们公司全球业务和扩大基因组信息的基础性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日本有家叫龙基因的公司――龙什么时候成了日本人的图腾――在公司成立的声明地写上:因为中国人口众多,所有的DNA就是原料,都在中国制作。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外国人把它的机器放到中国来进行遗传资源研究的合法化问题。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ATCG为基础的、有强大的计算机分析、有我们国家自己的资源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命科学,亟待加速生物技术产业化、生物资源系列化、信息化、产权化、产业化的步伐。目前,我国基因组分析的能力和计算机分析的能力已经位居第四,超过了法国和德国。现在我们研究中心拥有两种先进的测序仪,并拥有我国自行生产的、运算能力为每秒4000亿次的大型计算机。我们的研究实力已超过日本。这不仅是简单的实力较量的问题,也是信心的较量。我们已经开始向发达国家,主要是欧洲大陆输出基因组分析的高科技。中国和丹麦一起做的猪的基因组计划就是一个开端。

篇2

在国家取消大学生包分配工作之后,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每年涌向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很快。据新华网报道,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值得从事高校管理的研究者和教师重视。

此外,由于多数高校一味追求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缺乏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机制,导致专业设置具有不确定性和不适应性,造成无效供给的现象突出,进一步加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以生物专业为例,进入21世纪后,国内很多大学都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扩大了招生规模。然而生命科学人才的培养具有“投入高、周期长、国际化”的特点,既对师资有着较高要求,也对教学、实验的硬件要求很高,而很多学校并未具备这些培养条件,如有研究生反映,其在本科阶段连PCR实验都未做过。一般培养一名能独立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员需要7-9年,但相当部分地方院校并未有博士(甚至硕士)授予资质,因而每年有大量生物专业学生面临被分流的命运,就业压力尤为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在无法左右政策的情况下,更加理性地分析生物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一、生物专业遭遇“就业难”的成因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脱节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加大对生命科学的投入。20世纪末,中科院院士、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杨焕明预言,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以基因组工业为龙头的生物产业是各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后,“生命科学”一度成为国内多数院校着重发展的学科,各地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像雨后春笋般陆续成立,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在生物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源于生物产业的高投入性、长期性等特征,我国生物产业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动力不足。

我们将财经会计类专业和生物类专业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统计北京地区几所综合性大学(北大、清华、北师大、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其在各省本科生招生中,生物专业与财经会计类专业在招生规模上不相上下(平均每个招生省份约2人)。同时我们还统计了“2013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章”中对各专业的人员需求情况(见表1),此次招聘共提供职位788个,招聘人数1276人,但针对生物专业招聘的职位只有2个,招聘人数也仅为2人。与财经会计类招聘规模相比,该类人数需求为对生物专业招收人数的60倍左右。此外,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向国外派遣的32万余名留学人员中,约有60%从事生命科学或相关领域研究(目前大约有10多万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从事该领域研究),相当比例的人希望回国从事生命科学方面的工作,与国内毕业的生物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这就导致了一方面是生物产业的“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却是生物专业学生的“人才过剩”),行业的规模决定了无法吸收现有的人才供给,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而国内大学对生物专业学生的进一步扩招,则会进一步加剧这一矛盾。

数据来源:2013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官方网站及其招考简章。

2.就业市场对生物专业认可度低

与其他窄口径专业不同,生物专业与数学、物理和化学等专业类似,是一门很基础的学科,尤其在本科阶段,除了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外,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初步的科研训练及逻辑思维能力等。从就业市面的反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此却并不认可,在多数用人单位看来,学生物的学生就应该去做科研,或者去当生物教师,因此很多通用职位却不对生物专业学生开放,进而更进一步加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3.生物专业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与20世纪末媒体对生物专业的高调宣传不同的是,近年来媒体开始对生物专业就业难有了较大规模的报到,生物专业甚至被列入“10大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专业”,因此对生源有些影响(图1、图2)。我们统计了部分高校2005年到2011年期间在京的本科招生情况,重点关注了生物专业,我们发现在2006年平均分达到峰值,近些来年有所滑坡,但最高分变化不大,实践证明,这部分同学往往是对生物本身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研究生也有类似情况,有学者调查,近些年全国研究生总体质量有所下滑,在生源质量、学位论文水准、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不够出色。

此外,由于媒体的负面报道,加上所学专业与产业较为脱节,造成了部分生物专业毕业生信心不足,导致自卑甚至自闭的心理。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读研来暂时回避就业压力,有的则选择转换专业或辅修第二学位来提高自己的就业机会。也有学生怨天尤人,不断自责当初选了生物专业,而忽视了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多数学生缺乏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照社会潮流来选择自己的职业路径,盲目考研或出国,进而付出了更高的机会成本,缺乏合理的规划,也让他们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大学2006及2009年开始在北京只招收理科实验班,不分具体专业;中国农大05、06年为实验班;复旦2011年在北京未招收生物科学专业。

4.生物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目前国内多数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术科研型人才,在研究生阶段尤为如此。一般一个学术科研型人才均要经过博士,甚至博士后阶段的训练,因此那些没有博士点院校的学生,主要通过考研来进入更好的大学或研究所;那些重点院校的学生,除了出国以外,多数选择继续升学。生命科学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检验生命科学研究者水平主要看发表在较高水平国际期刊的文章情况,因此在该领域的竞争是国际化的,因而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导师们的压力很容易转化到学生身上,加上生命科学研究周期较长,学生普遍反映压力较大,以本文所提到的几所院校为例,在这些学校中生物专业均是最难毕业的研究生专业之一。这样,学生既要在较大学术压力下正常毕业,还要为求职做准备,有时候疲于奔命,导致就业竞争力下降。

二、应对生物专业“就业难”的对策与方法

1.降低扩招速度,精细教育结构

扩招过快与产业发展不协调是导致生物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因此,将招生规模控制在与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相匹配的量级上,才不至于造成国家人力资本的浪费。此外,对现有的生物专业学生,要进一步精细教育结构,在本科阶段加强通识教育,宽口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思维方式和和基本的科研素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明确硕士和博士的不同定位和分化,对于那些有学术潜质的学生,树立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到一流的科研院所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走学术研究的道路。对大多数硕士生朝着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引导,培养他们成为动手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提高这些毕业生在生命科学实业中的职业竞争力。

2.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

其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指导并帮助学生协调好科研与求职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将生物专业求职现状、规律以及学生的困难及时与导师们沟通好,以期获得导师们的认可与支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利用好在实验室的时间,提高效率,做好科研,不能三心二意进而导致顾此失彼,两边被动。学生和导师们的良性互动,不仅能为学生在心理上减压,而且还能够开发潜在的就业资源,为学生增加选择。

3.加强生物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但我们之前针对部分生物专业毕业生做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本科期间),自我定位不清楚,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探索不够。我们的调查显示,有的学生对生命科学没有兴趣,科研能力也不足,但迫于种种压力不得不继续从事生命科学相关学习和工作,导致出现“磨洋工”时有发生;而有的学生对探索生命奥秘兴趣很足,科研能力也不错,但由于之前挫折教育不够而放弃生物专业。上面两种情况都是对自我资源和公共资源的浪费,非常可惜,如果能对学生们提供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每个人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自己能力结构,既可以思考自己与生命科学研究工作的匹配情况,还能通过自己的通用知识和通用技能,寻找其他的工作可能。此外,对自己价值观、性格、情商、思维模式以及道德水准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定位,则更有助于发现自己在哪个领域中更出色。对自我及环境的了解,是实现职业生涯的重要一步。

如果对自我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定位,落实到具体路径上,则能很好地权衡考研还是就业,出国还是在国内,还可以根据情况辅修第二学位等,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涯策略。

4.拓展就业渠道

就业外部环境是促进生物专业学生就业的落脚点,除了抓好与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常规招聘的对接外,还要开拓潜在用人单位,如生物专业与其他学科、产业的交叉领域,如生物专业与医学、生物专业与诊断行业、生物专业与信息产业、生物专业与高端制造业等的对接,向这些交叉行业输送人才。

5.加强创业教育

对生物专业学生的培养,也要转变观念,应该认识到这个行业里面蕴藏着大量的创业机会和巨大的商业价值。美国杜邦公司刚开始是做化工的,后来转向生物产业后发展飞速,孟山都公司1981年才开始转向生物技术领域,目前已经占据全球90%的转基因种子市场。我们是个农业大国,又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医药产品和粮食产品的消费大国,生物技术和产业前景非常广阔。此外,国家近些年为大学生创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工商等方面的优惠和鼓励政策。青年阶段是人一生创造力最强的阶段,生物专业的学生具有创业的“天时、地利”,如果学校能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加大对创业精神的宣传力度,必要时为生物专业学生开设专门的创业培训课程,将“勇于挑战”的创业理念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则“人和”的因素会越来越具备。如果做好了这一点,既解决了自身就业,而且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国家税收以及我国生物产业整体发展都有着非常良性的促进作用。

三、结 语

上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也出现过过度教育问题,即受教育者超过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失衡现象。1999年以来,我国的高校扩招一直是以近似于计划经济的模式在扩大招生规模,与此同时,多数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视远比不上招生,这种“重入轻出”的趋势必然使得市场调节很难发挥作用,因此势必在部分专业、领域造成过度教育的现象。生物专业就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领域,这种过度教育属结构性过度教育,通过降低扩招速度,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同时辅以对生物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创业教育等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

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袁本涛,赵伟,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

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05-

篇3

北海道大学创立于1876年,其前身札幌农学校是日本首座高等教育机构。札幌农学校曾聘请美国马萨诸塞农业大学的校长克拉克博士担任第一任副校长。1877年4月,克拉克博士离开札幌时,给学生留下了“Boys,Be ambitious(青年们,要胸怀大志)”的学训,这句话现已成为北海道大学的校训,同时也是日本年轻人非常熟悉的名言。

办学理念

北海道大学历经130多年的历史,以“开拓精神”、“培养国际性”、“全才教育”和“重视实学”作为教育研究的理念。

开拓精神是指学生和教职员应随着时代的需要,毅然地开拓新步伐的理想主义。在今天,不断改变学术方向和响应最新提出的关于人类课题的研究,就是现代的开拓精神。

札幌农学校曾引进欧美文化及科学技术,并由外国教师进行英语教育,从创办开始就向各方面推展“培养国际性”的精神。北海道大学为培养学生和教职员的国际性,促进国际社会的发展,在扩大海外留学和进修机会的同时,积极接收外国研究者和留学生,以促进与以亚洲和北方圈为首的世界各国的文化和社会交流。

札幌农学校不仅培养农业专家,还谋求培养出具有丰富品格、高才智和知识面广的人才,在人文社会领域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培养出了许多思想、文学方面的名人。为培养具有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判断能力及高见解能力的人才,北海道大学的全才教育理念贯穿于重视教养的教育实践中,其传统流传至今。

重视实学的理念自从北海道大学建校以来经过许多曲折,在发展到综合大学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固定为两个涵义:一、重视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的普遍性学术的创新性研究;二、不但重视基础研究,而且重视应用和实用化,使其研究成果还原子社会。北海道大学在追求重视实学理念的普遍性和现代意义的同时,希望不断推进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的普遍性真理,并创造具有北海道特色的学术。通过与产业界、学校和政府间的进一步合作,将研究成果还原干北海道、日本乃至世界。

学科专业

北海道大学重视研究生教育,学校现有12个系(招收本科生):文学、法学、经济学、医学、牙科学,工学、兽医学,水产学,理学、药学、农学、教育学,17个研究生院(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文学、法学、经济学、医学、牙科学、工学、兽医学、信息科学、水产科学、环境科学、理学,药学、农学、生命科学、教育学、国际大众传媒与观光学、保健科学、公共政策学。其中,农学、兽医学和水产学是北海道大学非常有特色的专业院系。

农学系由生物资源科学、应用生命科学,生物机能化学、森林科学、畜产科学,农业工学和农业经济学等7个专业组成;农学研究生院由共生基础学、生物资源科学、应用生物科学和环境资源学等4个专业的15个学科组成;农学系和农学研究生院共有教员132名。此外,还有由生物资源生产学、环境资源学和应用生命科学等3个研究室组成的农学研究院。

兽医学系由生物医科学、病因病理学、应用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等4个兽医学专业学科组成;兽医学研究生院有比较形态机能学、动物疾病控制学、诊断治疗学、环境兽医科学、朊病毒病学、共患病学等6个兽医学专业学科。兽医学系和兽医学研究生院共有教员45名。

单独设在函馆校区的水产学系和水产学研究生院,有教员86名,并拥有“忍路丸”和“潮丸”两艘实习船。水产学系有海洋生物科学、海洋资源科学、增殖生命科学和资源机能化学4个专业;水产学研究生院由海洋生物资源科学和海洋应用生命科学2个专业的12个学科组成。此外还有水产科学研究院,下设海洋生物资源科学部门和海洋应用生命科学部门。

工学系是北海道大学规模最大的系,由应用理工系、信息电子学、机械智能工学及环境社会工学等4个专业的16个学科组成,学生3000多名;工学研究生院由15个专业组成,共有硕士课程学生800多名,博士课程学生250多名。工学系和工学研究生院共有教员275名。

除传统优势学科,学校还着力于发展生命科学、IT产业科学等新兴学科,提高整体科研教育实力。生命科学研究生院现有生命分子科学、细胞机能科学和生态控制科学等3个生命科学专业学科;先端生命科学研究院有先端生命分子科学、先端细胞机能科学、先端生态控制科学、计算分子生命科学和生命分子机能学5个先端生命科学研究室。信息科学研究生院由复合信息学、电脑科学、信息电子学、生命人类信息科学、媒体网络和系统信息科学等6个专业的20个学科组成,拥有教员99名。

国际交流

北海道大学作为具有国际特色的大学,一直坚持战略性地开展教育、研究和社会贡献活动。

学校与包括中国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的55所大学,以及24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院所的院系部门签订了共162个协定,开展教育、学生的交流活动。为了加强合作关系,还和协定中的一些大学共同举办大学之间的联合专题讨论会。此外,学校还与国际协力机构(JICA)签订联合合作协定,建立合作体制,并与国际协力银行(JBIC)合作,积极致力于中国内陆地区废弃物处理领域的人才培养。2006年接收中国重庆市的10名大学教师,进行为期4周的废弃物处理研修,2007年以中国河南省的10位大学教师为对象,开展了近1个月的废弃物资源化和处理技术研修。

篇4

北京生物产业的现状及特点是怎样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是否能加快北京生物产业的发展?在接受采访时,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员张燕友将北京生物产业未来发展的一副蓝图展现出来。

投资北京:近年来,北京市生物产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呈现出哪些特点?

张燕友: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其他部委的关心支持下,近年来北京生物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特征的生物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要素更加集聚,生物研发产业快速起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态势良好。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十五”期间,北京生物产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20.2 %,盈利能力全国领先;2006年北京生物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3亿元,同比增长15.6%。

高端发展趋势明显。北京在疫苗、诊断试剂、抗体药物等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万泰生物研制出世界首个基因工程重组戊肝疫苗和禽流感检测试剂;北京科兴的SARS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发处于世界前列,同时北京在甲肝、甲乙肝联合、乙肝、乙脑、麻风腮联合疫苗等生物制品居于国内主导地位。

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北京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创新体系开始完善,拥有新型疫苗(天坛)、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同仁堂)、蛋白质药物(江中集团)、生物芯片(博奥)和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五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化、医用加速器、新药开发等三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药物分子设计平台、VERO细胞大规模培养平台等两家国家级研究中心,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到工程研究的创新链条。博奥公司(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5年来,已申请国内外专利62项,其中6项获得美国专利授权,产品与服务超过40项,生物芯片扫描仪已经出口美国和欧盟;其年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16万元快速增长到2006年的5637万元,年均增速达到430%。

创新要素更加集聚。北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促进科技、人才、信息、临床等创新要素同产业资源对接,并着力吸引国际产业资源落户北京。北京拥有全国五分之一药品安全评价中心、六分之一的国际临床研究基地,集中了二分之一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和三分之二的生物医药领域科学家、工程师。秉承这些创新要素,近年北京承担了近二分之一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获得了三分之一的国家产业投资。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借力国家产业项目,充分利用北京创新要素,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产品最齐全的体外免疫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其艾滋病和丙肝诊断试剂产销量全国第一,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实现利税2417万元。

研发服务快速起步。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已有100多家专注研发服务的企业和机构,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已成为国内生物研发服务业的核心城市。中国首家生物技术外包联盟(ABO)、中关村CRO联盟、北方抗体产业联盟(CAG)、北京肿瘤研究联盟(GCCU)是北京生物研发产业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初步形成包括动物试验、临床试验、化学药物合成、基因组分析研究、蛋白质组分析研究、生物芯片分析在内的CRO产业链条。

2005年9月,中国第一家专注于生物技术服务外包的产业联盟ABO(中国生物技术外包联盟)成立,已拥有成员11家,2006年技术服务收入达到1.6亿元。

海外资本青睐北京。北京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已达14家,融资总额达220亿元,其中海外上市企业数量约占一半。北京源德生物是国内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首次融资9600万美元;北京奥瑞金种业公司通过与美国柜台交易板(OTCBB)上市公司合并,融资2500万美元;中生北控生物科技公司登陆香港创业板。在美国主板上市的北京科兴生物2007年5月底市值已达到1.15亿美元。

投资北京: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是怎样的?

张燕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北京发展高端生物产业的核心区域。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北京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来,我们按照“科学谋划、重点突破、高端发展、产业集聚”的原则,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突破口,突出比较优势,构建符合北京资源禀赋特征的生物产业体系,提高重点领域国际竞争力;积极探索促进生物产业基地健康发展的新机制和先进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带动北京生物产业整体跨越式发展。

我们结合北京生物产业资源禀赋特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复要求,确定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一是完善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聚集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二是立足“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发展道路,促进北京生物产业向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提高产业内外竞争力;三是发挥产业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京津冀促进区域生物产业经济合作与发展。

投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基地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医药园三个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在功能定位方面有何差异?

张燕友: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由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基地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医药园三个核心区组成。总面积为16.5平方公里,其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园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亦庄和大兴两个产业化区已规划的园区总面积为14平方公里。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作为产业研发创新区,主要承担吸引一批高端研发资源、转化一批创新成果的功能,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园和大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基地是产业化区,主要承担吸引一批高端制造资源,提升一批存量资源竞争力的功能。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作为产业基地的研发创新区,已有60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支撑到临床资源的比较完整的产业创新链条。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医药园作为产业基地的国际园,以国际化为切入点,聚集了拜耳、第一制药、安万特、GE航卫、GE华伦等一批跨国企业。

大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基地是产业基地三个核心区中发展历史最短的园区,以吸引国内重量级企业为着力点,初步形成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审评中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国家新型疫苗工程中心、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现代中药及天然药物和新型制剂生产基地(同仁堂、以岭集团)的“两中心双基地”的产业格局。

投资北京:您能介绍一下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重点发展领域及未来的主要任务吗?

张燕友:我们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本着发挥科技、人才、市场、临床等资源优势,确定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领域:一是加快发展疫苗、诊断试剂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产品,强化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二是扶持专有技术服务机构,促进研发服务业发展;三是以高端数字化诊疗设备(如数字化B超、数字化X线机、核磁共振)为核心,加快数字医疗装备发展;四是强化基于生物芯片、诊断芯片技术的重大关键技术平台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五是加快新型制剂、新型给药系统产品及装备的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承担着北京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任务,通过实施“三个加强,两个加快”工程,又好又快地推进产业基地发展的同时,探索建立符合市场惯例的基地专业管理机构,吸引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参与基地管理。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坚持走开放创新道路,吸引一批国内外创新资源,逐步完善产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快在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三是争取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落户产业基地;四是吸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产业基地。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发挥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具有较高代表性、权威性和行业影响力的协会组织;二是加快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咨询机构等发展,构建适应基地发展、符合国际惯例、开放式的专业中介服务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一是开展同世界知名生物科技园区的交流合作;二是支持优势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参与国际分工;三是在重点产业领域建立产业联盟,开拓国际市场。

加快研发产业发展。一是支持研究机构、科技型企业运用自身专有技术参与国际、国内研发服务;二是支持从事研发服务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发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具有品牌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企业。

加快“三个一批”发展,壮大产业规模。一是借助一批优势品牌(同仁堂、天坛),快速提升产业基地存量资源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扶持一批优势潜力项目(科兴、万泰、康辰、维信),发挥亿元产品专特优新的市场竞争潜力;三是促进一批科技成果在生物产业基地转化。

投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北京市着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十一五”期间有什么具体的战略规划?

篇5

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生物经济与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开发密切相关,并与目前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们早就预言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但将21世纪与“生物经济”相联系还是近几年的事。1999年,杰里米•里夫金发表著作《生物技术世纪》,指出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在经历了40多年的平行发展之后,正在融合为一股强有力的经济和技术力量,由此奠定了生物技术世纪的基础;并认为基因将重塑生物技术时代。2002年,理查德•奥利佛出版《即将到来的生物科技时代》,预言生物技术的崛起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把网络经济从衰落中挽救出来,从而形成一个以往任何时代的增长速率都无法比拟的发展阶段。生物技术的新发展,已经打破了生物的种间、属间甚至界间的界限,使人类进入了按自己的需要创造生物新品种的伟大时代。 总之,“生物经济”与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开发密切相关,并与目前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此,笔者在考察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以及知识经济的特点并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后认为: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

生物经济发展及国际比较

当前,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已经得到各国政府、科技界和企业界的重视,普遍被各国列为科技及经济发展计划中的重点支持领域。

国际生物技术发展态势

以美国为例,美国无论在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还是技术产业化方面都是世界头号强国,称雄国际市场。其拥有525个基因实验室,2001年政府生物技术研究经费约290亿美元,2001年美国制药公司研究与开发(R&D)经费为303亿美元。2000年NASDAQ生物技术指数上升36%。到2002年为止,已批准的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共141个,适应症达220种,使3.25亿患者受益。市场资金从1993年的390亿美元达到2002年的1980亿美元,直接创造了19.1万个就业机会。美国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平均每年以12%的速度扩展,2000年为158.5亿美元,2003年为215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490亿美元,到2025年生物技术相关产品将占GDP的20%。所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市场仍以美国为主,欧洲其次,日本紧追在后。但在未来10年欧洲及日本将比美国具有更高的成长率。在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结构方面,仍以医药为主,就未来十年的成长率来看,农业领域将具有较高的发展,因为各国将根据自身特色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如欧洲发展农业、日本发展食品产业等。

欧盟及日本是美国生物技术发展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法、瑞典及荷兰5大生物技术国家生物技术产业的规模及财力趋于增强,生物技术公司日趋成熟和稳定。欧洲加快了生物技术产品的审批,2001年批准的产品比以前任何一年都多,政府科技投入、风险投资的数额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销售额增长38%,达到80亿美元,R&D经费增加48%,达到46亿美元,公司数量增加16%,达到1570家。2001年全欧洲生物技术公司有1635家,R&D经费为55亿美元,员工数量7.2万人,销售额92亿美元。德国政府将2001年命名为生命科学年,生物技术成为其科技投入最多的领域。英国2000年发表了《生物技术制胜2005年的预案和展望》的战略报告。英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从业人员1.4万多人,年销售额约40亿英镑。生物制药是该产业中的强项,目前,涉及这一产业的公司除了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国公司阿其利康、葛兰素-史克之外,还有约250多家较小的独立公司,且每周约有一家新的生物技术公司诞生,数量约占欧洲同类公司的四分之一以上。生物技术被认为是能引发信息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在英国,凡是受益于生物技术的部门,如制药、农业、食品与饮料业、化工和环境技术工业,都是最成功、最具活力和最富创新的。

日本生物技术产业规模比美国小,研发人员和研究经费也少得多,但胜过欧洲。日本具有雄厚的发酵工业基础,使得欧美许多国家开发成功的上游成果能与日本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日本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生物产业利国”的口号,了《开创生物技术产业的基本方针》,日本政府在生命科学研究发展上的经费增长十分迅速,2001年政府的生命科学研发经费为30亿美元,公司R&D经费约为60亿美元。2002年日本生物技术产品市场为13000亿日元,是80年代250亿日元的52倍。

世界各国都意识到生物技术产业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在积极发展本国的生物技术。例如,马来西亚加快了转基因植物的发展步伐;印度生物技术部新设立了2100万美元的专门风险基金;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五年跻身生物技术顶尖行列”的目标,并且高薪在世界范围内招揽人才,试图成为本地区生物制药研发的中心。除了竞争加剧之外,加强合作是另一个突出的特点,生物技术公司之间以及公司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越来越超越他们所在的国界。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技术起步于“六五”计划末。近20年来,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00年生物技术产品总销售额大约为200亿元人民币。其中医药、保健产品约90亿元,占总销售额的45%。医药、保健产品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诊断试剂、部分抗生素、药用氨基酸、维生素、血液制品、生化药物和部分功能食品,其中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诊断试剂、部分新型抗生素约占50%。尤其是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1986年调查数据为零,1996年调查时销售额约为2.2亿元人民币,到2000年跟踪调查时,销售额已达20亿元人民币。从1989年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药物上市以来,我国已有13类(19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获得批准上市,其中在全球销售额前10位的基因工程药物有8种。此外,诊断试剂产品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其销售额从1996年的1.85亿元增长至2000年约30亿元人民币。近十年来,上述两方面的国产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国外产品几乎垄断的状况转变为国产产品占有70%~90%市场份额的局面。这些产品的问世,使我国数以千万计的患者从中受益,其价格仅为国际市场的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

尽管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但从客观上讲,目前尚处在成长期,还是一个幼小的产业,在整个医药、健康产业中所占比例不大。据统计,我国2005年约有医药工业企业4217家,当年医药工业总产值3338亿元,年均增长13.9%。医药商业销售总额为1981亿元,比1995年增加1100亿元,年均增长12.1%。1978-2005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7.1%,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虽然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仅占医药工业总销售的6%左右,但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医药行业总的发展速度,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生物经济时展策略

生物经济势如破竹之势必将带动新商业时代的到来,如何把握新商业时代的历史机遇,应对生物经济社会,是新时代到来之前我们考虑问题的重点。

完善产业政策,推进技术创新

加入WTO后,我国的生物技术企业面临着与国外企业激烈竞争的现实,今后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保护产品将面临巨额的经济赔偿,所以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应加大对创新性、探索性和重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采取措施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和开发;同时应在原有对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特殊的减免税政策以及产品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吸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产品,利用宏观杠杆使企业的资金投向生物技术创新性研发,并自我消化投入的研发费用,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新药自主研发体系。

建立关键技术平台和基地,加强工程化研究能力

我国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率之所以较低,重要原因之一是工程化水平较低和过程开发能力较差,因此必须建立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关键技术平台。同时根据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特点,重点建设技术开发服务基地。这些基地应对相关领域研究开发有带动性,应与相关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建立密切而有效的合作机制,成为连接生物技术上下游的纽带,通过汇集科研机构和大学上游成果,进行过程优化放大和工程化开发,不断将二次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向产业转化。

多渠道增加投入,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

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企业和社会多渠道投入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新机制,加强科研投入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根据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只有政府提供部分引导性资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承担前期的研发风险,才能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尽可能早期介入。应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增加生物技术投入,包括部门和地方政府资金、科技贷款、股票市场、海外基金等。同时还应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鼓励建立生物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建议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吸引企业、社会多方面的资金,设立生物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建立有偿使用制度,使投入各方都能得到相应的收益,保证资金的滚动增值,促进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积极应对全球化竞争,加快战略重组与并购

我们应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世界科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努力构建从研究到产业化的全方位开放体系,及时跟踪和掌握世界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前沿的信息,充分利用共享的生物信息资源,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机会,充分发挥海外生物技术人才的智力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同时要加快对现有生物技术企业的改造,从国家大局出发,不再搞低水平、小规模的重复生产,重组合并和淘汰一些重复生产、低水平、小规模的企业。使生物技术行业迅速涌现出几个拥有很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巨头,力争把我国的生物技术产品打入世界市场。

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普及生物技术知识

生物技术的发展应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相互协调。在努力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同时,应建立健全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技术体系,特别是尽快制定和实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与管理办法。要加强立法,条件成熟时将部分颁布的条例升级为国家法规,另一方面要作好公众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生物技术和生物安全等科学知识的教育,使公众对生物技术有一个较为科学、全面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物安全和相关社会伦理问题,积极关注和支持我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桂芸.关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成都大学学报,2003(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