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通假字整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学科以其内涵的丰富性、知识的多元性、较强的实践性深得学生的喜爱。但同时语文学科中的古文部分却成为大多数学生的“拦路虎”,并被很多学生戏称为“鸡肋”。一方面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部门近几年来不断加强对古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呢?作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却为古文教学伤透了脑筋,古文课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讲台上费劲口舌大讲特讲时,坐在下面的同学有的是一脸茫然,有的是不知所云,有的如坐针毡、更有甚者是昏昏欲睡。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F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强调文言语法讲授,肢解课文,忽视诵读训练,学生个体感悟。新课标专家学者反复叮咛,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语文教学应回归“读书”本真,真正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是根本,语感训练应是当务之急。诵读教学方法虽然古老传统,但今天无论多么优秀的语文教学法都是不可替代的,语文课堂的活力首先应是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诵读应该成为我们打开文言文学门的一把金钥匙。“准、通、懂、透”文言文诵读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诵读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在夯实文言知识的同时,强化语感培养,强调主体感悟,注重情感熏陶。“读准——读通——读懂——读透”四环节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优化学法,培养能力的课改理念。
“读准”,就是读准字音。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认清认准每一个字音,特别关注通假字,多音字,异读词,古用今废字,古代人名、地名、事物名用字。具体步骤:第一步,初读课文,用笔勾画所有不认识的字;第二步,浏览注释,标注读音,重点关注通假字,异读词,多音字。第三步查阅工具书,确定疑难字读音。第四步,响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准字音”环节四步任务充分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学生既可在课前独立自主完成,也可与同学合作交流,在查阅工具书前,相互请教,既培养了虚心好学的品质,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然后划分任务,分头查找解决疑难字音,最后交流分享各自成果,既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又能增进同学间的对话交流。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检查预习,点评学生自主学习,及时纠正在朗读中普遍存在的字音问题,对个别易错字音做强调。
“读通”就是读出句读。教师指导学生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句中停顿划分的方法:第一,根据语法功能停顿,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状语和谓语,动词和补语之间一般应停顿,但名词做状语时,应在名词前停顿,而不能在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停顿;第二,特殊虚词后考虑停顿,如句首发语词“夫,盖,若夫,至若”等,关联词如“虽,因,惟,故,且”等,句中表停顿的虚词“也”。第三,特殊句式辨清停顿,如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倒装句“求人/可使复秦者”,判断句“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第四,古代文化影响停顿,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事物名要连读,除此以外双音节词一般要分开读,因为古汉语中一般都是单音节词。具体步骤:第一,学生就响读课文中句读疑难向老师质疑,教师分类整理本课句读疑难问题;第二,教师就典型例句讲解划分句中停顿的一般方法,学生讨论划分疑难句的停顿;第三,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名家朗读录音,给学生示范熏陶;第四,学生诵读体悟,可以自读,也可以分角色读,还可以展开诵读竞赛。
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3.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4.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那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自主课和展示课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呢?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要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倾注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扫除阅读障碍;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文言文就是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并不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高中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以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然后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贏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课程标准》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善于指导,背诵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增多,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a)-0002-01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改以来,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阅读仍然是训练的重点,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分值一直在20分左右,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翻译题为主,仍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把握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规律,始终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高考中做到得心应手。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文言文学习及备考策略。
1 注重诵读,培养语感
如今我们早已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和现代文相比,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培养语感非常重要。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养成好的诵读习惯,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诵读为核心,同时加强理解,经典篇目要熟读成诵。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由此可见诵读的益处。在平时学习中,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仔细体会,辨明语义,从而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进而理清层次,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2 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并善于在阅读训练中熟练地运用。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积累实词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古今异义: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积累一定量的古今异义词,以从容应考。2、一词多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并归纳整理其他常见义项,在阅读训练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3、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本来有一个基本固定的词类,只是在某个语言环境里,临时具备了另一个词的语法功能,但它们在意义上有密切的关系。常见的有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②名词活用作状语。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4、常见文言虚词。掌握虚词的用法是个难点。《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以”“而”“其”“之一乎”等虚词是多年来考察的重点。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更难掌握,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并结合课好归纳整理。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时,要把虚词放入文中,结合句义和前后词性去推测其意义和用法。同时可作一些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还可以作一些分类摘编,制作一些文言知识卡片,将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分类汇编。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3 了解文言句式,把握翻译方法
文言文实词虚词考察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句子的翻译,在试卷中一般是10分,而这道题也常常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尽量做到字字落实,还要要符合现代语法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常见的一些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和省略句式。1、判断句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常常有字面标志,如“…者…也”翻译的时候可以翻译出判断动词“是”,如《游褒禅山记》中“令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可以翻译成:“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是慧褒的弟子在他的坟旁盖的屋舍。”2、被动句在前后句子关系上,有被动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指出来,常见的标志有“于”“见”“见…于…”“为…所…”等,如《伶官传序》中“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译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食物困扰”。3、倒装语句,调序。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句子的某一成分提前或后置了,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旬、介词结构后置旬、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调整它的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即: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4、省略句中省略成分,补足。这主要针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而言。翻译时除对译外,还要补足省略的词语,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翻译时应补充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即:如果舍弃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5、专有名词,挪移。专有名词指文章中的人名、地名、国家名、官名等,这些词语不必翻译,直接挪移就成。6、注意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至莫夜月明”中“莫”通“暮”“晚上”的意思,做句子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特殊的文言现象。
做文言文翻译题时,把句子放入原文,借助上下文,揣摩文意,同时要注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古今异义、通假字和文言特殊句式,即抓住采分点。如2012年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为有司所纠:被动句。纠:检举。亮:通“谅”,谅解。黜:贬斥。句意为:后来周颞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教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为了不耽误教学时间,又能考出比较好的成绩,教师遵循字字落实的原则,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字字解释,句句翻译,采用“串讲”“逐字逐句翻译”的教学方法,灌输式教学,被动接受,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教师灌输文本,学生懒于探究。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举隅
(一)重视朗读,揣摩文气
揣摩文气,首先要重视朗读。在家训中写道:“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书读得多了,熟了,就能“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普遍读不好文言文。文言文的诵读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话的问题,也不是字音准确与否的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如《鸿门宴》教学片断:
师:小学课本里,我们就学过刘邦的《大风歌》,我们一起来背一下。
生:“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背景吗?
生:在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的实力要比刘邦强很多,刘邦小无赖得天下,真的不容易。
师:刘邦小老弟,能胜项羽的,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鸿门宴》。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教师提问:从故事中你们读出人物个性来了吗?生1:刘邦谦虚会变通,结亲家、“尿遁”就是明证。生2:樊哙忠诚耿直,鸿门宴的言行让项羽惺惺相惜。生3:项羽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可为将,不可作君。
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读,接着教师范读或出示多媒体,听范读。教师点拨其中的音律,骈句和骈散结合及长短句、平仄等,注意强烈的节奏感和富于乐感的音韵。
通过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反复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样一来,一些文言句式、字词的用法就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生内心,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能力。
(二)把握重点文言词句,活学活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知道通假字,通假字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 “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这么多的通假字,要学会归类分析记忆,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苏教版高中六册的通假字约150个:如:案:通“按”,颁:通“斑” ,板:通“版”,倍:通“背”,辟:通“避”,弊:通“敝”辩:通“辨”,裁:通“才” 采:通“彩”,飡:通“餐” 唱:通“倡”,沈:通“沉” 绌:通“黜”,垂:通“陲”等等,不再累叙。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是用的假借义。
对文言虚、实词,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约120个,文言虚词约18个,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印后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了事。
从2011年江苏文言文阅读高考卷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活学活用的方法。这次高考文言文内容是《陈公弼传》,选自《苏轼文集》,考查的项目有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找出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句子,概括和分析原文关内容及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案例看,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避免一讲到底,只做翻译的传统,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会自己去解决、归纳总结。对那些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善于指导,背诵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在课堂教学导入时,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拉近教师、学生、教材的心理距离,尽快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在教学导入时,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认知水平、学生兴趣吻合的情境,引导学生随情入境,将情感融入课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主要有语言引入法、视觉引入法、联想启发法和实验法。如《荆轲刺秦王》教学前,教师以视觉引入法创设视频和问题情境,为学生播放《荆轲刺秦王》电影片段,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荆轲是什么人物形象?太子丹是什么人物形象?面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事实,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沉浸在视频片段和问题情境中,迈出学习第一步。
二、先学后教,学案引导,师生互动
先学后教,学案引导是指学生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师的预设问题、自学提纲、导学案等预习课文,把握课文结构,自主完成课文预习内容,记录学习疑惑,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高中语文“三环五步”教学的大环节,也是课堂一大亮点。在教师的调控下,学生对预设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落实学习情况,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交流、探究、质疑,列出课文学习问题清单,整合学习知识。
如《鸿门宴》预习目标: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史记》故事发生的背景及有关知识;归纳特殊句式的方法,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辨析词义;通过梳理冲突矛盾,体会对比手法和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和思想性格。在学生预习中,提出问题:“鸿门宴”是一次怎样的宴会?刘邦和项羽在宴会中各自显示出怎样的英雄本色?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时,使用导学案,突出预习重难点,让学生在预习时置身在课文的内容中,了解作者基本情况,在问题的引导下和文本生成对话。
三、精讲点拨,指点迷津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学习,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不足,及时给予精讲点拨。在精讲过程中,教师要对疑难问题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答题规律、答题规范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延伸拓展,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深度思考,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有争议、疑惑的学习内容进行正确规范和引导,聚焦语文知识生成的合理化和准确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学习的知识网。
如《荆轲刺秦王》教学中,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文本内容的逻辑思路,多形式朗读课文,并以小剧场形式呈现课文内容, 在听读后按照课文结构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四、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在合作交流基础上, 学生要生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串点成网,形成课堂知识整体结构,全面、完整、系统地把握所学
知识。知识体系是高中语文课堂的延伸,落实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网构。如《荆轲刺秦王》知识体系如下:
中心思想:本文通^叙述“荆轲刺秦王”一事,赞扬了荆轲反抗、扶弱救困、机智勇敢,表达了作者反抗统治的思想。
小结人物形象:荆轲人物形象为果敢机智、刚烈忠义、视死如归、有勇有谋的侠义之士;樊於期人物形象为义勇刚烈、豪爽慷慨;太子丹人物形象为谋事不周、浮躁多疑;秦王人物形象为贪婪怯弱;秦武阳人物形象为外用内怯。
主要艺术特点:写人善于描写人物的神态、对话、动作;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写事善于描写场景,渲染气氛;叙事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有详有略。
五、练习巩固,堂堂落实
教师为学生呈现多样化课堂练习,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水平和学习兴趣,设置相应的练习题,在当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目的。如《荆轲刺秦王》课堂练习中
语文教学,一般都是按册、按单元、按篇目的先后顺序进行的,从纵向遵循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由浅入深、逐渐增多的过程。但是,从横的方面看,这一过程也难以避免知识的零碎、间断,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迫切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形成知识系列,以利于记忆和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诱导学生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发展“辐射思维”,如在语文教学中,以某一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为中心,将与其有联系的同类的或相关的知识通过辐射思维归结到一起,形成一个知识系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带知识系列的反复出现,进行整个知识系列的巩固。
而目前,中学生在增时加题的“大运动量”训练压力下,在升学竞争压力下,在语文学习中思维机械、呆板,知识掌握依赖老师的讲解,不懂得去思索巩固,更不用说主动去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大部分学生头脑中只有一个一个孤立的知识点,无法主动将与各知识点相关的知识集合拢来,运用时联想不到与“这一点”相关的其他各点,于是灵活不起来,最终也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孟子也曾说过:“心之官则思。”中学生在初一时就学习了这些至理名言,为什么又会出现目前这种状况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诱和思上出现了误区:教师认为讲了,学生就该主动去融会贯通;学生则认为老师没有讲的就不知道。这就在语文教学上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善于去诱导学生思,学生又怎样学会思,怎样学会主动、自觉地思。针对这一现状,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坚持诱导学生进行这种辐射思维的练习,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将一个个知识点汇聚成一个个知识系列而为学生掌握,就既能缩小知识范围,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巩固学生记忆成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起来轻松而自如,事半而功倍。
在语文新课教学中,我们将新学的知识点同已学过的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系列,收巩固新知识、复习旧知识之效。当教授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时,我们就将鲁迅作品作为一个系列(知识点),把以前学过的鲁迅作品诱导学生通过辐射思维联系到一起来,形成小说系列、散文系列、杂文系列,在以后的各册中还将教学鲁迅作品,再将它们分别归到各个系列中,形成完整的鲁迅作品系列。在高三总复习中,将这些系列稍加整理,就形成现代文学常识总汇。以此类推,语文知识体系就完善了。
当学习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们就将中学阶段各年级所有《史记》作品联系起来,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作者生平事迹、《史记》的知识及其语言风格,又可反复加强记忆,还将《史记》与《汉书》、《资治通鉴》进行比较,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明确通史与断代史,纪传体与编年体的异同,这叫《史记》系列。当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时,就将“序”的文体知识、“序”的分类、“序”的又称、“书序”与“赠序”的区别、“序”的表达方式上的异同等诸多知识一下子归到“序”这个中心上来了,让学生一次就学习、掌握到这一方面的知识,这叫“序言”系列。
当我们教学文言字词时,就将单元知识介绍的三十二个虚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列表介绍,形成虚词系列;将实词中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字全部分门别类地清理出来,形成通假字系列、活用字系列、古今异主字系列,构成文言文字词大系,这叫字词系列。
另外,还有特殊句式系列。常见的有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语倒置,这些统称为倒装式系列;还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否定句,这些又统称为常规系列。而它们每一种中又分若干小类,都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教学中通过辐射思维清理出来,形成特殊句式大系。
进行辐射思维练习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课前诱导学生填空预习。这种方式常用在新课前的文学常识、文体常识的预习思考时。
文学常识、文体常识主要靠记忆。怎样才记得牢?如果老师一味来用“竹筒倒豆子”的方式显然是不行的。于是我们将之设计成填空式试题,诱导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不仅要思考本课有关文学、文体常识,还要联系过去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初中的,乃至小学的),完成预习填空。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文体课堂及题解填空:
(1)科学小品是介绍科学常识的_______。它既有很强的________,又有一定的________,本单元的________、________两篇课文属此类。
(2)《南州六月荔枝丹》句出自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荔枝诗》,以这句诗作标题的作用,既标明了本文说明的________,也增添了________。
2.课堂上诱导学生以新温故。这种方式适用于课堂上学习新知识。
如学到《赤壁之战》中的“如其克谐”句时,“克”作“能”讲;这个义项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仅此一例,我们就引导学生寻找在日常用语中常用的成语去思索,便不难找出“克勤克俭”、“不克分身”、“克尽厥职”等成语中的“克”作“能”讲,这样既巩固了“克”作“能”的知识,又拓展了成语的理解、掌握。举一反三,其他知识也同样用此方式以新温旧,集合成知识系列。
目前,我国文言文教学确实收效甚微,老师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一味采用填鸭式和复制式教学方式,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有效性极低。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诗词和文章所占比例已经提升到40%以上,并且高考题目中关于文言文的试题分值也非常高,这就要求对高中文言文,我们必须给予重视,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多诵读文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对于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文言文正确的朗诵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感受语言艺术美和朗诵文言文的心情美,产生爱上文言文朗诵的情感。学会正确朗诵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加强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事项,如字正腔圆、停顿有张、语速适中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摇头晃脑等。不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有很多误区,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认得文言文中的字,就能很好地进行朗读,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文言文阅读,必须建立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对其中描绘的事件和人物有清晰认识,这样才能有感情地诵读。读文言文,有滋有味,就会激发学生好奇心,自然提高对文言文的热爱。其实,通过诵读和背诵文言文,可以学到其中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要义,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强,文言文阅读水平会越来越高,学习越来越有信心,自然有利于文言文教学。
二、与时俱进,使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文言文教学
随着科技进步和网路技术发展,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优势,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如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人物的关系,这样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教学。
三、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学习任何知识,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凡是对文言文有兴趣的同学一般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态度端正,而学习兴趣较淡或者没有学习兴趣的同学,一般在课堂上都会消极怠工,提不起学习劲头。从这个角度分析,要想在新课标下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千方百计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做到兴趣盎然。对于文言文原著来说,读写起来很枯燥,并且难度系数较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影视作品,如《聊斋》、《西游记》、《三国演义》、《于丹论语讲座》等,先用这些影视作品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阅读原著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兴趣激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精心导入、巧妙设疑,让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美等。拿巧妙设疑来说,高中生好奇心较重,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
四、创新教学模式,恢复学生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认为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和处理文言文相关试题的能力,往往忽略文言基础知识学习,这是教学误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通过知识消化和吸收解决相关问题。由于学情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灵活丰富,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变化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展相关问题探究,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至于“探究案”内容,学生可以带着疑问积极主动地请教老师,或者从课堂其他学习小组的展示成果中得到启发。如《鸿门宴》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可以分别让三个小组按照故事情节“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三部分整理,然后就文言句式或词类活用分别请优秀生点评和补充,最后评出优胜学习小组,然后由优胜小组针对文言基础知识,合理利用配套练习册,命一套30分值的检测题目,当堂检测或下一堂课检测。通过小组之间激烈的竞争,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探究意识得到激发,寓教于乐,学习效率自然会有所提高。
五、重视积累,及时反思
文言文在高中阶段涉及的篇幅总量上算是不多的,在有限的文章中个个堪称经典,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无论是学习内容,文章中的词汇应用、思想表达、实虚词使用、作者代表,还是其他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都有所涉猎,这些知识如果学生掌握了就必然会促进对其他知识的学习。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整理笔记和梳理知识的习惯,对于一些重点文言文知识、处理方法、具有代表性的词汇用法、表达方式都要做好规整,并且在学习中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做到举一反三,这些都会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素养和文言文学习能力。能力提高还有赖于迁移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75
一、引言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翻译艰涩、语句不通、教学效率低下等等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提高文言文的若干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心理期待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能推动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对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进而学有所获具体的办法包括: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将文言文教学内容讲出趣味性,以便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可能源于一句名言的触动,也可能是受到文中人物的感染,还有可能是来源于一个有争议的字的解释等等不管是哪一方面,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者着重让学生朗诵、背记,或者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是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或者从与文章有关的历史典故、神话寓言、成语故事出发来讲解等等,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从而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就可以从“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出发来导入新课,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多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增长学生的见识,提升学生的兴趣。俗话说:“文史不分家”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这个时代的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体现了当时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并且很多人物、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多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方便记忆以及系统学习。在扩充学生见闻的同时,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文章。教师就要联系史,理顺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对学生进行生动、细致、传神的讲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率。
2.对文言字词、句式的教学要灵活。教师要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反复强调,并加以归纳和总结,使其更有条理性。例如,文言文的字词教学,除了基本的字音、字形以外,还要反复强调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等概念。所谓灵活指的是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更加生动灵活地让学生接受,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考纲要求高中生必须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l8个文言虚词,在如此重的任务下,教师要对这些文言词汇进行总结整理,打印成资料发给学生。对于文言句式,教师要逐步教会学生各种句式的用法,切忌盲目求快。比如,让学生慢慢掌握判断、省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常见句式,知道它们的判别和使用方法。
3.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
、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4.加强课外阅读。丰富赏析内容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虽然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但是学生要想学好文言文,只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引导、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文言作品,对于名篇、名段、名句要多诵读、记忆,以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比如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话本小说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自由的阅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言文鉴赏水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倘若按照以上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去教授文言文,那么就会很快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文言文知识的储备,从根本上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改变目前的现状。虽然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难度很大,但是教师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探索,一定会让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伟民虽化诵读注重积累师生互动回归本色—一高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探讨[j].中学语文.2009(1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62-01
1905年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其中有一门课叫做“国文”,主要教授的是古文,后来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这门课的内容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不仅有着经典的古文还有一些新文学作家的语体文。小学把这门课叫做“国语”,中学仍叫做“国文”。建国后,我们把“国语”和“国文”统一了起来叫做“语文”。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虽然以前我们也学过小学语文、初中语文,但未必去思考过语文两字的含义是什么。高中语文与前两者并不能等同起来,因为它们要培养的能力和目标完全不同,今天,我就来简略的说一下高中语文的内涵是什么。
一、什么是语文?
有人把“语文”理解为“语言和文学”,语言就是语用之学,比如学会写新闻稿、演讲稿、一些行政公文等。此外还包含对字、词、句的语法分析和对一些语言现象的思考等。文学就是文章之学,通过对一些经典文本的讲解和品读,让我们理解到一些基本的文学技法和对文学的感受能力,最终完成一种文学艺术的熏陶。这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是语文的价值所在。
二、语文的对象
语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课文,不过,现在教材中还有梳理探究、表达与交流、名著导读等板块的内容。语文教材的这种结构形式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它来源于古代的选本学,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昭明文选》等等都是影响深远的选本。选本的含义就是选出优秀的范本为初学者提供便利。对于大家来说,还主要是一个学习者,需要对经典的文本认真研读。顺便说一下,大家也会由此明白一件事,就是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已成定论的优秀文本。如果老师上课提问这篇文章好不好,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因为答案是固定的,就是“好”。
语文教授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在教授过程中,不能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应该是对学生的引导。课堂教学中应该有问题的设置、对学生回答的精彩点评、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等。
三、语文的目标
语文所要求我们高中生完成的目标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很多时候我们眼里只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把知识点都总结好,要求学生把它记下来,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学习主体所具有的主动性。
四、语文学习的误区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对“语文”中的“文”感兴趣,而容易忽略“语”的作用。我们知道每张标准的语文试卷中最后一道题是作文,考作文的用意何在呢?就是考察“语”和“文”的综合能力。“语”和“文”就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必须携手同进,不能偏废任何一个。
大家感兴趣的“文”在学习中也存在着一些认识问题,有些同学只把唐诗、宋词、散文、小说中那些有着优美的语言、凝练的语词、高远抑或蕴藉的意境的部分当作“文”,而忽视那些语言朴实、着重与阐发哲理的文章。
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等课文学生多反映其无趣。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无趣,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什么是文学而造成的。文学的世界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文学的选材不受限制,只要能利于表达某种思想或者情感就行。文学的功能也不仅仅有审美功能,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它的教育功能和认知功能等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就侧重于认知,而不是审美。如果我们明白了这点就能很好的对待这篇文章。我们没有必要只接受古典诗文,要有一种开放的胸怀去吸纳万物。我们常犯的错误是把古诗文学习中学到的审美标准应运、评价其见到的每篇文章,所以《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热爱生命》等这类哲理散文不受学生青睐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如何学习语文?
那么如何有效而有趣的去学习高中语文呢?首先,学习语文在平时,因为它是我们的母语,在日常生活中,在课间、在同学间的闲谈里都可以学习,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个有心人而已。其次,关键在积累。方法很简单,记忆下课下的每一个注释(并非绝对),摘抄你所遇见的优美诗文等。再次,要学会总结。 比如搜集整理所学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把它制成一张表格。对一词多义的归纳,对文言固定句式的总结等。总结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反对简单的把别人总结好的东西背下来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方法。最后,要勤于写作。我们可以写日志、写随笔、写札记、写有一定质量的文章,这些能把自己所想的留下一份记录甚或一份精神财富。我的经验是所想的和真正所写的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写的过程中,有逻辑思维在起作用。想的永远是思考的碎片,而写的往往是智慧的结晶。上海市高考试卷作文是70分就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视。
六、学习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