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业与文化的融合

商业与文化的融合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商业与文化的融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商业与文化的融合

篇1

广告是集文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体,要求译文简洁、优美,既能传递信息,又能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的。中外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习惯,要求在译语文化里,既要按照译文的规则又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和审美期待。因此,翻译工作者须以读者为主体,激活广告语言的审美信息,使接受者的审美体验与原作者的审美体验熔于一炉。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尽管不同,但都拥有人类共同的情感,如美丽之心是“人皆有之”;健康是人类共同的愿望;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亲情是永远的牵挂;美丽是女人不懈的追求。这些人类共同的本性成了人类共同的语言,它们能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障碍。中英文化下的广告,在表达其共性文化方面,是相通的。

中国文化通过广告的表达方式是委婉而含蓄的,通过浓重的渲染和导入,为主题的出现做好铺垫,最后在中突显重点,引导观众体会和感悟其中的情感奥秘,从而达到共鸣和认同的目的。以甄子丹为“芬必得”做的广告为例,让人深刻铭记的场景是竹枪直逼甄子丹胸口的那一刻,快速下行的钢丝戛然而止,镜头转向幕后默默奉献的威亚工作人员。演员将自身的安全甚至生命交付于他们,而他们却承受着长年累月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带来的伤痛。甄子丹将“芬必得”所蕴含的治疗和保护的关心送与他们,不仅宣传了产品本身的功效,还让大家对更多幕后付出的人们充满了尊敬和关注。虽然中式广告的表达方式和英式广告的表达方式有明显区别,但是情感是共通的,能激起受众的共鸣,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西方文化通过广告的表达方式是直线式的,继承了由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发端的理性辩证思维,对于逻辑的分析和真理的执着探究,是其不变的思维模式。以传统的贝尔电话广告为例,离家千里的女儿,给正在吃晚饭的父母打电话,直接而坦诚的说“我爱你们”。此时的广告旁白:“请用电话传递你的爱吧!”。此广告同样是高举感情牌,让受众者激起对父母的思念,忍不住立刻拿起电话问候一下年迈的父母。其广告效果,不仅仅是扩大了贝尔电话的影响和提起其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受众者将贝尔与亲情相联系,树立起良好的产品形象。

二、商业英语广告的中英文化异性

商业广告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折射出各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因此,研究中英商业英语广告的翻译,一定要清楚中英文化的异性,才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翻译出符合其价值观和信仰的、代表着一种跨文化表达方式的广告。

首先,语言反映文化,而丰富多彩的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中英不同的语言中,同一事物,因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代表不同的内涵,能引起不同的情感。以“dragon”为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代表着尊贵、神权和皇族,历史上的皇帝称之为龙袍加身,我们以龙为傲,常称是龙的传人。可见,龙的内涵在中文中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然而在英文中,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dragon”被认为是骇人而凶狠的怪兽,常引起人们恐怖而敬而远之的情感。在这种不同的认知下,如果生硬的将中文文化引以为豪的“龙”,在商业英语广告中直接翻译为“dragon”,定会对英语文化下的消费者产生价值观念上的冲撞和冒犯,对广告产生负面情绪的误解,使之失去广告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动机和行为的目的。

其次,商业英语广告中的中英文化异性表现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而英语文化下的人们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不同的思维模式反映在商业英语广告中更是语言特色鲜明。中文的广告语言讲究音韵和谐,形式对仗,为了形式的需要甚至采用空泛的词语填充,充满了强烈的个体广告的情感色彩,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和谐与平衡是相一致的。而英语的广告语言,强调理性和逻辑,语言明快而严谨,句式结构简单而上口,也是西方文化下的强调真理直线思维方式的体现。

另外,不同的历史铸就了不同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意识和从众心理;西方国家在快速工业化和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集体的心理结构相对松散,突出强调个体和自我意识。因此,英文广告在翻译中文的过程中,要尊重中国传统的家庭团圆,父慈子孝等文化,考虑中国人的人情和面子的因素,才有可能将其广告深入中国人的内心;中文广告在推广到西方国家,也要坚持顾客至上,强调广告中商品或者服务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商业英语广告的中英文化融合及翻译原则

(一)遵从不同的语言文化的表达原则

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中英不同语言的广告翻译过程中,仅仅翻译准确是不够的,还要能深入译入语文化,提炼出受众者喜欢的语言表达和倾向的情感,据此,Coca-Cola 被译为“可口可乐”,在崇尚欢乐,祥和,团圆的传统中国受到喜爱也就不难理解了。

各个民族在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总会积累很多脍炙人口琅琅上口的名言警句,通过世代的相传,其蕴含的道理或者其语言形式已被人们所接受和喜欢,并深深的根植于他们的脑海中。

因此,在商业英语广告的翻译中,要采用音译,意译或谐音取义等多种方法,使翻译后的广告要接近译入国的语言和文化的表达习惯。以下列一则旅游广告为例。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While in Zhengzhou, do as the Zhengzhounese do, --Go shopping in the Asian Supermarket)。此则旅游广告,仿西方谚语“While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的表达形式,不仅使看到广告的异国旅客清楚明确,而且因尊重其国家的语言表达习惯而使之获得宾至如归的亲切和熟悉的感觉,使得这则广告深入人心且容易被口口相传,取得意想不到的广告效果。这是将语言文化的精彩融入到广告中的成功典范,值得广告语言的翻译者学习和借鉴。

(二)遵从不同的心理文化的表达原则

心理文化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很强的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人们对本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感情的认知。不同的民族,有其各自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观点等,对于广告的认同也取决于自身的民族心理文化。因此在商业英语广告的翻译过程中,要理解不同的心理文化中对于消费某种产品的思维定式和消费习惯,翻译的语言和形式要符合译入语国家消费者的消费态度和消费倾向,要“投其所好”,通过对其心理文化的尊重和推崇,使翻译后的广告语言被接受和认同,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广告的目的。

中西的心理文化是明显不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受儒家的影响深刻,几千年来,勤劳善良的人民对于团圆,吉祥,长寿,孝顺,富足等文化及其推崇,对于中国传统而悠久的历史文明深感骄傲。因此,进入中国的成功商业英语广告翻译,大都能反映出这些中国特有的心理文化和心理倾向,被中国人民所认同和接受。例如,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广告推广语是:当晚霞消逝的时候……在美国也有一座看不见的万里长城……”(When the sunset glow is fading away……There also exists an invisible Great Wall in America……)

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不仅尊重了译入语民族的情感,而且充分利用了长城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保护关内人民的作用。大都会保险公司的宣传效果,就是要让受众者感受到,其保险功能如长城般坚不可摧,保护着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安全,让人产生信任、可靠和安全的情感。

同理,中国的商业广告要推广给西方国家的消费者,也应该充分考虑西方的历史传统、特色文化及消费理念,使翻译后的广告能够符合译入国家的文化背景,迎合其消费者的口味,尊重消费者的情感,使广告真正走入消费者的内心从而被接受和认可,达到广告的目的。例如,天津某出租车公司的广告“迎天下客,送万里情”,英文翻译为:“Ready to meet you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其中的“you”充分尊重了很多英语国家人民的崇尚自我,张扬个性而直接表达的文化特点,让看到该广告的外国友人有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和共鸣,因为被尊重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试想,如果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只是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译成“guests”,会让英语母语国家的人看到该广告时,觉得奇怪和茫然。

中文的广告,强调情感共鸣功能,突出企业至上,以突出企业或者品牌为主要目标,人称形式多以第三人称为主,语言具有感染力。了解这些特点后,在中英文广告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不同语言的文化和心理特点,采用其受众群体习惯性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翻译,才能达到真正的宣传效果。

(三)遵从不同宗教文化的表达原则

宗教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体系。宗教文化不仅仅渗透和影响着本族的思想道德、生活习惯、文学艺术与建筑绘画等领域,而且对于是否接受外来文化也起着衡量标准的作用。因此,商业广告在进入具有国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广告的创意和广告的语言是否充分尊重该国家或民族的。

以联合利华旗下的夏士莲洗发水为例,来探究尊重宗教文化对于产品宣传的重要性。

美国的宗教文化是以基督教为核心,同时又融合了现代的张扬自我,功利实用等特点而创新发展起来的。夏士莲在美国本土的广告,由麦当娜为其代言,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下,广告词缓缓出现屏幕上:“Some girls can’t wait to make life happen. Their hair tells their story. Make your hair happen. Life can’t wait.”(有些女孩迫不及待的想在生活中梦想成真。她们的秀发讲述着她们的梦想,那就先让秀发飘扬起来吧。生命不能等待。笔者译)。这种广告语言宣传与美国的强调个人价值和追求,强调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理想的文化是相一致的。广告其潜在的涵义在于:夏士莲洗发水的使用者,能够发挥个人的智慧和潜力,实现个人的追求。这足以激起自信的美国女性的共鸣和斗志,从而达到广告文化深入内心,同时扩大销售的目的。

篇2

侦探小说总是习惯以命案开头,由此达到营造恐怖气氛的目的,《禁卫军之树》也不例外。作者甫一开篇就向读者抛出了宫墙内外侍女与军官两宗命案。而这两宗命案或隐或显又与10年前禁卫军灭亡的重大事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案并行交结出以此两条线索为主的网状脉络,进而完成时空交错的串联,共同撑起了故事的框架。用侦探探案的方式展现一段完整的历史可算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贾森・古德温恰到好处地应用了侦探小说的模式。在曲折的探案过程中,历史被娓娓道来,并渐渐盖过了探案的框架,使得侦探小说仿若一个古老的风情民俗故事。这种探案模式的弱处理有效地控制了故事的节奏,使小说张弛有度,防止读者产生阅读疲劳。

《禁卫军之树》的商业气息还表现在细节和场景安排上。古德温在小说将影视作品中能够获得商业利益的视觉上的图像冲击转化为文字冲击,使读者产生与观看影视作品时同样的,成功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氛围。同时,复杂的场景布局和正邪两派人物的追踪斗法是小说实现商业价值的有效手段。

商业流行元素中最重要的一环莫过于个性十足的人物。《禁卫军之树》中,巧妙地周旋于权色之中并最终取得胜利的阉人侦探雅西姆无疑是亮点。他的阉人侦探的身份,使他明显区别于其他侦探形象。虽然这种缺陷令“英雄”不那么完美,但却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同时更容易获得人物形象陌生化的效果,给读者带来新奇刺激,迎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

这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符号交织在一起,共同将小说以一种吸引大众读者的包装形式推向了市场,成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内在的深刻含义有机会得以传达。

虽然商业流行元素使小说吸引大众获取商业利益,但小说必须展示更丰富的内在价值。“当代意义的消费文化概念,更多强调的是经过符号系统所传达的意义。而不是满足实际需要的物质,人们越来越多地把消费兴趣转移到商品的符号意义方面。”因此充实作品的内在意义就不仅是为了迎合精英,也是为了愉悦大众。贾森・古德温是拜占庭史的专家,在写作该书之前,已经出版了《奥斯曼帝国史》等著作,扎实的史学功底、广博的史学视角,使侦探小说变得宏观大气。同时,古德温在其中所表现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矛盾关系也引发读者进行思考。

《禁卫军之树》选取了1836年的土耳其作为大背景,讲述了一场在政局动荡的宫廷中精心策划的骗局。向往现代与文明的将军以数条性命为代价去夺取已经止步不前的苏丹政权来满足自己变革的野心,却以失败告终。当现代人积极地推崇现代化的优越时,古德温用历史表达了一种保留态度。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小觑。面对现代化的强烈冲击,民族性被湮没。作者在书中借波兰大使帕卢斯基之口说出“记忆才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在”,作品中的禁卫军正是土耳其的一种民族记忆,但他们却全军覆没了,这暗示了民族性的沉默灭亡,同时传达了一种对国家民族性的人文呼唤的讯息,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向往现代与美好的行动计划的覆败也显示了在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上前行的艰难。

历史文化元素的铺陈抵消了文本中时尚流行元素所导致的世俗空泛的气息,风化积淀在“世俗”中的“大雅”提升了文本的价值。借助侦探的外衣,文本的多义解读性使小说拥有了多维度的立体阅读,引导人们在面对历史变革时进行人文思考。

篇3

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城商行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随着各银行之间业务竞争日益趋同,竞争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人与文化上来。企业文化是银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银行企业长期业绩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各银行对企业文化的探索不断深化。本文也就对城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一个有效的探讨与分析。

一、城商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1、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从具体上来说,一个银行良好的企业文化应该包括:和谐的员工文化、严谨的内控文化、持续的创新文化、高效的激励文化、严谨的合规文化、共赢的同业竞争文化、优质的服务文化,规范的形象文化、本行特色文化等等,各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其层次和建设的延续性是不同的,需要我们区别对待和优化。

2、城商行企业文化的层次划分

包括三个层次的活动:一是精神文化,即在观念层次上形成城商行经营哲学、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即培育银行核心价值观;二是制度文化,即在制度和行为层次上,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风气、企业风俗,完善员工的行为规范;三是物质文化,即在物质层次上,设计企业标识、企业标准字、标准色,美化环境,构建良好的文化传播网络,使它们成为企业理念的物质载体,形成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按照这个划分标准,银行企业文化的分类可以表述如图1。

3、企业文化的作用

一是凝聚功能,增加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一种凝合力量,具有凝聚力、导向力和约束力,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建立企业员工的归属感,把银行发展视为自己最为神圣的责任和使命,使企业内部形成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激励功能,调动员工积极性。银行长期形成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对员工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以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感染着员工,使员工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追求,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勇于创新。三是辐射功能,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一定时期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目标等文化要素的总和,良好的企业声誉可以给企业带来利益,而企业声誉要靠企业文化来传播,并给银行企业带来竞争力。四是导向功能,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的欲望转化为具体的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为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即对银行员工心理、性格、价值取向起导向作用。

二、当前城商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模糊

从表面上看,各城商行都有一整套的企业文化系统,但不论是员工还是客户对企业文化缺乏清晰和真切的感受,没有具体的认识。不少银行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员工的娱乐文化,做一些表面文章,导致在行动上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搞成“两张皮”。

2、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短期行为现象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行为,部分银行把其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常抓不懈的机制,更缺乏一种持久的动力和发展后劲。基层业务单位面临着繁重的业绩考核,从而带来短期行为倾向,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未能有效结合,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相互脱节。

3、企业文化建设形不成合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职工参与度不高,由于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掌握不准理解不深,未能形成全员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另一方面,有些城商行业务部门常常觉得与自身不搭界而游离于企业文化建设之外。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只见理念和口号纷飞,却缺少核心价值主张。因而就难以在银行各部门各领域和各个层级上形成一致的行动力。

4、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城商行由于其发展的历史溯源基本上定位于某个区域,其企业文化发展的区域特性也应当具有相当的独创性和区域性,这也是城商行企业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的源泉。然而,现实中不少基层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人云亦云,缺少银行的行业特色,缺乏商业自身个性,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陷于低水平重复怪圈。

三、做好城商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共性路径分析

做好城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着一些共性的内容,也是需要每家城商行着重进行建设和长期坚持的一些措施。

1、建立以人为本的员工文化,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为企业竞争的依托

人是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和主力,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息息相关。当前各家银行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立足于人的建设,即员工队伍的建设,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理解员工、重视员工、依靠员工、团结员工、培育员工,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创造性。只有充分考虑员工的多层次需要,尽量创造员工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良好环境,才可能促使员工创造出远远超越他们收入的价值,人才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将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2、建立严谨、合规、诚信的制度文化

银行是经营信用的企业。银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银行的员工必须恪守诚实信用、严谨合规的原则和职业道德,为此银行制度文化建设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银行内控合规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内控合规教育,完善银行内部管理体系,把员工从业道德作为业绩考核范围,构建银行信用文化。二是强化客户信用制度,强化客户个人信用的登记制度,对失信的客户不提供信贷服务,通过银行的规范来约束客户的行为,从而强化人们的信用意识,为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作出贡献。

3、构建客户至上的服务文化

城商行作为特色的服务企业,服务质量决定企业的效益。构建以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和重视为客户提供优质文明服务的企业文化,需要直接面对每一个客户,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不同的服务。这一特殊性决定了银行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用优质的服务质量来赢得客户。而服务质量的提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加强服务的管理,在银行内部员工倡导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和树立服务质量意识的价值观念,形成一套有效提高服务质最的运行机制,银行要构建客户至上的服务文化,就必须在员工中形成共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服务观念。

4、文教娱乐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城商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一系列的文教娱乐活动为载体来进行实现和深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员工和外部社会了解和体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城商行要经常开展警示教育、理论学习、工作交流、演讲、绘画、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各类活动,通过创办《行报》、建立网站等宣传阵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5、推广CI设计,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商业银行形象,把形象塑造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企业文化除具有激励、约束、调适、辐射、、优化、振兴、导向、凝聚、育人等功能外,还具有塑造形象的功能。导入CI设计,进行企业形象塑造,使企业文化在传播媒介上进行良好的映射。CI的内部实施过程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CI的对外实施是企业文化辐射作用的体现。对于银行来说,形象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银行本身的有形资产,良好的内部形象可以激发全体员工对本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崇尚心理;良好的外部形象则能够更深刻地反映企业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使企业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从而确保企业稳固占领市场。

四、建设城商行特色企业文化的思路

城商行由于在规模、历史人员构成、产品发展进度、扎根区域方面都存在一些个性化的内容,因此所对应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着对应的特色内容。

1、城商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本行的战略发展相适应

由于城商行普遍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扩展的过程中,其发展战略也包含了一个外延性和开拓性的内容,满足各项发展战略条件的优质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应以战略发展为导向,强化企业文化的适应性、兼容性及开拓性;为城商行的开拓发展服务,对设立和新入驻的机构能够进行很好的容纳和适应,能够较快地被新入驻区域的客户所接受。

2、培育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

当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般都将社会环境的要求、行业要求、企业的特点融合归纳、总结概括、提炼升华,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往往就是企业精神。对于银行这个特殊行业,自然也就形成了具有银行特色的企业精神。在银行发展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要从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出发,形成大家所共同认同、遵守并引以为豪的内容,银行企业精神是该银行发展的精华所在,也是该行区别于同业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比如说笔者所在的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的“立足中小、服务市场”的服务精神、“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精诚团结、友爱互助”的“家文化”,都是企业精神的体现。

3、塑造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

创新成为银行的主题,创新是银行企业文化的灵魂,这种企业文化除了具备优秀文化内涵外,还具备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能力。城商行银行由于起点低,产品相对单一,要面对国内外银行激烈的竞争,赢得竞争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城商行要在未来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引进他行先进金融理念,创造和形成适应市场变化的发展战略,创新银行产品、服务方式和管理手段,营造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

城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全国性银行和国外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既有共性内容也有个性化的内容,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就好像造房子,每一幢房子都需要搭框架、垒砖头、浇水泥、砌墙,这是共性的内容,就是所有银行都需要进行的共性文化建设。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要进行有特色化的粉刷、设计、装修、配备,搭建出有独特风格的房屋居室,城商行在其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上就一定要强调其自身的特色,不能随大流,实现共性和特性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篇4

美国商业文明开始腐烂

关于美国的金融海啸,一般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美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流动性泛滥。二是美国相对落后的金融监管导致了监管不力。三是美国商人的贪婪文化导致了创新过度以及商业欺诈。也就是说,如此巨大的一场危机,既是美国宏观政策的失败,是政府监管的失败,也是美国文化危机以及商业伦理滑坡的表征。

当美国越来越偏离其传统的信仰与文化,越来越走向个人主义甚至个人放纵,走向世俗化时,美国商人将越来越不能做到对他人负责,其商业文明也就开始腐烂,商业危机的爆发也就自然而然。这一点,特别是在麦道夫事件出来后,已无争议。

中国文明的融合新机遇

那么,中国的商业文明该如何构建?我的回答是要通过传统中华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融合来产生。历史上,中国曾经历过两次大的文化融合,结果带来两个文明王朝的崛起。一是汉时期的儒道互补支撑起了大汉的崛起。二是唐时期的儒道佛融合支撑起了大唐的崛起。当前,中国正面临第三次文明融合,即传统中华文化与基督文明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可望出现新的文明大国崛起,而中国的商业文明则是其中最美丽的花朵。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更多代表传统农业文明,全世界的商业文明以西方最为成熟和成功。但此“西方”并非地理上由来已久的彼西方,而是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说的1050-1150年经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希伯来-基督文明融合后在新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个产物。比如:早年清教徒做商业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在此基础上形成超越性的商人动力、商业规范以及对财富的新观念。可以说,上帝的介入构筑了西方商业文明一整套最核心的价值观,再加上一套理性而完善的外在制度,所以才有其商业文明的崛起。

但现在,无论欧洲还是美国显然已经越来越偏离它的自主文明,西方文明的危机日益显露。伊斯兰文明则面临着现代化的巨大挑战。相比之下,中华文明能够成功地与现代化融合(这从东亚与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证明),正展示出灿烂的前景。

全球化下的中国商业文明

虽然从有毒奶粉等许多事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商业文明及其道德基础绝不比美国更好,但中国还是非常有希望的,中国商业文明的构建也是非常有前景的。原因大概就在于中国文化的包容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既是全世界很古老的国家,又是最年轻的国家,因为今天的中国有最好的吸收与消化的胃口。所以中国的商业文明,有望继续往前推进。过去30年,中国的GDP增长了68倍,但中国的基督徒人数增长可能超过100多倍。这在全世界的教会历史上是空前的,从来没有过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的大融合。

篇5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出“人文经济”概念,尽管对它具体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强调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人文经济是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逐步酝酿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单纯依赖科学技术、通过资源消耗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超越和发展。它强调从我国国情出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文化在人文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着重克服当前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一些与人文关怀背道而驰的迫切问题,其实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经济”,即遏制权力和资本的侵害性,将无限(权力)政府导向人文政府、将野蛮市场经济导向人道市场经济。人文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使经济社会的运行建立在文化、知识、智慧、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人文环境,以及高新科技和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之上,从而促进了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文经济以创新作为灵魂,蕴含着新的价值取向,对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作用、人的目的和意义等人生与社会的哲学思考,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尚要素,而文化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理念、发展观念创新等,则是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条件下为实现“人的目的”所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生产要素。人文经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既包含着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本思想,又包含着中华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传统精神,同时也包含着当代科学所揭示的更加人性化的经济运行规律、经营理念、管理作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体现着科学、和谐、创新的时代精神。

当今时代,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日益趋同,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趋向统一,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为综合竞争力。人文经济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了文化力与经济力,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融合则又构成了新的生产方式,进而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人文经济的时代要求及其带来的深刻变革,首先反映在商业领域,表现为商业文化的冲突、变革、融合、创新等,这势必促使我们对当前中国的商业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商业文化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文化品格的商业观念和商业方式,主要包括商业物质文化、商业行为文化、商业制度文化和商业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涉及商业哲学、价值观、道德规范、商业精神、规章制度、标志等。商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凝聚、协调、激励、约束、辐射功能。优秀的商业文化可以不断地激发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为商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增强商业凝聚力,同时还可以在商业内部形成有利于培育人才的环境,促进职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最大限度地挖掘商业潜能, 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人文经济条件下,商业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而必须寻找新出路,提出新思维,关键是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从物质层面来看,商业物质文化体现着商业企业员工们创造的群体价值观,而在人文经济时代,这种群体价值观首先表现为以人为本、个性化时尚、创造才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它强调塑造基于真善美的多元统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人类有追求真善美的天性,而这种天性的充分彰显则只有在人文经济时代才有可能得以自由实现,比如街区的商业布局、商业建筑风格、商业设施、商业环境,以及商业企业招牌、店容店貌、标志、色彩、商品广告、商品陈列和商品包装、劳动环境等,都体现着商业员工的群体价值观,因而也就内在的包含着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基于真善美的高度统一的人性化追求,这种人性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则是在正确处理利益与仁义、竞争与合作、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的前提下实现商业主体间、人与物、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使文化的物质载体实现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商业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第二,从商业行为文化层面来看,人文经济高扬人文精神,追求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融合,它呼唤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商业企业及其员工的经营活动、市场营销活动、学习娱乐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的活动等商业行为,体现着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公关品格,是企业目标、企业精神奋进的动态反映,因此商业行为既是经济活动也是文化活动,从根本上说都体现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体现着方法论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其要旨在于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在人文经济条件下,商业行为受到人文精神的规约,人文精神不仅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自身的各种活动,而且让人们以“人文标准”衡量一切商业行为,以商业行为的真善美程度作为评判商业企业和商人的标准。人文经济要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有机统一,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要具有高度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人文精神要具有现代科学意识,要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观念,要使人树立起正确的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人文经济将促使商业行为人性化、个性化和时尚化,促使商业行为最终由物质利益至上过度到和谐共生为本。

篇6

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市场消费重点也逐渐向高端服务业转变,那么如何将近代茶俗(下文简称:茶俗)纳入到服务业经济发展之中,则值得业界人士认真思考。从对茶俗的内涵理解出发可知,茶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这些文化深深植根于百姓的生活之中。那么能否这样理解,将生活休闲行业与茶俗进行融合,吏能为消费者带来不同于职场氛围的惬意和轻松感。这样一来,才能为行业经济的发展添色。将目光放置在我们的身边也不难发现,现阶段许多网吧冠名为“网咖”,便是将咖啡、品茗等项目纳入到传统网吧行业之中,这样就能拓展网吧的使用价值,甚至在某些地方改变了网吧的运营生态。为此,本文将茶俗与文化行业(如图书销售)进行联系,在文化行业的运营中来探寻二者契合的有效模式。

1茶俗的商业价值分析

结合笔者的调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茶俗的商业价值:

1.1氛围营造所产生的商业价值

这里可以以成都太古里的地下图书城为例,该地下图书城的容积较大,且在装修上的主色调使用的是实木色彩,这样就能使书城的环境显得厚重。而且,书城内的中文书籍分为大陆版和台湾版,所以也在产品上显得十分有格调。在书城的角落处有卡座,并在显眼处放有具有中国民俗特色的茶具。这样一来,就使得整个阅读氛围具有国人所喜爱的儒雅味,进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前来阅读。可见,这里的茶俗是从显性层面所体现出来的。

1.2关联服务所产生的商业价值

关联服务在地下书城中主要表现在,阅读者可以购买茶水在卡座旁看书休闲。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目前总共有4张卡座,且每张卡座可坐4人,而几乎每天都无空位。从消费关联服务的人群结构来看,其中主要以30岁—40岁的人群为主。不难理解,这类人群在职场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积累,而处于这一年龄段时更加追求“岁月静好”的氛围与环境。这样一来,关联服务就能为地下书城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营销组合所产生的商业价值

营销组合则与混搭销售有关了,尽管太古里书城并没有开展这样的营销组合活动,但从理论上可以实施:即在销售书籍的同时,以赠送的名义将茶叶制品交付给消费者,且在配有精致金属盒的外表再印上书城的标示、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这样一来,就能在营销组合上为书店带来衍生的商业价值。

2破解茶俗商业化中的难点问题分析

从以上的阐述中可以发现,上述都体现为茶俗的显性层面,而如何将更具有内涵的隐性层面融入到文化行业中来呢。为此,笔者结合目前所流行的沙龙形式,提出以下三点看法:

2.1以文化沙龙形式融入茶俗的隐性元素

如何融入茶俗的隐性元素,构成了将其与行业经济联系的难点问题。在如今社会浮躁的局面下,茶俗隐性元素似乎与文化休闲行业格格不入,但这里也需要反思一个现象,即30—40岁的消费群体自觉、自主前往书城阅读打发周末时光。这就表明,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已经将消费人群进行分类,这就类似于市场细分原理。由此,在书城这一场合开设文化沙龙活动,将茶俗融入到沙龙的交流中来,便可以实现茶俗全方位的商业接轨。

2.2形成茶俗显性和隐性相互作用的机制

在辨证视角下来看待茶俗与商业之间的接轨问题,应建立起一种茶俗显性和隐性相互作用的机制。从消费者的认知逻辑来看,先外后内决定了消费者在体验茶俗文化的显性元素后,才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获得隐性元素。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在当下有市场吗?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对茶俗的习得来增进年轻消费者相互交流,这样就实现了茶俗的显性和隐性相互作用的机制。

2.3实现机制相互作用下的行业经济发展

从上文的阐述中已经体现出了茶俗在商业化应用中的价值,而且诸多讨论都是放在市场化运作的角度来展开的。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即综合应用茶俗文化将能推动行业经济的发展。

3茶俗与行业经济发展融合的模式定位

以上基于文化行业中的图书销售进行了问题探讨,那么这里就需要放眼整个文化行业来对茶俗与行业经济发展融合的模式进行定位。

3.1环境嵌入式的融合模式

文化行业可以分为严肃和休闲两种格调,前者主要与学术、专业知识传播有关,如学术论坛、基于某种学术主题的报告会等;后者主要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联系紧密,并能适应当代白领阶层的消费偏好。毫无疑问,将茶俗基于环境嵌入式的与行业经济相融合,不仅适用于严肃类的文化活动,也能够适用于休闲类的文化活动。只是在建立融合模式时需要考虑到各自的群体,但结合具有显性茶俗元素的茶具摆设,这可以适合于不同的群体。

3.2消费组合式的融合模式

消费组合可以引入茶俗显性元素也可以植入茶俗隐性元素,但在前面的讨论中可知,应借助显性元素来导入隐性元素,以及可以配合不同的文化商业活动的类型,开设文化沙龙栏目。由此,将茶俗作为配合文化商业活动开展的载体,并利用国人所熟悉的文化类型,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另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近年来所举办国际性会议的数量也逐渐增加。抛开这些会议的专业性特质不论,其在举办过程中仍具有商业化运作的影子,如会展、酒店接待等。所有这些领域,都可以融入茶俗。

3.3商品销售式的融合模式

在前面以书城为例的问题讨论中,笔者提出的将茶叶制品与书籍一同销售。在文化行业中,仍然可以采取这种融合模式。这里也需要注意一点,即文化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消费具有不同的途径,阅读与听一场京剧之间是有差异的,前者可以购买书籍来实施消费,而后者消费与购买则是同时进行。

4定位驱动下的策略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茶俗与文化行业经济相联系的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聚焦文化行业的商业化模式

本文的主题在于探讨茶俗助力行业经济发展的途径,这就意味着,我们首先要理清文化行业的商业化模式。在我国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文化行业的商业化模式从书籍、音像制品的销售以及文艺商演、文化旅游项目中得到了体现。不同的模式对于引入茶俗元素的侧重点也会存在差异,所以需要具体聚集文化行业的商业化模式。本文所聚焦的便是图书出版业,而当前网上购书对线下销售存在巨大冲击的局面下,借鉴成都太古里地下图书城模式是可行的。

4.2综合提炼茶俗显性元素

前面已经指出了茶俗显性与隐性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综合提炼茶俗元素时需要考虑到当前消费者对文化信息接收的偏好。在“互联网+”时代,大多数青年消费群体都借助手机智能平台来阅读文化信息,并习惯于浅层和碎片化的阅读模式。那么,在提炼茶俗显性和隐性元素时也需要注意,应避免专题式的元素提炼,而是将茶俗基于一种整体实施分段包装,每段茶俗都可以对应一类传统文化,并在文化的传播中激起消费者的兴趣。

4.3建立适度的商业化接轨模式

尽管我国已建成市场经济体制,将茶俗与行业经济相联系时,仍需要注意到茶俗在商业化接轨时的程度。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在于:第一,茶俗本身的文化属性是否能够全部与文化行业经济联系起来值得商榷,从现状来看只能在特定的方面进行对接。第二,茶俗在助力文化行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否显著,目前仍然需要用商业实践来说明。这就表明,我们需要客观看待茶俗与行业经济之间的关联效应,对于那些实体经济行业茶俗几乎无法与之接轨。4.4实施中应不破坏茶俗文化性我们也需要反对一种现象,即在部分文化商业运作过程中未能深入挖掘茶俗的文化性,而是通过过度包装和炒作来搭配高端茶叶的销售或赠与,这本身就是粗俗的茶俗与行业经济接轨模式,为此,应给予重视。

5展望

今后在茶俗商业化打造中,还应努力构建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通过培育客户忠诚度来引导本土茶业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5.1增强客户关系管理意识

从茶俗与文化行业经济的联系中可以发现,我们主要利用了茶俗联系消费者和建立客户关系,所以这里还需要对增强客户关系管理进行展望。具体而言,我们需要根据客户的背景结构和文化层次,合理导入茶俗。若是对外籍友人,那么就应从茶俗的隐性层面来给他们传递文化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关注度和兴趣点。若是对国内客户则应从显性层面来对他们提供茶俗鉴赏和品茗的便利。

5.2健全人际往来长效机制

这里之所以强调应建立“长效机制”在于,私人关系的建立往往可能对商家带来负面影响(如寻租现象的发生),因此人际往来应处于制度规则的环境下,并在实施人际往来时应围绕着稳定销量、提升销量和管控销量的目的来开展,这样才能提高商家的营销质量。当前商家面临着挖掘潜在客户的任务,对此“请进来”战略应考虑时机,如可以放置在商家下一年度初始时和本年度末进行。

6小结

本文认为,将生活休闲行业与茶俗进行融合,能为消费者带来不同于职场氛围的惬意和轻松感。这样一来,才能为行业经济的发展添色。茶俗与文化行业经济相联系也通过目前所流行的“网咖经济”而容易理解了。二者相联系的途径包括:聚焦文化行业的商业化模式、综合提炼茶俗显性元素、建立适度的商业化接轨模式、实施中应不破坏茶俗文化性。

参考文献

[1]张信刚.茶叶与咖啡的商业寻踪[J].商界:评论,2011(5):46-49.

[2]蔡泉宝.茶文化研究的新思路[J].农业考古,2011(2):7-8.

篇7

“融合出版”概述

“融合出版”是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以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为基础产生的新兴出版现象,是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相互融合的重要模式。“融合出版”是从技术方面对当前出版融合发展现象和趋势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出版融合的发展技术、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内容,为出版规制、产业、组织的合理安排提供理论参考。

我国出版融合发展趋势呈现出动态化的发展过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出版业的载体、发展渠道和终端融合呈现出新的特点,构建出线上、线下等新兴出版模式。传统出版在新兴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逐渐构建出数字化出版平台,例如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将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内容放在数字化学术平台上,目前已基本完整收录了我国各类学术期刊,是国内最早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的企业,在互联网学术出版领域已趋向垄断性方向发展。在新兴数字化平台构建的基础上,互联网思维拓展了中国融合出版的创新商业模式,例如当当网、京东网等将传统与数字出版相结合,网上书店和电子书销售也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基于“融合出版”的新兴商业模式

数字化出版平台。出版业的平台主要分为内容生产、管理支撑平台及数字化投放平台,这些都需要技术平台的支持,没有数字出版支撑平台的支持,不可能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数字出版平台是在出版融合发展趋势下形成的新型出版商业模式,由平台、内容和渠道三个方面构成。在出版实务方面,数字化平台已经成为出版规制的主要倡导模式,是发展数字出版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纷纷投资开发数字出版平台,在国内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万方数据出版平台等都是较为成功的学术出版企业,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是教育出版的新兴模式,此类出版将在线开放网络课程作为数字出版平台。我国出版界主要采用项目制作运作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姿态性融合”等不良现象,没有在本质上实施数字出版,因此应采取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出版”。

社会化阅读平台。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与成熟,以读者为核心,具有互动性的社会化阅读逐渐兴起,在传统以内容为核心的构架上,增加了关系要素,形成社交与内容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以内容为主体的出版平台构架方式,增加了用户主体构建,形成数字化阅读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相结合的社会化阅读平台。例如我国腾讯公司出品的微信朋友圈和订阅号,是数字阅读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相结合发展而成的社会化阅读平台,微信阅读公众号、朋友圈等已经成为新兴的阅读方式,既满足读者阅读的需求,又提供用户之间关系的拓展。

网络书店。以线上、线下为特征的新兴出版商业模式逐渐发展并完善,网上书店是此类出版商业模式的典型。例如当当网上书店、京东网上书店、亚马逊网上书店等,这些网络书店在线上为读者提供免费在线试读等体验,读者满意后可以在线上购买或在线下实体书店都买,将图书的点击率转化为购买率;网上书店还提供电子图书销售,价格比纸质图书低,是纸质图书的促销手段;网上书店销售或赠送图书配套影像、讲座视频等相关商品,线上和线下的商业出版模式融合各类媒介,促进网上书店、专业网站、社交网络、实体书店等之间的融合,例如百度百科、豆瓣读书小组、微信阅读推送等新兴媒介的融合,使站外和站内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构筑起立体化信息网络。

在“融合出版”理论下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篇8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66-01

一、桂北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

根据我国地理分区与规划,广西北部地区一般受热带建筑和温带建筑的影响较大,且该地区建筑形态大多属干栏式建筑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地区建筑体系和文化日益强大成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首先,桂北地区分布多个少数民族,无论哪个民族建寨都会就地取材,将建筑与桂北地域环境相结合。其次,桂北民族多团结,其建筑群体以向心性形态为主,且相互联系、主次分明。这种历经几千年时间沉淀的建筑空间结构,具有整体而细腻的自然美感,也是桂林王城商业区在改造中需要把握的重点。

二、桂林王城商业区改造中地域性民族文化的融合

(一)个性心理与审美体验的融合。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职业和地位不同,人们的选择和需求也会不同。除了要根据桂林王城商业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地域性设计外,也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和人流量,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与地方特色,进行有目的的设计,使人们在商业区内既能感受到购物、观光所带来的快乐,又能在历史文化和自然的氛围中体会相互尊重。这同样也是现代城市商业区发展的目标。

(二)商业区形象与环境氛围的融合。首先,要重视城市景观各个形象的整合,还要加强单体形象与整体风格的协调。其次,在设计桂林王城商业区环境时,应当要考虑服务的人群,明确人们在商业区中的活动是购物、旅游观光还是仅仅为了穿行。最后,还要考虑使用怎样的材质和色调跟周围环境融合,表达一个文化主题思想,如何在细节上突出特性。

(三)文脉传承和持续发展的融合。一方面,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都能借助外在的符号形象,构成人们记忆中独特的城市景观。另一方面,每个城市又在人类的不断建构中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逐渐抛弃旧有的历史文化,产生新的符号语言。当历史文脉传承面临信息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新与旧的矛盾就凸显出来,融入可持续发展观成为文脉传承的一条可行之路。桂林王城商业街区改造便是如此,既要体现出商业经济文化的特色,又要用可持续发展观的设计理念表现出该城市的地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桂林王城商业区基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之上,将桂北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各种设施以及空间布局表现出来。比如,保留该地段的城墙和青石板路,所有商业建筑外观形象重新恢复原来的样貌,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台等。保留周边古树,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使新建的街区在旧有的风貌上显得更加整洁和有秩序。

三、桂林王城商业区改造中地域性民族文化的具体运用

(一)桂林王城商业区秩序空间的建构。建立商业区空间秩序的第一步是了解周边建筑及道路状况,确保商业区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处理好道路衔接处与机动车道及人行步道的过渡。第二步是处理好商业区的功能分区,使观光区、购物区、休闲娱乐区、文化展示区及餐饮区井然有序。第三步便是将本土特色融入到各个分区环境中。比如,餐饮区引进桂林著名传统小吃米粉、马蹄糕、糯米饭、水糍粑、艾叶粑、年糕等;购物区售卖桂林土特产和各民族旅游纪念品等;文化展示区呈现地方戏曲、民歌等表演。

(二)桂林王城商业区文化环境的营造。桂林王城商业区处于城市中心位置,其中桂林王城商业大厦是当地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改造和建设新型的商业文化区,能使古老的城市焕发新的活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在建筑外观上以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主,体现历史风韵。在设施设备上以自然淳朴的材料和色调来装点,体现山水特色。在环境绿化上以当地植物为主,体现本土生态。

希望桂林王城商业区的改造能够成为当地一大景观,以古老文明的灿烂和现代文化的辉煌丰富这个城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夏鹏,方彬.城市设计对中等城市中心商业区开发的设计指导――以湖北黄石市城市中心商业区城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2(9).

篇9

风行全球的企业跨国经营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流的跨国公司已经构建并完成了高效的全球企业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统一的财务核算准则。比较流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主要的控制点包括: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外汇管理、风险控制和公司战略、计划等。当跨国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性建设已经被大多数公司熟练的驾驭、掌控和操作时,影响和制约跨国财务管理的非制度性因素― 跨国交流和沟通则越发突显了其重要性。

跨国经营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文化背景、商业理念、价值取向、消费习惯和客户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文化上的差异会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日常管理和企业战略执行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因交流上的障碍,造成原有的投资计划不能顺利实施,甚至更改或取消。这是任何一家正在实施跨国经营的国际公司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在三家不同产业类型的跨国公司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感悟到国际化跨国公司在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和执行中有许多共通和相似的特点,在此将其归纳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任何制度性政策、管理体系的推广和有效的执行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果将制度性的体系和公司章程比做一架设计精良,结构紧密的机器,那么沟通便是“油”。时常给机器的各部件添加一些“油”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效率,避免出现故障,延长使用时间,就十分必要。沟通也是改善和融合不同文化背景、思维和习惯的人向着共同的商业目标努力的一个推动力。因此,构建高效、务实、有创新思维的跨国商业交流和沟通平台服务,对于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和推广,公司全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协助企业实现全球的商业利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相当多的跨国公司都是以“财务管理体系”为核心,控制其全球范围内所属的子公司,管理各级公司的资产和企业资源,执行和实施母公司的企业战略计划等。跨国财务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人文和制度并行的管理工作,即要融合不同的人文、商业文化、客户价值趋向等软影响因素,同时更要固守财务核算准则的制约,最终还要维护投资人的商业利益和实现投资回报。

跨国财务管理如何应对不同国家的“跨文化”差异

双向式互动的交流平台:大多数跨国公司的管理体系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信息的交流和工作指令的传导也是延续和围绕这种体系。通常情况下是总部将公司政策信息和企业战略传递到各区域,并下达到所属的各子公司和关联企业, 公司总部各执行部门也是按公司准则和各项指令执行。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会发现因理解上存在差异,母公司的政策和法规不能有效的在子公司推广,有些情况下即便是能在表层上进行操作,但是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突出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总部向各分支机构下达和执行。子公司对总部不能反馈或提出有实际效果和现实意义的建议。另外,有些跨国公司总部官僚色彩严重,听不进下属的反馈。但是,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因文化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不畅通,造成了信息不能进行双向式的交流,尤其是具体执行政策的各级子公司不能将其已知的现实情况及时详细的用正式的书面信息向总部反馈,从而造成经营上出现不利的局面。因此,建立上下级公司、同级公司之间“双向式的互动信息交流”能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全面理解和掌握其他文化、人文环境下的经济政策、客户习惯和市场的真实情况,尤其是能呈现全面详细的有关综合财务政策、法规、制度和商业文化的报告。这对弥合各公司人员间彼此的理解和认知都将起到辅助和推进的作用。

跨国间交流的技巧

1.交流各种信息时要详实和准确―目的是让“对方”能明白

现实中人的基本思维还是以习惯性的意识为主,并以‘自处的商业语境’作为判断和分析事物的依据。因此,造成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太容易理解和快速地解读懂其他文化下的商业规则和人文特点。事实上中国境内的一些跨国子公司的中方管理层和本地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语言描述上的不足,尤其是使用书面语言介绍和把握事物时不能详细、清晰地向对方(跨国总部或其他关联公司)介绍和解释所涉及到的商业背景和政策信息。直接的后果是会丧失公司间交流过程中的“话语权”。而跨国间交流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文字信息,要把握并能熟练地运用“书面的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为自己赢得对方的理解和认知。深层次的书面语言交流能在无形中积累现实中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磨和,能让身处不同文化背景和商业环境的人逐渐清楚并了解对方的商业文化和人文政策。

2.跨国交流是相互尊重和理解的过程

跨国公司的一大特点是融合了很多不同国籍、语言和种族的人。这些人尽管原来的教育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价值取向都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些都不是影响和制约那些跨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融合的决定性因素。跨国公司内部没有国籍之分,更没有中、外之分。在对待工作上一切要以公司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原则。尊重彼此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才是以共同的“目标”为前提指引,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为共同事业而协作的大方向。

3. 把跨国交流当乐事,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产生火花

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也会经常发生摩擦和出现暂时的不理解,甚至也有“误会”发生。这其实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所谓“关键时期”也是产生“火花”的前奏。这一时刻对双方来讲都是最关键的结点。因此,当出现对方不理解或误会的状况时,一定不要就此中断交流,在遇到的问题没有弄清之前,谁都不是赢家,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主动与对方交流。跨国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应遵循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原则,凡有利于工作和有实现价值的商业解决方案就应鼓励和支持。尤其要积极倡导和给予“本地管理人员”提交商业方案建议书和各种可行性建议报告的机会。目的是让公司总部的决策层能客观、全面地了解投资所在地的商业、政策和市场等有价值的信息,降低企业决策成本和提高投资效率。

4.本土CFO不仅是母公司政策的守护者,更是交流和融合不同商业文化的沟通者和传导者

本土CFO要学会如何在跨国交流中积累自信心和提高交流质量,不只是充当母公司政策的守护者,更要有创新意识、提供更有商业价值的计划。从多方面入手,快速提升跨国交流的能力:

公司利益为主―跨国间争议和讨论所有问题时,初衷是以“公司总体利益”为准则。

交流的意识―积极的沟通能消除彼此之间文化、思维和价值理念上的差异,以积极和开放的心态主动同全球总部、区域总部的人员进行交流,为自己,更是为本地公司赢得机会和理解。

不要有胆怯的心理―探讨和辩论有关公司间业务,甚至是向更高一级的管理层讲述某些问题时,要进行有理由的陈述和提交逻辑性强的分析报告。对待业务问题,只考虑问题本身,而没有等级上的差异

诚实、坦诚的心态―跨国交流中也是积累和赢得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合作机遇,但是要秉承诚实、坦诚的处事原则。提供的信息、递交的报告要符合客观事实和原则。

持续学习―跨国交流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要有持续学习的态度。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机遇,在交流中积累语言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吸收新的管理思维和理念,全面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案例一:一家著名的欧洲跨国装备制造企业(M公司)和中国全资子公司(N公司)之间发生的关于“公司间交易结算规则”的交流实例。

背景:每一财年,N公司与M公司总部和各下属企业之间会发生大量的公司间的贸易交易和非贸易服务易。随着N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迅速发展,成交金额成倍上升。此时N公司新任的CFO发现在公司间交易的过程中,因所处的商业、政策环境不同,N公司与集团总部和关联企业在跨国结算上有很大区别。于是向集团总部起草了一份“有关N公司与集团间跨国结算的方式”。详细讲述了各种政策性、强制性法规对各种贸易、非贸易交易的界定,尤其是对每笔交易的收益、成本可能造成的影响。其目的是从政策角度全面量化每种交易的结算方式和原则,突破现有政策性的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交流过程:最初M公司总部,主管财务结算的经理并不同意,希望继续按原结算方式交易。此时N公司CFO耐心地同M公司总部的相关人员周旋,并寻找可能的突破口。利用两次同M公司高层接触的机会,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理由和观点,并及时提供有说服力的文件和依据,终于在历时三个月后,新交易方案终被采纳。自此之后的四年期间,N公司同M公司之间在交易结算上都非常畅通,并且时间和成本也大大降低。

现实中,本土CFO同各级管理层交流时要善于把握机遇,尤其是不要轻易放弃“有理由的观点和建议”,否则会造成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被动局面,甚至影响实际的管理效果。只有本地企业真正实现商业利益才能体现集团公司的总体商业目标,因此一些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本土企业创造新价值、降低成本的可行性建议均不妨大胆地去交流和尝试。

CFO应对跨不同人文、商业文化的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篇10

在文化地产的开发模式中,处处体现以文化、理念为设计核心,提倡实现业主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以及居住理想,用文化包装提升建筑价值。文化地产已经发展成为地产业内多领域应用的开发模式,文化主题街区、文化产业园、文化办公写字楼等都是文化地产丰富的组成部分。文化地产是将地产、产业、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商业模式。

2.文化地产的商业模式

主要的文化地产商业模式:(1)将企业作为文化主题标志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方式是将企业作为发展的文化标志,企业的商标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优秀品质、优质服务等一系列受到消费者认可的潜在价值。(2)产业链式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展现出丰富的经营领域,表现为一个企业同时经营多领域的产业,而这些产业之间又存在某种联系,实现一环带动一环的局面,从而实现多点收益的模式。(3)多种行业“混搭”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是指文化产业和其它相近的产业融合,共同注入文化地产中的发展模式。(4)高度专业化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简单的说,就是“以专取胜”的模式。通常表现为,在某一领域取得卓越的成绩,并将这一成果注入文化地产中,从而实现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卖点的一种模式。(5)对地产原有的属性进行重新定位、文化改造、文化升级的商业模式。例如北京的798文化创意街区。总而言之,文化地产的商业模式可以从多角度入手进行开发,但必须符合国情,符合消费者的文化属性,这就要求开发者有很好的把握能力,同时对可行性要有严格、全面的考虑。

二、文化地产与旅游地产的关系

旅游地产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文化产业对旅游地产开发的促进和制约作用。目前旅游地产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旅游文化元素的融入。开发商注重打造旅游地产的地区文化氛围,在旅游地产的开发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化与旅游地产的良性互动作用。

1.文化地产与旅游地产的共生共荣关系。随着旅游业从单一的景点观光发展成为旅游休闲度假区,旅游地产中的文化诉求日益加深。旅游地产的开发中,文化元素已经成为新的开发引擎,成为旅游地产吸引消费者的一项重要工具。对于文化地产来说,当地的旅游文化可以作为很好的开发思路应用在文化地产开放中。

2.文化、旅游地产的相互促进作用。地产品牌的建设包括很多方面的工作,运用独特的文化元素与旅游业巧妙的结合,对旅游地产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做既能增加旅游旅游产业的附加值,也能更好的为客户带来很好的体验感。文化地产更多的蕴含着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城市韵味,旅游产业为文化地产带来了更加深厚的底蕴,使得文化地产获得了更多的正相关效应。

三、城市文化旅游中心区实践——UCTC商业模型

1.XA市商业地产发展情况

XA市目前处于综合性商业发展阶段,消费需求呈现鲜明的多元化特征,主要倾向于休闲娱乐,商业业态和居民消费意识逐步提升,传统的商业形态已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需求,针对这种现状,开发商正努力进行将都市MALL向更高级形式升级的探索,开发更人性化的商业体验。综合体项目逐步入市并得到市场认可,文化与商业结合的模式逐步成为主流。。

2.UCTC商业模型的定位

(1)区域文化主题鲜明,与其他综合体形成差异化发展。(2)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将项目打造为城市旅游景点。(3)利用国际最新商业地产模型,构造全新商业体验。(4)合理分配产品业态,适度加大餐饮、娱乐比例,摆脱单纯购物的桎梏。(5)订单式开发模式,确定主力店、次主力店后,再进行建筑设计,将商业与建筑融合。

3.UCTC模型解析。UCTC(UrbanCultureTourismCommercial):特有的城市、文化、旅游、商业四大要素组成的新型综合体模型。它倡导以文化为项目灵魂,以城市旅游景点为项目地标,以体验为商业主功能。通过摆脱传统商业的桎梏,体现商业、生活与时俱进的完美融合。UCTC模式用文化作为项目特质,以实现与众多商业项目的差异化,旅游是项目的直接目标,也是运营成功的保障、资源优势的体现,商业核心为HOPSCA,城市新型群落的商业价值是终极目标,继承HOSPCA的六大构成内容和不夜特质,并加重突出文化、旅游特性。UCTC由四大要素构成:

3.1地域特质文化主题。UCTC模型将文化放在首位,深入挖掘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形成各具风格的城市文化主题。UCTC系列项目,不仅仅将文化铭刻于建筑之上,更加注重项目整体的文化渗透,其独特的文化氛围有别于如今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地产项目。

篇11

装备制造是文化科技融合切入点

在主题演讲中,改革办副主任、中央文字办副主任高书生表示,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一个切入点,而文化装备制造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他说:“当前很多人都在呼吁文化与科技融合,但是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如果没有切入点,融合就是空话。以目前的情况看,文化科技如果要融合,文化装备融合是最佳的切入点。”他谈到,文化装备制造业包括印刷设备、广电设备、演艺设备等,而且这个行业在我国是有基础的。

高书生在论坛上对什么是文化产业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他同时表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最缺少的是投资需求,研究文化投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多方面着手建立投融资体系

北京市文资办主任周茂非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文资办正建立文化投融资体系,来解决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难的问题。周茂非指出,当前融资难是文化企业最大瓶颈,文化企业目前的特点是轻资产,这对文化企业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文资办在100亿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建立全方位的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一方面出资成立100亿文化创意产业基金,为好的企业提供资金,另方面还成立了两家文化创意贷款小额公司,覆盖全市、面相全市文化企业提供服务。第三是今年文资办从专项资金中拿出5000万,作为担保基金,为文化创意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最后,还与银行合作,建立统贷投资平台,与银行选定若干文化企业,提供快速审批和优惠利率。

文化经济是21世纪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

篇12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嘉陵江与长江从其境内穿过。地理景观丰富,高山、峡谷、溶洞、溪水、甘泉、密林、瀑布各类景观坐落其间,例如耳熟能详的长江三峡,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等。它的人文景观同样极为可赞,古代时期它作为巴国、大夏国的都城,近代时期又作为抗战的陪都,它是一座故事之城,历史赋予重庆独特的文化内涵。重庆的旅游业蒸蒸日上,旅游业对当地GDP的贡献率连年增加。据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重庆接待的游客人次已经突破两亿大关。但是我们深知与其他地区旅游产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重庆的旅游总收入位于全国中游,重庆市的旅游资源仍然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重庆文化产业现状

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近年来重庆一边加紧对古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一边推进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各类文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近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是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以上。快速发展不代表先进,同北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1497亿元相比,重庆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风险与机遇并存,重庆的文化产业处于成长期,不稳定因素众多,缺乏科学的管理,创新力的不足都有可能使文化产业遭受到毁灭性打击。挖掘文化产业的潜力,寻找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迫在眉睫。

(三)重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两者本就是互助互利的一个过程。重庆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它的文化产业发展也需要创新点的补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融合,使优秀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急需的展示平台,拥有了更多的出镜率,打响了知名度;与此同时,先进科技与优美风景的结合,增添文化产业的素材,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我们深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起着重大的作用,目前经济理论为产业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很多种模式选择,例如:渗透型、整合性、延伸性等。这样可以使得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二、重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对策

(一)加强重庆基础制度环境建设

政府要向服务型产业转变从而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就需要政府具有正确的引导策略。首先,产业的融合要做到制度先行。制度是经济活动正常运作的保障,是投资者的定心丸。良好的制度体系可以提升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其次政府要为产业融合提供资金支持,出台银行借贷的扶持条款,降低投资者的参与门槛。新领域的开拓总需要依托雄厚的资金,然而更重要的是人才,人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政府设立人才培训班,为相关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政府牵头,带领企业到先进地区去参观学习,引入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法律、资金、人才都是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二)推进重庆旅游和文化企业的合作

政府的引导作用是有限的,要实现两者的真正融合需要企业的主动参与,摸索出融合的道路。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的合作意识。目前重庆市的产业融合模式大多为政府主导的,因政府不是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与公司方面相比,存在经验不足,或滞后的问题,政府主导的商业合作模式必然有其局限性。因此企业要本着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参与,强强联合,参照国外的先进的商业模式,在了解自己的产业行情基础上开发新的合作模式。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先进的技术对延伸型融合模式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它是连接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桥梁。

(三)优化消费引导策略

所有的产品开发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融合要适应游客的消费需要,要更新营销模式,拓宽营销渠道。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受外界影响,这为主动营销提供了可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广泛,企业要利用好现代化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新的消费观念,刺激消费者对旅游与文化产品的需求。采用经验交流,课堂讲座等形式向消费者介绍相关信息,也可以开展免费体验活动,使消费者更真切的了解旅游文化创意新产品。

篇13

作者简介:朱有明(1980-),男,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张薛梅(1976-),女,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房地产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31-05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唯有强化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高职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较高技能过硬的人才。在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过程中,文化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是有效保障其内涵建设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相关概念

(一)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要指高职院校的各项制度及管理建设,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以及文化建设等内容,与传统的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建设相比,内涵建设抽象性更强,衡量其内涵建设水平的指标主要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建设状况。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逐步由制度、管理建设向文化建设深化,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施途径之一就放在了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的结合上[1]。

(二)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一般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优秀的文化是需要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与弘扬的,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如果不能很好地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融合,造成文化的历史缺位,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或称校园文化,指的是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的,可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及师生价值观念的一种精神和倾向。学校文化具备了文化属性,其不以强制性作为建设手段,而侧重通过学校管理者及教学者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校文化,并对其思想行为加以引导。学校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关联较为密切。

(四)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也称为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各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基于文化背景的特定文化,这种文化与地理空间存在较强的匹配性。在地方文化的形态和构成上,既可以完全按照地理空间及区位来划分,如城市文化、乡镇文化、农村文化等;又可以将文化空间作为划分依据,形成诸如沿海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等;还可以按照地方工商业特色分为徽商文化、浙商文化、苏商文化、晋商文化、粤商文化等,甚至于更小地域的特色工商文化,如江苏省无锡市的锡商文化等。现阶段所倡导的地方文化,其外延更广,涉及到区域人们工作生活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都可以视为地方文化内容。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又要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的后续就业也具有高度的区域指向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内涵建设及教学质量为中心点,在文化内涵建设中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为学生投身区域经济建设做好铺垫。此外,高职教育在学生就业上也带有一定的指向性,通过将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加以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区域文化归属感,便于优化及稳定区域人才结构,对区域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要是对学校的制度、管理及文化等软性层面进行建设及规范,而制度及管理的建设又离不开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参与及指导。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建设,一方面经历了高职生源扩招及规模化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也凸显了高职内涵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众多高职院校纷纷注重在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创建等层面加以提升,并将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在学校文化中予以体现,借助学校文化来提升学校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学校文化又是对地方文化的提取和淬炼。

(三)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素质能力的保障

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依托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能够提高内涵建设的实效性,在将地方文化中与学校教育及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地方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能够使高职学生深入及时地感受地方和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从而促使其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其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创造条件。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较强的程式化,涵盖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及定岗实习等环节,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要局限在学校及实习企业中,无法全面接触到社会的各类信息,而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能够使学生从校园中获取必要的文化信息,有助于保障其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其主要的参考依据是社会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准来开展人才教育及培养,使其具备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及职业素养[2]。但在这一过程的具体实施上,在开设相关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时,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的教育模式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掌握社会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岗位需求上的更新变化。此时借助于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对地方区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及时丰富高职课程内容,提高高职教学的前瞻性,也能够带动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进而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基于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内涵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作为两种文化形式,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带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一方面其具备了互相融合的基础和可能,另一方面在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又受限于各种因素而较难真正交汇。在此背景下,有些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上,往往将两者加以割裂,主抓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在文化建设上也偏于一隅而无暇顾及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动,由此导致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完整度不高,无法实现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补。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覆盖面不广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也带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既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又需要在内涵建设的各个环节加以贯穿[3]。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多数高职院校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寻求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并未彻底调动起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难以使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覆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方方面,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规划性不强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来看,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通常是由中专院校合并升格演变而来,其不具备先天的文化底蕴,由此也使其教学、实践及管理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中专院校色彩。在高职院校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基础并不牢固,需要围绕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进行科学设计规划,以使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互相哺育,尽快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及教育实力。但从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普遍存在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规划性不强、融合过程随意性过大等现象,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流于形式。

(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在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机制上亟需完善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机制匮乏所致,受此影响,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实效性和稳定度不强。首先,从法律层面上看,现阶段尚未制定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法律法规,两者融合的规范性无法保障。其次,作为社会企业来讲,其一方面能有效接纳产教结合及校企合作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又缺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注和有效涉入,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看似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间的关系得以加深,实则其融合度尚有所欠缺。第三,高职院校自身也没有成立负责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专门机构,无法针对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给予有效指导。第四,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隶属于省管,与地级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深度有效联系,更谈不上与地方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的合作,缺乏沟通衔接的工作机制,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指导。

四、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应遵循的原则与路径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遵循的原则

1.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注重凸显院校的办学特征。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院校的个性及办学特色为主要标志,在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地方文化,特别是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加以分析研究,然后将之灌输到学校文化中,增添院校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其在培育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提炼,提高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匹配性,建设独具特色的高职教学环境[4]。

按照上述原则,作为一所以商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中主张天道酬勤、商道酬信,形成了浓郁的商科办学氛围。无锡的“锡商文化”源远流长,如民族工商业创业精神楷模的荣氏家族企业,缫丝业首屈一指的薛氏集团,面粉、棉纺实业家唐保谦、唐星海父子,以及现在的海澜集团、阳光集团、红豆集团等,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开放、灵动、务实、创新的精神,是一种公平细腻、正心诚意、勤俭自持、践约守信、谦让包容、勇往直前、审时度势的文化[5]。借助这些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既充分利用了地方区域文化的精髓,强化了学校内涵建设,又促进了学生的价值观念深化和升华,是地方文化服务于高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的典型。

2.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强调地方文化的具体要求。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尤其是与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企业文化如何有效衔接,是开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时应着重探讨的问题。在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特色及优势,丰富补充学校文化;另一方面要针对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职业素养要求等内容,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通过完善学校培训设施、管理制度等途径,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合作意识、诚信观念、创新能力等加以着重培养,从而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既凸显办学特色,又彰显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的后期就业做好铺垫。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所处的地理区位较为优越,是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区域,无锡的发展主要依托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加工等制造业和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地方企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形成了相应的企业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时,在对地方文化加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会经营、懂管理、善沟通、重诚信”的商科人才特质,以经营教育、管理教育、沟通教育、诚信教育“四育并举”的教育内容体系和科学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以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为机制[6],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企业文化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岗位素养及职业技能进行双向培训,为当地企事业提供了职业精神、文化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俱佳的高职人才。

此外,无锡历来就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的民营企业众多,曾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苏南模式”的代表,具有浓厚的创业氛围与环境;地方政府也一直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作为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紧跟地方发展脉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4年就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注重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形成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工作全方位开展、对象全面覆盖的创业教育格局和“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为内容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7]。多年来,学校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涌现出一大批自主创业、团队创业和岗位创业的先进典型,利用地方浓厚的创业氛围将创业教育打造成为学校文化特色。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究

1.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对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认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者来说,其应科学认知作为一所高校所肩负的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及文化传承等职能,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在院校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重视,自觉将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与高职院校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加以结合,以提高院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和社会声誉。在开展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时,要强化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力度,一方面在教学及管理中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课堂实施、实践活动及岗位实习中;另一方面地方行业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将企业文化等地方文化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全面铺展开,为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创设平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时,学校管理者基于无锡围绕物联网技术、机械制造、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布局形势,在进行院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对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及人才需求进行了跟踪,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学校文化,将地方产业发展动态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开辟了物联网技术、景区开发与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专业群,有效满足了无锡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型人才的大批量要求。

2.扩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覆盖面。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应覆盖到高职院校教学及管理的各个方面,以此增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成效。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覆盖面的扩展上,应主要通过建立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区域社区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8]。首先,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区域社区等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及制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增进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衔接。其次,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社会企业人士入校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及报告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本行业的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三方联动,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备相对明确的方向,避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沦为“假大空”。第三,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基地,建立校外文化教育基地,定期开展见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地方文化教育与熏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专业建设和文化内涵建设时,紧密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与无锡市文广新局合作设立了“无锡传统文化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中心”,重点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政策、机制、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无锡地域文化产品开发等主题,结合无锡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进行专项研究。学校还在艺术设计学院相关专业中成立了“非遗班”,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系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相关课程,通过“非遗文化”的学习,为师生的艺术设计增加文化内涵[9]。

3.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规划性。首先,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应以学校文化作为着力点,通过校园文化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及科研,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上,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其融合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规划,通过与其他高职院校加强交流,借鉴其内涵建设中在学校文化创建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然后结合自身的文化优势和特色,根植本地区域文化,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其次,作为政府部门来讲,其在进行本区域的高校布局设计时,应注重分析高职院校的独特属性,在各类基础服务设施上进行合理规划配置,使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能够与地方文化有效互动。

4.完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机制。高职院校要强化内涵建设,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针对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尽快制定相应的促进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相关区域组织的职责加以划分,从而使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有章可循。社会企业应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在开展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时,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加以明确,为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补充完善提供参考。高职院校自身应针对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工作设置专门的机构,着重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加以强化,做好相应的指导及培训工作,对其理论及专业操作技能加以强化的基础上,增强其认知及领会地方文化的能力,使其能够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自觉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桑江.基于文化管理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7-59.

[2]邓志革,雷久相.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探析――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汽车特色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39-43.

[3]肖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构成与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20):77,79.

[4]彭齐林,彭桂香.新时期高职内涵建设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1(32):6-8.

[5]王立人.在传承中丰富发展无锡工商文化[J].江南论坛,2008(6):8-11.

[6]朱璋龙.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94-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