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未来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机遇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
二、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农业应注意克服的问题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报告》中预测,未来10年中国谷物播种面积将保持总体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升。2024年,预计中国稻谷、小麦、玉米总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3.6亿亩以上,产量将达到5.8亿吨,总消费量预计为6亿吨。展望期内,中国谷物将保持合理自给率,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口粮消费自给有余,能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
根据《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谷物、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继续稳步发展。
与之相对应,我国主要农产品消费也将保持较快增长。展望期内,大米消费年均增长0.3%,小麦消费年均增长0.6%,玉米消费年均增长3.1%,2024年预计达到2.65亿吨。蔬菜、水果、禽蛋、奶制品、水产品等的消费需求都呈增加态势。其中饲料工业已跨过快速增长期,进入成熟期,“饱和式增长”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饲料市场的主基调。
《报告》认为,中国农业未来面临着食物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农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等有利条件,也面临着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日益突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不够和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等重大挑战。总体来看,未来10年,中国农业生产将继续稳步发展,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将稳步增强,国内农产品市场供需将保持总体平衡。
据介绍,农业展望是研究和判断未来一段时期农产品市场供需形势变化,并通过释放市场信号引导农业生产、消费和贸易活动的重要调控手段,是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做法。
对此,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建立以重要农产品市场运行核心数据监测、分析预警、信息和生产经营者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制度。
《报告》称未来10年,中国农业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单产水平提高将成为主要增产因素,农业产业链将进一步拓展延伸;粮棉油糖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继续稳步发展,农产品市场供需继续保持平衡态势,“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农产品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产品价格在成本推动下总体呈温和上涨态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国内外农业互动融合明显增强。
(1)政策研究影响力的下降。在发展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过程中,政策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特别是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针对我国这样的农業大国来说,农业政策的研究人才较为匮乏,农业经济学者的影响力较低,其往往只是对政策的解读,在与其他优势学科竞争生源或资源时,极易处于不利的地位。
(2)其他学科的挤压。对于农业经济学科而言,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是在经济学、管理学及统计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近几年,管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科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已经逐步拓展到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范围内,使农业经济学科生存空间受到很大影响,重要的是,农业经济学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落后于此类基础学科的发展。
(3)对学生的吸引力日渐下降。在学科的延续和发展过程中,人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针对现阶段的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农业经济学科政策影响力的下降,许多优秀学生很少将农业经济学作为学习和研究的方向,部分院校甚至停止了本专业的招生。长期下去,农业经济学势必会面临严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2.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长期危机
(1)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萎缩。现阶段,由于农业增长值较为可观,加上农业方面就业的人口较多,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居住在农村,我国对农业的研究工作依然比较重视。“三农问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是我国发展的重点。然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农业相关部门涉及范围逐渐缩小,当城市人口树立超过农村人口树立时,政府工作中心就会发生改变,其就会削弱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性。
(2)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的持续下降。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经费比较富足,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多,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后,财政预算则日益变得比较紧张,用于农业经济学科方面的费用逐渐减少,经费的减少,导致科研人员的比例不断下降,对于农业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自然减弱。
(3)优秀研究生的持续流失。当前,农业经济学的整体影响力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就业市场中,对农业经济学科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致使许多优秀的学生不会选择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人才断层情况一旦出现,一定会造成农业经济学的发展萎缩,优秀研究生的缺失更是让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才呈现缺乏之势,难以促使农业经济学科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二、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
1.欧美经验。根据美国主要年度授予的学位及农业经济管理及自然资源管理专业学位的统计情况表明,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本科毕业生的增幅大约在60%左右,硕士毕业生增长了近一倍,博士毕业生的增幅则超过了三倍。在这个增长过程中,农业经济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增长了37%,较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增长率而言比较低,这说明农业经济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数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农业经济学专业中涉及企业管理及相关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却增长了87.5%,其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本科毕业生总体数量的增长速度。在农业经济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数量中,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方向的毕业生数量所占比例已经达到67.8%,这表明,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主流研究和教育方向中,涉农企业管理正在逐步占据重要位置。在德国等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中,硕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人数为200名左右,选择农业经济学专业中的涉农企业管理方向和食品市场营销方向的学生占据总人数比为70%以上。以上这些情况,为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及早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要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不断借鉴,将“政策分析”这一研究和教学的中心,逐步向“市场和企业分析并重”的方面予以转移。
2.研究重心转移
(1)食物经济与管理。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学科中,较多的是对农业生产的关注。作为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应当将研究的范畴不断扩大。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深加工食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同时对于外饮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这推动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由于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推动了农业经济学科研究空间的拓展,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食品经济与管理,主要是在食品生产、加工、批发、销售直至消费整个过程中,对经济与商业行为进行研究。农业经济学科同样需要注重在此方面予以倾斜。
(2)生物经济管理。农业在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食物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生物资源。通过对传统农业经济的分析,对农业经济学科的侠义理解,会不断缩小其研究范畴。针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拓展方向而言,应当立足于食物经济与管理,将其研究范畴不断向与农业资源相关的所有行业发展,也就是将所研究的内容与新兴的生物经济专业相结合。
(3)三个研究重心。在不久的将来,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中心势必会发生转移,将市场研究作为重心,在保证政策制定合理性的同时,能够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得到提升;将行业研究作为重心,能够向农业经济学科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在基础学科学者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将企业研究作为重心,能够实现企业和农业经济研究者的双赢,使企业的市场风险得以减少。
3.教学重心调整
高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高校毕业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为了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方便,作为农业经济学科,应当专注于以学生为培养重心,改变传统的与政策分析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注重对学生了解市场以及涉农企业服务技能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借鉴欧美农业经济学科转型的经验,在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应用方面,可以采用分类培养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对多个方向进行选择,既可以选择以政策分析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也可以选择以企业分析为重心的现代农业经济学,使学生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社会就业中,企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毕业生而言,企业是其主要就业去向,这就要求,现在农业经济学科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际经验的培养。为了保证为企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要注重促进企业和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工作的经常性开展。
结语: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让农业经济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在极大压力下探索更好地未来发展之路才能够真正促进农业经济学科的进步。农业经济学科也要积极探索更好的转型方式,培养学生重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虎林,刘双.论山西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7,(01):4-6.
一、布拖县农业发展现状
(一)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没有当地特色经济作物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困境就是农村农作物的种植较为普遍,在有限的良田中,种植的还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农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都是按照季节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地理地形条件的限制,使得补尔乡的农业生产还是呈现出较为传统的特征,缺乏相应的特色经济作物。布拖县作为农业大县,布拖县的苹果在全国知名,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于补尔乡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布拖县的特色苹果产业也不能在本地开花结果。
(二)农业种植主要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现代农用机器较少
对于补尔乡来说,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比较落后,多数还是采取人工种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补尔乡的农村在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的时候,还是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人工插秧、人工翻地、人工收割等。在农村,人均占有地很低,再加上田地较为分散,没有实现集中化,这也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实现机械化。当地的农民年收入较低,他们也不愿意把钱用在机械化的种植上,一亩地从种到收,加上施肥打药,如果在采用雇佣机器的话,是一个不小的开支,所以当地的农民也不愿意支取更多的费用来从事农业生产。
(三)粮食种植没有实行规模化生产,产量低
在补尔乡,农民的土地是较为分散的,不利于开展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当地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活动,在农作物的种植上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当地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靠天吃饭,收到气候、天灾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种植技术的落后,造成农作物的产量较低。
二、导致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确实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予正视。具体来说就是外出务工人数多,劳动力少;当地政府重视度低、资金投入少、管理不够玩善;受气候、水利、土壤、地形等条件限制;农业种植技术落后,生产工具较传统化等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针对上述补尔乡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必须客观理智的作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方法为促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一)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在补尔乡,农田的总数量是固定的,农业的生产发展,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生产技术上来说,农民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所以,要想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素质,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政府引领,组织培训。补尔乡作为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客观事实,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民在生产种植中,接触到的科学技术较少,先进的思想较少,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政府强化认知,做好自身的服务,采取各种方法,加大ε┟竦呐嘌怠@用好种子站、农村村委会等,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的下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设置农业生产培训场所,有组织有计划的强化农民的培训工作。
(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技术的支持,当下,全国各地都在解放农村生产力,无论是在种植技术还是在生产技术上都要力求创新,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的发展关键是发展技术,提升产量。这里的技术包括育种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收获技术等。在水稻的种植上,要选择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作为育种的母种,育苗后选择长势较好的苗株,在插秧的时候可以采用机械插秧,实现机械化作业,收割的时候也是如此采用收割机进行作业,这样不但可以加快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地的肥力。在施肥的时候,讲究科学施肥,按照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酌情适量的追肥,不宜过多,也不能过少。
(三)利用资金投入、税收、财政补贴等激励手段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现在的农村人更加的务实,他们会比较种地和外出务工等其他活动的效益,当下,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外出打工挣的钱远远大于农田种植带来的收益。为此,政府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可以是物质性的奖励,也可以是思想上和政策上的鼓舞。在免除农业税之后,当地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酌情的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种田补贴发放给农民,让他们感受到种田带来的利益,在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上都给与一定的支持,让他们尝到种田带来的田头。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当地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农业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把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来做,只有专业才能加快补尔乡的农业发展。
(四)当地政府要加强管理、狠抓落实、让农业发展成果造福一方百姓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户的支持,但是并不仅仅是农民自身的事情,也需要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强化参与,完善管理,做好农业的发展规划。在补尔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并且政府作为决策机构,可以从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高度去规划农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增加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政府也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崇善实干,狠抓落实。农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政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深入农业发展,发展集约化的农业,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一条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四、结语
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对症下药,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对策,一定会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同时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1.1水权转让实施状况
口前黄河流域水权转让实施的是农业节水水权转让,通过工业企业投资灌区干、支、斗渠衬砌,节约出来的取水权用于水权转让。水权转让均是按照“点对点”的水权转让模式来实施的,即用水企业出资对一定规模的渠道进行节水改造投资,节约出来的水量供用水企业使用。这种水权转让模式的优点是一个工业项口的水权转让对应一定规模的节水改造工程,便于水权转让的监督管理,缺点是由于节水改造项口分散、工程进度差异大等,因此总体节水效果欠佳。
1.2灌区节水改造状况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投资、水权转让投资、地方投资、国土资源整理投资等方式对灌区实施了大规模节水改造,达到了很好的节水改造效果。以宁夏为例,宁夏灌区干渠衬砌率高达60 %,支、斗渠衬砌率高达40%,渠道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3年的0.350提高到2015年的0.511。国家投资灌区节水改造节约出来的取水权能否用于水权转让以及如何转让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3土地利用调整状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未利用土地减少,生态及建设用地增多,必然导致区域用水总量和用水结构的变化。以宁夏为例,根据遥感数据综合分析,2000-2015年宁夏土地利用转移特征明显,最为显著的是未利用土地向草地和耕地转变、草地向耕地转变、未利用土地向湖泊水域转变,以及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变。近十多年来宁夏耕地面积增加10%左右、建设用地增加30%左右,其中银川市建设用地增加幅度达到60%,水库、湖泊和坑塘面积增加36%左右。根据《黄河水资源公报》统计分析,2009-2013年和2002-2006年两个时段相比,宁夏黄河平均年总用水量减少3.52亿耐,其中农业用水量减少4.71亿msm、生态环境用水量增加0.%亿3m,其他行业用水大体上持平。用水量统计数据基本上反映了宁夏土地利用流转对区域用水总量和用水结构带来的影响。
2 农业节水水权交易未来发展总体思路构建
根据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已经大规模实施的实际情况,建议农业节水水权交易的推进按照“总体节水、分割转让”的思路展开。“总体节水”就是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按照统一规划、政府筹措资金整体实施,突出节水的整体效果,达到政府通过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回收原有农业用户水权的口的;“分割转让”就是按照受让方用水需求,对灌区节水量、投资等进行分割转让。近年来灌区节水改造的大规模实施,已经为“总体节水”奠定良好基础;“分割转让”主要是对某一确定灌区进行合理的可转让水量评估,并构建水权交易的有关政策和制度。
这一思路具有可转让水量评估简单明确、可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已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内蒙古鄂尔多斯二期水权转让、跨盟市水权交易等均采用这种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对水权出让选定区域开展全面论证,提出节水量和投资等指标,取得有关部门的整体批复;第二步,政府通过财政投资、融资等方式对水权出让区进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投资,水权出让区域节水改造工程统一规划、整体实施、集中节水;第三步,政府回收水权,通过政府配置、挂牌交易等方式确定受让方,完善水权交易和取水许可有关手续。“总体节水、分割转让”改变了过去水权转让的“点对点”模式,赋予了政府在水权转让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能够促进水权交易的实施。
在“总体节水、分割转让”的思路下,未来农业节水水权交易应改变口前政府主导的方式,向水市场的方向发展,政府在水市场中主要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通过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减少信息不畅带来的交易成本的提高,并减少市场风险、价格垄断和水市场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3农业节水水权交易的组织实施托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来组建,管理人员包括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灌区管理部门以及用水户协会等。政府机构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水权转让后取水许可证的变更及水权交易协议的备案来实现。咨询评估机构是独立于市场管理机构与市场主体的第三方机构,主要对水权出让方及受让方进人市场的资格进行严格的评估。
3 农业节水水权交易组织体系
3.1组织体系
未来农业节水水权交易应放到水市场中来实施,因此需要对水市场的组织体系进行构建。水市场组织体系是指水市场的组织机构、组织形式、管理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包括水市场主体、咨询评估机构、市场管理者以及政府机构,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见图t。
3.2运行程序
1农业环境监控
从监测手段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近地通过低空传感器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来完成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情的监测。另一类是通过遥感和互联网、无线传感网结合对农作物长势、面积、估产、品质的实时监测,并应用高光谱遥感数据对重要的生物和农学参数的反演模型算法和机理进行研究。美国、以色列、荷兰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和宏观生态监测系统,在农业环境监测、灌溉施肥控制、畜禽水产精细化养殖监测网络等方面应用广泛。
2大田精准作业
主要运用小型气象站这种多功能的大田环境监测技术对大田种植生产过程关键环节中的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精细化投入管理、自动化监测控制,将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和产出效率。目前,物联网在大型农场、农垦以及农业示范园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
3设施园艺物联网环境监控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种植业生产的智能化监测,尤其在设施园艺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室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数据,在专家决策系统的支持下进行智能化决策,通过电脑、手机、触摸屏等终端实时远程调控湿帘风机,喷淋滴灌、内外遮阳、加温补光等设备,调节大棚内生长环境至适宜状态,弥补了传统设施农业参数采集监控的不足,实现了科学监视、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4育种信息化
国内一些育种专用的田间性状采集设备及作物性状检测仪器的研发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在实现小群体和个体作物形态、组分、抗倒伏性等参数的快速获取,作物种子形态、品质、穗发芽性状的无损测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育种资源管理系统、育种过程管理系统、育种数据分析系统等专用软件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了育种流程的规范管理。
5畜禽养殖精细化管理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水产、生猪、奶牛等养殖行业的使用较为成熟。采用动物生长模型、营养优化模型、传感器、智能装备、自动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根据畜禽的生长周期、个体质量、进食周期、食量以及进食情况等信息对畜禽的饲喂时间、进食量进行科学的优化控制,实现自动化饲料喂养。通过动物体温信息的实时获取和分析,实现畜禽个体生理信息精细管理,有效预警重大疫情。通过建立畜禽信息化健康档案,利用个体定位与溯源管理系统对畜禽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进行监管,实现畜禽疫病和畜禽产品安全管理。
6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农产品追溯系统作为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和消费者的普遍关注。目前,中国确定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基本模式是以畜禽标识为基础,利用移动智能识读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中央数据库存储数据,记录动物从出生到屠宰的饲养、防疫、检疫等管理和监督工作信息,实现从牲畜出生到屠宰全过程的数据网上记录。
我国农业物联网未来技术发展重点方向有哪些呢?
1.农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作物生命与环境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加快传感器的软硬件技术创新和算法优化,结合农作物生长环境(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及土壤养分)和生长状况,组建传感无线网络。改变目前大多数农作物环境传感技术处于理论或者实验室阶段的现状。开发一款集多种测量元素于一体的多功能传感装备,提高传感器的时效性、普适性,加快“数字农业”的步伐。
(2)水产养殖环境信息感知与标识技术。加快水产养殖信息感知类传感器研发与创新,使数据获取自动化,同时与遥感技术相结合,扩大信息获取范围、广度和精度,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计算机算法让获取信息处理向模型化、智能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使水产养殖向精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畜禽养殖环境信息感知与标识技术。加快畜禽养殖环境监控系统建设,获取养殖环境音频、视频信息,并通过构建模型分析畜禽生长状况,研发出与之配套的智能环境调控系统;研究高精度RFID和DNA指纹图谱识别技术,打破距离、信号干扰、识别环境等因素制约,并制定动物识别统一标准,增强产品兼容性和普适性,加快畜禽养殖智能化发展。
(4)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感知监测技术设备。通过对影响动物、植物生长的各种自然环境因子(如空气、土壤、水体、气象等信息)的检测、监测、跟踪、预警、预报等,加强传感识别、数据汇集、智能分析技术研究,建立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加强3S技术与地面监测技术结合的研究,实现关键性环境参数的智能采集、环境实时监控与跟踪,实现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的自动获取与处理。
2.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部署与信息传输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物联网全维度空间部署与拓扑构架技术。加强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内节点布设距离和高度以及作物高度对无线电信号传输损失影响研究,研究电磁波在土壤与空气界面之间传输规律,规避影响地下传感网络影响因素引起的电磁波多路径传输的路径损失、误码率、最大传输距离、含水量测试误差等,确定在不同农业应用环境条件下传感器网络节点最优位置,建立地上地下全维度最优的网络拓扑结构。
(2)农业物联网低耗自组织网络技术。加大传感器在有限能量条件下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的研究,开展准确的时间同步算法研究,降低信息交换能量消耗;根据自组织网络环境选择合适的MAC协议,减少碰撞、避免串扰和减少空间侦听造成的能量浪费。
3.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周口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却不是农业强市,根本原因是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高耗低效、粗放经营导致农产品缺乏竞争力、优质农产品少,农民收入上升空间受限,国家粮食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周口市未来农业发展出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家庭承包经营模式暴露出小生产同大市场、大机械以及现代化农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农民外出经商务工的越来越多,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效益成为摆在农业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培育、扶持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同时,结合周口市农业产业化的布局特征,制定新的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发挥园区示范带动、精品生产与加工、教育培训、休闲观光等方面的功能,与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相结合,把现代农业园区列入永久性农田保护区。园区一方面要体现农业设施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应用的先进性和生产上的高效性[1]。
2实施科教兴农方针
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农民消耗的劳动时间多且劳动强度大;农民收入低,有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出现亏本现象,靠外出务工、经商来弥补;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抑制了农业生产投资的增长;农户对农业机械的接受度和购买率低。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业产出率,必须要走科教兴农路线,要依靠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但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重在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提升,要充分利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各类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作用,加大经费投入,组织县、乡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还要加大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使其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作业模式,逐步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
3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家庭承包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分散,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加之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链条短、层次低、销售渠道窄,多数生产者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既无附加值产生,更无利润增长空间。要改变农产品产业现状,就应该引导一产、发展二产、壮大三产。
3.1整合多方资源,重点培育主导
产业集聚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壮大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与发展前景的粮、油、果蔬三大主导产业,重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优质花生、芝麻、大豆,逐渐减少玉米种植面积,陆地蔬菜采用高效套种种植模式,果蔬业要在发展设施果蔬、放心果蔬等方面下功夫。
3.2发展农产品加工,引进和培育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参股、联合等方式多引进中粮集团、中农发集团等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当地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如天豫集团、莲花健康集团、财鑫集团、益海粮油等,建设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鼓励现有加工企业成立农产品加工技术攻关小组,探索提高本地农产品加工利用率的途径和方法。出台优惠政策,培育300家以上辐射面广、带动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
3.3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服务与营销作用
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家庭农场等提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破解了野如何种地冶的问题,弥补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不足,让农户轻轻松松种田。发展订单销售、农超对接、微信和淘宝网上营销等现代市场业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市场营销作用。发挥当地优势,将休闲农业、农产品采摘、景观农业等纳入农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具有乡野风情和多样化的农家乐农业项目。
4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目前,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技术结构不合理,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尤以缺乏农产品加工、农业高科技、经营管理、农业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各级农业部门由于超编,连续多年不进农业技术人员,在编人员年龄偏大、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农民接受培训指导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深入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农户需求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其服务能力,尤其应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育出一批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人才,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3-4]。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发展带来机遇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二、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农业应注意克服的问题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80-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机械水平经过了较快水平的发展,其中农业机械化也有了相应较快的发展,但是这种相对很快的发展过程中也遗留下了许多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得到改善,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如果这些问题还一直遗留下去,势必会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1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机械。我国正处于一个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转变。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可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每家自己发展农业机械化非常的不实际。农机的起步普及很难,广大农民在实际生产中摸索出跨区域收获小麦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把农业机械和分散农户联系起来,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提高了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至此跨过了农机发展起步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今后农业机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想要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我们要建立一个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这个系统必须保证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我们要普及农业机械化技术,要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为了及时满足农田灌排需要,我们要加快灌排设备更新改造进度,实现安全、高效、节能运行。我们还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例如: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增加研究规模和装备水平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1.2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结合其他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增加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做好定期培训以提高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2 我国农业现存的一些问题
2.1 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产生了偏差
小型农业机械发展快而多。大中型机械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但发展缓慢。原因是经济条件有限,一家一户难以买得起,另外土地块小,与农机化规模不适应。小型机可以联合购买,但是大中型的机器即使联合也没有经济能力购买。一般大中型的机械需要5-10万,小型的只需要0.3-1万,一次性投资大。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和政府的补助措施效果不明显,支出负担重,难以筹集到资金。农机系统职工的工资不合理。农机人员的工资分配不合理。农机技术人员经验少。应派农机人员去学校培训,提高水平。导致许多地区买的起农机,但是也不会使用。由此而产生的连带问题就是,效益差,农机使用出现问题也很难休息,造成农机的长时间闲置,生产时间短。发展水平和生产需求的不适应产生了矛盾。
2.2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农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是一直存在的长时间的问题,是开始发展时就存在的。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理条件和气候差异大,不同地区适应的农机不同。存在着土地相对缺少和农村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且农村人均收入较低。所以在全国不同的经济收入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下,发展的相对很不平衡。对于沿海一带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机的发展就很快,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高,购买力要强于落后地区。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占耕地面积的32%,农机拥有量却为50%。西部由于经济落后,所以农机发展速度也较慢,农机拥有率就低于耕地拥有率。
3 应对方法
3.1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采取适合的技术路线和措施,以达到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争取有条件的地方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要进行更快的发展,不能松懈,我国在农机的发展上哪怕是在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于西部的落后区域更要抓住现在西部开发,发展迅速的机遇,对于农田结构的调整和整个产业的整合,进行改进,实现以技术突破为重点,争取做到粮食主产区达到大宗农作物机械化,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3.2 发挥农机在生产中的作用
农机由于生产环节安排的问题导致的长时间闲置,和出现问题不能及时修理产生的闲置,是影响整个农机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推广农机就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所以要把农机发挥农业生产的主导作用,在生产环节和生产工艺上尽量减少人力的使用,更多的使用农机,才能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
4 对农机发展未来的展望
农业是整个国家不可或缺的部分,吃饭的问题必须要解决。所以农业必须要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就是农机的使用,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必须要全力发展农机在农业上的应用,可以说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空间也很大。我们以后就是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更经济,更适应农业生产环节和我国农业的现状着手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间农机的差距。提高农机的科技含量,把更多的新东西整合进去。
参考文献
[1] 熊良山,严晓光,张福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14-02
一、贵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5l家,茶青交易市场3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6个,茶叶协会3个,茶艺培训基地1个,茶楼、茶庄42家,已集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良性发展。打破了城乡经济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土地资源整合利用,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就业门路,在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分流和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停步不前的问题。但是,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由于各类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不合理,导致组织规模缩小,自身发展和带动作用有限。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由于在生产发展中遭遇恶劣环境条件严重亏损至无力为继而解体。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联结组合形式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联结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
1.租赁土地,集中管理
这种方式一般由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分散的农民承包的土地中通过每家每户把土地租赁过来集中进行生产经营,然后雇佣农民统一安排生产,雇佣的农民有土地租赁后的农民,或是当地附近的农民,利于组织批量运输销售,从而获取利润,被雇佣的农民则从出租的土地中获取租金和劳动力付出的人工工资,获得这两方面的利益。
2.分片租赁土地,分段承包给经营者
承包者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进行统一耕作、统一种植品种、统一采收保准、统一供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统一销售,并从收购价和销售价的差价中获取利益,农民(承包者)则从出租的土地和承包的土地产出的农产品交售中获取利益。
3.独立经营,协议销售
农民按协议要求自主组织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协议价格、协议标准收购农产品,各自独立经营和独立组织生产,双方的联系仅限于协议议定的要求和收购环节。这种方式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降低了投资风险和资金投入力度,而农民降低了交易成本及价格波动的风险,双方各从协议中获取各自的利益。
4.投资入股,风险共担
这种方式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投资入股的方式吸纳社员,农民可以将土地入股或是资金入股,与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进股金或土地来增强实力、扩大种植规模,并从规模化生产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中增加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获取更好的利润,农民则从劳动报酬和利润分红中受益。
5.订单销售,自主生产
这种方式是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销售方式,农民通过与专业合作社相互链接,由专业合作社寻求对外销售的渠道,并根据对方收购要求下订单,指导农民按订单要求组织生产,并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使农民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同时确保农产品按质按量提供给专业合作社,完成对外销售的任务,双方从订单中获取利益,并从订单生产中沟通了双方的关系,增强了信任,减少了供需中的矛盾和生产过程中的摩擦,达到利益共享,融洽共勉。
6.示范带动,自主收购
农民经过劳动实践掌握了种植技术,然后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与专业合作社相同的作物品种,专业合作社按双方根据当时市场价格议定收购,然后进行包装、加工、分类等来获取更好的销售利润。这种方式是根据农户掌握土地的多少和自己能力的大小来自主生产,减少了农户运输成本和节约劳动力方面共享收益红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租赁土地,集中管理的方式是封闭式的,只固定在一定面积范围内组织生产,种植的品种、需要的工人、年用工量、资金投入受一定的限制,只能维持现状,规模化发展变化不大。
2.分片租赁土地,分段承包给经营者的方式能形成一定的规模,但须由当地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协商租用土地,再转租给经营者,为达到连片种植形成规模。经营者承包土地后,为了经济利益雇佣青壮劳动力,难以保证所有的失地农民雇佣为合作社社员,且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资金周转困难或亏损,被雇佣的农民拿不到工资,就会与合作社发生冲突,造成合作社不能按计划生产,从而导致双方利益遭受损失。
3.独立经营,协议销售的方式是合作社占主动,农民占被动的合作方式。在协议销售中,由于农民不履行协议而把产品销售给出价高的其他销售商,合作社利益受损。在这种松散的联结方式中,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数量均不能得到保证,合作的双方信任度较差,难以长期合作,订单销售就属于这种方式,规模发展也不大,是不足取的。
4.投资入股,风险共担的方式由于风险大,信用程度不高,农民以资金、土地投资入股后易受合作社所左右。当合作社以产品市场不对路、价格低亏损等因素提供收益虚假信息欺骗农户时,信任缺失,农民就易受损失;如果合作社经营管理不当,造成亏损倒闭或以欺诈方式变盈为亏时,农民失去土地资源而致失去生活来源,承担的风险大。
5.订单销售,自主生产是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销售方式,这种方式易受收购商支配。因为合作社除了自己生产收购商需求的农产品外,还发动农户种植,通过技术、物资支持农民种植统一品种,并向农户下订单,但是如果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从数量和质量上达不到收购商的标准,收购商低价或不予收购,合作社和农民由于农产品不达标销售不出去,双方均受损失。
6.示范带动,自主收购的方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专业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土地进行示范种植,在雇佣当地农民劳动的过程中传播种植技术,农民经过劳动实践掌握了种植技术,自己寻求发展,然后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与专业合作社相同的作物品种,专业合作社按双方根据当时市场价格议定收购,两者是独立的,同时又是合作的,在利益上相互联结共同发展。
四、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政府总体规划与产业定位
县级行政部门根据本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和分布情况,明确产业发展类型,制定合理的农业产业化方针、政策、优惠扶持措施和长远规划,引导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优势在建立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时综合考量本地区的地理、地质、工农业基础、财政发展情况、交通和区位优势等,有意识地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明确产业发展目标,落实产业发展任务,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者和领航组织。
2.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和优惠政策措施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力量薄弱,技术含量低,创业基础性差,没有政府扶持、财政金融支持是无法做大、做强的。在政策上,对新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惠政策的基础,在金融服务上,建立农村土地、林地、草地等经营权、房屋产权、牲畜评估抵押等贷款扶持政策,明确贷款额度,还款期限,政府贴息措施,风险评估和自然灾害保险补偿服务等,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不能还款的,政府按国家有关土地、林地、草地等征收政策和拍卖房屋、牲畜等方式予以征收和拍卖,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的合理贷款,确保农业生产所需投资资金正常运转,促进专业合作社良性发展和农户利益相联系的健康运行机制。
3.合理配置和发展具备有组织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近年来,根据我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商品蔬菜、茶叶、大鲵养殖、中药材、精品水果、烤烟、刺梨、核桃等,围绕这些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不断完善的政策引导下,在财政、金融优惠扶持和支持下,在贵定县农村工作局的技术支持和项目整合带动下,创新了扎根基层办示范点服务态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提升服务效率为重点,以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主攻目标,找准与农民利益相联接的发展方式,在三农服务中找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方向,协调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执着助农、无私奉献的作风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为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农产品对外贸易在调整中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农业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贸易额增长迅速,农产品出口市场实现多元化,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外资农产品出口企业增多。
1.农产品贸易额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30年来,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经济合作趋势,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了三次改革,不同阶段的改革,天津市农产品贸易额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1)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的贸易顺差阶段(1979年~1991年)
1979年~1991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实行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即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重新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建立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鼓励出口;在全行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国家逐步运用价格、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外贸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
1979年~1991年天津市农产品贸易主要以出口为主,农产品出口贸易成为天津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之一。该阶段天津市农产品出口实行出口收购制。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天津市郊县外贸出口收购制。1979年~1985年天津市郊县外贸收购值以每年平均35%的幅度增速发展,1985年以后,增长幅度平均达到43.5%,1990年外贸收购值达到16.955亿元,比1985年增长6倍,占全市外贸出口收购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11.4%提高的40%;第二,乡镇出口企业收购制,乡镇出口生产企业由1979年的162家增加到1989年1079价,出口产值由0.68亿元增加到32.83亿元;第三,农副产品出口基地收购制,1987年天津市建立12个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1988年又开发了两个,1989年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产品总产值4亿多元,供应出口值2.79亿元。至1990年农副产品供应出口值达到5.74亿元。
(2)“复关”和“入世”准备的稳步发展阶段(1992年~2001年)
1992年~2001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围绕“复关”和“入世”加快了天津农产品贸易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增加了从事特定农产品贸易企业数量和类型。特别是入世准备时期,天津农产品出口贸易获得较稳定地发展。1997年~2001年天津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由1997年的66159万美元下降到2001点的61776万美元,年均变化幅度为1.77%;进口额由1997年的32592万美元下降到23693万美元,年均变化幅度为9.39%;出口额由1996年的37273万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38073万美元,年均变化幅度为0.43%。
(3)“入世”后的全面开放快速增长阶段(2002年~至今)
入世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利用“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实现为起点,以全面推进“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为动力,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服务辐射功能,更加重视天津农业的发展,加大农业的资金、技术投入,使天津市农产品竞争力得到提高,贸易额快速增长。如表1所示,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进出口总额增幅高于全国。入世以来天津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由2002年的6.99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7.4亿美元,年均增幅为31.9%。其中,2003年的增长幅度为54%,是入世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2004年~2007年,天津市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幅分别为19.20%、25.23%和33.99%,分别高于全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幅,2004年~2007年全国的增幅分别为9.32%、12.87%和23.12%。
第二,农产品出口规模与天津小农业地位相符。2002年~2007年天津市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1.9%左右,其中2003年最高,达到2.26%,在全国位居11名左右,与农业主产区相比,天津农产品出口规模与天津小农业的地位是相符的。
第三、天津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年均增幅小于全国增幅。2004年以来,在全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的环境下,天津农产品贸易逆差额也呈逐年增加趋势,逆差额由2004年4.7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54亿美元,年均增幅为40.5%,其中,最高年份2007年增幅为80%,但仍低于全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年均82%的增幅。
数据来源:商务部农产品贸易月度统计报告
2.农产品出口市场实现多元化
入世前,天津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以亚洲为主、欧美市场为辅。其中出口规模较大的两家公司,一是天津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出口市场主要构成为:亚洲77.32%,欧洲6.38%,美国3.9%。1997年出口市场主要构成为:亚洲82.5%,欧洲8.9%,美国4.3%;二是中粮天津粮油进出口公司,1996年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构成为:亚洲45.77%,美国16.06%。入世后天津农产品出口市场走多元化道路,2005年、2006年天津农产品出口市场有147个国家,主要销往亚洲、美洲、欧洲和非洲,其中亚洲与美洲之和分别占当年天津市农产品出口市场的49.05%和45.76%。
3.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
“十五”以来,天津市积极实施科技兴贸、科技兴农和品牌战略,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1979年~1991年天津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主要是以粮油为主的初级农副产品或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简单加工品;1992年~2001年农产品出口品种逐渐增多;2002年以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主要以绿色蔬菜水果、油籽油料、食用蔬菜、未梳棉花、坚果、肉类食品等为主的多样化农产品以及加工品。如2005年天津市出口农产品51953万美元,其中绿色蔬菜水果、油籽油料、食用蔬菜、杂项食品和其他动物食品分别占18.27%、14.49%、14.20%、8.9%和6.2%。
4.外资农产品出口企业增多
1991年天津农村出口创汇企业中外资企业仅占创汇总额的9.6%,入世后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度加大,特别是2004年新《对外贸易法》的实施,天津市外资农产品出口企业逐渐增多,由2003年的164家增加到2005年的212家,分别占当年农产品出口创汇的46.1%和43.81%。
二、农业利用外资步伐加快
由于农业的高风险和弱质性的固有特点,加上国家对农业领域严格的宏观调控。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对农业领域的投资很少,1979―1990年天津市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只有729万美元,外商及港澳台商已签订农业领域投资合同仅10个项目。1991年~2000年天津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2395万美元,是“六五”和“七五”农业利用外资额的3.28倍,年均递增32%,1991年~2000年底,外商及港澳台商已签订农业领域投资合同73个项目,相当于是“六五”、“七五”期间的7倍。
2001年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速度高于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速度。2001年~2006年天津市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5534万美元,是入世前的1.78倍,年均递增35.43%,超过“十五”期间3.43%,“十五”期间,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的年均增幅为32%。2001年~2006年底,外商及港澳台商已签订农业领域投资合同60个项目。
按照天津市委确定的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要求,天津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还存在不足之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天津农产品将与世界农产品在同一个平台竞争,农产品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全国竞争力的强弱上,更重要体现为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关系着农产品商品价值能否顺利实现和提高。2002年~2005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01、-0.11、
-0.35和-0.36。该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均表明,天津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且有下降的趋势,成为天津农业“走出去”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天津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现实基础
1.农业结构得到优化
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供给安全的前提下,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加大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畜牧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22.3%增加到2006年的41.6%,渔业比重由1990年的9.7%增高到2006年的15.5%,全部养殖业比重由1990年的32%增高到2006年的57.1%,在种植业内部,粮食比重下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有较大增加,粮经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由1990年的9:2调整到2006年的3:2。主导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渔业养殖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休闲渔业发展方兴未艾,特色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都市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2.科技、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市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国内外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使农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加强了区域综合开发研究、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研究、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在黄瓜育种、蔬菜育种、杂交粳稻育种、生猪育种、农产品保鲜、葡萄加工、渔业工厂化健康养殖等多个学科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蔬菜良种、良种猪、水产种苗、保鲜材料已形成规模优势,疫苗等生物技术产业化已经起步。在农产品保鲜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建立了以微型节能保鲜冷库、MA保鲜膜和绿色保鲜剂相结合的农产品保鲜配套技术体系,配套物化成果已形成产业化,成为国家农产品保鲜中心。在蔬菜良种产业化和种猪产业化方面,天津科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宁河原种猪场已经形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至2005年,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30家,其中国家级达到10家。农业高科技产品加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为天津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供了重要保证。
3.区位优势辐射功能增强
天津市地处渤海之滨,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东北亚、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和对外通道,也是连接我国内陆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起点之一,是京津、西北和华北12个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出海口。天津滨海新区充分发挥服务意识、区位优势,向内陆延伸港口功能、与腹地共享自身优势,力促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天津口岸一步步向内地延伸港口功能。目前,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已建成运行,电子口岸与物流信息平台开通运营,“无水港”建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发展天津外向型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四、发展天津外向型农业的未来展望
1.发展规模型、加工型农业
天津农产品贸易竞争指数(TC)较低,这项国际竞争力指标是与产品的出口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出口额与出口数量和单位产品价值呈正相关。可见,出口规模过小和单位产品附加值较低是造成天津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弱直接影响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促进天津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出路在于扩大出口规模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天津农产品生产销售仍处于初级阶段,生产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加工能力弱等一系列因素制约了天津农业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另外再加上天津“小农业”的总体特征,使其难以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发展外向型农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整合天津农业资源,增强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专业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天津市应加大对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增强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形成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2.依托天津口岸,发展特色农业
天津口岸的服务功能和先天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是天津发展外向型农业特有的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转换成竞争优势,在考虑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构建外向型农业产业化体系。引导外资投向天津特色农业和品牌产品生产和加工领域,如天津小站稻、茶淀玫瑰香葡萄、沙窝萝卜、宝坻三辣、大港冬枣等,通过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发展,形成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出口增值,成为农业出口创汇的主打产品;依托天津口岸建立农产品商贸中心、农产品物流和服务产业群;农产品优势产业带与服务产业群等共同构成以上下游产业链为特色的天津农业。同时,还应依托天津区位优势,加快从单纯提供农产品生产的传统农业生产向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的农业方式的转变。
3.加大境外农业投资,开拓国外市场
“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原外经贸部统计,截止2002年6月,我国在非洲累计已设立农业投资企业570家,双方协议投资总额11亿美元,而天津农业“走出去”起步较晚,到2006年才有了新的尝试。2006年宁河原种猪场通过实施农业部中柬种猪示范项目,输出了种猪、技术、设备,还带动了种猪向朝鲜出口,为天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输出积累了经验。天津应将更多的领先于全国的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如农产品保鲜配套技术体系等,采用独资、合资或合作方式,在境外进行投资,并给予“走出去”企业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泛吸引国内外各种要素参与农业开发和建设,积极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
4.实施农产品绿色经营,保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天津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壁垒。2006年天津养殖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7.1%,但由于各种安全指标未完全与国际接轨,2005年~2008年天津鸡肉制品出口额仅占全国鸡肉制品出口额1.85%、1.3%、0.19%和0%;2005年~2008年天津对虾出口额仅占全国对虾出口额的0.11%、0.18%、0.12%和0.03%;2002年以前天津宝坻区大钟庄农场食品厂的鸭肉制品全部出口日本,入世后由于日本苛刻的卫生检疫标准,出口量急剧下滑,最终食品厂被迫关闭。因此,为应对国外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天津市一方面应加强农产品检验检疫和农产品绿色认证工作,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农产品绿色经营,保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冀春贤 王凤山: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增强出口竞争力[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5)66~69
[2]罗 峦 曹 炜:湖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与对策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28
[3]黄学群 李 瑾:天津都市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1):55~60
[4]黄学群: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战略构想[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9):309~310
1、区域农业。区域农业将会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虽然现在一些地方可以凭借机械的力量将一个人的扩大,但是总归无法和一个区域抗衡。而随着大家的需求日益上升,区域性农业的呼声也将日益扩大。这样的趋势会有效的提高农户对于市场风险的抵抗,且能有效的提高比较的交流效率,互相提高技术,现在一些大平台上面的交流论坛就是这样的一个雏形模式了。
2、合作农业。农业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现在的农业趋势更是明显,大家都是彼此互补,形成一个小型的圈子,让自己的事业更稳定。如今比较常见的合作农业模式有合同农业、种养结合等形式,这样的农户自身的稳定性高,不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双方都会有所保障。未来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大行其道,甚至可能呈现出一个个联盟形式。
3、品牌文化。农业如今也越来越像各个公司了,追求品牌效应的农户,其收益与规模明显对比普通的有优势的多。现在消费者购买农业产品也会看看是什么地方生产的,一些品牌效应好的农业产品,在大家的心理先天就品质要硬一些,其次其利润空间相对也会大一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执着的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这个已经成为了下一个趋势之一。
4、绿色农业。健康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相对应的绿色食品自然而然也是大家眼中的焦点。而以前由于农业生产的不规范,各种农业产品漏洞很大,于是各种事故就出现了,但是由于消费水平的问题,很多人没有选择。而现在不一样,农业生产的竞争压力偏高,一方面选择放弃绿色食品,那么自然会有人来顶上其市场空缺。大家生活好了,肯定就渴望更好的生活品质,而绿色农业的趋势无疑又是大众消费者的选择。
(来源:文章屋网 )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步实施,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提高也推动我国农业发展逐渐朝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向转变,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信息自动化和自动控制技术为支撑的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和机电产品也已经逐渐深入应用到我国农业发展中来,形成了体系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现代控制理论和自动化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对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性
1.1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多数青壮年人群都离开城市涌向城镇谋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导致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发展规模的同时,也不利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对农产品产量的需求十分巨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农村青壮男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也能够提高我国农业作业效率,有效降低由于劳动力因素带来的成本较高问题,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
1.2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着十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产品,与此同时,生产者对于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以及增加劳动舒适性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竞争压力,急需要通过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以及降低成本等方式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通过使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2]。
2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2.1农业机械及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和装置的应用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八种自动化设备:1)联合收割机。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既能够实现收割高度的自动化控制,也能够结合稻麦的生长高度,自主控制行驶的速度和方向,感应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从而形成自动化运转,保障农业机械化水平。2)插秧机。该设备的自动化尾插秧部件,能够通过对部件的水平控制在转弯时自动提取插秧部件,并形成自动化减速过程,进而完成自动供苗上苗。3)拖拉机。农用拖拉机广泛使用的油压式机械调节系统装置和电子三点连接式调节装置都能够提升拖拉机的自动化控制水平。4)移栽机。移栽机内部自动化水平的实现是通过自动供苗塑料装置以及自动移栽装置构成的,其中传动链式自动移栽装置的应用能够有效保障系统的自动化运行。5)挖掘收获机。该机器自动化控制是通过挖掘深度自动调节装置和自动感应石块及筛选装置来完成的,从而完成在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翻面等工作环节。6)施肥播种机。施肥播种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一步,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十分大,利用自动化装置例如计数器和感应器等装置能够实现自动施肥和播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节约劳动力要素成本。7)喷雾机。该设备的自动化主要是能够根据喷雾时的风向、风速以及作业速度等自动调节喷雾流量,同时也能够结合农作物的种类自动调节喷洒密度,自动感应杂草的位置。8)干燥机。该装置能够通过自动功能调节热风温度装置的运行来保障发生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切断物料供给,从而避免过多供给影响农作物的稳定生长[3]。
2.2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
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能够结合农作物种类和土壤的基础特性,以及对天气状况的自动感应来收集信息,例如可以结合土壤的硬度差异来自动区分已作业区域和未作业区域,还能够利用传感器来感应已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此外,自动化的喷雾机和收割机等都能够实现田间作业,减少对劳动力的使用需求。另外,在农业机械化设备中还存在固定式的机械设备,例如全自动谷物干燥机和全自动分选机等都能在固定模式下发挥作用,从而保证农业生产过程的顺利开展。
3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分析
机械自动化是制造业和自动化技术的融合领域,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也逐渐应用到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来,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尤为明显,因此,结合机械自动化在我国农业的应用现状进行展望,对于丰富和优化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1朝着多元化和协调化方面迈进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一门融合了多项科学技术的交叉学科,这一领域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多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及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在自动化运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技术优势,在农业生产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制造行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销售和运营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独立的状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势必要对自动化设备进行创新应用和升级改造,而这种相互独立的状态既无法对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也无法将改造的设备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甚至于一些产品设计者也无法直接了解农户的设备使用需求,进而无法对产品进行针对化的设计和创新,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中应当主动实现机械设计、设备制造生产以及生产销售环节的一体化开展,形成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共同朝着多元化和协调化的方向迈进[4]。
3.2向着智能化和互联网方向发展
我国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对智能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行业发展在追求高速、高效和高精度的基础上也随着社会发展步伐逐渐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机械设备的制造和运行过程中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劳动力和机械设备的深度融合,在提升设备运行效率的同时确保自动化精密度水平的有效提升。首先,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要将设备的生产过程与智能化技术进行紧密结合,在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下,设备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对各种运行条件作出及时的响应,从而结合不同的作业情况形成科学合理的反馈,实现作业效率的有效提升;其次,在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生产目标来看,要求机器能够充分做到像人一样思考,即实现智能化运行,这样一来既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目标,也能够生产出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商品,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向数字化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最后,在智能化的方式应用下,对设备生产工艺的时间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缩短,同时也要保障农业机械设备的作业精度,确保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在农产品种植和维护过程中的智能化应用和开展,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3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趋势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也在朝着绿色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在这一社会发展形势下,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和应用也应当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的趋势发展,任何设备的制造和应用应当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管控力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严格制止。机械自动化制造设备的绿色化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绿色设计理念,将绿色制造、绿色加工以及绿色应用贯穿在绿色设计始终,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设计和应用标准执行,从生产工艺作为起始点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及时更新换代,实现农业机械制造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3.4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