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说阅读方法

小说阅读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说阅读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说阅读方法

篇1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1.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想象。

2.能够表现更为完整、更为复杂的故事情节。

3.能够具体地描绘各种复杂的环境。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会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升华主题会在结尾加上“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小说按其人物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等几种;按其题材,还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等。

方法二: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①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②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③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具有深层含义)的描写词语。

2.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小说的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3.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就如同要造一幢楼房,结构上的大多数建材都已经具备,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XX是一个(人物性格)的(人物身份地位、性格、评价等)形象。

方法三: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要使作品中的人物血肉丰满,使其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必须重视人物的对话描写。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大师历来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读了他们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就好像目睹了说话的人。高尔基曾这样赞叹巴尔扎克小说里对话的巧妙,认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叙述语言在小说中起主导作用,是和人物语言相对而存在的。它把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成长、典型环境的演变、作者的抒情议论贯穿组织起来,构成一幅丰富复杂而又统一和谐的生活图画。

欣赏小说语言,要注意下面一些问题:

1.欣赏小说语言,就要在初读的基础上,再细细读。“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茅盾语)

2.要看作家怎样把握人物的身份、个性,在什么场合让人物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3.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回味作者留给读者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要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如鲁迅的语言凝练深刻;老舍的语言幽默通俗;孙犁的语言清新明丽;契诃夫的语言幽默简练,阅读时要好好体会。

方法四: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作为生活的反映,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基本包括几个环节:开端、发展、和结局,这些因素都是沿着情节发展的。与此相连,有些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要特别留意体味小说作家在组合小说事件和小说细节时有哪些机智的构思和技法。

方法五:感受、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时,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环境往往有复事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2.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作家总是通过具体人物体现某种社会势力或观念,分析时必须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来认识其社会历史内涵。

方法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如何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呢?

1.应该到题材中去寻找。

2.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分析小说的主题。

3.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也是理解概括主题的重要方法。

5.小说的叙述角度、结构和语言都与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主题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方法七:怎样分析鉴赏表达技巧

对表达方式的分析鉴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物的选择;叙述顺序的安排,描写的特点;文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2.从选材组材的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细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篇2

一、组建《三国演义》《红楼梦》兴趣小组。按作品分成两个大的个研究小组,根据自己兴趣到课代表处报名,可重复报名。请各班课代表在本周三上午课间操时将名单送到办公室。

二、课代表把小组名单统计好,在班内公示。每个名著研究分课内研究小组和针对文本的拓展小组。课内研究小组研究成员不少于6人,其他同学负责课外拓展(内容自定)。同学们推选出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一人,负责本组人员的协调。组长工作包括:带领小组成员讨论第四单元所选课文《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宝玉挨打》的学习目标,成员根据学习目标分工。课外拓展小组最好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

三、对课内文本研究小组的建议:

仔细研读文本,围绕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设计问题,研究思考问题的角度并设计具体问题和答案,形成文字稿。文字稿提前和老师沟通。根据所设问题的层次,组长组织上课时的顺序。讲课人要提前熟悉发言内容,争取脱稿,并调动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要有课堂互动。每节课要完成学习目标,课堂要有总结,要达到全体同学都要有收获的目标,激发同学们阅读名著的热情。

对课外拓展小组的建议:可以参考资料,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有的同学能够查阅《三国志》《汉代风云人物》等。

四、本周大休,每个同学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利用假期查阅资料。

第二阶段:划分学习小组,形成文字材料。

这一阶段老师放手给学生,让他们有阅读的时间,在方法上也要给以指导,要求学生写出讲课时的具体步骤,这样做学生在读作品时就有方向感和任务,也就会做到精读。

第三阶段:教学展示

下面展示的是学生写得不错的教案:

(一)课题:诸葛亮的出场

教学目的:了解课文如何制造诸葛亮的出场

重点难点:作者安排人物出场的特点

小组成员:肖康,赵剑龙,张逸超,宋晓龙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屡出奇谋,用兵如神,是刘备的重要谋臣,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作者如何安排这位传奇人物出场。

背景:徐庶在走马荐诸葛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他把自己比作奴马,把诸葛亮比作麒麟,把自己比作寒鸦,把诸葛亮比作鸾凤,把自己比作莹火虫,把他比作明月,又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那么请同学读古代小说101页第一段,找出司马徽是如何推荐诸葛亮的?

探究结果:司马徽又一次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自己将他比作兴州八百年的姜子牙与王汉四百年的张良,这是第一次出场,是以第三者推荐与名人对比来安排他出场。可以总结为:未见其人先闻其人,作者借名人的口把诸葛亮描述成一个旷世奇才,也正是这些名气促使刘备拜访诸葛亮。

第二次出场是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途中,听到农夫唱诸葛亮写的歌,再次说明诸葛亮名声在外,所作之歌已在农夫之间广为流传,而且歌中隐隐透着诸葛亮胸怀天下的气概,他把天比作园盖,把陆地比作棋局,无不浸透着他的才气与胸襟,这些也必然增加了刘备请他请他出山的决心,第二次出场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篇3

2注重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性

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应该突出“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开可以进行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很清楚?”等等;也可以提出如“为何把这篇课文安排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等问题,通过不断设问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意愿,将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使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获得的感受和理解,和教师交流,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对课文已经准备好的理解和感受向学生反馈,把结果和思想直接讲给学生听,让学生通过过程评价实现对语文小说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3优化语文小说阅读的方式和方法

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文小说阅读,提升语文小说阅读的效率,体现语文小说阅读的教学价值有着直接而关键的功能和作用。在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要建立高层次的教学策略,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过程和细节入手,由浅入深地开展语文小说阅读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通过先进方式和科学方法将语文小说阅读从感知推向感悟,从客体推向主体,从迁移推向内化,形成对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的系统性保障。在语文小说阅读方式和方法的优化过程中首先要具有符合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的基本过程,全面而广泛地调动学生语文小说阅读的积极性,起到对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持。其次语文小说阅读方式和方法的创新过程中要强化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要依据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持续推进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和变革,使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科学地提升语文小说阅读的质量与效率。最后,要在语文小说阅读方式和方法优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主的发展,充分将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主体让渡给学生,通过路径、方法的不断优化,使学生实现主动、积极、连续地发展。

4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的创新能力

?Z文小说阅读课程与教学是中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文学常识积累、社会认知迁移的重要过程和基本阶段,是学生形成个性差异和特有能力的重要方式和路径。在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必须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和发展列为教育战略和教学策略,通过合理地安排语文小说阅读内容,引用现代化手段丰富语文小说阅读资源,突出学生对语文小说的认知、感悟和自主评价,不断激发学生多元化思维,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将生活经验、文化沉积、思想意识等深层次元素做到全面开发,通过学生特有的方式加以表达,形成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创作能力的综合发展,既能发展学生灵活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出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勇于创新的思想,以全面的语文小说阅读指导激发学生高层次技能的全面发展。

5注重语文经典小说诵读

教师应该针对语文小说内容和语文教学体系进行阅读指导,特别对于经典小说、经典段落、经典内容更应该做好美词佳句的诵读和背诵活动,通过教学强化和反复考核使学生能够感悟到经典文学、经典段落的价值和意境,在积累学生文学知识的同时,品读和感悟经典的震撼性、唯美性与欣赏性,重构和丰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资源空间,增加学生文学储备,做到对学生语文水平、文学修养、鉴赏能力、欣赏水平的全面促进和提升,使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方向,达到从基础上、从根本上、从系统上全面提升语文小说阅读课堂效果,发展学生语言和文学基础素质与能力的作用。

6扩展学生语文小说阅读能力

篇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学习中外小说无疑是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高中《语文》必修部分的五册教材中,阅读鉴赏部分就有两个单元的小说;名著导读部分,每册教材有两部名著,五册必修教材十部名著中就有八部是小说;在选修部分,单独有一册教材就是《外国小说欣赏》。可见,小说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般地,大多数学生是喜欢读小说的,但学生喜欢读小说仅仅是停留在喜欢小说的情节上,至于其它的内容则往往不去管,更谈不上阅读与欣赏能力的提高了。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传授学生一定的小说阅读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积累了一定的小说阅读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在讲授《语文》必修三的第一个单元的小说时,我就特别注意了小说阅读和鉴赏方法的指导。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既然是要素,不管是古今中外的小说,还是长中短篇小说,都是必备的因素,不可或缺。那我们就从这三个要素入手来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和欣赏的思路和方法。

一.通过情节理结构

既然学生都喜欢小说的情节,那我们就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故事情节来把握小说的结构。讲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在预习了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首先请学生起来讲故事情节,然后明确,从情节角度看来,小说由“祥林嫂寂然死去——初到鲁镇——被卖改嫁——再到鲁镇”几个部分组成。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也就理清了小说的结构。

二.通过环境找背景

小说中故事的发生,总有一定的背景,而这一背景又总是通过一定的环境描写来展示出来,因此抓住环境的描写往往能找出故事发生的背景。《祝福》开头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就是这样的。我们就可以在这些环境的描写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去寻找这些自然环境背后所隐藏着的社会环境,也即故事发生的背景。开头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这些景物的描写除了渲染出一种压抑、凄凉的气氛外,更多的是与后文的四叔“大骂其新党”连在一起,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后封建思想浓重的旧中国的农村。明白了这一背景后,再去分析人物和主题,就清楚容易得多了。

三.通过人物品主题

小说阅读与欣赏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小说也正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的。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小说创作的成败,因此,作者往往会借助各种描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描写的内容入手,去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学生通过寻找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内容,很容易把握住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认识到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有了这一课小说阅读与欣赏的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后,在后面的小说的阅读与欣赏中,学生就能学得轻松自如了。

篇5

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都呈现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且大多都为必做题。在众多高考阅读文章体裁中,最主要的是小说和散文两大类。近几年来的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均要求文学类文本命题主要以“散文、小说”为主。为此,我们就散文和小说这两大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谈谈如何很好地答题,如何很好地得分。

一、散文阅读

散文通常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见闻的,运用短小的篇幅、自由灵动的手法表达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做好散文阅读题,通常要理解以下几个方面:

1.散文的类型

分清散文类型是读懂散文的一个重点,只有知道文章的类型才能读懂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才能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1)写人叙事性散文。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

(2)写景状物抒情类散文。

如: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

(3)议论性的散文。

如:冰心的《谈生命》。

2.散文题型的分类

一般在高考散文阅读中,题海泛泛,正确把握题型特点有利于更好地答题,下面归纳了几种:

(1)对文章标题或句子的理解。

例如,高考中有一题“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这一题就是要求考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分析标题的作用。

(2)根据文义分析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例如,江苏高考阅读题中有一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这道题符合《江苏考试说明》要求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重点考查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3)赏析文章,分析表现手法。

例如,高考卷中有一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这一题要求考生通过对文章开头两段的仔细品读,在修辞手法上说明景物描写的特点。

3.散文的阅读方法

散文阅读方法和小说的阅读方法大体相似,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时候,要牢记散文中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的运用是很灵活的。通过明确答题技巧,才能提高答题效率。

(1)通过文章的题目,把握好对象,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实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

(2)把握好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作者的感情流露,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仔细阅读文章的末尾,抓住文章主题。

(4)通过环境了解文本主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重视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

(6)重视文中带有议论性的语句。

二、小说阅读

1.小说阅读的关键

小说阅读题在全国各地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增多,江苏高考卷自然也不例外。在高考中,命题者设的问题都离不开小说的“三要素”。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细致深刻地理解小说所要展现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是关键。

2.小说阅读题的题型

小说阅读中的题型有几种,包括归纳概括题、分析题、作用题、探究题、理解题、鉴赏题等。正确掌握小说文本阅读的题型才能准确地分析和理解题意,更好地答题。

3.小说阅读的方法

做小说阅读题,只有准确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掌握其精神内涵,而正确的小说阅读方法则是通篇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关键。

(1)通过对故事的反复咀嚼,了解文本主题。

(2)通过对比,鲜明地得出主题的褒贬对象。

(3)通览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4)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好层次,明白每一层讲什么。

(5)认清写作手法,明确该写作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小说阅读题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题有一定的答题技巧,在审题、答题和表述上运用合适,将能够很好地解答题目,得到相应的分数。

(1)认真审题。

在做小说阅读题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准确审题。审清题目,抓住题目要求的重点,认真仔细地分析题干要点,是答题的重要也是关键一步。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认真审题就会发现,题目所包含的信息暗藏了答案的大体范围和答题规律。因此,认真仔细的审题至关重要。

(2)确定答题区域和范围。

一般命题者设置题目的目的就是限制答案的内容,因此,往往为了不至于让考生在答题时不知所措,命题者总会在题目中或深或浅地透露一丝答案,就是在题目中提示考生答案的范围,或者直接规定了针对某一段或某一句文章来答题。这样考生就可以锁定答题范围,抓住重点,找出答案。

(3)筛选关键词句。

认真阅读文章,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快速有效地抓住重要词句。很多情况下,很多答案就在文中,锁定目标就可以正确答题。而那些不容易直接找出答案的,可以在锁定词句的情况下归纳概括出符合题意的文段,思考答题。

(4)整合概括,正确表述。

在答题中,尽量用考生自己的话针对题目思考表述答案。根据题干所要问的问题,通过对全文的理解,整合概括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表述。

总之,要提高提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得分除了对阅读的文章有一定了解之外,还要有一定的阅读解题技巧和方法,方法是多样的,只有多做、多练、多听、多看、多总结、多归纳才能做到对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充实自己,为高考服务。

考生应该坚持每天阅读不同类型文章,做必要的归类与总结,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有阅读计划,做阅读笔记,这样才能在阅读中感受到美,体味到生活的千姿百态,在高考阅读中获得高分。

参考文献:

篇6

海明威的小说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笔者以其作品《老人与海》作为研究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范本。笔者搜集了12则具有代表性的课例(教学设计4则、教案3则、课堂实录2则、导学案3则),对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进展情况进行梳理,并探究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目标的预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部分“阅读与鉴赏” 课程目标中指出,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1]经过整理分析,《老人与海(节选)》一文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层面:1.认知类目标。了解作者、作品以及作品风格等文学常识。2.技能类目标。梳理小说脉络,赏析桑地亚哥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探究小说主题。3.情感类目标。培养不屈服于命运,直面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上述12则课例都能明确小说这一体裁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但课例3和11认知类目标缺失,整个教学目标都未涉及作者、作品以及作品风格等相关知识,这未按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在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是不可取的。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设定目标时,注重小说阅读教学的文本多元解读。大部分课例教师多元解读文本时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带领学生从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叙事写作手法的多变性,和小说语言的独特性等多角度立体化解读文本。相比较而言,课例1、2、4、9教学目标的设计,比较符合多元解读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课文一致的情况下,不同教师预设不同的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不相同。课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九个方面:1.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11个课例);2.理清小说情节(10个课例);3.感受“硬汉”人物形象(9个课例);4.体会象征的潜在内涵(9个课例);5.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题(9个课例);6.“冰山原理”与作品的讨论(3个课例);7.剖析内心独白(6个课例);8.品味电报式语言(6个课例);9.桑地亚哥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之辩(10个课例)。

王荣生教授说:“依据学生的小说阅读经验选择教学内容,学生对小说文本阅读的已有经验是小说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小说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结合阅读主体(学生)与阅读对象(文本)来了解学生的阅读经验。”[3]这部小说节选部分的情节比较单一,容易读懂。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就课文而言,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冰山理论”的原则。2.赏析“电报式”的语言和主要人物形象。课例1、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马林鱼、鲨鱼、狮子、大海”等背后的深层含义。课例5、9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多面性,品味独特的形容词,这四则课例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以学生阅读期待为教学的起点来构建教学内容,是较好的课例。而课例3、4、6、7、8、11、12这些课例中的感受“硬汉子”形象过于简单,可知对文本解读力度不够,这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4]12则课例选择的重点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通过品味电报式的语言、剖析内心独白、“冰山理论”等来赏析“硬汉”形象。(2)通过人物形象来探究小说表达的主题。教师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分角色朗读法、旁批鉴赏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分角色朗读法,不适用于教授情节单一、人物内心独白较多的小说。课例1和2的启发式教学法做的比较好,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进行分析,对人物形象分析到位,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揭示小说主题。课例7的旁批鉴赏法是一个创新,旁批对于鉴赏小说语言是很有帮助的。讨论法的运用就值得商榷了,如课例5,对主题的讨论上升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课例11,教师为落实“以生为本,育人为本”的观念,讨论流于形式,很少涉及文本实质。

四、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笔者选择的12则课例,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一线优秀教师,在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也真实地反映了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最新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课程内容中的外国文学知识陈旧,外国现代小说知识也不够完善。课程目标中对外国小说的各种类型,及其特征的解说不够透彻,以至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外国小说中的异质性。语文课程内容中应增加外国小说知识,并对外国现代小说流派和风格等进行系统的梳理,让我们的学生在了解外国小说体式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走进文学作品的世界。

语文教师执教外国小说时,不知道对文本解读的内容“做减法”。教师要以已有的经验作为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起点,对备课时预设的大量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留下学生最读不懂的方面以及本部小说最该读的内容,这也是小说的合宜教学内容。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王荣生,宋东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11年版。

[4]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保世华.《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2015,(8).

[2]徐文中.《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2008,(5).

[3]吴云辉.《老人与海》创新设计与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之友,2014,(9).

[4]赵君雄.《老人与海》导学案[J].新课程,2013,(4).

[5]雷江红.《老人与海》教学与关注社会问题[J].语文教学,2009,(7).

[6]张宝童.“硬汉”的孤独与抗争――《老人与海》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J].语文教学通讯,2010,(7).

[7]阮红环.实现高效课堂的四个前提――以《老人与海》导学案为例[J].现代语文,2014,(11).

[8]江正刚.硬汉如此多“骄” 风景这边独好――《老人与海》教学方案[J].中学语文,2014,(2).

[9]张广录.“冰山理论”:开启《老人与海》的一把钥匙――兼《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1,(2).

[10]肖丽丽,胡循杰.《老人与海》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3,(8).

篇7

一、案例教学与文学史教学相结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教版选修课程《中国小说欣赏》与高中语文选修Ⅱ“小说与戏剧”相匹配,重点学习欣赏中国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国小说的欣赏艺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实践证明,将文学史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欣赏中国小说,可起到由线串点,由知识形成技巧,进而总结规律升华成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二、专题教学与综合欣赏相结合

《中国小说欣赏》编排的特点是根据选文主题来选材和划分单元的。每个单元是一个独立的主题,也是一个独立的专题。各专题的教学必须要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来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掌握欣赏中国小说方法的目标。例如“谈神说鬼”单元,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了解《西游记》和《聊斋志异》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色,人物刻画。

综合欣赏包含背景材料的收集,原始资料的整理,欣赏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欣赏规律的揭示和方法的归纳。综合欣赏给学生提供一个构建知识链条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综合理解,掌握中国小说欣赏的规律与方法。比如欣赏《红高粱》,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评论家的评论观点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指导学生对这些材料加工整理,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阅读理念,分析《红高粱》的象征意义和蕴藏内涵,利用各种欣赏方法分析作品,提出自己的论断。

由专题学习到综合欣赏,使学生对小说欣赏从知识到理论,由零碎肤浅的认识上升到系统、深入的理解。综合欣赏是小说鉴赏活动中提升质量保证效率的最佳环节。

三、选修与必修相结合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写作品。小说篇幅一般比较长,而“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这些都是鉴赏小说时不可缺少的,只要牢牢抓住小说的三要素进行自主鉴赏就能提纲挈领,举重若轻。

《中国小说欣赏》虽是选修课,但选修课和必修课是有联系和衔接的。我们已经学习了必修3中《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必修5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小说,通过这些篇目的学习,掌握了小说鉴赏的相关知识及鉴赏的步骤和切入点,总结出了鉴赏小说的步骤:

1、依托文字理清情节线索;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4、研究写作技巧,把握叙事视角。

归纳出了小说鉴赏具体方法:

1、人物鉴赏:颦笑言语见真情(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情节鉴赏:文似看山不喜平(节奏、悬念、巧合、突转)

3、环境鉴赏:一草一木总关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叙事技巧:笔端变幻风云生(视角、详略、顺序)

在必修课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学生完全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修课程自主鉴赏的任务。如教学第二单元《聊斋志异》的《香玉》一课,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鉴赏,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致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概括情节:

开端:宫中读书,黄生邂逅二女郎。

发展:香玉不测,绛雪为友伴黄生。

再发展:至情感天,黄生细心护牡丹。

: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续缘。

结局:眷眷情深,黄生二女共生死。

再指导学生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加以自己的评价。如香玉的热烈多情,绛雪的善解人意等。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小说中写得好的地方,从人物塑造,语言应用、环境描写、构思手法上加以赏析。

在小说选修课教学中,能联系必修教材,用必修指导选修,不仅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觉探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自主欣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新课标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开手脚,大胆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中国小说欣赏》无论是单元说明,还是“赏析”、“思考”、“链接”,都是指向具体作品的解读,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中国小说,是本门课最大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老师大胆放手,并不是说老师可以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学习,也不是指老师毫无目标,胡乱指导,相反老师要事先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理论水平,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和讨论环节,游刃有余的指导学生大胆假设、推理、分析、探究。

如第六单元的《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指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分工讨论,相互交流展示,然后教师再加以点评,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选修教学与高考备考相结合

篇8

吕宏伟

重庆市荣昌县双河中学 重庆 402460

摘要:在初中阶段,语文小说阅读已经成为困扰师生的重大难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通过探讨小题目自有大文章、听好故事理清线索、品评人物读懂人生、注重环境描写的文本作用、挖掘文本深处的主旨等内容,思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选入课本的小说也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呈现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殿堂。相比较于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小说有着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温情的主题, 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但由于小说具有“内蕴深邃,微言大义”的文体特点,使得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很理想。其实,只要语文教师把握好小说的文体特征,找准小说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那么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小题目自有大文章

小说创作是非常讲求立意、构思的,因为人物与故事都是虚构的,但却要以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这就需要作家不断的思索。作家往往在小说的题目上下足功夫,从而促使读者观题目即想阅读。小说的题目主要有四方面信息,一是呈现小说主人公,如《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等;二是交代小说线索,如《故乡》、《不朽的失眠》、《麦琪的礼物》等;三是小说的主要事件,这往往交代出人物和故事情节,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等;四是小说的寓意,也就是运用象征,如《白色鸟》、《变色龙》等。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小说的题目,在小题目上做大文章。或教师自己讲解、或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抓住作家拟题的意图,快速的找准小说所要表现的主人公、线索、故事情节、主题寓意等因素,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引起学生的思考,将题目挖掘得透彻深刻,为进一步分析小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听好故事理清线索

大凡优秀的小说,总是善于创设急转变换的场景和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这样形成巨大的反差,生成跌宕起伏的美感与震撼力。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小说文本,很多都具有跌宕的情节或者由逆境到顺境,或者由快乐转而悲伤,或者由皆大欢喜到黯然神伤,作家靠这种“故事性”吸引读者,也烘托主题。鉴赏小说必须引导学生理顺故事情节,试问小说讲什么内容学生都不清楚,如何挖掘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线索以及主题意蕴?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准确分析人物形象。

线索是构成小说故事情节的重要因素。因此,理清线索是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如在讲解《变色龙》这一较难阅读的小说文本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文本线索。从而师生一同通过串联“一条狗”、几处“转折”,奥楚蔑洛夫巡官几段反复无常的对话,脱与穿大衣等细节,拼图式的呈现出一个迎上欺下、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卑鄙者形象。

三、品评人物读懂人生

对于小说文本的阅读,中心话题离不开人物形象,没有鲜活的人物,即使再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是层层紧扣的环境点染,或是发人深省的主题,这部(篇)小说都将是无法打动人心的,或者说是有严重缺陷的。

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思考形式更为多样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比如人物比较分析教学,利用相似或迥异的人物形象来比照阅读,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共性和规律,这对于提升学生小说阅读能力大有裨益。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连接,我们可以联系鲁迅先生的《阿Q 正传》,对于初中生读《阿Q 正传》有很大难度这一情况,教师可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通过阿Q 的自欺欺人、自我陶醉的“精神胜利法”来比较孔乙己的心里世界。通过比较阅读两个人物形象的心理,学生很快收到启发:“精神胜利法”是阿Q 与孔乙己的精神避难所,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教材中所选用的很多小说虽然是经典之作,但是绝大多数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作品,学生要想真正走近小说去感受人物形象, 离不开切身的体会,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读懂小说人物,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对此,可以开展换位体会教学法。这样能够打破学生在课本中原有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对生活的认识深度。如《变色龙》的作者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但是仅仅让学生从课本中来体会,往往学生体会的深度往往不够,这时如果通过抗战影片,让学生分析汉奸、走狗、伪君子等人物,这样学生就增强了对奥楚蔑洛夫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注重环境描的文本作用

对于一部(篇)小说来讲,必定会有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起着刻画人物心理,渲染必要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和揭示主题的重要作用。环境对小说其他组成因素的关联度较高,可以说,鉴赏小说离不开深入分析环境描写。

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时,教师可先分析环境,利用小说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一自然环境描写,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畅言读了这句话之后对“故乡”的印象和心理感受,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引导他们从自然环境的分析到社会氛围的把握,这样,学生便会很快读懂环境描写的作用:不但勾勒出故乡的破败情况,而且也渲染了临近故乡时感受到的那种荒凉和肃杀氛围。又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教师可抓住孔乙己所处的冷酷、麻木和残忍的社会现状,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众人的“笑”,从而使学生明白鲁迅先生是用这麻木不仁的“笑”来描绘当时的社会人际关系,这也增强了学生细部阅读小说的能力。

五、挖掘文本深处的主旨

作者塑造人物、安排情节,其目的就在以此来表达某一主题思想。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作品主题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透过作者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和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就可窥探他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和态度,据此就可概括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寓于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要指导学生一边理解人物情节,一边概括主题思想。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应该着重从文本角度分析,不能生搬硬套,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给予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和引导,而不是强硬的主题思想灌输,让学生自我发现,自己独立思考并且寻找到答案,这是一个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独特感受。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阅读是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应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小说阅读教学,使得初中生更加喜爱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从而显著提升阅读能力。

篇9

高考《考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形式是较稳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考纲》的要求可以提取几个关键性的词语:结构、主题、手法、语言、形象、作品意蕴和作者创作意图,把握住这几个关键点,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或是考试时,就能抓住重点,有目标、有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了。

二、把握文体特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从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小说中的几个关键的内容,情节、环境、人物和小说反映的生活、表达的思想,也就是小说的主旨。小说的情节主要包括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对于小说的情节,我们不仅要会概括,还要了解小说在情节设置方面的常见技巧,比如倒叙、设置悬念、设置波澜及结尾出人意料等。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并以自然环境为主,环境在小说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交代时间地点、季节特征及社会背景;(2)渲染特定的氛围;(3)烘托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4)象征和暗示,通常是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暗示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等;(5)和故事情节的关系,通常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的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最核心的一个要素,对于小说人物的把握,我们要知道人物的形象特点、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和人物的意义。人物塑造的方法多样,除了直接对人物进行心理、动作、语言、外貌等方面描述外,还可以通过侧面衬托的方法来塑造,同时环境描写以及情节的叙述和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都密切相关。关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意义,我们首先要知道小说中的人物按其在小说中的地位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的作用,就是通过其自身所具有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或其际遇,来反映生活,表达主旨,体现作者的创造目的;而次要人物的作用或者同主要人物一样直接表现小说的主旨,或者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因为小说的内容包罗万象,所以对小说的主旨的分析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小说内容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我们通常见到的小说或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宣传传统文化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或是对假丑恶的批判,一味抒情或表达哲理的较少。

三、把握关键题型,理清答题思路,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虽说高考文本阅读材料是新的,但是关键的题型是比较固定的,因此在备考时,一定要抓住关键的题型,理清重要题型的答题思路和答案的组织。如2013年重庆市高考小说阅读《枪口下的人格》中有这样一题:“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这是一道概括情节题,非常典型,在小说阅读中经常考查。答题时我们要选好角度,通常是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来概括的,如本题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篇10

2.单元复习教学要把握“课内学法-课外迁移”的教学思路。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作五个环节:(1)导语。(2)学生交流基础部分自主复习成果。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单元复习时基础部分的掌握,使学生理解应掌握哪些基础内容:单元提示、字词、文学常识、文体常识。学生交流,教师点评矫正并引导学生归纳小说阅读的考点。(3)自主完成课内训练题,引导学生从课内文章入手把握小说阅读的命题角度及解题方法。(4)自主完成迁移训练。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与之相应的练习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创造性思维的能力。(5)总结。

通过第一次反思,我总结了单元复习的基本方法,与课程标准与河南省中招命题特点相联系。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专家和教师们的肯定,自我感觉还很好。近来,对课程标准又进行了详细解读,阅读了大量的解读文章,对这节课的设计又有了新的认识,感觉有不少地方与课程课程标准“貌合神离”。又进行了第二次反思。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缺失。

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该节课的设计思想重心放在前两个目标上,对第三个目标忽视。复习目标定了两个:“学习本单元重点字词及文学常识、文体常识;把握小说的基本考点及解题方法,提高小说阅读的能力。”第一个目标侧重知识,第二个目标侧重过程与方法。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丝毫没提出。复习重难点也定了两个:“重点:把握小说的基本考点及解题方法,提高小说阅读的能力。难点:学会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及品味语言的方法。”还是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篇11

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研究,不仅国内的学者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国外学者也不断地投身其中,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开始至本世纪初,美国汉学界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Robert E.Hegel(何谷理,亦称何古理)教授正是随着美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汉学家,他是当今美国颇为有名的汉学家之一。

何谷理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及近现代文学研究都颇有建树,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早期,他就发表了《隋唐演义:其时代,来源与构造》(Sui Tang yanyi:Its Date,Sources,and Structure),此后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论文及专著,尤其致力于明清小说的研究。笔者拟对何谷理教授于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在明清通俗小说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述评。

一、何谷理关于明清小说接受的研究

在明清小说的研究领域,很多学者往往聚焦于对作品的分析和对作家的探究,对于小说创作的分析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研究主流。然而,小说创作的分析在明清小说研究中固然重要,小说的接受问题亦不容忽视。因为“如果一部作品没有被读者接受,它就不能算做真正的完成”。[1]何谷理教授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就试图跳出明清小说传统的研究框架,最先以小说的接受为切入口来探讨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尤其对明清小说接受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明清两代的白话小说的发展令人瞩目,有关明清时期白话小说的接受者问题,国内学者在上个世纪末以前基本上没有细致的探讨,一般只笼统地称其为“市民阶层”。然而,在国外这个问题却早已受人关注。何谷理教授试图通过总体上的分析及个案的解析来清理出明清白话小说的接受者层次。何氏认为尽管白话小说语言通俗易懂,但也只有接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白话小说的阅读者。他试图以“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这个标准来分析白话小说的读者具体是哪些人。通过分析,何谷理尝试得出如下结论:“明清时期有可能阅读白话小说的人毫无疑问非常广泛,包括官员、文人、那些为科举考试而受过教育而最终落榜的人;那些有一般的文化程度的人,例如富家的妇人和商人之子也应该读过小说;阅读技能相对比较低的人也可能是构成阅读群的一部分。”[2]何谷理又指出,明清时期的社会精英不是仅停留在白话小说“阅读”的层面上,而是更多地带着思想、趣味来“欣赏”白话小说,尤其是那些文人创作的白话小说。

二、明清小说阅读之分析

“为什么长篇小说流行将近两个世纪?”,“我追溯了长篇小说的文本历史,对作者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文本间的关系,也分析了一些主要的主题。但是,当这些研究变成了论著,看起来完满的研究成果却造成了更大的疑惑:当我阅读长篇小说时,虽然有些部分很吸引人,但是大多数却是平淡无奇的。总之,我在文本中发现了无数重复的相似的情节,索然无味。”[3]类似于这样的疑问和感受在《晚期插图小说的阅读》的序言中随处可见,带着诸如此类的疑问和感想,何谷理开始更为深刻地思考小说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到底是什么吸引当时的读者去看这些长篇小说?明清小说真的只是因为它的文本故事、情节而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吗?于是,何谷理开始考察吸引当时读者去阅读小说的另外一些因素。

1.小说中的插图。首先,何谷理发现了小说插图给予读者的强烈视觉冲击。他指出,明清小说插图对于小说的阅读与接受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其次,何谷理从横向上(基于明清时期一些不同类型的小说插图)做了比较,指出小说插图惯用的普遍性。再次,在人物的面部特征上,他注意到明清小说插图的人物面部特征缺少个性。何谷理认为明清小说插图的存在迎合了最广大的小说读者,正是因为小说插图的辅助作用以及插图的传统性满足了读者的需要也迎合了最大多数人的趣味,所以插图在人们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变得非常实用,也逐渐变得不可缺少了;由此,小说也更加有吸引力,更有趣味。

2.小说中的评点。除了插图以外,何谷理还注意到明清时期随着小说发展而兴起的小说评点,也对人们阅读小说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确实,明代中晚期以后,小说评点开始兴盛。以李贽的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为滥觞,崇祯末年金圣叹完成了《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清朝初年毛伦、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作了评点,尔后又有脂砚斋等人评点的《红楼梦》以及闲斋老人评的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等一系列优秀的小说评点本出现。这些优秀的小说评点本一经出现,便深受读者欢迎并流行一时。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思想内容、艺术性等角度做研究的。何谷理也肯定了小说评点在招揽读者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他将着重点放在小说评点对读者阅读的影响这一方面——浅析评点对于读者阅读的作用。首先,何谷理指出明清小说评点作为指导阅读的功能无论如何都不可忽略。“明清时期小说的读者似乎很愿意在那些已经读过作品的人和提供序言的人的引导下读小说。”[4]其次,何谷理认为小说评点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形成图像、激发想象的作用。总的来说,何谷理关于评点对于读者阅读小说的影响的分析,着墨不多且分析简单、并不详尽,但他想抛开的是学界一贯以来对于小说评点的思想性、艺术性的过分关注,而试图探讨小说评点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明清小说在广大读者中的阅读,进而阐明小说被广为阅读的又一因素。

三、何谷理的研究特点

1.传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心求证,大胆推测。何谷理的研究风格“承继了中国学界的传统治学方法,以历史文献为本……重视版本考证,完全遵循了中国学界的研究传统”。[5]二是宏观掌控,微观分析。何谷理对明清通俗小说接受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讨影响通俗小说在明清时期发展的一系列因素,试图通过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探究小说在明清时期发展的可能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何谷理首先想做的是,对影响明清小说发展的一系列因素做宏观的掌控,从诸多资料的研究中得出宏观分析的结果;同时,他又努力使自己的宏观研究与一些微观分析结合在一起,使自己的阐述更为切实。

2.新颖性。首先,表现在研究角度的新颖。从整体上来看,何谷理教授期望从小说接受的角度来对小说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做一个新的阐释。从各个部分的分析来看,其研究角度也体现一个“新”字。在小说接受的研究上,何谷理将插图作为研究重点。从小说插图本身的形制、特点来探讨插图对小说接受的影响。在对小说评点进行分析时,何谷理从评点对读者更为直接、更为直观的影响方面入手。其次,表现在分析方法的新颖。跨学科研究的含义除了课题自身的多学科性以外,另一种含义是方法的多样性,就是“可以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不同方法解决共同性的问题”。[6]早在60年代,美国汉学界就开始探讨与社会科学联姻,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的中国研究。何谷理的研究也正是运用了多样的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突出地引进了“量”的概念,运用统计学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论述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四、结语

如果将何谷理的研究与近年来国内学者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它并不突出。然而,在上世纪晚期,国内大多数明清小说研究仍囿于传统的研究范围内时,何教授的研究却能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何教授关于小说插图与阅读之间关系的分析等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开阔了明清小说的研讨范围。何教授的研究不只关注小说这个文学形式本身,还希望以小见大,说明中国文化历史的复杂。笔者以为他的这种努力对于明清小说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如一把钥匙,为后来者开启了新的大门,也为其他学者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注释:

[1]李忠明:《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3][4]Robert E.Hegel:《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年版,第302-303页,第305页。

[5]曹晋:《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访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系何谷理教授》,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第133页。

[6]侯且岸:《论美国汉学史研究》,新视野,2000年,第4期,第90页。

参考文献:

[1]李忠明.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2]Robert E.Hegel: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篇12

大学英语泛读是一门需要进行大量阅读实践的课程,也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在阅读中,既能比较系统的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技能,又能通过阅读题材及风格各异的篇章,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语言知识、增强语感,扩大词汇量,增加一定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对英语语言特点的理解,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及快速、准确、有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

一、认识泛读教学英文小说阅读的意义

以我校选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英语泛读教程》为例,书中选摘了大量的英文名篇,如杰克,伦敦的《The Call of The Wild》,海明威的《The Old Man and The Sea》,劳伦斯的《The Rocking―Horse Winner》,此外,英语泛读教学的大纲也要求教师给学生列出一些英文参考书目,供学生在课外阅读。

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英语用法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真正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教材已经成了一个主流趋势,特别是在泛读教学中,小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英语小说的阅读。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

二、英文小说阅读的过程

英文小说阅读不是简单的完成阅读任务的一个过程,它需要具有大量的词汇,还要有必备的语法基础。此外,具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有利于小说的把握。

1、词汇习得。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已知的词汇,学生会通过重复巩固这些词汇的拼写及使用,并且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对该词汇的用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未知词汇,学生可以使用查字典或通过上下文提示来猜测未知词汇的大意。

2、语法习得。文章的语法结构对于阅读理解的过程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学生应该通过辨认不同的语法现象,理解小说内容。同时,对一些长句、难句,学生也可以通过上下文内容提示,对其语法结构进行分解,更好的理解文章。

3、文化习得。读者通过小说的描写,可以间接地了解其人文、社会、宗教、科技等一系列的内容,从而扩大读者的知识面,并且通过对其文化的间接接触,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4、评论性思考。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互动过程。阅读者的背景知识是受到他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和限定的,而且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到阅读者对其所读小说的理解,并且在其阅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此外,阅读过程也是阅读者和文章作者之间的交流。

当前的外语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基本的阅读理解为基础,发展学生的评论性思考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阅读内容、作者写作目的、文章结构等各方面的细节内容,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从更深层次分析文章,而且最终对他们的写作技巧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小说阅读过程中的活动设计

基于上述可以在小说阅读中实现的各种习得,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不同的活动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引导和检查。根据阅读的性质和自然过程,可以将小说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1、阅读前阶段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基于读者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和所读文章之间的互动过程(Interactive process)。因此,调动读者的背景知识是帮助读者从思想上接近其阅读材料的一种有效方法。下面的几种活动可以被应用于阅读前阶段:

(1)在课堂上针对小说的题目进行提问。文学作品的题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总结,或者是全文基调的暗示。教师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题目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预测该文学作品的主题,从而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2)向学生介绍该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他们在该作品中的身份地位;

(3)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该小说序言部分。然后教师向学生询问该部分的作用。

2、阅读中阶段活动(while―reading activities)

(1)记录阅读中所遇到的生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生词库”,但必须提醒学生只需要记录那些他们认为很重要的生词,他们有兴趣学习的生词,或者他们觉得值得记忆的生词。

(2)建立“关系树”(relationship tree)

在阅读过程中,梳理小说中人物及其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建立该小说中人物“关系树”的主干或者部分,然后由学生通过他们的阅读理解对该“关系树”进行填充或补全。

3、阅读后阶段活动(after―reading activities)

在该阶段中,教学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对全文的理解和再创作上。

(1)评价。在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人物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并对人物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

篇13

(一)确保高中生能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小说以它复杂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广阔的历史背景,间接满足了学生强烈探寻知识的需求,而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优秀品格,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是高中语文课本改革的核心教学任务

新课标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一定审美能力,从而为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接受丰富审美资源的过程中,也使学生获得了中华人文精神的洗礼与熏陶,有助于学生建立鲜明的真善美辨别力,从而完成对学生感知和理解,欣赏和创造等审美能力的培养任务。

(三)在普通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作用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普通教育一部分的审美教育,它一方面能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借助艺术或音乐、文学形式给学生以审美能力的教育,充分体现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宗旨;另一方面,它能以美育的手段和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提升德、智、体教育效果。因此,它在普通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更具有基础的地位。

二、实施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小说丰富多彩的美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增强审美的想象力、鉴赏力与创造力,为实现全面健康发展筑牢基础。

(一)通过激发小说阅读兴趣,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在高中语文课的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审美兴趣调动起来,要借助于现行课堂的各种新式教学方式,如,运用多媒体配合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形象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学习,继而大大激发出浓厚地学习兴趣。例如,在《雷雨》[2]的阅读教学讲解中,可以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和电影,让他们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熟悉剧情人物形象,再通过后期的课堂分析讨论,让学生发现与体会到小说的美,并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净化他们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想象力。在激发审美情感的过程中,教师切忌将自己的审美感觉强加于学生,同时要主动设置疑问,多鼓励学生参与分析和解读小说,碰撞出思想火花,不论学生解读是否准确都应给予适当赞扬。

(二)培养小说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对于审美鉴赏力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应注意这几点:一是据小说特点精心设计导语,如《祝福》[3]中抓住祥林嫂之死作为导入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祥林嫂死亡原因和如何死亡的疑问去思考,在不知觉中加深对审美鉴赏因素的深刻印象。二是引导学生对小说整体感知,挖掘更深层次的审美鉴赏因素,这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如分角色朗读或范读等,触发学生对小说整体审美的切身体会和感知,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等。三是明确学习目标,把握方向,根据不同小说进行侧重引导。教师在学生对小说有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基本感性认识后,应当再引导学生对小说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比较,其过程中要注意将人物、情节与环境的鉴赏有机结合,达到提高整体鉴赏能力的目标。

(三)延伸小说美育阅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仅仅靠课堂的小说阅读教学,高中语文教师是无法达到对学生审美能力全面培养的目标的,因此,要进一步对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培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应当利用课内已选篇目,向学生积极推荐相关课外阅读,拓宽他们的阅读审美视野。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喜好,鼓励尝试练习小说写作,并运用评点和批注方法,促进学生创造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从而提升对小说的审美创造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