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小学生国庆诗歌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美国从幼儿园起,爱国主义教育便浸染到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从穿什么衣服,到唱什么歌,都直接接轨成人世界,但同时又不强求孩子一定要理解什么深刻的涵义、遵从什么刻板的规范,更没有让孩子必须背诵出一些“大人才说的话”。
经过小学、中学到大学持续深化,每年不断举办的演出、参观、实践,如学生持美国国旗,唱《美丽的亚美利加》,美国设有专门课程;美国选举时,一些学生志愿者还举着筹款箱,为议员候选人筹款。
但是美国对学生进行美国历史,美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教育,抓的是很紧的。他们树立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的权威,极力宣传资本主义历史的优越性,培养青年阅读资本主义的经典著作。
二、欧洲
欧洲中小学的思想教育,进行公民教育是方法之一。欧洲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公民素质培育。包括国家历史和地理知识、议会基本原则、社会政治系统及运行方式。
(2)价值观和态度教育。主要是社会共同的价值体系。
(3)激励学生参与公共生活。
欧洲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设置有:专门的必修或选修课、渗透性课程、及跨学科教育课程。不同国家的公民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名称有所区别。德国从小学开始设置公民教育课,不同课分别称为“政治学”、“社区学习”、“社会研究”、“历史社会世界研究”、“公民教育”、“社会科学”或“政治科学”。仅比利时德语区、罗马尼亚在小学阶段设置专门公民教育课。爱沙尼亚、法国、希腊、葡萄牙、瑞典将公民教育课程渗透在其他课中,或者以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学习。大多数欧洲国家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设立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并被渗透于历史、社会研究、地理、宗教和道德教育、伦理学、哲学、外语课。大多数欧洲国家以混合形式,即专门性课程、渗透性课程、跨学科教育课程开展公民教育。
英国自2002年9月起,“公民”成为国民课的一门法定课程,在英格兰11~16岁的学生中开设。内容分“成为知情公民所应具备的知识和理解力;问询和沟通的技巧;参与能力和负责任的行为”三类。其中,l6岁的学生应该懂得英国议会的变更,两院之间的关系,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欧盟和公共事务的关系。
英国人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历史都是一门必修课,讲“特拉法加广场”、“白金汉宫”、“西班牙”以及“海洋”等。老师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孩子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国家:每周带领孩子认识当地有哪些教堂、河流、博物馆、面包店;带孩子到祖国各地旅行,组织参观博物馆、邀请专家与学生共同讨论,激发学生了解民族历史的兴趣。每到除夕之夜,无论英格兰人还是苏格兰人,都会自发走到泰晤士河边或是苏格兰高地,吟唱《友谊地久天长》。
法国从小学低年级开始,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包括六个象征国家标志的教育,即国庆日、国旗、国歌、国家座右铭、弗里吉亚帽、玛丽安(共和的象征)。中学阶段,向学生教授有关法国国籍和法律等常识,人权知识和意识是法国公民教育的重点,它们认为通过掌握民主共和的原则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具体的宪法和法律知识、学习社会和政治生活的规则,能使学生受到人权和公民教育。并在初中一年级到四年级学习《人权宣言》。
法国人对自己的历史引以为豪,坚持通过让年轻人走进“活着的历史”,培养年青一代的“爱国者”。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凡尔赛宫逐步对外开放,成为“人民的博物馆”,现在也变成了法国年轻人学历史的无声讲堂。平时来凡尔赛宫,人人都需要花上近20欧元的门票钱,但为了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凡尔赛宫里新添的一幅幅战争油画,凡尔赛宫特别允许学生们免费参观。
北欧丹麦、挪威教育部门鼓励中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前,花一些时间在国内旅行,了解国家的历史和现状。德国设有“形象营销部门”,向本国民众和移民宣传“爱国、爱家乡的感情”。2006年世界杯期间,各家的门窗上面都挂上了德国国旗,大声歌唱德国国歌。
欧洲国家非常重视校园文化,以及参与社会生活在提高学生政治参与能力方面的作用。许多国家强调参与性教育。大部分欧洲国家中小学,都很重视让学生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欧洲国家致力于建立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参与形式包括:国际学生交流、校园开放日、参观访问博物馆和非政府组织、模拟国家或者欧洲委员会的选举,参加议事活动、志愿活动等短期工作。
三、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最初的混乱,经过十几年反思探索努力,形成新的中小学道德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9-0050-03
一、应用统计学与PBL教学法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应用的工具性课程,在数据分析、报告撰写、成果发表等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众多高校文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应用统计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成为一项重要的实用性技能,受到文科生的广泛关注。然而,相比其他文科课程,“应用统计学”因概念抽象、逻辑性强而成为文科生又爱又恨的课程,与“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一起被视为最令人头疼的课程。如何为文科生讲好“应用统计学”,发挥其工具性和实用性价值,是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是国际上使用广泛的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求进行开放式、探索式学习[1],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较好[2],在“心理统计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显著[3]。PBL教学法的理念和属性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完全契合,在相近学科中的应用效果启迪“应用统计学”教师采取基于PBL教学法的改革措施,以克服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PBL教学法的理念和属性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完全契合,在相近学科中的应用效果启迪“应用统计学”教师采取基于PBL教学法的改革措施,以克服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基于2014—2019年间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讲授“应用统计学”的经验,围绕学生畏难情绪、学校教学安排、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开课前和结课前对2017级和2018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来获得数据资料(有效样本101份);利用调查数据,首先分析学生面对本门课程的畏难情绪,然后介绍基于PBL教学法的改革措施,最后分析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效果评价,以检验PBL教学法在文科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价值,为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二、大学生对应用统计学的畏难情绪
调查发现,在正式上课前,两级学生认为课程“非常难”或“比较难”者达64%—65%,而认为“不太难”或“一点不难”的比例很低(0%和9.8%);担心学不好的比例分别为68%和76.5%,而不担心的比例非常低(8%和4%)。此外,通过多选题方式调查了本门课最困扰学生的方面,2017级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实验或上机操作(76%)和課程难度大(60%),2018级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是课程难度大(58.8%)和实验或上机操作(52.9%)。可见,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两级学生均认为本门课难度偏大。究其原因,这与课程性质和要求有关。“应用统计学”侧重于应用,“高等数学”和“概率论”是其理论基础和前期课程。对于文科生而言,这两门课程往往被视为是困难和挑战,甚至意味着“挂科”。所以“应用统计学”也容易被认为是充满数理推导和繁杂公式的枯燥课程。于是,不少学生在开课前便产生了畏难情绪,这对课程教学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也凸显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三、基于PBL教学法的统计学改革措施
为克服面向文科生讲授统计学遭遇的困难,基于PBL教学法的理念与主张,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做好学生心理建设与疏导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做好其心理建设与疏导。首先,围绕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主题,分享基于统计分析的视频资料、媒体报道和研究成果,让其发现统计学的魅力,产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分享自己学习统计学的感受,让学生知道教师也曾有过担忧、顾虑和迷茫,但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最后,介绍近几年本课程的考试情况,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二)备好适合自学的多元材料
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学和主动参与,是PBL教学法的关键。备好适合学生自学的相关材料尤为重要。首先,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为原则选择适合文科生的教材,而理论性过强、重数学推理、偏计量经济的教材仅作为参考书。其次,遵守教材选取原则,提前准备课件,使其在内容上既与教材内容高度契合,又能结合教师的学术积累适度拓展,并提前两三天通过教学平台发给学生,以方便其预习。最后,适时向学生提供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等刊载的统计学资料,以辅助其自学。
(三)开展问题主导式案例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是PBL教学法的重要导向、原则和模式。“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解决的对象,也是教师授课时的重要切入。“案例教学”是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面向文科生的“应用统计学”。调查发现,除了实用性强,两级学生中分别有68%和62.7%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是本门课最吸引人的地方,这反映了教师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改革中应狠抓以“问题”为主导的案例教学。一方面,开课之前精心设计每章或每节需要学生思考或解决的问题。问题设计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与相关知识点密切联系;二是典型、真实、贴近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实际科学研究问题非常贴近生活、贴近热点、贴近学生,所以在备课授课时可以用作案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如,婚恋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学中选取初婚年龄和婚姻挤压等主题案例,此类数据分析结果的解读也通俗易懂,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四)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
“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熟练使用统计软件来处理和分析数据。所以,课程安排务必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传统的方法是将“应用统计学”和统计软件学习分别作为两门独立课程的教学安排,虽然增加了课时、突出了重要性,但是却割裂了理论和应用,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参悟软件操作的内在逻辑。所以,2015年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两门课程合二为一,采取理论+实验(上机)的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学习和统计软件学习相互匹配、相互促进、深度交融,以期达成教学目标。
(五)预习与复习相辅相成
对未学知识进行预习、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有利于抓住知识的规律或脉络。由于学生经常反映“推断统计”部分难度明显高于“描述统计”部分,如中心极限定理与推断统计的内在关系、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关系等,都是学生认为最难以掌握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前后知识点系统图、知识点汇总表等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将知识点串为有机的体系。如在讲授总体均值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时,我们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何单个总体的参数估计和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都是分三种类似的情况考察,置信区间怎样有助于理解假设检验等。
四、基于PBL教学法的统计学教学效果评价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们调查了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自身学习行为及课程难度的评价情况,以检验基于PBL教学法的改革措施是否有效。
(一)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均采用五级评分方法,选项1—5分别表示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评价结果见表2。
总体而言,在课件、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收获等方面,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在教材选择和学习投入方面,学生的评分介于“比较同意”和“一般”之间,表明学生还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二)对学习行为的自评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学习行为的自评采用四级评分方法,选项1—4分别表示经常、有时、偶尔、从未。
由表3分析结果可见,在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上机作业方面,学生的评分均值小于1.55,介于“经常”和“有时”之间,说明其行为表现尚佳;但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方面,2017级学生得分均值分别为2.66和2.22,2018级学生得分均值分别为2.62和2.00,介于“有时”和“偶尔”之间,说明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一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于强化和提高。
(三)对课程难度的评价
结课前就课程难度问题对两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4)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本课程“比较难”或“一般”,但是分布情况却有了明显变化:相较于开课前的难度评价,两级学生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的比例均有所降低,2017级认为“不太難”或“一点不难”的比例有所升高,2018级认为难度一般的比例有所升高。开课前,两级学生中非常担心或比较担心的比例分别为68.0%和76.5%,而结课前认为该课程学得不太好或一点不好的比例分别为16.0%和33.3%;相比开课前两级学生中不太担心或一点不担心的比例,结课前表示课程学得非常好或比较好的比例均有所提升。
此外,从结课前学生的考试信心看,2017级学生中不太有或完全没信心的比例为14.0%,2018级的比例为43.2%,这与2018级学生尚未修“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不无关系。
(四)对课程的认同度
表5分析了结课前学生对本门课的认同情况。首先,两级学生中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的比例均为65%左右,不太喜欢的比例仅为5%左右;其次,如果重新选课,两级学生中还会选这门课的比例均超过60%,不会选这门课的比例均未到20%;最后,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将所学用于实践的比例均为95%左右,反映了优良的学习效果,也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两级文科生在开课之前对于“应用统计学”的畏难情绪,然后介绍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基于PBL教学法的改革措施,最后分析了两级文科生在结课之前对于改革效果的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1.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怀。
经典古诗词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优美,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帮助其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助手。从小诵读古诗词,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
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句,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3.充实小学生的记忆宝库。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及早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词,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诵读不但可以让古诗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诵读古诗词,要讲究艺术方法
1.熟读古诗,自悟自得。在诵读经典古诗词的过程中,起初不一定要求理解得很透彻,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使学生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从而由熟读、质疑、解疑最终达到自悟自得。
2.适度讲解,交流体会。古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既有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可通过适当的讲解之后,针对诵读的停顿、语速、语气及感情抒发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问题,谈认识,说感想,不断增强诵读的音乐美,感染力。
3.展开想象,悟意明理。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让学生进入古诗的优美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美。并适时写出所思所感,根据自己理解展开想象,信笔勾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诵读古诗词,打造书香校园
1.营造文化氛围,陶冶学生心灵。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精心设计别有格调、清新优雅、健康文明的诗意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诗的熏陶。将诗歌中的名人字画张贴于墙壁、楼栏、楹梁等地方,漫步校园犹如徜徉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百花园,走进了诗词文化艺术的殿堂。
2.编辑诗意教材,丰富学习内涵。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聪慧”。我校动员师生全员参与诵读古诗词活动,紧紧围绕学校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方向,按照师生的不同特点,以适合背诵或理解的古诗词为基本内容,精心编辑古诗词诵读系列校本教材。老师读本选择一些饱含教育思想,富有哲理的诗篇。学生读本充满童真童趣,催人奋进,教人求真,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选择不同内容的古诗文编辑教材。教师读本采用毛笔正楷和行书印刷,学生读本采用硬笔正楷印刷,便于师生诵读及临帖。日积月累,在我校毕业的小学生,课外可学习到不少于300首古诗词。
3.保证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
诵读古诗词重在积累,贵在坚持。诵读古诗词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中、日常生活中,使学诗、用诗、作诗成为一种风尚。为达到相应的诗文诵读篇目,我校规定早晨早读至少用十分钟时间学习背诵古诗词,中午上课前五分钟为诗文巩固时间。上语文课前拿出两分钟吟咏古诗词,课堂教学适时融入、无缝对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每周一晨会课为新诗推介时间,每周三下午阅读活动为大诵读时间,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为交流欣赏时间。
4.开展多种活动,奏响诗的乐章。
(1)各班结合学习实际,积极开展擂台赛、故事会、手抄报、课本剧等形式的学习古诗词活动。师生们精心布置教室,营造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诗情画意”溢满教室。学校举行书香班级评比,活动中有12个班荣获校级“书香教室”称号,学校也被市、县教育局评为“书香校园”。
(2)开展读诗、画诗竞赛活动。要求每生必备摘抄积累本,记录古诗原文、诗词解释,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或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画成图画,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我校各年级段评出古诗词诵读“小能人”,能背诵课标要求的所有篇目及校本教材中的50首为“小能人”。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之功效。
本班共有学生41 人,其中女生20 人,男生21 人。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让他们讲文明,懂礼貌,学会宽容,学会与他人合作,营造良好的班内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尽快的适应学校环境,投入到学习当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小学生。
二、 工作重点及要求:
1、 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
利用晨会及班队会的时间学习《小学生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行为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生安全是班级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时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知不觉让学生的安全意识也逐渐加强起来,我要留心观察孩子们的动态活动和学校内的活动环境,即时发现安全隐患,制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培养班级小干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小助手,着重培养2个帮助管理班级的小干部(即班长和副班长)另外再培养8个小组长,让他们协助老师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
4、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利用我过的一些传统节日多学生进行宣传活动,使他们能做到尊敬长辈,孝敬长辈,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乖孩子。
具体工作
9月份:
报名注册
打扫校园环境卫生
班报刊出
第八届全国推普周活动
迎国庆黑板报比赛
10月份:
家长学校(一)
纪念少先队建队五十六周年暨新队员入队仪式
老人节慰问活动
班报刊出
街道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11月份:
家长会
主题队会观摩
班报刊出
12月份:
一至二年级跳绳比赛
一至三年级口算过关
校报班报刊出
迎元旦校诗歌朗诵比赛
二、工作重点及要求:
1、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
利用晨会及班队会的时间学习《小学生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行为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生安全是班级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时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知不觉让学生的安全意识也逐渐加强起来,我要留心观察孩子们的动态活动和学校内的活动环境,即时发现安全隐患,制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培养班级小干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小助手,着重培养2个帮助管理班级的小干部(即班长和副班长)另外再培养8个小组长,让他们协助老师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
4、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利用我过的一些传统节日多学生进行宣传活动,使他们能做到尊敬长辈,孝敬长辈,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乖孩子。
具体工作
9月份:
报名注册
打扫校园环境卫生
班报刊出
第八届全国推普周活动
迎国庆黑板报比赛
10月份:
家长学校(一)
纪念少先队建队五十六周年暨新队员入队仪式
老人节慰问活动
班报刊出
街道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11月份:
家长会
主题队会观摩
班报刊出
12月份:
一至二年级跳绳比赛
一至三年级口算过关
校报班报刊出
迎元旦校诗歌朗诵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