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一语文教学建议

高一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一语文教学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一语文教学建议

篇1

高级英语课不仅仅涉及语言知识,还要传达和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为跨文化交际做准备。教育部在2000年3月重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就要求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但我们不能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完全混为一谈,外语教学的重点仍然是语言本身,文化教学将一直处于外语教学活动的从属地位。那么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本文将从高级英语文化教学的前提、内容和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讨论。

一、文化教学的前提:教师的文化知识

英语文化教学是高级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要做好这一点,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然而,由于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以及旧有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条件的局限,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文化功底较为薄弱。在高级英语教学中仍然沿用基础阶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只重视语言本身的教学而忽视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忽视或无力进行中外文化知识的教学,也很少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高级英语所用教材语言难度较大,题材广泛,文化因素普遍而繁杂,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英汉语言功底,还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

高级英语教材含有大量繁杂的文化现象。为便于讨论,本文将高级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这样对文化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知识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知识,在高级英语教材中大量存在,往往成为理解英语篇章的主要障碍,因此知识文化的教学是高级英语阶段文化教学的重点。交际文化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实际行为等,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难以驾驭的内容。

1 知识文化

知识文化的积累是理解和欣赏高级英语课文的必要条件。对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以及社会制度的了解有利于正确理解特定语境下的英语语言,并能更加准确地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如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一课“Where Do We Gof rom Here?”。学生需要了解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反文化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等时代背景,才能理解马丁路德为何呼吁黑人放弃与白人的冲突。采用非暴力的方式来争取权利。第五册的“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这篇课文,描述的是一位现代的美洲印第安人对故土的热爱、对祖先的缅怀以及对其文化的纪念。只有我们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历史与风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从作者那似乎是纯粹的景物描写中,真正体会到他对故土的眷恋和对这个勇敢民族命运的深深叹息。

在高级英语课文中还经常出现一些典故,其主要来源是《圣经》、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希腊和罗马的神话故事。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中的“lion”,“lamb”,“vine”和“figtree”等名称便来自《圣经》,表示一种和谐和睦的理想生活状态。此类文化现象在高级英语教材中比比皆是,因此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这种知识文化,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 交际文化

交际文化包含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它们并不直接表现出来,成为可感可视的文北成分,而是隐藏在文化表象之下,构成文化教学的难点。交际文化的核心应是价值观,它可以“主宰或影响人权观、劳动观、婚姻观、发展观、平等观、宗教观、法制观、道德观、个体与群体观等。”Michael Presser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它们是最深层次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价值观。”外语学习中。思维方式也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与目的语思维方式直接联系。才能真正达到。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使用同一文化的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方式,则能传递正确的信息;否则,很可能传递错误信息。英语教学就是引领学生养成跨文化意识。认识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而高级英语阶段的教学更加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文化教学的方法

高级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能否有效地进行英语文化的教学决定着高级英语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进而对英语人才的文化素质产生直接影响,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1 差异对比

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与语言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比如,由于文化差异,在荚汉语言中存在不少看似相同实则相异的表达。相对来讲,目的语所表达的内容如果与源语相同或相近,外语学习的难度就小一些:如果目的语所表达的内容与源语有差异,差异越大,困难就越大。对比法是克服这种问题的有效办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和分析一些表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的英汉表达,让学生找出这些表达的异同,从而对英汉文化差异。特别是英汉文化在价值观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2 课堂讨论

若课文内容涉及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等文化内容时,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教师围绕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文化议题,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搜集资料,对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异同进行对比,并归纳英语文化特征。课堂讨论力求脱稿,各抒己见,时间可长可短,讨论进程由教师主导。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册课文“Two Kinds”反映了两代人、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引导学生对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做一番对比和讨论。将极大地加深对课文内涵,特别是对这对母女关系的理解。这种方法能促进主动学习,符合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的培养要求。

3 必要阐释

在教材中的有些文化内容完全超出学生现有知识结构,教师应尽可能用简捷明了的语言对教材中的这些有特定含义、难以理解的文化内容进行直接阐释。把艰涩深奥之处讲得通俗易懂。例如,在学习《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五册第四课“Professions for Women”时。有这样一句:“She was utterly unselfish,If there is a chicken,she took the leg;if there is a draught she sat in it,”学生可能会颇感费解:既然无私,为什么还专吃美味的鸡腿:穿堂风让人凉爽而惬意。有什么牺牲可言?其实,英国人的最喜欢吃的是比鸡腿更嫩的鸡胸脯肉:而在较高维度的岛国,坐在有穿堂风的地方并不惬意。靠近壁炉的地方才最舒适。这样的解释会令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结束语

高级英语教学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但我们须“从文化的角度教语言,而不是从语言角度教文化。”英语文化的教学贯穿于高级英语教学始终。通过对比、讨论以及教师的讲解,语言文字所反映出的外国文化。将会逐渐内化为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高级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能更好地调动积极性。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分析批判的能力。而且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

篇2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活动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活跃度最高,具有明显代表性并且能够全面反映出教师教学水平的基础性教育实践活动,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小学高段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教学创新和实践措施,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促进语文教学作用的发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可以积极尝试探索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创新和实践措施,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阅读指导,对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能力加以培养

在语文教育体系中,阅读教学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保障阅读教学质量,才能够促进语文教育教学作用的全面发挥,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探索。所以在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在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完成小组阅读、自主阅读,并对学生的语文阅读综合阅读能力加以培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并与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接受文本的教育和指导。同时,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文本中的艺术魅力,促进自身语文阅读能力的强化,为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草船借箭》历史故事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性,教师可以在完成引导性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引导性问题,如“草船借箭应用了什么原理?H仅依靠这一原理就能够成功吗?草船借箭的成功还与什么因素存在联系?”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理解提出问题,如“曹操的多疑是不是助推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因素?”这样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探索中,个性化思考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在小学语文知识体系中,实践教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就应该尝试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探索实践教学创新措施,希望能够为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提供良好的辅助。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全面优化实践教育的措施,希望能够借助实践教学指导让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为学生下一个阶段对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探索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在全面探索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凸显实践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力,为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对《童年的发现》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和分析,在全面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童年的发现”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说一说自己的童年故事。在学生产生浓郁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后,教师对学生的童年畅想进行适当的评判,并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将自己“童年的发现”写下来,与其他同学分享,并反思“童年的发现”对现在的影响以及现在对“童年的发现”的理解等,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为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提供相应的保障。唯有如此,在实践教育系统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和应用能力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语文教育体系中创新教学的作用也能得到全面发挥。

三、多媒体教学,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对语文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并组织学生参与到语文教育实践中,教师也可以尝试引入多媒体技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促进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具体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师对相关语文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把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接受规律,借助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并探索教学改革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增强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保证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例如在对《月光曲》一课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音乐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也无法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引入更为丰富的教学辅助素材,促进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月光曲》的曲子,并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课文内容所营造的场景画面,让学生观看视频、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分层次完成对语文课文的学习,对课文所营造的场景形成更为形象的认识,进而产生对课文情感内涵的深入理解,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实践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循序渐进的改善教学现状,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深入学习相关语文知识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四、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创新

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为了增强教学评价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教师应该引入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的判断,并实施更为科学的反馈指导,切实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实践和创新活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存在紧密的联系,并且将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所以在新时期全面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应该高度重视语文教学实践和教学创新,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长期以来,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了英语口语的教学质量,而枯燥单一的教学环境也让很多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上不愿当众发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口语教学的开展。基于此,文章探讨了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世界接轨的范围越来越大,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英语已成为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和技能,而其最直接的表现是能否用英语进行流畅的口语交际。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应试特点,主要问题如下:

1.1 对于口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由于高考英语只考笔试和听力,对于口语没有硬性规定,因此许多学校认为教口语浪费了时间, 是一件没有收益的无用功,因此忽略了对口语的教学。学生也以取得高分为学习目的,对口语不十分重视,认为只要能读课文就足够了。正是由于这些错误观点导致了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对口语教学比较轻视, 阻碍了口语教学的发展,也进而影响到了学生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英语重在“说”出来,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不管哪个环节减弱了,对于整条英语链都是很不利的。我们首先要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

1.2 “哑巴英语”现象普遍

哑巴英语的出现是由于某些学校在口语教学中对一些英语日常用语、俚语、中西文化差异和交际策略等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而导致的学生口语学习环境狭窄和口语学习内容单一的现象。许多学生可以考试得高分但是表达能力非常差,只能说出课本上的对话范例,无法与生活中的英语应用接轨。哑巴英语的现象在条件落后的地区更加明显。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师生对于学习英语的目标认识的偏差。

1.3 口语教学缺少科学的方法,效率较低

有一些学校也已经认识到了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并开展了教学活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教师也缺乏系统的培训,因而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1.4 缺乏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适应不了教师的全英教学,教师会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多用中文讲解,产生妥协,会比较多地使用中文教学。可是这样一来,会使得本来就很少的英语课成了单纯的语法讲授课,当然也就没有了语言应用的环境氛围,学生也就接触不到更多的口语学习环境,这样不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目前英语教学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课外活动较少等影响学习氛围的问题,英语交流环境欠缺,因此学生听说应用英语的机会很少,缺少学习英语的语言氛围。

2.改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建议

2.1 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听说能力

当前国际外语课程评价和测试的总趋势是: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语言使用能力的运用;从强调书面转向口头;从重视共性转为发展个性。受传统模式的影响,教学方式仍是以灌输为主要方式,课堂上词汇、语法受到重视,交际中重要的听说受到冷漠。

因此,学校必须改变观念,注重英语口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明确设定口语课,减少班级容量。教师的观念也须更新,不能因口语课备课量大、难操作而在课堂上不做,必须认识到口语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口语教学,并鼓励学生多用课余时间练口语,提高口语水平。

教学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学方式,教师一定要从心理上、从态度上彻底从过去那种以讲为主、单纯讲授语法知识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让学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人。

2.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全英语环境

口语课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话题,较为真实地展现情境。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情境教学的理论,这一理论对非英语国家教育及普及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用投影仪、录音机、播放机等多媒体设备,不但给学生提供真实、优越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情境的理解,使学生踊跃思考,而且可以保证准确的发音。多媒体把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生动地、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习者眼前,图文并茂,画面动感,信息量大,容易给学习者留下深刻印象,容易记住,而且不会乏味。通过欣赏原汁原味的英文电影,模仿其中的经典对白,学生既能感受到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又能学习表达方法,使口语课堂更富有趣味性和丰富性,在口语教学中,可以利用人机对话方式,或者以多媒体为导入点开展口语教学。

2.3 重视情感心理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

美国语言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诚、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4 教态诚恳亲切,培养竟争意识

在课堂中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既要提拔尖子生又要扶持基础较差的同学。差生在课堂的表现通常是沉默寡言的,他们不敢开口说,怕说错了被别人取笑。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提问时经常说一番鼓励的话,由浅入深地进行启发引导,哪怕他们只说出一个单词也加以表扬,并给予热烈的掌声。即使完全答不出来,也要面带笑容致谢,以示理解和尊重。适当时开展课外“一帮一”活动,以成绩好的带动成绩差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写单词、背一小段对话或课文等,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每节课都在黑板的一角写上Group1、Group2、Group3、Group4,哪组回答对了一个问题就给该组一分,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收到一份小礼物。这样一来,课堂气氛非常的热烈,抢答异常活跃,一堂课在欢声笑语中结束。

篇4

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教育在经历几个世纪以后,已从学院派形式化的封闭、僵化教学模式向追求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发展。经验表明,作为建筑教育稳定发展基础的主干专业设计课的师徒技艺传承关系虽没有根本改变,但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越发重要,如欧洲一些国家:英、法、德等国的某些建筑院校发展继承了传统的“师徒制工作室”,强调低年级至高年级共同组织成纵向学习小组,由教授、建筑师、工艺美术师领导的各专业组共同指导。日本建筑院校普遍实行的本科高年级与硕士研究生的纵向组合,进入教授负责制的研究室共同学习和研究,也很有特色,香港大学建筑系打破各年级之间的“围墙”,促进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建筑系内联网,使不同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浏览所有相应课程的全部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高等职业建筑艺术教育开放式教育体系的研究将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建筑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来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天性中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它将主要体现在开放的教学组合、开放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技术知识体系等几个方面。这种体系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的教育进程,要求提供最优的教育体验,使学生掌握未来的工作方法。

二、建筑艺术教育开放式教学体系研究的实践

根据高职建筑艺术专业特点和本世纪建筑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打破旧有的教学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探讨开放式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开放式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其核心是:建筑艺术类专业主干设计课,通过不同年级学生纵向组成的教学班,设计专业教师纵向组成的课程梯队指导组和相关专业人员(包括建筑师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横向参与,建立一种纵向为轴,横向展开的全方位开放式教学体系。

1.建立开放的教学组合

(1)组合优化的教师群队。由专业教师纵向课程梯队与打破教师专业界限、相关专业横向参与,包括聘请职业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工艺美术师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管理部门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而组成的专业开放式教学指导组织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的“优化的教师群”,设计主干课的教学由各学科联合作业,在落实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面向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整体建筑教育效果。

纵向教学班与纵横结合优化的教师群构成的建筑教育过程组织方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师徒制工作室”,是继承而不是简单的回归,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革和发展。更通过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动态管理,改变设计课教学师生一对一的封闭式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中扩大学生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和增加思维交流的机会,寻求一条能使学生天才充分发挥、真正提高创造力的途径。

(2)纵向间的教学班组——“工作室制”。“工作室制”即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建立以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研究和实体创收的教学、科研统一的教学班组制。“工作室制”实行将高低年级的学生按班级或专题小组组织成纵向临时“班组”在一起上同一专业技能课,在高、低年级学生实现各自技能训练的目的(理性和感性)的同时,加强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专业思维、实践交流与合作意识。研究师生合作的开放式教学与工作模式使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潢设计教学组织方式(以工作室为核心)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的,它

强调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教育过程,在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工作,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懂得设计教育是终身教育,同时使学生掌握未来的工作与学习方法。

“工作室制”既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也是产教结合、专业实体化、实现高职“双师”型教师授课的有利途径,同时,促进了教师自身动手能力、创造性教学思维和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高效、竞争的教学局面。

(3)横向教学交流。建筑艺术类专业本来就有很大的共融性,这为专业间进行横向教学资源整合与交流提供了可能。对于建筑、规划与艺术设计专业间的横向交流应该站在大艺术、大设计角度围绕教学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设置。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实验室(实业)建设等资源上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增进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加强有机联系的基础上,突出各专业教学特点、特色,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专业教学理念和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2.建立开放的课程重组

(1)开放的“过程设计”。建筑艺术专业训练一般都有一个从构思、定稿、到完成正图的过程,以往成绩评定主要看“图面”的结果而定,“轻过程而重结果”的倾向十分明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认知、过程运作、过程表现,训练学生设计的构思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习惯,在过程中促进入的各方面能力成长,如独立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过程设计”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实际学习、训练过程中自我思维和行动潜能的发挥或锻炼,对于培养建筑艺术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来说十分必要。实施开放的“过程设计”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优越的社会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多层面为其创造良好的土壤。随着对“过程”的重视,“过程设计”势必成为建筑艺术等研究的方向。

(2)相关课程的衔接与重组。全面协调专业主干设计课与相关理论课的关系,改革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制定与全方位开放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课程设置适应新的师生共同工作的教学模式,·同时改革课程设计命题方法和教学要求,由传统的类别型命题转向问题化命题,让学生在设计方案时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是又要解决相关的专业问题,钻研相应的技术知识。

{3)公开、公平、公正——开放式的设计成绩评定。通过建立开放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促进开放式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公开、公平、公正的开放式设计成绩评定细则,避免设计成绩评定的随意性、主观性、离散性。如:结合建筑艺术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采用以下方法就是体现成绩评定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积极尝试:评定设计的成绩分“设计——考试——答辩”三段落逐步分段分部评定,形成量终成绩:

a.整个设计阶段成绩以100分计算;

b,采用毕业设计考试形式的成绩以100分计算;

c.毕业答辩成绩以100分计算;

d.最终成绩由各阶段成绩按所定百分比折算(设计占30%,考试占20%,答辩占50%),然后转化为成绩等级。

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成绩评定,引入了“过程设计”观念,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按每一阶段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共同打分,取平均值,毕业设计成绩来源于学生整个设计过程中的综合素质体现。

3.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与支撑体系

(1)开放的讲座、学术报告、展出。现代建筑教育中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日益重要,建立与开放式教学体系相匹配的,面向国际国内开放、面向社会实践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让学生从旧有的局限于师生对话的单一传统教学方式里、从个人冥思苦想构思方案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扩散思维、启迪思路、激发灵感。

建筑艺术各专业涉猎较多学科的知识,立足各专业特点,积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成果,加强同兄弟部门和社会的交流,促进发展活跃开放的教育机制。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出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对各专业知识的整合及相互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知识的全面化非常有利。

开放的活动要照顾到各专业特点,把长远和短期需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需求结合起来,把自身和他人结合起来,与有较好影响的人士定期合作交流,引进名师,建立专家人才库,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展出,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开放的学术研究、交流环境。

篇5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积累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师把它看成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看成是得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占用2-3个教学时数。教授文言文的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以讲解文言知识为主,实词、虚词、语法、特殊句式等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看到文言文后会产生畏惧的心理,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和程度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的学习文言文,如何让学生不惧怕学习文言文,如何让文言文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是很多教师一直在探索和追寻的,本人将提一些粗浅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无论学习各类文体的文章,诵读始终是关键,尤其对于文言文来说,其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以及特殊的断句,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加强领悟,加强记忆。相比于现代作品来说,文言文读起来还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有的合辙押韵,有的气势恢宏,能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感受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从内心之中产生震撼。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语感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有了大量的诵读,大量的沉淀,学生再遇到文言文时,就会凭借自己的积累,凭借自己的语感来通读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诵读方面的指导,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让学生自己在诵读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技巧。

二、适当延伸,增加兴趣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选篇多选自于历史著作,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第一册为例,这本书共选了三篇文言文,分别是选自于《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于《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选自于《史记》的《鸿门宴》。这些历史著作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妙趣横生的人物传记,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一些这样的小故事,提升学生对历史,对课文的兴趣。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其中就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教师在讲课时就可适当的穿插一些故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例如文中提到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身上,就有许多可讲的故事,他逃亡中的故事,他忠臣介子推的忠义故事,以及著名的城濮之战等等。让学生自己乐于探究历史,同时从历史人物的身上激发某种情怀。

同时,教师还可以讲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古代的器物知识,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古文的热情。

三、注重积累,促进自学

要想学好文言文,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沉淀。大量的文言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是课内和课外共同累积的成果。尤其是文言文中的词汇,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实词和虚词,知道它们的不同含义,不同用法,掌握文言文中不同的句式,特殊用法的标志,在遇到文言文的时候才能迎刃而解。

教师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可运用很多方法,可以以教材为范本,在学习一节新课时,对这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圈点勾画,例如实词下画横线,虚词下画虚线,特殊句式下画波浪线,然后自己对照参考书或练习册,把一节课涉及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写在课文后,以便于以后的学习。还可以构建一个文言知识本,把每节课的知识点积累到上面,这样学生的文言知识不仅串成了一个系统,也便于今后的学习查阅。

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人手一册字典,遇到不会的知识及时查阅。在学生养成这种积累的习惯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自学,当他们阅读古籍名著,或是平时接触的其它文言文时,遇到没见过的字词,通过自己查找字典,翻阅资料,最终都记到文言课外知识本上。这样,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学生的手上就占有了丰富的资料,也逐渐培养了深厚的文言功底。

四、方法灵活,处理得当

文言文的课堂,处理不好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局面,教师讲的缺乏激情,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学进去,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每个教师的风格都各不相同,优雅的教师可以多采用诗意化的语言,让学生领略古老文字的美感;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运用许多现代化的语言贯穿其中,让学生用现代的思维领悟古代的智慧;擅于朗诵的教师可以进行范读,让学生在悦耳的声音中感受文章的魅力;擅于古文字研究的教师可通过几个古文字的讲述增加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才会让学生真正的乐在其中。

同时,文章的详略要处理得当,教师不能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性。较为简单的可由学生自己通过书下注释或者翻阅字典进行解决。文章的情节和文章的知识也要处理得当,不能一味的只讲文言知识而忽略了对课文的鉴赏,也不能一味的鉴赏课文而忽略了文言知识,每篇文章的情况不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而定。课内知识和课外延伸也要处理得当,要详略有加,这样才能成就一堂好课。

在越来越重视古代文化的今天,文言文的教学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传承古代的文化,弘扬古代的优秀精神,让我们民族的血脉多了一种传承的方式,可谓意义深远。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教师开始寻找一条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一种新方法。在不断地尝试和一线教师的实践中,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值得我们去学习。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颁布以来,全国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实践性教学趋势日益明朗。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因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面临着课时非常规萎缩和教学效果不佳的尴尬境地。教师们努力尝试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各种方式,来改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没劲”的局面。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大学语文实践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观念落后,忽视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而对大学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大学语文不过是一般的公共基础课,轻视此类课程,因而在课时、授课条件、教师待遇等方面与专业课都相差甚远。再加上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在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忽略实践在理论教学中的支撑与验证作用。其实大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语文知识的运用。

1.2 生源质量下降,学生语文水平偏低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为显著的就是高职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许多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都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他们错别字连篇,不擅言辞,缺乏基本的朗诵、辩论、言谈技巧,甚至一些最常用的简单的应用文体,也不能正确掌握书写格式。这就使得一部分语文课程不得不停留在听、说、读、写等传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大学语文变成了高四语文。但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大学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写作、公关社交、语言表达等能力,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要求才是高职语文的任务。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与语文的实践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3 实践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创新意识淡薄

传统的大学语文学习环境固定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大多也还停留在“以老师为主体”的层面,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学习,显然这无益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教学脱离了实践活动,学生获得的知识面必然十分狭小。许多大学语文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开始尝试运用各种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提问、讨论、辩论、多媒体教学等。诚然,这些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手段与方法仍是传统形式下的传统手段,缺乏新意。

1.4 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多为独立篇目,教学内容不似专业课程有非常强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在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方面,只能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对应,无法像其他课程那样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再加上由于对课程的轻视,大学语文的不断受到挤压,内容一再压缩,课时无法得到保证,在极为有限的课时之内,既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又要安排丰富的实践内容,这是极为困难的,这就导致了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2.1 强化大学语文实践教学认识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把实践教学看作理论教学的补充,认为理论教学是主体,而实践教学是附庸。大学语文长期以来也一直以无足轻重的地位存在于高职课堂上。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改变高职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现状,首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观念,从思想上重视语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认识到大学语文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培养高职学生言语交际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给予课时保证的同时,提供相应的开展实践活动的条件。语文课也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而是学生思、议、做,老师听、导、评的双向互动,应该是渗透在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只有主观上转变了观念,才能从客观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发展。

2.2 拓展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空间

作为一门文化课程,大学语文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在教室进行,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显然无益于语文这样一门综合性学科的教学。突破课堂教学局限,丰富第二课堂,将大学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努力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突破,才是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改革之道。利用课程活动实践性原则,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突破刻板的课堂教学,把课堂搬到图书馆、文化现场,组织读书会、文学社团、参观考察等,积极开展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向社会延伸,以社会为大课堂,实行开放、体验式教学。

2.3 优化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内容

要达到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要求,还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入改革。大学语文不能再按照知识自身逻辑来组织教学,而应该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以社会需要以及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将其“加强工具性,注重人文性”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在教学中注重语文学习与专业的内在联系,紧紧围绕不同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来选择课程内容,将大学语文建成一个课程群,充分发挥为专业服务的特点。因此,高职语文更适合以专题内容为单元开展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增加教学容量、完成教学任务,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和理解空间,优化其知识结构。再配以专题训练来提高学生专项语文能力,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生活、职业密切联系,使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现专业差异性,改变以往公共课一刀切,脱离学生实际的做法。

2.4 丰富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形式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强调能力本位,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职业能力,就要着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除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去读、说、听、问、答,去讨论、辩论、质疑、思考,使学生的勇气和语言得到锻炼,加深了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还应该包括课堂外的语文竞赛、社会实践、经典影视鉴赏、讲座、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选修课和社团活动的开展,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语文课程的学习。大学语文教学形式的改革要体现出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就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延伸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空间。

2.5 创新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大学语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实践教学方法的采用要从实际出发,要改变长期以来与职业教育相脱节的状况。脱离学情追求理想化的教学,只会是曲高和寡。在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中应当尝试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讨论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和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兴趣,要突出学生主体,倡导体验参与,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各方面技能。

3 结语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实践性和应用性在高职教育中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就应该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信息,让学生自我探究、自作,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创新,实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能力整体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而成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不断地努力探讨和实践。

篇7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34-01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教学效益就是指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每一节课里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有不同的效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而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意识差,“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高耗低效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学生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多而杂、教学过程繁锁、教学方法陈旧。课堂内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课外加班加点,“分秒必争”地消耗“寸金难买的光阴”、“见缝插针”堆砌“浩瀚的题海”,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新能力缺乏,课堂上缺乏生命活力,感受不到学生内在的愉悦,师生实际付出的精力与实际效益不协调、不对等。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与探索,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没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诱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的演员才能,也要有指挥、点拨、驾驭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自我表现的导演才能。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探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投身课程改革,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积极参加教研、科研,集思广益,了解语文教学最新动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课前必须精心准备,力求做到胸有成竹

课前精心准备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善导、会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课前花精力,下功夫。要研究新课程标准,掌握新课程要求,吃透教材文本;要积极参加校本教研,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教材内涵,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才能随机应变,以学定教,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要充分利用教具、课件等教学媒体,作好一切课前准备,全力保证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做到胸有成竹。同时要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 优化课堂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1 创设宽松和谐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是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和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插在这个土壤上。”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双方交流活跃,教学效果就会好一些。当课堂富有生气时,枯燥的知识传授就会变得生动而轻松,学生必然乐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情感调动,从新课导入,到教学每一个环节,都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

3.2 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准确把握课堂节奏。一节课只有短短40分钟,而学生真正可以集中的注意力不过20分钟左右,教师要让学生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潜力,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协调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满堂灌或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老师苦教,学生苦学,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教师多占一分钟,学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一分钟。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牢记“惜时如金”,课堂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讲到点子上,力求做到难易适度,精讲点拨,要充分利用本班教情学情,做好教学流程设计,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就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动静互补,疏密有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情境创设、阅读指导、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让他们敢于说、乐于说,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

3.3 灵活运用教学技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一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关注孩子发展的课堂,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就必须灵活运用教学技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讲授得法,因人施教,寓教予乐。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教育就是对话与分享,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人人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以及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当然,课堂教学也有基本流程:导入――初探――深究――总结――延伸。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铺垫、定向、启迪、激情、激趣的作用;初探,即让学生熟悉课文,自读自悟,它可以看作是重点探究前的“热身”;深究,即研读,探究课文的重点部分,它是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总结,即对课文的研读、探究加以归纳和升华;延伸,就是引导学生向着相关的知识领域进行拓展。每个环节一定要咬住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益。

篇8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自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要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展开充分而自由的读,在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真挚的情感以及深邃的意境,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来实现以读为本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兴趣的培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与新奇性,才能激起学生不断阅读的动力与积极阅读的热情,才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这样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1.悬念吸引。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这正是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来巧妙地提出问题,制造悬念,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2.音乐感染。音乐诉诸于人类的听觉,与文字结合在一起,更能相得益彰,传达出更多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内容。一曲悦耳的音乐,一首动听的歌曲,都可以营造出愉悦而和谐的教学氛围,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画面烘托。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对形象直观的图片、画面更感兴趣。在阅读前出示相关的图片,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未读其文先感其形,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确立学生的阅读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缺失,没有阅读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权,这是教学的一大弊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要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展开主动阅读,这样才能深入文本。教师要对师生在阅读中地位与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要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阅读中来。为学生的主体阅读提供条件,创造机会,给予帮助,如此才能保障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确立与阅读主体活动的开展。

1.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我们要坚持精讲少讲多读多练的原则,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展开充分的阅读。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的步伐,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阅读文本,能够真正地将文本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

2.让学生展开自由阅读。阅读可以分为精读、细读、默读等类型,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要限定某一种阅读方式,而是要鼓励学生来自由地选择阅读的方式,这样才能激起学生读的动力,让学生的读更加有趣,更能读出韵味。如可以学生可以默读,可以大声的朗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分角色朗读,等等。

三、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这也正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但良好的习惯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养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纠正学生在阅读中的不良习惯,加强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学会阅读。

1.勤于思考。正所谓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只是阅读而不思考,只能局限于对文字表面的理解,而不阅读则无法展开思考,只有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精练的用词,巧的写作技巧以及深厚的情感,才能深入文本,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2.勤于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会产生许多的见解与感受,而这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要加深学生的印象,就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好习惯,要让学生将在阅读中所产生的想法与见解记录下来,用笔来标注出重点词语、语句等。这样的阅读才能更深入。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品格

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是知识的简单拥有者,而是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能够自主发现与创造的创新型人才。这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按照预定的教学思路来展开,而是要让学生展开富有个性化的阅读,不要盲目的迷信教材与教师,而是要敢于质疑与批判,能够产生更多独特的见解与感受,能够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要让学生认识文本只是阅读的材料与凭借,我们不能为作者的思想与思路所束缚,要勇于跳出所谓的标准答案的怪圈,能够将文字与现实结合起来,对文本持批判意识与质疑意识,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的想法与看法。其次,营造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学生心中的想法只有真正表达出来,展开交流与讨论才具有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而积极地将阅读中所产生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尤其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在互动中达成共识,这样更加利于学生阅读水平、鉴赏水平、表达水平等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交流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就给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能否实现这个任务,这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功能的发挥程度和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译码、加工和处理。从这点来看,阅读教学不仅能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可感的形象及作者的感情。这样的教学本应一举两得,学生应该是乐于学习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恰恰相反——学生对阅读课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学习语文是痛苦的。结果学生没能获得应有的语文阅读能力,更不要说什么人文性的熏陶了。为什么会如此?原因在于现在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以下误区。

第一,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成为教师的陪衬。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师上课满堂灌,讲的太多,让学生思考的太少,即使阅读课也是如此。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长期以来教师都从教出发,现在要转到从学生的学出发。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会学语文,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学生学的地方。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一定要让学生读教材,再好的教材读不进去也是没用的”。由于没有摆正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完全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也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

第二,阅读教学定式化,流程化,扼杀了语文的生机和活力,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在学生读过一遍教材与教材有过一面之缘后即开始讲解分析,把原本生动活泼的有机的文章肢解成零碎的知识、语法、中心思想等,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使活泼的语文阅读流于程式化。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生吞活剥式的学习课文:课文先被分段,然后机械的分析段意和写作特点。分完段之后则是没完没了的分析,分析句子的性质、句子成分。至于中心思想则更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一环。凡是文章必有中心思想,否则就是对文章理解不深不透。这种定式化的阅读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这种机械的做法扼杀了语文的生机和活力,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了美感和心灵的愉悦。结果为敷衍了事,学生们往往依样画葫芦,而放弃了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

第三,忽视语文的具体可感性,不顾学生感受的差别,对文章的理解也同样整齐划一。由于教师主导了课堂,为了应对高考的要求,教师往往只强调标准答案。这样,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抹杀,造成一种千人同声、万人同言的教学局面。久而久之,课堂又变成了死寂的海,只有老师的答案能激起死水中的微澜。这种标准化答案扼杀了学生鲜活的个人情感体验,使学生难以体会文学鉴赏的乐趣,感受不到审美的愉悦,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而且,语文是包罗万象的,它包含了太多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感悟,教师教给学生的只能是其中的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教学至此就完结了,那么是对教材资源的巨大浪费,简直是挂一漏万。学生长此以往会习惯这种教学,那么也无从谈起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创新,只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知识的复制品。

正是由于以上误区存在,使得本来应该生动、活泼语文阅读课变成了最枯燥、最死板的课。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迎来阅读教学的比较理想的状态呢?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在此建议如下:

首先,必须摒弃老师上课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多读、老师精讲。要逐步改变那种老师是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逐步把老师是主体改变成老师是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改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

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叶圣陶多次指出:“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见开展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项神圣的使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及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语文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既要立足课内,又要放眼于课外,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人物。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在短时间内拓展视野、扩展知识面、促进智力发展,而且通过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在发生着文化的积淀,使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郑玉琼.高中语文教学反思[J].教研天地,2006,(11).

篇10

一、明确教学目标,力求有的放矢

任何一堂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点,并且每个教学点必须要有具体清楚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之初,不要急于讲新课,应利用足够的时间交待语文学习的大致范围、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了解哪些地方是需了解的,哪些地方是需理解的,哪些地方是必须掌握的,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然后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到教学中来,参与课堂的一切活动,做到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相结合,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实践,强化训练。教学点缺漏或者模糊,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点的确定,必须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教学点一是知识点,教学中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二是能力点,主要指应用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三是非智力因素点。以上各点必须明确、到位。

每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清楚、切实可行,对课堂的教法、教学活动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直接引导教学环节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创造出一堂堂既充满活力又学有所用的优质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和谐教学环境的创设,能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教师正确而又积极地引导,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激起智慧的火花,引领学生学会知识。当然,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一直保持最佳状态,因此教师还要适当调节教学节奏,使之张驰有度。同时,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时开展竞赛、演讲、辩论、表演戏剧小品及多媒体教学,让"快乐语文"走进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新的课程改革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不仅来源于教材教参知识、教师已有的知识,还包括在教学互动中生成的方法性知识、情感性知识、社会环境知识。这些知识的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相互领悟、相互张弛适应了教育形势的变化,这样才能顺应高考之需,满足终身教育之求,进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课堂纪律,保证课堂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

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学校能营造出一种团结、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班上有一套奖勤罚懒,奖惩分明,科学化、严格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规章制度等,将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正常而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而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时时都要维持良好的纪律。良好的纪律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前提,在维护纪律方面要注意两点:1.维护纪律与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相结合;2.以培养良好的纪律行为为主,以纪律惩罚为辅,这样才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巧设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

高明的教师在提问时往往是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或者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现在普遍存在课堂上提问

质量不高的问题,教者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一种双边活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有的问题比较深,或范围比较大,学生答不出来,而有的提那种不是问题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更有甚者还迎合、附和学生,使语文课成了学生"最轻松、最快乐"的课,成了校园里的"聊天室"。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语文课既是语言训练课,也是思维训练课,亚里斯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设问便成了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但在现实生活中,老师的提问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问得太多,易获"满堂问"之名;追得太紧更有"严刑逼供"之罪。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提问的质量,不能沿着自己心中的答案去设计问题,而应是转换角色,设想学生拿到这个问题可能会怎么回答,根据学生答问过程中的"障碍"来调整问法,几番调整后再把问题抛给学生。我们应该注意教学中每一个设问的细节、每一个设问的用词、学生每一次答问的表现,做到精心设问,让学生由"默哀"走向思考,走向表达。另外,问题应问在意外处,让学生在惊疑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应问在关键处与延伸处,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最后,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

五、多角度地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是对未讲授的课进行自学,所以它首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课前预习对教师来说有很大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有了针对性,避免了讲课内容的重复;对学生本身也不乏重要意义,通过预习,自己动手动脑,明白了什么已懂,什么不懂,增强了听课的有效性,同时学生有了收获,便会产生成功的,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在上课时,如果事先预习,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和提问就会有更多更快的反应,这种先于他人的反应会增进听课的兴趣。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2.课堂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阅读主要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一是要求学生注意题文的关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或选材内容;二是阅读前要求学生留意课文的注释和练习题,阅读后自己解答,初步领会文章内容,攫取大意;三是按文章的纵式和横式结构理解课文内容,认真阅读几次,把佳句和疑难的词句按规定符号标示,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脉络层次,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3.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课堂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外则有广阔的学习天地,进行恰当有效的延伸,才能使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训练,以课内阅读为龙头,以课外阅读为补充,达到触类旁通、熟能生巧的效果。课外阅读时还要备好读书笔记,以备随时记下自己的阅读心得。只有这样课内外结合,才能更好地消化、巩固、丰富和延伸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

总之,随着形势的发展,课堂教学势必将呈现出形形的教学方式,只要对教学有益,都有可尝试的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吧!

篇11

一、背景

2012年5月我市举行高三模拟考试,学生普遍认为听力“语速太快,一些单词听不懂,有些句子太长太难,抓不住关键信息”,平均得分只有10.2分(总分20分)。笔者研究了听力材料和题目设计的意图并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得到以下信息:听力材料总词数950词,测试时间17分钟,语速132w/m,长句(20词以上)共6句,学生听不懂的词或词块主要有an abnormal fear of heights,your name slips my mind,put you up in a hotel,take scheduled flight,fragile等,得分率低于50%的有12题。

从这些数据分析,学生听力部分得分偏低似乎主要是命题造成的,但笔者将这一结果与江苏省2011年高考英语听力测试试题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把“得分偏低”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命题未免有失公允,问题主要在听力教学方面。

二、听力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听、说、读、写四大语言技能中,听居首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技能,是衡量一个人的综合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听力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听的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部,2003)。因此,听力教学应当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但目前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教学偏离教材编写意图,减少单元听力教学的重要环节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编写特点之一就是“用英语做事情,在活动中学习和掌握英语(do to learn)”。教材各单元中板块的设计都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各个板块组织安排了听、说、读、写的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但教师往往过多关注Reading、Grammar和Project板块,减少了Task板块的教学时间。也有教师认为Task板块不好处理,收效不大,反正有其他方式训练学生的听和写,从而减去该板块的教学。

⒉听力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听力策略的训练

当前在许多学校,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局限于“放音做题对答案”,教师没有帮助学生进行听力策略的训练,没有帮助学生寻找听力困难的原因和听力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听力策略对自己的听力学习进行监察、评估和调节。

⒊“听”的材料狭隘,学生失去兴趣

绝大多数学校在选择听力材料上,使用现成听力训练辅导书,如《精英听力》、《听力直升机》等,这类辅导书材料内容表面上涉及到购物、旅游、问路、预定机票等,但是缺乏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缺乏最新的文化、政治、时事、评论等,久而久之,学生对多次重复的内容失去兴趣。

⒋不能有效克服学生“听”的心理障碍

由于平常的听力教学方式仅局限于“听对话,回答几个小题”训练模式,学生在听力训练时,总是感觉到“头上悬着一把剑”,从而感到紧张、恐惧。到了模考、高考时,遇到听力材料中一些不常听到的词汇、长句,学生更加紧张和恐惧。学生普遍感到,听力部分做的糟糕,肯定影响后面答题。

三、听力教学的建议

⒈充分利用教材的Task板块,运用“词块牵引”法完成教材教学任务

《牛津高中英语》Task 板块教学一般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就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要求学生将听到或读到的材料转换成表格提纲或备忘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听或读的渠道完成该任务,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这部分的听力材料比较新鲜,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冷僻词块和长句,如果采用“直接听,完成任务”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增加听力的难度,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笔者尝试采用“词块牵引法”即“预热词块猜测语篇激发兴趣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听力教学,具体步骤是:⑴梳理听力材料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冷僻的词汇或词块。⑵训练与之相关词块表达法,初步扫除听力的词汇障碍。⑶由词块组成长句、或语段操练,逐步让学生熟悉听力内容。⑷学生汇报答案,核对答案。⑸两两合作,操练所听内容,特别是关键的词块和语句。学生扫除词汇障碍后,听力难度降低了,同时有效操练了一些词汇和长句。

⒉增加听力训练的多样性,逐步培养学生从“怕听”到“乐听”

《新课标》语言技能九级对学生的听力技能总体概括为“听力的内容要具有多样性、听力材料基本接近日常生活、语速接近英美口语表达速度、能听懂夹带杂音的材料。”对照要求,我们发现如果没有循序渐进的听力教学,学生肯定害怕做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听力试题。那么如何让学生从“怕听”到“乐听”呢?

(1)材料多样性

教师在听力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做听力专项训练,还要充分利用与课本配套的听力内容,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原声电影,收听VOA有声听力材料。要求学生每天收看中央国际频道的英文节目等等。这些多样性的材料不仅内容新鲜、时代感强、语音纯正,语速与九级差不多,而且因是不同语速、语音和语调,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声源。

(2)听力方式多样性

篇12

识字与写字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扎扎实实练好这项“童子功”,是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打基础。不少教师在指导学习课文时,将解决生字词这一任务一律放在学生回家自学或预习,课堂上教师对此环节一概略去不闻不问,认为这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必修功”,殊不知,教师所忽视的识字写字训练既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建议: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它纯粹地放在写字或书法课中去完成。在网络化的今天,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下降,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所有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学习课文时,应把识字写字看成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设置一定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在整个语文学习阶段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问题二:忽视朗读教学

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词句的推敲,老师们费尽心机地设计了一些又精又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讨论,师问生答,而许多问题的设计与答案却往往只存在于课文的字里行间,整个课堂中缺少课标中的阅读训练要求。读文时只用默读或浏览等,教师讲的多,学生自主感受的少;教师问的多,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归纳的少。而教师往往忽视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建议:有句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了朗读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必然联系。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及年龄特点,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还大多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有在对“文本的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中才能获得。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的朗读训练当作一个主要环节来对待。因此根据不同课文的体裁及结构,合理地运用朗读,对于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必要的。

问题三:忽视学生积累的有效引导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经过“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重视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社会,媒体和网络成了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放学后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被电视,电脑、游戏机等占用,很少有孩子上网去读“整本的书”,因此“多读书,读好书”成了空谈,因此如何利用学生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来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呢?

篇13

引言

《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但就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开设效果而言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由于长期被动的接收知识,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更是日渐下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目的在于提高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素质修养。而长久以来,高职高专院校一直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过分强调职业技能课程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中逐渐处于边缘状态。

(一)大学语文课程受到忽视

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重心都集中在专业课程,导致了语文教学课程不受重视。加之高职高专院校的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将来的求职没有多大的帮助,只要专业课水平达到了毕业要求即可,因此,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渐被淡忘和忽视,包括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语文教师,其认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较低,在课堂上只是单一的按照教材进行课程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

(二)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结构向来单一,在教学模式上也没有过较大的突破,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讲解,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就《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而言,由于课程内容较多,且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古典文学,在课堂上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将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育人理念也十分不符,导致《大学语文》课程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教学理念影响教育功能发挥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高职高专语文教育的功能并未得到实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仅是注重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忽视了语言文化对于学生心灵的陶冶及熏陶作用。教师一味的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训练,却没有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能力表现机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正常的体现,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应有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抗拒的心理。

二、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探索

在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知识引导者,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进行学习探究。

(一)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将颠覆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把课堂主体还给学生,并以引导者的教学角色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面较为重视,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要远远高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而要想取得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充分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大学语文对于自身的重要学习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文学与不同的文化相互结合,为《大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此外,也可以将当下流行的影视、音乐等元素融入大学语文的课堂中来,充分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其进一步把握文学的意义,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进行互动教学

课堂学习是学生的基本权利,而在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对照教材进行生硬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收枯燥的知识,这种教育模式下所发展的学生将会缺乏个性与创造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也不利于其知识结构的构建。而在建构主义的视野下,《大学语文》将会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意识到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并学会让学生自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如教师提出演讲、朗诵、话剧等活动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使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思考的方向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知识构建体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学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带领学生实地感受不同的文化风情,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大学语文》课程的内涵。

三、结语

总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探索道漫长而艰难,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建构主义理念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构建,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知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其人文素质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作者单位: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