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

篇1

护理安全是指在对病人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伤、缺陷、障碍或死亡。由于神经外科术后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术后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加上对ICU环境情况的不熟悉,以及护理期间因为躁动而引起的安全问题和一般患者相比,发生的几率要高得多。这样一来,对我们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

1 护理资料

自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共收治患者68例。其中男49例,女19例,年龄在18-76岁之间,平均年龄56.4岁,住院时间最长56天,最短10天,平均23.2天。其中硬膜下水肿15例,硬膜外血肿12例,脑出血18例,脑肿瘤16例,脑干损伤7例。护理结果:在整个护理期间,未发生坠床、皮损、交叉感染等安全问题,除了一例75岁的年老病人死于心脏功能衰竭外,其余的67例病人均康复出院。

2 神经外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

2.1 患者自身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脑外科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上升。由于年龄的增大,机体的老化所造成的记忆力减退、感觉功能衰退、体力明显下降以及反映迟钝等现象,使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抵抗力降低,增大了在安全方面的发生率。神经外科的患者大多伴有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定向力异常、视力下降、额叶损伤、精神异常、癫痫发作等症状,由此可造成患者坠床、摔倒、自伤、压疮等。神经中枢系统疾病经常导致患者窒息、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有些患者太过相信自己的身体素质,或出于自尊心或要面子,在心理上不愿意麻烦他人;有些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抱多大希望,甚至已经绝望,或者感觉给家庭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情绪失常,为减轻痛苦和家庭负担而采取自残行为;还有些精神障碍的患者,由于家属和护理人员的监护力度和疏导不够,没有及时调整患者的情绪,容易造成患者自残或坠楼等后果。

2.2 病房环境因素 医院病房环境不如家里,病人刚入院难免会对周围环境感觉陌生,产生一种排斥感。病房气氛压抑、病床过高、床腿刹车未固定、地面太滑、灯光亮度不适应、厕所没有扶手、平车或轮椅使用不当或安全措施没有做好,这些因素均可造成患者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药品与设备因素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药品与设备的不断更新,神经外科所用的药大部分具有高渗性的特点,对血管刺激较大,加上患者年龄因素,因此药物外渗、静脉炎症常有发生。另外,设备的使用不当也容易给患者带来安全问题。

2.4 护理人员因素 在护理工作中,由于个别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协调能力不够,责任心不强,未能严格遵守医院制定的护理制度,或者护理人员的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些原因均可对护理安全带来威胁。

3 神经外科的护理安全对策

3.1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医院不仅要建立严格护理制度,而且必须严格执行。定期组织全体护士学习医院制定的护理管理和事故处理有关的制度;加强护士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护士法律意识;增强护士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使护士意识到遵守规章制度既是对病人的高度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护士的自觉性,防止了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

3.2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 通过定期的组织和学习,加强护理人员的教育,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和素质。重视护士专业技能的培训,牢固树立护理人员的安全观念,提高护理质量。通过各种会议、讲座、宣传活动,并结合一些典型的实例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质量。

3.3 全面控制护理工作,掌握护理主动权 在护理过程中,所有可能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都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问题,掌握护理工作的主动权可以有效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当出现护理安全问题时,再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补救,经常使护理人员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甚至有些问题的出现造成的损失是弥补不了的。因此,应全面控制护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使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减少事故的发生。消除护理过程中安全隐患因素,如保持病房整洁、防止地面太滑等,改变以往的管理人员的检查、督促状况为全体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掌握护理工作的主动权。严格执行由护理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的三级质量管理控制,实行责任层次分明、责任落实到人的责任制。

小结:由于神经外科病人在护理期间的种种因素容易导致不同安全问题的发生,关系到病人的切身利益,作为护士,我们必须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增强法律知识和医疗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坚持做到以病人为本,防安全事故于未然,尽最大的努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安全性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建茹.院内转运病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现代护理杂志,2003,4(9):285.

[2]王群.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74-75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10-01

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气管切开术是有效应对疾病以救治病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应用相对较为广泛[1]。当病人病情较重时,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有效清除,因此必须对气管进行切开,以保障患者的呼吸顺畅。然而,如果需要长期留管,极有可能引发病人发生肺部的感染、黏膜的损伤,更严重者可能大量出血。一般来说,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增长,可以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并增大拔管失败的几率[2]。本次实验旨在对拔管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选取20l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5名患者作为实验人群;包括69例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处于19-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9.5岁;患者的疾病状况为:脑外伤(33例)、颅内有肿瘤发生(67例)、脑血管病(35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1.2拔管及护理方法

1.2.1拔管前护理

1.2.1.1润湿气道及清痰在拔管前,给予患者咳嗽清痰的指导;对于部分重症昏迷的患者,可以人工对患者的咽喉部位进行刺激;进行吸痰操作时,需要小心操作,放置损伤患者的气道及血管,并应注意避免感染的发生。

1.2.1.2对气管套管进行固定在固定套管时,注意保证套管绳的松紧适宜;在更换气管垫时,取、置动作需小心,防止因套管和气道发生接触摩擦,导致切口部位的组织因缺血发生损伤,或气管黏膜发生水肿、肉芽组织发生增生等。

1.2.1.3加强口腔的护理对于病情极其严重的患者,口腔内会有大量的病原菌进行滋生。对于切开气管需要通过鼻胃管进食的患者来说,口腔内的病原菌极有可能进入到呼吸道之中。因此,对于这些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对口腔进行清洁护理十分重要。

1.2.2拔管后护理

1.2.2.1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状况及血氧饱和度对于气管黏膜发生水肿或者会厌皲裂的患者来说,在气管套管拔除之后,极有可能发生上呼吸道梗阻;并且,长期带管的患者可能已经产生了呼吸依赖,当拔管后,患者的气管极有可能发生痉挛;所以,相关医护人员需密切注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一旦发现出现异常应立刻和医生取得联系。

1.2.2.2在切口处进行正确的处理在对气管套管进行拔除后,当患者进行咳嗽排痰时,病原菌有可能接触切口部位进而发生感染。因此选择水胶体泡沫塑料对伤口进行覆盖,并对痰液进行及时清除是一种较优的办法。

1.3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P

2结果

2.1拔管结果135例患者中,有116例患者拔管成功,有3例患者带管出院,有14例患者于拔管后的30min-30d内进行二次置管,有2例患者死亡,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气管套管的使用较为广泛。对于气管套管的拔除受到套管留置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气管套管拔除不成功,则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及患者的健康[3]。因此,选择合适的拔管时机、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方法,对于保证拔管的成功率来说十分重要[4]。

本次实验旨在对神经外科病人气管套管安全拔管的护理方法进行探究,并给出体会。通过对20l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5名进行气管套管安全拔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拔管的结果可以发现:135例患者中,有116例患者拔管成功,有3例患者带管出院,有14例患者于拔管后的30min-30d内进行二次置管,有2例患者死亡;14例需二次置管的患者有11例于二次置管后的17d-84d内成功拔管;有3例最终带管出院。对需进行拔管的神经外科气管套管病人来说,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以增加拔管的成功率;护理方法合理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廖晓琴,何滔,周亚娟.神经外科病人气管套管安全拔管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2,18(22):122.

篇3

精神病人自杀给家庭社会造成很大影响,WHO的资料表明,在一般人群中约有1%的人死于自杀,其中94%的人有精神病史[1],精神病人自杀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尤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最多[2],因此,分析精神病人自杀的真正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对减少精神病人自杀的发生十分重要。现将本院1993年1月~2006年8月期间有自杀行为病人的相关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例自杀病人中,男15例,女16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1例,抑郁症6例,其他4例;年龄16~70岁;职业:工人9例,农民7例,学生3例,军队干部2例,医务人员2例,教师2例,其他6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例,中学文化18例,小学文化6例,文盲4例。其中,自杀未遂25例,自杀死亡6例。

1.2 方法 采取回顾调查分析1993年1月~2006年8月精神病人,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自杀的临床资料归纳疾病类型,自杀原因、形式、地点、时间、用物。

2 临床资料

2.1 自杀原因和形式 受精神病症状支配28例,对治疗无信心3例,31例自杀患者中自缢11例,坠楼4例,吞异物4例,割腕1例,割气管1例,溺水2例,撞墙3例,药物中毒5例。

2.2 自杀地点、用物及时间 病人多选卫生间、病房窗户、床头、床栏、护栏旁等较隐蔽的地方,工具多用病房内物 品如床单、被单、毛巾、枕套、保护带、玻璃、衣服、体温计等。31例病人均选择节假日、夜间、中午值班人员少、工作繁忙时自杀。31例自杀行为病人中,院内24例,院外7例;开放病区16例,封闭病区15例。

3 讨论和分析

3.1 疾病因素 急性期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导致自杀的很多,特别是受幻觉、妄想支配,认为有人要害他,感觉极度恐惧,没有安全感,走投无路而产生自杀。有强迫症或主观失眠的病人,感到十分痛苦而焦虑,坐立不安,无法摆脱而自杀。近来研究表明[3],有自杀倾向的人中,中枢神经系统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特别是儿茶酚胺和吲哚胺的含量在脑脊液是下降,其他学者也在抑郁症、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中发现同样改变。

3.2 个人因素 恢复期病人,对精神病缺乏正确认识,觉得自己有病,学习、事业和经济遭到重大损失,生活上缺乏目标,感觉生活单调,无挑战性,孤立无援,不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为了逃避这种痛苦而选择自杀。而对疾病有一定认识的病人,认为自己有了精神病别人瞧不起,又需 要长期服药,对疾病的治疗无信心,担心自己的病治不好,害怕会复发,同时难以忍受药物副反应等而选择自杀,以求解脱。

转贴于

3.3 家庭因素 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缺乏,认为家里有一个精神病人是一个包袱,对病人不闻不问,病人住院期间,家属从不探视,或忽冷忽热,容易造成病人心理压抑,产生被遗弃感,万念俱灰而出现自杀行为。

3.4 社会因素 因精神病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上仍有歧视精神病人现象,瞧不起病人,看见精神病人避而远之,更谈不上关心和关怀,而当今社会竞争力强,工作压力大,得了病,时刻有调岗或下岗的危险,病人感觉被社会抛弃,预计自己失去社会地位,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而采取自杀解脱自己。

3.5 医源性因素 某些医生缺乏临床经验,用药不规范,急于求成,在治疗过程中,加药过快或药量过大,又没有及时采取监控措施,使病人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负担过重的药物反应,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护士缺乏经验,对病情不够了解,未及时观察到病人的病情变化,使病人有机可乘。

4 护理干预

4.1 加强专科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确保安全 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能,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掌握得越是深广,技术才能的能量就越雄厚,就能看到事物相互联系和全局。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护理部和病区,就必须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精神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娴熟的急救技术,既能通过对病人的接触和观察,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给予适当的处理,防止自杀的发生,又能掌握应急能力,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可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4.2 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护理管理者应具有责任感,加强安全教育,让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识,采取新老搭配、强弱搭配,互相学习,提高整体水平。严格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对病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了觧病人幻觉、妄想内容,做好心理护理,对有自杀念头的病人,将其置于工作人员视线下活动,避免单独居住,单独活动,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恢复期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参加康复训练,肯定病人的优点、长处和好处,让其对自身价值有信心,减少自杀的念头。

4.3 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根据病人自杀发生时间、地点、用物的特点,采取不定期的巡视查房的方法,注意病人睡眠情况,巡视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报告值班医生,同时注意观察门、窗、床上用品是否完好无损,工作人员进出病区治疗室等应随手关门;对病区物品如保护带、体温计、床上用品等,要做好交接工作,每日进行安全检查,杜绝病人将危险物品带入病区,加强安全管理和危险物品的管理,减少病人自杀的便利性和可用性,防止自杀的发生。

4.4 精神病人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精神病人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家庭的同情、关怀和关爱。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竞争意识增强,人际关系复杂,病人经济紧张,社会不适应,长期服药,家庭和亲人不理解等原因,造成病人产生自杀。在我院31例发生自杀行为的病人中,有16例发生在开放病区,原因有的家属作为陪护者缺乏有关精神科相关知识,没有安全意识,没有看管好病人,有的家属由于某种原因,将自己的烦恼影响病人。因此,我们在与病人沟通同时,还要与家属沟通,进行健康宣教,宣传有关精神病的防治知识,让他们了解精神病人和树立防范意识,取得他们的配合、支持,同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精神病人,接纳他们,减少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刺激,发现自杀先兆者,进行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篇4

精神病人自杀给家庭社会造成很大影响,WHO的资料表明,在一般人群中约有1%的人死于自杀,其中94%的人有精神病史[1],精神病人自杀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尤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最多[2],因此,分析精神病人自杀的真正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对减少精神病人自杀的发生十分重要。现将本院1993年1月~2006年8月期间有自杀行为病人的相关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1例自杀病人中,男15例,女16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1例,抑郁症6例,其他4例;年龄16~70岁;职业:工人9例,农民7例,学生3例,军队干部2例,医务人员2例,教师2例,其他6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例,中学文化18例,小学文化6例,文盲4例。其中,自杀未遂25例,自杀死亡6例。

1.2方法采取回顾调查分析1993年1月~2006年8月精神病人,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自杀的临床资料归纳疾病类型,自杀原因、形式、地点、时间、用物。

2临床资料

2.1自杀原因和形式受精神病症状支配28例,对治疗无信心3例,31例自杀患者中自缢11例,坠楼4例,吞异物4例,割腕1例,割气管1例,溺水2例,撞墙3例,药物中毒5例。

2.2自杀地点、用物及时间病人多选卫生间、病房窗户、床头、床栏、护栏旁等较隐蔽的地方,工具多用病房内物品如床单、被单、毛巾、枕套、保护带、玻璃、衣服、体温计等。31例病人均选择节假日、夜间、中午值班人员少、工作繁忙时自杀。31例自杀行为病人中,院内24例,院外7例;开放病区16例,封闭病区15例。

3讨论和分析

3.1疾病因素急性期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导致自杀的很多,特别是受幻觉、妄想支配,认为有人要害他,感觉极度恐惧,没有安全感,走投无路而产生自杀。有强迫症或主观失眠的病人,感到十分痛苦而焦虑,坐立不安,无法摆脱而自杀。近来研究表明[3],有自杀倾向的人中,中枢神经系统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特别是儿茶酚胺和吲哚胺的含量在脑脊液是下降,其他学者也在抑郁症、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中发现同样改变。

3.2个人因素恢复期病人,对精神病缺乏正确认识,觉得自己有病,学习、事业和经济遭到重大损失,生活上缺乏目标,感觉生活单调,无挑战性,孤立无援,不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为了逃避这种痛苦而选择自杀。而对疾病有一定认识的病人,认为自己有了精神病别人瞧不起,又需要长期服药,对疾病的治疗无信心,担心自己的病治不好,害怕会复发,同时难以忍受药物副反应等而选择自杀,以求解脱。

3.3家庭因素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缺乏,认为家里有一个精神病人是一个包袱,对病人不闻不问,病人住院期间,家属从不探视,或忽冷忽热,容易造成病人心理压抑,产生被遗弃感,万念俱灰而出现自杀行为。

3.4社会因素因精神病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上仍有歧视精神病人现象,瞧不起病人,看见精神病人避而远之,更谈不上关心和关怀,而当今社会竞争力强,工作压力大,得了病,时刻有调岗或下岗的危险,病人感觉被社会抛弃,预计自己失去社会地位,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而采取自杀解脱自己。

3.5医源性因素某些医生缺乏临床经验,用药不规范,急于求成,在治疗过程中,加药过快或药量过大,又没有及时采取监控措施,使病人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负担过重的药物反应,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护士缺乏经验,对病情不够了解,未及时观察到病人的病情变化,使病人有机可乘。

4护理干预

4.1加强专科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确保安全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能,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掌握得越是深广,技术才能的能量就越雄厚,就能看到事物相互联系和全局。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护理部和病区,就必须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精神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娴熟的急救技术,既能通过对病人的接触和观察,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给予适当的处理,防止自杀的发生,又能掌握应急能力,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可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4.2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管理者应具有责任感,加强安全教育,让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识,采取新老搭配、强弱搭配,互相学习,提高整体水平。严格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对病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了觧病人幻觉、妄想内容,做好心理护理,对有自杀念头的病人,将其置于工作人员视线下活动,避免单独居住,单独活动,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恢复期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参加康复训练,肯定病人的优点、长处和好处,让其对自身价值有信心,减少自杀的念头。

4.3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根据病人自杀发生时间、地点、用物的特点,采取不定期的巡视查房的方法,注意病人睡眠情况,巡视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报告值班医生,同时注意观察门、窗、床上用品是否完好无损,工作人员进出病区治疗室等应随手关门;对病区物品如保护带、体温计、床上用品等,要做好交接工作,每日进行安全检查,杜绝病人将危险物品带入病区,加强安全管理和危险物品的管理,减少病人自杀的便利性和可用性,防止自杀的发生。

4.4精神病人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精神病人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家庭的同情、关怀和关爱。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竞争意识增强,人际关系复杂,病人经济紧张,社会不适应,长期服药,家庭和亲人不理解等原因,造成病人产生自杀。在我院31例发生自杀行为的病人中,有16例发生在开放病区,原因有的家属作为陪护者缺乏有关精神科相关知识,没有安全意识,没有看管好病人,有的家属由于某种原因,将自己的烦恼影响病人。因此,我们在与病人沟通同时,还要与家属沟通,进行健康宣教,宣传有关精神病的防治知识,让他们了解精神病人和树立防范意识,取得他们的配合、支持,同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精神病人,接纳他们,减少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刺激,发现自杀先兆者,进行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篇5

现代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即使是精神病人也处处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精神病人思维混乱、行为异常,即使不是在发病期,也可能因为某些刺激而发病,致使在精神科护理中,常有护患纠纷发生,给护理工作带来许多麻烦。其实好多护患纠纷是可以避免的,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1对护理人员的具体要求

1.1工作中仪表端庄,微笑服务,规范护士的语言和行为当有些护士工作劳累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当病人有疑问时,不能给予热情的解答,使病人和家属产生负面情绪,好事者就会投诉。任何生命个体在人格尊严上没有差别[1]。维护病人的一切利益,尊重病人的人格,防止一切不利因素给病人造成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1.2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掌握各种急诊急救知识不断学习精神科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与病人接触、沟通的能力。如果护患沟通不当,容易产生护理纠纷[2]。还要学习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及院感消毒隔离知识,在工作中履行自己的责任,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

1.3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在病人入院时,应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尤其是病人身上危险、贵重物品的收集管理。精神病人大多反复入院,其家属对告知内容不以为意,作为护士一定要向患者家属交代清楚,签写《告知同意书》,以免发生意外有据可查。

1.4规范护理记录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学习有关护理记录的书写规范。护理工作中加强对病人的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客观、真实、及时、准确、认真、详细地记录护理记录。

1.5培养慎独精神慎独是指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它会使人们在无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按道德的规范和范畴的要求行事[3]。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尤其需要具有慎独精神。任何情况下都要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2病区管理适应精神病人的需要

2.1保证病区的环境安全,病房内无可以触及的电源、电线,桌椅要固定,栅栏门窗要结实牢固。各种设施要定期检查,及时维修,避免患者拆卸,防止走失、自伤、伤人、毁物的危险。病区安装监控系统,便于及时了解和发现患者的异常行为。

2.2精神病人大多有吸烟的习惯,要管理好患者的烟及打火机,有固定的吸烟室,定时吸烟。以防止病人用打火机或者烟火点燃易燃物品,造成烧烫伤而引起护患纠纷。

2.3精神病人的用水安全十分必要。尤其是秋冬季节,天气转凉,病人用热水洗漱,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要定点、定时,保持温度适宜,维持病人打水的秩序,以防止烫伤。

2.4精神病人长期住院,家属探视在所难免。建立家属探视室,制定《探视制度》向家属宣教,以免危险物品、贵重物品进入,以及过量食品引起患者暴饮暴食,使病人胃肠功能紊乱,或引起呕吐、腹泻,产生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3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

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疾病认识存在误区,有二种极端表现:一方面,将精神病人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因偏见而采取歧视态度;另一方面,当住院精神病人发生意外后,则出于同情病人,将一切责任都归于医院[4]。因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宣传,如制作有关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发放;定期给精神病人和家属做健康教育讲座,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利用有关新闻媒体进行科学的宣传和正面报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护患纠纷越来越引起病人和社会的重视。在精神科护理这一特殊领域中,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护患纠纷在不断增多,我们精神科护士就要重视产生护患纠纷的内外部因素,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巧妙地化解护患之间所发生的纠纷,给病人创造一个利于患者康复的,温馨、舒适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席淑华.协调急诊护患关系的重要性[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5):176.

篇6

【关键词】 饮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

精神病人饮食安全是精神科护理的重点。由于精神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饮食障碍,会引发饮食安全意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如何依法管理是当前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1]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病人会出现暴饮暴食、拒食、吞食;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吞咽困难、噎食,使病人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应贯穿于医疗护理全过程,并列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2]我病区通过实施饮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保证了精神病人的饮食安全,现将实施体会报告如下。

1 影响精神病人饮食安全因素分析

1.1 集体进餐时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突然冲动伤人

集体进餐时兴奋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突然冲动伤人的情况发生率较高,若不加限制,几乎每天都可以发生。我病区有66张床,日平均防冲动49人次,即75%的病人有随时发生冲动的可能。

1. 2 电休克治疗前后进食、进水的危险

电休克治疗前病人进食、进水会导致治疗中发生窒息死亡,治疗后病人尚未完全清醒而仓促进食灰导致噎食。我病区 2年共有58例病人接受电休克治疗,总计624人次,其中8人次发生夜间偷食零食而中断治疗,即因此情况发生窒息的危险是1.55%。

1. 3 强迫鼻饲时,因病人不配合而易发生意外

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持续拒食,在强迫鼻饲时有可能误插入气管而发生意外,两年来我病区共收治病人1580例,其中因拒食而鼻饲的158例,占住院人数10%。

1. 4 精神衰退病人有噎食、窒息、胃部急性扩张的危险

由于精神病人衰退存在不同程度自我管理缺陷,有随时噎食、窒息的危险。比如:吞食食物、甚至不加咀嚼的吞食骨肉鱼刺等。由于食欲亢进、不知饥饱,有胃部急性扩张的危险。

1. 5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有导致病人噎食、晕倒的危险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导致病人出现吞咽困难而发生噎食,741例中26例发生了明显的吞咽困难(3.5%)。90%接受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的病人,会因无力、厌食、摄入不足,有发生低血压突然晕倒的危险 。

1. 6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有发生高血糖后低血糖的危险

大部分精神病人缺乏主诉,病人有可能因为过量进食或进食不足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危险;同时血糖不稳有可引起精神症状波动,如不能及时正确判断与救治,甚至加用镇静药会导致病人昏迷甚至死亡。2011年1~12月共收治965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诊断的13例(1.35%)。

2 护理对策

2. 1 饮食障碍分型

根据影响精神病人饮食安全因素的具体情况,结合我院制定的精神病人饮食护理常规,提出精神科病人饮食障碍类型:环境干扰型;电休克治疗型;拒食型;暴饮暴食型(吞咽咀嚼障碍型;吞食鱼肉骨刺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缺陷型)。

2. 2 针对不同类型,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类型,在护理中采用专人和集体看护,专人喂饭与鼻饲进食方式。我病区共有17名护士,包括护士长在内。护士长、主班护士及临床班护士随时评估每位病人的饮食障碍类型、饮食种类、护理方式并做好交班记录。对安静合作无精神障碍的病人,采取集体看护的方法,由巡回班护士来完成。集体进餐后安排个别进餐:对环境干扰型的病人,采取单独进食的方法,由工疗护士、主班护士、临床班护士看护。对电休克治疗型的病人,待其意识完全清醒后,采用集体进餐、专人看护的方法。对拒食喂饭型的病人,在集体进餐时,专人喂饭。对拒食鼻饲型的病人,根据医嘱,由3人完成鼻饲操作:即主班听诊、治疗班操作、临床班保护协助。禁止留置鼻饲管,必要时请主管医生参与指导。对暴饮暴食型病人,集体进餐时应限制饭量。对吞咽咀嚼障碍型病人,集体进餐时给予流食、半流或软食。对吞食鱼肉骨刺型病人,给予脱骨去刺的普食并集体看护。对合并糖尿病自我管理缺陷型病人,给予糖尿病饮食,集体进餐,专人看护。

2. 3 持续质量控制的措施

护士长每天早、午交班时听取各班护士对病人饮食管理汇总情况,控制当天饮食障碍病人护理质量,提出改进方法,主班负责在护理管理连续交班本上记录,内容包括姓名、影响饮食安全因素,饮食障碍类型,护士长不在时由主班负责。护士长每周四与主管医生共同讨论病人饮食安全问题,每周五早晨交班时向病房全体医生、护士宣布病人饮食安全措施。对特殊病人及时处理,随时质量控制,连续交班。

2 .4 效果

实施精神病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工作两年来,没有一例因管理不当而引发的安全意外。

3 体会

3. 1 告知病人和家属饮食安全危险因素可避免纠纷

当病人被确定存在饮食安全危险因素时,护士与病人及家属及时进行有效沟通,使期了解存在的影响饮食安全因素和如何配合治疗护理。当病人需要被强迫进食时,应提前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在争取配合的情况下有些病人可自行进食而免去鼻饲的痛苦。护士不把鼻饲作为惩罚病人的手段,鼓励病人自主进食。比如:集体进餐时病人自由排队,自由选择座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饮食种类。在体现以人为本,维护病人尊严的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病人不理解而造成纠纷[3]。

3.2 认真、准确、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精神科护理记录具有专科的特点,当护士遵医嘱为病人鼻饲时,护士应明确记录鼻饲的原因、鼻饲的内容、鼻饲的量及效果。重点记录约束病人的原因、时间、部位、有无肢体的损伤。

环环相扣,注重细节是环节管理的原则。在医疗护理服务中,饮食安全管理的任何环节问题都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精神科饮食安全管理是对病人实施的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篇7

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住院病人进入医院以后各方面的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使病人明确自己特定疾病的护理过程,医患共同努力,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最佳的质量效果。尤其是老年精神病复杂多样,有的病人产生与脑组织退化相关联的症候群,出现意识障碍或痴呆状态。有的病人与身体功能相关,出现食欲下降,营养不良甚至全身衰竭导致死亡。老年精神病的症状极不稳定,有时变化无常。很多病人与身体疾病一起并发,特别是与心血管病、肺气肿、糖尿病、肾脏疾病、骨关节疾病等躯体疾病一起并发。因此,在对老年精神病进行治疗时,必须充分顾及这些并发疾病。老年精神病受环境的因素影响很大。住院、搬家等环境的突变,会引起痴呆症状的恶化,导致忧郁症状等。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健康教育,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1 健康教育的对象

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患者本人而且涉及到患者家属,陪护等任何参与患者护理工作的人员。

2 健康教育方式

对健康教育对象可采取多种表达方式,如口头讲解,病区宣传栏。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知识水平的不同,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护理,缩短治疗时间,提前进入康复阶段。

3 老年精神病护理中健康教育实施

3.1 老年精神病人体质较差、抵抗疾病能力弱、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容易发生意外、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病情、性格改变、不易合作。对药物敏感且易产生药物副反应,常并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给临床诊治和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针对老年精神病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3.2 老年精神疾病多由脑功能的退化引起,根据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以丰富患者的生活内容,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安排一些文娱活动或体育活动,如欣赏音乐、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充实病房生活。既可以激活大脑功能、防治脑功能退化,又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滋长和驱散患者心头忧郁与烦闷。

3.3 老年精神病患者具情感脆弱、幼稚孤独、恐惧感、猜疑心等情况,对他们的称呼要保持尊敬之意,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回答询问语速要慢,声音要大些,必要时多重复几次。护理人员对待老年患者要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多关爱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康复。

3.4 老年精神病人容易产生肺气肿、冠心病、偏瘫等严重的并发症,要注意加强躯体疾病护理。特别是病人吃饭时,严加管理,密切观察,防止呛咳吸入食物或水分,引起吸入性肺炎;长期卧床者要定时翻身,局部按摩,防止褥疮,多改变或增加户外活动,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3.5 老年精神病人由于年龄偏大,记忆减退,容易走失 护理人员对走失高危人员制定防范措施,同时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和防范性,护理人员对这类病人特别关注,多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的行为动向,禁止单独离开病区,如需离开必须有专人陪伴。

3.6 对老年精神病人要随时看管和照顾,并要关心、体贴,做好思想工作 不要在病人面前交头接耳,使病人产生猜疑,使精神受刺激而导致发病。要严密观察发病的诱因和先兆。一旦发现有发病可能,就要做好预防工作,可给予镇静药。对狂躁的病人要随时跟随保护,及时藏好各种危险物品,防止自伤和伤人。

3.7 老年精神病人服药时。应现场监督病人服药,防止病人将药物含在舌下及口腔的两颊部,过后将药吐掉。

3.8 加强老年精神病人的饮食管理,适当给以营养丰富的饮食。对拒食者要劝其进食,食欲旺盛者要适当限制,做到合理定量。食品要以质软易消化的为主,不要吃带骨刺的食物。同时,要防止患者吃得太快,以免产生误咽或呃逆。

篇8

【关键词】精神病人;跌倒;对策

精神病人由于其疾病本身的原因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疾病的特殊症状,在住院期间因受疾病控制及其他因素影响而易跌倒,导致机体损伤,功能状态衰退,自信心下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易引起医疗纠纷,不但影响医院的信誉度,也为病人及家属造成负担。因此,预防精神病人跌倒已逐渐成为评价精神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 结果与分析

1.1 跌倒地点:病人在床周围跌倒者;如厕跌倒者;走廊跌倒者洗浴室跌倒者

1.2 跌倒发生的时间:夜班跌倒者;白班跌倒者。

1.3 病人跌倒情形:有变化跌倒如厕及洗漱跌倒者行走时跌倒者服用氯氮平、氟哌啶醇、氯硝西泮等药物跌倒,精神活动紊乱发生跌倒者。

1.4 跌倒跌伤情况:无不良后果;皮外伤缝合;皮下血肿;发生骨折。

2 讨论

目前,因住院病人意外跌倒发生跌伤而引起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而导致精神病人跌倒的最主要的因素有环境、疾病、药物、心理、护理、下床方式等[1]。 跌倒病人中以老年住院者居多,既往研究表明:住院精神病病人跌倒的危险人群为60岁以上老人、反复住院、病程较长、住院时间较长、有较多躯体合并症者以及首次住院、入院20 d以内的病人。因此,精神病病人跌倒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老年病人。

病人跌倒在床周围、走廊、卫生间居多,药物的副反应造成头晕、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极易造成病人跌倒,坠床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当夜间、清晨病人频繁如厕时更易发生跌倒。主要是护理人员配备不够,无人陪护。

夜班是跌倒发生的高峰时段,跌倒发生在夜班多,此时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护理工作较集中,同时精神科病人晚间用药相对较多,而夜间又是病人起床如厕最频繁的时候,清晨病人从睡眠状态到起床活动、如厕等变化极易造成病人跌倒,加之抗精神病药物多数具有镇静作用,傍晚及夜间由于灯光亮度不足、缺乏夜灯等易引起跌倒。

精神症状的因素也是导致跌倒的原因之一精神病人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兴奋、冲动、易激惹。常因动作过大、过激、过快、过多、对周围环境失去正确判断,造成跌伤、碰伤。3 对策

3.1 掌握病情:对有跌倒史及被评估为高危跌倒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在其病室、床头做标记,提醒工作人员引起警惕。熟悉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将意识欠清、年老体弱、有躯体并发症、药物副反应、有行为紊乱者视为跌倒的高危人群,将其作为重点护理防范对象。病人一切活动在视线下进行,协助生活料理。

3.2 加强安全护理:对卧床病人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睡姿不稳、有安全隐患的状态,以免翻身坠床;对嗜睡、半闭目而行的病人说“小心慢走”,给予搀扶;对起床急骤者说“慢一点,别心急”;对保护约束病人及时检查保护带,随时调整位置,调整松紧度,确保病人处在“保护状态”;对步态不稳、年老体弱者,给予搀扶行走。

3.3 环境设施利于病人活动方便: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光线充足,地面干燥。拖地应尽量放在病人休息或集中管理时进行;厕所安置坐式马桶和抓杆,在洗漱室醒目之处贴上防滑警示语;沿走廊、厕所设置扶栏,保证夜间照明;老年人及小儿应选择低矮的病床,穿防滑平底鞋,上卫生间及沐浴时应有人陪伴,必要时协助如厕。

3.4 治疗过程对病人的指导:在治疗过程中应关心病人的主诉,有头晕、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无力、嗜睡等症状,指导病人卧床休息,起床时动作要缓慢,如厕时应有人陪伴,防止发生意外跌倒。在入院时及住院期间,特别是在使用药物之前告知家属和病人服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告知家属造成病人意外跌倒的常见原因、发生时间及预防措施。

3.5 应加强健康教育:跌倒最常发生于病人上下床、起立或坐下时。因此,应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房和病区的环境,将使用频率高的生活用品放置在易取的地方,避免因卧床时伸手取物发生坠床。服药后及时上床休息,便器放于床旁,以免药物引起头晕、步态不稳而跌倒损伤[2]。

3.6 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管理:对于年龄大的病人,护士应做好病人的入院宣教,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变化,向老年病人讲明住院期间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应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的要求及生活习惯,减轻病人住院期间的心理负担,使其安心治疗,较好地解决住院期间病人出现的负性情绪及心理反应。在平时与病人交流时,关心其有无生活协助方面的需要,尤其在人员少的时段要主动询问病人所需,并及时解决,避免因病人怕麻烦他人而导致跌倒事件的发生[3]。

3.7 加强病房管理:夜班是病人跌倒发生的高峰期,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做好人力的合理安排,加强岗位责任制度的检查和落实。对重点病人加强巡视及安全防护。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应加强药理知识的学习,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用药情况并加强临床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4]。

通过对精神病人跌倒原因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病人跌倒的危害性,重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和潜在的法律问题,要减少精神病人跌倒的发生,预防精神病人跌倒。预防措施不是仅注重某一种方法,而是采取多种方法,调整护理工作行为,尽可能减少精神病人跌倒的发生,以避免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安凤荣.精神病病人住院期间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4A):973

篇9

精神疾病是指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

精神病人大多存在着思维、情感、行为等障碍,不能正确的认识主客观世界,其自身缺乏对病态的认识和判断,拒绝接受自己有病的说法,不肯就医,因此大多数病人为被动就医、哄骗就医或强迫就医。特别是新入院病人不会主动配合治疗,极易发生拒绝服药、拒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不知料理个人卫生、睡眠障碍等护理问题。我们把入院不足20天的病人视为新入院病人,它是一个特殊时期,做好这个时期的护理对病人疾病的转归、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作为护理人员,要在工作中做到:

首先、熟悉病情,做好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工作,它通过语言行为或非语言行为等对患者进行的一种精神护理。它采用科学启发解释、教育或暗示,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从而改善心境使病人从不安、烦闷、消极、抑郁等情绪中摆脱出来,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尽快摆脱疾病的痛苦,走上健康之路。

新入院病人的心理护理的重点是让病人感到安全,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安心住院,配合治疗。精神病人的各种异常活动,往往给家人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和理解,甚至遭到亲人的指责误解与打骂,这样更加重了病人的不安全感,给病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在工作中要尊重病人的人格,要同情、理解、相信病人,爱护病人,护理人员不诋毁、取笑病人,对病人出现的离奇古怪的言语要耐心倾听、幼稚怪异的行为要注意观察,既不要与病人辩论或强行纠正、制止,也不要表示认同支持病人,但要保证病人的安全。因为每个患者的症状都各不相同,心理状态也各有不同,要因人而异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其次、要注重对病人的药物护理

精神病人在疾病初期,各种治疗中药物治疗是根本,要认真核对医嘱,准确投药。首先,按序服药,请依从性好配合服药者起表率作用,将服药困难者留在最后服,服后检查口腔、舌下,证明咽下后方可离开。其次,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出现不良反应立即报告医生,如吩噻嗪类易致直立性低血压,嘱病人在改变或起立时动作慢些,稍坐片刻再站立。氯氮平易致粒细胞减少,故定期测生命体征、询问患者有无咽喉痛、倦怠无力,有的易致锥体外系反应,它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约为50%―70%。

发药前要督促病人入厕,料理好大小便,服药后30分内不准入厕。发药时要精力集中,熟悉病人姓名、面貌,两人认准病人,两人核对后将药亲自交给病人,看到病人将药服下,检查口腔确认有无将药物藏于上腭、舌下、齿龈与唇颊之间等处,保证服药到胃。服药后30分钟内不离视线看护,防止病人将药物呕出。对拒绝服药的病人,如果经督促、劝解,病人仍旧拒绝服药,则应报告医生更换给药途径。鼻饲给药、肌注抗精神病药物,注意操作前后要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

第三、要注意病人的清洁卫生护理

由于精神病人受症状支配,生活不能自理,入院时往往卫生状况很差,因此入院时要协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帮助病人洗澡、更衣、理发、修剪指甲,做好晨晚间护理,对女病人还要管理好经期卫生。对年老体弱者、料理生活困难者,我们则协助其料理使他们尽量生活舒适。病人清洁会减少躯体不适,缓解负性情绪,维护了病人的尊严,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拉近了护、患距离,提高了住院依从性,有利于各项诊疗护理措施的实施。

第四、要控制好病人饮食

饮食护理对精神病患者至关重要,不仅在于饮食能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更主要的是对治疗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患者长期服药用量较大,如果饮食供应不足会致营养失调影响疗效。而患者在病态思维支配下,常会拒食、乱食、暴饮暴食,部分处于兴奋状态体力消耗大,若饮食不足则易衰竭。所以,我们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拒食者给予诱导、输液或鼻饲,暴食者则限制其食量。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患者都能正常进食,进食期间,我们加强巡视,防止病人漏食或将食物倒掉。长期住院者经年吃食堂,为防止饮食单调营养失调,尽量使食谱广些、营养丰富些、易消化吸收。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

第五、加强病人的安全护理

新入院病人的安全护理重点是防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等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悉病人病史、病情及症状,坚守岗位,新入院病人安置在重点病室,保证病室环境安全,管理好床单位,对病人24小时不离视线看护。对发生突然冲动的病人,攻击性较强,不能放任不管,要机智大胆,果断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伤人或自伤;对症状活跃有可能发生意外的病人,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对住院态度转变快又主动与护理人员搭讪,询问工作人员作息时间,主动要求协助工作人员管理的病人,要提高警惕,防止伺机外走;对主动与同病室的病人交谈,窃窃私语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采取有力措施;对上厕所或反复上厕所的病人要专人陪护。

第六、关注的病人睡眠

良好的睡眠可促进病情的恢复,严重的失眠可使病人焦虑、烦躁、苦恼、并易发生意外。新入院病人往往存在着睡眠障碍,护理人员要根据睡眠障碍的原因及心理进行护理。首先要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入睡环境,睡前用温水泡脚,督促他们养成按时就寝的习惯。防止病人蒙头睡觉,要善于发现伪装入睡的病人,如果病人因精神分裂症症状而出现睡眠障碍,可报告医生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如果病人由于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导致失眠,则应加强心理护理。

篇10

失眠是指从睡眠开始的入睡障碍和睡眠的维持障碍。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清晨觉醒过早,睡眠时间短,睡眠中断,白昼睡眠过多(1)。失眠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困扰,使人的生理节律紊乱,活动能力降低,严重影响康复。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精神病人急性症状控制后,他们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自卑感、行为退缩、残留症状、受到社会歧视、精神压力非常大,容易导致失眠(2)。遂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82例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失眠类型,失眠的相关因素,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探索失眠发生的应对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康复期失眠病人。将精神症状控制,病精好转后仍有失眠者82例。男38例,女44例,平均年龄35.62±12.81,文化小学18例,初中36例,高中(中专)19例,大专以上9例。职业农民48例,工人4例,教师11例,学生2例,干部2例,自由职业4例,无业11例。平均病程4.82±3.36年,疾病诊断按CCMD—Ⅲ标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4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8例,癔症9例,脑类所致精神障碍2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并通过对20例病人预调查后进行修改,成为正式问卷,问卷分两个部分(1)一般资料。(2)康复期精神病人的睡眠状况,重点是失眠的类型及影响睡眠的因素。

2 结果

2.1 失眠类型

2.1.1 入睡困难

82例失眠者中有42例,从想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所用时间超过1小时,占51.22%。

2.1.2 早醒

36例病人早晨觉醒比正常时提前2小时以上,醒后即不能再入睡占43.90%。

2.1.3 不能熟睡

有34例病人陈述有轻微的响声刺激便会醒来,一夜睡眠中醒来达2次以上,占41.46%。

2.1.4 睡眠时间缩短

虽然有充裕的时间,但一夜合计睡眠少于5小时有32例,占39.02%。

2.2 影响因素

影响睡眠的因素及排列顺序见表1。

3 康复期精神病人睡眠障碍的护理

3.1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入睡困难是康复期精神病人最常见的类型,就失眠分类而言,本组42例有入睡困难,超过一半以上,精神病人面对疾病的折磨,环境的变化出现入睡困难,针对这一点,我们首先努力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睡眠环境和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睡前通风、控制室内温、湿度,工作人员做到四轻,病人床铺及设施整齐、干净,根据季节变化更换被褥。将兴奋躁动病人与恢复期病人分开,避免影响睡眠。在不影响治疗护理的前题下,尽量满足个人生活方式,尊重病人生活习惯,其次指导病人讲究睡眠卫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指导病人采取一些放松的措施、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通过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及相关知识的宣教,对他们睡眠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3.2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患精神病后造成对家庭、社会的危害和经济负担加重,特别是那些病发时对家庭带来极大伤害的病人家属,对病人有显著的排斥,因此有时病人正常的需求都被家属拒绝,甚至还有恶语中伤。针对这些情况,当病人恢复自知力后及时辅以家庭干预,精神科工作人员要及时将疾病的有关常识向家属讲清楚,以求家属的理解,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属要正确对待病人,善于化解矛盾,鼓励病人正确对待疾病。住院经费问题是许多病人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提示我们应站在病人角度合理安排其住院费用,让他们少一分担心,多一点放心。我院院领导非常重视病人住院费用问题。为提高病人的报销比处四处奔走,报销比例达70—75%。提供民政救助,困难患者有村上证明医院减免10%的住院费用,特别困难者还增加减免比例,这样可以尽量减轻经费问题带来的压力,使他们安心入睡。

3.3 采取社会心理干预措施

恢复期精神病人的最大难题,在于社会功能的恢复,我国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相对滞后,精神病人得不到应有的关爱,甚至还受到不公正的歧视,致使许多病人无法触入社会生活,出现消极、悲观情绪,到致失眠,我院通过保山日报科普栏目、保山广播电台、168心理咨询电话、墙报、黑板报、节假日到市区街道,向社会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阶层不懈地宣传精神病防冶康复的重要性、消除偏见、关心精神病人,呼吁政府利用引导社会福利企业为精神病人提供尽可能多的职业康复机会,呼吁全社会理解尊重精神病人,使他们感到自己仍是社会的一员,从心理上走出疾病阴影,恢复健康心态,从而安心入睡。

3.4 健康教育的开展

为清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及时了解病人睡眠情况及主观感觉,帮助分析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3)。我们结合整体护理工作,对病人进行疾病知识宣教,讲解失眠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以及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作息对疾病的影响,指导病人合理用药,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使其正确认识疾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冶疗,解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从而恢复正常睡眠。

4 讨论

精神病人病情缓解,自知力恢复后,大多不安心住院,同时又恐惧出院后受到歧视,有明显的无助和自卑,对前途丧失信心,并在以往冶疗过程中经过无数次失败,他们自感达不到亲朋、社会或自己的期望,心理经常伴有挫折感,个别病人对发病时的行为表现自责自罪,环境的改变,药物副反应都能使病人烦躁不安,因此出现失眠。为寻求较好的护理方法,我们对康复期失眠精神病人展开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住院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失眠与患者家庭、社会、医疗机构等因素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因此,第一要加强医疗机构自身的管理,认真落实医疗安全的各项措施,提高医护质量,在精神病人住院冶疗的全过程中都应密切观察,特别是对那些住院时间长,不安心住院,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家属探视后,情绪发生变化的病人,应进行重点监护,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在医疗制度,病房管理,要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第二、做好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全社会都应认识和尊重精神病人,努力协调好医、患、患者家属及社会四者之间的关系,对精神病人发病时病态的行为,要用医学的观点向家属解释,以求得家属对患者某些行为的谅解,积极配合治疗。第三、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支持,努力呼吁政府对精神卫生各项工作的重视,加大投入,不断改善精神病人住院环境,以利患者在治疗和恢复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失眼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对康复期精神病人的体力,精力及机体的康复均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通过对82例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失眠情况调查分析,使我们对本专科患者的失眠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对康复期精神病人失眠患者应仔细分析影响因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失眠患者的护理。

参考文献

篇11

1.1 突发意外事件所致隐患 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常发生严重的意外事件,如精神分裂症受幻觉、妄想的支配,出现伤人、自杀、毁物行为。抑郁症自责自罪,恢复期阶段病人自卑心理,对前途对生活缺乏信心也易发生消极自杀行为。精神科受封闭管理病房条件的限制,各种精神症状和不同年龄的患者同处一个病区,使有冲动伤人行为的患者受病态支配伤害病友引发护理纠纷。

1.2 出走的风险精神病患者大都无自己知力,不愿住院,想尽办法外逃,如守在门边冲门,外出检查时伺机外逃,病房设施不到位,如门窗不牢固、危险物品的存在,都是产生护理安全的隐患。

1.3 突发的躯体疾病 部分病人受精神症状的支配不能或不愿意反应躯体不适,特别是极度兴奋和慢性衰退的病人,他们的躯体异常变化容易被精神症状所掩盖。如果护士不细心巡视观察,忽视细微的变化,就有可能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

1.4 患者摔倒或跌伤,病房设施不符合年老体弱病人需要,或是因为饭厅、卫生间的地面积水不干燥,致病人滑倒,夜间上厕所尚未清醒就下床走动,或是意识处于模糊状态、性低血压,或是药物引起椎体外系反应而导致走路步态不稳导致摔倒或跌伤。

1.5 年轻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不认真履行安全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2 防范措施

2.1 加强病人的安全评估。特别是新入院病人的安全评估。掌握病情及诊断。对有自杀、自伤、冲动、出走等高危风险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列入交班内容,班班交接。将病人安置在靠近护士站便于观察的病房,对有冲动行为的病人安置在单间,并置于工作人员的视线之内活动。随时关注其行为,及时发现消极、冲动、外走等意外先兆,防患于未然。并热情耐心友好与病人接触,取得病人的信任,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疏导。

2.2 加强巡视,采取定时与不定时巡视,防止病人观察护士巡视规律实施自杀行为。一般每15分钟巡视一次,观察精神症状、躯体情况、心理需求、治疗效果、药物反应、及有无危险行为(冲动、自伤、毁物、外走)。晚上加强巡视,因为夜间和凌晨是意外事件的多发时刻,特别是凌晨三、四点,夜班护士最疲劳,又是抑郁症情绪最低落的时刻。易发生不安全的行为,因此要重点关注。

2.3 做好危险物品的检查及管理,每天进行安全检查,每天晨间、午间护理,认真检查病人的床头柜、床单元,外出活动的病人在进入病房时要进行安全检查,对危险物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没收。做好家属的安全宣教,对家属及陪护带入病房的物品要逐一检查,杜绝刀、剪、火机等危险物品带人病房。每周进行病房设施安全检查,发现门窗、门锁、凳子等损坏及时维修,对各种辅助室的门用完及时上锁,防止病人私藏工具作撬窗、锁之用。医护人员出入病房门,不要让病人站在门边以防开门时冲出或抢夺钥匙。

篇12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92-01

锥外系反应是精神病人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常见的副反应之一。患者可出现舌头发硬,吐字不清,吞咽困难,流涎多等症状导致饮食障碍。一方面使病人营养失调,身体虚弱,加重了药物副反应,另一方面延长了治疗时间。临床上多采用静脉补充营养和鼻饲,既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又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因此护理上除应仔细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还应保证病人的营养供给,我院在临床护理中采用喂食的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30例此类病人喂食方法和体会简单介绍如下:

1 用餐前的准备

有锥外系反应的病人应根据副反应的轻重准备流质、半流质或软食。不强调追求总量,而应注意饮食调配合理,营养丰富,易消化,刺激性小。根据病人情况安排集体进食或单独进食。

2 喂食时的护理

2.1 心理暗示和鼓励

喂食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用积极鼓励的语言正面引导。如我科一名女病人因流涎过多,喂食时,食物常随唾液一同流出,护士往往会随意地说:“又流出来了”,患者也跟着说:“又流出来了”,一咧嘴,流得更多。这时护士应该改变说法如:“涂某某,闭上嘴,不要说话,一点一点吞。”病人依样照办,紧闭的嘴巴挡住了唾液和食物,随着咀嚼和吞咽,食物一点一点通过食管进入胃内,此时护士应十分耐心,切不可急躁,喂食时间多在半小时以上。

2.2 的改变

以往喂食时病人一般采取坐位,低头张口进食,张口时唾液不由自主地流出。如上例患者,后嘱其背紧贴靠椅,头稍后仰,有两名护士在场时,一名护士轻轻扶住病人额头微向后靠,另一名护士用勺子徐徐喂入,密切观察吞咽动作,保证口中不堆积食物。另外还可以让病人采取半仰卧位,护士喂食时用勺子轻轻压住舌头,配合吞咽徐徐喂入,这样既避免呛咳,又防止唾液的流出。

3喂食后的护理

喂食后给病人喂入少量温开水清洁口腔。表扬病人,并暗示以后会吃得更好,通过观察饮食或询问病人饮食的喜好为下餐食物准备作参考。

篇13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102-02

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执行和举证倒置原则的采用。医护人员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医患纠纷是当务之急。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由于长期以来的特殊性,人们对精神病人既存在很大同情心,又存在偏见,很容易发生其他医院所没有的护患纠纷。

1潜在的护患纠纷

1.1未能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病人应该享有生命权、知情同意权、保密权、自、隐私权。对住院的精神病人,护士往往认为跟他们说不清道不明,在入院时有时未能将其病情、治疗风险、疾病预后等详细告知家属或告知不全而达不到效果,一旦发生意外则不能理解或否认已告知,而发生纠纷。

1.2不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精神病人比其他患者蕴含有更多的隐私,有的因为诊断、治疗护理的需要,把一些个人隐私如有关婚姻及性生活的内容告诉医护人员,而护士却在不适宜的场合谈论,未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侵犯了病人的隐私权和保密权。一旦泄露病人的隐私,可能对一些痊愈的病人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导致严重后果而产生纠纷。

1.3专科护理知识不足

忽视病人心理护理,缺乏整体护理知识,护理人员识别精神症状和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缺乏,不知如何针对病情实施心理护理。在与精神病人接触时,很多护士由于言语粗暴、态度生硬而导致病人病情突变而发生意外。

1.4护理记录不规范、不完整

由于护士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专科表格设计不够完善,以及护理人员的专科记录水平不够等原因。对病人住院过程中出现的病情变化、处理经过、结果等多无记录。有的只着重对精神症状的记录,而忽视基础疾病和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的记录而导致医患纠纷。

1.5精神卫生工作的问题

观念上的滞后,也是引起纠纷的原因。除了精神科工作人员法律知识的缺乏外,病人的监护人对监护责任的认识缺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沈均等的调查显示,住院精神病人因自伤、自杀等引起的问题,86%的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医院应该负全部责任。

2对策

2.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行护,自觉维护护患双方权益,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另外,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转变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掌握危重病人抢救技术,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2.2认真履行告知义务,避免纠纷发生

在病人入院时医务人员即将病人的现状、诊断、治疗、用药、药物的副作用、所患疾病的转归、预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意外等如实、反复地向患者家属告知,征求其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在进行特殊治疗或参与科研、教学,对患者进行录音、录像以及病情不允许出院而家属强行坚持出院等情况,都应该在病历上让家属或患者签字,以便发生纠纷时有据可查。

2.3完善护理规章制度,杜绝安全隐患

2.3.1严守护理操作规程

在既往的多数涉及精神病人的医患纠纷中,不论情况如何,医方总会败诉,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医院无过错情况缺乏有效判定标准。因此,精神病院按照法律法规、遵守各项诊疗护理操作规程提供给病人正确的服务是无过错的前提。

2.3.2加强病人管理制度

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订出更加具体、严格可行的医院规章制度,如“病人管理制度”,实践证明严格的管理会有相应的回报。我科设有外出病人请假本,避免了许多麻烦。

2.3.3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精神病房的设施应符合要求,医院承担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过错推定原则,意外发生后,医院应当有证据能证明其没有过错,医院应当使人们相信,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方面,医院已经采取了必要的防备措施,证明意外的发生是医院所不能防止的,才有可能减免责任。

2.4设计完善的专科记录表格,规范护理记录

学习有关护理文件书写规范,提高护士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护理观察要及时、准确,护理措施要具体落实到位。因此,科室应根据专科特点,设计出方便、实用的护理记录表格,以护理观察和具体的护理活动作为重点,及时、准确、真实、详尽地做好护理文书的记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