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

篇1

护理安全是指在对病人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伤、缺陷、障碍或死亡。由于神经外科术后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术后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加上对ICU环境情况的不熟悉,以及护理期间因为躁动而引起的安全问题和一般患者相比,发生的几率要高得多。这样一来,对我们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

1 护理资料

自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共收治患者68例。其中男49例,女19例,年龄在18-76岁之间,平均年龄56.4岁,住院时间最长56天,最短10天,平均23.2天。其中硬膜下水肿15例,硬膜外血肿12例,脑出血18例,脑肿瘤16例,脑干损伤7例。护理结果:在整个护理期间,未发生坠床、皮损、交叉感染等安全问题,除了一例75岁的年老病人死于心脏功能衰竭外,其余的67例病人均康复出院。

2 神经外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

2.1 患者自身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脑外科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上升。由于年龄的增大,机体的老化所造成的记忆力减退、感觉功能衰退、体力明显下降以及反映迟钝等现象,使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抵抗力降低,增大了在安全方面的发生率。神经外科的患者大多伴有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定向力异常、视力下降、额叶损伤、精神异常、癫痫发作等症状,由此可造成患者坠床、摔倒、自伤、压疮等。神经中枢系统疾病经常导致患者窒息、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有些患者太过相信自己的身体素质,或出于自尊心或要面子,在心理上不愿意麻烦他人;有些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抱多大希望,甚至已经绝望,或者感觉给家庭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情绪失常,为减轻痛苦和家庭负担而采取自残行为;还有些精神障碍的患者,由于家属和护理人员的监护力度和疏导不够,没有及时调整患者的情绪,容易造成患者自残或坠楼等后果。

2.2 病房环境因素 医院病房环境不如家里,病人刚入院难免会对周围环境感觉陌生,产生一种排斥感。病房气氛压抑、病床过高、床腿刹车未固定、地面太滑、灯光亮度不适应、厕所没有扶手、平车或轮椅使用不当或安全措施没有做好,这些因素均可造成患者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药品与设备因素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药品与设备的不断更新,神经外科所用的药大部分具有高渗性的特点,对血管刺激较大,加上患者年龄因素,因此药物外渗、静脉炎症常有发生。另外,设备的使用不当也容易给患者带来安全问题。

2.4 护理人员因素 在护理工作中,由于个别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协调能力不够,责任心不强,未能严格遵守医院制定的护理制度,或者护理人员的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些原因均可对护理安全带来威胁。

3 神经外科的护理安全对策

3.1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医院不仅要建立严格护理制度,而且必须严格执行。定期组织全体护士学习医院制定的护理管理和事故处理有关的制度;加强护士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护士法律意识;增强护士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使护士意识到遵守规章制度既是对病人的高度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护士的自觉性,防止了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

3.2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 通过定期的组织和学习,加强护理人员的教育,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和素质。重视护士专业技能的培训,牢固树立护理人员的安全观念,提高护理质量。通过各种会议、讲座、宣传活动,并结合一些典型的实例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质量。

3.3 全面控制护理工作,掌握护理主动权 在护理过程中,所有可能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都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问题,掌握护理工作的主动权可以有效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当出现护理安全问题时,再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补救,经常使护理人员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甚至有些问题的出现造成的损失是弥补不了的。因此,应全面控制护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使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减少事故的发生。消除护理过程中安全隐患因素,如保持病房整洁、防止地面太滑等,改变以往的管理人员的检查、督促状况为全体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掌握护理工作的主动权。严格执行由护理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的三级质量管理控制,实行责任层次分明、责任落实到人的责任制。

小结:由于神经外科病人在护理期间的种种因素容易导致不同安全问题的发生,关系到病人的切身利益,作为护士,我们必须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增强法律知识和医疗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坚持做到以病人为本,防安全事故于未然,尽最大的努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安全性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建茹.院内转运病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现代护理杂志,2003,4(9):285.

[2]王群.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74-75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10-01

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气管切开术是有效应对疾病以救治病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应用相对较为广泛[1]。当病人病情较重时,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有效清除,因此必须对气管进行切开,以保障患者的呼吸顺畅。然而,如果需要长期留管,极有可能引发病人发生肺部的感染、黏膜的损伤,更严重者可能大量出血。一般来说,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增长,可以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并增大拔管失败的几率[2]。本次实验旨在对拔管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选取20l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5名患者作为实验人群;包括69例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处于19-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9.5岁;患者的疾病状况为:脑外伤(33例)、颅内有肿瘤发生(67例)、脑血管病(35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1.2拔管及护理方法

1.2.1拔管前护理

1.2.1.1润湿气道及清痰在拔管前,给予患者咳嗽清痰的指导;对于部分重症昏迷的患者,可以人工对患者的咽喉部位进行刺激;进行吸痰操作时,需要小心操作,放置损伤患者的气道及血管,并应注意避免感染的发生。

1.2.1.2对气管套管进行固定在固定套管时,注意保证套管绳的松紧适宜;在更换气管垫时,取、置动作需小心,防止因套管和气道发生接触摩擦,导致切口部位的组织因缺血发生损伤,或气管黏膜发生水肿、肉芽组织发生增生等。

1.2.1.3加强口腔的护理对于病情极其严重的患者,口腔内会有大量的病原菌进行滋生。对于切开气管需要通过鼻胃管进食的患者来说,口腔内的病原菌极有可能进入到呼吸道之中。因此,对于这些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对口腔进行清洁护理十分重要。

1.2.2拔管后护理

1.2.2.1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状况及血氧饱和度对于气管黏膜发生水肿或者会厌皲裂的患者来说,在气管套管拔除之后,极有可能发生上呼吸道梗阻;并且,长期带管的患者可能已经产生了呼吸依赖,当拔管后,患者的气管极有可能发生痉挛;所以,相关医护人员需密切注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一旦发现出现异常应立刻和医生取得联系。

1.2.2.2在切口处进行正确的处理在对气管套管进行拔除后,当患者进行咳嗽排痰时,病原菌有可能接触切口部位进而发生感染。因此选择水胶体泡沫塑料对伤口进行覆盖,并对痰液进行及时清除是一种较优的办法。

1.3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P

2结果

2.1拔管结果135例患者中,有116例患者拔管成功,有3例患者带管出院,有14例患者于拔管后的30min-30d内进行二次置管,有2例患者死亡,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气管套管的使用较为广泛。对于气管套管的拔除受到套管留置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气管套管拔除不成功,则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及患者的健康[3]。因此,选择合适的拔管时机、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方法,对于保证拔管的成功率来说十分重要[4]。

本次实验旨在对神经外科病人气管套管安全拔管的护理方法进行探究,并给出体会。通过对20l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5名进行气管套管安全拔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拔管的结果可以发现:135例患者中,有116例患者拔管成功,有3例患者带管出院,有14例患者于拔管后的30min-30d内进行二次置管,有2例患者死亡;14例需二次置管的患者有11例于二次置管后的17d-84d内成功拔管;有3例最终带管出院。对需进行拔管的神经外科气管套管病人来说,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以增加拔管的成功率;护理方法合理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廖晓琴,何滔,周亚娟.神经外科病人气管套管安全拔管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2,18(22):122.

篇3

精神病人自杀给家庭社会造成很大影响,WHO的资料表明,在一般人群中约有1%的人死于自杀,其中94%的人有精神病史[1],精神病人自杀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尤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最多[2],因此,分析精神病人自杀的真正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对减少精神病人自杀的发生十分重要。现将本院1993年1月~2006年8月期间有自杀行为病人的相关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例自杀病人中,男15例,女16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1例,抑郁症6例,其他4例;年龄16~70岁;职业:工人9例,农民7例,学生3例,军队干部2例,医务人员2例,教师2例,其他6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例,中学文化18例,小学文化6例,文盲4例。其中,自杀未遂25例,自杀死亡6例。

1.2 方法 采取回顾调查分析1993年1月~2006年8月精神病人,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自杀的临床资料归纳疾病类型,自杀原因、形式、地点、时间、用物。

2 临床资料

2.1 自杀原因和形式 受精神病症状支配28例,对治疗无信心3例,31例自杀患者中自缢11例,坠楼4例,吞异物4例,割腕1例,割气管1例,溺水2例,撞墙3例,药物中毒5例。

2.2 自杀地点、用物及时间 病人多选卫生间、病房窗户、床头、床栏、护栏旁等较隐蔽的地方,工具多用病房内物 品如床单、被单、毛巾、枕套、保护带、玻璃、衣服、体温计等。31例病人均选择节假日、夜间、中午值班人员少、工作繁忙时自杀。31例自杀行为病人中,院内24例,院外7例;开放病区16例,封闭病区15例。

3 讨论和分析

3.1 疾病因素 急性期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导致自杀的很多,特别是受幻觉、妄想支配,认为有人要害他,感觉极度恐惧,没有安全感,走投无路而产生自杀。有强迫症或主观失眠的病人,感到十分痛苦而焦虑,坐立不安,无法摆脱而自杀。近来研究表明[3],有自杀倾向的人中,中枢神经系统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特别是儿茶酚胺和吲哚胺的含量在脑脊液是下降,其他学者也在抑郁症、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中发现同样改变。

3.2 个人因素 恢复期病人,对精神病缺乏正确认识,觉得自己有病,学习、事业和经济遭到重大损失,生活上缺乏目标,感觉生活单调,无挑战性,孤立无援,不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为了逃避这种痛苦而选择自杀。而对疾病有一定认识的病人,认为自己有了精神病别人瞧不起,又需 要长期服药,对疾病的治疗无信心,担心自己的病治不好,害怕会复发,同时难以忍受药物副反应等而选择自杀,以求解脱。

转贴于

3.3 家庭因素 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缺乏,认为家里有一个精神病人是一个包袱,对病人不闻不问,病人住院期间,家属从不探视,或忽冷忽热,容易造成病人心理压抑,产生被遗弃感,万念俱灰而出现自杀行为。

3.4 社会因素 因精神病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上仍有歧视精神病人现象,瞧不起病人,看见精神病人避而远之,更谈不上关心和关怀,而当今社会竞争力强,工作压力大,得了病,时刻有调岗或下岗的危险,病人感觉被社会抛弃,预计自己失去社会地位,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而采取自杀解脱自己。

3.5 医源性因素 某些医生缺乏临床经验,用药不规范,急于求成,在治疗过程中,加药过快或药量过大,又没有及时采取监控措施,使病人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负担过重的药物反应,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护士缺乏经验,对病情不够了解,未及时观察到病人的病情变化,使病人有机可乘。

4 护理干预

4.1 加强专科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确保安全 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能,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掌握得越是深广,技术才能的能量就越雄厚,就能看到事物相互联系和全局。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护理部和病区,就必须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精神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娴熟的急救技术,既能通过对病人的接触和观察,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给予适当的处理,防止自杀的发生,又能掌握应急能力,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可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4.2 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护理管理者应具有责任感,加强安全教育,让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识,采取新老搭配、强弱搭配,互相学习,提高整体水平。严格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对病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了觧病人幻觉、妄想内容,做好心理护理,对有自杀念头的病人,将其置于工作人员视线下活动,避免单独居住,单独活动,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恢复期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参加康复训练,肯定病人的优点、长处和好处,让其对自身价值有信心,减少自杀的念头。

4.3 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根据病人自杀发生时间、地点、用物的特点,采取不定期的巡视查房的方法,注意病人睡眠情况,巡视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报告值班医生,同时注意观察门、窗、床上用品是否完好无损,工作人员进出病区治疗室等应随手关门;对病区物品如保护带、体温计、床上用品等,要做好交接工作,每日进行安全检查,杜绝病人将危险物品带入病区,加强安全管理和危险物品的管理,减少病人自杀的便利性和可用性,防止自杀的发生。

4.4 精神病人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精神病人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家庭的同情、关怀和关爱。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竞争意识增强,人际关系复杂,病人经济紧张,社会不适应,长期服药,家庭和亲人不理解等原因,造成病人产生自杀。在我院31例发生自杀行为的病人中,有16例发生在开放病区,原因有的家属作为陪护者缺乏有关精神科相关知识,没有安全意识,没有看管好病人,有的家属由于某种原因,将自己的烦恼影响病人。因此,我们在与病人沟通同时,还要与家属沟通,进行健康宣教,宣传有关精神病的防治知识,让他们了解精神病人和树立防范意识,取得他们的配合、支持,同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精神病人,接纳他们,减少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刺激,发现自杀先兆者,进行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篇4

精神病人自杀给家庭社会造成很大影响,WHO的资料表明,在一般人群中约有1%的人死于自杀,其中94%的人有精神病史[1],精神病人自杀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尤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最多[2],因此,分析精神病人自杀的真正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对减少精神病人自杀的发生十分重要。现将本院1993年1月~2006年8月期间有自杀行为病人的相关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1例自杀病人中,男15例,女16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1例,抑郁症6例,其他4例;年龄16~70岁;职业:工人9例,农民7例,学生3例,军队干部2例,医务人员2例,教师2例,其他6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例,中学文化18例,小学文化6例,文盲4例。其中,自杀未遂25例,自杀死亡6例。

1.2方法采取回顾调查分析1993年1月~2006年8月精神病人,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自杀的临床资料归纳疾病类型,自杀原因、形式、地点、时间、用物。

2临床资料

2.1自杀原因和形式受精神病症状支配28例,对治疗无信心3例,31例自杀患者中自缢11例,坠楼4例,吞异物4例,割腕1例,割气管1例,溺水2例,撞墙3例,药物中毒5例。

2.2自杀地点、用物及时间病人多选卫生间、病房窗户、床头、床栏、护栏旁等较隐蔽的地方,工具多用病房内物品如床单、被单、毛巾、枕套、保护带、玻璃、衣服、体温计等。31例病人均选择节假日、夜间、中午值班人员少、工作繁忙时自杀。31例自杀行为病人中,院内24例,院外7例;开放病区16例,封闭病区15例。

3讨论和分析

3.1疾病因素急性期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导致自杀的很多,特别是受幻觉、妄想支配,认为有人要害他,感觉极度恐惧,没有安全感,走投无路而产生自杀。有强迫症或主观失眠的病人,感到十分痛苦而焦虑,坐立不安,无法摆脱而自杀。近来研究表明[3],有自杀倾向的人中,中枢神经系统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特别是儿茶酚胺和吲哚胺的含量在脑脊液是下降,其他学者也在抑郁症、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中发现同样改变。

3.2个人因素恢复期病人,对精神病缺乏正确认识,觉得自己有病,学习、事业和经济遭到重大损失,生活上缺乏目标,感觉生活单调,无挑战性,孤立无援,不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为了逃避这种痛苦而选择自杀。而对疾病有一定认识的病人,认为自己有了精神病别人瞧不起,又需要长期服药,对疾病的治疗无信心,担心自己的病治不好,害怕会复发,同时难以忍受药物副反应等而选择自杀,以求解脱。

3.3家庭因素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缺乏,认为家里有一个精神病人是一个包袱,对病人不闻不问,病人住院期间,家属从不探视,或忽冷忽热,容易造成病人心理压抑,产生被遗弃感,万念俱灰而出现自杀行为。

3.4社会因素因精神病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上仍有歧视精神病人现象,瞧不起病人,看见精神病人避而远之,更谈不上关心和关怀,而当今社会竞争力强,工作压力大,得了病,时刻有调岗或下岗的危险,病人感觉被社会抛弃,预计自己失去社会地位,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而采取自杀解脱自己。

3.5医源性因素某些医生缺乏临床经验,用药不规范,急于求成,在治疗过程中,加药过快或药量过大,又没有及时采取监控措施,使病人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负担过重的药物反应,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护士缺乏经验,对病情不够了解,未及时观察到病人的病情变化,使病人有机可乘。

4护理干预

4.1加强专科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确保安全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能,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掌握得越是深广,技术才能的能量就越雄厚,就能看到事物相互联系和全局。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护理部和病区,就必须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精神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娴熟的急救技术,既能通过对病人的接触和观察,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给予适当的处理,防止自杀的发生,又能掌握应急能力,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可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4.2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管理者应具有责任感,加强安全教育,让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识,采取新老搭配、强弱搭配,互相学习,提高整体水平。严格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对病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了觧病人幻觉、妄想内容,做好心理护理,对有自杀念头的病人,将其置于工作人员视线下活动,避免单独居住,单独活动,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恢复期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参加康复训练,肯定病人的优点、长处和好处,让其对自身价值有信心,减少自杀的念头。

4.3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根据病人自杀发生时间、地点、用物的特点,采取不定期的巡视查房的方法,注意病人睡眠情况,巡视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报告值班医生,同时注意观察门、窗、床上用品是否完好无损,工作人员进出病区治疗室等应随手关门;对病区物品如保护带、体温计、床上用品等,要做好交接工作,每日进行安全检查,杜绝病人将危险物品带入病区,加强安全管理和危险物品的管理,减少病人自杀的便利性和可用性,防止自杀的发生。

4.4精神病人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精神病人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家庭的同情、关怀和关爱。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竞争意识增强,人际关系复杂,病人经济紧张,社会不适应,长期服药,家庭和亲人不理解等原因,造成病人产生自杀。在我院31例发生自杀行为的病人中,有16例发生在开放病区,原因有的家属作为陪护者缺乏有关精神科相关知识,没有安全意识,没有看管好病人,有的家属由于某种原因,将自己的烦恼影响病人。因此,我们在与病人沟通同时,还要与家属沟通,进行健康宣教,宣传有关精神病的防治知识,让他们了解精神病人和树立防范意识,取得他们的配合、支持,同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精神病人,接纳他们,减少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刺激,发现自杀先兆者,进行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篇5

现代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即使是精神病人也处处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精神病人思维混乱、行为异常,即使不是在发病期,也可能因为某些刺激而发病,致使在精神科护理中,常有护患纠纷发生,给护理工作带来许多麻烦。其实好多护患纠纷是可以避免的,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1对护理人员的具体要求

1.1工作中仪表端庄,微笑服务,规范护士的语言和行为当有些护士工作劳累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当病人有疑问时,不能给予热情的解答,使病人和家属产生负面情绪,好事者就会投诉。任何生命个体在人格尊严上没有差别[1]。维护病人的一切利益,尊重病人的人格,防止一切不利因素给病人造成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1.2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掌握各种急诊急救知识不断学习精神科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与病人接触、沟通的能力。如果护患沟通不当,容易产生护理纠纷[2]。还要学习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及院感消毒隔离知识,在工作中履行自己的责任,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

1.3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在病人入院时,应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尤其是病人身上危险、贵重物品的收集管理。精神病人大多反复入院,其家属对告知内容不以为意,作为护士一定要向患者家属交代清楚,签写《告知同意书》,以免发生意外有据可查。

1.4规范护理记录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学习有关护理记录的书写规范。护理工作中加强对病人的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客观、真实、及时、准确、认真、详细地记录护理记录。

1.5培养慎独精神慎独是指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它会使人们在无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按道德的规范和范畴的要求行事[3]。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尤其需要具有慎独精神。任何情况下都要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2病区管理适应精神病人的需要

2.1保证病区的环境安全,病房内无可以触及的电源、电线,桌椅要固定,栅栏门窗要结实牢固。各种设施要定期检查,及时维修,避免患者拆卸,防止走失、自伤、伤人、毁物的危险。病区安装监控系统,便于及时了解和发现患者的异常行为。

2.2精神病人大多有吸烟的习惯,要管理好患者的烟及打火机,有固定的吸烟室,定时吸烟。以防止病人用打火机或者烟火点燃易燃物品,造成烧烫伤而引起护患纠纷。

2.3精神病人的用水安全十分必要。尤其是秋冬季节,天气转凉,病人用热水洗漱,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要定点、定时,保持温度适宜,维持病人打水的秩序,以防止烫伤。

2.4精神病人长期住院,家属探视在所难免。建立家属探视室,制定《探视制度》向家属宣教,以免危险物品、贵重物品进入,以及过量食品引起患者暴饮暴食,使病人胃肠功能紊乱,或引起呕吐、腹泻,产生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3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

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疾病认识存在误区,有二种极端表现:一方面,将精神病人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因偏见而采取歧视态度;另一方面,当住院精神病人发生意外后,则出于同情病人,将一切责任都归于医院[4]。因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宣传,如制作有关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发放;定期给精神病人和家属做健康教育讲座,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利用有关新闻媒体进行科学的宣传和正面报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护患纠纷越来越引起病人和社会的重视。在精神科护理这一特殊领域中,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护患纠纷在不断增多,我们精神科护士就要重视产生护患纠纷的内外部因素,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巧妙地化解护患之间所发生的纠纷,给病人创造一个利于患者康复的,温馨、舒适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席淑华.协调急诊护患关系的重要性[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5):17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