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外银行业发展现状

国外银行业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外银行业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外银行业发展现状

篇1

一、引言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种“宝”类产品占据了商业银行一定的业务市场份额。在2013年9月,继北京银行与ING集团合作开通了全国第一家直销银行后,直销银行在中国便快速发展,多家金融机构试水直销银行,使之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大格局下又一新兴事物。直销银行是个舶来品,对于其概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等在国内外都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直销银行就是无实体网点、不设柜台、不发放实体银行卡、目标客户精准、24h营业、通过电子设备和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办理业务互动的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为我国直销银行的发展营造了一个有利的市场环境,促进直销银行将成本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本文就是探究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直销银行的发展对我国存款理财化的影响,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直销银行发展现状和存款理财化发展现状

直销银行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快速发展。随着2013年9月北京银行与ING Direct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开启了国内的直销银行业务后,直销银行的在中国的发展便势如破竹。

(一)我国直销银行发展的现状

截止到2015年4月,我国已经有23家直销银行成立,在这23家直销银行中有12家直销银行是依托于母银行的品牌优势开展的,取名为“XX银行直销银行”如“北京银行直销银行”,其余11家则使用了独立的名称如“小马Bank”。前者在前期推广中比较容易,但是缺点在于会让用户混淆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等;后者则推成出新,让客户眼前一亮。

目前上线的直销银行中包商银行、台州银行、南粤银行、宁波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兰州银行这7家直销银行目前只有PC客户端,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徽商银行、恒丰银行、长沙银行和工商银行6家银行则只推出了手机APP,剩下的10家采用了PC客户端和手机APP共同开发的。

(二)存款理财化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对金融业的金融服务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的传统存贷款业务等表内业务已经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创新不断,为理财产品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平台,促使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根据《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在上一年度的银行业发展具有:资本市场低迷、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较差、银行业存款“活期化”趋势较上年同步放缓等特征。在上市银行中,2012年末大型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为51.48%,比2013年末上升了1.35个百分点。

三、直销银行发展对存款理财化的影响

作为储蓄大国的中国,受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和人们持币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居民的储蓄存款不断增长。2003年~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在平稳中增长;而储蓄增长率基本都保持在13%以上的稳定增长中。仅在08年股市动荡引起的资金回笼导致2009年经济增长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时,储蓄存款出现较大波动。在2011年之后经济增长率和储蓄存款增长率都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趋势。

直销银行在2013年开始在中国金融环境中试水的,发展时间短。本文便选取2010年至2014年的数据对我国储蓄存款变动趋势做分析。我国近五年的储蓄存款变动趋势趋于一致:2、6、9、12月都是增长的高峰期,1、4、7、10月都是呈现下降趋势,即其变动呈季度性变化,每个季度都有一个高峰期一个低峰期。同时,五年里我国活期储蓄存款每年的变动也是有规律的:每个季度都有高峰期和低峰期。其中3、6、9、12月是增长高峰期;4、7、10月是低峰期,甚至呈现负增长的趋势。而我国2010至2013年全年的定期储蓄存款变动情况,全年中定期存款的变动相比储蓄存款总额和活期存款总额的变动更趋于稳定。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直销银行的发展对我国的存款理财化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我国居民进一步增强了投资理财意识。但是我国存在着实际利率出现负利率的现象,所以在存款利率上限没有放开的情况下,这一现象会削弱居民和企业手中的财富。而存款理财化的推进,又会促使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快,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

而直销银行的发展对存款理财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销银行相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在网点进行业务办理的方式相比,服务渠道更广,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业务办理更加贴近客户的需求;利用高效有序的电子终端设备为顾客提供服务,可以增强客户体验,让客户24小时足不出户就能够办理金融业务;直销银行不发放实体银行卡,通过电子账户与多家银行合作,减免手续费,给客户更多优惠。

四、直销银行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在现有发展模式和阶段的影响下,未来国内直销银行有如下几个发展方向。

(一)准确定位不同类型直销银行

对于区域性银行来说,直销银行可以帮助其突破跨区域经营政策的限制;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直销银行补充其网点;而国有商业银行更多将直销银行定位于非本行的客户,向非本行客户直销。

(二)注重独立品牌塑造

在独立品牌塑造的基础上其将提供更具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区别于传统银行和同类平台的业务。

(三)打造移动化综合服务平台

直销银行可以以移动端服务为主对用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简单清晰的界面。

参考文献

[1]ECBS.lectronic Banking,European Committee for Banking Standards[S],2001.

[2]韩刚.德国“直销银行”发展状况的分析及启示[J].新金融.2010(4):23-26.

[3]巴曙松,吉猛.从互联网金融模式看直销银行发展[J].中国外汇.2014(2).

篇2

一、投资银行的概述

就中国的投资银行概念来看,中国的投资银行业是投资银行的行业,其主要的组织形式可以是证券公司,其中包含金融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以上都是主要从事投资银行的业务运行机构。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国名经济发展迅速,证券业务的发展开始从商业银行的独立业务机构中独立出来,发展势头良好,主要形式利用证券流通、交换为主要形式的一种中介机构体系。由此可见,券商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投资银行的原形是商业银行,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体现。

二、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规模已经基本成型,资本主义市场的出现带动了证券公司,作为国内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在国内的资本市场中扮演投资银行的角色。我国最开始出现投资银行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之后投资银行的数量提升至130多家,其中专门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达到300多家。在1995年的时候,中国建设银行和国际上的5家金融机构一共出资1亿美元建立起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之后CICC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

整体来看,我国的投资银行发展时间经历了不同阶段,例如,数量增长时期、蓄势整理时期、大规模重组规范发展时期,但是对比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发展还有所欠缺,为了深入的拓展国民经济,努力发展资本市场,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投资银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发展情况还不够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一)投资银行业法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证券法,但是由于法律定的内容比较宽泛,还没有专门的涉及到具体的投资银行业务,针对性的投资银行法还没出现。我国的证券公司还不是真正的现资银行,当前国内的投资银行业务运营中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行为。与此同时,国内的很多管理条例十分不完善,例如,《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很多规定和投资银行自身的业务经营相矛盾,其中规定,任何的金融机构不能为股票交易提供足够的贷款。就国际惯例来看,投资银行从事并购的过程中,能够为并购公司提供良好的资金融通机会,但是由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其会助长投资银行很多不规范的操作。

(二)证券经营机构融资能力差

除了国内几个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办理的证券公司之外,多数的证券机构经营资金还不到1亿,平均资金只有3000万,很多国外的投资银行,例如,摩根斯坦利,其资产总额已经达到3182亿美元,且美林公司的实际资产也高达3000亿美元,远远的超过了我国130多家证券公司的资产总额,可见国内的证券公司规模太小,因此其承担投资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能力偏低,对自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国内的证券公司自有资本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分业经营是根本因素,国内的证券行业、银行业、信托行业、保险行业等都实施分业经营的政策,虽然能够良好的分散风险,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资本聚集的能力偏低,金融行业的整体规模得不到扩大。除此之外,我国投资银行的起步时间很晚,发展时间较短,投资银行自身的资本累积能力下降,导致机构自有资本少,由此显著阻碍了国内投资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证券公司业务范围狭窄

中国现行证券公司在整个资本市场中一共承担了三种角色,即一级市场的承销商、二级市场的经纪商、二级市场的交易商,其中一级市场的承销商属于证券公司经济利润的主要来源。综合形式的证券公司资金收入结构中,全部收入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自营承销的收入,经纪业务在整个收入中的利润占比达到50%。面对很多新型的投资业务发展,例如,基金发起、项目融资、兼并和收购等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对于金融创新引发的很多新型金融业务,例如,期权业务、掉期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发展的关系很少,只有很少部分的国内大的投资银行中涉及到相关知识,但是由于实力不足,经验不足等因素,很多业务的发展一直都不够成熟。

(四)股权结构不合理

就目前来看,我国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发展特点呈现出高度集中化的特征,证券公司前股权的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已经超过60%,股权集中的情况突出在国信证券上,其前五名的股东持股比例已经超过95%,国内很多证券公司股权结构呈现出前五个人的持股比例的平均数达到28%,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平均比例是10%。股权集中的情况还体现在股东人数少上,例如,国泰君安的股东只有13个,其他类型的综合类券商中的股东都低于50。

(五)股权流动性差

由于目前国内的证券公司发展基本上属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两种,绝大多数的证券公司都不属于上市公司,由此可见,股权的流动性相对较低,国有股权的流动性很差,无法利用集中交易的形式实现交易市场的转让。中信证券虽然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是根据2004年的报告可知,其中非流通的股票占据总体股资的84%,其中肆意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33%。

三、对改善证券公司治理的建议

(一)加快股权结构的改善

我国需要实施股权多元化的措施,不断优化国内证券公司上市速度和融资能力,完善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重点在于提升股权结构的多样化,不断规范证券公司的法人治理模式需要政府部门和国有独资企业从证券公司中退出,不断的鼓励境外战略的投资者、民营企业和国内股份企业等加入证券公司,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不断的吸引国外很多著名的投资银行度中国的证券公司进行投资,原因在于很多投资者除了可以带来大规模的资本金,还能带来很多先进的证券行业管理机制、风险掌控力和产品创新机构,就目前很多国内证券公司的生存环境来看,可以采取放宽外资在证券公司中占的比例,甚至可以让外资企业实施控股。

(二)大力推广独立董事制度

需要不断努力的推广证券公司内部的独立董事制度,使其和控股的股东之间缺少联系,采用诚信且刚正不阿的专业人员利用司法程序利用独立董事的身份加入到董事会中,发挥职能权利,由此确保董事会的决策可以保护股东,保障诸多小股东的实际权益。为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可以适当的增加独立董事会的实际数量,整体比例可以设置接近于50%的席位,不能只是象征性的设立一名或者两名董事,证券公司内部的各个委员会需要交给独立的董事管理。

(三)建立风险控制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证券公司内部监事会的作用,实现监督的实效性,可以适当的拓展监事会的权利范围,其中包含将部分的监事提名权利上交给监事会,监事可以代表整个公司对董事和管理人员进行,财务报告交给董事会编制之后上交监事会进行审核,之后提交到股东大会上审议。

(四)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审计是证券公司整w治理过程中监督工作和反馈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内部审计部门需要独立的给公司提供相对独立和客观的监督活动、评价活动和咨询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提升组织的价值,良好的改善组织的经营能力。券商需要建立起审计委员会,由此良好的监督公司内部的审计活动状况,做好内外审计关系的协调工作。审计委员会的组成中需要将独立董事作为独立的召集人,且独立董事的整个构成需要占到绝大多数,由此来保证整个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客观性,保障职能行使的有效性。

四、结语

根据数学模型的研究显示,国民财富的增加,导致风险资产的财富投资不断增加,由此刺激了专业化投资理财服务的出现,促进了投资银行的发展。由此可见,金融监管部门需要解决好投资市场中的很多深层次问题,强化对于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信心,由此才能长远的实现投资银行的发展和繁荣。投资银行的发展中重要的是完善自身治理结构,由此才能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如果治理结构不良,证券公司的中介作用得不到良好发挥,市场中的“三公”原则得不到体现,为了缓解国内投资银行的问题,完善自身治理才能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吕丰民.试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财经界(学术版),2013,01:14,16

[2]张孝君,钱瑶.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监管对策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3741

篇3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7日

2010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入正轨。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不仅是海南省自建省以来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也是中央进行旅游综合试验区规划的试点。国际旅游岛为海南省经济发展指明了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也走上了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金融业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基本原则

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至今已有五年,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规划也极大地推动了海南省的经济增长。据海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第三产业GDP比重已经达到51.9%,全年旅游业增加值完成258.1亿元,同比增长9.1%。

金融行业应该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支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并且能够实现国际旅游岛与金融行业的融合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金融行业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应该遵从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海南省金融行业自身不断提升才能够为国际旅游岛提供更好的服务。海南省本地的金融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薄弱,应该抓住大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加快发展,跟上步伐才能够提供成熟、高效的服务;第二,金融业的发展要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不能为了金融而发展金融,金融行业作为服务业的一种产业类型本质上还是要为经济发展、实体经济运行服务。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省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海南金融业规划和发展就应该围绕着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展开;第三,海南金融业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应该立足海南自身特色。海南省金融行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同时国际旅游岛的金融行业发展应站在国际视野背景下加快发展。因此,只有转变思路,推进金融业务改革,才能够更好地为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更为全面、高效的服务。

二、海南省金融业发展现状

海南省于1988年建省,并被定位海南经济特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南金融业的生态环境和服务质量都有了极大的发展。海南省目前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网点1,200余家,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等金融行业。

(一)银行业发展现状。海南省银行业是金融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主要股份制银行都在海南设立了经营网点,仍然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为主导。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也是银行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信社法人社就超过200家。国有商业银行与主要股份制银行大多设立在海南的县市,而农信社则遍布海南岛的各个乡镇。农信社的快速发展也为海南经济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其存款余额占到海南省各类银行存款余额的40%以上。在海南农村地区,各类农信社成为农民获取贷款的最主要渠道,这也形成了海南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的特色。政策银行方面,海南省只有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两家,而且相关业务也没有深入到海南省的乡镇之中。

总体上看,海南省银行业存在商业银行规模偏小、过多依赖农信社、政策性银行作用受限等问题。

(二)保险机构发展现状。海南省目前有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15家,各类保险分支机构有28家。保险行业总体实力不强、规模偏小。主要特点是:(1)保费规模偏低,海南省在省级地区中保费规模仅仅略高于青海与宁夏,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而且保险的覆盖面狭窄无法满足不同层次需求;(2)保险机构业务发展不平衡,海南省保险机构业务的80%以上都集中于海口、三亚,其他县市的比重严重偏低。

(三)证券行业发展现状。海南省目前注册在本地的证券公司仅有两家:万和证券与金元证券。所有证券公司合计有26家营业部在海南省落地,同时还有20家上市企业、4家期货公司。证券公司数量和证券分支机构偏少、总体资产规模偏小,这是海南证券业发展的特征。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由于农产品丰富,风险管理需求旺盛,期货行业发展起步较早,但是由于行业规整导致期货发展受限。

三、金融业服务国际旅游岛发展创新思路

在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中,旅游业和金融业都在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金融化程度日益提高,这对金融业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认为,要充分发挥金融业的服务优势,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金融创新:

(一)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落地国际旅游岛。通过上文对海南金融业发展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海南省金融业存在规模小、数量少等问题,而要快速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引进来”举措能够在短期内看到成效。首先就是要积极利用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开展金融业务的创新尝试,善于引进外部的先进经验或者直接引进国外金融机构。

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过程中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期允许外资银行逐步参股、入股海南本地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比如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信社。待经营管理机制逐步成熟后,再放开各类城市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与合资,最后再惠及所有的金融机构。

引进的外资银行参股、入股本地金融机构之后,应该形成城市商业银行的特色,就是充分服务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求,解决海南本地旅游产业在融资、投资方面的各类问题。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能够提供相应的绿色通道,比如在税收优惠、人才落地、企业注册、政府补助等方面向这类合资银行予以倾斜,鼓励城市商业银行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在精简流程、提升行政效率的同时,也要制定配套的监管措施,防止企业钻政策漏洞反而给本地金融业发展带来风险。

(二)积极试点旅游投资银行。设立旅游投资银行的目的就是凸显银行服务的专业性和业务的特殊性。旅游投资银行应该定位为:专门为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服务的政策性专门银行。旅游投资银行的主要功能包括为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开发项目提供融资贷款业务、信用业务、增信评级业务、投资业务、发行业务等服务。旅游投资银行的发起人可以是海南省政府的财政部门、本地商业银行及其他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从发起模式看,旅游投资银行应该定性为政策性投资银行,其产权应该是国有,即海南省国有企业性质。因此,旅游投资银行与一般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后者以盈利为目的,而前者并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提供金融服务。如果政策允许,也可以考虑让海南本地规模较大的旅行社或者旅游开发公司参与入股,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旅游投资银行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发展旅游资源产权市场。旅游资源的产权或者所有权,就是指旅游资源持有人具有对旅游资源行使转让、支配、收益、占用、交易的权利。旅游资源产权市场,就是让原本固化的这种产品能够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流转起来,使得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2013年,北京市旅游资源交易平台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正式启动,这就是旅游资源产权交易市场的一个成功试点。

旅游资源产权交易市场的目的就是为旅游公司、旅游开发项目提供投资、融资需求服务的市场。具体的交易形式包括:旅游公司与开发项目的融资、旅游公司股权交易、旅游景区的资产赎买、旅游产品知识产权的转让等。旅游资源产权交易市场,能够将国际旅游岛的旅游资源与本地资本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吸引各类资本积极参与到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本地旅游资源和品牌。

(四)鼓励发展非银金融机构。除了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和积极引进外资银行为国际旅游岛提供金融服务以外,还应该鼓励发展非银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包括保险机构、证券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保险机构能够为海南本地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抵御天灾等各类自然灾害提供良好的风险保障。证券机构可以为旅游企业提供各类直接融资服务。风险投资基金可以为创业过程中的旅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风险投资基金能够扮演商业银行、证券机构无法完成的角色,尤其是那些处于初创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但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企业的融资需求将得以满足。

四、小结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至今,海南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过程中,金融业也承担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促进了国际旅游岛的发展。但是,海南省金融业发展存在基础薄弱、规模偏小的特征,同时面临着如何借国际旅游岛建设之机,不断壮大发展的问题。本文从引进外资机构、发展旅游投资银行、发展旅游资源产权市场和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角度探索了金融业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特色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一、我国银行与保险经营同质化现状及影响分析

结合我国银行与保险业经营发展中所存在的同质化问题,其中,不同行业之间及其各自的内部结构体系中,如果在资产结构以及投资组合等经营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同质化与相似性问题,就会造成其共同暴露的程度不断加深,从而导致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增加。有研究显示,银行机构之间的投资组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其相似性越高,即表明其在经营同质化方面的水平表现也越明显,从而造成银行对冲击下的共同暴露风险越大,在金融行业发展中受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扰动影响也就越明显。同样,银行业发展中,如果不同的银行机构之间在产品组合与区域选择等方面存在较高的同质化程度,就会导致银行之间的内在紧密度加强,从而引起金融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形成与发展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较晚,因此,导致国内金融市场完善与管理中就存在着较多的制度缺失以及过度投机等不良行为,对整个金融市场良好秩序的形成及正常波动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使其出现非正常波动情况,并且在这种非正常波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形成溢出效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提升形成制约。另一方面,结合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由于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组成主体的银行与保险业在经营发展中所存在的相似性和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一旦其经营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同质化问题后,在其中一个行业发展出现危机与风险的情况下,就会通过共同暴露等渠道、方式向其他行业传递,使其他行业发展面临相应的外部风险,进而形成区域性和系统性的风险危机,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产生影响。因此,针对我国银行与保险业的经营同质化水平进行研究,以结合其经营同质化程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强调控,具有十分突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二、经营同质化水平的测度方法

结合当前对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方法的研究现状,其主要包括欧式距离模型分析法与关联度模型分析、广义杰卡德模型分析、余弦相似度模型分析等多种不同方法。其中,欧式距离模型分析在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分析中,所测度获取的数值越大即表示其经营同质化水平也越高,有研究利用该分析方法中模型计算对银行银团贷款组合的重叠实现了较好的测度分析;广义杰卡德模型分析中通过其计算模型进行计算获取的杰卡德距离越大,即表示其同质化水平也越高,该方法在金融领域的相似度测定中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和效果,其中,就有研究利用该模型实现了我国上市银行经营同质化水平的测度和分析。

三、对我国银行与保险经营同质化水平的测度研究

篇5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国际贸易规模逐渐扩大,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业务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1]。与此同时,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业务的风险防范也同时提上日程,受到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只有有效地防范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才能保持银行业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也才会长远地推动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3]。基于当前银行国际融资贸易业务的现状,本文以中行某西部分行某西部分行为例,对国际融资贸易风险预测做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便为国际融资贸易风险管理提供政策性建议。

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风险都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通过专家制度法、信用评级法、KMV模型计量方法等综合性方法对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识别风险、防范风险及其管理风险等内容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4]。国内学者关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风险指标量化、业务操作风险、风险管理策略以及汇率风险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从风险预测方法、制度建设防范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5][6]。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尤其是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提出了新的问题,银行业发展也表现出诸多方面的改革。所以,本文有必要从定量角度全面分析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的风险测量,为内地国际融资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持。

2 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的发展现状

本文着眼于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的总体发展趋势、规模状况和结构分布三个方面做出详细的分析。

2.1 国际融资贸易总体趋势发展较快 总体来看,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无论从进口结算还是从出口总量看,增长速度都很快。2009-2011年间,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进口结算总量由72302.52万美元增加到106957万美元,年均增长21.45%,其中2011年的增长速度高达22.55%。出口结算总量由2009年的155542.2万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182712万美元,年均增长10.33%。之所以出现国际贸易进出口结算规模快速增长,原因在于西部城市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国际融资贸易的金融需求。

2.2 外汇融资规模有所波动 在国际融资贸易总体趋势向好发展的大背景下,外汇融资规模呈现出波动发展态势。从2011年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外汇融资产品业务量达到1389万美元,而2010年的外汇融资产品业务量已经实现2301万美元,同比下降39.63%。外汇融资业务量规模状况有所波动,其市场表现较不稳定。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西部城市的外贸经济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之融资成本增加,外汇融资规模的扩大就受到极大地限制。

2.3 出口结算发展较快 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贸易融资结构趋于优化,出口结算发展迅速。2011年出口结算量与上年同比增长38.65%;与此同时,进口结算量同比增长21.72%,其中进口开证同比下降,进口代收和汇出汇款同比增幅较大。我们可以看到,中行某西部分行的出口结算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进口结算。这是因为该城市已经由对内发展转向对外扩张的经济发展战略,本地企业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使得出口结算规模增长较快。

3 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贸易融资方式单一、传统 贸易融资方式创新的供求矛盾日益成为制约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的长远发展。贸易融资方式的单一与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导致金融创新无法满足当地企业对外贸易的金融需求。从业务结构角度看,中行某西部分行仍然以传统的授信方式进行国际融资贸易,2011年汇入汇款和汇出汇款的业务量占比分别高达47.73%和33.40%,足以表现出贸易融资方式的单一。

篇6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当然,站在企业运营的角度,银行业在运转的过程中必须想办法屏蔽各种外来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行业良性发展。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一度陷入困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工作还有很多漏洞,需要更多的有力措施来指导此项工作。也就是说,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商业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现状有一个非常客观的认识,并对其存在问题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最有用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保证银行业的整体发展。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综述

从目前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得到逐渐推广。近年来,通过我国银行业自身的发展及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经验,为使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逐步深入,银行开始对其内部组织的框架结构,信息系统建设,业务流程等多种工作做出相应调整,以便为内部评价体系的推广做好铺垫工作。当然,随着我国银行内部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现在该工作范围已经扩展到授权管理、客户贷款管理、授信项目管理等多个部门工作的具体方面,很好的降低了银行业因为自身不良操作而造成的各种风险。不过此项工作要做到更为理想化的状态还需要日后的继续努力。

(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继续降低。根据银监会2013年的数据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有123.6元的总资产,比同期增长12.8%;数据显示虽其具有116.3万亿元的负债总额,13.9%的同比增长率;但所有者权益仍有8.7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9.6%。可见,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相应下降,风险控制能力比较好。不过站在政府投资能力的角度,2013年整年地方政府信贷融资支撑十分有限,证明其投资能力有降低的趋势,甚至很多即将上马的项目都有停工的危险,这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决定的,这无疑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醒了警钟,所以如何防治政府投资这一关键因素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是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必须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二、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看,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风险管理技术有待提升。首先,关于信用风险,对于这类风险的控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运用贷款风险度量法来衡量贷款本息有可能发生的各项损失,总的来讲,就是用概率来衡量贷款风险程度,通过贷款对象,贷款数量,贷款期限等指标来分析评估信贷风险的标准。但是针对我国日息万变的经济环境,这些指标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替代商业银行所要面临的信用风险,陈旧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需要及时改善。

其次,基于市场的风险管理,与广大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相比,中国的商业银行还需要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这点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比较:一方面,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的思想都照搬照抄国外,这就导致了在市场风险管理工作上的纸上谈兵现象严重;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业引进了国外很多的金融工作来进行市场风险的规避,但是推广力度太小,很多人不认同,导致银行市场风险依然存在。

(二)风险管理组织没有完全建立。从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看,商业银行并未建立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相关监督制度。依据巴塞尔委员会对风险管理组织的规定,审计部门应该就以下问题进行审计:银行是否有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负责设计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否积极参加了风险控制管理工作,风险管理相关的政策、控制和程序是否得到了有效实施,银行是否配备了合格的风险管理人员执行风险管理工作等。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董事会下设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风险管理职能得到了实施,但是审计委员会及其下设的内部审计部门的稽核审查职能却没得到有效执行。

三、解决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为了解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健全风险管理文化。无数的例子说明,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健全的风险管理文化是很重要的。具体而言,完善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就应该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教育员工加强遵纪守法,增强其自我约束能力,教导其风险管理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相关风险管理培训及激励制度,培养员工的风险管理敏感度和技术性,让每位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可以时刻洞悉危险,警惕风险,建立风险管,养成照章办事的良好习惯。

(二)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利用国内商业银行对上市的依赖性,根据股权结构的变化,建立自己的战略定位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四、总结

综合全文,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于国家银行业的整体运营工作影响深远。整体而言,从本文讨论来看,虽然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也很多,因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其问题要及时解决,最终按照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实践中逐步调整,最终才能保证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倪海青.经济复苏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2).

篇7

碳金融概念的产生与碳交易、碳排放权息息相关,普遍认为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这两个国际公约的产物。所谓碳金融,就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作为非附件I国家,在2012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但中国可以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项目的开发。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业务主要为CDM项目的投融资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京都议定书》中并没有硬性规定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量,但是作为煤炭消费大国及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居全球第二的国家,中国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十分巨大。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过度到低碳”的背景下,积极发展我国碳金融市场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三家碳交易市场,为研究碳交易制度、制定减排规则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我国银行业也逐步开展相关的碳金融业务,推出了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业务,如,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开展项目融资业务,截至2009年3月,该行共支持了91个节能减排项目,共发放节能减排业务贷款35.34亿元(吴世亮,2010)。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先后推出了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三、开展碳金融业务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方兴未艾,发达国家通过CDM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需求每年2―4亿吨,每吨价格在15―20欧元,最高时甚至达到25欧元(沈琳,2010)。而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是世界最大的CDM项目供应方,每年可提供1.5―2.25亿吨二氧化碳核定减排额度(陈游,2009)。丰厚的碳减排交易额预示着我国碳金融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我国银行业经营转型带来了新的切入点。

(一)促进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在我国银行业的业务收入结构中,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业务收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相对较小,而在中间业务中又存在着经营业务相同的问题,例如,很多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都以银行卡、票据结算、基金保险托管、收入等业务为主,这些业务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但又造成了银行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的局面。这显然不能适应现代银行业发展的要求。在低碳经济得到普遍重视的今天,顺应发展趋势,利用广阔的国内外碳金融市场,开展相应业务,一方面可以帮助我国银行业成功地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既保证了传统业务,又合理地调整了业务结构;另一方面,利用广阔的国内外碳金融市场,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开展中间业务,实现银行业新盈利增长点

由于碳金融市场在我国起步较晚,作为碳排放权的出售方,国内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业主缺乏与国际碳排放权购买方交易的经验,再加之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信息,很可能使一方在交易的过程中蒙受经济损失,进而阻碍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服务于CDM项目的中介服务,实现银行业新盈利的增长点。

(三)树立银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碳排放权交易对于温室气体随意排放所产生的负外部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促使世界各国开始重视能源消耗、气体排放所带来的成本问题,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碳金融业务是直接服务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一项金融制度,在我国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既可以为改善气候环境做出贡献,同时,也树立了银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四、限制我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因素

碳金融业务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实际上,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开展碳金融业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深入该项业务的银行数量较少、业务形式单一等,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内外两方面原因,即银行业内部动力不足,银行业外部激励不够。

(一)银行业内部动力不足,开展碳金融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

1、银行内部缺乏胜任碳金融业务的综合人才

碳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需要经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规则制定、产品推广等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人力支持。综合起来,碳金融业务需要的是具备金融、化工、法律、管理、外语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对人才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银行业综合性人才储备和积累尚不充分,限制了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2、银行业对碳金融的认识不充分

碳金融是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我国银行业对碳金融业务的“游戏规则”尚不完全了解,对碳金融业务蕴含的价值、操作方法、风险处理等也不是很熟悉。这导致除了少数几家银行介入碳金融领域外,其他多数银行持“观望”态度。

3、银行业自身金融服务体系不能满足碳金融业务的需要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盈利点还大多放在利差和投资理财产品上,缺乏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从意识到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二)银行业外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开展碳金融业务动力不足

1、碳金融业务具有较大的风险

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要面临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以下方面:市场风险,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波动、金融衍生品价格变动等都会给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带来一定风险;政策风险,《京都议定书》上只是规定了2012年前我国不用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但是2012年之后政策会怎样变动还是一个未知数;CDM项目自身的风险:该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需要经历复杂的审批手续,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

2、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完善

由于碳金融业务自身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加之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虽然有少数银行参与其中,但大多处于摸索阶段,收效并不十分明显。这要求国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来协助该项业务的开展。但迄今为止,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尚未到位,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激励不足。

3、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评估机构

碳金融业务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银行业对其的认识并不充分,尤其是对产品的研发、风险的评估、项目投入产出等还没有系统的规定,这些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咨询评估机构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帮助银行业分析、评估、规避风险。但这类专业机构在我国尚处空白。

五、推进我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途径

碳金融业务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业应该积极参与进来,采用“人才先行,制度保障,业务创新”的发展路径推进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提高对碳金融业务的重视,培养碳金融业务人才

碳金融业务是金融业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金融创新。我国银行业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碳金融业务的重要性,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模式,培养专业的业务人员。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即将银行内部现有的业务骨干送到碳金融业务发展成熟的国家进修;同时,通过竞聘制度吸引优秀的综合性人才,整合人力资源,培养碳金融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二)健全碳金融业务发展激励约束机制

碳金融风险较大,除了完善银行业自身条件外,还需要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的扶持。因此,政府也应该积极投入到碳金融业务发展中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手段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银行、企业进行碳交易。同时,完善碳金融市场准入制度、管理制度确保碳金融业务健康发展。

(三)构建碳金融业务创新体系

篇8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逐渐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客户。对公网络银行是银行为方便与企业或者机构之间的交易,借助电子商务网络而形成的业务。作为银行业的龙头,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也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银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的又一重要砝码。因此,对中国银行对公网络业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对公网络银行业务概念辨析

1.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产物。最初起源于国外,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是1995年建立的美国安全第一网路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简称SFNB),我国第一家网络银行是1999年招商银行开办网络银行业务,同年中国银行开通国内银行信息查询服务。网络银行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商业运行模式基础之上,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因特网向个人或者企业提供各种投资理财和金融服务的银行,可以分为能够提供网络银行业务的银行和专业网络银行两类。目前,我国银行多数是传统的实体银行开办网络银行业务。网络银行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交易模式,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地降低银行的经营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

2.对公网络银行业务

对公网络银行业务是网络银行业务精细化和市场化的结果,将主要客户群体定位为企业或者大集团,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以贷款、债券等形式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向客户提供各种融资、投资和客观关系管理等业务。按照业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对公网络银行存款业务、对公网络信贷业务、对公网络理财业务、对公网络资产清算业务、对公网络基金管理业务等。与对私网络银行业务相比,这种业务主要是面向企业单位,资金流动量加大,交易次数较对私网络银行业务数量来得更多,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要求更高,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更稳固和持久。

二、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的对公业务主要包括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业务、客户集中支付业务、票据托管产品业务、工商入资e线通业务。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主要通过汇划即时通、集团理财、银企对接、对公账户查询、报关即时通、境外账户管理、工资等产品,向各个企业或者机构提供服务,满足其需求。

1.业务范围广,服务种类多

各个公司或者集团只要在中国银行营业网点开设企业网上银行业务,就可以享受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的服务。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可以分为查询对账版、企业理财版、全球跨境版、海外版四类。各个类别都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实现特定的功能。该业务涉及范围广,服务种类丰富。例如,除了基本的账户相关信息查询和支付外,还可以提供以下服务:(1)在证券和期货等交易中,依照法律程序,提供第三方存管服务,帮助客户管理资金。(2)根据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代付、代收业务协议,客户完成工资或者其他指定款项的代收和代付的业务。(3)为境外客户提供转账、外币结汇、跨境汇款业务,方便企业交易,提高效率。(4)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对接建立渠道。(5)帮助企业进行资金托管、外币结汇服务。(6)以直接向客户提供电子账单或者客户凭借密码进入相关网站查阅电子账单的形式,帮助企业完成电子对账业务。(7)根据交易双方的相关数据,为客户提供B2B或者B2C网上支付或者网上保付业务,保障交易安全性,降低企业交易风险。(8)为集团公司总部及相关子公司提供主动调拨、自动汇划、统一对外直接或者间接支付业务,简化程序,加强集团内部之间的联系。(9)以电子汇票承兑人的身份,根据相关业务流程,满足客户对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付款、融资服务等的需求。(10)能够实时实现对不同银行账户的查询及汇划交易信息及结果的反馈。

2.安全系数高,交易成功概率高

企业或者集团开通网络银行业务时需携带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法人身份证、开户许可证、经办人身份证等相关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在业务开通过程中,中国银行会对证件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对,以确保安全性,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

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为保证安全性,使用CA数字认证、E-TOKEN动态口令、手机验证码等方式,多重保护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规定了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和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例如,多数交易都可以同时使用动态口令牌(e-Yoken)或者CA数字证书,但是以动态口令牌(e-Yoken)作为认证工具时,转账划汇业务、第三方存管业务的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为1亿元,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5亿元,工资及其他业务、代收业务、B2B支付业务的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为1百万元,工资及其他业务、代收业务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1百万元,B2B支付业务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5亿元。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跨行实时汇划和协议付款签约业务而言,只能使用动态口令牌(e-Yoken)作为认证工具,二者的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为50000元,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1亿元。中国银行通过多种认证工具,从不同的角度保护交易过程,降低交易风险,交易成功率高,意外事件少。

3.各地银行开展对公网络业务,交易金额巨大

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四大银行之一,整体发展事态良好,2011年度在新兴业务的带动下成本较2010年的34.16%下降1.09%,净利润高达1303亿元,其中集团客户存款总额88179.61亿元,增幅14.02。并且获得“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荣誉称号,这是我国乃至新兴市场国家的唯一一家入选银行,提升了中国银行的品牌知名度和在国际上的市场影响力。对公网络银行业务是中国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因其能够给企业和集团提供帮助而深受欢迎。中国银行各地分行都已经开设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并且该业务发展形势良好,累计交易金额数量巨大。例如,中行郴州分行具有良好的安全、便捷、稳定和实时的技术及服务优势,成为企业客户财务管理、资金调度、支付结算服务的有力工具,赢得众多高端客户的重视和青睐。在2004年度中对公网络银行累计交易量达到6.27亿元,实现资金交易3253笔。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对公网络业务迅速发展,企业客户和交易金额不断增加,同年对公网络业务客户新增927户,完成了近40万笔交易,交易金额高达48亿元。中国银行河北分行不断优化和完善业务、客户和资产业务结构,对公网络业务迅速发展,2010年底客户数量达到1.55万元,比年初增长70%,重点行业和BBB级以上客户贷款占比分别上升14个和14.5个百分点,对公客户增速达到19%,个人中高端客户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全行61个网点升格为支行,城区网点机构占比较年初提升0.6个百分点,日均存款余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点达到75家,较年初增加12家,网均效能不断提高。中国银行福建支行2010年确立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战略,不断扩大企业客户群体,实施动态调整和差异化管理,对公网络银行结算账户达到1.85万户,并且在交易过程中注重对风险和相关流程的监管及管理,解决了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三、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存在问题

作为中国银行业的领军者,中国银行的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不断发展,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

1.金融和日常监管有待加强

中国银行的对公网络业务并未形成纯网络银行模式,仍然是建立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之上,并没有严格的与之区分,相应的运作职能仍然归属于传统业务部门,仍采用分散式的管理方式。而实际上,无论是从客户群体还是交易方式来看,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具有和传统银行业务的不同特点,应该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采取个性化的管理,从而促进对公网络业务的发展。对公网络银行作为经济时代的产物,其监管问题更要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对公网络银行的监管问题主要存在于虚拟服务的品种、交易价格和行为规范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该业务的长远发展,应该高度重视。

2.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准则,也是指导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标。但是目前,相关的银行法规仍然是针对于传统银行业务,针对对公网络银行甚至是网络银行的金融法规和行业标准尚未建立,缺乏法律保障。网上交易较现实交易有特殊性,并且发生纠纷和矛盾的可能性大,需要一个成熟、健全好统一的法律及仲裁机构作为标准进行调解和解决。而现有的法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对公网络业务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处理具体问题时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给银行和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这也是银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战略规划性有待加强

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坚实的技术和商业基础作为支撑,需要银行、系统软件开发商、计算机硬件供应商的相互协作才能实现。随着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服务种类、相关数据、客户信息、业务流量等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中国银行的客户信息都是十分有价值和重要的,一旦丢失将会使中国银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目前中国银行部分支行面临着企业信息系统已经到达承载数据量的最大限度,必须采取更换系统或扩展系统等相关措施以解决此问题,这会给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和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在开展业务之初做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银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经过不断地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只要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且积极思考解决办法,就能够取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网上银行企业服务业务规则,?keywords,中国银行官网.

[2]魏建玲:《中国银行 2011 年度净利润 1303 亿元》,国际商报,2012年4月.

[3]郴州年鉴编辑部:《郴州年鉴》,郴州: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篇9

国际上,投资银行的界定存在地域差别,美国称之为投资银行,英国称为商人银行,在我国和日本称之为证券公司,其在各国的业务范围也不尽相同,投资银行作为市场的基本中介,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企业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我国投资银行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在业务范围、资产规模、风险防范能力等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借鉴国外投资银行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一、国外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金融监管的放松,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西方投资银行在业务领域的不断创新,朝着全能化、国际化、网络化、智能化、专业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这也是投资银行分散风险的必然要求。目前,西方国家投资银行从事的业务范围十分广阔,除包括证券发行承销、证券交易等传统业务外,在全球范围还开展企业并购、私募发行、风险投资、金融衍生品、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租赁,证券抵押融资、咨询服务等创新型业务。

美国投资银行业在世界上最为发达,世界一流的投资银行大部分都集中在美国,以美林公司为例,其业务收入主要包括:(1)利息和股息收入,主要来自美林公司持有的股票分红和提供短期贷款获得的利息;(2)佣金收入,主要来自于上市证券交易、共同基金销售、货币市场交易、期货市场交易及场外交易等;(3)主要交易收入,主要是参与股票、债券、外汇及掉期、衍生投资工具而取得的收入;(4)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包括承销各类证券和债务重组,并购活动及其他咨询等服务收入;(5)资产及投资组合管理收入,包括管理资产、托管服务、咨询服务、中转服务、按揭服务、人寿和养老保险以及各种信托活动,而英国商人银行与美国投资银行不同,英国银行业是典型的混业经营模式。英国商人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白具特色的商人银行业务,包括:批发银行业务,主要是针对金融机构、公司等的大额中长期存贷业务;与公司有关的金融服务,如为股票上市、公司收购与兼并充当财务顾问;和投资管理业务包括养老基金管理和信托基金管理。除此之外还开发了其他业务,为客户及小型投资者提供单位信托,投资信托业务,开展分期赊购。租赁和财务,保险经纪业务和包括金银交易在内的金融交易等。其业务范围远远超出传统的证券商的业务范围。

各大投资银行在业务拓展多元化、国际化的同时也充分注重其自身的专业化,如在美国大投资银行中,美林证券主要从事证券的全球发行与承销以及组织项目融资、产权交易和为个人投资者提供经纪服务;所罗门兄弟公司主要从事商业票据发行和政府债券交易,其经纪业务主要是为机构投资者服务;摩根斯坦利主要倾向于传统的承销公司证券业务,高盛除组织辛迪加包销私募债券以及并购重组顾问外,还主要经营美国的商业票据发行;而规模较小的证券公司就突出优势专业化发展,如美国折扣经纪公司等。

二、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投资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目前除100多家各种规模的证券公司外还有上百家从事证券业务为主的信托投资公司,就他们所开展的投资银行业务来看大都局限于一、二级市场的传统业务即各证券的发行,承销和经纪业务。这两年,少数全国性的证券公司开始涉足基金管理、项目融资、公司理财等业务,但就全国范围来看与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相比较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资产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足

我国证券经营机构由于发展历史短,受市场发育不成熟、融资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资产规模普遍很小。截至2005年12月,我国前十大证券公司注册资本总计418.8亿元,全国证券公司注册资本金最高的也只有87亿元,最小的投资银行注册资本金不足3000万元。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的资本规模平均为几十亿美元,像美林集团、摩根斯坦利等超大型投资银行甚至达几百亿美元。资本资产规模小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无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也限制了其抵御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持续发展。

(二)机构数量众多,缺乏行业集中度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随着战后经济和金融的复苏与成长,各大财团的竞争与合作使金融资本金越来越集中,投资银行也不例外。各大投资银行业纷纷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手段扩大规模,如美林公司与怀特威尔德公司的合并、瑞士银行公司收购英国的华宝等,大规模的并购带来了投资银行的业务高度集中。1999年,美国25家较大的投资银行中,最大的3家、5家、10家公司分别占市场证券发行的百分比为41.82%、64.98%、87.96%,而我国的投资银行数量众多,到目前为止有120多家证券公司,此外还有上百家经营证券业务的投资公司。这些公司的竞争手段和服务模式基本相同,导致市场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行业集中度较低。

(三)业务品种单一、结构趋同化,业务创新能力不足

美国证券业收入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而我国证券公司具有业务单一,结构高度趋同的特点。我国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主要由证券承销、证券经纪和证券自营业务构成,经纪业务收入比重虽逐年下降,但其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承销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比重也较高。这三大传统业务在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最主要利润来源中占到80%以上,且创新型业务(企业并购重组等策略)和延伸型业务(资产管理、投资咨询、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与国外相较少或基本上没有,各证券公司情况大致相同。由于收入来源高度依托于传统型业务,使我国证券公司的利润水平极大受制于二级市场的繁荣,波动较大,其风险可想而知。

(四)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高层次人员匮乏

众所周知,投资银行业是典型的智慧密集型产业,在投资银行里最宝贵的资产是具有高层次专业素质,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人才。缺乏优秀的投资银行业人才是困扰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国际投资银行巨头拥有高素质的投资银行家,他们思维敏捷富有挑战精神,有深厚的管理金融和财务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相比之下,我国投资银行从业人员不少,但专业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却很少,使我国投资银行综合竞争能力不高,无力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

三、发展完善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产规模的程度,中国投资银行业要想与国外投资银行相抗衡必须扩大其资本规模

1 开辟新的融资渠道。积极推动证券公司上市,增强资本实力,发行中长期债券,筹措中长期资本,通过同业拆借、国债回购等融资方式解决对短期资金需求等等;2 通过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参股、收购、兼并实现资本扩张;3 采用西方国家金融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促进投资银行业与产业之间的资本渗透与融合;4 通过投资银行间的兼并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调整我国投资银行行业构架

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对我国证券公司重新整合,组建一些从事综合业务、全国性的大投资银行,而将其他的中小型投资银行改造成地区性专业性的投资银行,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整个证券市场的集中度,提高证券市场整体效率,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注重业务创新,实现业务多元化趋势,同时注重特色化经营

(四)在加强投资银行专业人才培养,建立高层次创新队伍的同时加强业务创新的风险控制管理,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以降低业务创新中的风险

四、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创新领域

鉴于我国目前的国内政策,以下业务应该作为发展重点:

(一)巩固发展传统业务,加快业务创新

首先在证券承销业务方面,注重发行方式的创新,对发行法案、路演、询价、承销和超额配售均须有创新;在服务内容上,要推广保荐人制度,延伸承销服务期限;在承销品种上,投资银行可以在发行具有期权期货概念的金融工具,如嵌入期权的债券、可赎回债券上进行创新。其次在经纪业务方面,注重交易方式的创新,如大宗交易的场外撮合形式;大力发展网上经纪业务,建立和推广证券经纪人制度即可有效抵制各种不规范行为和避免各种不正规投资给市场带来的问题,又可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

(二)发展并购业务及相关的全方位企业财务顾问服务

并购重组已成为调整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投资银行可以充当并购计划中企业需要的财务顾问或,因此作为服务的中介,投资银行迫切需要进行并购业务创新。除并购重组顾问业务外还包括投融资顾问业务、资产管理顾问业务、理财顾问业务、管理咨询顾问业务等开展全方面的顾问业务。

(三)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

资产管理是传统业务之外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是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设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是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发展的方向。我国券商应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走大资产管理路线的同时要注重组织构架、产品设计、投资理念上的不断创新,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健全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制度,便于从整体上控制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更好地取信于资产委托人,树立起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开展项目融资服务

项目融资一般要涉及到众多利益主体,投资银行在其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为资本的供需双方提供中介服务,并针对投融资双方的需要和特点设计㈩能够平衡双方利益的融资结构和证券产品,本身也可参与贷款。因此,投资银行开展项目融资业务将更好地支持企业发展国家经济建设。

篇10

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存贷款利差所占比重正在逐年减少,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商业银行经营总收入的比重却逐年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此时,拥有高收益、低风险以及低成本等特点的中间业务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方向,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特别是随着2006年底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限制放开,我国银行业对世界全面开放,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外商业银行凭借着自己科技化程度高,软件硬件设施先进,网络技术发达等优势,通过中间业务强势进入中国市场,并且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至少在中间业务这一领域领先国内不少商业银行。因此,国内银行应该改变策略,继续进行推进资产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从而转变经营收入模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传统业务上面,即资产和负债业务,而缺少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和发展,从而导致了资产负债业务一统天下的局面。但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相继出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中间业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现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总体水平不高,无论从规模还是范围来看都不算广泛,虽然近些年来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仍旧处于低效益阶段,未能成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支柱,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依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德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超过了60%,花旗银行等20家大银行甚至超过了7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不足三成,甚至有些商业银行都不足10%。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集中度依旧很高,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占全部商业银行的八成以上,远远超过其他上市银行的业务量,如果统计前十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则达到了惊人的96.6%。由此可见,国内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几乎垄断了中间业务这个领域。但近年来,中小型商业银行飞速发展,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国有银行增速。2011年上半年,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速达到64.34%,其中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甚至达到了90.05%和88.60%。同期,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增速仅为42.98%。从各行中间业务的具体收入来源来看,业务收入(23%)占比最高,其次是支付结算收入和银行卡收入,这三项业务合计共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57%。这表明了现在我国中间业务虽然品种繁多,但是依旧较为依赖存贷利差模式,传统的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很大。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现状。商业银行并不是国家机构,并没有绝对的义务免费去帮助客户处理金融问题。但是,由于受到长期传统观念的束缚,银行客户普遍有一种银行就该为自己无偿服务的观念,没有在享受中间业务服务的同时去考虑收费的问题,少量的费用都会使客户产生不满的情绪。因此,银行为了防止客户的流失,并没有从根本上去改变这种无偿服务的观念。况且,现在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十分混乱,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样使在中间业务收费上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混乱性,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这样一个混乱的中间业务收费现状,是由银行自身、客户观念以及国家监管三方共同造成的一种情况。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营地位不够重视。这些年来,虽然我国各个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开始重视起来,但是在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上仍旧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渲染,国内多数银行依旧把资产负债业务作为发展的最重要业务,银行业的竞争也仅仅局限于存贷款业务的竞争,对中间业务未来的前景以及其无可替代作用的认识不够充分,仅仅把中间业务看作是增强竞争能力的派生工具,是一个辅助业务的角色,没有把中间业务当作一个银行的固定利润增长点。而国外商业银行,长期生存于市场环境,已经适应了市场竞争机制的洗礼,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保证利润最大化的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从最初目标的设定,组织框架的研究,产品业务的创新,目标市场的选择到经营战略的部署,都是建立在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十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从而成功地在竞争中获取先机,做到一切为了客户,一切为了市场,一切为了利润。

(2)经营品种单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渐渐地突破了业务单一的局面,开发了越来越多近数百种的中间业务品种,但是与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显不足;另一方面,中间业务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业务、业务及银行卡业务方面,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依赖众多网点和柜面员工的手动操作。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附加值不高且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相应的辨识度,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很容易就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保险市场、信托市场和资本市场等方面依旧是相当稀缺,尤其是个人业务领域更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而国外商业银行不仅客户范围广,种类也是相当丰富,而且科技含量很高,电子化普及,金融产品的创新更是与日俱增,灵活组合,中间业务的品种有两万种之多,给客户以全方位的灵活选择,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那些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以及一些不占用资本却收益不菲的投资银行业务,利用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利用套利等手段保证收益处于领先地位

(3)技术服务手段相对落后。金融电子化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其重要的技术依托,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电子共同构成了金融电子化的主体框架。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科技化程度高,服务手段全面电子化,软硬件设施及其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电子化程度较低,软件硬件设施不完备,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柜面压力较大,各家商业银行支付系统并不联通,开发的硬软件互不兼容。尽管建立了网上银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但是由于技术的原因,其覆盖面仍然十分有限。国内计算机应用系统还没有考虑客户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功能,不能实现理想的客户分析和差异化服务,从而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以上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4)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他们需要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产品技术全面、擅长市场经营,拥有丰富的金融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分析金融投资工具。国外商业银行在运作中间业务的时候,有着一套完善的人才开发使用战略,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通过证券、金融衍生品、信托等市场上的丰富经验为个人和公司提供科学高效的理财资产服务,获得了大量的收益。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复合型人才储备极其缺乏,缺少一个系统性、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拥有属于自己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面对着国外商业银行的竞争,还面临着人才外流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1)鼓励金融创新,加强产品开发。创新是中间业务的核心,中间业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满足客户的不同的需求。国内商业银行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发展,就必须改善陈旧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传统业务的范围和方式,拓展中间业务市场,充分挖掘市场的潜在商机和分析客户心理及市场的发展趋势。例如,金融衍生产品方面,金融衍生产品固然有其高风险高投机的特点,但是也同时有规避风险的一面,如果因为金融衍生产品的高风险就弃之不顾或者放缓发展的脚步,那么与国外商业银行的差距会被进一步拉大。

(2)提高电子化水平。科技手段是中间业务发展根本所在,是中间业务竞争实力的核心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必将更加广泛地运用电子技术来开展业务,在这样的冲击下,传统的模式必将打破,新的营业方式、新的产品推出、新的管理模式,都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快中间业务的电子化建设,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以科技网络为依托,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

(3)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国内商业银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十分有限,相互之间消息封闭,即使有的商业银行设立了中间业务部,其职权也是非常的狭小,不同的部门,有其不同的经营重点,平时的考核体系会有差异,文化氛围也会因部门而异,在开展某些涉及面广的中间业务的时候,难以发挥其最大效率,反而有时会产生阻碍。中间业务的拓展涉及较为广泛,有时关乎到银行的很多部门及很多业务,所以商业银行应该以效益为根本出发点,整合中间业务,制定统一的管理效益评价体系,打破以存贷为中心、以产品设置职能的旧框架,有效衔接各个部门的职能,使其在发展中间业务的时候可以发挥最大效用,减少非理。

(4)优化人才结构。无论是哪个行业都需要有专业人才的支持,才能健康地发展,何况我国银行业这个特殊的行业,更加需要掌握先进科学技术、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来建设。商业银行需要抓紧培养新型的金融人才,壮大中间业务队伍,造就一大批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自己的中间业务服务。一是从现实出发,通过建立中间业务人才培养中心和人才储备库,采取多种渠道对员工进行中间业务的培训。二是可以联系部分重点财经院校并且委托其设立针对中间业务的相关课程或者专业,从而获得稳定的人才来源,为未来的中间业务发展做铺垫。三是面向全世界引进拥有较高专业技术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直接充实到中间业务的发展队伍中去。

参考文献:

[1] 李梦觉,曾小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03):31-34.

篇11

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高端客户量身打造的高端服务,是银行服务的一种类别。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始于2007年,历经六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稳步发展和壮大,客户数量和资产管理规模不断上升,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并不断借鉴外资银行在私人银行成熟市场的运作经验,结合本土高净值客户的投资态度和行为特点,在客户积累、资产规模、品牌推广、服务模式、行业规范发展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

1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1.1 业务规模增长迅猛

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财富积累迅速,富裕人群快速增加,高端富裕人群的财富管理和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中国私人银行市场呈现出巨大潜力,吸引了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抢滩中国私人银行业。2007年,中国银行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招商银行与中信银行在同年均设立私人银行服务部门。私人银行发展至今,在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2 客户认知度大幅提升

近年,大部分实力比较雄厚的商业银行都成立了私人银行业务服务中心,致力于私人银行业务品牌的树立,业务的推广,以提高私人银行在潜在客户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并成功吸引了一大批的高净值客户。私人银行普遍通过服务中心建设、广告投入、组织高端聚会和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品牌宣传和业务推广。目前,我国私人银行的品牌认知度和可信度快速提升,高净值客户对私人银行的认知率较成立之初有了较大幅提升。

1.3 多样化服务模式保证客户多元化需求

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模式是卖产品组合、做好增值服务、投资顾问,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向定制产品、专属服务、全权委托资产管理,这也印证着私人财富管理市场由产品驱动型向客户需求驱动型转变的未来趋势。

1.4 推动了财富管理业的进一步发展

私人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丰富了我国高端客户资产的管理途径。由于其自身的定位和行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高净值客户资产管理上的优势,尤其是我国在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后,不断融入中国元素,结合中国国情,为潜在高端客户进行定身打造的服务,使得其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比较明显的优势地位,成为多元化理财客户的首选,推动了中国财富管理业态进一步丰富。

1.5 行业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我国私人银行联席会成立,这对于推动私人银行业管理规范、提升其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壮大的新里程碑。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属于一项创新的银行业务,自2007年私人银行业务开展以来,各大商业银行对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趋之若鹜,纷纷成立了私人银行服务中心,私人银行联席会成立,提高了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水平,在风险防范、经营模式、管理体制、信息共享、从业人员资质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推进了私人银行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2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内部业务有缺陷

银行体系内不具备独立的资产管理的资格,私人银行高收益特色的投资产品多须借助信托、证券机构,且往往不是银行研发,相应的技术和人才欠缺。这些限制了私人银行产品创新的范围和深度,难以形成对超高净值客户的定制服务能力,私人银行服务依然留有传统零售银行业务的色彩。

2.2 缺乏专业高端的人才

私人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高端、个性、私密的服务,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知银行金融证券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了解国际金融市场及衍生金融产品,并且要精通国外私人银行业务运作的一般规则和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要通晓会计、法律、心理等学科的知识,更难得的是他们还需掌握一些高品质生活的软技能,像高尔夫球、奢侈品选择、艺术品鉴赏等。目前我国极度缺乏熟悉金融环境又了解私人银行运作的国际性人才。

2.3 产品研发能力弱

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仅可从事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服务,自主的产品设计与开发亦集中于其固有领域――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整体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仍然围绕传统的储蓄、信贷和中间业务,主动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是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定身打做的服务,而随着我国高净值人群的不断增加,潜在客户数量增大,客户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目前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服务显得更加单一,产品的研发能力有待提高。

2.4 营销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营销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大规模引进金融营销的先进手段和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随着电子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私人银行服务中心对个人金融产品的推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但因为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新产品往往不被客户所接受。此外,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业务咨询、功能服务的介绍已严重滞后,客户对私人银行服务的认识不足,导致无法真正享受服务。

2.5 内部风险复杂,外部监管存在真空

2.5.1 面临的内部风险复杂。私人银行与客户相比,处于信息的优势方,一项为客户服务的交易可以有两种解决方式时,私人银行可能会首先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式,从而容易引发与客户间的“利益冲突”。同时私人银行也面临着人为失误或技术缺陷引起的操作风险、客户违约的信用风险、与客户发生诉讼或纠纷的法律风险及合规风险等等。

2.5.2 缺乏外部监管。监管法体系对私人银行的规范还很缺乏。现有监管法规在行业监控、风险管理等领域没有体现出对私人银行的针对性,且没有明确专营私人银行申请方式和准入要求等。第三方理财、PE却因非金融机构的身份在行业监管、工商注册方面较少受限,以此则将导致金融风险的系统性失衡。

3 完善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多元化合作转变发展观念

3.1.1 开展多元化合作。私人银行业务服务中心可以考虑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双赢局面。一方面可以共同进行产品开发以节约研究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合作伙伴渠道接触更多高端客户群,拓展潜在客户。私人银行服务中心可通过与信托公司、基金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金融解决方案。

3.1.2 转变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观念。私人银行业务不同于其他业务,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应转变观念,靠提供优质服务赚取收益。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及投资专家分析的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还可以通过银行的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解决客户的短暂的资金紧缺问题,利用合理的财务杠杆促进客户成长。

3.2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

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许多创新性产品都涉及相关的专业人才,如投资人才、金融分析师人才等等,随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当务之急应是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队伍。针对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一方面应加大对在职员工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另外还可以专门设立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3.3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客户需求打造完整的金融服务价值链条体系。完善各种产品体系,包括:优化普通银行产品服务、完善资产管理服务、提供专业化高端产品、咨询顾问服务等。在产品的设计上要遵循我国的实际,比如,在给有孩子的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发展教育规划。私人银行业务应提高创新的自主能力,开发并推出适合高净值客户所需要的复合性、多元化的、有特色的金融产品。

3.4 发展营销体系

3.4.1 加强配套体系建设。银行必须尽可能多的争取到高净值客户人群,才能更好的拓展业务范围。而为了获得这些客户人群,就必须尽快建立一套主动的客户营销新机制,并配套建立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对客户信息进行筛选、管理。建立客户对金融产品信息的反馈体系,强化金融产品的服务功能。私人银行的发展应从过去的以产品管理为主转向以客户管理为主,对为客户进行服务的金融产品进行追踪、信息反馈,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差异化服务。

3.4.2 开展差异化营销。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比如民营经济经营者、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投资者等等,都有不同的需求,所以私人银行有必要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只有明确每个阶层客户的需求,才能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服务,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专业地遴选适合他们的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整合的、定制的、一揽子的金融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扩大市场份额,获得忠实的消费者,最终提高收益。

3.5 加强风险监管

3.5.1 完善内控以防犯操作风险。私人银行业务由于潜在客户众多,收益比较可观,发展前景比较广阔,目前国内多家商业银行都已抢滩这块“新大陆”,组建私人银行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在快速发展中难免会发生,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因此应制定一套识别与评估、监控、缓释、度量及报告操作风险的完整流程,对私人银行业务的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并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内控中心负责监测整个流程的执行,防范信用风险的产生。

3.5.2 建立外部监控框架。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进行监控,仅仅靠完善银行业内控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建立外部监控框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由银监会、银行业协会对私人银行业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由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对私人银行业务进行审计,从法律、行政、财务上对私人银行业务构建全方位的外部监控。

参考文献:

[1]王新亮.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0.

[2]曹彤,张秋林.中国私人银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3]林叶良等.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前景[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

篇12

一、制度简介

传统的存款保险有两种,一种是显性存款保险,一种是隐性存款保险。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建立有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其组织形式有政府出面建立、政府与银行共同建立和银行业自主联合建立三种形式。具体的保险的方式有强制保险、自愿保险以及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保险。

现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起始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为了挽救经济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过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开始实施存款保险。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金融风险不断上升,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到2011年底,全球已有111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虽然我国长期以来对商业银行都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有较为完善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但是在保护储户利益,特别中小储户利益方面还与其他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从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到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到现在,存款保险制度是否要建立、应当如何建立、在我国建立的时机是否成熟等问题便一直在被人们所关注和讨论。从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平稳,金融业改革讲进一步深化,银行业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在我国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无疑会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传统的隐性存款保险往往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和支撑,以政府信誉为担保,因此就会在无形中大幅度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意识,从而有可能会促使银行在未充分考虑风险的前提下不当使用资金,从而加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银行只追求利益和不充分考虑风险负担的前提下,虽然有政府作为担保,但是一旦不当的投资使得资金链条出现问题,那么必然会使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上升。而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就是要打破银行不顾风险负担的局面,提升整个银行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意识,从而促使银行合理使用资金,因而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金融体系的安全。同时,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也是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只有将银行的存款制度置于整个开放的市场下,才会引入市场之手,对其进行合理调控,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推进整个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三、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从1993年首次提出“建立存款保证基金”开始,我国开始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初步探索,到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规范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进入实质构建阶段,是对制度的具体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从2005年开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家都对该制度的构建有自己不同的学术看法,从而进入了加速推进制度建立的新阶段。2013年底有传闻要出台存款保险制度,但至今该制度仍旧没有实际出台,这为我们研究该制度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资料信息。

四、我国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之意义

在我国建立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具有深刻的的意义。首先,可以有效保障储户,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小型储户的利益,设立保险补救制度会使得这些储户不至于在高风险的市场竞争中受到大面积的损失;其次,转变现有存款担保制度,有利于构建商业银行破产退出机制。传统的商业银行破产退出机制都是政府主导,并且很少有自行退出案例。而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会自然完善商业银行的破产退出机制,使得整个商业银行的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再次,可以约束商业银行的经济行为,避免货币的过度膨胀,规制银行业风险;同时,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加速推进我国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改变储户的意识,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从而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等。

五、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具体构建

(一)保险的组织形式

现有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政府主导、政府与商业银行共建以及由银行业联合建立。这三种各有各的优劣。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的政府主导有可能会使得政府管制过严,本来这个存款保险制度就是将银行从政府的手中解放,因此选择政府主导可能不利于盘活整个存款保险市场,而我国的银行业自律组织又不够成熟,行业协会发展的水平达不到完全自主建立及监督存款保险制度,因此选择政府和行业共建的模式是最好的选择。这种形式下,政府提供大方向上的引导和监督,而行业协会则负责具体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两者相辅相成,各自弥补对方的不足,使得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更好的在我国推进。

(二)保险方式

目前现有的保险方式有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以及强制与自愿相结合这三种形式。笔者认为存款保险也属于保险的一种,因此要满足保险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保险方式还是遵循传统的保险方式为宜,即自愿投保的方式。但是结合我国具体的现状,又不能完全适用自愿投保,这样会使得许多银行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愿意变更 现有的制度,而不愿变更的银行,国家又不能弃之不顾,因此有可能会使得制度难以推行,因此,强制投保方式为最好的形式,以期将制度切实推广,避免各银行为了自身现有利益而不采纳新的制度。同时,保险范围应当涵盖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这代表了最大多数存款者的利益。

篇13

1 国内私人业务的现状和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财富不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也持续增长。根据经济学家情报组织的数据,2000年我国有6%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美元,到2006年这个数字将会增长到40%;另外,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声称,我国0.1%的家庭拥有总投资净资产的27%,中国的富裕家庭拥有6120亿美元的投资资产。

在这种形势下,2005年9月27日,美国国际集团旗下专门从事私人业务的瑞士友邦银行上海代表处正式开业,成为首家进入中国的国际私人银行。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在北京、上海两地开业,外资银行在私人银行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此被打破。

私人银行业务完全以个人客户需求为中心,而个人财物需求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其业务具有服务内容广泛性、个性化、私密性等特点,称得上纷繁复杂。然而,由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它们难以提供有效的及时地服务,难以满足国内巨大的财富管理需求。

我国目前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比较缓慢、滞后,主要表现为财富管理理念单一和产品创新机制不足。在我国,居民拥有财富的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尚未达到普遍富裕的程度,如何快速积累财富仍是大多数人关注的重点,而银行通过自身提供的产品所传达的理财观念也迎合了这种需求,没有关注于财富管理的其他内容。在产品创新机制方面,受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只能提供银行类金融服务,不能涉足其它金融分支行业,因而产品创新能力显得不足;目前而言,各银行虽然建立的专门的理财机构或部门,但所提供的产品除了传统的储蓄、信贷和少数中间业务外,各类代销产品事实上是银行理财服务的主体产品;但是,不论是自有产品或者代销产品,它们都具有标准化或格式化的特点,这与私人银行业务所强调的个性化要求相去较远。这就要求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做出重大转变。

2 我国信托业的现状和金融创新中信托的优势

随着我国信托业第五次清理整顿的结束以及信托“一法两规”的颁布实施,信托行业发展基本平稳,业务创新有序进行。但是它的发展还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首先,信托投资公司的投资和理财能力,需要市场的检验和肯定;其次,信托投资公司的分支机构与跨区经营业务,还需要从政策层面疏导,建立有弹性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制度;最后是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200份限制;同一信托计划200份合同的限制,极大地制约了信托创新能力的展现,也限制了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规模化的发展。

但是,信托业面临的这种困境,可以通过自己在金融创新中的优势以及与银行联手合作,实现行业的重大发展。信托业在金融创新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现代财产管理制度的“三驾马车”中,信托制度与制度、公司制度相比而言,更具灵活性和适用性,尤其在金融创新方面。首先,信托制度本身在市场经济结构方面,就具有创新要求;信托是以财产转移位前提,这使信托法律关系比委托关系等形式更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由于信托财产独立性的独特制度安排,使信托财产能够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以及它的债权人,保证了信托财产在封闭的安全环境内不受干预的被灵活运用,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富的流转和增值。

其次,信托通过创造不同的投资组合,能够将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等的优势结合起来,活跃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金融市场中,信托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聚集小额资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资金集合,在这个过程中,即可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又可以给资金需求者以支持。信托可以发挥专业理财的优势,在与银行合作时,提供丰富的理财产品。

最后,信托制度可以弥补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中中长期资金来源不足的同时,也给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提供了中长的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一方面,银行中长期融资功能不足,另一方面,私人银行的客户具有高额的净财富,他们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险,投资于有相对较长周期的产品。

3 银信合作的可行性分析与合作现状

2008年12月23日,银监会了《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的通知,这是适应形势发展之举。这是因为,银信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因素,不仅仅是因为银信已经展开了合作。

首先从业务内容上,银行和信托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按照有关规定,信托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资金信托业务、动产和不动产业务、其他财产或财产权信托业务、作为投资基金或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从事投资基金业务,以及其他中介业务和自有资金投融资业务;这种广泛的业务范围,可以与银行开展联合贷款、直接银团贷款、间接银团贷款、委托资产管理等业务,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改善客户融资结构。

同时银行和信托业务手段具有互补性。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信托公司是目前唯一能够横跨三大市场(资本、货币、产业市场)进行直接投融资的金融机构,故其业务灵活多样,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但是其行业规模小,客户少,声誉有待于树立。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具有强大的业务资源优势、良好的信誉、广泛的客户资源,但是在业务领域和模式上受到政策的限制。两家合作,可以发挥彼此的优势,实现共同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的合作,从2005年以来不断加强,合作方式主要包括产品代销、托管、担保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回购等,按合作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其中股权投资模式,主要是信托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进行股权投资,比如天津信托发行规模为5亿元的集合信托计划,持有渤海银行10%的股权,2007年6月交通银行投资12.2亿元持有湖北国投85%的股权,成为1993年后首家入股信托公司的商业银行。

这种合作过程是逐步深入的,从浅层次的渠道合作、产品合作转向深层次的战略合作、资本合作,它与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密切相关。

4 银信合作推进私人银行业务发展

考察国外成熟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发现,信托一直是被广泛使用的重要的财富管理工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h.sitkoff根据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公布的数据研究发现,今年来美国处于信托管理之下的财产总值一直在10,000亿美元以上,而平均账户规模达到100万美元。信托能够在私人银行业务中起到如此众多的作用,完全依赖于信托财富管理架构形成的特殊作用机制。

私人银行业务的信托产品体系大致可以有下面三大类,第一类是财产保护类的信托产品,这类产品主要是避免财产损失风险。第二类是财富积累信托财品。信托通过专门的投资方案设计可以满足私人银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建立私募股权投资信托、私募证券投资信托,产业投资基金等。第三类是财产传承类信托产品,财产传承是每个富裕人士所面临的问题,平稳、有效的传承是他们所期望的。

5 结论

在现有的金融制度框架下,商业银行和信托机构分业经营,是独立的市场主体,银信双方在合作中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彼此优势,赢得更大的合作效益,应该在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补偿机制、行为约束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方面,重新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设计,对自己的功能进行定位。如果有良好的合作机制,有丰富的财富管理产品,商业银行和信托业一定会在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取得各自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徐为山,蒋蓉.银行控股模式下银行与信托公司的战略协同[j].上海金融,2007,10:24-29.

[2] 戴聚康.论金融制度创新中的信托优势[j].上海金融,2003,5:20-22.

[3] 罗志华,李要深,胡蓉.银信合作:制度约束下的金融创新[j].西南金融,2007,4:37-38.

[4] 李青云.银信合作: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的有效实现模式[j].银行家,2007,6:57-59.

[5] 陈琼.银信合作:中国信托业的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2007,22:29-31.

[6] 张,付玲玲.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j].上海金融,2007,7:85-8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