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对外贸易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对外贸易的概念。所谓对外贸易指的是将我国做为主体,和各个国家之间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对外贸易从本质上来说也具有交易的本质特点,而商务英语的交易过程当中主要涉及到的商品的宣传、商品议价、相互信任的建立等等过程。对外贸易活动是不同国家和商人之间开展经济交流的活动,而在此活动当中最为重要的是交流过程当中所使用的语言,如果语言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没有办法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对外贸易也就没有办法持续进行下去。英语在大多数国家的对外贸易当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所以商务英语的重要性也就不容置疑了,商务英语以其职业化、专业化在对外贸易当中充当着基本的交流和媒介的关键作用。
二、商务英语的特点分析
(一)商务英语具有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其语法的形式、所具有的背景知识、商务词汇、商务内涵。
(二)在英语的应用当中是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性的,主要体现在了用词的简洁、规范、容易理解上,在商务英语当中常用词是商务英语首先选择的内容,它是保证语言通用性实现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各个国家能够达成共识的关键工具。
(三)商务英语不管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文体上都是非常的复杂和规范的,这点在商务合同上体现的是最为明显的。
(四)商务英语是以陈述事物做为根本的,所以在表达上更加的倾斜于明确和具体的表达方式,词语和句子的使用上更为注重直接的表达,做到了尽量的规避含糊语句的出现。
三、对外贸易当中商务英语发挥的作用
(一)在对外贸易当中使用商务英语利于新技术成果的获取和交流。现在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知识引来时代的时期,那么知识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举个例子来进行分析。假如在某一商品当中有着一定的科技精华及知识的凝聚,那么这些科技精华和知识凝聚在对外贸易的过程当中就会成为竞争的主要动力。在对外贸易的实施当中,贸易交流的双方一直在进行着信息、思想、语言的交流和传递,在这一过程当中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新的技能。作为科技人员在对外贸易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自己所熟知的商务英语将我国的技术和科技精准的翻译给对方。同时产品在进行翻译之后,再经过不断的加工和完善之后,商务英语是能够及时的将完善后的信息进行表达的,这对于更好的了解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的发展情况是非常有利的。这些对于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信息和技术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互相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学习,可以实现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借鉴,同时还能够在借鉴的基础上将本国的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最后创造出更高的利润。
(二)在对外交流当中,商务英语搭建起了各国之间交流的桥梁。英语作为全球性的通用语言,在各国的交流过程当中已经得到了很高程度的认可,并且其重要性已经被各国所认同。根据知名语言学家所进行的初略估计,在全球的范围内,除去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之外,世界上还与超过十亿的人能够能熟练的进行英语的使用。再有,在各种商务活动当中、全球性的贸易活动当中有超过七成是利用英语来进行洽谈、沟通的。我们知道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一体化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着,这就使得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当中所具有的作用表现的更加明显,而普通英语因为其实用性不强的特点已经没有办法和现在多元化的经济社会相适应,这时候兼具了创新和实用的商务英语的重要性就更为凸显了。在以商务知识、商务背景作为基础的时候,当中的交际技能、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商务英语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的,所以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当中既充当着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还充当着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其正确的使用可以有效的规避在交易的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误解,能够有效的维系贸易双方的关系。
(三)使用商务英语可以有效的减少在对外贸易当中出现的摩擦,保证经济更好、更稳定的发展。企业对国家市场的了解及对商品的了解都是商务英语的一个重要功能,同时商务英语也在对外营销当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世界市场上,基本上多数的商务活动和外贸洽谈所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同时英语也在电传、信件当中是主要的语言方式。在对外贸易的电传当中商务英语的正确使用要做到在所有的环节上用词的精确、要保证语句的严谨,商务英语的使用当中要尽量的保证术语的专业性和行话的专业性,要避免因为用语问题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所以说正确的使用商务英语是能够有效的减少对外贸易双方之间的摩擦的,同时还能够对合作中的问题做到有效的处理,促进合作关系的达成。再有当在对外贸易的过程当中,双方出现摩擦的时候,处理问题的律师就需要使用商务英语来解决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当中,律师为了对双方国家的法律用词格式及习惯做到了解,是需要对各个国家的有关法律文件进行查阅的,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够让本国在对外贸易当中的利益做到很好的保护,最后一点,商务英语还能够在国家谈判当中、合同签订的过程当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是能够促进对外贸易的发生的,那么也就是说其是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是,面临当前外部需求的较大不确定性,我国外贸形势不容乐观,同时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的转型中,下行压力明显。在此背景下讨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考察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另外一些观点,如普雷维什・辛格的中心―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理论,则从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上述观点分别从贸易总量和贸易结构层面研究了二者的关系。
(一)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总量层面的分析
Kvoussi利用1960~1978年期间的数据,考察了73个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低收入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中,由于出口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扩大出口都伴随着强劲的经济增长。Moschos的研究假设国家间发展阶段不同,其扩大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通过从总量方面分析国家间经济增长的源泉,该研究探讨了扩大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显示存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低于或高于这个发展阶段,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著不同。Baldwin基于资本的形成过程,通过将比较优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结合,认为贸易产生静态的比较优势效应和动态的资本积累效应。资本积累效应会放大比较优势效应,并且这种效应的获得取决于贸易量,而与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都没有任何关系,只要有贸易发生,资本积累就会发生,比较优势效应就会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
国内学者佟家栋较早探讨了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总体上存在正相关关系。林毅夫认为,出口增长除了能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还对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造成影响,从而间接刺激经济增长,因此全面考察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必须同时考虑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推动作用。尹敬东针对对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否显著这一问题,澄清了传统测算方法中对总量核算和贡献率分解核算中的混淆之处,认为其核算中的混淆低估了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从而得出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结论。
总的来看,从总量层面分析可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这些研究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构层面的分析
Mazumdar在Baldwi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索洛模型和资本积累理论扩张了Baldwin的结论,认为只有当一国出口消费品而进口资本品时,贸易才能带来经济的增长,即强调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贸易的结构和方向。Ledeman和Maloney分析了贸易结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自然资源充裕度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而出口集中度则阻碍了经济增长。
此后的国内外学者围绕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将总量分析转为结构分析,不仅通过构建具体的贸易结构测度指标论证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及因果关系、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大小,同时也有利于贸易结构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
二、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计量经济学的日益成熟,为学者们实证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条件。国内外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
Levin和Raut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实证分析了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但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很小。Lewer检验了Mazumdar的假设,利用SITC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出口数据,构建了贸易结构变量,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扩张的VAR模型估计了选定的一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支持Mazumdar的假设,这些国家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显著。Lewer和Hendrik Van den Berg对28个OECD和发展中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检验表明,与出口资本品的国家相比,主要进口资本品而出口消费品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这也验证了Mazumdar的假设。Chan-Hyun Sohn和Hongshik Lee在Lederman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衡量贸易结构的五个不同变量,在多国视角下检验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被贸易结构解释,并且H-O变量可以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Raja Kalia、Fabio Méndeza和Javier Reyesa研究了贸易伙伴的数量和贸易伙伴间出口集中度与一国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所有国家而言,贸易伙伴的数量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在发达国家这种关系尤其显著;对所有国家而言,贸易伙伴间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而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关系尤为显著。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实证分析。杨全发、舒元,沈程祥,孙焱林,赵陵、宋少华、宋泓明,石传玉、王亚菲、王可、吕惠娟、许小平,徐光耀都从贸易总量的角度统计分析了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未考虑到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蓝庆新在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的实证分析中设计了一个较为宽泛的贸易结构指标,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王永齐分别从不同的理论基点构建了COMPO和TECH两个贸易结构指标,通过VAR模型估计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表明中国的贸易结构并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总量增长上。易力、李世美、刘冰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和VEC模型,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角度研究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认为长期来看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有稳定的促进作用,但短期表现不明显,并且二者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徐光耀选择在我国进口贸易中具有代表性的日、俄、法、澳四国为样本国,分析了在不同的进口贸易结构下,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同促进作用。丁雯从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运用协整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出口商品结构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短期内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都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长期内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而初级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起消极作用。马慧敏采用VAR模型考察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论表明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出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存在着1期滞后效应。苏振东、周炜庆基于产品附加值分布贸易结构分析法构造了出口贸易结构指数,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明显大于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成卓、王旭刚基于OECD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跨国比较。冯帆基于VAR模型探索了我国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表明,从短期看,出口产品集中度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其他贸易指标在短期并不构成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短期内经济增长也没有构成任何贸易指标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只从长期来影响贸易结构的变动;从长期看,HO变量产品内贸易指数IIT和出口产品集中度H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而总产出是SW指标的长期原因。
上述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究竟是表现在贸易总量增长还是贸易结构或方向上,还未达成共识;第二,有关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还需进一步辨析和界定。
三、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于贸易发展或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也做了有益的探索。Frankel和Romer最初进行了贸易对经济增长之间影响机制的探讨,他们借鉴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的成果,利用国家地理特点拟合出一个贸易工具变量,运用98个国家的截面数据探讨了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理。Chan-Hyun Sohn和Hongshik Lee认为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路径可以用动态Rybczynski定理、产品差异化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来解释。贸易结构通过资源禀赋变化和提高内生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来影响经济增长。
杨全发、舒元从闲置资源、比较利益、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四个方面概括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沈坤荣、李剑认为国际贸易通过提升国家要素禀赋结构和加快制度变革进程对产出产生了积极影响。潘向东等将制度安排引入到对经济增长机理的探讨中,认为一国产权保护程度在所有经济制度安排变量中对该国经济增长影响最为显著。唐保庆、黄繁华则认为国际货物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存在显著差异。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综述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相关的研究文献,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1.从贸易结构入手研究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新视角。
2.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界定不清晰,导致贸易结构指标选取存在不足。
3.学者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这一问题上基本取得了共识,主要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等角度起作用,但是在理论和实证上还有不完善之处。
4.以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时间序列分析,研究方法单一,还有待完善。
5.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进行国家比较,综合考察不同国家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有哪些不同影响,进而提出借鉴性建议。
参考文献:
[1]Baldwin R.E. Measurable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01).
[2]Mazundar J. Do Static Gains from Trade Lead to Medium 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6(06).
[3]王永齐.贸易结构、技术密度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及基于中国数据的检验[J].经济学季刊,2006(05).
[DOI]10.13939/ki.zgsc.2015.34.116
1 前 言
恩施州位于鄂西部,是鄂西土家族、苗族集居的少数民族地区,系国家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恩施州委、州政府把对外开放作为强州富民的主要措施,全力实施“特色兴州、工业富州、开放活州”战略,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其对外贸易发展状况总体表现如下:对外贸易数额增长快速但基数不高;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贡献不大;对外贸易产品增多但结构不佳;外贸相关企业增加但主体不优;对外贸易技术进步但制度落后;外贸发展潜力较大但壁垒较多。
2 恩施州对外贸易数量效益分析
恩施州对外贸易的数量效益,主要表现在恩施州对外贸易对恩施州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用恩施州对外贸易额对恩施州GDP的贡献来衡量。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如下:
2.1 数据来源
如表1所示,表中数据来源于恩施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恩施州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原数据经过6.14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后近似得到的美元数值,以下数据均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字。
2.2 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恩施州对外贸易总额、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为自变量,选取恩施州GDP为因变量,利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找到恩施州对外贸易与恩施州GDP之间的相关关系,完成恩施州对外贸易对恩施州经济发展的数量效益的实证分析。
2.3 模型分析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利用SPSS18.0对相关数值关系进行拟合,可以发现恩施州GDP与恩施州对外贸易总额、恩施州外贸出口呈正向关系,与恩施州外贸进口呈反向关系,可以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α+β1X1+β2X2+β3X3+μ
其中,因变量Y表示GDP,自变量X1表示对外贸易总额,X2表示外贸出口额,X3表示外贸进口额,α为常数项,β1、β2、β3都为待估参数,μ为随机干扰项。利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表3和表4。
根据以上回归分析结果,可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给定显著水平α=0.05的情况下,自由度为n-2=8的对应值为2,306,回归分析结果中,α、β1、β2、β3的t统计值分别为12.408、11.606、5.409、-2.371,其中α、β1、β2超过了数值2.306,而β3则小于数值2.306。可以说明,恩施州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显著,即恩施州对外贸易对其经济的数量效益显著,其中,恩施外贸出口对其经济的数量效益显著,而外贸进口贸易对其经济的数量效益不明显。
3 结 论
从以上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可知:恩施州对外贸易对恩施州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数量效益,其中恩施州外贸出口贸易的经济数量效益较高,恩施州外贸进口贸易的经济数量效益不明显,恩施州对外贸易出口贸易的经济数量效益明显高于相应的进口贸易。
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恩施州在参与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积极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禀赋,提高本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而进口贸易则补充内部市场盲点,进而调整和优化了恩施州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恩施州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提高了企业生产力与竞争力,促进了恩施州经济的发展。恩施州出口贸易的数量效益明显高于其进口贸易,这主要是由于恩施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虽然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上升,但内部市场需求较小,本地区或者国内贸易基本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而恩施州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其利用自身优势,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生产,有过剩的产品输出国外。
参考文献:
[1]刘丽,张阿娟,杨丽霞.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丁然.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索洛模型[J].重庆与世界,2011(9).
[3]姜茜,李荣林.我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2010(5).
互联网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不断进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合理的利用“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对外贸易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
一、“互联网+”发展模式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为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变化,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互联网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产生“互联网+”的概念。在20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互联网+”的发展行动计划,利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变革,要实现“互联网+”行动计划,需要将互联网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这就需要对互联网的数据、知识、计算不断进行创新,利用知识、技术对社会、经济进行改造。
二、“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
对外贸易一般都要经过海关、国检、支付、退税等各个环节,在对外贸易的传统发展模式中,这些环节需要大量的流通成本,不利于小型制造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造成影响。随着“互联网+”发展模式的出现,解决小型制造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问题,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发展模式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互联网+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互联网+对外贸易”通俗来讲就是跨境电子商务,也就是外贸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发展的电子商户应用到对外贸易中,在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利用电子化的方式进行进行会谈和成交,将商品利用跨境物流的方式进行运送,使国际商业交易活动顺利完成,能够将企业的运营成本有效的降低。这种“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对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外贸易的流程不完善,我国很多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规模都不大,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接的订单都十分零散,使得对外贸易流程变得非常复杂,工作量加大。我国对外贸易的产品缺乏特色,虽然我国是制造大国,但是发展对外贸易的企业中,很多企业制造的商品都具有同质化,竞争压力较大,很多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为提高竞争优势,盲目进行降价,造成不良竞争,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良好的跨境物流需要昂贵的费用,能够给客户带来较高的满意度,但是会增加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成本。如果选择价格低廉的跨境物流,会造成客户满意度降低,造成客户流失,跨境物流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较大。
三、“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一)规范跨境电子商务流程
跨境电子商务的流程十分复杂,要经过跨境电子商务交谈、交易、支付、物流、海关、退税等环节,我国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手段,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流程进行规范,结合每个环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使跨境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不断规范。相关部门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和互联网的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之间进行良性竞争,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建立专业的监理部门,对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进行监管,对违反市场规律,进行恶性竞争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给予相关的惩罚,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监理部门对跨境电子商务进行监管,对一些违法企业进行打击,对产品进行严格检查,防止质量不合格的商品进行对外贸易,完善“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离不开信息管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加强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不断完善。要实现加强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培养相关信息技术人才,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步,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各高校学生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学习,为我国发展“互联网+对外贸易”模式储备人才。
(三)提高“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安全性
“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在网上进行贸易,虽然非常方便、快捷,但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互联网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计算机很容易出现病毒感染、黑客侵袭等问题,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对“互联网+对外贸易”模式的安全技术进行加强研究,提高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安全性,促进“互联网+对外贸易”模式的不断进步。
四、结束语
“互联网+对外贸易”模式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互联网+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使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煜祺.“互联网+对外贸易”模式发展分析[J].时代金融,2015
二、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的含义
对外贸易也称“进出口贸易”,对外贸易发展潜力就是指在进出口贸易中达到预期的价值交换能力,也就是贸易双方在贸易中带来的潜在效益和进出口贸易在未来贸易活动中的内在发展方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外贸易发展潜力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进出口数额大小定发展潜力的大小。为了准确理解对外贸易发展潜力,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外贸易发展潜力除了进出口数额外,还有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产品附加值。质量第一,有质量才能保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也是对外贸易长时间的生命线。产品附加值是对外贸易的得以长久的根本,没有附加值的产品,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就会减小,就会被市场所抛弃。其次是贸易间的大环境,包括双方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球的经济大环境,以及相关区域政策等因素,如自由贸易区。最后自身贸易基础条件的建设,科技创新能力,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市场贸易的大小,和商品的创新和更新换代能力。这些都直接决定了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一带一路”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潜力分析
古语言:凡得西域者,国必强,凡失西域者,国必弱。西域就是我们现在的新疆,西域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对丝绸之路的影响。而在“一带一路”下评价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潜力,从“一带一路”政策和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的含义分析,简单从经济环境和区域政策、商品需求、以及产业结构进行多方面的考虑。
1.经济环境和区域政策影响
2013年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提出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该战略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通过现代化的综合交通通道和信息网络通道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辐射东亚、中西南亚和欧洲以及北非区域,涵盖4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是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和战略性经济带。APEC首次将“互联互通”,互联互通为推进亚太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奠定重要基础。互联互通有利于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而且成为贸易自由化进程基础性、标杆性的行动。而2013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资本外流和通货膨胀,多个新兴经济体采取提高利率、紧缩财政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新疆是北、中、南三条大通道的交汇之地,又处于东西两大经济圈(亚太经济圈、欧洲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和枢纽,“一带一路”下新疆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2.商品需求影响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与中亚五国中的哈、吉、塔三国接壤,还和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隔国相望。中亚与新疆相同,拥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以及优越的农业发展光热水土资源组合条件,同时还有种类齐全的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开发市场前景广阔,以及待加工原材料资源种类丰富。近年来,尤其是由原苏联国民经济区域布局的影响,中亚轻工产品生产非常匮乏,随着经济的快速复苏中亚对商品的需求欲发强烈。中亚进口产品也逐渐由生活消费品向机电产品、建筑材料等方面扩展,2007年新疆出口机电产品20-3亿美元,同比增长74.41%。新疆具有较为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尤其在电子、轻工、纺织服装、日用品工业、建材、机电业、家电、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具有很强的优势,而这些正是中亚五国和其辐射地区最薄弱的产业,双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带一路”下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3.产业结构影响
在“一带一路”下,强调了贸易的自由化,而随着贸易的不断深入,旅游作为第三产业以非常强势的姿态推动着各旅游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优势在不断的显现出来。新疆有着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资源分类中,我国旅游资源68种基本类型中新疆至少拥有56种,达到了全国之首。新疆著名的自然奇特景观有天池、喀纳斯湖、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巴音布鲁克草原等。“丝绸之路”在新疆有5000多公里,南、北和中三条干线上留下数以百计的人文景观,包括古城池、千佛洞、古墓葬和古屯田遗址等,尤其是文明中外的交河故城、楼兰遗址、高昌故城、克孜尔千佛洞、香妃墓等景点。可以同中亚国家进行合作,对我国西边丝绸之路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样可以达到整合与连接完整的中亚旅游资源链条,实现新疆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有利于与周边国家搞好交往关系,还可以促进了贸易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