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发热患儿的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1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69-01
小儿烧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意外损伤,小儿烧伤后发热是常见并发症,伤势越重、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在治疗烧伤过程中如何观察、护理好患儿,避免因高热惊厥及加重创面损伤,直接影响烧伤患儿的预后,我们通过分析烧伤后发热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度烧伤患儿,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3月-6岁,平均年龄21±12岁,创面深Ⅱ度烧伤,烧伤面积:10%-35%,平均175±26%。致伤原因:热液烫伤18例,火焰伤7例。伤后1h-24h入院,本组患儿中入院时无其他疾病。
12治疗方法烧伤患儿在住院早期给以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创面换药等治疗及实施有效的护理。
2结果
发热发生于伤后8-24h者2例,伤后24h-3d者8例,10-16d者15例;中等度热(381℃-39℃)13例,高热(391℃-41℃)4例(包括2例于伤后48-72发生惊厥),持续低热(371℃-38℃),上述患者经精心护理,2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
3发热原因
31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体温调节中枢调节能力差,受刺激易发生高热,由于髓鞘生成不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不平衡,发生高热时,兴奋泛化导致小儿出现惊厥[1]。
32电解质紊乱患儿烧伤面积越大,创面渗出越多,早期因补液不足患儿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至稀释性低钠血症,也可因补充高张液导致脑细胞脱水,而出现高热,甚至惊厥。于伤后10多个小时入院就出现高热。
33吸收热烧伤后72h进入回吸收期,大量毒素吸收,而产生吸收热。烧伤后肠道毒素、细菌毒素、细菌越过肠黏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从而引起高热或全身感染。
34换药热烧伤创面清创、浸浴、涂药时冷热刺激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创面大量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通过触摸入血产生高热,换药热一般在换药后几小时内发生,持续时间3-5小时,经对症处理后体温逐渐下降。
35感染烧伤后3-4周创面溶痂,大量细菌繁殖,引出创面脓毒血症,大量炎性介质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引起发热。感染引起发热是烧伤患者发热最主要原因。
36创面包扎过多、环境温度高烧伤破坏了皮肤汗腺的散热功能,导致散热功能下降而致体温升高,创面包扎过多、过厚或采用暴露疗法室温过高(>30℃),可导致病儿高热。
37输液输血反应、烧伤后合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胃肠感染均可引起发热,长期应用抗菌素,也可引起发热。
4护理
41基础护理减少人员流动,加强病房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恒定,防止寒冷刺激引起产热过多,勿长期灯烤,覆盖物过多。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发现异常要立即向医生进行报告。加强饮食护理,给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稀粥、果汁,菜汁,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要给患儿进食易消化,高热量、少油腻、同时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加强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42早期及时补液纠正脱水,警惕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脑水肿发生,通过早期肠道营养,饮食改善电解质紊乱。定期复查血离子,发现异常及时纠正。
43创面护理烧伤创面护理对烧伤患者来说非常重要,烧伤早期不要过度冷疗,待休克期平稳度过行清创术,清创前给予适量的止痛药物,动作要轻柔,尽量缩短时间,去除坏死组织、分泌物、剪开泡皮放出渗出液避免炎症介质刺激创面,保持创周皮肤清洁避免污染,有效控制感染。采用浸泡疗法时,水温适宜,勿过热或冷,增加局部刺激。换药时观察创面变化,进行创面培养。
44高热护理当体温上升到39℃时,应及时进行降温处理。发热首选物理降温,冷敷冰袋可放置前额、头顶降低并减少脑细胞耗氧量,或放置体表大血管处,持续时间15-20分钟;温水擦浴时水温在32-34℃之间选择远离烧伤的正常皮肤部位擦澡,禁擦前胸、腹部、后颈,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易引起不良反应。50%酒精擦澡方法同前。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降温处理后30分钟必须再次测量体温,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45药物降温不同退热药的适应年龄、剂型、剂量、使用间隔时间和给药途径均不同,必须按规定给药。常选用对患儿副作用少且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药物,如安瑞克、安痛定、精氨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或安乃近滴鼻。不主张用激素类药物,在使用退热药时应特别注意患儿出汗情况,出汗多可能引起虚脱。合理地安排输液时间与速度,保证血液中有效的药物浓度,补充血容量,排除体内毒素。
46惊厥发作护理2例惊厥发作均为大发作,患儿有意识丧失,两眼凝视或上翻,面部、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或强直性抽动;由于喉肌痉挛致气道不畅,屏气及口唇青紫,也可见阵发性哭闹、尖叫。惊厥控制后立即给予氧气吸入,颜面、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明显时可给予面罩吸氧,不明显时可予鼻塞吸氧。及时进行小流量吸氧对改善脑细胞的低氧十分重要[2]。
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增加热能的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3]。小儿烧伤后发热,原因多方面,发热时间、持续时间也不同,只有针对不同原因实行一系列有效的降温措施及细致的护理,才能及时、正确地降温,促进烧伤创面早日愈合,降低因高热引发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66-01
非细菌性小儿肠炎是由于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消化过程发生障碍,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积滞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消化功能絮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
小儿肠炎的轻度:
主要为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每日可达10余次,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块和泡沫,有酸味。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和少量白细胞。无脱水和全身中毒症状。
小儿肠炎的中度:
主要为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一天大便次数超过10次,大便呈黄绿色、黄色,成蛋花样或水样,有脱水现象,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和少量白细胞。细菌性带有黏液、脓或血液。因细菌有毒素,常引起痉挛、昏睡、休克现象,严重者甚至死亡[1]。
我院儿科于2012年4月开始应用磁热穴位疗法辅助治疗非细菌性小儿肠炎[2],方法简单,无痛苦,收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04月――2012年12月本科共收治非细菌性小儿肠炎患儿270例,男170例,平均年龄9+月;女100例;平均年龄8+月,查大便常规无细菌感染。将270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营养状况、病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执行常规补液治疗的基础上加予磁热穴位贴敷治疗。13 具体方法 采用武汉兴嘉业堂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所提供的磁热穴位贴敷,入院后第1天开始,每天早上治疗护士到床边实行双人核对确认身份后,摆好,用酒精清洁穴位皮肤,待干,揭开棕褐色的医用压敏胶,将4帖磁热穴位敷贴分别贴在神阙穴,天枢穴[4],每天贴1次,每次贴8-10小时,连续3天。对照组常规执行补液治疗。
14 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后均做大便常规检查,了解症状表现和排便次数、性质,与对照组对比,使用磁热穴位敷贴治疗第2天大便次数较前减少,由蛋花水样便变为糊状烂便,呕吐症状消失,病程为5天,对照组常规补液治疗,第3天仍间有呕吐,第5天大便性状开始改变,由蛋花水样便变为糊状烂便,第7天大便性状好转,病程为8天。
2 护 理
21 治疗前护理
211 护理评估 着重评估患儿的年龄、病情、局部皮肤情况,评估有无胶布、酒精过敏史。
2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以温和、热情的态度耐心地与患儿及家长交谈,在宣传疾病相关知识的同时,介绍本治疗的目的、方法、疗程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强调这是一种实用、经济、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
22 治疗中护理
221 敷贴部位准确 患儿取侧卧位或坐位,检查穴位处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破溃,皮肤是否清洁,如有污垢,先用温毛巾擦净、擦干,再用75%酒精涂擦穴位,目的是去除皮肤表面的油污和角质,保证敷贴与皮肤紧密接触[3]。将药物贴片的单面胶撕开,正确粘贴于神阙穴,天枢穴穴位。
222 加强巡视 由于患儿哭闹不安,出汗多等原因,很容易引起穴位敷贴的脱落,影响治疗效果。在护理中加强病人的巡视,注意观察,及时发现,保证治疗的完整。
23 治疗后护理
231 皮肤护理 8H后指导家长正确揭撕敷贴,忌硬撕、快撕,后用温毛巾轻擦洗敷贴处皮肤。
232 健康宣教 告知患儿家长治疗时不洗澡。注意保暖,尽量减少外出。合理安排起居时间,保证休息睡眠,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喂养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奶具、餐具定期消毒。合理调整和适当限制饮食,停喂不消化和脂肪类食物,可进食粥、面条等,并少量、多餐。
3 讨 论
婴幼儿的大便呈酸性,对局部皮肤有刺激,肠炎患儿大便次数增多,更加会引起臀部皮肤发红,甚至导致皮肤破溃。应用磁热穴位敷帖治疗操作简便、价廉、安全有效,无副作用,能大大地减少大便次数,减轻脱水,有效地防止臀红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治愈率,缩短病情,减轻费用,促进护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童秀珍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07-01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20-02
发热是儿科的常见症状,是儿童就诊的常见原因〔1〕,占儿科和急诊就诊率的30%〔2〕。儿童发热多由自限性感染引起,主要为呼吸道、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道的病毒和细菌感染。一般不需过度的处理和治疗。发热同时也是严重感染疾病的初期症状,发热儿童有患危重疾病的危险,家属如果对发热不了解,缺乏发热患儿护理知识,可造成不必要的担忧和不正确的处理。为了解小儿家属对发热护理认知现状,2013.4.1-4.10对在本院门诊输液的患儿家属进行调查,现将调查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本院门诊输液的患儿家属60人为调查对象,患儿年龄0-6岁之间。
1.2 调查
1.2.1 调查内容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内容:一般资料,家属与患儿的关系,家属的文化程度,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以打钩的形式请患儿家属回答8个跟发热护理有关的问题。
1.2.2 调查方法 由调查员向家属详细说明调查目的与方法,所有的调查对象均自愿参与本调查。调查员现场发放问卷,由被调查家属填写,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患儿家属资料 共60人,其中男2人(3.3%),女58人(96.7%);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2.82岁;与患儿关系,母亲32人(53.3%),奶奶∠外婆26人(43.3%),父亲2人(3.3%);患儿家属文化,文盲19人(31.7%),小学10人(16.7%),中学19人(31.7%),大专及以上12人(20%)
2.2 患儿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情况,见表1
表1 患儿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人,%)
3 讨论
3.1.1 本次调查由于地处县级医院,以农村人为主,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平均年龄偏大,家属对小儿发热护理的知识欠缺明显, 整体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本次调查显示,96.7%的家属认为发热要居家休息,不可大量运动;但也有3.3%的家属认为没关系,认为运动后出汗有利于退热,居家休息不利于呼吸新鲜空气。86.7%的家属知道小儿发热要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13.3%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原本就没胃口,不想吃东西,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会导致小儿更加不想吃东西,小儿想吃什么就吃,会增加食欲。
3.1.2 由于大部分小儿由老人照顾,文化程度低,对小儿发热都依照传统习俗来护理,获得科学护理知识途径少,不知道怎样科学的护理小儿发热,96.7%的家属认为体温38.5摄氏度或以上应给予退热剂;只有63.3%的家属知道小儿测体温以肛温为主,36.7%的家属则认为不正确,应该听医生的,医生说怎样就怎样; 15%的家属知道小儿体温低于38.5摄氏度以物理降温为主,有85%的家属认为是不正确的,认为不用退热剂体温不马上降下来,会导致小儿发生抽搐、惊厥,会烧坏脑子,会烧傻的。物理降温太慢,没什么用。还有一部分则不知道什么是物理降温,会起什么作用。年轻家属虽然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以从书籍、电视、网络上获取小儿发热护理知识,但因为没有实际护理经验,碰上小儿发热时常常束手无策,她们只能用从年长的朋友、长辈那里获得的知识来护理患儿。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她们认为从老人那里获得的护理知识是正确的,有76.7%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要捂热,要多穿衣服,不能脱衣服否则会加重发热。
3.1.3 家属对药品应用知识普遍欠缺,对抗生素的作用及引发的危害认识不足。她们过于依赖药物,特别是抗生素,42%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她们不知道小儿发热的机制,不知道抗生素有较复杂的作用机理及副作用。认为发热就是有炎症,就要用抗生素,要消炎,她们不知道使用抗生素有严格的要求,不明白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做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或其他辅助检查,应根据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家属对给药途径存在很大误区,56.7%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一定要输液治疗,小儿在口服用药时很难配合,不肯服用,很难全喝完,会因药量不足而延长康复时间。还有一部分家属认为输液方便,一天用一次就行了,不用一天几次的喂小儿服药。一旦小儿发热,家属往往就主动要求医生给小儿静脉输液,使用抗生素,以为这样小儿才能好的快。只有43.3%的家属认为是不正确,在选择给药方式时应根据药效并结合患儿病情而定,对于严重感染,病情重,病程长及口服困难的患儿才应考虑选择静脉给药〔3〕。
3.2 对策
3.2.1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应首先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小儿发热护理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宣传。门诊输液室具有患儿人数多,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等特点。临床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完成某些具体的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等工作,无暇对患儿的家属进行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宣传指导和专业教育〔4〕。针对家属获得科学的护理知识少,护士应提高责任心、爱心,给予家属更多帮助,抓住输液过程的时机,根据家属的年龄,接受能力的情况,主动耐心的向患儿家属用通熟易懂的语言简要的介绍小儿发热护理知识,从患儿就诊叙述中迅速判断其所需求的和所欠缺的知识,结合实际的具体情况,有重点的给予宣传教育、指导护理。对与乱用药,不合理的自主用药,护士应根据患儿不同情况,包括病情、年龄、治疗方法等有选择性的向患儿家属进行宣教〔5〕。使其逐渐认识到滥用药物的危害。为了使家属更方便的获取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健康宣教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介绍宣传。在输液大厅,等候区制作健康教育宣传窗,通过图画,文字介绍的方式制作简单、明了、易懂的小儿发热护理知识内容的板报。通过大厅电视滚动播放关于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PPT,以动画方式吸引家属观看。投放健康处方,以方便家属取看。增加护士一对一的宣传,利用患儿输液的时间与其家属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 合理的宣传,对家属的护理误区,耐心讲解有关知识,纠正误区,增强家属对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学习意识,让他们逐渐掌握如何科学、正确的护理小儿发热,避免过度用药,不和理用药及滥用药物,避免过及心态,能正确的按医嘱护理,使小儿能够得到更科学、正确的护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小儿安全的度过发热期,更好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WalshA,EdwardsH,courtneyM,WilsonJ,Monaghan S.Paediatric nurses’ Knowledge,attitud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ever manage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5,49:453-464
[2]Wong A,Sibbald A,Ferrero F,etal.Antipyretic effect of dipyrone versus ibuprofen versus asetaminophen in children:results of a multinational,randomized,modified double-blind study.clinical pediatrics,2001,40(6):313-324
感冒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属于感冒易感人群。小儿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患得感冒,其中冬春季感冒发生率最高[1]。在感冒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小儿家长更加关心的问题也是小儿感冒发热情况。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效果,为小儿感冒发热处理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95例感冒发热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都呈现感冒的临床症状。其中,男45例,女50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年龄(2.03±0.05)岁;体温38.6℃~40℃。患儿的主要症状是体温>38℃,同时还伴有咽喉疼痛、咳嗽等情况。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 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尤其要保持房间通风,保证新鲜的空气进入房间,同时温度控制在20℃最为适宜,湿度在50%~60%之间。让患儿多饮用水,不能捂闷,针对患儿情况,采取合适的退热措施,不能过量使用退烧药物。其次,当患儿发热时,要减轻患儿的衣物,不可穿太多衣服。当患儿体温达到39.0℃时,要立即给予其退烧药物。在感冒期间,患儿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的情况,此时要让患儿禁止饮食,待其好转以后,让其食用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最后,患儿感冒,家属会比较紧张,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耐心地向家长解释患儿的情况,说话B度要温和,树立患儿家属的信心,使其配合医院工作。
1.2.2饮食护理 在患儿感冒期间,要密切注意患者的饮食状况,多食用清淡的流质食物,如水果榨汁、粥以及面条等。饮食时要少吃多餐,不宜食用油腻的食物。在患病期间,患儿更需要充足的水分,补充因为代谢旺盛而丧失的水分。患儿感冒恢复后的1 w内,其呼吸系统仍处于不健全的状态,损伤患儿肺部的通气功能,余热没有完全消除。家属可以要煮一些冰糖雪梨,最终达到润肺止咳的效果。
1.2.3口腔护理与服药护理 保持患儿的口腔清洁是护理的重要部分,2次/d用温水冲洗患儿口腔,坚持饭后漱口。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小、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浸满盐水的棉签清洁口腔,清洁3次/d。在做好口腔护理的同时,医护人员还要监督患儿服药,体温
1.3评价标准 评价实施护理对策前后的护理效果,自制满意度评价表,主要分为满意、不满意、基本满意等几个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的统计学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
2结果
经过密切的临床观察,实施正确的护理对策后,患者的满意度(75例,78.95%)明显高于实施护理措施前(93例,97.89%),P
3讨论
儿科最常见的疾病要属小儿感冒发热,在患儿感冒期间,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的临床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对患儿的体温进行观察 当患儿的腋温超过37.4℃,并其在1d之内患儿的体温不断波动,波动超过1℃便属于发热。当患儿的腋温在37.5℃~38.0℃时属于低热,处于38.1℃~39.0℃则属于轻度中度发热,39.1℃~40.0℃属于高热,当体温超过41.0℃时属于超高热。患儿发热时间超过2 w时属于长期发热,发热时要及时地为患儿量体温,4 h测量一次最为合适。测量的部位主要包括口腔、耳部、颈部等。对于年龄超过5岁的儿童,最好采用口腔温度计测量,而对于年龄偏小并且不配合的患儿,医生采用直肠温度计进行测量比较好。注意测量温度的时间,口腔以及温度不低于3 min。
3.2对患儿的神志进行观察 患儿的病情严重情况不能完全通过体温高低来判断,因为患儿尚未形成对温度准确控制的体温中枢[2]。当患儿病情较轻微时,其体温可以达到40.0℃,病情更为严重时,其体温达到38.0℃。当患儿出现感冒发热的情况时,医生更需要观察患儿的神志。想要了解患儿感冒的轻重状况,可以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病情较重的患儿其精神状态比较差,会哭闹不止,甚至嗜睡、很难被唤醒。而病情较轻的患儿通常比较好动、精神状态良好。
3.3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 ①观察患儿的面色:患儿脸色红,说明患儿持续高热,面色呈青色表明情况更加严重[3]。当红色减退时,表明其热退。面色暗淡、眼神呆滞说明患儿的病情严重,患儿皮肤呈现暗紫色或紫色,说明患儿出现皮肤出血情况。②观察患儿出汗情况: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出汗量、出汗时间。出汗说明热量在散失,但是大量的出汗会导致患儿虚脱,所以要密切关注。③观察并发症的情况:当患儿出现感冒高热、咳嗽不止、呼吸比较困难时,持续如此可能会引发肺炎等并发症。患儿耳朵流脓、耳痛时,要防止患儿出现中耳炎并发症。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实施正确的护理对策后,患者满意度(75例,78.95%)明显高于实施护理措施前(93例,97.89%),说明经过临床观察与采用正确的护理对策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对于感冒发热患儿,要进行密切的观察,并采用恰当的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孙月,李斌.小儿风寒与风热感冒的预防及护理要点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16(03):1-9.
[2]贺永兰.婴幼儿感冒的护理对策及预防分析探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89(03):16-23.
[3]罗慧玲.辩证施护在外感发热物理降温中的实施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3(1):56-58.
[4]刘安,李俊安,韩涛,等.连不同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以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分析与探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09(02):1576-1577.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41-01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加之各系统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功能很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使其体温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异常。当婴幼儿肛温超过37.8℃,口腔温度超过37.5℃,腋温超过37.4℃,可以认为发热。有部分儿童对发热的反应较敏感,甚至引起高热惊厥。临床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感到恐慌和焦虑,迫切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作出降温处理。针对家长在发热患儿表现出的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是科学治疗和护理发热成功的关键[1]。
1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7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发热患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个月~4岁。惊厥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发生,神志恢复快,时间短,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2实施全面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分析小儿发热的原因
2.1.1非感染因素①年龄越小,器官系统的发育越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整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加之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散热和储热功能低下,使体温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②一日内体温波动:一般清晨2∶00~6∶00体温较低,傍晚8∶00体温较高;③饮食与衣着薄厚:日常进食、进水可使体温升高,衣着厚,温度较高,反之较低;④沐浴与运动:热水沐浴、哭闹等都使产热增加:⑤季节性温差: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⑥新陈代谢率: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体温高。
2.1.2感染因素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加之母体提供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起急性、全身性、局部性感染,使体温升高。
2.2收集家长对发热婴幼儿在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家长在患儿发热而无明显症状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患儿发热和高热时表现出惊慌失措。②患儿家长对小儿发热症状发展估计不准,常急于要求采取降温措施,对医护人员采取保守措施表示不理想。③年轻的父母,对小儿发热的护理经验不足,面对婴幼儿发热表现出惊慌失措。
2.3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
①正确判断小儿发热。②了解常见发热的护理方法。③能实施物理降温方法。④列出小儿发热的预防措施。⑤掌握发热时的急诊信号。
2.4健康教育干预及评价
2.4.1健康教育方式对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多以个别指导为主。
2.4.2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①讲解何谓小儿发热及判断方法。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判断孩子发热可以借助体温计测量,在婴幼儿确实体温升高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动作等。②描述发热过程及其临床表现,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与体温下降期。③讲述发热的护理方法。a.症状观察,注意体温升高程度及变化规律,观察呼吸、脉搏、意识状态变化;b.患儿应安置于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的环境;c.卧床休息:发热时机体消耗增多,代谢加快,食欲下降,能量供应不足,因此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保持舒适;d.补充水分及营养:高热时代谢增快,消耗增加,消化功能减弱而导致食欲下降,加之退热时大量出汗,导致机体明显失水、失盐,鼓励给患儿多喝水,少吃多餐;e.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高热时因唾液分泌减少,加之机体消耗增多,消化能力减弱,营养缺少,不利于症状康复,因此注意保持患儿口腔、皮肤清洁;f.高热39℃以上及时给予物理降温:一般家庭以冷敷、温水和酒精浴常用;g.药物降温:婴幼儿发热时,用药应尽量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如补感敏、小儿退热栓、中成药等;h.讲授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需就诊的情况:平时应适当安排婴幼儿户外活动;定期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平时衣着适当,根据气候和活动量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受凉;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促进新陈代谢;当患儿高热时,出现惊厥、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提示病情危重,应紧急送医院就诊。
2.4.3效果评价通过对其家长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并实施于我们的整体护理过程中。结果患儿治愈率达100%,平均病程也明显缩短,效果显著。
3讨论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由许多原因引起,对机体来说有时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小儿由于解剖生理特点方面的因素,高热容易导致惊厥,失去保护性意义,如不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采取有效措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如果采取了及时、有效措施,则会使患儿很快康复[2]。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家长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患儿的能力。
[参考文献]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WANG You-fang
(Hanchuan Cit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Hanchuan 4316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MethodsIn 2011 January to 2013 December, 30 cases of pediatric emergency were febrile convulsion,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and nursing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analysis. ResultsAll the 30 cases of febrile convulsions in children patients had effective health care effect, eventually recovered, no complication occurred. ConclusionThe medical staff must seize every minute and second to emergency treatment,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only panic, try to shorten the time of anoxia, avoid permanent brain damage.
Key words:Children;Febrile convulsion; Treatment;Nursing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来势凶猛,发病率高。其典型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同时发生全身性或局限性、强直性或阵发性抽搐,多伴有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数分钟,2/3患儿易复发。该病病情十分危重,且起病非常急,如果没有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医护措施,就会使患儿的脑部出现缺氧性损伤,更有甚者会使小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所以应当不断对小儿发热惊厥的救治与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改进、完善,确保患儿生命健康。我院自2010年以来,共收治高热惊厥患儿30例,因处理及时,护理得当,全部患儿均顺利康复。现将我们的急诊救护与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发热惊厥患儿30例,其中男性患儿有16例,女性患儿14例,其年龄1岁以内11人,1~3岁12人,3岁以上8人;有6例患儿在24小时内惊厥发生2次,有3例患儿在24h内惊厥发生3次甚至4 次,其余24例患儿在24h内惊厥1次。
1.2 临床症状30例患儿均在一段时间的发热后,突然丧失意识,眼球固定上翻或是斜视,头往后方仰、四肢或是面部的肌肉群出现阵挛性和强直性抽搐,由120送来我院,或者由儿科输液室转至抢救室。惊厥发作时,有20例患儿的体温高于39.0℃,1例患儿的体温在37.9~38.4℃,9例患儿的体温在38.5~39.0℃。
1.3 方法
1.3.1 保持患儿的呼吸道畅通。如果小儿出现惊厥,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抢救,置入包有纱布的压舌板,防止患儿咬伤自己的舌头,并打开患儿气道,必要时可使用开口器打开紧闭的牙关,若患儿出现舌后坠,可使用舌钳将舌拉出,置入口咽通气道或气管插管,以防止患儿出现窒息。
1.3.2 保持患儿头部偏于一边清除患儿口中的唾液、痰液等异物清除,以避免引起误吸,造成肺部感染。
1.3.3 止痉镇静是终止患儿惊厥症状最快的方法。使用地西泮来对患儿的惊厥症状进行控制,因其可静脉用药,起效快,单次的应用剂量应根据小儿体质量控制在每千克0.05~0.1mg,同时加入5%的葡萄糖进行滴注。当患儿的症状得到了缓解、控制,应根据患儿体质量使其口服每千克3~5mg的苯巴比妥,口服2~3次/d。用药一直到患儿体温恢复正常,避免复发。
1.3.4 采取降温尽快采取降温措施,使患儿的体温降低,高热惊厥的患儿发热是导致疾病发作的根本原因,所以在保证患儿生命安全之后我们要在第一时间给予降温药物,以防止惊厥症状的再次发作,反复发作的惊厥将给患儿带来许多的远期并发症。
1.3.5 纠正电解质紊乱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高热惊厥患儿与血清钠关系密切,原因是高热惊厥身体处于应激状念,交感神经兴奋而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而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是受副交感神经抑制的,结果ADH分泌增加导致低钠血症。因此,在常规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时,必须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1-2]。
1.4 护理措施
1.4.1一般护理保持救治环境的安静,光线适宜,避免不良刺激;小儿发热时给予减少包被衣物,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给予温水擦洗,保持小儿皮肤的清洁。注意口腔护理,可使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合并肺炎的患儿定时给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口腔分泌物较多时给予清洁或者负压吸痰;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若再次出现惊厥症状立即给予处理,监测患儿体温,心率,血压,尿量变化,是否出现新的并发症。
1.4.2 健康指导向小儿家长做好健康教育,讲解小儿惊厥时的家庭及院外急救的简单方法,以及医院的治疗方法,以取得家长的配合,避免惊厥再次发生,或发生时家长的惊慌失措,以便更好地配合抢救,告之患儿家属患儿发热期间需给予清淡饮食,多饮水,进食蔬菜水果。
2 结果
所有30例小儿发热惊厥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医护效果,最终痊愈,无1例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小儿发热惊厥最多数原因为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最为常见[3] ,通过对高热惊厥患儿的大量随访发现,发热惊厥长时间发作或多次复发会造成脑缺血缺氧,对脑细胞造成不同程度损害,导致癫痫、智力低下和行为障碍等[4]因此对高热惊厥患儿合理的急诊救治与护理,避免惊厥症状复发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长期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希望能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同时对于患儿高热进行早期干预,避免出现惊厥状态,则有待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蒋鸿鑫,阮净.血清钠浓度和发热惊厥的关系[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6,23(3):163.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56-02
小儿肺炎是我国临床儿科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小儿重症肺炎指的是患儿除了肺部疾病之外,还诱发了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以及中毒性脑病等其它疾病,给有效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扰[1]。所以本文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小儿重症肺炎治疗的患儿24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小儿重症肺炎的ICU护理体会,并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资料,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小儿重症肺炎治疗的患儿2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最大的为4岁,年龄最小的为6个月,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有4例患而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不同程度上有咳嗽、发热以及呼吸频率改变等临床症状,患儿由于体温不同还有呕吐、嗜睡以及腹泻等症状发生。
1.2方法
对本次试验中24例小儿重症肺炎患儿实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ICU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1.2.1发热护理:发热是小儿重症肺炎常见的临床反应,会导致患儿出现一些临床症状,在这样的情况护理人员就要对患儿进行发热护理,严密观察患者体征,采取相应的药物或者物理降温方法对患儿进行护理。
1.2.2呼吸道护理: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顺畅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分泌物的排泄,减轻疾病对患儿的伤害。保持患儿头高脚底的,同时也要避免乳液或者食物的回流,在此基础上也要及时清理口鼻腔内的分泌物。
1.2.3饮食护理:给患儿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清单流食,适量学则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能进食的患儿用静脉滴注方式给予。
1.2.4并发症观察护理:小儿重症肺炎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施严密、系统、全面、准确的并发症观察和护理,出现并发症要及时进行救治。
1.2.5安全用药护理:要严密的观察患儿的用药之后的反应,对有不良药物反应的患儿要及时更换合适的药物,准确的控制用药的剂量,并进行记录,避免药物对患儿的伤害。
1.2.6健康指导:小儿重症肺炎患儿处于恢复的阶段,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所以护理人员要对家长进行健康指导,让患者经常带儿童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避免疾病的侵袭,呼吸新鲜空气,改善呼吸功能。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24例患儿中,患儿最长住院时间为12天,最短住院时间为5天,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4天,其中有22例患儿经治疗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1.7%,剩余2例患儿因自身原因,转入其它科室接受治疗,仅有2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3%。
3 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不仅是肺部的疾病,同时也会累及患者的其它器官以及系统,造成多种器官功能的衰竭,是导致小儿死亡的比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在冬季以及春节气温突然变化是发病率明显增多,一旦感染发病就异常迅速,病情危重[2]。
在对小儿重症肺炎患者实施ICU重症护理的过程中要对这一疾病进行充分的认识,认识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的规律,各种措施以及操作程序要准确、严密,并观察患儿的病情和身体变化[3]。在实施ICU护理过程中的饮食、呼吸道、安全用药以及发热和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可以提高对患儿的护理质量,通过饮食改善患者的体质,通过用药、呼吸道以及发热的护理,让患儿得到及时的治疗,避免突发症状所造成的伤害,而且健康指导可以让家属对患儿有更加全面的照顾,使患儿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提高治疗的效率[4]。
在本次试验研究的24例患儿中,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4天,22例患者经治疗痊愈出院,剩余两例患儿因自身原因转入其它科室接受治疗,仅有2例患者发生了并发症。综上所述,对小儿重症肺炎进行ICU全面护理可以降低患儿的死亡率,缩短住院的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康复,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红伟.小儿重症肺炎的ICU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3,23(22):117-117
【关键词】高热惊厥;患儿;体温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是由单纯发热引发的惊厥,多见于1-3岁小儿,在儿童期的发病率为2%-5%[1],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者可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对小儿高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惊厥发作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单纯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儿58例。发病年龄6个月-1岁15例,1岁-3岁32例,3-6岁11例。有高热惊厥史者12例。体温38℃—39℃21例,39℃-40℃29例,40℃以上8例。
2 护理干预
2.1 基础护理 保持室温18℃-20℃,湿度55%-65%,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清新,通风良好,光线不宜过强,治疗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保证睡眠及休息,病床安置护栏,以防坠床。给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取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食及半流食[2]。
2.2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高热惊厥与发热程度密切相关,多数惊厥在发热后12小时内发生[3]。因此,对于发热患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每半小时测量1次体温,如患儿出现精神不振、寒战、肢体发凉、呼吸加快等,说明患儿此时体温正处于上升期,易发生惊厥,尤其是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因此,一定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2.3控制体温 (1)无惊厥史的患儿体温超过38.5℃时,首选物理降温,头部冷敷或枕冰袋,冰袋用毛巾包裹后使用,防止使用不当造成局部冻伤,置于颈旁、腹股沟、腋下等大血管处,10分钟更换一次,亦可用32℃-34℃温水或30%-50%的酒精擦浴。擦浴时注意观察患儿神志、面色等变化,注意胸部、腹部、足心禁擦,避免引起不良反应。物理降温半小时后测量体温,如无效,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2)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体温超过38℃时,除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口服布洛芬等退热药物,必要时给予水合氯醛灌肠。常规加服苯巴比妥[4],苯巴比妥有保护神经作用,可降低脑代谢率,使脑耗氧量减少,减轻脑损害[5]。使用药物降温后,由于患儿出汗退热,应及时补充温开水,防止大量出汗造成脱水,及时更换衣被,防止受凉。半小时测量体温,使用药物降温后如体温再次升高,4-6小时后可再次给退热药物降温。
2.4 心理干预 高热惊厥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指导家长注意观察孩子发热时的表现,掌握退热药使用方法及剂量,教会家长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明确高热惊厥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教会家长紧急处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及时采取物理以及药物降温控制体温,指导患儿家长尤其是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加强体质锻炼,预防感冒,注意天气变化,减少到公共场所人多拥挤的场所活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对控制高热患儿发生惊厥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小结通过对高热患儿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患儿体温,避免惊厥的发生,对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小兰.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8)
[2] 张桂花,王孝女.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
[3]张洪莹等.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及出院指导 .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26)
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是指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伴随有发热的惊厥发作,并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既往有无热惊厥史的患儿[1]。该病如不及时救治,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整体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2例热性惊厥患儿,包括男21例,女性11例;年龄0.5~4.5岁,平均(2.3±0.6)岁;体温≤38.5℃6例,38.5~40℃19例,≥40℃7例;根据高热惊厥分型标准[2]:单纯型24例,复杂性8例。
1.2热性惊厥整体护理方法
1.2.1热性惊厥发作时的护理方法
患儿热性惊厥发作时的护理方法如下:①控制体温:可以给予患儿物理降温,如将冰袋置于患儿的腹股沟、腋下、颈旁、肘窝等处;将冰帽戴在患儿头部;用冷生理盐水灌肠。通过上述措施可以让患儿脑部处于低温环境,这样可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少脑细胞耗氧量。
②控制惊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患儿止惊药如安定等;同时用手指按压患儿的合谷穴、人中穴,但切忌不要过于用力,避免损伤患儿皮肤。③给氧:应给予热性惊厥患儿中等流量或高流量的氧气,同时在给氧过程中密切注意患儿的缺氧情况是否改善,通过有效的给氧可以减少患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④保持患儿呼吸通畅:待患儿入院后,立即将患儿的衣扣解开,让患儿平卧,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但不需要在头部垫枕头,避免衣服对患儿胸部、颈部的束缚从而影响患儿的呼吸;及时清理患儿呼吸道的分泌物,避免患儿的呼吸道被分泌物阻塞;将患儿舌头轻轻地向外牵拉少许,避免患儿舌部后坠从而导致其呼吸道的阻塞。⑤防止患儿意外受伤:对已出牙的患儿应该在上齿、下齿之间放置棉垫,防止患儿的舌部咬伤;将患儿床上的硬物移走,确实不能移走的硬物如金属栏杆应放置棉垫,避免患儿撞到硬物上;患儿应该有专人守护,避免患儿意外受伤。⑥控制感染:上感是小儿热性惊厥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对年龄小以及体质差的热性惊厥患儿应避免接触传染源,在患儿住院期间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2.2热性惊厥控制后的护理方法
热性惊厥控制后的护理方法如下:①纠正患儿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出汗可以导致患儿水分、盐类大量丢失,因此应及时补充患儿的水、电解质。②加强患儿的口腔护理:发热可使患儿口腔唾液分泌减少,导致细菌在口腔中大量繁殖易合并口腔炎,所以应加强热性惊厥患儿的口腔护理。③注意发热对患儿机能的影响:发热时,患儿消化液分泌减少且消化功能紊乱,此时患儿的食欲往往不佳,应给予患儿少油腻、多维生素、易消化、半流质、清淡饮食,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饮用患儿自己喜欢的饮料。④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患儿在退热时往往会流出很多汗液,此时应及时擦干患儿身体,并更换干燥、清洁衣物,以避免患儿皮肤受汗液浸泡后诱发皮肤破损。⑤预防用药:对反复发作的患儿在发热期应使用安定等高效抗惊厥药,此外,对有高热惊厥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也可以使用安定。
1.2.3热性惊厥的家庭护理
热性惊厥的家庭护理方法如下:①家中常备温度计,及时掌握患儿的体温变化。②教育家长注意给予患儿保暖,室内应通风、清洁,避免患儿接触传染源,防止患儿感染。③教育家长给予患儿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患儿应不偏食。④教育家长给予患儿规律的生活,保证患儿睡眠充足。⑤教育家长给予患儿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患儿的抵抗力。⑥教育家长注意患儿发热时的表现,指导家长识别患儿体温升高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2.结果
32例热性惊厥患儿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所有患儿均未发生并发症。
3.讨论
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诊之一,多见于3岁以下的患儿,发病率约为3%~5%[2]。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儿的体温异常升高,有时甚至高达40℃以上,同时伴随有局部甚至全身肌群的强直性抽搐,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严重者可以长达10~30min,多数患儿还伴随有意识障碍。热性惊厥不如及时处理,可导致患儿颅内压持续升高,因此易合并脑缺氧性损害、脑水肿,甚至脑疝的形成,造成脑实质受累的后遗症。在本研究中,我们对32例热性惊厥患儿从热性惊厥发作时的护理、控制后发护理、家庭护理三个方面对患儿实施了整体护理,结果显示32例热性惊厥患儿均痊愈出院,所有患儿均未发生并发症。由此可见,我科使用的整体护理方法能有效地配合医生对热性惊厥患儿治疗,上述护理措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儿科门诊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部门,每天要接待大量的患儿,而这些患儿中,大部分都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而就诊[1]。发热又被称为发烧,其诱因比较多,比较常见的为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等。因此,如果家长发现小儿有发热症状,则应及时将其送往医院儿科门诊处进行检查与诊断,以防止延误治疗。然而,很多家长缺乏一些基本的疾病知识,导致患儿的病情被延误或者过度用药,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发热患儿9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23例;年龄为8个月~11岁,平均年龄(3.84±1.16)岁;病情:上呼吸道感染15例,急性扁桃体炎12例,消化道感染12例,其他9例。对照组:男患儿24例,女患儿24例;年龄为9个月~12岁,平均年龄(4.16±1.22)岁;病情:上呼吸道感染14例,急性扁桃体炎13例,消化道感染15例,其他6例。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及其家属不给予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接受健康教育:
1.2.1心理指导 在临床工作中,家属的情绪会影响到患儿,因此,在门诊时间,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并给家属解疑答惑,从而消除家属的疑虑、焦虑、惊恐等心理。此外,对学龄儿童,护理人员也可以给予其心理指导,比如鼓励患儿将生理及心理感受说出来,鼓励患儿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并安慰患儿不要害怕。
1.2.2退热知识指导 很多患儿的家属不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并误认为患儿体温越高则病情越严重。而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家属往往对患儿进行过度的治疗,从而造成不良的影响。对此,护理人员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向患儿家属解释儿童体温调节的特点,以避免产生误解。比如,新生儿或者学龄前儿童,其皮肤脂肪比较薄,肌肉尚没有发展成熟,所以其体温容易波动,机体无法对体温进行完全的调节[3]。因此,进食、运动、哭闹等行为均可能导致患儿体温升高。②指导患儿家属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很多患儿家属知道要给患儿测量体温,但是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一般而言,体温测量方法有肛温测量法、口温测量法、腋下或鼓膜测量法四种,其中,肛温测量对不易配合的婴幼儿比较适用,但不适用于腹泻患儿、直肠手术患儿、手术患儿。口温测量对年龄较大并且配合度较高的患儿比较适用,使用时将水银柱置于舌下并紧闭嘴巴即可。腋下或颈部测量法适用于新生儿或者神志不清的年长患儿,但腋下有创生、出汗过多、炎症患者则不宜采用。鼓膜测量法具有无创,无不适感、快速、方便、清洁等特点,适合0~3岁的婴幼儿。③指导家属正确看待小儿发热。?K要让家属知道发热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在发热的影响下,机体内的白细胞、抗体生成、肝脏的解毒作用均能得到增强,人的抗感染能力能够得到提高。?L要让患儿家属认识到发热时间过长会引发不良影响,甚至会给患儿带来生命威胁。④指导患儿家属正确的降温方法。一般情况下,家属可以给患儿做物理降温,比如使用毛巾做头部冷敷,使用冰袋对患儿身体的大血管所在部位进行冷敷,酒精擦浴,温水擦浴等。如果物理降温无效,则可以给予患儿降温药物,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1.3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
2.2观察组患儿的焦虑减轻率、遵医行为改变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
3 讨论
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实施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或患者家属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改变患者或患者家属的不良习惯,预防疾病的复发,等等。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没有实施健康教育的对照组患儿及其家属相比,实施了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疾病知识掌握率更高,焦虑情绪的改善情况更好,护理遵从度及护理满意度更高。本次研究中,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心理指导和退热知识指导两个方面。其中,心理指导的目的乃是通过改善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来避免患儿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进而保证患儿的体温在就诊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退热知识指导则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其目的主要为以下几点:通过健康教育指导,使患儿家属正确认识发热,避免盲目治疗;帮助患儿家属掌握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及退热方法。在以上健康教育的影响下,患儿家属能够大大提高健康管理水平,而发热患儿则能够得到正确的护理。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52
手足口病(HFMD)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最为常见。该病的潜伏期多2~10天,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由于该病传染性强、传染途径广、传染速度快、在短期内易发生大范围流行,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其纳入国家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
临床资料
本组手足口病患儿39例,男20例,女19例,<3岁21例,>3岁18例。这些患者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发热。②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伴随明显疼痛,手掌、脚掌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且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③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所有患儿均予抗病毒、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5~8天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溃疡愈合,饮食恢复,大部分患儿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出院后1个月回访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
护理措施
消毒隔离:由于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所以一经确诊,就应将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给予隔离治疗。而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后应认真洗手,必要时用浓度为500mg/L的有效含氯消毒剂泡手;所有诊疗用物、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都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呕吐物及粪便用含氯消毒液配置成1:100的浓度,混合1小时后倒掉,垃圾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外贴特殊标签,焚烧处理;病房内每天通风2次,用紫外线循环风定时消毒,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避免交叉感染。
皮肤护理:手足口病患儿皮肤均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由于汗液刺激皮疹常继发感染。因此,要每晚给患儿洗澡,并保证患儿衣服宽松、柔软,床铺平整、干燥,被褥清洁;勤给患儿剪手指、脚趾甲,破溃处及时涂龙胆紫药液,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损处;对于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患儿大小便,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压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口腔护理:手足口病患儿会因口腔黏膜疱疹、溃疡等引起的剧烈疼痛而影响食欲,加之发热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容易感染。可用棉签蘸3%碳酸氧钠溶液擦洗患儿口腔,然后在溃疡面涂上锡类散,已有溃疡的患儿要给予金因肽局部喷雾,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休息与饮食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如有剧烈活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因此患儿应当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在饮食方面注意增加营养。若患儿因发热等原因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应配以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刺激性食物,必要时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发热的护理:体温升高是手足口病患儿最常见的症状,护理人员要注意每2小时监测体温1次,发热时每30分钟1次。体温37.5~38.5℃的患儿应予散热、温水浴等物理降温,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达到38.5℃及以上,则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若患儿有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跳过速等反应,则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做腰穿、心电图、X线检查等,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护理:由于疼痛刺激以及陌生的隔离环境,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因此护士在接待患儿时,态度要亲切、和蔼,取得患儿的信任,由于该病需要实行隔离治疗,家长可能很难接受,此时护理人员必须向家长作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以取得家长的积极参与配合,来共同帮助患儿进行治疗与康复工作。
讨 论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该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重在预防。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若发现小儿出现发热、起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作为护理人员,应在掌握手足口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供全面、科学、高质量的护理,来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9):135.
2 张湘婷.73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7):1553.
作者单位:430010武汉市中医院
急性腮腺炎中医称作痄腮,是由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肿疼痛为主要特征,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的唾液,鼻咽分泌物,随飞沫传播疾病,其并发症为炎,卵巢炎,胰腺炎,还可继发脑膜炎。此病例,需要医护人员兼备必要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及配合医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必要性。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10岁,学生,住院号143242,与2011年4月11日发热,咽痛2 d,尿常规,BLDⅢ,PRD±,曾在门诊静脉滴注抗菌素2 d,无好转,以“感冒”“水肿”入院。入院症状:头昏,发热38.5℃,畏寒,咽痛。尿检异常BLDⅢ,PRD±,无肉眼血尿,舌质红,苔白腻,脉浮数,次日体温39℃,两腮肿胀疼痛,以耳垂为中心漫肿,咀嚼时腮部疼痛,呕吐二次,为胃内容物,无腹痛,纳少,嗜睡,大便干,小便黄,尿频。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42%,中性粒细胞正常,尿BLDⅢ,PRD±。既往有肾炎病史。根据舌脉症状及临床表现,确诊为“急性腮腺炎”。治拟青霉素,喜炎平和中药辩证施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原则。配以局部冷敷和青黛涂于腮腺肿大处,第四日,体温降至38℃,腮部疼痛未减,呕吐一次,尿检不正常,第8天,体温正常,腮部肿胀减退,疼痛减轻,精神好转,尿检正常,治愈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整体评估患儿,找准护理重点。
2.1.1 生理因素
患儿主观的症状是发热,咽痛,尿BLDⅢ,PRD±,腮腺肿大疼痛,由于既往有肾炎病史,易将治疗,护理引入误区,从而延误治疗。根据宋《疮疡经难全书•痄腮》说:“此毒受在牙根耳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症”故而出现尿BLDⅢ,PRD±,综合分析患儿既往病史及临床表现,尿检不正常为合并感染,不为主要症状。确定的护理问题是:①发热;②腮部肿胀疼痛。
2.1.2 心理因素
患儿无传染病接触史,体质差,临床症状逐渐加重,由于面临期中考试,害怕影响学习,每次呕吐和高热时就很紧张,针对患儿这一心理状态,主要问题是:对疾病恐惧感和对疾病认识不足。
2.1.3 社会因素
患儿系独生子女,生病后,大量的亲属探视,流露出过分的紧张和关心加重了患儿的恐惧心理。
2.2 护理措施
2.2.1 加强病房管理,防止疾病传播
根据明《外科正宗•痄腮》说:“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初发寒热。”除说明了病因,还明确指出痄腮具有传染性。采取的措施是将患儿置于单独隔离病房,避免与其他患儿接触,隔离期至腮腺肿胀消退为止,并将所有与患者接触物品用每1000 ml水含有效氯500 mg的消毒水浸泡消毒,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二次,室温保持在18~22℃有效防止疾病传播。
2.2.2 做好发热的护理,防止呼吸道继发感染
由于高热机体分解代谢增强,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机体失水,护理时鼓励患儿多饮水,静脉输液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从而稀释体内的毒素,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热期间卧床休息,做好体温的监测,高热时行冰袋及酒精擦浴和药物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防止虚脱。
腮腺开口于口腔内,如果口腔不清洁,易被口腔内的细菌侵入腮腺而引起感染,因此,保持口腔清洁十分重要,我们在护理时具体措施是每日早晚,饭前饭后生理盐水漱口一次。
2.2.3 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疼痛
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使胃肠活动和消化吸收降低。另一方面,基础代谢增加,营养物质,能量消耗增加。护理时:①加强营养,易消化,低盐,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咀嚼,忌辛辣,坚硬,油腻的食物,减少疼痛。②消炎止痛,腮腺肿痛明显时,局部用青黛醋调敷于腮部,每日二次,5 d后,疼痛减轻,肿胀消退。
2.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
该患儿由于护理观察仔细,治疗及时,体温39℃时就及时控制了发热,入院就开始局部敷药,控制了腮腺肿大,避免了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发生。
2.2.5 做好心理护理,促进身体康复
患儿对疼痛极度敏感,害怕打针吃药,住在隔离病房,孤独感强烈表现为烦躁,吵闹,不服从治疗护理,因此在护理中,要做到有预见性,针对性。通过耐心和蔼可亲的向患儿讲解“良药苦口”的道理,告诉患儿只要每日按时服药就能使身体康复,早日出院。另外,我们加强操作技能,静脉穿刺做到稳准轻,一针见血,减轻疼痛感,将好的治疗效果及时的告诉患儿,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适当的给患儿听音乐,看小人书,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
3 出院指导
本例患儿病情特殊,有肾炎病史,由于肾炎复发,险将诊断引入误区,经过住院治疗后,发热,腮腺肿大疼痛基本痊愈,但出院后为减少疾病的复发和传播,在出院前有计划的进行卫生健康教育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十分重要:①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春秋为疾病多发期,应寒暖适度,及时加减衣被,防止外邪入侵。②指导患儿合理膳食,强调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饮食宜高蛋白,如肉鱼蛋类,高维生素含钙多的食物,忌辛辣油腻之品,食物不可太咸,宜清淡。③注意外界环境与心理环境的调节,避免烦恼,排除不利身心健康的因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 of children with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 Methods 8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cases in each, eh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effective rate, treatment compliance, length of stay, symptom disappearance time and nursing satisfactory degre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7.5% vs 80.0%), and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100.0% vs 85.0%), and the fever disappearance time, headache disappearance time and nausea and limb shaking disappearance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2.6±0.2)d, (3.3±0.5)d, (4.5±0.4)d vs (3.4±0.6)d, (4.1±0.6)d, (5.3±0.9)d], and the length of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6±1.2)d vs (12.0±1.6)d], and the healing time of dental ulc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3.5±0.1)d vs (5.6±1.8)d], 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7.5% vs 85.0%),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a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respectively 2.5% and 17.5%, and the infection rate of secondary skin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 Children;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手足口病也?Q作发疹性水泡性口腔炎,是儿童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危险高等病理特点[1]。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唾液病毒经消化道、呼吸道及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病情,尤其在幼儿园、小学等容易传播和流行[2],尤其是5岁以上幼儿极易发病感染[3]。患儿临床多表现出发热、手足等部位皮疹、口腔溃疡等症状,同时,患者多合并食欲减退、咽喉肿痛等症状,个别患儿还会并发心肌炎、脑膜炎、循环障碍及肺水肿等并发症[4]。患儿神经系统会有肢体抖动、头痛、呕吐等表现,严重时还会出现意识障碍、惊厥等症,若不能及时实施抢救护理干预,还会使患儿心肺功能受累,患儿生命安全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5]。该研究中,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实施急救护理干预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收治的8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选80例研究对象根据《肠道病毒感染诊疗指南》相关标准,均确诊为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表现出不同程度发热、手足皮疹、口腔溃疡及精神萎靡等症状。根据双盲法将80例患儿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10岁,平均(4.5±1.8)岁,病程1~10 d,平均病程(3.5±1.8)d;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1~10岁,平均(4.7±1.4)岁,病程1~10 d,平均病程(3.6±1.7)d。两组基线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为患儿实施常规补液护理、皮肤清洁护理等措施。观察组为患儿实施急救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①病情观察。护理人员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为患儿建立静脉通路,为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防止患儿病情变化延误最佳抢救时机,也能避免反复穿刺增加患儿痛苦。观察患儿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及头痛等不良反应,定时对患儿体温进行测量,若发热3 d以上且持续高热不退,就会影响患儿的中枢神经,而神经系统受累只是手足口病早期发病表现,是疾病发展和病情评估的重要标准。每小时都要测量患儿的体温,观察患儿肺部症状,若有不适及时给予吸氧治疗,给予心电监护,当症状加重时要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记录输液进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对患者血液进行观察,若有异常要及时处理,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对频繁抽搐患者要遵医嘱用药,对尿潴留患者要留置尿管,避免颅压升高。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严重时会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从而导致呼吸衰竭,发病较急,在发病前会有粉红色泡沫样痰。护理人员要观察患儿呼吸节律与频率,分析患儿面色、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气分析等情况。护理人员注意保持患儿呼吸道的通畅,给予氧气补给,帮助患儿深部排痰,坚持无菌吸痰操作,,避免发生坠积性肺炎。③用药护理。手足口病严重患儿要遵医嘱给予抗病毒药物、抗感染药物和甘露醇、电解质等药物进行治疗。因手足口病影响,患儿的静脉穿刺较难,而且高渗性药物静脉滴注也很难保护血管,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好输液护理,穿刺时要选择弹性好的血管穿刺,而且穿刺后要留针。可以选择交替穿刺法,提高血管寿命。④口腔护理。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表现出疼痛、溃疡及流涎等症状,所以,患儿大多不肯进食,影响患儿的康复。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家属为患儿进食时要避免进食过热、过冷、过于刺激的食物,避免刺激口腔溃疡加重溃疡疮面,加剧患儿的疼痛。⑤发热护理。患儿临床多有发热表现,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退热治疗和护理干预,对体温38.5℃以下患儿可以给予物理降温,对于38.5℃以上患儿就要遵医嘱应用退热药治疗护理,护理人员还要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退热效果。⑥心理护理。患儿和家属由于缺乏对手足口病疾病知识的了解,再加上医院陌生环境的影响,患儿常常哭闹不休,护理人员要耐心为患儿家属讲解疾病知识,为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疾病的转归和传播情况,以动作、语言等患儿,消除患儿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还要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关系,指导患儿家属学习患儿的皮肤、饮食、口腔等护理方法 ,以此使患儿家属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更好的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情况,促进患儿及早康复。⑦消毒隔离。护理人员要为患儿布置舒适病室,定期开窗通风,加强手卫生管理,与患儿接触后要以消毒液认真洗手,做好感染性废物与医疗垃圾的处理,患儿禁止随意外出,防止发生交叉感染。⑧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观察患儿体温、精神、食欲、呼吸等表现,若高热伴头疼表明有脑炎症状,应用20%甘露醇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对并发心肌炎患儿应用果糖、辅酶A等治疗效果较好,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也能提高患儿的抵抗能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发热、头痛、恶心及肢体抖动等症状消失时间,两组住院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继发皮肤感染率。根据相关标准将两组效果分成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指患儿疾病彻底治愈;显效指治疗3 d内患儿疱疹明显减少,结痂后无渗液;有效指治疗1周内疱疹有所减少,疱疹干燥结痂;无效指治疗1周后症状未见改变,甚至有所加重。治疗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治疗依从性分成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6]。
1.4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疗效组间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比两组治疗依从性
?^察组治疗依从性100.0%,对照组治疗依从性85.0%,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依从性组间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观察组发热消失时间(2.6±0.2)d,头痛消失时间(3.3±0.5)d,恶心、肢体抖动消失时间(4.5±0.4)d;对照组发热消失时间(3.4±0.6)d,头痛消失时间(4.1±0.6)d,恶心、肢体抖动消失时间(5.3±0.9)d;观察组发热、头痛、恶心及肢本抖动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对比两组住院时间
观察组住院时间(8.6±1.2)d,对照组住院时间(12.0±1.6)d,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3.961 2,P=0.046 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对比两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
观察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3.5±0.1)d,对照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5.6±1.8)d;观察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8.892 0,P=0.002 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6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29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97.5%;对照组满意20例,基本满意14例,不满意6例,满意度8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913 9,P=0.047 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7 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