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篇1

在现有的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中,过多地将语文教育作为基础知识教授,期望利用语文知识来提高学生写作和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语文教育方式跟中学语文教育没有什么区别。对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更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社会视野以及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培养。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的同时,还需要对人文关怀、社会道德、职业操守、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内涵进行科学阐释。要想摆脱理工类高职院校的传统语文教育模式,就必须从语文素材、语文内涵及语文教育对高职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和研究,同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对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未来行业发展的实用价值。

(二)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理工类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注重专业知识技能方面,更多的课程安排集中于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等方面。同时高职院校的学制为三年,其中有半年时间需要到实习单位进行培训和实习,留下的时间只有两年半,而高职院校的专业类课程较多,各类课程安排比较密集,很难空出多余的时间来扩展语文教育。另一方面,理工类高职院校内的“大学语文”教师数量较少,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多理工类高职院校将语文教育归类到思想政治学科中,而没有将“大学语文”归到文科类学科中,加上学科课程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综合性,导致理工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发展滞后,与较为热门的英语学科和现代专业学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缺少优秀的语文教师,致使语文教育脱节

理工类高职院校在聘请语文教师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学科的教师聘任,语文教师的聘任数量少之又少,加上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大学语文”教师匮乏,而且大部分“大学语文”教师较为年轻,对语文内涵、语文价值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和掌握程度存在缺陷,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缺少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这种形势之下,理工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将专业知识作为大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主要科目,致使人们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语文教育没有那么重要,进而造成理工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形成恶性循环,给母语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

二、重新定位理工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体系

(一)有效补充“大学语文”教育

理工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分科中大多选择理工科,对文科知识的兴趣度和掌握能力有限,很多理工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社会通识以及应用写作方面的知识能力。在理工类高职院校中补充语文教育,不仅能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社会实践以及综合写作能力,还能丰富他们的思维方式、专业视野,也能丰富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课堂内容,从而改善他们单一的课程结构,优化课程配置,以此增强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对语文教育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教育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学语文”教育中。

(二)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对人才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基本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理工类高职院校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大学生语文教育。现代很多企业单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就是职业素养不高、敬业精神不够、全局意识不强、缺乏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等。普及和延伸理工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之一。

(三)加强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写作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准确的专业知识表述以及良好的听写理解能力对理工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自身行业领域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符合这方面的需求。另外,语文教育培养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够帮助理工类学生在自身专业、行业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技术知识,如撰写文书、专业报告、合同文书等。

三、改革“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和语文教师的管理

(一)开设语文公共必修课程

通过上述对“大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了“大学语文”教育在理工类高职院校的重要性,笔者以为,应该在理工类高职院校中开设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程,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学完一个学期的语文课程,为理工类高职院校营造良好的“大学语文”学习氛围。

(二)改革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

结合理工类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在社会实践和专业知识应用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归类到应用学科中,即将“大学语文”也作为一种专业课程,主要侧重于大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将“大学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能满足理工类高职院校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也能填充大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应用能力方面的缺失,达到相辅相成的实际效果。

(三)聘请优秀语文教师,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基于“大学语文”教育在理工类高职院校的重要性,理工类高职院校应该组建一支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由公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在学校人事上应该给予平等的地位和待遇,以此激励“大学语文”教师更好的投身于语文教学中。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47-01

语文教育本是个丰富而生动的美的世界,然而,前些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却变得面目全非。就普遍情况而言,前些年的语文教育的状况,教师几乎完全是为升学率而教,学生几乎完全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于是,单一的知识传授代替了丰富生动的语文教学,大量机械重复的试题占据了语文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枯燥单调的应试训练窒息了语文教育的活力和生气。在此情况下,语文教育的美就无从体现和展示。语文教育的美得不到体现和展示的原因,还在于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缺乏应有认识,有的即使有所认识,亦因受功利主义影响而缺乏实施美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

语文教育确实是一个令人求索、令人陶醉、令人感动的丰富而生动的美的世界。她的美不仅在于其几乎涉及人文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教材内容美,同时也包括其展现、传感这些内容美的教学艺术美。

就教材而言,众多名著佳篇,犹如丛丛各色各香的奇葩,赏心悦目,沁人心脾;又如支支美妙的乐曲,优雅动听,扣人心弦。就教学艺术形式而言,异彩纷呈的教法、课例和活动,犹如幅幅精美绚丽的画卷,气象万千,各臻其妙;又如件件构造精巧的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语文教育的美真可谓如花,如歌,如画,令人赞叹和神往。

语文教育内容的美,除课文内在的思想美、人格美、人性美、情感美、境界美等外,还有其外在的语言美、结构美、风格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去认识、感悟、涵泳、欣赏这些美,让学生从中得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修养美德,完善人格,同时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艺术的美在于教学过程的结构美、和谐美、流畅美和教师控制课堂的技巧美、语言美、板书美。语文教学艺术美,不仅能巧妙而充分地展示教育内容美,使学生在积极投入的状态中受到感染,而且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也自然而然地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我们知道,作为全面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方面的美育,是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对教育所施以积极影响的美感教育活动,对于建构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包括德育、智育在内的其他教育所不可能替代的。美育陶冶的高尚情操是道德、人格完美的必备条件,美育所创造的热情,是战胜困难、攀登高峰的巨大动力;美育所造就的智力的完善,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一环。而依前所述,语文教育正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足以在艺术教育之外给予学生广泛的、多层面的、生动的美感教育。同时,美感教育是通过对美的认识、理解起作用的,语文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足以使人在艺术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以外,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和运用去认识、理解诸多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也是包括音乐、美术在内的其它学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从内容特点和教育方式,语文教育是不能和美育画等号的。但是,依前所述,语文教育内容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美,而这些美又渗透和融合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对这种种美感触、感受、感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的过程同时是实施美育的过程。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全面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在教学中将语文教育与美育融为一体,尽可能发掘和充分展示语文教材的内容美、形式美,并以美的教学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在进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读写听说训练的过程中,在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同时,充分地认识、感受、领略美,潜移默化地受到美育的熏陶。如果对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缺乏认识,势必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束缚,美育在语文教育中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如果认识不到语文教育实施美育的特点,而把两者相辅相成的融为一体的关系看成是主从关系,表里关系,那么语文教育与美育的目的都不能很好达到。

篇3

本书总体特点

(一)专业的语言文字

“文字简明扼要、表述严谨科学”这一基本要求对语文教育学课程的每一本著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本书条理清晰,行文自然流畅,语言通俗质朴,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专业学术气息。首先,书中对理论问题的论述,简明扼要,精准到位。比如说,编者在论述“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时,先给学生详细阐述“教学”和“教学过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接着再逐一论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知识点,做到了理论知识的细化和深化。其次,在本书中,每章节伊始,编者用一段简短的文字作为本章节的内容摘要,使学生对该章节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增加了整本书的可读性。同时,编者还巧用图表图示,形象可观,语言简洁但含义丰富,便于各要素的分析、比较、研究。

(二)严密的逻辑结构

语文教育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有众多的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教材的编者需要对语文教育现象做出全面的描述,并阐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顺序来架构的,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来构建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从而凸显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系统、连贯、全面地陈述和统摄了几乎所有的教学知识、方法和理论。编者首先要求对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有一个在理论层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熟悉了解教学操作过程当中具体的活动方法。具体到每一章节,从概念的解释到具体内容的分析建构,无不体现着编者逻辑结构的严密性。

(三)开放的学术视野

本书在强调对我国悠久的语文教育经验继承的同时,也强调对国外母语教育教学传统的借鉴与发展,具有开放的学术视野。编者采取“古今中外法”来研究与概括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揭示出学科发展的规律。编者学术视野的开放性突出表现:

1.语文学科教育的纵向比较

编者论述一个专题,能从历史出发,追溯其发展过程,注重历史地看待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同时,编者并不是生搬硬套现有的学科研究成果,而是用动态的过程准确地概括出理论一步步发展的状态,体现了学科历史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比如在论述“语文教育的本质”这一章节时,编者从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产生介绍起,接着介绍我国近代语文教育的演进,坚持在历史的发展中考察其变化,谈古论今。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教育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避免学生只知“果”而不知“因”带来的片面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

2.语文学科教育的横向比较

为大力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本书还注重参考借鉴国外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在多层次、多方位的叙述中给学生深入思考和全面掌握的空间。虽然各国的母语教育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但是作为语言教育的研究,必然有其共通之处。编者在阐述“作文教学的一般程序”时,打破了国内传统作文“四环节作文训练模式”,明确指出“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四环节作文训练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立足于教师的教,并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编者通过对国内外作文教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同时在结合我国实际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准备、教师写中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写后指导――学生总结”。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作文教学程序中处于对应关系,“对应平等”的师生观,迎合了时展要求。

(四)具体内容上的新颖性

教材不仅是课程内容的物质载体,也集中反映了该学科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具有学术专著的意味。如今,有关语文教育教材的编写并没有明确的框架结构或学g体系,编者一般根据社会时代的发展、学科自身研究实践的特点,通过相关教材来阐述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阅读比较,我们发现本书在某些专题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1.“大语文、终身教育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最先有教材将语文教学过程独立成章,进行相关的论述研究。语文教学是学校开展语文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正确认识语文教学过程,对于搞好语文教学、办好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在本书中,编者首先对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进行了历史脉络梳理,在追溯历史脉络过后,编者提出了自己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再认识。编者用“大语文、终身教育”的观念来诠释语文教学过程,他认为不应该把语文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单一模式。“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系统,从多层次来说,存在着一个阶段教学的全过程、学年教学过程、学期教学过程、单元教学过程、课题教学过程、课时教学过程等等;从多类型来说,有阅读教学过程、作文教学过程、听说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的教学过程”。编者并没有将语文教学过程局限于简单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而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系统的知识作为引导,用“大语文、终身教育”的思想来阐述语文教学过程,从宏观角度着手,揭示出语文教学过程的全貌及诸多关系,切入点巧妙,观点新颖,视野开阔,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以文为主,文、语合一”

本书在介绍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阅读、作文、听话、说话五种课程形态的实施和评价)的时候按照“读、写、听、说”的顺序排位,避免了“听、说、读、写”的言语自然生成论。编者始终贯彻以读写训练带动听说训练的训练方法,坚持“以文为主,文、语合一”的自然科学生成论,同时也证明了阅读能力在语文能力训练中的重要地位。在重视“阅读、作文能力”训练的同时,编者也并没有忽视听话、说话能力的训练,坚持“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早在1924年叶圣陶先生就已经在当时的《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说话训练――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一文,提倡当时的语文研究要正视说话教学,其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思想就已露端倪。本书也坚持贯彻“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听话教学、说话教学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与其他教学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偏废,更不可割裂,它们共同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

3.“真、善、美”统一

本书把“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放在整个语文教育的首要位置,体现了语文智育是德育、美育的基础。编者用“美学”的独特视角来审视语文教育,只有先具备“真”,再具备“善”,最后才能具备高层次的“美”,遵循“真――善――美”逐级发展的规律。编者对三大功能论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释,从特点、内容、途径与方法等方面着手,深入探讨各功能论的形成与发展。比如说,编者在对“德育论”的阐述中,首先提出了语文学科德育的四大突出特点,接着介绍语文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最后详细论述实现中学语文学科德育功能的方式与途径。编者充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开展语文智育、德育、美育的培养,由表及里,深入剖析。

结语

阎立钦教授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是一本通论性质的教材,系统地阐述了语文教育学的产生、原则、测量和评价等各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最基本的语文教育学知识出发,使学生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系统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学语文实际教学的一系列过程,进行深层次的阐述,是一本对语文教育进行全方位探索研究的“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顾黄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

[7]杜少凡.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发凡[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8]晴.近十年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9]华生.一本有开拓意义的语文教学法新著――《语文教育学》评介[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8,(4).

[10]曾祥芹.甘当出色的语文教育学学科的“法师”――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序言[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11]齐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新成果――钱加清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评介[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教学课程版),2009,(11).

[12]何华珍.简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文教随笔版),2013,(20).

篇4

语文教育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精神成长与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工具。然而,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语文课程的教育方式使得原本应该最有生活情趣的语文与现实生活间横亘着一道深深的鸿沟。

从本质上说,语文学习与生活现实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现实生活其实就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生活不仅构成语文教育的内容,更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和源泉。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和资源库,语文教育自然要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为其步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服务。这就要求语文教育能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的方式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自身发展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育中,要注意两个相互迁移,相互渗透。一方面,帮助学生将在学习中的思考、感动与感悟等向现实生活发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观与感等体验向语文渗透。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增长他们观感现实世界的动力与能力,从而为他们奠定诗意人生打下较好的人文基础。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育应与其生活的源头对接起来,推动语文教育接地气,彻底摆脱其高大上与抽象的困境,还原其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

要想在语文教育中实现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就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下生活中的意愿与信息借助听、说、读、写等形式再现出来,并有所升华和凝结,具体说来有以下途径。

第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善于理解、感悟和探究生活的情趣。现实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与根本,学生能不能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与其能不能主动参与教学,善于理解、感悟和探究生活息息相关。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必须从生活入手,因为通过体验影响而产生的积极主动追寻探求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推动力,而目前语文教育却完全异化成了知识牢笼,把原本鲜活形象而生动的语文素材搞得面目可憎,索然寡味。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帮助学生从牢笼式的语文知识中走出来,到生活实践中去,把生活本身作为语文教育的素材,切实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

第二,小学语文教育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规律。作为一门反映现实生活、极富生活意蕴的课程,语文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学生的好奇和热情,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身心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地参考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地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对接起来,打通语文知识内容和现实生活的间隔,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真切的,是可以感悟和触摸的。只有通过这种观照式的语文教育,才会使学生感到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关注和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不仅如此,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参与社会公共话题的评论,为改造社会尽一份责任。

第三,善于实现从“知识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还原。从表面上看,语文学习也就是对语文知识的阅读和欣赏,实际上是对某种生活的再现或体验,是学生与作者间的对话与沟通。面对语文这个知识世界,教师要充当学生阅读、欣赏和描摹的引路人与指导者,帮助学生揭去知识世界的神秘面纱,不仅让他们能感觉到知识世界的韵味,也能看到现实生活所投进来的光束与影子,让他们沉浸其中,泛起其在心底积淀的生活过往,从而产生语文表达上的冲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从他们具体的生活语境中感知特定的生活状态和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互动交流,让他们在讨论中、在互动中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和展现生活。当然,学生的生活积淀是有限的,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感知和认识也是有不足的,这就要教师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和适当媒介的运用。当前,不少教师比较注意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相关的生活状态和情境,增强他们对生活感知的直观性,为提他们对生活有较深刻、完整的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他们相互交流、批评、争鸣,以便他们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篇5

2大学语文教育的特征

在中小学语文衔接性视野中研究大学语文,是认识其本质的需要,大学语文与其他阶段语文教育不同,在强调基础内容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延续。人文方面,大学语文教育针对的对象不同,应在中小语文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主要发挥语文人文教育的作用,并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为我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针对各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等。大学对人文要求更高,内容也相对较丰富,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教师需要避免重复中学内容,这样才不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且能够与时代要求相符合,人文性在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必须要提高学生对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重视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语文技能的培训,大学语文教育应在中小学基础上提高,否则大学生会出现大学语文已经学过,不需要重复学习的理解误区。专业不同也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中医专业强调对语文中文言文部分的学习。要针对专业的需要,改变语文教育的侧重点,提高学生的技能,如果停留在中学阶段,就会失去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育的结束并不代表真正结束,仅代表阶段性结束。因此,从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进一步提高,例如:从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衔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母语发展。

3衔接性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育

针对衔接性视野下对大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其思维的变化。首先,深入探索大学以及中小学语文之间的联系,为大学语文教育确定目标。其次,在进行人文精神渗透时,需要区别大学与中小学阶段的特点,寻求独特性。这种大学语文思维能够将大学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连接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并参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大学语文学科体系。第一,要确定各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针对传承文化方面,确定各阶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技能的提升。除此之外,研究分析大学语文与其他大学人文选修课的区别。如:语文与国学的区别等,以此来确定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第二,从教学各个环节入手研究各阶段语文教育的区别和共同点,通过案例分析,寻找规律,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的。由于学生处于不同阶段,对语文的理解会呈现递进的趋势。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注意教学手段要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教材内容也要逐渐深入。第三,由于学生在各个年龄段特点不同,对文章的选段要注意,同样一部著作,对大、中、小阶段的选段要区分开,著作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想要传达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