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

篇1

多年来,我在江苏省溧阳市光华中学物理教研组从事一线教学工作,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我深感将探究性学习融入物理课堂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

一、物理新课探究性学习

开展物理新课教学,通常需要经过以下六个步骤来完成物理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展示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反馈评价。比如,在教学大气压这节新课之前,物理教师可在“大气压”这节课开始授课前,为学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大气压如何产生的”“大气压如何进行科学测定”,而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预习。

在开始大气压这节新课授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动手制作诸如“听话的纸片”“喝饮料的学问”“效仿中医拔火罐”等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小实验。实验中,应该教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对现象产生原因认真思考、探究。当这些有趣的物理实验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和深入探究就能用大气压相关知识来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因此学生对大气压知识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会。

二、物理实验课探究性学习

在开展物理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我通常对物理教材中涉及实验研究部分,采用以下六个步骤开展教学: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试验(此步骤包括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研究、分析验证、交流评价。

比如,在开展“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节物理实验课过程中,我首先提出了以下问题:“学了电流、电压、电阻相关知识后,同学们能否举例说说电流的产生都和哪些因素有关?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证明你的猜想?”随后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且对猜想的相关依据进行回答。我又依次提出下面的问题:电流和电阻、电压两个因素有关系,它们存在哪些定量关系?用实验来探究定量关系可以选择哪些器材?画出你设计的实验电路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去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学生在思考设计出电路图后,要引导学生进行班级内分组讨论、分析数据,最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进而对猜想进行科学验证。由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实验方法,设计实验,且亲自体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彻底摒除了传统实验课教师演示讲解结论的弊端。

三、物理复习课探究性学习

开展物理复习课探究性学习,我通常都会列出提纲或提供若干小课题供学生选择,然后由学生结合应用实例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规律和现象。

篇2

关键字 PYP课程 英语探究 探究六步骤 教学方法 一、对PYP课程的理解

(一)PYP课程

PYP—Primary Years Program即国际文凭小学项目。PYP项目是国际文凭组织为3至12岁学生设计的,它是一个国际性的、强调学科交叉的项目,通过课内、课外多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的传统课程通常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具体的科目。而PYP课程分为以下六组学科:语言、数学、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个人/交往/体育。以开展以上六组学科进而使学生形成重要的概念,获得技能和知识,培养正确的态度,学会对社会负责。PYP探究课程围绕以下的六大跨学科主题开展:我是谁?我们处在何时何地?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转?如何管理自己?共享地球。教师再根据以上六大跨学科主题制定各年段的探究单元主题。

(二)什么是探究

在PYP课程中,学生以形成性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了解了什么是PYP课程后,我们不难看出:在PYP课程中,探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那到底何为探究呢?在“Making the PYP Happen”中,我们了解到,对于探究,最广义的解释是:探究是由学生或教师发起的,使学生从当前的理解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更深入的理解水平的过程。学生将以探索、思考、实验、与以往的学习建立联系、收集数据、通过应用加深理解、研究并寻找信息等方法进行学习。

二、PYP课程英语探究活动分析

根据我校的语言政策,3-6岁项目是使用双语开展探究教学的,双语即中文和英文。那么英语探究活动,显而易见,就是以英语为语言载体所开展的探究活动;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对于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要把英语探究活动搞好,首先就要过英语关。3-6岁的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进行思考、回答提问、自主提问呢?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有效的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本人将从英语探究教学的特点、开展的条件、探究的六个步骤、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PYP英语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以世界为教材是PYP的特点之一。教学内容源于生活,通过探究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加工处理,然后内化,最后运用于生活。PYP英语探究式教学,是围绕PYP探究单元展开的,以英语为载体进行探究教学。首先,从探究的角度讲,它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如:思维特点、动作发展特点、理解能力等;再者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的特点,尽量采用学生能听懂的,但比原有水平稍难一点的语言开展探究,这样学生既能通过探究获得知识、信息,又能提高第二语言能力,一举两得。

(二)开展的条件

要有效开展英语探究活动,需具备良好的条件,以下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展开谈。“软件”指的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即教师和学生。英语探究,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才能用英语组织探究活动,再者,要求教师要有很全面的知识。在探究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能机智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没有全面知识的教师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做一个终生不渝的学习者。除了自学外,学校也组织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保证探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硬件”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如:开展PYP探究单元少不了的《单元书》,它包含单元计划表,家园互动,教学案例,活动照片,幼儿作品,幼儿单元评价表等内容。还有其他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数字化资源等等。此外,我园还每班配有一名外籍教师,英语探究活动由中国英文教师和外籍教师合作开展。

(三)攻破语言关很重要

使用英语开展探究活动,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课前,教师将会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或是英语语言活动的时间进行下一英语探究活动的渗透,渗透的内容为与下一探究活动相关的新单词,重难点句型等。这样,在活动开始前先给学生突破语言关,活动开展时,学生能较为容易的听懂教师的语言。教学活动由中国英文教师与外籍教师合作开展的优势在于:外籍教师能给学生英语语言上语音、语法等方面地道的输入;中国英文教师能解决当学生听不懂是给予解释,或是对于文化、专业词汇方面给予适当的中文解释。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轻松过语言关。

(四)PYP探究六步曲

在PYP课程中,探究通常分为以下六步开展:导入,发现与探索,梳理,进一步延伸,反思和行动。下面以《感官》一单元为例阐述六个步骤:

中心思想:我们的感官以及他们的作用。

这个主题我们主要探究的是对自然世界和规律的探究。物质与人类社会生物有机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科学的影响力和技术优势将会帮助和改善人类的基本功能。在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如下主题:我的感官有哪些;感官的构造;它们有什么用途;盲人与聋哑人的生活及如何帮助他们等。

探索步骤一:导入

1.与专业舞蹈教师提前沟通,在探究活动开始的同时开始舞蹈《五官操》,学生们通过悦耳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很快便知道了人的五官有哪些,初步了解了五官的作用,并且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茶余饭后不时的欢唱。

篇3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应具有的特征:(1)自主性。开放性探究实验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就要求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并能运用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原理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解释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果。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潜能,也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现代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要求;(2)探究性。开放性探究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这使得实验中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只能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思考得出。正因为其步骤、过程的多样性,结论的非唯一性,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养成求异思维品质,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十分有效的;(3)开放性和灵活性。开放性探究实验对于所探究的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假设;可以有不同的探究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材料用具;实验设计、操作的独立性,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行。开放性探究实验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放性探究实验注重探究式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的难点

(1)实验设计难。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同时受学生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学生难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

(2)实验完成难。由于以往认识的偏差和条件的限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而且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和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较难。

(3)实验分析难。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独自分析实验结果、探索和思维获取结论。学生独自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比较困难。特别是对实验中某些条件的忽视或控制不好而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偏差,难以得出合理的解释。

然而对于我校这样一些硬件设施较差的学校来说,可以采用简便的方法和现成的材料进行开放性探究实验,甚至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教学,取消或增加一些开放性探究实验,针对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学生有选择实验器材的余地,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过程也多种多样性,这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开放性探究实验也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这促进了相互交流,加深了师生友谊,达到教学相长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素质教育。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课的教学环节。科学探究通常包括通过实验来探究、通过调查来探究等不同形式。生物学实验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验进行探究,并将其内容要求尽可能多地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去。以探究为本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是有区别的,也与科学家从事的科学探究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学生物学开放性探究实验是基于中学生物学实验前提下的,由教师给予学生指导的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上,实验的结果、结论或许早就有了,但为什么还要组织学生去探究呢?因为要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考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表现,思维表现,学习能力表现等。开放性探究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开展,提倡“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探索,小组交流,重在发展”,它要求学生既要对所研究的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又要对实验过程开展学习活动。

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课的教学过程结构归纳为以下六个环节。

(1)背景下提出问题(2)假设(3)设计实验(包括实验A、B、C)(4)实施实验(包括实验A、B、C)(5)结论(6)表达交流。

以上六个环节可以解释如下:

(1)教师提供背景材料或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定探究计划,提出实验步骤,列出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与用具,选择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评价这些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可靠性。

(5)描述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乎实验的解释,形成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口头或书面表达交流探究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显然,开展开放性探究实验从整体上应体现上述六个环节。

开放性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1、要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教材或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是想让他们去领悟科学的思想、体验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科学方法。因此开放性探究实验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具有创新教育意义,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在生物探究实验中学生的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分析总结。注意课堂内外实验的结合。教材安排的实验,通常要求在课内完成。但往往时间不够,要在课外时间才能完成,需要课前收集材料、处理材料;有的探究活动需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查等。所有这些教师都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早有安排,真正做到开放性。2、要重视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等多种方式完成实验报告,通过摄影、摄像,使报告更生动形象。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体会到不同的实验方法,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这也属于开放性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很多感受和体会也得到了交流,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尊重、鼓励学生。在开放性探究实验中,学生会有各种想法,会提出种种问题,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结论、甚至会是错误的结论。无论如何,教师都要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有消极、畏难的情绪时,教师应及时找学生谈心,鼓励他们不畏艰难。

通过生物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学生有了充分想象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精神。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协作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通过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我校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大大增加,生物学成为他们最欢迎的学科。

篇4

    二、猜想与假设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学生可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及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怕说错。当然,猜想必须具备一定的猜测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由于有的学生猜想的方向不对,猜想抓不住关键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猜想的度,这是很有必要的。不是所有的猜想都要进行探究,对于一些无意义的猜想,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去伪存真,保留有意义的猜想开展研究。

篇5

我校模仿山东兖州二中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此模式4~6人一小组,围在一起坐,课前教师准备好导学案,并印发给学生,学生按照导学案要求和步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讨论问题,实质上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对于每一节课,学习不一定高效,甚至谈不上有效,取名为“高效课堂”有点名不副实。所谓探究,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教学”一词,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于1961年首先使用。他认为,学科的知识处于不断变化中。他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当体现学科探究方法;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展开学习。教学中的探究(学生的探究)实际是对科学探究的探究,是一种特殊的模拟性的科学探究。

随着课改和新课程的实施,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反思传统教学的弊端。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教育研究人员一方面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提出“探究性学习”的新概念,并将这一学习方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如地理学,不仅研究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联系的规律。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为探究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素材。

二、重新思考“高效课堂”中的几种关系

由于我校过分强化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机械地照搬山东兖州二中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成绩的下滑,导致社会不认可,学生的家长不认可,某些教师不认可。面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怀疑和困惑,我们必须冷静再思考,探索符合我们学生的“高效课堂”模式,使山东“高效课堂”模式本土化,那么就必须正确认识这样几种关系。

1.探究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的关系

从教学理论的角度讲,教学可分为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两种。在接受式教学中,知识由传授者(教师)直接提供,教师规定了要讲授或演示的内容,规定了学生要学习或掌握的知识,理解、拥有并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探究式学习中,问题的解决是关注的焦点,即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作为探究者,教师作为帮助者。

2.小组活动与合作探究的关系

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各种方式的交流合作,许多工作不可能由个人单独完成,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一种必备的品质。学生个体间、群体间、师生间的交流不仅体验合作乐趣、成功喜悦和群体力量,也体会到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的价值。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需要合作完成,开展小组活动是合作探究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

目前,我校实行的“高效课堂”,将原来排排坐改为了团团坐。为了便于开展探究活动,教师课前重新编排座位,两张或三张为单位组成学习活动小组。课堂上,教师一声令下,学生有序地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整个活动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低效、浮躁。具体表现在:就教师而言,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和具体分工,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合作;教师给出的探究问题经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过于简单,有的过于复杂,有的缺乏实践价值;教师安排的探究活动时间没有保证,有时还没有进入状态,有时刚进入状态就被制止。就学生而言,讨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只有少数优生参与探究过程,多数学生成了观众;小组成员间、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面上。这样的合作探究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过程更合理、结论更明确。小组活动要体现合作探究的价值,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有内容交流,学会交流。其一,小组安排合理,分工明确。其二,合作探究的内容要有价值。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充足。其四,交流的方式和学习结果要反馈。

3.探究教学与全程探究过程的关系

从探究教学的纵向展开过程来看,大体经过六个步骤:科学地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或猜想;制订研究方案和方法;收集资料(证据);得出结论;展示、交流和总结。从探究教学的横向展开过程来看,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拿收集资料(证据)来看,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和调查来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上网来收集。具体情况不同,可采用的方式也不同。目前存在着一种看法,认为只有包括上述六个步骤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探究活动。其实不然,在实际工作中,探究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教学活动包括了上述的六个步骤,如一些在教师指导下所做的研究性课题,这些活动往往会持续数周,这种探究活动属于完整探究。多数的探究活动只由上述某一些步骤组成,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Ⅰ》来说,其编排有探究性活动三十多项,多数活动是给出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研究或实验方案供学生进行探究,或给出客观数据让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关于太阳高度的探究性设计、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关于生命探究的活动设计,这种探究活动属于部分探究。

在现有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师资水平以及教学管理、评价等条件下,理想化的、完整的探究学习难以形成或不符合教学实际。教师要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学生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时间多少,选择某个或某些步骤的部分探究。一节课中某些内容适合探究就采取探究的方法,不适合就不采用这种方法,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

4.探究教学与课改的关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教育专家分析中小学教育现状后得出: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勤奋刻苦是我们的优势;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我们的问题;优势和问题同样突出,课改不是推倒重来,好的要继承,不好的要革除,更多的是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09.

篇6

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面对这个难题,我认为:应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尤其是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该怎么来提高?作为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1、自主性。2、探究性。3、灵活性。

二、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难点

1、实验设计难。 2、实验完成难。 3、实验分析难。

三、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方法环节

教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1)确定课题;(2)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4)预期结果;(5)观察和记录;(6)实验分析;(7)得出结论;(8)修改实验方案;(9)重复实验。以上各环节不一定每个实验都需要,下面介绍一个案例:

(一)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载体,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就好像学科教学中选择了一本好的教材,同时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作为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

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家包饺子时,我们经常把白菜剁碎做馅,在放盐后稍等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可以分组就这一问题的答案展开自由讨论,并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列在黑板上。

(二)根据问题创立假说

讨论到此,学生对植物细胞遇到盐后会流出水来的现象归纳出一种可能的解释,进而形成一种假说:“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理由是植物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它们具有和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做菜馅时因为放了盐,菜中的水分大量流失,这与动物红细胞失水很相似。将问题升华为假说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目标确立,从一个现象可以引出多个问题,那么,我们要探究哪个方面的问题就要立足于一点来展开验证。

(三)根据假设设计思路

假说提出后必须得到验证,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简要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预期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指导时要善于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将班级学生分组,每一组通过组内讨论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步骤以验证假说,然后进行组间交流实验方案。经过大家讨论,为了检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这一假说,设计了如下实验。将植物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其大小的变化。如果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在此,在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小,细胞皱缩;在清水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大,细胞膨胀。

(四)根据思路进行实验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索空间,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然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再根据以上的思路,写出实验设计方案。

(五)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科学的实验要求要有真实的结果,因此,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

(六)根据结果进行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质疑和不同的观点,通过交流共享实验信息,获取更好的实验材料和装置,更易操作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步骤,从而建立新的模型,为进一步探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在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实验结果的前题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同学们共享成果,互相质疑。听取他们的质疑并进行解释。接下来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探究方案:植物细胞会由于过多吸水而涨破吗?

以上六个环节可以解释如下:

(1)教师提供背景材料或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定探究计划,提出实验步骤,列出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与用具,选择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评价这些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可靠性。

(5)描述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乎实验的解释,形成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口头或书面表达交流探究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开展探究性实验从整体上应体现上述六个环节。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一般课型特征。但是,也不能把这些环节绝对化。例如,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和得出实验结论,这三个环节之间有着前后关联关系,若实验方案的设计存在某些失误,就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得到错误的结论。这样的话,教师也不能指责学生,因为学生已经努力参与了实验过程,他们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骆俊荣.《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型建构和实践》、《理科教学探索》.2005年5期

篇7

本文作者:蒋建栋工作单位:无锡市双河新村小学

关注细节,合作探究,提高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探究是科学教学的“灵魂”,科学实验是探究的重要方式,几乎所有的科学教师都认识到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也都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去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可是,由于在细节上的把握不好,就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1.导盲式。有的老师为了能让实验顺利进行,获得成功,几乎什么都为学生考虑好了,准备好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是按部就班的跟着老师一步一步进行,好像导盲犬,没有让学生有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的思维空间;2.放羊式。有的老师为了所谓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一上课就让学生实验,看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和结论一片茫然。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具体表现为:1.实验步骤的有所侧重。科学实验包括:提出问题与明确问题;猜想与假设结果;制订实验计划,明确实验步骤;进行有效的观察、实验来搜集并整理有关信息和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实验结论六个步骤。但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要自始至终地按照上面的步骤一一完成,应该视学情有所侧重于某一方面而开展实验活动。2.实验方式的扶放结合。小学生的探究实验欲望强烈,但探究实验能力却相对较弱。因此,探究实验方式应该细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扶放”上恰到好处,学生能自主探究实验的就大胆放手,让学生亲临体验,享受成功。有困难的,就“扶”一程“,送”一程。教师要根据实际课堂情况,适时做好实验过程的个别指导,调控。还要进一步适时地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快乐,也可以让学生感觉科学实验的艰辛,更可以让学生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3.实验时间的连贯有序。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实验时间,而且是必须给学生一段完整的时间来进行,不要总打断他们的思维,不要让20分钟的探究实验活动因为教师的不断叫停而变成只有15分钟甚至只有10分钟的实际实验时间。笔者认为在探究实验开始前,老师要关注、设计实验的细节。正式实验开始后,老师尽量不打断全班实验。可以预设一个时间,采取倒计时的方法让学生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快速有序地进行实验活动。同时,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在关注细节的同时要积极倡导小组合作交流。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合作交流,能使探究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探究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合作交流,又能充分发挥探究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如在研究“物体能否导电”实验中,各小组学生共同准备“材料超市”,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检测器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小组内材料员、记录员等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扩展了知识面。注重实验细节和重视实验课前准备,尽可能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就一定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大大提高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适当延伸,注重激励,提高科学实验反馈的有效性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果科学教师关注每个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给予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科学实验过程的反馈与评价其实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是教学中的调味品,掌握得好,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的、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会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的评价不光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评价,还应该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的思维、知识、实验向课外、向更高的层次去探索。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学生才会不断地去大胆尝试,不断地取得成功,不断地增强学习愿望,不断地收获学习的快乐,对科学探究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都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体现。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语法教学内容包括语法的形式p意义和用法。在传统的语法教学中,教师从语法形式p语法规则入手,举例说明并过渡到意义,最后在教师主导下通过相关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刻体会其交际功能,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交际策略,在真实的情景里做到学以致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稿)》所确立的教学整体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体观。作为中小学常见学习方法之一的探究式学习法,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和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学习法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语法教学模式。

二、探究式学习法在高中英语新课程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应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语法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语篇中自然地感知语言,从机械性模仿过渡到创造性运用,由语言知识的学习向真实的交际技能转化,充分体现了语法的交际性原则。

人教版现行教材的设计是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学生的语法知识体系。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共分九个部分。各单元的目标语法在主要阅读语篇中都有意识地、大量地呈现,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所学的语法结构的形式与功能,强调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例如,必修四Units 1-4的主要阅读语篇呈现的语法项目是动词的-ing形式,每一个语篇中都存在大量可用于学习、研究的语法知识,符合语言学习的真实情景,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体验归纳出相关语法的结构和用法,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现以必修四Unit 4的语法结构动词的-ing充当定语和状语的基本功能为例,展示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应用探究式学习法这一模式的。这堂语法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区别动词的-ing用作定语、状语的用法,正确使用该语法功能。活动过程如下:

步骤一: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含有动词的-ing充当定语和状语的句子,通过生动形象的背景材料,在语篇中感知所学的语言。

[设计说明] 每一个语篇都提供了综合运用语言的语境及大量的示例,以这样的语篇作为语法学习的材料更符合语言学习的真实情景,展示了同一语法项目内分支项目间形式、意义和用法的区别。

步骤二:让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判断并归纳语料中哪些句子含有动词的-ing充当定语或状语,并说明原因、体会其用法。然后请几组学生说出讨论的结果。

[设计说明]通过研究、对比、分析语法规律以及展示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法学习中探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并构建语法体系,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步骤三:对学生的总结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整理目标语法知识,形成自己的概念。

[设计说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对语法规则进行纲要式的归纳和总结,让学生领会语法意义,从而准确、得体地运用语法,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步骤四:教师围绕情景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再现已学的语法知识,体会语法点的交际功能。笔者所定位的目标语法知识的运用,共设计了六个包含本单元语法动词的-ing充当定语和状语的句子,以问答的方式与学生谈论有关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的情形。

[设计说明] 在开放式的语篇层面上进行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把语法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语法技能发展成为运用语法进行交流的能力,确保了语法运用的真实性。

步骤五: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动词的-ing充当定语和状语的句子,加入适当过渡词把上述六个问题连句成篇,并通过投影仪加以展示,使学生在交际中进一步了解本单元主要语法结构的区别和用法,达到正确使用该语法功能的目的。

[设计说明] 在语法教学中穿插写作教学,扩展了输出途径,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力度,还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

三、感悟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体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语篇输入开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辩识语法现象p发现语法规律,并且通过语篇输出的形式重温和活用所学的语法,使语法课变得生动有趣。总之,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把语言形式p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由语言知识的学习向真实的交际技能转化。这才是语法教学的真正目标。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39-01

实验是高中生物科学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帮助很大【1】。生物实验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并具备良好的实验态度,为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关键。本文就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构建进行探讨。

1.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1.1开放实验的教学模式。在开放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查阅资料,分析探究的知识,并拟定实验方案【2】。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能提高教学效率。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针对某个方面进行实验,之后进行分析与讨论,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1.2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也可以称为问题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启发思维的问题,在探究问题时能扩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是将生物实验中的观察类、验证类实验转化为探究式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般采用的是部分探究方式展开实验,比如,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检测"的实验中,教材中采用的是苹果或梨,并提供酒精灯、载玻片和滴管等来解决水浴问题,通过教师启发,大多数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高中生物实验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并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为构建高效生物实验课题奠定基础。

1.3"三环六步"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方法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探究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三环"指的是探究问题、探究过程和探究评价。"六步"指的是教师操作的六个步骤:通过信息创设情境、指导设计筛选方案、辅导实验操作难点、纠正错误指导总结、激励评价实践探究、反思升华拓展试验。学生也需要进行六个步骤的操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的实验设计、自主实验获取数据、讨论分析推导结论、交流互评展示成果、再次提出问题延伸探究。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点,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具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这一模式展开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实际应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生物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通过创设情景,能够使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主动参与到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3】。

比如,在高中生物"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内容设计一个小实验:准备两个小烧杯,一个烧杯中装有热水,另一烧杯内装有自来水,之后再两个烧杯内各加入一朵小红花。这时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说出该实验说出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是热水使细胞破裂、从而使里面的物质流出来……"这种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

2.2问题式实验教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此使学生主动进行问题探究【4】。在这种模式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提出问题,接着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归纳假设,收集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验证,最终解决问题。问题式实验教学主要是以班级为主展开教学,当前问题实验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走向多元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也得到不断推进,高效的实验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在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教W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三环六步"等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有效激发可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进行问题探究,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智勇,罗金,刘巧平,等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几种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8:72-74.

篇10

小组访谈依据其目的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非结构的或没有访谈者指导的头脑风暴会议,典型的结构式,比如名义小组和焦点小组。焦点团体访谈是小组访谈的一种,小组访谈本质上是一种定性资料收集的技术,依赖于在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情境中,对几个人同时系统提问,这种技术介于正式和非正式访谈之间。焦点团体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ing)是一种通过营造舒适的环境让人们分享观点,访谈者小心而系统地对待人们倾诉的一种活动。除了面对面的焦点团体外,还有其他变型,定期重复的焦点团体、电话焦点团体、网络焦点团体、媒体焦点团体等。[1]网络焦点团体有几种不同的类型,最简单的就是用一条聊天线路,由协调员提出问题,远距离参与者通过键盘输入自己的观点;网络焦点团体的应用在年轻的受访者中反映很好。[2]当问题是聚焦的,参与者能够自由地、坦率地、不受压抑或者不担惊受怕地进行交流,协调员保持控制、推进讨论,并用这样的方式给研究问题提供答案时,网络团体就变成了焦点团体。

笔者在进行焦点团体访谈的前一周,在网络交流群中通知教师本次访谈的主要内容是大家对科学探究及其教学的看法,在实际访谈中,两位协调员中的提问包括:①请老师们谈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科学探究有哪些方面?②请老师们谈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探究教学有哪些要点,哪些教学方法等。

二、教师关于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概念图

访谈中会形成大量的文本资料,研究者往往依靠个人对资料结果的理解和相对感性的思维来分析,从资料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图式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而其中的概念图是运用认知简化来确认参与者头脑中的复杂信息。[3]焦点团体访谈有12位教师参与,分别为小学和初中数学、科学教师,初高中物理、生物教师。笔者采用概念图的方法分析了8位教师的认识状况(见图1-图5),此概念图以科学探究或探究教学为核心,用箭头表示教师的核心话题和观点。经分析发现:有3位教师认为探究教学就是“做实验”,3位教师存在“形式认识”,2位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比较平衡,其中一位教师注重结果取向,即知识的掌握,另一位教师注重探究教学的理念,不过没有谈到教学实践的做法。并且教师都未提及科学探究的基本原理,仅是谈及科学探究的理念,教师对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认识存在缺失。

三、网络焦点团体访谈的热点问题

通过网络焦点团体访谈中教师个人观点的陈述和自由讨论,笔者发现他们讨论的热点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①中小学探究教学的不同;②探究过程的动手和动脑;③科学家与学生探究的区别;④探究过程是否要有明显的套路;⑤科学探究是否就是实验;⑥探究的主题和教师引导。教师将其中的前两点合在一起讨论,以下是自由讨论记录和说明。

1.中小学探究教学的差异

有位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科学应该注重动手能力,引起几位教师的争论,其他老师认为要关注学生的思考,需要动脑,这位教师则认为动脑与动手是相互依存的,动手自然就会动脑;教师们普遍认为小学阶段的探究重视过程,中学阶段的探究重视知识点。

2.科学家与学生探究的区别

教师们就探究的结果和过程哪个重要产生了争议,关于科学家与学生探究区别的争论分为两个阵营,一边认为科学家的探究与学生不同,科学家的探究注重成果,学生的探究注重过程、方法和能力;另一边则认为结果与过程在学生的探究中缺一不可。另外,教师中还出现与上一争论焦点中相似的问题,即认为动手实验就是实践,重视过程与方法和思维能力。

3.探究过程是否需要明显的套路

教师们对探究的步骤产生了争议。是否应该按照七个步骤进行探究,是否应该有一定的模式。多数教师已经将探究步骤的七个要素看成是探究活动的定型步骤。与前面分析的教师概念图相一致,很多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停留在表面。

4.科学探究是否就是实验

多数教师认为科学探究即实验,更有教师认为探究就是动手做。他们对于实验没有深入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而不是真正的理解。

5.探究的主题和教师的引导

多数教师认为探究的主题可以选取生活中熟悉的内容,教师在探究中应该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但是他们也提出目前有些学生的探究实验都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教师也不明确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探究。

从教师的焦点团体访谈记录可知,大部分教师认为探究就是实验;实验中的动手与动脑相互依存,只要进行动手实验必然会动脑;探究既要注重过程还要关注结果,即知识的掌握;探究过程的定型和步骤化,教师的认识还处于操作层面;教师还不明确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网络焦点团体访谈研究可以得出,中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以“做实验”和“形式认识”为主,平衡深刻的不多;且他们不能清楚区分探究与实验、探究过程的动手和动脑;也不明确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探究本身存在不平衡认识和理解,不知道如何做探究,缺少对探究过程的实践认识。舒尔曼的学科教学知识涉及到教学的定位、学习者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和评价知识,并受到教学知识、情境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等影响;[4]德士美和康特提出了具体情境的教学知识这一概念来重新认识学科教学知识,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受到以下知识的影响和相互作用: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学习者和学习知识、课程知识、过程和结果评价以及学科内容知识。[5]探究教学知识包括探究教学和教师自身的定位、学生和探究学习的知识、探究课程的知识、探究教学的策略、探究教学的评价等几个要素。通过本研究可知,科学教师缺少探究情境的教学知识,还缺少探究教学的策略知识,并且对于科学学科的教学策略认识还不够,缺少基本的探究教学课程知识以及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评价知识。教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探究情境的教学知识、探究教学的策略知识、科学探究的课程知识和对学生的认识及探究学习评价关系密切,并且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科学教育目标、评价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参考文献:

[1]Krueger,R.A.&Casey,M.A.Focus Groups: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M].3rd edition.CA:Sage,2000.

[2]Casson,R.W.Schemata in cognitive anthropology[J].1983,(12).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83,(12).

[3]克鲁杰,凯西.焦点团体:应用研究实践指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篇11

1.实验前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是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重要实验,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以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之后给出的一个有关气体制取的操作。它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打下基础。因此做好该实验是十分重要的,更是十分必要的。实验前,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形成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受到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课前我已把我任的班级学生分成九个组,并要求每组学生尽量找一些检验氧气的材料,例如:木条.木炭.铁丝等等。使每个同学能亲自动手。然后我在第一课时给学生讲清以下几点:1.药品及其反应原理:2KMnO4====K2MnO4(锰酸钾)+O2+MnO2 2.实验装置: 排水法: 发生装置:试管,酒精灯,带有铁夹的铁架台. 收集装置:导管,集气瓶,水槽. 向上排气法: 发生装置:试管,酒精灯,带有铁夹的铁架台. 收集装置:导管,集气瓶. A.注意事项: (1)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生成的水蒸气在管口聚成水滴倒流到管底,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可伸入试管太长,以利于氧气排出,防止药品堵塞导管. (3)使用高锰酸钾反应时,需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以防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4)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均匀受热. (5)加热时要使试管均匀受热(预热). (6)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 (7)停止加热,先把导管撤出,在撤离酒精灯,否则水槽内水会倒流,导致试管爆裂.适用范围:此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 (不适合于过氧化氢) 3.收集方法: a.排水法----因为氧气难溶于水。 b.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导气管应伸入瓶底,尽量排净空气) 4.验满方法: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复燃,则已收满。 5.集满放置:充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片口向上正放。 6.操作步骤: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具体为:先把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放出,如果放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b.装药品.用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c.固定试管在铁架台上. d.点燃酒精灯,均匀加热. e.收集气体. F.先把导管从水里拿出来。g.熄灭酒精灯。

让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实验现象,实验注意事项等有所了解。

2.实验中主动给学生分析成败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有六个组的学生出现了失败,只有三个组的学生实验成功。现将六个组失败的现象及原因简单分析于后。

2.1试管炸裂: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试管外壁有水,加热前没有擦干;给试管加热时,没有先让试管均匀受热即没有给试管预热;试管口部高于试管底部即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致使生成的水蒸气至管口冷凝聚成水滴流下使试管炸裂。

2.2集气瓶炸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反应时较大块的熔渣溅落下来就会使集气瓶底炸裂。因此,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收集氧气前应在集气瓶底装入少量的沙子,如果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在收集时看到集气瓶中还有少量的水时就先停止收集,然后将集气瓶从水中移出,正放在实验台上。如果实验时铁丝接触到瓶壁也会使集气瓶炸裂。

2.3收集到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橡皮塞是否塞紧;胶皮管有无老化;玻璃导管有无裂缝;实验药品量太少,学生动作太慢,延误了收集氧气的时机。

2.4收集到的氧气为红色:可能的原因是实验前未塞入棉花,致使紫红色的高锰酸钾粉未进入水槽。

篇12

要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探究有效性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有效”。 关于“有效”,钟启泉教授认为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判断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他同时指出“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这样,作为促进课堂效率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性学习,其内容的设计必然引起我们的重视。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探究,从而使探究的效益最大化。教师在设计探究情境时,就必须明晰探究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所提出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要明晰,避免容易产生理解歧义或含糊不清的问题。为此,教师需要由浅入深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要让学生一听到问题,就能迅速的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时,教学目标——理解我国当前实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面的举措,设计的探究内容的思路:通过多媒体展示五组经典漫画——行业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低收入者收入、个税的调节等引导学生探究“收入分配公平: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原因和解决措施。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水平,逐层的明确问题:结合材料,能谈谈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现象;结合其中一种现象分组探究,能否找到解决不合理分配现象的措施;将每组具体的分散的措施我们共同尝试归纳总结。从这样几个问题出发,步步为营,深入浅出地由分析“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至由某一现象探究解决收入分配公平的具体措施。

二、面向全体成员,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政治课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素养的合格公民。所以,政治课堂教学探究活动更应该是所有学生活动的舞台。政治教师在设计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采取多种探究方式:如观察提问,制定调查研究计划,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等。教师要了解探究应该是多层面的活动。一旦探究活动是面向全体成员的,就可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促使全体学生都去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讲《经济生活》“经济全球化”时,面向全体学生探究:你谈谈接触过的外国品牌的商品?你知道哪些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销吗?除了这些商品外,你还能在其他方面谈谈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吗?通过几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经济全球化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然后简单归纳,同学基本上都把握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很多同学为自己的观点和书本相接近而非常兴奋,教师趁热打铁,以“全球飞机贸易”作为探究经济全球化表现的切入口,再次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本课重点问题之一——“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就迎刃而解了。 一个探究活动,如果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热情,或者探究了但是却收效甚微,学生并没有从中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种探究活动,即使教师自我感觉再完美,也是无效或低效的。

三、立足探究整体,实践探究科学

政治课的探究活动应该立足于整体,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整体设计一堂课的探究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将探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如果政治教师设计的探究林乱不堪,缺少章法,学生就成为了探究的机器,虽然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根本无法把握探究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学生的思维处于凌乱的状态,从而最终无法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要使政治课堂探究活动有效,就要求教师必须设计科学的探究活动。

杜威在《逻辑:探究的理论》一书中,把科学探究定义为“一种有控制的或有方向的把一个不明确的情境转化明确情境的转化行动。它把原初情境里存在区别但并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的统一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所倡导的科学探究在本质上与杜威的科学探究方法相同。如在讲《经济生活》“投资理财”时,教师围绕“如何投资理财,投资理财的原则”这一主题,设计了一探究活动:高中生小明的爸爸是一名教师,妈妈是一名医生,小明的爷爷和奶奶今年接近70,都是普通农民。

篇13

一、数据处理型实验题

例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某同学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m\&阻力F2/N\&阻力臂L2/m\&1\&2.0\&0.04\&4.0\&0.02\&2\&1.0\&0.02\&0.5\&0.01\&3\&2.5\&0.03\&1.5\&0.05\&]

(1)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_________,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所示,当在A处挂了三个钩码时,要使杠杆平衡,应在C处挂_________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

解析:本题其实是用杠杆的平衡原理来解的,由于第2次实验数据不满足杠杆的平衡原理,所以,这组实验数据是错误的。根据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数据可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在本题的第二问中是应用杠杆平衡条件来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应挂4个钩码。

答案:(1)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4。

二、设计及完善实验步骤实验题

例2:实验台上有如下实验器材:一个带支架的杠杆、一个量程为0-5N的弹簧测力计、六个质量均为100g的钩码和两段细绳。请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杠杆平衡时,如果动力臂和阻力臂保持不变,则动力跟阻力成正比”。

(1)在你所设计的实验中,如果用点A表示钩码作用在杠杆上的位置,用点B表示弹簧测力计作用在杠杆上的位置,请在图2中的杠杆上标出A点和B点。

(2)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答案:(1)见图3;(2)①用细绳做成两个绳套,分别拴牢在杠杆的A点和B点处,调节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节到零刻线位置。②在A点处依次挂1个、2个、3个、4个、5个、6个钩码,在B点处依次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将每次实验操作中挂在杠杆上的钩码的总质量和相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三、综合型实验题

例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右端下沉,如果将杠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到头了,杠杆右端仍下沉,此时应将杠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调,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止。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数据为F1=6N、l1=20cm、F2=4N和l2=30cm。该同学根据这些数据能否得出探究结论?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杠杆在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做实验,也能得出杠杆平衡条件。这种实验方案与杠杆在水平位置做实验的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种实验方案好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4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两侧钩码下再各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_________端将下沉。

解析:调节杠杆平衡和调节天平的方法是一样的,当右端沉时,杠杆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都应该向左调节,如果杠杆向左沉,则杠杆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都应该向右调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