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语文的跨学科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篇1

一、“跨学科”概念辨析

“跨学科”在中国的兴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间,学者们研究了跨学科下各种教学模式与教学原则。以艺术为例,数字媒体艺术、综合类艺术、艺术学等跨学科教学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教学。但是“跨学科”一词的概念非常模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者个人整合来自多学科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解决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①我国跨学科研究专家刘忠林则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科研主体在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创造活动,是解决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达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②在已有的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多数只是简单借用这个概念,并没有深入挖掘概念本身的意义。因本文由收集整理此,探讨跨学科教学法在艺术教育领域应用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简单来说,跨学科教学就是几门学科结合或者交叉模式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核心应当是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超越纯粹的学科教学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多学科共通的教学目标,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也促使学生的单个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③但这并不是“跨学科”概念的全部,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国外的研究学者通常将跨学科看作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各种程度学科合作的统称,从初级到高级通常分为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复杂学科(pluri—disciplinary)、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ary)、互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和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五类。在学术研究中,很多中国学者往往没有搞清楚这五种不同程度的学科合作的区别,经常将它们混用,更有甚者,将英文单词pluri—disciplinary、cross—disciplinary、inter—disciplinary不做区别,统统译作“跨学科”,这明显是有问题的。

多学科:它是指在一个综合科目下,比如“艺术”“人文”等大科目,教授两门或两门以上专业。多学科教学过程并不追求彼此的合作或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只是在各自领域内进行教学。大多数传统学校采用的都是多学科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缺点在于,缺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只是对知识的简单累加。

复杂学科:在复杂学科教学模式下,各科目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联接关系,但是在具体的概念表述上却并没有深入的联系,与多学科一样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国内不少跨学科教学尝试的结果最终还是没有走出复杂学科教学的模式。

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教学与前两种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之中有一门学科的概念处于支配和领导地位,学科间的互动是单方面的。

互动学科:国内的学术研究在使用“跨学科”概念时,实际上指的就是“互动学科”。国内通常将其译作“跨学科”,但在这里为了区别其他学科合作模式,笔者将其译作“互动学科”以更好地说明它与其他四种的不同之处。在互动学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之间呈现高度的合作性,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

超学科:整个教育系统内部所有科目之间多层次、全方面的合作与互动。目前来说,超学科教学的提出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它虽然是作为跨学科教学的终极形式存在,但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为了后文分析的方便,本文所使用的“跨学科”概念相当于“互动学科”概念,即形成一个共同理论框架的跨学科高度合作。

二、艺术教育跨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众所周知的是学科之间的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和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学者就普遍建议,为了让跨学科教学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应该参与到所有学科当中,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备课量要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跨学科教学也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必须存在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但实际情况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应对这个挑战,更有甚者,跨学科教学会削减各分支艺术学科的教学量。

其次,跨学科教学容易忽视一门学科的专业深度。过去的传统教育仅把语文和数学定为核心学科,把艺术课程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但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何谓“综合”?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四个“综合”,即单元内大综合、课内小综合、艺术类姊妹学科间综合和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综合。虽然综合艺术教育使用了跨学科教学方式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连接或综合为一体,期望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加强,但是相应的提供给深入学习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间就减少了,虽然达到了专业的宽度,但无法达到专业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当投入学科建设的预算与资金减少的时候,极易出现的情况是将这些诸如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独立专业糅合成一门综合学科。

再次,跨学科教学的方式让艺术学科获得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机会,但在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中,艺术门类却往往无法保持自己的学科独特性,出现研究重心的偏移,尤其是那些传统优势学科或者是获得了政府与学校大力建设的学科,如心理学与艺术领域交叉的心理学美学就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不属于艺术学科。跨学科的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各学科对艺术领域嫁接的学术试验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如果艺术专业无法保持自己的独有价值,只是为了整体教育的有用性,那么这样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是在倒退。因此,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跨学科去拼凑各种学科的文本。

篇2

学习理科老师的“公式化”教学和操作性活动方式。数学教学中常会用公式推导法,这样得出结论的原因比较直观,便于记忆和下一环节的操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使复杂的语言表述变得直观易懂,比如:反问+肯定=否定,表示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反过来一样可以这样表达。这样公式化的呈现,利于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

有时让学生记忆一个知识,学生总是记不住,老师没有别的办法,只是让学生再花更多的时间来记忆。如果说记住也是学会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根据科学研究,动手操作是更有利于学会的。理科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让学生绘图、动手实验,很快的让学生学会了,这真的值得语文老师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考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否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捷地学会。比如记住某句重要的话,我们是否可以创设一个活动,让甲学生说给乙学生听,或者讲授给组内更多的同学去听,并让他阐述之所以这么说的理由,让他在为别人服务的过程中思考、记忆、体验成功,从而更便捷地记住知识点。一味地花r间,肯定不是明智的做法,多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必然有助于语文学习。

学习英语学科的反复性操练。同为文科,甚至有语文老师觉得英语学科的教学思维深度尚不及语文,我们从其教学中有什么可学?其实不然。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对一个语言点的教学反复的操练,直至所有人都掌握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借鉴的。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低,直接影响到其书面表达的能力。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我们俗称为“说话题”,过去都不用花时间去教的,稍一点拨,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确保不失分。现在的学生这样的题目失分很多,源于他们现在的生活更多的是与手机和电脑接触,与人的交流不够。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我们也需要像教小朋友说话一样,对有些离学生生活有点距离的句式要进行反复操练,切不可认为这个“简单”,不用教。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学也需跟着变。从英语学科借鉴反复操练,有助于语文学科一些重要句式的掌握。

仅仅作为学习者,不能体现出语文教师在学习型组织里的角色定位。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形成战斗力的能量源。

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92-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的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甚至对国家形象的建立、国际关系的维护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跨文化交际人才成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认识到理解多元文化的迫切性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国内外语教学界对提高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正是带着这种沟通和交流的使命,进入了大学课堂。根据相关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交际者双方的文化身份、民族身份、性别年龄、社会阶层、、文化定势、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等。[1]因此,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跨越语言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1 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内涵的认识

根据2010年国家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为前提,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由此可见,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首次被纳入高等教育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体系。纵观各个高校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基本有如下描述:教学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优化跨文化交际中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优越的教学手段为思路,以科学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为保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交际素养的有机结合。上述表述虽然勾画出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但太过笼统,缺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因而缺乏指导实践教学的层次感。根据心理学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2]将这一理论与我国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可以把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母语及目标语文化的基础知识,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认知及理性认知的经验及知识认知层次。它的重心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的观念、生活、愿望、情感,价值观等等的理性认识,从而获得对显著文化特征的认知,形成一种稳定的知识、技能、行为和价值系统。二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这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共情”能力。它的重心是通过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因而被认为是“怪异、不可思议”的文化的理性分析,从而提高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目标语文化异同的敏感度,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的情感层次。三是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它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提高在跨文化情境中的个人适应,人际互动,和良好的任务完成能力。这是基于语言文化学习的差异文化处理能力以及更深的文化视野层次。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普通高校现行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目标内涵过于单一,主要偏重于第一层次,即对母语及目标语文化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理论艰深,知识点庞杂。在实践教学中,这种“文化导入”式的知识中心模式在各个高校甚为盛行,因为此模式集中在文化认知的第一层面,在课程设置、课堂规模、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都简便易于操作,因而广受采纳。[3]但如果我们的跨文化教学止步于此,那么学生在充满多元性、复杂性、不可预测性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中是不可能实现有效、得体的交际,因而,第二第三层次的基于对文化异同敏感度、宽容性而发展起来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国际化视野才是跨越交际障碍的终极桥梁。[4]认识到这一最终目标层次,才能有效讨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问题。

2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

过去几十年间,各高校开设的跨文化教学的传统课程大都为《英美概况》或《欧洲文化入门》等。随着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很多高校增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该课程主旨是在教授学生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异同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但是,如果在国内高校普遍按照这一结构设计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难以达到本文之前讨论的教学目标,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各高校的办学目标,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划分越来越细;第二,同一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因地域不同存在较大差异;第三,就教材来说,现有的《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内容划分大同小异,容易导致“文化定型”,且案例过时,跟不上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

以上三个问题驱使我们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经验、学习需求、认知水平,认真考虑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三个层次来理解和设计。

第一个层次可以是面向低年级学生的提高课程。目前,很多高校根据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大纲》,都在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普遍的趋势是把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分为两个板块:综合英语课程,目的是以发展英语语言技能为核心,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建立综合应用英语的实际能力。第二个板块是提高课程,目的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这种划分符合国家大学英语及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这为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提供了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在这一层次上,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标定位在包括母语及目的语文化知识的认知层面上,重点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知识、技能、行为和价值系统。课程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分类性的,如《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化》《中国文化概论》等等。

第二个层次可以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此类课程针对一部分英语水平较高及英语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课程目标定位应该是在文化知识层面的基础上,全面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教学重点可以向基础理论倾斜,目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交际能力的有机结合,可开设的系列课程如:《跨文化交际概论》《跨文化交际学》《中国文化要略》《外国文化史》等等。完成此类通识教学核心课程的学生将能更好地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三层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双学位及研究生课程。在这一较高层次上,课程目标应该定位于“在增强其敏感性和宽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其跨文化交际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为指导跨文化交际实践,帮助将来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学生了解异国文化,明细文化冲击的原因,克服文化障碍,从而提高他们的异文化适应和跨文化合作的能力。课程设置更加细化,专业化,如:《商务英语―― 跨文化沟通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交际技巧》《跨文化交际口语教程》等等。

这样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目标明确、内容多元的课程设置更能满足不同的语言学习目的,可以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英语学习个性化的需求。

3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经历让我们意识到,跨文化教学课程的难点主要有二: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文化的内容极其广博,课程学生量大面广,因此,如何在有限课时内选择精要的,既富有代表性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是难点之一。其次,在教学对象方面,大多数的课程学生缺乏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经历,因此,如何在课堂内外营造模拟的或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实践和检验理论是难点之二。

对于难点一,立体化、多元化的课程设置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了层次教学宗旨,利用学时的设置对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进行平衡,制定出了个性化培养方案。选取理论实践结合好的典型文化现象以及与学生未来工作、生活有关的内容在课内教学,其他内容放到教学网站上供学生课外自学。对于难点二,则需要课程教师以试听材料为导入,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为手段,以社会调查,课后实验为任务,以讲座、访谈、训练营、英语角、项目参与和网络环境为辅助,打造了一个模拟与真实相结合的立体的跨文化实践环境,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理解理论,再反过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具体实践活动设计如下:(1)教学资料电子化:实现将现代教育技术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贯穿于整个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活动。积极建设跨文化教学网站,用拓展学生视野的课外导读网址及书目、大量的网上在线读书资源充实网站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自学、预习、做作业、做练习或者查阅资料。(2)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化:许多高校都花费巨资建设集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大屏幕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录像机和麦克风等为一体的自主学习中心。在自主学习中心,教师可选择一些反映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实践的电影、新闻报道及一些音频材料,向全体选课学生开放,每周一至周五全天供课程学生自主点播收看,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学生自主讨论并撰写报告,以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3)文化沙龙。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定期邀请外籍专家、留学生和国内文化学者就中西文化现象和文化碰撞进行专题讲座,并与课程学生互动交流,从而充实学生的文化积淀。(4)社会调查。精心设计课程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访谈和问卷等方式调查各种人群的文化行为、文化认识、文化困惑、文化体会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度,从而促进课程学生对跨文化理论的理解和实践。(5)跨文化合作。依托高校与国外大学的长期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前往游学,这丰富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经验,也会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合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文化知识,发现文化差异,体会文化冲突,实践跨文化交际策略。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为其未来应对工作环境中的挑战提供了实践经验。

4 结语

与传统的文化课程不同的是,“跨文化交际”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即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由于以英语为外语或二语的人们的数量远远超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纷繁复杂、难以预测,有效的、得体的跨文化交际仅靠英美文化知识(“鱼”)是远远不够的,而跨文化交际意识(“渔”)才是跨越障碍的桥梁。因此,跨文化交际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抓住契机,整合英语教学资源,制定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法、教学活动,使学生有计划、有安排、有指导地参与跨文化知识学习、语言应用实践活动。以文化意识为中心的外语教育,才符合提高学生总体内在素质的21世纪教育目标。[5]

参考文献

[1] 贾育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Paige,R.M.Trainer competencies:The missing conceptual link in orie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6,10:135-158.

篇4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16-02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WU Hao

(College of Tourism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Hunan 42700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 teaching and cross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ilingual teaching, and explored the necessity to conduct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Finally, some methods of conducting th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in bilingual clas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Cross Culture; Bilingual Teaching; Organization Behavior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为了使高等教育能够适应这一需要,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年又明确指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开办双语课程,培育双语人才,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在此背景下,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组织行为学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开创了全新的“教”与“学”的思路,学生通过对原版教材的提前预习及仔细阅读,再通过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学生能够以英文的思维方式思考国外的原著学科,能更好地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保证组织行为学学科知识的及时更新。同时,也有利于传达组织行为学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增强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及其思想的了解,把握学术精髓。然而,在取得种种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在实际教学中碰到了许多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严重阻碍了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明显制约了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鉴于此,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所涉及的跨文化教学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对策建议,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双语教学与跨文化的关系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学习母语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双语教学中,由于语言具有交际功能, 当交际的双方分属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时,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同时,又由于各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文化的印记,所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知识的时候,就是习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的传统。所以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是紧密联系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双语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能力目标的实现,还承担着专业知识目标的提升。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有必要在双语课程中渗透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掌握学科知识的双语人,双语文化人。

另一方面,英语大师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语言教学不仅仅要掌握“语言规则”(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as code),即:懂得语法正确与否,而且还要掌握“语言使用规则”(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use of the code),即:决定语言是否得体。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导入,才能使学生对西方社会逐渐形成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在双语教学中,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所蕴含的两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许多语言现象单单从语言本身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具体来讲,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往往是和我们人类社会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范畴。由于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大多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因此,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就和目的语(大多为英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关。也就是说,文化差异对学生在理解双语教学知识点时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当笔者在给学生讲解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五个维度时,其中有一个维度是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长(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 short-term orientation)。长期取向是指人们总是想到未来,而且看重节俭、持久与传统,而短期取向是指人们看重此时此地。由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教育,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长期取向比短期取向更可取。考虑到文化差异,笔者告诉学生,美国是一个多元国家,允许各种文化共同存在。按照组织行为学的观点,长期取向并不一定比短期取向更可取。短期取向下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变革,他们对于工作的忠诚度也很稳定。因此,长(短)期取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价值观取向,它们共同存在,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这样,就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二)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进行组织行为学双语学习的思维习惯

具体来讲,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语篇分析和词汇理解两反面。一方面,学生倾向于总是潜意识的拿所学语言与自身母语进行比较,导致无法跳过难句或语法,而对整个语篇的含义进行分析。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早已定型。关键不在于是否迁就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汉语思维),而在于帮助并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新的认知方法(学习第二语言)。另一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它最容易受到文化渗透。学生受困于中式的词义理解,往往难以领会一些西方语言的词义。例如,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材中,多处涉及到“宣传”这个词汇,例如“广告宣传、新闻宣传、公关宣传、产品宣传和企业宣传”等等。汉语里“宣传”指的是“对群众说明和讲解,使他们相信并且跟着行动”。而英语词典中对“propaganda”的定义是“政治团体为影响公众所散布的信息。通常是夸大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可见,“宣传”一词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褒义和贬义,从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所以,“产品宣传”用的是“product promotion”,而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product propaganda”。

(三)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案例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不少课程讲授中颇为常见的方法。然而,西方原版教材对一些案例的选用表达常有别于我国的本土教材,经常会由于文化的差异而让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不准确。在组织行为学的双语教学中尤其如此。如在讲授“群体冲突”一节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学生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对“冲突”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冲突的存在是管理不善的结果,应当避免冲突”的认识上。如果就理论解释理论,学生们是很难接受“冲突从绩效的角度,是可以产生价值的”这一观点的。为此,笔者在课堂上就我们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竞争手段,通过增加工资、奖金、表彰、晋升、待岗等形式,产生积极意义的“冲突”、创造新局面的实例,借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说明了“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且往往是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冲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从绩效的角度,才能判断冲突的价值”等观点。

三、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双语教学面临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克服畏惧心理的难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引入跨文化教学。在双语教学中,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差异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西方文化下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从中体会到二元文化的有趣差异;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将跨文化教学引入双语教学,能够促使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沟通活动解难释疑,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也是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许多语言学家经过研究,普遍认为除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英语交际能力差,沟通自信不足,过分偏向英语应试教育。只有将跨文化意识充分融入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英文问答、讨论、演示和课后英文写作等,才能使学生的交流沟通水平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感悟

文化通识和个人修养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本科生教育的主要指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便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便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以文化作为感召力的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宽广的课程领域接受两种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摆脱传统狭隘观念的束缚,形成一种对文化的潜在反应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的素养迎接全球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四、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

由于缺少西方国家的语言环境,在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去学习和感受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设法在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导入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在双语课堂上努力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如对许多中国人来说communism,collectivism,interdependence等都含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但这些对西方人来讲却含有反面、消极的意义。相反capitalism,bourgeoisie,landlord,ambition等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对西方人来说则带有褒义。这些词汇在不少社会科学中都较为常见,如果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本身也会对学生的课程内容理解产生障碍。而一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学者这种文化背景和学理的差异,将有助于其形成双重文化的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跨文化管理活动的视频资料、模拟组织行为学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组织行为学实践中的跨文化冲突展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情景。教师也可以担任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样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可以体验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上很重要的是要营造出双语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既包括了课堂知识点的双语讨论和辩论,也包括对课程案例的现实模拟表演。前者能够锻炼学生用西方语言进而到用西方思维来考虑问题,激发其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愿望。后者则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成近乎实际的交际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场景下应该讲什么,从而达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该同时熟悉专业课程材料和西方文化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课程熟悉程度和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其他的非双语教学的课程不同,组织行为学引入双语教学,还要求教师更加熟知西方的一些文化故事和名人名作。这既考验着双语教师多学科的知识广度,也要求其花更多精力进行备课工作。如果教师不能在授课前进行充分地查阅和注释,也就无法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四)鼓励学生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双语教学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每周一、两次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英语思维是不可能形成的。这就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自主阅读西方经典文化名著,观看反映西方文化生活和历史的电影、电视剧,并多浏览英文的知名媒体网站和主流论坛。同时,在生活中有意愿与西方人士和一切西方元素的事物进行接触,从而自发创造感受跨文化差异和熏陶西方文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钱 芳,俞丽伟.高校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103-105.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71-02

一、引言

伴随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和跨国界的交往日渐增多,但由于各国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不同而产生的文化距离和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善于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更能适应全球化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尤其需要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上,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母语和外语即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所以我们有必要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本族语和外语的文化知识与能力。本文结合整合理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具体探讨了如何整合大学英语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

二、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Byram(1997)提出跨文化能力,他认为跨文化能力指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异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求大同存小异的能力问题。诸多学者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对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有相关论述,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涉及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这能为跨文化教学的设计提供参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规定课程设置要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并将选修课分为三类:语言技能课程、语言文化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三类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相辅相成,它能培养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给优秀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平台。这使得在大学英语课程群中开设跨文化交际类选修课程有理可依。给非英语专业学生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同时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真正成为能活学活用英语的人才。跨文化交际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首先是它能促进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作品能在输入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同时,跨文化交际课程能培养学生对异族文化宽容的态度,提高人文素质。使学生能在文化体验中调节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和行为,理解产生差异的原因,养成欣赏和接受差异的积极态度,并学会处理文化定式和文化差异。

三、整合理论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地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黄甫全,1997)。对此我们了解了整合理论,就是把不同的课程或科目,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计划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具有整体效益的课程,在此课程中实现不同课程的独特价值和共同价值。我们把这一理论用于本文研究中,将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非英语专业的选修课,使得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形成整体效益,因为它们的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的方向是一致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的语言水平,又能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人文素质。这样的整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需要,能满足社会对跨文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具体措施

到底如何将大学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合理有效地整合,本文主要从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讨。在教学内容上,教材可涉及跨文化交际概述、本土文化、外国文化、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英语专业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知识,比如文化维度,高低语境等。但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精通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好处,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出跨文化交际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就教学目标的整合而言,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涉及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它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中外文化和对外交往礼仪,按国际惯例从事国际活动,处理各种关系,有英语沟通和完成工作的能力(王立非,2009)。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选修课并不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跨文化知识,我们要求他们能阅读和欣赏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英语作品,并在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语言基本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增强对中西文化的了解,这些都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走向国际化应该具备的能力。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一般贯穿整个本科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通常只学习两年英语,我们可参照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群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和需求开设适合他们的选修课,如跨文化概论、英语演讲、商务沟通、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文化等。开设时间建议在大二上学期,因为这时学生已经熟悉了大学英语的学习方法又正是学生准备四六级考试的时期,而四六级的考题又往往会涉及很多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这能使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的开设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达到整合。就教学方法来说,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教学内容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多元的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详细介绍与补充相关文化背景。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提高学生知识和兴趣并重,使得整个英语学习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

从上文对大学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整合,我们看出跨文化交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选修课是可行和必要的。它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能力,又可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社会对国际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Byram,M.Linguistic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for bildung and citizenship[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0,94(2).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篇6

现阶段,在大学英语中跨文化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首先,教学理念不到位,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没有树立一定的跨文化教学理念。但是,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不少教师的教学重点在单词、语法、阅读和写作上,没有重视到英语文化中的背景与习俗等,学生只是掌握了英语知识,但是不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与思维。其次,教材内容不合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开展的,教材是否合理对跨文化教学影响重大。目前,不少大学英语教材中忽视对英语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的介绍,与西方社会脱节,不利于跨文化教学。再次,教师的测评方式欠佳,目前,测评大学英语成绩主要就是英语四、六级考试,模式比较单一,并且考试重点仍然以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为主,没有针对跨文化做重点考核,所以学生的学习重点也不是跨文化。

二、大学英语中跨文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学理念能够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与教学行为,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英语跨文化教学理念,改变落后的英语跨文化教学理念。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加强对英语文化学习与思维的总结,在顺利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同时,更加重视对英语文化的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英语文化学习时间,充分了解和认识英语文化。学校也可以派英语教师去英语国家学习体验,亲身感受当地的风土文化和生活习惯,从而更好的开展英语跨文化教学。另外,大学英语教师也可以参加相关的跨文化培训,重视英语跨文化教学领域中的动向与成功,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教学水平,树立正确的英语跨文化教学理念。

2.调整教材内容。大学英语教师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中关于西方英语文化的内容较少,所以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介绍西方国家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英语语言思维的讲解。大学英语教材知识在囊括教学重点的同时,还需要兼顾英语文化的介绍,教师也应该协调好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顺利开展跨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在教材中认识到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大学英语教材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紧跟时代的脚步与发展的步伐,充分根据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兴趣开展跨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英语电影片段或者是介绍西方文化的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西方文化,提升跨文化教学效果。

篇7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既然是语言教学,就应该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来增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同时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学生交际能力培养,致使学生在实际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常常犯“文化错误”。我们应把英语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其能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范围很广,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补充介绍相关交际知识,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如果忽视了文化环境,特别是文化的差异,在交际中学生就不能正确表达自己,导致交际失败。所以教师应不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学生注意文化差异。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2.1称呼语

在英语实际运用中,除了professor, doctor, chairman等词能与姓连用之外(如Professor Smith)其它表示职务和身份的词(如teacher)则不能与姓连用。在实际交往中有些英美人,尤其是美国人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2.2感谢与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语国家 “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另外在英语国家,对别人的赞美、祝贺,最普遍的回答也是:Thank you.

2.3 隐私

中国人之间交谈时,有时会问对方的年龄、婚姻及家庭状况、收入等方面。在英语国家这些都是个人隐私的问题。所以在与之交际的过程中,应避免问这些问题,以免冒犯他人的隐私权。

2.4邀请、拜访与告别

在中国被邀请吃饭时,通常要先客气一番,然后才答应。但在英语国家,如果对方邀请你吃饭,那你的回答应该是去或不去,补充不去的原因就可以了。还有,在英美文化中,你要想拜访某人,就得预约。在中国,告别时,主人通常会挽留客人。而在英语国家,当客人表示要离开时,主人一般不会挽留。

2.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而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是以天气、健康状况、体育等为话题。

2.6电话用语

英语国家里一般首先是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或单位,然后打电话者表明要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提醒学生用常用电话语是This is X X X (speaking).而不是I am X X X. Is that X X X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X X speaking?

2.7接受礼物的方式

英语国家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而我们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地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不当面打开。

2.8文化内涵

各国语言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内涵,英语也是如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教育。如cool一词,我们常把它理解为很冷淡、不热情,但对英美人而言,它却是指人镇静、冷静、做事有条不紊,而它的另一含义是“新潮”。

三、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策略

中英文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文化教学必须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方面,尤其是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渗透文化意识,扩大感受,从而把自己融入到相应的文化氛围之中,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自觉地、主动地吸收并融入新的语言环境中。

3.1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将中西方文化在称呼、打招呼,表示关心等自觉自然地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此外,结合教学的要求,我还教会学生如何对别人表示关心,如何拜访别人,如何应答别人的夸奖等等。

3.2通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

平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渠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角,定期举办英语口语演讲比赛,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简单英语读物,寓教于乐。

3.3多渠道、多种手段体验异国文化

可以请学生收集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运用英语电影、电视或录像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读本,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四、结束语

我们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获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进行跨文化交际,参与国际活动,使英语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有力武器。因此,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要求我们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对文化意识的培养,决不能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一个没有适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不会成为未来世界所需要的合格有用人才,在未来世界的激烈竞争中也就难有立足之地。

篇8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7)14- 0181- 03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7. 14. 068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一、引论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rnunication)是一门在传播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与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相互交叉而发展起来的学科。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文件《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提出跨文化教育的思想,以促进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对其他文化的了解。2003年9月,我国教育部颁布新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以掌握一门语言的熟?程度为评判标准,更多的是应当培养学生使用语言去了解另一种文化、心理、社会形态。现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外语教学的同时,忽视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加强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力度,不仅需要在外语院系的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设置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课程外,应该增设社会学、人类学这类课程;其次,在外语教学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外语教材,在自编教材中多用一些“真实材料”( authentic material);并且,在跨文化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网络信息技术等直观渠道,加强学生对跨文化现象的理解。因此高校跨文化外语课程的开展可以且应当借助更高效、更优化的教学方法,而进十年来在我国各大高校迅速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利用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把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师、学生角色的教学模式,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利用视频等教学手段改变传统课堂“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度。结合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性质和翻转课堂的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论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Flipped Classroom,FCM)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即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等教学资源来替代教师的课堂讲解,而将课堂学习的精力集中于一些任务练习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交流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M(“dle等网络平台的兴起,教育者们逐渐把PPT、视频等教学材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使得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外预先学习讨论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1996年,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执教的Maureen J.Lage和Glenn J,Platt提出翻转课堂的设想并开展了教学实验;2000年,Wesley J.Baker建构了“翻转课堂模型(Model of Classroorn Flip-ping)”;2004年,Salman Khan利用教学视频在网络上进行远程授课,并创建了可汗学院,进一步证明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应用价值。

翻转课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视频等电子化教学手段为依托,把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课前利用视频等教学课件进行自习、小组讨论、课上输出、课内评价的学习模式。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在于课堂授课和课外练习的时空转换,更在于教学活动合理设计与优化的时空分配,因此翻转课堂被称为是“一场破坏性的教学改革”。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的输入有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者在课外自己完成,而课堂则用来专注于人与人的输出型交互活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源是哈佛大学Mazur教授提出的同伴教学法、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Bloom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游戏化学习理论。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是混合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内化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论。

三、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必要性及开展模式分析

(一)跨文化外语翻转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外语教学过程是语言与文化教育的融合统一。跨文化外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及文化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借助多样化教学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对某一文化差异现象进行素材查找、对比分析、加深理解。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参与程度决定其跨文化学习的能力。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训练可分为四个阶段:(1)对于显而易见的文化特征的识别;(2)对于与自己文化显著不同的重要又微妙的文化特征的敏感;(3)对于与自己文化显著不同的重要又微妙的文化特征的精神领域的领悟;(4)在长期文化熏陶的基础上从外族人的立场体会其文化。要完成这四个阶段的跨文化学习,笔者认为应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1)利用平面视觉材料介绍其他文化的直观素材,比如照片、图片等;(2)通过编写跨文化教学的书籍或增加各类文化相关的书籍、报刊等材料,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3)通过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工具,引导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利用视频、论坛、网络交友工具等网络资源,全方位接收有关其他文化的信息;(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关文化交流的讲座、讨论会、及其他社交活动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文化代表方之间有直接、开放的、通畅的交流。上述四大途径表明,跨文化外语教学应当且必须通过翻转课程的教学模式来实施和拓展。

传统课堂上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排列如下:(l)讲课;(2)小组讨论;(3)个案研究、学生报告;(4)客座教授演讲;(5)电影;(6)小组报告;(7)角色扮演;(8)实地调查;(9)录像及其他。现在国内本科班级人数较多,在上课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师授课,又要组织全班讨论,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克服这一困难的有效办法,就是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授课内容制作成PPr或视频的形式,确保学生在课前观看了相关视频,并在课前组织小组讨论、资源搜集、对比研究、个案调查、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等环节,再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报告、辩证讨论、交流合作。此外,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活动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报告或交流等活动时更容易忘却自卑、胆怯等不良情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效度得到提升,因此跨文化外语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跨文化外语翻转教学的开展模式分析

翻转课堂为跨文化外语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学生在观看视频对某一文化要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我探索、分工合作,在课堂上由学生针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多形式报告,后由老师指导点评,加以学生间相互评价,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学习、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并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完全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中浸染,有利于学生吸收和积累跨学科、跨文化相关知识。以温州商学院的跨文化外语翻转教学为例,其要点可归纳如下:

1.确定跨文化翻转内容和频率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程每学期的总学时是36课时,翻转课堂的翻转次数基本保持为18课时,也就是说,50%的跨文化外语课程将以翻转的形式展开。这主要是因为每次翻转课程任务量比较大,如果所有的单元都进行翻转,实施起来可能会引起学生负面的抵触情绪,同时教师制作微课视频的任务量也会非常大。因此,在上述的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任务,老师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微课及相关资料。

2.微课视频制作及任务布置

微课视频制作是翻转课堂的重要一环,其制作方法很多。现参与温州商学院跨文化外语翻转教学的教师使用的录屏软件主要是Camtasia Studio、YouCam、Office2010/2013/2016,以及具有录播功能的WPS。在微课视频制作完毕后,需提前在某一跨文化教学内容的两周前把翻转材料传到Moodle等网络平台,让学生下载并自习。针对PPT和视频,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workshop讨论、文化现象搜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Presentation、讨论、辩论、自主评价、提问等方式输出所学信息,达到课堂上学生充分用英语表达、操练语言、并深入了解文化现象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多途径加强学生对某一文化现象的理解和判断。在任务的实施环节,教师会设计十分详细的《跨文化外语教学翻转课堂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了解各项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完成要求。任务单中还涉及具体的课堂活动流程,对学生的指示性也非常明确。

3.评价体系

在翻转小组内,会有组长和副组长的选拔,这两位学生起到组织、分配任务的作用,并可以在课前准备翻转任务的过程中对组员的参与度、积极度进行评价、打分。学生的课堂活动会通过同伴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打分。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是无所事事的,教师应起到引导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合理评分的作用。翻转课堂的分数将纳入到期末总评成绩评定系统中,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翻转课堂的积极性。

篇9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传统英语的教学中,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词汇、语法就成了教学的重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翻译、书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在听、说等交流能力以及跨文化方面的意识方面却相对而言较为薄弱。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跨文化意识的提高也做出了重点要求。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语言能力的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这就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试图从当今社会背景及需求出发,对新的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学习策略,以便达到加强学生英语学习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述英语语言学习和文化的一些最基本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对现如今英语教学的一些现状做一些分析。第三部分着重强调应注重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及原则。第四部分将对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给出一些建议和实施方法。第五部分将对本文进行一个大概的总结。

一、英语语言学习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就是用于人类用于交流的任意的口头符号系统(1)。而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国外对于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进行的较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Malinowski说过:不把语言和它运用的文化联系起来,便不可能对这个语言有所了解。而美国的E.Sapir?在他的Language一书中也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也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转引自陈励,2004)在国内也有一些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对此曾作出过一些深入的研究。邓炎昌、刘润清(1989)指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反应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括该民族的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开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一定的语言表达产生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了解文化背景是理解语言的前提。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了一个更好的更为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的运用这个国家的语言。这就好比我们学习中文,如果多我们国家的文化背景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中就只有一些最为基本、普通的词汇,一些简单的句法结构。语言中的文化底蕴就失去了。这种语言使用起来就没有任何美感可言。我们的语言如果脱离了文化就像我们吃饭没有菜,虽然可以填饱肚子,却是淡而无味。“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对于称赞或表扬,中国人往往为了表示谦恭,就会说:哪里哪里;而英美人士却会笑呵呵地接受,并说:谢谢。当两个国家的在一起时,一不小心就会闹笑话。就比如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中国人邀请一位外国人到家里吃饭。到达时,外国人礼貌性地对男主人说:“你的妻子真漂亮。”男主人于是就说:“哪里哪里!”而外国人就显得很尴尬,只得硬着头皮回答说:“她的眼睛,嘴巴,鼻子等等都很好看。”于是中国人就很生气,结果两个人都不是很愉快。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过分评价别人的妻子是不礼貌的。以上例子就表明,如果对于两种文化间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就会造成交际障碍或闹笑话。

因此,英语的学习不光是语言的学习还应该包括文化的学习。学习英语必须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扩展视野,有利于促进对英语语言本身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强世界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灵活性和批判态度,这些都是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如今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中国的外语教学也从最初的俄语转入到现在的英语。因此,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受需求的影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进行什么样的教育。现如今的谁会形式需要大量的专门的英语人才。这也就让中国具有了60多年的英语教学历史和近一亿人学习英语。如此大的学习规模,国家投入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的就让我国的外语教学获得新的进展。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英语教学却很大程度上只是人数和投入的增长。传统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了一些误区?张国前?(1989)曾说过,中国的外语教师在教室里花费很多的时间为学生讲解句子层面上的语法难点,试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们则忙于背那些语法规则和单词。其结果,学生的阅读能力很低,听说能力更差。Campbell&Zhao在研究中指出,学生在6-10年的英语学习时间内,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语言的结构并被要求反复练习那些枯燥的、脱离了语言环境的句型。他们认为英语课在中国的教室里已经变成了一种必须要通过的、枯燥无味的课程,而不是交际所需的工具。学生在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以后所能做的就是做题,而他们却很难开口和英语国家的人说英语,这种语言教学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国的英语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就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当前的应试体系。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中的考试主要是注重应试,而轻视素质。传统的应试体系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全部围绕着考试而进行。考试成绩的好坏也就成了评价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唯一标准。老师的教学重视知识,而学生能力的发展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效果不尽人意。这要求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一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适合时展的英语教学改革之路。

第二、现如今高中所使用的教材。

我校如今使用的教材为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不可否认这套教材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比如:1.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胜利和心理发展的需要。3.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任务型”的活动。4.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做了系统的安排,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系统。5.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6.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体他们发展学习策略。7.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8.注意渗透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使教材具有学科融合性和拓展性。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听、说、读、写活动,共分为11个部分。

然而,这套教材的内容太多,而高中阶段每个周的英语课时却不是很多,因此好多老师为了考试,就随意地删减一些内容。就比如Listening和Speaking以及后面的Workbooks上的练习就经常被省略。因此,这些部分形同虚设。而且,教材上的文化知识其实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些除了课本以外的简单易读课外读本来专门讲述一些文化知识,这其中可涉及到政治、历史、地理、文学、,生活习俗,名人故事等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对于外国的文化将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第三、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态度。

今天,大多数的中学教师仍然遵循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却忽视了在英语教育中文化的重要性。虽然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注重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然而为了考试,这一个方面还是被很多老师忽略了。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甚至一些教师自己的评价标准也只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第四、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态度。

在中国的好多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很好,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不高。大多数学生的小学是零基础,初中学得也不是很好,而高中的课本却是很难,因此很多农村学生就以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为目标,而一些城市里的同学却有不够学的感觉。这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也只能是以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为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比如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从以上几个弊端可以看出: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就必须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举措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以便迎合社会的发展和新时代的英语教育的需求。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必要性及一些原则。

必要性方面:

第一、当今社会生活、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除了要掌握跨文化交际所需的语言结构,还要掌握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3)

第二、长期以来,我们往往重视语言知识教学,忽视文化意识培养,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出现交际障碍。交际障碍的出现,很多时候,不是由于对对方的语言及其结构不了解,而是对对方文化缺乏认识造成的。由于文化无知而造成的失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让外国人无法理解和原谅。只有对双方的文化有了一和深入的了解,才不会造成一些误解。就比如一些外国人对数字13和我们对4差不多,还有他们也不喜欢食用动物的内脏和脚部,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最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双方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日益增强的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都表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英语教学的需要。只有对所学语言的国家相对应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才能帮助我们把所学的语言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因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促进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要遵循适应性原则。高中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较初中都有较大的提高。然而一些比较既有争议性的知识却要谨慎教学。如果对于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没有太多好处的异国文化要能够把它舍弃,否则就会对学生造成误导。就比如外国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就最好不要向现阶段的学生教授。

第二、要遵循循序渐急原则。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还处在一个不平衡的阶段,对于知识的习得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到培养的阶段不能操之过急。所教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规律,有目的地进行教学。

第三、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当今世界上说英语的国家是如此之多,我们不能把所有国家的文化都学习一遍,但是对于一些主要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却需要进行一些最基本的了解。而且,文化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不能只是注重一个发面,要进行多个方面的学习。因此,既然我们学得是多元的文化,就不能以点概面。要不然就会让学生的认识有偏颇或者不够全面细致,从而一知半解,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第四、真实性和科学性原则。对于文化的认识有时候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但是教师在选材和传说这一个环节对所讲述的别国的文化因该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所选内容不能是道听途说,甚至胡编乱造。在传授的内容和方法上要保证其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第五、客观性和公正性统一的原则。做为一个老师,要以身作则,对于所传授的别国的文化不能带有太强烈的主观色彩。不要因为自己是一个是某国家的“球迷”就对别的国家的文化带有一些不太应该的违背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看法。要记住自己传授的是别国的文化精髓,不应该和其他的一些不相关的内容扯上太多的关系。就比如目前法国总理坚持和达赖见面,或是美国在上和中国的一些意见上的分歧,想这些问题就不应该过于影响到我们文化的传播。在传授的同时也要以一个客观、公正、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些问题。

第六、实用性原则,在高中所进行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要确保所传授文化的实用性。如果让学生觉得所教的东西和自己太过遥远或者毫无用处,那他们对于文化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一些影响。因此,实用性原则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遵循这些原则,将能够确保跨文化意识的成功培养。

四、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一、课堂上的培养方法。

在课堂文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适时的适当的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高中学生的大多数的文化知识都是从课本上获得的,现行课本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较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以便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全面的文化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对有关方面进行一些相应的补充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文化材料,适时介绍西方风俗习惯、社会现象、行为规范等,使学生在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语用过程中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可能出现的文化错误。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和对照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和印象,在西方与西方间,中国与西方国家间进行相应的比较和对照,将收到很好的效果。就比如在讲到Festival?这一课,就可以拿英国和美国人以及其他一些英语国家是如何度过圣诞节这一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也可以和我们中国的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进行相应的的对比。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就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记忆。

还可以通过视听法来进行一些更为直观的教学。通过观看英文影片,欣赏英文故事及歌曲,进行英文话剧的表演,来加深对西方国家文化的理解。这其中的方法有可以多种多样。就比如,在讲到艺术与文学这一课就可以同过影片、图片、报刊杂志等方面进行更为直观的教学。

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国家的文化知识,这个自己搜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无论是对于他自己还是其他的学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着请个外教,外籍教师的教学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将会对学生的认识提供一个原型,以便让他们感觉异国的文化就在他们身边。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堂之外的一些建议。

在课外,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加深学生的跨文化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学来的知识可能会更具有实用性,而且学生的印象也会比较深刻。以下就是一些课外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建议。

开辟英语角。英语教的成功开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因此在好多地方向一些学校以及有大量外国人聚居的市区都有英语角。我校的外教曾经每个星期就会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来主持英语角,同学们到了那里都非常的积极认真。这让学生们自己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西方文化,身临其境。在比较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中他们能够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对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极大。

课外的文化宣传。在校园中举办一些专门的跨文化知识竞赛,收看收听英文节目,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监督,开办西方影视欣赏协会,专业图片展览,重点节日宣传等活动和措施。就比如可以在合适的时间收看CCTV-9的Culture Express?等一些主要介绍西方国家文化的一些英语类或是中文节目;每个周抽出一个时间让学生观看英文的原声电影;或是在圣诞节到来之时举办一些圣诞图片展览,介绍圣诞文化。这些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强化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能够提高教学成绩及水平。

第三、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劲头,随时关注新的文化倾向,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达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切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都应该有选择性地使用,以期达到一个最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结尾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将世界各地的文化人群统统卷入其中。于此同时,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越来越快,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甚至成长时期相距不过几年的人们之间也已经开始出现可文化上的沟壑,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交际正越来越多地具有跨文化性质。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尤其是青少年来说是非常必要的。(4)?本文的研究旨在帮助英语教师处理好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西方文化知识,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进而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然而,西方文化群星灿烂,包罗万象,即便是简要介绍也会因内容过多而难以裁定,甚至无法进行。(5)?因此,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既要投入一些时间,却也不能舍本逐末,而忘记了语言技能的提高,从而更加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在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同时也不能有崇洋的心态,进行西方文化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本国文化的传播。否则我们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会有向西方倾斜的危险,我们本国的文化精髓也会遗失。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更加失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就成了现代教育的一大败笔。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 2002年第一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莫剑鸣.谈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7年01期。

篇10

1. 语言知识与文化教学并举,增大信息输入量,增加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递文化的任务。课堂就是将语言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场所。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教材为中心,增大信息输入量,介绍背景知识。如,在教授牛津英语Module 6 Unit 3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英美国家风土人情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课前阅读,或让学生亲自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cultural differences, 上课时,组织学生以知识抢答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查阅情况;学生还可以以两人为一小组的形式把它们表演出来,让学生对异国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平时,要指导学生多看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增大信息量,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了解。由于英美文化中的很多内容会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又特别实用,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极为感兴趣。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融入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增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 创设语言情景,开展主体性活动,增强语言交际机会

有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学生在生活化的语言活动中更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并深切感受英美文化的气息。如, Module 2 Unit 1 Task部分是关于greeting others and making introductions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些有关联的对话设计成一堂“活动组合课”,以组为单位,除挑选两个表演询问者及解说者以外,其余学生不确定地扮演club member, 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被询问的对象。通过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感受了异国文化风味,更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运用英语的交际性。

3. 巧借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教师可以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比如,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4. 充分利用电教课程资源,让学生体验真实英语文化氛围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很难感受真实的英语氛围。电教资源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Module中的内容收集和选择一些相关文化的电影、录像、光盘,让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日常生活情景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比如,在讲授必修二Module 5的Vocabulary and Reading时,可以下载关于杨立伟的新闻并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学习必修二Films and TV Programs时让学生观看Harry Potter系列影片,从中,学生既听到了真实的英语,又可以通过片中的背景、人物、环境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真实的生活,感受真正的英语氛围。学生在感受大片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英语电影艺术的鉴赏力。

二、 实践效果

笔者在教学实践别注重将语言教学置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抓住文化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另外,原来由于学生基础差,上课敢于用英语积极表达的人数很少,而现在敢于提问的人数明显增加,有许多同学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并能互相讨论,有时就一个问题能展开激烈的争辩。而且这种浓厚的兴趣能持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了一个“爱学——学会——会学——更爱学”的良性循环。

篇11

从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可以看出,试题更突出语言的应用,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无论是听力、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语法填空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用内容的考查有增多的趋势。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面积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新课标;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

―、高中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途径

现行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大纲”编写的,每个单元有一个话题和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话题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个单元的对话和阅读课文都是围绕这个话题开展的,既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又体现了知识文化。英语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现行英语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题语用意识,重视交际文化的教学,因而课题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1.词汇教学

词汇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载体,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中的成语、习语、典故等更与名族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中外同意义的词的不同文化内涵。以dog(狗)为例,在汉语里往往用来骂人,而西方人非常喜爱狗,在很多习语里都用到,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2.对话教学

高中应用教材的对话课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为了达到某一特定语言环境的交际目的,除了具备必要的语言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现代外语教学认为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就说“吃了吗,去哪儿”,但在西方人看来如果这样问就表示邀请。再如,受到夸奖,中国人传统上回答“哪里,哪里”,以示谦虚。但在西方人看来这样的回答很怪异,因为他们的回答是“谢谢,我很高兴”。所以,为了实现交际的得体,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误解,英语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一定要把语言形式与语用、文化形式结合起来。反复操练必不可少,但不能仅仅停留在交际方式上,更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交际技巧,比如交际策略、交际意向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各种交际训练。

3.课文教学

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很广泛,其中就有直接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比如地理、语言、饮食、音乐、媒体等。例如,Unit5 Rhythy,Unit19 Lesson3 Body Language.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深挖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要注意分析英语语篇模式,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二、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则

语言是承载文化的工具,没有文化语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而文化的渗透必然会牵扯到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尤其涉及日常交际的内容,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文化知识的讲解上,应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文化有差异的交际原则及语言行为习惯。教师可以根据某一单元话题,创造具体的语言情境,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在讲Unit17 Lesson3 My Favourite Comedy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让学生模拟电视剧中演员的表演,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觉得有趣,还会印象深刻。

2.循序渐进原则

根据认知规律,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现行教材正是根据这一规律,以螺旋式编写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中不同的语言功能,在不同语境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逐步渗透,把握英语语言文化,进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篇12

 

实践教学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高等英语专业人才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规范》指出:实践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电大英语教师,通过对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本人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对教学主体的改革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在远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面向全体学员,注重个性发展。教学的侧重点由原来的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重知识转向重方法,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向重整体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亲自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从而使思维得到训练并分享创造的快乐,进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激情。

远程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并能制作效果良好的多媒体课件,为学员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因此,担任远程教育教学任务的电大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学员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二)明确教改的目的,树立教学目标

在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设计,探索并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教育的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以强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是试点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直接目的。

开放教育试点本科采用的教材是全国试点学校统一使用的,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顾曰国教授主编的“专升本”英语自学系列教程。该系列教程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育观念,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重在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学习中逐步提高用英语沟通和交际的能力.同时该教程也是专门为远程教育的自学者设计的,对远程开放学习模式的创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依托教学资源,制订教学计划

目前,远程教育任何一个专业在中央电大的学习平台上都有完整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及相关的教学辅导,课程考核说明等等。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两大模块:英语语言交际模块和职业培训模块,其中语言交际模块就包括《跨文化交际》、《变化中的英语》、《文学阅读与欣赏》等必修课程。《跨文化交际》所包括的主要媒体资源有:1)主教材及课程导学各一册;2)与主教材配套的录音带和光盘;3)中央电大提供的网上教学活动文本——辅导教案,包括教学实施细则、教学难点解析、网上辅导答疑、形成性考核作业、期末复习等等,以上这些资源都为我们学员学习提供了便利和帮助杂志铺。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并掌握这些资料,针对学生的情况,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把握学习进度,对整个学习过程实行宏观控制,使教学双方都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对学习主体的改革

使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是远程教育的基础。从世界各国的远程教育来看,其受教育主体仍是成人,多数是为了满足成人继续教育或者弥补以往错失的教育的需要。这些远程学习者在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但同时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是能动的,具有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创造价值的个体,通常承担着一定的生活(家庭)与工作的压力,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只是一项“业余性”的活动;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如何使这些长期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影响的教育对象尽早适应远程英语教学模式,成为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电大远程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学员是为一张文凭来读书的,但当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即知识社会转变的时候,知识更新和社会变化速度加快,学历教育将会发展为终身教育。学习能力、做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已成为人们适应新社会的新素质的要求。学历只是人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表征,而能力则是衡量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事业的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正确处理好学历和能力的关系才能真正适应远程教育形式,才能为自己的全面发展作好准备。

(二)重视远程独立学习观念的培养

长期作为知识进行传授的英语教学模式,固化了学员的英语学习思想和习惯,其教学方法更是限制了学员的主动性,使得学员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而远程英语教学以视频点播和课件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学设计,辅以网络上的资源。这种学习方法与学员原有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不同的,许多学员就强烈要求教师下发学习资料、练习讲义,想省去上网查询查找的麻烦。所以,我们要花大力气改变学员的观念,并注重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三)提升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目前参加远程教育的学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甚至于还有许多学员没有家用电脑,连因特网都没上过。这样的计算机水平很难适应远程英语教学,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或者提前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或者与英语课同时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以确保远程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对教学形式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教

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学校组织教学,教师根据课程及学生特点,有选择性的就教材上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讲授,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初步概念。教师要达到讲授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指导学生“仿”的目的。

第二环节 学

学是对教的内容的消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深化和扩展学习第一环节内容,达到基本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方法等作出反馈以便教师及时进行调整。

第三环节 仿

学生在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活动时,对课程中一些重要交际场景进行模拟交际,以达到将“教”、“学”环节中所学内容实际运用的目的,它是在教和学这两个环节后的实践。

第四环节 谈

学生在第三环节完成后,对学习和交际模拟过程进行交流探讨,总结经验,加深印象,改进学习方法。该环节的结果应反馈到“教”、“学”、“仿”各个环节中,促使各个环节不断完善。

(二) 教学方法设计

《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以语言、文化、交际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介绍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基本概念,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一些个案的分析,帮助学习者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课堂辅导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辅导面授安排六次,每次四个课时,每次面授我会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重点辅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各项语言技能的评价。面授辅导强调的是一个“导”字,但我发现由于摆脱不了传统面授课的影响,许多教师都把 它处理成了“讲授课”或者纯粹的“答疑课”。面授辅导不在于殚精竭虑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也不能把它简化为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面授辅导课中,学生的声音应该远远多余教师的声音。辅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性的检查,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化和理论概括杂志铺。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教材和书本,我们可以把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精心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和话题编制到教学活动中去,使教学活动浑然一体,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趣味性,在学生不知不觉的参与中解决了问题这样不仅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设计,而且也强化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

另外,为了节约时间,保证面授辅导课的时间和实效,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力和感受力,我们把整个课程分成8个部分,且采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效果较好的幻灯片及自制的课件,运用文字,图例,动画,视频,声音等,突出每个部分主题的知识结构,使新呈现的内容结构清晰,层次鲜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从而更加快捷地捕获信息并得以接受和消化。

2.讨论

讨论学习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研究性和协作性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不仅能锻炼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益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讨论的内容,主题,形式,范围和时间的长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安排。

课堂上,为了便于控制,我们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法就某一个话题展开:如Foreigners never talk about others’ privacy,such as women’ age,other’s salary,but our chinese like toask such question,then how do we think of this? 我要求所有学生轮流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表述自己对该论题的观点或看法,然后大家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不拘一格,而且人人都能参加,彼此在有效的时间内很快的实现了思想的传递和交流.当然我们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大家或交谈,或争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教师也可在适当的时候穿针引线启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引导他们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集中发言,阐释自己所在小组的观点。这种形式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和交际性,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良好协作关系的形成。

3.场景模拟

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或场景,在给出材料收集时间和讨论准备时间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学员亲身参与模拟实践,有可能的话,给出实践活动总结。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以语言交际为主要学习目的的课程教学设计,教材中有很多的交际实例,针对不同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场景模拟,以训练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后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在讲授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Politeness时,就可模拟书中情景让学生体会东西方文化中人们对礼貌的不同理解和反应。

4.答疑

四、对测评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标准是最终考试成绩,对于远程英语教学来说,这种评价方法,不仅不能得到多数老师和学员的认同,而且还会令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成绩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了用一次考试评价学员学习情况的做法,将学生学习过程、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记录在学习成绩中,体现了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

根据中央电大要求,《跨文化交际》已纳入基于网络课程改革试点的课程,学生的最终成绩为百分制,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6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40%。形成性考核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进行,终结性考试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上考试系统”进行。针对这种情况,课程辅导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网上形成性考核作业情况,并对学生所做作业及时评阅,对那些没有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督促和指导,对每一个学生网上作业的情况及时作出评价以督促和激励学生更好的完成下一次作业。

总之,远程教育中英语专业本科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授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探索总结,才能逐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环节,贯彻远程开放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远程学习新模式的战略思考[J]. 中国远程教育, 2003,14.

篇13

随着跨文化交际日益深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重视语用的准确传达。英国的语言学家托马斯(Thomas)认为:在语言交际中,如果一个人犯了语法错误会被认为是语言知识方面的缺乏,能得到谅解;如果一个能说流利外语的人在语用方面出现了失误,则很可能被认为是其不友好或缺乏教养的表现。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也曾说:“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即使说话人用极标准的语法遣词造句,在语用行为上却可能让人难以接受。”由此可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外语使用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增强其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避免文化冲突。

一、语用失误的含义及成因

1.语用失误的含义。语用失误是指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从而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现象。托马斯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prag- 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al- pragmatic failure)。导致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以及违背“礼貌原则”都有可能导致语用失误现象的产生。

2.语用失误的成因

(1)不同的语言习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交际中已经形成一整套以本民族文化和社会规范为基础的语用规则,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按照母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选择话语形式。这种忽视对方语用规则造成的语用失误主要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这类语用失误表现在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以称呼为例: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大嫂”、“大妈”之类,尤其是称呼老年人时都加个“老”字以示尊重或者显示此人的德高望重,如:“老张”、“张老”;然而,如果这些称呼被直接套用在英语表达中就产生了语用失误。在英语国家,“old”意味着老弱残年、时日无多,是最为忌讳的称呼。

(2)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不同影响语言的表达方式。由于受本族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的影响,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按母语的思维方式进行异化推理,导致交际失败。语言学家卡普拉认为东西方语言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使用汉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spirality)的;而英语语言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linearization)的。中国人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常常有摸弄两可的习惯表达:例如,Mary的爸爸病了,她向她的中国朋友倾诉,中国朋友设法安慰她说“Mary,don’t worry.It doesn’t matter”。这显然是套用了母语的思维模式,用“没事的”、“没关系”来安慰Mary;但这一表达却会让Mary认为她的这位中国朋友对母亲生病一事根本不在乎。

(3)违背了“礼貌原则”。在中国,贬己尊人,表现谦逊,是中国式礼貌的重要特点。而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会认为中国人过于谦虚而显得不够诚实。假设你到了一个美国人家里,他给你饮料,你不想要,就说:“谢谢,不要”。如果的确想要喝,说“谢谢”就行了。如果想要又故意推辞,以此来表示礼貌,美国人就会觉得你虚伪。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对别人赠送的礼物总是客客气气,要么说“不要”、“不用”,要么说“我有”,此后再接受。而美国人则比较实际,为表现对对方的尊重,在接受礼物时往往说“太好了,这真是我所需要的it is my pleasure!”。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正常的礼貌用语或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视为是无礼的表现。

二、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而使用过程中的顺畅性和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用能力的高低。语用能力指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交际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境驾驭能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避免产生语用失误,需要从常规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渗透。

1.词汇教学。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课堂词汇教学中,应着眼于词的辨析,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以及如何创造具有真实语境的句子。词汇教学应提倡情景法而非定义法。“No”的用法:“NO”的语法意义人所共知,但语用功能却常被学生忽略。

-I was robbed last night.

-No! How can that be?

此时的NO表述的是惊讶,此外,遇到久违的朋友,想表达兴奋,难以置信,也可以说:“No!”

2.语法教学。课堂语法教学时,着重与语用知识结合,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英语时态是一个在汉语语法中无法体现的语法范畴。英语课堂上,仅仅告诉学生不同时态表示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是不够的,它有时也能体现说话者的言外行为和主观意愿;如“to be +inf.”用来表示将来行为,常与第二人称主语连用,说者与听者一般是上下级的关系,此语境可能是上级对下级发出指令: “You are to be here by eight.”(你“必须”八点到这里),而不仅仅表达第二人称的主语将于八点钟来到的含义。如果教师把这些因前设语境不同而相异的用法作为语言语用规则融合到时态教学中去,就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会话教学。克列帕和威多逊认为外语教学中,一些教学者有将语言形式与交际功能对等的倾向,在句子类型教学中,学生常常认为命令只能由祈使句表现,提问只能由疑问句表达。而这种定义法显然是片面的。进行会话教学时,既要告诉学生英语句子结构使用的一般规律,又要教会他们活的语言规律和习惯,尽量创设真实语境。例如,英语的祈使句就不一定都是用于表示命令:①Be quiet! ②Have some tea! ③Give me my precious!这三个句子只有句①表达命令,句②、③ 分别表示邀请和祈求。

4.课程设置。要克服语用语言失误,还可以相应调整课程设置,把语用知识纳入教学计划中。增设有关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英汉对比方面的课程,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对比的知识,使他们了解母语与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语言差异,培养其英汉语用差异意识,减少语用语言失误。其次也可通过观看英语国家的电影、电视剧,阅读文学作品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用技能。

除此之外,在常规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与言语行为有关的“礼貌”、“含义”等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交际价值。比如,在丰盛的聚餐结束后,告别主人是,西方人会使用“Thank you so much for the wonderful evening”感谢语来表示礼貌,而中国人则会说:“I'm sorry to bother you so much.”的道歉语以示礼貌。英语课堂要求我们系统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交际者的语言习惯和特点,对不同语言之间在社交应酬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语用差异作系统的对比分析。

语言映射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该遵循所使用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引导其准确恰当地运用英语,从而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Hymes D.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London: OUP,19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