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护理基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为了适应中医护理专业的现代化人才培养需要,湖南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对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总课时从64课时调整到了48课时,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其操作水平,实验课时从时调整到了12学时,因此,课堂教学内容也就相应地进行精简和调整,教学方法也应同步改进。卢芳国等曾经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的生源特点与专业层次上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明确课程定位、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1]李珊等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出发调整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内容调整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了“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2]
但目前缺少针对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修改后的教学大纲的教学改革具体措施,本文就从这点出发,探索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案具体设计,以期对中医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浓缩理论课教学内容,精简知识点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经重新修订后,总课时调整到48课时,其中实验课增加到12课时,理论课36课时,在这相对有限的学时内,要学完本门课程的从免疫学到病原微生物学再到寄生虫学的三大部分内容,任务量很大,因此课时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更要适当精简,这就要求高校在教材选购、教学章节安排、每章节课时具体安排、知识点讲解详略上做好精细的规划。
1.理论教材选购
针对中医护理专业特点,选择内容精简但能基本覆盖主要知识点的教材版本。老师只讲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即大纲中明确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部分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知识点,剩下的大纲中只要求熟悉的和了解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并把部分自学内容纳入学生年终考核的一部分。在理论教材的选购上,比如王易、袁嘉丽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2012年8月第三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范虹、卢芳国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2003年8月第一版,科学出版社)等版本的理论教材内容既全面又较精简,可作为选择参考,合适的教材选购是搞好理论教学的第一步。
2.理论教学章节学时与内容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门课程的全部章节的教学学时进行整体合理的安排,哪些章节要重点讲解,哪些章节要简略,哪些章节留给学生自学,都要有完整详细的规划。我们考虑:免疫学部分安排12个课时,每次3学时,共4次课,老师分四次分别选讲免疫学基本概念与免疫细胞激活物、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四部分内容,免疫学应用留给学生自学并在实验课时结合操作讲解。病原生物学部分安排21学时,每次3学时,共7次课,第一次课主要讲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人体微生态系、正常微生物群与机会性感染、感染的影响因素、消毒与灭菌等基础知识。第二次课主要讲解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染色鉴别方法、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感染机制与临床表现、细菌的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知识。第三次和第四次课主要讲解一些重要的致病细菌,包括化脓性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肠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放线菌等比较常引起人体健康危害的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等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讲解内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检测与防治等知识,病原菌致病机制等内容留给学生自学。第五次课主要讲解病毒总论部分,知识点包括病毒的基本形态与结构、病毒的类型、病毒的培养、病毒感染的类型与传播方式等。第六次课具体讲解几种常见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乙肝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同样主要介绍它们的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检测与防治这四部分内容,其他的致病病毒留给学生自学。第七次简要介绍真菌病害知识,包括真菌形态以及浅表感染真菌(几种常见藓类)和两种深部感染真菌(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其他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寄生虫学部分安排3个课时,共1次课,老师讲解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流行与危害,并讲解医学蠕虫中的似蚓蛔线虫和日本血吸虫,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史与致病性,其他的寄生虫留给学生自学。
通过这样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基本讲解了本门课程的重要基础知识,通过老师讲授使学生掌握了主要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自学熟悉与了解了剩下的知识点并扩充知识面。这样既完成了本门课程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灵活主动性,为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
1.实验教材选择
实验课改革后扩充为12课时,每次3学时,共4次实验课。实验教材可选择与理论教材配套的教材,如伍参荣、卢芳国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教材(2014年1月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罗晶、关洪全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材(2012年6月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版本的教材比较合适。
2.实验内容教学改革
实验课时调整后,第一次实验安排免疫学实验与细菌学的革兰染色实验,学生主要操作免疫学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细菌学革兰染色实验,老师给学生示教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等免疫学实验内容。第二次实验课,安排细菌总论实验,学生主要操作细菌分布(人体皮肤、咽喉部、空气中等)、细菌基础培养基的制备、高压灭菌锅的操作使用和药敏实验,老师介绍细菌培养基组成、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和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等实验内容,这些实验相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院校也把它列为护理专业主要操作实验之一[3]。第三次安排细菌各论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化脓性球菌和肠道杆菌,学生操作化脓性球菌的划线培养、分离鉴定操作,肠道致病菌的血清学鉴定(肥达氏反应)实验,老师讲解示教化脓性球菌菌落特征及血清学鉴定方法、肠道杆菌菌落特征及生化鉴定方法等内容。第四次安排病毒学实验和真菌与寄生虫学实验,学生做流感病毒的血凝实验,老师展示讲解常见致病真菌的菌落特征标本、常见寄生虫卵标本,最后学生参观学校寄生虫标本馆观察人体常见寄生虫大型标本。通过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让学生在比较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病原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并加深了其对于理论课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培养了学生无菌操作意识、药敏反应常识和处理最常见的病原菌感染的能力。
三、知识点精简后的教学安排
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课时缩减、知识点精简后,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要完成本门课程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三大部分内容的学习,老师只能讲解课程中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内容,学生自学其余内容,这样安排、使护理专业学生既可以了解本门课程基本知识构架,又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学习自,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护理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和选择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思路。并且从大学阶段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的角度讲,对这门课程中不常见的微生物、寄生虫等内容,只有精简和留给学生自学以后,才能在时间、精力和资源上保证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与护理学特点有关的心理、人文等知识的学习[4],最终使培养出来的中医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芳国,伍参荣,陈 燕,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8).
[2]李 珊,卢芳国.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尝试[J].中医药导报,2009(04).
[3]谢国武.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7(05).
(1)老年病患者;(2)患慢性迁延性疾病、西医目前无法治愈中医有一定效果或可以治愈的患者;(3)寻求中医养生保健的人群。
2 结合就诊患者特点,开展中医特色的基础护理
2.1 面部清洁和梳头 (1)根据患者的病情、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及个人卫生习惯,选择实施面部清洁和梳头的时间。按需要准备用物。协助患者取舒适,嘱患者若有不适告知护士。操作过程中,与患者沟通,了解其需求,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尊重患者的个人习惯,必要时涂润肤乳。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2)中医护理一面部清洁与穴位按摩:面部的枯荣和五脏、气血有密切关系。中医经络学说指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把经络、脏腑的气血输注于体表,把体内病变反应到体表特定部位并把治疗效应转运输注到特定部位的作用,既是疾病反应到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按摩治病的刺激点。
穴位按摩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可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在面部清洁和梳头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征得患者同意后给予穴位按摩,以手指指腹前后、左右循经梳理按摩,促进经气运行。头为阳经之汇,如可选丝竹空、攒竹、太阳等穴按摩,按摩后患者感觉头脑清醒不昏蒙。此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2.2 足部护理 (1)评估患者的病情、足部皮肤情况。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宜的清洁方法。按需要准备用物及环境,水温适宜。协助患者取舒适,若有不适告知护士,操作过程中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感受及需求,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尊重患者的个人习惯,必要时涂润肤乳,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2)中医护理一中药足浴: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有记载,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经脉之行,三经皆走于足,足部是三阴经的起点,三阳经的终点,足掌有300多处穴位,67个反射区,是人体的一个缩影。足部毛细血管密集,神经末梢丰富,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
药浴是借助药液轻清之气,直透腠理,促使气血流畅,温通经络,散寒除湿,透达筋骨,改善皮肤营养和全身机能,达到解毒、消肿、止痛、止痒、祛风等目的。根据患者的情况,可选用有温中散寒、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等功效的中药(如:桂枝、细卒、干姜、红花、木瓜、没药、甘松、威灵仙等)熬制成药水浴足并按摩足底腧穴,刺激相应的反射区。尤其对一些风湿腿痛、老年性骨退行性病变、长期卧床的患者有明显的辅助效果。并能促进睡眠,提高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3 床上温水擦浴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评估患者病情、生活自理能力及皮肤完整性等,选择适当时间进行温水擦浴。准备用物,房间温度适宜,保护患者隐私,尽量减少暴露,注意保暖。保持水温适宜进行擦浴。护理过程中注意保护伤口和各种管路;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时应立即停止擦浴,给予恰当的处理,擦浴后观察患者的反应,检查和妥善固定各种管路,保持其通畅。保持床单元的清洁、干燥。(2)中医护理一中药汤液擦浴:选用中药汤液擦浴不仅可清洁皮肤,更可针对病情配合治疗。如选用石膏、薄荷、荆芥、防风、苏叶经擦浴皮肤吸收后,可通泄脏腑之热而达降温目的。对高热、恶寒、年老体弱者尤为适合。选用促进血液循环中药(如:红花、鸡血藤、泽兰等)的药液进行擦浴按摩,可促进患者皮肤的血液循环,避免长期卧床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皮肤干燥发痒者,还可加人中药制剂“止痒散”擦拭,以减轻皮肤搔痒情况,减轻患者的痛苦。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intervertebraldischerni-ation,LIDH)是临床常见疾病和多发病之一,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基础上,由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刺激和(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麻木、下肢无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1]。LIDH人群发病率高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呈现年轻化趋势[2]。2017年,LIDH被列为慢性疾病之一,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3]。LIDH严重时会导致活动受限,对患者的工作及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需要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4]。目前,大多数LIDH患者在发病初期选择保守治疗方式来缓解症状[5],而西医治疗复发的风险较高,治疗费用昂贵,且患者对其疗效满意度较低[6]。近年来中医适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是保守治疗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穴位贴敷、中药热熨、中药熏蒸、艾灸、拔火罐、经穴推拿等。本文就目前应用于LIDH的中医适宜技术联合应用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中医适宜技术来改善LIDH患者症状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LIDH患者中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意义
中医理论认为,LIDH属于中医“腰腿痛”的范畴。年龄的增加会导致肝肾亏虚、气血失养,以及不断遭受积压、牵引、扭转等外力作用,使椎间盘逐渐变性,易发生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少数患者腰部感受到风寒湿邪后即可引起腰肌痉挛、椎间盘内压增高,使已经退变的椎间盘突出。本病为本虚标实,本虚为禀赋不足,标实为瘀血阻络,肝肾亏虚导致筋骨不健,加上外感风寒湿邪,导致经络受阻、血脉气机瘀滞,不通则引发疼痛[7]。有研究表明,应用中医适宜技术不仅可以缓解LIDH患者的症状,强化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易行、操作简单、患者满意度高[8-9]。大部分LIDH患者可经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后得以缓解或治愈。
2中医适宜技术在LIDH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2.1拔火罐联合中药热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病机为肝肾亏损、气机不畅,当腰部外伤或劳损后,诸邪乘虚侵袭,引起气血瘀滞、经脉痹阻,腰府失濡养,不通则痛。拔火罐疗法可以通过吸真空的物理原理,作用于局部腧穴,促进气血流通,除湿散寒。中药热熨是通过热力将辨证论治开具的中草药药效发散至穴位或局部,从而发挥药力[10]。两者结合既能通过物理的负压和热力效应促进气血流通,又能将中草药的药效发散至病灶,通过气血流通加快药效的发散速度。目前两项中医适宜技术联合应用已有文献报道,一般采用具有活血化瘀、强肝健肾及去除外邪的中药组方,将药效经热力作用通过体表发散至体内,从而缓解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疼痛。洪杰等[11]对194例LIDH疼痛患者的研究发现,对97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激素、拔火罐等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药热熨,即利用当归、红花、赤芍、刘寄奴、独活等20味中药的药性,以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缓解疼痛症状;再经过中药热熨,以温经通络,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使骨质代谢加快,增强药力;治疗20d后,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也有其他研究证实,对血瘀气滞型LIDH患者进行拔罐联合中药热熨,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及疼痛程度[12]。因此,拔火罐联合中药热熨对于缓解LIDH患者的疼痛症状具有良好效果,但对于其他临床症状的效果尚不明确。
2.2艾灸联合中药熏蒸
风、寒、湿等外邪的侵入可引起局部的经脉痹阻,为寒湿型腰间盘突出症的致病因素,故需用温热疗法祛除外邪。艾灸疗法可通过温热效应将药物作用于腧穴而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13]。而同样具有温热效应的中药熏蒸疗法也是通过蒸汽所带来的热力效应,达到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高机体对蒸汽中中药成分的吸收[14]。目前已有文献对两项中医适宜技术的联合应用效果进行报道,利用艾灸的温经通络及祛散湿寒作用,结合中药熏蒸的祛风除湿作用,达到缓解因风、寒、湿引起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疼痛症状。陈华萍等[15]对48例寒湿型腰腿痛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艾灸配合中药熏蒸,结果发现4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治疗后患者疼痛较治疗前缓解。因此,将艾灸和中药熏蒸联合用于治疗寒湿型LIDH患者的疼痛症状会产生积极效果,但用于其他类型LIDH患者的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2.3穴位贴敷联合经穴推拿
人体穴位是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经穴位给药,既可发挥药物效果,又可刺激相应穴位。而经穴推拿也有刺激相应穴位的作用,通过点、按、揉等方法疏通经络以解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气血不通所致的疼痛症状。而且穴位贴敷可以作用于经穴较长时间,以解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疼痛。肖欣等[16]对98例LIDH患者开展对照研究,观察组49例患者在牵引、推拿的基础上联合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王志文等[17]对30例非手术疗法LIDH患者在骨科常规措施的基础上,实施经穴推拿联合穴位贴敷,发现其能有效改善LIDH引起的腰腿疼痛。以上研究均表明,穴位贴敷联合经穴推拿在LIDH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改善临床症状,可以考虑将其纳入LIDH患者的常规治疗护理方案中。
2.4中药熏蒸联合穴位贴敷
中药熏蒸可通过热气将药物发散作用于机体,同时通过热力疏通阻滞的经络而缓解寒湿痹阻、血瘀气滞、肝肾亏虚所致的疼痛。疏通经络后,选取一定的腧穴,并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敷贴,通过药物对经络的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利用中药熏蒸的药物发散作用进行温经通络,联合药力作用持久的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腰腿疼痛等临床症状,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牛雪荣等[18]将92例LID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46例患者给予中药熏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结果发现中药熏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LIDH引起的疼痛。但目前相关文献有限,还需要更多研究验证中药熏蒸联合穴位贴敷对于缓解LIDH患者疼痛的长期疗效。
2.5中药热熨联合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的药物可刺激机体、疏通经络、缓解疼痛,联合具有热力作用的中药热熨,可以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机体,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经络调节等功能。目前已有报道利用中药热熨的热力与药效,结合药力作用更为持久的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腰痛、肢体酸麻痛感及放射性疼痛等临床症状。陈琼华等[19]对118例气滞血瘀型LIDH患者采用中药热熨结合中医护理,结果发现中药熏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能提高LIDH患者的满意度,改善腰腿疼痛症状。这提示中药熏蒸联合穴位贴敷可通过加强穴位刺激,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从而提高LIDH患者的治疗效果,但对于两种技术的剂量组合尚不明确。
2.6艾灸联合穴位贴敷
艾灸借助艾叶燃烧产生的热能、光能对腧穴进行刺激,通过经络传导激发经络之气,发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温阳补气、消瘀散结、拔毒泄热之功效。而穴位贴敷是将药物研磨成粉末后直接外敷,使药物成分通过皮肤直接到达穴位[20]。同样具有温热效应与药效的艾灸疗法也可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可以提升穴位贴敷的中药成分吸收,达到协同减轻疼痛的效果。目前已有文献报道利用艾灸温经通络配合药力作用持久的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腰腿疼痛等临床症状。李敏仪[21]在应用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对110例LIDH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发现,实施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满意度和疼痛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LIDH患者实施艾灸联合穴位贴敷能帮助其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满意度,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2.7中药热熨联合经穴推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变中,随着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临床实践对医护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在护理带教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能力和性格不相同,教学结果也不相同,因此在临床护理带教中,有很多种带教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教学方法,主要是围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本文选取2014~2015年护理实习学生60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临床护理带教中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4~2015年在我校在校的60例护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学生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代交方法。实验组学生的年龄在17~2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9.5±1.4)岁。对照组学生年龄在17~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1.7)岁。两组学生在年龄、学历和成绩方面无差异,P〉0.05表示统计学无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1)实验组带教。为实验组学生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老师先备课,将课程中的病例设计成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得出结论的小组可以向老师进行汇报,最后老师进行解答和归纳总结。例如脑卒患者,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脑卒的概念,发病率、致残率,发病因素等问题[1]。老师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最后得出最终的答案。老师将不同小组的知识进行汇总后,给予学生鼓励,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和补充以及纠正。(2)对照组带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以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为主,学生在课上听讲,例如老师讲解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护理等等,护理病历的书写,讲解其具体格式,如何提出护理问题,找到依据,制定计划等。
3、评价标准[2]。实习最后一周,对学生进行护理知识和护理病历书写的考试,向实验组学生发放教学的调查问卷。
4、统计学标准。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
二、结果
1、两组学生成绩比较。实习最后一周,对学生进行护理知识和护理病历书写的考试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2、实验组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向实验组学生发放教学的调查问卷,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满意27例,满意率90%,是否主张推广教学为24例,占80% 。
三、讨论
老师将课程中的病例设计成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得出结论的小组可以向老师进行汇报,最后老师进行解答和归纳总结。例如脑卒患者,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脑卒的概念,发病率、致残率,发病因素等问题。老师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最后得出最终的答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极大优势,值得在临床护理带教中广泛应用。
一、高质量基础护理是对护士道德水平的检修
基础护理质量体现护士职业责任心,护士的职业责任是“保留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在护理工作中需护士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解决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员提供的每一项技能操作都必须谨慎,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本着患者生命高于一切为目标进行的,充分体现护士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护士才会无论有人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自觉自愿的为病人提供全心全意的护理,充分体现护士的“慎独”精神。在业余时间虚心好学、刻苦专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重视“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四新(新业务、新理论、新技能、新知识)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供高质量护理,更好为患者服务。因此高质量的基础护理是对护士道德水平的检修,是对护士履行职业责任的客观评价。
二、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树立护士形象
护士在患者及家属心目中形象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完成基础护理的质量,尤其在ICU无陪护的情况下,当护士为患者剃胡须、剪趾甲、洗头、做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时,不但增加了护患感情交流,使患者觉的护士“不是亲人,胜是亲人”,做到患者“三短六洁”(头发短、胡须短、指(趾)甲短;头发、口腔、皮肤、指(趾)甲、会阴、床单位清洁),使家属安心、放心,同时树立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因此护士形象的树立正是在优质的基础护理过程中自动体现。
三、高质量基础护理体现丰富科学内涵
基础护理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涵盖了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书写护理文书等护理工作,对病人康复、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率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是至关重要的。走向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每位护士,不论学历、职称,基础护理技能为不可忽视的基本功。一方面,基础护理存在技术操作个体化,在不影响病人的身心安全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如心理护理,因患者的文化层次、身份背景、宗教信仰不同而不同。另外,基础护理存在技术操作专职化,护理危重病人的护理责任重大,经过专业培训过护士才能胜任。
四、高质量基础护理能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于创作良好医疗氛围,在ICU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患者及家属易出现恐惧、焦虑、易怒,通过高质量基础护理使患者身体清洁舒适,心情放松,对护理工作人员充满信赖,有利于增进情感交流,治疗工作开展。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在ICU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千差万别,需要护理组织及时快速的做出反应,不断调整服务策略,改进护理质量,为患者提高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而这仅靠一、两个护士是远远不够的,需护理人员紧密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发挥团队精神。有对ICU护理人员调查发现,85%护士希望与其他护士配合完成危重病人的护理。
五、高质量基础护理是患者基本需求
ICU的患者大多为生活无自理能力,需要帮助翻身扣背、做口腔护理、会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给予营养支持、肢体功能锻炼、生命体征的测量、静脉输液、中心静脉的维护等等,这些都是护理病人的根本,生活无自理能力的患者基本需求。基础护理工作是连续性的,不间断的,随时存在的,无论医学科技如何高速发展,患者的低层次需求都永远存在的,需护理人员来帮助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