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海绵城市施工做法

海绵城市施工做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海绵城市施工做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海绵城市施工做法

篇1

这次现场会主要任务是,总结2019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安排部署2020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刚才,各县(市、区)建设局汇报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交流了好做法、好经验,也反映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讲得都很实在,很有启发意义。为加快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确保按期完成省人民政府下达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使命感

近年来,全市建设系统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从推进工作力度上看,各县市区建设局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请县市区人民政府(或管委会)出台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人民政府或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目标,为各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孝南区、X市、市高新区、市临空区建设局在此方面抓得早、抓得好。

       二是从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看,各地能够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根据城市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年X月X日,市人民政府批准了《X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为全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提供了示范;2018年3月20日,X市人民政府批准了《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8-2030);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已报请市政府批准;X市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征求意见,设计单位正在修改完善;X正在着手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总体情况来看,全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均已启动,但离省人民政府要求“2020年10月底前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完成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请没有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地方抓紧完成。

      三是从技术支撑方面来看,市海绵办编写了《X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汇编了《海绵城市建设文件汇编》、制作了《海绵城市建设宣传画册》、成立了《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库》,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海绵城市专业技术培训。为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从项目示范建设来看,一方面,X市重点推动以X公园片区为核心X平方公里X海绵新区和市临空经济区X个示范区建设。X公园在2018年XX特大暴雨的严谨考验下,X主城区无内涝灾害发生,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另一方面,按省住建厅要求,筛选了2019年“十大”海绵城市工程项目,面积达X平方公里;确定了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面积达X平方公里;拟定了“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共计X个建设项目,总投资X亿元,确保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X%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X市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果。

   五是从PPP融资模式来看,X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PPP融资模式,成立了市政府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市财政局、发改委、人民银行、金融办、法制办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在市海绵办、市财政局的共同努力下,市临空经济区投资规模为X万元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列入X省第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为我市海绵城市PPP融资模式提供了示范。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市委、市政府交给城建系统的重大任务,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工程。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要消除“海绵城市建设成本高”的误区。据初步统计:改造项目增量成本为每平米X元,新建项目增量成本每平米X元,但通过优化设计,有些项目还会节约成本。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二、落实责任,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一)明确工作目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所有城市和县城建成区X%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X%以上的面积、县城建成区X%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城市水系和山林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各地要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空间格局,明确细化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确定海绵城市工作目标。在工作目标的制定上,要把“五水共治”有机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中,改变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做法,通过全流域管控、全方位定标、全过程植入、全域性铺开、全社会参与、全链条跟进,让海绵城市这项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得以快速落地、快速推进。

(二)严格执行规划。在科学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切实增强规划的权威性,避免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尴尬局面。要将低影响开发系统融入到园林、道路、广场、小区、节水、再生水利用等建设之中,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通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出来,努力实现中心城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的。

(三)狠抓工程质量。海绵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质量安全不能有丝毫马虎,要切实把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履行法定的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行为,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各地要坚持专项检查与日常抽查相结合,及时发现纠正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切实把海绵城市建成样板工程,放心工程。

(四)总结推广应用。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涌现出一大批优质样板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如市中心城区的XX等工程项目。市海绵办要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树立一批“经济适用、绿色美观”海绵城市样板项目,形成项目案例,及时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应用,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五)强化督导考核。市海绵办将按照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对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各在建工程项目要开展自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整改,确保在建项目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各县市区建设局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情况检查工作,督促、指导在建工程项目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市海绵办要对此项工作进行督导,对主管部门不履行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职责者,将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对参建各方责任主体不履行海绵城市建设责任者,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并纳入诚信记录。

三、完善措施,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一)压实工作责任。省政府已建立了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督查考核制度,今年X月份到X开展了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与考核工作。各县市区建设局要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要按照定机构、定目标、定项目、定主体、定责任、定工期、定序位、定机制的管理方式,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实行“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责任化、履责考核序位化”管理。市海绵办要牵头抓好此项工作,督促各地圆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任务,

(二)加强协调配合。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市县两级政府都已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切实将海绵城市建设落实到项目立项、土地出让、规划许可、施工图设计、施工许可、工程建设、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系统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篇2

现阶段我国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导致一些负面问题发生,譬如遇到暴雨天气,城市路面出现的严重积水问题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对此,在城市建设中,应当充分融入当下新型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便有效的缓解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海绵理论的提出,使得城市在规划与建设工作上有了新的方向,可以有效的促进城市发展的生态平衡,其中最为显著的作用是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园林景观作为城市人口休闲放松的集中区域,在建设中巧妙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打造人工湖,不仅可以愉悦游览者的心情,还可以起到储存雨水的作用,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作出贡献。

1海绵城市理念的意义

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理解为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雨水的储存方面既可以吸收也可以释放,而这一特点主要是指城市的排水系统。现在许多城市每逢雨季就会使得城市排水工程瘫痪,这不仅会给城市的正常交通带来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有效的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助于缓解这类问题。此外,这一理论不单是对排水工作起到作用,还可以在储水、净水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现。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发展建设工作中,充分的结合人工措施,合理应用各项设备,以此来推进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并为实现收集雨水以及充分利用雨水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以此来缓解城市积水以及水资源短缺的问题[1]。如图1所示。图1海绵城市示意图

2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2.1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实施海绵城市理念

现阶段各城市在规划与建设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仅是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限制。因此在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工作上,相关部门应当依据当地地域性的特点,充分结合城市的地质条件以及水文情况,因地制宜进行规划,适当调整相关思想,制定可行性强的方案,以此来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

2.2合理规划有序的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

海绵城市的建设表面意义是对城市排水工程的改造,但实际上是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便利因素。这一理念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多重部门进行分工协作,这就意味着在实际开展城市理念建设的工作中,需要相关部门做好规划工作从细节着手,无论是对施工前还是施工期间这一理念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困扰问题,都应当要求相关部门提前做好安排。此外,在开展海绵城市理念建设方面,设计人员要综合考量当地地域以及水文化的特点,做好施工前的规划工作,预测可能发生的各项阻碍,以便提前做好相对应的应急预案,保障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2.3保障生态发展的原则

现阶段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应当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也是这一原则的有效验证,因此在海面城市理念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本着对现有生态保护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海绵城市理念的建设对于城市排水工作的改善最为明显,因此在进行雨水排泄工作方面,应当将雨水等排放到城市公园以及绿地等对水量有充分需求的区域,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缓解道路积水对城市交通以及人民生命安全带来的威胁。另外,将雨水排放到公园等地有助于减少绿化植被的灌溉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这对于保障生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应当以保障安全为前提

对于任何事情的开展都应当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如此,即使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也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不能为了提高建设效率而简化必要的设计流程,忽略排水系统的稳定性,这会为日后的使用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以及施工方面,相关人员应当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只有充分保障实际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才能使得城市的发展不受各类水灾所影响,进而才能保障人们日常生活不被影响。

3园林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

3.1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绿化方面的应用

园林景观的设计以及规划工作对于城市建设工作来说十分重要,对此相关部门在开展园林景区工作设计时要事先进行勘测工作,包括对景区土壤、水域等问题的勘察,以保障在设计过程中各项参数能够更加准确。另外在进行园林景观绿化植物的选择工作上,也应当结合当地的气候变化进行选取,尽量做到不同品种的树木能够搭配种植,以保障景区内大众的视觉美感,最为重要的是不同植物搭配种植还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2]。

3.2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水净化系统

海绵城市理念的建设最为关键的是雨水净化系统的建立。该项系统的建立对于水资源的利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中的园林作为雨水净化工作的天然加工厂,在实际的设计建设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到该区域的绿色植物以及岩层土壤对天然雨水的自然净化处理功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岩石土壤对水资源的净化处理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草坪下的土壤建立水资源回收系统,这样不仅完成了雨水的收集工作,也为雨水循环回收利用提供了便利,而且绿植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净化功能,可以有效的去除掉雨水中的一部分有害物,对此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水净化工作对于推进城市绿化以及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2所示。图2雨水净化系统

3.3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和径流规划工作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我国的许多城市在排水工作上做的不是十分尽如人意,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在强降雨环境下会出现道路积水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工作上,一定要提前考虑到降雨过后雨水的流向,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将雨水直接或间接引入到绿化带,这样既缓解了降雨对道路交通带来的不便,也可以在绿化带灌溉方面起到了节约用水的作用。此外对于一些低洼路段的建设可以在道路的尽头凹陷处建设绿地景观,使其成为储水系统。对于此种做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该区域处于污染严重或者污染物较多的环境,则应当先建立过滤系统,再将雨水排入绿化带。

3.4建立城市雨水储存系统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结合雨水储存系统,可以使二者得到同时发展,譬如在园林设计时,可以通过建设人工湖的方式来增加园林设计的美感和意趣,并起到收集城市雨水的作用,实现储存雨水的目的。同时,人工湖中的自然植物在净水工作上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不仅能够保持湖面的清洁,还有效的避免了雨水冲刷泥沙所带来的污染。对于降雨量较多的城市来说,可以在园林内设置对应的水渠位置,一方面用于城市雨水的收集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将雨水进行二次利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这种全新理念的提出,为城市雨水净化,应对城市雨水自然灾害以及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对雨水的净化处理,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充分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为城市中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5104

1引言

由于气候变迁和城市过度开发,城市洪涝、水资源短缺等雨洪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中国提出大力建设“海绵城市”的新举措[1]。随着2014年10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颁布,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徐州作为江苏省的试点城市应运而生。

徐州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年平均降雨量仅821.3 mm。其中,最大径流量集中在6~7月,所以季节性缺水和区域性内涝经常发生。因此,有效提升水资源的管理水平成为徐州等季节性缺水和区域性内涝型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2设计区域概述

徐州市泰山,海拔185.30 m,是徐州地区的最高山体。泰山西坡山体公园,则地处泰山西坡山脚,总长度1.0 km,总占地面积5 hm2。该项目于2015年进行全国统一招标,拟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整体提升山体的储水蓄水能力,建成后将成为徐州地区首个山体海绵示范点,并已于2017年1月底完成施工。

区域整体植被以侧柏林为主,长势较好。因长期受到雨水冲刷,表层零星形成了大小不一的陂塘。由于徐州地区降水较为集中,为避免山体洪涝和道路积水对社会产生危害,早年间沿西坡山脚修筑了一条长度为1.0 km的硬质泄洪沟。该泄洪沟能够有效地拦截西坡雨水,同时收集周边道路雨水,随后将其快速的排往市政雨水管(图1)。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这种直接将雨水快速排掉的做法已不能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违背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它既不能缓解暴雨对市政雨水管道带来的压力,也不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因此,提升西坡公园的储水蓄水能力迫在眉睫。

3研究方案

3.1研究结构

整体研究结构分为四部分,第一步明确土壤地质及

图1泰山西坡山体公园雨后状况

下垫面,得出土壤渗透系数;第二步确定汇水面域;第三步根据徐州年径流控制率确定设计降雨量;第四步计算汇水量。最后根据所得的数据及西坡实际情况确定海绵体形式。

3.1.1土壤及下垫面

勘探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100 m为间距,在项目地分别布置10组勘探点,深度控制在3 m以内。从山体表层至底基层得到结果如图2。通过对勘探资料分析,发现腐殖土渗透性较好,黏土一般,灰岩无任何渗透性。因杂填土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故不做具体分析。

3.1.2汇水面域

利用ArcGIS水文工具,划分积水盆地,提取泰山汇水线。得出项目地可利用的雨水径流面共分为3个汇水区,经计算得出一号汇水区S1=5 hm2,二号汇水区S2=1.3 hm2,三号汇水区S3=35 hm。

3.1.3设计降雨量

根据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布图,徐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85%之间[2],因徐州地区降雨量少,故本次设计取最大年径流控制率85%作为设计降雨量的参考标准。通过统计徐州地区近30年日降雨量,最后得出徐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43 mm。

雨量径流系数。因S1、S3为绿地,径流系数取0.15;S2为混凝土和沥青路面,径流系数取0.9。再结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容积法V=10HωF,式中:V为设计调蓄容积,m3;H为设计降雨量,mm;ω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为汇水面积,hm2。最后分别计算出一号汇水区V1=322.5 m3,二号汇水区V2=503.1 m3,三号汇水区V3=2257.5 m3。至此,该区域总汇水量为3083.1 m3。

理想状态下,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r的径流外排量为标准[2]。而自然地貌往往按照绿地考虑,故本项目中,绿地汇水量不计算在其中。结合以上分析,本项目有效汇水总量为503.1 m3。

3.2海绵体形式确定

通过以上分析及汇水量数据的提取,再结合竖向及雨水汇流走向,最终确定了海绵体形式――海绵绿带,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将生态储水与景观相结合。设计的海绵绿带分别收集泰山路东侧雨水及泰山山体西坡滞留雨水,并将收集到的雨水部分用做水景观,部分滞留后自然渗透,补给地下水。

4海绵体分析

4.1泄洪沟改造

根据以上对海绵技术的研究,同时为了保留原有泄洪沟的功能,只在泄洪沟端头,破除泄洪沟,并结合周边地形,设计成跌水式生物滞留塘。

4.2水路系统

结合现状地形,在项目中使用植草沟串联生物滞留塘的方式,形成整体海绵绿带。设计植草沟宽度0.8~1.5 m不等,深度20~30 cm,面层按照配比要求放置粒径5~15 cm的卵石,并且局部点缀徐州本土地区绵羊石,让整体植草沟在形式上更能体现徐州本土特色;植草沟周边局部膨大部位则设计成生物滞留塘,在雨量大的月份,滞留一部分雨水,自然形成水景观如图6中深色部分。

以之前计算的数据为参考依据,设计完后的植草沟及生物滞留塘,共能收水494.6 m3。与本项目计算的收水量503.1 m3基本达到汇、收平衡。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一片区的雨水,在设计好的3组生物滞留塘旁,分别设置了3组蓄水池,收集因短时间内暴雨强度过大而造成的过量雨水。整个收水过程是“收水―过滤―蓄水―用水”。当蓄水池储蓄容量达到设计上限时,一则可将储存的雨水用做它用,如灌溉等;二则,无法收集的雨水将滞留在生物滞留塘中,形成水景观。最后当滞留的雨水高度超过生物滞留塘中设计的景观挡水坎的最高点时,雨水将会自然溢流至泄洪沟,最终排向湖泊,补给湖水。至此,海绵城市中的渗、滞、蓄、净、用、排会在整个项目中都有所体现。

4.3道路系统

整体道路设计分为两级。一级为慢行系统,宽2.5 m,兼自行车行驶功能;二级为游园路性质,宽1.6 m,以步行功能为主。道路系统从基层到面层全部选用透水材料,减少地表径流,减轻雨洪压力。

一级慢行系统,采用锈红色透水混凝土。做法结构由上到下分别为150厚透水混凝土,100厚碎石垫层,素土夯实。在整个透水混凝土设计中,考虑到成本因素,采用底层100厚原色透水混凝土,面层50厚锈红色透水混凝土的设计方法。二级游园路,则采用透水砖面层,做法结构由上到下分别为60厚陶瓷透水砖,30厚1∶6干硬性水泥砂浆,100厚透水混凝土,100厚素土夯实。按照CJJ/T135-2009《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及JC/T945-2005《透水砖》的规定,在常温下,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不能低于0.5 mm/s,强度等不低于C20,透水砖的透水系数则不能低于0.01 mm/s。根据规定,中标施工单位经过试验适配出最佳配合比,铺设整体道路。由于山体自然形成了大小不一的陂塘,为了使道路系统更加连贯,设计通过石桥连接植草沟两侧道路,营造了一种小桥流水的意境。

4.4植物系统

整体植物设计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以保留泰山自身原生态为出发点,分别选用了乌桕、栾树、青桐、黄连木等色相变化明显、适合山体生长的乔木为骨干树种,结合原有侧柏林,营造丰富的秋季景观;在下木选择上,以多年生籽播花卉为主,同时搭配既耐荫又常绿的八角金盘、大花萱草、花叶蔓长春,让整个西坡四季有景可观;而对于植草沟和生物滞留带旁,则种植了在徐州地区长势较好的两栖植物黄菖蒲和水生鸢尾,配合观赏

草,打造泰山西坡别样风情。

5结语

泰山西坡海绵体的建设,将会为未来其他海绵体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特别是和徐州处在同纬度的城市,都可以以此为蓝本。该项目是徐州地区首次尝试建设山体海绵,也是在探索、试验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摸索前进。就建成后效果而言,能够满足海绵城市的前期要求。当然,建成后如何养护,则是项目后期的难点。比如建好的植草沟、生物滞留塘的养护方法,是按照传统形式上的植物来养护,还是每次暴雨过后,都需要清理一遍。再者,透水材料如何保证长久的渗透性?在北方的冬季会不会出现冻害问题?这些疑问都只能在建成后的泰山西坡山体公园的养护过程中,一步一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实践证明,该技术方法能够在海绵城市前期方案中起到预测作用。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100-02

1.引言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柄息地丧失等各种各样的水危机,问题非常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总体目标是强化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等。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20世纪90年代的澳大利亚出现了一种城市规划新方法――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如今WSUD为解决城市水体、污水和暴雨雨水等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并转向关注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内涝等近年来影响人们生活的城市水问题。《水敏性城市设计评估选项》(以下简称《选项》)编写于2009年,并随水源提倡法案条文(National Water Initiative(NWI))的发展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指南》建设流程和内容已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参考依据,通过对《选项》的评估过程和方法进行介绍,并比较研究国外雨洪管理体系,促进中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比较方面包括二者的目标、场地类型、具体设施三个方面。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不同基址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适宜性,因而还补充介绍了WSUD的评估选项和内容,以说明在海绵城市设计阶段的场地评估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2.设计目标

WSUD的目标设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功能角度出发,注重雨水措施的生态多功能性。“水质”目标包括减少污染荷载及环境保护的多重目标。“水量”目标包括对径流持续时长、洪水频率、峰值流量和径流总量控制。“养护”目标包括敏感区域维护和自然排水系统养护等目标。“水供给”目标包括饮用水需求和供给缩减及可持续循环。我国《指南》的目标设定于规划阶段,目标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其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目标。且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

《指南》的目标着重于雨洪径流总量控制,目前径流污染强调对悬浮物(SS)年总量进行控制,在污染严重的区域并具有过量的有害化学成分类型的情况下,其原有功能会受到影响的同时也可能发生二次污染。因此用地类型应当具体到实际项目中,宜结合专业分析软件与单项设施事先进行适宜性评价。

3.具体设施

最佳管理实践(BMP):是指在WSUD中具有保护、收集、治理、传送、存储和再利用水资源的结构和非结构性元素。WSUD结合了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且能够影响开发过程中居民的用水行为。导则将工程性BMP分为了两个种类集群,包括“饮用水需求缩减技术”以及“暴雨雨水管理技术”,并对其特征进行介绍。

《指南》中将具体设施按功能分为渗透、存储、渊节、传输和截污净化设施。指南列出了每种设施的施工做法。在实际建设项目中,应当注重设施中不同土壤类型的渗水能力需要与设计目标的降雨频率相适应,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各个设施能够将其中的雨水排空以承担下次降水事件;此外《指南》中欠缺对每种措施所承担的污染物去除功能的量化评估方法。

4.场地类型

最佳规划实践(BPP):指WSUD的基址评价,规划和设计部分,是由在城市范围内能够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最佳实践规划方法所构成的。它基于基址的物理和自然属性以及容量评价,将水体和相关环境管理目标融入规划和设计中。

《选项》中将BPP所涉及的场地类型划分为:公共开放空间网络;房屋、道路布局;街道景观等几种场地类型。《指南》巾的场地类型分类也囊括了所有城市室外用地类型,针对各实际情况提出了参考设计理念,并提供了设施规模计算方法,此方法已运用于大量理论研究中。

基于现有的BMP,在具体的发展类型和用地规模中则可以在现有工程技术成果中选用适当的BMP达成WSUD设计目标。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导则不同之处在于,该导则同时也将饮用水供需缩减技术与雨洪管埋技术同时加入到了WSUD中,每项技术措施各自对应各种类型的场地提供了一系列是否适宜的建议,并由等级评分的方式决定是否选择某项具体措施。

5.WSUD选项的评估

《选项》的特点在于其WSUD选项评估,可以分为对WSUI)选项的价值评估和WSUD评估过程。WSUD选项的价值评估方法利用了三重底线对各个选项进行评估,但这种方法若进行量化则更佳;在WSUD评估过程中,将评估尺度分为了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广域评估,作用是保证WSUD达成总体目标:即现有成果是甭达到总体水文影响最小化、是否保护环境的特定生态功能、是否具有备用水源、是否达到总污水处理目标、总成本是否最低等;第二等级是局部范围评估,该评估确定的是具体目标(包括水质,水文和饮用水,污水减排目标等)所对应措施的类型。第三等级是详细评估,即埘详细设计要素的评估以及检查与导则不相符的技术措施。评估过程由第一等级逐级发展至第三等级。

5.1局部范围水敏性城市设计目标的评估

在局部范围WSUD目标评估中,导则将评估过程以不同的技术类型分为两部分:“暴雨雨水管理技术”评估和“饮用水缩减技术”评估。在前者的评估中,评估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是WSUD措施针对特殊的基址的可行性、适宜性和威胁性的基址评估。基址评估利用评分系统来衡量WSUD措施实施的危险因子的重要性,如果危险闪子得分高,其重要性也会随之提升,危险因子包括平均坡度、年均降水量、土壤渗透能力等。并且对每一项危险因子进行权重分配再合计总分,从而得出该项评估结果。根据不同的分数段又推出了低、中、高实施风险所分别对应的评估等级和与其形成正比的所需信息量(图1)。

第二步则需确定WSUD所采用的过滤净化技术是否能达到相应过滤目标。例如在暴雨过滤净化评价中,单一过滤设施都应有多种功能和形态,该导则罗列出不同占地面积的治理设施所能承担的过滤和净化能力,其研究成果显示其面积与所承担的过滤功能数量和可过滤的污染物粒径以及限制因素数量成正比。所以需要根据设计方法措施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对象及规模。

5.2综合化的暴雨、雨水和污水评价

在局部评估过程之后则是整个设计方案的综合化评估。WSUD综合化适宜性评估项是基于水质、水量、水供应、污水、环境设施的WSUD总体目标而设立的,选择适当的BMP并进一步进行量化评估,以确定最适合解决基址特定问题的措施,量化评估中得分过低的项目需要对其必要性进行判断。

针对分值低的特定低分BMP则需要对其缺欠功能进行补充,并对为每个BMP重新进行适宜度量化评分,具体设施正如前文所述分为两个方面,“饮用水缩减技术”以及“暴雨雨水管理技术”。用这些具体BMP设施再次与以上评价方面一一对应,分析评估其适宜性,得出的评价结果对整个WSUD项目都有参考性的价值(图2)。

《选项》以评估的方式将基于实际条件的BPP所对应下的BMP与最初的总体WSUD设计目标相互融合,一旦在评估过程中发现某些BPP与整个项目不相符合,则会进行调整和重新评估,即第三等级详细评估的任务。

6.结论

经过对《指南》和《选项》的目标、设施、场地三个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的分析,应当认识到我国海绵城市还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并且详细介绍了后者的评估过程和方法,从而得出《选项》对我国《指南》所具有的借鉴性意义。

(1)从二者的设计目标量的比较可知,在总体目标的设定阶段益将目标设定得更为充分,需要考虑污染较为严重和降水频率较高的条件下,降雨事件对设施排水的不利影响;并在污染物净化目标方面加以完善,以保证设计目标对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发挥导向作用。

(2)由于《指南》中的各种技术措施相比于《选项》缺乏系统的评估及评估方法的介绍,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净化能力、使用寿命、建设成本、适应能力等各项数据据应经过专业评估和实验得出,为项目各个目标提供参考数据。

篇5

1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那样,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即指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城市功能。因此,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 城市道路建设在低影响开发中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硬化地面减弱了雨水的渗透,雨季降雨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部分区域积水;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加剧,极端气象条件和极端水文条件增多。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面积不断增加,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观,而目前这些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能在现有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化带用水特点,研究新型路面材料、雨水就地渗蓄、利用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对推动低影响开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建设设计方式

3.1 城市道路实施现状

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以满足城市道路功能为目的,在雨水控制和利用思路上主要体现“排”上,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和环境的影响;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 主要缺陷有:①道路雨水经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不能对地下水进行补充;②绿化带不能有效蓄留雨水,因经常性的浇灌绿化成为道路用水大户,每年都消耗大量自来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③雨季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造成洪涝灾害;④雨季地表水排水不畅,路面积水严重,面层湿滑,引发交通事故。

3.2 城市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城市道路路面传统做法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为城市建设需要、改善生态环境,2012年前后建设部了《透水沥青混凝土技术规程》和《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规范规定透水混凝土路面应满足道路路面使用功能,并满足透水、抗滑、降噪要求。透水沥青路面组合形式分为三种,分别是①路面水进入表面层后排入临近排水设施、②路面水由面层进入基层(或垫层)后排入临近排水设施、③路面水进入路面后渗入路基。前两类主要用于需要减小降雨时路表径流和降低道路两侧噪音的新建和改建道路,解决了“排”和降低路面径流和噪音的问题,但是未解决“渗、滞、蓄、净”的问题。第三种形式路面水渗入路基,但规范要求路基土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7×10-5cm/s的公园、小区道路、广场和中轻型荷载要求的道路可采用该路面形式,也就是说在城市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车流量大的重型和超重型荷载条件下不能采用透水路面。随着低影响开发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部门重视,建议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环保、强度高的沥青路面材料。

透水人行道要求土基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能,土的渗透系数不小于1.0×10-3mm/s,且渗透面距离地下水位应大于1m。人行道及绿化带满足“渗、滞、蓄、净”相对容易一些,但人行道与绿化带毕竟才占总道路面积25~40%,为满足道路车行道整体功能,靠近车行道的绿化带和人行道也都设置了防水系统,不能有效解决“渗、滞、蓄、净”的问题,所以整体解决道路路基范围内“渗、滞、蓄、净”是处理低影响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3.3 低影响开发建设城市道路设计理念更替

3.3.1 道路横坡及绿化带设计方式选择

城市道路传统设计方式是将道路做成向车行道外侧倾斜排水至道路雨水口后汇入雨水管系统,绿化带做成高于车行道25~40cm的凸起形式。为有效解决城市道路“渗、滞、蓄、净”的问题,建议将车行道做成向中央绿化带倾斜的形式,向绿化带方向排水;绿化带做成低于车行道5~10cm的凹型形式,以便于收集雨水,在绿化带下方设置碎石盲沟,在盲沟底面,超过路基工作区深度范围后设置碎石层,反向路基底渗流。

同时在设计中减少道路雨水口篦子的设置、减小雨水管径,并采取智能开关控制形式,仅在雨量较大、地面水不能有效排除时打开雨水篦子开关,收集雨水至雨水管排水系统。

通过此设计方式的转变,道路路面雨水通过简单的雨水管收集变为路面渗透、绿化带渗沟“渗、滞、蓄”并反向路基渗流、雨水管收集等三种流向。

3.3.2 道路人行道设计方式选择

人行道人行荷载较低,在设计中可以采用透水人行道板铺砌,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铺砌,垫层采用碎石层。为减小对路基工作区的影响,在靠近车行道侧设置隔离层,在人行道范围内设置30cm左右的碎石沟,深度结合路基工作区深度确定,将人行道范围内雨水与路基底面碎石渗水层连接,有效处理雨水渗流。如人行道侧有路侧绿化带的,也可以按照绿化带降低收集雨水的方式处理,并设置渗沟与底层渗水层连接。

3.3.3 边坡支护方式的选择

在山区地方,道路边坡也占据道路红线范围的很大比例,道路边坡的稳定性、生态处置是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重要内容。道路路基防护一般分配坡面防护和冲刷防护,有植草防护、灰浆防护、护面墙、挡土墙、混凝土预制板等防护方式。

在城镇化背景下,低影响城市开发越来越重要,生态护坡在城市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应用,植草、平铺草皮、植树等模式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运用广泛。而对于石质边坡的处置就比较麻烦,边坡开挖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如何处理石质边坡支护问题是海绵城市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议对于石质边坡在设计中应根据岩层性质及走向,合理确定边坡坡比,并适当放缓坡率,采取方格网植草、窗式护面墙植草、挂网喷土植草等生态支护方式;避免采用喷浆、抹面等方式。并在边坡坡脚设置排水沟,沟底设置碎石盲沟,与道路基础底面碎石渗水层连接,有效处理雨水渗流。

4 结语

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于2014 年10 月实施,为深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涉及到整个城市系统,应该通过当地政府把涉及到的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项目业主、施工单位和其他一些单位协调起来,明确目标,落实政策和具体措施。力争做到城市像海绵体一样,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化、涵养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使得“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2014年10月

篇6

2.1〖JP2〗混凝土墙加强带设置:南北外墙在底板加强带对应位置设竖向加强带,带宽1500mm,筋长3000mm,增加水平温度筋12%。

2.2外墙水平施工缝处理采用水平缝加粘BW止水条。钢筋保护层采用砂浆垫块,板上皮钢筋采用钢筋马凳,间距1.5m~1.8m,支腿上应缠绕BW止水条,外墙上预留的套管、穿膛螺丝等均要焊止水板。

2.3底板用木模一次性支到地梁上皮,外墙到500高,混凝土一次浇筑。

2.4模板采用15厚多层板,用100×50木方和脚手架管作楞。模板按缝宽大于0.5mm用海绵条嵌实,采用宽胶带封缝处理。模板要确保其不漏浆、不变形、不失稳,做到易加固、易拆除。

2.5底板混凝土分层浇筑,减少每一次浇筑厚度利于散热。混凝土每次振捣完成后表面进行二次施抹,终凝前加抹一次,防止裂缝出现。浇筑15h后浇水并覆盖湿密目网海绵毯洒水后养护不少于14d,墙梁拆除模板后及时喷水覆盖湿密目网海绵毯养护,不宜浇水养护的地方刷养护液。

2.6水泥采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本工程采用天王牌普通硅酸盐525#R(42.5MPa)水泥,采用河津电厂Ⅰ级粉煤灰,膨胀剂采用北京慕湖FEA,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前提下使用缓凝型高效减水剂(北京慕湖),其缓凝时间宜控制在10h以上,减水率宜大于20%。适当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以减少水化热和混凝土收缩,避免裂缝出现

2.7石子采用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1.5mm。石子含泥量小于1%,砂子采用中砂含泥量小于3%。(本工程C30混凝土中砂含泥量小于1.5%)。

2.8地下室外墙做4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1.5mm厚聚氨酯涂膜防水层。

2.9地下室柔性防水层(卷材或涂膜防水层)外做软保护层,贴50mm厚的聚苯泡沫板(容重不小于15Kg/m3)或3mm厚聚乙烯塑料板。

3.技术措施

3.1做好地下室防水设计。

3.1.1进行防水设计应明确建筑地下室防水工程的目的:确保地下水和滞留水不渗入室内,给予室内正常的生产、工作、生活和储藏环境。防水层保护好地下结构,不能让地下水浸泡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旦结构渗水,会导致钢筋锈蚀、断截面减小、膨胀,混凝土裂缝增大、抗压强度减弱,建筑基础受损,建筑寿命降低,最终危及安全。

3.1.2地下室防水设计必须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努力达到防水可靠、经济合理的目的。在设计前应充分掌握地下工程所在地及其附近地下水运动规律和状况(近期和远期),确定设计最高地下水位标高,同时结合地质、地形、地下工程结构、防水材料供应及当地施工条件等全面研究地下工程防水方案。地下钢筋混凝土外墙、底板均应采用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防水混凝土的设计壁厚和地下水的最大水头比值。

3.1.3独立式全地下室工程应做全封闭,附建式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防水设置,则应高出室外地平标高至±0.000m以上,卷材防水和涂膜防水层可在室外平坦处改用防水浆完成设防高度。

3.1.4地下室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时,地下室设计应考虑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防水效果;在特殊要求下可采用架空地面和夹壁墙。

【摘要】建筑物地下室渗水、漏水是一种极易发生的常见问题,对建筑物使用性能和使用年限都有很大影响。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设计做法、防水材料、基层处理以及施工工艺、场地排水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地下室防水技术处理方法。

篇7

作者简介:杨赛,男,出生于1984年8月,江西人,本科,助理工程师,杭州华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1.施工中的泵送问题产生的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的创新也是日新月异,面对严重的城市人口压力,将楼房盖得愈来愈高也成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压力的一种方式,因此,泵送混凝土的技术得以发展,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泵送混凝土的过程中堵泵成了主要问题,而由于堵泵问题一出现,就会花上几个小时来进行维修和处理,严重的影响了施工的进度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会遭受经济上的损失。那么出现堵泵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操作不当导致堵泵

1.1.1泵送砼速度选择不对

泵送的速度在选择上很关键,既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速度的控制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律,即在泵送的开始阶段,速度相对慢,因为管道的阻力相对大,慢一些的速度可以将机器很好的运转起来,然后,在泵送开始后,可以逐步加快速度,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是,在感觉要堵泵时,及时将速度降下来,然混凝土在管道中速度放缓,减少堵泵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步骤的操作下,可以大大降低堵泵现象的发生。

1.1.2操作精力不集中

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首先,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时刻注意压力表,当发现压力表的读数突然增大时,要反泵2-3次,然后再正泵,可以避免堵泵的现象,但是,当反泵几次之后,压力表的读仍然没有降下来时,这时要及时停下来,进行清洗,否则会造成更严重的堵泵现象发生。

1.1.3控制余料不当

一般的经验丰富的人都知道,料斗中的余料的控制量相当重要,即料斗中的余料量高度要大于等于搅拌轴的高度,小于防护栏的高度,原因就是,如果低于搅拌轴,会使得大量的空气进入到管道中,导致堵泵现象的发生,而高于防护栏,就会使清理的工作变得很困难。值得注意的是在“S”系的混凝土泵下,当混凝土的坍落度过小时,可以使余料量的高度低于搅拌轴的高度,当然,也仅限于在“S”系下的混凝土泵。

1.1.4坍落度过小时采取的措施不当

一般发现坍落度过小时,往往采取的方法就是及时将余料从料斗的底部放出,如果不及时,或者是一味的泵送砼,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堵泵。

1.2管道连接错误

在管道连接时,应当遵循的规则就是:最短距离,最大弯头和最少弯头。在实际中比较常见的做法有,在管道出口锥管处,是不能直接连接弯管,要至少连接了一段直管后才能连接弯管。泵送的过程中接管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每次只能加一个管,并且要注意用水,减少堵泵,另外,垂直向下的管路上,出口要安装防离析的装置,预防堵泵。

1.3砂浆或混凝土离析

在预防砂浆或者混凝土离析的现象时,主要的方法就是,在管道用水后,将水从底部排净,或者是在泵送砼的过程中将一块海绵放在管道中,这样既可以顺利的将混凝土和砂浆送上去,还可以使管道中的水和砂浆,混凝土分离。最后,在泵送砼完成之后,仍然要用一块海绵吸水,目的同样是防止离析造成堵泵。

1.4局部漏浆

砂浆泄漏会导致混凝土的质量下降,另一方面,还会使混凝土的坍落度降低,进而影响了泵送砼的压力,所以,在砂浆的泄漏上,也是要控制的,从实际上来看,一般砂浆泄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于输送管道的接头不严,二是混凝土的活塞的磨损比较严重,三是混凝土的输送缸磨损比较严重而导致漏浆。由此可见,在预防漏浆上,主要的工作还是注意混凝土泵的保养和维修。

1.5不合格的泵送混凝土

并非只要是混凝土就可以拿来进行泵送,不合格的混凝土会导致堵泵,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引发爆管的现象的发生。对于混凝土的要求有以下几个:一,混凝土的坍落度既不可太大,也不可过小,前面我们谈到,坍落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造成泵送的压力,很容易出现堵泵的现象。二,含砂量和水泥量的配比,在泵送过程中,混凝土中的含砂量要适中,即过低的含砂量会降低混凝土坍落度,进而造成泵送的压力,同样,水泥的含量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水泥在泵送的过程中起着和含水的作用,含量过少,的效果就会差,同样堵泵的现象就极易发生。

2.如何防治施工中的泵送混凝土堵泵现象

根据以上原因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防治堵泵现象。

2.1合理布置配管选择合适泵机数量

首先要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来布置泵机的数量和配管,即像上文谈到的那样尽量避免弯管的使用,在垂直连接处,至少要有一个直管,另外,在混凝土泵的准备过程中,还要有一定的备用台数,因为,在实际的施工中,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或者保证施工的进度,都要准备一定的备用混凝土泵。最后,在配管上,还要考虑施工现场的情况,在垂直的地面进行配管时,一般要求地面管道的长度要大于等于竖直管道长度的四分之一,而在有倾斜的坡度配管时,竖直的高度要保持在20米左右。这样在泵送砼的过程中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

2.2坚持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

就像上文说到的那样,在泵送砼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操作人员在进行泵送砼的操作中,要时刻关注压力表的读数,压力数值突然上升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出现了堵泵现象,这时要及时清理混凝土泵,严重时,还要将混凝土泵的管道进行拆分,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在实际的工作中,反泵和正泵的是防止堵泵的方法之一,重新搅拌后可以进行泵送砼。

2.3严格合理选材,控制坍落度

在泵送砼的过程中,坍落度的适中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因素之一,因为,在实际的施工中,坍落度过低,会增加泵送的压力,尤其在开始的阶段,更容易造成堵泵现象的发生,所以在坍落度的高度的控制上,要进行严格的要求,根据实践情况,我国在泵送砼的坍落度的高度一般在80-180米。

其次,在选材上,混凝土中的水泥和砂石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砂石的作用是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而水泥的作用则是保证含水量,进而启动对混凝土泵的作用,减少堵泵现象的发生,因此,在混凝土的配比上,各种含量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3.小结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泵送砼在小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于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客观和主管两个方面,客观上是,泵机的质量,混凝土的含量的配比,坍落度的控制等,而主管方面上主要有操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的两方面。所以在防治堵泵现象的出现时,把握这几个方面对于十分重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进行防治,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学安;;泵送混凝土的施工与质量控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9年04期

篇8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目前各种结构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竖立起来,在这些高层建筑的施工中,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建筑物的整体性能有重要影响。

一、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

(一)支设模板施工。首先应该根据依照分块图明确具体的浇筑层数,并且支设模板,施工过程不可偏离施工方案,在模板支设中一般使用钢丝网、堵头板或者快易收口网来当作侧模,同时还要根据钢筋的间隔在堵头板上刻对应的槽口。

(二)底板后浇带施工。首先应该清理顶板混凝土灌入以及底板后浇带内浇筑墙产生的混凝土、污水以及泥浆等垃圾,如果其中有卡扣等配件应该转移到预先指定的位置上,并且用钢丝刷子清理钢筋上的铁锈以及残留的混凝土。其次对底板和基础梁的后浇带侧接缝处的松散混凝土依次完成弹线、切割、剔凿,当碰触到坚硬位置后,让石子暴露出来,此时应注意不要对地下室防水带来影响。完成以上操作后应该清洗施工缝。在此根据设计要求对后浇带的钢筋进行整理并捆绑。然后在对基础梁侧进行支设前需要采取防漏浆措施,具体方式为在后浇带两侧贴上海绵条,并且对模板的上下部位进行加固,对此可应用 Ф16 穿墙螺栓,同时使用 PVC 塑料对穿墙螺栓进行套管,这样能够提高穿墙螺栓的使用率,另外龙骨适宜使用 Ф48 钢管。最后是对基础后浇带进行浇灌,待冲洗后在后浇带侧面粉刷素水泥浆,之后使用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进行浇筑,浇筑顺序应由底板开始逐层浇筑,在上层混凝土还处在初凝时间时候进行下层混凝土浇筑,并且在对上层进行浇筑的时候应该让振捣棒渗入到下层混凝土约5cm 处,振捣次数为两次,必须保证混凝土没有出现冒泡或者下沉等情况,密实后完成振捣在进行二次抹压施工,然后利用塑料扫把对缓凝土进行毛化处理,保证表面平坦、纹理一致。最后需要掩盖草帘和塑料膜对混凝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养护,避免过快干燥出现裂纹。

(三)顶板后浇带施工。顶板后浇带施工必须依照规范的施工流程,即首先拆除后浇带的模板,然后对其进行清理并剔凿,之后进行模板支设,完成后整理钢筋并捆扎,最后进行浇筑。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在拆除模板时应该将模板支架向下拆除一级,并且拆除预甩模板,在对多层板进行拆除前应该锯断木方,如果不存在锯缝则应该根据多层板拼缝的具体方位对拆卸多层板宽度,然后清理后浇带当中的杂物并转移到制定方位,并且使用钢丝刷等工具对钢筋上存在的污染物进行清理,然后在后浇带上下口两侧位置弹直线,依次完成切割和剔凿,清理掉松散的混凝土,在露出石子后进行清理,施工工序与底板后浇带施工基本类似。第二,通常情况下使用多层板模板,并且以木方作为龙骨,木方尺寸为100×100、100×50,另外设置一根立杆在模板下部,水平杆适宜为三根,并且使用双卡口对杆进行加固,在模板支设时应该将海绵条粘贴在施工缝的外侧,此举同样是为了避免漏浆的出现。第三,整理主体施工时的钢筋,并依次困扎起来。如果钢筋出现弯曲则要矫正,松扣位置应再次绑扎,纵向钢筋依照要求适当加设捆绑。第四,浇筑前应该使用素水泥粉刷后浇带的侧面,并且使用比相同部位强度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浇灌,同样使用分层方式进行浇筑,先浇筑框架梁然后依次递进到顶板。顶班的振捣次数为两次,分别在入模时和初凝时,入模的振捣应该保证不会出现冒泡和下沉,密实后进行第二次抹压,已经成型的混凝土接茬处必须精细抹压,避免出现明显痕迹,最后使用塑料扫把毛化处理。养护时间为半月,同样将防裂作为养护的关键任务。后浇带施工的前后期间,施工部位可能出现悬臂构件,此时不能够对模板以及支撑物进行查处,等混凝土的强度到达要求后在对梁板进行拆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全程的监控,对沉降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二、建筑混凝土施工注意事项

(一)混凝土的保护层及其使用荷载问题

很多的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在钢筋下面没有设置具有保护意义的预制垫块,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出现了将钢筋骨架向上提的情况,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错误的,一方面没有达到混凝土保护层的要求,会导致钢筋骨架出现走位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在情况比较严重的时候会导致钢筋出现弯曲变形的问题,对施工质量无法进行保证。在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对工程进度进行保证,通常情况下在楼板梁混凝土浇筑几天以后就将其他施工材料放在其上面,这样会导致出现荷载比较集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楼板的混凝土在外观上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是因为混凝土在早期出现了过重荷载的情况,会导致混凝土出现不符合设计强度要求的问题。

(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

框架结构施工中,当梁边与柱边平齐时,柱的纵筋必须包梁的纵筋,即梁的纵筋要在柱纵筋的内侧,此时,平齐的梁侧往往容易开裂;另外高层框架结构的顶层角节点处,由于钢筋实际加工的原因,一般会出现角节点外侧钢筋保护层过厚的情况,此处亦往往出现裂缝。

(三)框架结构中的柱模板及混凝土浇筑的问题

柱模的结构特点是断面尺寸不大,高度较大,因此柱子模板的构造安装主要考虑保证垂直度及抵抗新浇混凝土的侧压力,但是在实际施工操作中,普遍存在不规范的做法:沿柱高度每隔 3m 都没有开浇灌孔,而串桶或溜管又由于钢筋过分密实无法使用。因此,待混凝土浇筑后按规定拆模时,出现各种混凝土的缺陷,如分层离拆,大面积的蜂窝、露筋及严重的孔洞等现象。当楼层高度较高或工程量较大时,柱与梁板分两次浇筑的实践施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错误做法:当浇筑至柱顶出现较厚的水泥砂浆时,没有加干净骨料并仔细捣实,由于柱顶砂浆层的强度不足,在梁柱接头处,易出现裂缝。

(四)混凝土的养护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因为建筑模式发生了改变,导致很多施工中要面临高层建筑形式,在这种情况次下,一般都是采用泵送混凝土,这样不仅仅能够缩短施工周期,同时,在混凝土性能方面也能进行保证。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钢筋混凝土梁和板的质量,在施工中要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进行重视。在很多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配比、原材料以及振捣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更好的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要求。

(五)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

梁柱节点施工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节点构造复杂,钢筋分布密集,施工难度大,特别是中间柱子钢筋纵横交错,箍筋绑扎不便,采用整体沉梁时节点区下部箍筋无法绑扎,致使梁柱节点部位不放或少放柱子箍筋,留下严重后患。

三、建筑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一)混凝土浇筑前的质量控制

确定科学的混凝土的配合比,依据现场实验及建筑结构的强度,比配适合的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混凝土入仓前,要检测混凝土的材质,符合要求才能准予入仓,不使用伪劣产品,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二)把好质量检测关

(1)在混凝土开浇前,做好“三检”工作,对基础处理、模板、钢筋、埋件等都要进行相应检测,确定各项指标都合格以后,方能进场。(2)在施工过程中,质检人员要进行动态跟踪检测,首先对混凝土的各项物理指标进行检测,其次对混凝土浇筑的养护和保护措施进行检测,并且做好记录,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反馈及时处理,以免留下安全隐患。

(三)严格施工工艺,科学施工

(1)在混凝土浇筑时,实行“平仓与振捣分开”的原则,安排专人专管,在定型模板使用前,必须刷脱模剂,以保证混凝土面光滑平整清洁,模板边线需要反复检查,以保证其符合规范。(2)在关键部位,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和上升的速度,对各个工艺进行细化。(3)细化工艺首先,对各单元各工序都要制订详细的工艺以确保每一个工序的合理化科学化施工;其次,要敢于创新,运用新工艺,开发新技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来保证建筑浇筑的施工质量。(4)在混凝土施工时,要严密监控作业场所的温度与湿度,严格按照规范作业;注意冷却通水,以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升,造成建筑开裂等质量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后浇带施工避免混凝土因为收缩出现的裂纹,并考虑到了建筑的沉降,抑制建筑地下室出现渗水的情况。因此,在施工的任何环节都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质量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篇9

大量工程试验证明,高层建筑中使用预应力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受力性能,如增强构件的耐久性、抗疲劳性能和抗震能力,还能起到节约材料,降低自重的作用。随着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高层建筑中也得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跨度较大的梁。

一、大跨度预应力工艺及其特点

高层建筑中大跨度结构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并且安全防护能力差,施工中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为了保证施工人员施工的安全,还需要对建筑结构、施工设施、施工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选用合适的施工技术,以保证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大跨度预应力施工技术的特点有:①施工中需要严格控制张拉工序,通过张拉应力的控制来保证建筑结构达到设计要求。②施工设计及施工需要做到在最不利荷载作用下都能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③在高层建筑施工条件的选择时,优先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扩大地面拼装作业,减少高空作业,提高安全系数。④强化劳动组合,优先选用机械操作,在高空危险区域采用机械作业。

二、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

高层建筑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为:梁底模安装绑扎梁普通钢筋焊接波纹管支架波纹管留排气孔安装配件布设预应力筋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张拉预应力筋孔道灌浆切割锚具封闭。

1、钢绞线下料、制作

施工人员按照设计尺寸进行下料,并经过开盘冷拉、下料编数等工序,完成钢绞线的预制工作。在下料过程中为了降低因构造变形和应力松弛产生的应力损失,需要进行预拉,预拉应力值控制在钢绞线抗拉强度的85%,张拉到85%的设计强度后,保持5-10min,然后放松。钢绞线下料时需要在两侧切口,并利用细铁丝绑扎牢固。

理论下料长度:L总=L+2(L1+L2+L3+250)其中:L―孔道长度;L1―夹片式工作锚厚度;L2―穿心式千斤顶长度;L3―夹片式工具接头板厚度。钢绞线下料场应平坦,下垫方木或彩条布。下料时,将钢绞线盘卷装在放线盘内,从盘卷中央逐步抽出,较为安全。钢绞线下料实际长度必须有适当的余长,一般按理论下料长度加400―500mm。所需长度用砂轮切割机切割,不得采用电弧切割。如遇钢绞线有死弯,应切除死弯部分弃用。钢绞线下料完毕,成盘、起吊到工作楼面铺设。

2、孔道留设

采用后张法进行预应力筋张拉时,需要预埋波纹管,优先采用镀锌波纹金属管,因为其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制作成曲线、折线等形式,并且所用的波纹管不必抽出,提高施工效率。按波纹管安装时,需要在波纹管上开口,用带嘴的塑料弧形压板与海绵垫覆盖,并用铁丝绑扎牢固,然后接上塑料管,为了防止梁混凝土浇筑时对管道产生挤压变形,可以在管道内临时设置支架钢筋,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移除。

3、垫板、波纹管、钢筋网片安装及泌水孔设置

在梁底模安装完成后,需要在梁底模上安装垫板和螺旋钢筋,然后再绑扎钢筋,这种施工顺序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增加钢筋绑扎质量。在喇叭管与波纹管接头连接时注意优先选用棉纱填充喇叭管与波纹管之间的间隙,填充完毕后需要用胶带绑扎牢固;波纹管需要插入喇叭管内40-80mm,还要避免波纹管挡住灌浆口。

波纹管的堆放、吊装、铺设应该避免损坏,安装时需要按照设计中心线和支撑间距进行支撑和固定,一般可以用直径为10mm的圆钢筋水平焊接在箍筋上。波纹管在进入喇叭口与锚垫板的接口前应有约1000mm的直线段,确保其与垫板锚具垂直,进入喇叭口的接合处需要包裹一层海绵。铁丝绑扎牢固后用胶带密封,以防漏浆进入管内。最后将波纹管绑扎固定在托架上。柱节点处波纹管的预埋,在最上面一排波纹管顶面焊接直径为25mm的钢筋支撑梁上部非预应力钢筋,确保该位置波纹管在梁筋绑扎过程中不被压坏。波纹管接头应特别注意,为防止渗浆必须用大一号的波纹管接头。接头长度为200mm,在接头处用胶带密封。

4、预应力混凝上框架大梁混凝土浇筑

高层建筑受力复杂,钢筋布置众多,尤其是梁柱接合处,空间狭小,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优先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控制砂石的粒径,一般为0.5-3cm,优先选用中砂,掺入10%左右的U型膨胀剂,并掺入泵送剂。由搅拌试验室多次试验确定出合适的配合比,保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混凝土采用泵送施工,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应该连续浇筑,每层下料厚度控制在50mm左右。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该派专人进行值班看管,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工序操作,控制混凝土的振捣,振捣过程中不得出现空鼓,孔道不变形、不移位,振捣棒严禁接触波纹管,张拉端及梁柱节点处应该采用小直径振捣棒进行振捣,防止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

三、预应力张拉

1、张拉设备及操作要求

根据高层建筑梁的跨度合理选择张拉设备,其中需要对千斤顶的额定张拉力进行控制,在与弹性顶压器配套使用时,应该对张拉预应力或钢丝束的直径进行控制。与液压顶压器、液控顶压阀配套使用时,可以对预应力束锚具的夹片施加顶压力,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锚固损失,提高锚固效果。

2、张拉操作顺序

预应力筋张拉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关键工序,其张拉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因此在张拉前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保证张拉施工的顺利进行。

张拉前需要打开阀门,启动油泵电动机,然后关闭张拉油路上的泄压阀、调节阀,千斤顶活塞外伸,带动锚具对钢丝束进行张拉。张拉中不得使构件出现扭转、侧弯,不应使混凝土构件出现超应力。张拉达到设计吨位后,将调节阀打开,使张拉油路保持油压,当保持2-3min后,就可以关闭回程油路泄压阀、调节阀,当油压缓慢降到零值后,需要及时卸荷,关闭电动机,松开所有阀门,张拉完成。在张拉过程中,应该注意,千斤顶行程需要严格控制,且千斤顶油压不得超过最大张拉油压。

3、预应力控制

在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应该考虑到钢丝束松弛、混凝土徐变等引起张拉应力损失,一般可以采取超张拉方法,在梁的实际张拉中,可以在梁的两端施加压力差,分三级张拉,每张拉一次,测一次钢丝束伸长值,实际张拉顺序及张拉值如下:当主桁架两端张拉到103%σk后,测得最终伸长值及应力应变值,达到标准后,就可以进行顶锚。顶锚施工中应该分批顶锚,避免两端同时顶锚,这样可以在另外一端补足因顶锚产生的应力损失后,再进行顶压。

4、孔道灌浆

首先连接灌浆机出浆口及孔道,并做好密封工作,然后开动灌浆泵,注入有一定压力的水泥浆,检查各个出浆口是否工作正常,待出浆口出现浓浆后方可逐一关闭孔道,当关闭完所有的孔道后,继续加压到0.5-0.7MPa,稳压1-2min,封闭进浆孔阀门后,等待水泥浆硬化,然后拆卸连接接头,最后清理周边的水泥浆。

四、结束语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在高层建筑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形成了一套做法、工艺成熟,便于操作的施工技术,施工可以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切实保证了工程质量。高层大跨度预应力悬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为我国建设结构又增添了一个新的体系,也为节约建筑用地,改善城市景观,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清混凝土;小高层宅楼;应用

清水混凝土就是结构成型后,利用其平整、密实的混凝土外表作为建筑物的表面,不再进行基层抹灰找平,基底稍加修补后即可进行室内装修。清水混凝土可用于桥梁、厂房及民用建筑的结构施工中,它是利用特制的模板而使混凝土结构一次成型后表面不再做特殊的装饰。目前该工艺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广泛应用,施工技术日趋成熟。在北方地区逐渐应用,但技术不够成熟,需要不断地探索。清水混凝土工艺的应用,将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1工程概况

萝北县凤翔家园小高层住宅楼为全剪力墙结构,建筑面积23448m2,地上29层,建筑总高度78.9m。该工程在17轴~16轴之间设一道伸缩缝,将一栋楼分为两个独立体,两个独立体在设计中分别对称,便于大模板设计与施工,为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创造必要条件。

2清水混凝土的定义及内控标准

2.1清水混凝土

它是一次成型采用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色作为饰面在。住宅工作中,将清水混凝土定义为:构件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后不出现普通混凝土中常见的质量通病,表面平整密实、色泽均匀一致,施工缝接槎平顺,痕迹不明显,气泡不明显,在不需要进行抹灰施工的情况下,主体质量可达到中级抹灰的质量标准,稍加打磨修补后,可直接在混凝土表面进行涂料工程的施工。

2.2清水混凝土的内控标准

清水混凝土检测标准,目前尚无规范可循,按照国家规范对混凝土的验收标准并结合以往施工经验,制定出清水混凝土企业内控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1)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2)混凝土振捣密实,无明显的质量通病(如蜂窝、麻面、露筋、夹渣、粘浆等)。(3)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色泽均匀一致、无裂缝、无锈斑、气泡不明显。(4)板、梁底面无挠曲,现浇板面平整密实,无龟裂,楼梯踏步成型准确,无脚印。(5)板、柱、梁几何尺寸准确,标高一致。(6)阴阳角方正、垂直,线条顺直、清晰,棱角分明。(7)洞口方正,位置准确,规格尺寸误差在允许偏差范围内。(8)施工缝位置留设正确,接槎平顺,无明显缺陷。

2.3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墙体钢筋绑扎预埋梁口沿墙边弹线贴海绵条安装门窗洞口模板并固定校正安装墙体大模板并校正浇筑墙体混凝土拆墙体模板弹50线、梁口边线及顶板底模控制线切割梁口和墙顶清理梁口内杂物和墙顶杂物沿顶板控制线贴海绵支顶板模及梁模绑扎顶板及梁钢筋浇筑顶板混凝土。

2.4墙体大模板的制作、安装及拆除

(1)大模板在车间加工制作时,在大平台上操作,下料尺寸要精确,拼缝严密,模板面板接缝高差小于1mm,模板间接缝高差小于2mm,模板组拼完成后,用抛光机对接缝处全部进行抛光,把板缝的高低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2)大模板运到现场后,根据设计图纸在模板上逐块做出标记,并由专人进行指导安装。(3)模板脱模剂采用无色的轻机油,涂刷要均匀,不能漏刷。并要严格控制模板清理检修工作,每周转一次后都应将大模的角模拆下来,清除干净缝隙中的混凝土浆,并校正角钢,防止接缝不严造成漏浆。(4)每次浇筑完混凝土后,及时清理大模板背楞上的混凝土,落地时要使倾斜角α=19°左右,立放在坚实平整的地面上,防止因地面不平使大模板变形。大模板落地后,立即清理板面上的混凝土杂质,然后刷脱模剂,检查合格后再吊装使用。(5)大模板拆除时应用撬杠慢慢撬动使其松动,然后再吊走,不能用大锤敲砸或强行吊动。

2.5清水混凝土的配合比及原材料控制要点

2.5.1清水混凝土配合比控制要点

在材料和浇筑方法允许的条件下,应采用尽可能小的坍落度和水灰比,坍落度根据浇筑高度的不同也有相应改变,4层以上17层以下的剪力墙混凝土坍落度为(180±20)mm,顶板混凝土的坍落度为(160±20)mm,18层以上剪力墙混凝土坍落度为(200±20)mm,顶板混凝土的坍落度为(180±20)mm,以减少混凝土的泌水现象。同时控制混凝土含气量不超过2%,初凝时间控制在3h~5h即可。

2.5.2清水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要点

(1)水泥: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要求确定生产厂家、强度等级及批号,最好能做到同一熟料。(2)粗骨料:选用强度高,5~25mm粒径,连续级配好,含泥量不大于0.5%和不带杂物的碎石,要求定产地,定规格,定颜色。(3)细骨料:选中粗砂,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6,含泥量不大于2%,不得含有杂物,要求定产地,定质量。(4)水: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地下水时应进行检验,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时,方可拌制混凝土。(5)外加剂:采用UNF23B复合型缓凝高效减水剂。清水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试验确定的配比投料,不得带任何随意性,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搅拌时间,随气候变化随时抽验砂子、碎石的含水率,及时调整用水量。

2.6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1)结构接槎不外露:这项技术主要是解决楼层顶板和墙体接槎外露以及梁口和接槎外露影响观感的通病,具体做法是:a.在浇筑墙体混凝土时,将墙体混凝土浇筑标高控制在比顶板高1.0cm,墙体拆模后,在墙上弹出50线和顶板模上平线,顶板模上平线即是墙体混凝土的浇筑标高,然后用切割机沿顶板模上平线切齐,将多余的混凝土除掉,吹净墙头杂质后即可支设顶模。这样浇筑完顶板后,接搓就隐蔽在顶板之内,能保证阴角方正美观。b.梁口预埋时,预埋尺寸要比实际梁口小3.0cm,并且要做成内大外小的喇叭口形状,墙体拆模后,根据轴线弹出梁边线和梁口切割线,梁口切割线比实际尺寸小2.0cm,然后沿梁口切割线用切割机切齐,将梁口内杂物掏干净并用空压机吹净灰尘,即可进行支梁底模和绑梁钢筋,浇筑完混凝土后,接槎就隐藏在梁内。

(2)顶板四周不挂浆:解决这一通病的关键技术就是将顶板四周密封,在施工中主要采取以下办法来解决:在支模前,在墙体四周沿面板支模墨线粘贴5mm宽,5mm厚的海绵条,它主要起密封作用,然后四周再用方木挤紧海绵条,将漏浆的通道彻底堵死。

(3)门窗洞口四周不漏浆:在以往剪力墙施工中,门窗洞口边缘由于缝隙大,浇筑完混凝土拆模后,经常在洞口边缘出现水印,甚至漏浆等质量通病。在本工程中,专门设计了定型门窗模,尺寸精确,刚度大,与大模板的接合更加严密,施工时在门窗模的边框上粘贴5mm厚的海绵条,使大模与门窗口的接合更加紧密,拆模后没有出现漏浆和水印现象。

(4)剪力墙根部不漏浆、烂根。a.顶板浇筑中,在墙体部位两侧10cm范围内,混凝土表面必须用抹子搓平压光。b.在浇筑墙体混凝土时,先铺10cm厚与混凝土配比中水泥砂浆相同的砂浆。c.在支设模板时,在模板根部提前用砂浆堵缝。

(5)清水混凝土浇筑控制要点。a.落实施工技术保证措施,严格执行有关规定。b.合理调度搅拌输送车送料时间,逐车测量混凝土坍落度。c.严格控制每次下料的高度,保证分层厚度不超过50cm。d.振捣方法要求正确,不得漏振和过振,采用二次振捣法,减少表面气泡,即第一次在混凝土浇筑时振捣,第二次待混凝土静置20~30min时再振捣。e.严格控制振捣时间和振捣棒插入下一层混凝土的深度,保证深度在10~15cm,振捣时间以混凝土浆不再下沉和表面无气泡泛起为止,一般为15s左右。

篇11

编制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立法调研;按照市政府要求,制定钢结构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推动出台装配式建筑招投标实施细则;研究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财税激励政策。

(二)开展工程示范。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重点突出钢结构推广应用,在国有投资或国有投资主导的公共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投资的工业厂房和公共建筑等方面,启动一批示范工程。

(三)健全标准体系。

制定钢结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框架,加快编制钢结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人行天桥、城市立交、跨江大桥、停车楼等系列标准;继续完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地方标准体系;出台装配式建筑系列技术导则、指南、图集。

(四)强化技术创新。

组建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开展装配式建筑技术路径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符合实际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部品构件配套产品体系,助推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建科学技术委员会钢结构专委会,加强钢结构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推动本地企业加快形成技术优势。

(五)培育产业发展。

发挥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的作用,整合资源,支持本地装配式建筑施工企业及配套部品构件生产等相关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市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0个以上,鼓励申报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鼓励装配式建筑部品构件生产企业申办专业承包资质,支持相关企业资质升级;开展住宅部品认定,住宅部品认定目录。

(六)提升实施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培育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管理、技术和产业工人队伍;开展装配式建筑系列技术和标准培训,提高行业管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实施能力;编制建筑产业现代化从业人员配备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和技术工人培训教材,加强装配式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

(七)服务区县发展。

建立市区工作联动机制,积极支持区县城乡建委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鼓励区县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政策措施,推进装配式建筑监管创新;指导区县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培育相关产业,推进工程示范,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区县5个以上。

二、抓好工程建设标准化

(八)完善工作机制。

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修订规范性文件;组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标准化专委会,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提供支撑。

(九)健全标准体系。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建筑及地下综合管廊、集约化停车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方面综合性和骨干性地方标准和技术导则编制;开展强制性标准的清理评估;推进先进技术、专利成果转化为标准,更加注重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导建立企业标准化工作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编制。

(十)强化标准实施。

建立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制度;加快推进施工现场标准员岗位设置工作,继续开展标准员岗位培训和标准员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我市承担的住建部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研究;开展标准实施监督检查,推动标准有效实施。

三、强化科技创新

(十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健全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发挥建设科技委、行业企业、产业联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

(十二)推进重点领域创新。

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落实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围绕新型城镇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互联网+城市”等重点开展研究攻关,推进城市设计、城市治理、开放式街区、工程质量保险等方面的研究,促进相关成果推广应用;积极争取住建部和市级重点研发项目对城乡建设事业的支持。

(十三)推广应用新技术。

健全建设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机制,推进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BIM设计、预拌砂浆、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智能家居等新技术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十四)开展试点示范。

启动建设领域创新型企业评价,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建设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进建设新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四、推动行业信息化

(十五)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建立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加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组织协调工作;对试点城市开展监督检查,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积极争取新增试点城市。

(十六)推进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编制城乡建设“互联网+”“十三五”规划,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建设管理服务融合;加快编制智慧地下管线、智慧小区等系列标准;开展智慧管网、智慧建筑、智慧建管等智慧城市专项试点;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提升小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十七)强化信息安全。

健全城乡建设领域信息系统、门户网站、信息数据的风险评估机制,落实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要求,提升行业信息安全水平。

(十八)整合信息资源。

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完善行业数据仓库,实现信息数据的科学分类和应用,促进行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协同推进委系统信息化系统集约化迁移顺利实施。

五、做好教育培训

(十九)完善工作机制。

篇12

一、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特点的分析

框架剪力墙结构(简称框剪结构)是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钢筋混凝土墙板能承受竖向和水平力,它的刚度很大,空间整体性好,房间内不外露梁、柱楞角,便于室内布置,方便使用。

(一)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征

独立的剪力墙结构,可视为垂直于地面的悬臂梁,其变形曲线为弯曲型,层间变形特征为上大下小;

纯框架可做为一空腹的悬臂梁,其变形主要由剪力引起,变形曲线一般为剪切型,层间变形特征是下大上小;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曲线一般为弯剪型。

(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刚度特征

当剪力墙基底弯距占总弯距的23%左右时,即可认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性能已近似于纯框架结构,应按框架结构划分抗震等级及采取构造措施当基底剪力墙承担弯距占总弯距的80%左右时,即框架部分承担总弯距的20%左右时,可将框架剪力墙体系按剪力墙结构体系设置抗震结构。

(三)框剪结构中框架的抗震等级特征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剪力墙刚度与框架刚度所占的比例,对确定结构体系的成立及框架在此中的构造要求有较大的影响。这在《抗震设计规范》和《钢筋砼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都有明确的要求。

二、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

(一)施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

要认真做好各种设计图纸的会审,运用规范和标准图集,并且结合工程建设经验,认真详细地核对结构图与建筑图、水电施工图等,要尽可能地了解图纸当中所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轴线尺寸、细部标注尺寸以及标高等是不是有误,各类设计构造的做法能不是能够在实际施工中加以实现;结构配筋是不是足够合理,节点复杂位置的钢筋能不是能够顺利就位,是不是能够满足振捣的要求和必要保护层的厚度等,为其今后施工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钢筋工程

对于直径小于 12的钢筋接长采用绑扎连接,连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墙体采用的钢筋较细,上下层钢筋的接长一般采用绑扎连接,在浇筑时,钢筋网片极易发生向内或向外的位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可在竖向钢筋搭接范围点焊通长水平筋,以防止由于浇筑和振捣混凝土而使钢筋位移。楼板钢筋绑扎时,要放置足够的垫块和马凳筋,以保证钢筋有足够的保扩层厚度和间距,在楼板中铺设电线管时,要设计好其走向,防止2层或3层电线管互相叠放,使楼板中钢筋网上下间距过大,从而导致楼板浇筑时在电线管叠合处局部超厚,这样又导致了整个楼板找平后与设计标高不符,给地脚装饰等下一道工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a、边粱钢筋绑扎注意事项

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当边梁与边柱靠齐时,由于梁纵筋要在柱竖筋内侧穿过,导致梁外侧混凝土保护层过大(一般都要达到50mm以上),此时梁箍筋宽度应相应减少,以使梁两侧纵筋能与梁箍筋角部贴紧。而在工程实践中大多施工单位都未减少梁箍筋宽度,使得梁箍筋外侧处于悬空状态(即无梁纵筋连接固定,梁箍筋很难与梁纵筋保持正交关系,使得框架边梁受力可靠性有所下降。

b、梁柱节点钢筋绑扎要点

对于梁柱节点有超过四个方向的梁穿过时,可能导致部分梁面筋的保护层厚度远远超出设计要求 (最多时达10多厘米),对梁的承载能力造成很大影响,此时应及时向设计人员反映,并重新核算梁的承载力,同时按粱面筋的实际位置确定梁箍筋高度。

c、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头质量控制

工程实践中,墙柱钢筋电渣焊接头大量存在焊包不匀的质量缺陷,主要是因为钢筋接头端部截面与钢筋纵向轴线不垂直,结果导致临近焊接完成并开始向下挤压时用力不均,最终造成焊包严重不匀,进而有可能降低钢筋接头强度。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在正式焊接前先用气割将钢筋接头端部削平(保证切后与纵向轴线保持垂直),并将表面清理干净。

(三)混凝土工程

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墙内混凝土同所在楼层的梁柱墙一样为一次性烧筑。一般采用商品预制混凝土,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6,应按高强混凝土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在浇筑时,型钢柱内混凝土表面不得有积水和杂物 (特别是箱型钢柱内,在施工时必须做好保护措施),先浇筑一层100~200mm厚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水泥砂浆,以防止自由下落的混凝土粗骨料产生弹跳,影响接头质量。由于模板内型钢柱与柱筋、梁筋相交叉,空隙较小且分散。所以每次分层下料的高度不应超过500mm,用长插入式高频振动器振捣,且垂直点振,不得平拉,在充分振捣密实后,再逐步分层浇筑至顶。由于劲性墙中的型钢限制了混凝土的流动,振动棒需四面对称插入振捣,投料也需四面进行,以防止钢柱受扭,保证劲性墙混凝土浇筑的密实性。为防止上层劲钢柱安装焊接高温对下层柱中混凝土的影响,每次浇筑至钢柱接头以下约300mm处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的处理同柱墙做法。对于洞顶转换层型钢柱顶部,箱型柱用封口钢板,尺寸为600mm×600mm×20mm,留设4个150浇筑孔,以便下料振捣而充实整个箱柱。

(四)模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模板配板设计中,对于外墙模板的外铡模板,应比内侧模板长200~300mm,支模时让外侧模板紧贴已浇筑的墙体,并在模板和接触处要粘贴海绵条。

为确保外墙的内侧模板及内墙模板的根部在浇筑时不发生向内或向外的移动。可在浇筑楼板时,在其相应位置预埋短钢筋头来限定其位置。

墙模与楼板接触部分要严密,避免漏浆。若有缝隙,可用水泥砂浆堵缝,也可在支模前在立墙模处用宽50mm。严禁用水泥袋、木条等来堵缝。

墙模在吊装前涂刷隔离剂要均匀,若被雨淋,还需重新涂刷,以避免粘模造成拆模困难。

三、框架剪力墙的施工注意事项

(一)适当调整顶部和中部楼层的配筋

程序计算中当不考虑分层加载时,对轴向变形影响估计偏大,造成顶层楼面内力值偏大,配筋增大较多。而当考虑施工模拟加载时,中部楼层受轴向变形影响较显著,使配筋量偏小,加上砼的徐变作用,使房屋建成后呈现的内力变化,使中部楼层配筋更偏小一些。

(二)注意复核局部构件受风影响

高层建筑中风力大变化大,往往在受各种因素使风力随时间变动出现阵风时,会使建筑物受到静力和动力的两重作用,因此,要考虑风振以及在风阵作用下结构的不利影响,保证结构有足够钢度和强度,保证防止局部破坏防止风反复作用下构件疲劳破坏。

(三)结构布置应考虑到能使构造处理简单

剪力墙的布置应力求各个方向均匀,且有利于使断面受力均匀,结构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尽量接近,减少地震作用下产生扭转。过长的房屋避免在两端设置纵向剪力墙;保证电梯、楼梯井所构成的抗侧力核心区墙体及楼面梁板刚度。

参考文献:

篇13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的同时对精神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建筑的安全等级要求越来越高,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对深基坑的开挖深度也越来越大。对于保障建筑安全来说,合理的深基坑支护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更好的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同时对其地下埋深也有具体的规范要求。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建筑结构主体越高,在基础施工中埋置的深度就越大。在深基坑施工中,施工的要求也非常多,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为了避免深基坑施工中出现更多的问题,对施工技术进行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1 深基坑概述

深基坑施工在深度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通常不进行界定,在施工中,可以根据施工地点的地质条件和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来进行决定。在施工中,深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施工难度很大的情况下,深只是相对于地面的一个尺寸而已,通常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很多的施工单位将地下施工五米作为深基坑施工,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用一个数字来进行恒定。

2 房屋建筑工程深基坑的特点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施工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同时它的施工质量对于整个施工工程来说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深基坑的施工安全直接影响着高层建筑的施工安全和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高层建筑的长久性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在进行房屋建筑基础施工和地下施工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周围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线不会受到影响,在进行地面和地下土体开挖的时候,一定先要进行必要的勘察和设计,同时在施工中要做好检测工作。深基坑施工时一项施工综合性非常强的施工,在施工涉及到的知识也是非常多的,在施工中要涉及到结构力学问题,还好涉及到水力学问题,这些问题在进行解决的时候要进行的计算都是非常的复杂的。深基坑工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进行土方的开挖施工,因此在施工中要做好支护体系,同时要保证施工中与之相邻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要保证其可以正常使用。在施工中要阻断地下水向坑内进行渗漏,这样可以保证施工可以在一个干燥的情况下进行。

深基坑的支护体系通常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主要进行支护,通常的做法是在基础进行灌注桩的施工,或者是进行预制桩的施工,在土质较软的情况下,深基坑施工对变形限制要求更加高,在进行支护桩设置的时候要保证其是水平支撑的;另外一部分是止水体系,在施工中会采用连续的水泥搅拌桩或者是阻断地下水的隔水帷幕。深基坑在进行施工的时候,通常支护系统都是临时性的,这样就使得很多的施工中,安全是没有办法保障的。在进行深基坑施工的时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在施工中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深基坑的施工综合性比较高,在施工中施工人员在施工中要能保障施工不会受到影响。深基坑施工由于要进行土方的开挖,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出现影响周围建筑的情况。

3 房屋建筑工程的深基坑处理技术

3.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施工以前,要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在图纸设计完成以后,要对图纸进行会审,在会审的时候要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来进行,这样可以更好的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同时对图纸的可行性也能进行更好的研究。在进行图纸会审的时候,施工方可以根据图纸情况和合同要求,同业主进行联系,对施工项目进行划分,同时对工作范围进行明确。在进行图纸会审的时候,可以将图纸中出现的问题和建议提给业主,业主和相关的人员进行协商,这样更能保证工程在施工中不会出现停工的情况。在对图纸会审结束以后,施工方要进行施工计划的编制,同时要对施工质量进行明确,对质量目标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好的研究,这样能够提前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施工方案编制的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可以针对工程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得到的施工方案将是更加科学合理的,同时也能做到更加的符合实际。

3.2 深基坑开挖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深基坑的开挖宜选择分段、分层的方法进行开挖,分层开挖的土方厚度应在2m之内。深基坑开挖时应按照施工方案的部署进行施工,以免乱挖造成支护系统的受力不均匀。测量放线人员应随时对开挖深度和位置进行监测,以免施工中出现开挖深度超过基坑底标高,造成超挖的现象。超挖既浪费了人工、进度、成本,又对后续的排水工作很不利。每一段落的基坑土方开挖,都应在支护系统前均保留一定的被动土,在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完成后再挖这些被动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荷载的积累和基坑支护系统的变形。为了确保深基坑底部土体的自然结构、避免坑底超挖,深基坑挖至设计底标高200mm时宜选择人工进行开挖。大面积开挖时,应统一生产力进行开挖,挖好一段后应立即对这一段铺设垫层,这样施工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基坑底部土壤的暴露时间,确保基坑的稳定。

3.3 降排水方法

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先期的实地考察,在深基坑的开挖前期以明排水为主要排水方式进行集中排放;在深基坑的开挖后期应配合以坑底“轻型井点降水”措施,尽量在坑底基本无水的情况下进行作业。深基坑土方工程施工时,虽然有止水防渗措施,但在所难免会出现坑壁渗水的现象,可采取“堵”和“疏”的方法进行控制。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较小时,可以用干海绵、导流管将渗水排入排水坑。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较大时,应将该处的土体进行暂时保留,再进行压实,然后使用注浆的办法将渗漏部位封住。

3.4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土方开挖前,应会同甲方有关人员对施工区域内的地下管道、电缆、光缆等地下设施进行确认,以便在施工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如果工程的土质较好,在基坑开挖时可不考虑边坡支护。若土质情况不好,应采用边坡支护。根据定位测量给出的轴线点,确定基坑的挖土施工范围,按一定的施工顺序进行分层开挖,土方及时运出,不得在基坑周围堆土。挖土前,先会同甲方确定给水管道的具置、走向、埋深,以便挖土时能够有效控制,避免导致给水管道爆裂,造成严重的施工事故。在具体施工时,应在给水管道周围预留部分土方,由人工清理,直至给水管道露出。

4 结束语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现在的城市建设项目数量在不断增多,现在的建筑工程在施工中出现了施工楼层越来越高的情况, 这样就使得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得到了重视,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施工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深基坑施工在进行的时候要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多的,这样就使得施工中要面临的施工难度也在增大,为了更好的促进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在施工中要不断提高深基坑施工技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