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制造业发展分析

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制造业发展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制造业发展分析

篇1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一般采用两种方法考察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一是运用产业关联指标如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来考察。二是采用协整分析技术考察研究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本文采用第一种方法。分析所用数据来自贵州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本文中所分析的制造业按照《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标准》进行分类。

二、实证分析

1.制造业对生产业的直接消耗情况。根据分析的需要,把第二产业可分成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四个行业,第三产业可分成生产型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两个部门,计算它们对生产业和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得到表1和表2,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省制造业对生产业直接消耗系数仅为0.008867,在六个行业对生产业的消耗系数中数值是最小的,说明制造业对生产业依赖很弱或者说生产业对制造业发展支撑作用很弱。而生产业对自身的直接消耗为0.019799,仅次于采矿业对生产业的直接消耗,说明生产业存在的很强的内部关联。

表1 8个行业对生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2.生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情况。从表2中的生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为0.008275,稍高于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表明生产业对制造业依赖较弱。制造业对行业本身的直接消耗系数达到0.024720,表明制造业部门内部的关联依赖性较强有利于内部集聚经济的形成。

表2 8个行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3.生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通过计算得出贵州省生产业平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为0.833747和1.02001,制造业平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为1.164902和1.024994。说明生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较弱,而受到的拉动作用较强,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受到的拉动作用都较为明显。计算的贵州省生产业各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见表3,可见只有邮政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它对其他经济部门的辐射作用较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大,说明这两个部门受到其他经济部门的引力带动作用非常显著。

表3 生产业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三、结语

篇2

从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类的企业必然会寻求现代物流服务业作为支撑,反过来,制造业的发展又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从必要性来看,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不仅可以实现“两业”联动双赢,而且对于调整优化产业机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业与制造业关系分析

简单来讲,制造业与物流业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个体,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生产要素、互为服务对象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一方面,物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加速器”。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业,贯穿于制造业研发、生产、运输、销售的全过程,已经成为制造业生产的组成要素之一,对制造业生产的持续性、链接性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物流业高效便捷的服务,加速了制造业产品的流通,使各环节之间更加衔接。此外,减少了其在物流策划、操作、运行等方面的时间,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中,降低了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有效促进其产业升级,增强其产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尽管物流业在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物流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当前,制造业是物流业。制造业作为物流业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和最重要的目标客户,其发展很大程度上释放了物流需求,并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设施和技术方面的基础支持和动力。

二、德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策略

作为制造大国和强国,德国制造业出口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以上,而德国发达的物流业,对推动其制造业国际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1.德国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大力支持德国的物流产业从服务于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业起步,并依托德国完善的交通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德国仅次于国际贸易产业和汽车产业的第三大产业。德国物流业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德国联邦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制定出台了德国货运与物流总体规划,加大对基础设施、物流技术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加速了德国物流产业的标准化、专业化进程。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更好地承接制造业日益增长的对物流服务和质量的需求,更好地为制造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一体化服务。2.园区建设带动产业集聚化发展德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物流园区的布局、用地规模和未来发展等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德国共有35个物流园区。在物流园区的支撑下,制造业配套上下游企业实现集聚发展,产业链条更加一体化,有效地优化了其物流流程,提高了生产能力。通过物流园区的发展,不仅显著提高了德国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水平,而且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呈现出紧密的协同和共赢关系。3.强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在德国物流企业的背后,一些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做技术支撑,承担着为其培养人才和提供物流科研成果的重任。而且,德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物流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积极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三、德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启示

实践证明,两业联动发展理念已得到了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普遍认可,下一步还应在创新联动模式、丰富联动内涵、提升联动质量和营造外部环境上多下功夫,不断推动两业协同融合发展。1.加大政府引导投入力度,推进物流业务社会化坚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动两业联动发展;同时,鼓励制造企业将其物流业务社会化,促进物流外包业务发展,大力优化自己的物流供应体系,引导物流企业走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努力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最终实现与制造业的共赢。2.搭建联动发展平台,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联动发展铺路搭桥,并大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挖掘潜力和动能,大力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水平,引导两行业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促进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3.统筹推进两业基地建设,强化配套服务功能政府应制定制造业物流布局政策,大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业园区建设,吸引相关商会、银行、中介服务进入,构建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大力提升物流服务的供应能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两者有机融合、联动发展。4.加强信息技术建设,助推两业联动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联动营造一个高效的信息互动环境,实现数据共享和系统对接;另一方面,着力培育与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物流企业,引导物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物流功能和服务水平,提高现代物流企业增值服务,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较高层次的联动发展。

篇3

二、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必须发展现代制造技术

产品技术链,没有一个固化的定式,但总是由低端向高端发展。近年,它正伴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进步不断向高端延伸。目前,制造业技术链高端几乎被现代技术垄断,处于技术链高端的产品几乎都是由现代技术制造出来的。所以,要转变我国制造业增长方式,必须抓紧发展现代制造技术,通过现代技术促使制造业及其产品向技术链高端延伸,以便降低技术链低端产品的比重,相应提高技术链高端产品的比重。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高分子化学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原子能利用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以计算机广泛应用为基础的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与高新技术及传统制造方法结合起来,便产生了现代制造技术。

现代制造技术,保留和继承了传统制造技术的产品创新要求,如增加现有产品的功能,扩大现行产品的效用:增多现有产品的品种、款式和规格:缩小原产品的体积,减轻原产品的重量:简化产品结构,使产品零部件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提高现有产品的功效,使之节能省耗等。但是,现代制造技术,在制造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制造工艺、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等方面,与传统制造技术均有重人差别。

在现代制造技术视野中,制造不是单纯把原料加工为成品的生产过程,它包括产品从构思设计到最终退出市场的整个生命周期,涉及产品的构思、构思方案筛选、确定产品概念、效益分析、设计制造和鉴定样品、市场试销、正式投产,以及产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务等环节。

在现代制造技术视野中,制造不是单纯使用机械加工方法的生产过程,它除了机械加工方法外,还运用光电子加工方法、电子束加工方法、离子束加I:方法、硅微加工方法、电化学加工方法等,往往形成光、机、电一体化的工艺流程和加工系统。

三、发展现代制造技术的重点方向

现代制造技术正在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精密化、微型化、清洁化、艺术化、个性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了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促使制造业向技术链高端延伸,我国宜着重发展以下现代制造技术。

(一)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微型系统制造技术

“纳米”是英文nan。meter的译名,是一种度量单位,是十亿分之一米,约相当于45个原子串起来那么长。纳米技术,表现为在纳米尺度(0.1nm到100nm之间)内研究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以及把它应用于实际的技术。其基本含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的物质。纳米技术以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等现代技术为操作手段,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纳米技术主要包括:纳米材料学(nanomaterials)、纳米动力学(nanodynamics)、纳内米电子学(nanoclectronics)、纳米生物学(nanobi010gy)和纳米药物学(nan。pharmics)。就制造技术角度来说,它主要含有纳米设计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纳米测量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纳米机械技术等。以纳米技术为基础,在纳米尺度上把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融合起来,便产生了微型系统制造技术。

自从硅微型压力传感器,作为第一个微型系统制造产品问世以来,相继研制成功微型齿轮、微型齿轮泵、微型气动涡轮及联接件、硅微型静电电机、微型加速度计等一系列这方面的产品。美国航空航天局运用微型系统制造技术,推出的一款微型卫星,其体积只相当于一枚25美分的硬币。

微型系统制造技术,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已在航天航空、国防安全、医疗、生物等领域崭露头角,并在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二)以电子束和离子束等加工为特色的超精密加工技术

超精密加工技术,一般表现为被加工对象的尺寸和形位精度达到零点几微米,表面粗糙度优于百分之几微米的加工技术。

这项技术包括超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研磨和抛光、超精密微细加工等内容,主要用于超精密光学零件、超精密异形零件、超精密偶件和微机电产品等加工。

电广束、离子束、激光束等加工技术,通常出现在超精密微细加上领域,用来制造为集成电路配套的微小型传感器、执行器等新兴微机电产品,以及硅光刻技术和其他微细加工技术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精密加工技术,在超精密加工机床等设备、超精密加工刀具与加工工艺、超精密加工测量和控制,以及超精密加工所需要的恒温、隔热、洁净之类环境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超精密加工技术投资大、风险高,但增值额和回报率也高得惊人。近来,发达国家把它作为提升国力的尖端技术竞相发展,前景非常好。

(三)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省耗绿色制造技术

制造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产生出大量废液、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探索符合环保要求的节能、省耗、少污染的生产方法,即绿色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立足于尽量减少制造业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产品制造与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增进社会福祉。

篇4

中图分类号: S776 文献标识码: A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事业后的工业中所有30个行业。制造业作为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地位,也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主导部分。鉴于此,以制造业为研究主体的发展评价和分析一直是产业竟争力研究中的重点组成部分。辽宁省的制造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辽宁省的制造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相对于辽宁省工业发展速度来看,辽宁省制造业发展速度要慢于辽宁省工业发展速度。针对这种情况,对辽宁省制造业的研究已经其竟争力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相对较短

传统的工业企业布局,由于受到当时的经济思路的影啊,缺少统筹规划与长远打算,而且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等影响因素也存在,例如大型企业大连精密铸造厂坐落在大连南部城区,东部主要以大连油脂化学厂为主,西部解放广场附近由大连重型机械厂,最严重的北部甘井子区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大,例如机床集团铸造厂、盛道红旗机械厂,通过以上对辽宁省传统工业企业的厂址布局研究,可以发现辽宁省的制造行业分布十分零乱,分别散落在13个市县和先导区,并没有形成一整套企业聚集性强、产品关联度大、生产衔接程度高、设备管理机制完善、成套配备能力强的先进装备。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虽然拥有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例如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和沈阳机床集团等,但企业布局没有规划,生产各自为政,企业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同时,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个别环节基础薄弱,缺乏成套能力,服务不发达,竞争意识差,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的强大产业链,致使这些产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很难提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连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使辽宁省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心。

2.结构性产能过剩突出

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中,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实力的重大技术装备产品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重大技术装备、重要领域发展所需要的大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成套装备。辽宁省尚不具备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不得不依靠进口解决,而且依存度还不断提高,例如集成电路95%要进口,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70%依赖进口。我们出口的是中低端产品,即使少数高新技术产品也是劳动密集型或者是来料加工型的。

3.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低

在实际中,如果企业要在短时间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水平,一般遵循的路径规律:技术引进、技术吸收、技术再创新的方针为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路线,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跨越战略。我国在特定时期许多产业通过引进、吸收和技术上再创新使产业水平上了一个比较大的平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吸收能力是一个关键点,技术吸收能力是指识别新的、外部的技术信息的价值,吸收,并使其商业化的能力。因此,一旦技术吸收能力低下,那么极有可能陷入,‘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技术追赶陷阱’。以大连市为例就存在技术引进的多,消化吸收能力不足,从而形成的技术追赶陷阱。我省其他装备制造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对于国外技术精华与本国现状结合而形成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环节也比较弱,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低。

二.改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问题的对策

1.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相对较短的现状,我们提出如下思路。

振兴和发展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以产品和沿海优势为导向的双轨制产业集群,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为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辽宁省政府要充分利用渤海、黄海岸线资源,进一步搞好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打造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优先安排出口贸易额度比较大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到大窑湾港口和保税区等。例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开拓“两区一带的新格局,不断深化“五点一线“临海临港产业集群。其次,政府应加强调控能力,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的界限,加强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以产品为导问,把内贸比重大,且具备同一或相似产业链上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以换建、重建等方式聚集在一起,降低他们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形成一批具有整体竞争力的战略产业群体。也就是说,为了解决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相对较短的现象,建立以产品和沿海优势为导向的双轨制产业集群是其较佳的解决方案。

2.面对结构性产能过剩突出这一现状,我们提出如下方案。

首先,对过剩行业进行并购整合,并购整合是指当一方获得另一方的资产所有权、股权或经营控制权之后进行的资产、人员等企业要素的整体系统性安排,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按照一定的并购目标、方针和战略组织营运。并购整合的出发点不是两个企业简单地合在一起,也不是简单地将一个企业的经营要素注入另一个企业就算完事。而是,统一生产经营目标,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压缩多余产能,从基础上减少多余产品的供给。其次,对结构性产能过剩突出的行业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由于结构性产能过剩是用制造业解决就业问题的结果。因此,如果行业并购整合,必然会释放出不少的劳动力,所以对于行业的并购整合虽然会有效地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这现状,

3.对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较低,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企业的竞争力的高低决定月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于人才的储备。因此要提高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工作母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任,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从工业化规律来看,在工业化中后期,装备制造业对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将大大增强。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己经不再局限于资金、技术和产品上的竞争,还涵盖了以控制财务风险、降低财务成本、提升理财能力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竞争力的竞争。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要想真正的做大做强,成为世界一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在人才储备充足的情况下,还要大力提高企业的财务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财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企业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 王蕊.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综合成本上升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影响研究.中国知网

[2]李姝,姜春海.基于技术创新的辽宁装备制造业振兴途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篇5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有着惊人的涨幅,从1990年的6096.7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69826.7亿元,同期增长了44.3倍。制造业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了生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是贯彻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之路,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运用产业关联性分析和最小二乘法进一步阐明江苏省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影响关系,最后针对江苏生产业和制造业的现状,提出相应的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关于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研究

对于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性问题,Rowthorn(1999)认为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O’Faeeell & Hitchen (1990)则认为生产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互动论认为生产业和制造业呈现互相作用、互相依赖、协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Francois J. F. 1990、Diaz Fuentes D. 1998)。生产业的发展也依靠制造业增加中间投入部分。原毅军等(2007)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研发博弈出发,阐明了二者技术研发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纪春礼等(2010)利用1978――2007年中国数据的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我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互为因果关系。

以上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研究视角。本文基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观,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对我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与互动程度进行理论的探讨和现实的考量。

三、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从制造业各行业对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中间需求的比率的角度看不同的生产业与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则假设以下公式:

(公式1)

上式,表示第i制造业与第j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系数,

表示第i制造业对第j服务业的中间需求,

表示第j服务业对各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的总和;

从服务业各行业向制造业各行业提供的中间投入与制造业各行业中间投入的比率的角度来分析,则可以归纳得出以下公式:

(公式2)

上式,表示第i服务业与第j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系数,

表示第i服务业向第j制造业提供的中间投入;

表示第j制造业获得各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的总和。

以上两式表明,的值越大,第i制造业与第j服务业的关联越紧密,第j服务业越依赖第i制造业;反之,则两者独立性较强,关联性较弱。同理,的值越大,证明第i服务业对第j制造业有更强的促进推动作用。

根据2010年江苏统计年鉴中提供的200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提供的数据,我们选取制造业中的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这6个行业和生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和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这3个行业,从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两个角度来研究他们之间的产业关联状况。

以2007年江苏省的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产业关联为例,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对交通运输邮电业的中间需求为66049万元,交通运输邮电业对各个制造业的中间需求之和为11684678万元,因此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对交通运输邮电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比率为5.6%。

从制造业各行业对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中间需求的比率和制造业各行业对生产业的中间投入所占制造业各行业中间投入的比重两个指标,来看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关联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7年江苏省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关联状况(% )

由表1可知,我省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与交通运输邮电业中间需求系数较高,分别为10.1%和8.4%。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和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强,中间需求系数为10.3%。交通运输邮电业与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的关联性较高,中间投入系数都为3.1%。金融保险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联性较小。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各行业的关联程度较低,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则有较强的需求关联。由此可见,江苏省新兴生产业结构的低度化程度十分明显。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选取1989-2009江苏省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工业总产值,选取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总产值等数据作为分析的指标,用Eview5.0软件来建立模型,并且运用最小二乘法(OLS)来分析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两者间的影响。

以制造业(ZZYE)每一年的工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 金融保险业(JRBX)、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KXYJ)、交通运输邮电业(YSYD) 每一年的总产值,且这三个变量相互独立,建立如下回归模型:ZZYE=α+β*JRBX+γ*KXYJ+ε*YSYD,在模型中,α为常数虚拟变量,表示外界行业等因素的影响;β、γ、ε为各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可得以下主要数据,如表2:

表2 回归分析

注:金融保险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回归结果分析:金融保险业(JRBX)、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KXYJ)和交通运输邮电业(YSYD)对江苏制造业的系数分别为2.27,63.36和-5.88,表明此三个行业对制造业存在显著的影响。T检验值的绝对值都大于2,即都通过了T检验,杜宾-瓦森检验值也通过检验,而且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为0.99,表明方程的拟合优度接近于1。整个分析表明,这个模型效果较好。

江苏的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影响程度系数为2.27,可见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的发展存在一定影响。一方面,金融保险能够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金融保险业能够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扩大制造业的发展规模,促进制造业的投入。江苏的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程度非常大,影响程度系数为63.36。显超其他行业,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才,知识资本的投入,而作为江苏新兴的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其发展规模与速度呈现不断扩大,快速的趋势,有利于我省制造业的发展。

江苏的交通运输邮电业对制造业影响呈抑制作用,程度系数为-5.88。近年来,由于江苏省公路、铁路和长江大桥的建设,我省的海、陆、空运输更加方便快捷。但是,江苏的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能力仍有待提高,而浙江、上海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抑制了江苏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以生产业(SCXFWY)每一年的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制造业(ZZYE)每年的工业总产值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模型:SCXFWY=δ+ζ*ZZYE,在模型中,δ为常数虚拟变量,ζ为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可得以下结果,如表3:

表3 回归分析

注: 制造业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依此回归分析,制造业对生产业有一定的影响,程度系数是0.22,制造业的T检验值的绝对值大于2,即通过了T检验,杜宾-瓦森检验值也通过检验,而且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为0.99,表明方程的拟合优度接近于1。整个分析表明,这个模型效果较好。由此可见,很多服务业依靠制造业才能发展起来,没有制造业,社会对这些服务业的需求就会很少。所以说,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分析和相互影响分析可知,我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强,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如化学工业对新兴生产业如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的需求较大,而新兴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投入结构却比较低,而且江苏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总体的影响程度很大,所以,江苏应该积极发展新兴的生产业。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明确制造业在江苏省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2)促进制造业对生产业的推动,加快生产业发展。(3)明确生产业发展的优势行业,发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4)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5)贯彻人才强省计划,为生产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2]张惠萍.基于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的产业融合探析[A].学者论坛,2008;3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国外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互动发展历程表明,现代物流业和制造业升级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制造业为现代物流提供了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制造业发展释放了物流需求,而现代物流业推动了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现代物流对制造业升级至关重要。制造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将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而是适应市场需求、客户快速反应、准时供货等方面的竞争,现代物流理念和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运行节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但对流通产业尤其是物流产业却长期重视不够,物流业发展与工业相比较滞后。落后的物流业已影响到广东整体经济增长的步伐,成为广东整体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率以及整体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也是威胁广东经济持续成长的风险所在。发展广东物流业,提升其整体素质,使其与广东的工业化、制造业相协调,这是促进广东的工业化进一步深化、整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理论界对于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偏重与企业层面和定性分析。例如,南京的张燕定性分析了江苏省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江苏省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的思路。本文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广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进而提出促进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一些建议。

二、模型的选择

华中工学院的邓聚龙在1982年提出了灰色系统理论。所谓灰色系统,指相对于一定的认识层次,系统内部的信息部分未知,即信息不完全。灰色数据一般有如下特征:少列数据,可能是间接表征的数据,可能是生成数据,可能是性状语言,数据是灰的,同一数据是可变动的。

灰色关联分析主要是对态势发展变化的分析,也就是对系统动态发展过程的量化分析。

本文选择的数据都是通过调查统计而来,符合灰色数据的特征,因而这些数据都是灰色数据。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联动的影响因素很多,难以全面认识,属于灰色系统。物流业和制造业互动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关系,主要是对两个产业动态发展过程的量化分析。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择灰色关联分析作为分析模型。

三、广东省制造业与区域物流的灰色关联分析

为分析广东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相关性,选取制造业增加值、批发与零售总额以及地区生产总值3个影响物流的关键因素。因为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90%强,且研究数据所限,所以本文选择工业增加值代替制造业增加值,分别计算了广东省1985-1991年、1992-2000年、2001-2005年的货运量以及货运周转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因篇幅所限,仅列出广东省1985-1991年货运量及其影响因素初像表(见表1)和1992-2000年和2001-2005年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及其影响因素之灰色关联度表,略去1985-1991年货运周转量及其影响因素初像表,略去广东省1992-2000年和2001-2005年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初像表。数据全部来自《广东统计年鉴(2008)》。

差序列

Δ1=(0,0.013708,0.203558,0.720188,

1.049149,1.355738,2.032696)

Δ2=(0,0.016048,0.034593,0.467825,

0.262886,0.453454,0.723261)

Δ3=(0,0.047966,0.196608,0.641999,

0.944179,1.238983,1.676128)

max=2.032696min= 0取分辨率λ=0.5

由表2可知,工业增加值、批发与零售总额以及地区生产总值与货运量的在分辨率为0.5的情况下的灰色关联度都超过了0.6。其中,批发与零售总额与货运量的关联度最高,这与当时的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广州等地的地位有关。国门开放的初期,广州以及珠三角成为辐射华南乃至全国的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区域物流中心。

由表3可知,从1985-2005年这20年间,随着广东省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工业增加值与货运量的灰色关联度不断下降。一个原因是由于广东尤其是广州和深圳大力推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样价值的高端工业增加值,相比低端工业,导致更少的货运量;另一个原因就是物流业的进步,减少了无效的物流活动。同量的工业增加值,不会导致同量的货运量。

从GDP与货运量灰色关联度的变化来看,20年间3阶段的灰色关联度只有较小的震荡。这说明,随着GDP的不断增加,货运量也不断增加,且关联度基本保持不变。由此可得工业增加值灰色关联度下降,主要是由于产业升级、高新技术的发展所致。因此,广东物流业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表4可知,从1985-2005年,广东货物周转量与工业增加值的灰色关联度基本保持稳定。由货物周转量=实际运送货物吨数×货物平均运距,结合货运量与工业增加值灰色关联度下降的,可知随着广东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广东物流业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物流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从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广东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的主要经济指标是GDP和批发零售总额,最后才是工业增加值。可见,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发展不甚协调,物流业与GDP的关系是基本保持稳定的。这说明,物流业在量上和GDP是协调的,但是物流业的质量、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结论

加快发展广东物流业,实现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为其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这对于增强广东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广东物流发展总体规划

要按照《珠三角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008-2020)》的要求,加强广东各市的统一规划和协作,实现珠三角地区物流设施建设及运作的一体化。物流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做到全省一盘棋,实现系统性、网络性,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这是提高广东物流业效率和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高度重视。

(二)完善物流政策支撑平台

根据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结合城市化建设,在市场进入、土地使用、技改投入、资源配置、税收、金融保险、园区建设等方面,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各地、各部门、各行业打破地域、行业和自我利益界限,走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路子。

(三)加快建立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建立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来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加强城市间、部门间的联系,保证物流信息的通畅,率先实现“物联网”,广东现代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

(四)转变制造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观念

物流业发展和制造业有着密切关系。国外企业越来越注重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而将不属于自己核心能力的业务尤其是物流业务外包,以此来获取竞争优势。面对这种趋势,广东制造企业也应积极接受“核心能力”、“供应链”、“业务外包”等观念,树立起协作、联合、共赢的思想,摒弃自办物流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接受物流外包理念,努力寻求与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合作。这既有利于制造业增强企业核心能力,也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燕.江苏省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07(12).

篇7

一、引言

在2006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排名中,前100名制造业企业集团中参与中外合资的企业集团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中外合资企业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制造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相当大一部分就业机会,面对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谋求海外发展,拓展海外市场就成了合资企业面临的一个新的形势。合资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及其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成为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中外合资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鉴于国内企业在技术、管理上的落后和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不了解的状况,合资成为中外企业发展和合作的有效途径。几十年来中外合资企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制造业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在很多类产品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从2006年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名单中可以发现汽车类产品和电子类产品中参与中外合资的企业数量占有绝对优势,特别是汽车类企业没有参与中外合资的公司基本很少见,人们所熟知的很多汽车企业和汽车品牌实际上都有中外合资的印记。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合资企业在国内的制造业中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

近些年来特别是随着入世后很多行业的国内市场的开放,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国内的合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国内市场开拓空间日益狭小、企业产能不断扩大的困境下,合资企业纷纷开始谋求海外发展。以汽车业为例,2006年我国汽车出口已经达到34.24万辆,2007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就已经达到了24.1万,增长速度非常之快,连续四年实现了高增长,这中间做出特别贡献的不乏中外合资企业,如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进出口公司等。合资企业已经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并且慢慢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三、合资企业面临的形势:挑战与机遇

中外合资企业在今天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形势,其中有困境、有挑战,当然也有机遇。其中合资企业面临激

烈的国内竞争是推动其海外发展的动力,而合资企业所处的独特的地位又给其国际化进程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但是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浪潮中,国内合资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寻求海外发展之路成了其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国内激烈的竞争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合资企业迅猛发展,在制造业如汽车电子行业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随着中国市场在入世后的一步一步开放,制造业为了应对入世带来的全球竞争,纷纷采取了重要措施来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国内市场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汽车行业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入世后,我国不断开放汽车行业,国内的汽车企业特别是生产轿车的企业不断推出新车型,无论是在造价还是造型都比开放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各个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使得国内的竞争越发激烈,国内市场在争夺中也慢慢饱和,这对于企业市场空间的拓展提出了更大的难题。因此,合资企业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面临着激烈的国内竞争,开拓海外市场就成为其不得不考虑的有效途径了。

(二)特殊的地位

合资企业作为大型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一种合作形式,从成立之初就必然包含跨国公司本身的考虑。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制造业的战略意图无非有二:一是要占领中国市场;二是要利用中国丰富廉价的生产资源。占领中国市场是通过合资的国内企业拥有的销售渠道、社会关系等来占领中国庞大的市场。利用中国丰富廉价的资源,就是利用中国如原材料、劳动力、基础设施、销售网络、相关的配套产业条件等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特别是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对发达国家是非常廉价的,对于制造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这一资源更加有诱惑力。可以看出中外合资企业在其成立之初并没有开拓国际市场的打算,但是合资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必须为企业争取生存,特别是作为合资企业的另一方――中国企业在为合资企业谋发展上更加积极,考虑到合资企业在中国发挥的重要作用如“市场换技术”,中方当然更愿意合资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作为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一部分,合资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势必会对跨国公司的海外布局产生冲击,跨国公司总部可能会出于全球竞争的考虑,不太愿意看到合资企业跨入国际市场与其竞争。合资企业特殊地位使得其在海外发展时不得不清楚地考虑到这种关系所带来的影响。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浪潮

近年来,我国国内市场逐渐开放,国内的企业也开始谋求海外发展,入世带来的在贸易组织框架内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不断加大投资,不断开展对外合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来看,至2006年经商务部核准备案的境外中资企业已超过1万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61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场格局。表1给出了入世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强劲趋势。

表1的数据表明了入世后我国企业国际化投资和合作的浪潮已经开始,在中国企业纷纷国际化的进程中,合资企业作为一支重要力量也必然选择加快海外发展,开拓海外市场的战略。

四、合资企业海外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合资企业面临着国内激烈的竞争、特殊的地位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浪潮,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在进行海外发展的路径选择时必须考虑不利的因素,也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形势。

(一)充分利用中国制造业劳动资源丰富的优势,展开国际竞争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主要是由于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合资制造业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生产成本的优势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开拓国际市场。这可以说是中外合资制造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先天有利条件,是国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与中国企业共荣共生,在中国企业国际化浪潮中获得发展

作为同在中国国内市场发展多年的企业,合资制造业企业已经同国内的各行业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有很多还有合作的经历。所有这些企业都已成为合资企业的客户资源,在这些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合资企业可以将这些成功的合作推广到海外发展中,为自己的海外发展开拓市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为合资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推动条件。

(三)可以有效的选择海外市场,赢得海外发展的空间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市场选择中得到启示。2006年,中国对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亚洲的承包工程营业额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的46%。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中国在非洲的承包工程营业额占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的31%。拉美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中国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60%。因此合资企业完全可以避免合资中的国外一方的跨国公司障碍,赢得国际市场。当然对于跨国公司而言,由谁去开拓那些他们本身不太愿意、比较难开发的市场,只要能够打开品牌、获得利益,其实都一样,他们也不会做出一些不利于合资企业发展的事情。因此,亚非拉地区市场的选择,为合资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条件,合资企业可以成功的开拓海外市场,赢得发展和生存空间。

合资制造企业在中国的制造业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合资企业的海外发展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非常重要,因此为开拓海外市场、发挥竞争优势、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大力发挥合资企业海外发展的作用,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安生.中外合资企业不稳定性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5(5).

篇8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30-03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支撑着各类工业品和消费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决定着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后劲,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优势产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但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在市场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出现增速放缓、效益回落的情况,处于增长动力重构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和高端化转型升级,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仍然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辽宁是我国制造装备的核心产业区域,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较高。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三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31.7%、31.9%、47.9%。辽宁装备制造业以重型装备为主,涵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多个子行业。在市场倒逼机制和政策推动下,辽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成果渐显。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等,逐渐向系统集成和制造服务化转型,初步实现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1.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充分利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政策,支持沈鼓、沈阳机床、北方重工、特变电工等骨干企业依托国家重大工程,研制一批世界级装备制造产品,逐步改变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制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已经可以提供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钻井船等海工设备。沈阳机床围绕机床产品全生命周期向集金融工具、加工解决方案、新机销售、机床租赁、机床再制造等于一身的工业服务商转型。已启动建设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的重要载体――中德高端装备制造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先进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工业服务等。

2.发展国际产能合作成为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结构的一个新的动力。辽宁确定了高档数控机床、输变电成套装备、海洋工程与高技术船舶等十大具备走出去优势的行业,装备制造企业加速开拓优势产品国际市场,充分释放辽宁先进装备的产能。如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2014年签订出口南非机车合同近10亿美元,实现从单纯整车出口,向产品配件、运营服务、属地化维修、海外建厂、技术输出等领域拓展。2015年,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实现出货值5.2亿元,同比上升777%。2015年6月,特变电工沈变公司作为工程总承包为印度网公司建设的220KV变电站实现全站带电运行。

3.辽宁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相继成立。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打造全产业链为目标,致力于通过多层次合作共同突破技术瓶颈,形成和优化产业供应链,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2015年以来,由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牵头的输变电产业联盟、沈鼓集团牵头的核电装备产业联盟、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沈阳机床牵头的数控机床产业联盟、华晨汽车集团牵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等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相继成立。将有利于提高重点产业链相关企业竞争力,促进装备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如辽宁核电装备产业联盟由沈阳鼓风机集团核电泵业有限公司联合沈阳远大科技电工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20余家核电装备优势企业、科研院所组建,着力打造核电装备全产业链,形成一系列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标准。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增长趋缓、创新投入不足、产业层次不高、中低端装备产品占比较大等问题。装备制造业组织结构、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均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较为迫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

1.工业增加值增幅放缓,行业下行压力较大。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3%,低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幅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出现了由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高速增长转为负增长的转折性变化,对全省工业整体运行影响较大。2015年,装备制造业大部分重点产品产销明显下降,如金属切削机床产量98 582台,同比下降14.5%。市场因素对装备制造业影响较大,装备制造业中工程机械、机床及冶金、煤炭、石化等专用设备领域受市场订单不足影响均较为明显。2015年,沈鼓集团、北方重工、大连机床、瓦轴集团等重点企业累计订单金额同比降幅均在15%以上。

2.行业盈利水平下降,部分骨干企业亏损严重。订单不足、产品价格走低,加上劳动力等各类成本上升,挤压企业市场利润,直接导致装备制造业效益水平降低。2015年,辽宁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18.9%、-28.3%、-33.2%,处于历史低位。2015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8%,较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主要子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降幅较大。2015年,装备制造业4 959户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742户,占全行业比重15%,亏损面比上年同期增加5.2个百分点。

3.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系统集成能力较低。装备制造业产业生态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尚未完全打通,导致企业主体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无法更好地发挥。装备制造业面临产业链纵向发展不均衡和横向资源不共享问题,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子行业产业链现状是:拥有一批龙头主机企业,其中不乏百亿、千亿级企业,有的甚至具有世界级品牌地位和话语权。但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底部,规模较小、技术较弱、装备较差,缺乏自我升级能力,难以支撑产业向高端突破。造成本地基础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产业不发达,大量关键材料和基础部件需要外购或进口。同时,专业化服务企业难以嵌入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无法形成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4.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装备制造业存在产品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最终装配环节,总体处于装备产品加工基地阶段,而非装备产品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单项技术世界领先,成套装备却处于中低端水平。对装备制造业来说,材料、机械、电气、液压等都属于行业基础共性技术,但因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工,缺乏对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和成果共享。附加值较高为主机配套的核心关键零部件,多数要从欧美企业采购,成为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的瓶颈。核心元器件、材料及制造工艺、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缺乏,最终导致装备制造产品性能及可靠性方面的不足。

三、增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途径

先进装备制造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核心,未来五至十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应依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基础和科技人才优势条件,推动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汽车等加快发展。加强产业联动和资源整合,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切实增强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加快推进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

1.以集成化和增量优质为突破口,构建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装备制造业技术构成复杂,配套零部件多样化,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都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高度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网络是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应围绕“补链、强链”,进一步理清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上下游配套、延伸和协作的产业链条。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针对装备软件、创新设计等产业链短板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强链。支持和引导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由单一产品制造向集工程设计、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维修检测、售后服务等总承包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从制造商转型为技术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探索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和集成开发的有效方式和路径,推进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服务等,支持整机集成制造企业联合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业工程总承包公司联合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协同制造模式。

2.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重视“互联网+”营销的各种实现方式,找准需求和强化营销。注重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装备需求升级结合,对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系统、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产品提供就近便捷服务。注重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最具潜力的新的装备需求结合,如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对外开放度,推动轨道交通、重型机械和数控机床等骨干企业利用全球市场资源谋求发展。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企业通过并购境外科技企业、投资建厂、建立境外研发平台和营销体系等,打造跨国企业集团。以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实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与对方市场空间和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彰显装备产品性价比好的优势。

3.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整合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资源,推进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加快突破制约高端装备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逐步具备国际水准产品与技术研发能力。统筹政府资源,完善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产业链关键点上精准发力。构建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测试检测平台,装备制造领域的平台企业或自主,或通过牵头协会、联盟等形式,组织提供一般装备制造所必需的全方位生产。加强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在智能制造、先进机器人等领域开展重大产业技术专项攻关,力争突破智能控制、关键零部件、何服系统等重大产业技术瓶颈。重点培育一批精、专、特型中小企业,逐步解决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难题。完善装备制造业研究成果共享的政策机制设计,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联盟,从横向打通产业链。

4.扶持智能装备的“互联网+”,推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制造装备的发展方向是低能耗、精密和高速的装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装备的创新研发中,推进装备制造绿色智能转型。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装备制造企业管理流程和运营流程,发展工业软件,应用到装备制造业行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控制、循环再造等技术手段对存量装备制造企业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产品、工艺、流程等设计和开发水平,在整个装备制造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降低能耗物耗。

参考文献:

[1] 黄群慧,李晓华.中国工业发展“十二五”评估及“十三五”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9).

[2] 李昂,刘翰泽.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 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N].中国经济时报,2015-11-11.

篇9

当前,长三角制造业在中国乃至世界已经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随着该地区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其产业发展与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凸显。同时,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使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长三角制造业低碳减排工作已成为现阶段“转型升级”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理念。

在政府与制造业企业有关低碳减排发展的博弈问题上,业界与学者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企业低碳减排工作的政策性扶持,诸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减税、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银行优惠贷款等政策措施扶持低碳经济发展”,而鲜有学者对政府就企业低碳减排所作努力的监管效应开展研究。事实上,各制造业企业为低碳减排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不尽相同,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同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具有其作为公共物品的两大显著标志,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故区域性非合作博弈只能引起“公地悲哀”。因此,本文将统筹考虑上述问题,针对低碳减排工作,建立当地政府与制造业企业的博弈模型与长三角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以期为长三角政府应对制造业企业低碳减排发展选择合适的监管力度与配套环境,同时为该地区政府间政策性合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企业博弈模型

(一)假设前提与参数设置

博弈标准式表述需要具备以下要素:参与人、每个参与人可以选择的战略以及支付函数。出于简化研究的考虑,本文仅以长三角某一城市地方政府以及该市某一代表性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就博弈模型作如下假设:

1、存在两个参与人:地方政府与某一制造业企业,i=1,2。

2、地方政府与企业均为“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且地方政府为风险中立型,企业为风险规避型。

3、地方政府与企业均有两个可以选择的战略,即地方政府选择监管与不监管,企业选择低碳减排与不选择低碳减排。

为了更好地说明在低碳减排工作中当地政府与企业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对博弈模型设置以下参数:当地政府对企业低碳减排的监管成本(B),由企业选择低碳减排带来的社会福祉(H),由企业不选择低碳减排带来的社会损失(L),企业选择低碳减排耗费的成本(C),企业选择低碳减排而带来的形象提升(R),企业不选择低碳减排而带来的形象受损(D),企业不选择低碳减排而受到的政府处罚(P),企业不选择低碳减排未受处罚的效用(V)。

(二)模型建立与支付矩阵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前提和参数设置,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企业博弈模型如表所示。对支付矩阵分析可知,该博弈模型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故以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加以分析。设某企业对低碳减排发展的选择概率为p,则不选择概率为1-p。地方政府对企业低碳减排的监管概率为q,则不监管概率为1-q。

U1=q[ p(H-B)+(1-p)(H+P-B-L)]

+(1-q)[ pH+(1-p)(H-L)](1)

U2=p [ q(V-C+R)+(1q)-(V-C+R)]

+(1-p)[ q(V-D-P)+(1-q)V-D)](2)

(1)、(2)两式分别表示地方政府与某企业的期望效用。鉴于两者均满足“理性经济人”假设,追求效用最大化,因此将(1)、(2)式转化为求极值问题。

(3)

(4)

1、企业选择低碳减排的概率及其成因分析

从(3)式结果计算可知,,即企业选择低碳减排的概率p是B的减函数,是P的增函数。说明地方政府对企业低碳减排工作的监管成本越高意味着政府监管难度越大,则企业选择逃避低碳减排发展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地方政府对企业高能耗、高排放的处罚力度越大,则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模式。

2、地方政府选择对企业低碳减排监管的概率及其成因分析

从(4)式结果计算可知,,,,即地方政府选择对企业低碳减排监管的概率q是C的增函数,是R、D和P的减函数。说明企业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成本越高意味其选择低碳减排发展的主观意愿越弱,则地方政府会加大监管力度。此外,由于企业开展低碳减排工作带来的社会形象越好与不开展低碳减排工作带来的形象损失越大都在无形中催生企业更自觉地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模式,故地方政府势必会降低监管力度。同时,与上文分析类似,当地方政府对企业高能耗、高排放的处罚力度较大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模式,则地方政府也会相应减小监管力度。

(三)模型启示

由于制造业企业与地方政府在目标取向和自身利益上存在差异,协调双方利益的关键取决于支付矩阵中的相关参数情况。现阶段,制造业低碳减排工作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工作重点,因此,结合上文就企业与地方政府在低碳减排工作上的选择与否和监管与否展开的概率分析,提炼相关结论,对指导长三角制造业低碳减排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科学管理,降低政府监管成本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政府监管成本的降低而引发的主观监管力度加大,或是企业由于选择低碳减排发展成本过高而引发的客观监管力度加大,都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企业选择承担低碳减排发展的社会责任。现今,我国在整体范围内对企业低碳减排发展工作多以政策性扶持为主,鲜有政策性监管,这与政府监管成本过高不无关系。因此,以科学化管理模式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加大监管力度显然是行之有效的。

2、完善立法,合理利用处罚机制

企业对低碳减排所持态度不同,努力程度也不尽相同。当前,长三角制造业企业仍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居多数,与技术革命、品牌创新等转型升级理念相比,企业对低碳减排理念的积极性相对较低,面对政府监管时可能会出现消极应对现象并利用双方信息不对称加以掩饰。我国在低碳减排问题上的法规约束、处罚机制尚不完善,而上文分析恰恰证明高处罚能在减少政府监管的同时促进企业自主选择低碳减排发展。因此,健全的法规制度与合理的处罚机制将是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助推剂。

3、广泛宣传,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低碳减排发展模式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舆论环境在其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上文分析也证明由低碳减排发展带来的社会形象变化是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指南。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公众的低碳意识已日渐加强,诸如低碳生活、低碳旅游这样的新名词不断为公众熟悉。以公众环境考问企业良心,以社会舆论施压企业行为,构筑企业低碳减排发展―形象提升―效益增加―低碳减排投入加大―低碳减排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将是制造业企业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模型

(一)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非合作博弈模型

虽然全世界都开始意识到低碳减排发展的必要性,但是现阶段要求个别企业自觉执行减排任务依然困难重重,上文政府―企业博弈模型的结论也确实表明,政府层面的努力对企业低碳减排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长三角地区资源禀赋、人文特征相似,制造业无论是结构或是发展水平都非常接近,巨大的竞争压力与迫切的经济利益追求可能会使地方政府忽视低碳减排工作的远期价值。同时,由于长三角地区行政独立,各省、市容易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即非合作状态,必会引起“公地悲哀”。

1、假设条件

假设长三角16个城市政府都意识到低碳减排工作的必要性,摒弃地区间竞争,放弃追逐短期经济利益,对辖区内所有制造业企业展开行之有效的监管工作,配合合理的处罚机制与良好的舆论环境使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加大对低碳减排工作的投入力度。

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以各地碳减排量qi(i=1,2,......16)衡量低碳减排工作成效,则长三角总减排量为。假设各地效用函数为Ui=U(ai,qi)(ai为各城市制造业企业利润总和),不妨设,,以满足企业发展和低碳减排工作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模型建立与分析

根据16个城市地方政府在企业发展与低碳减排之间追求效用最大化,得:maxUi=U(ai,qi)

s.t. Tiai+Biqi≤Mi

其中,Ti为企业利润增长的成本;Bi为各城市地方政府为低碳减排工作承担的监管成本;Mi为各城市预算约束。根据拉格朗日乘数法,可知:

(5)

由(5)式一阶条件为0,计算得:

(6)

(6)式说明对于各城市地方政府而言,每个城市在企业经济利润与低碳减排之间追求效用最大化过程中,经济利润增长的边际效用与低碳减排工作的边际效用与对应的成本呈正比,即任一单位成本用于企业利润增长或企业低碳减排工作带来的效用是一致的。

对于整个长三角地区而言,效用函数最大化问题的表述为:

其中,ri为某一城市在长三角地区所占的权重,与该城市GDP、人口、面积等因素有关。同样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可知:

(7)

由(7)式一阶条件为0,计算得:

(7)

将(6)式、(7)式加以比较分析,当且仅当B1=B2=......=B16时,

。即只有长三角16个城市地方政府对企业低碳减排工作的监管成本一致时,从整个地区角度考虑的帕累托最优效用与单个城市角度考虑的最优效用相等。然而,由于各城市地方政府监管成本完全一致几乎难以实现,故强调个别最优的非合作博弈在长三角制造业企业低碳减排工作中是无效率的。

(二)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模型

合作博弈强调团队理性,旨在通过对各参与人而言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以明晰各方收益分配问题。基于长三角地区地缘、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结构等各方面的相似性,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以促进该地区在合作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在长三角众多制造业企业的低碳减排工作中,该地区政府间的协同合作将使长三角在继续承接全国甚至世界制造业基地重任的同时,更好地完成以低碳减排为重要命题与核心理念的“转型升级”工作。

1、假设条件

假设长三角16个城市地方政府就制造业企业低碳减排发展形成统一联盟,协作制定各城市制造业低碳减排任务书。由于长三角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制造业结构相似,故假设联盟赋予每个城市具体减排任务后,各参与人均能接受。

2、模型建立与分析

合作博弈模型的关键在于理性解的求得。在该合作博弈模型中,理性解需要保证各城市地方政府形成联盟后在企业发展与低碳减排之间获得的最大效用大于其不形成联盟时,另一方面,形成统一联盟后的联盟总效用大于未形成联盟时各城市地方政府单个效用之和。也就是说,对16个城市而言,存在一个理性解x=(x1,x2,...... x16)满足xi≥U(ai,qi),,则合作博弈是理性的。

为了解释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模型,本文将采用“优超法”来获得理性解。“优超法”基本思路在于,让联盟中每个参与人意识到联盟赋予其效用将大于其不加盟时的效用。优超的定义为:设有n个参与人,每个参与人都有可以相应选择的战略,在所有可能战略上定义其效用函数,若联盟后发现分配y大于分配x,则将放弃y,转而选择x。只有不被优超的x才是所有参与人满意的理性解,从而形成合作博弈。

设长三角各城市地方政府在未形成联盟时,即不需要承担具体低碳减排任务时效用为yi,在联盟形成需承担具体任务时效用为xi。yi与xi相比,环境效用与政府形象明显下降,经济效用可能略有增加。但经济效用增加值显然小于环境效用与政府形象减少值。究其原因在于,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发展进入瓶颈,亟待转型升级,其利润增长率已非常有限。同时,该地区作为我国最发达地区之一,对环境、政府形象等偏好强于欠发达地区。因此,总体而言,可知yi<xi,即xi就是该合作博弈模型的理性解。

(三)模型启示

我国政府已正式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但是,就各地方而言,还没能就此目标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合作机制。通过上文分析,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非合作博弈显然是没有效率的,故各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长三角作为我国制造业基地与经济发展的龙头,其低碳减排工作的成功将为我国到2020年实现预期减排目标夯实基础。因此,长三角16个城市地方政府应尽快协同合作,形成低碳减排联盟并对联盟各成员赋予具体减排任务,从而破解各城市各自为战的无效率状态。

三、结论

本文通过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企业博弈模型和企业低碳减排发展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模型对长三角制造业低碳减排发展的博弈机制展开分析,认为:

第一,政府单纯政策性支持辅佐对企业低碳减排发展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若能在政策性支持辅佐基础上努力降低监管成本,合理利用处罚机制以提升政策性监管力度,并配合良好的舆论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快该地区制造业企业的低碳减排发展,从而刺激企业转型升级工作。

第二,鉴于长三角地区在地缘、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制造业结构等多方面的相似性,地区竞争性较强,易形成各自为战的非合作局面,从而陷入无效率状态。因此,长三角地区各地方政府应尽快牵头形成企业低碳减排联盟,对联盟各成员赋予具体减排任务,以合作博弈态势破解非合作博弈下的无效率状态。

参考文献:

①张照贵.经济博弈与应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版社,2006:209-220

②陈洪波,蒋天文.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政治博弈[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0):58-63

篇10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76-02

近几年,“互联网+”、“云计算”、“新零售”等概念的到来,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给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巨大活力。特别是“互联网+”趋势发展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到互联网趋势的大潮中,力图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快的发展速度。于是“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现代服务业”、“互联网+零售业”等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而事实也证明这些行业联姻互联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重新定义传统行业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_放30多年来,我国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却面临制造业规模大而竞争实力不强的客观现实,相比美国和德国而言,我国制造业水平差距还很大。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综合国力。为了强化制造业发展,提升制造业实力,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宏伟计划蓝图,提出了制造业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希望通过对标德国、法国等制造业强国,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实力,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目标。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化趋势,从原有的单纯注重生产产品数量与成本,逐渐转向“产品―服务”的组合,从产品品质质量提升和产品服务质量改善两个方面入手,注重用户体验和满意度水平。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之下,做好制造业的服务化与互联网的交集越来越多。合理利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成为一种可能,也称为一种必然要求。由此,以互联网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中的影响为题,探讨互联网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并提出更好利用互联网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建议。

一、互联网对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看似两个独立的命题,看似相关性不大,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制造业服务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包括新技术研发、市场调研和广告、物流、技术支持、零部件供应、信息咨询等方面;另一个是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包括销售服务、维修保养等方面。互联网对这两个方面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诸多便利

“互利网+”趋势之下,万物互联,利用互联网将千家万户紧密链接在一起,利用互联网将与人相关的各种资源联系在一起,利用互联网将各种要素组合联系在一起。诸多的联系便于解决原有信息不同、资源不通、要素不通等诸多问题,将买者和卖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信息的掌握者和信息的短缺者联系在一起。通过多元化的沟通、便利化的磋商、可视化的交流,传统产业通过拥抱互联网,搭建了一种新的商业渠道,强化一种新的连接,争取到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也是如此,互联网通过发挥自身的连接优势,将庞大的用户群体连接在一起,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诸多的便利和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发展平台和渠道

制造业从本质上讲是以生产产品为主的,其优势在于利用先进的制作工艺,为用户提供标准化的产品,解决用户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但是制造业要求的是批量化和标准化、规模化,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业能够为产品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能够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率,但是在服务化和用户体验上却相对不擅长。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仅要求产品质量好,对于产品的个性化和产品的多元化、精细化需求越来越重视。而做好用户体验,解决好多元化的需要,都需要制造企业具备相应的平台支撑。对制造企业而言,利用传统渠道,自身单独建立系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但这一困难可借助于现有的互联网平台和渠道得以有效化解。

(三)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原有的制造业企业生产产品之后多采用供应线下商城销售,这种渠道整体利润率低,而且易受销售渠道商的影响,具有诸多不利因素。一些制造业企业逐渐开始采用自建销售门店的方式开始合作,但是这种渠道需要建立相应物流体系、建立庞大的人员队伍,成本较高。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将一些经营方式转化为一种网络化的店铺,店铺直接与用户沟通,有效解决用户需求,并利用现代的快递物流系统和配套的售后服务有效整合资源,做好用户体验和服务工作。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中,一些制造企业在互联网平台建立品牌专卖店,开辟互联网窗口,利用互联网方式解决产品销路,更好的为用户服务,解决用户服务化趋势的便利。例如2017年1月,美的集团与京东集团签署一份2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制造业企业美的利用互联网电商京东商城平台、京东物流体系、京东售后服务体系,解决产品销路问题,也能提品的服务解决方案,从而做到双赢。

此外,利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还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整体的水平和质量。

二、利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的合理利用能够给制造业服务化提供各种可能和依据,但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如果利用不合理,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为了更好地切入互联网服务化趋势,需要把握正确的方式和方法。

(一)找准制造业服务化与互联网的切合点和定位

制造业服务化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新的方向,拥抱互联网为制造业的服务化方向提供了诸多发展机会,但是制造业拥抱互联网毕竟属于相对新的形式,发展中切入口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容易导致各种不良影响。找准制造业服务化与互联网的切合点和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有必要将制造业制造优秀产品与互联网的庞大客户群体和渠道有机结合,将互联网作为制造业服务化的窗口和渠道,作为制造业服务化的延伸和扩展。相对的分工是利用制造业的功能,深度做好制造的产品,提供优质的产品、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工具,让消费者享受工业带来的便利;利用互联网的链接功能,整合资源,将产品更快地送到客户手中,将售后服务更好地为客户解决问题,将物流、客户、服务等有机整合,从而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各种可能的便利。明确各自的优势和结合点,找准各自定位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利用优势,将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更好发展,推动制造业实力更强。

(二)利用互联网的品质方式严格把控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制造业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和制造更为便利的产品,让用户享受工业化带来的便利。在互联网时代,提供多样化产品的同时,更加严格做好产品,在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品质上下功夫,才有可能在新的发展中,找准趋势,推动产品和产业的发展。制造业服务化要想更好地扩展,发展得更远,基础还在于产品,没有产品端质量的改善,没有产品端效率的提高,制造业服务化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应该仿效德国工业4.0等,深度钻研,研究制造好的产品、令人惊艳的产品,才有立足的基本底气。互网虽然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了窗口和平台,但是互联网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在互利网发展中严格把控商品质量问题,是核心所在。所以,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平台应该以商品品质为基准,任何时候不放松对于品质的追求和保证,这样才是正路。

(三)利用互联网提供制造业产品的定制化、个性化服务

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了窗口和渠道,使得用户能够直接和企业进行沟通,在这种“多对一”的发展逻辑之下,利用互联网的趋势能够有效做好服务端的工作。制造业服务化的核心在于“产品―服务”,在保证产品端基础上,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成为企业赢得客户的必然要求,而提供这种优质服务正是互联网端口的优势所在。当前,消费者对于产品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需要日益迫切,制造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渠道为用户提供可行的、优化的产品综合服务方案,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获得更好的满意度和好评。制造业企业在利用互联网渠道为用户提品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售前需求订制系统和售后产品评价系统,获取市场热点需求,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完美改善产品品质,更有利于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趋势发展,提高制造业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三、小结

未来的时代,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必然将更加紧密地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并且可以预见,两者的相互结合还可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发展出更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柏林.现代制造发展的新趋势:制造业服务化[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7(1)

[2] 郭腾飞.制造业服务化理论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6(1)

[3] 范二平,于华.世界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对我省的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

[4] 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演化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研究,2013(1)

篇11

0.引言

随着体育经济全球化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体育经济开始迅速升温。但旧有的国有计划体制极大的束缚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再发展,联姻更具活力的民营经济与快速发展的体育经济发展民营体育经济势在必行,但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也受全球性的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去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成为摆在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道路上的重大现实问题。

1.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困难分析

1.1出口量大幅缩减

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在不断下降,而如今,美元贬值、市场萧条,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对体育产品的消费信心不足,需求不像以前那样旺盛,从而影响了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出口。

1.2国内经济放缓

我国经济全球经济的影响除了在出口大幅缩减方面的影响外,还由此产生了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放缓的连带效应,整体经济形势有下行倾向,宏观经济趋降。国内经济缺乏应有的活力。

1.3融资环境恶化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实力构成上大多数仍属于中小企业范畴。中小企业融资难都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的融资现状可以归结为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受限等。而出于避免长期贷款带来的高风险的考虑,几乎还没有一家银行向个体私营企业开放基建和技改贷款科目。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体育经济的开放度很低。

2.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机遇分析

2.1国内体育行业的影响相对其他行业较小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现状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体育产业迎来大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不过,全球经济严重放缓的出现是在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对处于后奥运时代和经济危机中的中国体育产业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前期普遍低于通信设备等制造业,而当经济危机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非但没有下降甚至还有所上升,而后者则出现了急剧下跌的情况。

2.2产业结构将得到强有力的调整

中国体育用品全行业的科技含量将大为提高,产业结构趋向优化,科技型体育用品企业逐步崛起。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从传统加工制造向现代高科技装备制造转移需要有一个积累渐变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发展高科技,突破发达国家对高科技体育用品技术转移和模仿设置的障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带来的将是是整个行业的洗牌,直接淘汰那些整体规模小、实力差的企业,而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体育制造企业将处在一个更加优化的竞争环境中,有利于我国整个体育制造产业的升级。

2.3国家推动全民健身的契机

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体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全民健身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后奥运时代,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也应利用国民健身意识增强、参与积极的契机,推动国内体育创业的热情,让中国体育产业在拉动内需上作出更大贡献。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和实施必然会引起对于体育用品需求的增长,我国民营体育制造业恰恰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所作为。

3.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对策

3.1发展多样化经营方式

对于生产中高端体育用品的民营企业来说,租赁经营方式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销售业绩,经营状况,对处在经济危机下的制造企业而言,其生存空间也随之得到了巨大提升。其实,不管全球经济如何地震,将持续多久,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要根据中国民众的消费特征,就体育市场的中高端需求而言,租赁模式将是客观存在的。要打破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做好因势利导。

3.2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提升竞争力

加大对产品的研究和发展费用的投入,逐年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通过并购直接获取对方企业的专利技术,通过专利技术的生产应用转化为本企业的核心技术,可以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加强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研究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不断研究开发出核心技术取得领先竞争优势[2],是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获得长远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3树立自主体育品牌

我国体育用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体育用品业缺少世界品牌的打造,中国年销售额第一的李宁体育用品公司年销售额仅为耐克和阿迪达斯的1%。打造一个强势品牌需要准确的市场定位、出色的设计、高超的技术、严格的管理,同时也需要优异的品质、完备的功能、精美的外观,还需要在销售、服务、广告宣传诸方面做出长期的、有远见的努力,甚至离不开企业每一名员工的关心和帮助。而且常需要几代人含辛茹苦、兢兢业业的拼搏,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战略的考虑。在国际体育用品市场经过一轮洗牌后,无论从体育用品品牌出发还是从体育用品制造区域集群品牌出发,都是我国民营体育制造业建立品牌形象、走向国际化的大好机会。

【参考文献】

[1]宋狄雷.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27-1029.

[2]祝振军,常冬冬.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环境及前景[J].体育学刊,2007,13(3):23-26.

篇12

关键词:C2M;互联网+;新兴产业模式

一、前言概述

一直以来,中国以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人口红利和资源优势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传统制造业已经程“日薄西山”的迟暮之势,而自从“互联网+”的概念的出现,“+”的后面似乎给人无限的可能,似乎任何生产要素都可以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并且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互联网的强势介入,加快了实时信息的互换,加强了生产环节的衔接,促进各个产业要素之间的融合,实现了共享。

二、C2M发展的特点

C2M是互联网下发展的服务型制造业,主要通过企业间相互提供生产和服务性生产、产品经济与服务经济相融合、用户全程介入,达成分散化生产资源的整合,增进整条价值链的协同,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将现实的实时信息就行交换,控制生产营销成本。除此之外, C2M还有其他特点:

1、提供的是数据化服务产品。所谓“数据化服务产品”,是在整个的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技术,通过自己平台,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数据交易。而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的需求是C2M行业在创造客户价值中最重要的价值体现。C2M行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在整个交易的过程中不直接的参与到交易中去,只是将客户的需求通过数据分析转换成“产品”提供给客户也就是制造商。将消费者的需求形成“产品”,又为制造商提供需求服务。

2、提供的是定制化的个。C2M的个性定制化服务与传统定制服务不同,首先它面对的是宽泛的市场消费群体,不管是C2B还是C2M,两者都是用户直接驱动厂商,以需求定产销,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线的个性定制化,在互联网基础上,由个性化营销、社会化供应链和柔性化生产构成的新商业体系。颠覆工厂分销经销用户的传统商业模式,C2M实现了两点之间最短距离的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C2M是以互联网app平台为基础,强调用户体验与个人个性定制,他的目的是能够使消费者以最低的价格、享受高品质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

3、需要柔韧性的生产体系。C2M制造商需要将消费者的需求数据汇总,形成概念上的“商品”,这个时候商品还没有开始生产,只是一些数据,制造商需要根据这些数据安排生产。如何将客户的多种需求转化为产品,这就需要极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制造能力。柔韧性的生产体系其实是多个生产环节领域的集合,在不同的生产环节通过合理的方式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划分精细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它相当于一个庞大的生产体系的浓缩版。柔韧性的生产体系,还具有强大的应变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对客户口味和需求的应变上,还体现在对市场的应变上,怎么应对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防止资源的浪费,合理有效的利用生产体系,也是柔韧性生产体系的重要体现。

三、C2M模式的成功――以红领集团为例

1、对象概述。红领集团从2014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在之前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专注于外国市场开发,通过十几年的发展,结合互联网开发出属于红领的大数据系统。十年间,红领从一家传统代加工厂商转变为一家专注与服装个性化定制的企业。目前的资本总额已经达到12亿元,有多家分公司和海外机构,借助信息技术的整合和调试,红领集团已经建立起全世界领先的互联网个性化定制平台。

2、红领模式的微观分析。微观角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制化生产。实现定制化的生产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需要强大的数据收集能力。数据需求,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最需要的资源。第二,需要强大的将数据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处理能力。根据已经掌握的数据资料,对上游生产原料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选择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优质供应商。第三,需要强大的智能化、柔化性的生产线。尤其是非传统用户的需求的满足。(2)智能化生产。智能制造贯穿涉及、可行性论证、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意图构建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的现金制造系统,而且要求工厂内的所有设施、设备和资源互联互通,以满足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的要求,形成一个全新的业务模式。企业的发展逐渐从客户需求出发,不再是大规模、大批量化生产,将供求关系更加细微化,实现客户需求到生产,实现虚实融合生产等将各个环节互联互通。这种生产方式,也代表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3)分散式组织。分散式组织的生产的主要模式为众筹融资、众包设计、协同研发、网络制造、通过建立制造业的在线采购平台,实现企业间的智能连接、联系、整合,实现分散式的集中生产,精化和细化生产链条和产业分工,免除传统庞大生产体系中生产、物流、营销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四、C2M模式对“互联网+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启示

1、突出企业在促进制造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扩大研发投入。促使企业战略调整,不断增加企业研发力度,做好统一规划,将企业战略规划与市场发展、国家政策衔接,将信息资源整合和扩大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和方式。 第二,向服务型转化。制造业发展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产品的服务业务,延伸产业链条,围绕产品功能、客户体验服务、个性化层次化需求等,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管理,增强产品附加值,从单一销售产品向销售“产品+服务”为主,做好a品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反馈。

2、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第一,加强相关领域立法。加强知识产权领域、市场竞争领域、资本市场领域等相关领域的立法,加强市场行为监管,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以相关法律作为支撑,利用法律所提供的良好条件在一定的范围改革自身,做到产业发展合理有序的进行。第二,增强信息产业和创新产业的支撑的保障力度。政府首先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对信息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完善信息网络的配套设施,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实现共享共用。最后建设一批具有全国竞争优势的创新中心,加强科研创新,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

3、加强与社会机构的互联共通。第一,加强与社会机构合作。社会机构掌握的资源种类庞杂,大多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内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这就需要在一定领域以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获得信息资源的支持,这样可以快速实现企业的改造升级。第二,培育互联网思维。通过社会机构传播互联网思维,使一般互联网思维模式普及化,一方面,有助于企业通过互联网方式获得新的发展途径,使企业学会互联思维、互联网应用、互联网模式,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有利于扩大产品的应用范围,互联网思维普及,利用互联网进行消费或其他活动就会增加,扩大基层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随着物流业竞争加剧,物流外包成为企业寻求外部资源的一种方式,而不再仅仅是从成本角度出发的一种决策。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提出,企业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如果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生存下来,就必须要有足够及有利的资源。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各自均拥有独特的企业资源,由于企业资源不可模仿,因此制造和物流业企业拥有其持续性竞争优势。全球化及市场经济时代,制造企业如果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就不能再像小农经济时代,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思想。制造业企业由于路径依赖,将大量资源投入研发、生产业务,使得其此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同理,物流企业拥有自己的物流资源、网络及独特见解,这并不是制造企业可以比拟的。因此,当制造企业将企业内部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其它业务,如物流功能进行外包,则可寻找到相对于自营更多的收益并获得提高学习新技术能力的机会。

关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从总体上来说,不论是国家、区域层面,还是省级、市级层面,协调程度并不高,两者甚至脱节发展。而在市级层面上,并没有专门针对南京两业联动状况的研究,此外,两业互动发展分析模型较为简单,大部分研究者主要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而这个分析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在选择计量的指标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国家标准;二是国家宏观经济中缺乏对物流业进行独立核算数据,所得的数据很多都是从其它计算指标拿来直接使用;三是协调度标准具有极大的主观性。

本文建立南京市制造业产值与物流业产值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以测度物流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两者间的相互推动作用。相关分析一般不区别自变量或因变量,研究两者间是否相关及密切程度,而回归分析确定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并依据数学模型来实现。因此,首先基于相关分析确定制造业和物流业变量间相关程度,进而再通过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而这两个变量间到底是哪个变量受哪个变量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如何。

一、指标概述

本文研究的是南京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相互关系,因此设定物流业总产值为自变量,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因变量,通过对这两个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南京市物流业与制造业间的投入产出比变化趋势,以此得出南京两业相互的发展状况。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必须要有运输、仓储这两个功能,这两个功能的成本及收益占物流系统中成本及收益的绝大部分(例如,根据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的统计,交通运输仓储费用占我国物流总费用的85%左右)。所以,用南京统计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值作为物流业的代表性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而之所以选取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作为因变量,是因为从近10年南京统计年鉴的数据得出,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所占有的工业总产值却逐年上升,最近5―6年更是一直占南京90%左右的工业总产值。因此,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较有统计意义及代表性。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高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值的增加速度,见表1。2013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001年7.13倍,而2013年南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值却仅为2001年产值的4.36倍,表明南京物流业在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相对乏力。总体而言,南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值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都持续增加,表明制造业与物流业都在稳步发展。

二、数据来源

表1 2001―2013年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值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单位:亿元

年份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值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2001 84.1881 1773.56

2002 95.6664 1973.25

2003 102.68 2509.38

2004 125.40 3153.43

2005 143.00 4063.48

2006 164.43 4692.81

2007 184.84 5788.16

2008 198.34 6635.74

2009 218.17 6799.77

2010 260.39 8609.50

2011 345.41 10355.65

2012 377.24 11405.12

2013 367.08 12647.14

资料来源:《南京统计年鉴》(2001-2013)

三、实证分析

(一)绘制散点图

假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变量x,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变量y,绘制散点图,见图1。图1直观显示物流业和制造业产值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两行业同步发展。

图1 南京物流业和制造业相关性图

(二)计算

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自变量x,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因变量y,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以得出两业的相关程度。

其中,a、b代表回归方程的参数。a、b参数通过估计方法求得:

=34.967

=-988.078

所得线性回归方程即为

y=34.967x-988.078

四、拟合度评价

基于变量数据及样本拟合度公式,可以得出:

=0.980

拟合系数取值范围为0―1,当决定数值越接近1,表明该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程度越好,此模型拟合系数达0.98,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进而计算变量间相关程度系数:

R=0.991

通过物流业和制造业产值相关性和回归模型分析可得,南京物流业对制造业有巨大推动作用,而南京物流业发展稍滞后于制造业发展。因此,物流业在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制造业也必须资源需求上加快物流业发展与升级,达到两业良好互动,共同稳步发展。

五、控制与预测

(一)预测

以2011年为基准,2011年南京物流业总产值345.41亿元,得到2011年南京制造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为11089.87亿元,但是2011年的制造业总产值为10355.65亿元,可见相对误差为7.1%。

假设2015年,南京市物流业总产值为400亿元,有上述一元回归分析结果得到2015年南京制造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为12998.72亿元,预测值存在7.1%的相对偏差,则制造业总产值的预测区间为(12075.81,13921.63)

(二)控制

以2011年为基准,2011年南京制造业总产值10355.65亿元,得到2011年南京物流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为324.41亿元,但是2011年的物流业总产值为345.41亿元,可见相对误差为6.1%。

假设2015年,南京市制造业业总产值为13000亿元,有上述一元回归分析结果得到2015年南京物流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为400.03亿元,预测值存在6.1%的相对偏差,则物流业总产值的预测区间为(375.63,424.44)

六、应用与结论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南京已形石化、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支柱的制造产业群,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也释放了大量的外在物流需求,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具体有以下表现:(1)截止2013年底,南京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24家、中国500强企业23家,涉及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大部分为制造企业,上述企业一般没有自建物流系统,通常物流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2)南京本地大型制造企业也开始逐步剥离其物流业务,集中精力研发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3)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出逐年持续上升趋势。(4)外经贸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力地促进南京国际物流发展。

总体上看,南京物流业集中度低、辐射力弱,大部分物流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物流经营层面,距离现代物流企业差距较大,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供应链时代。具体表现为:(1)规模小,缺乏必要竞争实力。(2)现代化程度低。(3)物流信息技术落后。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南京物流业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南京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以及行业供应链的优化。南京的当务之急在于大力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这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的扶持、行业性中间组织力量的增强、企业供应链意识的形成以及企业间诚信体系的建立。

(一)提高的信息化水平

现代企业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则在于信息流的高效畅通。历史证明,无论是丰田的精益生产还是美国企业的敏捷制造,供应链的竞争非常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协同需要海量信息的共享和快捷传递,这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基础(当然,信息快捷传递及发挥最大效益的前提在于企业诚信体系的建立)。因此,如果南京两业要实现发展及良好互动,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整合南京及其周边物流资源的信息平台。2011年南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启动,实现了物流业与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金融业、保险业、海关、生产企业的信息系统对接,为物流行业及上、下游客户提供综合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自运行之日起,该平台就起到资源配置最优化,通过信息共享以降低车辆空载率,通过卫星导航技术实现运输路径优化等作用,为促进物流资源供需平衡,提高供应链整体水平做出了贡献。然而,在整个中国的宏观视野下,该信息平台并没有实现南京与其它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对接。这不利于达成南京及其周边一体化的目标,也不利于南京两业向外扩张。因此,应尽快打造一个涉及全行业的集多种电子商务功能于一体的南京现代物流行业信息系统。

(二)采用灵活的金融服务

随着人民币升值趋势加强、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外需的减少,南京中小制造企业遭遇严冬。而与之相生相随的中小物流企业,也由于业务量的降低,油价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的上涨以及国内外优势物流企业的挤压,到达了微利甚至亏损边缘却仍不敢提价的窘境,生存可谓是举步维艰。尽管政府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和振兴物流行业政策,但是物流公司核心资产很少,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想拿到贷款更难于上青天。因此,金融机构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能真正落实到中小企业头上简直是凤毛麟角。这是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为了解决两者困难局面,制造企业可采取仓单质押、保兑仓、融通仓等物流银行业务模式,以加快资金流转,而资质及信用良好的物流企业通过对这些制造企业进行保证,可增加高额的中间收入,从传统的物流服务向增值服务扩展。南京应加快进行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积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对于南京知名物流企业以及实力雄厚、品牌声望高且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制造企业,它们可积极争取获得发行债券的机会,以此增强市场兼并重组的实力进行大力扩张,加大市场的集聚程度。

(三)改变企业经营思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