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的基础

健康教育的基础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教育的基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教育的基础

篇1

我认为,学校教育的灵魂是“育人”,“育人”的基础在于“心育”,而心育的领航者是校长。

1 政策引领,加大投入,支持“心育”

我校是内蒙古一所重点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的亮点工作之一。为搞好学校的“心育"32作,我率先自费参加了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与培训,于2006年取得了劳动社会保障部注册的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还获得了心理督导师证。在我的带动下,我校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培训学习,并已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学校投入几十万元打造了最好的心育中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另外,我校还有两名专职心理辅导员,她们利用每天的活动课和课余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让他们走出心灵困境。目前,我们的心育中心已帮助无数学生、家长和教师获得了心灵的释放,提升了他们的思想境界。

2 以身作则,以人为本,践行“心育”

在制度上坚持心灵组合。我校实行了“自由组合,双向选择,统筹兼顾”制,即校领导全部放权,年级组长聘任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课教师。这使教师们自动形成了良好、积极、自由的心灵组合,教师们自愿主动积极地抢着当班主任,超量代课;各年级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和谐的、奋发向上的团队意识与精神;那些曾经产生不良情绪的教师,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到了学校及其他教师的一致好评和拥护。

在管理上坚持心灵关怀。我特别注重学校各个环节的“心育”细节,小到面对一个人、一件事,大到引领整个学校的工作,我都注重在“心育”的基础上,在爱心流动的前提下去完成。如毕业典礼时,我要亲自为1000名毕业生发放毕业证并与其拥抱;对每一位教师遇到的疾病、痛苦,我都会亲自率领班子成员去看望;对每一位年轻教师结婚、生子,我都会亲自致贺词并送上学校的厚礼……这使教师们感受到了校长的关爱,同时也体会到了做我校教师的幸福和快乐,并把这份幸福和快乐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在教育上坚持心灵触动。我认为,学校“心育”的出路是“全员参与”。因为学校教育工作压力的直接承受者首先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心理压力的积聚往往使他们失去了常态下的教育理智,抑制了他们的教育智慧,并使教师面对“问题学生”时往往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耐心。这又给学生造成了新的心理矛盾,使得原本有问题的学生感到更加痛苦、失望和孤立无援。因此,我认为,要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要让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能够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辅导理念、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许多心理上的伤痛,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的疏导,甚至救治。为此,我校开展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全体家长的家长学校培训和全体学生的“校园心语”讲座式培训。培训一般是从学校常见的案例人手,坚持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把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进行对比,深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如我们给老师培训的专题有《了解逆反效应——强迫不如引导》《采用登门槛效应,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等;给家长学校进行的讲座有《用好贴标签效应——小心评价孩子》《克服刻板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等;给学生进行的培训有《一个心中不懂得感恩的人,也是一个不懂得珍惜现在的人》《用好自我暴露效应——交心才能赢得朋友》等。

二、“心育中心”是学校心育工作的主阵地

一是打造专家级一线心理辅导员。一直以来,学校特别重视心理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与学习的提升,因为一所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与辅导员的个人心理素养和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心理辅导员成长迅速,已成为能够在本地区代表学校引领和帮助兄弟学校心理发展工作的一线专家级辅导员。如边晓瑞老师,在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拥有丰富的理论、技能与实践经验,喜欢研究探索心灵奥秘,热衷于心理辅导与咨询治疗工作,她利用每天中午12:00-13:00的休息时间在学校为学生和家长做个案辅导,得到了各兄弟学校以及社会的好评。

篇2

当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重点工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已有多年,但相关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就从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和”文化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基础

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由西方引进的实践性教育,此教育要想在中国发展就一定要依靠中国的文化基础。而我们国家最本质的文化就是“和”文化,同样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起始点,与中国的历史有着紧密的关联。

“和”的理解包括以下内容:①“和”而不同是文化核心内容,是以有差别的多元化事物为前提的;②“和”是有区别的、多元化事物的高度统一;③达到“和”即可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通过分析中国的传统历史可以看出,中国人虽然没有心理健康的概念,但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这一内容。因此,在初中心理健康的教学中,要多告诉学生相关的历史内涵,强调“以和为贵”的理念。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和”基础上才能有坚实的民族文化根本。这也意味着要形成以“和谐”为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目标,具体有以下几个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实现初中生身、心和谐

人身、心和谐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个人生理的和谐,即为身体健康;第二,个人心理和谐,指人在心理过程中,作为与意识相一致,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也指个性心理与行为动机高度统一,有效确保人心理的和谐;第三,生理、心理的和谐,意识是身心平衡,要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轻易暴躁发怒。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从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中所体现的“仁爱”即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常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告知学生,从以前的君臣关系至父子、兄弟、朋友等关系中,都包含了人际关系的内涵。我们所提倡的是礼让、自律、友好、宽容等,以“和”为根本,学会为人处世。由此可见,构建起和谐的人际环境与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初中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存在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不能要求所有人与自己一样,在多元化的价值社会中,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并包容别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促进社会和谐。心理健康教育从一个人的本性出发,关系到每个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与精神的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通过教学组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

(2)学校可以开展心理服务诊所,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化解因为消极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对生活、学习、社会的满意程度,并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初中生正处于一个身体与心理的成长和发育时期,在这一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给他们灌输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以中国的传统美德激发起学生对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学习。

篇3

【关键词】糖尿病病友团体;健康教育;学习;效果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和关键,它对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1]。病友团体是促进健康自我管理的有效方式,可以帮助慢性病病友,促进健康的自我管理[2]。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建立以病友团体为基础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0年3-9月,以方便取样法选择某三甲医院糖尿病科出院的糖尿病病友团体76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条件:确诊为Ⅱ型糖尿病6个月以上;意识清楚,无听视觉及语言障碍;无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及精神疾患;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符合条件共有76例,因个人因素不愿加入者4例,实际纳入者72例。分成6组,每组12人。其纳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见表1。

1.2方法

1.2.1 教育方法

1.2.1.1成立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共20名,包括医疗团队8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及护师3名)以及糖尿病病友骨干12名。研究者为医疗团队成员之一,担任团队的辅导员,负责项目的设计、执行及病友干部的培训;病友骨干负责在计划执行中带队小组活动、动员病友参加、经验分享与示范、主动关心病友、组织讨论及寻求资源等。教育时间为6个月。

1.2.1.2举办病友骨干培训班:挑选饮食行为做的较好、有能力及热忱帮助其他病员者担任骨干老师,培训骨干老师,使其成为组员的表率,并担任日后激励及辅导病友的角色。时间为4周,每周四下午进行,内容包括:理论讲授、饮食指导(现场活用食物代换)、运动指导、血糖监测、药物指导及胰岛素注射。最后一次有1小时的讨论会。

1.2.1.3举办二次糖尿病病友大会:第一次是将纳入研究对象的72名患者全部参加,由辅导员主持。大会内容包括①介绍活动的目的、计划及执行程序。② 分组 依成员居住的区域分组,如东区1组、北区1组等。共分为6小组,每组12人,每小组设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为骨干成员),负责激励和促进病友间相互帮助,以达到正确执行计划的目的。③进行教育前的问卷调查及代谢指标的测定。第二次是各组组长和副组长举办,主要内容是由组长自我介绍及介绍本组的其他成员,增加彼此的认识度,增进病友对团队的认同感;了解本组成员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及目前的病情状况,相互交流。

1.2.1.4 集体授课和分组讨论:每月1-10日之间组织所有糖尿病病友集体授课,共4次,内容为糖尿病相关知识。20-30日之间由组长及副组长组织本组患者开展形式多样糖尿病病友共识营活动,共4次。同时组长及副组长针对每一病友的具体情况,运用家访或电话给予关心帮助,纠正病友错误的观念及不规范的治疗行为和生活方式。

1.2.2评价方法

1.2.2.1 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患者的糖尿病知识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用药知识、自我监测、并发症相关知识等。共25题,每题4分,共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对糖尿病知识掌握度越高。分别在教育前及教育后进行调查。

1.2.2.2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量表:王景璇等[3]翻译了Hurley等研制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处理的自我效能量表(Insulin Management Diabetes Self-Efficacy Scale, IMDSES)测得Cronbach’s a 系数为0.82,重测信度为0.85.该量表由6个维度、26个条目组成:饮食控制6个条目、规律运动4个条目、遵医嘱用药3个条目、血糖监测4个条目、足部护理5个条目、预防及处理异常血糖4个条目。该量表已在国内多次使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4]。.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1分为完全没有把握;2分为有二三成把握;3分为有五成把握;4分为有七八成把握;5分为完全有把握。分值越高自我效能就越好。分别在教育前及教育后进行调查。

1.2.2.3 代谢指标的测定:血糖(BS)、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三酰甘油(TG)、体质指数(BMI)、腰围(WC)。 分别在教育前及教育后进行测定。

1.2.3 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经SPSS12.0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指标结果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72人中以男性46人(63.8%)为多;年龄在31-86岁之间,平均为64.2±12.6岁;教育程度以小学及初中居多(47.2%);糖尿病病史在0.6-26年之间,平均为12.3±6.5年;治疗方式以口服降血糖药者居多(75.0%);其具体资料见表1

2.2教育前后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x±s):患者教育前糖尿病知识的总分为(71.34±17.65)分,教育后糖尿病知识的总分为(85.78.34±12.39)分,即教育后明显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教育前后代谢指标的比较:患者教育后的代谢指标明显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教育前后患者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的比较:患者教育后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总分及各分项分均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有研究报导[2]病友团体应具备的功能为①给予支持;②传达信息;③归属感;④健康行为重塑;⑤相关权益的争取。本研究通过以糖尿病病友团体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率,代谢指标保持稳定,自我效能得到改善。即教育后明显优于教育前(P

参 考 文 献

[1] Cochran J, Conn VS. Meta-analysis of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following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training[J]. Diabetes Educ, 2008,34:815-823.

[2] Lee Y C. The application of support groups in the promotion of diabetes health self management[J].Counseling and Guidance. 2008,266:51-61.

[3] 王景璇,王瑞霞,林秋菊.门诊诊断初期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照顾行为及其相关因素之探讨[J].护理杂志,1998,45(2):60-73.

[4] 王君俏,刘明.成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护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30-32.

[5] Brown S A, Garcia A A, Kouzekanani K, et al. Culturally competent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for Mexican Americans[J]. diabetes Care,2002,25(2):259-268.

篇4

D432.5

对于目前河南省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状况,我们以新乡市获嘉县冯庄镇各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冯庄镇共有公立小学13所,无私立小学,均设立在农村。在校生4477人,教师240人,其中师范类教师156人,心理学专业教师0人,心理咨询师0人,最近几年由获嘉县教体局举办了心理咨询培训,每年举办1次,目前共有39人参加过相关培训,每次参加心理培训的教师比例平均为24.8%。

通过调查结果可见:农村学校现在几乎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两级分化严重,学校领导和老师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且上级领导部门也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教师培训内容,但由于接受过培训的人很少,且接受教育的时间较短,内容浅显,还不足以担任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成瘾、适应不良、厌学、自卑,耐挫力低、自控力差及人际关系紧张,还有部分同学有考试和早恋问题。但由于现在农村学校条件较差,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老师去当地工作,专业师资严重不足[1]。目前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套也不完善,所有学校均无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二、目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的结果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心理问题认识不足

由于学校地处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平时忙于生计,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无暇顾及其他。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但是对于问题的严重程度判断不准,以及缺乏专业知识制定应对措施[2]。上级主管部门目前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也开展了相应的培训,但是培训的范围较小,且培训时间短,无法满足学校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2.学校软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农村学校的资金有限,总是优先完善最重要最紧急的任务,或者是与升学或学生学习成绩密切相关的事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设施的完善,总是排在次要的位置,所以截止到目前,被调查学校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场所、设备和工具。极少数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多以办公室、医务室、会议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而且设施简陋,谈不上购置心理健康教育仪器设备和营造环境气氛,测量工具严重匮乏且不配套,有的学校以人体模型、挂图、血压计、秒表替代。有的用通俗书刊上的游戏性测验题或缺乏检验的自编测验题作为测量工具。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心理教育没有专门的专业教师,教师没有持证上岗,一些兼职人员连“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最简单的专业名词都不懂,以这样既不懂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也不了解学生心理规律的,更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效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有部分意识比较超前的学习曾经向上级部门申请派遣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但是由于学校编制有限,很多学校已经很多年没有下发正式编制指标,最多只是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调动和交换,而没有新成员加入,很多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教师都很欠缺,一个教师担任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的课程,更不会考虑心理咨询教师这样的非升学考试课程教师。致使当前心理咨询教师一直处于严重短缺但又无进人计划的状态。

4.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单一,德育化严重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技术,有心理测验、面谈、沙盘游戏等多种手段,但是作为非专业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3]。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主要是理想、信念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卫生知识教育等。

三、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所产生的问题,思想观念在各级领导、学校及家长脑海中根深蒂固,不会轻易改变,学校软硬件设施没有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能得以改善,没有编制和相应待遇,招不到专业教师。

1.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僵化

基层教育部门的领导,大部分都是从农村学校晋升而来,长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模糊和忽视,导致工作中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任务看待。即便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展了相关工作,也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下属学校教师及家长就更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清,他们把心理问题当成普通的调皮捣蛋,认为司空见惯,没有认真对待。

2.资金和政策扶持不到位

篇5

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246例,男712例,女534例,5岁以下1150例,5岁以上96例。临床诊断标准:根据2009版、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为依据,普通病例1035例,重型209例,危重型2例。

健康教育与整体基础护理:⑴健康教育指导:①患儿入院及门诊就诊后,立即召集家长培训,使其家长提高对该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染方式、诊疗原则知晓率,同时要求家长掌握防治措施,居家隔离治疗注意要点和重症早期识别能力;②经培训后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要点;手足口病是怎样在人群中传播的;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家长是防治手足口病第一关;③出院、居家隔离治疗,大小便、分泌物及污染物处理措施给予指导意见和温馨提示告知书。⑵整体基础护理:①皮疹及口腔疱疹护理,体表皮疹用中药液清洗,保持干洁,避免破损和二重感染,口腔黏膜、咽峡部疱疹用金喉健喷雾剂雾吸保持洁净;②呼吸道护理,清除咽喉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③神经精神护理,对抽搐、惊厥、烦躁、神差、无力,肢体抖动者,予以吸氧,脱水降压,镇静止惊,保持安静,预防呼吸抑制窒息;④生命体征护理,按时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将病情控制在萌芽状态;⑤大小便及分泌物处理,保持大小便通畅,患儿大小便及分泌物及污染物使用0.2%次氯酸消毒处理,切断传染源及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和再次污染。

结 果

篇6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抓好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几乎为自习课或其它主科的补课。部分初中管理者观念较为落后,甚至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心理问题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即使部分班主任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学习成绩压力及缺乏连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仅在班级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诱发心理疾病或突发精神障碍时求助于相关精神心理科医生。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90%的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62%的初中于初一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只有少数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多数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或活动课,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5]相对于初一而言,初二、初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发展冲突更为明显,而在这一阶段却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辅导。此外,多数学校即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仅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效果完全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在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的条件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部分较为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初中生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

3.心理学相关师资缺乏,业务能力相对欠缺。受制于教师编制限制及中考压力,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资不足,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教师多为政治、德育、团委等教师兼职,其从事心理咨询仅为个人兴趣爱好或学校任务要求,未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仅经历短期培训,对于心理咨询难以整体把握,无法保证心理咨询效果。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但因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咨询偏少,缺乏足够的咨询实践,专业技能有所减退,难以达到有心理咨询需求学生的期望。笔者甚至接触过因初中心理咨询教师对心理咨询整体把握存在问题造成求助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个案。

4.社会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在我国,多数人习惯上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许多初中生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此,即使部分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受制于其他同学的偏见也很难求助于心理咨询教师。而接受心理咨询的初中生也反复要求心理咨询教师不要将自己心理咨询经历外传,以免“丢面子”。同时,初中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没有大段空余时间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而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雷同,造成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从整体来看,初中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开放不定期甚至不开放,形同虚设。[5]

5.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重治疗轻预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初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多在学生突发心理疾病的处理,而对于初中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人际关系调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青春期性冲动等心理问题根源并不重视。因此,不妥善解决潜在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忽视日常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在生活事件诱因下恶化。

6.忽视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是青少年最受困扰的问题之一。在初中阶段,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初中生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产生好奇、不安及恐惧感,适当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不良情绪,适应其自身性器官变化,同时有助于减少早恋、婚前甚至早孕等不良现象。然而,我国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讲解性生理知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内容较为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6],部分学校甚至对性问题避而不谈。如果学校不能对初中生性发育现象和性冲动予以合理教育、引导,初中生会将性神秘化,或产生性刺激,造成不良结果。

7.心理健康关注对象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育界习惯于将学困生作为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但相关研究表明,学优生同样受困于心理问题。[7]学优生因学校、家长及自身过高的期望,使其相对于学困生更容易从学业中体会到压力,对成绩波动敏感,过分关注周围人群对自己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重视,构建高效心理健康管理机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初中设置相应的教师编制。同时,学校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经费、场地需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间及相应师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招聘心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以外,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还要经常选派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心理诊断、常用心理测验的使用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培训、进修,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讲座、指导。同时,由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各初中的心理学教师参加案例讨论会,针对近期各学校心理咨询个案提出心理干预方案,提高其临床诊断与心理咨询技能。此外,多数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没有医学背景,对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部分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临床特点及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前往相关医院见习,使其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3.加强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其有效运行。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较为简陋,缺乏心理咨询的环境和必备的硬件设施。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外,还应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咨询室墙壁应以淡黄色等柔和色调为主,避免教室的白色,配置沙发、茶几等家具,使心理咨询环境优雅、舒适,易于产生信任感和放松感,避免使咨询室环境与教室或教师办公室过于相似,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尽可能配置心理测验软件,辅助心理咨询教师初步诊断各类心理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室还应该尽可能远离学生教室,以免使求助学生感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和偏见,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切实保障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在学生自习课、午间或晚自习前安排相关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使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其课余时间寻求心理帮助。

4.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避免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多数初中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在初中一年级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适应初中学习、人际关系协调、情绪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概述的认识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初中生年级的上升,学业、升学压力逐渐加大,性困扰逐渐出现,人际关系逐渐复杂,自我意识矛盾出现,却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初中生适应其心理发展,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变化。因此,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学期均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面临的不同心理压力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顺利成长。如可以在初一学生入学时开设初中生心理特点概述、心理健康概述、学业压力调适、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二年级开设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青春期心理矛盾、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与调节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三阶段开设考试焦虑、人际矛盾处理、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中考前两个月开设考前压力调节与放松训练,必要时考虑安排考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如有可能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考试压力与情绪缓解方面专题讲座。根据不同阶段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的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避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尽可能采取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初中生性格特点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人格体液问卷等心理测验,要求学生完成测量并将相应的测验结果予以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身性格特点,达到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学目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学专题中,除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及人际关系调节的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有效交流外[8],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或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完成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临床症状的理论讲授方式难以使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电影教学的方式,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表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各类常见的心理问题初步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5.尽可能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依赖于相关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通过在其它相关科目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9];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青春期发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的生理基础,同时对初中生的性心理特点予以合理的解释,使其对性发育有客观的认识,避免将性神秘化;在遗传与环境相关章节教学中,教育学生在挫折、冲动、愤怒时,能够客观分析内因和外因[10];在人体生理卫生中神经系统相关内容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心身相关的含义;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等。[11]

6.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接触较多,相互较为熟悉。因此,通过对初中班主任简单心理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2]

7.开展丰富的校园心理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初中生的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如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签名活动、心理图片或心理影片展等。同时,开展校园活动提倡集体创作、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心理特征,改善人际关系。

8.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寻求家长配合。学校有必要举办家长心理培训,使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姚树桥,傅文青,唐秋萍,等.临床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状况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7).

[4] 辛永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吉林教育,2012(8).

[5] 侯一波.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

[6] 唐晓君,钟朝晖,汪海英.重庆市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和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15).

[7] 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5).

[8] 阚学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教育探索,2007(4).

[9] 刘若静.地理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10] 张志俭.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综合,2008(2).

篇7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心理教育课程化。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篇8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频频出现问题,中学生的情况更加明显突出,许多学校都根据学生的情况,组织并配备了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引和帮助。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以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中学生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训练,从而对中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能够切合实际地解决学生中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不容忽视。然而,由于有些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1.1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普遍认为初中生最重要的是身体的健康成长和优秀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全呈忽略状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从来没有对孩子进行过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展情况。在当前大多数家庭中,很多父母都不教育孩子,放任孩子随波逐流,而且因为其本身心理不成熟,导致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而没有起到榜样作用。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情感、性格等方面几乎一无所知,导致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健全甚至缺失。在学校教育中,因为学校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和教师对其意识的浅薄,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置之不顾,并强加给学生传统的观念,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也不倾听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健全。

1.2没有正确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有一部分学校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此开设了一系列课程,比如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等,而且投入了雄厚的师资力量,认为只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就能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素质,这从根本上就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利用集体教育、环境熏陶等方式开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心理疾病而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素质提高的一种教育活动。两者之间从根本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校要改变这一观念,不要因为过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要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

2.1大力加强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

大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建设都较为简陋,缺少必备的硬件设施,咨询室环境的建设也比较粗糙。因此,在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除了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人才外,还需要加强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比如心理咨询室地点的选择,咨询室地点的选择应该以安静方便为原则,通常设在校园人流相对较少的地方,避免求助的学生感到不自然,害怕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但是选择的地方不能太偏僻;咨询室的室内设计应该以暖色调为主,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温馨、自然、亲切,同样的室内的光线也要柔和,有利于咨询工作的展开;配备一些工艺品、盆栽、花瓶等,这些使室内的设计更加高雅,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放松并产生信任,避免咨询室的环境设计与教师的办公室或者教室相似,使学生产生紧张感和压抑感。

总之,一个简练、温馨的咨询室可以让学生倍感温馨,有安全感,不会担心被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这样能让学生放松,无所顾忌地讲述相关事情,详细讲述细节问题。心理教师可以认真、细心倾听学生的讲述,从而帮助学生正视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促进心理咨询工作的积极展开。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科学性而且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指导。除此以外,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还需要经常选派一些专、兼职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同时邀请一些心理学专家开展讲座、指导。近年来,随着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精神疾病的高发,许多心理教师对其认识不够透彻,导致对此类疾病与一般心理问题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专门的培训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医院进行实习,了解此类疾病的临床表现,避免出现错误的诊断。

2.3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

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时掌握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对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大有裨益。初中生大部分年龄都是在12~15岁,处于发育的高峰期,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对新鲜和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在这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初中生待人接物上都比较敏感、感情上更加细腻,因此,想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就需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能够进行有效沟通,这是关系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初中生性格不稳定,易怒、烦躁、冲动等情绪容易产生,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上和生活上多关心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助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越来越多,社会和各界人士都必须引起重视,尤其是学校,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抵制不良因素对学生的侵害,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篇9

1.1 心律失常与低氧血症 ①持续心电监护;②充分给氧;③有效止痛。在有效止痛、增加患者舒适度的基础上须注意疼痛对其他症状的掩盖。另外,还须注意一些治疗护理手段如吸痰,气管插管等对患者的不良影响;④强中心静脉压监测,避免呼吸循环负荷过重。一侧全肺切除术后,血液全部流经健侧肺,使右心负荷加重,应加强中心静脉压监测使之位于正常范围;⑤合理用药。一般选用西地兰0.4 mg+5%葡萄糖20 ml缓慢静推或吗啡5~10 mg肌注或静冲,室性早搏可用利多卡因50 mg+5%葡萄糖20 ml缓慢静滴,室上性心律失常可用可达龙300 mg+5%葡萄糖20 ml缓慢静滴;⑥主张术后适度活动与锻炼,全肺切除术后活动锻炼必须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可加重心肺负担,而应循序渐进,使之有一个逐渐代偿的过程。患者术后以半坐位为主绝对卧床1周及被动活动,1周后指导患者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相结合,以主动活动为主的床上活动,每天早晚由护士扶助缓慢坐起,进行漱口、刷牙,拍背、排痰等。2周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适当下床进行床边活动。所有活动与锻炼均由护士或家属在旁看护,以患者不心慌、不疲劳为宜并须于患者感觉疲劳前结束。

1.2 肺部并发症 ①有效排痰:让患者了解术后咳嗽、排痰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鼓励自主咳嗽但不可勉强,以免增加心肺负担,提倡帮助患者排痰即平卧时患者双腿屈曲,护士或者家属一手按压切口,另一手于吸气末用力按压小腹,既避免切口疼痛又给患者增加了腹部压力,促进排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在加强背部叩击和排痰机深部机械排痰护理的基础上于吸气末手压咽喉部气管刺激咳嗽,必要时导管吸痰、气管镜吸痰或气管切开;②注意观察呼吸状态,包括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浅而快的呼吸多因疼痛或者绷带包扎过紧所致的限制性呼吸困难,呼吸幅度大且快是严重缺氧的表现,应警惕呼吸衰竭。胸部听诊1次/h,了解呼吸音变化,判断有无肺不张。如出现肺不张应及时行纤支镜直视下吸痰,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③保护健侧肺功能:全肺切除术后保护健侧肺功能是维持生命,促进康复的主要内容。①取半坐位或者术侧1/4侧卧位,4周内避免健侧卧位,防止健侧肺受压限制肺换气;②保持气管居中,稍偏向患侧以利于健侧肺膨胀。检查1次/h,如发现气管严重偏向健侧应及时通知医生开放胸管,缓慢放出胸液促进肺复张;④持续气道湿化:采用氧气雾化吸入器持续湿化气道,即:给氧的同时持续雾化或雾化给药1次/6 h,预防痰液粘稠不易咯出或痰痂形成。

1.3 急性呼吸衰竭 全肺切除术后,肺毛细血管床减少、呼吸面积减少、至肺通气量不足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加之麻醉对呼吸的抑制、切口疼痛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缺氧,缺氧可致肺血管通透性增高、渗出增多,诱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2]。临床工作中将R>35次/min,P>140次/min,SpO2

1.4 支气管胸膜瘘 患者于术后1周咯铁锈色痰或咖啡色痰为支气管胸膜瘘的特征性表现。预防措施:①术后尽早取半坐位或术侧1/4侧卧位3~4周。半坐位可防止主支气管结扎口长期浸泡于渗出液中致结扎线脱落,形成气管残端瘘[3]。避免健侧卧位,防止健侧肺受压而限制肺换气以及术侧胸腔内液体浸及支气管残端而影响残端愈合[4];②吸痰时应注意严格把握吸痰管插入深度。因全肺切除患者支气管残端缝合处就在隆突下方,行深部吸痰时极易被刺破,所以在吸痰时吸痰管进入气管的长度以不超过气管长度的1/2为宜,以免造成支气管胸膜瘘[4];③加强围手术期营养;④注意术后血糖监测与控制。

1.5 肺栓塞 胸部肿瘤手术的血栓多为卧床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深静脉血栓,在改变、搬动、挤压小腿或再次手术等刺激下,深静脉血栓脱落并随血流楔入与之直径相同的肺动脉,形成肺栓塞[5]。患者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咯血痰、大汗,面色发绀,表情极度恐惧,有濒死感。患者多发生于剧烈活动、用力排大便、跌倒后。也有少数病例无明显诱因出现。抢救原则为立即平卧、高浓度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床旁X片、彩超等尽快确诊,注意分秒必争,确诊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预防措施:①预防用药期间需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注意观察有无出血情况;②加强术后早期活动的同时避免剧烈活动,避免用力排便;防止跌倒;避免猛起猛坐等。四肢被动活动期间,注意对家属的指导,严禁对四肢尤其下肢肌肉的挤压、按摩、热敷等,以免体内已形成的血栓脱落;③尽量避免在下肢足踝等处输液。留置针使用应慎重,不可超过24 h。锁骨下静脉置管或PICC置管需特别注意使用肝素钠盐水安全、规范封管。

1.6 急性肺水肿与低血压 一侧全肺切除后,肺血管床面积减少,健肺承受全部肺循环,血液量骤增,肺动脉压增高,循环阻力增大,易造成肺水肿和左心衰竭[2]。而输液速度过快,是健肺肺水肿的主要因素。肺部听诊有湿音或键侧肺底出现水泡音并逐渐加重,严重者患者咯出粉红色泡沫痰是其特征,术后补液量受限又是低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全肺切除术后有计划的实施补液技巧为预防肺水肿和低血压的主要措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病情缓急有计划的用药,在补液总量必须

1.7 纵隔摆动 全肺切除后患者突然出现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发绀、脉快、血压下降、肢端湿冷甚至休克、心脏骤停,查体气管严重偏向患侧是纵隔摆动的特征表现。术后易造成纵隔摆动的因素有:①术侧胸腔空洞造成左右胸膜腔压力失衡;②术后卧位不当,完全患侧卧位;③患者在开放胸管排液时咳嗽;④开放胸管排液量过多过快等。预防措施:①每1小时检查气管1次,保持气管居中或稍偏向患侧;②术后半坐卧位,叩背护理可取1/4患侧卧位,不可完全患侧卧位;③让患者明白开放胸管排液时咳嗽的危害并加以避免;④胸管夹闭。全肺切除术后,术侧胸腔成为一个空腔,保留一定量的胸腔积液是防止纵隔移位的必要手段[6]。胸管护理要求:①根据气管位置决定开放胸管进行排液及排液量;②开放排液要缓慢,严禁患者在此时咳嗽。每次排液量不宜超过100 ml。如患者在开放胸管排液时出现咳嗽、气急、心慌等不适提示纵隔摆动应立即停止;③由于胸管夹闭不易观察引流量,因此须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气管移位情况,以判断有无活动性出血及其他异常情况。

2 出院阶段健康指导

①继续戒烟限酒;②饮食注意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补充;③注意活动、适度锻炼;④保持大便通畅、3个月内保持坐位排便,无条件者可坐在纵行倒放的方凳上面,避免低位蹲便;⑤如果需要静脉治疗,注意输液速度≤60滴/min;⑥复诊时间、检查项目、注意事项等;⑦术后需巩固治疗者交代相关注意事项;⑧与疾病相关的危险信号即复发转移信号等。

参 考 文 献

[1] klemperer J,Ginsberg R J.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pneum one ctomy.Chest Sury Clin N AM,1999,9(3):515-525.

[2] 刘翠萍.一侧全肺切除围手术期护理.临床肺科杂志,2005,10(6):717.

[3] 龚迎秋,董静,谢燕.右全肺切除24例术后心肺功能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7,13(4):55.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学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初中阶段,广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微妙变化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不小冲击,针对这些情况,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中学德育大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等多方面作了明确规定。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心理健康教育”被冷落。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心理素质没能因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必备素质而给予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致使社会、家庭、学校至今对心理素质教育都难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重组,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科技文化和生活水平提高,这些必然对正值青春期、对新鲜事物特感兴趣的少男少女产生重大影响,其负面效应是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特别是面对升学这一指挥棒,紧张繁重的学业负担和成龙成凤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心理负担更重,心理困惑、失衡、障碍更普遍。上海、北京、辽宁等地对中学生的相关调查均显示有心理异常的学生达35%左右。

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农村教育环境,使得农村学生成为一个强大的弱势群体,造成农村学生闭锁、自卑、嫉妒、受挫能力弱、人际关系紧张、人格偏执等心理。对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类似心理问题,以往的教育忽视心理因素分析,以行为教育代替心理教育,使得教育工作严重脱离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心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育”、“学校管理”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在生源较多的农村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的确很少。据调查,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中城市占20%,县城占7%,乡镇占1%,农村学校还是一个空白点,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苏北农村学校,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尤其与苏北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与“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壮大,仍受到许多“瓶颈”的制约:建设投入不足,办学政策缺位,教师专业资质低下等。因此,如何打破“瓶颈”,促使苏北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是一个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但是,应试教育偏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政治思想教育,尤其是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青少年除了要承受社会生活负担的重压外,还要承受学习任务过重、升学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多种负担的重压。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存在考试、人际交往、适应环境等心理障碍;少数学生存在人格缺陷,如悲观情绪、自杀意识、偷窃行为等不良品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部分学生患有心理疾病。

素质教育是以生理素质为前提,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的整体性优化教育。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当前,农村中小学由于教学设施不完备,信息闭塞,教师的自身整体素质不高,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肤浅,造成与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期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现代社会的冲击使学生产生了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

农村虽然远离城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知识经济迅速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乡里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现代社会在发展中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消极因素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乡里人”。社会上陈旧的风俗习惯死灰复燃,凶杀打斗的影视天天播放,格调低下的书刊、影碟充斥文化市场,这些都在不同程度地腐蚀人们的灵魂。此外,社会上的、以权代法和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在严重腐蚀孩子的心灵。农村孩子敦厚、质朴、勤劳、善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还很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文化影响的能力,往往美丑不分,容易做出让入难以置信的傻事。

(二)不良的家庭环境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先天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单亲家庭剧增。有的家庭虽然还没有完全破裂,但是已近乎名存实亡。这对于不谙世情、承受挫折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来说,极易导致心理问题。目前,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偏重于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或养而不教,或重养轻教,这种厚此薄彼、宽严失度的教育方法妨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农村,由于家长忽视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导致孩子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不少农村家长为了让孩子离开农村,在学习上百般苛求,不顾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扼杀了孩子天真活泼、好动、合群的天性。具有封闭、孤独、狭隘、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就是这种家庭教育的产物。此外,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子女多由老人和亲戚照看,他们在外面终日忙于工作,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了过多压力和困惑,家庭往往成为他们宣泄压抑情绪的场所,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因此,破损的家庭结构,父母专制的教育方法,紧张的家庭气氛是导致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自卑、逆反心理、离家出走等,一遇到挫折和打击,便很容易出现意外。

(三)学校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学生心理素质后天发育不良。

首先,目前大多数学校还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尤其是农村初中落后的办学条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严重滞后,表现是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都难得有一次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而举行的主题班会或活动。虽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些品德意志方面的教育多少涉及心理教育问题,但往往局限于学生学习的勤奋、刻苦和专心致志,绝少关注大多数学生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教育教学内容只面向少数“尖子生”,大部分学生失去与他人平等发展的机会。这样不公平的环境,使得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最终沦为“问题学生”。

其次,有些学校的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只关心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心理健康教育被排挤到可有可无的地位。中学生急需的学习心理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等在某些学校或者被取消,或者被盲目应付。有些教师甚至当面讽刺、挖苦学生,把学生轰出教室,撵学生回家找家长、打骂、变相体罚学生的错误做法相当普遍。此外,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较低,对这部分人的培训很不到位。由于条件所限,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个别学校竟让一些因业务水平低、工作态度差、能力差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补此空缺。从目前状况来看,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基本上是由班主任承担。一些班主任知识结构片面、单一,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再加上被平时琐碎而繁重的其他工作所牵制,因此,他们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致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常因为缺乏正确、有效的规范而盲目从众。

再次,一些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多流于形式。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大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流于形式,这种现象在苏北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在紧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下,社会仍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于是,各级学校便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升学无关的课程一律不开,或者即使开了也流于形式。

最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有效性。据调查,开课、办板报、举办讲座活动是目前苏北农村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途径,这三种途径反映了苏北农村初中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以团体辅导及静态宣传为主的特点。从苏北农村初中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看,基本上是以“认知为主导”的,教师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认知的提高”,让学生背一些简单、枯燥的概念、原理,忽视了学生行为的训练、提高与培养。学生的个体需求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满足,学校没有开展心理辅导课,造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效率不高。

(四)农村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传统观念,使学生身心发展极不平衡。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大多交通不便,娱乐设施及场所缺乏,因此,家长在闲暇时最多的活动就是打扑克、玩麻将和看电视、录像、影碟等。这类休闲娱乐方式自然引发孩子们的模仿。农村孩子思想单纯,加上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对他们疏于管教,他们会无意识地形成小团体,参与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由于无经济来源,他们只好编造各种理由向家长要钱,要不到就变着法子骗家长,甚至走上偷窃、抢劫的犯罪道路。

其次,由于农村的封建传统观念比较严重,学生谈“性”色变。一些教师甚至视讲人体生理卫生课当中的生殖系统知识为“低级下流”,致使学生缺乏对生理现象与心理问题关系的正确、科学的认识。此外,由于农村学生受成长环境限制,缺乏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际交往技巧。

(五)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而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的教师。没有这样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不会深入,更不可能有成效。我们对教师进行过侧面调查,结果表明,懂得“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不到10%,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还不到3%。

三、改进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苏北农村初中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经过几年努力,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社会和学校的一定关注,但人们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感仍认识不到位。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把宣传重点放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学校校长、各位学生家长身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人主管、有人督促、有群众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摆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似“无水之鱼”的局面。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指出:“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趋势是从兼职为主转向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之所以普遍存在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业师资,作为权宜之计,只好借用其他专业的教师兼职。让不懂专业的人做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强人所难,又难免使工作步入歧途。为此,尽快抓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农村中学应依托地方高师在硬、软件方面的优势,广泛开展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短、中、长期培训计划,分阶段、有层次地进行。就培训对象而言,短期计划以分管领导、班主任、团队干部为主,中期计划以各科任课教师为主,长期计划则是地方高师整合力量,积极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农村中学现状而言,短、中期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是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支持与配合下,培训过程应充分考虑不同岗位的不同特点,对兼职教师和普通教师给予不同程度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率。通过紧凑而有系统的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现实问题,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干预和影响手段,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机构定位、编制配置、经费划拨、培训提高、资格认证、工作量核算、福利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解除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乐于、专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加强环境建设,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心理。

要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地发展,必须有适合这种发展的良好环境,因为环境能造就人,在诊治与矫正不良心理的工作中,应将环境的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上。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景点设计,环境布置上巧于安排,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实施自我心理调节。如学校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活动周、科技月等活动,矫正学生不健康心理。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开展琴棋书画活动、观看优秀影视剧等,提高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其次,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通过良好的学习风气、师生关系、同学友谊,对学生进行熏陶。如在班级中成立互助学习小组,贫困同学助学基金会等组织,在班级中建立和睦互助的同学关系,营造勤奋向上的学习氛围,使特殊生充分享受班级温暖。班际之间可以开展各方面有益的学习竞赛、体育比赛,在比赛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营造整洁舒适的教室空间环境,营造民主严明的法治环境,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人际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次,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起到表率带头作用,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最后,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的家庭。学校应成立家教委员会,办家长学校,利用它向家长传授心理教育知识,使孩子和家长在一起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在这样的美好和谐的环境中,不仅降低了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还使已有的不良心理得到了矫正。

(四)利用各种组织作为活动载体,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态,学校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心理训练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树立自尊心、培养自信心。

1.开展“友好班级活动日”。校内部分班级建立友好关系,每逢重大节日,友好班级学生一起联欢,使孩子们结下深厚友情。

2.建立“残缺家庭爱心社”。定期到学生家中,做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抚慰孩子心灵的创伤,联络父母与子女的感情,使学生虽然家庭残缺而心灵不残缺,鼓励学生“失亲而不失志”。

3.建立“差生结对帮教组”。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党员、教工团员都可以承担“双差生”的帮教工作,通过结对活动,使他们消除厌学情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顺利完成学业。

4.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针对特困学生产生的自卑心理,学校可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如利用班团课、板报专栏、校园广播、征文比赛等形式,介绍特困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事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由于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和修养也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及修养要靠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锻炼和调节。为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在提高中小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耐挫折力,完善健康个性,优化心理结构。

总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要多样化,要有互动性和针对性。

(五)在品德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指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注重引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对《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加以梳理,就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我们可以结合珍惜时间与理想前途的教育,结合时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尽快使学生的心理驱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第二单元走进新的学习生活,可以渗透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学习方法的讨论等内容的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任务,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相逢是首歌》的教学设计,就完全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发现友谊的重要性,掌握获得友谊的方法,自觉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尊重、真诚,要理解,要宽容。学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实践了交友的过程,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取到积极作用。

(六)构建“五结合”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五结合”主要内容是:心理教育与专业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教育与学生对学生咨询相结合;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心理教育与家庭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教育与修身养性相结合。“五结合”的教育辅导模式,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关注学生生存的环境,给学生潜能发挥创造条件。它能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它不是零散的、片面的、非系统的、盲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不仅在于治疗,而且注重预防和发展,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七)改革农村初中教育评价体制。

加强苏北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改革当前教育的评价体系,营造能够发挥学生潜能、保护学生个性、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改革后的教育评价体系包括能够全面评估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系统和全面评估教师素质的评价系统。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学生家长、教育部门等的大力支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决策者、执行者、实施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一定要认清形势,积极探索,把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篇1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64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但是并发症多,预后也不好[1]。同时很多患者因担心子宫切除影响性生活导致心理负担比较严重,也不太愿意主动与人交流,逐渐形成焦虑情绪,自我管理能力也不强。当前随着护理科学的发展,健康教育作为提升人们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已经越来越被重视[2]。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健康教育及护理措施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120例,入选标准:医疗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患者精神正常,个体知晓病情;能理解并配合完成问卷调查;无严重并发症。年龄22~59岁,平均48.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其以上30例,高中与中专20例,初中30例,小学及其以下40例。

健康教育及护理措施:本组患者入院后除常规接受医院的正常治疗和护理外,还接受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健康教育与护理措施。①入院1天:介绍病区环境及住院有关管理制度;②入院2天:讲解有关检查的注意事项及有关疾病知识;③手术前1天: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沟通;④恢复期:指导术后适当活动,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⑤出院指导:嘱患者心情愉快,加强营养、随访指导。在健康教育中,要向患者再次介绍自己及研究目的、过程及保密原则,获得患者口头或书面知情同意。

评价指标:本研究中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进行焦虑情绪评价,得分越高,焦虑情绪越重。同时进行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调查,包括症状管理、生活管理、情绪管理与信息管理4个方面,得分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强[3]。本次调查的问卷有效率与回收率都100.0%。

统计学处理:本文全部数据量化后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在健康教育与护理前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焦虑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经过护理后,都有明显提高(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讨 论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是指由于卵巢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常表现为月经周期失去正常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不规则阴道流血等。机体内外任何因素影响了丘脑下-垂体-卵巢轴任何部位的调节功能,均可导致月经失调。该病分为无排卵型功血和有排卵型功血两种,无排卵型功血较多见,约占该病90%。由于卵巢功能低下,分泌的雌激素不足,因而不能对垂体产生正常的负反馈作用,没有促黄体生成激素的高峰出现,所以卵泡虽能发育但不会成熟,也就没有排卵。子宫内膜在雌激素长时间作用下,表现为过度增生。临床表现为停经一段时间后发生出血,出血量多,持续时间长;也有人表现为经量多,经期长。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常见的妇科慢性疾病,当前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得到了广泛重视。当前很多研究显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发生与不良行为密切相关,不良行为是子宫出血危险因素中一个重要方面[4]。比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焦虑伴随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手术患者始终,也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5]。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健康教育,能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建立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6]。本文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缺乏正确的认识是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生理功能方面的知识,使患者对手术及术后生活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患者对手术的焦虑心理、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同时有研究对172例妇科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评价表明,增长了患者的健康知识,增强了健康信念,改变了患者的相关行为[7]。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在健康教育与护理前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焦虑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经过护理后,都有明显提高(P<0.05)。

总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健康教育及护理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缓解焦虑情绪,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鑫芬,冯素文,张缨,等.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子宫切除患者性心理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64-266.

2 朱文娟,李彩福.质性研究在护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0,28(4):312.

3 励建安,王彤.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2.

4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9-52.

篇1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12-02

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50例,男257例,女193例。年龄25-83岁,平均年龄(461±123)岁。单纯呕血98例占217%,单纯黑便124例占2756%,呕血伴黑便228例占5067%。所有患者均有呕血、黑便、休克等症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同时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以及黑便。另一方面通过胃镜、胃肠道钡餐或者B超等检查确定病因,其中消化性溃疡19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6例,急性出血性胃炎53例,胃肿瘤47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39例,食管裂孔疝15例。

2 方 法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积极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视病情给予制酸剂及胃肠黏膜保护药物,口服凝血酶止血,冷生理盐水洗胃,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内镜下药物局部喷洒,氩气刀热凝固止血,有明确手术指征者及时转外科手术治疗。

3 结 果

治愈出院406例,死亡44例,死亡率为978%。死亡原因:11例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19例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诱发肝昏迷死亡,5例因胃癌晚期在住院20d时死亡,9例因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大出血合并乙醇性肝硬化放弃治疗死亡。平均住院时间5-23d,平均(140± 52)d。

4 健康教育及护理要点

41 健康教育

411 心理教育指导 出血患者以及家属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心理,忧心忡忡,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治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我们的热情安置患者,同时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打消患者的疑虑,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缩短我们和患者的距离,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要准备齐抢救物品,在抢救过程中我们要沉稳果断、操作娴熟,尽我们最大努力帮助病人解决各种问题,同时要缓解患者以及家属的紧张焦虑心理,更好地配合抢救与治疗。

412 饮食教育指导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饮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如果患者严重恶心呕血,患者要暂时禁食,少量出血的患者可以适当给予低温流质饮食,不能吃甜的食物,防止导致胃肠胀气,血管扩张而加重出血。 413 恢复期病人的教育指导 对于恢复期即将出院的患者,我们要根据病种、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教育指导: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情绪,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正规治疗原发疾病,同时要谨慎的使用各种药物,同时要教会患者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等。

42 护理要点

421 急救护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测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心血管、肺部疾病者行心电监护及肺功能检查,准备抢救药品,急查血常规,同时要定血型及交叉配血,为输血做准备。同时,迅速开通2-3条静脉通道。尽快补充有效血容量,准备三腔二囊管备用。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立即转入外科手术治疗。

422 基础护理 病房应安静、整洁、舒适,定期开窗通风,湿式清扫床单和地面,保持室内温度湿度恒定,并做好保暖工作。我们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考虑采取侧卧位或半坐卧位,防止患者发生误吸,在进行胃管冲洗的时候,要观察有没有新的出血。便血患者保持臀部皮肤及床铺清洁、干燥。经常更换,以防发生湿疹和压疮。及时更换患者污染被服,以避免不良刺激,加重出血。另外,出血期禁食,每天帮助患者用l%过氧化氢溶液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防止患者发生口腔炎和口腔溃疡。呕血时要随时做好口腔护理,避免引起恶心、呕吐。

423 饮食护理 出血期间应绝对禁饮食、禁烟酒。出血停止2-3d后可给予流质饮食,以高维生素、高能量、高蛋白、低盐、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少量多餐,以补充营养,减少胃的饥饿性收缩,改善肠功能,促进伤口愈合和机体康复[4]。

424 心理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急,病情危重,患者常出现紧张、恐惧、绝望甚至濒死感,使病情加重,严重影响疾病预后。因此,我们要积极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此种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手术的注意事项,并且在精神上给予患者鼓励,在生活上予以体贴,让患者正视疾病,消除紧张、烦躁和恐惧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要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和护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要鼓励患者家属多探望患者,通过良好的家庭心理支持作用,消除患者孤独和寂寞感,减轻精神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延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分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2):29-30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74-02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学生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初中生往往逆反心理严重,甚至会出现厌学、逃学、自残等极端行为,因此要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现进行探讨。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1]可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既是当今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重要目标。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初中生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时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渴望独立,易冲动,但可塑性最强。在平时教育中,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一般都比较关注学生的生理成长状况,却忽略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使生理和心理教育没有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刻不容缓,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获得全面发展的需要。

笔者一直从事思想品德课的一线教育教学,接触许多初中学生,深切感受到不少学生成长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当弘扬思想品德学科的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实际,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我国正进行的新一轮课改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自己学科教学的“职责范围”,主动地有意识的进行渗透。[2]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思想品德教师自身应是一个有健康心理、良好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只有教师以高尚廉洁的人格从事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言传身教、以德育德,塑造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向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的发展,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

2.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思想品德学科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心理。教师可充分挖掘这些教科书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教育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认同,使其心理素质逐步提高。[3]

3.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引导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创了许多新途径。教师可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小品表演、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同时体验其重要性。它要求教师创设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说教,要注重实际地影响他们,注重引导。

4.将课堂渗透教育与课外心理辅导相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是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外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部分学生有问题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因而教师要用灵活的方式,如利用网络与学生沟通,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对一些心理困惑进行个别辅导,可取得更好的效果。与学生沟通应找对切入点,避免说教,鼓励学生打开心扉,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说出来。教师了解之后,应该努力帮助其解决问题,同时也应和家长沟通,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上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样学生不仅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还能学到书本之外的知识和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锻炼了组织性、纪律性、自制力,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开展课外活动时,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参与,老师作为指导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加入学生的队伍里,既能密切师生关系,又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对老师也是有益的,体现“教学相长”。

总之,只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加以引导,就能使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思想品德科任老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与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